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大雨系列番號ftp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大雨系列番號ftp

發布時間: 2023-02-23 18:07:08

❶ 圖片找電影

片名叫Body Heat,中文名《滅火寶貝》,2010年的片子,去吧騷年, 我只能幫你到這了。。。

❷ 王秉璋的人物生平

王秉璋,1914年生,河南省安陽縣人。1929年秋,年僅15歲的王秉璋考入馮玉祥的西北軍無線電學校。次年4月,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兵敗下野後,其殘部被蔣介石收編。無線電學校被改編為第二十六路軍通信營,後又被改編為學兵連。1931年初,蔣介石將二十六路軍調往江西「圍剿」紅軍。「九一八」事變後,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二十六路軍官兵北上抗日的請求受到蔣介石的壓制,並且他們在與紅軍的作戰中又遭到慘重失敗,從而引起軍心動搖,這為寧都暴動埋下了伏筆。同年10月,在學兵連擔任副班長的王秉璋被調往第七十四旅旅部任旅長季振同的傳令兵。七十四旅駐扎在寧都縣城,擔任城防。季振同是馮玉祥的心腹將領,在西北軍里的影響很不一般。 2月,季振同離職到福建長汀養病,軍團長一職由董振堂代理。王秉璋在起義中的突出表現深受董振堂的賞識,董振堂迅即將其提拔為軍團部通信隊隊長。
王秉璋在紅軍隊伍里迅速成長,先後任紅一軍團第一師司令部參謀、補充團團長、教導營副營長、紅一軍團司令部軍事教育科代科長、紅一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隨中央紅軍參加了萬里長征。
山洪擋住了去路,徐海東和王秉璋錯過了平型關戰役,可是人們卻認為王秉璋參加了。 七七事變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轄一一五、一二○、一二九3個師。一一五師領導成員分別為: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參謀長周昆、政訓處主任羅榮桓。一一五師司令部是在紅一軍團司令部基礎上組建的,王秉璋便改任一一五師作戰科科長。
三原誓師的第二天,一一五師即開赴抗日前線。林彪、聶榮臻因參加洛川會議不在部隊,一一五師便由陳光和羅榮桓率領,從禹門渡口東渡黃河到達韓城縣芝川鎮。王秉璋以「八路軍運輸司令」的頭銜到侯馬車站跟閻錫山的代表交涉,聯系鐵路運輸事宜。當時,日軍瘋狂進犯,閻錫山感到形勢嚴峻,急切希望八路軍上前線。因此,整個交涉過程比較順利。全師1萬多名官兵從侯馬車站登車,沿同蒲鐵路北上,經太原到原平下車。三四四旅旅長徐海東與王秉璋同乘最後一列車。他們在五台縣下車後,住了一宿。第二天下了一場大雨,山洪擋住了去路。徐海東和王秉璋都不知道平型關戰役的計劃,於是決定再留宿一夜。這樣一來,他們就錯過了1937年9月25日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
王秉璋是1937年9月26日到達平型關的,並沒有參加9月25日的戰斗,可是人們卻認為他參加了,原因是有幾張平型關戰役的歷史照片上都有他。這些照片作為宣傳平型關大捷的珍貴史料,早已家喻戶曉。過去宣傳說那些照片是戰斗時現場實拍的,但筆者在為王老整理回憶錄時,王老反復強調要實事求是,如實反映這段歷史。
王秉璋趕到師部後,向林彪、聶榮臻報到,並簡要匯報了與閻錫山方面代表交涉車運的經過。不久,國民黨《掃盪報》的記者得知八路軍在平型關打了勝仗,便帶著電影攝影機要來拍新聞紀錄片。林彪對《掃盪報》沒好印象,說那是國民黨最反動的復興社辦的報,不想接待。聶榮臻說:「現在搞統戰,與過去不一樣了,宣傳我們打勝仗是好事嘛!」林、聶因王秉璋與國民黨交涉過車運,有跟他們打交道的經驗,就派他去接待那幾位記者。
王秉璋向參謀長周昆和幾位參謀了解了1937年9月25日的戰斗情況後,就去接待《掃盪報》的記者。他帶記者到戰斗現場去拍攝,但記者們因大戰已經結束,對拍現場興趣不大。他們要求林、聶等人到戰斗時的師指揮所位置,按當時的情景像演電影一樣讓他們拍攝。林、聶就按記者的要求來到現場。司令部的一些幹部當時都很年輕,對拍電影感到挺稀奇,都趕來湊熱鬧。記者們在拍電影的同時,還拍了許多照片。
