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網上傳的大醫王主任音頻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網上傳的大醫王主任音頻

發布時間: 2023-02-24 09:27:52

① 請有文采或佛教高手進來

命中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其實人根本就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生老病死,那一件事由的了你,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迷迷糊糊的來,又
迷迷糊糊的走,活著到底是為什麼?

② 讀「中國人均用葯量為何比美國高」有感

最近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說,
2009年我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於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遠高於國際上人年均
2.5-3.3
瓶的水平,這種過度用葯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為此衛生部對此做出反應。
又一則消息披露,中國亂用抗生素較為普遍,中國近些年每年產銷各類抗生素計21萬噸,平均每人用葯162克,人均消費量是世界人均消費量的10倍,超過美國人的6倍。
兩組數字觸目驚心,改革開放3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人均用葯量卻大量攀升。中華醫學會指出,濫用抗生素將導致各種嚴重後果,中國每年有20萬人死於葯物不良反應,其中40%的人與濫用抗生素有關。中國有60%的失聰兒童是濫用鏈黴素所導致的。
筆者分析目前濫用葯物特別是抗生素,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是多種因素形成的綜合症。
一、濫用葯物的成因分析1.
傳統文化和舊觀念的影響所致。
中國人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是喜歡攢錢,因此中國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二是喜歡攢病,中國也是世界上用葯量最高的國家。中國人平常不注重鍛煉養生和保健,等積勞成疾才想起來去看病,花多少錢都在所不惜。急於「治現病」不善於「治未病」。今後要倡導新觀念,保健重於醫療,防病勝於治病,平常花點錢拿出點時間,多鍛煉身體,多保健養生,才能少得病不得病,少花錢少用葯。勸君今後把財力精力多用在過程中(日常保健),不要用在結果上(最後治病)。2.
中國人習慣在家中常備大量抗生素葯品,家家都有小葯箱子,而且用法不當,
到了感冒季節,常常吃葯,沒病先吃,小病大吃,過早過量用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大習慣和誤區。
特別是中國獨生子女,兩代人溺愛一個小太陽,有點風寒感冒,就去打點滴,抗生素成了常用葯,用葯量焉能不高?!3.
現在醫療體制改革不到位,從醫院到醫生都對患者搞過度診斷(如盲目做CT)、過度治療(如盲目上支架等)和過度用葯,開大處方,多賣葯,以葯養醫。
對患者能用常規葯的非得用高檔葯或進口葯,用葯量越來越大,用葯檔次越來越高,醫療費越來越多,根子就是目前這種醫療體製造成的。前不久我小外孫感冒咳嗽,到了一家國有大醫院就診,醫生讓住一個月的院,每天給三歲的孩子打6瓶點滴,孩子受不了,七天就出院回家了。真實感受到了患者到了醫院就成了取款機,一切聽候醫生發落,直到吃干榨盡為止。這就是目前吃葯貴看病難的體制性原因。
二、濫用抗生素葯物的危害和後果1.
浪費葯品。
各家自購和備用抗生素葯品過多,一旦過期就丟掉了,是一種浪費。有資料證實,現在醫生給70%的患者應用抗生素葯品,但其中80%屬於濫用,此外葯房也經常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向患者銷售抗生素葯品。2.
濫用抗生素葯品,傷害人的身體特別是人的免疫系統。
點滴輸液使患者面臨不良反應的風險較大。因為葯物被直接注入血液中,繞過了人體的天然防禦系統,傷害健康的臟器和細胞。俗語說:十葯九毒。抗生素葯品的副作用很大,一般都傷肝傷腎,破壞人的免疫功能,勸君一定用葯慎之又慎!3.
濫用抗生素,導致大量細菌、病毒產生抗葯性,從而變異重組為新的細菌和病毒,為人類帶來新的危害。
英國《柳葉刀》雜志2009年公布的一項研究指明,中國人大約有75%的感冒患者通過抗生素治療。醫療臨床和農業上(農葯)的大面積濫用抗生素行為已經在中國導致細菌耐葯性提高。例如5年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葯性從30%提高到了70%
,後來在抗葯中變異出現的非典、莎斯等新傳染性病毒的傳播不能說與此不無關系。
真該到了人們應好好反思和理性用葯的時候了!如愚感言:
以上是陳永昌教授的文章,如愚以為,
如愚以為,社會就這樣了,眾生共業所感,誰都無能為力,要想避免任人宰割,最好最實用的辦法還是趕快來接受聖賢教育,儒、道、佛都好,比如真正去踐行一個「仁」字,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仁者壽」真實不虛,「仁者不病」也是真實不虛,然後就會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讓疾病不暴發或者不至於暴發那麼快,自己的健康就可以自己作主。縱觀當今人類,疾病除了業障病之外,大都是吃出來和氣出來的,接受聖賢教育,特別是佛法教育,並依教奉行就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這是比較靠譜的比較低成本的生存法則。如愚自從相信佛是大醫王後,就不再打算接受醫院的過度醫療了,想想也真是,有錢做什麼不好,非得送給醫院?
人是可以無病而終的,有病也是可以自己治療的,只是你信不信,願不願意接受佛陀的教化,嚴格按佛陀所說的去做而已。
如愚如果前世業障不是太深重,今世念佛得力,說不定真的可以象很多大德一樣,預知時至,無疾往生。
如愚期待著。

