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進行采訪
《新聞報道與寫作》這本書對采訪入門操作性技巧寫得非常深刻: 第一,不要在采訪開始時一下子就提尖銳的問題,相反打破堅冰,解釋你是誰,你正在做什麼,為什麼你要找他,說幾句奉承話聽上去很有效果。 第二,采訪分為開放式問題和閉合式問題兩種,開始的問題通常應該是開放式問題,從消息來源最熟悉的問題開始,提一些采訪對象與你共同態度的問題,營造一種開放的氣氛,不要一開始就閉合,用開放性問題轉移敵人注意力。 第三,仔細觀察並且傾聽,采訪對象的反映怎麼樣。他看起來是知無不言還是藏有秘密。他講一個故事的時候可以打斷他,問一個小問題,或者僅僅試試他的反映,你得仔細觀察並傾聽。 第四,通過你的問題,從采訪開始就要引導敵人進入你設計好的思路。在邏輯上應該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在提一個尖銳問題之前,應有兩三個問題做鋪墊。不能像法拉奇,他可以第一個問題就問尖銳問題。他一般都采訪國家領袖,第一個問題把人家嚇了一跳:據說你們國家很腐敗,我想請你告訴我腐敗到什麼程度。當然你不是法拉奇,沒這份就別提這卜腔個問題。 第五,要不斷提醒自己,內容是否已經足夠,要補充什麼,導語該怎麼寫,怎麼切入,跟原來的設計思路會不會改變。 第六,不要忘記問關鍵問題。 第七,不能迴避令人尷尬的問題。在問完了你想出來的全部問題後,問尖銳問題的時機就會到來。 第八,不要迴避幼稚的問題。要讓采訪對象知道你也有笨的時候,你也不是無所不至,即使你做了准備工作,你肯定有不熟悉失誤的和笨的地方,這樣采訪對象會很高興的填補這種差距,他的警惕性降低馬上會跟你說很多。 第型棗衫九,養成追問的習慣,比如:說你的意思到底是什麼?你為什麼會那樣呢?通過追問使采訪對象不斷往下說下去。 第十,有時候改變一下談話節奏會有助於采訪。例如突然將你的筆記本放在一邊,營造一種問完了的假象,突然對一個不相關的問題表現極大的興趣,但是在做完這個戲以後一定要再回到敏感的問題,一個突然的停頓是非常有用的,當采訪對象說了一段話以後,如果你面帶曖昧的笑容看他幾秒鍾會使他不安,這種不安會使他不假思索地說出很多關鍵的內容。 第十一,千萬不要因為采訪對象說無可奉告便放棄那個問題,那僅僅是攻堅戰的開始,你可以表現得好像是誤解了他的話,稍稍改換措詞後重新提問。如果他依然拒不開口,你可以表現得他誤解了你。第三次的時候假裝他不會拒絕這個問題,根據他的拒絕提出一個令人為難的結論。 第十二,偶爾你最好的采訪可能來自采訪對象認為采訪已經結束的時候,當你要說再見岩或的時候,采訪對象經常會放鬆下來,說出一個根本沒有事先准備的話,因此在離開大門之前都要保持警覺。美聯社的記者就說,采訪的寶石可能在筆記本合上之後才到來,根據工作經驗我發現在這個時候獲得的東西可能比在采訪的時候獲得的東西還要多。 以上這是這個采訪
② 訪問的類型
按照不同的標准,訪問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與訪問對象的接觸方式分為直接訪問與電話訪問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按訪問前是否擬定詳細的標准化的訪談提綱,將訪問分為結構性訪問和非結構性訪問。
1.結構性訪問:訪問者在訪問前,制定好詳細的標准化的訪談提綱,對被訪者進行訪問。特點是:獲得的資料便於比較和進行量化處理,能減少交談中的主觀成分,避免被訪者含糊的回答或偏離訪談提綱的談話。在進行結構性訪問時,所有的訪問員都要遵循事先制定好的訪談提綱,按照一定的順序提出問題,不能隨意偏離訪談提綱。制定訪談提綱是進行結構性訪問的一項重要工作。研究人員將需要詢問的問題及其可能出現的答案篩選排列,分類編碼,製成統一的訪問調查表。訪談提綱中可以包括少量的開放性問題(見問卷),以及供當場使用的較為復雜的量表和圖表。
2.非結構性訪問:訪問者不依照某種統一的訪問調查表,而是圍繞研究的問題與被訪者進行自由交談。特點是:交談自然,可以深入了解多方面的情況。它常用於探索性研究。與結構性訪問相比,它對訪問員的要求較高,訪問耗費的時間較多,訪問員與被訪者之間的社會互動對訪問調查的結果的影響更為顯著。進行非結構性訪問的關鍵在於有效地控制談話,准確地作好訪談記錄。訪問員要在保持融洽的交談氣氛的前提下主動地引導交談,隨時糾正偏離研究主題或冗長的談話。
③ 半結構型訪問法是把什麼交給訪問者
半結構型訪問法是把有關問題交給訪問者,但無一定的問題順序。這種方法訪問時比較方便,被試易於合作。
④ 如何運用采訪技巧盡快與被訪者熟悉