那時候,照相的機會並不多,王秉璋也趁此機會照了幾張,當時自然不會想到這些照片的歷史意義。回到師部,他要求記者將照片沖洗出來,記者當即就沖出了一套交給他。這套照片大約有20多張,記者走後,王秉璋將照片分發給了當事人。但拍的電影卻始終沒有公映過,也許是國民黨當局不允許公開宣傳八路軍。那套照片在戰爭年代大部分丟失了,只有幾幅保存下來。解放後,有關方面徵集史料,這幾幅照片就被當成當時戰斗的真實寫照公開發表了,恰好這幾張照片都有王秉璋在內。 2月間,一一五師參謀長周昆到第二戰區司令部開會,閻錫山發給一一五師6萬元軍費,這是國民黨發給一一五師的最後一筆經費。會後,周昆將一個大信封交給警衛員,說:「這是重要文件,你馬上回去交給作戰科王科長。」警衛員將大信封交給王秉璋後,王秉璋打開一看,根本不是什麼文件,而是3萬元錢。周昆攜另外3萬元錢潛逃了。周昆是參加秋收起義後首批上井岡山的老幹部,曾任紅八軍團軍團長、紅一方面軍參謀長等重要職務。他為什麼會突然潛逃呢?這一直是個謎。說他貪財吧,只拐走了一半經費,事情沒有做絕;說他是蛻化變質吧,卻沒有叛變。解放後,組織上對周昆進行過調查,當時他在湖南平江老家,調查之後證實他沒有參加過任何反革命組織,也沒有任何反革命行為。
周昆潛逃後,一一五師參謀長一職就長期空缺。1938年3月8日,八路軍總部任命王秉璋為參謀處長,司令部的工作開始由他負責,實際上行使參謀長的職權。
1938年3月2日清晨,一一五師經過隰縣以北的千家莊時,林彪走在最前面,晉軍哨兵誤以為他們是日軍騎兵,開槍打傷了林彪。林彪中彈從馬上摔了下來,王秉璋連忙下馬將他抱起。林彪的傷勢很重,在對林彪進行了緊急救護之後,當天就將他送往延安。
林彪受傷的當天,軍委主席毛澤東和軍委參謀長滕代遠致電羅榮桓:「林之職務由你暫代。」但是,在軍委電報發出之前,十八集團軍總部朱德、彭德懷的電報已經發出了,朱、彭任命三四三旅旅長陳光為代師長。 秋,一一五師在桃峪召開高級幹部會議,會議由羅榮桓主持,肖華、楊勇、王秉璋分別作了冀魯邊、魯西、魯南的工作報告。會後,王秉璋調任魯西軍區司令員兼教三旅(三四三旅)副旅長。
王秉璋採用交通壕近迫作業攻堅戰術,以傷亡100多人的輕微代價,取得殲敵近萬人的戰果。 2月,王秉璋到達魯西,教三旅旅長楊勇讓他負責部隊的訓練工作。當時,部隊發展很快,但新部隊缺乏訓練。雖然教三旅沿用了三四三旅的番號,但有實力的老部隊並不多,部隊中流傳這樣一個順口溜:「七團打,八團看,九團圍著轉。」也就是說教三旅的3個團中能打的只有七團。
在王秉璋的主持下,教三旅開展了射擊、投彈、刺殺、土工作業「四項訓練」,部隊戰鬥力有了很大提高。4月間,楊勇赴延安學習,王秉璋任代旅長。
教三旅活動區域內有許多設防堅固的敵據點,日軍的這一套做法與當年蔣介石「圍剿」中央蘇區的「堡壘戰術」如出一轍。王秉璋在紅軍時期就長期思考如何立足現有裝備,打破敵人的「堡壘戰術」。此時,他已經摸索出一套對付敵人的辦法,只是還沒經過實戰檢驗,這就是交通壕近迫作業攻堅戰術。這套戰術在最初使用時,一些團、營級幹部不以為然,但他們在血的教訓面前不得不信服:凡採用這套戰術的,都能以較小的傷亡代價攻克敵據點;而沒有採納的,不是傷亡慘重,就是沒有攻克敵據點。 底,王秉璋率八路軍3個團南下支援新四軍作戰,他向新四軍第四師介紹了交通壕近迫作業攻堅戰術,引起該師首長的高度重視。11月8日,第四師營以上幹部在曹市集專門聽王秉璋作報告。王秉璋率部北返後,第四師司令部將這個報告付印成小冊子,取名為《交通壕攻擊》。張震參謀長在序言中稱其為「戰術上之新創造」,並言「在近迫作業及作業與火力配合上使頑敵幾無漏隙可乘」。
交通壕近迫作業攻堅戰術在抗戰末期和解放戰爭中逐漸推廣開來,尤其在三大戰役中發揮了巨大威力。如遼沈戰役中攻克義縣和錦州之戰,淮海戰役中圍殲黃百韜、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之戰,平津戰役中攻克天津之戰。
最先獲得任命的三位空軍將領之一。 10月25日,中央軍委任命劉亞樓為空軍司令員、肖華為空軍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秉璋為空軍參謀長。這是最先獲得任命的三位人民空軍將領。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王秉璋負責空軍的作戰和訓練。空軍參戰後,他幾乎每個月都要到安東前線去了解作戰情況,解決具體問題,傳達軍委、總部和空軍的命令,幫助志願軍空軍制定作戰計劃。有時候,他在安東一呆就是一二十天,甚至時間更長些。情況緊急的時候,他一個晚上就在安東與北京之間飛兩個來回。特別是在劉亞樓因病休養期間,王秉璋的作用顯得更為突出,他直接受領軍委的指示和命令,並主持制定空軍的作戰計劃。筆者在檔案中看到不少作戰計劃是以王秉璋個人的名義上報總參和毛澤東的。例如1952年7月的中、蘇、朝三國空軍聯合作戰計劃,上有粟裕副總長的筆跡:「此計劃已經主席同意,望按此執行。此致空軍王參謀長。」
