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的人物經歷
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 (Recep Tayyip Erdogan) ,土耳其現任總統。反對派稱他為「土耳其第一狂人」。1954年2月26日生於伊斯坦布爾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家庭,兒時家境貧寒。在一個盛產美男子的國度,他的長相頂多算周正,但他從小就有著過人的抱負,並在多個領域「全面發展」:學習方面,他畢業於馬爾馬拉大學商學院;體育方面,年輕時他曾是個職業足球運動員,一直以加入國家隊為目標;政治領域,他在15歲時就加入了支持政教合一的土耳其繁榮黨青年預備隊。
在埃爾多安出生前兩年,土耳其就加入了北約;在他5歲的時候,土耳其表達了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興趣,當時,歐共體只有區區六個會員國。可以說,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埃爾多安見證了土耳其這個國家「脫亞入歐」的艱辛歷程。1963年,土耳其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簽訂了結盟協定,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成員、歐洲委員會首任主席沃爾特-霍爾斯坦稱頌此項協定是對「土耳其是歐洲一部分」的明確承認。可悲的是,那似乎成了土耳其與歐洲關系最近的一刻,半個世紀過去了,霍爾斯坦的同黨後輩默克爾明確表態,不支持土耳其成為歐盟正式成員國。國內政治也一樣,在土耳其,政黨出現得快,消失得更快,形形色色的政治聯盟組建了,又反目成仇,軍隊時不時還會出面將出格的政府趕下台。幾十年的政治生涯里,這些挫折埃爾多安全都經歷過。1994年,40歲的埃爾多安當選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市的市長。當時土耳其剛剛經歷了長達15年同庫爾德分裂勢力的戰爭,內戰導致3萬多人死亡。上任後,埃爾多安把一個擁擠喧囂的第三世界大城市治理得整潔、干凈,甚至一度解決了腐敗問題,他當市長期間,伊斯坦布爾經濟繁榮,治安良好,外國遊客紛至沓來。但一場巨大的挫折也正在等待著他。 美國《時代》周刊這樣評價埃爾多安:他表面上是個世俗派,骨子裡是個伊斯蘭保守派。他總是西裝革履,也主張婦女在公共場合不要蒙面紗,但他的妻子不論什麼時候都會用頭巾嚴嚴實實地裹住自己的頭發。在反對派眼中,埃爾多安是一個狂熱的宗教主義者。他不抽煙、不喝酒,每個星期五到清真寺做禱告。國父凱末爾規定土耳其是個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要土耳其人拋棄阿拉伯文,改用拉丁文;取消一夫多妻制,讓男子剃掉胡須,讓婦女摘下頭巾,甚至規定,婦女在政府機關及學校佩戴頭巾為非法。然而,這一規矩遭到埃爾多安夫人和女兒的挑戰。她們佩戴傳統的頭巾出現在各種公開場合。外人或許很難理解一條小小的頭巾竟然會成為土耳其政治斗爭的焦點,但很多土耳其人的確把頭巾看作是「保守」和「世俗」的分水嶺,更擔憂這背後有西方女權勢力的入侵。
1998年,他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引用了一首古詩:「宣禮塔是我們的劍,穹頂是我們的頭盔,清真寺是我們的兵營,信徒們是我們的士兵,」這首詩因為隱含原教旨主義的極端思想,一直被主導世俗化的土耳其軍方認定為「禁詩」。剛講完這幾句,就有幾位秘密警察沖出來拉住埃爾多安,在被拖走前,他大呼:「這首詩還沒頌完!」隨後,埃爾多安因「反世俗罪」被判處4個月監禁,剝奪政治權利5年,他所在的政黨也被取締。但在這段時間里,他率領相對溫和的舊黨派同僚創建了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該黨成立不久就在2002年的議會選舉中獲勝,隨後對相應憲法條款進行修改,恢復了埃爾多安的從政資格。2003年3月9日,埃參加地方議會補選並當選議員,同月11日,原總理,正義和發展黨副主席阿卜杜拉·居爾辭職,艾哈邁德·內傑代特·塞澤爾總統任命埃為總理並授權組閣。遭遇牢獄之災5年後,埃爾多安終於成功的邁上了政治生涯的頂峰。 埃爾多安能夠卷土重來,是因為土耳其在1999年和2001年連續經歷了兩次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率接近40%,100萬土耳其里拉只能兌換1美元,成為全球最不值錢的貨幣之一,銀行利率一度高達1000%,但依然無法阻止大量資本外逃。無奈之下。土耳其只能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條件苛刻的110億美元緊急援助方案,同意推動私有化改革,政府也開始了緊縮政策。軍隊干政的情況才有所收斂。上台之後,埃爾多安和他的正義與發展黨一直牢牢把持著土耳其的政權。對此,卡內基基金會的土耳其專家亨利·巴爾基評價說:「大多數人看自己的錢包投票。」埃爾多安任總理後,不僅成功地將通貨膨脹率控制在5%-8%左右,還讓土耳其GDP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7.3%,速度超過俄羅斯、巴西和韓國。從2003到2011年,人均產值從2500美元增加到10522美元。來自沙特和阿聯酋等富裕阿拉伯國家的投資源源而來,土耳其的企業也和伊朗、敘利亞、伊拉克等國做起了生意。可以說,土耳其就是中國在中東的翻版。它的製造業、建築業快速發展,土耳其建築公司還成了中國企業在中東地區最有力的競爭對手。
