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關於對留學生包容的采訪問題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關於對留學生包容的采訪問題

發布時間: 2023-05-04 10:03:17

『壹』 澳洲留學 中國留學生融入本地社區究竟遇到哪些障礙

無論是將來打算留澳或回國發展,其實中國留學生都很希望在求學生涯中了解澳洲社會。但限於各種主觀或客觀原因,不少中國留學生難以融入澳洲本地社區,被視為“透明人”裂雀。 日前,由澳大利亞未來領袖研習所開展的針對中國留學生的“青年領袖研習論壇”在悉尼舉辦,其中一項培訓內容為介紹澳洲的政治經濟以及社區方面的情況,倍受歡迎。參加論壇的中國留學生表示無論是將來打算留澳或回國發展,其實都很希望在求學生涯中了解澳洲社會。但是限於各種主觀或者客觀的原因,不少中國留學生難以融入澳洲本地社區,被視為透明人。

網上曾流行一個詞彙叫“中國幽靈”,指一些來自中國或者東亞的留學生,雖然和其他學生一起住在學生公寓,但總宅著,從不社交,除了熟悉人之間的聚會,甚至不向舍友們介紹自己。

那麼中國留學生融入澳洲本地社區究竟遇到哪些障礙?又如何去一一克服呢?

“抱團”利與弊

日前,澳洲政府公布有關海外留學生人數的報告顯示,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人數繼續穩步上升,仍居在澳海外留學生之首,遠超過來自位於第二到第五位國家(即:印度、越南、韓國和馬來西亞),佔澳洲境內留學生總人數的28.5%。

在這些數據的背後,中國留學生個體的生活更應受到關注。中國留學生們出發來澳洲前,無不豪情萬丈,但來到澳洲後一些人卻漸漸沉默。一直以來,不單是在澳洲,在其他一些中國熱門的留學國家,都會出現一個普遍現象,中國留學生更傾向於形成封閉的小圈子,“抱團”,與和自己語言生活習慣相近的人一起生活和學習,也更難以融入本地的社會。

對於這種抱團現象,有的教育研究專家指出,這既有積極的作用,比如可以彼此幫助照顧,克服在異國他鄉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但是也有著消極的影響,不利於提高外語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對留學所在地的了解,這也導致這些留學生們於當地保持著巨大的隔閡。

部分中國留學生的這種依賴小圈子的行為,不單單引起了國內的家長、教育學者以及澳洲本地華人議員和華社領袖的關注,也讓當地的學生倍感好奇,有的當地學生會發問,“我真搞不懂,如果喜歡和中國人一起玩,吃中國菜,唱中國的流行歌曲,看中國的電肆侍早視,那為什麼要出國,留在中國不是更方便獲得這一切嗎?”

部分留學生止步五大母語圈

今年6月畢業於悉尼大學,擁有會計和金融碩士學位的小梁(化名)對留學生抱團深有感觸,“因為我也曾經是這么一步步走過來的。”

小梁介紹,以他個人的經歷來看,留學生剛來的時候基本面臨幾個圈子。一是初到澳洲,與國內的眾多親友仍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是為中國關系圈子;二是一起上課的同學圈子;三是室友;四是同學和室友的朋友圈子;五是工友,也就是打工的時候所認識的人以及其朋友。對於一些留學生來說,他們的交際范圍也就止於這五大圈子。

出於一些中國傳統觀念或者是功利的因素,一些大學專業中往往中國留學生比較集中,比如商學院;此外一些留學生由於語言或者經驗的門檻,剛到澳洲的時候也大多是在華人的公司企業打工,比如餐館和超市。而一些中國留學生出於安全感和生活習慣的考慮,在租房的時候也大多和熟人或者同樣來自中國的學生合租。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中國留學生無論是學習生活和工作所接觸的人還是以華人為主。

小梁說,其實如果再向前邁多兩步,參加校內外的一些社團活動或者志願者的活動,生活圈子將進一步擴大。但是不少人難以放棄自己的母語圈更為融入本地社區。而難以放棄熟人圈步入本地圈也有多種原因。

首先是時間上的安排,作為留學生,首先要過英語關,其次要過專業關,這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其次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不少留學生除了上課還要打工,一些留學生表示就再難擠出時間去參加種種社會活動。再次是一些留學生雖有心找當地企業打工,但語言、經驗門檻比較高,也就只能到華人背景的公司。四就是沒有渠道去了解,因為周圍的圈子都是華人。

小梁表示,如果只是要一個學位,在國內一樣也可以得到,留學花了這么多錢,到頭來對這個國家一無所知,這多冤啊。?

