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朝以聽政晝以訪問翻譯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朝以聽政晝以訪問翻譯

發布時間: 2023-04-11 00:21:36

A. 晝睡夕興文言文翻譯

1. 文言文 《鄭人逃屠》 翻譯

注釋 1.逃暑:避暑,乘涼。

2.孤林:獨立的一棵樹 3.徙(xǐ):移動 4.衽(rèn):卧席 5.以:為了,目的是。 6.及:等到 7.反:通「返」,返回。

8.濡(rú):沾濕 9.逾:(通假字,同:愈)同愈,更加 10.去:距離 11.至:到 12.席:睡 13.從:跟從 14.暮:黃昏 15.露:露水 16.於:在 編輯本段翻譯 鄭國有個在一棵獨立的樹下乘涼的人,太陽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也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卧席。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

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卧席,而苦於露水沾濕了全身。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了。

(這個方敏罩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短句翻譯 1.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月亮在空中移動,樹影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蔭挪動自己的卧席,而苦於露水沾濕了全身。

2.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編輯本段短文寓意 《鄭人逃暑》講述了鄭人白天將席子移動到樹陰下避暑,晚上由於月光下樹的影子拉長了,鄭人不是將席子鋪在樹下,而是和白天一樣還移動到樹陰里,離樹干遠了,其實已經毫無遮攔了,所以被露水濕身了。

這則故事主要細節就是橋衡鬧晚上睡在樹陰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濕身。三是找好諷刺角度,攔漏分析因果關系。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要隨著事態的發展去解決問題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不然就會碰壁、受災;客觀世界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我們也一定要認識並適應這種發展變化,不能墨守成規。鄭人用避暑的辦法去對待夜間的露水,當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用狹隘的經驗去對待變化著的事物,必然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一定要認識並適應這種發展變化,不能墨守成規。

編輯本段相關鏈接 苻子: 謹案:道家祖黃老,蓋三皇五帝之道也,變而為列禦寇莊周,則楊朱之為我也,又變而房中術,而金丹,而符錄,而齋醮,每降益下,而道家幾乎熄矣。於是乎秦漢以來,未有著書象《道德經》者,其象《列子》《莊子》,僅有苻朗,苻朗者,秦苻堅之從兄子也,《隋唐志》《苻子》三十卷,宋不著錄,《路史》徵引,皆取諸類書,非有舊本流傳。

蓋亡於唐末。余從類書寫出八十一事,省並復重,得五十事,定著一卷,備道家之一種。

就中有雲:至人之道也如鏡,有明有照,有引有致。又雲:為道者日損而月章,為名者日章而月損。

又雲:荊山不貴玉,鮫人不貴珠,又雲:木生燭,燭盛而木枯,石生金,金曜而石流,三復其言,具有名理,本傳稱老莊之流,非過許也。嘉慶丁丑歲秋九月九日,嚴可均謹敘。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情況是會不斷變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不然就會碰壁受災。

2. 尚書別解序 翻譯

本人才疏學淺,不能作完整而准確的翻譯,慚愧。但大體意思可以說說,但願能對你有所幫助,不勝榮幸。

嘉靖辛卯年間(具體時間你查一下相關書籍,這個很容易就查出來了),我在南都(不知道是今天的哪個地方)考試,未被錄取而從南都回家,閉門閑居,親朋好友們較少到訪。因里沒有空閑的房子,白天住在家裡,抱著小女兒逗趣,在小女兒想睡(應該是睡去)或者吃奶時,我就讀《尚書》,小女兒也喜歡擺弄書,一看見書就就用小手指頭順著一行行的文字指著,同時口中念念有聲,似乎很懂的樣子。所以我一直沒有把讀書這件事荒廢,偶爾有些感悟,就記錄下來。不論想到什麼都有有想寫的沖動,手中的筆想停也停不下來,正像古人所說的「兔起鶻落」(此處無力翻譯,慚愧)一樣。(因為)沒有什麼時間寫文章,(所以)就把這些記錄下來的感悟保存在箱子中,以用來日後復習。本人對文章的分析,因為有古代名家在,所以不敢和他們的相提並論,所以取名為《別解》。我曾說過:看畫家作畫,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大小、胖瘦都畫得很像了,但人們看了之後仍說不像,那一定只畫「形」(外表)而沒有畫到「神」(人的精神、氣質等)。我讀書,不敢說是已經得到了書的「神」,但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努力地領悟書中的「神」。

3. 水某氏之鼠文言文翻譯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

以為己生歲值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禁僮勿擊鼠。

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

某氏室無完器,椸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餘也。晝累累與人兼行,夜則竊嚙鬥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終不厭。

數歲,某氏徙居他州。後人來居,鼠為態如故。

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捕之。

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恆也哉!畏日: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煒而不敢隨意舉動 拘忌異甚:禁忌特別奇怪。

生歲直子:出生的年份逢子年。 恣(zì): 放縱。

僮:僕役,奴役。 倉廩:糧食倉庫。

庖廚:廚房。 椸(yí):衣架。

盜暴:盜吃食品、糟踏物品。 闔門:關閉門戶。

購僮:僱用僕人。購:僱用 假:借 甚:厲害詳細注釋 永有某氏【者】(……的人),畏日,拘忌【異】(特別)【甚】(多)。

【以】(認為)為己生歲【直】(正好同「值」正值)子,鼠,子神也,【因】(所以)愛鼠,不畜貓犬 ,【禁】(禁止)僮勿擊鼠。倉廩庖廚,【悉】(都)【以】(任憑)恣鼠不問。

【由是】(。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

以為己生歲值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禁僮勿擊鼠。

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

某氏室無完器,椸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餘也。晝累累與人兼行,夜則竊嚙鬥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終不厭。

數歲,某氏徙居他州。後人來居,鼠為態如故。

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捕之。

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恆也哉!畏日: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煒而不敢隨意舉動 拘忌異甚:禁忌特別奇怪。

