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介紹下斯諾采訪陝甘寧邊區的一路經歷。
斯諾采訪的主要路線為:西安-涇陽-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黃陵-洛川-富縣-甘泉-延安。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美國著名記者。代表作《紅星照耀中國》。他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
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每日先驅報》和美國《星期六晚郵報》駐華戰地記者。1942年去中亞和蘇聯前線采訪,離開中國。
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三次來華訪問,並與毛澤東主席見面。1972年2月15日,斯諾因病在瑞士日內瓦逝世。後人遵照其遺願彎轎鄭,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國,地點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支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和路易·艾埋頌黎等人在宋慶齡的支持下,發起了工業合作運動。從內蒙到雲南,開辦了2300所小工廠,為後方生產紡織品和日用品,為前方製造手榴彈,緩解了戰時物資的短缺和失業問題。
斯諾回美國後,3次到白宮去見羅斯福總統。每一次會晤,他都強調美國應力促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共同抗擊侵略帆擾者,攜手建設新中國。
2.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撰寫的( ),第一次向外界詳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事跡,在國內外產生了
《紅星照耀中國》。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第一次向外界詳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事跡。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友答野生的原因。他判斷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和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與個人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紅星照耀中國》充滿了國際主義精神。
主題思想
書中不僅記錄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資料, 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紅色中國」產生、發展的原因,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做了客觀的評價。作者從多個方面展示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解放而艱苦奮斗和犧牲奉獻的精神,瓦舉絕解了種種歪曲、醜化共產黨的謠言。
《紅星照耀中國》中的修辭方式頗為靈活多樣,如映襯、易色、誇張、排比、引用、懸念、宛曲、雙關、借代、摹擬好喊等等,但用得最多的還是比喻。
3. 紅星照耀中國講了紅軍長征的哪些經歷
主要講述了紅軍如何強渡大渡河的簡要過程。 金沙江→劉伯承與彝族部落飲歃血為盟→則虧春林彪先鋒隊強渡安順場→三十位英雄「飛奪瀘定橋」十六條長達一百多碼的粗大鐵索橋→進入四川境內。
過大草地
主要簡述了紅軍如何克服困難,戰勝雪山、草地,最終到達陝北根據地的過程,同時也講述斯諾對紅軍長征的總結評價。
(3)陝北記者斯諾訪問紅軍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紅星照耀中國》(原名《西行漫記》)的作者埃德加·斯諾於1905年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是家中三個孩子中最小的著名的記者。
埃德加·斯諾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諾同時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
寫作經歷
作者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空滑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
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孫耐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
4. 斯諾采訪農民的部分能刪掉嗎
斯諾采訪農民的部分不能刪掉。斯諾通過對紅軍指戰員和普通農民、牧民、工人、學陵枯稿生尺孝等的面對面敗配接觸、采訪、交談,才能知道毛澤東及其指揮下的紅軍能克服重重困難,殺出一條血路勝利到達陝北的原因。埃德加·斯諾(EdgarSnow,1905.7.11—1972.2.15),美國著名記者。1936年6月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寫了大量通訊報道,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
5. 第一次接觸周恩來,斯諾對他印象如何
1937年10月,美國記者斯諾根據自己在紅軍蘇區的采訪手記,悉伏撰寫並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譯名《西行漫記》)一書,首次向全世界全面報道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經過。在書中,斯諾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解放而艱苦奮斗和犧牲奉獻的崇高精神和偉大形象,瓦解了種種歪曲、醜化共產黨的謠言攻勢。《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出版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而轟動的影響,被譯成十多種文字,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書籍之一。
本文記述了斯諾與周恩來的初次見面。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也是第一個訪問陝北紅區的外國記者,同行的還有他的美國同鄉馬海德醫生。
1936年6月3日晚上,斯諾開始了嚮往已久的「紅色中國」之旅。
他在中共地下人員接洽下由北平出發,在鄭州與馬海德會合後,經西安北上,到達白區邊緣城市膚施(今延安),由向導帶著通過紅白區交界的無人地帶,進入了中共的陝北根據地。在紅區里,斯諾見到了「第一位重要的共產黨領袖周恩來」,對此,他在采訪錄《西行漫記》中作了真實的記載。
這一天,斯諾與馬海德由一個紅軍戰士帶領,來到了紅軍東線指揮部所在地百家坪。
一位略顯清瘦的紅軍青年軍官出現在了面前,雙眼炯炯有神,以溫和文雅的口氣用英語招呼:「哈羅,你們想找什麼人嗎?」說著行了個禮,伸過手來,「我叫周恩來。」
「我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斯諾早聞周恩來大名,又驚又喜,緊握著周恩來的手,把馬海德介紹給周恩來。
周恩來的手又伸向馬海德:「早已知道你們要來了,我代表中共中央歡迎你們。」隨之把身後的李克農介紹給客人,然後說,「今晚兩位就在這里過夜,由李克農先生安排你們的膳宿,明天我在住處歡迎你們,商談你們訪問紅區的計劃。」
第二天上午,斯諾到了周恩來的住處。哨兵報告後,周恩來忙走出來將客人迎進屋去。
斯諾內外打量,有了驚奇的發現:蔣介石懸賞8萬元要周恩來的腦袋,可是在周恩來的住所門前,只有一個臉帶稚氣的哨兵!