2007年7月17日,土耳其議會大選前夕,他再出狂言:「如果我們不能獨立組建政府,我將從此退出江湖,再不過問政治。」23日,選舉結果揭曉,他領導的正義與發展黨大勝,在550個席位的大國民議會中獲得340席,穩居議會第一大黨地位,並將繼續單獨組閣。 埃爾多安在政治領域的改革更為大膽。軍方干政在土耳其歷史上屢見不鮮,過去40多年裡,軍方曾經四次政變,推翻民選政府。埃爾多安執政後,卻對給予軍方太多權力的法律進行了修改,引起軍方的不滿,他還依靠強大的民意,數次大規模清洗軍隊高級將領 。
未來除了繼續推進改革,在外交上,埃爾多安手中還有兩張路線圖,它們分別指向美國與歐洲。一張是伊拉克問題路線圖。埃爾多安認為,美國應該盡快拿出一份從伊拉克撤軍的時間表,並表示不排除土耳其軍隊「越界清剿」伊拉克境內庫爾德工人黨武裝的可能。而且,對於美國所謂「駐軍伊拉克是防範伊朗」的說法,埃爾多安也不以為然。他相信伊朗發展核能是出於和平目的。他認為:「一把刀子,要是在兇手手裡,就會殺人。要是在醫生手裡,就會救人。」
而另一張路線圖指向的則是歐盟。這張圖,從上世紀末他當伊斯坦布爾市市長時就開始成形。伊斯坦布爾是亞歐兩大洲的聯結點,兼具東西方血緣,但有99%的人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究竟是該走向西方還是東方?埃爾多安的回答是:走向西方,加入歐盟。但歐盟內部對於土耳其入盟分歧嚴重,阻力頗大。在埃爾多安看來,羅馬是歐洲之父,伊斯坦布爾是歐洲之母。歐洲人卻無法像接納自己的母親一樣接納土耳其,原因就在於西方濃重的「宗教情結」。
「歐盟到底是一個一視同仁的文明的聯盟,還是一個基督教的俱樂部?如果是前者,那麼土耳其願意參加;如果是後者,那麼就別再浪費雙方的時間了。」埃爾多安2006年在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時這樣表達了自己的無奈和失望。雖然為了滿足歐盟提出的入盟條件,土耳其一直在進行改革,但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尊嚴方面,埃爾多安表示,讓步是有限度的。
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懂得抓住時機,埃爾多安就是如此。2011年,他先後走訪了埃及、突尼西亞以及利比亞,然後又在聯合國大會上大出風頭,奧巴馬親熱地贊美埃爾多安在中東地區顯示出了「偉大的領導能力」。美國總統並不是一直這樣稱贊埃爾多安的。2003年,埃爾多安堅決拒絕美國越境對伊拉克展開軍事行動;他對境內的庫爾德人進行了強硬的鎮壓,同伊朗的態度曖昧不明;作為北約中的軍事強國,土耳其在埃及、利比亞和突尼西亞問題上常常不顧北約和美國單獨行動;最重要的是,埃爾多安對以色列態度強硬,而這一點,盡管讓美國非常不滿意,卻讓他贏得了眾多阿拉伯國家的尊敬。 當穆巴拉克下台後,埃爾多安訪問埃及時,迎接他的場面彷彿是歌迷在等待一位搖滾巨星——數千平民高呼他的名字,舉著印有他頭像的大幅海報。在他走下舷梯的一刻,許多人失聲痛哭,攝影記者的閃光燈將黑夜照得如白晝一般。走進專車的剎那,埃爾多安揮手向人群致意,埃及人大聲喊道:「你是個真正的穆斯林,不是懦夫!」2010年。美國馬里蘭大學出資在伊斯蘭國家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題目是:誰是你們最尊敬的伊斯蘭國家領導人。結果埃爾多安以絕對優勢當選。在埃及、突尼西亞等國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開始遊行前,他們在Facebook上留言說,希望本國也能誕生埃爾多安這樣的領導人。
㈡ 埃爾多安在烏大放厥詞:不承認俄對克里米亞的吞並,這是干涉俄內政嗎
克里米亞“公投入俄”,這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主權爭端,屬於重大國際突發性事件,而且事關安全和地區局勢。所以說這根本就不是俄羅斯的內政。這就好比一家人將兒子過繼給了親戚家,而且也辦理完相關手續。然後又反悔了,把兒子搶回家,而且還要給孩子把姓名改回來,然而外人都不承認。俄羅斯所乾的就是這種事。
埃爾多安得聰明之處就是雖然嘴上不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吞並,但是在行動上卻並沒有給予俄羅斯制裁,而是依然與其保持良好的經貿合作。普京對於埃爾多安的這種務實的態度十分欣賞,也願意在軍售領域向埃爾多安伸出橄欖枝。這才有了S-400凱旋系統的交易。
㈢ 近年來美俄世界兩大國都在進行軍政改革,都採取了哪些措施,哪些需要中國借鑒
近年來美俄世界兩大國都在進行軍政改革,都採取了哪些措施,哪些需要中國借鑒?
