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外國指揮家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外國指揮家

發布時間: 2023-01-07 07:37:22

❶ 梅紐因的梅紐因與中國

第一次是在改革開放後不久的1979年,梅紐因與中央樂團在民族宮劇場演出。作為那次演出的指揮,李德倫先生與梅紐因有過一段親切的交往。「那次他演奏的曲目有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由我指揮,他自己還邊獨奏邊指揮了莫扎特A大調第5小提琴協奏曲,他還與盛中國共同演奏了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他在排練和演出時都十分認真,他尊重中國藝術家,和我們共同討論如何達到最好的藝術表現。」李德倫記得,梅紐因對中國文化十分感興趣並有相當研究,他的琴盒裡總是放著一本德文版的《老子》。
在游覽故宮時,他不斷地向李德倫提出各種問題。那次訪華之後,他們成了好朋友。
20世紀80年代初,梅紐因邀請李德倫擔任巴黎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的評委。1997年,梅紐因作為指揮家再次訪華,帶著他的得意弟子、中國小提琴家胡坤,與中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這一次,他又到李德倫家重敘舊情,共進晚餐。李德倫以一對夜光杯相送。1997年來華時,他已經81歲,但精神矍鑠,思維敏捷。他給「國交」排練時,在指揮台上從不落座,每次自始至終都站著指揮。連很短的休息時間,他也和周圍的人講述著音樂和演奏上的方方面面。
令很多人記憶猶新的是,他在北京音樂廳為中國交響樂團排練時,自始至終都在指揮台上站著指揮,從不落座。而在很短的休息時間里,他也總是和周圍人講述著音樂和演奏上的方方面面。那次音樂會演奏的曲目之一是埃爾加的《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65年前,16歲的梅紐因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在埃爾加本人的指揮下曾演奏過這部作品,時至今日,那個單聲道錄音至今仍是這部作品的最佳演繹;當天,梅紐因指揮中國的樂團,由其得意弟子、中國學生胡坤再次演奏此曲,樂響豐饒、情感充沛。
時隔兩年,1999年3月13日晚,在北京音樂廳舉行的中國交響樂團音樂會開始前,音樂廳負責人走上舞台,語氣沉痛:「昨天,小提琴家、指揮家梅紐因大師去世了,他是中國人民十分熟悉和熱愛的音樂家。現在我建議,為梅紐因大師的去世默哀一分鍾。」在中國人民心中,梅紐因是一位帶來美妙旋律的音樂使者,他的藝術風采永遠留在了中國,凝固成北京音樂廳舞台上絢麗的記憶。
60歲時,在為他舉行的賀壽音樂會上,他一登場竟對著台下的聽眾來了個倒立,引來全場觀眾熱烈掌聲。
人們問他:「練瑜珈對拉琴有什麼好處?」他說:「瑜珈功可以讓人的精神得以高度集中,但又處於非常自然而放鬆的狀態。這樣,你就不再緊張,不再刻意思考,那種自然的感覺會隨著你內心的某個點而不斷地增進和擴大。身體的機能和自信心也就會隨之加強。這對身體,對拉琴,對一切都有幫助。其實,人們經常缺少的就是那種自然的狀態。」
戰後和指揮家福特萬格勒有過許多次的合作並留下不少經典錄音前年EMI百年紀念就由這位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執筆寫序言,EMI並為他慶祝80大壽。
他本來計劃1999年3月5日指揮華沙交響樂團在柏林演出門德爾松和勃拉姆斯的音樂作品,但因支氣管炎發作取消了一切演出計劃,住進了柏林的醫院,3月12日因為心臟衰竭逝世,享年82歲。

