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
美國 實行總統制,總統選舉 每四年舉行一次。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復雜,過程漫長。選舉的主要程序包括預選、各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總統候選人、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投票表決正式選舉總統和當選總統就職典禮等幾個階段。
預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第一階段,通常從大選年的年初開始,到年中結束。預選有兩種形式,分別是政黨基層會議和直接預選。前者是指兩黨在各州自下而上,從選舉點、縣、選區到州逐級召開代表會議,最終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後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選,一個州的兩黨選民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這是大多數州目前採用的預選方式。
預選結束後,兩黨通常將分別在七、八月份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最終確定本黨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並討論通過總統競選綱領。
全國代表大會之後,總統競選活動便正式拉開帷幕。這一過程一般要持續8至9周。在此期間,兩黨總統候選人將耗費巨資,穿梭於全國各地,進行廣告大戰、發表競選演說、會見選民、召開記者招待會以及進行公開辯論。此外,候選人還將通過多種形式闡述對國內外事務的政策主張,以贏得選民信任,爭取選票。
全國選民投票在選舉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二舉行(2008年是11月4日),這一天被稱為總統大選日。所有美國選民都到指定地點進行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在同一張選票上選出各州的總統「選舉人」)。一個(黨的)總統候選人在一個州的選舉中獲得多數取勝,他就擁有這個州的全部總統「選舉人」票,這就是全州統選制。由於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因此總統大選日的投票結果,產生的實際上是代表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538位「選舉人」。另外,在總統大選日,選民還要在聯邦范圍內進行參議院和眾議院選舉。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選出,任期兩年,期滿後全部改選。
選舉人票的數量,體現州權平等原則,根據各州在國會的議員數量而定。例如,每個州都在國會有2名參議員和至少1名眾議員,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但人口多的大州,除了這3票以外,眾議員人數越多,選舉人票數也就越多。1961年,美國憲法修正案批准華盛頓特區可以像州一樣有總統選舉人。這樣,美國國會有100參議員(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435名眾議員(任期兩年,期滿後全部改選),加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3票,總統選舉人票總共為538票。一位候選人贏得的選舉人票超過總數的一半(270張),即當選總統。
真正的總統選舉是在12月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舉行(2008年是12月15日)。屆時,各州和哥倫比亞特區被推選出的「選舉人」將前往各州的首府進行投票。獲270張選票以上的候選人將當選總統,並於次年1月20日宣誓就職。
就職典禮是美國總統選舉的最後一道程序,只有到當選總統於次年1月20日手撫《聖經》(歷史上除西奧多·羅斯福)宣誓就職時,美國的總統選舉才告結束。
在美國政治中,副總統不擔任實際工作。他的公務是擔任國會參議院主席,但這主要是禮儀性的,因為他只有在參議院表決時贊成票和反對票相等情況下才投票。副總統的日常工作通常根據總統的要求而定,一般無足輕重,如代表總統參加外國領導人的葬禮活動等。
根據美國憲法,如果總統去世或失去工作能力,副總統接任總統職位。先當副總統是登上美國總統寶座的途徑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三位副總統在總統任期內接任總統職務。杜魯門因羅斯福去世,約翰遜因肯尼迪遇剌,福特因尼克松下台而分別繼任總統。此外,有幾位副總統還當過總統候選人,其中包括尼克松、漢弗萊、蒙代爾和布希。