聽斯諾道明來意和采訪設想後,周恩來熱情地說:「我們接到報告,知道你是一個可靠的記者,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相信你會如實報道在紅區的所見所聞。」
「我准備去紅色中國各處走一走,你們有什麼規定嗎?」斯諾把到嘴邊的「限制」兩字咽了下去,改作好聽了些的「規定」。
「我們歡迎你到任何地方采訪,采訪什麼人都可以,沒有任何規定。」周恩來的話十分乾脆,「你雖然不是共產主義者,但對於我們是沒有關系的。搞新聞封鎖,不許中外記者到紅區采訪的不是我們,而是國民黨。」
給予如此自由的采訪,是斯諾始料不及的。他本來以為,訪問對象、談話內容、拍照等,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限制。
周恩來畫了一張紅區的草圖,為斯諾起草了為期92天的采訪旅程和項目,遞給斯諾說:「這是我個人的建議,你有是否遵守的權利,還可隨時增加你感興趣的采訪內容、地區、人物,相信你會覺得這次旅行是很有趣的,而且收獲莫大。」
斯諾由衷贊嘆:「共產黨領袖真是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大氣量,在國民黨統治區采訪時做夢也不敢想。」隨即要求采訪周恩來,周恩來爽快答應,回答了一個接一個的問題。
采訪過程中,斯諾深感興趣地觀察著周恩來,是因為在中國,周恩來像其他紅軍領袖一樣,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也因此把初見周恩來的觀感寫進了采訪錄《西行漫記》:
——他個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結實,盡管鬍子又長又黑,外表上仍不脫孩子氣,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於熱情。
——局做他確乎有一種吸引力,似乎是羞怯、個人的魅力和領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產物。
——他講英語有點遲緩,但相當准確。他對我說已有五年不講英語了,這使我感到驚訝。
——他頭腦冷靜,善於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驗。桐陸衡
——他態度溫和地說出來的話,同國民黨宣傳九年來誣蔑共產黨人是什麼「無知土匪」、「強盜」和其他愛用的罵人的話,形成了奇特的對照。
6. 1936年埃德加斯諾深入哪個革命根據地
埃德加斯諾深入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
西北革命根據地是在土地革命戰爭後期,由陝北、陝甘邊兩塊根據地合並建立起來的。期間經歷了無數次曲折反復,艱苦鬥爭,根據地軍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1936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根據地,根據自己掌握的一手資料撰寫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
埃德加斯諾,1905年7月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美國著名記者。代表作紅星照耀中國。他於1928年來華,曾任歐美幾家報社駐華記者、通訊員。1933年,埃德加斯諾兼任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諾訪問陝甘寧邊區,冒著生命危險,穿越重重封鎖,深入延安,深入根據地,後來根據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寫成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此書的意義,首先在於他通過一個外國人的所見所聞,客觀的向全世界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實情況,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國共產黨人的真實生活。
此書的液滲意義還在於書中不僅記錄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資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紅色中國產生族襪、發展的原因兆埋激,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出了客觀的評價。成為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任美國駐華戰地記者。
7. 紅星照耀中國中,作者先後報道了哪些紅軍將領,戰士的事跡
斯諾面對面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賀龍、徐海東、朱德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紅軍將領,結下了或淺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毛澤東。
第二篇去紅都的道路第三章賀龍二三事。
第八篇同紅軍在一起第二章彭德懷印象。
第九篇同紅軍在一起(續)第一節紅色窯工徐海東。
第十篇戰爭與和平第四章關於朱德。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第三章蔣、張和共產黨。
《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原名是《西行漫記》,這是美國的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著作,可以說,他是第一個采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
