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州有哪些教會
蘇州的觀前步行街那裡就是基督教的教堂
另外,園區湖東,還有天主教的,
加入或不加入,都是自願的
⑵ 蘇州養育巷的使徒堂屬於什麼建築風格啊
使徒堂原為美國中華基督教會(長老會)所屬教堂,本名思杜堂,為追思教堂創始人美籍傳教士杜步西夫婦之意。創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蘇州歷史上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經1925年翻建,始成目前規模。1952年改今名,1959年稱耶穌堂。"文化大革命"期間為工廠占作倉庫,1980年至1982年收回修復,並恢復宗教活動。
該教堂佔地1330平方米,建築面積1016平方米。主體建築禮拜堂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為一磚木結構青磚青瓦兩層樓房,西南角樓梯間處再向上升起一層為方形鍾樓。底層是會議室、辦公室、小禮堂。樓層是大禮堂,可容納500人集會。在禮拜堂旁還建有門房、牧師樓等。建築立面朴實無華。堂內有清宣統二年(1910年)所立"杜步西先生紀念碑"。
20年代時教徒多數是在盤門種客田的江陰人。解放戰爭時期,中共蘇州地下黨組在店員中開展革命宣傳織曾在此設立"職業青年進修會",在店員中開展革命宣傳教育。
教堂一般分2種建築風格:羅馬式,哥特式.
羅馬式教堂萌發於加洛林王朝、成熟並流行於11-12世紀西歐、北歐及部分東歐地區,被稱為中世紀「第一次國際性時代」的教堂建築風格。實際上, 羅馬式建築藝術反映了從古代地中海世界(羅馬帝國)到西歐中世紀社會(加洛林王朝)的過渡,代表著中世紀早期西歐基督教世界的確立和鞏固。〔4〕其實,在羅馬式的前期還存在著「前羅馬式」時期,是從8世紀末到10世紀的醞釀時期。由於10世紀以來的克呂尼修會運動、赴西班牙聖地亞哥的聖雅各朝聖浪潮及十字軍東征等特殊歷史背景,使得各地「前羅馬式」教堂建築風格逐漸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宏大的國際化流行風格。
10世紀初,克呂尼修會發起改革運動,強調信仰的神聖性與虔誠性。〔5〕克呂尼修會提倡創建宏偉壯觀的修道院教堂,追求內部陳設富麗堂皇,將隆重繁縟的禮儀作為重要的傳教手段。所以,羅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羅馬凱旋門、城堡及城牆等建築式樣,採用了古羅馬式的拱券結構,所以稱為「羅馬式」。在藝術風格上,羅馬式教堂表現為堂內佔有較大的空間,橫廳寬闊、中殿縱深,在外觀上構成十字架形。
首先,為了對付中世紀的強盜橫行,鄉村隱修院常常和堡壘結合在一起,所以築有高大圍牆、堅固厚實的大門和碉堡式的鍾塔。鍾塔的建立在現實意義上是為了召喚信徒禮拜,但是在戰爭頻繁時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從象徵意義上來說,塔象徵著神靈,象徵著基督救世的本懷,當悠悠的鍾聲從高高的塔頂上傳出時,人們又何嘗不覺得這是神在召喚呢?狹小而少的窗戶總是給人們無限的遐思及神秘感,總是有一種誘惑力在吸引著人們。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羅馬式建築深受基督教宇宙觀的影響,那就是半圓形的拱券結構,羅馬式教堂在窗戶、門、拱廊上都採取了這種結構,甚至屋頂也是低矮的圓屋頂。這樣,整個建築讓我們感到圓拱形的天空一方面與大地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同時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現出它與現實大地分離,於是我們看到,古老的基督教地窟內部在二維平面上展開的基督教宇宙觀,在羅馬式建築中被展開為立體的三度空間。在教堂的平面設計上它仍然保留了面向祭壇長平面的巴西利卡式,它使整個教堂在結構上獲得了雙重的象徵效果。
在內部裝飾上,以石制桶狀拱頂和交叉拱頂作為內部支撐,這樣也給人一種類似天空的幻想。然後,再用大面積壁畫裝飾,雕塑多附屬於建築被普遍用於教堂的大門、門券、門楣、額板、柱頭、柱基、祭壇和座椅上,尤以朝聖大教堂的門楣浮雕最富盛名。這些壁畫與浮雕的動物與植物,在「天空」下,彷彿是「上帝」創造的所有生靈。當置身於教堂之內,人們恍惚感覺置身於一個縮小了的宇宙之中,站立在大地上,頭頂則是藍天白雲。
