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母愛缺失心理訪談腳本
母愛缺失令孩子的心靈乾涸
在幼兒時期未得到充足的母愛
0〜6歲是人格成形期。在嬰幼兒階段,大腦發育速度非常快,6歲前人的大腦大部分幾乎都成熟了,一個人的性格、氣質、能力、需求和動機在這個階段都初步完成。而母愛是幫助嬰幼兒完成人格發展最為關鍵的情感,是任何愛都無法取代的。艾里克森說過,兒童是通過感官去領會世界的,並從母親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親的關懷和愛撫,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滿足,就會感到安全,從而對周圍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
因為母親的關愛不夠,年幼的陸嘉對人、對世界產生恐懼,充滿不信任。而在他成人以後,這種不信任感就會發展成為對他人,甚至對社會的敵意。所以,當媽媽錯過了孩子這個最需要母愛的時期,等忙完了再把這份愛補給孩子時,就已錯過了母愛給予的最佳時期。
成人的某些依賴情緒是退化性行為反映
母愛就像一個人身體內好的基因,它讓我們具有好的身體素質,能夠擁有抵禦自然界不良事物侵襲的免疫力。所以說,在早年經歷中,母愛是最充沛的營養,它可以決定一個人人格素質的優劣和強弱。弗洛伊德說過:「自幼充分享受母愛的人生充滿自信。」擁有充足母愛的人大多一生健康自信。反之,像陸嘉這樣自幼缺乏母愛的人常常會脆弱、膽怯,不容易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而且他會將未滿足的母愛需求投射到其他客體上去,這也是一種自然的需要。所以陸嘉會尋找與母愛相似的,諸如被認同、被保護,甚至被控制的感覺,他為了獲得這樣的感情,有時會依附他人,形成依賴性人格的特點,如對女友的依賴情緒。而他身上所反映的這種依賴的情緒特徵,則是一種退化性行為反映。
育兒建議:職場媽媽要留出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現如今,大多數媽媽都選擇繼續留在職場為夢想而打拚或為生活而奔波,那麼怎樣才能協調好工作與家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形成一個完整健康的人格呢?
1、做出良好的親子計劃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充分體驗到母愛的存在,首先媽媽們要有良好的親子計劃,協調好工作事業和照顧孩子的時間,千萬不要因事業而忽略孩子。媽媽們要優先安排與孩子歡度美好時光的計劃,如一起去郊遊,一起慶祝節日等等;同時要出席孩子的活動,比如孩子參與的表演、比賽等。
2、要給予時間與孩子獨處
孩子也需要跟媽媽單獨相處,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媽媽應該每天騰出時間跟孩子相處,隨著孩子長大,可以讓這個時間減少為每周一次的慣例,在這個時間里可以安排媽媽和孩子都喜歡的運動。
3、隨時隨地陪孩子玩耍
媽媽還可以隨時隨地陪孩子玩耍,在家與孩子做游戲,一起逛公園,做家務。關鍵在於大家一起尋找歡樂,為孩子留下一些共度美好時光的回憶,不必花費很多的時間或是金錢,媽媽只需遵守約定和保持愛玩的心態。當孩子與你度過很多美好時光時,許多問題就會自然而然的消失。
4、留出時間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要與孩子有良好溝通的時間,此時的溝通是耐心平和的,這是在給孩子最好的身教。溝通中要適時欣賞和鼓勵孩子,母親的欣賞和鼓勵是孩子成長最好的動力,使孩子能勇於改善自己、力求進步,建立良好的自尊感。我們還要引導孩子自我肯定和欣賞,逐漸形成強大的自我。
不要對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
㈡ 母子關系不和,母親非要和兒子一起生活,發律是否會支持嗎
你是否曾與母親爭吵?不悅的畫面是否留下了難忘的陰影?這些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又該怎樣正確處理母子關系?據法國《費加羅夫人》報道,近日,美國一項心理學研究揭示了母親對人成長的影響。調查發現,與母親和睦相處,科學溝通,保持良好的關系,更有利於個人身心及前途的發展。