在陝北,埃德加·斯諾采訪的共產黨領袖和紅軍將領除毛澤東外,還有朱德、周恩來、彭德懷、賀龍、劉志丹、徐海東等。他描述了他們的言談舉止,追溯碰含他們的家庭環境和少年時代,試圖從中找尋他們成為共產黨人的原因。
在斯諾的筆下,毛澤東主席是個非常精明而又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是個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戰略家,代表了中國人民大眾的迫切要求,是個蘇區人民擁護他,南京政府卻對他恨之入骨的人,生活簡朴,廉潔奉公,能吃苦耐勞,身體像鐵打的。
(7)陝北記者斯諾訪問紅軍擴展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的影響
《紅星照耀中國》不僅在政治意義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在報告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上也成為同類作品的典範,人物刻畫、環境描寫及敘事角度幾近出神入化的程度。作品中譯本出版後,在中國同樣產生巨大反響,成千上萬個中國青年因讀了《紅星照耀中國》,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紅星照耀中國》僅次於賽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國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國老百姓,而《紅星照耀中國》則使西方人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真實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代美國人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知識都是從斯諾那裡得來的。
《紅星照裂禪耀中國》的另一魅力,在於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他肆吵塵面對面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賀龍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紅軍將領,結下了或淺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毛澤東。
斯諾准確地把握到毛澤東同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民眾的精神紐帶。沒有人比毛澤東更了解他們,更擅長綜合、表達和了解他們的意願。這將深刻地制約著以後數十年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8. 斯諾是如何采訪紅軍的
2013年9月30日,陝西衛視組織的如行裂大型人文穿越體驗活動「新西行漫記--重走斯諾之路」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舉行啟動儀式渣閉。據悉帶改,「新西行漫記」將從西安出發,沿著涇陽、三原、淳化等斯諾夫婦走過的路線,一直前行直至延安,活動整體行程(單程)近600公里,行程耗時15天,途經15個縣市,閉幕式10月15日在延安舉行。
請看一下配圖,就是這次重走斯諾之路的路線圖,也正是斯諾采訪的路線。
主要路線為:西安-涇陽-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黃陵-洛川-富縣-甘泉-延安。
9. 什麼原因促成了斯諾赴延安采訪
data-filtered="filtered" 斯諾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是近代報道中國最著名的西方記者。他的代表作《紅星照耀中國》出版半個多世紀以來影響巨大、長盛不衰,被認為是西方認識中國的基本讀物。紅軍由此書為世界所知,斯諾由此書而成就功名。
斯諾1936年7月的延安之行是此書的基石。當時,在中國的西方記者至少有二三十人,比如《京津泰晤士報》的愛潑斯坦,合眾國際社的厄爾·利夫、美國《亞洲》雜志的歐文·拉鐵摩爾以及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德國記者罕斯·希伯等,其中不乏想去紅區探奇者,但為什麼是斯諾如願以償成為先行者?
data-filtered="filtered" 紅星照耀中國
經濟壓力
冒險精神在斯諾的生命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美國學者勃納德·托瑪斯將其研究斯諾的著作命名為《冒險的歲月》並不奇怪。斯諾年輕時在紐約曾炒過股,漂洋過海時曾混過船票,1930年代在北平經濟困窘時曾賭馬贏過1000美元從而轉危為安,這些都能體現斯諾的冒險性格。
1990年代美國的研究者根據斯諾的日記和書信發掘了促使斯諾去紅區探索的其他原因,其中之一乃出於經濟上的壓力:1933年,斯諾夫婦輾轉來到北平,情況似乎還是不錯的,據其日記可知:「在北平,一個新聞記者可以過得像一個銀行董事長那樣闊綽,即使他的收入不高」。斯諾夫婦住四合院,僅主人房就有6間之多,還有僕人、廚師、花匠、人力車夫,每年大約花1000多美元。
研究斯諾的美國學者漢密爾頓發現:美國的經濟蕭條直接影響了新聞聯社的財政收入,令斯諾的自在生活受到威脅。1933年新聞聯社開始減少斯諾的薪水,到年底就乾脆辭退他了。
1935年4月,斯諾寫信給友人說:「這一年過得很快樂,但經濟上很緊張,尤其是當美元貶值時」。