生歲直子:出生的年份逢子年。 恣(zì): 放縱。

僮:僕役,奴役。 倉廩:糧食倉庫。

庖廚:廚房。 椸(yí):衣架。

盜暴:盜吃食品、糟踏物品。 闔門:關閉門戶。

購僮:僱用僕人。購:僱用 假:借 甚:厲害詳細注釋 永有某氏【者】(……的人),畏日,拘忌【異】(特別)【甚】(多)。

【以】(認為)為己生歲【直】(正好同「值」正值)子,鼠,子神也,【因】(所以)愛鼠,不畜貓犬 ,【禁】(禁止)僮勿擊鼠。倉廩庖廚,【悉】(都)【以】(任憑)恣鼠不問。

【由是】(於是),鼠【相】(互相)告,【皆】(都)來某氏,飽食【而】(表轉折,但是)無禍。某氏室無【完】(完好)器,椸無完衣,飲食【大率】(大多,大都)鼠【之】(的)【余】(剩下的)【也】(虛詞)。

【晝】(白天)【累累】(常常)與人【兼】(一同)行,夜【則】(就)竊嚙鬥暴,【其】(它們的)聲萬狀 ,不可以寢,終不【厭】(討厭)。 數歲,某氏徙居他州。

後人來居,鼠【為】(做)態如【故】(過去)。其人曰:「【是】(這)陰類惡物也,盜暴【尤】(非常)【甚】(過分),且【何】(什麼)【以】(因為)【至】(到)【是】(此程度)【乎】(虛詞)哉?」【假】(借)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僱傭】僮羅捕之。

殺鼠如丘,棄之【隱】(偏僻)處,臭數日【乃】(才)【已】(停止)。 嗚呼!【彼】(這些老鼠)【以】(認為)其飽食無禍【為】(是)【可】(可以)【恆】(永遠,永恆)【也】(虛詞)哉!譯文 永州有個人,畏懼犯日忌,禁忌迷信非常多。

他認為自己出生的那年是個子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愛護老鼠,家裡不許養貓養狗,禁止僕人撲打老鼠;家裡的倉庫、廚房,全任憑老鼠放縱橫行不管。 於是,老鼠們就相互轉告,別的地方的老鼠也都來到他家裡,大吃大喝也沒有任何災禍。

這個人家裡沒有一樣完整的東西,衣櫃里沒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東西,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常常和人在一起活動,到了夜晚,啃東西,咬東西,打打鬧鬧,發出的聲音千奇百怪,鬧得人睡不成覺,他始終不感到討厭。

過了幾年,這個人搬到別的州去了。以後搬進來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舊鬧得還像過去一樣凶。

新搬來的人說:"這些見不得陽光的壞東西,偷竊打鬧得尤其厲害,可是為什麼到這種地步了呢?"便借來了五六隻貓,關閉上大門,撤除磚瓦用水澆灌老鼠洞,僱用僕人到處搜尋追捕,殺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樣,老鼠的屍體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幾個月後才散去。 唉!這些老鼠以為可以一輩子過著那種吃飽喝足而又無災無禍的日子。

編輯本段寓意 凡是害人的東西,即使一時可以找到"保護傘",但這種庇護是不可能長久的,最終還是沒有好下場。對待那些壞人壞事,決不能姑息、妥協,要勇於面對、堅決予以打擊。

決不能任由他們胡作非為。暗喻小人得志雖能囂張一時,卻不能長久。

依仗權勢的小人會遭到徹底被消滅的下場 《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為「飽食而無禍」的人作老鼠,指出他們「為態如故」,以「飽食無禍為可恆」,那他們一定會遭到徹底被消滅的慘禍。這則寓言,深刻有力地諷刺了封建剝削階級丑惡的人情世態,諷刺了縱惡。

4. 《孔子困陳蔡》的古文翻譯

原文: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cuàn)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zèng)中而食之。少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裝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故知非難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難也。出處:呂氏春秋。

翻譯: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缺糧)受困,飯菜全無,七天沒吃上米飯了。白天睡在那,顏回去討米,討回來後煮飯,快要熟了。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里的飯吃。一會,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說:「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凈的飯然後才給他們吃。」顏回回答道:「不是那樣的,剛剛碳灰飄進了鍋里(弄臟了米飯),丟掉又不好,就抓來吃了。」孔子嘆息道:「(按說)應該相信眼睛(看見)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人本來就不容易啊。」

所以要了解一件事情不是很難啊,孔子認為要了解一個人更難啊。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 。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 ,這說明最早的注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徴。

5. 向大家咨詢大家幾個詞的意思:宰予晝寢,晝寢

宰予名我,是孔子的學生,列名「七十二賢」;可是,《論語·公冶長》篇記他「晝寢」,被孔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雲雲,大損清名。

古來注《論語》的不下兩千餘家。對「宰予晝寢」一事,注家大都站在孔子一邊,肯定聖人教訓有方。只有漢代王充《論衡·問孔篇》質問孔子:「責小過以大惡,安能服人?」但無論尊孔或反孔的,都把宰予「晝寢」解為「白天睡覺」,看作一個過錯;雖然千篇一律,其實都誤會了。

宰予「晝寢」,其實只是睡午覺。這不合孔子的教導。但是,今天誰都知道,這也許很合乎養生之道。

《論語》中「晝」字出現二次。一次是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個「晝」字與「夜」相對,應釋為「白天」;另一次即「宰予晝寢」之「晝」,這個「晝」字不能釋為「白天」。試想釋「晝寢」為「白天睡覺」,宰予是天天睡?睡一天?還是有時睡?睡一時?孔子講究「辭達」,《論語》的編纂者不至於表達不清。

「晝寢」之「晝」是指中午。先秦分一天為四時。《左傳》昭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列子·仲尼篇》也說:「夏日為陽,而夕、夜遠與冬日共為陰;冬日為陰,而朝、晝遠與夏日同為陽。」都是把一天分為「朝」、「晝」、「夕」、「夜」「四時」。《論語·里仁》載:「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稱「朝」、「夕」,也是從一天分四時說的。而從「四時」之序看,「晝」應當就是中午。所以,宰予「晝寢」,不能籠統說「白天睡覺」,而是具體指睡午覺。

