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信訪問題描述要點是什麼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信訪問題描述要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1-31 08:52:25

㈠ 信訪工作要注意些什麼

一、信訪工作的基本原則:1、嚴格按照黨章、黨政法規,《控申條例》和有關政策規定處理問題;2、堅持實事求是,以事實為依據的原則:3、貫徹黨的民主集中制和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原則;4、維護當事人的民主權利;5、實行分級負責,分工歸口處理檢舉,控告和申訴的原則;6、解決實際問題同思想教育相結合。
二、來信、來訪電話舉報登記辦理制度:1、接到群眾來信、來電或接待群眾來訪,首先要認真拆閱來信,記錄好來電或來訪者反映的內容,再作好登記,認真填寫《群眾來信來訪登記表》;2、登記來信、來訪的內容時,要言簡意明,准確無誤,條理分明;3、在辦理好登記的同時,要根據來信來訪內容,慎重考慮處理辦法,急件要先辦,對反映重要問題或涉及領導幹部的信訪要及時呈報領導批示,對一般問題的信訪,按照"分級負責,分工歸口"的原則處理;4、需要轉辦的信訪件,轉辦時要填寫轉辦單,不宜轉原信的要隱去姓名摘轉;
三、接訪制度:1、對來訪者要做到熱情、禮貌、文明接待,耐心聽取來訪者所反映的問題,不得有任何輕視、忽視來訪者的言行;2、對來訪者所反映的問題要如實記錄,不得自行取捨;3、接訪時要依據法律法規和政策解答問題,不許願,更不得信口開河;4、對情緒激動的來訪者,要做好冷靜的疏通工作,避免不良後果的發生。
<P>四、回信回訪制度:1、對真實姓名的信訪舉報人,要給予負責的答復,檢舉、控告和申訴的給予結論答復,問題不能解決的給予解釋性答復,合理化建議給予鼓勵;2、對聯名信或集體上訪反映的問題,查結後,要召開全部信訪人員(或代表)會議,公布調查結果; 3、屬於匿名信可視情況在適當范圍公布調查結果; 4、嚴格按有關政策規定回信回訪,回信要言簡意明 5、答復信訪舉報人可書面或口頭答復,答復情況要記錄在案。
五、保密制度:1、信訪工作人員要遵守保密紀律,不宜公開的材料,不能隨意泄露、擴散; 2、嚴格分級負責制,屬於哪一級職權范圍內處理的信訪問題,就應由哪一級負責解決; 3、不得將檢舉、控告的信訪件轉給被檢舉的單位和個人;4、不擴散來信來訪反映的情況和問題,不把內部醞釀討論處理信訪的情況向信訪者或信訪反映人泄露;<BR> 5、嚴格管理信訪材料,上級組織和領導同志對處理信訪問題的批示,信訪工作文件,信訪登記簿、報告、統計資料等應妥善保存,不得擅自外傳。

㈡ 信訪條例的四個重點內容是什麼

一是暢通信訪渠道,以更好地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二是創新機制,以提高處理信訪事項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強化工作責任,促進問題的解決;四是切實維護正常的信訪秩序和社會穩定。

㈢ 信訪材料怎麼寫範文

首先得有一個思路,就是「什麼人——反映什麼事——有什麼訴求」,按照這個思路去組織信訪材料,列出材料的基本框架。

一、信訪人基本情況。包括寫出信訪人的姓名,住址,電話。這一點,信訪人姓名、地址、電話要寫清楚,便於工作人員了解、核實情況,交辦案件。

二、反映的問題。這一部分是寫作的重點,要把反映問題的事情的起因、發展、經過、當前情況,按照一定次序寫清楚,寫的時候事實要准確、真實、不能虛構,要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當然,在這部分中也可以提供一些事實證據,對信訪人說明事實問題、有利的方面的證據材料。

三、問題訴求。信訪人訴求這一點可以放在材料的末尾,也可以放在材料的第二部分。要用簡要的語言把訴求說清楚,用一、二、三幾點列述出來,把訴求表達清楚即可。

上述,這是信訪舉報材料的基本寫法。當然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操作、只要把問題事實說清楚可以了。

「舉報誰」:

舉報對象的姓名、單位(或地區)、職務等信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應詳細!准確!真實!