美國副總統不是由美國公眾直接選出的,而是由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挑選並經兩黨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總統候選人在選擇副總統候選人時首先要考慮此人的政治資歷和條件,但主要看他在黨內代表哪部分勢力以便取得平衡,盡可能爭取最大多數選民的支持。
但大選結果不取決於總統候選人對副總統的選擇,而是取決於總統候選人。1988年美國大選期間,許多美國人認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布希的競選夥伴奎爾太年輕、不老練、不值得考慮,而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杜卡基斯的競選夥伴本特森經驗豐富、深孚眾望。但大選結果,布希獲勝當上了總統,奎爾自然也成為副總統。
副總統候選人通常是國會議員,但參議員被挑選為副總統候選人的機會較大。原因是參議員一旦當選副總統,就擔任參議院主席,這可加強總統與參議院的聯系。
美國總統選舉第一階段——預選
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選舉過程漫長而復雜,主要包括預選、各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總統候選人、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舉、選舉人團投票表決和當選總統就職。 選民在投票預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第一階段,被視為美國大選的前奏。該階段通常於大選年2月開始,至6月結束。黨內預選絕大多數是在星期二舉行。在預選階段,美國民主、共和兩大政黨將分別在全國大多數州選出參加本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少數不舉行預選的州,則由兩黨的州委員會或州代表大會選拔參加本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這些代表將在黨代會上提出本黨的總統候選人。因此,預選實際上是對總統候選人資格的爭奪。
各州的預選制度是1902年以後才逐漸發展起來的。預選有兩種形式,分別是政黨基層會議(或譯為「黨團會議」)和直接預選。前者是指兩黨在各州自下而上,從選舉點、縣、選區到州逐級召開代表會議,最終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後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選,一個州的兩黨選民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這是大多數州目前採用的預選方式。
「初選」在形式上如同普選,一個州的兩黨選民在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選出各自出席本黨全國代表大會(提名大會)的「承諾代表」(或譯為「宣誓代表」,須在全國黨代表大會即提名大會前宣誓,以地方意願作為投票依歸),並表示支持本黨的某一競選人。「初選」這種形式比較正規。目前,美國大多數州都採用這種形式的預選。
各州總統預選將產生本州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承諾代表」,他們以預選結果為依據,承諾支持本黨的某一競選人。兩黨「承諾代表」的名額和分配機制有所不同。民主黨一般根據預選中各競選人的支持率來分配代表數額。共和黨在一部分州按競選人支持率來分配代表數額,在其他州則執行「勝者全得」的規定。除「承諾代表」外,參加黨代會的還包括少數「未承諾代表」(民主黨稱「超級代表」)。他們主要是黨內知名人士,如黨的全國委員會成員、參議員或州長以及黨派領導人等;他們並非經由初選表決推舉,可以在黨代會前不承諾支持某位候選人。
衡量競選人在預選中的表現,主要是看競選人獲得的本黨「承諾代表」支持的比例,而不取決於其獲得支持率的高低。兩黨競選人如要確保贏得總統候選人提名,至少需要獲得全國黨代會半數以上代表的支持。
在民主黨方面,各州都有一定的代表名額,參選者可根據在預選中的選民支持率分得相應代表數額。在2008年4049個代表名額中,3253個產生於州預選,其餘796個「超級代表」則由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成員、民主黨參議員或州長以及黨派領導人自動獲得。在8月底於丹佛舉行的提名大會上,獲得2025名以上代表支持的競選人將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
在共和黨方面,有的州像民主黨一樣按參選者的支持率來分配代表數額,有的則是執行「勝者全得」的規定(如新澤西、紐約、弗吉尼亞等15個州)。在共和黨於2008年9月初在明尼阿波利斯舉行的提名大會上,共有2380名代表投票選舉總統候選人,其中包括1917名「承諾代表」,即在會前就表明他們支持哪位參選者的代表。還有463名「未承諾代表」,其中123人屬於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成員,最終獲得1191名以上代表支持的參選者將獲勝。