斯諾去紅區采訪不是沒有猶豫的,根據斯諾前夫人海倫·斯諾的回憶,正當斯諾躊躇不決時,是她做了有力的推動,她說:「絕對沒錯,你必須去一趟」。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英文版《紅星照耀中國》里,斯諾使用了 *** 這張顯得有些土氣的照片。
出版商的推動
二戰爆發後,中國戰場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英美的通訊社和出版商一度將中國看成是熱點,特別對神秘的中國工農紅軍感興趣。幾乎在斯諾考慮采訪紅區的同時(甚至可能還要早些),出版商就不斷要求活躍的斯諾去嘗試采訪紅區。
1932年,斯諾曾對他的出版代理說自己准備從上海的紅色分子那裡弄張訪問中國蘇維埃的護照,他說「我幾乎要成功了,但在最後的時刻我聯系的 *** 人對我產生了懷疑,他失蹤了,我也再沒法和他聯系。」
1933年,出版商哈利遜·史密斯和哈斯公司預付斯諾750美金,約他在1934年底前寫一本關於紅色中國或其他主題的書。而斯諾立即「很高興地收下來」,並保證到年底完成初稿。
出版商推動斯諾去紅區采訪這一點也得到了某些中國研究者的認同,武際良指出:
1934年,美國出版商哈里遜·史密斯曾經提議同斯諾簽定一項合同,並預付稿費750美元,要他寫一本關於紅色中國的書……1935年《英國每日先驅報》也建議資助他作一次旅行,以獲得關於紅色中國的真相。
去紅區前,斯諾在給出版商的一封絕密信件中說:「我明天將去紅色中國會見 *** ,我將旅行、拍照,寫我喜歡的東西。假如我達到目的,那將是世界大事。」
顯然,在出版商的推動下,斯諾加快了去延安的步伐。斯諾陝北之行的全部費用1000美元都由報社報銷。斯諾交稿時將書名定為《我到了紅色中國》,《紅星照耀中國》的名字是出版商改定的,由此可見出版界在斯諾成名前後擔任的重要角色。
data-filtered="filtered" 埃德加·斯諾在延安時與 *** 合影
*** 的安排
傳統研究認為斯諾訪問紅區的關鍵人物有兩個:一個是 *** 地下黨員俞啟威( *** ),一個是宋慶齡。根據漢密爾頓的研究,1936年3月俞啟威曾答應幫助斯諾聯系去紅區采訪,但他不久就消失了,斯諾5月去上海找宋慶齡、魯迅、艾黎和史沫特萊等人,希望得到訪問紅色根據地的機會。此舉還引起史沫特萊的不快,因為她也想去延安。漢密爾頓認為之所以選擇斯諾,是斯諾的「國籍、他的社會聯系和他的獨立性格」使然。
那麼,是什麼人發出的請求呢?1992年,武際良指出:
他(斯諾)立即提出去紅區采訪的要求。而就在前不久,毛和周從陝北來信要她(宋慶齡)物色一位公平正直的外國記者和醫生到蘇區考察,以便爭取國際上了解中國的抗日主張。
2005年,英國倫敦大學基於新解禁的莫斯科共產國際的檔案材料的研究披露, *** 是決定斯諾進入紅區的始作俑者,研究指出:
(紅軍)與斯諾相遇不是偶然的。那年(1936年)春天,毛曾經讓上海的地下黨找一個能發表作品的外國記者和一個醫生。經過慎重考慮,毛邀請了斯諾,因為斯諾具備多方面條件:他是一個美國人;他為具有影響的《星期六晚郵報》和《紐約先鋒論壇報》寫稿;並具有同情心。
斯諾1936年7月進入紅區,同行的還有黎巴嫩裔美國人馬海德醫生,他的葯箱里裝了許多機密文件……
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發表後,其影響達到甚至超過了 *** 的預期,在中國和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紅軍和 *** 的偉大形象樹立起來了,一批批年輕人從各地開赴延安。 *** 後來說:「斯諾著作的功勞可與大禹治水相比。」
(摘自《領導文萃》2013年10月下)
10. 1936年到達陝北的斯諾采訪了那幾位領導
斯諾采訪路線圖如圖所示
1936年6月,在宋慶齡的安排下,斯諾首次訪問了陝甘寧邊區,拜訪了許多中共領導人。在延安,他曾將親眼見到的一二·九運動實況講給毛澤東同志聽。
10月末,斯諾回到北平之後即發表了大量通訊報道,還熱情向北大、清華、燕大的青年學生介紹陝北見聞。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聞學會、歷史學會開會之機,在臨湖軒放映他拍攝的反映蘇區生活的影片、幻燈片,展示照片,讓國統區青年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紅軍領袖的形象,看到了「紅旗下的中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斯諾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10月《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在英國倫敦公開出版,在中外進步讀者中引起極大轟動。1938年2月,中譯本又在上海出版,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正形象。
為了取得更詳盡的第一手人物資料,斯諾夫人海倫·斯諾於1937年4月沖破國民黨憲兵、特務的阻撓,經西安、雲陽到延安訪問,采訪了大量的八路軍和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人,寫出了《紅區內幕》(《續西行漫記》)、《中共雜記》等書。
1939年,斯諾再赴延安訪問。
斯諾1928年初到上海時曾給自己起了一個漢文名字:施樂,並一直使用。後來,胡愈之先生等翻譯《西行漫記》一書時,因不知他還有過這樣一個漢文名字,而譯作「斯諾」二字,並一直沿用下來啟改。
(10)陝北記者斯諾訪問紅軍擴展閱讀
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租團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悄型判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