采訪是一種媒體信息的採集和收集方式,采訪是新聞活動不可缺少的環節,是記者為完成報道任務或了解某些情況,圍繞採集新聞事實材料而進行的觀察、調查、訪問、記錄、攝影、錄音、錄像等活動。一向有「七分采訪三分寫作」之說。這便要求記者具備一定的采訪技巧。
采訪技巧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獲得真實資料,了解真相所採用的訪問方法。采訪學是一門科學,采訪學也是一門藝術。掌握好采訪技巧,采訪時就可以得心應手,採集到富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創作出好的新的作品,這就喊伏要求記者在采訪前、采訪中、采訪後各個階段注意采訪技巧。
一、采訪前 采訪前的准備工作要充分。采訪前的准備工作,是進行采訪不可或缺的環節,也屬於采訪技巧之一。采訪前的准備包括平時准備、臨時准備、細節准備等。①平時准備包含社會、文化、經濟、歷史、環境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可以說功夫在課外,是對記者新聞素質的較高要求。②臨時准備指通過互聯網等媒體、查找有關采訪對象的背景、現狀、原因等資料,並初步判斷資料價值。在此基礎上,醞釀主題,擬訂采訪提綱。③細節准備包括采訪前攝像機、三角架、錄音機等各種器材和細節的准備,要做到萬無一失,有備無患。
二、采訪中 采訪中要充分注意營造采訪氛圍,採用適宜的提問技巧,善於觀察和傾聽,合理運用肢體語言,准確記錄,勤於思考,注意細節等等。
1、營造氛圍 記者經常會面對不同的采訪環境。對采訪對象大部分是第一次接觸,談不上熟悉和鄭並攜信任。這便要求記者巧妙而智慧地在寒暄與閑談中,盡快消除采訪對象的陌生感,讓采訪對象熟悉自己,信任自己,營造寬松和諧的采訪氣氛。
2、適宜的提問技巧 提問是記者與被采訪者進行語言交流的一種方式,提問的技巧是對話能否順利進行下去的關鍵。提問時首先要巧妙地切入采訪主題,這是順利采訪到有價值的新聞材料的關鍵蔽老步驟。采訪時,要靈活應用提問方法,如直接式提問法、啟發式提問法、激將式提問法、引導式提問法、驗證式提問法等等,通過不同提問方法的恰當使用,同被采訪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努力營造寬松愉悅的采訪氛圍和采訪環境,達到理想的采訪效果。
3、善於觀察和傾聽 采訪過程中,記者要善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是交際的工具。聰明的眼睛會說話,聰明的記者也要善於用眼睛去采訪。記者只有學會觀察,善於觀察,不斷發現更多的新聞事物,運用恰當的思維方式去挖掘事實所蘊含的更深的新聞價值,才會寫出准確、鮮明、生動的新聞作品。同樣,也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這樣可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被采訪者的信任,使對方放鬆地接受采訪,獲得令人滿意的采訪效果。
4、合理運用無聲語言 記者在進行采訪時,有必要主動地對采訪環境做出適當的調整和完善,可以通過運用肢體語言這種無聲語言來消除被訪者緊張抗拒的心理,同時也體現對被訪者的尊重。無聲語言采訪,除眼睛外,還有肢體語言的采訪。肢體語言在某些時候,也是一種很好的提問方式。如點頭、微笑等等。肢體語言采訪,在常規采訪中居次要地位,但在非常采訪中則可能躍居主要地位。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對采訪對象起到的是潛移默化的效果。
5、 准確記錄 記錄,是采訪工作必備的環節,主要包括筆記、心記、錄音三種方式。
筆記,即記者用筆或電腦將采訪時所看到、聽到或感覺到的真實材料記錄下來。對采訪內容要有選擇性地進行筆記,同時要採用適宜的筆記方法,既可保證筆記的速度和質量,又要保證不影響到談話的氛圍。
心記,即記者將采訪時所看到、聽到或感覺到的真實材料記在心中。主要適用於以下幾種情形:遇到的事實瞬間而過;條件受限,不便筆記;進行隱性采訪時。
錄音,即用錄音機或錄音筆進行采訪記錄。採用錄音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證記錄的真實性和准確性,錄音資料可以作為證據,同時也便於記者有充裕的時間去傾聽和思考。
無論採用哪種記錄方式,都要注意到以下幾個方面:①准確真實。尤其是「五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因果;②觀點明確;③要有真情實感;