空軍參戰之前,劉亞樓曾希望達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效果,也就是在充分的准備之後,突然大規模投入作戰,取得較大戰果。後來,毛澤東說:「一鳴則已,不必驚人。」這反映了中央和毛澤東對空軍謹慎使用的態度。
在空軍如何使用的問題上,中、蘇兩國有分歧,蘇聯對中國的態度不理解。當時,斯大林的代表扎哈羅夫大將與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周恩來發生過兩次爭執,一次是在六國飯店,另一次是在周恩來的家中。在這兩次爭執中,王秉璋都在場。扎哈羅夫說:「你們太謹慎了,打仗哪能沒有犧牲,大不了損失一些飛機和飛行員,就是天上飛的麻雀也有不慎掉下來的嘛!」周恩來說:「不是我們不願意做出更大的民族犧牲,如果是陸軍犧牲50萬,甚至100萬,我們都可以承受,但是空軍不行!空軍是剛剛出土的嫩芽,把它掐掉了就沒法成長了。我們的原則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中壯大發展,目的是越戰越強;如果越戰越弱,最終元氣大傷,甚至動搖了賴以發展的根本,那是我們不能接受的。」這期間,中、蘇雙方為中國空軍戰前准備和參戰等問題進行過反復磋商,毛澤東發給斯大林的不少電報就是由王秉璋起草的。
王秉璋在戰爭期間多次前往安東,尤其是在戰局出現不利的情況時。1952年初,敵我空戰損失飛機的比例由3∶1下降到接近1∶1。王秉璋一個晚上從安東到北京飛兩個來回,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受空軍黨委委託前往安東調查空戰失利的原因。本來是去解決戰術問題的,結果又發現不少其他問題,如作風紀律問題。王秉璋這次在安東一呆就是30天,幫助空聯司一邊研究、制定戰術,一邊整頓部隊的作風紀律。通過這次整頓和制定新戰術,空戰形勢很快扭轉過來了。當然,以後又有反復,抗美援朝戰爭是艱難曲折的。 正是美國大選年,美國國內的政治因素影響了板門店的談判,美方在戰俘問題上進行刁難,使談判陷入僵局。在這種形勢下,志願軍總部決定發起戰役規模的戰術反擊戰,以打促談。與此同時,中央決定所有殲擊機部隊加打一番。當時,劉亞樓在杭州養病,加打一番的作戰計劃是在王秉璋的主持下制定的。筆者在檔案中看到了加打一番的作戰計劃,以及王秉璋給劉亞樓的親筆信和劉亞樓的回信。這個計劃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批准後,王秉璋就去安東了。
6月中旬,中央軍委獲悉杜魯門批准了轟炸鴨綠江水力發電系統等重要戰略目標的計劃後,派王秉璋去安東傳達保護中、朝境內重要戰略目標的指示,並與蘇方及空聯司共同制定新的作戰計劃。王秉璋於7月7日離京,8日抵達安東,向空聯司傳達了中央軍委的指示,7月9日開會商討作戰計劃。出席會議的有劉震、聶鳳智、曹里懷和王璉等空聯司首長,以及顧問長格拉索夫斯基,蘇方出席會議的有羅波夫軍長,共擬定了12個作戰方案。這個計劃以王秉璋個人的名義上報總參並轉呈毛澤東。7月28日,毛澤東批准了這個計劃。在執行新計劃的8月至12月,空戰中敵我被擊落飛機的比例為3∶1,這是戰爭期間空戰形勢最好的時期。
1952年冬,板門店談判陷入僵局,地面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新當選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於12月初赴朝鮮視察,他得出的結論是:「不能永遠停留在一條固定不變的戰線上,繼續承受看不到任何結果的傷亡。」回國後,艾森豪威爾與軍方人士商討打破戰場僵局的方法。於是,一個在朝鮮東、西海岸實施兩棲登陸的計劃出籠了。針對這一情況,中央軍委和志願軍總部將反登陸作戰准備作為首要任務。1953年1月3日,主持軍委工作的彭德懷下達了《防敵側後登陸對空軍作戰的要求和指示》,空軍黨委常委會決定由王秉璋主持草擬反登陸作戰計劃。當月5日,王秉璋去安東,與志司王政柱副參謀長和空聯司首長制定具體作戰計劃,這份計劃由王秉璋親筆起草。回京後,劉亞樓等審閱同意,隨後就以王秉璋個人的名義上報中央軍委。2月5日,黃克誠向毛澤東上報。2月8日,毛澤東批示:「照辦。」 2月6日,中央軍委任命王秉璋為空軍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這可以說是主持軍委工作的彭德懷及軍委領導對王秉璋在戰時工作成績的充分肯定。
