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中央處理器能夠訪問最大容量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中央處理器能夠訪問最大容量

發布時間: 2023-01-15 08:50:57

㈠ 什麼叫做中央處理器

CPU即中央處理器,它是計算機的大腦,計算機的運算、控制都是由它來處理的。它的發展非常迅速,就像列不斷在加速的列車一樣。個人電腦從 8088(XT)發展到現在的Pentium III時代,只經過了不到20年的時間。從生產技術來說,最初的8088集成了29000個晶體管,而高能奔騰的集成度超過了750萬個晶體管;從CPU的運行速度,以MIPS(百萬個指令每秒)為單位,8088是0.75,而速度最快的高能奔騰超過了1000。

㈡ 電腦有什麼組成的

一、計算機提醒由什麼組成

首先替樓主更正一下,准確的說法是計算機系統,而是電腦系統!

計算機的組成部分及功能
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裝置和輸出裝置五大部件組成計算機,每一部件分別按要求執行特定的基本功能。

⑴ 運算器或稱算術邏輯單元(Arithmetical and Logical Unit)
運算器的主要功能是對數據進行各種運算。這些運算除了常規的加、減、乘、除等基本的算術運算之外,還包括能進行「邏輯判斷」的邏輯處理能力,即「與」、「或」、「非」這樣的基本邏輯運算以及數據的比較、移位等操作。
⑵ 存儲器(Memory unit)
存儲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儲程序和各種數據信息,並能在計算機運行過程中高速、自動地完成程序或數據的存取。存儲器是具有「記憶」功能的設備,它用具有兩種穩定狀態的物理器件來存儲信息。這些器件也稱為記憶元件。由於記憶元件只有兩種穩定狀態,因此在計算機中採用只有兩個數碼「0」和「1」的二進制來表示數據。記憶元件的兩種穩定狀態分別表示為「0」和「1」。日常使用的十進制數必須轉換成等值的二進制數才能存入存儲器中。計算機中處理的各種字元,例如英文字母、運算符號等,也要轉換成二進制代碼才能存儲和操作。
存儲器是由成千上萬個「存儲單元」構成的,每個存儲單元存放一定位數(微機上為8位)的二進制數,每個存儲單元都有唯一的編號,稱為存儲單元的地址。「存儲單元」是基本的存儲單位,不同的存儲單元是用不同的地址來區分的,就好像居民區的一條街道上的住戶是用不同的門牌號碼來區分一樣。

計算機採用按地址訪問的方式到存儲器中存數據和取數據,即在計算機程序中,每當需要訪問數據時,要向存儲器送去一個地址指出數據的位置,同時發出一個「存放」命令(伴以待存放的數據),或者發出一個「取出」命令。這種按地址存儲方式的特點是,只要知道了數據的地址就能直接存取。但也有缺點,即一個數據往往要佔用多個存儲單元,必須連續存取有關的存儲單元才是一個完整的數據。

計算機在計算之前,程序和數據通過輸入設備送入存儲器,計算機開始工作之後,存儲器還要為其它部件提供信息,也要保存中間結果和最終結果。因此,存儲器的存數和取數的速度是計算機系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標。

⑶ 控制器(Control Unit)
控制器是整個計算機系統的控制中心,它指揮計算機各部分協調地工作,保證計算機按照預先規定的目標和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操作及處理。
控制器從存儲器中逐條取出指令,分析每條指令規定的是什麼操作以及所需數據的存放位置等,然後根據分析的結果向計算機其它部分發出控制信號,統一指揮整個計算機完成指令所規定的操作。因此,計算機自動工作的過程,實際上是自動執行程序的過程,而程序中的每條指令都是由控制器來分析執行的,它是計算機實現「程序控制」的主要部件。

通常把控制器與運算器合稱為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工業生產中總是採用最先進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來製造中央處理器,即 CPU 晶元。它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它的性能,主要是工作速度和計算精度,對機器的整體性能有全面的影響。

