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陳曉國美訪問網易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陳曉國美訪問網易

發布時間: 2023-01-18 01:15:06

A. 國美事件的事件起因

在貝恩投資入股國美電器8個多月後,在國美電器正在走出危機恢復正增長的情況下,擁有31.6%股權的國美電器大股東在5月11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突然發難,向貝恩投資提出的三位非執行董事投出了反對票。以董事局主席陳曉為首的國美電器董事會隨後以「投票結果並沒有真正反映大部分股東的意願」為由,在當晚董事局召開的緊急會議上一致否決了股東投票,重新委任貝恩的三名前任董事加入國美董事會。
本報記者了解到,這一「閃電變局」源於貝恩手中持有的重要籌碼,在貝恩入股國美電器前,國美電器和貝恩就簽有違約協議,該協議規定,一旦國美電器違約,將向貝恩支付高達24億元的賠償金。
「國美董事會行使權利後,這一危機即已經解除。」5月12日,國美電器公關部人士回應媒體咨詢時稱。但據本報記者了解,上述「危機」的出現,實際上意味著國美與貝恩的合作已經出現了裂痕。
國美電器一位高管告訴本報記者,「這背後是有故事的,從表面上來看,大股東發難看起來不僅完全不顧公司的利益,而且對其本身並沒有多少好處,其真正的目的目前還難以看懂。」 「這是一年一度的年度股東大會,審批的都是一些常規議案,所以到場投票的股東比例只有62.5%,這讓占公司31.6%的大股東有了機會。」國美電器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根據國美電器5月12日發布的股東大會投票結果的公告,這次國美電器提交的12項提案有5項未獲通過,還有兩項出現了超過20%的反對票,其中包括貝恩投資提交的3位非執行董事的任命沒有獲得通過。
據公告顯示,貝恩投資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竺稼出現了54.65%反對票,而王勵弘、Ian Andrew Reynolds兩位也出現了52.68%的反對票。
按照國美電器的公司章程,董事續任需要股東大會半數以上的投票贊成通過,上述投票結果意味著貝恩投資提交的董事人選被否決。
國美電器上述高管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有關股東的做法並沒有考慮到公司的利益,如果全部股東都到場,投票結果將完全不一樣。」
由於事發突然,5月11日晚,國美電器在香港召開緊急董事局會議,國美電器董事會一致通過了重新任命三位非執行董事的決議。
國美電器內部人士表示,「按照公司章程,為了維護公司利益,公司董事會有權在不經股東大會同意的情況下任命公司非執行董事。」
國美電器5月12日給本報記者發來的一份書面聲明稱,董事會對於兩名聯屬股東昨天在股東周年大會上投票反對重選貝恩投資的董事人選及其他議案深感遺憾。因這兩名聯屬股東合並擁有相當於公司31.6%的股權,在出席股東大會投票表決的股份比例為62.5%的情況下,其反對致使當日董事重選或其他議案未能獲得通過。
國美電器的聲明還指出,有鑒於此,我們深信本次股東周年大會的投票結果並沒有真正反映大部分普通股東的意願,並肯定不能代表整體管理層及董事會的意志。國美電器一致認為,公司專注於盈利能力增長及滿足客戶需求的發展策略是有效和合乎商業邏輯的,也符合所有股東和員工最佳利益。而貝恩投資作為公司董事會成員及財務夥伴,其持續參與對公司發展策略的有效貫徹執行將是極為有利的。
國美電器內部人士則表示,「去年7月,貝恩投資入股國美電器時是得到了大股東認可的,貝恩投資的入股不僅讓公司渡過了難關,而且也讓投資者、供應商等恢復了對公司的信心,如今在公司剛剛走出危機的時刻,大股東的做法有些過河拆橋的意思。」
此外,大股東還否決了向董事會發出增發授股權的普通決議,這也顯示出大股東對國美電器董事會的不滿。
不過消息人士告訴記者,「在股東大會之前並沒有任何先兆,大股東的這次反目是突然發生的。」
記者試圖采訪大股東目前的代理人——鵬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秀虹,但至記者截稿時,對方沒有給出答復。 大股東的反對票讓國美電器重新陷入了新一輪的危機,因為根據去年6月22日國美電器發布的公告,貝恩投資在入股後有權提名三位非執行董事進入國美電器的董事會,如果貝恩的股權減少,其委任的董事人數也相應減少;但如果發生特定事件或違約事件後,貝恩有權提前贖回2016可轉股債並要求國美支付巨額罰金。
根據這一協議,如果貝恩投資提名的董事人選未獲通過,將直接導致國美所要承擔的相關賠償額高達人民幣24億元,這對於目前手頭現金只有62億元的國美電器來說,無疑是重大打擊。
國美電器高管告訴記者,「更為要命的是,如果其他的投資者也紛紛要求提交贖回新2014可轉股債,而供應商也因此停止供貨或索取貨款,將讓國美電器面臨崩潰的的局面,那樣大股東的股權也將成為一堆廢紙。」
「大股東做法的確讓人有些看不懂。」上述國美電器高管稱。但據本報記者了解,此次國美電器的危機在2009年7月就埋下了隱患。
據了解,黃光裕事件發生後,陳曉在接任董事局主席後就開始尋求解決國美電器危機的辦法,其中就提到了要引進戰略投資者,從2009年1月開始,陳曉先後與包括貝恩投資在內的多家潛在投資者進行了接觸,並在2009年5月最終敲定了貝恩投資。
但是在貝恩投資入股的細節上,主要是大股東是否參與國美電器的供股,以及貝恩投資提名的非執行董事數量上,貝恩投資與大股東之間一直存在著爭議。據了解,由於面臨舊2014可轉股債的提前贖回危機,大股東最終做出了讓步,即允許貝恩提名3位非執行董事,但同時大股東將通過參加供股來維持第一大股東的地位。
據當時曾參與談判的消息人士透露,大股東最終同意貝恩要求並簽字是在非常無奈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也存有「緩兵之計」的意思。這位人士還透露,貝恩一開始計劃謀取控股地位,但在國美電器大股東讓步的情況下,貝恩最終也作出了讓步。
這位人士同時稱,盡管各退一步,但大股東對由貝恩和陳曉把握的國美電器董事會並不完全信任,因此新增加了副總裁孫一丁為執行董事。
不過,貝恩入股後,國美電器提出了高管股權激勵計劃,而且公司的經營和財務狀況都得到了扭轉,這讓雙方看似平衡的天平發生了扭轉,被看作是黃光裕代理人的常務副總裁王俊洲、副總裁魏秋立、孫一丁的立場也發生了變化。
據本報記者了解,在5月11日晚上的國美電器董事會上,這三位執行董事也對重新任命貝恩投資提交的三位非執行董事投了贊成票,這意味著大股東已經徹底失去了對董事會的控制權,於是拋出了魚死網破的反對票。
帕勒咨詢機構資深董事羅清啟告訴記者,「從目前來看,黃光裕是希望國美電器陷入危機,來逼迫貝恩投資出局,這背後存在黃光裕接手貝恩讓出的股權的可能性。」
但在股東大會上,貝恩投資的代表竺稼表示,「堅信國美,並對管理層充滿信心,並提出在下屆股東大會之前轉換其現在持有的可換股債券為公司股權。」
不過有消息人士告訴記者,國美電器大股東還可以提請召開特別股東大會來罷免董事會任命的三位非執行董事,但如果全部股東都到場投票的話,大股東希望改變目前局面的希望並不大。
分析人士認為,從目前來看,國美電器董事會與二股東貝恩投資已達成了戰略聯盟,大股東要想改變局面,就需要大摩、摩根大通等其他外資股東的支持,而之前陳曉與這些外資股東的關系更近,大股東的下一步行動還值得關注。