6、思考 采訪時,記者要善於思考,充分聯想,深入分析,切中要害。對每一個采訪,都要去思考采訪的主題是什麼,從哪個角度采訪,採用怎樣的體裁去報道等等。只有經過充分而富有成效的思考過程,才能產生真正富有價值的新聞作品。
7、注意細節 細節是對話體變成故事體的關鍵。沒有細節的故事就缺乏真實性,就顯得很假。記者必須充分認識到細節的重要性。可以用別人的細節來豐富自己的細節,這不屬於抄襲,只是用於補充不足的細節和事實。
三、采訪後 采訪後的工作主要包括主題確定、錄音整理、寫稿等。其中,主題的確定是最主要的。記者要有較強的概括能力和提煉能力,要擅於從紛繁復雜的采訪內容中提煉出主題,從若干個主題中尋找共性,提煉出最合適的一個主題。確定主題是采訪稿件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⑤ 什麼是訪談法,有何優點和缺點
當面訪談法的主要優點:調查的回答率較高;調查資料的質量較好;調查對象的適用范圍廣。
當面訪談法的主要缺點:訪問員與被訪者之間的互動有時會影響到調查的結果;訪問調查的匿名性比較差;當面訪問調查的費用高,時間長,代價大;訪問法對調查員的要求更高。
⑥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記者是作為新聞工作者的前線其中一位,每天都在給我們報道形形色色的新聞,記者在采訪的時候需要准備多種提問方式,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的相關資料。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1
正面提問(直接了當地講明采訪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迂迴提問(從側面入手,逐步自然地把話題引上正題)、引導性提問(有針對性地把被采訪者心裡的話引導出來)、追問(沿著對方談話的線索、思路,緊緊追蹤)、假設性提問(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錯問法(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
正面提問:這是一種基本的提問類型,直接了當地講明采訪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不拐彎抹角。記者能較快的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信息。
迂迴提問:指從側面入手,採用聊天攀談的形式,經過迂迴繞圈,然後再逐步自然地把話題引上正題的提問方法。側問法適合採訪不善談話的或者對記者感到緊張拘束的人。
引導性提問:指採用啟發引導的方式,有針對性地把被采訪者心裡的話引導出來的提問方法。適用於采訪性格內向的人。一定要注意「誘問」不是「強問」。
追問:指沿著對方談話的線索、思路,緊緊追蹤,問到「水落石出」的提問方法。
假設性提問: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提問方法。指記者通過假設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是一種「試探而進」的提問方法。
錯問法:指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一般指邏輯上的錯誤),來考察、求證、試探、激發采訪對象,以便了解真實材料,探求事實真相的提問方法。
采訪中的幾種提問方式2
一、正提法
所謂"正提法",即從正面直接提問,是直截了當地講明采訪目的,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
這種提問開誠布公,乾脆利落,無須拐彎抹角。采訪對象一般也會暢所欲言。這樣,記者的訪問就會進行得迅速而順利。這是記者運用頻率最高的提問方法。一般來說,記者訪問領導幹部或者健談的公眾人物,諸如企業家、教師、學者、專家、演員、外賓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對象,限定時間或某個特定場合的現場訪問以及廣播、電視的演播室采訪、記者招待會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問。
運用正面提問法,應當把握這樣幾點:
1、注意情感的鋪墊。正面提問的開門見山,並非直接生硬地發問。如果在提問前有所鋪墊,對方心理上會舒緩一些,也能合作一些。
2、防止提問過於直白。過於直白的提問,往往顯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訪對象的心理排拒,難以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和材料,而且還會給人一種笨嘴拙舌的感覺。北京遠郊區有個山村的群眾吃水很困難。後來,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村民都用上了自來水。記者采訪一位老大娘時問道:"大娘,您吃上自來水了,高興吧?"大娘回答說:"高興!高興!"這次采訪,記者就提了這一個問題,大娘也就連著說了兩個"高興",心裡有話卻因記者的直白而沒能說出來。如果問:"大娘,原先您想到過吃自來水嗎?"或者"大娘,聽說你們過去吃水好睏難?"大娘心裡的話就能痛快地說出來。
3、善於處理談話跑題。如果對方談話跑了題,談的又是一般性的內容,記者仍要耐心傾聽。不可隨意打斷對方的話,或表現出煩躁情緒,以免損傷對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對方的不滿。這也是記者缺乏修養和無能的表現。此時,記者可以採取多種方式,自然而又有禮貌地把談話引到正題上來。如果采訪對象一再跑題,而且表現出對另一個話題更有興趣,記者就要考慮自己的采訪提綱是否妥當。
二、迂迴法
所謂"迂迴法",就是指這種提問是從側面入手的,採用聊天攀談的形式稍作迂迴,然後逐步將談話引上正題。這種訪問一般時間性不太強,談話也不受特定場合與報道方式的限制。
當采訪對象感到緊張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顧慮不大願意交談,或者雖然願意談,卻又一時不知該怎麼談的情況下,記者都可以採取側面迂迴的提問方式,逐漸將談話引上正題。有些時候,記者不大摸底,想先試探一番,也可以側面提問。側面提問的內容,應該是采訪對象熟悉的、感興趣的,甚至是最簡單、最平常的,對方幾乎無需思考,張口即答。這樣,雙方就能搭建起進一步交談的基礎。應當明確的是,記者旁敲側擊,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聊天的內容應當是有目的,有選擇的,表面上似乎和采訪無關,實質上應該是有關聯的。如果有的采訪對象確實不了解情況,沒有什麼話可說,那也不要勉強,不要強人所難。記者可以說上幾句得體的話,讓對方帶著笑臉離開。要是再從中總結一下,也會積累一點經驗。
三、誘導法
所謂"誘導法",是指採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具有針對性地把采訪對象掌握的信息引導出來。這種誘導,既可以引導對方的思路,又可以誘發對方的情感。
當記者遇到采訪對象了解許多信息,卻因謙虛不大願意說,或者由於性格內向不會說,或者要談的事情需要一番回憶,或者對方想說又不便自己主動說等情況時,都可以採取誘導提問方法。這種提問,可以進一步引導對方明確訪問的范圍和內容,漸漸打開對方的"話匣子",也可以激活對方的思路,引起對方的聯想。由於這種提問的針對性較強,對方會感到無處退讓。
記者在采訪前的准備充分,提問就是由已知求未知,提問就能准確恰當。同時,記者還能講出一些具體事例,讓對方回憶當時的情景或心理活動。這樣,談話的時間可能不長,卻能夠得到很有價值的材料。另外,由於記者事先做了准備,采訪對象不願意說時,記者可以根據已經掌握的事實進行提問,促使對方不得不開口。
有的訪問對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生產、工作已經成了習慣,覺得沒有什麼值得談的,或者一時也不容易想起來。這時候,記者只要講出一點類似的事例,或者有意識地朝某個方面引發一下,便可以引起對方的聯想,從而談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材料。
運用這種方法,記者特別要把握"啟發誘導"與"強加於人"之間的界限。國外一些新聞學者主張避免誘導性提問,因為它"好像是在拐彎抹角地引出一個特定的回答,而不是客觀地探問被采訪者內心的想法",這個觀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把"誘問"變成了"強問",結果就是這樣。
另外,在運用誘導法中,有的采訪對象會投記者所好。對於這種采訪對象提供的材料,記者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特別注意它的真實性。
