㈠ 佛教中的葷腥具體指哪些動植物
葷:蔬菜類、即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具備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學佛人一有了慾念和嗔恚,便會蒙蔽智慧,增長愚痴,妄動無明,造諸惡業了。 北方地區主要是蔥蒜韭菜洋蔥,興渠主要在西藏地區有,北方很少有見。常吃、愛吃上述蔬菜空被邪魔附體,脾氣逐步變得很暴躁,愛罵人等,常會在睡覺時有惡鬼舔嘴,消耗陽氣,做佛事的時候善神和天龍不來護佑,容易起魔事!建議除了治病的時候不得已時可以使用。
腥: 主要指的是肉食、血食之類的,包括蛋類、肉類海鮮!喜歡食肉的眾生是貪、嗔、痴最強烈的表現,不斷葷腥和邪惡的淫慾心,雖然念佛但是不容易成就的,即使成就蓮品很低。 但是對斷葷腥和淫要循序漸進,不可危害他人利益,不可因此激化矛盾,但是邪淫和不良習慣應馬上斷。如抽煙飲酒、手淫、外遇,賭博、買彩票、吸毒、不孝敬父母,不遵守夫妻之道、愛玩電子游戲都是邪淫范疇!南無阿彌陀佛!
㈡ 在佛教中、葷腥究竟指的什麼
這個可以看《楞嚴經》,在上面佛祖說明了葷、腥對修行人的害處,列出種類。
㈢ 佛教中的「葷腥」指的是什麼
佛教里所謂的「葷」是指五葷,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蔥、蒜、韭、薤、興渠(根像蘿卜,氣味像蒜)等有特殊氣味的菜。
腥是指的一切,不管是海洋還是陸地的動物的肉都屬於腥。
東南亞國家僧人多信仰小乘佛教,或者乞討,或到附近人家輪食,無法挑食,所以,無論素食、肉食,只能有什麼吃什麼。
而我國大乘教派的經典中則有反對食肉的條文。
以前,蒙、藏地區,由於氣候和地理原因,缺乏蔬菜,不食肉不能生活。現在很多藏地的高僧大德也都明文禁止食肉,基於一切眾生平等和慈悲心的增長。
但無論食肉與否,大小乘教派都禁忌葷食,南北佛教均須遵守。
(3)葷腥指什麼擴展閱讀:
漢傳佛教不可以吃肉的原因
1、漢族文化中早有將「素食」與「清凈」相聯系的傳統,在許多的儒家經典與禮儀規范中,舉行神聖的儀式前都必須要先戒除肉食,以顯示自身的清凈,而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漢地的佛教。
2、漢地的佛寺多為叢林,有著耕種的傳統,僧人們無需乞食,而是出坡犁地,自耕自種,既然如此,也就不可能會選擇殺生食肉。
3、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漢傳佛教在飲食觀念上依據的並非是小乘律,而主要是大乘經典。
在眾多強調慈悲精神的大乘經典中,如《涅槃經》、《楞伽經》、《楞嚴經》、《梵網經》等,都有關於出家弟子不應食肉的記載。
這些大乘經典從慈悲、因果、修行、生死各個角度主張了戒除肉食的重要性,也就成為了漢地素食傳統的理論根基。
㈣ 請問佛教中的「葷腥」指的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佛教要求佛教徒吃齋。所謂吃齋,一般人的理解即吃素,即不吃葷腥,即不吃肉類食品。其實,佛教所謂的葷腥和你我等一般人的理解不同。 佛教里所謂的「葷」是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蔥、韭菜等。《楞嚴經》說:葷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佛教里所謂「腥」是指肉食,即各種動物的肉,甚至蛋。據說,宗教戒條中有戒「五葷」和戒「三厭」的說法。 「五葷」,也叫五辛。一般指五種氣味濃烈的蔬菜。佛教指大蒜、韭菜、薤、蔥、興渠(根像蘿卜,氣味像蒜);道教指韭菜、薤(也叫藠頭)、蒜、芸薹、胡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說:「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鍊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興渠,即阿魏也,雖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戒「五葷」,分為戒大五葷和戒小五葷。戒大五葷是戒雞鴨魚肉蛋等葷食,而戒小五葷是在大五葷的基礎上還戒韭菜、蒜、蔥、花椒、大料等等刺激性食物,一般純粹的素菜都是戒小五葷的。 「三厭」,據說是道教的禁忌。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列為教條。認為「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龜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㈤ 佛教中的「葷腥」指的是什麼啊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葷」指的是雞、鴨、魚等動物性食物;而「腥」,指的是散發出強烈氣味的食物。
首先來看「葷」。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統一各國文字,實行「書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胡毋敬編撰了一部文字工具書《倉頡篇》。《倉頡篇》對「葷」字的解釋如下:「葷,辛菜也。」
東漢時期,著名文字學家許慎編撰了中國第一部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里也有對於「葷」的描述和解釋:「葷,臭菜也。」
綜合這兩部書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葷」字最初的意思,與雞、鴨、魚等動物性食物沒有什麼關系,指的是散發出強烈氣味的植物。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據是,「葷」字是草字頭,而非月字旁。