③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是什麼意思

1,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不一定會成功,但我們所做的努力絕對不會是白用功。唐捐:落空,虛耗,虛擲。

2,這句話出自於胡適之先生於1932年所作的《致畢業生》,胡適之先生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寫於1932年6月27日夜,原載1932年7月3日《獨立評論》第7號。

(3)網上傳的大醫王主任音頻擴展閱讀:

胡適之先生在文中提到,「功不唐捐」這個詞是由佛經中福不唐捐啟發而來的。功不唐捐,佛家語,指功夫不會白白地拋棄。"唐"意為「白白的,徒然的」。所以「功不唐捐」,可以解釋為「世界上的所有功德與努力,都是不會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回報的。」而裡面的「福不唐捐」,後人逐漸寫成了「功不唐捐」,也把經文里比較單純指代的佛教功德的「福」,擴展成了可指代一切奮進努力的「功」。

相關經文:

《維摩詰所說經》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葯,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凈;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功德皆悉具足。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④ 父母在家,如同活佛在堂上

孝順不能等!父母在家中,就如同活佛在堂上;如果連眼前的活佛都不會恭敬,還需要到遠方的寺廟去拜佛嗎?

最近,常在報上看到老人獨居的問題,他們有些是沒有子女;但也有人把子女栽培得頗有成就,後來子女僑居國外,自己獨居在台灣,老而孤單。因此病了沒人照顧,往生了也沒人發現,這是現代社會的老人問題。這個問題的症結在哪裡呢?最主要的是年輕人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今生我是你父,前世你是我母。人人都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

幾年前我曾講過《父母恩重難報經》,開頭是一個故事: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阿難外出托缽。途中看到一堆白骨時,佛陀馬上跪下虔誠地向這堆白骨頂禮。阿難覺得很奇怪,便問佛陀說:「佛陀啊!您是人天導師,無上尊貴的覺者,您為何要向一堆白骨頂禮呢?」佛陀回答:「因為這堆白骨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啊!」

人的壽命不論是長或短,總是有限。當一期的生命結束之後,靈魂(業識)還會再投胎到另一處,當他被生下後,又開始了另一期的生命;往生後又再投胎……,每個人都一樣啊!說不定現在坐在你旁邊的人,就是你前世的兄弟姊妹或父母。所以說,我們都是互為父母、互為子女。

我常說:人生就像一出戲。上了舞台,你演你的角色,我演我的角色──你是我爹,我是你子等。戲演完了,下台之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在人生的舞台上,我們都是不斷地在上台、下台,角色也一直在更換。所以佛陀說,這些白骨都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

佛陀又向阿難說:「阿難,你來將這堆白骨中的男眾和女眾分開。」阿難面有難色地說:「佛陀啊!人如果還活著的話,可以從他們的衣著分辨出男女;但死了之後只剩下一堆骨頭,要如何分辨呢?」

佛陀告訴他:「你把顏色較白的撿出來,把較黑、較黃的放在另一邊;較白的便是男眾,較黑、較黃的則是女眾。」

阿難問:「為什麼呢?」佛陀說:「因為男眾的生活較悠閑,有時間求道,所以骨頭較白;而女眾必須為傳宗接代和生活操勞打拚,身心的折磨和煩惱較多,所以骨頭較黑、較黃。」(編按:指當時的印度社會)

《父母恩重難報經》是從女人懷胎開始說起。記得幾年前講這部經時,有位婦產科主任說我很像婦產科醫師,因為從胚胎開始,一直到生產的這段過程,我都描述得清清楚楚。我告訴他並不是我懂醫學,而是看了佛經之後才知道的。可見,佛陀真是一位大醫王。一個小生命要在母體中生長真的不簡單,所以要感恩母親啊!

在感嘆父母難為的同時,是否也曾想到父母在養育我們的過程中,也是歷盡千辛萬苦呢?

除了感謝母親,也要感謝父親,更要感恩天地間的一切眾生及萬物!記得以前我種花生時,把種子丟到泥土中後,必須再用腳把土踩得扎實一些。隔天去看時,本來平坦的土地已經裂開出一條條的縫;第三天便看到地上已經冒出兩片嫩芽了。大地孕育萬物也是非常地辛苦,所以我們要時時抱持感恩的心,面對父母及愛惜天地萬物。

現在的父母真的很難為!送孩子到學校念書,無論穿的、用的都要選名牌、趕流行、和別人比較。不知道大家在感嘆現代父母難為時,是否也曾想到父母在養育我們的過程中,也是歷盡千辛萬苦呢?所以,我一再強調世間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順;二是行善。

現在的孩子,大都在父母的羽翼呵護下成長,把父母黏得緊緊的;長大後,要他們向父母說句感恩、貼心的話,卻認為那是肉麻的事而說不出口。

小時候黏著父母,為什麼長大後卻和父母產生疏離,甚至還讓父母獨居呢?這是不對的啊!父母在家中,就如同活佛在堂上;對眼前的活佛不恭敬,反而到很遠的寺廟去拜佛,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