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的一切
民族與歷史
總人口的83%是俄羅斯族人,此外還有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等。人口中大多數是東斯拉夫語系民族。另外在西伯利亞、北高加索為中心住著100多種少數民族。
東斯拉夫族從公元4-8世紀在第聶波河中、上游,伏爾加河上游為中心發展。從第9世紀開始進入諾曼家族的統治時期,這個時期以基輔為中心,以羅斯為國名。
在蒙古人東擴後,羅斯淪為蒙古統治,一直到1480年,持續了三百左右。在莫斯科大公的領導下俄羅斯擺脫蒙古統治。從十六世紀後半期,俄羅斯壯大起來並四處擴張。並由彼得大帝領導俄羅斯逐步走向一種封建農奴加資本主義的社會,開始建立工業、教育等,俄羅斯成為了歐洲的一個強國。
1917年俄羅斯進入社會主義時間,在長達七十四年的歷史中,蘇聯逐步發展強大,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但在與美國歐洲的經濟競賽中敗北並解體。
語言
通用語言為俄語,但有上百個民族,這些民族也有自己的語言。
宗教
以東正教為主,也有大量的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等信徒。
國土
地跨歐亞大陸,有很長的邊境與我國國境相接,全國總面積為1700多平方公里。由於地大所以資源極其豐富,其石油貯藏量名列世界前茅,其森林資源總面積與我國國土總面積幾乎相等。
人口
1.46億,但人口總數呈下降趨勢,且速度較快,已經成為俄羅斯的一個重要問題。
氣候
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點是夏季涼爽短暫,冬季嚴寒漫長。其歐洲部分1-2月份平均氣溫為零下10度以內,西伯利亞平均氣溫為零下20-35度左右。
首都 莫斯科
最重要城市 聖彼得堡
貨幣 盧布
俄羅斯的政治
俄羅斯,即俄羅斯聯邦是共和國管理形式的民主的聯邦法制國家。俄羅斯總統是國家的首腦,是憲法的保障。俄羅斯總統每四年選舉一次。選舉在全民、平等和直接的基礎上,以無記名方式進行。總統任期四年,一個人最多不能超過兩任。俄羅斯政府的組成是總理由總統任命,國防部長、內務部長、外交部長等主要內閣成員也由總統提名,但須經議會批准。
俄羅斯議會分上、下兩院。俄羅斯還有一套完整的司法機構,有憲法法院、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最高仲裁法院和聯邦總檢查院組成。
俄羅斯的行政區劃有21個共和國、1個自治州、10個自治區、6個邊疆區、49個州和兩個聯邦直轄市組成。兩個直轄市是莫斯科市和聖彼得堡市,可以看到聖彼得堡在俄羅斯的重要地位。
俄羅斯的宗教
在公元9世紀60年代,拜占庭基督教(即東正教)進入古羅斯地區,直到公元988年正式將東正教確立為國教。東正教給古代羅斯帶來了文字、繪畫、建築藝術和音樂。東正教促進古羅斯的大公們建立了封建君主制。蘇聯解體後,東正教全面恢復。另外俄羅斯還有伊斯蘭教和佛教等其它宗教。
俄羅斯的歷史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制,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
到了公元六世紀,進入封建社會,成立了基輔公國。到九世紀基輔公國已經成為一個大的國家,它存在了三百多年,是羅斯民族的搖籃,後來形成了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個民族。
十二世紀中,基輔羅斯解體,一批小的公國取而代之。
到1236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遠征歐洲, 首先征服了羅斯全境和波蘭、匈亞利。從1240年起到1480年是蒙古人統治的金帳汗國,致使俄羅斯經濟文化遠落後於歐洲西部。
在1147年成立的莫斯科公國(其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塑像目前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在十四到十五世紀逐漸強大並領導其它公國擺脫蒙古人的統治,此後俄羅斯逐漸向外擴張。十七世紀彼得大帝執政後,俄羅斯首次定名為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思想最開放、最富於改革精神的帝王(有趣的是這時我國是著名的康熙大帝的時代)。為了俄羅斯的強大,他用軍隊從瑞典人手裡奪取了現彼得堡一帶地區,並開始俄羅斯的歐洲化。不僅在科學技術和教育領域,而且在服裝和社會風尚方面學習西歐,致使今天聖彼得堡人仍被俄羅斯人認為是最講文明和最歐洲化的城市。1712年,彼得大帝從莫斯科遷都到聖彼得堡。使之成為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並且和後來的皇位繼承人陸續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羅斯最早的大學。其中有俄羅斯的第一所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1724年),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1797年)等。
從彼得大帝之後,俄羅斯迅速擴大,從周邊國家攫取了大領土,人口也在半個世紀里擴大了一倍。但當時的國家即有資本主義的工業和商業,又存在著封建農奴制度。直到1861年俄羅斯沙皇才自上而下的廢除了農奴制,從此俄羅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才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世紀初,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失敗,使國內產生各種危機。1905年工人和平請願被鎮壓,全國抗議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種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在1917年1月俄羅斯沙皇被推翻。當時俄羅斯出現了工農蘇維埃和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同年11月7日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領導工人、水兵和陸軍士兵在俄羅斯首都聖彼得堡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了蘇聯。並在很短的時間發展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但在以後的經濟建設中,蘇聯犯了許多錯誤,在與西方的經濟競賽中逐步落伍,引起蘇聯人民不滿,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正式成立。
2. 普京為俄羅斯的發展做出了什麼貢獻
當弗拉基米爾?普京於1999年12月31日作為俄羅斯的最高領導人出現在國際舞台上時,世界各國對他知之甚少。人們最初看到的普京是個冷峻嚴肅、沉默寡言的人。西方傳媒因其有多年在克格勃工作的經歷,又將他描述成「神秘莫測」的「冷麵殺手」。
然而,普京作為俄羅斯總統,一開始就強調,他的外交戰略為經濟服務,其目標是確保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和促進經濟發展,重振俄羅斯的大國地位。普京在積極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展關系的同時,主張建立多極化世界。他明確提出,在21世紀的頭10年裡,「俄羅斯將致力於以所有國家間真正平等的夥伴關系為基礎,促進新型國際關系的形成」。2002年,普京從國際形勢和俄羅斯的國力出發,對外交政策進行了戰略性調整,提出了對國際事務進行「有選擇地參與」的構想。
普京上台後奉行親西方政策,但在俄羅斯切身利益上從不輕易讓步。普京外交戰略的中心是,以發展同美國的關系為主導,帶動和改善俄羅斯與北約和歐盟的關系,確保俄羅斯的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利益,逐步實現與歐洲的統一,讓俄羅斯融人世界經濟,最終使俄羅斯重新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普京首先將俄羅斯定位為歐洲國家,積極同歐洲國家建立「更密切的協作關系」。普京上台伊始就強調注意同歐洲國家發展關系。後來又多次重申他的這一戰略思想。2002年,普京在國情咨文中強調,歐洲是俄羅斯外交的重點,俄羅斯的一貫立場是採取具體步驟實現與歐洲一體化,與歐盟建立統一的經濟區。2002年5月28日,普京同北約19個成員國的首腦簽署了關於建立俄—北約理事會的《羅馬宣言》,宣布俄羅斯與北約成了「平等夥伴」關系。次日,普京又與歐盟領導人簽署了俄歐關系5項原則聲明。歐盟則承認俄羅斯是市場經濟國家,表示支持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普京在奉行親西方政策的同時,主張維持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的關系,以增強俄羅斯的國力。普京特別重視亞洲,把它看做未來經濟競爭的重點。
強調同中國建立牢固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是普京的重要外交戰略之一。普京一上台就高度評價了俄中關系。他說中國是俄羅斯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兩國之間的相互信任已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兩國領導人的高層互訪和接觸對兩國各領域合作的進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兩國無論在經濟、文化領域,還是在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都達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層次」。普京同中國領導人進行定期互訪,在朝鮮半島局勢、美國出兵伊拉克等重大國際問題上協調立場。普京「特別關注」兩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希望兩國在能源、高科技、太空等領域拓展合作,同時加強在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他全家對漢語、中國文學和歷史的興趣都很濃厚。他的兩個女兒都在學習中國武術,其中一個女兒已經開始學漢語。
加強同印度和日本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往來。目前,印度軍隊80%的裝備來自俄羅斯。普京還對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組織」持積極態度。通過採取這些舉措,普京將俄羅斯的利益與蘇聯過去的利益連在了一起。
普京加強了同日本的往來,2003年1月,普京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簽署了「日俄行動計劃」,在此基礎上他還說:「包括兩國首腦在內,一致認為應該加速領土問題談判。兩國將竭盡全力消除過去留下來的兩國發展的障礙。」
敢於同「邪惡軸心」國發展關系。盡管美國總統布希將伊拉克、朝鮮和伊朗列為「邪惡軸心」國家,普京為了俄羅斯的經濟利益,仍然與這些國家發展關系。
此外,普京訪問了美國的另一個「死對頭」——古巴,結束了兩國關系長達10年的「停滯時代」。
普京上台後,就緊緊圍繞俄羅斯的經濟利益和恢復俄羅斯在世界上的影響,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活動。他以神秘的微笑,矯健自信的步伐征服了世界。
普京頻繁外訪,以同世界各國建立普遍聯系。普京的第一件事是遍訪周邊國家,目的是保證周邊地區的和平、安全和穩定。普京說過,鄰居無法選擇,同他們只能和睦相處,盡管他們各不相同。普京還到過蒙古,這不僅是由於它跟俄羅斯有共同邊界,還因為對聰明的政治家來說,國家沒有大小或強弱之分。據稱,他在執政的頭19個月中出訪了60餘次,有77天在國外度過。有人形容,普京出國訪問有如「緊急空降」。比如他在加拿大出席「八國會晤」,在那兒只待了46小時,來回要在飛機上度過30小時,而且時間正好黑白顛倒。然而普京深夜回到莫斯科後,第二天早上又飛到斯塔夫羅波爾去視察那裡的水災情況,連記者們也往往跟不上普京這種工作節奏。普京出國訪問講究實效,一般不安排參觀游覽活動。有人說他哪兒都去過,可是哪兒都沒有玩過,不是他不想玩,而是他感到沒有時間。但他的收獲卻遠遠大於欣賞美景。普京通過出訪和會談,解決了同德國存在多年的轉賬盧布的計算問題,使俄羅斯欠德國的債務從90億美元減少到5億歐元,而且其中的3.5億歐元已經償還。債務反正早晚要還,而普京卻選擇在德國遭受水災後立即將錢匯過去,使古板的德國人對俄羅斯頓生好感。普京出訪期間敲定的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計劃,簡直就是對未來投資,為後代掙錢。
普京自2000年在斯洛維尼亞首次會晤布希以來,就與這位美國總統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系。布希喜歡看別人的眼睛,以此斷定是否應該信任他們。普京是第一位被布希邀請到他的私人牧場做客的國家元首,兩人以親密的私人會晤取代了以往的繁復禮儀。普京贊揚「布希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是能力很強的政治家」。「他是我的好朋友,希望仍將是好朋友,盡管在伊拉克問題上存在分歧。」
普京為學英語,同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成了好朋友。普京喜歡用英語同布萊爾交談,他們還一起看過歌劇,一起在酒吧喝啤酒開玩笑,還互相親密地叫對方托尼和沃洛佳。
在2000年8月沖繩首腦會晤時,法國總統希拉克還未跟普京握手,但兩人在聖彼得堡垂釣之後,關系一下子拉近了許多。隨著兩人在美國出兵伊拉克問題上立場的接近,兩人關系更加熱乎了起來。2003年2月10日,普京赴法國就伊拉克問題協調立場,希拉克親臨機場歡迎,顯示出了異乎尋常的熱情。如今,人們難以評判究竟是布萊爾,希拉克,還是八國集團的其他領導人誰跟普京更「鐵」。普京同朝鮮領導人金正日的關系也很密切,他親臨金正日61歲生日慶典,並為他送去了生日賀禮。日本新首相小泉暫時還未闖入普京的朋友圈,因其一登上首相寶座就迫不及待地針對領土問題發表了強硬的聲明:要麼全部歸還,要麼一點不給。普京為此而不急於跟小泉套近乎。普京讓世界相信,俄羅斯願意成為各國的夥伴。
3. 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有哪些女王
英國女王
女王概況
(一)
