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java新聞網站的演算法
(一)演算法倫理的研究
1.演算法內涵界定。演算法源於數學,但現代演算法又遠遠不止於傳統數學的計算范疇。演算法多被理解為是計算機用於解決問題的程序或步驟,是現代人工智慧系統的運行支柱。《計算主義:一種新的世界觀》(李建會等,2012)中將演算法定義為能行的方法,在外界的常識性理解中所謂演算法就是能感受到的一套運算規則,這個規則的特點在於運算時間的有限性、計算步驟的有窮性、輸入結果的確切性,它是機械步驟或能行可算計程序。該定義點明了演算法應具備的兩個基本屬性—或侍李—有限性與有窮性。《用計算的觀點看世界》(酈全民,2016)則從信息傳播的角度解讀演算法,認為演算法實質上是信息處理方法。
2.演算法倫理研究
倫理關乎道德價值真理及其判斷。存在於自然界、社會中的人,其行為應遵循一定的倫理道德規范。倫理的效應要導向善。倫理道德關注對個體存在的尊重、個體的自由、公平正義以及組織團體的延續與發展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當今的人類社會已經不能脫離智能演算法系統而運行了。
演算法無時無處不在對世界產生影響,因而演算法也會必然的觸碰到倫理道德。和鴻鵬(2017)已指出,演算法系統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會陷入諸多如人類面臨且無法迴避的倫理兩難選擇困境之中。而當演算法與倫理發生關聯時,學界一般認為會引出職業倫理和技術倫理兩種倫理問題。
職業倫理主要與演算法系統的開發者有關,指開發者是帶有個性價值觀、倫理道德觀去研發演算法系統的行為體,因而演算法系統一開始便會摻雜著設計人主觀性的倫理道德觀。設計者出於何種目的開發某演算法系統、面對不同問題設計者持有的倫理道德態度,這些衫遲都會在演算法系統的運行中得到體現。
技術倫理是演算法系統在一定意義上可稱之為一種科學技術,這種技術自身及其運作結果都會負載著倫理價值。其實在一些情況下,職業倫理與技術倫理之間並沒有很明確的界別,關於這一點,劉則淵跟王國豫已做過論述。
本文將主要從技術倫理的角度對演算法關涉倫理這一問題嘗試做深入研究。
(二)網路新聞傳播的演算法倫理研究
演算法與技術的融合不斷英語於網路新聞傳播領域中,從數據新聞到機器寫作,從演算法推送到輿情到分析,國內新聞傳媒領域的機器新聞和相關研究逐漸發展,金兼斌在《機器新聞寫作:一場正在發生的革命》(2014),作者較早的將眼光聚焦於基於演算法的新聞內容生產和編輯。認為在自動化新聞生產大發展的前提下,諸如新聞生產或分發中勞動密集型的基礎性工作與環節都將被技術取代。張超、鍾新在《從比特到人工智慧:數字新聞生產的演算法轉向》(2017)認為演算法正在從比特形式走向人工智慧階段,這種轉向使得數字新聞與傳統新聞的邊界進一步明晰,促使數字新聞生產也產生了變革。胡萬鵬在《智能演算法推薦的倫理風險及防範策略》中總結了從演算法推送方面:針對新聞的價值觀所受到的負面影響;以及新聞的公共性、客觀性和真實性受到的削弱進行分析;從受眾方面:將具體對信息繭房現象以及受眾的知情權和被遺忘權展開探討;從社會影響方面,則針對社會群體、社會公共領域和社會文化所受到的消極影響展開論述。
根據以上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出,國內目前對網路新聞傳播的演算法倫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聞業態演算法倫理失范的相關問題,因為與其他失范問題相比,這是比較容易發現的。但目前關於網路新聞傳播的演算法倫理的國內研究還存在不足:國內算談棚法倫理和網路新聞傳播演算法倫理的研究還是在起步階段,比較成熟的系統性研究還未出現;關於演算法開發人員和平台的責任機制的研究都比較薄弱,總上所述,演算法推送新聞的倫理問題研究是有必要繼續加強的。
2.新聞推薦演算法的興起、發展與原理
2.1新聞推薦演算法的興起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信息處理的維度越來越高,信息處理的能力不斷提升,演算法技術可以從大數據中篩選出用戶最關心最感興趣的信息,改變了原有的新聞信息傳播方式,重塑了新的媒介生態和傳播格局。