⑷ 輸入設備(Input device)
用來向計算機輸入各種原始數據和程序的設備叫輸入設備。輸入設備把各種形式的信息,如數字、文字、圖像等轉換為數字形式的「編碼」,即計算機能夠識別的用1和0表示的二進制代碼(實際上是電信號),並把它們「輸入」(INPUT)到計算機內存儲起來。鍵盤是必備的輸入設備、常用的輸入設備還有滑鼠器、圖形輸入板、視頻攝像機等。
⑸ 輸出設備(Output device)
從計算機輸出各類數據的設備叫做輸出設備。輸出設備把計算機加工處理的結果(仍然是數字形式的編碼)變換為人或其它設備所能接收和識別的信息形式如文字、數字、圖形、聲音、電壓等。常用的輸出設備有顯示器、列印機、繪圖儀等。

通常把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合稱為I/O設備(輸入/輸出設備)。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2055267.html

二、電腦有多少個零件

具體有多少是不一定的,根據配置不同,型號不同而變化。主要是下面這些:
板卡類的有 CPU,主板,內存,顯卡,音效卡,網卡等
外接類的有 鍵盤,滑鼠,音箱,顯示器,硬碟,光碟機,軟碟機等
電子元器件有 電容,電阻,集成晶元,感測器,蜂鳴器,分頻器,各類引腳等

具體介紹請參考下面網址:
http://www.xinzhe.net/Info_Show.asp?ArticleID=18
http://www.xinzhe.net/Info_Show.asp?ArticleID=19

三、DOS是什麼意思

DOS是Diskette Operating system的縮寫,意思是磁碟操作系統。

DOS是1981~1995年的個人電腦上使用的一種主要的操作系統。由於早期的DOS系統是由微軟公司為IBM的個人(PC)電腦開發的,故而即稱之為PC-DOS,又以其公司命名為MS-DOS,因此後來其他公司開發的與MS-DOS兼容的操作系統,也延用了這種稱呼方式,如:DR-DOS、Novell-DOS ....,以及國人開發的漢字DOS(CC-DOS)等等。

MS-DOS發展,從早期1981年不支持硬碟分層目錄的DOS1.0,到當時廣泛流行的DOS3.3,再到非常成熟支持CD-ROM的DOS6.22,以及後來隱藏到Windows9X下的DOS7.X,前前後後已經經歷了20年,至今仍然活躍在PC舞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DOS是在直接內存下運行,程序設計員只能在1MB以下的存儲器上操作。DOS容許使用的內存空間只有640KB(其他的348KB為ROM BIOS和其他卡所保留),
在DOS下無法運行超過640KB的大程序。

DOS系統是字元式的操作系統,所有操作都通過鍵盤輸入「命令行」來執行。

微軟公司推出它的Windows操作系統以後,由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幾乎所有操作都可以通過滑鼠的點擊來完成,不必再去記憶繁雜的命令,也省去了鍵盤輸入「命令行」的操作。這種對用戶友好的操作界面,使得Windows操作系統很快的就占據了PC舞台上主角位置,而把DOS推倒了舞台的邊緣。
但是,為了一些特定的需要,Windows操作系統里保留了DOS命令形式,在需要時在系統的內存中拿出640K的內存,開辟出虛擬一個DOS運行的環境(「虛擬機」)來執行DOS命令。這種Windows操作系統里開辟的DOS運行環境,只不過是Windows操作系統裡面的許多窗口中的一個窗口而已,它與Windows操作系統出現之前dos獨占系統的全部資源的情況已大不相同。

「純DOS」就是相對於這種情況而言的:不打開windows系統,只用軟盤或其他媒體(如光碟、U盤等)啟動機器,進入DOS系統,這時的DOS獨享系統的全部資源,這時的環境狀態就叫「純DOS」狀態。由於沒有打開windows系統,所以與windows有關的一切軟體、病毒、木馬......,都不能起作用,不能控制你的任何資源,從而你可以在這種環境里,把那些你不想要的東東清理干凈!

