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德國奧伊廷訪問團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德國奧伊廷訪問團

發布時間: 2023-02-22 02:16:08

Ⅰ 韋伯是誰啊啊

[編輯本段]1、音樂家 Weber,Carl Maria von (1786-1826) 德國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 [1] 。 他早期創作的歌劇作品,如《森林少女》、《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和《西爾瓦納》等,已孕育著浪漫主義傾向。 ①概述 1786年11月18日生於奧伊廷,1826年6月5日卒於倫敦 。出身於音樂家庭 ,曾從J.海頓之弟學習作曲,14歲就寫了不少作品。1803年在維也納從G.J.福格勒學作曲,1804年任布雷斯勞的歌劇指揮,後因其改革思想不被理解而被迫辭職。1807年在斯圖加特任符騰堡公爵的秘書,1810年重新投入音樂活動 。1813~1816年領導布拉格歌劇院工作,1817年起定居德累斯頓,並與一女歌唱家結婚。1820年以前還在歐洲各國旅行演奏和指揮。他有一雙大手,可以輕松地彈奏十度內的四部和聲,演奏風格親切而富於技巧 。韋伯早期創作的歌劇作品,如 《森林少女》、《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和《西爾瓦納》等,已孕育著浪漫主義傾向。在他的10部歌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魔彈射手》以從未有過的浪漫主義氣質和民族風格,為歌劇創作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對1823年寫的《歐麗安特》進行了新的嘗試,豐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劇中的功能,改說白為朗誦調,對突破關閉式分曲結構作了探索,配器及和聲運用也有進一步發展。但這部歌劇在題材方面沒能擺脫騎士傳奇的神秘色彩,音樂也缺乏個性,以至演出後遭到冷遇。他的最後一部歌劇《奧伯龍》是1826年應英國科文特加登歌劇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傳奇,其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曲目。韋伯還作有不少戲劇音樂、器樂和聲樂作品,其中協奏曲佔有一定地位。他為鋼琴和樂隊而作的小協奏曲是具有浪漫派特點的新型協奏曲,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和單簧管協奏曲採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樣富有浪漫氣息。他的鋼琴曲《邀舞》具有一種華麗的技巧和管弦樂效果,曾兩次被改編為管弦樂曲,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韋伯還寫了不少音樂評論文章,其中較重要的是帶有自傳性的小說《音樂家的生活》。他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輩,在創作、演出、指揮和社會活動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努力,為新的浪漫主義音樂藝術開辟了道路。 ②生平 1786年11月18日韋伯生於德國奧伊廷城。父親是一位業餘音樂家,也是一個城鎮樂隊和旅行劇團的領班。母親曾是一位歌唱演員。韋伯自幼受環境的薰陶,對他後來走上歌劇創作道路有一定影響。1798年,韋伯曾在J.海頓之弟M.海頓門下學習理論作曲,到1800年他14歲時,已寫了不少作品。他還寫了他最早的幾部歌劇:《森林少女》(1800)《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1802)等。這些歌劇在風格上接近歌唱劇,雖不成熟,但已看出他歌劇創作的一些特徵。1803年在維也納從師G.J.福格勒學習作曲。福格勒對民歌的愛好啟發了韋伯對民間音樂的興趣。1804年經福格勒幫助,韋伯謀得在布雷斯勞的歌劇指揮職位,後因在上演劇目、樂隊組織以及指揮方面的改革想法不被理解,被迫辭職。1807年他在斯圖加特任該地符騰堡公爵路德維希的秘書,除進行創作和給公爵的孩子們上課外,主要是管理賬目等事務工作,直到1810年才又重新全部投入音樂活動。這時期他寫了他僅有的兩部交響曲(1807)和歌劇《西爾瓦納》(1810)。