不知你是否知道,在今日的歐洲君主制國家的在位國王之中,有三個是女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荷蘭女王貝亞特里克絲、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她們都不是本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王。 在歐洲歷史上,無論是古希臘、古羅馬,還是中世紀的騎士時代,皇帝、國王這些名詞從來都只是男人的專利,只有東羅馬帝國出了幾個影響不大的女皇帝。但從14世紀開始,在一個又一個的國家,一個又一個的女王(皇)斷斷續續地出現了,一直到當代,累計有三十來位。(統計一下,英國6位,俄國4位,荷蘭3位,盧森堡2位,西班牙3位,葡萄牙2位,瑞典2位,丹麥2位,奧地利1位,波蘭1位,匈牙利1位,還有蘇格蘭、納瓦拉、那不勒斯等現在已為人兼並的國家也出過女王,不過有些女帝王嚴格來說不能算是「繼承」王位,而只能說是「奪取」王位,如俄國的葉卡捷琳娜等。) 三十來個,在歐洲龐大的帝王群體中只是萬綠叢中一點紅,但她們不但將歐洲歷史譜寫得更加豐富多彩,而且也實實在在在史書上留下了足以流芳後世的業績。總的說來,歐洲女王的表現還算不錯。其中丹麥的瑪格麗特一世(1387~1412年在位)、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西班牙的伊莎貝爾一世(1474~1504年在位)、俄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亞(1740~1780在位)分別被本國的史學界認為是本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其他女王基本上處於中上或中下的位置,而甚少有荒淫無道禍國殃民之輩,唯一一個被推翻的女王是西班牙的伊莎貝爾二世(1831~1868年在位),但使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是她的祖父和父親,她本人要負的責任其實也不多。 她們走上女王寶座的路徑不外乎兩種:從公主到女王和從王後到女王。身為王後,在國王丈夫死後,繼承人尚年幼或沒有合適的繼承人,便自己走上權利舞台的中心,進而即位稱尊的情況,在世界各國歷史上司空見慣,在歐洲則以俄國的兩個葉卡捷琳娜為典型代表。但更加有歐洲特色的是從公主到女王的情況,歐洲歷史上的女王大多屬於這一類。 在即位之後,基本上男性國王能承擔的事務,她們也能承擔,但親自帶兵打仗除外,不過,17世紀之後,國王親自帶兵打仗的情況已越來越少見,因此也不見得是嚴重的問題。女王結婚之後與丈夫之間權力如何分配也是一個問題。有不少女王,結婚後就將主要王權交給丈夫,甚至把王位也讓出,如瑞典女王埃里奧諾拉,也有的女王結婚後能將丈夫和整個江山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如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更有甚者,有的女王選擇了終身不婚,以保證自己的權力不旁落,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
(二)
一個沒有標准答案的問題這首先涉及的問題是,女性對父母的財產和地位的繼承權問題。古代法蘭克蠻族國家的《薩利安法典》曾規定婦女沒有繼承權,但《聖經·民數計》中則說道:「一個人時候應該由女兒繼承。」(意為無子嗣的時候)。歐洲各國歷史上的情況不大相同,但大體上是女性有繼承權,但要排在相應的男性後面(這與亞洲國家女性根本沒有繼承權,一出嫁就完全成了別人的還是不同的)。 歐洲各國情況的不同,表現在歐洲的中心地區和「邊緣地區」的不同。歐洲中心傳統色彩較濃厚的地區,如法國、德國等,女性繼承王位一直是被禁止的,如法國國王腓力五世就曾組織學者會議,搬出《薩利安法典》,確認女性沒有王位繼承權,即使在國王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情況下,王位也只能由國王的其他男性親屬繼承。但在「邊緣地區」,如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女性則在名義上有繼承王位的可能性。在東歐,除了波蘭和匈牙利在14世紀的一例特殊情況,在其他時代,女性都不得繼承王位。而俄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在18世紀這個「女皇世紀」,接連有四個女沙皇產生,但在其他世紀,女性繼承皇位則通常是被禁止的。 但一個女王的出現,總是會帶來一系列復雜和棘手問題,因此即使在那些女性名義上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國家,一個女王的產生仍然會面對種種阻力,這也是歐洲歷史上女王只是很少數的緣故。但當一個國王只有女兒而沒有兒子的情況出現時,他通常又會謀求將王位傳給他的女兒而不是其他男性旁系親屬,這就使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成為一個「模糊問題」,不同的國家、家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打算,而歐洲各國王室之間都有錯綜復雜的婚姻血緣關系,對同一個王位,常常有多個國家的王室成員可以提出自己有繼承權的依據,這就是歐洲歷史上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為何會引起那麼多的紛爭甚至戰爭的原因了。 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無嗣而亡。他的堂兄,瓦盧瓦公爵腓力繼位為王,是為腓力六世。但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認為自己才是法國王位的繼承人,原因是,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也即法國前國王、查理四世之父腓力四世的外孫,而除了他,腓力四世所有的兒孫都已死亡,至於腓力六世,充其量只是腓力四世的旁系後代而已。而腓力六世則認為,按法國的傳統,女性是沒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因此不買這個「腓力四世的外孫」的帳。因此爆發了英法兩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被他們的後代一直延續下去,從1338年一直打到1453年,史稱「英法百年戰爭」,英國國王一度在法國加冕為王,不過最後還是被趕出法國。英法兩國在領土、經濟利益等方面的矛盾,是這場戰爭的真正原因,而英法兩國在女性繼承王位問題上的理解不同,則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1713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查理六世正在為自己的後嗣問題深深擔憂。他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瑪麗亞·特蕾西亞,他想讓他的女兒即位,不願讓他的皇位落到德意志邦聯其他王公手裡。因此,他頒布了歷史上有名的「國本詔書」,規定若無男嗣,女兒也可即位。這一詔書遭到了德意志邦聯各王公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依據是,神聖羅馬帝國歷史上還沒有過女皇的先例。而瑪麗亞·特蕾西亞的支持者則反駁說,雖然歷史上沒有過女皇,但也沒有規定過女人不得繼承皇位。查理六世將「國本詔書」作為他一切外交政策的核心,為換取國際上對「國本詔書」的支持,他可以在其它方面作出犧牲。1740年,查理六世病逝,瑪麗亞·特蕾西亞順利即位,但與此同時巴伐利亞選侯阿伯特宣稱自己才是帝國皇帝,並夥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及法國軍隊入侵奧地利,這場戰爭歷史上稱為「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幸而奧地利取得英國的幫助,最後戰爭打成平手,普魯士承認了瑪麗亞·特蕾西亞的皇位,但從奧地利割走了西里西亞地區。 1833年,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病死,他只有兩個女兒,遺囑中由他的長女伊莎貝爾繼承王位,是為女王伊莎貝爾二世。但斐迪南七世的弟弟卡洛斯認為女性沒有繼承權,自稱自己才是王位合法的繼承人,集結了一批持異議的政治、宗教派別,發起了「王室正統運動」的戰爭,史稱「卡洛斯戰爭」,失敗後流亡國外,他的後代還一直在謀求西班牙王位,以至於西班牙王族分化成兩個世襲,一個在國內,一個在國外。類似的,叔叔和侄女爭奪王位的戰爭,還有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和王叔米格爾的戰爭。 以上三個例子,分別是不同國家之間,同一國家內部不同王族世襲之間,以及同一王族內部由於對女性繼承王位的理解不同而引發的戰爭的典型代表。當然,這些戰爭本身還有更深的政治社會背景,女性繼承王位的問題,只是一個導火線。
(三)
新時代的繼承王位問題 進入20世紀,歐洲君主制遭到了沉重打擊,不再是一個國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但20世紀中葉,女性繼承王位問題在歐洲一隅的丹麥,再一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丹麥國王斐特烈九世只有三個女兒,按照丹麥王位傳男不傳女的傳統,他的弟弟克努特親王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但再戰後丹麥女權運動高漲的背景下,很多人為斐特烈九世的長女瑪格麗特不能繼承王位感到憤憤不平。1950年,「丹麥婦女協會」首先挑起爭論,她們利用報紙、電台等媒體進行宣傳,認為應該由瑪格麗特繼承王位。爭論持續了兩年,連篇累牘的社論、專題、特寫、報道不一而足,鬧得沸沸揚揚。最終,此事件被丹麥首相埃里克森利用,他將女性繼承王位問題和他主張的將議會由兩院制改為一院制的問題合在一起進行公民投票表決,以便提高投票率。結果,在1953年的公民投票中,多數人贊成修改王位繼承法,確立女性的王位繼承權,瑪格麗特得以取代她的叔叔克努特親王成為王儲,並於1972年即位至今。有評論認為,此事件實際上反映了當代的歐洲人實際上更喜歡由一位女王來統治(不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久前在日本關於能否接受一位女天皇的民意測驗中,90%的人明確表示無法接受)。 時至今日,歐洲君主制國家已經所剩無多,而且都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只是作為民族團結的象徵而存在的「橡皮圖章」,由一個男人還是女人來當國王已不再是那麼重要。加上當代歐洲國家中女議員在國會中佔有20%到30%的席位已不足為奇,甚至有達到40%的(如瑞典),至於女首相、女部長、女黨魁等在歐洲國家中已司空見慣,死抱只有男性才能繼承王位的觀念已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盡管王室的制度總是落後於社會制度的改革。當前,瑞典、挪威已立法規定男女王族成員具有完全同等的繼承王位的權利;在英國、西班牙、丹麥、荷蘭,女性王族成員雖然在王位繼承順序上要排在血緣關系相同的男性王族成員後面(如姐姐要排在弟弟後面),但也已經有無可非議的王位繼承權;例外的是,在比利時和摩納哥,仍然只有男性王族才擁有王位繼承權。
英國女王簡介
1st: 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她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數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跡是曾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 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於是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後, 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顛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譯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國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與王後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與丹麥王子喬治結婚。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嗣位法」,安妮成為威廉三世的繼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為英國女王。1707年,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並,實現兩個國家真正的聯合。由於安妮身體虛弱和無後嗣的憂慮,托利黨領袖、國務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與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覬覦者詹姆斯·愛德華聯系,希望他能以放棄天主教信仰來換取王位繼承權,但遭到拒絕。1714年,安妮女王在駕崩前任命施魯斯伯里公爵為政府中至關重要的財政大臣,確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漢諾瓦選帝侯喬治繼承。
4th: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間(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期間直到她去世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1914年,英國都稱為「維多利亞時代」,1914年以後,英國開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 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伊麗莎白二世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伊麗莎白二世出生在倫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亞歷山大王後,祖母則是瑪麗王後。她的父親約克公爵是喬治五世的第二個兒子,他當時並不是王位的繼承人。
因此伊麗莎白出生時的頭銜是伊麗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親約克公爵夫人的督導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歷史老師C·H·K·馬丁是伊頓公學校長,除此之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講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她提供神學方面的指點,她一直是名虔誠的聖公會會員。
