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羅馬尼亞訪問團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羅馬尼亞訪問團

發布時間: 2023-04-06 13:08:22

A. 聯合國安理會的原則和作用各是什麼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聯合國安理會)是聯合國中最有權力的機構,負責圓岩維持國際間的和平與安全。根據《聯合國憲章》,安理會與其他聯合國機構不同,它做出的決定必須被相關成員國遵守與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的首次會議在1946年1月17日召開,安理會所做出的決定被稱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

成員
安理會擁有5名常任理事國,這5個國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5個戰勝國:法國、中華民國、英國、美國以及蘇聯。1971年中華民國的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1991年蘇聯解體後,蘇聯在安理會的席位則由俄羅斯聯邦接替。

其他10個非常任理事國由聯合國大會選出,任期2年,每年換選5個,新的非常任理事國在每年的1月1日就任。成員國由各地區首先選出,然後由聯合國大會確認。非洲、拉丁美洲與西歐各有2個名額,阿拉伯、亞洲與東歐則各有1個名額,最後一個名額從亞洲或非洲國家中選出。

安理會成員國必須有一名代表常駐聯合國,以確保安理會可以在任何時候召開會議。這個規定是從國際聯盟的失敗教訓中總結到的,因為國際聯盟正是由於無法快速清腔猜對危機作出反應而導致其失敗。

常任理事國
美利堅合眾國(美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
法蘭西共和國(法國)
俄羅斯聯邦(俄國)——1991年前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1971年前是中華民國

非常任理事國
2004年:

阿爾及利亞答型
安哥拉
貝南
巴西
智利
德國
巴基斯坦
菲律賓
羅馬尼亞
西班牙
2005年:

丹麥
希臘
日本
阿根廷
坦尚尼亞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貝南
巴西
智利
安理會的任何決議需要至少9張贊成票。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的反對(即否決票)都會使一個議案無法通過,即使該議案獲得了足夠的票數。但棄權不被視作是否決。

在安理會認為必要時,聯合國的其他成員國可以參加安理會討論。近年安理會在該政策上十分寬松,使得很多國家都可以參與討論。

B. 二戰期間,羅馬尼亞是怎麼解放的

二戰期間,由於德軍在雅西-基什尼奧夫地區的慘敗,羅馬尼亞的政局也因此發生了風起雲涌的變化:羅馬尼亞的反法西斯力量在共產黨領導下,於8月23日舉行了武裝起義,推翻了安東尼斯庫的法西斯統治,成立了新政府。8月24日,羅馬尼亞新政府聲明退出法西斯集團,並對德宣戰。為了鎮壓起義,德軍於8月24日晨野蠻地轟炸了羅馬尼亞首都,並向布加勒斯特發動了進攻,妄圖通過「採取一切手段把羅馬尼亞從歐洲版圖上抹掉,讓羅馬尼亞人作為一個寬配民族不復存在」。8月29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給烏克蘭第2、第3方面軍下達了徹底殲滅在羅馬尼亞的德軍的新任務。8月30日,烏克蘭第二方面軍佔領了羅馬尼亞石油工業的中心——普洛耶什蒂。8月30日和31日,第6坦克集團軍、第53集團軍以及以圖多爾·弗拉季米列斯庫命名的羅馬尼亞志願軍步兵第1師的部隊,開慎納指進布加勒斯特。蘇軍會同在作戰士隸屬烏克蘭第2方面軍的羅馬尼亞軍隊,於10月25日完全肅清了羅馬尼亞境內的佔領者。