附:(網上轉摘)各個時期的dos版本功能一覽

1981年,MS-DOS 1.0發行,作為IBM PC的操作系統進行捆綁發售,支持16k內存及160k的5寸軟盤。在硬體昂貴,操作系統基本屬於送硬體奉送的年代,誰也沒能想到,微軟公司竟會從這個不起眼的出處開始發跡。

1982年,支持雙面磁碟。

1983年MS-DOS 2.0隨IBM XT發布,擴展了命令,並開始支持5M硬碟。同年發布的2.25對2.0版進行了一些bug修正。

1984年,MS-DOS 3.0增加了對新的IBM AT支持,並開始對部分區域網功能提供支持。

1986年,MS-DOS 3.2 支持了720K 的5寸軟盤。

1987年,MS-DOS 3.3 支持了IBM PS/2設備及1.44M的3寸軟盤,並支持其他語言的字元集。

1988年,MS-DOS 4.0 增加了DOS Shell 操作環境,並且有一些其他增強功能及更新。

1991年,MS-DOS 5.0發行,增加了DOS Shell功能,增強了內存管理和宏功能。

1993年,MS-DOS 6.x 增加了很多GUI程序,如Scandisk、Defrag、Msbackup等,增加了磁碟壓縮功能,增強了對Windows 的支持。

1995年,MS-DOS 7.0 增加了長文件名支持、LBA大硬碟支持。這個版本的DOS並不是獨立發售的,而是在Windows 95中內嵌的。之後的MS-DOS 7.1全面支持FAT32分區、大硬碟、大內存支持等,對四位年份支持解決了千年蟲問題。