1936年伊麗莎白的伯伯愛德華八世退位,她的父親繼位為國王,她也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麗莎白13歲,她與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公主都到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避難。當時有人建議兩位公主應該到加拿大避難,遭到他們母親的反對:「孩子們不能在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1940年伊麗莎白公主首次發表了廣播,針對的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1945年伊麗莎白公主說服了她的父親,允許她直接參與協助打贏這場戰爭。她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那裡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麗莎白·溫莎第二中尉。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次經驗,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經驗,使她之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在家學習。
1947年伊麗莎白首次外訪,她與她的父母親到了南非。在她21歲生日那天她對英聯邦和帝國做了廣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英聯邦和帝國人民的服務中。
1947年12月20日伊麗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結婚。菲利浦是伊麗莎白女王的第三個表哥,他們的曾曾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結婚前宣誓放棄希臘王位的繼承權,在愛丁堡公爵這個頭銜之前他沒有頭銜,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頓中尉)。這樁婚事非常適合一位即將繼承王位的女性,因為她的夫君接受過王室訓練,卻又不會繼任另一國的王位。但是這樁婚姻卻不是刻意安排的,兩人的關系經歷了許多考驗,包括有關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後夫婦兩人居住在倫敦的克萊倫斯宮(Clarence Palace)。他們育有四個孩子(見下)。雖然英國的王朝被稱為溫莎王朝,夫婦兩人同意他們的孩子應該使用蒙巴頓-溫莎(Mountbatten-Windsor)作為他們的姓氏。
從1951年起喬治國王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伊麗莎白開始代替父親出席在公開場合中。那一年她訪問了希臘、義大利和馬爾他(當時菲利浦隨軍駐扎在此)。10月她又訪問了加拿大和華盛頓。1952年1月伊麗莎白和菲利浦又訪問了澳大利亞與紐西蘭。2月6日他們在訪問肯亞時得知伊麗莎白的父親已經去世。在她繼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個樹上旅館中。她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舉行。
頭戴王冠、手持權杖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後伊麗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麗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倫敦西部的溫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度過的。
伊麗莎白女王是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時間周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對美國做了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國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英聯邦首腦會議。
伊麗莎白在宗教、道德標准和家庭事務上非常保守。她對待宗教責任十分嚴肅,並將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親一樣,伊麗莎白女王從來沒有原諒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因為在她看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職責,並迫使自己的父親負擔其這個責任,而這一責任又被視為是縮短其父親壽命的罪魁禍首。
4. 寶雞市獲得奧林匹克鏈球人才基地是哪年
投標准備:
在這兩個城市申辦奧運會的,只有蘇聯莫斯科和洛杉磯。國際奧委會第75屆會議決定於1974年10月,由莫斯科主辦。
莫斯科是一個超過800年的歷史,橫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雅Wuzha河,蘇聯首都和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城市。 1975年3月,莫斯科成立了奧運會籌委會,開始積極籌備工作。新建和改建了許多體育設施的莫斯科體育場的大發展。據統計,從超過50個,近70個勞動力發展從30到60歲以上的大型體育場,該體育場由1300多到1600多,等等。同時,完成城市建設,改善交通運輸網路。據外電報道,蘇聯曾舉辦奧運會總共90億美元。在奧運會的歷史上是一個數字的記錄。
游戲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舉行,恰好與第15屆奧運會持續時間。屆會期間舉行的奧運會作為唯一一個在同一天。第十五屆會議的蘇聯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它標志著蘇聯奧林匹克運動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不用說,會期相吻合,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組委會的精心安排。
大會的主要活動,如開幕式,閉幕式,田徑,足球決賽在莫斯科的盧日科夫Nikeliening中央體育場容納超過10萬觀眾。游泳,水球,體操,籃球,排球等比賽場館位於附近的中央球場。中央球場14和其附屬的場地,共可容納20萬觀眾。帆船安排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這是一個超過90年的歷史,蘇聯的帆船基地。只有在主辦城市,但在近幾屆的奧運會足球比賽,預賽分散在其他城市。如在1968年在墨西哥城和5個城市在1972年,在慕尼黑的5個城市,1976年在蒙特利爾,和其他四個城市。除了半決賽和決賽在莫斯科中央體育場的足球,其他比賽分散在列寧格勒基洛夫體育場(可容納8萬觀眾),基輔「共和國」體育場(可容納10萬觀眾)和明明斯克「迪納摩」球場(可容納50,000名觀眾)3。
大會的盛況,但它正困擾著一種不愉快的氣氛。由於其在1894年的復興奧林匹克運動以來,經歷了跌宕起伏。莫斯科遇到的是最嚴重的危機,威脅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 1979年聖誕節前夕出兵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踐踏國際法的規范,造成嚴重影響的游戲。一個國家召開的主要目的是和平,友誼,奧運會,一方面,而出兵侵略其他國家,必然會遭到世界的反對和輿論的譴責。許多國家的國際奧委會陸續表態,拒絕參加。中國奧委扒猛鬧會也發表聲明,不參加莫斯科奧運會。奧委會,國際奧委會已承認的147個國家和地區公開抵制或拒絕參加的佔五分之二的只有80人參加。這個數字還低於20年前的水平,在羅馬奧運會上。
:
運動員參加奧運會,5217,4093人,包括1124名婦女,男人。數量最多的前蘇聯運動員,534;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其次分別為378340人,匈牙利(320),保加利亞(313)也超過300人,人口少,相隔重洋古巴發來的239名男子和女運動員的龐大隊伍。 80支參賽隊伍,16支球隊沒有發揮在遊行隊伍的國旗,奧林匹克會旗,而不是10支球隊中,只有一個旗手,運動員沒有發揮。新聞記者在報告目前比賽共5615,2685文字記者,廣播記者2930,總數甚至超過了運動員。奧林匹克會旗交接儀式,因為加拿大是一個抵制國家行列,去年舉辦了蒙特利爾市市長只派一名代表參加奧運會的會旗莫斯科市。在人們的心中,這些稀會場春罩的熱烈氣氛蒙上了一層陰影,但也關心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
對人們明顯感覺到游戲的進程。例如,在4000米個人追逐賽自行車,前三名的運動員來自瑞士,法國和丹麥。這三個國家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以抗議蘇聯入侵阿富汗,決定在奧運會上任何儀式,不使用自己的國旗和演奏其國歌。結果不得不更換他們的奧運國旗和國歌在頒獎儀式上。其他項目的頒獎儀式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這是在奧運會的歷史上沒有先例。
,抵制也影響了比賽的結果。排名前十位的Total列的最後一個奧運會在美國的非正式工作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日本和其他國家拒絕參加田徑,游泳,體操,柔道,影響尤為明顯,有些甚至不能反映現實世界的水平。破12項世界紀錄,13個項目在奧運會,男子游泳的,目前只有破。另外,如馬術,上屆奧運會進入前六的14支球隊,13支球隊沒有派代表到莫斯科。另一個例子是曲棍球,紐西蘭,澳大利亞,巴基斯坦,荷蘭,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所有沒有參知亮加的最後前五名。人們評論說:莫斯科奧運會金牌貶值50%。
目前在21個大項的比賽,但一個單一的數字從去年198203美元的。引人注目的女子曲棍球第一次進入奧運會的大門。蘇聯第一次參加所有大項的比賽。抵制奧運會帶來了很多的成就,在一般情況下,或更高級別的游戲。大會已經打破了33項世界紀錄,6米跑道和領域,游泳,8日,13日舉重,自行車,射擊3。舉重,騎自行車水平都很高,特別是自行車,所有三個記錄項目,共10人的世界紀錄,沒有看到,因為在1964年突破1000米計時試驗。
火炬傳遞和開幕式:
游戲年7月19日凌晨2點在列寧中央體育場正式開幕。蘇聯的黨和政府領導人和國際奧委會官員出席了開幕式。後,他辭去名譽主席,國際奧委會主Xijilaning的辦公室奧運會,今年的最後一次會議,在他的任期內舉行。西班牙的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當選為國際奧委會第七任總統。開幕當天天氣不好,主辦方不得不出動6架飛機噴灑化學中的雲,驅散飄浮在體育場上空的烏雲。
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在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傳輸奧火後的批評。原來傳統的火炬接力在世界各地傳播奧林匹克理想和精神,而利用衛星傳輸失去了原有的意義。目前,然後根據國際奧委會的決定,並恢復傳統的方式,火炬接力。
7月19日,蘇聯三屆奧運會三級跳冠軍維克托·薩涅耶夫手持火炬進入中央體育場。他繞場跑了一周後,的火炬被轉移到蘇聯著名籃球運動員謝爾蓋·別洛夫,最後完成了任務,點燃火焰塔。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蘇聯國家元首宣布奧運會開幕,代表運動員宣誓蘇聯體操名將弗拉基米爾·安德里亞諾夫,代表裁判和官員宣誓就職的蘇聯三屆奧運會摔跤冠軍亞歷山大的著名運動員的梅德韋季度。
比賽:
到
奧運會田徑起步較晚,7月24日至8月1號在中央球場舉行。來自73個國家的1088球員參加了比賽。由於缺乏一些強大的競爭對手在美國,德國聯邦共和國,肯亞,男子項目的一部分,如跨欄,長跑的影響,但總的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引人注目的是衣索比亞宓擼差·艾弗特。今年已經35歲的球員有5個孩子,她贏得了5000米,10000米兩枚金牌。在天壇是艾弗特的名字並不陌生,1972年奧運會時,他在10000米比賽中奪得銅牌。衣索比亞參與抵制的行列,所以在1976年,他失去了在蒙特利爾的冠軍。但一年後,在第一個世界盃田徑賽中,他作出了兩項長跑冠。然而,易膚忑能夠贏在莫斯科,與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肯亞的亨利·羅諾是不無關系的情況下,世界排名。
兩位英國明星席塞巴斯蒂安 - 科(Sebastian Coe)和史蒂夫·澳威特各獲得一枚金牌,在1500米,800米。科的表現並不令人滿意。 1979年科如風卷殘雲似地在41天的時間裂縫800米,1500米和一英里世界紀錄,被評為當年的最佳運動員在世界。這次在莫斯科,在800米比賽輸了,只有銀在1500米比賽的金牌,但連奧運會紀錄未能突破。
跳躍類項目的成績比普通的三級跳,其餘三個多名優秀。蘇聯三級跳遠冠軍薩涅耶夫衛冕失敗,輸給了隊友賈·烏德米亞埃,獲得銀牌。 2米多高,民主德國跳高運動員格爾德維西傈僳族柯,剛滿21歲之前的比賽僅僅是一個未知的,這有很大的爆冷戰勝衛冕冠軍波蘭著名的亞洲傅稍娃至2.36米的世界紀錄,贏得了金牌,成為第一位在奧運會上打破跳高世界紀錄的運動員。波蘭26歲的弗拉基米爾Kezhajiye的阿布拉莫維奇贏在撐竿跳高,顯然已經預料得到的。本場比賽之前,他曾經5.72米的世界紀錄。這一次,他使用了較軟的5.78米新的高度,在世界極和提高握點對面,奪得冠軍。 GDR盧茨東布羅夫斯基在結果中獲得了跳遠的世界紀錄是8.54米的距離,有一大截,但它出現在世界12年後的1968年比蒙跳8.90米了良好的效果。
蘇聯鏈球運動員,尤其是Xiedi的他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馬拉松選手瓦西爾維斯特·利平斯??基也值得一提,他們再次贏得了各自項目的冠軍。解提訶世界紀錄81.80米,而西爾斯利平斯基比基拉之後,連續第二年奧運會馬拉松冠軍。
女子田徑和男子的情況是不同的。由於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一直佔主導地位,所以抵制的影響,的GDR女性,將是最後一次稱雄世界的事故中失去了幾個金牌,輸給了蘇聯(金牌數超過7)。一旦10秒88第一個突破在11秒標志著新的世界紀錄創造100米的民主德國選手瑪麗·南丁格爾失去了蘇聯的百分之第二(11秒07 11秒06)的區別,柳·康德拉季耶娃;最後標槍冠軍,世界紀錄的創造者呂福克斯預賽中被淘汰,金牌的訪問是沒有多大名氣的田壇古帕·馬·科隆在最後跳高冠軍,著名選手羅·阿克曼也只有第四,殺死了,月桂樹義大利禮薩·西梅奧尼。西梅奧尼取勝的情況下是有意義的。自1978年初以來,她一直雄踞女子跳高的前兩次在2.01米。