數十年來,艾奧瓦州和新罕布希爾州一直分別是美國大選年舉行首個政黨基層會議和首次初選的州。在預選階段,一個州的面積大小和人口多寡與該州對整個選情的影響力並不成正比,而最重要的是預選日期——往往日期越早,影響越大。因此,盡管艾奧瓦和新罕布希爾是小州,但對整個預選階段具有「風向標」和「晴雨表」的作用,受到兩黨競選人和各路媒體的高度關注。
預選結束後,兩黨通常將分別在7、8月份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本黨總統候選人。在兩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哪位競選人得到最多出席者支持,就能被推舉為該黨總統候選人。
美國總統選舉——選舉人團制度
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選舉人團制度自1788年第一次實行以來,已經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與演變。
選舉人團制度規定,美國總統由各州議會選出的選舉人團選舉產生,而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候選人獲得全國50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總共538張選舉人票的一半以上(270張以上)即可當選。
根據法律規定,全國選民投票是在選舉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後的第一個星期二舉行。所有美國選民都到指定地點進行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在同一張選票上選出各州的總統「選舉人」)。一個(黨的)總統候選人在一個州的選舉中獲得多數取勝,他就擁有這個州的全部總統「選舉人」票,這就是全州統選制。全國選民投票日也叫總統大選日。由於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 ,因此總統大選日實際上是選舉代表選民的「選舉人」。>>
美國各個州擁有的選舉人票數目同該州在國會擁有的參、眾議員人數相等。根據規定,美國國會參議院由每個州選舉出的2名議員組成,而眾議院議員人數則根據各州人口比例來確定。因此,人口多的州產生的眾議院議員人數就多,同時在總統選舉時擁有的選舉人票也多。如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的選舉人票多達55張,而人口較少的阿拉斯加州只有3張選舉人票。鑒於這種情況,在歷屆總統競選中,人口眾多的州都成為總統候選人爭奪的重要目標。
選舉人票的數量,體現州權平等原則,根據各州在國會的議員數量而定。例如,每個州都在國會有2名參議員和至少1名眾議員,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但人口多的大州,除了這3票以外,眾議員人數越多,選舉人票數也就越多。1961年,美國憲法修正案批准華盛頓特區可以像州一樣有總統選舉人。這樣,美國國會有100參議員、435名眾議員,加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3票,總統選舉人票總共就是538票。
選舉人團制度還規定,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是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外,其餘4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由於各州選舉人票的數量相差較多,這樣就可能出現在全國普選中累計得票多的總統候選人不能贏得總統選舉的情況。美國歷史上曾多次發生上述情況,一些總統候選人雖然在大選中獲得的普選票少於競爭對手,但卻因得到的選舉人票多而當選。
美國憲法還規定,如果所有候選人都未能獲得半數以上的選舉人票,則由國會眾議院從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選人中選出總統。1824年,約翰·昆西·亞當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最後由眾議院投票表決後被指定為總統的。
選舉人團制度是美國共和制、聯邦制和分權與制衡原則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是多種利益間妥協與協調的結果,因此必然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與弊端。近年來,美國要求改革選舉人團制度的呼聲不斷,但由於多種因素阻礙,改革始終無法進行。
選舉人票
美國總統由全國選民投票選舉,但並非選民直選產生,而是實行選舉人團制。選民投票產生的是代表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538名選舉人。總統候選人獲得超過半數選舉人票(至少270張)即可獲勝。