今天看來,睡午覺沒什麼不好。但在那時,孔子的批評自有其道理。孔門師徒於先王之術「日夜學之」,「晝日諷誦習業」(《呂氏春秋·博志》),還要「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是不會允許睡午覺的;而從上引《左傳》的說法看,「晝以訪問(拜訪求教)」,還是那時「君子」的必修課。所以「晝寢」不合孔門的教規,還嚴重到不夠個「君子」。這是個「紀律」問題,又是個道德問題。宰予立夫子門牆之下,在師生都「諷誦習業」之時,每自去大睡其午覺,就難免不遭孔子的斥責;批評中有些「上綱上線」,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盡管有孔子的批評,卻未見「晝寢」有實際的不好。宰予「晝寢」,受孔子訓斥,不知後來改悔沒有。但他到底成了賢者,至少說明曾經「晝寢」,並沒有大的負面影響。據今醫學調查,「晝寢」對養生有益,那大概就是孔子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道理。

我的一位朋友出國考察回來,大家都寒喧說他「瘦了」。答曰:「最不好受的是他們那裡不能睡午覺。」孔夫子真正「道不行乘桴(筏)浮於海」了。

頗有些不幸的是,孔子也曾「晝寢」。《呂氏春秋·任數》載,孔子被困於陳、蔡,「藜羹不斟(沒有菜粥喝),七日不嘗粒(沒飯吃),晝寢。」但是,這「晝寢」大概是餓昏了頭罷,與宰予之上「午休」課不是一回事。

除夫子在陳、蔡的偶一「晝寢」有點壯烈色彩外,中國歷史記載中「晝寢」的結果大都不妙。茲舉數例:戰國·宋玉《高唐賦》:「昔者先王游高唐,怠而晝寢,……」後面即夢遇巫山神女雲雨陽台的故事;《文選·思玄賦》注引古文《周書》:「周穆王姜後晝寢而孕。越姬嬖(受寵),竊而育之。」這是一個「晝寢」懷胎的孩子被人偷拐的故事;《魏志·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卧,……」後來這小妾就成了曹操「夢中殺人」的犧牲品。總之,「晝寢」不祥,「晝寢」又有男女之事,則更不祥。這個道理,《神仙傳》彭祖說:「天地晝離而夜合,……故能生育萬物,不知窮極。人能則(遵守)之,可以長存。」即「晝寢」不合天地之道。孔子罕言性與命,但他反對「晝寢」的深層原因,可能也在於此。

後世詩賦中寫到「晝寢」的,大都不表贊成。《全後漢文》邊韶《塞賦》:「試習其術,驚睡救寐,免晝寢之譏。」唐·褚亮《奉和詠日午》:「晝寢慚經笥(慚愧誤了讀經書),暫解入朝衣。」於女性特別是宮女「晝寢」,更露輕蔑。唐·楊衡《春夢》:「空庭日照花如錦,紅妝美人當晝寢。傍人不知夢中事,唯見玉釵時墜枕。」唐·李玉簫(一作王建,又作花蕊夫人)《宮詞》:「鴛鴦瓦上瞥然聲,晝寢宮娥夢里驚,元(原)是我王金彈子,海棠花下打流鶯。」南唐·李煜《菩薩蠻》:「蓬萊院閉天台女,畫堂晝寢無人語。」都嘲而諷之。

總之,「晝寢」的名聲一直不大好。

但是,無論孔子批評也罷,詩文家譏嘲也罷,中國人「晝寢」之風仍欲演欲烈。白居易《慵不能》詩說:「午後恣情寢,午時隨事餐。」尤其在酷熱的夏季,韋應物《夏日》詩上半說:「已謂心苦傷,如何日方永。無人不晝寢,獨坐山中靜。」

好一個「無人不晝寢」,夫子在天有靈,當作何感慨!

6.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 全文翻譯

白日淪西阿①,素月出東嶺②。遙遙萬里輝,盪盪空中景③。風來入房戶④,中夜枕席冷。氣變悟時易, 不眠知夕永⑤。欲言無予和⑥,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⑦。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⑧。

【注釋】

①淪:沈。阿:山嶺。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萬里輝:指月光。盪盪:廣闊的樣子。景:同影,指月輪。這兩句是說萬里光輝,高空清影。 ④房戶:房門。這句和下句是說風吹入戶,枕席生涼。 ⑤時易:季節變化。夕永:夜長。這兩句是說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長。 ⑥無予和:沒有人和我對答。和,去聲。這句和下句是說想傾吐隱衷,卻無人和我談論,只能舉杯對著隻身孤影飲酒。 ⑦日月:光陰。騁:伸、展。這兩句是說光陰棄人而去,我雖有志向,卻得不到申展。 ⑧此:指有志不得申展這件事。終曉:徹夜,直到天明。這兩句是說想起這件事滿懷悲凄,心裡通宵不能平靜。

7. 陶淵明的雜詩十二首(其二)翻譯

太陽從西山落下,白月從東嶺升起。

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浩盪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風吹入戶,在夜間枕席生涼。

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長。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一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

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想起這件事滿懷悲凄,心裡通宵不能平靜。

《雜詩十二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其二原文: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盪盪空中景。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1)朝以聽政晝以訪問翻譯擴展閱讀:創作背景這組詩共十二首,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約作於陶淵明54歲時,即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後四首約作於晉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淵明37歲時。作品鑒賞這組雜詩,實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選》李善注)的雜感詩。

可以說,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雜詩十二首》的基調。這種關於「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嘆喟,是在《詩經》《楚辭》中即已能聽到的,但只是到了漢末魏晉時代,這種悲傷才在更深更廣的程度上擴展開來,從《古詩十九首》到三曹,從竹林七賢到二陸,從劉琨到陶淵明。

這種嘆喟變得越發凄涼悲愴,越發深厚沉重,以至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這種音調,在今天看來不無消極悲觀的意味,但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卻反映了人的覺醒,是時代的進步。

B. 聽政的詳細解釋

坐朝處理政務;執政。
《禮記·玉藻》:「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聽政。」《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令,夜以安身。」《史記·周本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隱返洞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新唐書·高祖紀》:「癸巳,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聽政。」《宋史·寧宗紀四》:「尊皇後為皇太後,垂簾聽世罩政。」《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定公與季斯新得女樂,各自受用灶枯,日則歌舞,夜則枕席,一連三日,不去視朝聽政。」《清史稿·禮志七》:「於是仲冬月朔,帝奉兩宮皇太後御養心殿聽政。」

C. 聽政的解釋

聽政的解釋

[administer the affairs of State;hold court]