德意志民主成就,雖然不盡如人意,但它仍然是一個強有力的田壇。在23歲的瑪麗塔科赫金牌獲得者的著名人士。 1976年,她第一次來參加奧運會,再次出現在400米決賽中背部受傷,不得不輟學的比賽。這一年她拿到冠軍,並贏得了在4×100米接力的銀牌。但科赫贏在天壇所取得的成就是沒有奧運會,在一個世界紀錄和是世界冠軍。她16的世界紀錄,在200米,400米跑和接力項目,多次在1977-1985年世界盃和世界錦標賽奪冠。 1983年她的第一屆世界田徑錦標賽獲得三枚金牌,1985年世界盃田徑賽,她在200米,400米和4×400米接力的三場勝利,並創造了400米47秒60的世界紀錄。因為她在天壇的優點,已被評為年度世界最優秀的運動員。蘇聯女隊金牌
最強的天賦,老將卡贊金娜唐娜·奧Lizha塔連科。她贏得了800米的比賽,成績1分53秒43的世界紀錄;滿意·特卡辛科五項世界紀錄,並奪得金牌創紀錄的5083點。五項奧運會的最後一場比賽,而不是從下七項全能。
男子游泳抵制的影響,最明顯的項目。由於沒有強大的競爭對手,蘇聯的結果:七和三面銅牌,奪得金牌和銀牌。蘇聯的20歲的學生弗拉基米爾·薩爾尼科夫男子游泳的新聞人物,並一共獲得了三枚金牌。 1500米比賽中,他在14分58秒27擊敗游泳在歷史上的第一個突破15分鍾大關的球員。隨後拍攝了他的第二和第三枚金牌,400米和4×200米自由泳比賽。莫斯科奧運會上,他多次世界紀錄,並贏得大的游戲。
最後一次參加奧運會民主德國女子游泳運動員贏得了13戰勝美國隊11枚金牌,震驚了整個耿介。但經過兩年的全軍覆滅的命運的為數不多的世界冠軍。這一次,他們重振軍威,再現以前的奧運會紀錄為11枚,8枚銀牌和7枚銅牌。在女子比賽中,有7個世界紀錄。從圖中可以看出,抵制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這枚金牌分配的影響是最小的。芭芭拉·克勞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繼恩德爾另一個著名的游泳名將。正是因為她獲得了金牌,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1978年的世界錦標賽上,並沒有全線潰敗。這一次,她在100米自由泳98,54秒54秒79??世界紀錄的200米自由泳紀錄奧運紀錄(1分58秒33)的世界紀錄在4×100米自由泳( 3分42秒71)。
美Qiuke只是一個17歲的高中學生是100米自由泳亞軍兩年前的世界錦標賽,奧運會前夕,歐洲冠軍杯冠軍,在國際比賽中的第一次。目前她的三個在100米蝶泳和兩個接力項目的金牌,在100米自由泳比賽中獲得銀牌。尼泊爾施萊的運動員是最年輕的三枚金牌,年僅15歲。之前幾乎無人不知,她參加仰泳項目。 100米仰泳預賽中,世界紀錄1分鍾,01秒,50。縮短到1分鍾,00秒,86.200米比賽創紀錄的24小時後,最終反過來,2分11秒77的世界紀錄。她在混合泳接力中得到了第三枚金牌。這是大多數游泳金牌的民主德國16歲的英國·迪爾斯自由式圓一共獲得了五枚獎牌:400米,4×100米接力金牌,200米,800米銀牌,100米銅牌金牌。所有5個項目參加這一全球性的比賽中獲得獎牌,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現象。
蘇聯的遺體,琳卡丘希捷為首的三名球員贏得了所有的金牌,在女子200米蛙泳的王座。
目前的舉重增加了100公斤級,共10個級別。金牌的分布,打破了前蘇聯,保羅瓜分的局面。 10枚獎牌屬於蘇聯,保羅,五國的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古老的。蘇聯繼續保持優勢,並贏得金牌總數的一半。比賽開始後,在北京韓國韓震盪的52千克的球員在抓舉世界紀錄成功,成績是113公斤,成為朝鮮的第二個世界紀錄在奧運會運動員。韓靜後取得了冠軍,總成績為245公斤,因體重問題只是一枚銅牌。刷新當前共有18次13次世界紀錄,108次破參賽選手國家紀錄。舉重界人士認為,這是第一個世界級比賽。
游戲引人注目的蘇聯球員,你喜歡瓦爾達尼揚和保加利亞選手布拉德GOI布拉戈阿利耶夫82.5公斤,無論是名手之間的競爭。比賽開始後,現場氣氛相當緊張,紀錄一再相互易手。最後瓦爾達尼楊勝利,創造抓舉(177.5公斤,高於奧運會紀錄 - 15公斤),清潔三項世界紀錄,挺舉(222.5公斤)和總成績(400公斤)。的總成績為400公斤超過90公斤,100公斤級標題得分後兩個低22.5公斤5公斤,分別比。
蘇聯和東歐國家在體操比賽中的壟斷地位。男子項目,日本自1960年以來,由於團隊冠軍,此後一直沒有從蘇聯來代替的位置,自1956年以來,這是再次獲得這一榮譽。列寧格勒,蘇聯,一個22歲的大學生亞歷山大·季賈績嗯贏得個人全能王座的最後新聞人物安德里亞諾夫成為目前的明星男子比賽競爭。除了在個人全能,吊環和團體三枚金牌,他仍然是鞍馬,跳馬,雙杠,單杠,4枚銀牌,也因此成為迄今只有一個贏得八枚獎牌的運動員一個單一的奧運會。安德里亞諾夫的結果,雖然並不突出,如最後,但也獲得了兩枚金牌(團體庫),兩枚銀牌(個人全能,自由體操)。鞍馬馬「大師說,匈牙利的佐爾坦·馬林巧兒再執行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再次贏得總冠軍。Suluo 2個國家婦女的金獎章爭議。羅馬尼亞,科馬內奇,最後的體操」女皇「在競爭中的個人全能冠,擊敗蘇聯的18 - 年 - 老葉蓮娜·達維多嬰兒,並列第二個地方與馬克西Gnauck,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羅火花報「年7月25,題為」玷污奧運會精神,「文章指責裁判誰粗暴地踐踏體育道德和精神的奧運會,她在眾目睽睽下內奇(昏迷)金牌。 「不過,科馬內奇仍是強在這個舞台上,分享了兩枚金牌(平衡木,自由體操),兩枚銀牌(全能,團體)。蘇聯達維多的寶寶,的沙波濕泥博科娃Nieli王各獲得兩枚金牌。
近幾個交易日的摔跤場常勝軍的蘇聯隊今年依然突出成就的20枚獎牌,12(自由式,古典式5)。在自由式摔跤來自蘇聯加里寧格勒州做洛格拉佐夫,兄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這是一對雙胞胎,出生在9月16日,1956年,一個叫阿納托利,另一個叫謝爾蓋。雖然這兩個部門的孿生兄弟,但外觀不是很相似。阿納托利薄,僅有1.55米高,體重低於52公斤;謝爾蓋·更堅固,1.68米高,重57千克。他們兩個屬於自己的重量級別,每一枚金牌的孿生兄弟在奧運會個人賽雙贏,是極為罕見的,和他的兄弟的妻子。
蘇聯,雖然在摔跤比賽中取得成功的高度,但在拳擊功虧一簣,參加的七個級別失去了最後的冠軍,只有一枚金牌,剩下的6。古巴拳擊手的風頭,贏得了6個冠軍。古巴特奧菲洛史蒂文森贏得了第三個特殊重量級(81公斤級)冠軍,成為第一個拳擊手贏得了三枚奧運在同級別的金牌。
蘇聯優秀的馬術比賽,奪得六面金牌,3騎在盛裝舞步比賽中成為第三個女人給了我這個榮譽的奧地利23歲的伊麗莎白的托雷IL冠軍林森霍夫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瑞士斯圖克爾冰山。蘇聯隊三名球員的團體冠軍,一個是女性,她35歲的維娜·Mixieweiqi的女騎手是戰場老將,多年活躍??在賽場,但是這是第一次取得優異成績。
球游戲中除了男,女曲棍球冠軍,所有的歐洲人包下,而蘇聯是最大的贏家,收購男和4女排球,女子籃球,婦女手球桂冠。足球,男子籃球,男子手球金獎章屬於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男子曲棍球隊在最後的第七印度隊的願望,這是球隊的第八金金牌在奧運會自1928年以來,婦女的比賽是大人們發生意外,辛巴威成為獨立的奧運女子的領域曲棍球冠軍,轟動整個運動,但也的分手消息,今年的奧運附近。
<BR /奧運會蘇聯分享金牌的80%,69枚銀牌和46枚銅牌,居各隊之首,這是自1952年以來在奧運會上贏得金牌,蘇聯的大部分時間,但也奧運會有一個國家在奧運會上的大部分時間,贏得了金牌。保加利亞8枚金牌,銀牌和16枚銅牌,民主德國,金,銀,銅牌分別為47,37,42金第二。 17,第一次進入奧運會的前三名之列。
閉幕式於5月3日,由於美國反對公約的逆轉,沒有提出國旗的主機下一屆奧運會,取而代之的是洛杉磯市的標志。
5. 蘇聯 有哪些國家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CCCP,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櫻卜),簡稱蘇聯。
蘇聯解體成為15個國家。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摩爾達維談襲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哈薩脊侍穗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6. 關與俄國與原蘇聯各加盟國歷史關系的演變
蘇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CCCP,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簡稱蘇聯。已於1991年解體。解體前乃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幾乎全個東歐、中亞及北亞,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慧銀耳其、伊朗、阿富汗、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國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根據蘇聯憲法,蘇聯是聯邦制國家,由15個平等權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首都為莫斯科。國家元首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和蘇聯總統。政府首腦為部長會議主席和總理。武裝力量名稱為紅軍。
格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官方語言 俄語
首都 莫斯科
最後總統 戈爾巴喬夫
面積
-總面積
-水面積比份 解體前列第一位
22,402,200 km2
xx%
人口
-總人口
-人口密度 解體前列第三位
293,047,571 (1991年7月)
13,08/km2(1991年7月)
獨立日
-公開
-賣碧辯被承認 十月革命
1917年
1922年
正式解體 1991年12月26日
貨幣 盧布
時區 UTC+3至+11
國歌 (1917-1944)國際歌
(1944-1991)牢不可破的聯盟
國際域名縮寫 .SU (還在被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注1。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左翼(布爾什維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聖彼得堡發動起義,從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改國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簡稱蘇俄,其後與德國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勢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不敢心失敗,組織白軍發動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叛亂。經過國內戰爭,蘇俄紅軍擊敗了白軍和眾多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正式成立。
1924年,列寧逝世,斯大林獲得最高權力。蘇聯進入斯大林時期。
很多人認為,斯大林為了鞏固個人地位,通過殘酷的手段打擊政治對手,以肅反的方式展開了大清洗。據稱,數以百萬計的人被送進了勞中缺改營甚至遭到屠殺。雖然,斯大林被西方國家的大多數人和一部分蘇聯人視為一個殘酷且犯下嚴重罪行的獨裁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並成功地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
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勒,並一再任由甚至協助納粹德國吞並蘇德之間的小國,甚至同意納粹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使得蘇聯覺得西方國家企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注2。
蘇聯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結盟而不果,英法卻相繼同德國發表了帶有互不侵犯性質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與此相反,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卻多次向蘇聯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系。此後,在1939年,蘇聯轉而和德國結盟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爆發後,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范圍,蘇聯以「建立防止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的名義,出兵瓜分波蘭,攻打芬蘭並佔領東歐部分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被並入蘇聯,此舉加速了其周邊國家向法西斯軸心的靠攏,也使得蘇聯在二戰初期頗不得人心。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軍遭受重大軍事損失,在開始的頭一周蘇軍就損失了九百架飛機,幾千門火炮,一千多輛坦克與幾十個正規師。之後,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經過浴血奮戰,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蘇軍在戰場上掌握了主動。蘇軍經過浴血奮戰,1945年5月,包括蘇聯紅軍的盟軍攻佔了納粹德國全境,歐洲戰事結束。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全殲日本關東軍。
戰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令蘇聯倍感威脅,因此針鋒相對地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冷戰時期開始。
1953年,斯大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斗爭,最後赫魯曉夫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此後,蘇聯進入赫魯曉夫時期。
赫魯曉夫結束了警察恐怖,釋放了數百萬政治犯,為近2000萬人恢復了名譽。但赫魯曉夫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發東歐社會主義盟國的政治動盪。