1953年3月6日,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到莫斯科參加斯大林的葬禮,王秉璋也隨同前往。斯大林的逝世使蘇聯上層處於動盪時期,周恩來臨時決定讓王秉璋留下來與蘇方談判有關空軍裝備的訂貨問題。王秉璋給劉亞樓寫了一封信,交代了一下工作,並要求派人送一些日常用品和書籍。劉亞樓回信說:「談判如果進入到『已經報告上級』、『等候上級指示的階段』,則請你能主動提出提早回國。過去的經驗你是知道的,回來後用電報交涉常常更容易些,而最重要的是家裡沒有你在,實在抓不開。」劉亞樓對王秉璋的信任和倚重由此可見一斑。這次談判非常順利,達成了訂購各種飛機673架等空軍裝備的協議。
「不帶問題出廠,不帶問題上天。」王秉璋為中國導彈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2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確定了「以兩彈(原子彈、導彈)為重點」的方針(不久又提出了「兩彈為主,導彈第一」的方針)。會議期間,劉亞樓對王秉璋說:「上面要調你去搞導彈工作。」王秉璋一聽急了,說:「我勝任不了這項工作。」劉亞樓說:「我頂不住喲,是中央定的,你自己找中央去吧!」王秉璋找到周恩來,說:「總理,我水平低,不懂導彈啊!」周恩來說:「你水平低,那你說,在我們老同志裡面誰水平高,誰懂導彈?你推薦一個。」王秉璋搖頭道:「我推薦不了。」周恩來說:「你推薦不了,那就由你干。」3月8日,周恩來任命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兼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導彈研究院)院長,空軍第一副司令員王秉璋兼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長。4月14日,劉亞樓對五院領導班子說:「五院領導的分工,經過軍委廣州會議前後的醞釀,已經定下來了。聶總也於4月4日找我們黨委的一些同志作了指示。我的精力主要還是放在空軍,王秉璋同志主要精力放在五院。我不在時,由他拿總。」27日,五院黨委向總政和國防科委呈報備案:「五院黨委一致同意:劉亞樓同志為第一書記,王秉璋、劉有光、王諍三同志為書記。劉亞樓同志不在院時,由王秉璋同志執行第一書記職務,掌管全盤工作。」
1960年4月,王秉璋到五院上任,開始主持中國的導彈研製工作。在那個艱苦創業的火熱年代,他與政委劉有光,副院長錢學森、王諍、劉秉彥等人密切配合,共同指揮了一場意義非凡的特殊戰役。他們頂住了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和拿走技術資料的壓力,度過了三年自然災害和國民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取得了震驚世界的一系列重大成果。
1960年11月5日,「東風一號」發射成功,這是仿製蘇聯P-2導彈的一種近程地地導彈。隨後,我國導彈工業開始由仿製轉入自行設計。1961年秋,王秉璋在陝西臨潼主持起草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暫行條例》,這是中國航天領域的第一部法規,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開始向正規化、科學化邁進。 6月29日,「東風二號」成功發射,這標志著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在導彈領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枚大長中國人志氣的導彈在出廠時曾經有一個小插曲。導彈組裝完畢後,工作人員發現少了一顆螺絲釘。