❷ 鄭小瑛的演藝經歷

鄭小瑛自幼愛好音樂,1947年考取北京協和醫學院後,在金陵女子大學生物系就讀,又在音樂系主修鋼琴。1949年先後在開封和武漢的中原大學(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工團工作,1952年被保送到中央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55年2月,中央歌舞團合唱隊特地從蘇聯請來了合唱指揮杜馬舍夫進行指導。當時中蘇關系正處於蜜月時期,熱心的蘇聯專家主動提出辦一個指揮培訓班,幫助中國培養合唱指揮人才。在由全國各地選拔而來的25名指揮班學員里,只有鄭小瑛一位女性。
1956年夏天,鄭小瑛結束了指揮班的學習,回到中央音樂學院。就在這一年,新中國第一個專業指揮系——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成立了,學院破格讓她在作曲系繼續完成學業的同時,也在指揮系當兼課老師,並擔任全校合唱團和紅領巾管弦樂隊的指揮。
1960年至1963年,鄭小瑛被選派到蘇聯國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師從知名教授尼·安諾索夫和格·羅日傑斯特文斯基進修歌劇、交響樂指揮專業。強烈的使命感從她心中油然而生,於是更加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假期也不回國探親,而是鑽到圖書館去攻讀那些國內見不到的俄文和英文原版的音樂大師們的指揮論著。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12周年時,在安諾索夫的幫助下,鄭小瑛在克里姆林宮舉行了一場慶祝音樂會。鄭小瑛把這場音樂會看做對祖國的獻禮和對導師的回報,因此精心安排了演出曲目,上半場是中國作品,後半場則突出中蘇友好的主題。1962年,在資深指揮伊·巴因的指導下,鄭小瑛又在國立莫斯科音樂劇院指揮了義大利歌劇《托斯卡》,獲得了輿論的高度評價,她也因此成為第一位登上外國歌劇院指揮台的中國指揮家。
此次演出的成功遠遠超出了指導老師的預期。安諾索夫後來在鄭小瑛的畢業評語上寫了這樣的一段話:「鄭小瑛具有非常清晰的音樂思維天性和富於激情的嚴謹......完全可以預見她從事指揮的光輝前景和在她的祖國的交響藝術事業發展中將起的作用」。
鄭小瑛1947年考取北京協和醫學院後,在金陵女子大學生物系和音樂系學習。1948年底赴解放區,曾在文工團工作,1952年到中央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55年開始學習合唱指揮,1960年到蘇聯留學,就讀於國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thcaikovsky)音樂學院,進修歌劇、合唱指揮專業。1962年在國立莫斯科音樂劇院指揮了義大利歌劇《托斯卡》(tosca)獲得成功。她的指揮熱情奔放、嚴謹細膩,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被公認為國內出色指揮之一。
1978年以來,她經常擔任國家重要演出的指揮,並指揮演出了中外歌劇《護花神》、《第一百個新娘》、《茶花女》(the fallen woman)、《夕鶴》、《卡門》(carmen)、《費加羅的婚禮》( Las bodas de Figaro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塞爾維亞理發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等;還曾與中央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中國廣播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等十多個交響樂團合作舉行音樂會,她指揮的一些歌劇如《第一百個新娘》、《草原之歌》、《卡門》、《阿依古麗》及歐洲歌劇合唱精粹、與第34屆帕格尼尼比賽獲第一名的呂思清合作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以及一些中國交響樂作品和歌劇,已被製成唱片磁帶,發行於國內外。
鄭小瑛還是中國最有經驗的指揮教授之一。她的多名學生,近幾年來在美、法、意、奧、捷、葡等地舉行的國際指揮比賽中屢獲最高名次或已步入國際國內優秀指揮行列。此外,她還是一位熱情的音樂社會活動家。她採取各種形式向群眾普及音樂知識近千次,直接聽眾達20多萬人。1980年以來鄭小瑛曾赴日、美、意、芬、德、法、荷、比、愛、泰等地舉行交響音樂會、參加國際藝術節、指揮歌劇或講學。她是第一位,也是至今還經常應邀去國外排演世界著名歌劇的中國指揮。已六次應邀赴芬蘭、瑞士指揮了《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卡門》、《波西米亞人》(la boheme)等歌劇計60多場,皆獲輿論高度評價。