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為義大利的比薩大教堂,法國的普瓦蒂埃聖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國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國的達拉姆大教堂等。它們雖各有特色,但都給人一種外觀厚重、內景幽暗神秘的感覺。
哥特式教堂是以城市「主教座堂」為核心而發展起來。歐洲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時代開始的,是由朝聖運動而形成的。
12世紀以來,在法國北部最先出現「哥特式建築」。此名源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對這種建築藝術風格貶義的稱呼,「哥特」本為日耳曼部族名,他們藉此表示「野蠻人的」意思。〔6〕但這種建築風格以其獨特的神學意趣和美學情趣而被人接受,逐漸流行於西歐各地。13世紀是其主要發展時期,隨著西歐經濟復甦,哥特式城市主教座堂也伴隨城市化運動而得以發展。15世紀隨文藝復興的興起而衰落,但在北歐則一直延續至16世紀。
基督教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漸漸地在歐洲建立了它的統治地位,於是一種精神信仰慢慢變成了世俗統治的權力。這是基督教的成功,同時又是它的墮落。因為宗教是通過賦予社會制度終極有效的本體論地位,即通過把它們置於一個神聖而又和諧的參照系之內,從而證明了它們的合理。這正如彼得·貝格爾所指出的那樣:「宗教合理化的目的,是把人類解說的實在與終極的、普遍的、神聖的實在聯系起來。於是人類活動的內在不穩定和轉瞬即逝的結構,就被賦予了最終的可靠性和永久性的外表。換言之,人造的法則被賦予了一種宇宙地位。」〔7〕所以,宗教應該體現出一種神聖的價值。當教會變成了政權同時,也就意味著它精神上的純粹性受到了玷污和破壞。所以,失落了的精神意蘊就希望重新得以回歸,而哥特式教堂就是給基督教建築帶來的福音。
哥特式教堂建築風格誕生於法國巴黎北郊聖丹尼斯隱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隱修院院長蘇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壇部位,為體現新柏拉圖主義的光、高、數三個理想,系統運用了尖肋拱技術,並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羅馬式的持重牆。此後,這一建築體系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在13世紀中葉達到成熟,並推向西、中歐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築是從羅馬式教堂基礎上發展起來,它擺脫了羅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輕巧、雅緻甚至矯飾的方向發展。它遵循中世紀經院哲學高度理性化的規范,旨在製造出一種靈魂騰越的升華感應而引發出一系列技術革新。
哥特式教堂型制基本採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通常東端半圓形後堂部位小禮拜堂較多,布局復雜。西立面有一對很高的鍾塔。西立面典型形式是:一對塔夾著中廳的山牆,中央大門和上方欄之間是圓形的玫瑰窗。三座門洞都有周圍的幾層線腳,並刻著成串的聖像。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許多造型挺秀、高聳入雲的尖塔,堂身牆壁較薄,並以輕盈通秀的飛扶壁、修長靈捷的立柱或簇柱來增強建築物的高度感,產生出一種令人驚異的框架效果,使人可從外觀上來領悟、體會其玄奧、空靈之妙景。這些向無窮高處上升的尖頂,它引導人們的心靈盡可能地擺脫一切現實的羈絆,向著精神的天國而去;而同時眾多的尖頂又象是塵世中向蒼穹伸出的雙手,它在向「上帝」呼籲拯救,呼籲聖靈重歸人間,使人類得到精神上的復活。
教堂的牆體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往往能給人造成一種向上升華飛騰、觸及天國神秘的幻覺。基督教吸收了新柏拉圖主義,認為光是神不斷放射出來的,而自然界的美是反射了神的光明,而藝術家是通過其心靈而創造出藝術,而心靈是由聖靈感動,因為心靈與聖靈最接近。同時,對於欣賞者與感受者來說,由於看到藝術而感動,這樣也就是接近了聖靈。同時,從三扇大窗戶射入的光線揉為一體,啟示了三位一體的神秘,而從三個方面射入的光線則屬於預言者、使徒和殉教者。〔7〕