華人議員剖析“攔路虎”

部分中國留學生為何習慣抱團?為何談返習慣呆在自己的熟人圈裡?他們在融入澳洲社區方面遇到何種困難?

對此,新州華人上議員,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未來領袖研習所的創始人王國忠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新州有大量的中國留學生在此就讀,中國留學生在澳融入本地社區所存在的困難有三大方面:一是語言,二是文化,三是價值觀念。

語言上的障礙無疑是首要的因素,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橋梁,一些留學生自己覺得語言不好,不願意主動開口和接觸,以致與其他背景的學生和本地人交流減少,結果圈子更加固化。

其次是文化上的差異。一些留學生對於本地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的了解不深或者根本沒有興趣,看的是中國的電視,聽的是中國的歌,關注的是中國的流行文化;對母語國的熱愛固然無可厚非,但是既然在澳留學,或者有打算將來留下發展,那麼對當地的了解和與本地人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這文化上的差異還包括其他各方麵包括運動、生活上的細節種種。一些留學生感覺差異太大也就失去了溝通融合的動力。

再次是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為人處世方面的差異。這也是留學生在融入本地時常見也是更為深一層次的問題。對於一些留學生來說,語言可以不斷鍛煉提高,文化方面比如興趣愛好也可以培養,但是固有的一些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不容易改變,而這里,對留學生的跨文化溝通的能力的要求也更為之高。

這三大攔路虎無疑是存在著的客觀障礙,有待於留學生們去一一克服。

“臨時工”心態導融入危機

在記者的采訪中,發現一些留學生存在的“臨時工”心態也影響了他們對融入澳洲本地社區的熱情,這則是主觀上存在的障礙,與個性和成長環境、家庭背景有關。

這種“臨時工”心態一是表現在對自己的定位上面。澳大利亞華人志願者協會會長,曾被澳洲總理辦公室授予“澳大利亞十大傑出華人青年”周碩也曾是留學生並熱心社區公益事務,後留澳發展並開創了自己的事業。

周碩認為,一些留學生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自己的留學生身份是一種弱勢,不具備很強的競爭能力。就其實這些留學生並非欠缺能力,而是不敢表達自己。澳大利亞是一個多種族的移民國家,提倡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發展,很是包容。因此留學生應該努力打破自己認識上的藩籬,勇於表達自己,而不僅僅只是在乎口音語法。

這種臨時工心態還表現在一些留學生對自己的去留尚未有非常明確的看法以及留學的目的不清晰。目前正在麥考瑞大學就讀碩士學位,同時也是麥考瑞大學新生互助會創始人的田桑表示,有的留學生則是一早打定要回國發展的,也就沒有動力去進一步融入澳洲社區;有的留學生則是希望通過留學得以移民澳洲留下發展,那麼一開始就會選擇對移民有利的專業以及留心和移民有關的事情;那麼也就無暇故意融入澳洲本地社區。畢竟要能夠留下才是最優先的事項。

再次還有的留學生談到融入成本和回報的問題。當語言不是強項,對了解當地社會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包括金錢的時候,一些人就會考慮到成本和回報的問題。 如果和自己熟悉的圈子打交道,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沒有任何不利的影響,而且交流成本很低,自我感覺舒適,多投入回報高的話,那麼走出熟人圈的動力不足;但是如果跟當地人或者社區維持的聯系可能是高投入低回報,為了融入當地社會或者社交圈子需要付出更多的認知成本,那麼繼續下去的熱情也就不高,可能最終放棄。

如何擺脫“幽靈”標簽

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希望留學生涯是全方位的體驗,不僅僅只是拿到一個學位,這個學位由外國大學授予而已。在一個人年輕風華正茂的時候,有機會到別的國家去深造,用青春的幾年去體驗不同的文化帶給自己的沖擊。用一位留學生的話來說,生活是誰都會生活,但是生活的滋味究竟怎麼樣,那就看個人的本事了。 世界這么大,你只要征服一個人就夠了,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擺脫“幽靈”的標簽,擺脫“透明人”的籠罩,是一個痛苦而漫長,並且需要好奇心、恆心、和勇氣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對此,新州上議員王國忠也針對留學生碰到的融入本地社區所遇到的障礙給予了三點建議。

首先是多了解本地的訊息。王國忠議員談到如今網路資源豐富,如果留學生有意願向要了解本地社區,網路是一個很好的渠道。澳洲的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或者各種機構均設有自己的網站,留學生可以通過搜索相關的信息從而對澳洲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

其次是努力多接觸本地人,多參與本地社區的活動。王國忠議員非常鼓勵留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的活動,比如一些俱樂部,一些校園社團活動,不單單是擴展交際圈子鍛煉能力在這塊多元文化的土壤上,了解不同的價值觀念,也同時尊重這種價值觀念的差異。

再次是持有開放的心態,主動參與,樂於學習,勇於融入。你是否願意去了解並且融入當地的文化?在遇見不同的事物、現象或觀念時,你是批判還是更願意從另一角度參與和溝通?