鄭小瑛曾先後30多次出訪蘇、日、澳、美、意、香港、澳門、芬、新、德、荷、法、英、比、俄、台灣、瑞典、愛、朝、泰等地,指揮歌劇、交響樂近百場或進行訪問交流,獲得輿論廣泛贊揚。如:
1985年秋應邀赴澳大利亞堪培拉舉行交響音樂會時,堪培拉時報的評論稱:「她的指揮嚴謹諧調、富有表現力,充滿著自信和權威性。這只可能來自豐富的實踐經驗及她本人天賦的音樂才華。」
1988年偕中央歌劇院參加香港國際表演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和芬蘭薩馮林納國際 歌劇節,成功地指揮了歌劇《蝴蝶夫人》、《卡門》 和中國交響樂音樂會時,港澳近百篇報評提到鄭的指揮:「她的風格嚴謹細膩、緩急有致,藝術上極具感染力」,「她調整節奏的敏感性極強,舞台與樂池間的配合是天衣無縫、完美無缺的!」,「鄭的指揮是第一流的,她居功甚偉。」赫爾辛基新聞寫道:「可以肯定的說,鄭小瑛是這個樂隊首席指揮的正確人選」,「她既准確,又穩定。她是可以使自己的樂隊充分發揮的非常出色的指揮。」 秋天,她與香港管弦樂團舉行音樂會,香港大公報(英文周刊)載:「這位第一個具有國際聲望的女指揮大師,對英雄交響曲自始至終的絕妙指揮,使觀眾大為傾倒。從她對德國不朽名曲所作的解釋和她的表演中,欣賞並感到了中國哲學的神韻。不論在處理自豪、傷感,抑或是對力量的贊美時,在感情上都不作過分的炫耀。同時,她開門見山的指揮風格,使我想起了阿.托斯卡尼尼指揮的貝多芬作品。」著名樂評家鄭延益也寫到一個外國朋友說「她是中國人指揮中最好的」,音樂會後,他認為她的確「有修養,有水平…能使樂團全神貫注地投入」。冬天,再次應邀赴芬蘭,指揮了瓦薩歌劇院的《蝴蝶夫人》 16場,獲輿論熱烈贊揚。新芬蘭報以大字做標題:「大師自中國來!「並載:」樂隊為得到這樣一位高水平的指揮感到特別榮幸」,「沒有任何普契尼想要強調的極為細膩的感情色彩被粗心忽略,這簡直是奇跡,令人驚嘆!」「對於眼睛來說,看她的指揮手勢也是一種享受。」「整個演出的靈魂是中國中央歌劇院的指揮鄭小瑛!」
1993年率《愛樂女》室內樂團赴歐洲執行國家文化交流項目,在德國、荷蘭、法國演出了中國室內樂12場,到處都獲熱烈歡迎,擴大了中國音樂「洋為中用」的影響。
1994年夏,赴美在威斯廉大學和哈佛大學講學,獲哈佛大學校長特別感謝榮譽證書。
1996 年初再赴芬蘭指揮了歌劇《卡門》12場,被當地報紙譽為「瓦薩《卡門》當之無愧的明星」。還稱:「歌劇音樂的指揮在一雙強有力的手中。他們成功地聘請到了也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女指揮家鄭小瑛。她完美地演釋了這部作品」,「她有非常清晰、准確的指揮手法,對所有的歌唱家和演奏家來說,她都無疑是最理想的指揮。表演者和樂隊之間的平衡簡直堪稱典範。」「鄭的指揮在力度的細微變動上體現出少有的精緻和豐富。她對《卡門》的理解非常准確而富有韻律感。她的指揮動作小而輕巧,但你幾乎可從她的指間讀到音樂的總譜。」「她以令人激動的、富於彈性的指揮手法完全駕御著音樂溪流的速度。她確是《卡門》之夜中激發感情的最重要的人物。」冬,她第五次赴芬蘭、瑞典和愛沙尼亞巡迴指揮了歌劇《波西米亞人》18場,由於她的排練效率和出色表演,被譽為「不可思議的、具有魔力的指揮家」。
1997年,時任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的鄭小瑛辦理了離休手續,隨後她來到了位於中國南方的廈門,組建了廈門愛樂樂團,在父輩的家鄉繼續她的音樂人生 。
1998年5月她大病初癒,便赴塔林東方藝術節指揮愛沙尼亞國家交響樂團演出了中國交響樂音樂會2場,並應愛沙尼亞國家歌劇院慕名之求,不經排練而非常成功地指揮了一場歌劇《卡門》的公演,獲得轟動性的成功。
2002年春率廈門愛樂樂團訪日,在神戶、佐世保和新潟成功地演出 10月,在廈門舉行的第四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中擔任開幕式和決賽的指揮,國際評委們稱贊她「精湛的指揮,幫助了每一個選手」. 11月,指揮美國威斯里安大學樂隊演出
1997年夏,年近古稀的鄭小瑛應邀在中國的東南沿海特區廈門市,籌建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和國有企業扶持,實行藝術總監負責制的職業交響樂團,樂手來自全國,不佔國家編制。這個樂團於1998年9月首演成立後,每天堅持嚴格訓練 5個小時,至2003年已遵循藝術規律排演了100餘套中外交響音樂會,已演出360多場,曾與100多位國內外著名音樂家合作,並得到他們的好評。 2002年春,樂團首次出訪日本獲極大成功;10月為第四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擔任決賽協奏任務的唯一樂隊,11月,作為唯一被邀請的地方團體,進京向黨的十六大匯報榮獲金獎的「土樓回響」。輿論稱:「這支年輕的樂隊,已經顯示出國內的一流水平。」「廈門愛樂樂團以驚人的速度在歐洲經典樂章里縱橫馳騁」、在爭做「創造型樂團」,「廈門人應當為這一支隊伍感到自豪」,「每一場音樂會給我帶來的喜悅遠不是文字能夠形容的,而且它是由一位無可爭辯的指揮家帶領的;」「可以同音樂比美的,是鄭老師對作品的介紹和她光輝四射的人格魅力。」「她是當今中國最傑出的女指揮家,甚至在其它任何國家的同行中,她也是數一數二的」,「鄭小瑛正是這樣一位敢於接受挑戰、具有創造意識和歷史使命感的優秀指揮家」…….

