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湖南花鼓戲有哪些特色
花鼓戲是湖南最著名的戲種,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清嘉慶年間刊行的《瀏陽縣志》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說:
又以童子裝丑旦劇唱,金鼓喧闐,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這說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也就是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
據清同治年間的楊恩壽在《坦園日記》中記載,他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中,花鼓戲已經發展稱為有書生、書童、柳鶯、柳鶯婢4個角色,而且情節與表演都較生動。說明這時的花鼓戲不但已發展成小旦、小丑、小生「三小」戲,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規模。
湖南花鼓戲起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一旦一丑的花鼓戲初級形式。從聲腔和劇目看,湖南花鼓戲初期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後來,隨著「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
打鑼腔主要劇目有《清風亭》、《蘆林會》、《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調主要劇目有《劉海戲蟾》、《鞭打蘆花》、《張光達上壽》、《趕子上路》等。這樣,便形成了藝術上比較完整的地方劇種了。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閑從藝。進行演出的時候也多在田間地頭。到了清光緒年間,這種半職業性班社發展較快,僅寧鄉、衡陽兩縣就有幾十副「行箱」,藝人近200人。
湖南花鼓戲訓練演員採取隨班跟師方式,也有收徒傳藝的,稱「教場」或「教館」,每場數十天。
在封建社會時期,由於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台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
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餘支,基本上是曲牌連綴結構體,輔以板式變化。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4類。
川調或稱正宮調,即弦子調,大筒、嗩吶伴奏,曲調由過門樂句與唱腔樂句組成,調式、旋律變化豐富,是花鼓戲的主要唱腔。
打鑼腔又稱鑼腔,曲牌連綴結構,「腔」、「流」結合,不託管弦,一人啟口眾人幫和,有如高腔,是長沙、岳陽、常德花鼓戲主要唱腔之一。
牌子,有走場牌子和鑼鼓牌子,源於湘南民歌,以小嗩吶、鑼鼓伴奏,活潑、輕快,適用於歌舞戲,是湘南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調有民歌小調和絲弦小調之分,後者雖屬明、清時調小曲系統,但已地方化。各種形式的曲調,都具有粗獷、爽朗的特點。
湖南花鼓戲雖說後來發展有了生、旦、凈、丑諸行當,但小旦、小生、小丑仍佔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同時也注重不斷吸收傳統的表演技巧。如岳陽花鼓戲就直接從巴陵戲中借鑒傳統戲的袍帶、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羅帽、鬍子、把子和撲、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於塑造人物和表現情節,以豐富花鼓戲劇種的表現力。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朴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誇張風趣,小旦開朗潑辣,小生風流灑脫。步法和身段比較豐富,長於扇子和手巾的運用,擁有表現農村生活的各種程式,諸如劃船、挑擔、搗碓、砍柴、打鐵、打銃、磨豆腐、摸泥鰍、放風箏、捉蝴蝶等。
花鼓戲後期由於劇目的發展,表演藝術也有所豐富,如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實了武功表演。
花鼓戲的行當分工也更趨細致,不但由「三小」戲發展到生、旦、凈、丑,而且「三小」戲中也有更細的分工。以長沙花鼓戲為例,小丑又分摺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爛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閨門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風流小生、武小生、爛布小生、奶生子等。
湖南花鼓戲由於地域聲腔以及民俗鄉音等各方面的差異,湖南花鼓戲分為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台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
『貳』 湖南花鼓戲起源於什麼時期它是在什麼時候發展成熟的
湖南花鼓戲起源於清代,是在20世紀中葉發展成熟的。湖南花鼓戲是湖南省傳統戲劇,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最後,花鼓戲的演出劇目數量是比較多的,也期待花鼓戲能給各位帶來更精彩的表演。
『叄』 湖南最好聽的花鼓戲
湖南最好聽的花鼓戲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 》、《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
花鼓戲是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的傳統戲劇。