1820年以前他在歐洲許多國家旅行演奏和指揮演出。1813~1816年曾領導布拉格歌劇院工作,並再一次在上演劇目和指揮中貫徹他改革的設想,但仍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韋伯作為鋼琴演奏家,和當時活躍在舞台上的J.N.胡梅爾、I.莫謝勒斯、F.卡爾克布雷納以及C.車爾尼等大師齊名,他的演奏風格親切而富於技巧。由於他有一雙大手的優越條件,可以毫無困難的彈奏十度內的四部和聲,他在小協奏曲等作品中那些驚人的大跳和八度滑奏等,就是為適應他演奏技巧而寫的。他還曾輕松自如的把他的原《C大調第一鋼琴奏鳴曲》在#C大調上演奏,受到同輩音樂家們的贊揚。20年代前後正是德國民族意識覺醒的年代,蒙受屈辱的梯爾齊特和約和拿破倫的侵略戰爭等,都曾激起廣大德國人民的愛國情感。韋伯就曾為愛國詩人T.克爾納的詩集《琴與劍》中的詩篇譜曲。1815年他還寫了康塔塔《斗爭與勝利》等,在群眾中引起很大的反響。1817年由布雷斯勞遷到德累斯頓,同年和歌唱家卡羅琳·勃蘭特結婚。在德累斯頓的10年是韋伯最後的時期,也是他創作的成熟時期。著名的鋼琴曲《邀舞》(1819)和《鋼琴小協奏曲》(1821)都是這一時期完成的。他創作的高峰是1821年完成的著名歌劇《魔彈射手》(一譯《自自射手》),演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被認為是具有浪漫主義特徵的德國民族歌劇的誕生。《魔彈射手》的出現,使韋伯獲得了巨大聲譽,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音樂家。1823年他又寫了歌劇《歐麗安特》,1826年應英國科文特加登歌劇院的邀請,寫了他最後的一部歌劇《奧伯龍》。但是這兩部歌劇都沒有達到《魔彈射手》的水平。自於《歐麗安特》的演出遭受冷遇和長期勞累,1826年6月5日在倫敦病逝。 ③創作 韋伯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輩,在創作、演出、指揮和音樂社會活動方面都進行積極工作,為新的浪漫主義音樂藝術開辟了道路。他創作中所表現出的那種浪漫主義氣質,那種富於幻想性的特色,那種追求民族和民間情趣,以及作品中帶有戲劇情節的構思和注重色彩變化的手法,都對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作為浪漫主義歌劇的奠基人,他的創作是在德國浪漫主義思潮興起、民族意識高漲的背景下進行的。特別是在歌劇舞台為義大利和法國歌劇所統治的情況下,韋伯所開創的浪漫主義民族歌劇,不論從題材上和風格手法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韋伯早期創作的歌劇作品,已可看到一種和他的先輩們不同的浪漫主義傾向。他的《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和《西爾瓦納》,不論是用管弦樂巧妙地描繪森林陽光和風暴,或是劇情中騎士的愛情傳奇以及命運的巧合等,都孕育了《魔彈射手》和《歐麗安特》等歌劇的風格特徵。在他的10部歌劇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魔彈射手》。這部作品以從未有過的浪漫主義氣質和民族風格,為歌劇創作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使韋伯在音樂史中佔有一個重要地位。這部歌劇取材於古老的民間傳說,劇中主人公馬克斯為追求愛情和幸福,動搖在善和惡之間;為達到目的,終於屈從卡斯帕爾的誘惑與魔鬼定約,到狼谷去煉制魔彈,在比賽的關鍵時到,由於隱士的相助,魔彈沒有射中美麗善良的阿加特,而陰險的卡斯帕爾受到了應得的懲罰,最後在隱士的調停下,馬克斯得到奧托卡爾公爵的寬恕。歌劇表達了光明戰勝黑暗、善良戰勝邪惡這一主題思想,在當時黑暗而令人窒息的封建復辟時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歌劇中山林景象、生活風俗的描繪,以及作者對民族民間音調的運用,都和當時那種賣弄歌唱技巧、追求華麗輝煌效果的義大利和法國式歌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德國人民備感清新、親切。作者在歌劇結構上,把現實的純朴生活(如第1、3幕)和充滿奇幻色彩的狼谷(第2幕)對比起來,追求一種新的浪漫主義氣氛。歌劇序曲中使用了主導動機,序曲中的主題主要取自歌劇中的曲調,主題間的聯系和發展體現了人物的關系和劇情的發展過程以及歌劇的主題思想,為以序曲概括劇情的寫法提供了經驗。整個歌劇的風格、內容、結構、配器等對後來浪漫派歌劇的寫作,尤其對R.瓦格納的歌劇有很大影響。 