MS-DOS的最高版本是8.0(它可以用來運行Windows 9x或ME),隨後Microsoft開始開發基於起源於OS/2的Windows NT構件的Windows,才成了獨立的操作系統。電腦即計算機,由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組成,
硬體系統:處理器、主板、內存、顯卡、音效卡、硬碟、主機箱、顯示器、鍵盤、滑鼠。
軟體系統:操作系統及其它應用軟體........(三) 計算機的配置
1. 中央處理器(即CPU)相關知識集合:
CPU是計算機的運算器與控制器的組合,它的中文名稱是中央處理器,或稱微處理器。CPU是把運算器與控制器都集成在一起的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它的體積很小,表面積只有幾個平方厘米,但它的金屬引腳(俗稱金手指)卻多達幾十到幾百根。CPU的好壞、檔次高低,基本決定一台計算機的好壞與檔次高低,CPU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CPU的型號與主頻,如Pentium VI-700,則表示由Inter公司生產的Pentium晶元系列第四代產品,主頻為700MHz,即CPU的內部時鍾頻率為700MHz。主頻是CPU的運算速度的標志,數字越大,運算速度越快,即CPU越好。CPU的發熱量大、溫度高,一般要在CPU上安裝散熱器(CPU風扇)。計算機內進行算術與邏輯運算的功能部件是運算器;能夠按照人們事先給定的指令步驟、統一指揮各部件有條不紊的協調工作的是控制器。不同廠家生產的CPU所能處理的指令集不一定相同。不同的計算機,其指令系統也不相同,這主要取決於所用的 CPU。中央處理器CPU內部有寄存器組,用來存儲數據。CPU的基本功能就是執行指令。CPU處理數據的基本單位是字,一個字的字長與晶元的型號有關。CPU的主頻越高,其運行速度越快。常見CPU有Intel Itanium、AMD Athlon64、AMD Opteron、IBM Power 5等。地址匯流排決定了中央處理器CPU所能訪問的最大內存空間的大小。中央處理器(CPU)能訪問的最大存儲器容量取決於地址匯流排。CPU的主頻是指CPU在1秒內完成的指令周期數。微型計算機的性能主要取決於中央處理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取決於給定的時間內,它的處理器所能處理的數據量。處理器一次能處理的數據量叫字長。 已知64位的奔騰處理器一次能處理64個信息位,相當於8位元組。64位處理器主要有Intel Itanium、AMD Athlon64、AMD Opteron、IBM Power 5等。運算器進行各種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控制器是計算機的指揮系統;CPU的主要性能指標是主頻和字長。如果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CPU用多少位二進制來表示一個數,我們就稱這個位數為計算機的字長。所以說一個字的字長只與CPU晶元的型號有關(在這里注意區分字、字長、位元組、位的相互關系,1位元組=8位)。PC機的更新主要是基於微處理器的變革。指揮、協調計算機工作的設備是控制器。計算機中,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部件是運算器。CPU與內存直接交換信息。
2. 內存儲器相關知識集合:
內存條:內存條是計算機的主存中的RAM部分。一台計算機可安裝1至4條。每條容量通常有64MB、128MB、256MB等。數字越大,對計算機來說越好。當我們要運行一個程序文件或對數據進行處理時,它必須被裝入到RAM(即內存)中才能傳遞給CPU進行處理。在一台計算機內部,一個內存地址編碼對應唯一的一個內存單元。不同類型的存儲器組成了多層次結構的存儲器體系,按存取速度從快到慢的排列是快存/主存/輔存。CPU訪問內存的速度比訪問寄存器、高速緩存要慢。計算機訪問數據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CPU中的寄存器——內存——硬碟——光碟——軟盤。ROM存儲器中的數據在斷電後無變化,RAM中的數據在斷電後完全丟失。內存儲器與外存儲器相比,速度快、容量小。外部存儲器(又稱外存或輔存),一般容量較大,速度比主存較慢。RAM中的信息是計算機工作時隨機寫入的。內部存儲器(又稱內存或主存),中央處理器能直接訪問的存儲器稱為內部存儲器,它包括快速緩沖存儲器和主存儲器。中央處理器不能直接訪問的存儲器稱為外部存儲器,外部存儲器中的信息必須調入內存後才能為中央處理器處理。主存儲器:內存也常泛稱主存,但嚴格上說,只有當內存中只有主存,而沒有快速緩沖存儲器時,才能稱為主存。主存儲器按讀寫功能,可分只讀存儲器(ROM)和隨機存儲器(RAM)兩種。存儲器包括內存儲器、外存儲器。斷電後計算機信息依然存在的部件為ROM存儲。在計算機硬體系統中,cache是高速緩沖存儲器。微機內的存儲器的地址是以位元組編址的。在微機中,通用寄存器的位數是計算機字長。微型計算機中, 寄存器的存取速度最快。