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北平藝人訪問記白雲鵬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北平藝人訪問記白雲鵬

發布時間: 2023-01-04 19:34:37

㈠ 和相聲行業「愛恨交織」的京韻大鼓,聽相聲必備的常識有哪些

相聲演員的肚,是雜貨鋪。傳統相聲里要會的東西很多,貫口、開門柳兒、怯口甚至暗春,還有一些「學」的東西則是因人而異去學,比如學戲曲,學評劇,還有一個就是學大鼓,可以學的大鼓裡有梅花大鼓,鐵片大鼓,西河大鼓,東北大鼓,唐山大鼓、滑稽大鼓以及今天要說的京韻大鼓。

相聲行業里有不少演員都是京韻大鼓的高手,如馬志明和魏文華等人,而馬志明的《黛玉焚稿》《探晴雯》則是他的大鼓代表作。這也是兩個行業之間上百年情誼延續的一部分。

㈡ 西單劇場的歷史沿革

哈爾飛開業於1930年9月14日,其名稱取自英語單詞「快樂」(Happy),因為經營者誤拼為「Haipy」故而因錯讀做「哈爾飛」。
哈爾飛承租奉天會館東院,在此專門建起一座佔地面積400平米的建築,觀眾席分上下兩層,並建成了京城首個半圓形戲曲舞台,舞台和觀眾席照明全部使用點燈,並設立有觀眾休息廳、小賣部等服務設施,是當時京城最為西化也是設施最為先進的戲院。
哈爾飛曾經是京城整個西部地區唯一的戲院,因而在開業以後直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之間的這段時間內是北京最為火暴的戲院之一。哈爾飛主要演出京劇,穿插演出其他劇種,以迎合觀眾的口味。許多梨園名家如馬連良、周信芳、梅蘭芳、楊小樓、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高慶奎、李多奎、杜麗雲、金剛鑽、白玉霜等都與哈爾飛有著或長或短的合作關系。除了傳統戲曲節目,話劇、歌舞等現代舞台藝術也是哈爾飛經常上演的,當時比較著名的益智白話新劇社、上海明月歌舞團都曾經在哈爾飛進行過演出,演出內容大多是反應科學與民主精神的新編話劇、音樂劇和歌舞節目,在社會上引起一時的轟動。
1937年後,隨著時局趨於動盪,哈爾飛的經營日漸艱難,在1937年初,西單地區又先後開設了兩處戲院,1938年哈爾飛大戲院正式改製成為哈爾飛瑞園茶社,哈爾飛大戲院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1938年1月6日瑞園茶社正式開始經營曲藝雜耍節目,自降身段由戲院改為茶社的瑞園,依舊延續哈爾飛的「名家路線」,經營者廣泛聯系曲藝界的名角,評書藝人連闊如、架冬瓜;單弦藝人高德明、湯瞎子;鼓書藝人白雲鵬、方紅寶、小彩舞、相聲藝人小蘑菇、趙佩如、張傻子,另外河南墜子、口技、雙簧等曲種的著名藝人也均常年為瑞園演出。除了曲藝演出,包括魔術、武術、雜技等雜耍表演也在瑞園上演。
瑞園的曲藝節目名家薈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節目短小,票價低廉,加之瑞園設施精良,因而很受北平市民的歡迎,不僅一定程度上留住了原來哈爾飛的觀眾,同時還吸引了很多底層的觀眾,瑞園曾經火暴了一段時間。
但是隨著抗日戰爭的不斷深化,在日偽政府統治下,北京社會生活越來越動盪,有閑暇和閑錢來欣賞文藝演出的市民越來越少,到1940年瑞園也徹底倒閉,由郝錦川經營了近十年的哈爾飛-瑞園徹底消失了。 1940年瑞園倒閉之後,天津商人楊宜之承租了瑞園,將其改建為大光明電影院,專門放映英美流行影片,包括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米高梅公司等大公司的產品,先後上映了《綠野仙蹤》、《一世之雄》、《魯濱遜漂流記》、《古城春色》等影片。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本正式相美英宣戰,北京的電影院被禁止播映英美產影片,只允許德意日產影片放映,由於受到市民的抵制,各影院經營舉步維堅,大光明甚至發生了典當電影拷貝給員工發工資的事情,最終不得不歇業告終。
不久日籍台灣人楊朝華接手大光明,於1943年重新開業,開業後的大光明不得不影、戲兼營,1944年,更是將電影放映機賣掉而專營戲劇,進入1945年後,軸心國陣營敗像凸現,楊朝華放棄大光明逃回日本。
日本宣布投降後,楊宜之回到大光明,重新開始了電影放映產業,並繼續以放映英美影片為主。他通過與片商分成的方式引進最新影片,與二十世紀福克斯、派拉蒙、米高梅、雷電華、環球、聯美、華納兄弟、哥倫比亞等片商建立了關系,先後放映了《蘇伊士運河》、《蒙面大俠》、《海上血戰》、《太平洋戰爭》、《周勃郎》、《風流王孫》、《風塵雙俠》、《摩洛哥血戰史》、《神槍三太保》等影片。
1949年後,大光明經過公私合營得以保留,上映的影片也逐漸轉形為中國和蘇聯出產的「革命影片」,期間播出的《白毛女》、《小城之春》、《煙花兒女翻身記》、《滿城風雨》、《清宮秘史》、《風雨江南》、《貨郎與小姐》等影片至今仍然被許多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中國人視為精品。
1945年直到1952年之間的階段是大光明的黃金時代,新片不斷,影院的上座率高,收入穩定。直到1954年,有關管理部門決定將大光明改建為用於舞台劇演出的劇場,大光明結束了他的電影院時代。 1954年,中國戲曲研究院接管了大光明影院,並將其改建為適合舞台劇演出的西單劇場,中國評劇院、中國京劇院、中國戲校、馬連良劇團、荀慧生劇團、北京市京劇一團、北京市京劇四團、北京市曲藝三團、北方崑曲劇團先後在這里登台表演表演,演出過的知名劇目有:評劇《秦香蓮》、京劇《挑滑車》、《紅娘》、《岳母刺字》、《呂布與貂蟬》、崑曲《牡丹亭》、《桃花扇》、相聲《學評劇》、《空城計》等;此外還播放過電影《李時珍》、《鐵道游擊隊》、《兩個探險家》等。
1959年,上海的上海市越劇一團調往北京成立北京市越劇團,西單劇場被劃歸北京市越劇團管理,在西單劇場的越劇演出廣受北京市民的歡迎,但是由於來自上海的演員不能適應北京的氣候,1961年北京市越劇團解散了,西單劇場又被劃歸北京市曲藝團管理。
此後直到1985年,西單劇場一直以上演曲藝節目為主,兼顧放映電影,曲藝名家魏喜奎、高鳳山、關學增、羅榮壽、趙振鐸等曾在此登台演出,此外還播放過電影《五朵金花》、《洪湖赤衛隊》、《以革命的名義》等。
1985年,北京曲藝團被拆分為北京曲藝團和北京曲劇團兩個演出團體,西單劇場又被劃歸北京曲劇團管理。此後,隨著舞台演出的衰落,西單劇場主要轉向播映電影,同時開辟了電子游戲廳、錄像廳等副業。
1994年,由於西單地區整體規劃調整,西單劇場被拆除,本擬在1998年重建的西單劇場開業迎客,但直到2003年冬季,含有西單劇場規劃的「西西工程4號地」才正式開工,規劃中的西單劇場位於該工程的三層,是一所以演出舞台音樂劇為主的1500座現代化劇院,其設計標准不差於保利劇院。