❸ 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有關資料

小澤征爾

姓名:小澤征爾
性別:男
籍貫:日本
生日:1935年9月1日

在20世紀著名指揮家中,日本的小澤征爾、印度的梅塔和新加坡的朱暉被譽為"世界3大東方指揮家".其中,小澤征爾是幸運的,他是20世紀3位指揮大師明希、卡拉揚、伯恩斯坦的真傳弟子.今被稱為"新卡拉揚".
小澤征爾,1935年9月1日生於中國沈陽市,翌年,舉家遷至北京.6歲那年(1941年)就隨父母回到了日本東京.小時候的小澤征爾很想當個鋼琴家,7歲就開始學鋼琴,導師是日本著名鋼琴家豐增升.16歲,小澤征爾以優秀的成績考進東京桐朋學院音樂系,主修作曲專業,正逢明希率領波士頓交響樂團到日本巡演,他觀後大為激動,立志要作個指揮家,於是改學指揮,拜日本著名指揮家齋藤秀雄(Hideo Saito)為師.經過9年的勤奮刻苦的學習,小澤征爾終於從這位嚴師身上學到了一套最基本的指揮方法.
小澤征爾第一次正式公開表演是在學習期間,指揮NHK交響樂團演出莫扎特的交響曲,這是他初露頭角.1958年畢業.為了進一步充實自己,他隻身自費遠到歐洲.在巴黎,他師從指揮家比戈特(E.Bigot).一次偶然的機會,小澤征爾獲准參加1959年第九屆法國貝桑松國際指揮大賽,榮獲第一名,轟動樂壇,一夜成名.評委之一的指揮家明希非常欣賞小澤征爾的指揮才華,便邀請他到美國深造,小澤征爾又得到一次良好的學習機會,開心極了.
翌年,小澤征爾來到美國波士頓,參加唐格伍德夏季音樂節指揮會演,結果名列前茅,榮獲庫塞維茨基大獎(第八屆).這次獲獎,使他成為波士頓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明希的學生.半年後,求知慾十分強烈的小澤征爾又到柏林尋求名師,又在卡拉揚主理的國際卡拉揚指揮比賽中獲第一名,隨卡拉揚學習了8個月.1961年,小澤征爾在巴黎第一次指揮法國國家廣播愛樂樂團演出,被伯恩斯坦看中,請他擔任紐約愛樂樂團副指揮,小澤征爾又趁機拜伯恩斯坦為師.
1962年,小澤征爾學成回國,一肚子計劃的小澤征爾出任日本NHK交響樂團指揮.1963年,美國芝加哥舉行拉維尼亞公園夏季音樂節,指揮普雷特勒(G.Pretre)因病未能執棒,便由小澤征爾上台指揮CSO演出,取得巨大的成功,博得熱烈的歡迎,並被邀請擔任下一屆音樂節的音樂總監兼指揮.從此,小澤征爾一帆風順、青雲直上,成為國際樂壇上最有希望、最有才華的青年指揮家之一,當時他才27歲.
1964年,小澤征爾親自帶領日本桐朋學園弦樂團參與拉維尼亞公園夏季音樂節演出活動.1964-1965年,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伯恩斯坦因病作短期的離職休養,小澤征爾就代替了他的工作,並在定期的音樂會上指揮NYPO的演出,很受歡迎.1965-1969年間,他出任多倫多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曾多次率領樂團赴歐美巡演.他初次在英國指揮演出是在1964年,樂隊是倫敦交響樂團,曲目是奧涅格的神劇《火刑堆上的貞德》,他那迷人的指揮,贏得了倫敦觀眾的喝彩.隨後,他在巴黎指揮拉穆勒音樂會樂團的演出,同樣獲得好評.
在1966年薩爾茨堡音樂節上,小澤征爾首次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出,他那精彩的指揮,迷住了觀眾.1968年他兼任日本愛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70-1976年間,他成為美國舊金山交響樂團(SFSO)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1973年還率領SFSO赴歐洲巡演,轟動一時,成為國際樂壇大紅人.世界各國著名樂團都爭先後地聘請他擔任指揮,一個指揮家兼任這么多指揮職位,在20世紀樂壇上是罕見的.
使小澤征爾達到指揮生涯的頂點的是1973年繼斯坦伯格之後入主波士頓交響樂團(BSO),且破天荒地簽定了終身指揮合同,至今已是他任期的第26個年頭,成為美國樂隊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指揮,無人能及.除BSO之外,小澤征爾還定期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新日本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法國國家樂團、倫敦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等.此外,他還是薩爾茨堡音樂節和唐格伍德音樂節的音樂總監兼指揮,也經常指揮斯卡拉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巴黎歌劇院和倫敦皇家歌劇院的演出.不論在國外多麼忙碌,他仍然堅持每年抽空回日本指揮新日本愛樂樂團演出.
唐格爾伍德音樂節是BSO的大本營,但是,這個著名的音樂節卻只有一個半露天的演出場地,音響效果也不理想.人們期望已久的室內音樂廳終於在音樂節成立54周年之時(1994年)建成,在SONY總裁大賀典雄(音樂廳最高捐款者,享有命名權)建議下,音樂廳以小澤征爾命名.小澤征爾認為,在現代指揮學派中,主要有兩種指揮法,一是豎的,一是橫的.豎的指揮法,節奏鮮明,但旋律不流暢,橫的指揮法,音樂線條感覺較好,但節奏不那麼清晰.他認為這兩種指揮法都應該運用.
小澤征爾的指揮藝術,的確是十分迷人.他指揮時全身都是音樂,善於把自己與樂手們揉合在一起,以豐富的音樂修養和熾熱的藝術感情去啟發、帶動樂手們,這正是小澤征爾指揮藝術最出色的特點.他的指揮灑脫、大方、豪放、細膩.具有驚人的音樂記憶力和令人欽佩的音樂魅力.他對音樂作品的風格、速度、色調、節奏都有很細致的分寸感,布局嚴謹,主題突出,曲式清楚,層次分明.他的指揮動作具有音樂形象性,從他豐富多彩的手指中迸發出來的音樂,征服了國際樂壇,使他在國際樂壇上有著穩固的地位.
出生在中國的小澤征,對中國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1976年12月,他應邀首次到中國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1978年6月,小澤征爾第二次到中國訪問,在北京,他首次成功地指揮了中央樂團的演出.1979年3月,小澤征爾第三次訪問中國,率領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訪華演出,給中國觀眾帶來了豐富多採的交響樂節目.小澤征爾傑出的指揮和樂手們精湛的演奏,轟動了整個北京城.同年12月,小澤征爾對中國進行了第四次訪問,僅僅利用一周的排練時間,就指揮前中央樂團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94年5月,小澤征爾第五次訪問中國,在訪問他的出生地沈陽之際,指揮遼寧交響樂團演出貝多芬《哀格蒙特》序曲,何占豪、陳鋼《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和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小澤征爾原定於1999年5月12、13日率領BSO赴北京演出,後因故無限期推遲.不過,他個人卻到了北京講學,這是他第六次訪問中國.
小澤征爾對中國的音樂及音樂家,十分欣賞和尊重他曾指揮演出過中國作品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弦樂曲《二泉映月》和《白毛女》組曲等.
小澤征爾榮獲不少學位稱號,包括舊金山大學藝術博士名譽學位、日本藝術院大獎,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諾頓惠頓學院榮譽音樂博士學位等.
小澤征爾的指揮曲目十分廣泛,包羅萬象,古往今來,無所不曉,指揮什麼都可以,這是他過人之處.其中浪漫樂派晚期和現代樂派初期的大型作品尤其有表現力.他的CD很多,散見於10家唱片公司.總的來說,小澤征爾的音樂傾向是折衷性的,僅憑一兩張CD很難聽辨出其類型、形象、特徵、個性、風格.據外電報導,小澤征爾將於2002年離開BSO,接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
他的具有代表性的CD有:巴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BSO比才《卡門》 FNO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 SKO馬勒《交響曲全集》 BSO奧爾夫《布朗尼之歌》 BPO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天方夜譚》 VPO勛伯格《升華之夜》 SKO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 BSO理查·施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BSO斯特拉文斯基《俄狄浦斯王》、《浪子的歷程》SKO竹炮(T.Takemitsu)《11月的腳步聲》 SKO(以上為PHILIPS出品)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 BSO奧涅格《火刑堆上的貞德》 FNO李斯特《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 BSO奧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FNO普朗克《榮耀經》、《聖母悼歌》 BSO普羅科菲耶夫《交響曲全集》 BSO肖斯塔科維奇《第二小提琴協奏曲》BSO柴科夫斯基《天鵝湖》 BSO(以上為DG出品)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協奏曲》(左手) BSO施尼特凱《第二大提琴協奏曲》 LSO(以上為SONY出品)析遼茲《安魂曲》 BSO福雷《安魂曲》 BSO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 BSO柴科夫斯基《葉甫根尼·奧涅金》 BSO(以上為BMG/RCA出品)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 BSO普羅科菲耶夫《大提琴與樂隊交響協奏曲》 LSO(以上為ERATO出品)

