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共享介質訪問控制方案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共享介質訪問控制方案

發布時間: 2023-02-15 17:57:00

A. 在共享介質乙太網中,採用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是

控制方法是CSMA/CD方法。

在傳統的共享乙太網中,所有的節點共享傳輸介質。為了保證傳輸介質有序、高效地為許多節點提供傳輸服務,就需要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解決問題。

CSMA/CD是一種爭用型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它起源於美國夏威夷大學開發的ALOHA網所採用的爭用型協議,並進行了改進,使之具有比ALOHA協議更高的介質利用率。主要應用於現場匯流排Ethernet中。另一個改進是,對於每一個站而言,一旦它檢測到有沖突,它就放棄它當前的傳送任務。

因為需要使用CSMA/CD協議來控制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所以答案是(D )CSMA/CD方法。

(1)共享介質訪問控制方案擴展閱讀:

CSMA/CD控制方式的優點是:

原理比較簡單,技術上易實現,網路中各工作站處於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優先順序控制。但在網路負載增大時,發送時間增長,發送效率急劇下降。

它的工作原理是: 發送數據前 先偵聽信道是否空閑 ,若空閑,則立即發送數據。若信道忙碌,則等待一段時間至信道中的信息傳輸結束後再發送數據;若在上一段信息發送結束後,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節點都提出發送請求,則判定為沖突。若偵聽到沖突,則立即停止發送數據,等待一段隨機時間,再重新嘗試。

B. 目前區域網常用的介質訪問控制研方法主要有哪些請分別簡述它們的主要特點。

布線主要有:星型、匯流排型、環型、樹型其介質控制主要有:1 CSMA/CD最早的CSMA方法起源於美國夏威夷大學的ALOHA廣播分組網路,1980年美國DEC、Intel和Xerox公司聯合宣布Ethernet網採用CSMA技術,並增加了檢測碰撞功能,稱之為CSMA/CD。這種 方式適用於匯流排型和樹形拓撲結構,主要解決如何共享一條公用廣播傳輸介質。其簡單原理 是:在網路中,任何一個工作站在發送信息前,要偵聽一下網路中有無其它工作站在發送信 號,如無則立即發送,如有,即信道被佔用,此工作站要等一段時間再爭取發送權。等待時 間可由二種方法確定,一種是某工作站檢測到信道被佔用後,繼續檢測,直到信道出現空閑 。另一種是檢測到信道被佔用後,等待一個隨機時間進行檢測,直到信道出現空閑後再發送 。 CSMA/CD要解決的另一主要問題是如何檢測沖突。當網路處於空閑的某一瞬間,有兩個或兩 個以上工作站要同時發送信息,這時,同步發送的信號就會引起沖突,現由IEEE802.3標准確定的CSMA/CD檢測沖突的方法是:當一個工作站開始佔用信道進行發送信息時,再用碰撞 檢測器繼續對網路檢測一段時間,即一邊發送,一邊監聽,把發送的信息與監聽的信息進行比較,如結果一致,則說明發送正常,搶占匯流排成功,可繼續發送。如結果不一致,則說明 有沖突,應立即停止發送。等待一隨機時間後,再重復上述過程進行發送。CSMA/CD控制方式的優點是:原理比較簡單,技術上易實現,網路中各工作站處於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優先順序控制。但在網路負載增大時,發送時間增長,發送效率急劇下降。 2 令牌環令牌環只適用於環形拓撲結構的區域網。其主要原理是:使用一個稱之為「令牌」的控制標 志(令牌是一個二進制數的位元組,它由「空閑」與「忙」兩種編碼標志來實現,既無目的地 址 ,也無源地址),當無信息在環上傳送時,令牌處於「空閑」狀態,它沿環從一個工作站到 另 一個工作站不停地進行傳遞。當某一工作站准備發送信息時,就必須等待,直到檢測並捕獲 到經過該站的令牌為止,然後,將令牌的控制標志從「空閑」狀態改變為「忙」狀態,並發送出一幀信息。其他的工作站隨時檢測經過本站的幀,當發送的幀目的地址與本站地址相符時,就接收該幀,待復制完畢再轉發此幀,直到該幀沿環一周返回發送站,並收到接收站指向發送站的肯定應簽信息時,才將發送的幀信息進行清除,並使令牌標志又處於「空閑」狀 態,繼續插入環中。當另一個新的工作站需要發送數據時,按前述過程,檢測到令牌,修改狀態,把信息裝配成幀,進行新一輪的發送。令牌環控制方式的優點是它能提供優先權服務,有很強的實時性,在重負載環路中,「令牌 」以循環方式工作,效率較高。其缺點是控制電路較復雜,令牌容易丟失。但IBM在1985年 已解決了實用問題,近年來採用令牌環方式的令牌環網實用性已大大增強。 3 令牌匯流排令牌匯流排主要用於匯流排形或樹形網路結構中。它的訪問控制方式類似於令牌環,但它是把總 線形或樹形網路中的各個工作站按一定順序如按介面地址大小排列形成一個邏輯環。只有令牌持有者才能控制匯流排,才有發送信息的權力。信息是雙向傳送,每個站都可檢測到其它站 點發出的信息。在令牌傳遞時,都要加上目的地址,所以只有檢測到並得到令牌的工作站, 才能發送信息,它不同於CSMA/CD方式,可在匯流排和樹形結構中避免沖突。這種控制方式的優點是各工作站對介質的共享權力是均等的,可以設置優先順序,也可以不設 ;有較好的吞吐能力,吞吐量隨數據傳輸速率增高而加大,連網距離較CSMA/CD方式大。缺 點是控制電路較復雜、成本高,輕負載時,線路傳輸效率低。