王國忠議員還談到澳洲社會各界也應將更多的關注給予留學生群體。對於中國留學生,無論是大學校園、當地社區或者本地的華人社團機構、專業人士、企業等等,也應多和留學生溝通,主動提供一些留學生關心的咨詢,互相溝通,更為促進留學生融入本地社區。

社會各界為留學生融入鋪路

對於王國忠議員談到的積極參與校內外的活動擴展交際圈子鍛煉能力,悉尼大學的畢業生小梁就深有體會。當年他努力從五個熟人圈邁出,進入到第六個圈子,他通過熟悉的朋友介紹,參加了校園的志願者活動。

小梁說,很多參加了大學校園的志願者活動的朋友都表示“很充實,有收獲,不後悔”,因此他也參加,並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認識了一些本地的贊助商,也更為了解本地的社區。之後由於這些志願者活動,他也獲得了在當地公司實習並最終以自己的實力順利留下工作。這看似平坦的道路背後是一環接一環的付出。

目前小梁是澳洲華人志願者協會的會員。他介紹協會里的會員有留學生,也有本地的法律、醫學、工商界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平時也會組織一些活動,到本地社區或者華人社團里進行服務。

日前所舉辦的“青年領袖研習論壇”,便為與會留學生們提供了和一系列重量級人物包括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總領事李華新、新州上議員王國忠和華人社團領袖黃向墨等人對話的機會,並就留學生所關注的話題進行探討和溝通。

談及為何舉辦這種青年領袖研習論壇的原因,王國忠議員表示就是希望給年輕人提供一個好的平台,給他們機會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給他們機會訓練自己的講話技巧,與人打交道的能力。當他們掌握了這些,就有了優勢。而在明年,則將會把范圍擴大到吸取其他不同國家背景的留學生,更為促進彼此的融入和交流。

而周碩告訴記者,在其悉尼市中心所創辦的集團,也會提供一些實習的崗位給應屆畢業留學生,而在留學生所應該具備的能力中,在金銀交易這一領域,他最看重的是誠信和用英文的交流能力。周碩說:“交流能力,並不僅僅只是英語口語是否流利,還包括充分了解如何與人溝通以及相應的技巧。”

『貳』 如何使留學生更好的融入當地生活

很多留學生都面臨這哪襪飢如何更好的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那麼如何使留學生更好的融入當地生活?

最重要的是,學自己真正喜歡的,而不是中國人大量聚集的專業。尤其是研究生階段,探討學業是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假設每個人都真正喜歡他們所學的專業,那麼專業本身就是「志同道合」的契合點。

在歐美上學時經常有一些小組作業之類的團隊合作項目,而本地李返的孩子們由於基礎教育不扎實,或者前一天晚上喝多了,往往在這個時候表現的不夠出色,作為小組或者團隊中僅有的中國人,這時候就是發揮咱們中國孩子學霸本色,力挽狂瀾,展現中華民族智慧的時刻了。

這樣一來,你們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學術上的探討,進而發掘更多共同感興趣的話題。

如果你學的是一些中國人扎堆的專業,例如商科或者計算機,那麼很有可能你會與很多中國孩子同處一個實驗室、同做一個項目、好槐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如此一來,社交圈自然也是中國人居多了。

『叄』 現在的留學生那麼多,你是如何看待現在留學生的

很高興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樓主所描述的現象,我覺得可以稱之為「留學生形象崩塌」,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留學生形象在公眾印象中大幅跳水的情況呢,要知道留學生以前都是高大上的存在,我覺得原因無非有以下幾點:

關於現在的留學生,我個人認為絕大部分還是積極上進,有目標有理想的;他們到國外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理念,歸國之後運用所學,投身祖國建設,正是有了他們才有了祖國幾十年來科學技術不斷的革新和進步,才有了經濟的騰飛。國家也應該繼續堅持輸送留學生出國學習,公眾也應該對他困並們有更多的包容!