目前PC機中主存儲器使用的RAM多採用MOS型半導體集成電路晶元製成,根據其保存數據的機理可分為DRAM和SRAM兩大類。存貯速度最快而容量最小的是CPU內部的寄存器,因此訪問CUP內部的寄存器的速度比訪問內存的速度還要快。計算機總是先通過寄存器把數據轉存到比它的存取速度小得多的主存貯器中,然後才把數據長久保存到存取速度最慢的輔助存貯器中。三級存貯體系是指寄存器—主存—輔存,五級存貯體系是指寄存器—Cache—主存—Cache—輔存,Cache是指緩沖存貯器。主存主要是指內存,輔存主要有硬碟、軟盤、光碟、U盤,輔存中訪問速度最快的則是硬碟。因此訪問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快存(寄存器)、主存、輔存。不同存貯器的存貯原理,磁碟是用磁性材料來存貯信息的,光碟是用反光材料來存貯信息的。衡量電子計算機的性能時,除了用其運算速度、字長等主要指標以外,還用主存儲器容量的大小來表示。需要計算機處理的數據都必須先存儲在內存中才能傳遞給CPU進行處理。從存儲器中取出信息的過程一般稱為讀。當前正在執行的指令與數據都必須存放在主存儲器內,否則處理器不能進行處理。位元組是主存儲器中信息的基本編址單位。從程序設計的角度來看,cache(高速緩存)也是主存儲器。計算機的主存儲器容量達到1GB時,其地址的表示至少需要使用30位個2進位。
3. 主板:又稱為母板,是CPU、內存條等其他設備的承載體。主板也有一個時鍾頻率,稱為外頻。為使其與CPU主頻搭配,通常主板上有一跳線開關,使外頻乘以跳線倍率後,與主頻(即CPU的頻率)相等。如,CPU主頻為700,主板外頻為100,則跳線開關置於7的位置。PC機主板晶元組中的北橋晶元組除了提供對CPU的支持之外,還能對內存(主存)和cache進行管理和控制,支持CPU對它們的高速數據存取。
4. 顯示器:顯示器是計算機基本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輸出設備中最常用的部件。目前顯示器主要有: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和液晶(LCD)顯示器兩種。前者亮度高、清晰度好,但對人眼刺激較大,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後者刺激小,但亮度和色彩目前還不夠理想。顯示器尺寸大小各有不同,尺寸越大越好。因此解析度是顯示器的一個重要技術指標。
5. 顯示卡:又稱顯示適配器(或顯卡),它插在主板擴展槽內,負責將CPU送來的電信號轉化為顯示器能顯示的可視信號,傳給顯示器,它有自己的數據處理器和顯示內存。通過對顯示卡的參數調整,可改變顯示器的顯示解析度,通常有640×480,800×600,1024×768等屏幕解析度。解析度越高,產生的圖像越細膩,越逼真。
6. 硬碟:硬碟是計算機的主要外存設備,電腦所安裝的軟體幾乎都存貯在硬碟上。容量一般都很大,以GB為單位,容量越大,存貯的數據也越多。目前的硬碟大多採用了溫徹斯特技術,所以又稱為「溫盤」;溫氏技術的特點是:將碟片、讀寫磁頭及驅動裝置精密地組裝在一個密封盒裡;採用接觸式起停,非接觸式讀寫的方式(磁碟不工作時,磁頭停在磁碟表面的起停區,一旦加電後,磁頭隨著碟片旋轉的氣流「飛」起來,懸浮在磁碟表面,進行讀寫)。硬碟和軟盤都是目前最常見的兩種存儲媒體,在第一次使用時都必須先進行格式化。
7. 軟碟機:軟碟機用其磁頭向軟盤(軟盤也是一種外存設備)讀出或寫入軟盤(Floppy Disk):目前常見的是1.44 MB的軟盤,它的背面有一個可以上下滑動的塑料板,稱為防寫口,當防寫口露出小孔時,計算機只能讀取磁碟內的數據,而不能該寫磁碟內的數據,這樣也可以防止病毒的入侵。軟盤驅動器屬於外部設備。
8. 光碟機:光碟機內有一激光頭,可從光碟上讀取信息。光碟機有CD-ROM(只讀光碟機,只能讀數據不能改寫數據)和CD-RW(可讀可寫光碟機,既可以讀取數據也可以改寫數據)兩種。
9. 音效卡:又稱聲霸卡,它是將計算機內電信號轉換為音箱發聲電信號的設備。
10. 機箱電源:負責對整個電腦部件供電,電源質量的好壞影響整機的安全性能。
11. 滑鼠:俗稱老鼠,是連接在計算機主機箱的串列介面上的;鍵盤,主要的輸入設備之一。
12. 音箱:分有源音箱和無源音箱兩種。有源音箱必須給它裝上電池或插上電源,具有功率放大的作用,聲音較大;無源音箱則不需電源,沒有功率放大作用,音量較小。
13. 列印機:主要的輸出設備之一,一般分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三類。針打通常用24口列印針,可用來列印蠟紙。噴打消耗墨水較大,列印成本較高。激打採用感光原理呈現圖文的,效果最好,價格最貴。用靜電吸附磨粉後轉移到紙張上,是那種輸出設備的工作方式激光列印機。針式列印機術語中,24針是指列印頭內有24根針。
14. 掃描儀:常見的輸入設備之一,將紙張上的圖像復制到電腦里的設備,現在的掃描儀還提供將文字信息掃描還原為可編輯排版文字的功能。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屬於輸入設備的一種。
15. 優盤(又稱U盤):存貯設備。一種用USB介面與計算機相連、體積小巧、方便攜帶的外部RAM存貯器,容量較軟盤大得多。常見有64MB、128MB、256MB等