母愛是把雙刃劍。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階段,母親的某些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形成一種潛在的,不易被察覺的陰影和痛苦,這種影響在母女關系中更為常見。來自美國的新詞「Mother wound」(母愛創傷)即用來形容這類創傷。這些來自親子關系的傷害,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與他人的關系、成為母親時的表現,甚至影響孩子追求並實現自己的幸福與目標。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問題的根源又在哪裡?美國某心理學家就該問題對50對19歲至72歲的母女進行了分開采訪,結果顯示,女兒們普遍認為母親對她們造成了傷害,母親卻紛紛否認,並表示自己只是出於好心。心理學家認為,問題在於母親和孩子並不能有效溝通和相互理解。一方面女兒們已盡己所能卻仍遭訓斥,因此倍感委屈;另一方面,母親們也因孩子的表現感到不悅和痛苦。二者似乎完全不在同一個頻率上。
另一個原因在於,孩子們往往對母親這一角色有過高的要求和期待,當個好母親也由此變得更加艱難。孩子們希望母親可以身兼數職,既是自己的導師、啟蒙者,給自己的未來指引方向,也要成為自己將來的榜樣。但仍有很多母親難以把握自己的角色以及與女兒交往的尺度和距離,太近的距離往往會讓關系面臨危機。比如,一些母親會把孩子當做朋友,向孩子傾訴隱私,但孩子卻會對這種親密關系倍感不適,因為她們需要的是一個教導自己在社會中立身處世的人。一旦母子關系的平衡被打破,一件小事,一次打擊,一場沖突都會讓矛盾加劇,進而爆發二者間的沖突,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
廣告
inRead invented by Teads
面對這些創傷,要如何化解沖突和矛盾,更好地處理母子關系呢?在雙方缺乏溝通不能有效解決矛盾的時候,首先應明確問題出在哪裡,自己為什麼感到受傷。其次,應思考是否對對方的意圖產生了誤解,比如嘗試著問自己「我是怎麼看待媽媽的表現的?媽媽究竟想要說什麼?」一旦這些因誤會產生的矛盾得以化解,心情也就會趨於平靜。媽媽會體諒孩子的心情,孩子也會原諒媽媽的不完美。最後,當兩方得以互相諒解時,問題也就迎刃而解,關系也就會變得和諧起來。
㈢ 喬任梁爸爸接受采訪,稱遺憾陪伴兒子過少,他們父子此前是如何相處的
喬任梁去世五年了,父母接受采訪,提到抑鬱症很動容,《人物》雜志對他的父母進行了一次采訪,而且也報道了一篇關於喬任梁父母失獨後的稿件,在這篇稿件裡面,大家可以看到他的父母之間的一些故事,令人感慨良多。
喬任梁的父親說,現在感覺非常遺憾,因為陪兒子的時間太少,他之前工作非常忙,所以能陪伴家人的時間不多,看著兒子小時候的照片,喬任梁的父親一直在強忍淚水,而一旁的母親則早已淚奔。
任梁直到去世前才跟爸爸坦露了自己的內心,希望爸爸結束此次工作後能好好休息,把事情都交給他來做。也許喬任梁是打算努力治療的,渴望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能走出陰影,可惜他最終也沒能在父母的陪伴下戰勝病魔。
㈣ 專訪林文采博士:要做有安全感的父母
《林文釆父母大講堂廣州推廣中心》
2017-07-13 林文采博士薩提亞
文:譚江華
林文採的個子不高,說話帶著很濃的廣東口音。采訪她是在她到昆明來講薩提亞模式親子關系課上。
林文采來中國講這個課程已經有6年了,她覺得中國父母最大的特點就是太過焦慮。「因為只有一個孩子,照顧過頭了,對孩子天性的發展不是好事。」
面對聽課父母們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她建議做父母的對孩子應該是做力所能及的,而不是竭盡所能的事。人是有慾望的,付出越多,希望得到的回報就越多。孩子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父母就會焦慮,孩子就會更加焦慮。
「我們應該做有安全感的父母。」她說,如果孩子想要更好的生活,會自己去努力。如果父母不去批評的話,孩子可以活得很快樂。
養大4個孩子的母親
如果不是林文采自己爆料,是很難看得出她是4個孩子的母親。講課中,她還讓台下的家長們猜,一個家庭最理想的狀況,有幾個孩子?