此後,蘇聯和很多國家爆發政治沖突。但在航天領域,蘇聯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為最高領導人,蘇聯進入勃列日涅夫時期。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多次引發武裝沖突,並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主義陣營。一方面來說,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到了趕超美國的程度;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人民生活水平卻得不到改善。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經過一系列政權爭奪,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蘇聯進入戈爾巴喬夫時期。
戈爾巴喬夫屬於改革派。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改革受挫,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轉向政治改革,在國內實行改革和公開化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公開化」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導致其失去民心。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1991年8月24日,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宣布獨立。蘇聯聯盟開始走向解體。
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從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林姆林宮上空緩緩落下,標志著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停止存在。
具體參見蘇聯行政區劃
蘇聯國家體制蘇聯是一個由15個平等的主權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聯盟。根據蘇聯憲法,加盟共和國為主權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它同其他蘇維埃共和國聯合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加盟共和國擁有自己的憲法,還有同外國發生關系、同外國締結條約及交換外交和領事代表、參加國際組織的活動的權利。加盟共和國下轄的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簡稱自治共和國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ССР)也擁有較大的權利,擁有自己的憲法。各加盟共和國間的疆界,須經有關共和國彼此協商並經蘇聯批准始可予以變更,自治共和國的領土未經其同意也不得予以變更。
解體之前(1989年),全聯盟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加盟共和國下設邊疆區和州,全國共有155個州(область)和6個邊疆區(Края),在一些加盟共和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按各民族人數多少分別成立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自治專區,全聯盟共設有20個自治共和國,8個自治州(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10個自治專區(автономная район)。
這15個加盟共和國和其下轄的自治共和國分別是: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РСФСР)
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Башкирская АССР,Башкирия)
布里亞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Бурятская АССР,Бурятия)
達吉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Дагестанская АССР,Дагестан)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ская АССР,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ия)
卡爾梅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алмыщкая АССР,Калмыкия)
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арельская АССР,Карелия)
科米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оми АССР,Коми)
馬里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Марийская АССР,Мария)
莫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Мордовская АССР,Мордовия)
北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Северо-Осетинская АССР,Северная Осетия)
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Татарская АССР,Татария)
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Тувинская АССР,Тува)
烏德穆爾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Удмуртская АССР,Удмуртия)
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Чечено-Ингушская АССР,Чечено-Ингушетия)
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Чувашская АССР,Чувашия)
雅庫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Якутская АССР,Якутия)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ССР)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БССР )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ЭстССР)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Латв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втССР)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итССР)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МолдССР)
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Груз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ГрузССР)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рмССР)
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Абхазская АССР,Абхазия)
阿扎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Аджарская АССР,Аджария)
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зербССР)
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Нахичеванская АССР)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азССР)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Узбе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збССР)
卡拉卡爾帕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аракалпакская АССР,Каракалпакия)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Кирги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иргССР)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Туркме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ТуркмССР)
-{zh-cn: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zh-tw: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Таджикистиче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ТаджССР)
蘇聯在冷戰期間,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但其經濟模式是經濟按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產資料。國家通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1928年至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蘇聯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航天工業非常發達,其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帶集中在莫斯科、列寧格勒、頓巴斯、烏拉爾山脈等地區。次要的工業地區包括波羅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亞和伏爾加河(窩瓦河)中下游。蘇聯的工業部門實行集中管理和國家調控,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規格和價格都由隸屬於中央和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的國民經濟委員會規定。
在沙俄時代,俄羅斯是歐洲的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但是由於20世紀30年代推行農業集體化和消滅「富農」的政策對農業生產的毀滅性破壞,蘇聯的糧食一直不能自給自足。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完成了農業集體化,農業生產以集體農庄為基本單位,通過隸屬於集體農庄機械站的拖拉機、汽車和聯合收割機實行機械化播種與耕作。
蘇聯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其他重要作物還有甜菜、棉花、馬鈴薯、玉米、煙草。高加索地區有咖啡和甘蔗等經濟作物。
通過經濟互助委員會,蘇聯對其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殖民地式的掠奪性貿易,低價進口原材料,高價出售製成品。這也是導致東歐國家的人民對蘇聯產生不滿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聯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國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並基本消除了文盲。蘇聯著名的大學有莫斯科大學、列寧格勒大學、哈爾科夫大學、基輔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等。蘇聯的文學、藝術、電影、出版工作由蘇聯共產黨控制,在避免批評政治、作品經過審查的情況下允許自由創作。但是所謂「消極」、「頹廢」的作品(相當於西方的先鋒派藝術)受到限制和被禁止。
盡管如此蘇聯時代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仍然取得了偉大成就,例如,詩人葉塞寧,阿赫瑪托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和詩人帕斯捷爾納克,小說家肖洛霍夫,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舞蹈家烏蘭諾娃等等,他們中許多人不僅在蘇聯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蘇聯科學研究中心是蘇聯科學院。作家機構為蘇聯作家協會。官方通訊社為塔斯社。蘇聯共產黨機關報為真理報,其他主要報刊還有消息報、共青團真理報、文學報、勞動報、紅星報等。
蘇聯科學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
1922年,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前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處在膨脹之中。
1934年,蘇聯科學家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連科夫發現,運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當它穿過液體或半透明物體時發光。這種現象被後來物理學界稱為"切連科夫輻射"。隨後這個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高能物理中,用於檢測帶電粒子並測量它的速度。