B. 在國美事件中,以陳曉為代表的董事會是否違背了忠實勤勉謹慎的義務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董事會是對誰履行忠實勤勉謹慎的義務,是大股東還是全體股東。大股東在董事會的代表就是執行董事,中小股東在董事會的代表就是獨立董事,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說,這種結構能夠基本保證董事會做出的決議,兼顧各方利益,能夠代表全體股東的訴求。
國美案例的特殊性在於陳曉是大股東提名的董事,卻在董事會上做出了損害大股東利益的一些行為,所以可以說陳曉沒有盡到對國美大股東的忠實勤勉謹慎義務,但是陳曉推行的精細化管理,放棄規模要效益的做法在短期內確實能夠提高國美電器的業績,從這個角度來講,陳曉為代表的董事會是合格的,做出的決策也是符合國美全體股東利益的。
在國美電器的發展戰略層面,陳曉和大股東家族是有分歧的,而他恰好利用了這個分歧來迎合貝恩等財務投資者需要回報的短期投資需求。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貝恩最終選擇債轉股,從財務投資者變成戰略投資者,等於是站到了大股東一方。陳曉和孫一丁最終被拋棄,只能黯然出局。
也就是說陳曉確實沒有對大股東盡到義務,但是董事會層面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C. 揭露「國美電器」真實內幕!!!

2011年5越10日,國內某財經媒體發表文章《陳曉曝國美財務漏洞 稱公司上下向供應商收費》,陳曉抖出國美內幕,稱國美電器內部存在巨大的財務漏洞,國美的經營模式將難以為繼。陳曉還表示,國美電器的商品價格是各種渠道中最高的。它的股價已經到頂點,不可能再漲了。
報道中稱,國美電器從總部到大區,再到分公司,甚至門店和櫃台都成為了收費點,除了總部敲定的年度合同外,供應商還要向與國美各個層次的領導交納相當數量的費用,這樣導致供應商已經不堪重負。報道還稱,國美電器的很多較好門店一個普通的櫃台主任每年從每家供應商處獲得的收益都超過萬元,這樣的財務黑洞可謂驚人。
其次是加在供應商身上的各種高額費用。陳曉認為,雖然國美電器經常以低價促銷的方式來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但是實際上其銷售價格都已經失去了以往的競爭優勢,不僅比電子商務高,而且比其他的渠道都要高。21世紀經濟報道稱,在國美電器最強勢的供應商海爾、西門子每銷售100元的商品大約可以拿到55元的回籠資金,而最弱勢的是小家電企業,比如說一台動輒幾千元的抽油煙機的實際成本往往只有1000多元,比如說帥康每銷售100元只能從國美回籠25元。
關於國美開疆拓土的利器——連鎖賣場,在陳曉看來,電器連鎖的好日子都要結束了,因為賣場經營模式已成為無論消費者還是供應商都想擺脫的「高價」賣場,這樣的渠道必被淘汰。
「現在只是消費者不清楚而已,一旦這個真相被消費者了解,那麼國美的經營模式將難以為繼。」對於老東家國美的現狀,陳曉表示悲觀,似乎沒有任何留戀。「那些股票很快我就會賣掉,因為國美電器的股價在我看來不可能再漲了,很多機構已經選擇了撤出,這樣的股票在投資價值上是沒有前途的。」