在教堂內部,還有許多布局和諧的圓柱,壁上、柱身都裝飾有形象生動的浮雕和石刻,並能輔以從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線之點綴和烘托,使人置身於內更感宗教的庄嚴、肅穆和神聖。因此,有人把聳入雲霄的哥特式建築稱為一首屹立在空間的聖詩、一曲回盪在天際的音樂。
哥特式教堂的著名代表有法國的夏特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1320年完工,教堂本身尚保留有羅馬式的一些特徵,如崇大、厚實等)蘭斯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為德國最大天主教堂,1248年興建,1880年最後完工,其雙尖塔高157米)和烏爾姆大教堂(其單尖塔高161米,為世界教堂高度之最)、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1245年重建,1745年完成其最後部分兩座鍾樓)、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以及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等。
哥特式教堂建築代表著中世紀鼎盛時期教會權力的至高無上,反映出西歐社會發展中上基督教影響曾經達到的登峰造極的地步。
羅馬式與哥特式風格的不同
教堂的建築與一般建築不同,它要以某種內部和外部結構上的特徵造成一種獨特的風格,並且通過它來體現出某種觀念性的內涵。造型本身就直接給我們感悟到精神的力量,它彷彿使教堂本身獲得了生命力,我們可以通過直覺的體驗方式與創造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所以,不同風格的建築體現出不同的內涵,表現出不同的觀念。
羅馬式教堂內部空間提供的是宇宙的象徵,而在外部則表現出飽滿的力度和敦實的框架,給人以均衡、平穩等印象。這種印象提供給人們一種精神的歸宿,意味著宗教情趣與現實人生的緊密關系。所以,羅馬式教堂提供給人們一種安全與歸宿,享受到神的安靈與祥和。
哥特式建築由於急劇上升的尖拱,所以當置身於其中時,感到自身肉體的卑微和毫不足道,而向上升騰的誘惑力使人不自覺得體驗到一種對至高無上的超驗存在的精神嚮往。而彩色玻璃透進的光線,造成了神秘、崇高的感覺,彷彿那是「上帝」以超凡的力量把我們的心靈引入到充滿光明的神聖天國,在那裡獲得了徹底的拯救和解脫。所以,哥特式教堂提供給人們一種心靈的沖動,人有一種體驗的沖動,而神也有一種動的張力。
所以,中世紀教堂是宗教與藝術在高層次上的完美結合的典範,而羅馬式與哥特式更是突出的代表。它們兩個分別代表著基督教發展過程中,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增長,所以在教堂風格上也表現出一種力量的上升,由羅馬式的靜態而上升到哥特式的動態,而高高的塔尖恰恰說明基督教勢力的登峰造極。
蘇州養育巷的使徒堂屬於:羅馬式.
⑶ 請問蘇州聖道教會路線怎麼走
在糞坑裡
⑷ 蘇州新區耶酥教會堂在什麼地方
你應買本聖經,有空時在家閱讀,逐漸改變自己. 但不可參加教堂的禮拜.
便可脫離未料的災害,神會改變人的前途.
你尋求神時,神才加倍祝福。
僅供參考
也可暫時收聽familyradio電台廣播.
⑸ 蘇州總共有多少教會辦的學校
現在已經很少教會辦立的學校了。
絕大多數學校都是由政府出資建設的。
⑹ 蘇州聖約翰堂的歷史
該堂始建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潘慎文在天賜庄(意為上帝所賜的地方)建造,名為首堂,有400個座位。
20世紀初,蘇州的基督徒人數增加,到1915年,監理會拆除了首堂,新建了一座建築面積1855平方米,有800座位的西式教堂,並為紀念衛理公會的創始人約翰·衛斯理而改名為聖約翰堂。聖約翰堂的設計者是美國人約翰.M.慕爾博士,與天賜庄聖約翰堂建築風格一致、面積大小一樣的目前還有兩座,一座在美國聖路易斯,一座在日本神戶。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博士的祖父李仲覃牧師(1870-1941)為該堂的首任華人主任牧師(教區長),毛吟槎、江長川、朱味腴、楊鏡秋等牧師亦相繼在該堂事奉。