❹ 求指揮家卡拉揚的簡介

1908年 4月5日 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卡拉揚的家庭並非音樂世家,但家人都熱愛音樂。

1912年 卡拉揚4歲,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但後來由於得了腱鞘炎而放棄。

1916年-1926年 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師從弗蘭茲·列德文卡,和聲從弗蘭茲·紹爾,作曲和室內樂則是博爾哈德·包恩伽特勒。正是後者鼓勵卡拉揚成為指揮的。

1917年1月27日,第一次以鋼琴家身份在莫扎特紀念日里登台演出。

1919年1月26日,在包恩伽特勒的伴奏下,以獨奏家身份演奏協奏曲。

1926年 完成畢業論文《熱力學與內燃機》,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畢業。

1926年-1928年 於維也納工業高校學習,同時也是維也納大學音樂科學系學生。

1926年-1929年 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習。鋼琴師從約瑟夫·霍夫曼,指揮師從亞歷山大·溫德爾和弗朗茲·紹克

1928年12月17日 在學生音樂會上指揮亞歷山大·溫德爾班學生樂隊演奏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1929年1月22日 在薩爾斯堡首次作為指揮家公開亮相,指揮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烏爾姆市立劇院總監邀請他到自己的劇院試奏。

1929年4月19日 於薩爾斯堡節慶劇院里指揮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

1929年-1934年 受聘為烏爾姆市立劇院指揮,1929年3月2日製作第一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莫扎特音樂學院國際基金會夏季課程指導。維也納交響樂團客席指揮。

1933年 加入納粹黨。後來被定無罪。首次作為指揮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登台。

1934年8月21日 在私人晚會上首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奏德彪西和拉威爾的作品。

1934年-1943年 受聘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會指揮和歌劇總監。

1935年4月12日 任命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總監(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

1937年6月1日 首次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瓦格納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

卡拉揚指揮的瓦格納作品集唱片封面1938年4月8日 首次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指揮莫扎特,拉威爾和勃拉姆斯的作品

1938年7月26日 與女歌手艾米·霍格羅夫結婚。

1938年9月30日 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指揮貝多芬的費德里奧

1938年10月21日 指揮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引起國際轟動,柏林音樂評論家評卡拉揚為"神奇的卡拉揚"。與德國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簽下第一份合約,但直到1943年才生效。第一個錄音,莫扎特的魔笛序曲,樂團是柏林國立樂團。

1939年 同時被任命為柏林國立歌劇院樂隊指揮和普魯士國家樂團音樂會指導。

1940年2月18日 於柏林國家歌劇院,在理查·施特勞斯面前指揮其歌劇埃萊克特拉。

1942年 與安提拉·居特曼結婚。與亞琛和柏林國家歌劇院的合約過期。

1945年 於義大利的米蘭等城市逗留

1946年1月12日 第一次戰後音樂會,在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而在蘇占區因其納粹身份,禁止演出。與華爾特·李格開始合作。在薩爾斯堡音樂會上作助手。

1947年10月 首次與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作。禁演令正式消除。11-12月兩者合作為EMI錄制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1948年 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終身藝術指導。參與薩爾斯堡音樂節(節目: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埃雨迪克,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兩場音樂會,節目是海頓,理查·施特勞斯,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

1948年-1953年 維也納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同時在倫敦與愛樂樂團緊密合作。同時受到德國,義大利,瑞士,英國和奧地利等地樂團的委任。盧塞恩指揮班指導。

1948年-1968年 米蘭史卡拉歌劇院常任客席指揮和德國演出季指導

1948年-1988年 盧塞恩國際音樂周合作者(1960年除外)

1949年 再度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指揮威爾第和貝多芬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南美之行

1951年-1952年 登台拜魯依特指揮瓦格納作品《紐倫堡的名歌手》以及《尼貝龍根的指環》(部分),並由EMI錄音。

1955年 接替去世的富特文格勒擔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1956年被任命為終身首席指揮。與柏林愛樂首次美國之行