當家長們回答,2個或3個時,她笑稱,是像他們家一樣,4個孩子。這樣,孩子社會化比較快,大大小小一起睡,一起玩,大家都覺得很好。
林文採的這種特殊身份,孩子的教養問題,自然成了學員們好奇的對象。曾經有一次,林文採的兒子去聽她的親子課,一個家長就問他:你們的媽媽是怎麼教養你們的?
她兒子回答:媽媽像獅子一樣教養我們,把我們推到山谷里自食其力。
林文采帶著點自豪的語氣跟家長們分享:「我的孩子有內向、外向,到現在為止,還沒聽到過孩子跟我講過反對的話,沒有說過,媽媽你怎麼……不記得他們有頂撞過我,我有時候會開玩笑說,你們太乖了,頂撞我一下嘛,看看是什麼滋味。」說著自己都笑了起來。
生命如同種子,如果種子要長得好,需要吸收陽光、水分、空氣,開花結果,綻放生命。人也一樣,人所展現的生命力取決於生理、心理營養。
林文采是不相信有叛逆孩子的,只要父母給了孩子足夠的生理營養和心理營養,孩子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林文采認為父母一定要做到「三個不做」。不說傷害孩子自尊的話,不羞辱他,不增加孩子的焦慮。媽媽很焦慮,孩子也會焦慮的,表示他不夠好。
林文采說,一般心理營養足夠的孩子有去愛和接受愛的能力,可以獨立自主,自己為自己負責,會追尋價值感。「因為我非常忙,很早去電台做節目,做咨詢多,生完孩子才完成心理學學業,還在馬來西亞寫了7本書,孩子還是我自己養大的。」
所以,當有人問她,是怎麼養大孩子時,她這么回答:在生理營養足夠的情況下,只做心理營養一件事情。「我除了講課,平時在家話不多,每次都是孩子跟我講,媽,你再多講一些嘛。」
對於幾個孩子的成長情況,林文采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說自己的孩子優秀不優秀,唯一好的一點就是覺得他們都是自信的、快樂的,且愛的能力是足夠的,也印證了我的理論。」
林文采說,她在家裡基本上是不生氣的,唯一做的就是說「我不喜歡,我不高興」,但是不發飈,讓孩子知道家裡是有地雷的,不走地雷就行了,讓孩子們知道媽媽是很安全的。
不可缺位的父親角色
林文采說,孩子在四五歲時,有了一個新的我。這個新我需要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孩子,他需要別人的肯定、贊美和認同。
媽媽能夠做得最多的是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但培養孩子的新我,爸爸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一個爸爸會在3方面影響孩子:孩子的價值觀;孩子的自我形象;性別認同。
林文采說,和爸爸關系好,孩子的底氣就很足。相信「我能夠重新再來」的孩子再糟糕也糟糕不到哪裡去。
「中國的父愛缺失很嚴重的,因為我們的每一個父親都是被沉默寡言的父親養大的,不會表達愛。中國馬上要面對的大問題就是80後做父母,他們不懂怎麼做父母,而且他們的父母好多也非常願意幫他們養孩子,都是靠爺爺奶奶,這怎麼行呢?」
林文采祖籍廣東,父親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因為家裡很窮到了馬來西亞。「去之前,是聽說到馬來西亞很容易生存。這里常年是夏天,常年是27度,一兩套衣服就可以過一年,每個人的物質需求就非常簡單。中國人來到這里後,很勤勞,到父親的時候家裡做了個小工廠,生活慢慢好了。」
盡管父親小時候過得並不好,且讀書不多。但這不妨礙父親對於兒女的疼愛。「前年,父親過生日時,我說要開一個家庭聚會,對父親表達一下女兒的感謝。當天來了60多個人,是一些親朋好友,和小工廠的學徒。」
林文採的開頭是這樣的:父親我想講的事情,可能你都記不得了,但是我記得。4歲那年,父親在小工廠教我做手工。後來他去到門外,跟一個師傅小聲說,你看我女兒多麼聰明,做得多麼快,語氣里有掩飾不住的自豪。自那以後, 我就覺得自己是一個聰明的人,誰要是說我不聰明死不承認的(笑)。
在她一年級時,班級講故事得了第一名,回家告訴父親。父親高興地說,女兒你再講給我聽一遍嘛。「我說,都已經講過,忘記了,不想講了。可父親說,他相信我一定記得。於是我重新講了一遍,盡管父親只說了一句不錯,可我一直記得父親當時臉上的表現,驕傲,自豪。」