1954年,蘇聯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電站,標志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開端。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標志著人類活動進入太空。
1959年,蘇聯空間探測器「月球」Ⅱ號發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人類幾千來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1961年,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
1964年,蘇聯物理學家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和美國科學家查爾斯·湯斯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表彰他們分別獨立製成微波激射器,並導致了激光器的發展。
1978年,蘇聯物理學家卡爾察因從事低溫學方面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86年,蘇聯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在2001年墜毀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航天器。
根據蘇聯憲法的第六條,蘇聯共產黨及其2000萬黨員是國家的統治核心。每個工廠和集體農庄都要建立黨的支部。整個系統的核心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在斯大林時代以後,為了避免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蘇共實行集體領導的原則,誰能夠掌握中央委員會的多數票,誰就能掌握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黨的政治局成員屬於國家的特權階級。他們享受專門的醫療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購買免稅低價的西方進口奢侈品,住上國家提供的公寓和別墅,有專用的車隊和位於馬路中央的專用快車道,還有專用的狩獵林區和療養海灘。他們的子女可以輕易地入黨,進入國際關系學院這樣的名牌大學深造,並在外交部、外貿部和駐外使館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這個階層還包括軍隊、克格勃的首腦,以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官員。次一等的階級為工廠廠長、銀行經理、地方領導和黨支部書記這樣的人物。他們控制物資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權。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時代最低。這也是和當時蘇聯的國內外處境有關的。赫魯曉夫時代,蘇聯與美國展開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競賽,民眾的生活開始有所好轉。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黨」、「全民國家」的概念,國內的政治斗爭不再牽涉到普通民眾,並且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幾盧布,其中還包括了供熱費、電話費和水費。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領著政府補貼在療養院里休養。這是蘇聯模式的福利國家概念。雖然沒有多少消費品可賣,但是物價也比較低。但是與北歐的福利國家不同,蘇聯的福利政策並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其財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後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經濟困難。蘇聯憲法為就業提供了保障,因此人們覺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貪污、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
斯大林之後的黨內斗爭採取了比較文明的方式。失敗者不再被槍決,而是左遷到邊遠地區擔任無足輕重的職務。對於持不同政見者也不再採取肉體消滅的措施,而是視其影響力的高低,採取流放出國或者關入特殊精神病醫院的懲罰。普通民眾中的政治犯則像刑事罪犯一樣關入監獄和勞改營。克格勃是蘇聯恐怖統治的代名詞,它有70多萬雇員,和差不多同等數目的告密者。克格勃的勢力在國內滲透到了各個階層和各個部門。事實上,「克格勃」這個詞如今已經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統治的代名詞。
蘇聯政治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擔任蘇共中央書記後有顯著變化,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改革與新思維,力圖從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審視社會主義道路,並擺脫斯大林模式留給蘇聯的一切不合理的遺產。1987年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一月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改革的實質是把社會主義和民主結合起來」,「社會全面民主化」是蘇聯「現行政治制度變革的綱領」;改革的目的是「使社會主義具有最現代化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們制度的人道主義性質」。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通過「綱領性聲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一般認為,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會主義非常接近,並且從原則上擯棄了斯大林主義。
隨著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標志了蘇聯共產黨最終擺脫了斯大林主義的束縛,並且為其它的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改革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
軍事
蘇聯在其存在期間,軍事實力強大,二戰後是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國一爭高下國家,1988年,蘇聯紅軍的總兵力達到513萬(不含安全和內衛部隊)。蘇聯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是蘇共中央、最高蘇維埃和部長會議。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海軍服役3年,其他軍兵種2年。
蘇軍分為5個軍種:
陸軍
海軍
空軍
防空軍
戰略火箭軍
蘇聯另有邊防軍和內務部隊的建制。
蘇聯是華沙條約的創始國,在原民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國擁有駐軍。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亞非拉國家也駐有軍隊或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
[編輯]蘇聯的名稱
「蘇聯」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中文簡稱,在30年代的中國,也將其稱為「蘇維埃聯邦」。由於是蘇聯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每個加盟共和國都有自身主體民族的語言,蘇聯國徽上的綬帶文字是15個加盟共和國語言寫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國家格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這15國的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寫法如下:
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烏克蘭語:Союз Радянських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их Республік
白俄羅斯語:Саюз Савецкіх Сацыялістычных Рэспублік
立陶宛語:Tarybinių Socialistinių Respublikų Sąjunga
拉脫維亞語:Padomju Sociālistisko Republiku Savienība
愛沙尼亞語:Nõukogude Sotsialistlike Vabariikide Liit
喬治亞語:საბჭოთა სოციალისტური რესპუბლიკების კავშირი
亞美尼亞語: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ների Միություն
亞塞拜然語:Sovet Sosialist Respublikaları İttifaqı / Совет Сосиал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ы Иттифагы
哈薩克語:Кеңес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Одағы/ Совет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Одағы
烏茲別克語:Sovet Sotsialistik Respublikalari Ittifoqi / 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и Иттифоқи
吉爾吉斯語:Советтик Социалист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Союзу
-{塔吉克語}-:Иттифоқи Республикаҳои Советии Сотсиалистӣ/ اتفاق ریسپوبلیکههای ساویتی ساتسیلیستی
土庫曼語:Союз Радянських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их Республік
摩爾多瓦語:Uniunea Republicilor Sovetice Socialiste / Униуня Републичилор Советиче Сочиалисте
另外,卡累利阿曾經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故卡累利阿語(芬蘭語)的寫法為:
芬蘭語:Sosialististen Neuvostotasavaltojen Liitto
7. 國慶節的資料
國慶節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聚集天安門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麼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1949年10月1日下午2點55分,毛澤東和一代開國元勛們經由新華門來到天安門,從西頭馬道登上天安門城樓。在金水橋之南大約50米處的以華北軍區軍樂隊為主組成的聯合軍樂隊奏響了《東方紅》樂曲,廣場上人群歡聲雷動。
3時整,盛大而隆重的開國大典開始。參加這個典禮的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代表,有首都各工廠、各大專院校、各機關的代表,有市民、近郊農民和城防部隊等等,共約30萬人。
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員就位。當林伯渠宣布「請毛主席升國旗」時,毛澤東神情莊重,用力按動了通往電動旗桿的電鈕……第一面耀眼奪目的五星紅旗順著旗桿,冉冉升起。與此同時,54門禮炮齊鳴28響。這54門禮炮象徵著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中的54個民族;28響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的28個春秋。參加大會的30萬人肅立致敬,指揮員行舉手禮,注視著中華人民乎旁共和國的庄嚴而美麗胡如的五星紅旗徐徐上升。
在這庄嚴、熱烈的時刻,毛澤東用響亮的聲音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億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接著,閱兵式開始。閱兵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乘坐敞篷轎車,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軍樂的奏鳴中,由聶榮臻陪同,出東三座門,沿著東長安街、東單廣場,直到外國領使館聚集的東交民巷,順序檢閱肅立嚴整的三軍部隊。朱德總司令檢閱完部隊驅車回到天安門城樓後,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堅決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的一切命令,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及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鎮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
閱兵式共用了2個多小時,受閱部隊的人員總計有1.6萬多名。
接下來是群眾遊行。走在遊行隊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農民緊隨其後。後面是機關幹部、青年學生的遊行隊伍。
晚上9時25分,無數彩色的禮花向褲頃啟廣場四周發射出來。首都軍民載歌載舞,盡情地歡度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夜晚。
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宣告了中華民族的新生!