坐朝處理政務; 主持 國政 詳細解釋 坐朝處理政務;執政。 《禮記·玉藻》 :「君日出而視之,退適路寢聽政。」 《 左傳 ·昭公 元年 》 :「 君子 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 訪問 ,夕以脩令,夜以安身。」 《新唐書·高祖紀》 :「癸巳,立春轎如 秦王 世民 為皇太子,聽政帆脊。」 《宋史·寧宗紀四》 :「尊皇後為皇太後,垂簾聽政。」 《清史稿·禮志七》 :「於是仲冬月朔,帝奉兩宮皇太後御 養心殿 聽政。」

詞語分解

聽的解釋 聽 (聽) ī 用耳朵接受聲音:聽力。聽寫。聽覺。 聆聽 。洗耳 恭聽 。 順從,接受 別人 的意見:言聽計從。 任憑,隨:聽任(坣 )。聽憑。聽之任扒啟之。 治理; 判斷 :聽訟(審理案件)。聽政。 量詞,指 馬口 鐵 密封 政的解釋 政 è 治理 國家 事務: 政治 。政府。政黨。政權。政綱。政策。政令。政績。政見。政客(為個人或某一集團 利益 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政局。政變。參政。議政。 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民政。 家庭 或集

D. 四時正確解釋

題庫內容:

四時的解釋

(1).四季。《易·恆》:「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禮記·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前蜀 韋庄 《虧早 晚春 》詩:「萬物不如酒,棚空襪四時唯愛春。」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 靖康 初, 京師 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 (2).指一年四季的農時。《逸周書·文傳》:「無殺夭胎,無鏈激伐不成材,無墯四時,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積者王。」《淮南子·本經訓》:「四時者,春生夏長, 秋收 冬藏, 取予有節 ,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理。」 (3).指一日的朝、晝、夕、夜。《 左傳 ·昭 公元 年》:「 君子 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 訪問 ,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樂舞名。 漢文帝 作。《漢書· 禮樂 志》:「 孝文廟 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武德》興乎 高祖 ,《四時》廣於 孝文 。」 參見 「 四時舞 」。

詞語分解

四的解釋 四 ì 數名,三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肆」代): 四方 。四邊。四序(即「四季」)。四體(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隸、篆四種字體)。四庫(古籍經、史、子、集四部的代稱。亦稱「四部」)。四君子 時的解釋 時 (時) í 一切事物不斷發展變化所 經歷 的過程: 時間 。時不我與。 較長的時間:時代。古時。 泛指一段時間:時光。時令。時分。 現在的,當前的:當時。時下。時務。 時宜 。 常常:時常。學而時習之。 一年

E. 訪問   [fǎng wèn]什麼意思近義詞和反義詞是什麼英文翻譯是什麼

訪問 [fǎng wèn]

[訪問]基本解釋

1.拜訪,有目的地探望
2.觀光;游歷

[訪問]詳細解釋

  1. 咨詢;求教。

    《左傳·昭公元年》:「 僑 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令,夜以安身。」《梁書·文學傳下·劉杳》:「 杳 少好學,博綜羣書, 沉約 、 任昉 以下,每有遺忘,皆訪問焉。」 清 陳田 《明詩紀事辛簽·孫承宗》:「年三十餘為舉子,仗劍游塞下,歷亭障,窮阨塞,訪問老將退卒,通知邊事要害。」

  2. 尋訪;打聽。

    《北史·蕭叡傳》:「﹝ 叡 ﹞年至四歲,未嘗識母。其母 魏 華陽公主 也。其從母姊 鄭氏 戲謂曰:『汝是我姨兒,何倒親 游氏 ?』 叡 因訪問,遂失精神。」 宋 羅燁 《醉翁談錄·裴航遇雲英於藍橋》:「﹝ 裴航 ﹞及抵京師,但以杵臼為念,或於喧鬨處,高聲訪問玉杵臼,皆無影響,眾號為風狂。」 韋君宜 《犧牲者的自由》:「寫信,拍電報,訪問,到每一個有一線希望的地方去,我用盡心力,搜羅『他或者會活』的一星半點事實。」

  3. 拜訪;看望。

    《隋書·藝術傳·韋鼎》:「 高祖 嘗從容謂之曰:『 韋世康 與公相去遠近?』 鼎 對曰:『臣宗族分派,南北孤絕,自生以來,未嘗訪問。』」 元 李直夫 《虎頭牌》第一折:「莫不是叔叔嬸子兩口兒來訪問?」 艾青 《普希金廣場》詩:「深秋的夜晚我到這里,訪問你詩人沉思的面影。」

[訪問]網路解釋

社會調查中以交談方式蒐集資料的一種方法。又稱訪談。與其他方法相比,訪問的最大特點是通過交談獲取資料,可以作為蒐集研究所需資料的主要方法,也可以作為輔助方法去驗證或補充其他方法獲得的資料。它適用於研究較復雜的問題,或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當研究對象的構成成分較復雜時,訪問能較快地了解不同人員的情況。 更多→ 訪問

[訪問]英文翻譯

call on; go sightseeing; visit

[訪問]近義詞

拜候 拜望 拜訪 拜謁 探訪 探問 看望 考察 訪謁 走訪 探望 會見

[訪問]相關詞語

看望 拜謁 拜訪 探訪 探望 探問 接見 拜望 拜候 訪謁 會見 采訪

[訪問]相關搜尋

國事訪問 訪問的訪的成語

F. 文心雕龍養氣翻譯

(一)

昔王充著述1,制《養氣》之篇2,驗己而作3,豈虛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4;心慮言辭,神之用也5。率志委和6,則理融而情暢;鑽礪過分7,則神疲而氣衰8:此性情之數也9。夫三皇辭質10,心絕於道華11;帝世始文12,言貴於敷奏13;三代春秋14,雖沿世彌縟15,並適分胸臆16,非牽課才外也17。戰代枝詐18,攻奇飾說;漢世迄今,辭務日新,爭光鬻采19,慮亦竭矣20。故淳言以比澆辭21,文質懸乎千載22;率志以方竭情23,勞逸差於萬里24:古人所以餘裕25,後進所以莫遑也26。