1956年-1960年 薩爾斯堡音樂節藝術指導

1957年 與柏林愛樂首次日本之行

1957年-1964年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指導

1958年 與愛利特·毛瑞特結婚

1959年 柏林愛樂,卡拉揚和德國唱片公司鐵三角開始了長時間的合作,(第一個立體聲錄音:理查德·施特勞斯的英雄生涯)。秋季,與維也納愛樂巡迴印度,菲律賓,香港和美國。

1960年6月25日 女兒伊莎貝拉出生。維也納愛樂是其監護人。

1963年10月15日 柏林愛樂大廳開幕音樂會,演奏貝多芬第9交響曲

1964年1月2日 女兒阿拉貝爾出生,柏林愛樂是其監護人。8月,被接納為薩爾斯堡音樂節理事會成員。9月,與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首次到蘇聯演出。

1965年 開始在Unitel公司製作歌劇和音樂會錄影,自己擔任導演和指揮。和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里左合作。

1967年 創建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會。3月19日開幕節目為瓦格納的女武神。首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導演指揮 女武神。

1968年 3月4日 獲薩爾斯堡州指環。4月4日,獲薩爾斯堡名譽市民稱號。4月8日,獲德國唱片公司金留聲機。8月14日,成為薩爾斯堡大學榮譽理事。在柏林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用於促進音樂感覺得科學研究。此基金還會推動一個指揮比賽和柏林愛樂樂隊學院。

1969年 薩爾斯堡大學心理學院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實驗音樂心理學學院。春季,與柏林愛樂的歐洲之行。在莫斯科,在肖斯塔柯維奇的面前指揮其第10交響曲。8月31日,獲盧塞恩藝術獎。

1969年-1971年 獲得巴黎管弦樂團咨詢會內一職。

1973年 成立薩爾斯堡聖靈降臨節音樂會。11月24日,成為柏林榮譽市民。

1977年 在慕尼黑獲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獎

1978年 成為慕尼黑大學榮譽博士。5月12日,成為薩爾斯堡大學哲學博士。6月21日,成為牛津大學音樂博士。

1979年 10月13日 成為東京早稻田大學博士。同年10月,率領柏林愛樂樂團訪問中國,演出莫扎特的《第三十九交響曲》、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和德沃夏克的《第八交響曲》等。卡拉揚的到訪,是當時中國文化界一件盛事。

1981年 4月15日 成為CD數碼音頻系統的國際主席 12月1日 在重新開幕的萊比錫布商大廈(格萬豪斯)指揮柏林愛樂

1982年 成立Telemodial公司,旨在記錄卡拉揚的演出。3月2日,在倫敦因其錄音馬勒第9交響曲和前年的瓦格納帕西法爾獲得留聲機大獎。 8月30日 柏林愛樂建團100周年音樂會(節目: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

1983年 3月 獲倫敦愛樂協會金牌提名,1984年獲獎。 4月5日 75歲大壽,獲得很多獎項(德國唱片獎,金唱片) 10月 獲得UNESCO的國際音樂獎
1984年 首次錄影貝多芬九首交響曲

1985年 6月29日 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前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莫扎特的加冕大彌撒,由Telemodial錄影,並全世界轉播。

1986年 1月25/26日 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誕辰100周年紀念音樂會。6月 在雅典獲奧林匹亞獎。

1987年 1月1日 指揮新年音樂會,世界直播。3月1日,柏林建城750年開幕音樂會。10月28日 柏林愛樂廳室內樂館開幕音樂會。

1988年 80大壽,獲得無數獎項。德國唱片公司以其妻愛利特·馮·卡拉揚的畫作為封面,發行卡拉揚100傑作。4月-5月,最後一次日本之行。10月 與柏林愛樂作歐洲之行。

1989年 2月 與維也納愛樂在紐約最後一次演出。7月16日 在排練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時因心臟病發逝世。

還有:
http://ke..com/view/8668.htm

❺ 一九七九是什麼年份

是中國正式開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改革開放正確道路的第一年。1979年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開始醞釀討論; 中美建交,積極促進世界多極化趨勢,向世界展示一個開放的和日漸走向復興強盛繁榮的中國。

一、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同日,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宣布從即日起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至此,自1958年開始的人民解放軍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宣告結束。

二、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三、1月11日中央發文為地富摘帽。

1979年是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各項政策的一年。據《大典》記載,這一年召開的中央一級的追悼會有3次,為18人的舉行了「遲到」的悼念。平反消息有18個,為彭真、陸定一等人平反昭雪。

還為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定為「地方民族主義分子」和1959年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人們平反。這一年,還發文為去台人員在大陸家屬和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落實政策。特別是,為「地、富、反、壞」四類分子的摘帽涉及面最廣,使至少有2000萬人結束了長期受歧視的生活。

四、1月18日理論務虛會。

五、2月17日~3月16日對越反擊戰。

六、6月15日萬里在安徽省鳳陽縣農村調查時,肯定了該地實行的「大包干」生產責任制。

七、7月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八、11月26日國際奧委會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名稱為「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它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和國歌;設在台北的奧委會為「中國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它不能再使用目前的歌、旗和會徽。

(5)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外國指揮家擴展閱讀: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同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從即日起,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同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1月29日至2月5日,鄧小平副總理應邀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建國以來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問美國。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對越進行自衛反擊、保衛邊疆戰斗的通知》。自衛反擊戰自2月17日開始,3月16日結束。

「文革」後第一支外國交響樂團來華

1979年3月,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率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訪華。這是「文革」後第一支外國交響樂團來中國演出。