為實現建立德國英雄性大歌劇的理想,以及追求在歌劇中道德力量的戲劇對比,韋伯在《歐麗安特》的創作中進行了新的嘗試。這部歌劇結構上擺脫了德國歌唱劇的影響,豐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劇結構中的功能,同時改說白為朗誦調,對突破傳統的關閉式分曲結構作了一些探索。如將詠嘆調放到更大的場面結構中或各種性質不同的朗誦調的連接等。歌劇在配器及和聲運用上,也有進一步發展。如建立在全音階和半音階對比上的和聲使用,8個加弱音器的小提琴與1個不加弱音器的中提琴的顫音對比等,都很有代表性。特別是在《魔彈射手》中使用的主導動機手法,在這里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如劇中人埃格蘭婷的主導動機隨著她思想感情變化而變化的手法,對以後瓦格納的歌劇創作有明顯的影響。由於德國消極浪漫主義的影響,這部歌劇在題材方面沒有能夠擺脫中世紀騎士傳奇的神秘色彩,音樂也缺乏個性。但是這些新的探索在德國歌劇發展史上仍是有意義的,受到R.舒曼、F.李斯特、瓦格納等人的肯定。 《奧伯龍》是韋伯最後的1部歌劇。劇中描寫眾仙之王奧伯龍和仙後蒂塔尼婭爭吵後,找到一個獲罪的騎士到東方經歷了種種荒誕的冒險和愛情糾葛,最後騎士和他的情人在魔法號角下脫險,奧伯龍和仙後和好如初,騎士也被赦免,雙雙愛情大團圓。這是一部典型的浪漫傳奇,在倫敦上演時受到歡迎。歌劇的結構鬆散,音樂缺乏內在的統一和連貫性,更像一部戲劇配樂。但是序曲寫得概括、生動,繼承了《魔彈射手》和《歐麗安特》的傳統,是音樂會上經常上演的曲目。 除歌劇外,韋伯還寫了不少的戲劇音樂、器樂和聲樂作品,其中協奏曲在他的管弦樂作品中佔有一定地位。韋伯是把標題性和協奏曲這種傳統形式結合起來的最早作曲家之一。1821年他為鋼琴和樂隊寫的小協奏曲,就是這種具有浪漫派特點的新型協奏曲。樂曲通過幾個段落概括了騎士出征、妻子孤寂等待以及騎士凱旋等內容,音樂表現雖不夠深刻,但這種手法對後來浪漫派器樂寫作有一定影響。另外他的一些鋼琴協奏曲還常常喜歡在樂隊部分採用奇特的組合(如第1、2鋼琴協奏曲的慢板樂章等),這種新的配器手法是和他在歌劇中豐富管弦樂、重視色彩和效果相一致的。韋伯的音樂會樂曲中單簧管協奏曲也寫得富有浪漫氣息,他對單簧管以及其他一些管樂器的喜愛,也體現了浪漫派作家們對民間音樂的深厚感情。 韋伯的很多鋼琴作品是為他本人演奏而寫的。其中1819年寫的降D大調華麗迴旋曲《邀舞》就是一首著名的標題鋼琴舞曲。他用通俗易懂的音樂,描繪了紳士邀請女伴共舞和舞會中歡騰熱烈的氣氛,以及舞蹈結束時男女落座的情景。由於它本身就具有一種華麗的技巧和管弦樂效果,所以曾兩次被改編為管弦樂曲(1841年由H.柏遼茲,1896年由F.魏恩加特納)。這種把生活風俗性內容和舞蹈音樂結合起來的寫法,為後來浪漫派作家寫作標題性的鋼琴舞曲提供了範例。在舒曼、F.F.肖邦李斯特以及п.и.柴科夫斯基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此外他寫的一些變奏曲和舞曲,也都帶有一種華麗的技巧性。 韋伯還寫了不少音樂評論文章,除一些零散的短文和音樂會評價外,較重要的是他從1809~1820年間寫的帶有自傳性、形式自自的小說《音樂家的生活》。韋伯的評論文章中,除一部分是對當時音樂生活的評論和推薦不為人所知的有前途的音樂家外,主要的是他對歌劇的看法,特別是對建立德國歌劇的關心。他的評論文章反映了一定的進步美學思想,如他認為音樂評論必須具有思想性和洞察力,並應支持藝術的進步等等,但有時也不免片面,失之偏頗。 (1)生平簡介:威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德國作曲家,浪漫主義歌劇的先行者。和許多浪漫主義藝術家一樣,威伯是一個多才多藝的音樂家,在德國浪漫主義歌劇舞台上發揮了他的天賦之才,同時又是一位評論家、作家。威伯的音樂創作領域很廣,其最著名的代表作體現在歌劇和鋼琴作品兩方面。 (2)代表作品:歌劇《魔彈射手》、《奧伯龍》等,鋼琴曲《邀舞》等。 (3)藝術成就: ① 《魔彈射手》的誕生(1821年首演於柏林)標志著歐洲歌劇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開始,成為歐洲浪漫主義歌劇的奠基之作,威伯也被譽為西歐浪漫主義歌劇的創始人。 ② 威伯的《魔彈射手》使德國歌劇擺脫了義大利歌劇的影響,它的特點在於:吸收了德國歌唱劇的特徵,用說話代替宣敘調,詠嘆調中常滲透著民謠素材,音樂描寫著重於渲染氣氛,富有浪漫的幻想性。歌劇序曲與劇情聯系緊密,而且運用了「主導動機」的手法,這些特徵為瓦格納的歌劇開辟了新的道路,並直接導致了俄羅斯、捷克、波蘭等民族歌劇的興起。 ③《邀舞》是浪漫主義鋼琴音樂中的一首傑作,樂曲描繪了舞會前相互結識、交往、邀舞的生動過程。這首鋼琴作品後由柏遼茲改編為管弦樂曲,得到了更廣泛的流傳。

