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色列和中國關系怎樣
中國和以色列在傳統上有著友好的感情,在二次大戰時期,中國收留著不少猶太人,到現在,以色列政府還是感激的。以色列對中國,在西方國家中來說,還算是很不錯的,估計大家心裡都有點數的,以色列給中國軍事上的支持絕對是到位的,可惜的就是中間夾了一個美國橫加干涉。以色列是個小國,卻很有些大國的風范,如果不是周圍強敵太多,他也不會緊靠著美國。以色列人很聰明,很會做生意,如不是美國的原因,絕不會輕易得罪中國。這一點,中國政府也理解。中國對以色列的態度就有點裝糊塗的意思了,因為中國和阿拉伯世界是傳統的友好國家,而且現在中國的石油命脈還在阿拉伯世界手中,受制於人,怎麼能不笑臉迎人,中國又不是美國,說實話,這一點很是羨慕。所以對朋友的敵人應該是橫眉冷眼的,但畢竟拉不下那個臉,所以有什麼事也只是不痛不癢的聲明一下,大家坐下來,好好談談,只有通過政治協商才能解決問題等等。反正是揣著明白當糊塗,大家心照不宣。
㈡ 中國最好的三個盟友是誰
TOP3:以色列
以色列跟中國的關系好也是說來話長。要知道,以色列是猶太人流亡後建國的。二戰時希特勒屠殺猶太人時,歐洲人都不敢收留猶太人,當時猶太人只躲了2個地方,美國和中國。據記錄,有3萬猶太人當時逃到了上海。並且在上海,中國人給予了他們食物,猶太人在以色列復國後,他們回到了自己的祖國。所以以色列人非常感恩中國。唐山大地震,以色列是第一個向中國捐款的。以色列科技非常發達,中國考察團去以色列都是受到很親切的接待,並且提供了許多科技方面的輸出。
後來幾十年,巴基斯坦領導人都傳承下來對中國的友誼。在國際問題上,巴基斯坦基本是跟中國緊跟一致。中巴之間的關系是歷史的傳承,也是互助共贏的典範。巴基斯坦和中國,超級鐵可們。
㈢ 中國為何不訪問以色列
現在全球正遭受新冠肺炎肆虐期間。中國現在訪問以色列。非常不合適。待時機成熟後中國自然會訪問以色列
㈣ 中國和以色列的關系是怎樣的
1、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仍然和在台灣的國民政府存在大使級外交關系。
2、1992年1月,以色列副總理兼外長利維訪華,兩國簽署了建交公報。
3、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與中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雙方已簽署貿易協定、文化交流協定、民用航空協定、勞務輸出協議、體育合作備忘錄、教育合作協議、旅遊合作協定、郵電通訊合作協議、工業技術研發框架協議;關於加強經濟貿易合作的備忘錄和中國旅遊團隊赴以色列旅遊實施方案的諒解備忘錄等。
在北京設立駐華大使館,在香港、上海、廣州設有領事館。
以色列外交國策
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加入了聯合國。截至2014年以色列與世界上159個國家有外交關系。以色列在國外設有76個使館、19個總領館和5個代表團,不過仍然有幾個國家拒絕承認以色列,主要是阿拉伯國家或是一些本身政策反美的國家。
自從1948年獨立建國以來,以色列在外交上便遭遇到一些困難。1948年以色列在外交上遭到中東各鄰國的集體抵制,為了解決這種困境,以色列開始與遠離中東地區的世界國家發展外交關系。
以色列政府也特別注重與美國的外交關系,甚至得以左右控制美國的外交政策,以及一些新獨立不久的非洲和亞洲國家。在1967年之前,以色列與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保持外交關系,除了阿拉伯國家和一些穆斯林國家。
在1991年馬德里會議之後,由於和平協議的簽訂,以色列又與其他68個國家建立或恢復了正式的外交關系。
以色列也加入了許多國際的組織和機構,並且是「地中海對話」(Mediterranean Dialogue)協約的成員國之一,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保持合作關系。
開展全方位外交。保持與西方國家傳統的友好關系;維護與美戰略盟友地位;積極發展與獨聯體各國和東歐國家關系;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力圖實現同阿拉伯國家的和解;拓展與非洲、亞洲各國的關系。
㈤ 中國第七任外交官是誰
新中國歷任外交部長:
· 周恩來
· 陳 毅
· 姬鵬飛
· 喬冠華
· 黃 華
· 吳學謙
· 錢其琛
· 唐家璇
· 李肇星
· 楊潔篪
第七任外交部長:錢其琛(Qian Qichen 1928.1.5~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93.3~2003.3 ),外交部長(1988.4~1998.3)。上海嘉定人。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從事地下黨學運,任上海地下黨中學區委委員、區學委書記。1945年~1949年在上海《大公報》任職員。1949年~1953年任上海徐匯、長寧、楊浦區黨委委員、共青團區委書記。1953年~1954年任共青團中央辦公廳研究員。1954年赴蘇聯中央團校學習。1955年後歷任駐蘇聯使館二等秘書、高等教育部留學生司處長、對外司副司長,駐蘇聯使館參贊(1972.4~1974.4),駐幾內亞大使(1974.8~1976.11)兼駐幾內亞比索大使(1974.9~1975.10),外交部新聞司司長(1976.11~1982.4),外交部副部長(1982.4~1988.4),外交部長(1988.4~1998.3),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1991.4~1993.3),副總理兼外交部長(1993.3~1998.3),中共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屆中央委員,十四、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擔任外長後訪問了一百多個國家。1982年~1987年作為中國政府特使進行了11輪中蘇副外長級磋商,討論兩國關系正常化問題。1987年2月和8月,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同蘇聯進行了兩輪邊界談判。1988年12月和1989年2月與蘇聯外長互訪,為中蘇進行高級會晤、實現關系正常化進行會談。1991年5月,與蘇聯外長在莫斯科簽署了《中蘇國界東段協定》。1992年至1997年以外長身份四次正式訪問俄羅斯。1994年9月,在莫斯科與俄外長簽署了《中俄國界西段協定》。90年代,多次與美國國務卿會晤,就中美關系及重大國際問題進行會談。1990年11月、1994年10月和1997年4月分別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1989年後,率團或陪同國家主要領導人訪問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等12國以及歐共體,使中國與西方國家關系在經歷一段曲折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91年,出訪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三超越」原則,即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差異,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幹涉內政等原則基礎上發展正常的國家關系。曾率團出席的主要國際會議有:第43屆至52屆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部長級會議、第24屆至第28屆東盟外長會議、東盟地區論壇首次會議、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會議(第3屆至第9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及聯合國禁止化學武器會議。1996年,2月至3月先後出席了亞歐會議亞洲成員國外長會議和首屆亞歐首腦會議。3月底至4月訪問日本等六國。同年7月代表中國首次以東盟對話國的身份出席東盟對話國會議和第三屆東盟地區論壇會議。在本屆東盟外長會上,東盟正式接納中國為其全面對話國。同年9月,率團訪問加拿大。1997年先後訪問法國、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南非等14國。同年2月出席亞歐外長會議,7月出席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及東盟與對話國會議。1998年1月~7月訪問摩洛哥、古巴等10國。