眾所周知,美國是超級大國,在推行和維護自身全球霸權方面,有它很精明的一套手段。美國通過海外用兵、發動大國對抗等手段,製造地區緊張局勢,讓盟友因為缺乏安全感而繼續依賴美國的保護,從而達到維持其霸權地位的目的。
土耳其一直謀求中東霸權主義地位,其近期所展現出來的軍事政策,還真與美國的作風有幾分相似、即通過四處挑釁來增強自身地區影響力,同時利用強大的軍事實力,讓周邊國家對土耳其產生畏懼的心理,從而達到建立地區霸權地位的目的。
為此,土耳其利用美俄在敘利亞問題上博弈的機會,一直在美俄兩大國之間玩平衡。安卡拉通過采購俄羅斯武器,在打擊庫爾德人武裝方面形成俄土聯手對抗美國的態勢。而在俄敘聯軍對親土耳其叛軍進行圍剿的時候,安克拉則又站在美國一邊,形成了美土聯手對抗俄羅斯的態勢,將土耳其「牆頭草」的本質暴露無遺。
法國《費加羅報》日前對土耳其近期的軍事行動進行一番剖析,最後得出結論稱,在利比亞、敘利亞、納戈爾諾—卡巴赫,還有塞普勒斯和希臘,土耳其正不斷增加沖突點、並且越來越多以地區大國的方式行事。今天的土耳其,正在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一種連續不斷的戰術打擊政策上。
埃爾多安之所以將土耳其變成一隻好鬥的公雞,就是因為作為敘利亞事務談判的主要參與方,給予了他更多的底氣,讓他一直試圖將土耳其打造成為中東地區的霸權主義國家,這樣不僅僅有利於維持土耳其地區大國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埃爾多安需要干出更多的政績,改變國內民眾對他本人及其政黨的看法,以此來挽回其在之前選舉失利的頹勢。
所以,埃爾多安通過向俄羅斯購買S-400防空系統,換取俄羅斯在敘利亞庫爾德人問題上對其的支持,從而讓安卡拉敢於頂著美國的壓力,越境對敘境內的庫爾德人武裝實施毀滅性打擊,而且還能讓美國乾瞪眼。
埃爾多安為了確保安卡拉在敘利亞的勢力范圍,不至於隨著叛軍武裝的失敗而喪失,還介入當前仍在持續的阿亞戰爭,通過支持與自己同宗同族的亞塞拜然,將在敘利亞的叛軍武裝投入到阿亞戰場,對俄羅斯南部邊境地區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妄圖以此作為籌碼,迫使俄羅斯在敘利亞戰場上對安卡拉做出讓步,以達到確保其在敘利亞境內軍事控制地盤的穩固。
鑒於土耳其是個能源匱乏的國家,每年需要耗費大量外匯采購石油天然氣。所以,埃爾多安冒著與美國反目成仇的風險,通過介入利比亞戰爭,與其劃定海上邊界線,不惜與同為北約成員的希臘、塞普勒斯爆發海權爭端,為土耳其獲得海洋油氣資源創造機會。
綜上所述,埃爾多安在能源、戰略企圖等利益因素的驅使下,利用美俄兩大國的矛盾,不斷挑起與周邊一些國家的海上爭端,頻繁出兵境外到處惹是生非,試圖將土耳其塑造成為了中東的濃縮版霸權主義國家。
不過,土耳其畢竟不是美國,本身存在有很大的局限性,這將嚴重製約其成為地區霸權主義國家的意圖,甚至還有可能會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而輸得很慘。畢竟,埃爾多安是很聰明,但美俄兩國也不都是傻子。
㈣ 美全面解除塞普勒斯武器禁運,土耳其:將引發島上軍備競賽,還有啥信息
還有的信息是德國社民黨外交政策專家羅特稱,如果土耳其加入上合組織,就是“背離北約這一安全聯盟”。
早前,埃爾多安曾表示,加入上合組織是土耳其的目標。上合組織提倡包容,而北約就是要築牆。埃爾多安正是看到了西方國家的敏感,才要用加入上合組織來刺痛西方。這招兩面通吃,將增加土耳其在面對西方時的談判籌碼。