Ⅱ 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板是長什麼樣的

一戰戰敗了,德國被迫割讓一部分領土,包括:

1、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法國在普法戰爭前的疆界。

2、薩爾煤礦區由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3、承認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海岸線。把原屬波蘭的領土歸還,包括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即西上西里西亞,波茲南,西普魯士);但澤劃歸波蘭。

4、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奧伊彭、馬爾梅迪和毛來斯納。)。

6、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7、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1923年)。梅梅爾(默默爾)1252年由條頓騎士團建立。1422年確立了普魯士省與立陶宛之間的邊界,梅梅爾被包含在普魯士的范圍裡面,一直到1919年這條邊界都未曾變動過。巴黎和會中簽署了協議,德國放棄梅梅爾,交予協約國主要國家處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佔領。不過搞笑的是,1939年希特勒要求立陶宛歸還該地區,立陶宛居然同意了。

8、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它合並。

9、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割讓之後,德國的版圖變成了這樣:

1871—1918年德國疆域圖

一戰失敗後,割讓領土後的版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德國在一戰失敗之後,被迫割讓了一部分領土,但是領土面積算大。至少比現在的領土大很多。可是這個時候,德國人不吸取教訓,在一戰結束後的二十年,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了,領土面積進一步縮小。下面我們來看看二戰前後德國領土版圖變遷。

德國為德意志第三帝國(戰爭全面爆發前)

德意志第三帝國(二戰最大版圖)

二戰結束——被佔領的德國。戰爭結束,德國戰敗,按照相關協定,德國被英美法蘇分區佔領,進行民主化改造,之後德國分裂成由蘇聯支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由美國支持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被推倒的柏林牆——兩德統一 現代德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東德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也就是現在的版圖。