四、追問法
所謂"追問法",即指記者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則,抓住重點,循著某種思路、某種邏輯,連珠炮式的提問。
這種提問既要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把基本情況和事實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點,深入挖掘,達到應有的深度。因此,也是記者常用的提問方法。一般來說,記者對於骨幹事實及其來龍去脈,對於觸及事物本質的關鍵性材料,對於典型事例和典型細節,對於對方談話中的疑點以及記者從對方談話中發現的有價值的新情況、新線索,往往會抓住不放,打破沙鍋問到底,直至水落石出。
追問,既要問得對方開動腦筋,又要讓對方越談越有興趣。即使是批評性報道,也要讓對方感到追得合情合理。因此,記者態度、語氣都要與談話的氣氛協調一致,不要把追問搞成追逼,更不要變成變相"審問"。
西方記者在采訪中是比較善於採用追問方法的,並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借鑒。
五、設問法
即指記者通過假設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是一種"試探而進"的提問方法。
設問法往往用來啟發采訪對象的思路,引導對方談出對某個問題、某種事情的真實想法,或者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積極幫助對方回憶某種情景,或者用來調節對方的情緒,促使對方談出一些不大想說、不大好說的事情或想法,或者記者對人物或事物進行合乎規律的推斷、預測,促使對方產生聯想和想像,或者記者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再提出一些假設性問題,同采訪對象開展討論,促使自己認識的深化。
運用這種方法,記者不僅需要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生活閱歷,也需要較強的應變能力。
採用"如果"、"假如"一類的設問法,不但可以了解采訪對象的觀點、看法和見解,而且還能深入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
運用這種方法時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或者暗示采訪對象按照自己主觀劃定的框框去談。
另外,採用設問法提問,要多提開放式的問題,一般不要提閉合式的問題。
六、激將法
指的是一種激發式的提問,是提出比較尖銳的問題,適當地刺激對方一下,促使對方的心態由"要我說"變為"我要說",從而不能不說,甚至欲罷不能。
原山西電視台記者高麗萍,1987年在採制專題片《重訪大寨錄》時,她先和郭鳳蓮聊天。郭鳳蓮一聽說要采訪當年大寨的模範人物,就急切地說:"采訪別人我沒意見,我是不願意接受采訪,我再也不想上電視上報紙了。"記者問她為什麼,她說:"前幾次有的記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辦不在家,就說我拒絕采訪,躲著不見,還有人說我對三中全會的政策不滿。我根本沒意見,大寨人現在不就是靠三中全會的富民政策富起來的嗎?一聽他們那樣說我,我就生氣。"高麗萍看到對方說到這里,還是一副氣鼓鼓的樣子,就對她說:"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我覺得要讓人們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的情況,就得你們自己出面說話,大家才信。現在你又不接受我的電視采訪,觀眾怎麼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會的政策,更不知道你的近況如何了,你說呢?"果然,這入情入理的一激很有效,郭鳳蓮馬上就說:"那好,你就采吧。可我從哪說起呢?"當下,記者就給她出了主意,對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訪。