但反過來看,在人人都能生產信息的背景下,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反饋的速度都是呈幾何倍數增長,用戶面對的信息越來越多。由於設備的局限性和信息海量,用戶無法集中注意力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也無法及時抓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於是出現了「注意力經濟」。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戈德海伯(1997)認為,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極大豐富甚至泛濫的社會,而互聯網的出現,加快了這一進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資源,相反是過剩的。相對於過剩的信息,只有一種資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們的注意力。換句話說,信息不能夠一味追求量,還要有價值,價值就在於用戶對信息的注意力,誰獲得了用戶的注意力就可以有市場的發展空間,通過「販賣」用戶的注意力能夠使新媒體聚合平台獲得利潤,維持發展。再加上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對信息獲取的量和效率要求提高,不想把時間浪費在自己不感興趣的信息,從而用戶獲取信息的「個性化」特徵變得明顯起來。
基於此背景下,演算法推送新聞的傳播機制應運而生,用戶不需要特意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而是海量的信息會自行「找到」用戶,為用戶節省搜索時間之餘,又能做到真正為用戶提供有用的信息。
2.2新聞推薦演算法的發展現狀
演算法推薦是依據用戶數據為用戶推薦特定領域的信息,根據受眾使用反饋不斷修正並完善推薦方案。目前主要有兩類新聞機構使用演算法推送,其一是新型的互聯網新聞聚合類平台,國內主要是以今日頭條和一點資訊等演算法類平台為代表,在我國新聞客戶端市場上擁有極高的佔有率。張一鳴創建今日頭條是依靠大數據和演算法為用戶推薦信息,提供連接人與信息的服務,演算法會以關鍵詞等元素判斷用戶的興趣愛好,從全網抓取內容實現個性化推薦。國外則是以Facebook、Instagram等平台為代表,這些APP都是通過演算法挖掘用戶的數據,以用戶個性化需求為導向對用戶進行新聞推送。另一種則是專業新聞生產的傳統媒體,為積極應對新聞市場的競爭和提高技術水平而轉型到新聞全媒體平台,如國內的「人民日報」等,國外利用演算法推送向用戶推送新聞的傳統媒體則有美國的美聯社、華盛頓郵報和英國的BBC等,他們利用演算法監督受眾的數量還有閱讀行為,使他們的新聞報道能夠更加受受眾的喜歡,增加用戶的粘性。
2.2新聞推薦演算法的原理
2.2.1新聞推薦演算法的基本要素
演算法推送有三個基本要素,分別是用戶、內容和演算法。用戶是演算法推送系統的服務對象,對用戶的理解和認知越是透徹,內容分法的准確性和有效性就越准確。內容是演算法推送系統的基本生產資料,對多種形式內通的分析、組織、儲存和分發都需要科學的手段與方法。演算法是演算法推送技術上的支持,也是最核心的。系統中大量用戶與海量的信息是無法自行匹配的,需要推送演算法把用戶和內容連接起來,在用戶和內容之間發揮橋梁作用,高效把合適的內容推薦給合適的用戶。
2.2.2新聞推薦演算法的基本原理
演算法推送的出現需要具備兩個條件:足夠的信息源和精確的演算法框架。其中,演算法的內容生產源與信息分發最終效果密切相關:是否有足夠多的信息可供抓取與信息是否有足夠的品質令用戶滿意都將對信息的傳播效果產生影響。與此同時,分發環節也在向前追溯,改變著整個傳播的生態。目前,國內新聞傳播領域所使用的演算法推送主要有三大類——協同過濾推送、基於內容推送和關聯規則推送。