王秉璋親臨現場,要求一定要找到那顆螺絲釘。現場沒有找到,有人懷疑可能掉到彈體內了。王秉璋決定拆掉導彈。技術人員認為,這么大的導彈,少一顆小螺絲釘不會影響發射,如果分解再組裝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會使軍委批準的發射時間推遲好幾個月。王秉璋力排眾議,堅持要拆掉導彈。組裝廠加班加點,用25天的時間拆掉了導彈,雖然沒有找到螺絲釘,但卻從彈體中發現了壓墊板、鐵絲、松香等雜物。王秉璋以此為戒,對工廠進行了整頓,並建立了十多項制度。導彈運到發射基地後,又發現新的問題,他堅持泄掉已經加註的燃料進行檢查,因而使發射時間又推遲了幾天。他這種「不帶問題出廠,不帶問題上天」的嚴格、認真的作風,保證了導彈的成功發射。
1964年11月,五院建制撤銷,成立導彈工業部,即七機部(航天部的前身),王秉璋任第一任部長。1965年2月,領導原子能工業和核武器事業的中央專門委員會決定兼管導彈工業,王秉璋被增補為中央專門委員會委員。在王秉璋的主持下,制定了一個「八年四彈」的導彈工業發展規劃,並獲中央批准。1966年10月,「兩彈結合」的核導彈發射成功。1966年12月26日,「東風三號」發射成功。1968年12月28日,周恩來在一次講話中宣布:「國防科委新的黨委書記……執行任務去了,他就是王秉璋同志。」王秉璋於當年10月就已經開始主持整個國防科研戰線的工作。上任伊始,他就奔赴西北,成功組織指揮了第10次核試驗。1970年1月,「東風四號」發射成功。1970年4月,以「東風四號」為基礎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揭開了中國航天史的嶄新一頁。 9月,「東風五號」低彈道飛行實驗成功。
在王秉璋主持導彈研製工作期間,中國地地導彈從「東風一號」短程導彈到「東風五號」洲際導彈接連發射成功,並成功研製了多種型號的地空導彈和海航導彈。
正當王秉璋沉浸在「東風五號」洲際導彈發射成功的喜悅之中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改變了他的命運。林彪折戟沉沙,摔死在溫都爾汗。「九一三」之夜,王秉璋正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出席周恩來主持的會議。林彪出事後,黨中央及時作出了在組織上清除「林彪的死黨」的決定。
王秉璋作為紅一軍團和八路軍一一五師的作戰科科長,一直深受林彪的器重。1945年9月,林彪在冀魯豫軍區突然接到中央「萬萬火急」的電報,命令他轉道去東北。當時任冀魯豫軍區參謀長的王秉璋正在蘇北支援新四軍作戰,林彪想帶王秉璋一同去東北,讓楊得志(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打電報給王秉璋,令其速回冀魯豫軍區。王秉璋在路上遇連日大雨,耽誤了行程。林彪在「萬萬火急」的情況下,等了他三天,最後只得北上。就這樣,王秉璋沒能成為四野的戰將。王秉璋與林彪的這種特殊的上下級關系,當然無法逃脫受審查的厄運。
如何處理王秉璋,周恩來是非常慎重的。周恩來出席了國防科委的三次黨委會。第三次時,他是坐在屏風後聽會。王秉璋在會上詳細講了自己與林彪的關系。中央決定,對王秉璋停職審查。王秉璋被收審、關押了整整10年。 王秉璋獲釋,但至今仍未作任何結論。2000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最具權威的官方傳記《中共黨史人物傳》對王秉璋作了如下評價:「他為鞏固與擴大湖西抗日根據地、建設人民空軍,特別是在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等方面,建立了重大功績。」但這個3萬字的傳記寫到「九一三」事件就戛然而止,沒了下文。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兩彈一星」事業屬最高機密,其內幕世人自然難以知曉。改革開放後,關於「兩彈一星」的宣傳日漸增多,由於王秉璋屬敏感人物,知情者有意迴避,致使王秉璋領導導彈研製事業的歷史鮮為人知,甚至經常發生張冠李戴的現象。 底紀念羅榮桓元帥誕辰100周年的活動中,王秉璋的名字出現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電視劇《羅榮桓元帥》中,是六位顧問之一。這位密雲重鎖的將星在沉寂了30多年後終於露面了!