有時候,舉報人僅寫「我要舉報xx村的xxx」,縣、鎮信息全無。殊不知,澄邁縣村落何其多,甚至有同名,可想而知,查找確認難度有多大,有時根本無法查找。

信息的模糊甚至浪費了極具價值的線索,紀檢幹部那個惋惜呀!痛心呀!所以舉報對象信息務必完整: 「澄邁縣xx 單位的xxx」或者 「 澄邁縣xx鎮xx 村的xxx」。

㈣ 信訪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怎麼寫

1、信訪矛盾突出

近年來,由於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市場競爭壓力也在不斷的增大,社會與企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導致社會中的不和諧因素顯著增多,社會矛盾日漸激化。

2、信訪人員認知存在問題

部分信訪人員對已經解決了的信訪問題心存不滿,或對已被認定為不受理的信訪事件不認同,存在有「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的錯誤思想,從而採取反復多次集訪的形式,以期可以擴大影響力,引起相關領導部門的重視。

3、處理難度增大

由於受到經濟發展形勢的影響,很多企業都在積極進行轉型升級,放緩發展步伐,以至於一些信訪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但是,社會的發展也使得人民群眾的維權意識不斷強化,以至於信訪的組織化程度與激烈化程度不斷上升,企業過去存留的問題與當前的實際問題相互影響,進而使問題更加復雜化,以至於信訪工作的處理難度不斷加大。

信訪不足

基層群眾基礎薄弱

信訪工作的基層基礎工作薄弱,是引發群眾信訪的主要原因。從近年來的信訪情況看,有80%都發生在基層。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些縣市對抓好基層基礎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信訪部門人員少,經費也得不到保障,工作處於被動應付狀態。

二是基層信訪工作網路不健全,存在設施簡陋、人員配備不齊、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沒有把問題及時消除在萌芽狀態。

三是信訪系統統一協調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信訪人因為一個問題可能同時找縣、市、省幾級信訪部門,由於沒有統一口徑,得到的答復可能就不一致,甚至引發信訪人進京上訪。

㈤ 怎麼信訪最有效

信訪最有效的方法是:信訪的過程中人數最好不要超過5人,材料要確保真實,在整個信訪過程中保持頭腦冷靜,盡量將全面的問題闡述清楚,清晰而有效地溝通。

正確運用詞語對不同的方法,進行詳細的描述,這樣才可以讓大家,能夠更有效地遵循方法,達到成功的效果。

運用詞語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詞義涵蓋的范圍不同。
如:「開墾、開拓、開辟」都有「開發」之意,但「開墾」指用力把荒蕪的土地開發為可耕種的土地;「開拓」指在原來開發的基礎上加以擴充;而「開辟」著重指新開發、新開創,詞義范圍較大。
2.詞義側重點不同。
如:「才能」和「才華」,都含有能力、特長的意思,但「才能」著重指辦事的能力或對知識、技能、技巧的運用能力,而「才華」則著重指在文學的智慧與特長;
「發現」和「發明」都有新出現的意思,但「發現」著重於新找到原本就存在的事物,而「發明」著重在新創造出本來不存在的事物。
3.詞義的輕重不同。
如:「損壞」與「破壞」,都有使物體毀壞的意思,但「損壞」一般是無意的,「破壞」則是有意的;
「誣蔑」和「誣陷」都有無中生有地硬說別人做了某種壞事的意思,但前者是捏造事實,破壞別人的名譽,而後者則是妄加罪名,誣告陷害,兩者輕重不同。
1.詞語的習慣搭配不同。
如:發揚——優點、作風、傳統;發揮——作用、干勁、創造性、積極性;改進——工作、方法、技術;改善——生活、關系、條件;交流——思想、經驗、物資;交換——意見、禮物、資料。
2.詞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
如:阻礙(動詞)——剝削阻礙生產發展;障礙(名詞)——排除一切障礙;強大(形容詞)——強大的動力來自崇高的理想;
壯大(動詞)——人多可以壯大聲勢;精華(名詞)——這是全書的精華;精彩(形容詞)——這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