D. 國美向陳曉索賠4900萬是怎麼回事

陳曉是永樂家電的創始人,2006年,永樂家電被國美收購,陳曉出任國美電器總裁。2008年,國美創始人黃光裕被捕,陳曉出任國美電器董事會代理主席。2011年3月,陳曉離開國美電器。

E. 國美股權與控制權之爭的當事人

昨日(08月06日)下午,國美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就起訴黃光裕一事,他們已經和香港證監會有過溝通,起訴基於香港證監會的調查。
早在去年8月,香港證監會曾向香港高院提起訴訟,指黃光裕、杜鵑夫婦在2008年1月及2月進行國美電器股份回購計劃,目的是以國美電器的公司資金購買本由黃持有的股份,從而協助黃光裕向一家財務機構償還一筆24億元的私人貸款。香港證監會指稱,上述計劃導致國美電器損失約16億港元。2009年8月5日,香港高等法院批准對黃光裕16.55億港元資產凍結。
國美的這項起訴勝算幾何,也讓外界頗為關注。「我們的起訴是在香港證監會調查的基礎之上。」該負責人表示,公司還掌握了其他有利證據,但鑒於目前已經進入訴訟程序,不便向外界披露。 在國美電器宣布起訴大股東黃光裕之後,董事會主席陳曉6日中午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陳曉坦言,個人與黃光裕並無很深矛盾,主要是在公司控制權上有分歧,「帶領公司健康穩定發展的責任讓我沒有退路。」
控制權之爭加劇
2010年5月11日,在國美電器召開的股東周年大會上,黃光裕夫婦在12項決議中連續投了五項否決票,導致委任貝恩投資董事總經理竺稼等三名前任董事為非執行董事的議案未能通過。而根據此前簽署的協議,如果貝恩投資在國美董事會中失去董事席位,將造成公司違約並須作出賠償,相關賠償額高達人民幣24億元。國美電器隨後緊急召開董事會,強行委任貝恩三名高管加入董事會,並首次公開指責黃光裕夫婦將國美陷於重大危機之中。
「黃光裕寧願公司賠償24億元來達到他個人的目的,這讓公司管理層徹底失望。」陳曉稱,國美電器是黃光裕一手締造的公司,是國美第一大股東,原先董事會成員也大都是他安排的,從經濟利益上來說,現有董事會的決策並未對其造成傷害,但董事會最後一致認為黃光裕僅是為了取得對董事會的控制權和滿足個人意願,與公司的長期發展戰略越走越遠。
據介紹,黃光裕最大的擔心是自己持有的國美股權被稀釋到30%以下,因為根據相關法規,股東持有股份超過30%時,要發起要約收購。貝恩投資進入國美董事會後,提出在2011年4月國美電器股東大會時提前轉化2016年可轉換債券的計劃,債轉股之後,黃光裕家族所持33.98%的股權將被稀釋到31.7%,日後若貝恩資本再退出,黃光裕家族所持股權很有可能下降到30%以下。這也是黃光裕力阻貝恩投資進入國美董事會及撤銷董事會發行新股授權的主要原因。
回應「最大贏家」之說
陳曉告訴記者,6日上午國美電器召開了分公司總監以上人員會議,通報了董事會的決定,會上不少員工站出來表示支持董事會。「現在國美電器是一家公眾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必須維護所有股東的利益並必須擔負企業的社會責任。」
針對一些媒體報道稱陳曉在黃光裕事件中從總裁到出任董事會主席執掌大權,是最大的贏家,陳曉向記者表示,這種看法比較片面,董事會成員在此期間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並帶領企業走出困境,這是最大的成功,個人得失已經看得很淡。換句話說,任何一個有責任心的企業家,在此期間都會堅守底線———讓公司穩定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他與黃光裕分歧越來越大的主要原因。
陳曉坦言,黃光裕此次要求他本人出局,說明自己已經是黃光裕心中最大的障礙。此前陳曉對媒體曾說過過激的話,如黃光裕想「魚死網破」,但結果只會是「魚死網不會破」。當時說這句話是想向外界表明對黃光裕阻止貝恩成為非執行董事的擔憂。「其實並不想把矛盾公開,畢竟國美是一家上市公司,還有30多萬在職員工,誰都不願成為一場鬧劇或者悲劇的參演者。」 8月5日晚間,國美電器(00943)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8月4日晚7時30分及8月5日早上收到黃光裕全資控股的國美電器大股東Shinning Crown信函,要求舉行臨時股東大會審議包括撤銷公司今年股東周年大會通過的一般授權、撤銷陳曉的公司執行董事及董事局主席職務、撤銷孫一丁的公司執行董事的職務,但保留他為公司行政副總裁職務等動議。
國美電器董事局5日立即開會討論回應事宜。按照相關條例,公司有不超過21天的時間正式考慮對要求信函的回復,並對外公告。24小時內,董事局迅速反應並給出初步回復,堅決反對撤銷陳曉先生及孫一丁先生的現在職務並視該撤銷為沒有理據之舉。同時反戈一擊,決定對黃光裕進行法律起訴,要求對黃2008年1月及2月前後回購公司股份中被指稱的違反公司董事的信託責任及信任的行為,尋求賠償。
而黃光裕及其全資控股的國美電器大股東Shinning Crown方面,則在8月6日凌晨通過互聯網發布聲明稱,關於國美董事局動議起訴黃先生董事責任一事,董事局未在我司發出『要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函』之前,就該決議予以公告或正式通告我司,我們對此完全不知曉。
Shinning Crown 聲明全文
國美大股東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關於「國美起訴黃光裕」及「重組國美董事局」的聲明
8月5日晚間,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國美)董事局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宣布將對公司間接持股股東及前任執行董事黃光裕先生(黃先生)進行法律起訴及反對大股東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要求董事局召開特別股東大會的提議內容一事,我司特別聲明如下:
1、關於國美董事局動議起訴黃先生董事責任一事,董事局未在我司發出「要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函」之前,就該決議予以公告或正式通告我司,我們對此完全不知曉。
我司於7月19日就派出代表與陳曉商談重組董事局事宜,雙方一直持續商談到8月4日晚上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後,我司才向董事局發出了「要求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函」。
8月5日上午,國美董事局就我司提議召開了緊急會議,當日下午,才到香港高等法院起訴黃先生;在8月5日晚上國美董事局公告中,聲稱是因為要起訴黃先生,我司才發函要求重組董事局一事,是嚴重與事實不符、欺騙投資者的行為!
2、大股東強烈呼籲廣大投資者:為了確保國美電器在正確的方向上高速、穩定地發展,為了國美電器在2015年前成為全球最讓人尊重的公司之一的目標得以實現,為了全體股東的共同利益,積極支持大股東重組董事局的努力! 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 2010年8月5日