C. 區域網從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的角度可分為哪兩類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區域網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的角度可以分為共享式區域網和交換式區域網。
共享式乙太網最大的問題是採用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式,通過集線器級聯或堆疊後形成的網路仍是屬於同一個沖突域。在同一個沖突域中,任一時刻只允許一個站點發送數據,每一次的傳送都會佔用整個傳輸介質。傳輸介質是共享的,所有站點平分帶寬。
交換式乙太網是在10Base-T和100Base-TX雙絞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高速網路,它的關鍵設備是交換機(Switch)。交換機是一種特殊的網橋,它的一個埠是一個沖突域。

D. 區域網的訪問控制有哪幾種,分別適用於哪些網路

1、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法:適用於所有區域網。

2、令牌環訪問控製法:只適用於環形拓撲結構的區域網。

3、令牌匯流排訪問控製法:主要用於匯流排形或樹形網路結構中。


(4)共享介質訪問控制方案擴展閱讀

令牌匯流排訪問控制方式類似於令牌環,但把匯流排形或樹形網路中的各個工作站按一定順序如按介面地址大小排列形成一個邏輯環。只有令牌持有者才能控制匯流排,才有發送信息的權力。信息是雙向傳送,每個站都可檢測到站點發出的信息。

CSMA/CD要解決的另一主要問題是如何檢測沖突。當網路處於空閑的某一瞬間,有兩個或兩 個以上工作站要同時發送信息,同步發送的信號就會引起沖突。

E. 共享介質和介質訪問控制

當作歷史了解下就行了。 現在不用了、、、 與時俱進呵。。。

F. 區域網基本技術中有哪幾種媒體訪問控制方法

計算機區域網一般採用共享介質,這樣可以節約區域網的造價。對於共享介質,關鍵問題是當多個站點要同時訪問介質時,如何進行控制,這就涉及到區域網的介質訪問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協議。在網路中伺服器和計算機眾多,每台設備隨時都有發送數據的需求,這就需要有某些方法來控制對傳輸媒體的訪問,以便兩個特定的設備在需要時可以交換數據。傳輸媒體的訪問控制方式與區域網的拓撲結構、工作過程有密切關系。目前,計算機區域網常用的訪問控制方式有3種,分別是載波多路訪問/沖突檢測(CSMA/CD)、令牌環訪問控製法(Token Ring)和令牌匯流排訪問控製法(Toking Bus)。其中,載波多路訪問/沖突檢測(CSMA/CD)是由ALOHA隨機訪問控制技術發展而來的,在此,對ALOHA隨機訪問控制技術簡要介紹一下。
1.ALOHA協議
ALOHA協議是20世紀70年代在夏威夷大學由Norman Abramson及其同事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地面無線電廣播信道的爭用問題。ALOHA協議分為純ALOHA和分槽ALOHA兩種。
(1)純ALOHA
ALOHA協議的思想很簡單,只要用戶有數據要發送,就盡管讓他們發送。當然,這樣會產生沖突從而造成幀的破壞。但是,由於廣播信道具有反饋性,因此發送方可以在發送數據的過程中進行沖突檢測,將接收到的數據與緩沖區的數據進行比較就可以知道數據幀是否遭到破壞。同樣的道理,其他用戶也是按照此過程工作。如果發送方知道數據幀遭到破壞(檢測到沖突),那麼它可以等待一段隨機長的時間後重發該幀。對於區域網LAN,反饋信息很快就可以得到;而對於衛星網,發送方要在270ms後才能確認數據發送是否成功。通過研究證明,純ALOHA協議的信道利用率最大不超過18%(1/2e)。