「大包干」生產責任制獲肯定

萬里在安徽省鳳陽縣農村調查時,肯定了當地實行的「大包干」生產責任制。

經過持續的沖刺努力,1979年10月25日,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在日本名古屋會議上以壓倒多數通過決議,承認中國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同年11月,國內外體育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鄧小平、鄧穎超等中央領導人出席。鄧穎超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深情地說:「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面登上了世界體育舞台。」

深圳、珠海試辦出口特區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和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同時決定,先在深圳、珠海兩市劃出部分地區試辦出口特區,待取得經驗後,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特區。

中國第一個中外合資企業建立

烏魯木齊毛紡織廠與香港、日本的合資公司正式簽訂合資經營新疆天山毛紡織品有限公司的合同。這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公布後第一批被批準的中外合資企業中的一個。

工商業者恢復勞動者身份

中共中央批轉中央統戰部等6部門提出的《關於把原工商業者中的勞動者區別出來問題的請示報告》,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被從原工商業者中區別出來,恢復了勞動者身份。

❻ 關於現代的關榮的故事

姚關榮,指揮家。浙江鎮海(今寧波)人。1961年畢業於民主德國萊比錫高等音樂學院指揮系。同年回國,歷任北京電影樂團負責人、首席指揮,深圳特區樂團首席指揮。曾擔任貝多芬第三、五、六交響樂和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樂》的指揮。譯有柏遼茲《配器法》。
---------------------------------------------
姚關榮:用音樂為電影「畫龍點睛」
2006-03-14 11:23:59 來自: 趙辛楣 (蘇州)
2005年11月4日
明天,一場為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舉行的電影音樂會將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行。引人矚目的是,手執指揮棒的是一位年屆七十卻風采依然的深圳老人——深圳市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指揮家姚關榮。
姚關榮這個名字,對熟悉中國現當代電影的觀眾來說,一定不會陌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200多部中國電影中,都能從演職員表的配樂指揮一欄發現他的名字。曾任中央新影樂團和中國電影樂團首席指揮20年的姚關榮,和上影的陳傳熙、長影的尹升山一起成為中國電影音樂指揮領域功勛最卓著的指揮家。從某種意義上說,姚關榮是中國電影音樂史上一個不可磨滅的人物。前不久,姚關榮剛剛在中國電影基金會、中國電影音樂學會等主辦的「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華誕慶典」上榮獲「當代中國電影音樂特別貢獻獎」,他在中國電影音樂史上的地位得到了公開肯定。
日前,記者在位於深圳梅林一村的姚關榮家中采訪了這位電影音樂的傳奇人物,聽他講述了自己與電影音樂和深圳交響樂之間的數十年情緣,回憶起那黃金般的電影歲月和音樂人生。
「音樂血統」來自萊茵河畔
盡管姚關榮的名字在中國電影音樂史上可謂大名鼎鼎,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位指揮家是新中國第一批公派出國的音樂留學生。在萊茵河畔的那個西方古典音樂發祥地,姚關榮得到了自巴赫、貝多芬以降的歐洲音樂傳統的真傳,這為他在中國電影音樂和交響樂領域大展宏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出生於抗戰烽火中的姚關榮童年時便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隨著父母碾轉於湖北、雲南、上海、福建。雖然家中只有父親會彈中國傳統樂器月琴,但姚關榮卻在抗戰音樂的熏陶中埋下了音樂的種子。他至今還記得1940年在雲南昆明時,只有5歲的他在街上跟著遊行隊伍昂首闊步地高唱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抗戰結束後,姚關榮進入上海建成中學就讀,一位叫譚玲的音樂女教員成為他的音樂啟蒙老師。譚老師發掘了姚關榮的音樂潛質,推薦他成為學校合唱團的一名小指揮。此後,姚關榮帶著學校合唱團走上了當時上海最著名的天蟾舞台。半個世紀後,姚關榮在廣州遇到譚老師,譚老師還清晰地記得當年的姚關榮「有板有眼的指揮展現了出眾的音樂天賦」。
1954年,靠著與生俱來的天賦和不懈的努力,姚關榮考取了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入學一年後,國家要選派一批學生到東歐留學,成績優異的姚關榮作為國家的重點培養對象到德國去留學,成為新中國首批音樂留學生,就讀於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指揮系。萊比錫是個音樂之城,「古典音樂之父」巴赫曾在萊比錫生活了27年,門德爾松、柴可夫斯基、瓦格納、施特勞斯等也都曾在這里留下音樂的足跡。姚關榮至今還記得,在他的畢業證書上打的鋼印就是巴赫的頭像。
在萊比錫,姚關榮近乎貪婪地汲取著古典音樂的精華。畢業後,他又進入德國魏瑪高等音樂學院,師從世界著名指揮家赫爾曼·謝爾興。謝爾興常說:「樂隊演奏中出現了問題,責任首先在指揮。」這樣的教誨讓姚關榮銘記終生。長達6年的留學生涯為姚關榮儲備了豐厚的音樂素養,更培養了他孜孜以求的敬業精神,這成為他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中國電影音樂的「執棒者」
1961年,懷著報效祖國的崇高志向,姚關榮學成歸國。他來到了剛剛創立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樂團擔任指揮,主要任務是為新出爐的國產影片錄制配樂。在這里,姚關榮一干就是24年,執棒指揮新影樂團(後改稱中國電影樂團)等交響樂團錄制了200多部電影音樂,在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曾被《大眾電影》雜志的一篇文章親切地稱呼為中國電影音樂的「執棒人」。