代表中國政府簽署的重要外交文件有:中國同印尼復交公報、同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汶萊、以色列、韓國和南非建交公報,中國同挪威相互設立總領館協定、同海地互設商代處協議,及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關於在中蘇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和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指導原則的協定、柬埔寨和平協定、聯合國關於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等。1993年7月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主任。1996年1月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的方針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創造條件,打好基礎,先後主持召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八次全體會議。1997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赴香港出席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1998年4月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
㈥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否與中東的以色列建交,詳細補充及原因。
中國和以色列從1950年6月就開始了建交談判,而直到1992年1月才建立了外交關系。兩國建交被拖延了40多年。並不是兩國不想與對方建交,而是中以關系的發展均受到雙方各自與第三方關系的影響和制約。這一現象在國際關系史上雖非絕無僅有,但恐怕也是十分罕見的。 美國的壓力使以色列失去與中國建交的機會 以色列國於1948年5月成立時,包括中國共產黨的通訊社和報紙在內的中國輿論界普遍表示歡迎。同樣,1949年10月 1日新中國成立時,以色列也表示熱烈歡迎,並於1950年1月9日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中東地區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於是,1950年6月,兩國在莫斯科開始舉行建交談判。同年9月,以色列代表在聯合國投票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另一方面,在中國政府的安排下,數千名猶太人離開中國移居以色列。 但朝鮮戰爭爆發後,兩國建交談判形勢則逐漸發生了逆轉。兩國在莫斯科開始建交談判後不久,以色列外交部就指示其駐蘇聯代表:在遠東局勢發展未明朗前,不再與中國就建交問題採取任何具體步驟。1951年,在美國的壓力下,以色列政府停止了與中國就建交問題進行的接觸和談判。這樣,中以兩國就失去了建立外交關系的一次良機。 朝鮮戰爭結束後,這給中以建交帶來了新的機會。1953年12月,中國駐緬甸大使姚仲明與以色列駐緬甸大使戴維哈科亨開始就建交問題進行接觸。1951年6月,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在中國大使館會見了哈科亨。1955年1月30 日至2月24日,哈科亨率以色列貿易代表團訪華。期間,他和隨團的以色列外交部亞洲司司長曾與當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和亞非司司長黃華討論了建交問題。然而,在美國方面的壓力下,以色列一些政界要人擔心這會影響以美關系。中以建交談判再遭挫折。當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和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阿巴埃班等人起了阻礙作用。 萬隆會議後中國對中東政策做出重大調整 1955年4月,萬隆會議召開。鑒於萬隆會議召開在即,中國方面也不願在萬隆會議前夕加快與以方建交談判的步伐,故對以方發出的訪以邀請未作具體答復。結果,萬隆會議公報明確表示「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權利」,從而使以色列在亞非世界陷入了孤立境地,以色列一看著了慌,於4月29日匆忙通知中國方面,表示它「決定在近期內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7月,以色列駐蘇聯大使又以私人身份訪華,企圖游說中方與以色列建交,但中國方面則迴避與以方討論在近期內建交問題。 萬隆會議後,中國政府決定對其中東政策做出重大調整,將重點轉移到發展與阿拉伯的關系這一方面來。不過,中國仍未放棄發展中以關系的願望。使中國從根本上改變對以色列立場的事件是1956年10月爆發的蘇伊士運河危機。鑒於以色列對這場危機的立場,中國譴責以色列是「帝國主義在中東侵略政策的工具」。從此,中以關系進入了20年漫長的凍結時期。 中以關系逐漸恢復經歷了十四年 中國「文化大革命」 結束後,隨著埃及與以色列達成了和解,阿以關系也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 1977年以來,中國開始調整對以政策,以逐步恢復與以的關系。到1991年,中國調整對以政策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是為中以關系解凍作輿論准備。在這一段時期,譴責「猶太復國主義」和「以色列侵略擴張政策」的提法從中國國內逐漸消失了。1977年10月,埃及總統薩達特訪問以色列,遭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反對,而中國的媒體則明確支持阿以和解,支持通過政治手段解決中東問題。中國方面表示這一立場是1956年以來第一次。1978年,中國領導人耿飈首次表示「以色列必須撤出1967年以來佔領的大部分地區」,而未強調撤出全部被佔領土,這個改變在以色列引起巨大反響,被認為是中國政策的一個重大改變。1980年7月,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英提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三原則,其中一條是「中東各國應該普遍享有獨立和生存的權利」,這實際上表示中國承認了以色列的存在。1988年9月,中國外交部長錢其深提出中國關於解決中東問題的五點主張,其中包括以色列必須撤出被佔領土,同時以色列的安全也應得到保障。這就比1980的三條又前進了一步。 補充: 第二是與以色列發展在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民間交流與合作。在此期間,兩國主要通過香港中轉,由 中間商 來開展經貿合作。1989年,中國允許持以色列 護照 的人入境,此後來華旅遊的以色列人日益增多。此外,兩國一些政黨和社團也進行了一些互訪。 中東 和會的召開使中以建交水到渠成 1991年10月30日,中東和會在西班牙首都 馬德里 舉行。這是中東形勢發展中的重 大事件 ,也是當時國際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之一。 中東和會的召開為中以加速建交進程提供了大好契機。首先,鑒於阿以沖突有關各方已經坐到一起舉行 面對面 的談判,謀求通過和平途徑解決爭端,那麼中以在發展兩國關繫上實現突破,就無需太多地考慮 阿拉伯國家 的影響了。其次,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 常任理事國 ,面臨著如何參與中東和平進程的問題,而要真正參與進去,不實現中以關系正常化顯然是不行的。還有,鑒於美國政界有一個相當有影響的 猶太 院外集團,若中以實現建交,將有利於促進 中美關系 的進一步發展。 在這樣的形勢下, 中國外交 部副部長楊福昌於1991年12月訪問了以色列,就兩國正式建交問題同以方進行商談,並達成協議草案。接著以色列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戴維 利維於1992年1月訪華,於1月24日與中方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從而揭開了中以兩國關系史上嶄新的一頁。 追問: 以色列是不是殺害巴勒斯坦人民的暴徒,這樣中國才不與其建交的。尤其在 難民營 犯下的暴行。 回答: 以上是中以建交的全過程。至於你提的這個現在不適合提這個說法。
㈦ 以色列有多強關於它的歷史