埃爾多安想告訴西方的是:“曾經的我你愛搭不理,現在的我你高攀不起”。
㈤ 俄駐敘利亞指揮部在哪
土敘邊界。俄羅斯駐敘利亞部隊指揮部代表伊戈爾·謝里茨基當地時間23日對外宣布,俄羅斯軍警當天已佔領位於敘土邊境的敘利亞城市科巴尼(Ain al-Arab,又譯作艾因阿拉伯),並開始在城市街區和邊界線武裝巡邏。這些行動是俄羅斯總統普京22日在索契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就敘利亞局勢達成的諒解備忘錄的一部分。謝里茨基透露,俄羅斯軍警在23日早些時候越過幼發拉底河,在敘利亞邊境城市科巴尼外2公里處部署,並於當日12時起開始沿敘土邊界線展開武裝巡邏。俄軍警佔領了科巴尼外的一處高地,設立駐扎基地與堡壘,並在堡壘內配備了通信塔,「俄羅斯軍警與敘利亞邊防軍將從這里監督庫爾德自衛隊和他們的武器撤離科巴尼」。謝里茨基還透露,23日進駐後,俄方代表已與由庫爾德人控制的科巴尼政府代表會面,討論了執行既定任務期間的合作問題。俄羅斯國防部同日也發表聲明稱,俄軍警進駐科巴尼地區後,「將協助保護(庫爾德)民眾,維持秩序,在指定區域巡邏,並協助庫爾德武裝人員和武器撤至距離(敘土)邊界30公里以外的地方」。10月22日,為了應對、商討敘利亞局勢,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訪問俄羅斯索契,與俄總統普京就相關問題達成了諒解備忘錄。根據這份備忘錄,俄土雙方同意由俄敘安全部隊進入敘利亞東北部邊境地帶,協助當地的庫爾德武裝撤離。其中,庫爾德人民保護部隊應撤到距敘土邊界30公里以外,後續俄羅斯與土耳其軍隊將在「和平之源」行動區東西雙方向距敘土邊界10公里地區聯合巡邏。值得注意的是,俄土為敘利亞庫爾德武裝劃定的這一撤離區域,幾乎是美土停火協議約定區域的3倍,也幾乎滿足了土耳其此前關於在敘利亞北部建立「安全區」設想的全部要求。今年8月,美土同意在敘利亞東北部建立一個「安全區」,隔離土邊境和敘東北部的庫爾德武裝力量,但兩國在「安全區」范圍和管理等問題上遲遲無法達成一致,導致該計劃進展緩慢。10月9日,在獲得美國默許之後,埃爾多安下令發起實施這一計劃的「和平之源」軍事行動,對敘利亞北部庫爾德武裝的數百個目標進行了打擊。之後,美國為阻止該軍事行動,曾對土耳其施加多項制裁措施,但特朗普23日已解除了這些制裁,理由是土耳其已履行了在敘利亞北部的停火協議,並承諾在當地「永久停火」。美國智庫華盛頓研究所土耳其事務專家索內爾·恰阿普塔伊評論說,土耳其是此次軍事行動的「最大贏家」,他說:「埃爾多安與普京在索契的會晤結果表明,埃爾多安利用美俄對立,為土耳其謀取了最大利益。」
㈥ 土耳其又讓人另眼相看,輪到埃爾多安表現了嗎
這是因為埃爾多安宣布要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成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對土耳其來說有著非凡的歷史地位,而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的教堂。埃爾多安這一系列操作是想讓土耳其的國民全部信奉伊斯蘭教嗎?當然目的肯定不是這么單純的。
埃爾多安上台以後,就一路向著宗教治國的道路狂奔。通過宗教埃爾多安成功的穩定了軍隊,然後把凱未爾努力了半個世紀的成果,全部推翻了,現在要讓自己國家的大教堂改成清真寺,埃爾多安這一操作確實讓人“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