協同過濾推送分為基於用戶的協同過濾和基於模型的協同過濾。前者主要考慮的是用戶和用戶之間的相似度,只要找出相似用戶喜歡的新聞文章類別,並預測目標用戶對該文章的喜歡程度,就可以將其他文章推薦給用戶;後者和前者是類似的,區別在此時轉向找到文章和文章之間的相似度,只有找到了目標用戶對某類文章的喜愛程度,那麼我們就可以對相似度高的類似文章進行預測,將喜愛程度相當的相似文章推薦給用戶。因此,前者利用用戶歷史數據在整個用戶資料庫中尋找相似的推送文章進行推薦,後者通過用戶歷史數據構造預測模型,再通過模型進行預測並推送。
基於內容的推送即根據用戶歷史進行文本信息特徵抽取、過濾,生成模型,向用戶推薦與歷史項目內容相似的信息。它的優點之一就是解決了協同過濾中數據稀少時無法准確判斷分發的問題。但如果長期只根據用戶歷史數據推薦信息,會造成過度個性化,容易形成「信息繭房」。
關聯規則推送就是基於用戶歷史數據挖掘用戶數據背後的關聯,以分析用戶的潛在需求,向用戶推薦其可能感興趣的信息。基於該演算法的信息推薦流程主要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根據當前用戶閱讀過的感興趣的內容,通過規則推導出用戶還沒有閱讀過的可能感興趣的內容;第二是根據規則的重要程度,對內容排序並展現給用戶。關聯規則推送的效果依賴規則的數量和質量,但隨著規則數量的增多,對系統的要求也會提高。
2.2.3演算法推送的實現流程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同一個新聞選題有很多同質化的報道,因此分發前需要對新聞內容進行消重,消重後的新聞內容便等待推送,此時的推送有三個類別:啟動推送、擴大推送和限制推送。
3.「今日頭條」新聞推薦演算法分析
「今日頭條」是國內一款資訊類的媒體聚合平台,每天有超過1.2億人使用。從「你關心的,才是頭條!」到如今的「信息創造價值!」,產品slogan的變化也意味著今日頭條正逐漸擺脫以往單一、粗暴的流量思維,而開始注重人與信息的連接,在促進信息高效、精準傳播的同時注重正確的價值引導。
在2018年初,「今日頭條」的資深演算法架構師曹歡歡博士在一場分享交流會上公開了其演算法運行原理。在他的敘述中,非常詳細地介紹了「今日頭條」的演算法推薦系統概述以及演算法推薦系統的操作原理。
3.1.1-1曹歡歡博士的今日頭條演算法建模
上圖用數學形式化的方法去描述「今日頭條」的演算法推送,實際上就是一個能夠得出用戶對內容滿意程度的函數:即y為用戶對內容的滿意度,Xi,Xc,Xu分別是今日頭條公開的演算法推送的三個維度:Xi是用戶,包括用戶的性別、年齡、職業和興趣標簽,還有其他演算法模型刻畫的隱形用戶偏好等;Xc是環境,這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推送的特點,由於用戶隨時隨地在不停移動,移動終端也在移動,用戶在不同的工作場合、旅行等場景信息推送偏好也會不同;Xu是內容,今日頭條本身就是信息聚合類平台,平台上涵蓋各種不同形式的內容。本章將以該函數為基礎,逐一分析今日頭條的推薦演算法。
3.1推薦維度之一: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原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傳播學家拉斯韋爾等研究學家組織了「戰士通訊研究」的工作,以德國公開出版的戰時報紙為分析研究對象,弄清報紙內容本質性的事實和趨勢,揭示隱含的隱性情報內容,獲取了許多軍情機密情報並且對事態發展作出情報預測。在「今日頭條」中,內容分析則是對文章、視頻內容提取關鍵要素,通過對文本、視頻標題關鍵字進行語義識別,給內容進行分類。「今日頭條」的推送系統是典型的層次化文本分類演算法,來幫助每篇新聞找到合適的分類,比如:第一大分類是政治、科技、財經、娛樂、體育等,體育類可以下分籃球、足球、網球等,足球又可以下分中國足球和國際足球,中國足球最後下分為甲、中超、國家隊等。這一步是對文章進行對這個工作主要目的是對文章進行分類,方便以後對客戶推薦。