三年級時,她作文拿了第一名。她還沒到家父親就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她驚喜地問他,是怎麼知道的,父親說看報紙看到的?然後他說,你寫給我一遍看看。「我說不寫了啦,都快忘記了。父親卻說,不會,你記得的。寫完以後,父親說,你這個年齡懂得用光顧這個詞語非常不錯。」當時寫的作文題目是《狗和貓》,開頭是這樣說的,狗有什麼用呢?能幫助我們看家,避免賊光顧我家。
林文采說,和父親相處的點滴記憶她都記得,父親可能沒讀多少書,也沒多少成就,但給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後來越讀心理學方面的東西,越肯定父親當年對她的肯定、贊美、認同的重要性,從她4歲時開始這樣做,給她的心理學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所以她從小沒多少需求,因為父親給了她足夠的心理需求。
「父親把最好的給了我,讓我的生命有意義,讓我的工作有了成就,他為我做的,產生的作用,讓我比較不受別人的影響。」
所以,在父親去世的時候,林文采雖然很難過,「但我們雙方都沒有遺憾,他做了最好的父親,我做了最好的女兒」。
從小就會察言觀色
林文采說自己1歲多就會說話了,不是一個字、兩個字地吐,而是能夠說很流利的句子。她的一個兒子也很像她小時候,1歲多就會說話了。
她對音樂也很感興趣。「沒有人教我,我看到譜就會唱歌,聽到別人唱歌我就能把譜寫下來。我小學的音樂老師就說,我是音樂的天才。」
「其實每個人都有天分,只是有些是人家看得到的,有些是人家看不到的。而我的天分就是對人的心理特別容易理解。」林文采說,選擇心理咨詢這個職業雖然主要是興趣,但隨著對人有很多的觀察和想法,發現自己能夠走進別人的內心。
這個能力,在她很早時,就知道了。「那個時候應該是才幾歲,一天無意中,聽到父親對母親說,你看我們家這個孩子這么小就會察言觀色,父親說她看別人的臉色就知道在想什麼,然後會做出適當的反應。」
林文采建議父母偶爾可以讓孩子一個星期內記下每天做了什麼使家人或朋友感覺到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她覺得這種方法,特別有利於管理孩子的情緒,學會與人相處。
實際上,最初林文采大學學的是會計專業,差不多工作了4年後,才開始學心理學的。
林文采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我們家15英尺高的牆,整個牆壁都是書。耳濡目染下,孩子都比較喜歡看書,沒有刻意讓他們去看,沒有要求他們干什麼。是什麼種子就能開出什麼樣的花。我父母也是這么對我的,所以從來不要求他們干這干那。」
到現在,林文采治療的個案已經超過了10000。她說,在自己還沒讀完心理學的時候,就開始做心理咨詢工作了,最早是在中學時,學校里很多人有秘密都是找她談的。「聽了別人的秘密,我不會說出去,後來慢慢的也挺有人氣的。後來知識豐富了,個案也困難了,但從來都樂在其中。」
林文采博士
27年咨詢經驗,育兒功力深厚
❤ 美國臨床輔導學博士,著名親子專家,著名薩提亞臨床督導及課程導師,馬來西亞薩提亞中心首席導師。
❤ 以美國心理學博士的功底學習薩提亞模式,是少有的理論架構與個案治療並重的心理導師。
❤ 從事輔導咨詢至今已有27年。她同時在馬來西亞、中國等地開展教學和輔導咨詢工作,幫助了無數家庭和孩子。
㈤ 果媽訪談Grace和Pinkie: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感染出來的
2019年7月16日上午,在果媽閱讀北京旗艦店,一場訪談撞擊著現場每個人的心。
《人生不設限,綻放更好的自己》的作者,母親趙黎Grace,女兒雪淇Pinkie來到現場接受訪談。我作為訪談的主持人,從會前溝通,到會中采訪,以及會後交流,我都深深地感受到一種能量,那是一種生命燃燒的熱情,是一種人生不設限的力量,是一種活出來的精彩。
我抑制不住內心中涌動的情感,逐字寫下這篇文字稿,我力爭如實地還原那個場景。因為我知道,它的真實呈現會幫助到很多人,就像Grace和Pinkie一直和我說的,從那麼滿的行程里擠出時間來北京,希望她們的到來能幫助到很多人,那就值得了。