以色列歷史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位於亞洲西部,版圖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地區。歷史上,巴勒斯坦一直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混居之地,公元前12世紀末,猶太人祖先希伯來部落遷居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紀,智慧而善商的猶太人在此地建立了希伯來王國,曾經強盛一時。公元70年,古羅馬大軍佔領耶路撒冷,摧毀猶太教聖殿。公元135年,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開始了持續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從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猶太人就沒有忘記過重返故園。
19世紀末,歐洲出現了大規模反猶太主義浪潮,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潮和運動也由此相應興起。1881年,俄籍猶太醫生平斯克爾出版了《自我解放》一書,提出了建立猶太民族國家的想法。該書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發端。1896年,匈牙利猶太律師赫茨爾又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針對當時歐洲到處可以聽到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他這樣寫道:「我現在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要『出去』嗎?到哪裡去呢?」「應該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權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其餘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來做。」赫茨爾的著作在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這個民族家園究竟建在何處,猶太人內部也有過分歧。他們設想過在南非和阿根廷,還認真考慮過烏干達,並為之進行過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才將其最終定在猶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這次大會提出,猶太人應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與此同時,「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並開始活動。他們組織猶太人向許多世紀以來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並成立了「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這次大會召開的1897年,被認為是猶太人將自己的家園夢想開始付諸實踐的一年,也被認為是巴以爭端的開始之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被英軍佔領,戰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信給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查爾德,聲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此信後被稱為《貝爾福宣言》。猶太人據此開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舉遭到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以暴動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持續了3年之久。與此同時,在納粹迫害下生計無著的猶太人繼續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已增加到44.5萬人。
1936至1939年期間,英國曾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面積遠比後來聯合國劃定的小)和一個阿拉伯人國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絕。1939年5月,英國政府害怕進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國的反抗,遂主動向阿拉伯各國示好,提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白皮書提出:在今後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萬名猶太人;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佔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實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動亂是平息了,但是,在對立情緒強烈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建立信任,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書》公布之時,恰是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苦苦尋求安身立命的綠洲之日。在納粹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全世界1/3的猶太人被殺害,遇難者總數達600萬,歐洲猶太人所剩無幾。英國在向德國宣戰前,由於堅持白皮書的立場,不讓受迫害的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使得當地猶太人和託管當局處在了戰爭邊緣。只是基於對德國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動有所限制。但是,在戰時,猶太突擊隊從未停止過對攔截非法移民的英軍設施的破壞。
二戰結束後,從納粹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波蘭猶太囚徒,成了無家可歸之人。他們不能返回故園,因為此時在波蘭各地相繼發生了殺害返鄉猶太人的事件;除了幾個北歐國家之外,飽受戰爭蹂躪的西歐國家無力收容他們;連素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都不願敞開大門。此時,惟一張開臂膀歡迎他們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由於英國繼續堅持白皮書的政策,導致猶太突擊隊同英國託管當局的沖突不斷升級。猶太人炸路斷橋,襲擊拘禁非法移民的營地,暗殺英國官員。
對英國而言,這將是一場不得人心的戰爭。此時,希特勒殺害600萬猶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國際輿論一邊倒地同情猶太人。讓那些被解放的波蘭猶太人繼續住集中營,實在是說不過去。隨著軸心國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國當年拒絕義大利的提議、不同意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經義大利轉送巴勒斯坦的決定,也大白於天下,輿論視英國為殘殺猶太人的幫凶。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決定從巴勒斯坦脫身。1947年2月15日,英國宣布把巴勒斯坦這塊燙手山芋轉交聯合國。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蘇聯出於爭取以色列執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並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前面的廣場上,擠滿了猶太人。下午4時,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反應。本—古里安宣布建國17分鍾後,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布: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國人在還不知道這個新國家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就擬好的。