F. 企業高層離職原因及代表人物

企業高層離職原因及代表人物

創業守業如同打天下,誰都知道人才的重要。但並非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跟隨自己一同征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的核心團隊成員很可能一夕之間,就因為如下某種原因折戟離去。雖然人去人留不能勉強,但是一個創業者如果能把隱患有所把握,將盡可能減少高管離職帶來的負面影響。

以下詳細闡述企業高管個人離職的25個原因。

一、主動離職(個人)

1、個人發展需要

胸懷雄心的個人,在條件成熟以後,通常不甘心,永遠屈居人下。一方面,他們是想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他們也想驗證自己究竟一個人行不行,能不能成為一個行業的領軍人物。這是鼓勵也是誘惑,這種離職最富有正能量。不管是萬科離職的高管徐洪舸和肖楠在深圳聯合成立新地產公司,還是網易副總裁楊斌、京東商城原總裁助理劉爽,還是Fbook首席技術官布雷特·泰勒的自行創業,無非都是想驗證,自己在更高層次上的價值。這種離職,最容易獲得原老闆理解、體諒甚至支持(投資)。

人物:李學凌,多玩游戲CEO。曾擔任網易總編,2005年6月,李學凌離開網易創辦了狗狗和多玩。2012年11月,歡聚時代(Nasdaq:YY)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2、價值觀與戰略分歧

個人與公司的發展理念產生分歧,這是離職中最富有悲壯情境的鏡頭。並肩戰斗的好友,轉眼間戰略產生了分歧,公司的發展戰略方向,側重都無法取得一致的時候,不能委曲求全,只好壯士斷腕、棄卒保車、以換大局的折肱求全。如原麒麟游戲副總朱燕晨離職時就曾表示,公司把「始終擁有創業心態」的員工留到公司上市,就是個悖論。

人物:吳長江,雷士照明。1998年底,吳長江和另外兩位同學杜剛與胡永宏在惠州創立了雷士照明。從股權結構看,吳長江佔比45%,另兩人55%。做大後,這賺的錢怎麼用,幾個人的看法就不一樣。吳長江一直想把企業往大了做,賺了錢就要投入,而其他兩位股東則希望賺了錢要分紅。2005年董事會上大吵了一架後,決定分家。方案是:企業作價2.4億元,吳長江從企業拿8000萬元走人,作為交換,自己的企業擁有的股權歸其他兩位股東所有。董事會後3天,經銷商聚集總部,強行介入分家,經銷商舉手錶決要求吳留下。於是情形急轉直下變成了胡杜二人各拿8000萬元離開。

3、待遇和激勵機制所致

戰爭年代是赤裸裸的武力掠奪,個人扮演血腥角色。商業時代是殘酷的你進我出的競爭,個人扮演較文明身份。但是不管如何,個人攫取利益不變,只是分配方式在變化。對於商業時代的人們,利益獲取更加穩定現實,所以待遇和激勵機製成為人們參與某項事業的根本保障。很多人都知道「管理理論說破天,核心就一個:利益。」關鍵就是老闆願意拿出多少。網易門戶這兩年掀起的高管離職潮,跟丁磊太摳不無關系。從2004年開始,網易對很多高管,就沒有過任何期權獎勵。