㈢ 假設一台計算機的地址匯流排為16,那麼中央處理器CPU能訪問的最大存儲器容量為_______

2的16次方 64k

㈣ 電腦有哪些配件組成

(三) 計算機的配置
1. 中央處理器(即CPU)相關知識集合:
CPU是計算機的運算器與控制器的組合,它的中文名稱是中央處理器,或稱微處理器。CPU是把運算器與控制器都集成在一起的一塊大規模集成電路。它的體積很小,表面積只有幾個平方厘米,但它的金屬引腳(俗稱金手指)卻多達幾十到幾百根。CPU的好壞、檔次高低,基本決定一台計算機的好壞與檔次高低,CPU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CPU的型號與主頻,如Pentium VI-700,則表示由Inter公司生產的Pentium晶元系列第四代產品,主頻為700MHz,即CPU的內部時鍾頻率為700MHz。主頻是CPU的運算速度的標志,數字越大,運算速度越快,即CPU越好。CPU的發熱量大、溫度高,一般要在CPU上安裝散熱器(CPU風扇)。計算機內進行算術與邏輯運算的功能部件是運算器;能夠按照人們事先給定的指令步驟、統一指揮各部件有條不紊的協調工作的是控制器。不同廠家生產的CPU所能處理的指令集不一定相同。不同的計算機,其指令系統也不相同,這主要取決於所用的 CPU。中央處理器CPU內部有寄存器組,用來存儲數據。CPU的基本功能就是執行指令。CPU處理數據的基本單位是字,一個字的字長與晶元的型號有關。CPU的主頻越高,其運行速度越快。常見CPU有Intel Itanium、AMD Athlon64、AMD Opteron、IBM Power 5等。地址匯流排決定了中央處理器CPU所能訪問的最大內存空間的大小。中央處理器(CPU)能訪問的最大存儲器容量取決於地址匯流排。CPU的主頻是指CPU在1秒內完成的指令周期數。微型計算機的性能主要取決於中央處理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取決於給定的時間內,它的處理器所能處理的數據量。處理器一次能處理的數據量叫字長。 已知64位的奔騰處理器一次能處理64個信息位,相當於8位元組。64位處理器主要有Intel Itanium、AMD Athlon64、AMD Opteron、IBM Power 5等。運算器進行各種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控制器是計算機的指揮系統;CPU的主要性能指標是主頻和字長。如果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CPU用多少位二進制來表示一個數,我們就稱這個位數為計算機的字長。所以說一個字的字長只與CPU晶元的型號有關(在這里注意區分字、字長、位元組、位的相互關系,1位元組=8位)。PC機的更新主要是基於微處理器的變革。指揮、協調計算機工作的設備是控制器。計算機中,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部件是運算器。CPU與內存直接交換信息。
2. 內存儲器相關知識集合:
內存條:內存條是計算機的主存中的RAM部分。一台計算機可安裝1至4條。每條容量通常有64MB、128MB、256MB等。數字越大,對計算機來說越好。當我們要運行一個程序文件或對數據進行處理時,它必須被裝入到RAM(即內存)中才能傳遞給CPU進行處理。在一台計算機內部,一個內存地址編碼對應唯一的一個內存單元。不同類型的存儲器組成了多層次結構的存儲器體系,按存取速度從快到慢的排列是快存/主存/輔存。CPU訪問內存的速度比訪問寄存器、高速緩存要慢。計算機訪問數據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CPU中的寄存器——內存——硬碟——光碟——軟盤。ROM存儲器中的數據在斷電後無變化,RAM中的數據在斷電後完全丟失。內存儲器與外存儲器相比,速度快、容量小。外部存儲器(又稱外存或輔存),一般容量較大,速度比主存較慢。RAM中的信息是計算機工作時隨機寫入的。內部存儲器(又稱內存或主存),中央處理器能直接訪問的存儲器稱為內部存儲器,它包括快速緩沖存儲器和主存儲器。中央處理器不能直接訪問的存儲器稱為外部存儲器,外部存儲器中的信息必須調入內存後才能為中央處理器處理。主存儲器:內存也常泛稱主存,但嚴格上說,只有當內存中只有主存,而沒有快速緩沖存儲器時,才能稱為主存。主存儲器按讀寫功能,可分只讀存儲器(ROM)和隨機存儲器(RAM)兩種。存儲器包括內存儲器、外存儲器。斷電後計算機信息依然存在的部件為ROM存儲。在計算機硬體系統中,cache是高速緩沖存儲器。微機內的存儲器的地址是以位元組編址的。在微機中,通用寄存器的位數是計算機字長。微型計算機中, 寄存器的存取速度最快。目前PC機中主存儲器使用的RAM多採用MOS型半導體集成電路晶元製成,根據其保存數據的機理可分為DRAM和SRAM兩大類。存貯速度最快而容量最小的是CPU內部的寄存器,因此訪問CUP內部的寄存器的速度比訪問內存的速度還要快。