美國各州擁有的選舉人票數量同該州在國會參、眾議員人數相等。參議院由每個州選舉出的2名議員組成,而眾議院議員人數則根據各州人口比例來確定。人口多的州產生的眾議院議員人數就多,同時在總統選舉時擁有的選舉人票也多。如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的選舉人票多達55張,而人口較少的阿拉斯加等州只有3張選舉人票。哥倫比亞特區雖沒有參、眾議員,但仍擁有3張選舉人票。
除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按得票率分配選舉人票外,其餘48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選民票最多的總統候選人。
投票時間
今年美國大選投票日是11月4日。由於美國橫跨6個時區,且有些州跨時區,因此,各州、甚至同一州的東西部投票開始和結束時間都有所差別。
位於美國東北部的新罕布希爾州兩個小鎮美國東部時間4日零時(北京時間4日13時)開始投票。最晚投票的是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預計北京時間5日凌晨開始投票。
各地投票站一般開放12個小時。美東部時間4日18時(北京時間5日7時),印第安納州大部分地區和肯塔基州東半部最早結束投票。美東部時間5日零時(北京時間5日13時),阿拉斯加州最晚結束投票。
各地計票結果可在投票站關閉後開始宣布。全國性初步投票結果預計將在北京時間5日11時後產生。
戰場州
每次美國總統選舉,「戰場州」的選情都尤其令人關注,今年也不例外。
「戰場州」,也稱「搖擺州」,是指兩黨候選人支持率差距不大的州。今年的戰場州包括印第安納、弗吉尼亞、俄亥俄和佛羅里達等。相對於「戰場州」,如果候選人在某州優勢明顯,則該州被稱為「安全州」。在競選期間,候選人通常會把重點放在「戰場州」上,以盡力擴大優勢。
投票方式
據美國媒體報道,三分之二選民將手工填寫紙質選票,然後由機器掃描統計,其餘三分之一選民將通過機器投票。
兩種投票方式各有利弊。紙質選票被認為更為可靠,但掃描器有時會出問題,導致投票進程緩慢、因塗選不當造成廢票等問題。
機器投票分電子投票和觸摸式屏幕投票兩種。大約四分之一選民採用電子投票,由於沒有書面紀錄,選民無從得知他們的投票是否得到記錄,印第安納、肯塔基、賓夕法尼亞、弗吉尼亞、得克薩斯、田納西這些州採用電子投票。喬治亞、新澤西等8個州採用觸摸式屏幕投票。這種投票方式存有書面記錄,但有時機器會出問題,導致記錄出錯。
投票率
據美利堅大學美國選民研究中心2日預測,今年美國大選投票人數有望達到1.35億,選民投票率可能接近65%,從而達到196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04年美國選舉投票人數為1.22億,投票率為55%。
出口民調
總統選舉投票結束不久,通常就有民調機構或媒體在投票站出口對投票者進行調查,大多數民調與最終選舉結果吻合。出口民調以其時效和准確度獲得各大媒體青睞。
民調機構派出的訪問員將出現在全美1300多個投票站前,調查取樣選民將超過10萬人。為避免偏見,訪問員根據投票站人數多少,選擇從每5個選民或每10個選民中挑選一人詢問。訪問員將紀錄下他們的年齡、種族、性別和其他特徵,以供專家分析他們的投票意向。
Ⅱ 為什麼美國總統大選不採用網路投票
2012美國總統大選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的電視辯論階段,美國時間11月6日,美國人民就將投票選舉出下一任美國總統。1960年,電視媒體的興起開創了總統候選人之間電視辯論的先河,而現在網路時代已經來臨,網路的普及能不能給總統選舉帶去什麼新內容呢?
就目前而言,美國的總統選舉體系並不完美,票選環節便是關鍵之處。票選舞弊、恐嚇選民、黨派操縱、故意將票站設遠的案例時有發生,投票率低下(美國投票率通常小於50%)也是揮之不去的問題之一。按理來說,在這個電腦、智能手機等計算設備和網路都已經普及的時代,使用網路在線投票應該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難題。可是,網路真能發揮我們想像中的功效嗎?答案是:不行。
技術障礙:確保投票平台安全和可靠是個大問題
由於總統大選的特殊性,該選舉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虛假。如果人們要藉助網路投票系統來進行票選,那麼系統的性能必須經得起多方考驗。第一,這套系統要保障每一個選民的選票內容不會泄露給第三方;第二,選票系統要記錄每一張選票背後的選民信息;第三,該系統要保證每張選票背後的選民信息不會被第三方探知;第四,該系統要保證每位選民只能投票一次;最後,系統的統計數據要完全反映選票的真實情況,不能出現任何誤差。這必須是一套可靠、靈活、方便的系統,而且還得是一套省錢的系統。人們能否開發出滿足以上所有要求的網路投票系統呢?大部分業內專家都對此持懷疑態度。
事實上,有關網路投票系統的開發從2000年就開始了,至今也有不少測試系統問世,但與之相伴的卻是不絕於耳的警告聲。無論是網路安全行業內的專家,還是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這樣的政府組織,都從測試系統中發現了系統安全、選民身份認證和選票審計等相關方面的漏洞。行業專家認為,至少在可見的未來內,一套能夠滿足選舉要求的網路投票系統都無法誕生。網路在我們的印象中向來是無所不能的存在,它為何突然變得如此無力了呢?