(2)分槽ALOHA
1972年,Roberts發明了一種能把信道利用率提高一倍的信道分配策略,即分槽ALOHA協議。其思想是用時鍾來統一用戶的數據發送。辦法是將時間分為離散的時間片,用戶每次必須等到下一個時間片才能開始發送數據,從而避免了用戶發送數據的隨意性,減少了數據產生沖突的可能性,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在分槽ALOHA系統中,計算機並不是在用戶按下回車鍵後就立即發送數據,而是要等到下一個時間片開始時才發送。這樣,連續的純ALOHA就變成離散的分槽ALOHA。由於沖突的危險區平均減少為純ALOHA的一半,因此分槽ALOHA的信道利用率可以達到36%(1/e),是純ALOHA協議的兩倍。對於分槽ALOHA,用戶數據的平均傳輸時間要高於純ALOHA系統。
2.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CSMA/CD)
CSMA/CD是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的縮寫,含有兩方面的內容,即載波偵聽(CSMA)和沖突檢測(CD)。CSMA/CD訪問控制方式主要用於匯流排型和樹狀網路拓撲結構、基帶傳輸系統。信息傳輸是以「包」為單位,簡稱信包,發展為IEEE 802.3基帶CSMA/CD區域網標准。
(1)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案
先聽後發,工作站在每次發送前,先偵聽匯流排是否空閑,如發現已被佔用,便推遲本次的發送,僅在匯流排空閑時才發送信息。介質的最大利用率取決於幀的長度和傳播時間,與幀長成正比,與傳播時間成反比。
載波監聽多路訪問CSMA的技術也稱做先聽後說LBT(Listen Before Talk)。要傳輸數據的站點首先對媒體上有無載波進行監聽,以確定是否有別的站點在傳輸數據。如果媒體空閑,該站點便可傳輸數據;否則,該站點將避讓一段時間後再做嘗試。這就需要有一種退避演算法來決定避讓的時間,常用的退避演算法有非堅持、1-堅持、P-堅持3種。
① 非堅持演算法。演算法規則如下:
如果媒本是空閑的,則可以立即發送。
如果媒體是忙的,則等待一個由概率分布決定的隨機重發延遲後,再重復前一個步驟。
採用隨機的重發延遲時間可以減少沖突發生的可能性。
非堅持演算法的缺點是:即使有幾個著眼點位都有數據要發送,但由於大家都在延遲等待過程中,致使媒體仍可能處於空閑狀態,使利用率降低。
② 1-堅持演算法。演算法規則如下:
如果媒體是空閑的,則可以立即發送。
如果媒體是忙的,則繼續監聽,直至檢測到媒體是空閑,立即發送。
如果有沖突(在一段時間內未收到肯定的回復),則等待一個隨機量的時間,重復前兩步。
這種演算法的優點是:只要媒體空閑,站點就可立即發送,避免了媒體利用率的損失。
其缺點是:假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站點有數據要發送,沖突就不可避免。
③ P-堅持演算法。演算法規則如下:
監聽匯流排,如果媒體是空閑的,則以P的概率發送,而以(1–P)的概率延遲一個時間單位。一個時間單位通常等於最大傳播時延的2倍。
延遲一個時間單位後,再重復第一步。
如果媒體是忙的,繼續監聽直至媒體空閑並重復第一步。
P-堅持演算法是一種既能像非堅持演算法那樣減少沖突,又能像1-堅持演算法那樣減少媒體空閑時間的折中方案。問題在於如何選擇P的值,這要考慮到避免重負載下系統處於的不穩定狀態。假如媒體忙時,有N個站有數據等待發送,一旦當前的發送完成,將要試圖傳輸的站的總期望數為NP。如果選擇P過大,使NP>1,表明有多個站點試圖發送,沖突就不可避免。最壞的情況是,隨著沖突概率的不斷增大,而使吞吐量降低到零。所以必須選擇適當P值使NP<1。當然P值選得過小,則媒體利用率又會大大降低。