計算機總是先通過寄存器把數據轉存到比它的存取速度小得多的主存貯器中,然後才把數據長久保存到存取速度最慢的輔助存貯器中。三級存貯體系是指寄存器—主存—輔存,五級存貯體系是指寄存器—Cache—主存—Cache—輔存,Cache是指緩沖存貯器。主存主要是指內存,輔存主要有硬碟、軟盤、光碟、U盤,輔存中訪問速度最快的則是硬碟。因此訪問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快存(寄存器)、主存、輔存。不同存貯器的存貯原理,磁碟是用磁性材料來存貯信息的,光碟是用反光材料來存貯信息的。衡量電子計算機的性能時,除了用其運算速度、字長等主要指標以外,還用主存儲器容量的大小來表示。需要計算機處理的數據都必須先存儲在內存中才能傳遞給CPU進行處理。從存儲器中取出信息的過程一般稱為讀。當前正在執行的指令與數據都必須存放在主存儲器內,否則處理器不能進行處理。位元組是主存儲器中信息的基本編址單位。從程序設計的角度來看,cache(高速緩存)也是主存儲器。計算機的主存儲器容量達到1GB時,其地址的表示至少需要使用30位個2進位。
3. 主板:又稱為母板,是CPU、內存條等其他設備的承載體。主板也有一個時鍾頻率,稱為外頻。為使其與CPU主頻搭配,通常主板上有一跳線開關,使外頻乘以跳線倍率後,與主頻(即CPU的頻率)相等。如,CPU主頻為700,主板外頻為100,則跳線開關置於7的位置。PC機主板晶元組中的北橋晶元組除了提供對CPU的支持之外,還能對內存(主存)和cache進行管理和控制,支持CPU對它們的高速數據存取。
4. 顯示器:顯示器是計算機基本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輸出設備中最常用的部件。目前顯示器主要有: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和液晶(LCD)顯示器兩種。前者亮度高、清晰度好,但對人眼刺激較大,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後者刺激小,但亮度和色彩目前還不夠理想。顯示器尺寸大小各有不同,尺寸越大越好。因此解析度是顯示器的一個重要技術指標。
5. 顯示卡:又稱顯示適配器(或顯卡),它插在主板擴展槽內,負責將CPU送來的電信號轉化為顯示器能顯示的可視信號,傳給顯示器,它有自己的數據處理器和顯示內存。通過對顯示卡的參數調整,可改變顯示器的顯示解析度,通常有640×480,800×600,1024×768等屏幕解析度。解析度越高,產生的圖像越細膩,越逼真。
6. 硬碟:硬碟是計算機的主要外存設備,電腦所安裝的軟體幾乎都存貯在硬碟上。容量一般都很大,以GB為單位,容量越大,存貯的數據也越多。目前的硬碟大多採用了溫徹斯特技術,所以又稱為「溫盤」;溫氏技術的特點是:將碟片、讀寫磁頭及驅動裝置精密地組裝在一個密封盒裡;採用接觸式起停,非接觸式讀寫的方式(磁碟不工作時,磁頭停在磁碟表面的起停區,一旦加電後,磁頭隨著碟片旋轉的氣流「飛」起來,懸浮在磁碟表面,進行讀寫)。硬碟和軟盤都是目前最常見的兩種存儲媒體,在第一次使用時都必須先進行格式化。
7. 軟碟機:軟碟機用其磁頭向軟盤(軟盤也是一種外存設備)讀出或寫入軟盤(Floppy Disk):目前常見的是1.44 MB的軟盤,它的背面有一個可以上下滑動的塑料板,稱為防寫口,當防寫口露出小孔時,計算機只能讀取磁碟內的數據,而不能該寫磁碟內的數據,這樣也可以防止病毒的入侵。軟盤驅動器屬於外部設備。
8. 光碟機:光碟機內有一激光頭,可從光碟上讀取信息。光碟機有CD-ROM(只讀光碟機,只能讀數據不能改寫數據)和CD-RW(可讀可寫光碟機,既可以讀取數據也可以改寫數據)兩種。
9. 音效卡:又稱聲霸卡,它是將計算機內電信號轉換為音箱發聲電信號的設備。
10. 機箱電源:負責對整個電腦部件供電,電源質量的好壞影響整機的安全性能。
11. 滑鼠:俗稱老鼠,是連接在計算機主機箱的串列介面上的;鍵盤,主要的輸入設備之一。
12. 音箱:分有源音箱和無源音箱兩種。有源音箱必須給它裝上電池或插上電源,具有功率放大的作用,聲音較大;無源音箱則不需電源,沒有功率放大作用,音量較小。
13. 列印機:主要的輸出設備之一,一般分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三類。針打通常用24口列印針,可用來列印蠟紙。噴打消耗墨水較大,列印成本較高。激打採用感光原理呈現圖文的,效果最好,價格最貴。用靜電吸附磨粉後轉移到紙張上,是那種輸出設備的工作方式激光列印機。針式列印機術語中,24針是指列印頭內有24根針。
14. 掃描儀:常見的輸入設備之一,將紙張上的圖像復制到電腦里的設備,現在的掃描儀還提供將文字信息掃描還原為可編輯排版文字的功能。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屬於輸入設備的一種。
15. 優盤(又稱U盤):存貯設備。一種用USB介面與計算機相連、體積小巧、方便攜帶的外部RAM存貯器,容量較軟盤大得多。常見有64MB、128MB、256MB等。