訪談的問題是活動之前搜集的,從孩子教育到夫妻關系再到自我成長,層層遞進!從這些問題的答案里,我們每個人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期待你看完此文,也能有所收獲。
我們從全新的角度來看看Grace和Pinkie是誰?
Grace8歲就進入了部隊文工團,家人都是當兵的,所以從小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做事情很有規矩,什麼東西都要整整齊齊地放好。她在部隊受過專業的訓練,習慣了將事情一次性做好。
在部隊文工團里,受傷是家常便飯,醫生曾經在她十八歲的時候,因為脊柱受傷,給她下過癱瘓的通知書,但是她勇敢地戰勝了,她的人生始終是不設限的。這樣的經歷,造就了她事業上的成功,但也給她在與人的相處中帶來人生的功課,因為人不是完美的。
後來遇到Pinkie的爸爸,Pinkie誕生了。Grace剛好那段時間在創業初期,非常忙碌,懷孕後依然晚上抱著厚厚的文件回家繼續工作。生完孩子百天之後,就從月子中恢復到了工作狂的狀態,把孩子交給了家裡的老人去帶。
在孩子5歲的時候,雙方選擇離婚。Grace說她是工作狂,一門心思在工作上,因為種種原因,Pinkie在12歲之前都是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的。直到她的父親重新組建家庭,女兒12歲的時候,才接到了媽媽身邊。
聽她以如此輕松的口吻談論以前的種種經歷,我知道, 現在的高光時刻的背後是那些不為人知的過往,才造就了現在的自己! 沒有人的成功是隨隨便便的,對於自己過往的人生,她沒有後悔,也沒有糾結。
剛開始,女兒膽怯、不自信,在媽媽的鼓勵和陪伴之下,孩子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女兒一步步地去往自己心中想要的那個樣子去行動著。
3年間,她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平的世界」,每天去更新,用文字去記錄一個14歲女孩的心聲;
她做了「平的公益」,把自己畫的油畫拍賣,捐贈給騰訊公益;
她在喜馬拉雅做電台朗讀英語教材,因為她覺得這些好書應該被更多的人聽到,學習語言要大量的聽,所以她願意用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其他的學生用閱讀接觸到更加廣闊的世界;
她喜歡做表情包,因為她想用藝術的方式去呈現自己的想法,還帶著很多的小朋友一起嘗試;
她喜歡音樂,但她不會鋼琴,也不會吉他,她就一遍遍地重復去唱自己喜歡的歌,慢慢的做自己喜歡的音樂。
如今,她擁有了自己的品牌,也在創業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在做這些的同時,她也沒有把學業拉下,沒有依靠中介,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美國的高中,8月份即將遠渡重洋,開始全新的生活。
看到母女二人的經歷,你是不是很好奇,媽媽究竟做了什麼能讓女兒如此優秀?教育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在和母女二人的訪談中,我總結出以下六個要點。
1、孩子不是被教育出來的,而是被感染出來的。
Grace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她的父親在種菜的時候,跟別人不一樣,別人是隨便撒種子,間苗靠感覺,而他的父親,會拿著尺子量,15cm一個間隙。種出來的菜地簡直就是藝術品。她的母親晾衣服的時候,寬寬窄窄的衣架都是合適的衣服在用,而且永遠是順著一個方向,深淺分開,規規矩矩,整整齊齊。
所以,小時候,童年裡她就養成了很好的習慣。在孩子的教育中,習慣的習得,品德的培養都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發生的。 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Grace,就被她的父母影響,做事情也是規規矩矩,極其嚴謹。
那麼在Pinkie小時候,Grace因為自己的選擇,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她也曾焦慮自己的選擇,讓孩子小時候沒有在性格和教育上得到非常好的成長。