〔注釋〕

1王充:字仲任,東漢學者,思想家。2《養氣》:王充曾著《養性》十六篇,其書不傳。3驗己之作:經自己檢驗過的著作。王充在《論衡·自紀》中說:「庚辛域際(劉盼遂按:「庚辛者,和帝永元十二年庚子,十三年辛丑,時王君年七十四五」),雖懼終徂,愚猶沛沛,乃作《養性》之書,凡十六篇。養氣自守,適食則酒(劉按:則當作節),閉悔兆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葯引導,庶冀性命可延,斯須不老。」4生:生命。役:僕役。「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二句,是借用《呂氏春秋·貴生》中的原話。5神:精神。6率:循。委和:聽任其諧和。7鑽礪:鑽研磨礪。8氣:元氣,人體維持其生命的功能。《論衡·無形》:「人以氣為壽,形隨氣而動,氣性不均,則於體不同。」又《言毒》:「萬物之生,皆稟元氣。」9數:自然之數。《明詩》篇的「情變之數」、《情采》篇的「神理之數」,和這里「性情之數」的「數」字義同。10三皇:三皇的傳說不一,有的認為是伏羲、神農、黃帝(《世本》、孔安國《尚書序》等):有的認為是燧人、伏羲、神農(《風俗通義·皇霸》)等。11絕:斷絕,隔絕。道華:《老子》三十八章:「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這里指「道」的虛華。12帝世:指堯舜時期。《檄移》篇所說「帝世戎兵,三王誓師」,和這里的「帝世」所指略同。其中的「三王」即本篇下句所說的「三代」之王,始文:《原道》篇曾說:「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與「帝世始文」完全一致。13敷奏:臣下對君主提出建議。《奏啟》篇曾說:「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敷:敷陳。14三代:夏、商、周三代。15彌:更加。縟(rù入):指文采繁多。16適分:適合於作者的本分、個性,即《明詩》篇「隨性適分」之意,胸臆:心胸。陸機《文賦》:「恩風發於胸臆。」17牽課:牽連,課求。18戰代:戰國時期。枝詐:繁雜而不真實。枝:分枝,本書多用以喻繁雜。如《議對》「屬辭枝繁」,《體性》「繁縟者,博喻釀采,煒燁枝派者也」,《誄碑》「辭多枝雜」等。19鬻(yù遇)采。顯耀文采。鬻:出售。20竭:盡,用完。21淳、澆:《淮南子·齊俗訓》:「澆天下之淳。」高誘註:「澆,薄也;淳,厚也。」22文質:華麗和朴質。懸:遠,指懸殊。23方:比。24勞逸:勞苦和閑逸,指創作的費神與不費神之別。25餘裕:從容不迫。余:饒。裕:寬。26莫遑:無暇。

〔譯文〕

從前王充進行著作,曾寫《養性》十六篇,是經過自己的驗證而寫的,怎能是憑空編造的呢!人的耳、目、口、鼻,是為生命服務的;心思、言辭,則是精神的運用。順著情感的發展而自然諧和,就能思理融和而情緒順暢;舉緩如果鑽研過度,就精神疲乏而元氣衰損:這就是性情的一般原理。上古三皇時期,言辭朴質,還沒有絲毫追求華麗的思想。唐虞之世的言辭,開始有了文采,仍以敷陳上奏為貴。從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時期,雖然一代比一代文采增多,都是隨作者個人的心意表達出來,而不是於作者才性之外去強求。戰國時期的著述,繁雜而不真實,作者大都追求奇特以文飾自己的學說。從漢代到現在,文辭寫作一天比一天新奇,爭妍斗麗,炫耀文采,已是絞盡腦汁的了。所以,淳厚的作品和澆薄的文辭相較,其華麗和質朴的不同相差千年;隨順情志的創作和絞盡腦汁的創作相比,其勞神苦思和輕松愉快的不同,更是相去萬里:古代作者其所以從容不迫,後代作家之所以忙個不停,就是這個原因。

(二)

凡童少鑒淺而志盛1,長艾識堅而氣衰2;志盛者思銳以勝勞3,氣衰者慮密以傷神:斯實中人之常資4,歲時之大較也5。若夫器分有限6,智用無涯7,或慚鳧企鶴8,瀝辭鐫思9:於是精氣內銷10,有似尾閭之波11;神志外傷,同乎牛山之木12。但惕之盛疾13,亦可碧答租推矣。至如仲任置硯以綜述14,叔通懷筆以專業15,既暄之以歲序16,又煎之以日時17:是以曹公懼為文之傷命18,陸雲嘆用思之困神19,非虛談也。

〔注釋〕

1鑒淺:認識能力不深。2長艾:年老。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孔穎達疏:「發蒼白色如艾也。」識堅:認識能力很強。3勝勞:勝任疲勞。4中人:平常的人。《荀子·非相》:「中人羞以為友。」常資:一般的、共同的資質。5歲時:指年齡。大較:大概情況。6器分:才分。7智用無涯(yá牙):《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邊際),而知(智)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睏倦)已。」8慚鳧(fú扶):因鳧腿之短而慚愧。鳧:水鳥,俗稱野鴨子。企鶴:羨慕鶴的腿長。《莊子·駢拇》:「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腳)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劉勰藉此以喻作者違背自然之理,而抱不切實際的要求。9瀝(lì利)辭:精選文辭。瀝:過濾以除去雜質。鐫(juān捐):雕鑿。10銷:消耗,損毀。11尾閭:《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釋文》:「尾閭,崔雲:海東川名。司馬雲:泄海水出外者也。」12牛山之木:《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趙岐註:「牛山,齊之東南山也。。。濯濯,無草木之貌。」13怛惕(dátì達替):驚恐憂懼,指害怕得不到佳作而煩惱緊張的心理狀態。14置硯以綜述:《初學記》卷二十一引謝承《後漢書》:「王充於室內門戶牆柱,各置筆硯,著《論衡》八十五篇。」15叔通,曹褒,字叔通,東漢章帝、和帝時為待中。懷筆以專業:《後漢書·曹褒傳》載:「褒少篤志有大度,結發傳充(褒父曹充)業,博雅疏通,尤好禮士。常憾朝廷制度未備,慕叔孫通漢禮儀,晝夜研精,沈吟專思,寢則懷抱筆札,行則誦習文書,當其念至,忘所之適。」16暄(Xuān宣)之以歲序:王僧達《答顏延年》:「聿來歲序暄,輕雲出東岑。」暄:溫,常以指春天的溫暖。劉勰這里用以和下旬「煎」字對舉,都有煎熬之意。又《漢書·敘傳》載班固《答賓戲》:「獨攄意乎宇宙之外,銳思於豪芒之內,潛神默記,恆(如淳曰:「恆」音亘竟之「亘」)以年歲。」這正是講終年讀書用思,疑劉勰或用其說,「暄」為「恆」字之誤,錄以備考。17煎:熬,喻苦思的折磨。《抱朴子·內篇·道意》:「若乃精靈困於煩擾,榮衛消於役用,煎熬形氣,刻削天和。」18曹公:指曹操。為文之傷命:此話的原文已扶。19陸雲:字士龍,西晉文學家,陸機之弟。用思困神:陸雲《與兄平原書》:「兄文章已自行天下,多少無所在,且用思困人,亦不事復及,以此自勞役。」(《全晉文》卷一百零一)