現在德國地圖

1、西部,德法有爭議的阿爾薩斯和渃林兩個州讓給法國

2、北部,石勒蘇益格州讓給丹麥

3、東部,西里西亞州全部,勃蘭登堡州部分地區以及奧得河流域,但澤自由港,切什青,波次坦等大片領土讓給波蘭

4、東普魯士被蘇聯強占,即現在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

5、南部工業基地波希米亞,獨立為現在的捷克等地。

總計,德國共損失了40%以上的領土。從龐大的德意志帝國淪為地理上的小國。

德國在二戰失敗後,不緊失去的是領土,還失去其他更多的東西,下面我們看看德國在二戰後失敗的慘狀。

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最後以失敗而結束。德國戰敗後,他的勢力范圍被重新劃分,曾經的德國地理范圍一變再變。那麼二戰之後德國的范圍有多發大?二戰後德國不只是勢力范圍變化,他們的生活也是十分悲慘。德國在一戰後被割讓了大量的土地,這是導致德國民族情緒上升,以至納粹上台,二戰爆發的重要原因。二戰後,同盟國吸取了教訓,沒有再割讓德國本土的土地,只是把德國自納粹上台後掠奪的他國土地歸還,還將德國分成四分,法、英、美管理區形成後來西德;蘇管區為東德。你看的地圖不是二戰爆發前夕的地圖吧,那時德國已經掠奪了不少他國土地,都屬於戰後被剝奪的。要不就是你只看到一其中的一個德國。或者是被分管時期的德國。

希特勒曾經說過,如果他的軍隊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那麼他本人和整個德國都將陷入無盡的深淵。納粹「元首」這個預言在二戰後迅速變成了現實。遭到徹底破壞的德國在1946年底迎來上世紀最寒冷的冬天,數十萬人因飢餓和寒冷死亡,甚至國家都陷入「毀滅」的境地。近日,德國國家電視一台和《圖片報》揭示了這場「飢餓冬季」的真相。

上千萬德國人被東歐驅逐

戰後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不到戰前的一半,各大城鄉居民面對的是堆積如山、多達數億立方米的瓦礫和廢墟,劫後餘生的人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生存。婦女們擔負起克服物資短缺以及清理廢墟垃圾的重擔,因為男人大多命喪疆場,倖存的德軍半數以上被關押在戰俘營。

20歲的英格為了生存,也加入到了「廢墟女工」的隊伍中。因為清除廢墟的工人除薪水之外還可獲得較高的食品配額。她每天都工作,早餐休息一刻鍾,午休半小時,極其勞累艱苦。英格和她的母親、外公住在四面布滿破洞的廢墟房屋中。在他們的鄰居中,有不少是從東歐擁入的戰爭難民。戰爭結束後,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紛紛驅逐境內的德裔少數民族,共有1000多萬人。華沙猶太人起義的英雄埃德爾曼一次在接受采訪時說:「德國人為他們的政策,特別是對希特勒的支持,付出了代價,其中之一就是遭到驅逐。」

一些人不能忍受痛苦,出現了嚴重的精神崩潰和價值觀念的喪失。買不起香煙的人跟在外國軍人和外國人身後撿他們扔掉的煙頭;而一些德國姑娘與盟國士兵勾搭,換取巧克力和尼龍襪或者美軍的干糧包,以貼補家用。1946年10月,從北極和西伯利亞入侵的寒潮開始席捲德國,氣溫逐漸下降。可是,像英格家一樣,德國人幾乎所有家庭都沒有暖氣,沒有電,嚴寒的威脅越來越嚴重。

到了1947年1月,溫度驟然降至零下20度。而一般人的極限承受度也才零下15度。暴雪和風吹成的雪堆使某些地方的交通完全中斷。德國北部和西部的所有河流和運河全被封凍,不能通航,戰後投入使用的有限的交通運輸業中斷了。這使得1947年1月初的工業生產減少了1/4。而煤的供應停止,使得許多企業、工廠、學校以及其他國家設施被迫臨時關門。

16%的嬰兒出生第一年就死去

在交通運輸正常時,德國人每天最多分到1500卡路里熱量的食品。美軍一開始把自己的麵粉拿出來給德國老百姓,很快大批救援物資被源源運來。在這一過程中,西德地區的德國人開始將美英軍隊視為解放者而非佔領軍。但食物仍然很缺乏。

交通的癱瘓,使本來就營養不良的老百姓更加痛苦。魯爾工業區等地的食品定量每人每天開始不到1000卡路里,而維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量為2000卡路里。