『肆』 采訪外國留學生問什麼問題合適

1.學習
2.課外活動
3.男女朋友問題
4.如果是還沒有讀大學的,問他們以後伏行想讀什麼專業。如果是已經讀大學了的,問他們以後的就業豎納選擇。
5.對他們總統或者缺纖嘩總理的看法
6.他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地理等等
7.他們對中國有多少了解

『伍』 采訪留學生時都問些什麼

其實行困更應該關心他們的生活費、兼職工游納作等問題,畢竟大部分的留學生並不寬裕,在國外高昂的生活費下,幾乎可以稱作捉襟見肘,必須百分百努力,才得以神帶沒完成學業。

『陸』 我要做個訪談節目。問下訪問留學生哪些問題比較好。越多越好 貼近教學的最好。

可以問他們在中國的感受,文化氛圍,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凳兆底蘊的古老文明之國,旅遊資源、文化資源豐富等可以問問他們的感受,因為在他棗謹租們國家是感受不到的。
另一個也可以問問,對於現代中國的發展有何看法或者是建議晌褲。中國現在是一個日新月異的、與時俱進的國家,發展的速度與規模讓世界都很關注,在其他國家是感受不到的,或者說咱們中國的這些發展對他們國家的影響。
和外國學生交流主要是有種做主人的味道,記得多讓外國學生多發言,引導他們多說話,也比如激發他們去表現,如唱歌、跳舞。
記得不要說些意識形態的問題,與政治無關最好,和平交流,一視同仁。

『柒』 面對文化差異 看留學生們怎麼說

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先後出現三波留學熱潮,第一波出國留學的浪潮,以公派的訪問學者侍轎州為主,自費留學生非常少見。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第二波留學人群中涌現了大量以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為目的的自費留學生。在這個時期以及之前,留學的國家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歐洲國家和日本。

2000年前後,中國出現了第三波留學浪潮,這其中增加了不少本科生的身影。留學生群體也走下神壇獲得平視的輿論視角。截至2012年3月,中國官方累計統計的出國留學人次超過230萬。僅2011年,中國的出國留學人數就已經超過30萬。越來越龐大的留學生群體也正在成為中國新一代青年中越來越受輿論關注的人群,在各種各樣光環與偏見並存的標簽背後這是一群怎樣的年輕人?中新網記者采訪了一些即將留學的中國學子,希望從他們對文化、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准備為入口,通過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和規劃,勾勒出中國新一代留學生的群像。

對於留學海外的中國留學生來說,在一個全新的生活文化環境中開始自己的生活,成為在海外不得不面對的首要問題。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造成各種各樣的「文化摩擦」,論語有雲「君子和而不同」,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兼容並蓄、博採眾長。初到海外在完成學業、安排生活等一系列問題迎面而來的情況下,「准留學生」們又將如何度過自己海外生活的「文化適應期」?

面對海內外雙重文化差異

即將赴英國華威大學攻讀英語教育專業碩士學位的李晨曦說,長期在英語環境中生活,很多思維習慣會受引英語文化氛圍影響。(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出國留學具體到每一個細節時,的確是一個讓人既期待又疲憊的過程。」今年10月即將赴英國華威大學攻讀英語教育專業碩士學位的李晨曦在交談時這樣形容自己對留學的感受。

隨著中國家庭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中國學生對全球化參與的渴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將出國留學作為自己的人生選擇。她是這個暑期為即將開始的海外生活積極作著准備的數以萬計的中國留學生中的一員。談到可能面對的文化差異,這個外表瘦弱的東北姑娘似乎對未來一年的留學生活並沒有太多擔心。李晨曦說,自己本科時的專業就是跟英語相關的,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的她對於即將奔赴的國度已經沒有太多因陌生而產生的好奇,「一年時間並不長,而且我的專業課程也不算多,很多時候都需要在圖書館借閱和實踐,所以主要的任務是感受那裡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吧。」

她說,她即將就讀的專業的是英語教育,類似於中國的「對外漢語」專業,這個專業本身就是一個跨文化的領域,需要對兩種文化都非常的了解,才能找到互相之間的溝通渠道。因此了解文帆大化本身就是研究領域的一大課題,而且自己本科階段對英國的文化已經有了一些了解適應起來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最多隻是適應吧,不可能從本質上改變,畢竟很多骨子裡中國傳統的東西可能很難改變了。」

她同時說,其實很多時候國內對留學生也有一些思維定式,即使以後回國可能還會面臨著文化再適應的問題。「很多人說留學的人有一個『通病』,就是在日常交流中會不是夾帶英文單詞。這被認為很做作,好像要刻意凸顯自己的海外學習的經歷,其實並不是這樣。」

李晨曦拿自己英文專業學習經歷為例稱,「長期在英語環境中生活,很多思維習慣受引英語文老蔽化氛圍影響,有時英語和漢語的表達很難做到一一對應的完全對等,因此在你突然想表達一個意思而漢語中有沒有完全對應的詞彙,你就會不自覺地用英文單詞代替,這養的現象卻引來很多詬病,讓我們也很無奈。」