當得知這個國家取名「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用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劃去,改為「以色列」。5月17日,蘇聯宣布承認以色列。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這次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與以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兩國出於在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邊。倒是蘇聯為爭取這個新生的國家,對以色列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當時在蘇聯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而且為以色列提供專用機場、建立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空軍和傘兵部隊。戰爭進行之時,幾名駐歐美國空軍猶太裔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裝滿炸彈後,起飛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
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打算盤,使得只有游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戰斗持續到1949年。這次戰爭後,巴勒斯坦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近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失敗使周圍阿拉伯國家備感恥辱,到處彌漫著革命的氣息。1949年3月、8月和12月,敘利亞先後3次發生政變。1951年7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難民刺殺。阿卜杜拉國王18歲的孫子海珊由於子彈擊中了祖父親手別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勛章而倖免於難,於1953年繼位成為約旦哈希姆王國國王。1952年7月,埃及軍人推翻法魯克王朝,自由軍官組織領導人納賽爾於1956年6月成為總統。
以 色 列 概 況
國名:以色列國 (The State of Israel)
獨立日:5月14日(1948年)。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以色列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公歷,但是民族節日均採用猶太歷。因此,每年的獨立日不一定是公歷的5月14日。
國慶日:5月14日(1948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地為白色,上下各有一條藍色寬頻。藍白兩色來自猶太教徒祈禱時用的披肩的顏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個藍色的六角星,這是古以色列國王大衛王之星,象徵國家的權力。
國徽:為長方形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個七杈燭台,據記載此燭台為耶路撒冷聖殿中點燃祭壇的物件。燭台兩旁飾以橄欖枝,象徵猶太人對和平的渴望。燭台下方用希伯萊文寫著「以色列國」。
國歌:《希望之歌》
國家政要: 總統摩西·卡察夫 (Moshe Katsav) ,2000年任職;總理阿里埃勒·沙龍 (Ariel Sharon ),2001年3月任職,2003年2月再次任總理;外交部長西爾萬·沙洛姆 (Silvan Shalom);國防部長 沙烏勒·莫法茲(Shaul Mofaz) ;臨時議長希蒙·佩雷斯 (Simon Peres );總參謀長摩西·亞阿隆 (Moshe Ya'alon);利庫德集團總書記馬克西姆·利維 (Maxim Levy)。
為中東和平獻身的以色列前總理拉賓
月光下的耶路撒冷老城
自然地理: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位於亞洲西部,北與黎巴嫩交界,東北部與敘利亞接壤,東面是約旦,西瀕地中海,南連亞喀巴灣,是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沿海為狹長平原,東部有山地和高原。屬地中海型氣候。
人口:625.9萬(2000年統計,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猶太居民),其中猶太人佔76.7%,阿拉伯人、德魯茲人及其他人佔23.3%。希伯萊語為國語,與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猶太教為國教,居民中約85%信奉猶太教,13%信奉伊斯蘭教。
猶太新年哭牆祈禱
首都:建國時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認。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維夫。」[ 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一直有爭議,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來它所佔領的一切阿拉伯領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東耶路撒冷)」。絕大多數同以有外交關系的國家仍把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耶路撒冷市人口約63.4萬(2000年)。 哭牆
港口城市海法標志性建築「船型大廈」
簡史: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公元前722年和586年,這兩個王國先後被亞述人征服和被巴比倫人滅亡。 公元前63年羅馬人入侵,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流亡歐美各國。 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國佔領,阿拉伯人從此成為該地居民的絕大多數。16世紀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帝國吞並。19世紀末,歐洲猶太資產階級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並於1897年成立了「世紀猶太人復國主義組織」。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11月2日發表《貝爾福宣言》。
以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古城阿克有5000多年歷史,是世界最古老城市之一
表示主張「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猶太人之家」。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以後,世界各地猶太人 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
加沙地帶與猶太人定居點 以色列的核狀況
政治: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等基本法。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內閣向議會負責。 以色列的選舉制度>>> 利庫德集團
耶路撒冷老城聖墓大教堂