4、遭遇瓶頸,轉型

由於各自不同的求學、就業經歷,高管們各自有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向的人生訴求,從而各自的精神狀態幾乎完全不一樣,順從的、接受的、安逸的、苦悶的、彷徨的、徘徊的、奮進的、亢激的……不一而論。一句話,許多不可訴求的歷史原因造就了今天現實的結果,很多可能並非自己真正所希冀的。職業發展亦是如此,尤其是一些高管,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干若干年,一旦抽身面對社會的迅速變化,這個時候,內心所產生的變化急邃可知。這種職業發展到了一個高點之後,轉型還是升華,自然遭遇瓶頸。在這種時刻,嘗試新的轉換,以期望真正職業生涯的升華,或者僅是換個口味式的生活,便成為高管屢屢選擇離職的誘因。

人物:陳一丹,騰訊創始人之一。2013年3月20日,騰訊宣布陳一丹(Charles)將卸任首席行政官(CAO),擔任公司終身榮譽顧問。騰訊在公告中稱,陳一丹將繼續擔任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榮譽理事長,代表公司關注社會社區及公益慈善事業。騰訊表示,「在Charles的親自領導和參與下,公司得以建立起執行高效的行政體系、科學管理的人力資源體系、領先的法律保障體系」。隨著騰訊事業的壯大與穩定,陳一丹本人對教育與公益更加感興趣。事實上,在騰訊任職的最後幾年,他投入公益的關注比商業的時間已經要多。

5、套現脫身

對於一些公司,尤其是借殼或者強度包裝上市的公司,當公司原始股東或者員工持有的股票過了法定的持有年限,即解禁時,很多高管現金為王,紛紛拋出自己的股票,套現以後,避免風生水起,離職華麗脫身。這也包括以辭職處置個人擁有的非限售股等等。這里的核心是套現,離職或前或後。根據統計顯示,2013年以來,滬深兩市共有318家公司減持套現166億元,其中,105家創業板公司減持套現37.92億元。截至上半年2月27日,兩市共有193家上市公司發布高管辭職公告,其中涉及117位高管辭職。以至於許多業內分析師,已經把每年開初幾個月看成上市公司高管離職集中期,而便於套現就是其中多位高管辭職目的。

不久前碧水源高管就被廣為詬病。2013年4月26日,碧水源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俞開昌辭職。2012年10月25日,於龍辭去公司副總經理職務;同年9月13日,陳關辭去公司副總經理及膜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職務;2011年9月,郭輝因工作繁忙原因辭任公司董事及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委員。2010年9月,碧水源董事、副總經理梁輝辭職。據報道,僅近一年來,碧水源5位高管減持已達17宗,套現總額高達7億元之巨。套項目的一目瞭然。

2009年上市的雅緻股份,公司前副董事長官木喜和原總經濟師官銀洲前後辭職,也成功實現拋售原始股套現。

6、掌門人缺點外顯太盛

任何人都有不足,創業者也不例外。但是作為執掌一方的掌門,如果不善於克制或者弱化自己的弱點,就很容易壞事。很多氣盛急躁的創業者幾乎都有同感,很多事情,自己本身不想那麼處理的,可是一急躁就表達出來,結果也就變樣了。早期可能事務繁忙,對團隊影響不大。愈是後期,愈明顯,忍無可忍,面臨這樣的掌門,是長期相伴還是退出,高管們自然會做出自我抉擇。

人物:王航,好大夫創始人。王航和周鴻禕是同學,1998年他與周鴻禕一起創辦3721,03年一起進入雅虎中國,06年兩人相繼離開雅虎中國創辦了奇虎。2007年,王航離開奇虎創辦好大夫。周鴻禕在優酷老友記一期欄目中提到他個人有時控制不住脾氣,老同學受不了,「罵出了一個CEO來」。

7、同行高薪「挖角」

人聚的江湖,錢築的行業。同行如對陣臨敵,何況在激烈的競爭態勢之下,具有技術或者決策或者市場優勢的人員,益發顯得太少。物以稀為貴,在這種情況下,同行互挖牆腳,在所難免。例如萬科就曾經組織了一個大型的「007海盜計劃」,專門負責從跨國公司挖來高管,挖來包括寶潔公司大中華區信息與決策方案部原總監兼全球業務服務事業部總監陳東鋒、仲量聯行原亞太區董事和資產管理總監許國鴻、百安居原中國執行副總裁袁伯銀等四人。

案例:數不勝數。

8、不堪壓力重負所致

經濟形勢不好,行業競爭加劇,人才壓力本身就已經大增。現代生活節奏快、產品生命周期短,市場新、快特徵突出且反復變化,企業的壓力劃分直接落在員工身上,作為高管,壓力尤甚。員工長年累月生活在高壓力、高效率、高負荷的環境中,導致大家精疲力竭,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很多企業迫於生存的壓力,或者創業者好大喜功或者董事會不切實際,制定出遠遠超出實際消化與承受能力的中長期規劃,大家在疲於奔命中、最後終於有人絕望放棄……

9、內部調整頻繁,發展空間不足

很多企業高管,實際上長時期獨當一面,已經是可以稱雄一方的大員。但是董事會不規范運作,或者由於公司的擴大發展或者高層換人,亦或者是董事會變更,執掌公司的主要人士發生變化,公司的指導思想指導原則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導致人士變動頻繁。規則改變。這些高管們最直接感受的就是自己舊有的習慣需要適應新的.形式,某些人可能產生被質疑被收繳權益的感覺。

