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美智庫研究員訪問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美智庫研究員訪問

發布時間: 2023-01-19 22:06:09

1. 從物質和意識來分析大國崛起背後的支撐是什麼

大國崛起的背後有哪些因素?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博士和秘書長苗綠博士的新書《大國背後的「第四力量」》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觀點。為此,記者采訪了苗綠女士。
「智庫,具有產生新思想、影響政治決策、引導輿論、教育公眾、儲存和輸送人才、開展二軌外交等功能,影響甚大,被稱為所在國立法、行政、司法權力機構之外的『第四力量』。縱觀世界史,幾乎每個大國崛起的背後,都有來自智庫的力量支撐。「 苗博士說,「老牌帝國代表英國被公認為歐洲智庫之開先河者,這個國家的智庫幾乎與工業革命同時起步。20世紀前半葉至七八十年代,以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國民經濟和社會研究所、政治和經濟研究所、亞當•斯密研究所為代表的一批智庫為英國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資本。尤其是撒切爾政府時代以來,智庫在英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比如撒切爾政府推行的私有化政策就是由政策研究中心等智庫系統研究後付諸實施的。
蘭德公司在「冷戰」時期主導了美國的核戰略、肯尼迪的外交政策,謀劃了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戰」計劃,之後主導了小布希政府的外交軍事戰略,直至消滅了薩達姆政權;外交關系學會參與設計聯合國憲章的主要部分,提出遏制蘇聯,參與謀劃馬歇爾計劃;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成立了『巧權力委員會』,提出了『巧權力』外交思想,並被奧巴馬政府採納……可以說,美國智庫的創新思想為這個國家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它國家,如德國,」苗博士繼續說,「在20世紀70年代,德國政府意識到咨詢工作的重要性,於是建議政府各個部門、各行業都建立咨詢部門,並由政府資助5年。在政府的重視下,隨著戰後德國的崛起,德國智庫得到了快速發展, 如以反腐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透明國際,其在全球反腐敗研究以及政策制定領域內都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俄羅斯具有現代意義的智庫組織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解凍』時期。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有許多政界要人和著名學者曾擔任該所所長,比如第一任所長А.А.阿爾祖馬尼揚多次參與蘇共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綱領及文件的起草工作。在他的領導下,該研究所成為當時蘇聯領導的智囊機構。第二任所長是原蘇聯重要的研究國際關系問題的專家,第三任所長曾任蘇共中央宣傳部長和主管意識形態的書記處書記……在這些政治精英的領導下,研究所對俄羅斯政策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那亞洲國家情況怎麼樣?」記者不禁想知道我們的鄰居們怎麼做的。「相較於歐美智庫動輒上百年的歷史,亞洲智庫的歷史並不算太長,不過其影響同樣深遠,以日本為例,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迅速騰飛,不僅有賴於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和強大支柱產業的牽引,也有智庫的整體性、前瞻性思考和高質量成果為國家經濟決策提供的重要支撐。比如野村綜合研究所就是日本智庫中的佼佼者,它曾深度參與了日本政府制定ICT國家戰略的研究中,深刻影響了日本政府的決策。此外,日本政府在對外貿易及國家安全方面的決策也深受野村綜合研究所的影響。」
根據CCG提供的資料,布魯金斯學會、蘭德公司、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野村綜合研究所……正是這一家家智庫,深刻影響著各國的經濟、軍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決策,以至早在1971年,美國學者保羅•迪克遜(Paul Dickson)就已經在其著作《思想庫》(Think Tanks)一書中,稱智庫是獨立於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了,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全球化的今天,智庫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開始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識。2016年,智庫已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根發芽。
在中國,智庫更重要。中國有著自己獨特的國情,有著西方無法比擬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但如果決策不夠科學,那麼帶來的影響也可能是相當大的,所以中國政府的決策機制科學化就特別需要智庫的參與。如果能夠發揮智庫尤其是第三方社會智庫的作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思想出口單一、論證不足的弊病。智庫的發展還有利於推動中國的協商民主建設,進一步完善中國各級政府的決策機制。因此,正在崛起中的中國,亟需一大批具有獨立性、專業性、國際性和公信力、影響力的智庫作為強大的智力後盾。
中國用『短短』三十年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道路,在經濟上一躍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同時,也面臨經濟增速放緩的尷尬,中國已經走到了經濟轉型的『十字路口』。 在外交層面,國際社會既希望中國可以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又擔心中國搶奪了他們的國際地位。在這些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中國外交政策的些許調整都會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甚至被視為『威脅』。當『對內經濟轉型、對外大國崛起』成為新時代的鮮明特徵時,中國的決策層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課題與新挑戰。這就需要高水準的新型智庫提供准確信息、專業知識與深刻思想,為中國的經濟轉型、社會穩定保駕護航,也需要智庫以獨立第三方的身份擔當民間外交的使者,搭建國際交流平台,開辟高層對話的第二軌道。這也都是CCG的使命和努力方向」,苗博士繼續說。
本書作者王輝耀和苗綠博士在創辦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前後,曾拜訪過蘭德公司、布魯金斯學會、傳統基金會等30多家國際知名智庫,與上百位智庫專家有過探討交流,王輝耀博士還專門到布魯金斯學會擔任訪問研究員,到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擔任高級研究員,潛心探索國際智庫的運行之道。作為中國智庫發展的探索者,王輝耀和苗綠博士將多年運營中國社會智庫的經驗與實踐心得總結出來,推出了《大國背後的「第四力量」》一書,書中將智庫的創新運營總結升華為「思想創新力、研究支撐力、社會傳播力、國際輸出力和政策影響力」五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稱之為智庫創新運營「五力模型」。
思想創新力是智庫的核心競爭力,是決定智庫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當今全球人才流動的大環境中,能否凝聚世界范圍內的優秀人才,是智庫能否產生新思想的關鍵。智庫在充分激發「內腦」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外部的交流與合作,善於借用「外腦」來為智庫實現知識更新,為研究工作帶來新的思想碰撞。