經濟:50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的以色列,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使經濟得以較快發展,199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 6萬美元。以色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舉世矚目,特別是在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以及航空等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優勢。以色列地處沙漠地帶邊緣,水資源匱乏。嚴重缺水使以色列在農業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將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 不足總人口5%的農民不僅養活了國民,還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外交:開展全方位外交。保持與西方國家傳統的友好關系;維護與美戰略盟友地位;積極發展與獨聯體各國和東歐國家關系;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力圖實現同阿拉伯國家的和解;拓展與非洲、亞洲各國的關系。
與中國關系: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2003年12月,以色列總統卡察夫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以色列人口約650萬,其中500萬為猶太人,其他主要是阿拉伯人。以色列人多為外來移民,是一個由各種不同的種族背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的人組成的融合體。約91%的居民生活在城市,約5%的人是獨特的鄉村合作社----基布茲和莫沙夫成員。首都耶路撒冷是自大衛王約三千年前建都以來猶太人歷史、精神與民族的中心。主要城市有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貝爾謝巴,內坦亞,埃拉特特拉維夫則為全國工業、商業、金融和文化中心。官方語言為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英語和俄語也十分通用。
以色列位於中東地區,西濱地中海,並與黎巴嫩、敘利亞、約旦與埃及接壤,為歐、亞、非三大洲之匯合處。以色列國土狹長,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以色列面積不大,卻蘊含豐富的地貌特徵,從蒼翠的高原到肥沃的綠谷,從山丘綿延的沙漠到沿海平原,從具有亞熱帶氣候的約旦河谷到地球的最低點死海。以色列的氣候以陽光充足為特徵,雨季為每年11月到隔年4月。以色列動植物種類多樣,是其地理位置、多種地形和氣候的反映。
以色列實行議會民主政體,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鼎立。國家元首為總統,是國家統一與主權的象徵,目前這一職位由摩西.卡察夫擔任。議會(KNESSET)是以色列的立法機構,由120名每4年經全國直接普選產生的議員組成,議會多數黨領袖被任命為政府總理。。以總理為首的政府掌管行政、內務與外交。
作為一神論宗教的搖籃,以色列以擁有諸多聖址和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巴哈教的祈禱場所而以「聖地」著稱。(截止到1999年)猶太教78.5%, 伊斯蘭教15.0%, 基督教2.1%, 德魯茲1.6%, 其他2.7%。
2001年,國民生產總值為1106.23億美元,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7180美元, 失業率為9.3%, 通貨膨脹指數為1.4%,凈外債為42.79億美元。貨幣:新以色列謝克爾(NIS)。
以色列歷史及中以關系淵源
對以色列,兩種觀點針鋒相對:1、美國的走狗,廣大中東人民不共戴天的敵人,對中國三心二意,特別是惠爾康事件中更是與美國人合謀拖延了中國空軍預警機的入役計劃。2、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對中國人懷有感恩心情,唐山大地震時第一時間宣布援助中國人民1億美元,還有其它或明或暗的軍事支持。縱觀以色列的歷史,總覺得這兩種觀點都有不妥之處。
1、以色列什麼時候成了美國的走狗?
巴勒斯坦是猶太人的故鄉,但羅馬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後,開始迫害猶太人,猶太人只有背井離鄉,聰明的猶太人卻在歐州和美州的金融、文化、思想、科學界大放異彩,以至於以色列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經常只提兩點:如果沒有猶太人,就沒有原子彈,沒有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愛因斯坦和馬克思都是猶太人。很不幸,猶太人的突出並不受當地人喜歡,他們把腐化、失業、貧窮歸咎於猶太人,這有點類似華人在印尼。從莎士比亞時期或更早開始,歐州排猶思潮開始了,《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就是猶太人,到19世紀,歐州已基本沒有一個國家歡迎猶太人,這時以色列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西奧多·赫茨爾,法籍猶太人,正是他領導創建了猶太復國主義,從20世紀初開始,大批東歐猶太人紛紛回到已被英國人統治下的巴勒斯坦,猶太人精明的從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在窮山惡水中建設家園。在納粹迫害猶太人時,巴勒斯坦成了猶太人的希望,但英國人和阿拉伯人並不歡迎猶太人的大規模遷入,矛盾開始了,猶太人開始成立自己的武裝,並與英國人和阿拉伯人發生了沖突,雖然緊接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緩解了猶太人與英國人的矛盾,但當戰事已明朗化,德國失敗已成定局,對猶太人的迫害到達頂峰時,英國人仍然採取限制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政策激怒了猶太人,猶太人的准軍事組織伊樂貢領導人貝京於1944年下令對英國人開戰,緊接著1945年10月1日,本·古里安(以色列第一任總理)也命令猶太武裝對英國人進行武裝襲擾。很難說這裡面誰對誰錯,英國人必須要對當地的阿拉伯人負責,巴勒斯坦並不是一個適合很多人居住的地區,而隔壁的埃及、外約旦、敘利亞、伊拉克已對猶太人的到來頗有微詞,英國人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在猶太人看來,歐州的猶太人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英國的限制政策是猶太人最大的敵人,對英國人的開戰也是迫不得已。
到了1947年,焦頭爛額的英國人不得不把巴勒斯坦問題提交給聯合國,這是一個兩面不得罪的辦法,猶太人對此表示歡迎,阿拉伯人無所謂。猶太人主張分治,並成功的說服了聯合國的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相反,阿拉伯人拒絕與特委會合作,終於,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了以巴分治決議,請注意投票結果,美國和蘇聯投了贊成票,美國和蘇聯的大部分盟友也投了贊成票,美國和蘇聯難得在一個問題上看法一致,為什麼一致,原因很復雜,下面再說,而正是這個原因,左右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結局。投反對票的是阿拉伯國家,英國、中國(國民黨)投了棄權票。猶太人拿到了聯合國頒發的建國證。從這一點來說,以色列的存在是有法律基礎的。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的以色列按照聯合國決議,宣布正式建國。當時尚在西柏坡的中共表示支持,華北解放區的《冀中導報》社論為此歡呼道,定名為以色列的新猶太國家,於14日宣告成立,兩千年來沒有祖國而到處流浪受著侮辱與屠殺的猶太人民,他們要求建立猶太國家的願望,開始實現了。但阿拉伯國家則拒絕承認。以色列立國的次日,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埃及和伊拉克五個阿拉伯國家組成盟軍向以色列宣戰,要將這個新國家從地圖上抹去。但結果是以色列戰勝,佔領了大片阿拉伯人土地,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以巴沖突的開始,也是巴勒斯坦難民的由來。
歷史上對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稱之為獨立戰爭)作墨不多,但其實是以色列打的最危險的一場戰爭,也是阿拉伯人進入以色列腹地最深的一場戰爭,後來以色列再也沒有給阿拉伯人這個機會,剛獨立的以色列,沒有空軍、海軍,連坦克也沒有,只有幾門大炮,少量的機槍,這時候有人說了,美國佬要給支援了,現在我要告訴你,美國人除了支持以色列建國外,沒有給以色列1分錢軍伙,真正從道義上和軍事上支持以色列打贏獨立戰爭的,是社會主義的蘇聯!