10歲的凱爾森的父親由於是建築工人,可以獲得特殊津貼。而他的爺爺奶奶由於已經退休,只能得到800卡路里的食品。因為食品太少,他的爺爺奶奶幾個月內相繼去世。後來當上德國總理的施密特說,「我們每天靠896卡路里的熱量過活」。

被稱為帝國「麵包籃子」的東部德國地區已被蘇聯佔領,不再向美英法佔領的西部德國輸出糧食,更加劇了食品供應的緊張形勢。最為致命的是煤的短缺,讓德國可供取暖的煤極度缺乏。面對現實,科隆的紅衣主教正式宣布,凡是有煤的地方,偷煤不再是罪孽。有些人希望逃離這個國家,但這是不允許的。

「取暖的燃料根本就不夠,到處是手腳腫脹、缺胳膊短腿、暴露著傷口的人群,無目標地四處流竄」,漢堡作家諾斯薩克寫道,大約16%的嬰兒在出生第一年就死去。在柏林,很多人不得不吃草和樹皮充飢。進口糧食缺乏必需的外匯,德國的錢都給了戰勝國,德國在國外的所有資產被沒收了,大量的工業設施也被拆遷。「室內溫度最高也是零下五度,人們沒有任何煤炭!每天電力供應最多隻有2小時,人們個個餓得半死。」一位美軍記者向紐約本部匯報說。

據統計,在長達4個月的漫長冬季里,全德國死亡人數至少10萬(這還不包括在戰俘營死去的俘虜),凍傷、浮腫、患上軟骨病、肺結核者達數百萬,僅柏林一地就至少1000人餓死凍死。整個慘狀就像是經歷了一場瘟疫,運屍的手推車每天推送出大批死屍。美國官員威廉·克萊頓在給華盛頓的報告中說,「數百萬人正在慢慢餓死。」一位美國記者則寫道:「德國人一天喝三次湯就夠了——戰爭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如是說。但是,你能眼看著人們餓死嗎?看著狗群追逐將死但是尚未完全咽氣的人的屍骨?」

寒冷的冬季,也使黑市興隆起來。由於糧食不足,人們只好從價格更高的黑市中獲取生活必需品。盟國駐軍軍官及其夫人們也興致勃勃地參加黑市交易,這使得黑市更加興旺。軍隊的消費合作社成為黑市最大的供應商。香煙、咖啡、肥皂、罐頭等等,成了交易品。在美軍的監督和控制下,在柏林和法蘭克福建立起了兩個官方「易貨中心」。

黑市使德國社會、經濟更加危急,甚至有人預言德國會變成一個農業國。而英法等西歐國家也受到嚴寒襲擊自顧不暇,這使原本凋敝的西歐經濟瀕臨全面崩潰。丘吉爾1947年5月曾形容英法德意等國的狀況說:「歐洲現在怎樣?它是一座瓦礫堆,一個屍骨收容所,一個滋生瘟疫和憎恨的溫床。」