(2)二進制指數退避演算法
重發時間均勻分布在0~TBEB之間,TBEB=2i–1(2a),a為端-端的傳輸延遲,i為重發次數。該式表明,重發延遲將隨著重發次數的增加而按指數規律迅速地延長。
(3)CSMA/CD
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是提高匯流排利用率的一種CSMA改進方案。該方法為:使各站點在發送信息時繼續監聽介質,一旦檢測到沖突,就立即停止發送,並向匯流排發送一串阻塞信號,通知匯流排上的各站點沖突已發生。
採用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的匯流排型區域網中,每一個結點在利用匯流排發送數據時,首先要偵聽匯流排的忙、閑狀態。如果匯流排上已經有數據信號傳輸,則為匯流排忙;如果匯流排上沒有數據信號傳輸,則為匯流排空閑。由於Ethernet的數據信號是按差分曼徹斯特方法編碼,因此如果匯流排上存在電平跳變,則判斷為匯流排忙;否則判斷為匯流排空。如果一個結點准備好發送的數據幀,並且此時匯流排空閑,它就可以啟動發送。同時也存在著這種可能,那就是在幾乎相同的時刻,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結點發送了數據幀,那麼就會產生沖突,所以結點在發送數據的同時應該進行沖突檢測。
(4)CSMA/CD方式的主要特點
原理比較簡單,技術上較易實現,網路中各工作站處於同等地位,不要集中控制,但這種方式不能提供優先順序控制,各結點爭用匯流排,不能滿足遠程式控制制所需要的確定延時和絕對可靠性的要求。此方式效率高,但當負載增大時,發送信息的等待時間較長。
3.令牌環(Token Ring)訪問控制
Token Ring是令牌傳輸環(Token Passing Ring)的簡寫。令牌環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是通過在環狀網上傳輸令牌的方式來實現對介質的訪問控制。只有當令牌傳輸至環中某站點時,它才能利用環路發送或接收信息。當環線上各站點都沒有幀發送時,令牌標記為01111111,稱為空標記。當一個站點要發送幀時,需等待令牌通過,並將空標記置換為忙標記01111110,緊跟著令牌,用戶站點把數據幀發送至環上。由於是忙標記,所以其他站點不能發送幀,必須等待。
發送出去的幀將隨令牌沿環路傳輸下去。在循環一周又回到原發送站點時,由發送站點將該幀從環上移去,同時將忙標記換為空標記,令牌傳至後面站點,使之獲得發送的許可權。發送站點在從環中移去數據幀的同時還要檢查接收站載入該幀的應答信息,若為肯定應答,說明發送的幀已被正確接收,完成發送任務。若為否定應答,說明對方未能正確收到所發送的幀,原發送站點需要在帶空標記的令牌第二次到來時,重發此幀。採用發送站從環上收回幀的策略,不僅具有對發送站點自動應答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廣播特性,即可有多個站點接收同一個數據幀。
接收幀的過程與發送幀不同,當令牌及數據幀通過環上站點時,該站將幀攜帶的目標地址與本站地址相比較。若地址符合,則將該幀復制下來放入接收緩沖器中,待接收站正確接收後,即在該幀上載入肯定應答信號;若不能正確接收則載入否定應答信號,之後再將該幀送入環上,讓其繼續向下傳輸。若地址不符合,則簡單地將數據幀重新送入環中。所以當令牌經過某站點而它既不發送信息,又無處接收時,會稍經延遲,繼續向前傳輸。
在系統負載較輕時,由於站點需等待令牌到達才能發送或接收數據,因此效率不高。但若系統負載較重,則各站點可公平共享介質,效率較高。為避免所傳輸數據與標記形式相同而造成混淆,可採用位填入技術,以區別數據和標記。