有時,很多企業改變原本是向前所做的探索,但是改變的條款可能並不完善,以至於相互掣肘,最終弄得高管們獨立性不足導致行使職權障礙……如果長期未得到重視和合理解決,結局就是會引起高管離職風潮。例如,國內老牌游戲媒體UUU9(游久網)居然安排了一名技術總監來擔任內容總編,伴隨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人事變動,總經理、主編、以及新聞主編離職。

10、不喜政治斗爭

宮廷內斗,在中國、亞太甚至歐美各國大型公司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高管因為利益或者相互關系傾向或者結成不同的群體,成抱團之勢,以影響公司事務,化解於己不利的因素,爭取於己有力的條件,在一定的條框內,倒也無可厚非。可是如果在一家內耗嚴重、斗爭激烈的公司中,尤其是人事斗爭幾近殘酷化的境況中,高管的站隊就具有了許多別的意義。這種內消耗,在很多情況下,導致了部分高管心生畏懼從而拒而遠之。

11、受他人影響

高管不是那種輕易受人影響的員工。因其所處的位置,他們常常較普通員工掌握公司更多的核心機密,視野也自然更開闊、全面,看問題深刻,不會浮在表面,人雲亦雲。但是來自同樣高管階層的認識影響就不可小覷了。一旦他們與身邊的朋友形成了一種不利的共同認識,所受的影響就不會止於大雨欲來風滿樓,而是連根拔起的。持續熱門的網易連續離職7人、雅虎連續17次離職、李寧公司6次、萬科連續5次、Fbook、觀致汽車、凡客誠品、拉手網等等高管離職都是連續三起……就是實例。

12、為了家庭退出

在離職現象中,也有的高管奮鬥了十多年,早已經功成名就。這個時候,公司已經很牢靠,該上市的上市了,該剖離的剖離了,剩下的只是正常維護、保持合作穩定,其餘就是享受高爾夫、遠洋小島度假、海外旅遊了。但是可能偏偏這個時候,遇到了難題,家庭發出了需要的呼喚。於是高管坦誠相對,坦誠退出。例如萬科的杜晶就頗為感嘆地表示,畢業20年,其中10年在萬科,今年為了孩子和老婆拿到德國身份證,重視家庭的德國需要作為家庭成員的他一起申請。雖然他感恩公司,但是思慮再三還是選擇告別萬科,他想專心陪伴家人。

13、年老病衰、自然退役

身體不行了,此種退役,毋庸多言。

二、被動去職(經濟形勢、行業、企業)

14、業績不佳

對於一個高管來說,主負責項目的業績是至關重要的,將直接影響其職業生涯。很多企業現在愈來愈明確業績要求,其他的都可以慢慢再談,唯獨業績面前無話可談。如「李寧公司業績做得不好需要找一個人來負責,張志勇出局不可避免……」網宿科技公司董事、總經理彭清,獨董的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教授王開田主動請辭也與業績壓力大有關……趕集網副總裁、電商平台總經理王連濤大約也是因為螞蟻短租業績下滑離職。

人物:張志勇,前李寧CEO。張志勇1992年加入李寧,2012年離開,在李寧公司服務20年。他曾帶領李寧從10億銷售額壯大至90億銷售額,但後來「戰略失誤帶來的結果是李寧公司業績迅速下滑,2011年該公司利潤驟跌65%,庫存卻大漲41%。」。在張志勇離職當日,李寧公司股價卻不降反升了7%。

15、假公濟私

高管們處於公司高層的視角,可以窺見許多的內在的機密,尤其是公司的盈利及其分配等等。在經濟社會,面對經濟利益的訴求加劇的境況下,一旦個人野心膨脹,經不住誘惑,利用職務之便,尋找漏洞,往往就會抓住時機假公濟私,損公肥私。表現為,造假賬、挪用公司資金,或者盜取變賣公司資產,亦或者出賣公司機密,變相折價或者超低價或者無償給予個人相關聯的公司、單位,謀取私利。形式很多,不拘一格。當然,這是有風險的,一旦東窗事發。涉事高管自然難脫干係。

人物:閻利珉,原聚劃算總經理。10天前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剛對這位前阿里員工下達了判決書,根據判決書,閻利珉在聚劃算工作期間,先後於2011年4月17日、10月27日,兩次收受杭州點創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萬某,為了感謝其關照而購買的兩輛轎車,總計價值53.8萬。除判有期徒刑7年,違法所得將繼續予以追繳。

16、權力交替

公司是一個小社會,組織構架清晰、結構森嚴,除此之外,也是人聚的江湖。初創階段高管遭遇此類問題較少,關鍵是公司壯大以後,一切上路了之後。許多關鍵崗位人才濟濟,這個時候,人才本身的戰略性退而居其次;董事會、老闆連同人事部門的感覺就日益凸顯出來,且愈來愈占據主要地位。一般而言,平衡是利益的平衡,穩定是相互掣肘、牽衡的穩定。許多高官沒有死在黑暗的夜裡,卻倒在了光明的大道上,就是說的這種情況。他們客觀上成為權力交替的祭品。

人物:劉軍,當年聯想集團「十八棵青松」之一,現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收購IBM後為了國際化道路走得更加順暢,請來戴爾高管阿梅利奧為CEO,期間劉軍與之「氣場不合」,劉軍被阿梅利奧的前戴爾同事替換掉出局。後柳傳志送劉軍到哈佛讀書,學成歸來時聯想已經完全在老領導的掌控之中,被委以重任。