㈥ 信訪工作解決哪些問題

著我國各項改革的逐漸深化和社會關系的逐步調整,各類復雜的社會矛盾日益凸顯,信訪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一些問題已經阻礙了信訪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作為一名鄉鎮信訪工作領導幹部,筆者結合農村信訪工作實際,對當前信訪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提出如下思考:

一、當前農村信訪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個別領導幹部對信訪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

一是認為抓信訪太牽扯精力,影響抓經濟建設,把信訪工作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二是認為上訪群眾多是「刁民」,對他們採取哄、攔、卡、壓的辦法,把政府機關與人民群眾對立起來。三是認為信訪工作是信訪部門的事,由信訪部門處理就行了,把自己與群眾割裂開來。四是認為信訪部門是「救火隊」、「擋箭牌」,有事時想到,無事時忘掉。

(二)地區性的政策因素增加了信訪工作的難度

一是個別政策的制訂遠離實際,脫離群眾,造成了群眾對政府的不滿。二是對新政策出台後可能出現的情況預見不夠,准備不足,造成政府工作被動、形象受損。三是政出多門,口徑不一,造成操作困難、群眾不滿。四是執行政策不及時,不到位,損害了部分群眾的切身利益。

(三)群眾思想觀念上存在誤區

一是信「上」不信「下」。有問題不找基層政府和具體部門,認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門、大領導才能解決問題。二是信「多」不信「少」。其一是認為不論什麼事,多找幾個部門和領導反映總不會錯,多多益善。其二是認為參與信訪的人越多問題解決得就越快。三是信「鬧」不信「理」。不管有理無理,先鬧再說,認為「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四是信「訪」不信「法」。即使是典型的涉法問題,也要到政府部門上訪解決。

(四)個別幹部素質不高,工作責任心不強,造成群眾不斷上訪

一是一些基層領導幹部只重視抓經濟、謀發展,不注重社會效益,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和提出的意見不夠重視,甚至對群眾的上訪徵兆置若罔聞,既不想辦法解決問題,也不採取任何預防措施,把群眾「逼」上上訪之路。二是一些領導為出政績,不顧群眾的實際承受能力,辦一些諸如「形象工程」之類的違民意、失民心的事,引發群眾集體上訪。三是個別領導幹部擺不正位子,放不下架子,遇到問題不主動與群眾溝通,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從而激化了矛盾,造成干群關系緊張對立。四是一些領導幹部不能嚴格自律,辦事不堅持原則,甚至以權謀私,引發群眾的強烈不滿。

二、做好農村信訪工作的對策措施

面對當前的形勢,必須採取以下措施,把做好信訪工作作為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抓緊抓好。

(一)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一是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各級領導幹部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調查了解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密切關注群眾的思想動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針對性地解決好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從而實現變群眾上訪反映問題為領導幹部主動下基層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二是變被動應付為主動預防。各職能部門、基層單位,尤其是信訪部門,要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拓寬信息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及時獲得預警性、超前性、深層次的上訪信息。在此基礎上,客觀分析問題,制定工作預案,服務領導決策,把信訪苗頭消除在內部,化解在基層,解決在初始。三是變單純信訪為綜合治理。信訪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把群眾信訪問題都看成是信訪部門的事。大多數信訪是反映某個部門、單位或某幾個部門、單位的問題,這些問題最終還要靠這些部門和單位來解決。只有各部門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認真履行職責,才能真正解決群眾的信訪問題。