〔譯文〕

大凡青少年認識不深而志氣旺盛,老年人則認識力強而氣血衰弱;志氣旺盛的人,思考敏銳而經得起勞累,氣血衰弱的人,思考周密卻損傷精神:這是一般人的資質,不同年齡的人的大概情況。至於人的才分,都有一定的限度,而智力的運用卻是無邊無際的;有的就像不滿於鴨腿之短,而羨慕鶴腿之長,在寫作中一字一字地挖空心思:於是精氣消損於內,有如海水永不停止地外泄;神思損傷於外,像牛山上的草木被砍得精光。過分的驚懼緊張必將造成疾病,也就可想而知了。至於王充在門窗牆柱上放滿筆墨以進行著作,曹褒在走路睡覺時都抱著紙筆而專心於禮儀,既累月不斷地苦思,又整天不停地煎熬:所以曹操曾擔心過分操勞會傷害性命,陸雲曾感嘆過分用心使精神睏乏,都不是沒有根據的空話。

(三)

夫學業在勤,功庸弗怠1,故有錐股自厲2,和熊以苦之人。志於文也3,則申寫郁滯4,故宜從容率情,優柔適會5。若銷鑠精膽6,蹙迫和氣7,秉牘以驅齡8,灑翰以伐性9,豈聖賢之素心10,會文之直理哉11!且夫思有利鈍12,時有通塞13;沐則心覆14,且或反常,神之方昏15,再三愈黷16。是以吐納文藝17,務在節宣18,清和其心19,調暢其氣;煩而即舍20,勿使壅滯21。意得則舒懷以命筆22,理伏則投筆以卷懷23,逍遙以針勞24,談笑以葯倦25,常弄閑於才鋒26,賈餘於文勇27。使刃發如新28,濤理無滯29,雖非胎息之邁術30,斯亦衛氣之一方也31。

〔注釋〕

1功庸弗怠:這四字和下面的「和熊以苦之人」(用熊膽和丸,以其極苦來激勵勤學,是唐代柳仲郢的故事,見《新唐書·柳仲郢傳》),是後人增補,不是劉勰原文。這兩句未譯。2錐股自厲:《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箱)數十,得大公《陰符》(傳為姜尚兵書)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反復研究)。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厲:鞭策。3志:紀昀說:「志當作至。」譯文據「至」字。4申:伸張,舒展。郁滯:郁悶,憂郁。5優柔:寬容,和上句的「從容」意近。適會:適應機會。《征聖》篇的「抑引隨時,變通適會」,《章句》篇的「隨變適會,莫見定準」,與此「適會」意同。6銷鑠(shuò朔)精膽:即上文所說「精氣內銷」。銷鑠:熔化。枚乘《七發》:「雖有金石之堅,猶將銷鑠而挺解(散開)也,況其在筋骨之間乎哉?」精膽:猶精氣。古人認為人的剛強之氣出自膽,稱膽氣。7蹙(Cù醋)迫:逼迫。8秉:持,拿著。牘(dú獨):木簡,紙。9灑翰:揮筆。伐性:殘害生命。《呂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10素心:本意。11會文:指寫作。直理:正理。12利鈍:以兵器的銳利或不銳利,比喻文思的敏銳或遲鈍。13通塞:思路的通暢或阻塞。陸機《文賦》:「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14沐則心覆:《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之豎(小吏)頭須,守藏者也。。求見。公辭焉以沐。(頭須)謂僕人曰:『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意圖相反),宜吾不得見也。』」沐:洗頭。15方:正當。昏:迷糊不清。16黷(dú獨):《說文》:「黷,握持垢也,從黑,賣聲。《易》曰:『再三黷。』」段註:「黷訓握垢,故從黑。《吳都賦》:『林木為之潤默。』劉注曰:『黷,黑茂貌。』其引申之義也。」劉勰用指神「昏」的發展,是取其引申之義,指頭腦更加昏黑不清。17吐納:指寫作。文藝:作文的技藝。18節宣:節製作息之意。《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於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阻塞集滯),以露(羸)其體。」杜預註:「宣,散也。」19清和:《漢書·賈誼傳》:「大數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之氣,清和咸理。」這是講社會的清平和諧,劉勰用以指作者心境的清靜和諧。20煩而即舍:用心過度便停止。《左傳·昭公元年》:「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物亦如之。至於煩,乃舍也已。』」21壅(yōng庸)滯:阻塞不通暢,即上引《左傳》中的「壅閉湫底」之意。孔穎達疏:「壅謂障而不使行,若土壅水也;閉謂塞而不得出,若閉門戶也;湫謂氣聚;底謂氣止:四者皆是不散之意也。」22命筆:提筆寫作。23伏:隱藏,不顯露。卷懷:收藏。《論語·衛靈公》:「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劉寶楠《正義》:「卷,收也。懷與裹同,藏也。」24逍遙:優游自得。《莊子·讓王》:「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針勞:消除疲勞。針:針刺治病,這里指醫治。25葯倦:和上句「針勞」意近。26弄閑於才鋒:指輕松愉快地顯露其才鋒。弄:戲。閑:暇。27賈(gǔ古)餘於文勇:出售多餘的寫作才力。《左傳·成公二年):「齊高固入晉師,桀(通「揭」,舉起)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巡行於齊軍的營壘),曰:『欲勇者,賈余餘勇。』」杜註:「賈,賣也,言已勇有餘,欲賣之。」28刃發如新:《莊子·養生主》:庖丁向梁惠王說,「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磨刀石)」。29湊理:同腠(còu)理,肌膚的紋理。《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王冰註:「腠謂津液滲泄之所,理謂文理逢會之中,閉謂密閉,氣謂衛氣,行謂流行,收謂收斂也。身寒則衛氣沉,故皮膚文理及滲泄之處,皆閉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於中而不發散也。」30胎息:古代修養身心的一種方法。《抱朴子·內篇·釋滯》:「故行氣或可以治百病,。。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邁術:王利器校:「邁」,「作萬,較勝」。萬術:萬全之術。31衛氣:即養氣。