這是事實,其實在1948年的中東,和現在根本不同,當時埃及是由法魯克王朝統治,英國人支持,伊拉克由費薩爾王朝統治,約旦也是由國王統治,敘利亞剛獨立不久,政治上倒向英美,黎巴嫩一向親西方,可以說,美國與當時的阿拉伯國家有著良好的關系,而英國是大部分阿拉伯國家的宗主國,因此,美、英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保持中立並不奇怪,而剛獨立的以色列,政治上是工人黨領導,經濟上是基布茲為主體,合作經濟、生產工具公有化、勞動成果平等分配都跟社會主義一脈相承,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被視為骯臟的詞彙,對比那些腐朽的阿拉伯王國,多象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啊。斯大林命令捷克和南斯拉夫,提供一個軍用機場,專門用於向以色列走私武器(因為蘇聯不會公開得罪阿拉伯國家和美英),把那些繳獲的德國裝備,無償提供給了急需武器的以色列,並接待了前往訓練的以色列飛行員。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允許猶太人出境,緩解了以色列人手的短缺。憑著這些原因以及為了國家獨立的勇敢精神,以色列打贏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戰爭結束了,朋友變成了敵人。
首先是以色列與蘇聯的決裂,蘇聯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承認以色列的大國,然而,以色列畢競是一個小國,它必須學會在夾縫中生存,作為國家領導人,本·古里安要考慮國家的安全,作為民選政府的首腦,他還得要考慮改善普通群眾的生活,以色列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西方,戰爭結束後不久,以色列接受了美國進出口銀行一億美元的貸款,但同時又向蘇聯保證:我們的政府決不會受到利誘就跟著別人反蘇,也不會把基地交給任何一個西方國家使用。但斯大林不這么想,很快,東歐的猶太人的境況開始惡化,但以色列的辦法是兩個大國都不得罪,都說好話,甚至在1949年10月22日聯合國討論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人權與移民自由問題時,以色列代表團奉命保持沉默。
然而,以色列的財政每況愈下,沒有美國的援助,以色列的經濟就要破產,朝鮮戰爭爆發,以色列的騎牆態度到了頭,不得不違心譴責朝鮮,雖然外交部長夏里特多次向蘇聯解釋並作出保證,但蘇聯人已經看出:以色列和南斯拉夫一樣,還是要跟西方跑。大規模的反猶在東歐和蘇聯暴發:布拉格公審,受審的十四名高級官員有十一名是猶太人,聞名世界的蘇聯醫生謀殺案受指控的又是猶太人,緊接著,以色列駐布拉格和華沙的公使被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最後,1953年2月16日,蘇聯關閉駐以色列公使館,雖然斯大林的去世兩國關系有所緩和,7月20日,在蘇聯的提議下,兩國外交關系恢復,但雙方關系已受破壞,從1954年春天開始,在聯合國,蘇聯帶頭攻擊以色列。蘇聯外交發生了劇烈傾斜。
這一切,跟阿拉伯國家的劇變不無關系。
阿拉伯人輸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一些下級軍官們認為戰爭的失敗不是因為猶太人的堅強和勇敢,而是國王們的無能與腐敗,1953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團推翻了法魯克王朝的統治,成立了埃及共和國,與英國反目,倒向了蘇聯,並在1955年得到了價值3.2億美元的蘇聯最新式武器,緊接著敘利亞也與蘇聯集團簽訂了協議,1958年
7月14日,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為首的伊拉克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費薩爾王朝,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國,由卡塞姆任總理。1959年3月24日,伊拉克退出親美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和英鎊區。中東政壇發生了180度大轉向。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新中國的中東外交政策也出現了調整,埃及等改制國家和我國建交,我們轉而支持阿拉伯國家,與蔣介石集團在中東展開了外交爭奪戰。
就在阿拉伯國家源源不斷的得到蘇聯的軍事支持時,以色列卻得不到同等質量的武器,現在的情況是埃及的武器質量和數量都超過了以色列,按照常規推算,埃及軍隊需要六至八個月時間學習和掌握蘇式武器性能,埃及很有可能在1956年的春夏向以色列進攻,然而,以色列買不到武器。英國、美國、加拿大都靠不住(主要原因是他們並不看好以色列),這是候,救星出來了,法國新政府對以色列有好感,年輕的西蒙·佩雷斯成功的說服了法國人,法國同意從1956年開始秘密(注意:秘密)賣給了以色列72架幻影式戰斗機、200輛AMX坦克、大批彈葯,價值8000萬美元。法國人雖然在二次大戰中一敗塗地,但法制武器還是很有特點的。以色列人鬆了一口氣,但埃及的威脅還沒有消除。
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宣布把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斷了兩個沒落帝國的財路,並直接影響了它們在亞洲的利益,老殖民主義者立即露出猙獰面目,它們找到了以色列,而以色列從獨立戰爭開始就意識到,自己國土狹小,不能等到敵人打進來,那樣對自己的國家不利,最有利的是打出去,首先要把阿拉伯的領頭羊埃及打垮,三方一拍即和,由以色列充當侵略者,英、法以威脅運河航行為由武力調停,借機佔領運河。戰爭按預期發展,以色列佔領了西奈半島。但人算不如天算,美國在西方帶頭抨擊侵略者
㈧ 以色列對中國的態度如何
以色列人對中國人還是比較友好的。
原因是二戰的時候日本在亞洲配合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對猶太人進行屠殺,而中國人對猶太人進行了很好的保護。所以歷屆的以色列政府都對中國持友好態度。而猶太人更是對中國感激不禁。經常有猶太人的民間組織到中國來尋找自己當年上火過的地方和自己的恩人。舉個例子,90年代的時候,美國向以色列出售了先進武器,並要其承諾不對中國出售。可是以色列卻將核心技術透漏給了中國,使中國也擁有了這項技術。中國雖然在巴以沖突中支持阿拉伯世界,可那僅僅是道義上的,實際意義不大。因為中國有好多阿拉伯教的信徒,為了維護國內民族團結嘛。而中國的媒體也只能配合政府指責以色列,造成好多民眾以為以色列很十惡不赦一樣。其實中以關系很好的。
㈨ 中國和以色列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沒有很好吧,看看這文章:
中國以色列真實關系解密:五大謊言讓人目瞪口呆! (1)
2008-12-31 19:49:43來源: 中華網強國論壇文字大小:大中小
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竟然讓那麼多的人深信不疑,一個瞎話聯篇,漏洞百出的貼子,至今還在很多論壇被轉貼。謊言必須揭穿,打假刻不容緩...