使用令牌環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的網路,需要有維護數據幀和令牌的功能。例如,可能會出現因數據幀未被正確移去而始終在環上傳輸的情況;也可能出現令牌丟失或只允許一個令牌的網路中出現了多個令牌等異常情況。解決這類問題的辦法是在環中設置監控器,對異常情況進行檢測並消除。令牌環網上的各個站點可以設置成不同的優先順序,允許具有較高優先權的站申請獲得下一個令牌權。
歸納起來,在令牌環中主要有下面3種操作。
截獲令牌並且發送數據幀。如果沒有結點需要發送數據,令牌就由各個結點沿固定的順序逐個傳遞;如果某個結點需要發送數據,它要等待令牌的到來,當空閑令牌傳到這個結點時,該結點修改令牌幀中的標志,使其變為「忙」的狀態,然後去掉令牌的尾部,加上數據,成為數據幀,發送到下一個結點。
接收與轉發數據。數據幀每經過一個結點,該結點就比較數據幀中的目的地址,如果不屬於本結點,則轉發出去;如果屬於本結點,則復制到本結點的計算機中,同時在幀中設置已經復制的標志,然後向下一個結點轉發。
取消數據幀並且重發令牌。由於環網在物理上是個閉環,一個幀可能在環中不停地流動,所以必須清除。當數據幀通過閉環重新傳到發送結點時,發送結點不再轉發,而是檢查發送是否成功。如果發現數據幀沒有被復制(傳輸失敗),則重發該數據幀;如果發現傳輸成功,則清除該數據幀,並且產生一個新的空閑令牌發送到環上。
4.令牌匯流排訪問控製法(Token Bus)
Token Bus是令牌通行匯流排(Token Passing bus)的簡寫。這種方式主要用於匯流排型或樹狀網路結構中。1976年美國Data Point公司研製成功的ARCnet(Attached Resource Computer)網路,它綜合了令牌傳遞方式和匯流排網路的優點,在物理匯流排結構中實現令牌傳遞控制方法,從而構成一個邏輯環路。此方式也是目前微機局域中的主流介質訪問控制方式。
ARCnet網路把匯流排或樹狀傳輸介質上的各工作站形成一個邏輯上的環,即將各工作站置於一個順序的序列內(例如可按照介面地址的大小排列)。方法可以是在每個站點中設一個網路結點標識寄存器NID,初始地址為本站點地址。網路工作前,要對系統初始化,以形成邏輯環路,其過程主要是:網中最大站號n開始向其後繼站發送「令牌」信包,目的站號為n+1,若在規定時間內收到肯定的信號ACK,則n+1站連入環路,否則在n+1繼續向下詢問(該網中最大站號為n=255,n+1後變為0,然後1、2、3、…遞增),凡是給予肯定回答的站都可連入環路並將給予肯定回答的後繼站號放入本站的NID中,從而形成一個封閉邏輯環路,經過一遍輪詢過程,網路各站標識寄存器NID中存放的都是其相鄰的下游站地址。
邏輯環形成後,令牌的邏輯中的控制方法類似於Token Ring。在Token Bus中,信息是按雙向傳送的,每個站點都可以「聽到」其他站點發出的信息,所以令牌傳遞時都要加上目的地址,明確指出下一個將到控制的站點。這種方式與CSMA/CD方式的不同在於除了當時得到令牌的工作站之外,所有的工作站只收不發,只有收到令牌後才能開始發送,所以拓撲結構雖是匯流排型但可以避免沖突。
Token Bus方式的最大優點是具有極好的吞吐能力,且吞吐量隨數據傳輸速率的增高而增加,並隨介質的飽和而穩定下來但並不下降;各工作站不需要檢測沖突,故信號電壓容許較大的動態范圍,聯網距離較遠;有一定實時性,在工業控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MAP網就是用的寬頻令牌匯流排。其主要缺點在於其復雜性和時間開銷較大,工作站可能必須等待多次無效的令牌傳送後才能獲得令牌。
應該指出,ARCnet網實際上採用稱為集中器的硬體聯網,物理拓撲上有星狀和匯流排型兩種連接方式。