17、內部調動換職

這是一種公司較常採用的方法。不像空降高管,公司提拔既有員工,一般會按部就班,過程一般繁雜雍長。需要全方位的考察和錘煉。這一過程中,換崗考察是一個必要的頻繁使用的方法。據有關抽樣數據顯示,大約一半的高管職業生涯止步在這一步驟上。還有很多公司,採用這種方法冷落員工,玩弄明升暗降、調離核心崗位、職權部門則是另一種懲戒。因為此種情況離職出走的員工不在少數。

人物:周險峰,原方正科技副總裁。2004年1月,方正發生過一次高管集體跳槽事件。周險峰1994年加盟方正集團公司,2000年任方正科技副總裁兼總經理,主管方正科技的PC研發業務。在2004年1月的這場人事變動中,周險峰將從方正科技副總裁這一實權部門調任方正集團助理總裁,當時方正員工都說這是明升暗降,有架空的意思。不久,周險峰跳槽,任海信數碼CEO。

18、融資失敗

很多希望上市、藉此不斷擴大影響力的公司,都有融資的需求,努力過後,成功了人皆歡喜。一旦,屢試屢敗,甚至最終公司最高層不得不在多重壓力之下取消了上市計劃。例如因IPO失敗引發高管離職潮的拉手網、凡客誠品、神州租車等等就是明證。

人物:吳波,原拉手網董事長兼CEO。拉手網先後共經歷 3 輪融資,總體融資金額達到1.65 億美元。拉手網11年10月底上市失敗,迫於投資人壓力不少高管離職,12年6月撤回上市申請,同年8月傳出吳波離職消息。現在吳波的新創業項目是美佳樂,他說:「別問拉手,這次創業拒絕VC」。

19、企業方向性試錯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迂迴曲折,一波三折,尤其是在發展的緊急關頭,往往沒有時間過多准備,必須拿出魄力決策,試錯、丟卒保車都是必經的途徑。例如聞名遐邇的雅虎2007年6月,企業有所迷失方向,它不能決定自己公司的走向,究竟是走媒體公司,還是走技術公司路線?業務不斷下滑,員工士氣低落,這一時期,公司多項舉措引得許多高管紛紛離職出走。

人物:李明遠,前網路電子商務事業部總經理。網路曾經在2007年網路成立電商事業部,第二年推出C2C交易平台「有啊」,李明遠就是負責人。2010年3月,因為有啊為網路電商探路失利,李明遠辭職,同年8月加入UC Web擔任產品副總裁,11年11月回歸網路,現為網路副總裁、移動·雲事業部總經理。

20、在資本博弈中失利

資本和創業者的博弈,兩者關系錯綜復雜、源遠流長。兩者既有魚水交融的一面,也有水火不容的一層。資本的本質是錢,事業的目的不僅僅是錢,還有聲名、社會價值等等。風平浪靜的時候,兩者相安無事;風生水起的時候,資本齜牙咧嘴的真相面目暴露,創業者需要與之博弈、甚至被排擠去職的現象也屢屢發生。新浪的王志東、8848的創始人王峻濤、高維視訊科技Mysee高燃、珠海炬力的總經理趙廣民、易趣的創始人劭亦波、e龍唐越、愛國者數碼音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侯迅、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總經理萬明堅等等都是實例。其他高管的命運亦是同系一條線上的蚱蜢,風吹雨飄。就算只是投資者對管理團隊失去信心,狂拋股票,也會產生巨大的壓力。Zynga游戲公司的股票急劇下降,就是因為投資者對它失去了信心,這種情況下,高管離職非常常見。

人物:王志東,新浪創始人。2001年,王志東打算趁網路泡沫的時機重組新浪,但方案不同於華爾街的想法。2001年6月,被公司董事會集體解職。

21、全行業挑戰

經濟危機之後,全球經濟一直滯緩不前,受此影響,出口劇減,沿海企業紛紛倒閉。再加上中國勞動力相比越南、緬甸正在逐漸失去低價競爭力,多種因素致使中國經濟從絢麗的高泡沫房產時代直往下墜落,最近兩年時間從10%跌進7.6%,再加上各地不平衡,而且很多數據據說水分很大,進一步拉開了差距。危機進一步加劇,社會現金流量劇減,單位貨幣實際購買力下降。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一環節,必然深受影響。經濟危機,轉化為全行業的挑戰。這個時候,企業一步步被緊逼壓榨了生存空間。怎麼辦,為了適應這種快速變化,人才的配置被迫隨時變化,較大的動態調整隨時發生,一步步大規模緊縮,大幅度降薪,大批量裁人,人人不穩、人人自危。

人物:施正榮,尚德創始人。06年尚德上市神化後無錫瘋了、江蘇瘋了、江南瘋了、中國光伏瘋狂了,大躍進了,國際資本控制下的國外光伏生產線和生產設備、檢測設備企業發了,賣配件、銀槳等企業發了,再控制多晶硅交易套利,晶硅的提煉技術和生產流程套利中國,今天這場皇帝的新裝之戲,歐美資本集團獲得暴利退出後謝幕了。(by Informas)2012年8月,施正榮辭去CEO一職;2013年3月,施正榮不再擔任尚德電力董事長一職,公司破產。