今天我轉發這個帖子,除了駁斥《以》文的荒謬之外,還歷史一個真相,也想說明:網路上的信息真假難辨,需要各位有智慧的眼睛和頭腦。用事實說話才是正確。這個臭名昭著的謊貼最近又死灰復燃了。我特別看了看下面的跟貼,結果令人失望:面對互聯網上鋪天蓋地紛擁而至的信息轟炸,現在的年輕人,多數已經不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問題了。這么一個漏洞百出的謊貼,跟貼中很多人竟信以為真。很多人看了《以》後,對以色列的態度急轉,有人對以色列充滿內疚,有人對以色列感激涕零,有人則庄嚴宣布:猶太是個偉大民族。從來沒有見過一個貼子,匯聚了如此多的謊言。從來沒有見過一個貼子,誤導了如此多善良的中國青年。去年底印尼大海嘯,中國政府捐款5億人民幣,各大論壇都有爭論中國該不該捐這么多,很多人都感慨的提到:當年唐山地震以色列給我們捐款一億美金。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竟然讓那麼多的人深信不疑,一個瞎話聯篇,漏洞百出的貼子,至今還在很多論壇被轉貼。謊言必須揭穿,打假刻不容緩。2001年12月18日,以色列正式宣布中止和中國簽訂的預警機合同。中國立刻召開記者招待會,新聞發言人章啟月,鐵青著臉出現在當天的記者招待會上。用記者們從未見過激烈言詞,嚴厲譴責以色列的背信棄義,並聲稱以色列此舉將嚴重影響到兩國關系發展。預警機事件成為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在民間,以色列公然毀約的行為同樣激起了每一個中國人的憤怒。在以年輕人為主的互聯網上,對以色列的聲討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不少極端的網友,甚至呼籲中國政府採取行動,給以色列點顏色瞧瞧。親身經歷過的人,還記得當時的心情嗎?那種被美國和以色列聯手戲弄了的羞恥和忿怒。以色列「預警機不包含美國技術,美國無權干涉」的保證還回盪在耳畔,毀約的事實已經擺在了眼前。中以建交10年來,隨著雙方交往的不斷增多,以及中國政府的「韜光養晦」政策,中國從政府到人民,都已經開始用一種公正平和的態度對待巴以沖突,不再有人把以色列叫作「美帝走狗」,說到猶太人的時候,更多是用「聰明勇敢」來形容。但預警機事件的發生,使得中國人猛然驚醒。中國人對以色列的友好度降到了冰點,每個中國人都對以色列怒目相視。不久,就在2002年的某一天,具體日期我記不清了。一篇名為《絕大多數中國人不知道的秘密》的帖子出現在中國的網路上。不清楚原作者是誰,也很難查證最早出現在那個網站。因為轉眼之間,各大論壇都出現了這個帖子,並且被瘋狂轉貼。鋪天蓋地來勢洶洶,有的論壇一個頁面上竟然轉貼了好幾個,一副飽和轟炸的架勢。在以後一段時間里,這個帖子繼續頻繁出現在大大小小的各種論壇上。
奇跡出現了。隨著《以》文在網路上的廣泛傳播,原本對以色列憤怒不已的網友們,憤怒的火焰悄然熄滅。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以色列的內疚和感激之情。
盡管預警機事件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善良的網友們不但不再責怪以色列,反而開始幫著以色列找各種理由來解釋,同時一大批「哈以」族出現了。如此戲劇性的結果,恐怕西區柯克都要甘拜下風。
謊言一:「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向我國捐贈一億美元。」
這是最令人憤怒的一個謊言,《以》文的作者用20萬死難同胞來編造謊言,不怕死後入拔舌地獄嗎?