9月5日,烏克蘭第3方茄桐面軍已進軍到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邊境。蘇聯政府因此宣布,即刻起:蘇聯將同保加利亞處於戰爭狀態。在這種極為有利的形勢下,保加利亞共產黨加緊了武裝起義的准備。9月5日,保加利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和人民解放起義軍總司令部制定了武裝起義計劃。根據保加利亞工人黨和祖國陣線的指示,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強大的反法西斯群眾運動的熱潮。索非亞、普羅夫迪夫、瓦爾納市等城市的工人紛紛上街遊行。9月7日,普列文的勞動群眾攻佔了監獄,釋放了大批政治犯。9月8日,全國舉行大罷工。在這種形勢下,蘇軍在幾乎沒有保加利亞軍隊抵抗的情況下開進了保加利亞領土,成為促進該國人民革命的強大因素。9月9日夜,在保加利亞共產黨領導下,索非亞市爆發了人民武裝起義,法西斯集團被推翻。全國政權轉入祖國陣線手中。保加利亞與德國斷絕關系,對德宣戰。9月16日,烏克蘭第3方面軍在市民的熱烈歡迎下開進保加利亞首都。第二天,經改編後的保加利亞軍隊在作戰上隸屬烏克蘭第3方面軍,同法西斯軍隊一直打到戰爭結束。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解放,更加鞏固了蘇聯武裝力量的戰略態勢,使得蘇軍從四面逼進第三帝國。

C. 一戰時協約國一員的羅馬尼亞,為什麼二戰時加入了軸心國

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我們很少關注一些小國。的確,這些國家在世界大戰中,根本沒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命運。像歐洲小國羅馬尼亞,在一戰中追隨英法等協約國集團,取得了勝利,戰後獲得來自俄羅斯,奧匈帝國等大片領土。作為戰勝國的羅馬尼亞收獲頗豐

可是在二戰中,羅馬尼亞卻選擇了德國的軸心國集團,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羅馬尼亞認為德國會取得最終勝利嗎?

此時的羅馬尼亞已經欲哭無淚,但是又沒辦法。除了德國,也沒有更好的依靠了。

從這個角度講,其實羅馬尼亞這樣的小國在弱肉強食的國際上根本玩不起,只能借力打力,在外交中期待著能夠左右逢源,將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D. 能不能介紹一下二戰時羅馬尼亞軍隊的表現

之前網上有同問:

  • 二戰羅馬尼亞軍隊的最強一擊-----1941年敖德薩戰役

二戰中,羅馬尼亞軍隊作為德軍的仆從,大部分時間充當「小弟」的角色。而在1941年夏秋之際敖德薩戰役中,羅馬尼亞軍隊充當了軸心國一方的進攻主力。這次戰役成為羅軍在二戰史上的最強一擊。)

1940年,羅馬尼亞軍官安東尼斯庫發動政變,建立了獨裁政權。同年10月,羅馬尼亞加入軸心國陣營,後來作為德軍的仆從軍,一同參與侵略蘇聯。羅馬尼亞先後派遣22個師投

入東線作戰,在兵力上遠勝過其他仆察胡拍從國如匈牙利、保加利亞甚至三國軸心之一的義大利。蘇德戰爭初期的敖德薩戰役就是以羅軍為主進行的一次攻堅戰,它是羅馬尼亞軍隊在東線發動的最強的一次進攻。

1941年7月27日,希特勒授予安東尼斯庫陸軍元帥軍銜,並要求羅馬尼亞軍隊在德軍支援下攻佔蘇聯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薩,切斷蘇聯通過敖德薩從黑海向烏克蘭輸送兵力和物資的渠道,同時也方便德軍抽出兵力進犯蘇聯腹地。

8月3日,羅軍第4集團軍在司令尼古拉伊·索皮卡中將指揮下橫渡德涅斯特河。羅軍計劃兵分兩路,左翼第3集群(轄羅軍第1、第3、第7步兵師和第2坦克團)負責正面強攻敖德薩,右翼第5集群(轄羅軍第15步兵師、第1裝甲師和第1騎兵旅)負責由敖德薩以南發起側攻。

面對嚴峻形勢,蘇軍大本營下令組建敖德薩防區,統轄紅軍獨立濱海集團軍、敗羨黑海艦隊敖德薩基地和民兵部隊,圍繞敖德薩市區修築了由戰壕、碉堡和反坦克炮陣地組成的三道防線。外圍防線距市區25-30公里,全長80公里;中層防線距市區6-8公里,全長30公里;最後的防線即敖德薩市區。蘇軍投入防禦兵力為第25和第95步兵師、第9騎兵師、第421海軍步兵旅(由黑海艦隊水兵組成)、第54步兵團及1個內務團,總共3.5萬人,配以240門火炮和111架飛機。