G. 共享介質乙太網中,採用的訪問控制方法是什麼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即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

H. 區域網最常用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是哪兩種各有什麼特點

區域網最常用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及特點如下: 令牌是一種特殊的幀,用於控制網路結點的發送權,只有持有令牌的結點才能發送數據。1. 令牌匯流排訪問控制(Token-Bus) 令牌匯流排的優點 在於它的確定性、可調整性及較好的吞吐能力,適用於對數據傳輸實時性要求較高或通訊負荷較重的應用環境中,如生產過程式控制制領域。 它的缺點在於它的復雜性和時間開銷較大,結點可能要等待多次無效的令牌傳送後才能獲得令牌。 2.令牌環訪問控制(Token-Ring) 令牌環的主要優點 在於其訪問方式具有可調整性和確定性,且每個結點具有同等的介質訪問權。同時,還提供優先權服務,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它的主要缺點 是環維護復雜,實現較困難。

I. 簡述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的原理

簡述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的原理

乙太網採用CSMA/CD媒體訪問機制,任何工作站都可以在任何時間訪問網路。在發送數據之前,工作站首先需要偵聽網路是否空閑,如果網路上沒有任何數據傳送,工作站就會把所要發送的信息投放到網路當中。否則,工作站只能等待網路下一次出現空閑的時候再進行數據的發送。

快速乙太網與傳統乙太網 (10BASET) 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 ()

A

乙太網採用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式進行通信。這句話對嗎?

是正確的!主要是用在使用集線器鏈接主機的情況

ieee802.3標准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的工作原理

呵呵,兄弟,我們考試題目一樣啊!你是哪個學校的啊? 下面給你答案:
試簡述IEEE802.3標准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的工作原理(包括發送端、接收端及沖突處理的原理)。
(1)工作站要發送數據時,先偵聽信道是否有載波,如果有,表示信道忙,則繼續偵聽,直至檢測到空閑,立即發送數據;
(2)在發送數據過程中進行沖突檢測,如果在沖突窗口內沒有發生沖突,則表示數據發送成功,否則立即停止發送,並採用二進制指數回退演算法,等待一個隨機時間後在重復發送過程;
(3)對於接收方,則根據數據包的校驗和正確與否和物理地址是否為自己來決定是否將數據交給上層協議.

在共享介質乙太網中,採用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是

答案是D,CSMA/CD又叫載波偵聽多址訪問/沖突檢測

乙太網絡的介質控制方式是什麼(介質訪問方式),工作原理是什麼?

乙太網的介質訪問控制(MAC)技術稱為:載波監聽多路存取和沖突檢測(CSMA/CD),下面我們分步來說明其原理:
1、載波監聽:當你所在的網站(包括伺服器和工作站)要向另一個網站發送信息時,先監聽網路信道上有無信息正在傳輸,信道是否空閑。
2、信道忙碌:如果發現網路信道正忙,則等待,直到發現網路信道空閑為止。
3、信道空閑:如果發現網路信道空閑,則向網上發送信息。由於整個網路信道為共享匯流排結構,網上所有網站都能夠收到你所發出的信息,所以網站向網路信道發送信息也稱為「廣播」。但只有你想要發送數據的網站識別和接收這些信息。
4、沖突檢測:網站發送信息的同時,還要監聽網路信道,檢測是否有另一台網站同時在發送信息。如果有,兩個網站發送的信息會產生碰撞,即產生沖突,從而使數據信息包被破壞。
5、遇忙停發:如果發送信息的網站檢測到網上的沖突,則立即停止該此網路信息發送,並向網上發送一個「沖突」信號,讓其它網站也發現該沖突,從而擯棄可能一直在接收的受損的信息包。
6、多路存取:如果發送信息的網站因「碰撞沖突」而停止發送,就需等待一段時間,再回到第一步,重新開始載波監聽和發送,直到數據成功發送為止。
乙太網規范具體規定了如何在臨近的物理區域,即區域網內,實現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如果希望將一台計算機接入區域網成為整個網路的一部分,該計算機需要具備一個用於分割和包裝數據的網路介面以及一個用於連接線纜的連接埠。連接埠一般被集成到系統的主板上或做為內置網卡將數據發送到網路上,同時接收來自網路上其它計算機的數據。
乙太網不僅僅是一種硬體規范,同時它還是一種通訊協議,可以控制如何在相互連接的計算機中傳送數據。通過乙太網技術連接的計算機首先把需要發送的信息分割成小的許多小的數據包,然後再通過網線發送出去。我們可以把數據包想像為一個個的行李箱,加上標簽之後,通過運輸通經發送到不同的目的城市。除了需要傳送的信息之外,數據包中還包含用於指定接收方的目標地址和用於標明發送方的源地址。
乙太網介面使用一種被稱為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即CSMA/CD(載波監聽多路存取和沖突檢測) 的協議發送數據包。該協議為避免多台計算機同時發送數據所造成的數據丟失和網路阻塞,規定在任意時刻內網路上只能有一台計算機向外發送數據,每一台計算機在發送數據之前必須等待網路上的空閑間隔時間。當一個被發送出的數據包到達接收方時,發送方會收到確認信息,然後等待下一次網路空閑時間發送下一個數據包。所有在數據包傳輸路徑上的設備都會讀取數據包內的目標地址,以判斷是否接收數據包或繼續轉發數據包。