(二)加大宣傳疏導工作的力度,努力做好上訪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要教育群眾依法有序上訪,要讓群眾明白處理信訪問題在基層而不是在上級,解決信訪問題靠法規而不是靠領導。第二,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第三,要疏與堵相結合。對於一般性的群眾上訪,採取教育疏導的方法,以求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對於惡意糾纏、影響機關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不良後果的上訪,必須堅決批評制止,情節嚴重、影響較大的,可移送公安部門依法查處。

(三)以誠相待,認真做好日常信訪接待

一是態度要親和。接待來訪,自始至終都要態度親和,語氣平和,切忌簡單粗暴。來訪群眾一般都是來自基層,他們是弱勢者,或是反映情況,或是提出建議、意見以及訴訟請求,或是因有困惑與困難希望得到幫助和解決。接待人員的一個微笑、一句關心的話,都能讓他們感到溫暖和親切。二是要耐心傾聽。聽是一門學問,良好的傾聽能最大限度地取得上訪者的信任和釋放他們的怒氣。對來訪群眾講的每一句話都要仔細傾聽,即使是表述不清晰的來訪者,也要不厭其煩地邊問邊聽,弄明白原委,讓上訪者將情緒發泄完後再解釋政策,給予答復。三是要詳細記錄。對來訪的情況進行規范的記錄,對口頭形式提出的投訴請求,應當記錄信訪人的姓名、住址、聯系方式和請求、事實、理由,並讓來訪者在記錄上簽名確認,讓對方在你的認真記錄過程中感到你對他的尊重和對上訪事項的重視。四是要語言准確。在表述上要准確、嚴謹、形象,讓上訪者聽後無歧意,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要使用普通話,雖然普通話不及地方方言讓群眾感到親近,但卻更規范,更能讓上訪者感到是在國家機關中反映情況,而不是自己家裡閑聊,讓上訪者自覺注意自身行為的規范,不放任。五是要及時答復。對初訪者的及時解答能較好地防止重復訪和越級訪。對能一次性答復的問題要及時答復,同時注意講明講透有關政策和法律規定,不要留下模糊不清的概念給上訪者,不能讓無理纏訪者心存僥幸,要讓有理者心中踏實,信任政府,相信政策。

㈦ 信訪工作的原則有哪些

法律分析:五項主要原則

1.方便信訪人的原則。是指各級行政機關要為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了解信訪事項的受理、辦理信息等方面提供各種便利條件,促進信訪人反映的情況、意見、建議和投訴請求得到迅速反饋和處理的制度精神。

2. 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這條原則是根據現行行政管理體制,在總結信訪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主要目的是明確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在處理信訪問題中的責任和分工,處理好「條」、「塊」關系。

3. 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原則。「依法」是指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解決信訪問題。「及時、就地」是指要盡快、就近解決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疏導教育」是指在處理信訪問題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做好說服、解釋和思想政治工作,解疑釋惑、疏導情緒。

4. 標本兼治、預防和化解相結合原則。這一原則強調信訪工作的主動性和整體性,要求變被動為主動,不僅要及時處理信訪問題,而且要深入分析信訪問題的成因,超前預防,正本清源,標本兼治。

5.責任原則。責任是行政權的核心。責任原則,是處理人民來信來訪是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的法定職責,如果不積極履行職責,認真處理信訪事項,造成後果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責任原則的核心是通過強化責任,建立「事要解決」的長效機制。

法律依據:《信訪條例》 第四條 信訪工作應當在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㈧ 簡述信訪工作的內容有哪些