斯坦福大學教授大衛·迪爾(David Dill)是研究網路投票系統的專家,他認為這套系統的誕生不僅遠在天涯,而且可能永遠都不會到來。作為計算機安全領域的專家,迪爾掌管著「選舉核實」(Verified Voting)組織,該組織的工作目的就是開發一套滿足選舉投票要求的網路投票系統。「在我看來,網路投票對於總統選舉的價值是存在的,但我們始終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如果只有一兩個問題需要解決那還好辦一些,但事實是:存在的問題太多了。」
迪爾認為,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確保投票平台的可信度。當人們使用網路投票系統進行投票時,他們需要依賴個人電腦、平板和手機等終端設備,然而這些終端設備無法保證選民投出的選票信息不被篡改。「網路投票就是為了便捷,所以必然要牽扯到這些非常私人化的終端設備。電腦上會不會有病毒,會不會有惡意軟體,這些都不好說。」 迪爾認為,許多人的電腦事實上早已遭受網路黑客的進攻淪為肉雞,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們使用密碼學手段加密選票信息,黑客依然有辦法篡改上傳的數據。況且,黑客並不是唯一的威脅來源。總統選舉牽扯到太多人的利益,想方設法操縱選票的單位和個人數不勝數。這些人可能是黑客,也有可能是應用的編寫人員,而應用編程人員擁有進入操作系統的合法身份。 設想一下,當用戶在《瘋狂的小鳥》中愉快地發射小鳥時,他可能就把自己的選票投出去了。 總之,通過移動設備投票的想法十分不靠譜。「長遠地說,誰也不能保障這些設備的安全性。」迪爾表示,即使人們在移動設備上安裝了安全控制項,他們依然無法阻止自己的設備被操縱,安全控制項擋不住擁有進入操作系統合法身份的編程人員。
雖然困難重重,但人們開發網路投票系統的信念卻從未動搖。支持者認為,在目前的投票體系內,選民為了投出自己寶貴一票需要在路上耗費很長時間,在許多票站還都存在選民排起長龍的擁堵情況。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輕而易舉地通過身邊的設備上網投票,投票率會爬升到歷史無法企及的高度,這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民主的福音。
在「民主福音」的召喚下,美國人民在過去的十幾年內的確做了大量的嘗試。1999年,比爾·柯林頓要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開發一套值得信賴的網路投票系統,希望藉此挽回日益低落的投票率。2000年,民主黨在亞利桑那州的初選中使用了網路投票系統,而共和黨也在阿拉斯加州的選舉前民意調查中使用了網路投票系統,然而這些系統無一例外地夭折了。對於這些不完美的測試系統,計算機信息領域專家大衛·傑弗森博士(Dr. David Jefferson)和艾未爾·魯賓博士(Dr. Aviel Rubin)認為,問題出現在計算機和網路的基礎架構之上,如果沒有根本性的變革出現,網路投票只能是天方夜譚。
用戶需求:美國總統四年才選一次,公眾對網路投票並沒有那麼大的需求
盡管網路專家預斷了網路投票的不可實現性,但現實中依舊堅持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還大有人在。Safevote、Everyone Counts和Diebold While等組織都在不斷開發屬於自己的專利技術,他們還與各級政府部分達成了小規模的合作。紙質選票的缺點也越來越多地被各州政府接受,不少州政府都為選票實現了電子化,當然他們仍舊無力採用遠程網路投票。
人們在網上閱讀,在網上購物,網路正在慢慢佔領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部分。網路投票系統的支持者認為,只要人們有在線投票的需求,困難終究會被克服。「網路投票終將實現」,這種論調看似公理般無需證明,卻實為一種空泛的念想。事實上,對於普通人而言,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並不如每天都能在線購物那般重要,而政府鑽研網路投票系統的動機也只有提升投票率一點。對於軍方而言,開發網路投票系統是為了給身處異鄉的大兵們投票權,但他們的動機也僅限於此。「一切只是時間問題。人們通過網路做任何事情,只要他們有在線投票的需求,困難終究會被克服。」聯邦選舉委員會(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前任理事戴夫·馬森(Dave Mason)對網路投票系統的未來持有樂觀態度,然而與他站在同一戰線上的公眾真是少之又少。
科技發展的力量不容置疑,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足夠大的用戶需求,完美的網路投票解決方案終將出現。但是,僅僅是總統選舉這一件事無法激起足夠的用戶需求。