㈢ 京韻大鼓白派創始人白雲鵬個人簡介

白雲鵬,京韻大鼓演員。字翼青。河北省霸縣人。先世為漢軍鑲藍旗人。青年時期曾在家鄉一帶演唱竹板書,得本縣名票陳某授藝。清光緒十六年(1890),十六歲時一度來京獻藝。曾向王一魁學說評書《五虎平西》三個月,成績不佳,改向韓某學唱岔曲,又向單弦牌子曲名家全月如學過單弦牌子曲和岔曲。數年後二次來京,在各市場廟會作藝,拜木板大鼓名家史振林為師,藝業大進。

最初仍以說唱木板大鼓的長篇大書見長。光緒三十年(1904)白雲鵬三十歲,開始在京、津一帶演唱由木板大鼓演變成的京韻大鼓,漸漸專唱短段而棄大書。清宣統三年(1911)秋,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推薦他代替自己到北京石頭胡同北口雜耍園四海昇平演出,以大軸出場,一舉成功。其後往來於京、津等地演出,聲譽日增。還曾去東北及江蘇、上海、武漢等地搭班演出過。

1919年五四運動後,白雲鵬受新文化運動影響,以啟迪民智為己任,積極演唱《燈下勸夫》、《勸國民》、《提倡國貨》等具有反帝反封建意義的「文明新詞」,對民間藝人投身愛國民主運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白雲鵬的《紅樓夢》段子最為有名,許多段子是與文人合作翻新子弟書書詞而成。他在一位費姓文人協助下,由子弟書《露淚緣》中「神傷」、「焚稿」二回改編而成的《黛玉焚稿》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代表作,歷經半個世紀而傳唱不衰。

白雲鵬經過深入研究和再創作,將子弟書中有關晴雯的故事逐一演唱,至晚年還請王孑民編寫了《祭晴雯》演唱。其他如《探晴雯》等篇,早已成為傳世佳作。

白雲鵬所創造的白派京韻大鼓獨具一格。他身材不高而神完氣足,演唱時,嗓音寬厚而蒼勁有力,調門低沉而吐字清晰,行腔婉轉而秀雅別致,說中帶唱,唱中帶說,樸素自然又溫文爾雅。他常用穩而有變、平中見奇的唱法,來描繪凄涼的景物和抒發人物的憤懣與悱惻之情。如在《哭黛玉》中,恰當地運用了排比句,通過十六個「我哭你,我嘆你」,八個「再和你」渲染人物的哀思,感人至深。

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是白派大鼓藝術的鼎盛時期,不僅北方聽眾愛聽,自民國六年(1917)春白雲鵬到上海首次演出,南方聽眾也是贊譽有加。當時上海報刊評論說,「白性謙藹,韻亦雅馴,無奔流湍急之聲,而有鳴泉錚錚之韻」。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他年近古稀,在京津一帶組班攢底,每日早晚兩揚,半年間幾乎場場客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雲鵬參加了天津市紅楓曲藝社,1951年調中國戲曲研究院工作,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專場晚會上登台演唱了他的代表作《花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