運用激將法時,記者要考慮自己的身份是否得當,刺激的強度是否適中,還要考慮談話的氣氛怎樣。這種提問要讓采訪對象既受到激發,又感到合乎情理。西方記者大都熱衷於採用激發式的方式提問,使得采訪對象不能不提供記者所需要的信息。他們提問往往問得尖銳、刁鑽、奇特,甚至古怪。某些資產階級政治家,也愛接待這樣的記者。他們通過巧妙地回答記者的刁鑽刻薄的提問,能夠在公眾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義大利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就是以在訪問中敢於提出尖銳的問題而著名的。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實踐和經驗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東西。
七、錯問法
所謂"錯問法",即指記者故意提出錯誤的問題,以考察、試探、激發采訪對象,以便了解真實的材料,探求事實真相。台灣學者稱之為"以誤求正法"。
需要注意的是,運用錯問法,可能會造成采訪對象的某些誤解。因此,在采訪結束時,記者應當說明原委,消除誤解,以免留下後遺症。
八、插問法
所謂"插問法",即指在談話過程中,記者及時地抓住對方談話的某個疑問提問。
有些采訪對象在交談時並不知道哪些材料有價值,哪些材料的價值不大,很可能在談到有價值的地方會一帶而過。這時候,記者只有及時地插問,才能把這種有價值的材料抓到。
另外,記者在訪問中要善於做必要而適當的插話。特別是話筒前、鏡頭前采訪,這種插話很有必要。比如重復、強調采訪對象說的某個重要問題或某句關鍵性的話;糾正對方的口誤;對方沒有講全,需要及時補充的內容;對方沒有談到,需要及時提醒的內容;尚未聽清、聽懂的話等等。
九、借問法
所謂"借問法",即指記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的問題。
這種提問,不但可以藉助第三者提出一些不宜於面對面提出的問題,而且可以顯示出問題的客觀性,增強提問的力度。采訪對象為了澄清事實,以正視聽,也往往會表明自己的態度或提供相關的事實。料的價值不大,很可能在談到有價值的地方會一帶而過。這時候,記者只有及時地插問,才能把這種有價值的材料抓到。
十、偏問法
所謂"偏問法",即指記者出其不意地從一個較偏的角度去發問,以引起采訪對象對采訪的重視和對問題的關注,或者促使對方心理上的高度集中,從而認真地回答問題。西方記者將這種方法稱作"嚴格提問法"。
⑦ 一個訪問的內容和流程
這個我幫不了你。因為只有自己清楚自己的采訪目的!但是我可以籠統給你些建議。
采訪流程一、合理分配提問
為了搞清一個事實,有許多必不可少的提問,但記者應當搞清楚問題,妥當地分配給不同的采訪對象,說明采訪目的,爭取對方協肋。與采訪對象第一次見面時,記者應當盡快出示介紹信並說明采訪目的, 以求得到對方的信任。
提問要具體,越是經驗不足的記者, 提的問提越容易籠統,含糊不清,越是籠統的問題越難回答。最難回答的問題:你有什麼感想?你當時是怎樣想的?要提有特點的問題,既然泛泛的提問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麼有特點的提問,才能得到充滿個性的材料。
把問答變為交談,一問一答,這種采訪方式容易氣氛緊張。如果設法把問答變為交談、聊天,使采訪人情更濃,生活更濃,往往效果更好。學會刨根問底,隨機應變。提問要有邏輯性,適應一般人的談話思路,事先明確要談什麼題目,然後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依次談下去。
二、提問的類型
1、 正面提問:這是一種基本的提問類型,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不拐彎抹角。問題一般分為「開放」型和「閉和」型兩種。所謂「開放」型問題,是指不要求采訪對象具體的回答,使對方暢所欲言,采訪的氣氛比較輕松。所謂「閉和」型問題,是指提出的問題,要求對方有一個明確、簡短的答案:「是」或「不是」。
2、 引導性提問:這種提問中「閉和」性問題居多,它指的是記者在挖掘事實過程中的一種積極的態度。
3、 追問:這是記者常用的一種提問方法,目的在於撲捉那些具體的事實和細節。
4、 假設性提問: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提問方法。
5、 激將法提問:這是在對方不願意回答時採用的強硬的一手――激將,既「正話反說」。
三 、問的方式
1、 面對面的交談:這是訪問的基本方式。在采訪比較重要的報道時,一定要找到負責人、當事人、見證人面談,力爭盡量多地拿到第一手材料。