接著來看「腥」。先秦時期出現的儒家經典著作《尚書》中有一篇「酒誥」,提及了「腥」字:「弗惟德馨香祀,登聞於天;誕惟民怨,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意思是說,沒有明德芳香的祭祀,升聞於上天;只有老百姓的怨氣和群臣私自飲酒的腥氣,升聞於上。
在《說文解字》,里,則對「腥」字解釋如下:「腥,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從肉、從星,星亦聲。」在這里,「腥」指的是病豬肉中生星星點點不能食用的部分。
在《論語》里,有「君賜腥,必熟而薦之」的描述,意思是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這里的「腥」,指的是沒有煮熟的肉類。
(5)葷腥指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里的「腥」字,與動物性食物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它是以月字為部首。
隨著時間的推移,「葷」字和「腥」字逐漸合二為一,變成了一個經常固定組合的詞語「葷腥」,統指動物性食物,即肉食。
唐朝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七絕律詩《齋戒》,開頭兩句詩便是:「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白居易晚年信奉佛教,經常居住在洛陽的香山寺里,自號「香山居士」。信奉佛教就得吃齋,不吃雞、鴨、魚等動物性食物,反而覺得精神抖擻,越活越年輕了。
對於僧人來說,並非所有的肉食都能大吃特吃。佛教經典《楞嚴經總論》專門進行了一番解釋,說僧人所吃的肉食,必須是「五凈肉」。所謂「五凈肉」,是指「不見殺、不聞殺聲、不為我殺、自死、鳥殘」。不見殺是指不是僧人所宰殺的肉,不聞殺聲是指不得親聞他人宰殺的肉,不為我殺是指不因為僧人而宰殺的肉,自死是指芸芸眾生自己生命終結的肉,鳥殘是指芸芸眾生被弱肉強食後剩下來的肉。
佛教從天竺傳到中國之初,也沒有禁止僧人吃肉的規定。到了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信奉佛教,大力提倡吃素食,不吃肉食,從而在全國形成了僧人「不沾葷腥」的習俗。
㈥ 佛教中的「葷腥」指的是什麼
葷腥中,葷最早不是指肉,可以從字上看出來。葷腥應該分開看。
腥:指肉類。包括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游的以及各種幼仔及禽卵。腥味,傷生害命,損慈悲心。
葷腥整體看也是利益,好處的代名詞。
佛教里的葷腥和一般人理解的不同,
「葷」是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蔥、韭菜等。《楞嚴經》說:葷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謂「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種動物的肉,甚至蛋。對此類食物,出家二眾也不能吃。
㈦ 請問葷腥主要系指什麼肉類的
葷:1、肉食:如葷菜、葷素;2、蔥蒜等有特殊氣味的菜,如五葷;
腥:1、氣味:如魚腥、血腥;2、魚、肉一類的食品
上面是新華字典對葷、腥的解釋。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一提葷腥,大家最通常的反應就是肉類。但是在佛教里,葷腥是不同的,葷是葷,腥是腥。
葷:葷字從草頭而不從肉旁,說明葷是植物而非動物,因此佛教的葷是指蔬菜,叫五辛,是指我們常見的蔥、蒜、韭菜、茭頭、興渠(洋蔥頭)。
腥:專指一切動物性的肉類。
佛教的出家人以及在家受菩薩戒的居士對葷腥一律是要戒斷、禁食的。可能很多人會不理解:不殺生不吃肉是為了培養慈悲心,而這5種蔬菜不是素的嗎?
其實不僅是佛家禁止吃葷,我國本土道教也是將韭、薤、蒜、芸苔、芫荽(香菜)定為禁食的「五葷」。
那麼葷究竟有什麼不好,而要禁食呢?在佛經里葷字不讀hun,要讀xun,熏的意思,指氣味熏人的蔬菜,「葷乃蔬菜之臭者」。《楞嚴經》雲:「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疑。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在另一部經典《楞伽經》中,佛又強調:「蔥韭蒜等,臭穢不凈,能障聖道,亦障人天。」
五辛是味濁之食,生吃容易生瞋恚心,熟吃容易起淫穢心。佛教講清心寡慾,尤其道場是香花素果、清凈庄嚴之地,為免擾亂大眾修行,所以不吃五辛。
對腥,佛教教規並沒有吃素的界線,佛教主張的是戒殺放生,只吃「三凈肉」,即不自己殺生、不叫他人殺生、不看見殺生的肉都可以食。在僧團實行乞食制度,托缽應供的地方如東南亞地區的佛教徒、我國雲南傣族地區的佛教徒是遇腥吃腥,遇素吃素;西藏、內蒙的佛教徒雖然不是托缽求食,但是地處牧區,受到自然條件限制的原因,他們也是吃肉的。只有漢傳佛教徒在南北朝後期因為虔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蕭衍頒布《斷酒肉文》後,才開始嚴格實行素食制度的。
素食是我國漢傳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佛教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戒葷是為了清凈身心,不熏擾他人;戒肉是出於佛教的慈悲教義,關愛一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