後來看到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的這句話:「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它完全沒有聲響,它只是讓走在前面的人可以很好地去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任由一切改變自然而然的發生。」
這段話點醒了她,其實焦慮根本沒有用,因為沒有一個孩子的成長會因為父母的焦慮而改變他本身的人生軌跡。
所以,孩子不是被教育出來的,而是被感染出來的。 作為父母,首先,我們要活好自己,你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告訴孩子這個光是怎麼出現的,然後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追光而來。
2、無悔離婚的選擇,有愛就有聯結
面對離婚這件事情,媽媽Grace從不後悔,那段時間,她雖然不能每天見到女兒,但是女兒放學回家,都要給媽媽打電話。三秒之內,媽媽肯定會把電話接起來,媽媽不會在那個時間段安排會議,安排飛機,而是就在電話的這一端守候著。
她知道,這就是愛,女兒能感受到。每次掛電話之前, 媽媽都會對女兒說: 你要記住,無論媽媽在哪裡,媽媽都是最愛你的。
還有媽媽對女兒許下的每一個承諾都會做到,這讓Pinkie非常有安全感。所以孩子是否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孩子需要父母的時候,你是不是在,你是不是能給她愛,她是不是能感受到。
所以,雖然5-12歲的時候,女兒沒有跟媽媽生活在一起,女兒的安全感卻依然很好。父母對待離婚的態度,也影響著孩子。
Grace說,就像你一直很喜歡一個杯子,結果不小心打破了,無論你再怎麼後悔,杯子也回不來了,只能再買一個杯子來喝水。那就坦然地去面對那個破碎的杯子。離婚也是一樣的,誰說離異家的孩子就行為有問題,心理有傷害,關鍵還是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孩子是否幸福,和父母是否離異無關。對於單親媽媽的擔心,Grace想說: 「我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不要活在你以為的世界裡,孩子遠遠比你想像的要強大的多。 因為我們與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無法替代彼此的人生。 」
3、彼此信賴而不依賴,就是最好的親子關系。
Pinkie說她以前跟爸爸在一起生活的時候,很喜歡打游戲。為什麼?因為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啊!她想開公眾號,爸爸說不可以,要知道,開設公眾號是需要大人的身份證的,小孩子不可以。所以,爸爸不支持,Pinkie就只能選擇打游戲,在游戲的虛擬世界裡實現自己掌控人生的夢想。
剛開始回到媽媽身邊的時候,還會拉著姥姥一起打。後來Pinkie逐漸找到了更加想做的事情,所以就主動離開了游戲。
那她是如何激發內在的驅動力的呢?那就是媽媽給予的信賴和支持。
女兒想開公眾號,媽媽說:好。女兒想玩音樂,媽媽說:行。女兒想做電台,媽媽同意。無論女兒想做什麼,媽媽都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於是孩子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開始嘗試各種好玩的事情。
就是這樣一份信賴不依賴的關系讓她們彼此成就,所以Grace說,我從來不焦慮孩子,因為我知道焦慮是完全沒有用的,反而會把很多的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很喜歡打游戲,那你還是要去看看,孩子的需要是否被滿足?他的興趣愛好到底是什麼?他底層的需求究竟是什麼?滿足需求的方式除了游戲還有很多很多。
4、孩子心中有夢想,就會習得自律的人生。
PInkie做了這么多事情,到底是如何來規劃自己的生活的呢?