開國大典大事記
佚名
1949年:
10.1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接受新政協的《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選舉林伯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軍委」)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遊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並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10.2~3 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以下簡稱「全國和大」)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宣言,郭沫若當選為全國和大主席。
10.3 中國同蘇聯建立外交關系。
10.9 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選舉毛澤東為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會議通過「以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的國慶紀念日」的建議案,並送請中央人民政府採納施行。
10.21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成立。
11.11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
11.15 周恩來外長致電聯合國大會,否認蔣介石集團出席聯大的合法地位,要求立即取消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團。周恩來外長分別致電聯合國組織秘書長賴伊和聯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聲明所謂「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要求聯合國立即取消該「代表團」參加聯合國的一切權利。
12.16~1950.2.17 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50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抵達莫斯科。)14日,兩國政府在莫斯科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2.27 四川省會成都解放。至此,解放大西南的戰役勝利結束。大陸解放戰爭基本結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實行沒收官僚資本的政策,把它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國營企業,使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使國營經濟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分,並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
慶典場地為何選定天安門
佚名
下午2時58分,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實況播音員丁一嵐立即歡呼起來:「毛主席來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頓時,天安門廣場成了歡騰的海洋……
目錄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萬噸
3.為新中國門面整容
4.天安門城樓的超級書法展覽
5.中日美術家聯手製作大紅宮燈
6.周恩來提議中國「第一碑」建在天安門廣場
1.權衡再三選定慶典場地
新中國成立之日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典禮,典禮上要舉行閱兵式,這個設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確定下來了。
可是,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哪裡好呢?這個問題卻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很長時間都沒能決定下來。
舉行開國大典,面對全中國、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這事一定要圓滿。而選定一個合適場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現出來。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開國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籌委會拿了出來。方案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三是舉行人民群眾遊行活動。
籌委會認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這三項內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樣舉行,尤其是閱兵式在什麼地方舉行,決定著整個開國大典怎樣進行的問題。
閱兵式怎麼搞和在哪裡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傑(華北軍區參謀長)、唐永健(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劉仁(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肖明(北京市總工會主席)、肖松(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等人擔任。
楊成武與唐延傑走上特殊領導崗位後,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首先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這個方案擬制出來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籌劃閱兵儀式的負責人,專門聽取了有關匯報。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匯報了閱兵的基本設想。閱兵副總指揮匯報了閱兵方案的主要內容: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方案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
聽完匯報後,各位領導先後進行發言,作了一些指示。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裡,卻沒有當即定下來。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復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過反復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
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於看慣了作戰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
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後,緊鎖著眉頭,習慣性地將一個胳膊時抱在胸前,在辦公室里踱起步來。
他沒有馬上拍板。
這兩套方案都有優點,但也都有缺點。
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袖、軍隊和群眾水乳交融,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成的閱兵台,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
並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四小時;當時長安街不夠寬闊,沒有經過拓寬,遠不像後來那樣闊氣,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二路縱隊。
與天安門相比較,西苑機場的優勢在於,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後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1949年3月25日,華北軍區為了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已經舉行過由一萬餘人觀看的閱兵式。
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裡沒有檢閱台,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舉行將有數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台,所費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有很長一段距離,數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沒有相當規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出不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會影響開國大典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只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於第一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
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准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
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了!
周恩來的思維重心落在天安門上。
這座矗立於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壯麗的古代闕樓,原名承天門,勸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它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毀於兵火後,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之象。從天安門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的庄嚴、雄偉。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所有的建築,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築的陪襯物而建築的,這就是為什麼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的奧秘所在。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出入。
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築,即將消失它作為封建皇權的所有痕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舉行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使它從此擁有嶄新的時空。
決心下定於凌晨。經過反復權衡,周恩來終於揮毫醮墨,寫下了意見: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後。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周九·二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門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 摘自:於江編著《開國大典6小時--大典背後的秘聞》一文。
開國大典的照片中為什麼沒有朱德?
佚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以濃重的湘音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剎那間萬眾歡呼,禮炮齊鳴。然而,在這庄嚴而神聖的時刻,朱德卻從毛澤東的身後悄悄走出。
朱德為什麼要離開他的位置?原來,城樓上空間狹小,他看到擔當攝影任務的新華社記者為了拍下完整的畫面,不得不把身子倚著漢白玉欄桿,一個勁地向後仰,向後仰。這樣做太危險!朱德見狀,趕忙一個箭步躥了過去,牢牢抱住那位攝影記者的雙腿。
在朱德的幫助下,記者終於順利完成了拍攝。而朱德本人,也就永久性地留在開國大典的鏡頭之外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佔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崙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布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迦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8. 為什麼加拿大很低調很少見它的新聞。
與加拿大的歷史、經濟、軍事有關。他一直依附美國,有這么一個強勢的鄰居,他不想低調也沒辦法。
北漏喊部寒冷,人口3,361萬 (2009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6名)。人口密度3.2人/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219名)。地大人少。加拿大的基沒三千萬人口大多居住在氣候溫和,距離南部邊界幾百公里以內的狹長領土內,尤其是與美國接壤的湖群和聖勞倫斯地區。
加拿大1926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令》,承認加的「平等地位」,加始獲外交獨立權。
1931年,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其議會也獲得了同英議會平等的立法權,但仍無修憲權。1982年,英國女王簽署《加拿大憲法法案》,加議會獲得立憲、修憲的全部權力。
所以說加拿大直到1982年7月1日才真正獨立了。以前不過相當於英國的一個省。
尊英王為加拿大國家元首。
現內閣由保守黨,外交政策比較保守。
截至2001年底,加正規軍總兵力約為5.9萬人,其中包括陸軍約1.8萬人,海返鋒野軍0.9萬人,空軍1.35萬人。在軍事領域,加拿大的國防政策核心是防禦,冷戰時期是配合美國進攻蘇聯的護衛政策,戰略位置重要,是對付蘇聯的前哨。俄加關系緩和後,加拿大對國防經費投入的很少(真正了解軍事和地緣的人應該理解 ),都投入到社會保障和教育中,國防USA和NATO了。美國忙全球打擊,加拿大是派一部分兵,加拿大幫他看著後院只是你們一相情願的想法。加拿大這么做是無奈,畢竟一直受美國的保護,也理應順應美國的壓力。
9. 蘇聯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1922年12月30日由蘇維埃俄國、白俄羅銀跡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並而成,也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中國第一、印度第二),橫跨大部分東歐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北亞。
蘇聯憲法規定蘇聯是一個凱銷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但其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的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鋒孫並黨執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並與同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展開了激烈的爭霸(冷戰)。
中文名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英文名稱: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簡稱:蘇聯
所屬洲:歐洲
首都:莫斯科
主要城市:基輔、明斯克、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等[2]
國慶日:1917 年 11 月 7 日
國歌:《國際歌》(1922~1944)、《牢不可破的聯盟》(1944~1991)
國家代碼:SU
官方語言:俄語
貨幣:盧布
時區:UTC+3~+11
政治體制:蘇維埃制
國家領袖:斯大林、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等
人口數量:293,047,571(1991 年)(世界第三)
人口密度:13.1人/Km²
主要民族: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2]
主要宗教:無神論(官方提倡)、東正教
國土面積:2240.22 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水域率:0.27%
加盟共和國:15個
存在時間:69 年
成立時間:1922 年 12 月 30 日
解體時間:1991 年 12 月 25 日
蘇聯締造者:列寧、斯大林
蘇聯終結者:戈爾巴喬夫、葉利欽
最大加盟國:蘇維埃俄國
最小加盟國:摩爾達維亞
前身:俄羅斯帝國
10. G8峰會是什麼,會直接達成貿易額嗎
基本介紹
八國集團首腦會議
所謂八國集團(group 8),指的是八大工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羅斯。嚴格地講,它並非一個嚴密的國際組織,以往被稱為「富國俱樂部」。在8個國家裡,除俄羅斯之外的7個國家是核心成員國,也就是以前的七國集團(G7)。
2 會議來歷
20世紀70年代,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形勢一度惡化,接連發生的「美元危機」、「石油危機」、「布雷頓 森林體系」瓦解和1973—1975年的嚴重經濟危機把西方國家弄得焦頭爛額。為共同解決世界經濟和貨幣危機,協調經濟政策,重振西方經濟,1975年7月初,法國首先倡議召開由法國、美國、日本、英國、西德和義大利六國參加的最高級首腦會議,後來,加拿大(1976年)、俄羅斯(1998年)分別加入。八國集團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每年召開一次會議,即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簡稱「八國峰會」)。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七國為研究經濟形勢、協調政策而召開的首腦會議。