1959年,蘇州基督教實行聯合禮拜,將聖約翰堂獻出,由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租用。到1995年教會收回聖約翰堂,1996年10月開始按原貌修復,到1998年3月竣工。1997年先作為市基督教兩會辦公用房及蘇南義工培訓中心[1]。2003年4月,終於被批准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
⑺ 旅遊不可錯過的景點知識
蘇州近代建築的前塵往事
蘇州近代教堂建築
建築史家認為:「早期西方建築對中國近代建築產生影響的第一渠道,就是教會傳教渠道。 」外國傳教士通過傳教活動來到中國後,第一件事便是建立教堂。蘇州最早的教堂可追溯到1649年,葡籍潘國光和意籍賈誼睦兩位教士來蘇州,在通關坊建造一座教堂,順治帝題賜「欽崇天道」橫匾及御碑一座。
教堂內部結構
楊家橋天主堂,又名七苦聖母堂,位於三香路蓮香橋西北。中西合璧,外牆用青磚小瓦壘砌而成,採用哥特式教堂尖頂,外觀具有江南地區的古建特色。使徒堂位於養育巷130號,創建於清同治十一年,是蘇州歷史上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經1925年翻建,始成目前規模。使徒堂本名思杜堂,為追思教堂創始人美籍傳教士杜步西夫婦之意。禮拜堂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為一磚木結構青磚青瓦兩層樓房,西南角樓梯間處再向上升起一層為方形鍾樓,建築外立面朴實無華。1882年藍柏等在天賜庄建禮拜堂,1915年改名聖約翰堂,由美國人約翰·M·慕爾博士設計。磚木結構的三層哥特式宗教建築,尖頂、立柱、拱形門窗,外立面全部為青水磚砌成。蘇州宮巷堂,始建於1891年,1921年由美國傳教士項烈和華人牧師沙定淮擴建,因為兼辦社會服務工作,改名為樂群社會堂。教堂前臨宮巷,正立面三間,中辟拱門,左右設券窗,門上現有「基督教宮巷堂」額,陡坡灰瓦屋頂,山尖浮雕紅色十字架,下為大拱窗。
西方教會在中國開展傳教的同時,教會醫院也隨之出現。老蘇州都知道,博習醫院是蘇州最早的一家西式醫院。1877年傳教士藍華德在天賜庄租賃三間民房創辦了「中西醫院」,這就是後來博習醫院的雛形。1882年11月,藍華德和柏樂文在教會及蘇州地方士紳中募到捐款1萬余元,當即以其中的一千美元在天賜庄購得荒地七畝,由其親自設計建造,大概只用了半年時間,一座由八幢建築構成的「蘇州博習醫院」正式竣工,並於同年11月8日開張。1919年,院長蘇邁爾得教會、洛克菲勒基金和地方人士捐款資20萬銀元,由上海G·F·ASHLEY建築公司設計,在原址重建新醫院,其外牆用蘇州陸墓清水金磚砌就,有文字資料記載:「本院門診室悉用北平建築皇宮之金磚造成,當時製造是磚之窯適在蘇城之外,本院於廢清時將其所余舊磚悉數購得」。
蘇州近代教會學校建築
校園建築是學校歷史能觸摸、能觀賞的載體。如果說教會大學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產物,那麼教會大學建築,便是中國傳統建築與近代西方建築折衷融合的結果,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教會學校
百年前的東吳大學,無論是建築或是景觀,多營造出一種寧靜、淡定、富有學術氣息的氛圍,校園樹木蔥蘢,綠蔭紅瓦相映,環境幽美清新。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采飛揚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作家范煙橋在《茶煙歇》一書里曾寫下一段言簡意賅的評語:「林堂古拙如故家貴邸,孫堂質朴,葛堂堅固,維格堂華適,子實堂靜穆,各具特徵」。林堂建於1901——1904年,由英國建築設計師設計,因頂部有報時大鍾,故亦稱鍾樓。整幢建築面呈「凹」形,北立面底層外有露天走廊,兩側有羅馬式古典石柱六根。林堂落成時,校長孫樂文曾自豪地認為她是當時中國最漂亮的大學建築。孫堂是為紀念東吳大學第一任校長孫樂文而命名,建於1908年。風格上以英國哥特復興式為主,外牆厚度往上逐層遞減,二層以上皆有突出外牆的壁柱反映室內開間,是近代西式風格建築中難得的精品。夏日的孫堂立面爬滿了藤蔓,斜陽西照下凝視這座巍峨的建築,有一種說不出的高貴、雅緻、神秘和幽靜。費孝通、金庸、蔣緯國等一大批名人,多曾伴隨著這幢建築度過了年少時的書香歲月。葛堂於1922年奠基修建,是一幢為紀念葛徠恩校長的父親而命名的理科大樓,外觀方正朴實,以豎向線條做三段式處理,以哥特式扶壁和尖拱門洞裝飾突出強調正中的入口大門。