76年唐山地震,國際紅十字會及很多國家相關組織都主動提出人道主義援助計劃。但是,當時文化大革命還沒有結束,在那個意識形態壓倒一切的年代,中國政府拒絕了所有的援助。中國沒有要任何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一分錢。當時中日建交不久,正處於關系最好的時期。
日本曾計劃捐贈百萬美金,這個數字讓全世界目瞪口呆。那時候的一百萬美金有多值錢,現在的人恐怕很難理解。當然中國同樣拒絕了。中國拒絕世界各國的援助,是當時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有條件的網友可以去查閱當時的報紙。
所謂以色列給中國捐款一億美金,這個數字能讓當時全世界人民集體休克100次。如此驚天動地的義舉,全世界各大小媒體竟然無一報導,包括以色列自己的。騙子隨口一句瞎話,竟然讓數以萬計的中國青年深信不疑,悲哀啊。我忍不住要罵一句:這種沒根沒據的話都信,豬頭啊。
40歲以上的中國人,特別是唐山人,都應該還記得這件事。新唐山是在國家支持下,由勤奮堅強的唐山人,靠自己的努力勞動建設起來的,不是靠什麼莫須有的以色列捐款。
>下面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以色列從1973-2003年的經濟發展概況,大家就明白了。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雖然慘勝,但元氣大傷。而阿拉伯人卻轉而以石油為武器,限制向西方國家的石油出口。這就是所謂的「石油戰爭」,世界經濟陷入動盪。以色列的國民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從此陷入長達十餘年的經濟大蕭條中。以色列的財政收入,加上美國每年給以色列數十億美元的例行經濟援助,都不夠維持以色列的國家預算。美國又追加提供了幾筆特別貸款。到八十年代初黎巴嫩戰爭(第五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的通貨膨脹已經高達400%多。這場經濟危機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得到緩解。
90年代,以色列終於擺脫困境,迎來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所謂的「黃金期」,經過十多年的發展,2003年,色列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100億美元。
7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00多億美元(西班牙1970年是390億,全世界排第十位),真正能用的財政收入不到20億,加上美援不超過50億。其中一半以上要用來維持龐大的國防開支。財政預算年年赤字,以色列經濟面臨崩潰,完全依靠美國的援助維持。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哪裡有能力捐出1億美元?
謊言二:以色列對中國的秘密軍事技術援助。
「冷戰時期,西方搞了個「巴黎統籌」,相當多的敏感技術對我國是嚴禁出口的。那是一道鐵幕,但有沒有縫呢?且不論我軍戰機和潛艇、今天看來同以色列的是如何相似;
就說一個防彈衣吧,八十年代,以色列率先發明紡織纖維防彈衣,而我國還停留在綴墊鋼片階段;很明顯的一項軍用技術,「巴黎統籌」盯得緊,而我國警方迫切需要,於是奇跡出現了,中國「自行」研製出了紡織纖維防彈衣!就是現在穿在我國160萬武警身上的那種。」
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因總部設在巴黎而得名。1949年11月正式成立,宗旨是執行對社會主義國家武器裝備、尖端技術和戰略產品的禁運政策。
會員國有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聯邦德國、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加拿大、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亞、希臘和土耳其17國。以色列不是巴統成員國。冷戰結束後,該委員會的宗旨和目的也與現實國際形勢不相適應,1994年4月1日宣布正式解散。
《以》文說「且不論我軍戰機和潛艇、今天看來同以色列的是如何相似」,我偏要論一下我軍戰機和潛艇。大家都知道,中國從飛機軍艦坦克大炮,到56式步槍機槍。都是通過購買、仿製蘇聯產品而發展起來的。怎麼看都是蘇聯的影子,和以色列一點都不相似。這是基本常識。
只有殲10,很多西方媒體都認為,是90年代初中國和以色列秘密合作,在以色列「獅」式戰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中以雙方都不承認,不過大家都明白,就是真有這個秘密合作,中以雙方也同樣不會承認。當然這些西方媒體也沒有什麼證據,能證明真的有這個秘密合作。
至於文中特別提到的紡織纖維防彈衣,最流行的「凱夫拉」(芳綸)是美國杜邦六十年代發明的,最好的「持沃綸」是荷蘭人九十年代發明的。「八十年代以色列率先發明紡織纖維防彈衣」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凱夫拉」防彈衣是警務用品,國際市場公開出售的,90年北京亞運會中國買過一批,與國產「護神」防彈衣比較測試後,最終選用了「護神」防彈。
中國早期研製的「護神」防彈衣用了防彈鋼片沒什麼奇怪的,軍用防彈衣多是硬質材料加強的,常見的是用防彈陶瓷和防彈鋼板做成插板。「護神」是系列產品,後來又相繼開發出一系列非金屬防彈背心和相應的防彈插板。其中就有採用芳綸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材料製成的軟體防彈衣,需要時插入防彈板就可變成硬體防彈衣。
>以色列當然也有自己的防彈衣,那麼,以色列的防彈技術如何呢?請看下面這則2002年的報道:
以色列國防部長本•埃利澤7月3日再次震怒。這次震怒不是針對防不勝防的自殺性爆炸者,而是針對以色列士兵廣泛配備的一種高科技防彈衣——駐守加沙附近的以色列士兵在無意中發現,這種防彈衣根本不防彈。
最近,駐守加沙附近的以色列國防軍的一個傘兵預備役不知處於何種目的進行了一個「好玩兒」的試驗,士兵們從30米外用一把以巴地區常見的M-16步槍向一件士兵們常用的防彈衣射擊,結果發現子彈輕易地穿過防彈衣,防彈衣一前一後兩面都被打穿了兩個窟窿。
這一結果令軍營里這些20歲左右的小夥子們都猛吸一口冷氣。一位未透露姓名的以色列國防軍士兵在打給以色列電台的電話中說,幾年以來所有士兵都相信這個硬梆梆的傢伙能夠保護他們,所以無論嚴寒還是酷暑他們都穿著它,忍受著那種套上這么一個笨傢伙的種種不便和不舒服。
㈩ 請問中國和以色列建交了嗎關系如何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關系還好。
雖然中國在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敵對態勢中處境很尷尬,但是作為歷史上就很和睦的兩個國家,以色列對中國是壹種報答和感激的態度(特別是在二戰時期,猶太人遭受種族迫害的時候,中國是他們壹個可依賴的重要朋友,並不顧本國經濟的困難,收容和安置了大量難民.基於這點,在建國以後他們仍然對我們報著信任和支持的態度.長期以來,對中國多項技術援助和出口,是以色列對中國的愛的表達的正面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