那就是她一直在用的小本子,每天記錄自己要做的事情,做計劃,做完打勾,每天復盤,給自己打分,看看哪裡還可以改進、優化。
小小的年紀就如此自律,真的是讓人很驚嘆。但我沒有感到一丁點兒意外,因為我知道,時間管理哪有什麼秘訣。時間管理就在於選擇,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那就把時間投資在哪裡。 一點點去做,不會怎麼辦? 去學,學不會怎麼辦? 死磕。 這就是孩子的答案。
Grace說:「Pinkie做的事情,都是她的夢想,都是她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從來不覺得一個人不可以同時做好幾件事情,我就是同時可以10個項目同時運作,那我的女兒我也鼓勵她,只要你想做,那就想辦法去做,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做。當一個項目做熟練之後,再開展下一個項目,讓兩個項目同步進行,不斷地優化。因為這些事情,都是她自己想做的,這是她的生命要走的軌跡,我只是給個建議而已。」
有會員提問說:看到Pinkie如此優秀,書中說她有時候每天只睡5、6個小時,媽媽擔心她的睡眠不足影響健康嗎?
Grace說,前兩天,女兒製作的表情包被退稿了兩次,凌晨一點孩子還在電腦前工作,媽媽提醒她,需要早點休息。女兒說,不行,這次一定要修改好,不能再通不過了。對於孩子的選擇,媽媽可以不認同,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她也會說出自己的擔心,但最終的選擇權還是在孩子身上。她關了燈,准備去睡覺,女兒說,媽媽你給我上個鬧鍾,我早上起來再做吧!
她的身體健康,我當然關心,但也無法強迫,因為即便讓孩子上床,她就能馬上乖乖地睡著嗎?
等到第二天,我跟女兒在討論,我們的時間管理又面臨一個新功課,那就是我們要斷舍離了,有時候人想要的太多,精力不夠的時候,就要考慮是不是有些東西我要放棄掉。所以,現在遇到的這些挑戰,也是一份難得的經歷,這份經歷能讓我們好好地思考,如何規劃我們以後的人生。
5、出現矛盾沖突,家庭會議來解決
有人問到,母女二人之間有沒有沖突或者矛盾的時候。我聽到她們現場講述書中所寫的泰國清邁發生的故事。女兒開始想吃蛋糕,後來覺得自己還是不吃了,想保持下身材,結果媽媽就生氣了,你要吃就吃,不吃就不吃,剛說要吃,現在又不吃,怎麼就不能一次性做好選擇呢?媽媽生氣地就自己離開了。
回想一下媽媽的經歷,我們就明白了,這是她小時候的經歷造就的,她在舞台上表演,飛高空,從一邊飛到另一邊,要抓住同伴的手,如果抓不住,輕則表演打折扣,重則面臨生命危險,所以絕對不允許一次做不到位。所有的事情,都要按部就班,沒有瑕疵,執行到位。但在面對女兒不同的選擇時,媽媽和女兒就有了沖突。
面對這件事情,她們一家三口坐在一起開家庭會議, 不帶情緒,不帶評判地傾聽每個人的想法。 媽媽後來說,這就是自己要做的人生功課。要求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啊,生活本來要自在,舒服,現在她還在修行人生功課。先生的一句話很打動她,為什麼不能接受,孩子這一秒喜歡這個,下一秒就不喜歡了呢?是可以的啊,雖然現在還會因為這樣的事情有矛盾,但是都會去解決。
其實,母子之間因為年齡不同,時代不同,想法也會不盡相同的。我們是無法強迫孩子做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動力官,引導者。
假如孩子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的時候,要看是什麼?如果是善良,誠實這些基本的做人准則,父母會嚴格地要求孩子。如果是孩子想嘗試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我們可以給出我們的建議,但最終的選擇權還是在孩子的手裡,她有選擇的機會,可以去嘗試。