蘇軍空襲剛過,步兵高喊著「烏拉」潮水般撲來

8日,羅軍發起總攻。14日,羅軍第1騎兵旅突破外圍防線,孤軍深入至亞歷山德羅夫卡(Alexandrovka)鎮,原地轉入防禦,等待後續跟進的羅軍第1裝做中甲師。下午,隨著遠處傳來隆隆的螺旋槳聲,很快天空中出現了數架被喻為「黑色死神」的蘇軍「伊爾-2」強擊機。它們噴吐著火舌撲向地面,一排排彈雨過後,羅軍人仰馬翻,一些受傷後倒地的戰馬苦苦掙扎,發出聲嘶力竭的哀嚎。

空襲剛過,四面八方就湧出難以計數的蘇軍士兵,他們口中高喊著「烏拉!」潮水般撲向羅軍。雙方隨即展開了一場中世紀般的搏殺:羅軍騎兵抽出鋒利的馬刀,策馬出擊;蘇軍步兵排著整齊的隊列,步槍上好了雪亮的刺刀,殺向羅軍騎兵。一時間,小鎮里殺聲震天。戰至下午,羅軍第1裝甲師趕到,羅軍才擋住蘇軍的反擊。

隨後幾天,羅軍不斷進攻,不久佔領了敖德薩城外的蓄水池,切斷了市內水源,使敖德薩軍民只能依靠海運的淡水維持生命。

18日黎明,羅軍2個步兵團以1個坦克團為先導向敖德薩外圍防線的米哈伊洛夫卡鎮發起進攻。羅軍坦克剛剛前進不久,對面陣地上就閃起一道道光暈,蘇軍密集的反坦克炮火像雨點般襲來。轉眼間羅軍20餘輛捷克制35(t)輕型坦克便被接連命中,坦克團團長當即斃命。失去坦克支援的2個羅軍步兵團仍然拚死沖鋒,殺進鎮里,戰斗異常慘烈,包括2個團長在內的半數羅軍軍官陣亡。當日夜,羅軍終於徹底控制該鎮。

24日,羅軍全面突破了蘇軍外圍防線,敖德薩市區已進入羅軍重炮射程之內。

空襲切斷蘇軍補給,戰斗從外圍逼近市區

28日晨,隨著隆隆炮聲,羅軍打響了對蘇軍中層防線的進攻戰。蘇軍頑強抵抗,敖德薩市內,拖拉機廠工人配合蘇軍為拖拉機安裝45毫米反坦克炮,改裝成簡易坦克投入戰斗;戰場上,蘇軍反坦克炮手,面對駛近的羅軍坦克,無一後撤,連續開炮直至戰死炮位。

13日,為打破僵局,羅軍集中了兩個師再度發起強攻,突然遭遇大量蘇軍抵抗,全天僅推進300米,打頭陣的一個步兵師傷亡巨大,不得不撤出戰斗,由其他部隊頂替。後據情報顯示,原來蘇軍剛從黑海將1個步兵師約12600人運抵敖德薩防線。軍很快組織對敖德薩港口的大規模空襲阻止蘇軍的補給和增援。15日、16日,德國空軍和羅馬尼亞空軍聯合出動了9個轟炸機大隊對敖德薩港口展開轟炸。羅軍轟炸機低空接近,使善於對付高空目標但射速慢的蘇軍重型高炮難以發揮優勢。空襲給蘇聯海軍運輸補給艦隊致命打擊,擊沉蘇軍驅逐艦、炮艇、拖船、運輸艦各1艘,擊傷多艘,使蘇軍在敖德薩的海上支援一度中斷。

9月21日,羅軍終於突破了蘇軍中層防線,羅軍第7騎兵旅一部突入了敖德薩東部市區,跟進的羅軍炮兵立即對敖德薩港口進行封鎖射擊,致使蘇聯海軍運送補給的艦只無法出入港口。

蘇軍戰斗到最後一個排

被逼上絕路的蘇軍在9月22日發動了整個戰役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反擊,出動了駐防市內的2個步兵師,並從海上登陸1個團的海軍陸戰隊進行配合。進攻發起前,蘇軍在羅軍第7騎兵旅後方空降了一個小分隊,他們襲擊了一個羅軍團指揮部,並四處活動,造成大部隊空降的假象。羅軍一時驚慌失措,竟然主動後撤了6公里。