❸ 飛奪瀘定橋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件么

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紅四團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開國上將楊成武晚年回憶說,打過這么多仗,最慘烈、最悲壯的,還是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一道天然屏障——大渡河,橫亘在長征中的中央紅軍面前。

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是崇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

*** 派重兵守衛著鐵索橋。

「這座鐵索橋,就是瀘定橋,能否奪取,關乎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戰爭親歷者、老紅軍唐進新生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他當時是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2師第4團4連青年幹事。

1935年5月27日清晨,紅4團在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率領下,從大渡河西岸的安順場出發,向瀘定橋奔襲。

「軍委限令3天3夜趕到。」唐進新生前回憶,對紅軍來說,3天320多里路並不算多。

「但都是山路,還要不停地打仗。」

「有時,我們必須彎腰挪步,從僅容一人的絕壁間穿過。」唐進新說,一路急行、架橋、打仗和繞道,第一天只走了80多里。

第二天,軍委又來急電,限29日奪取瀘定橋。

「就是說,我們一晝夜必須趕240多里。」唐進新說,雖然此前他們曾創造一晝夜行軍160多里的紀錄,但這次大家都覺得壓力很大。

「路上還有敵人,瓢潑大雨下個不停。」摸黑行走的唐進新和戰友們行軍速度非常慢。

「伸手不見五指,加上飢腸轆轆,又都是泥濘小道,我和戰友們一個個被淋了個透,那次急行軍,是我這輩子所有行軍中最緊張、也是最艱難的一次。」

對岸敵人也在連夜增援瀘定橋。

楊成武大膽決定,點起火把,以剛剛被消滅的川軍番號迷惑敵人。

「碰到敵人,就留下一部分人打仗,別的人繼續跑步前進。」唐進新說。

29日6時許,紅4團趕到瀘定橋邊,並佔領西橋頭。

這是一座由13根鐵索橫拉兩岸的鐵索橋。

紅軍趕到時,川軍已把橋上木板抽掉了,只剩下玄黑冰冷的鐵索懸在那裡,橋的那頭,又有敵人把守。

當部隊選拔突擊手時,唐進新馬上就報了名,但是沒被選上。

他與所在的4連的戰友們被安排負責往橋上遞木板。

唐進新生前回憶:「2連連長廖大珠等22人組織的突擊梯隊,踏索奪橋。

3連跟著,邊沖邊鋪木板。

1連打掩護。」

「總攻在下午四點開始。

團長和我在橋頭指揮戰斗。」楊成武生前回憶,全團的司號員集中起來吹起沖鋒號,所有的武器一齊向對岸敵人開火,軍號聲、槍炮聲、喊殺聲震撼山谷。

據楊成武生前回憶,戰士魏小三最早犧牲,從橋上脫手落入河中。

接著,中了彈的劉大貴也趴在鐵索不動了。

緊跟著,劉大貴落入水中。

不料對岸燃起火來,鐵索燒得發燙,沖在前面的劉金山始終抓著鐵鏈,手臂下的疤痕,正是匍匐在鐵索上燙下的傷痕。

「子彈打得鐵索叮當響,有兩名突擊隊員掉下去了……我站在西橋頭,不停地把手中木板遞給3連的戰友。」唐進新生前回憶。

紅4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中央紅軍主力渡過了大渡河。

(3)大雨系列番號ftp擴展閱讀:

瀘定橋共有十三根鐵索,九根鋪著木板作為橋面,兩邊各有兩根是護欄。

有的回憶文章說:「敵人已經把橋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閃閃的十三根鐵鏈子了」。

實際情況不是這樣。

敵人為阻擋紅軍從瀘定橋上過河,確曾下令拆除橋板,但守橋的川軍是所謂「兩槍兵」,就是一支步槍,一支大煙槍,戰鬥力很差,拆橋板的速度也極其緩慢。

他們只拆除了一部分橋板,紅軍就趕到了。

關於突擊隊突擊前進的動作,有幾種回憶和描述,聶榮臻元帥在他的《紅一方面軍的長征》一文中,和他題寫的《強渡大渡河瀘定橋的經過》紀念碑碑文中,記述的最為准確。

他寫的是:突擊隊「冒著東岸敵人的火力封鎖,在鐵索橋上邊鋪門板邊匍匐射擊前進」,糾正了「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沖去」的描述。