22、合約期滿

這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情況,一般針對高管階層,聘約書大約是效率不大的,只存在試用階段合適留下轉正和不合適走人,很少有企業因為合約期滿就不繼續續聘的。但是現實中,尤其是企業涉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而且語言不同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就不難找到。如觀致汽車首席財務總監高旭離職,公司的解釋就是,只簽有兩年合約的合約期滿。

23、站錯隊

這種情況也比較常見,除了最高層老總之外,高管們總會因為一些這樣或者那樣的因素,主要是提拔關系、或者不同的戰略思考、決策驅動,可能都會形成不同的群體,也許主觀上並沒有實質性的惡意,但是久而久之,給旁人一種站隊的印象,尤其是在公司調整發展,人事出現空缺、董事會變革的時機,這種傾向很明顯。這樣往往會觸及某些人人的忌諱,從而導致利益受關聯,隨之波動。當制約的群體得勢之後,肯定有失勢的一方退出。

人物:陳曉,原國美電器集團董事會主席。2010年秋,陳曉和黃光裕之間展開一場關於國美控制權的爭奪戰。在陳曉看來,自己是行使職業經理人權力,而在黃光裕看來,他在威脅自己的家族利益,最後是陳曉去職,張大中出山,「既避免了黃光裕的一股獨大,也避免了陳曉的內部人控制。」

24、爭當甩手掌櫃

人物:求伯君、雷軍,金山創始人/CEO。這一幕太過罕見,雷軍與老闆求伯君前後共事20 年,熬成了金山大股東,到最後兩人都爭著做「甩手掌櫃」。但雷軍從07年起做天使投資,到10年做小米後心思就更不在金山上,盡管求伯君將最高領導拱手相讓雷軍也不接,直到求伯君在離職前為雷軍找到了張宏江博士來當金山CEO。

25、緋聞、違法犯紀

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主要針對高管個人疏於自我管理,腐化墮落,直至人性泯滅,有違法犯罪事宜,一夕東窗事發身陷囹圄,刑法處罰使然,這種情況雖然一般是當事人自作自受,但是也有公司疏於管理的因素在內。

;

G. 陳曉在國美到底做了什麼

1 股東和董事的關系:股東會主戰略(國美有黃,戰略主要是黃的),董事會主執行(其實大棋局黃會布局,陳只不過是執行而已,這也是他一直不爽的原因,他想擺脫黃,可是搞錯了,國美就是黃的,事實也是如此,只有黃的戰略才導致了國美這么多年可以走到第一,陳還以為自己很牛b,搞不清狀況)
2 陳所謂的危機上任,黃其實當初留下陳,第一是原來的部下真的沒有啥能耐的人(從後面的危機出現後可以看出),第二是黃確實對具體執行沒啥興致了,也精力應付不過,那麼大的集團,還有別的地產好多產業,黃要做一個最大操盤者,所以他也需要一個相對執行的好一點的人,他把陳拉過來,真心以對,可以勉強讓自己抽點時間考慮大盤子整個的戰略,有點像毛澤東)
而黃被抓後,戰略肯定也有,不過就剩下了基本的維持局面。維持局面的事情,普通的高級管理人員就可以做好了,為什麼說普通,因為確實,黃才是家電行業的最厲害國王,其他人,也就是普通的做事情而已,不致敗,但是也做不出很好。其實,不能誇大陳這個是的功勞,任何高級管理者,到餓了那個位置,群體決策,不出亂子就行了。也沒有做到什麼。
但是,陳這個時候也就私心暴露了,密謀開始有了行動,到黃一審判決後,陳全面暴露自己的奪權行徑。
3 聯合財務投資者,對抗大股東,這就是陳乾的事情,別的不說,你這樣干造成了國美的內耗。 陳可能心底認為自己操作會比黃好?可能嗎?如果這樣的話,你當年的永樂就不會被收購。黃做的戰略好,做的企業好,這種能力,陳可能死都不認,自負,心裡扭曲,就造成了奪權的行為,還是聯合外資(竺稼,建行上市就是他操作的,也就是郎咸平一直批判的建行賤賣給外資)
4 陳在黃入獄後,倉促動用股權激勵政策,其實倉促的動機很明顯是 籠絡國美的舊高管。不是說股權激勵不好,而是說股權激勵第一須股東會通過(陳沒),第二股權激勵必須考慮全盤,不能是你陳小來了說要分給誰就分給誰,而完全不考慮公平性,這樣對整體的國美是不利的。相當於是 私分股權給他照顧的人,相對的,被照顧的人肯定跟他形成小利益團體,這樣總體上是不符合股東利益的,而且他是偷偷的干著這些事情。

5 陳是董事,口出狂言,說黃的政治生命結束,妄圖稀釋股份將黃踢出局,違背任何天然邏輯。一般的邏輯是:職業經理人你不爽,那你走,找第二家去就業去;而陳的邏輯是,我是職業經理人,我不爽,你股東你走人,我來當家。

6 最後說一下,國美舊部牆頭草,都是沒有主見,沒有個性,沒有正義感的一幫人就是誰給屎就誰家的狗。陳給了點屎他們,他們就吃了。僅此而已。

7 就管理水平,國美的經營前景,肯定是要回歸到 黃,黃的經營無法替代,100年難得一見的 商業奇才! 陳在商業上沒有什麼可以值得光榮的。
做商業,黃光裕是經營之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