蘇軍短暫的勝利只換回了不到10天的平靜。羅軍很快重新集結力量在部分德軍配合下,掃清了市區外圍的防禦工事,左右翼集群合成了一個包圍圈,並逐漸壓縮,不少部隊攻入市區,羅軍的炮火開始日夜不停地轟擊敖德薩市區的每寸土地。

10月12日,羅軍拼湊了所有兵力,向敖德薩市區內蘇軍發起了最後的總攻。市區內蘇聯紅軍余部在市民的支持下,與侵略者進行了最後的戰斗。每一棟建築、每一間屋子都成了殘酷的戰場。

又經歷了幾天激烈的戰斗後,還在蘇軍手中的只剩下了敖德薩港口。16日,隨著港口外最後一艘蘇軍驅逐艦駛離,防守蘇軍失去了最後的炮火掩護,但僅剩的一個排的蘇軍仍在一個港口要塞里阻擊著羅軍。這些敖德薩最後的保衛者為蘇維埃祖國盡完了最後的義務,下午4點,在重炮的轟擊下,要塞被徹底摧毀。

當夜,羅軍攻陷整個敖德薩市。

代價昂貴的最強一擊

從1941年8月8日至10月16日的敖德薩戰役最後以羅軍的勝利告終。德軍藉此切斷了蘇軍從黑海通向烏克蘭的運輸線,並順利地控制了整個烏克蘭。

羅馬尼亞軍隊在這次戰役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8.1萬人(其中17729人陣亡),失蹤11471人(多數被俘)。蘇軍在敖德薩戰役中傷亡4.1萬(其中陣亡16578人)。

此後,羅馬尼亞軍隊還參加了1941年克里米亞半島戰役、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及同年的高加索戰役,大多充當德軍配角。值得一提的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面對蘇軍的強大反攻,負責保護德軍側翼的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潰不成軍,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德軍的最終失利。

羅馬尼亞軍隊在戰爭中的重大損失,使其國內民眾怨聲載道,反對安東尼斯庫獨裁統治的呼聲日趨高漲。1944年8月,轉入反攻的蘇聯紅軍重兵進抵羅馬尼亞東北部,羅馬尼亞共產黨人趁機領導武裝起義,推翻了安東尼斯庫政權,羅馬尼亞轉而加入了反法西斯陣營,羅軍的倒戈也加速了德國的滅亡。

E. 烏軍反攻之際,羅馬尼亞前外長喊話烏方,這對目前的局勢會有哪些影響

烏克蘭要對俄羅斯進行反攻的時候,羅馬尼亞的前外長公開喊話呼籲烏克蘭要將之前的領土歸還給其他國家,也引起了外界的關注。現在的烏克蘭面臨著國土被肢解的可能,東邊兒被俄羅斯給惦記上了,西邊兒被波蘭給旅扮惦記上了,對於烏克蘭來說似乎領土要保不住。讓澤連斯基惱火一點,就連羅馬尼亞都想要過來分一杯羹。而羅馬尼亞前外長表示,烏克蘭目前的部分領土應該歸屬於其他國家,包括給俄羅斯,匈牙利,波蘭以及羅馬尼亞。

F. 1940年的羅馬尼亞,是如何失去10萬平方公里領土的

羅馬尼亞最初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塊領地,沙俄向西南擴張的時候,羅馬尼亞東部的領土被沙俄佔領。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勢力衰落,羅馬尼亞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由於處在兩大帝國之間,羅馬尼亞最初的領土非常狹小,只有12萬平方千米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羅馬尼亞加入了協約國一方作戰,由於奧斯曼帝國在一戰後期解體,羅馬尼亞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走了大片的領土,領土面積得到了極大的擴張。

這樣一來二去,羅馬尼亞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面,便割讓出去了接近10萬平方千米的土清胡消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羅馬尼亞收回了割讓給匈牙利的土地,卻沒能收回被蘇聯和保加利亞佔領的土地。羅馬尼亞失去這么多的領土,主要都是因為羅馬尼亞頻繁更換陣營,假如羅馬尼亞在二戰前期沒有頻繁更換陣營,那麼羅馬尼亞也不會失去這么多的領土。