在突擊隊發起攻擊後,敵人在橋頭縱火,妄圖阻止我軍前進,這時東岸我軍也趕到了瀘定橋,很快將火撲滅,守橋敵人有的倉皇逃跑,有的被我軍消滅,兩岸紅軍在瀘定城勝利會師。

❹ 下列事例屬於確定事件的是______(只填番號)①下雨天不拿雨具走在雨中,衣服肯定被淋濕;②教師明天上課

①是確定事件,符合題意;
②是隨機事件,不符合題意;
③是隨機事件,不符合題意;
④是確定事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①④.

❺ 關於長征的資料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里,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五座終年積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過入跡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斗300多次。

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斗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里,進行過大小戰斗千百次。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5)大雨系列番號ftp擴展閱讀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裡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惠於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於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❻ 暴風雨 作品號

暴風雨所誕生的

作品簡介作者:蘇聯作家尼古拉·阿歷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於1933年寫成。即「歷史抒情英雄故事」。作者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蘇聯作家。尼古拉·阿耶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於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烏克蘭維里亞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他排行第五,並且生活的極為不好,小小的他11歲開始當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團,隨即參加國內戰爭。1923年到1924年擔任烏克蘭邊境地區共青團的領導工作,1924年加入共產黨。由於他長期參加艱苦鬥爭,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到1927年,身體情況急劇惡化,但他毫不屈服,以驚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爭。1934年底,他著手創作一篇關於科托夫斯基師團的「歷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風雨所誕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給朋友們審讀時被郵局弄丟了。這一殘酷的打擊並沒有挫敗他的堅強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頑強地同疾病作斗爭。
1929年,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戰斗經歷作素材,以頑強的意志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獲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時代人的真誠而熱烈的稱贊。1934年,奧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為蘇聯作家協會會員。1935年底,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勛章,以表彰他在文學方面的創造性勞動和卓越的貢獻。1936年12月22日,由於重病復發,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蘇聯人,不過他的出生地卻在烏克蘭。父親是釀酒廠的制曲工人,也曾在外村或城裡打零工.還當過五年郵差。他到過彼得堡,服過兵役,接觸過進步的大學生,知道一些革命者與沙皇作斗爭的故事。母親出身貧寒,小小年紀就不得不去給人家幹活,放鵝、種菜、照看孩子。他們婚後生下六個兒女,夭折了兩個。奧斯特洛夫斯基最小,上面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母親除了做家務帶孩子,還替人家做針線活,當女傭。他十歲那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全家為逃避戰火,輾轉到達舍佩托夫卡定居。這時,日子過得更加艱難。