2. 執政首年美國總統特朗普交出怎樣的成績單

一年前的1月20日,唐納德·特朗普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執政第一年,特朗普三次出訪,去了中東、歐洲、東亞和東南亞,出席了北約峰會、二十國集團峰會、聯合國大會、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和美國-東盟峰會。他沒有訪問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也未踏足拉美、非洲和大洋洲。

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的內政治理清單表明,他是一名「掌控者」,既不弱勢也沒有被架空,懂得如何運用總統權力推行他所認定的政策。同時,他也是一名「分裂者」,其政策往往加劇了國內民意的對立。

3. 美智庫預言特斯拉十年內退出中國,特斯拉汽車在中國越來越不受歡迎

其實特斯拉也算是高端產品了,而且有很多的人都能夠讓自己去購買特斯拉。特斯拉是受到了很多有錢人的青睞的,但是特斯拉在這一段時間內卻不能夠得到支持。

特斯拉頻頻出現事故,而且不能夠去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讓很多的人都感到十分的不可理喻。美智庫預言特斯拉十年內退出中國,特斯拉汽車在中國越來越不受歡迎?特斯拉汽車在中國的確越來越不受歡迎,之所以這么說,有三個原因:

一、特斯拉汽車質量受到更多人的質疑。

其實我認為特斯拉汽車的確會在中國越來越不受歡迎,因為特斯拉汽車的質量是不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保障的,而且也不能夠給很多消費者一個交代。很多的人可能會質疑特斯拉的質量,而且也認為特斯拉不能夠主動地承擔責任,並且也不能夠去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的話就會導致一些人不想要去購買特斯拉汽車,從而會導致特斯拉汽車越來越不受歡迎。

以上這是我的看法,大家有什麼想法嗎?