G. 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的人物傳記

1901年11月8日,喬治烏生於羅馬尼亞王國摩爾達維亞地區瓦斯盧伊縣伯爾拉德的一個工人家庭。11歲即開始在羅馬尼亞國營鐵路公司鐵路修配工廠做臨時工。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1919年,18歲的喬治烏參加特洛圖什河谷地區的革命工人運動和加拉茨的工會活動,被選為羅馬尼亞鐵路修配廠工會領導人。1930年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31年他被黨派到德治地區工作。不久,他在自己名字後綴以「德治」地名,成為復姓喬治烏-德治。
1932年3月,為貫徹羅共「五大」制訂的建立工人統一戰線的方針,在布加勒斯特召開了全國鐵路工人代表會議。在這次會上,喬治烏-德治被選為鐵路工人中央行動委員會書記。中央行動委員會在各地進行大量組織工作,有力地領導了鐵路職工的革命斗爭。1933年2月,喬治烏一德治參加領導了羅馬尼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無產階級的政治斗爭——格里維察的二月戰斗。這次鐵路工人、石油工人大罷工旨在反對瓦伊達政府降低工資,解僱工人的日內瓦計劃。罷工遭到反動政府的血腹鎮壓,罷工領導人喬治烏-德治等人被捕人獄,並在布加勒斯特被判處長期徒刑。後在人民群眾的壓力下,判決被撤銷。但在次年6月中旬的克拉約瓦重審時,又被軍事法庭判處12年徒刑。
1943年,喬治烏-德治又被關押到特爾古日烏集中營。在獄中繼續進行革命活動,建立羅共領導核心,並領肆巧導組織抵抗運動,在黨內逐漸形成了以他為首的「監獄派」。1935年在獄中被選為羅共中央委員。1943年同獄內外黨的骨幹一起制定了推翻法西斯軍事獨裁和反對希特勒德國的方針政策。在此期間,羅共與農民陣線、愛國主義者聯盟、匈牙利勞動者聯盟、社會主義農民黨、社會民主黨的一些地方組織,以及一些資產階級團體結成聯盟,從而把工人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城鄉的中間階級甚至一些資產階級集團都聯合了起來。
1944年4月,在身處囹圄但同地下黨員保持經常聯系的喬冶烏-德治領導下,羅共制定了准備武裝起義的計劃。這個計劃中規定建立工人統一戰線,加強各種形式的反法西斯斗爭,組織愛國衛隊,爭取軍隊參加反法西斯的武裝起義。同時,羅共採取斷然措施撤銷了黨的總書記斯特凡·福里什的領導,將福里什、瑞摩斯·科夫勒開除出羅共中央。1944年4月5日,原羅共中央委員會決定停止工作,任命了喬治烏-德治、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約瑟夫·蘭格茨三人書記處為黨的領導核心,同時在獄外成立了以珀爾伏列斯庫、蘭格茨和埃米爾·波德納拉希為首的臨時中央領導機構。5月,羅馬尼亞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達成協議,建立工人統一陣線,擴大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並把經濟斗爭和反希特勒的戰爭結合了起來。共產黨人在許多為前線生產的企業里,通過降低生產速度、毀壞機器設備和組織軍事運輸等辦法來組織破壞反蘇戰爭的活動。6月,羅馬尼亞共產黨又與社會民主黨、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達成協議,建立民族民主陣線,共同進行反對軍事獨裁,促使羅馬尼亞退出反蘇戰爭和參加反希特勒同盟的斗爭。6月13~14日召開了有軍隊代表裂叢鍵參加的會議,會議通過了共產黨人建議的行動計劃,建立負有在軍事上准備起義斗爭任務的軍事委員會。當時,羅共利用了統治階級(以國王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與揚·安東內斯庫法西斯集團)之間的矛盾和分歧以及它們同希特勒控制的矛盾,爭取了所有反對法西斯並關心把國家從法西斯桎梏下解放出來的政黨、組織和政界人士。
1944年8月,羅共完成了起義的准備工作,8月9日,喬治烏-德治被營救出獄,結束了11年的監獄生活。出獄後和黨的其他領袖一起積極籌備武裝起義。蘇軍的勝利進軍形勢為進行武裝起義創造了有利條件。1944年8月23日,「八·二三」武裝起義推翻了安東內斯庫軍事法西斯政權,結束了羅共20年的非法狀態,成為國家決定性的政治力量。
在1944年11月4日成立的康斯坦丁·薩納特斯庫第二屆政府中,喬治烏-德治擔任了交通部大臣。1944年12月6日——1945年2月28日任尼古拉·勒德斯庫政府交通部大臣。他與各愛國民主進步力量一道同鄭轎反動地主資產階級勢力和法西斯殘余展開政治博弈。在此期間,羅共組織和領導民主力量為肅清和懲辦戰爭罪犯,實行民主改革,建立人民民主制度而斗爭。羅共動員和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粉粹了反動派的政變陰謀和美英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計劃,並得到了蘇聯政府和駐羅蘇軍的強有力的支持。1945年3月政府危機,勒德斯庫內閣倒台,在羅馬尼亞共產黨和蘇聯的支持下,成立了以彼特魯·格羅查博士為首相的工人階級起領導作用的民主聯合政府,貫徹落實羅共制定的民族民主綱領,推進各項民主改革。1945年3月6日——1946年11月30日任交通和電訊部大臣。