所以我們需要珍惜和平,維護和平。戰爭是可怕的,我們要抵制戰爭,防止戰爭再次發生。

Ⅲ 韋伯生平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Weber CarlMariavon,1786年11月18日-1826年6月5日),德國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1786年11月18日生於奧登堡的奧伊廷,父親酷愛戲劇和音樂,還組織了一個由自家親戚組成的小劇團,自任經理和提琴手,母親擔任劇團歌手。在德、奧兩國的一些小城鎮流浪演出。韋伯曾隨團旅行演出,從小就受到舞台氣氛的熏陶,積累起豐富的舞台藝術經驗並由此熟悉了戲劇和德奧民間風俗。韋伯出生的那一年,正是少年音樂家貝多芬在故鄉波恩藝花初綻、「神童」莫扎特在維也納的藝術生涯最為輝煌燦爛的時期。韋伯伯父的女兒、大堂姐約瑟芬·韋伯便是備受莫扎特稱贊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魔笛》中夜後的最早扮演者,約瑟芬的小妹妹康絲坦司·韋伯便是莫扎特的妻子,但由於莫扎特逝世時他才六歲,因此專業上未能接觸。與他們相比,韋伯很不幸運。顛簸流離的生活,使他一直沒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而且,他家境貧寒,加以生來體弱多病,特別是幼年時因腰部患病.4歲時還站不起來。後來他終於能慢慢地站起來, 但已經是個拄著拐杖的瘸子了。這使韋伯的家人感到失望和傷心,認為韋伯什麼事也幹不了,與當音樂家更是無緣。 出人意料的是,9歲時的韋伯突然對音樂產生了濃烈的興趣,並且開始作曲。韋伯如飢似渴地練習鋼琴。韋伯是家中的幼子,他的兩位哥哥都是大作曲家海頓的學生,都從事專業音樂工作,韋伯11歲時也隨著名作曲家約瑟夫·海頓的弟弟米夏埃爾·海頓(Michael Haydn)學習,參加海頓指揮的薩爾茲堡唱詩班。 1798年在慕尼黑深造,1800年,14歲的韋伯寫了兩部歌劇《森林少女》(1800)、《彼得·施莫爾和他的鄰居》(Peter Schmoll and his Neighbours)(1803),已孕育著浪漫主義傾向。其中的第二部搬上了舞台,但未獲成功。 1803年定居維也納,跟隨沃格勒學習,沃格勒(Abbe Vogler,1749—1814)神父對他影響很大,這位維也納的修道院院長熱心收集德奧民歌並研究德國的古典文化,建議韋伯去熟悉民間歌舞和市井小調,並了解各種樂器的特殊性能。 1804-1806年在沃格勒推薦下擔任波蘭布雷斯勞(Breslau)劇院樂團指揮,在此位置上韋伯有機會熟悉了歌劇的許多保留劇目。此間,他為了培養聽眾對歌劇的興趣,組織上演過莫扎特、貝多芬及梅葉爾等人的歌劇。也扶助過年輕的德國歌劇作曲家馬施奈(H.Marschner,1795-1861)。 韋伯與梅耶貝爾(C.Meyer·beer,1791-1864)同是沃格勒神父的學生,他力勸梅耶貝爾寫作德國歌劇,但是後者去了巴黎投身於法國大歌劇的創作。 此後3年左右的時間里,他本人則創作了歌劇《斯契摩爾·貝德》、《羅貝查貝爾》、《阿波—哈桑》、《西爾瓦納》,還創作了許多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和歌曲,並以鋼琴家的身份到各地巡迴演出。他有一雙大手,可以輕松地彈奏十度內的四部和聲,他在小協奏曲等作品中那些他在小協奏曲等作品中那些驚人的大跳和八度滑奏等,就是為適應他演奏技巧而寫的。他還曾輕松自如的把他的原《C大調第一鋼琴奏鳴曲》在#C大調上演奏,受到同輩音樂家們的贊揚。 1807-1810年在斯圖加特任符騰堡路德維希公爵秘書,1810年被符騰堡國王驅逐出境,遷往曼海姆,後又至達姆施塔特。 20年代前後正是德國民族意識覺醒的年代,蒙受屈辱的梯爾齊特和約和拿破倫的侵略戰爭等,都曾激起廣大德國人民的愛國情感。生活在人民中間的韋伯,看到了人民對德意志民族統一的熱情和對拿破崙侵略戰爭的厭惡,他1812年赴柏林訪問之後,「第一次感到了自己在政治上是德國人,第一次感到了自由、祖 國、壯烈、公民道德和仇恨專制統治等字眼。」以此為題韋伯寫作了歌曲與合唱,並為反法戰爭中犧牲的愛國詩人克爾納(Komer K.T.1791—1813)的詩集《琴與劍》譜曲,這使他成為一個民族解放的熱情擁護者。幾度巡迴演出後,1813年被任命為布拉格歌劇院指揮。1815年他還寫了康塔塔《斗爭與勝利》等,在群眾中引起很大的反響。 1817年起任德累斯頓宮廷歌劇院擔任指揮,同年奉薩克森國王諭令,籌建並領導「德意志歌劇院」。