想要內容分析實現效果,則需要海量的內容信息給演算法系統提供有效的篩選和分類。「今日頭條」既然是依賴於演算法推送新聞,那它背後的資料庫必然是強大的,「網頁蜘蛛」和「頭條號」就是支撐今日頭條平台消息來源的重要渠道,其消息來源極其豐富,何時何地有何新鮮事,都能高效率抓取信息。
第一個消息來源的渠道是「網頁蜘蛛」,「網頁蜘蛛」又叫網頁爬蟲,頭條使用的就是搜索引擎爬蟲叫「Bytespider」。它能按照一定的規則,自動爬行抓取互聯網的信息或腳本,就像蜘蛛通過蛛網進行捕食,當發現新的信息資源,蜘蛛會立刻出動抓取信息內容並將其收入自己的資料庫中。和微信的垂直搜索不同,Bytespider是能夠抓取全網內容的全新搜索引擎,因此「今日頭條」的搜索引擎功能很全面,搜索的資源很廣,資源包容性極高。
Bytespider信息抓取的基本流程如下:首先是網頁抓取。Bytespider順著網頁中的超鏈接,從這個網站爬到另一個網站,通過超鏈接分析連續訪問抓取更多網頁。被抓取的網頁被稱之為網頁快照。由於互聯網中超鏈接的應用很普遍,理論上,從一定范圍的網頁出發,就能搜集到絕大多數的網頁。第二步是處理網頁。搜索引擎抓到網頁後,還要做大量的預處理工作,才能提供檢索服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取關鍵詞,建立索引庫和索引。其他還包括消除重復網頁、判斷網頁類型、分析超鏈接、計算網頁的重要度、豐富度等。第三步提供檢索服務。用戶輸入關鍵詞進行檢索,搜索引擎從索引資料庫中找到匹配該關鍵詞的網頁,為了用戶便於判斷,除了網頁標題和URL外,還會提供一段來自網頁的摘要以及其他信息。
3.2推薦維度之二:用戶分析
用戶分析通過提取用戶的有效數據,如用戶經常瀏覽的文字類型、經常搜索的關鍵字、注冊時登記信息的內容等,演算法系統可以將每個用戶的瀏覽記錄、瀏覽時間、留言、評論和轉發等行為進行關鍵字提取,最終形成用戶畫像,以便之後對用戶進行文章和視頻的精準推送。舉個例子,給喜歡閱讀「體育」的用戶標上「體育」標簽;給喜歡「娛樂」的用戶標上「娛樂」的標簽,這一步的作用是給用戶的興趣進行建模,包括用戶對文章和視頻的全局熱度、分類熱度,主題熱度,以及關鍵詞熱度等。熱度信息在大的推薦系統能夠解決新聞冷啟動問題,幫助新聞實現推送。
用戶分析還具有協同特徵,它可以在部分程度上幫助解決所謂演算法越推越窄的問題。協同特徵也就是「聯想式」的推送方法,並非只考慮用戶已有歷史,而是通過用戶行為分析不同用戶間相似性,比如點擊相似、興趣分類相似、主題相似、興趣詞相似,甚至向量相似,從而擴展模型的探索能力。根據用戶之間計算數據的相似程度,把用戶細化分類成為不同的目標群體,再向目標群體集中的推送其感興趣的新聞內容
內容分析和用戶分析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分析的文本標簽,無法得到用戶興趣標簽,沒有用戶的興趣標簽就無法給用戶定位實現精準推送。
3.3推薦維度之三:環境分析
環境分析就是根據文章的時效性和接近性推送給相應的用戶,比如獲取用戶當前所在位置是否在旅遊區,這個可以通過獲取用戶的實時位置來實現。還會不斷與用戶之前經常出現的所在地進行對比等方式確認當前狀態,分析出用戶是在常住地區還是在旅行。這時若系統檢測到用戶正在泰山及周邊遊玩,則可能會相應推送泰山的相關文章、周邊的交通新聞和天氣信息等等。
通過上面三個推薦維度可以作為數據基礎,分析當前用戶處於什麼環境,結合用戶畫像以及文章的內容分類來推薦,盡量做到推送的內容都是用戶所感興趣的。演算法系統還會通過內容分類、分析抽取,把文本相似度高的文章,包括新聞主題、內容相似的文章進行消重,解決推送重復的問題,進一步對目標用戶進行精確且不重復的內容推薦。最後過濾質量低俗色情的內容,以免造成平台會有負面傾向。
3.4「今日頭條」新聞推薦演算法的價值取向
3.4.1「用戶為上」
「今日頭條」的演算法推送是站在用戶的立場上的,以滿足用戶個性化和推送的精準性,「今日頭條」也重新衡量了新聞價值標准:以用戶為上,用戶對新聞內容和閱讀方式的滿意度便是平台推送新聞的價值宗旨。傳統媒體時代,只有報紙和電視,有什麼受眾就得看什麼,而如今「今日頭條」根據用戶興趣去進行推送。演算法推送平台用戶范圍廣,很多用戶熱衷關注負面,也有許多用戶都有窺視欲和好奇心,喜歡無聊八卦和無聊新聞,而且在好奇心作用下用戶都有從眾心理。這使得生產者過度去迎合受眾,只要是用戶喜歡看就可以發表在「今日頭條」上。