1945年10月16日一21日,在布加勒斯特召開的羅馬尼亞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喬治烏-德治被選為羅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在會議的政治報告中提出了迅速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重建國家、進行民主改革、加強人民政權和民主制度、鞏固民族獨立、加強工人階級隊伍的統一和鞏固黨的團結的綱領。全國代表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家工業化和電氣化的政治路線。1945——1946年,喬治烏-德治與格羅查率領羅馬尼亞代表團出席了巴黎國際和平會議。
1946年11月9日舉行國會選舉,以羅共為首的民族民主陣線獲勝,格羅查政府蟬聯執政。1946年12月1日——1947年12月30日,喬治烏-德治任國民經濟部大臣(1947年4月5日,國名經濟部改稱工業和貿易部),1947年12月30日——1948年4月14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工業和貿易部長。在1947年8月領導了貨幣改革工作,通過幣制改革,結束了貨幣的混亂狀態,制止了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1947年11月領導人民政府粉碎了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的反革命政變陰謀,取締了這兩個反動資產階級政黨。
從1944年「八月起義」到1947年12月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人民革命」時期,喬治烏-德治在為羅馬尼亞的解放、鞏固民主制度,恢復國民經濟,樹立共產黨在政權的領導地位,為社會主義革命做准備等方面都做出了偉大貢獻。
1947年12月30日,國王米哈伊一世被迫退位(據阿爾巴尼亞領導人恩維爾·霍查後來聲稱,米哈伊一世是在喬治烏-德治的持槍威逼下簽署退位詔書的),君主制被廢除,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它標志著羅馬尼亞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為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首先要求羅馬紀亞工人階級實現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統一。羅共黨員和社會民主黨黨員在為組織8.23武裝起義而建立的工人統一陣線中的聯合行動,增強了兩黨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接近,從而為兩黨的合並創造了條件。
1947年9月,兩黨政治局討論了羅工人運動在政治、組織、思想上統一的具體辦法,成立了組織統一工人政黨的中央委員會。同年11月發表了《統一工人黨的綱領性宣言》,確定了工人階級統一政黨的思想、組織和策略原則,明確規定了統一工人政黨的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提出黨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在此階段,將消滅任何人剝削人的現象,實現「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進而實現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同時規定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1948年1月開始統一政黨的基層組織——村、鄉、縣委員會並選舉出參加統一代表大會的代表。
1948年2月21日一23日,在布加勒斯特召開了羅馬尼亞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統一代表大會(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決定兩黨合並成立羅馬尼亞工人黨,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大會選出13名政治局委員和5名政治局候補委員,5名書記處書記。在13名政治局委員中有10人是原羅共領導人,3人是原社會民主黨領導人,5名候補委員中3人是原羅共領導人,2人是原社會民主黨領導人,5名中央書記中有4人來自羅共,1人來自社會民主黨。此次代表大會為一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這之後,農民陣線等民主黨派陸續自我解散或消亡,各界人士以個人名義通過人民民主陣線(後改稱社會主義民主和團結陣線)參與國家政治生活。1948年4月13日,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大國民議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羅馬尼亞是統一的、獨立自主的人民國家。
1948年4月15日——1952年6月2日,喬治烏-德治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協調經濟和金融部門活動、恢復經濟和穩定貨幣委員會主席,指導和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總路線,並直接領導制訂了1949年、1950年的經濟發展計劃。1947年9月——1949年11月三次代表羅馬尼亞共產黨出席了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會議。1952年6月2日——1955年10月4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