IEEE802.3協議的乙太網(ETHEERNET)介質訪問控制方法(MAC)是怎麼樣工作的

1.物理層
物理層包括物理介質、物理介質連接設備(PMA)、連接單元(AUI)和物理收發信號格式(PS)。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編碼、解碼、時鍾提取與同步、發送、接收和載波檢測等,為數據鏈路層提供服務。
2.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包括邏輯鏈路控制(LLC)子層和介質訪問控制(MAC)子層
LLC子層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對傳輸介質的訪問。目前,常用LLC協議有:CSMA/CD、Token-Bus、Token-Ring和FDDI。
MAC子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連接服務類型,其中,面向連接的服務能提供可靠的通信。

共享介質乙太網中,採用的訪問控制方法是什麼?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ess/Collision Detect)
即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

什麼是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介質訪問控制方式,也就是信道訪問控制方法,可以簡單的把它理解為如何控制網路節點何時發送數據、如何傳輸數據以及怎樣在介質上接收數據。常用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有時分多路復用(TDM)、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介質控制(CSMA/CD)和令牌環(Token Ring)。

介質網的控制方式

CSMACD 帶有載波偵聽的隨機沖突檢測

J. 區域網中的介質訪問控制方法都有什麼

常用的介質訪問控制方式有時分多路復用(TDM)、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介質控制(CSMA/CD)和令牌環(Token Ring)。

1、CSMA/CD為標准乙太網、快速乙太網和千兆乙太網中統一採用的介質爭用處理協議(但在萬兆乙太網中,由於採用的是全雙工通信,所以不再採用這一協議)。

2、令牌環工作原理:網上站點要求發送幀,必須等待空令牌。當獲取空令牌,則將它改為忙令牌,後隨數據幀;環內其它站點不能發送數據。環上站點接收、移位數據,並進行檢測。如果與本站地址相同,則同時接收數據,接收完成後,設置相應標記。

該幀在環上循環一周後,回到發送站,發送站檢測相應標記後,將此幀移去。將忙令牌改成空令牌,繼續傳送,供後續站發送幀。



(10)共享介質訪問控制方案擴展閱讀

在CSMA中,由於信道傳播時延的存在,即使通信雙方的站點都沒有偵聽到載波信號,在發送數據時仍可能會發生沖突,因為他們可能會在檢測到介質空閑時同時發送數據,致使沖突發生。盡管CSMA可以發現沖突,但它並沒有先知的沖突檢測和阻止功能,致使沖突發生頻繁。

一種CSMA的改進方案是使發送站點在傳輸過程中仍繼續偵聽介質,以檢測是否存在沖突。如果兩個站點都在某一時間檢測到信道是空閑的,並且同時開始傳送數據,則它們幾乎立刻就會檢測到有沖突發生。

如果發生沖突,信道上可以檢測到超過發送站點本身發送的載波信號幅度的電磁波,由此判斷出沖突的存在。一旦檢測到沖突,發送站點就立即停止發送,並向匯流排上發一串阻塞信號,用以通知匯流排上通信的對方站點,快速地終止被破壞的幀,可以節省時間和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