1902年,美國基督教女傳教士海淑德,在天賜庄創建了景海女塾。《蘇州滄浪區志》的教育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學校創建於清代的光緒二十八年,原名蘇州景海女塾,學制12年。學校由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派遣傳教士海淑德創辦,取景仰海淑德之意,命校名為「景海」,該女塾辦學宗旨是對中國上等社會的女子進行基督化的教育。到民國5年,改學校為景海女子師范學校。學校現存紅樓等建築,門窗均是拱形,外觀質朴,主體結構基本完好,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細節。
羅馬式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於1931年10月奠基,俗稱「羅馬大樓」,由上海工部局建築師吳希猛設計,蘇州張桂記營造廠建造。主樓高三層,底層為半地下室。平屋頂,灰白色外牆,南北向。南立面線條平直簡潔,北立面橫貫進深2米的柱廊,等距離排列仿古希臘愛奧尼式圓柱14根。
桃塢中學為清光緒二十八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創辦,三十四年正式定名。民國建立後至抗戰前夕,陸續建造了一批磚木混合結構西式校舍,有教堂、體育館、實驗室、校長和教師辦公室、教師住宅等。這一時期蘇州陸續興辦了一批教會學校,如位於謝衙前的私立晏成中學、私立慧靈中學,位於義慈巷的私立萃英中學等,桃塢中學舊址是其中現存原校舍建築最多的一處。
蘇州近代住宅建築
近代西風東漸,極大地改變著當時蘇州人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今則漸求實際,新建築多合實用者,且自舊式官紳淘汰,新式禮堂遇事均可租借」。如果給當時蘇州開埠後城市建築風格下一個大概結論的話,那就是在歐風美雨的影響下逐漸西洋化,並慢慢地改變著蘇州古城的面貌。到了二三十年代,西式建築更是在蘇州全面建造,新的建築思想左右著當時蘇州人的生活狀態。
蘇州民居
蘇州近代住宅建築以古樸典雅、簡潔流暢、富於變化,其共性與個性並存的建築風格特徵,成為歷史文化、開埠文化、地域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多面體。春在樓、章太炎故居、天香小築、蔭廬、朴園等,以馬頭牆、觀音兜、天井、客堂的落地窗、檐部掛落、兩廂的格子窗,與安徽民居有許多類似之處。它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江南民居空間特徵的單元,按照西方聯排住宅的方式進行總體布局,因此一開始就帶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
春在樓坐落在東山鎮松園弄內,外面被一道長長的黑色風火牆護住,中間鑲嵌著各色漏窗,兩側夾以徽派的馬頭牆,一眼望去,氣宇不凡,是一組庄園式的建築群,典出清代學者俞樾殿試名句「花落春仍在」。整幢建築將磚雕、木雕、石雕和泥塑、彩繪、花窗、鋪地、壁畫等不同建築工藝巧妙地融合在這一建築群落中,體現了蘇州香山幫工匠的高超手藝,更詮釋了蘇派建築技藝的真諦。 1922年,春在樓才破土動工,並聘請蘇州香山幫名匠陳桂芳設計建造,僱用250多名工匠,耗資15萬銀元,歷時3年才得以竣工。
天香小築是一處中西合璧式花園別墅,位於人民路。分住宅和園林兩部分。住宅在西部,是「回」字形,南為鴛鴦廳,梁枋雕刻精細。後面兩進由三幢二層樓房成「品」字型排列,屋頂覆以綠釉玻璃筒瓦。建築間隙地形成自然的天井院落,建築裝修採用中式落地長窗和短窗,窗格裙板雕刻著中國傳統圖案。整個建築以蘇州傳統園林為基調,又吸收了一些西方建築的風格,顯得富麗而秀美。
蔭廬位於景德路兒童醫院內,是一處西式建築與中式仿古園林結合的花園別墅,俗稱慕家花園,為蘇州當時設施最新式的私宅。主樓三層,外觀具有歐洲羅馬式建築風格,前廊排列高大挺拔的立柱四根,內部廳室寬敞明亮,扇面螺旋形樓梯和室內壁龕裝飾頗精。樓南庭園草坪中心植有高大雪松,四周鋪築小徑,配植花木,圍以漏窗花牆,給人以平靜安逸的感覺。
朴園位於平門校場橋路,名稱很中式,其實細看裡面也摻雜著中西合璧的影子。1932年上海蛋商汪氏花費10萬銀元建造,四周圍以花崗石牆,採用傳統造園布局,以山水為主景,石包土假山,峰巒起伏,池架曲橋,聚分兼得。有四面廳、花廳、亭、廊等建築。2006年前後,蘇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中心落戶朴園,並對園子進行了保留並呈現出歷史線索的整修,恢復修繕園中民國建築原貌。