平等的家庭會議,在她們家,可能發生在微信群的電話會議里,也可能發生在外出旅行的酒店裡,或者就在家裡的地毯上,關鍵的不在於在哪開,而是全家人一起不評判,不指責,不帶情緒,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6、活好自己,你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孩子就會追光而來。
訪談中,提及寫書的經歷,母女二人按照提綱,各寫各的,互不看稿。當書稿寫完,媽媽才第一次知道,女兒在離開她的那段時間,居然經歷過校園欺凌這樣的事情,而且當時完全沒有大人的幫助。能聽到,作為一個母親,她的心疼。 但她依然說,那就是上帝給予孩子一份包裝難看的禮物,她總是要面對的。
對這段經歷,Pinkie說自己選擇那個時候不告訴媽媽,是因為她知道媽媽很忙,每天的電話時間很有限,因為爸爸不讓她經常給媽媽打電話,所以她只想說開心的事情,不想讓媽媽擔心。
聽到這里,現場好多人的眼淚都噙滿了眼眶,而我也一樣,我感同身受著她們的感受,我知道,女兒選擇背後是對母親的愛,而母親現在的接納也是給女兒最好的愛。
當12歲的Pinkie和媽媽在一起生活的時候,媽媽在逐漸影響著女兒。Pinkie說自己的成長,就是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以後,特別喜歡媽媽工作的樣子。
於是就申請跟著她去工作,她去談項目,女兒就沏茶倒水,慢慢的,從項目里女兒發現自己很喜歡,而且還能做會議速記,可以畫思維導圖,可以做商業案例模型。就這樣,女兒開始跟著媽媽工作,談項目,在這個過程中女兒不知不覺間發生著變化。
而在生活中,媽媽和孩子之間也一直在用項目合作的方式來體驗人生,任何一件事情,到了她們那裡都變成了一個項目。 無論是寫書,還是學業規劃,都是按照項目的方式來運作。
調研、計劃、行動、優化、復盤。 她們不是用嘴巴說,你是我的人生項目合夥人,而是在實際生活中也是這樣踐行的。
也許父母最靠譜的一種做法就是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告訴孩子這個光是怎麼出現的,然後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追光而來。
采訪完Grace和Pinkie母女,我的內心當中是滿滿的感動,我感受到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引領是多麼重要。就像Grace所說,父母就是孩子首席動力官,你的眼光和格局就是孩子的天花板。
在養育孩子這條道路上,如果你想要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先要在成為這樣的人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你的榜樣力量就會影響孩子。
Grace說,在這 15 年的媽媽角色里,她找到了擺脫焦慮的關鍵: 那就是,引領孩子,其實永遠都不晚。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感染出來的。
謝謝Grace和Pinkie的到來,現場展示了什麼是真正的尊重,讓我們現場感受到了信賴而不依賴的親子關系,讓我們看到一個家庭美好的樣子。
她們說,我們可以做到的,你們也可以。媽媽以前經歷的那些過往的黑歷史,你們都沒有遇到過,你們可以比媽媽做的更好。而我們能給孩子的就是希望,信任,鼓勵和支持!
愛自己,愛孩子,讓我們回歸做母親的本能,人生不設限,綻放更好的自己!
看完此文,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的文字,點擊好看,讓更多人看見。
《人生不設限,綻放更好的自己》的讀書會將在全國各個城市落地開展,果媽閱讀公眾號每周一會公布本周開展城市的具體報名情況,歡迎報名參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