〔譯文〕

在掌握學問上,是應該勤勞的,所以蘇秦在讀書睏倦時,曾用錐子刺股以鞭策自己。至於文學創作,是要抒發作者郁悶的情懷,因此應該從容不迫地隨順著情感,舒緩沉著地適應時機。如果大量消耗精神,過分逼迫人的和氣,拿著紙張驅趕自己的年齡,揮動筆桿砍伐自己的生命,這豈是聖賢的本意,寫作的正理呢!何況作者的文思有敏銳和遲鈍之別,寫作的時機有暢通或阻塞之異;人在洗頭的時候,心臟的位置有了變動,這時考慮問題還可能違反常理;當人的精神已經昏亂不清時,繼續思考就必然更加糊塗。因此,從事文學創作務必適時休息,保持心情清靜和諧,神氣調和通暢;運思過煩就停止,不要使思路受到阻塞。意有所得便心情舒暢地寫下去,想寫的事理隱伏不明,就放下筆墨停止寫作。在自由自在中解除勞累,用說說笑笑來醫治疲倦,就能經常輕松愉快地顯露其才華,有使用不完的創作力量。經常保持像新磨出來的銳利刀鋒,使全身的氣脈暢行無阻,這雖不是保養身心的萬全之術,也是養氣的一種方法。

(四)

贊曰:紛哉萬象,勞矣千想。玄神宜寶1,素氣資養2。水停以鑒3,火靜而朗4。無擾文慮,郁此精爽5。

〔注釋〕

1玄神:即精神。揚雄《太玄·中》:「神戰於玄,其陳陰陽。」晉范望註:「在中為心,心藏神為玄,陰陽爭為戰,兩敵稱陳,。。陰陽相剋,故言戰也。」又《玄告》:「玄者,神之魁也。」范註:「魁,藏也,言神藏於玄之中也。」2素氣:經常的精氣。素:平素。3鑒:鏡,引申為明。4朗:明亮。5郁:結,積。精爽:指清朗的精神。《左傳·昭公七年》:「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杜註:「爽,明也。」

〔譯文〕

總之,天地間萬事萬物是紛緩復雜的,千網路思考這些現象十分勞神。

人的精神應該珍惜,恆常的精氣有待保養。停止奔流的水才更為清明,靜止不動的火就顯得明亮。要不擾亂創作的思慮,就應保持精神爽朗。

《原道》譯文

文章的(之能顯現"道"的)具體屬性是極廣大的,是與天地並生共長的。(這話)怎麼講呢?(天地生成時)就有了深清色和黃色一同呈現,就有了天方地圓的形體之分。日頭與月亮像重疊的璧玉,垂在天上,以顯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嶺與河流像燦爛的錦綉鋪在地上,以展示其條理大地的形象;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觀天空日月散射著光輝,俯瞰大地山河現著文彩;高低有了一定的位置,天地兩儀就(這樣)產生了;只有人與天地合而為三,這就是所說的"三才"了。人是"五行"生成的靈秀,實在是天地的心靈,有了心靈,就有了語言,(有了語言)文章就隨著明明白白地出現了,這是自然的道理啊!

推及至萬物,動物植物都有文彩:龍鳳以彩色的花紋呈現出祥瑞,虎豹以鮮明斑斕的紋理凝結成雄姿;雲霞變換設色,超過了畫工的妙筆揮灑;草木開花,不必待匠人的奇思妙手。這些難道是外面加給的修飾?(其實)只是自然形成的啊!至於風吹樹林的聲響,音調諧暢,像是吹竽彈瑟:泉水激石的聲音,清韻和諧,像是擊磬敲鍾:所以形成了形體就構成了文理,發出了聲音,就產生了韻律。那些無知的物體都有豐盛的文彩,有心靈思想的人怎麼能沒有文章呢!

人類文章肇始於天地未分時的混沌的元氣,深明這個奇妙的道理的,最先是《易經》的象辭。伏羲氏最早畫八卦,孔子最後寫了《十翼》。而對《乾》、《坤》兩卦,(孔子)單獨地以《文言》來解釋。(可見)言語需要有文采,也是天地的本心啊!至於說《河圖》包含著八卦的符號,《洛書》里包含著九類治國的方略,玉版上刻著金字,綠筒上雕著紅字,是誰主持的呢?是神明在管理罷了!

自從文字代替了結繩記事,文字(的作用)才開始彰顯。神農、伏羲的傳聞遺事,記載在《三墳》裡面,而年代太久遠了,那些聲音文采已無法追蹤。唐堯、虞舜時的文章,就蓬勃興盛起來了。(作為)天子的舜開始唱出了"元首"之歌,就已經抒發了自己的情志;伯益、後稷呈獻意見,也垂示了陳奏進言的風氣。夏禹興起,(取得的)事業功績成就巨大,各種事情都循序漸進,受到了歌頌,功德成就更多了。到了商朝、周朝,文采(更加)豐富,勝過了(此前的)簡單質朴,《雅》、《頌》之歌影響所及,美麗的辭采日日更新。周文王在患難的憂愁之中,製作的卦、爻辭,光耀鮮明,既有文采又含蓄隱喻,意義精深。再加周公旦多才多藝,發揚了(文王的)豐功偉業,創作了詩歌,輯錄了《周頌》,修改潤飾了各種文辭。到孔子繼承(以前的)聖人,又獨自超過了前賢,他整理編訂了《六經》,一定要像(奏樂時)起頭打鍾結束擊磬那樣有始有終,集其大成;他(反復)琢磨《六經》(所表達)的思想情性,(認真)組織(美麗動人的)語言辭令(去表現),(《六經》的)教化就像鈴聲起而四方應那樣遠及千里,就像珍饈異味那樣千古流傳,世代響應,它描寫了天地間的精華,開啟了人民的聰明智慧。