為加強對軍隊的領導,1952年4月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最高軍事統帥機構,1952年11月5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喬治烏-德治當選為武裝部隊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委員會委員包括3位軍方首腦埃米爾·波德納拉希(武裝部隊部部長)、列昂廷·薩拉揚(總參謀長)、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總政治部主任)和3位政治局的代表約瑟夫·基希涅夫斯基、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基伏·斯托伊卡。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後,蘇共中央新領導班子實行黨政分工和集體領導,當時最關鍵的職務莫過於部長會議主席一職,斯大林就長期在此職位上行使他最高首腦的權力,在討論由誰繼承斯大林權力的會議上,組成了馬林科夫、貝利亞、莫洛托夫的「三駕馬車」,馬林科夫任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主持書記處的工作,名列中央主席團的第5位,1953年9月赫魯曉夫接替馬林科夫,被任命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主持黨務工作。 參照蘇聯經驗和模式,1954年4月19日,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決定確立「集體領導」和「集體工作」的原則,實行黨政分開的領導體制,改組了政治局和書記處,調整了領導人的分工,喬治烏-德治辭去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總書記,專任部長會議主席。書記處由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米哈伊·達列亞、亞諾什·法澤卡什四人組成,取消總書記的稱謂,改設第一書記,阿波斯托爾接任這一職務,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政治局會議,主管書記處,但這並沒有改變喬治烏-德治的最高首腦的地位。時隔僅僅一年多,形勢又發生了變化。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利用他掌握的書記處成功扳倒了部長會議主席、國家最高首腦馬林科夫(第一書記雖不及部長會議主席的影響大,但也與斯大林時代大不一樣,馬林科夫並未完全掌握部長會議主席的所有職權,而基層和地方上具有實際權力的是各級黨的書記,黨的一整套體系則是與書記處和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重新確立了黨的領導機構特別是書記處的權威。 蘇聯政治權力版圖的這一變化在各兄弟國家產生連鎖反應,喬治烏-德治隨即意識到權力的核心已經發生轉移,即從行政首腦轉移到了黨的書記,於是在1955年10月4日辭去部長會議主席職務,專任工人黨第一書記,同時當選為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大國民議會主席團委員。
1961年3月21日羅馬尼亞第四屆大國民議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撤銷大國民議會主席團,設立國務委員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常設機關,喬治烏-德治當選為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他身兼黨的領袖、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黨、政、軍大權集於一身,成為黨和國家的最高主宰者。1965年3月18日在羅馬尼亞第五屆大國民議會第一次會議上連任國務委員會主席。
為表彰喬治烏-德治的偉大功績,1951年11月、1961年11月他兩次被授予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和「鐮刀和鐵錘」金星勛章。其著作編入《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論文和演說集》一書中。
1965年3月19日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在布加勒斯特逝世,享年64歲,葬於布加勒斯特自由公園的「為人民、祖國的自由和社會主義而斗爭的英雄紀念碑」陵墓。1989年12月22日羅馬尼亞政局發生劇變,齊奧塞斯庫政權被推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被顛覆,1990年,羅馬尼亞救國陣線政府在全國實行去羅共化,清除「共產主義象徵性地標」,專門安放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遺體的紀念碑陵墓被拆除,喬治烏-德治的遺體被遷出墓穴,重新安葬於一個城市公墓,如今紀念碑下方的墓室大廳已經一片空寂。布加勒斯特理工大學在1965——1990年被改名為「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理工大學,羅馬尼亞城市奧內什蒂和蘇聯城市利斯基在1965——1990年被改名為喬治烏-德治。蘇東劇變後,上述地區又恢復原來的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