信訪工作常識內容如下:一、信訪與信訪權利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上級國家機關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享有信訪權利。
1982年2月的第三次全國信訪工作會議指出:人民群眾向各級黨委和政府寫信、上訪是憲法規定的一項民主權利,也是人民群眾參與管理和監督國家各項工作、監督國家工作人員的一種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
還規定,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控告和檢舉的權利。上述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和檢舉的權利,構成信訪權利的總稱。 二、信訪工作原則信訪工作是有關國家機關依法處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信訪,維護其信訪權利的職務行為。
信訪工作的原則有五點:1。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這條原則是根據現行行政管理體制,在總結信訪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主要目的是明確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處理信訪問題中的責任和分工,處理好「條」「塊」關系。
2。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原則。「依法」是指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解決信訪問題。「及時、就地」是指要盡快、就近解決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疏導教育」 是指在處理信訪問題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做好說明、解釋和思想政治工作,解疑釋惑、緩解情緒。
3。標本兼治、預防和化解相結合原則。這一原則強調信訪工作的主動性和整體性,要求變被動為主動,不僅要及時處理信訪問題,而且要深入分析信訪問題的成因,超前預防,正本清源,標本兼治。
4。公開、便民原則。公開,是指各級行政機關在處理信訪問題的過程中,要向信訪人公開信訪工作的相關信息、信訪事項的處理過程及結果等;便民,是指各級行政機關要以方便信訪人為宗旨,為信訪人提供便利條件。
5。「雙向規范」原則。信訪活動是互動、雙向的過程,既包含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的活動,又包含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處理信訪事項的活動。「雙向規范」強調依法規范信訪活動的雙方,既要依法規范信訪人的信訪行為,又要依法規范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信訪工作行為。
三、信訪工作規定信訪工作人員在信訪工作中,應當遵守下列規定:1。 文明接待,尊重信訪人,不得刁難和歧視信訪人。對依法不予受理的信訪請求,應當告知信訪人並做好解釋、疏導工作。
2。按照信訪工作的處理程序,依法及時處理信訪事項,不得置之不理、敷衍塞責、推諉拖延。對不屬於本機關受理的信訪請求,應當告知信訪人向有權處理的國家機關提出。3。 堅持原則,秉公辦事,不得徇私舞弊、收受賄賂、接受信訪人請客送禮。
4。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泄露控告人、檢舉人的姓名及控告、檢舉的內容,不得泄露、擴散信訪人要求保密及可能對信訪人權益造成損害的內容。5。對信訪人有關信訪事項辦理情況的查詢,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事項外,應當如實答復,不得拒絕。
6。與信訪人或者信訪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7。按照檔案管理規定,建立並妥善保管信訪檔案,不得丟失、篡改、隱匿或者擅自銷毀。四、信訪部門不受理的信訪1。對依照法律程序正在審理之中的案件提出的信訪請求;2。
經過行政機關復核,信訪人仍然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出的信訪請求;3。 其他依照法律規定不予受理的信訪請求。五、信訪辦理時限信訪事項應當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內辦結;情況復雜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辦理期限,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30日,並告知信訪人延期理由。
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㈨ 信訪材料怎麼寫範文有哪些

先把自己情況寫清楚(匿名基本不理),包括姓名,年齡,住址等,寫清你的信訪問題,第三寫清反應問題的主要事實理由,法律、政策依據,最後簽名、日期再附上有關的材料就可以了,有事說事就成,簡單明了,有邏輯。

信訪材料內容

1、《信訪申請書》提出信訪事項要符合《信訪條例》第十四、十九條的規定,最後提出信訪要求解決的問題;

2、《信訪復查申請書》先寫明不服×年×月×日,××××單位辦理××××信訪事項的意見(註明有權機關辦理回復文號)、然後提出復查理由,最後為信訪復查要求解決的問題。

按照《信訪條例》第十九條規定:

「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應當客觀真實,對所提供材料內容的真實性負責,不得捏造、歪曲事實,不得誣告,陷害他人。」

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就是為了證明其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或者是信訪人生產生活中存在困難和問題,從而獲得信訪救助。為了便於行政機關證實信訪人提出的事項應該獲得信訪救助,信訪人要如實提供材料、反映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