花鼓戲的音樂曲調基本上屬於曲牌聯綴體,同時又輔以一些板式變化。表演手段豐富多樣,生動活潑,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間歌舞風格。傳統劇目以反映生產勞動、男女愛情、家庭矛盾等民間生活內容為主,在後來的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反映現代生活的新作品。
花鼓戲,中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戲。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陝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
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它源自湘南民歌發展而成,從一旦一丑演唱發展到「三小」演唱。
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按其結構和音樂風格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四類,都有粗獷爽朗、地方色彩濃郁的特點。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
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花鼓戲藝術有較大發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
而《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
『肆』 最好聽的湖南花鼓戲
最好聽的湖南花鼓戲有《沙家浜》,《補鍋》,《青龍橋》等等。
1、《沙家浜》
湖南花鼓戲《沙家浜.智斗》由李小嘉,彭復光,劉海琪主演。李小嘉,女,湖南長沙人,湖南花鼓戲旦角。出生於1944年6月17日,1960年中學畢業後入湖南省花鼓劇院。
花鼓戲
花鼓戲是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的傳統戲劇。花鼓戲的音樂曲調基本上屬於曲牌聯綴體,同時又輔以一些板式變化。表演手段豐富多樣,生動活潑,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間歌舞風格。
傳統劇目以反映生產勞動、男女愛情、家庭矛盾等民間生活內容為主,在後來的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反映現代生活的新作品。
『伍』 漢族戲曲的歌舞型小戲——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方的花鼓戲、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戲、常德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和祁陽、東安一帶的花鼓燈等。
湖南花鼓戲是在當地的山歌、小調和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至遲於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初期是演唱民歌小曲的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看相》等。自「打鑼腔」與「川調」傳入後,才出現了故事性較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
湖南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400多個,主要是反映民間生活,如生產勞動、男女愛情、家庭矛盾一類的內容。長沙花鼓戲《劉海砍樵》,描寫樵夫劉海遇狐仙胡秀英。胡秀英愛慕劉海,願成婚配,劉自覺家貧,不肯依允。胡再三表白,甘守貧困,二人遂成夫妻。
花鼓戲有曲調300支,可分為四類:①川調,或稱正宮調;②打鑼腔;③牌子,源於湘南民歌;④小調,是地方化了的明、清時調小曲。音樂結構以曲牌聯綴體為主,輔以板式變化。
川調是湖南花鼓戲的主要聲腔。湖南方言稱唱腔的過門(間奏)為川子或串子,意思是用過門將唱句串起來。川調由過門樂句和唱腔樂句組成,與湖南民歌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例106 劉海砍樵 [雙叫調]
打鑼腔有鑼腔正調和鑼腔散曲之分。傳統的打鑼腔不用弦管樂器伴奏,一人清唱,眾人幫腔,腔之句間穿插鑼鼓,類似大戲中的高腔,[木皮調]的結構是打鑼腔的基本形式:
蔡坤山犁田[木皮調]
長江花鼓戲
朱立奇記譜
與說唱型小戲相比,歌舞型小戲更接近歌舞而缺少戲劇性因素,音樂上也更接近民歌。
五、說唱型小戲——越劇
『陸』 荊州花鼓戲
花鼓戲簡介編輯本段huā gǔ xì ㄏㄨㄚ ㄍㄨˇ ㄒㄧˋ
流行於 湖北 、 湖南 、 江西 、 安徽 等省的地方戲。用花鼓作伴奏。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三:「開會的人還沒到齊,先來的男女們分散在各間房裡打撲克,看小人書,拉胡琴子,唱花鼓戲。」 花鼓戲歷史花鼓戲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瀏陽縣志》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說:「又以童子裝丑旦劇唱,金鼓喧闐,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說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又據楊恩壽《坦園日記》清同治元年(1862),楊恩壽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即花鼓戲)中,已有書生、書童、柳鶯、柳鶯婢四個角色,而且情節與表演都較生動,說明這時的花鼓戲不但已發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戲,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規模。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後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打鑼腔主要劇目有《清風亭》、《蘆林會》、《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調主要劇目有《劉海戲蟾》、《鞭打蘆花》、《張光達上壽》、《趕子上路》等。