美國總統選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45年,那時的社會形態與如今完全不同,所以總統選舉這個事情的概念也大不一樣。當時人們沒有電視,沒有網路,總統選舉倒成為了最好的休閑之一。「投票是一項社會活動。十九世紀時人們在投票之餘會聚集在一起,押寶哪位候選人將獲得成功。而現在,我們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去票站,讓他體驗生活,明白作為一名社會公民都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從某些角度來說,選舉投票會驅使人群有目的性地流動。」馬里蘭聖瑪麗學院(St. Mary's College of Maryland)政治學科教授麥克·J.G·該隱(Michael J. G. Cain)認為傳統的投票活動沒必要改變。「當然我也不是說改變就不會發生,但至少不是現在。」
在刺激投票率方面,網路投票系統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還有待考證。影響投票率的因素十分復雜,比如說,對於許多放棄選票的選民而言,給予更加便利的投票方式對他們毫無價值。在俄勒岡州(Oregon),選民在親赴票站之餘也可以通過郵件投票,但這個政策並沒有收獲多少的投票率。在網路投票之餘,美國政府還能提供一些更為簡單的促進方案,比如將選舉日定為公休假,或是將放寬投票期限,這些手段都不用網路工程師出馬。
值得認可的觀點認為,推出網路投票系統的難度太大,人們應當把精力放到其他更亟待解決的難題上。所以,本領高強的互聯網這次是碰到了一座拿不下的五指山。11月6日,美國人民仍然需要去票站排隊投出自己神聖的一票。
Ⅲ 拜登將接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原計劃在哪接受提名
通過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委員會對外所發表的聲明,我們可以知道拜登此次接受候選人提名是在其家鄉特拉華州。而這一次接受提名是進行遠程提名,因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處於健康方面的考慮,所以此次採取的是線上方式。
之前特朗普就多次隔著媒體遠程cue拜登說起沒有認知能力,希望他能夠去檢測一下。而拜登也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被問到有沒有去測一下認知能力,而拜登對此表示了否認,說為什麼自己要去測試,所以看出兩個候選人的火葯味其實已經很足了,而此次美國的總統大選其實非常有看點,因為連美國的嘻哈明星產業之前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己將參加本次的總統大選,所以說這一次肯定是非常熱鬧的。
但是之後的民主投票環節其實我們可以忽略不過了,因為每年幾乎在投票進行之前,總統的人選其實已經定好了的,而這些流程只不過是走一個程序做給世人看的而已,他們自己心裏面都清楚。
Ⅳ 2020年美國大選結果出了嗎
2020年美國大選結果是拜登當選總統。
截至美東時間2020年5日7時(北京時間5日20時),拜登已贏得此前選情落後的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共26張選舉人票,並在擁有6張選舉人票的內華達州保持領先。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局長埃米莉·墨菲通知拜登及其團隊,特朗普政府已做好准備正式開始政權過渡進程。
(4)遠程訪問美總統選舉擴展閱讀:
根據美國選舉制度,美國總統由選舉人團選舉產生,並非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獲得半數以上選舉人票者當選總統。
選民在大選日投票時,不僅要在總統候選人當中選擇,而且要選出代表50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的538名選舉人,以組成選舉人團。絕大多數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規則。
Ⅳ 美國總統競選進入決戰階段,誰會是最後贏家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在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已獲得超過270張選舉人票。
2020年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局長埃米莉·墨菲通知拜登及其團隊,特朗普政府已做好准備正式開始政權過渡進程。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天傍晚在社交媒體上證實這一消息,同時表示將繼續為挑戰選舉結果而戰。
(5)遠程訪問美總統選舉擴展閱讀: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9月29日晚上9點(北京時間30日早上9點)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舉行。現任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將展開交鋒。
2020年10月15日,第二次美國總統辯論以遠程的方式進行。
2020年美國當地時間周六(11月7日),在經過數日緊張的票數清點後,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