2、 側面問:主要是指訪問新聞人物周圍的人,從側面了解新聞人物的事跡和思想。
3、 體驗式訪問:即記者深入到現場,與采訪對象「泡」在一起,一起生活,一塊兒聊。
4、 書面采訪:將提問寫在紙條上,給采訪對象或用信函寄給采訪對象,然後等待答復。
5、 電話采訪。
⑧ 怎樣做一個訪談(完整過程)
如何做經銷商訪談
市場調查的前提或者目的大體來說分為兩種,一個是新品牌或者新產品進入市場的調查,另外一種是為了既有品牌或產品的一些情況而進行的調查,一般來說,前者的銷售渠道沒有建立或者不夠完善,而後者一般是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銷售渠道和分銷網路,因此在調查過程中,針對的調查對象中就有了一個明顯的區別,那就是後者必須對經銷商進行調查,而前者只是在調查過程中了解銷售渠道。經銷商的調查雖然在調查內容中單獨分為一個部分,但是經銷商作為企業到終端和消費者直接見面的銷售渠道鏈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他在市場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而且他可以獲得的市場信息也是最多的,因此,對經銷商的調查幾乎可以涉及到所有調查內容,也正是這樣,對經銷商的調查就顯得異常重要。
對經銷商的調查,往往採用訪談的方式,在聊天溝通的過程中,引導經銷商對當前企業和產品的相關情況和當前市場狀況進行分析,同時需要有人及時地進行筆錄整櫻褲理,從而獲得企業所需要的資料。但是訪談並不是沒有目的沒有方向地閑談,市場調查很注重的一點就是前提的准備工作,對於問卷調查是如此,訪談同樣也是如此,因為在和經銷商交流的過程中,必須進行引導,並且流暢地結束訪談,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具體來說,應該注意和掌握以下幾點:
(1)做好准備,了解情況:在進行訪談之前,必須先要了解將要訪談的經銷商的情況,經銷商主要負責人的一些特點,比如年齡、學歷、甚至性格,因為在交流過程中,這些都是會直接影響到交談進行的直接因素,同時也應該了解到經銷商最近的運營情況,從而更有針對性地了解經銷商所在地的產品銷售情況,或者可以和當地的其他經銷商進行對比分析原因,因此在調查之前,了解好經銷商的銷售和個人情況是很重要的,這不僅僅意味著你將如何調整詢問方式,同時也會影響交流順利進行。
(2)准備好問卷底稿:在對經銷商的調查中,形式往往採用深度訪談法,因為這樣才可以更具體地了解市場信息,但是這樣的調查對於調研人員來說具有更大的難度,就像一次記者的訪問一樣,盡一切可能地獲得自己最想要的信息。只有先准備好問卷底稿,並且盡量熟悉他,才能在訪談的過程中,很流暢地提出問題,並且很自然地引導經銷商進行交流,這樣就能避免調查過程中出現的「卡殼」現象,在愉快和輕松的交談中結束訪問。
(3)題目要涉及全面:在擬訂問卷底稿的時候,除了要考慮到市場調查的一般內容和目的外,還必須考慮到此次調查是否有特殊的調查任務,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題目的設置,具體來說,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經銷商的贏利情況;產品的銷售梯隊;其他品牌的銷售情況及原因;企業和經銷商的銜接工作;所在地區是否出現影響經銷商利益的現象及原因;廣告和促銷放映在經銷商這里的效果;廣告媒介策劃;銷售渠道鏈;消費者情況。由於經銷商這里的市場信息比較廣泛,所以在問題涉及的范圍上也應該顧及全面。
(4)問題形式:在問題設置上,除了應該考慮調查的目的和內容對題目進行合理的設置外,在對經銷商設計的題目中,一般使用「現象+原因」的方式,即發生了什麼樣的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問題,同時應該請經銷商協助製作一些可以形成報告的一些表格或者圖表,比如銷售情況曲線、銷售渠道鏈等,這樣可以快速形成有效的調查報告,馬上發現企業的品牌或者產品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更笑頌孫能對企業策略制定起到指導作用。
(5)問題順序合理,注意引導:在訪談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問題的順序,考慮提問的邏輯性,保障訪談的順利進行,因為在調查的內容中,很多問題是有延續性的,比如在廣告策略中,最適宜的媒體是什麼,接下來是在最適合的媒體上最適合採用的方式(比如版面,廣告形式等)又是什麼?這樣的一些邏輯性的問題,必須注意順序。有的時候如果經銷商在交流過程中發生了偏差,調研人員必須及時引導。