這樣,便形成了藝術上比較完整的地方劇種。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閑從藝。光緒以來,這種班社發展較快,僅寧鄉、衡陽兩縣就有幾十副「行箱」,藝人近200人。訓練演員採取隨班跟師方式,也有收徒傳藝的,稱「教場」或「教館」,每場數十天,教三、四齣戲。過去,由於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台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地分別成立專業劇團,進入城市劇場公演。據1981年統計,全省有花鼓戲劇團54個,並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1957年,湖南省戲曲學校成立,設有花鼓戲專科。 傳統劇目 各地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1949年後,花鼓戲藝術有較大發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 音樂曲調 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餘支,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體,輔以板式變化,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4類:川調。或稱正宮調,即弦子調,大筒、嗩吶伴奏,曲調由過門樂句與唱腔樂句組成,調式、旋律變化豐富,是花鼓戲的主要唱腔。 打鑼腔。又稱鑼腔,曲牌聯綴結構,「腔」、「流」(數板)結合,不託管弦,一人啟口眾人幫和,有如高腔,是長沙、岳陽、常德花鼓戲主要唱腔之一。
牌子,有走場牌子和鑼鼓牌子,源於湘南民歌,以小嗩吶、鑼鼓伴奏,活潑、輕快,適用於歌舞戲,是湘南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調。有民歌小調和絲弦小調之分,後者雖屬明、清時調小曲系統,但已地方化。各種形式的曲調,都具有粗獷、爽朗的特點。 表演特點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朴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誇張風趣,小旦開朗潑辣,小生風流灑脫。步法和身段比較豐富,長於扇子和手巾的運用,擁有表現農村生活的各種程式,諸如劃船、挑擔、搗碓、砍柴、打鐵、打銃、磨豆腐、摸泥鰍、放風箏、捉蝴蝶等等。後期由於劇目的發展,表演藝術也有所豐富,如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實了武功表演。 行當 花鼓戲的行當分工也更趨細致,不但由「三小」發展到生、旦、凈、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細的分工。以長沙花鼓戲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爛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閨門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風流小生、武小生、爛布小生、奶生子等。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各地的花鼓戲都各有一些著名演員,有長沙的何冬保(丑)、湘潭的廖春山(旦)、邵陽的王佑生(老旦)、桃源的張樹生(生)、岳陽的楊伯成(丑)、衡陽的張廷玉(小生)等。 花鼓戲種類 花鼓戲是湖南、湖北、安徽、廣東各地的花鼓戲、採茶戲、燈戲和楊花柳等劇種的統稱。主要曲調來源於民間小調,如花腔、打鑼腔、川調、口子調、筒子腔等。湖南各地的花鼓戲劇目就有400餘出,湖北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的說法,大多是反映人民勞動、男女愛情和家庭矛盾的,例如《打鳥》、《盤花》、《雪梅教子》、《鞭打蘆花》、《綉荷包》、《趕子上路》、《劉海砍樵》、《補鍋》、《告經承》、《蕎麥記》、《天仙配》、《酒醉花魁》等。還有一些以喻老四、張德和為主角的戲,都以濃厚的鄉土氣息反映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因此花鼓戲與當地人民的生活關系非常密切,再加上語言不同,師承不同,流派不同,每個地區的花鼓戲都有各自的風格特色,所以花鼓戲的種類也就五花八門了。
下面我們按地區來看一看有多少種花鼓戲。
湖北有東路花鼓、黃孝花鼓、天沔花鼓、襄陽花鼓、遠安花鼓、陽新花鼓、黃梅採茶、梁山調、鄖陽花鼓、隨縣花鼓、文曲戲、提琴戲、楊花柳、恩施燈戲、巴東堂戲;湖南有長沙花鼓、常德花鼓、岳陽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零陵花鼓、祁陽花鼓燈、風陽花鼓、樂昌花鼓、淮北花鼓、商洛花鼓和安徽的皖南花鼓。據1981年統計,僅湖南省就有54個花鼓戲劇團,湖北的天沔地區就有5個花鼓戲劇團。不僅劇團甚多,名角輩出,而且在許多地方都出現過「三里五台」的景象和台上唱、台下和的生動場面。
『柒』 揚州的花鼓戲有什麼特點
揚州"花鼓戲"雖然是一種地方小戲,但它具有音樂的兼容性和獨特性、表演藝術的模仿性和喜劇性、內容的多樣性和世俗性等鮮明的藝術特點。揚州"花鼓戲"由於受到地理因素、觀眾需求和藝術氛圍的影響促成了這些藝術特點的形成。其主要包括:
1、風格特點:
花鼓戲的表演風格大多都是以喜劇為主,無論是在作曲、劇本創作以及演員表演方面,都會集中突出喜劇的效果。在創作劇本時大多都會設計情節中的巧合與誤會上,以此將喜劇中的人物放置到一個紛繁復雜的矛盾沖突之中來展示表演的主題,並且反映出生活的本質。
2、舞台特點:
花鼓戲的舞台表演大多都是以舞蹈為主,在舞蹈表演方面,傳承了民間歌舞中的打花棍、手巾舞、扇舞等,此外還從勞動生活中提取出了一些特色鮮明以及表現力強的表演動作。花鼓戲在表演時的音樂大多都是熱鬧歡快的風格,並且表現力豐富。
『捌』 你知道的經典花鼓戲劇目有哪些