信孚里、同德里、同樂里、同益里、養蠶里、雅園里、承德里、久福里、志仁里等民國建築的出現已經歷了百年風雨,它使世代居住在傳統民居里的蘇州人開始了向另外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致使他們選擇、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市民生活方式。
信孚里,《金閶區志》記載,「十梓五卅交口,主弄南出十梓,三條橫弄西通五卅路,自淪陷時即砌堵不通」。辛亥革命後這里是江蘇水警第三區屋部,被信孚銀行收購後才得名「信孚里」。 1933年翻建,海式石庫門清水青磚牆,兩層里弄房屋,清水磚牆,石庫門面,顯得莊重簡潔。同德里、同益里位於五卅路北。同德里巷長150米,同益里巷長120米,兩巷平行,東端與五卅路相交,是典型的民國建築風格、西式的房屋結構,清水磚牆,高高拱起的券門,宏偉的艾歐尼柱子。志仁里由3排多幢民國建築組成,從南至北先是一排帶有石庫門的平房,中間部分為二層樓房,巷子的兩頭建有用於安全保障的過街樓巷門,在志仁里的南北邊界有一塊刻有「闕界」二字的界碑,表明當年建造志仁里的主人姓闕。這里順便說一下,蘇州的近代建築大部分在正前方左右兩角鑲嵌有石質的界碑,具有房屋產權憑證的作用。敦仁里位於包衙前與三茅觀巷之間,南北兩處弄堂口的仿羅馬式的門樓,在眾多粉牆黛瓦的建築群中,格外矚目。泰仁里位於中街路高師巷,海派里弄式建築群,大門為石庫門,外部為西式,內部為中式,有雕花,門樓上方有彩繪。
蘇州近代各類公共建築
西方教會建築在蘇州大量出現的同時,蘇州也孕育出一大批本土建築。1920年交通部選購閭邱坊巷基地一塊,建造蘇州電話局新局,由裕信廠承造。1921年興建的蘇州大公園,前半部為法國規則式布局,以噴泉綠地為特色,園內還有圖書館、電影院、商店等,並對外開放。 1929年鄭鼎記營造廠建造的江蘇高等法院,採用城堡式樣,極其庄嚴肅穆,圖紙設計出自中央大學建築科鄭定邦之手。 1930年承建的蘇州國貨公司,當時整幢建築平面呈「日」字形,中間空地為兩處大天井,建築外觀線條平直簡潔,是蘇州較早使用鋼筋混凝土的大型建築之一。
蘇州城南是蘇州近代工業的重要發祥地,較大的企業主要有蘇綸紗廠、鴻生火柴廠、瑞豐絲廠,這些建築的風格基本上都是西式風格。現存的鴻生火柴廠,一幢兩層的近代風格建築還能依稀看見當時青磚牆柱的模樣。始創於1924年的瑞豐繅絲廠,系日商在華首家繅絲廠,無論是門窗上的花紋還是牆壁上的雕刻均清晰可見,保持了獨具一格的巴洛克裝飾風格。
蘇州自古為經濟繁榮、社會繁華之地,清時觀前街道闊僅3米有餘,兩旁店鋪,多數為柵板門面。道光二十一年郡紳捐砌石條路,1930年觀前開始拓寬,兩側店鋪紛紛縮進並改建門面或新建樓房,故觀前街大多為民國建築,如葉受和、乾泰祥、良利堂、金城銀行等等。1935年,西中市街道由光緒年間的2米多寬,拓展到12米左右,重建的房子大多是海派洋式建築,內有「雷允上老店」、「老中國銀行大樓」等31處民國建築,雖然這些建築早已褪去華麗的外牆裝飾,甚至有些已是半圮的危樓,但仍然掩不住從骨子裡滲透出的氣韻,自然而聯想到從前的輝煌與鼎盛。
風景名勝——巴郎山
巴郎山位於川西高原,藏語叫巴郎拉,意為怪柳山,海撥5040米。舉目遠眺,奇峰突起,峰巒重疊,峭壁嶙峋。沿途高山草甸,猶如一幅幅巨大的地毯覆蓋山間,成群的牛羊怡然自得。
藍天白雲間,茫茫的雲海浮動山腰,將雄渾的山脈分成上下兩部份,上面是野花繽紛的高山草甸,下面是神秘幽深的原始森林,巴郎山的上下山路和埡口地區,海撥超過4000米,山高坡陡,但其景色極為美麗,白雲如海,雪山連綿,草甸起伏,「無限風光在險峰」翻越巴郎山,峰迴路轉,朝暉夕陰,煙霞漫漫。
「立馬秋風絕頂山,千崖萬壑擁斑斕。披開雲霧依辰極,身在青霄紫氣間。」翻越巴郎山,峰迴路轉,煙霞縹緲。在山頂眺望,白雲鋪滿長長的峽谷,風起雲涌,波瀾壯闊,蔚為壯觀。山谷中還有密布的原始森林,絕妙的松蘿懸掛林間。
廣西名山——月亮山
月亮山是陽朔境內的奇景,它在高田鄉鳳樓村邊,高達380多米。因為山頂是有一個貫穿的大洞,好像一輪皓月,高而明亮,所以人們叫它明月峰,俗稱月亮山。
月亮山位於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十里畫廊景區末端。這里的風光古樸素雅、恬靜安逸。山頭上有一個天然的大石拱,兩面貫通,遠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掛。從不同的角度變換觀看,此洞形狀也不斷變化。如果是開著車賞月山,那個石拱的形狀會從彎彎的上弦月,逐漸變成半月、圓月,繼而又變成下弦月,十分奇妙。