並終生任職於此。毅力與天賦彌補了他肌體上的先天不 足,韋伯終於成為傑出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社會活動家。 1821年6月,他的歌劇《自由射手》(Der Freischütz)也叫《魔彈射手》(Freischutz)在新建的柏林大劇院首演,獲得巨大成功。這是他的10部歌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這部歌劇藝術形象及音樂語言都來自於德國民間,富於浪漫主義氣質,被公認為德國的第一部民族歌劇,標志著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誕生。很快就風靡整個德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歐麗安特》和《奧伯龍》是另外兩部比較重要的歌劇作品,仍以中世紀和神仙的世界為題,1823年,歌劇《歐利安特》(Euryanthe1817-1821)在維也納成功首演。為實現建立德國英雄性大歌劇的理想,以及追求在歌劇中道德力量的戲劇對比,韋伯在《歐麗安特》的創作中進行了新的嘗試。這部歌劇結構上擺脫了德國歌唱劇的影響,豐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劇中的功能。這部歌劇中沒有口白,改說白為朗誦調,音樂持續不斷,但效果及 影響遠不能與《魔彈射手》相比。兩劇都有美好的音樂段落,尤其是序曲同樣延續《魔彈射手》的手法,本身包含戲劇性的對置並與劇中音樂材料相連,《歐麗安特》的主導動機還以原形或變化形態在劇中貫穿。 對突破關閉式分曲結構作了探索,配器及和聲運用也有進一步發展。如將詠嘆調放到更大的場面結構中或各種性質不同的朗誦調的連接等。歌劇在配器及和聲運用上,也有進一步發展。如建立在全音階和半音階對比上的和聲使用,8個加弱音器的小提琴與1個不加弱音器的中提琴的顫音對比等,都很有代表性。但這部歌劇腳本比較晦澀,雖然完全地復制出中世紀騎士社會的氣氛,但沒能擺脫騎士傳奇的神秘色彩,音樂也缺乏個性,以至演出後遭到冷遇。 韋伯的歌劇創作從選題到具體的音樂手段,對後來的馬施奈、洛爾青 (C.A.Ionzing,1801-1851)以及瓦格納的德國歌劇都有深刻的影響,包括柏遼茲在內的歐洲浪漫派作曲家也深得韋伯的啟發。 1826年,他前往倫敦,指揮演出他應英國科文特加登歌劇院之邀而作的歌劇《奧伯龍》(Oberon1825-1826),這也是他的最後一部歌劇,是一部典型的浪漫傳奇。劇中描寫眾仙之王奧伯龍和仙後蒂塔尼婭爭吵後,找到一個獲罪的騎士到東方經歷了種種荒誕的冒險和愛情糾葛,最後騎士和他的情人在魔法號角下脫險,奧伯龍和仙後和好如奧伯龍和仙後和好如初,騎士也被赦免,雙雙愛情大團圓。這是一部典型的浪漫傳奇,在倫敦上演時受到歡迎。歌劇的結構鬆散,音樂缺乏內在的統一和連貫性,更像一部戲劇配樂。但是序曲寫得概括、生動,繼承了《魔彈射手》和《歐麗安特》的傳統,是音樂會上經常上演的曲目。首演後不久,韋伯於6月5日客死倫敦,只活了40歲,比貝多芬早一年,比舒伯特早兩年,而瓦格納,舒曼,門德爾松,肖邦,李斯特和威爾第當時都只有10餘歲。遺體當時葬於英國,1844年由瓦格納主持遷葬於德累斯頓。按照韋伯生前的願望,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下這樣一句話:「這里安息的人,他愛人類,熱愛一切純潔、高尚的藝術。」 韋伯在格魯克去世前一年誕生,他和蒙特威爾第還有格魯克一樣,在歌劇方面為德國做出了重要貢獻。韋伯以歌劇知名,被視為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創始者。他繼承了莫扎特和貝多芬歌劇創作的傳統,吸收了外國歌劇的優點,創造了真正德國式的歌劇:不僅題材選用德國民間故事,而且採用了新鮮的音樂語言,建立了與內容相適應的表現手法,集民族特徵與浪漫主義色彩於歌劇之中。他的作品表明了本國民間曲調形式怎樣可供歌劇及其他題材所用。他使德國音樂擺脫了義大利歌劇的主宰,把德國的歌劇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馬施納(Marschner)和洛爾青(Lortzing)直接繼承他的衣缽,而瓦格納則在這領域取得登峰造極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