(6)協助建立信心,吸取建議:在訪談的最後,必須建立起經銷商對本企業品牌或者產品的信心,因為經銷商和企業是本著雙贏和互惠互利的原則進行銷售的合作夥伴,企業和經碰鏈銷商的命運是聯系在一起的,企業發展了,經銷商就能贏利,經銷商的銷售上去了,企業自然也就能獲得發展,因此,必須鼓勵經銷商建立起信心,特別是對於當前出現了一定問題的企業,更應該讓經銷商建立起信心,從而穩定市場銷售。同時,經銷商因為和市場的接觸比較全面,也比較直接,所以經銷商在銷售方面往往比企業市場部門的人員更有自己的觀點,因此,必須詢問經銷商對企業的意見,談談他們對企業的想法,虛心地聽取他們的意見,也許就能發現問題所在,從而得到解決。
經銷商的訪談是一個很重要,同時也是一個很微妙的工作,是市場調查中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因此,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夠真正從經銷商的調查中獲取企業所需要的資料,當然,調研人員必須在訪談過程中認真做好記錄工作,才能在訪談結束之後做出正確而且完整的調查報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場,為企業的營銷策略和方針進行指導作用。
當然,由於行業和企業的具體情況都不盡相同,每個地區,每個經銷商的情況也有所區別,方法和規律都是一般性的東西,最重要的是調研人員在掌握了一般的規律和方法之後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整,才能真正地做好經銷商的調查工作。
————————————
希望我的答案能令您滿意!
⑨ 非結構性訪問法名詞解釋
非結構型訪問法,又稱非標准型訪問法。這種方法是指事先不預定表格,也不按固定的問題順序去問,自由的交談,適合於探索性研究。分為:(1)引導式訪問。(2)談話式,即訪問者事先擬好腹稿與被訪問者進行自由交談。(3)非引導式訪問法,事先完全沒有擬定調查標題,可以進行深度訪問。這種方法要求訪問者具備一定的訪問技術。
⑩ 訪問法的特點和類型
1、特點:
①它是訪問者與被訪者面對面的直接調查。問卷以及文獻調查都是間接調查法,而訪談則與實地觀察一樣,屬於與調查對象面對面接觸的直接調查法,通常可以了解更多、更具體、更生動的信息;
②它是通過交談方式進行的口頭調查。觀察法主要通過視覺來感知現實,問卷法通過書面語言作用於調查對象,而訪談則通過口頭交談方式反復詢問所要了解的情況,探討有關問題;
③它是訪問者與被訪者的雙向交流的互動式調查。觀察法(特別是非參與觀察)要求盡量減少對被觀察者的影響,問卷等間接調查法難能與調查對象溝通和交流,而訪談則是訪問者與被訪者雙向交流的互動過程;
④它是需要較高訪談技巧的有控制的調查。訪談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要取得訪談的成功,訪問者需要與被訪者之間建立起基本的信任關系;需要引導被訪者積極提供所要了解的信息;需要臨機靈活處理各種預料之外的情況,掌控訪談過程。
2、類型
按訪問內容分類:事實訪問;意見訪問;解釋訪問
按訪問的具體方式分類:面談訪問;郵寄訪問;電話訪問;留置訪問;個別深度訪問;小組討論等。
(10)訪談方式引導式訪問擴展閱讀
解各種社會現象,包括現實的和歷史的問題,事實、行為方面的和觀念、情感方面的問題;③能夠通過引導、解釋和追詢,澄清模糊的問題,並對復雜的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④能夠靈活處理調查過程的問題,排除各種干擾,有效地控制調查過程。
其缺點是:
①訪談結果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訪問者的素養和被訪者的合作態度,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②樣本小,影響研究結果(對於總體)的代表性;
③人力、財力和時間耗費較大,調查研究的成本較高。
訪談法在考試研究中具有極為廣泛的應用。除了適用於問卷法的情況外,它還特別適用於個性化、個別化的研究;也還可以用作問卷法的補充,以澄清問卷中的模糊問題,增加對於某些重要問題的研究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