花戲的傳統曲目,共計約400多個,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情愛、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花戲傳統曲目:《劉海砍樵》《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劉海戲金蟾》《盤夫》《討學錢》《山伯訪友》《裝瘋吵嫁》《打鳥扯蘿卜菜》《菜園會》《假報喜》《小姑賢》等。
『玖』 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其中有流行於湘中、湘東和洞庭湖濱的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常德地區的常德花鼓戲,流行於湘北嶽陽、臨湘一帶的岳陽花鼓戲等等。
1、由來:
湖南花鼓戲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
湖南花鼓戲與四川、湖北、貴州、雲南、安徽等花燈戲、花鼓戲的起源發展過程大致相同,即在民間玩燈歌舞的基礎上加上說白、情節而來的。過去民間玩燈無論是龍燈、獅子燈、蚌殼燈、采蓮船都需要音樂渲染氣氛。需要鼓鑼控制節奏。玩燈者高興時還要把民歌小調摻雜進去,一唱眾和,旋律活潑、跳躍,具有古樸原始的鄉音之美。
最早的花燈音樂源於「儺」。殷商時,荊楚一帶就「擊鼓載胡,儺舞逐疫」(《荊楚歲時記》)。到戰國時期,除鼓鑼外,其他樂器像瑟、簫、竽之類也都用於儺儀中。各種樂器組合「應律合節」配合巫之歌舞以迎神驅疫。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瀏陽縣志》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說:「又以童子裝丑旦劇唱,金鼓喧闐,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說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又據楊恩壽《坦園日記》清同治元年(1862),楊恩壽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即花鼓戲)中,已有書生、書童、柳鶯、柳鶯婢四個角色,而且情節與表演都較生動,說明這時的花鼓戲不但已發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戲,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規模。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後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打鑼腔主要劇目有《清風亭》、《蘆林會》、《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調主要劇目有《劉海戲蟾》、《鞭打蘆花》、《張光達上壽》、《趕子上路》等。這樣,便形成了藝術上比較完整的地方劇種。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閑從藝。光緒以來,發展較快。
2、舉辦時間
節慶日等等都可以呀?
3、服飾
根據劇目劇情設計。短打扮多。
『拾』 花鼓戲的演出形式和特色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風格。它源自湘南民歌發展而成,從一旦一丑演唱發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按其結構和音樂風格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四類,都有粗獷爽朗、地方色彩濃郁的特點。音樂以小嗩吶、鑼鼓伴奏,曲調活潑輕快,適於歌舞戲。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其中有流行於湘中、湘東和洞庭湖濱的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常德地區的常德花鼓戲,流行於湘北嶽陽、臨湘一帶的岳陽花鼓戲,流行於衡陽地區的衡陽花鼓戲,流行於邵陽地區的邵陽花鼓戲,流行於湘南祁陽、零陵、東安一帶的花鼓燈和流行於湘南的道縣、寧遠、藍山、新田等縣與調子班合流的零陵花鼓戲。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由於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台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建國後,各地分別成立專業劇團,進入城市劇場。據1981年統計,湖南省有花鼓戲劇團54個,並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1957年,湖南省戲曲學校成立,設有花鼓戲專科。 花鼓戲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一旦一丑的花鼓戲初級形式。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是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後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較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 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餘支,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體,輔以板式變化,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4類: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朴實、明快、活潑,行當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 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1949年後,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 花鼓戲的著名演員有:何冬保、廖春山、王佑生、張樹生、楊伯成、張廷玉、等。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