遊人可順著一條800多級的登山道直達月洞。這個月洞大得離奇,高寬各有50米,而山壁卻只有幾米厚。洞的兩壁平整似牆,洞的頂部卻掛滿了鍾乳石,形狀各異。其中兩塊很像月宮里的吳剛和玉兔。在晴天的時候,遊人可以透過月洞看到藍天白雲,好比一面掛在山顛上的圓鏡。由於月洞的北側有一座圓形的小山,所以遊人走山南的賞月路,從不同的角度觀賞月洞,可以看到圓月、半月和眉月的不同景象。清代徐廷諍稱此景是月掛高峰,他作詩道:峰巒頂上鏡光浮,旦夕空明未見收。自昔懸崖崩一角,至今遺魄照千秋。山穿月曜無圓缺。月出山輝任去留。萬古不磨惟此鏡,與君長作廣寒游。順著長達800多級的登山道,可直達月洞。月洞,大得離奇,高寬各有50米,所以山壁也只有幾米厚。兩壁平整似牆,頂部掛滿了形狀各異的鍾乳石,其中有兩塊很像月宮里的吳剛和玉兔。若逢晴天,透過月洞看藍天白雲,好比一面掛在山顛上的圓鏡。若有雨,煙霧繚繞,月色朦朧,今夕何年。
月亮山有天下名山、仙山、靈山之美譽,山上有大理石鋪就的800級登山道可達月宮。月宮高、寬均約50米,內多乳石,狀如嫦娥、玉免,與廣寒宮神話相合。從山下賞月路的不同角度看去,可見圓月、半月、眉月等不同形狀。在短短的幾分鍾內就可以看到月亮陰晴圓缺變化的動態景觀,也可算得上陽朔縣一大奇觀了。月亮山周邊有美女梳妝、卧虎山、九牛嶺等景點。
月亮山集原始生態和原始風情於一山,是貴州原始生態和原始文化的瑰寶。集旅遊、科研、考古、探險、探奇於一山,隱藏著巨大的商機,擁有不可估量的開發前景。
雲南名勝白茫雪山
白茫雪山,又稱為「白馬雪山」,位於雲南省德欽縣境內,面積190144公頃,1983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寒帶原始林區,也是雲南省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高山針葉林、山地植被垂直帶自然景觀和滇金絲猴等。
白茫雪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德欽縣城東南部,滇藏公路穿越其境。保護區海拔最高處的扎拉雀尼蜂高至5640米,與最低處的霞若鄉高差達3380米,形成立體感極強的氣候特徵和植被類型。依海拔的高低,垂直分布著高山流石唯植被、高山灌木叢草甸植被、亞高山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雲南松林、高櫟。在雲杉林和冷杉林組成的亞高山暗針葉林帶,棲息著』99世博會的吉祥物、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它們活躍於保護區內面積51080公頃的核心區,結群活動,採食雲冷杉和樺木樹的嫩芽;幼葉、長松蘿和花楸等,其跳騰游竄、嬉戲鳴喚,給雪山林海帶來特有的靈氣。
在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橫斷山脈的中段,有一個黃型的峽谷區。雪峰連綿,林海莽莽,還有金沙江及其支流珠巴洛河從雪山丫口流出,流過分布在雪原林海之中的藏族村落。這里,就是1988年5月由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茫茫然雪山自然保護區。
白茫雪山位於雲嶺山脈北段東坡,是金沙江與瀾滄江的分水嶺,景區分布在中甸至德欽214國道的兩側,是雲南省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護區。峰頂終年積雪不化,這里有保存較為完好的高針葉林為主的寒帶原始森林。一般從金沙江峽谷的奔子欄開始登山,至4500米處風雪口開始下山。1988年5月由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白茫雪山自然保護區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寒帶原始林區,也是雲南省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德欽縣城東南部,滇藏公路穿越其境。保護區海拔最高處的扎拉雀尼蜂高至5640米,與最低處的霞若鄉高差達3380米,形成立體感極強的氣候特徵和植被類型。
白茫雪山自然保護區有令人心醉神迷的景觀。在冬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游覽之人可盡情領略雪域風情。夏季的白茫雪山,冰雪消融,到處高山流水,杜鵑花燦爛絢麗,林中則百鳥輕鳴,群猴嬉戲。到了秋季,白茫雪山的自然景觀則更別有情致。
京南第一山——碣石山