1975年11月由法國倡議,在巴黎召開了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首腦會議。首次會議有六國首腦參加,1976年起加拿大首腦參加後變為七國經濟最高級會議。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也應邀參加。明梁首腦會議每年舉行一次,輪流在各國召開。
會議起初以討論經濟問題為主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國際政治問題的討論逐漸增多。該會議作為西方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首腦會議,旨在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從整體上協調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緩解內部矛盾,以維護成員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防政治中的地位。會議已形成一種制度,將繼續存在下去並發揮其重要作用。
1975年,當時的法國總統德斯坦邀請德國、美國、日本、英國和義大利領導人到巴黎郊區的朗布依埃城堡開會。按照法國總統的設想,這是一次小型委員會的非正式會晤,目的是討論當時正受石油危機影響的世界經濟。參加會議的領導人一致決定這一會議將每年舉行,扮槐段並邀請加拿大與會。這樣1976年便形成了七國集團。1998年的伯明翰峰會上俄羅斯正式加入,從而形成了如今的八國集團(簡稱G8)。
3 組成成員
八國集團的成員國包括德國、加拿大、美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英國和俄羅斯。歐盟也派歐盟輪值主席國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參加八國集團的會議。八國集團向其他國家長期開放尚未提到議事日程。不過,自1996年起八國集團的成員加強了與其他國家、國家集團或機構,尤其是南方國家的對話。一些國家被邀請出席會議,如卡納納斯基斯峰會期間一些非洲國家應邀出席有關「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的會議,2003年以來,在歷次首腦峰會中都會穿插舉行八國集團與發展中國家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4 集團作用
有人認為八國集團什麼事都能管,也有人認為正由於八國集團管得太寬,因此八國集團實際上毫無作用,因為八國集團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決策權。不過,八國集團的作用是實實在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八國集團首先具有強大的協調和促進功能,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另外,八國集團成員國之間的默契是許多國際機構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
八國集團首腦會議標志
(一)縱觀八國集團近30年的發展歷程,其對內部成員廳譽的約束力和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均在增強。
(二)從橫向的功能領域比較。八國集團影響力最大的是在經濟領域,其次是社會領域。而在政治安全領域內的影響為最弱。
八國集團在不同功能領域的影響力大小,取決於各成員國的利益整合程度的高低。八國集團的成員在經濟領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高,而在政治安全領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低。
5 發展情況
5.1 朗布依埃會議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歷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經濟形勢嚴重惡化。為共同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協調各國政策,重振西方經濟,在法國倡議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國領導人在法國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舉行了首次最高級經濟會議。八國集團分布
1976年6月,六國領導人在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舉行第二次會議,加拿大應邀與會,形成七國集團,也被稱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後,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每年輪流在各成員國召開一次。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後改名為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亦應邀參加會議。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最初主要討論經濟問題。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首腦會議除討論經濟問題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問題也列入了議程,諸如如何面對「蘇聯戰略的挑戰」問題、核裁軍問題、東西方關系和人權問題等。
1991年原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2年和1993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先後應邀與七國首腦在會後舉行會晤。1994年第20次會議期間,俄羅斯作為正式成員參加政治問題的討論,形成「7 1」機制。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的七國首腦會議時,柯林頓總統作為東道主邀請葉利欽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集團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從此,「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首腦會議」,「7 1」的模式結束,八國首腦會議體制形成。但在經濟問題上,八國首腦會議依然保持七國體制。
5.2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
1991年7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倫敦舉行。時任英國首相的梅傑作為東道主邀請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峰會後同七國首腦舉行會談,即「7 1」會談。1992年7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德國慕尼黑結束後,七國領導人與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舉行了會談。從此,每年的正式會議後,俄羅斯領導人都要參加「7 1」會談,且參與程度逐步提升,1994年俄羅斯獲准參加政治問題的討論。
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應邀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首腦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自此,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八國集團格局形成。
1998年5月,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英國伯明翰舉行。這次會參會人員
議完成了七國集團向八國集團的轉變。俄羅斯成為八國集團的完全成員國,參與八國集團的所有討論。但是,七國集團仍然客觀地存在著。
2002年6月,在加拿大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俄羅斯被接納為八國集團的正式成員。八國領導人在此次會議上就繼續打擊恐怖主義、中東局勢、世界經濟形勢、援助非洲等問題達成共識。
2003年6月,八國首腦會議在法國的埃維昂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希拉克總統的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在峰會前與11個發展中國家舉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2005年7月,八國集團峰會在英國格倫伊格爾斯(也稱「鷹谷」)舉行 ,會議將著重討論非洲發展和氣候變化等問題。在這次峰會上,胡錦濤主席應布萊爾首相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5個發展中大國領導人舉行的南北領導人對話會。
近兩年來,八國集團首腦會議除討論有關國際政治、經濟問題外,氣候、環境保護等也成為會議的議題。
6 第三十四屆
6.1 日程安排
2008年7月7日:八國首腦將與非洲7國首腦進行3個小時的討論參會人員
,主要就糧價高漲問題、衛生保健、供水、以及教育等領域的援助方針開展討論。
·7月8日:上午的議題為油價飆升,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等全球經濟問題。在接下來的午餐會上,八國首腦將討論地球溫室效應對策問題,然後在下午商討非洲與發展問題。八國首腦還將利用晚餐會的時間,就朝鮮核問題等交換意見。
·7月9日:8國首腦將與墨西哥、巴西、印度、南非、中國5個新興經濟體首腦舉行會談。
·7月9日下午:峰會結束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將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表主席聲明。
6.2 與會首腦
東道主——福田康夫
參會人員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1936年生人。1959年自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畢業後在石油公司供職;1976年開始擔任議員秘書;次年被任命為首相秘書官。54歲時首次當選眾議院議員,至今已當選6次,2000年10月開始在森喜朗內閣和小泉內閣擔任官房長官,2004年5月因陷入「年金丑聞」辭職。2007年11月當選首相並訪問中國;就任後不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關系有所改善。今日由於重征石油稅等問題導致民調下降,被內閣通過信任法案,確認無執政能力。
美國即將卸任的總統——布希
喬治·沃克·布希,前總統喬治.H.W.布希長子。1946年生人,畢業與耶魯。1998年當選得克薩斯州長。2001年當選總統,目前即將卸任。關於布希,中國人已經很熟悉了,就不多說了。
歐盟新主席——法國總統薩克齊
薩科奇1955年生人。1983年任訥伊市市長1988年當選議會議員,1993年任預算部長,2002年擔任內政部長,2004年出任法國經濟財政和工業部長,2005年任內政部長。薩科齊與女友布魯尼舉行婚禮,這是首次法國總統在任內結婚。薩克齊性格干練,政治有建樹。 希拉克總統力求無為,我則希望求變。———薩科齊屢次聲明將與過去的政策決裂。
低民調首相——布郎
布朗1951年生人。布朗在玩橄欖球時致使左眼失明。於1968加入工黨。1972年獲愛丁堡大學碩士學位1976-1980年,在愛丁堡大學和喀里多尼亞大學任講師。1977-1983年任工黨蘇格蘭執委會委員。1982年經濟學博士學位。1983年當選英國工黨議員,歷任工黨蘇格蘭委員會主席,工黨影子內閣財政國務大臣、貿工大臣、財政大臣。1997年任英國財政大臣。2007年當選工黨領袖。2007年成為英國首相 。
唯一女掌門——德國總理默克爾
默克爾於1954年生人,1986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91年任婦女與青少年部部長、基民盟歷史上第一位女副主席;1994年任聯邦環境部長;1998年起又擔起全德基民盟總書記的重任;2000當選為基民盟主席。一部分人的看法是,默克爾之所以成功正是得益於她的「不知名」,其制勝的法寶就是「常常被對手所低估」。不過,更多的人認為,默克爾的身上一定具有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品質,即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和領導手腕 。
宣道會信徒——加拿大總理哈珀
哈珀1959年生人,1985年參加國會選舉。1989年至1993年,他被改革黨議員德波拉·格雷委任為她的行政助理、首席顧問及演講作家。1993年國會大選上,哈珀改善了自己的政績,打敗了占斯·哈基斯,成功取得西卡爾加里的席位。在國會,哈珀被認定是一位右翼的議員,但也持中庸的社會價值立場。他是本次峰會上較年輕的領導人。
最年輕的領導人——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
1965年生在當時的列寧格勒市,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是普京總統真正的校友和老鄉。1990年,獲得副博士學位;1990年-1999年,梅德韋傑夫留校在聖彼得堡大學擔任教師工作,還同時兼任聖彼得堡市政府對外關系委員會顧問職務。1999年,普京上調到克里姆林宮工作之後,梅德韋傑夫也跟隨普京進入俄羅斯總統辦公廳,先後擔任過幾個重要職務,最後擔任了總統辦公廳副主任高職。
最老的領導人——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
貝盧斯科尼1936年生人,71歲,是本次峰會上最老的領導人。1994創建義大利力量黨任黨主席。3月,貝盧斯科尼聯合其它中右政黨在第12屆議會選舉中獲勝並任總理。1995年1月辭職。1996年4月,他領導的中右聯盟在議會選舉中成為第二大黨。2001年5月,他再次贏得大選勝利,6月就任意戰後第59屆政府總理。2005年4月20日辭職,隨即再次任總理,組成新政府 。2008年4月第三次出任義大利總理。
7 第三十五屆
八國集團的輪值主席是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八國集團領導人將舉行工作會議,就核不擴散、反恐以及阿富汗、伊朗和中東問題等廣泛的全球性議題進行磋商。本屆峰會期間,八國集團將在貿易問題上與中國、巴西、印度、墨西哥和南非等發展中五國以及埃及展開商談。
鑒於當前新疆局勢,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結束對義大利國事訪問後,於當地時間八日凌晨提前回國。 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將代表胡錦濤出席在義大利拉奎拉舉行的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
2009年4月6日,拉奎拉經歷了一場里氏5.8級地震,整個市中心變成一片廢墟。為了顯示對災區民眾重建家園的支持,貝盧斯科尼決定將峰會舉辦地點由撒丁島改到拉奎拉。
8 第三十七屆
第37屆八國集團首腦會議於2011年5月27日在法國西北部海濱小城多維爾落下帷幕。與會領導人在兩天內對西亞北非局勢、核安全和互聯網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在會後發布的八國集團多維爾宣言中,八國首腦對西亞北非局勢表達了重點關注,表示支持這一地區人民尋求民主、和平、穩定和發展的意願,並承諾對埃及和突尼西亞的政治過渡給予支持,同時鼓勵這些國家進行社會和經濟改革,幫助其建立法治和公民社會。
八國領導人還表達了對今年3月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和核事故的關切,表示相信日本政府能夠面對挑戰進行災後重建,並承諾將為此提供全力支持。八國領導人認為,各國應從日本核事故中吸取教訓,將核安全放在發展核能的首要位置,同時有必要在《核安全公約》的框架下就核事故確認、安全標准等條款進行相應的修改和完善。
互聯網問題是法國在此次八國集團首腦會議框架內提出的新議題。八國領導人認為,互聯網在當前社會、經濟和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政府、私營部門和互聯網的使用者都應為互聯網的均衡發展創造條件。八國集團領導人鼓勵舉辦更多類似八國集團電子論壇的會議,對互聯網未來的發展以及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進行探討。
八國集團領導人認為,目前全球經濟已經開始復甦,但發達國家經濟挑戰與機遇並存。八國首腦承諾將增加就業放在各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並表示將與二十國集團一起為世界經濟的強勁、平衡和可持續增長做出更多努力。
應法國總統薩科齊邀請,非洲17國家的代表參加了此次八國集團峰會擴大會議。八國領導人重申對非洲發展的援助承諾,表示將為非洲發展、和平和穩定承擔更多的責任。
八國集團由七國集團演變而來,其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八國集團成員國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14%,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總量的65%。該集團是一個論壇性組織,無常設機構。主要活動是每年一次的首腦會議及其他各層次會議,第38屆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將於 2012在美國舉行。
9 美方表態
有關普京對奧巴馬的「冷落和怠慢」,白宮新聞發言人傑伊·卡尼稱,美國總統並沒因為普京決定不參加在戴維營舉行的八國集團峰會而感到不快,並表示「完全理解」。但仍有敏感的美歐媒體果斷地預言:雖然普京的到來尚未使俄美關系進入「冰河時代」,卻已能感到陣陣「寒冷」。
普京總統與奧馬巴總統「見與不見」、「何時見」、「在何地見」,現已成了個大問題。這也顯示出俄美關系此時此刻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有美國媒體稱,普京這一決定,錯過了與奧巴馬當面冰釋前嫌的「絕佳機會」。
10 第三十九屆
根據峰會東道主英國政府公布的本次峰會日程,17日,與會領導人將圍繞全球經濟這一主題進行集體討論和雙邊會談,並在隨後的工作晚餐中討論外交政策問題。18日,與會領導人將就反恐和改善稅收制度這兩項議題進行討論。 作為八國集團輪值主席國和峰會東道主,英國政府希望峰會重點討論推動歐盟和美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打擊跨國企業逃稅避稅,以及提高政府和商業運作透明度等問題,使「良好意願真正轉化為關鍵性行動,從而推動世界經濟增長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