4. 美國智庫是什麼東西

即智囊機構,也稱「思想庫」或「智慧庫」,英文稱呼「think
tank」。是指由專家組成、多學科的、為決策者在處理社會、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問題出謀劃策,提供最佳理論、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機構,是影響政府決策和推動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美國主要智庫一覽
布魯金斯學會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成立於1927年。作為美國著名的綜合性政策研究機構,布魯金斯學會致力於對經濟、外交事務和行政管理等公共政策的研究,立場相對中立,旨在充當學術界與公眾政策之間的橋梁,向決策者提供最新信息,向公眾提供有深度的分析和觀點。該學會主要得到美國東部財團的支持,洛克菲勒財團在其中起主導作用,與民主黨關系密切,許多重要成員系民主黨人。學會非常重視中國問題和對華政策的研究,集中了包括卜睿哲、李成、李侃如等一批中國問題專家。
外交關系協會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 成立於1921年,主要受洛克菲勒、摩根等東部財團控制。協會致力於對國際事務和美國外交政策的研究,主要任務為宣傳美國的外交政策,對美國制定對華政策具有一定影響力,並主辦《外交事務》雜志,喬治·科南的「遏制理論」最早就是在該雜志上發表。其現任主席理查德·哈斯曾在小布希政府第一任期內擔任國務院政策規劃司司長。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Carnegie Endowment for lnternational Peace 成立於1910年,以促進各國間的合作並致力於推動美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宗旨,是美國知名的外交與國際事務政策研究所。尤其注重分析促成全球性變化的經濟、政治和技術力量。主要通過四大部門的活動——全球性政策項目、俄羅斯和歐亞問題項目、中國項目以及《外交政策》雜志,來協助制定關於傳統和新興問題的政策辯論內容。中國研究由其總裁傑西卡·馬修斯親自領軍。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成立於1981年,致力於研究債務及發展、全球化、國際金融及宏觀經濟、國際貿易與投資及美國經濟政策。2006年4月11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聯合出版《中國:決算表》一書,討論中國崛起和美國對策。
傳統基金會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成立於1973年,是一個兼有教育性和研究性的智囊團,是美國新右翼分子的主要政策研究機構。其理念包括主張小政府,限制政府開支和規模;捍衛個人自由;捍衛傳統價值;強調美國需要有強大的國防實力。其主要活動包括:每年公布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系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出版各類研究報告;發表成員的每周評論;籌辦青年領袖計劃。
美國企業研究所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成立於1943年,是美國保守派的重要政策研究機構,曾與布魯金斯學會並稱為美國華盛頓的「兩大思想庫」,有「保守的布魯金斯」之稱。該所主要得到摩根財團等東部財團的支持,與共和黨淵源較深,共和黨尼克松、福特政府下台後,許多重要官員紛紛加入該所,故輿論界又稱它為共和黨的「流亡政府」、「影子內閣」。近年來,有向中間擺動的趨勢,對美國國會和政府的影響也在逐漸增強。該所的高級研究員紐特·金里奇曾任美國眾議院主席,在1999年還當選《時代》周刊年度人物。 卡托研究所 Cato Institute 成立於1977年,其理念深植於約翰·洛克和亞當·斯密的古典自由主義傳統,主張減少政府對於國內社會和經濟的干預,並且減少在國際上的軍事和政治干預。所提倡的政策包括了廢止最低工資管制、改革反毒品政策、廢止企業補助和貿易壁壘、減少聯邦政府對市場運作以及地方州政府的干預、深化自由學校選擇制度、廢止政府實行的族群歧視政策等。其成員多為學界知名人物,包括哈耶克、詹姆斯·M·布坎南等。
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成立於1968年,是一個教育型的智庫,研究領域覆蓋整個人文和社會科學,尤其以歷史學、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為重點。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政府治理、美國在世界的角色、美國和世界面臨的長遠挑戰等。威爾遜中心沒有直接影響美國政府行政和立法的議程和目標,主要以廣播節目、公開會議、出版物、電子服務等形式影響社會公眾。
胡佛戰爭、革命與和平研究所 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成立於1919年,素以研究共產主義和反蘇反共著稱,有「右翼思潮的智庫」之稱。該所的研究和收藏主要圍繞著「戰爭、革命與和平」3個主題。其經費大部分由保守團體和大公司捐助,像埃克森·美孚、福特汽車、通用汽車和寶潔等都是研究所的捐助大戶,另外,斯坦福大學的資助占總預算的15%。
史汀生中心 The Stimson Center 成立於1989年,是與美國國會和政府聯系緊密的自由派智庫,專注於區域安全、跨國安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控制和國際安全與和平問題的研究,並以濃重的軍事背景為其鮮明特徵。自1995年以來,史汀生中心加強了東亞尤其是中國台海問題的研究。
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成立於1962年,主要從事包括評估美國的政策風險,分析歐盟、東盟等地區性事務,研究國際安全與穩定以及建立國家長期戰略等研究活動,是美國具有保守色彩的重要戰略和政策研究機構,素有「強硬路線者之家」和「冷戰思想庫」之稱。定期出版物有《華盛頓季刊》、《華盛頓文集》和《重要問題叢刊》望採納!!

5. 美智庫是什麼意思請具體說明

你說的可能是指美國政府的智囊機構,他們的名字一般叫「XX智庫」。

這些機構一般給美國政府出謀劃策,就像古代的師爺吧,你也可以把他們看做是「智囊團」,就是出主意給做參考的。

不過提醒一點就是:在美國,一般的機構都有相當的獨立性,不像在中國(政府主導的或是政府背景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