碣石山位於無棣縣域北部,方圓0.39平方公里。碣石山是魯北平原上惟一的一座山峰,秦皇、漢武、曹操都曾登臨此山。
碣石山,又名無棣山、鹽山、馬谷山、大山。海拔63.4米,方圓0.39平方公里,系73萬年前火山爆發噴出而形成的錐形復合火山堆,是我國最年輕的火山,也是華北平原地區唯一露頭的火山,被譽為"京南第一山」。1998年被省政府列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
古時近河傍海,唐堯時稱碣石山,春秋時稱無棣山,魏晉時稱鹽山,唐初稱馬谷山,相傳有龍馬自山洞中出沒,故稱。"馬谷朝雲"列入無棣八大景之一,元朝俗稱大山。古時山上有碧霞元君祠、文昌閣、呂祖祠、關帝廟、鹽神廟、天爺廟、奶奶殿、魁星閣、二廊廟、閻羅殿、清涼庵,山下寺院為觀音堂。這些廟宇供奉玉皇大帝、關聖帝君等諸神,另外還有瘋和尚像、王靈官、趙靈官等塑像。清涼庵的住寺心怡和尚於1950年圓寂。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都曾到過竭石山。留下了許多美麗而又古老的傳說,為後人所傳頌。
舊時,碣石山設香火盛會。每年四月有兩次約會,農歷十七為小會,二十七為大會,趕會期間正是山中香火極盛之時。特別是四月十七,乃以香火廟會為主,此日,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紛紛趕來,求神拜佛,上香燒紙,祈求增年增壽,陞官發財,人丁興旺,祛病免災。二十七又是大會之日,因時將麥收,農民需購置農具,所以規模大人員多。
根據科學考古,碣石山形成於距今73萬年的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是一中心式噴發而形成的錐形復合火山堆。是國內罕見的第四紀火山中最年輕的山體,也是華北平原唯一露頭的火山。其結構為火山彈、火山灰、火山礫、火山熔岩組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獨特的人文地理意義,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保護區。黃河古道的活化石:碣石山地處黃河古道,屬於歷史上的九河之域,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處。碣石山無愧為黃河故道的「化石」。幾千年來,它沉澱了、粘附了厚重的黃河故道文化。
2001年九月,舉行了竭石山復命儀式,增添了「一碑、一路、一亭」。坐落在山頂觀海亭中的漢白玉碑石,正面鐫刻「魏武帝曹操登臨處」八字,背面刻有毛體曹操《觀滄海》。若登臨此山,南望唐塔,東眺秦台,俯瞰山下,氣象萬千。
台灣風景名勝阿里山
阿里山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由地跨南投、嘉義二縣的大武巒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組成。相傳以前,有一位鄒族酋長阿巴里曾隻身來此打獵,滿載而歸後常帶族人來此,為感念他便以其名為此地命名。園區內除了有豐富珍貴的自然資源之外,亦保留了鄒族200多年原住民的人文資源,如今更因新中橫公路而與玉山國家公園串連起來,是一段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森林之旅。
阿里山地處海拔2000米以上,東臨玉山山脈與玉山國家公園相鄰,四周高山環列,氣候涼爽,平均氣溫為10.6攝氏度,夏季平均14.3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6.4攝氏度。阿里山國家森林游樂區西靠嘉南平原,北界雲林、南投縣,南接高雄、台南縣,阿里山國家森林游樂區全部屬於國有林班地,總計面積高達1400公頃。阿里山的日出、雲海、晚霞、森林與高山鐵路,合稱阿里山五奇:阿里山鐵路有7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僅存的三條高山鐵路之一,途經熱、暖、溫、寒四帶,景緻迥異,搭乘火車如置身自然博物館。尤其三次螺旋環繞及第一分道的Z字形爬升,更是難忘的經驗;祝山是觀賞日出的最佳地點,要到祝山可坐火車或從電信局旁的石板路循階而去,穿過森林大約40分即可到達。
阿里山國家森林游樂區內還有許多著名的景點如慈雲寺、貴賓館(蔣公行館)、樹靈塔、高山植物園、塔山斷崖、石猴、三代木、三兄弟、象鼻木、光武檜、高山博物館及眠月支線鐵路也是到阿里山旅遊不可錯過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