奧斯特洛夫斯基十一歲就進當地的火車站食堂當小伙計,十四歲進發電廠,給司爐工、電工打下手,也干過鋸木柴、卸煤等雜活。他從小具有極強的求知慾,渴望念書,但只斷斷續續地上過幾年學。在學校里,他不僅成績優秀,而且十分活躍,是老師的好助手。他試寫過童話、短篇小說和詩歌,在學生自編手寫的「雜志」《青春的色彩》上發表過習作。他還喜歡演話劇,最愛登台扮演具有英雄氣概的角色。他幾度輟學,大都是由於貧窮,有一次則是因為觸犯了教神學課的神父。於是,這孩子想盡辦法借書,甚至把午飯讓給報販吃,換取報刊來看。他在十二歲時就讀過英國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牛虻》,從此,牛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坎里。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生於工人家庭。初級教會小學畢業後,因家境貧寒不得不輟學做工。1919年,加入蘇俄共青團並參加紅軍同白匪作戰。1923-1924年擔任共青團工作。1924年加入共產黨。1927年因病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他以驚人毅力寫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暴風雨所誕生的》,根據親身經歷,描寫蘇聯青年在革命熔爐中鍛煉成長的經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早在1942年就譯成中文,書中主人公保爾- 柯察金成為中國青年的學習榜樣。1936年12月22日,奧斯特洛夫斯基病逝。(那時《暴風雨所誕生的》才寫了第一章,書稿還在印刷廠排字)現實生活的苦難與沉重,書中人物的堅毅與光輝,使這個男孩懂事、早熟。他曾幫助布爾什維克地下組織張貼傳單、刺探情報。十五歲時,他走在街上,突然發現地下革命委員會的一位成員被一名全副武裝的匪兵押著迎面過來。他不顧一切,猛地朝匪兵撲去。革命者意外獲救,他卻因此被捕。這個少年受到嚴刑拷打,但不吐露片言隻字,硬是挺了過來。
紅軍和起義者擊潰了匪軍。同年七月,奧斯特洛夫斯基參加共青團;八月,志願加入紅軍,隨部隊上前線,經受戰爭烈火的考驗。
他當騎兵,當偵察員,轉戰各地。這個年輕人,不僅躍馬揮刀,作戰英勇,得到書面嘉獎,而且善於激勵戰友,顯示出宣傳鼓動的才能。次年八月,奧斯特洛夫斯基腹部和頭部受重傷,在野戰醫院的病床上度過了經常處於昏迷狀態的兩個月。出院後,右眼只保留了五分之二的視力,於是轉業來到地方。
他參加過肅反委員會的工作,在鐵路總廠擔任電工助理,並被選為團支部書記,同時進電工技校學習。十七歲時,帶頭參加修建一條鐵路支線的艱巨工作。在鐵路工地上,不少人被惡劣的條件、疾病和匪幫的偷襲奪去生命。奧斯特洛夫斯基咬緊牙關,拚命幹活。但在即將竣工時,他雙膝紅腫.步履艱難,並且感染了傷寒,昏迷不醒,被送回老家。在母親悉心照料下,他才勉強活了過來。重返工廠後,他一邊勞動,一邊在技校學習。傷病之身,經不起過度的辛勞,健康狀況越來越糟,他被送進療養院進行泥療。病情稍有好轉,又返回基輔,並和許多共青團員一起,在沒膝深、刺骨冷的河水中搶救木材。他再次病倒了。十八歲時,醫療鑒定委員會為他簽發了一等殘廢證明.
他藏起證明,要求安排工作。這以後,當過團區委書記、全民軍訓營政委、地區團委委員、團省委候補委員。二十歲入黨,並一度擔任團省委書記。不幸的是,他又遇上一場車禍,右膝受傷,引發了痼疾,關節紅腫脹痛.活動困難,才二十三歲、他就癱瘓了,而且雙目逐漸失去視力。
從此,他往返於各地醫院,進行治療不見好轉。二十六歲,接受第九次手術,刀口縫合後,竟有一個棉球留在體內。虛弱的病人,如果再次施以麻醉,只怕會損傷心臟,危及生命。他主動提出不用麻醉,切開刀口,取出棉球。他沒有發出一聲呻吟,但術後高燒,八天不退。這以後,他斷然拒絕任何手術,說:「我已經為科學獻出了一部分鮮血,剩下的,讓我留著干點別的事吧。」
在各地的醫院和療養院,他結識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些是老一輩的革命家。他在治病間隙,利用僅剩的視力,大量閱讀優秀的文學著作,其中包括普希金、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肖洛霍夫、巴爾扎克、雨果、左拉、德萊塞等作家的作品。他參加函授大學的學習,同時寫出一部反映戰斗生活的中篇小說。可惜小說惟一的手稿在外地戰友閱後寄回途中丟失了。
二十六歲,他著手創作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二十七歲完成第一部,次年得到發表和出版。三十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二部問世。三十一歲榮獲列寧勛章;三十二歲,也就是一九三六年的十二月十四日,完成了另一部長篇《暴風雨所誕生的》(第一部)的校訂工作.八天後,即十二月二十二日,他就與世長辭了。
背景:奧斯特洛夫斯基出身於烏克蘭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釀酒工人,母親給人家做飯洗衣。由於家境貧寒,他只念過三年書,十歲左右就到附近車站小食堂做工,還當過發電廠的助理司爐。但奧斯特洛夫斯基十分好學,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餘,還貪婪地閱讀各種進步文學作品,自修了小學的全部課程。十月革命勝利後,他積極投身於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斗爭。
1920年8月,他因為在戰斗中負傷,專業到生產部門工作,不久,在與洪水搏鬥中,得了傷寒和風濕病。1927年,奧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癱瘓,但他未因此退出戰斗生活,而是以頑強的毅力開始文學創作。
到1927年,健康情況急劇惡化,但他毫不屈服,以驚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爭。同年底,他著手創作一篇關於科托夫斯基師團的「歷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風雨所誕生的》)。不幸的是,唯一的一份手稿在寄給朋友們審讀時被郵局弄丟了。這一殘酷的打擊並沒有挫敗他的堅強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頑強地同疾病作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