李晨曦說,這只是文化差異的一個很小的事例。即使中國同學之間也有文化差異。來自南北方不同地區,生活條件、背景不同的學生在思維方式和觀念上都有很多不同。所以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以不變應萬變了。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說到留學,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今年夏天即將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學位的王軒已經對於海外不同的文化環境並不陌生。「高中時我參加一個英語演講比賽得到了一個去英國的機會。當時對英國的文化已經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大學期間也有過一些出國的機會,交流挺多的,美國、瑞士、新加坡等都去過。所以適應應該不是問題。」

他說,「唯一擔心的一點是口音問題,因為我說美音,雖然英式發音我會一些,也不打算改了。雖然英國人在大家刻板的印象中有些『優雅而驕傲』,不過年輕一代的英國人對口音挺包容的,而且班裡五十個人,也有很多是來自北美的。所以融入應該不是大問題。」

王軒還說,在生活上,「英美學生相對比較開放,甚至有可能帶伴侶到宿舍。亞洲學生會保守一些,不過總體來說,我對不同文化習慣比較包容,看美劇和英劇比較多。對他們的生活習慣也有些了解。」

楊路怡,今年剛從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即將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Chicago Booth)攻讀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科協副主席。談到可能面對的文化差異,他也沒有太多的擔心,「我覺得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比如美國人喜歡派對,沒事喜歡泡酒吧,喝好多酒,這些我都不太喜歡,很難說能完全適應,但是通過環境的歷練讓自己不要那麼排斥就好,君子和而不同嘛。」

他說,促使他選擇留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對於了解不同文化環境的渴望。「在大學,我們系所有的專業課都是雙語授課,用的都是美國原版教材,考試和作業都要求英語完成,而且我們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是美國工程院院士,這些教育學習環境的影響都驅使我選擇留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學習先進的科技,去感受異的國文化。另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年輕的時候有機會去外面闖一闖對自己的成長也是挺好的選擇。」(完)

 

『捌』 采訪留學生有哪些問題

請問你是要出於什麼目的采訪大學生?是唯悶做節目,還是請經驗,又或者只是談談而已……
不過對於有些大學生,拍敬好多多問題都通用的。
1,大學感受,
2,畢業感言
3,畢業打算
4,大學生活和一些個人襲山慎習慣
5,也可以找些目前尚社會中的問題,讓他談談看法

『玖』 俞敏洪稱外國留學生應該一樣對待,對此你怎麼看呢

海外留學生在國內受到超國民待遇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即使是山東大學的同學事件,福建留學生暴力警察以道歉收場、留學生受傷招募25人陪讀的事件,也說明了留學生在國內受到超人的一等待遇。 事實上,這個問題由來已久,解決得越來越晚,之所以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因為一些高校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對留學生過於寬容,另一方面是缺乏具體的實施措施。

為什麼留學生享有學校最好的資源。很多東西對留學生也是免費的。 新設備資源一經購買,留學生可優先享受。 結果,有一次沒有讓留學生先用,留學生開始表示各種不滿。 連學校留言板都說不照顧茄鎮慎留學生,說我們欺負他們。 那時,我聽到這個吐槽,就這樣旅埋空空如也地噴。 難道受優待很久了,你忘了這些優待是誰給你的了嗎? 難道我們每次都行禮,最後得到的是冷眼相待嗎?

『拾』 其實留學生活並不是那麼簡單,你知道留學被排斥是什麼感受嗎

來自奈及利亞的 Kayode 是一名學生大使,正在格拉斯哥大學攻讀航空航天工程與管理碩士學位。在這里,他回答了這個問題:「為什麼包容很重要?」,分享了他的個人經歷,並就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麼來提高包容性提出了一些建議。

 為什麼包容很重要?

我相信包容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培養歸屬感。這種感覺很強大,因為它有助於大大減少某些心理問題,例如學生的社交焦慮。

當人們感到被包容時,他們就能更好地為團體和社會做出貢獻,而不必擔心被排斥。通過提出他們的想法,他們提供了一個來自完全不同背景的特定視角。這為進一步的包容性創造了空間,並創造了一個成長和接受的循環。

 關於學生可以做些什麼來提高包容性的建議

1. 聯系你的同學

與像我一樣似乎與他人疏遠的學生接觸會激發被接受的感覺。我堅信,歸根結底,每個人都只想感覺被接受。

2. 進行開放式對話

保持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恭敬地了解更多關於某人的文化、傳統、規范和信仰的信息。在每個人的規范中,都可以發現美。它將導致對滲念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更真實的理解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