㈤ 若某PC機使用34根地址線則CPU可訪問的最大內存空間可達 求詳細計算過程

某PC機使用34根地址線,則CPU可訪問的最大內存空間可達多少,可以訪問的內存空間是:2^34=2^4*2^30=2^4G=16G也就是說最大的地址空間是16G對一般的pc來說,很大了;對伺服器來說,一般化據我所知,X86 PAE地址擴展是36位地址匯流排,也就是最大64G空間也就是說,一般的pc機最大的地址空間是64G。

拓展資料

中央處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Core)和控制核心( Control Unit)。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

中央處理器主要包括運算器(算術邏輯運算單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和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Data)、控制及狀態的匯流排(Bus)。它與內部存儲器(Memory)和輸入/輸出(I/O)設備合稱為電子計算機三大核心部件。

㈥ 1、 中央處理器CPU能訪問的最大存儲器容量取決於( )

1、取決於位寬
B
2、機器語言
4、D
5、B
6、D
7、D
8、D

㈦ 中央處理器(CPU)能訪問的最大存儲器容量為什麼取決於地址匯流排

給你舉個例子:某個時期一個城市裡的電話號碼是四位數,每位數可以是0~9的數字,那麼這個城市最多可以安裝多少部電話?答案是10的4次方,也就是一萬部電話。
同樣,地址匯流排的位數決定著CPU能夠訪問多少個不重復的存儲器地址單元,也就是能訪問的最大存儲器容量。

㈧ 1.中央處理器CPU能訪問的最大存儲器容量取決於( )

地址匯流排,

地址匯流排的決定了它的定址能力,

沒有相應的定址能力,再大的內存也訪問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