從封氏的伏羲,到孔氏的孔子,伏羲(畫卦)創立了典則,孔子闡述其意義,沒有不根據自然之道的精神來鋪寫文章,鑽研神奇的道理來施行教化,從《河圖》、《洛書》里取得准則,用蓍草、龜殼來占卜探問命運的術數,觀察天地萬物的紋理以窮盡探究(自然的)變化,考察前人的文章來成就人事的教化;然後才能夠治理天下,通曉(自然界的)全部的不變的法則,使事業發展壯大,使(文章的)辭采煥發光明。所以知道自然之道因聖人的文章而流傳,聖人用文章來說明自然之道,(使得自然之道)四處通達而沒有阻礙,日日運用而不會缺乏。《易經·系辭上》說:"能鼓動天下的能力存在在文辭之中。"文辭之所以能鼓動天下,乃是 因為它是自然之道的文章啊!

總結說:自然之道是精深微妙的,可用這神妙的自然之道來開展教化。前代的聖人彰顯了這自然之道,闡明了仁孝的人事倫理。(聖人之所以能夠如此,就是因為)聖人觀察了龍獻的《河圖》、龜呈的《洛書》所體現的(自然之道的)形態和面貌,又觀察天文,寫成文章,讓人民來效法。

(提示:《原道》篇論述了文章的本質,道與文的關系:道是文的內容,文是道的表現手段。天地萬物都有"文",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當然也有"文",人之文就是用言辭寫出來的文章。看來,劉勰主張文要表現自然之道,後來的"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此有源流關系了。)

關龍艷譯《神思譯文》:古人說:"身在江湖之上,心卻在朝廷中。"這就是被為"神思"的精神活動了。文章在構思時,精神活動的范圍非常廣闊。所以靜靜地凝神思索,思緒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變了表情,視線好像已通向了萬里之外。吟詠之時,似乎發出了珠圓玉潤般的聲音,眉目之前,彷彿舒捲著風雲變幻的景色:這些都是構思的結果吧。所以構思的妙處,在於使精神隨外物而運行。精神存在於胸臆之中,情志意氣統轄著它的活動關鍵;外物依靠耳目來感受,語言掌管著它的表達樞紐。樞紐暢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畫無遺;關鍵阻塞,精神的活躍便會消失。因此醞釀文思,貴在內心虛靜擺脫雜念。疏通心中的阻礙,洗滌凈化精神,像儲藏珍寶一樣積累學問,斟酌事理以豐富才情,研讀群書以求透徹理解,從容玩味他人作品以尋繹文辭。然後使深得妙理的心靈,按照寫作的規則審定繩墨;讓見解獨到的匠心,依據意象中的形象進行創作。這是寫與文章的首要方法,謀篇布局的重大端緒。構思時精神活動一展開,各種念頭紛至沓來。按寫作規則對未成形的思緒加以整理。想到登山,情思里便充滿著山的風光,想到觀海,意念中又翻騰起海的波濤,不管作者的自我才情有多少,此時的思緒似與風雲一起任意馳騁。當他開始動筆時,文氣激盪(覺得有很多東西可以寫,等到文章寫成,效果卻僅及預想的一半,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憑空運意,容易顯得奇妙,而語言是實實在在的,就難以工巧了。因此,文意來自於構思,語言又受文意支配。三者緊密結合,就能天衣無縫,疏遠了就會相去千里。有時道理就在心中,卻反而去極遠之處尋求;有時意思就在眼前,而思路卻為山河所阻隔。所以要控制思維、掌握法則,無須苦苦思慮;依照一定的規則,表現美好的事物,不必徒勞情思。就人的稟賦才情而言,寫作有快有慢,因為天分不同;就文章的體制而言,篇幅有長有短,所用功夫不一樣。司馬相如構思時口含毛筆,寫成時筆毛已爛,揚雄寫作賦後便做噩夢,桓譚因寫作苦心積慮而得病,王充潛心著書氣衰力竭,張衡精心構思《二京賦》花了十年時間,左思精心雕琢《三都賦》用了十二年:雖說是創作長篇巨制,也因文思之緩慢。淮南王劉安一個早上就寫成《離騷賦》,枚皋一接到詔書就寫成了賦,曹植寫作就象口誦舊作一樣流暢,王粲一提筆就象事先早已構思好了一樣,阮能在馬鞍上寫成書信,禰衡可在宴席間草擬奏章:雖然寫的都是短篇,也因文思之敏捷。那些文思敏捷的人,心裡掌握著創作要領,反應靈敏,無須反復考慮便能當機立斷;而構思遲緩的人,情思繁富,而思路多歧,幾經疑惑才看清楚,深思熟慮才能下決斷。靈敏機斷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寫成作品;疑慮不決所以要費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創作。寫作的難易雖然不同,但都依靠博學精練。如果學問淺陋而只是寫得慢,才識粗疏而光靠寫得快,從沒聽說象這樣而在寫作上能有所成就的。文章的情思是復雜多變的,文章的風格也是變化不定的。拙劣的辭句有時出於巧妙的構思,平庸的事例有時來自新穎的人命意。就如麻布由麻織成,雖說質地未變,但經過加工製成了布,變得光彩鮮明而可珍貴,至於思慮以外的微妙意旨,文辭外的曲折情致,語言難以表述,筆墨自然應該到此為止。只有懂得了最精微的道理才能闡發其妙處,窮盡一切變化才能通曉其規律。就如伊摯無法說明調味的奧妙,輪扁不能講清用斧的技巧一樣,其中的道理實在精微極了。總之,精神因與外物溝通,才孕育了變化多端的情思。外物靠形貌求得表現,而內心則據情理作反應。然後運用聲律,產生比興的手法。用構思掌握規則,博學精煉才能成功。

(提示:《神思》是探討創作時的構思問題,對創作構思廣闊豐富的特點作出了具體生動的說明,並指出為了使構思富有效果,須注意平時要有良好的積累和學養,寫作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虛靜的精神狀態,做到"神與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