當時,在國內像姚關榮這樣有歐洲留學背景的指揮家尚屬鳳毛麟角,年輕的姚關榮意氣風發,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和才華,為不同類型的影片配製了大量風格各異的電影音樂。在姚關榮沉著、穩健的指揮下,那些優美動聽的旋律對每一部電影的畫面銜接和故事發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由姚關榮指揮配樂的最著名的電影就是《地道戰》了,中國有20億人次看過這部電影,就有20億人次聽過姚關榮指揮的《地道戰》、《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和配樂,被寫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此外,改革開放之前姚關榮指揮錄制的著名電影音樂還包括《野火春風斗古城》、《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永垂不朽》、《怒潮》、《偵察兵》、《決裂》等。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正值壯年的姚關榮再次煥發青春,作為中國電影樂團的業務副團長和首席指揮,以飽滿的熱情投入了電影音樂中。他先後錄制的作品包括《蹉跎歲月》、《邊城》、《寒夜》、《血,總是熱的》、《風雨下鍾山》、《人生沒有單行道》、《心靈深處》等。那時的電影觀眾一提起電影配樂,就會想到姚關榮。
說起錄制電影音樂與指揮交響樂的不同感受,姚關榮深有感觸地說:「電影音樂的最大特點就是時間性很強,往往要在從電影拍攝完成到公映之前的短暫時間內將配樂錄制好。這對我們的創作形成了嚴峻的考驗,我和團員們往往要連夜錄音,而且要根據電影畫面的長短隨時調整。不過,令我欣慰的是,我參與指揮的電影音樂都是保質保量地完成的,得到了電影導演和觀眾的一致認可。」
深圳交響樂的「拓荒牛」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期,是姚關榮事業的巔峰時期,他不僅在電影音樂界響當當,而且在交響樂指揮領域也闖出了一塊天地。當時姚關榮兼任著中央樂團和上海交響樂團的客座指揮。他還遠赴德國,指揮世界著名的科隆廣播樂團上演了「與中國相見」廣播音樂會,歐洲媒體盛贊道:「姚關榮的指揮藝術即使按歐洲標准來衡量,也是第一流的。」在當時發行百萬冊的音樂普及讀物《音樂欣賞手冊》中,姚關榮被列為「中國當代十大指揮家」之一。然而,1985年,正值事業巔峰的姚關榮卻突然南下當時還百廢待興的深圳,成為特區樂團的首席指揮,令京、滬音樂界的同行們大為不解。
其實,姚關榮與深圳結緣是由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有一次他帶領上海交響樂團來深圳演出,在飛機上與身邊一位乘客攀談中,他透露了自己希望在交響樂指揮方面多發揮一些才能的心願。這位素不相識的乘客熱情地建議說:「你為什麼不去深圳發展呢?那裡剛成立了一支特區樂團,很需要人才啊!」姚關榮聽了以後頗為心動,到深圳後看到那種朝氣蓬勃的景象,更加堅定了他留在深圳的決心。此後不久,他就在當時的市委書記梁湘親自安排下來到深圳特區樂團(深圳交響樂團的前身),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區文化建設事業中。
那時的深圳特區樂團剛剛成立不久,只有二三十名演奏員,辦公地點也擠在深圳戲院對面的一幢小樓中。但姚關榮不畏艱難,親自四處「招兵買馬」,很快將樂團陣容擴大到50多人,終於可以演奏一台像模像樣的交響樂了。這樣,1986年元旦,深圳終於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新年音樂會。
然而,深圳特區樂團的發展方向曾經飽受爭議,有不少人建議將樂團轉為一支輕音樂團,從而在市場中更好地生存。然而,姚關榮堅定地認為,一個城市一定要有自己的交響樂團,應該堅持古典音樂方向。在他的努力下,深圳特區樂團終於發展成為深圳交響樂團,並在國內外闖出了很響亮的名聲。1997年10月,姚關榮和深圳交響樂團出訪德國、捷克的六個城市,演出獲得巨大成功,成為首個登上柏林愛樂大廳舞台的中國交響樂團。姚關榮的指揮受到了歐洲觀眾和媒體的高度評價。
如今,退休後的姚關榮不甘寂寞,曾先後受邀到德國紐倫堡、義大利米蘭指揮國外交響樂團演奏正宗的歐洲古典音樂。今年5月,中國愛樂樂團慶祝建團5周年之際,姚關榮和李德倫、黃曉同等著名指揮家同台,指揮這支國家級樂團上演了氣勢磅礴的《紅旗頌》。姚關榮也沒有忘記他曾為之奮斗的電影音樂,每次看影視劇時,都喜歡從專業角度品評一番其中的配樂。當下,姚關榮正在不斷地溫習他曾指揮過的那些熟悉的電影音樂,為執棒11月5日的電影音樂會做最後的准備,他說:「電影音樂是我一生的牽掛,我就是為電影音樂而活的。」

❼ 1979年我國取得了哪些外國成就

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1月29日至2月5日,鄧小平副總理應邀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建國以來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問美國。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對越進行自衛反擊、保衛邊疆戰斗的通知》。自衛反擊戰自2月17日開始,3月16日結束。

1979年3月,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率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訪華。這是「文革」後第一支外國交響樂團來中國演出。

經過持續的沖刺努力,1979年10月25日,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在日本名古屋會議上以壓倒多數通過決議,承認中國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同年11月,國內外體育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鄧小平、鄧穎超等中央領導人出席。鄧穎超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深情地說:「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面登上了世界體育舞台。」

中國第一個中外合資企業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