3.4.2「演算法主導」
「今日頭條」更注重技術分發,生產者是用戶,受眾者也是用戶,這樣一來內容監管和分發就很困難。演算法推送機制根據用戶愛好進行推送,這樣生產的內容快、也無疑會加速內容配送效率。在演算法推送模型中,用戶點擊頻率、閱讀時間、點贊評論以及轉發在演算法時代都是可以進行量化的目標。在這樣情況下生產的內容,想要獲得較大點擊率和推送率,需要標題才能吸引用戶,因為用戶在平台一眼能看到的就是標題和配圖。標題和配圖決定用戶是否會打開你的內容,這導致許多內容生產者在編輯新聞標題時陷入標題黨的怪圈,還有導致低俗內容的呈現,以製造沖突製造懸念貼標簽等方式引用戶點擊,意圖把自己的文章做成爆文。對於海量的信息內容,即使今日頭條數據和智能推薦做的再好,目前來說也難以抵擋海量的垃圾信息。
4.演算法推送新聞引發的倫理問題
在如今網路時代的傳播思維中,「用戶為上」、「演算法主導」的新聞價值取向已經在演算法聚合類平台成為了普遍,演算法推送技術作為吸引用戶的手段,搭建起一個充滿誘導的媒介環境,以此增加用戶對平台的粘性。演算法推送技術在獲取信息、傳播速度等方面與以往相比有著跨時代的進步,但與此同時,由於演算法推送技術的加入,衍生出新的倫理問題,並且日漸復雜化。
4.1演算法推送引發的倫理問題
4.1.1演算法推送過於機械化,沒有思考能力
單向的演算法推薦對用戶來說經常會帶來內容雜亂無章、信息量過大、信息價值低等問題。從邏輯講,演算法只是從關鍵字的檢索匹配來完成統計推薦,但對新聞報道或文學作品具有藝術性、專業性的內容來說,是不能保證推送的質量的。演算法方面,目前主要基於匹配檢索與統計,大部分都是個人關注的信息類型和標簽,難以達到較好的推送效果。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計算機只有隻有一個。演算法技術過於注重機械化的統計,只根據關鍵詞來推薦用戶,對我們中國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字文化底蘊,推薦演算法是遠遠不夠的。整個新聞客戶端顯得像是一個菜市場,沒有態度、沒有風格,閱讀感受單一化,呈現了碎片化的特點。新聞不只是讓用戶能夠了解身邊發生的新鮮事,還有宣傳正面思想和傳播正能量的作用,新聞應該還要給人們帶來新的思考。讓機器做出正確判斷很簡單,但是讓機器綜合心理學、社會學、乃至某細分領域內的規則做出判斷還要正確地引導受眾則很難,正如現在演算法技術還不能完成一篇富有人文性、文學性和批判性的深度報道,它止步在了碎片式的、表層的傳播范疇。
4.1.2容易引起「信息繭房」效應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是凱斯.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一書中提出的。意指受眾在過度的信息自我選擇之中,這樣會降低接觸外界其他信息的可能,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蠶繭一般的「蠶房」中的現象。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被自己的興趣引導,信息窄化帶來了受眾對信息接收的單一性,這種單一性的可能會使受眾陷入循環,加重受眾信息同質化。
4.1.3演算法推送的「偽中立性」
客觀和全面是新聞倫理的基本要求,新聞從業者必須從可好信息源來獲取真實的信息,以客觀的態度反應現實。我們慣常認為,互聯網技術服務商是技術中立者,不需要承擔約束大眾媒體的社會責任,然而當信息把關人又新聞編輯轉變為演算法工程師,傳統的媒介倫理似乎已經失效。演算法具有商業傾向性,「中立性」是演算法平台用以逃避媒體責任的理由,給大眾媒介造成傳播亂象,如此一來更像是一場演算法平台「肆意妄為又不想負責」的詭辯。
演算法平台的信息源是經過選擇和過濾的,「頭條號」的內容占「今日頭條」整個信息系統的絕大部分,然而在「人人都可以做新聞人」的時代,頭條號平台是一個開放的網路媒介環境,存在大量的偏見和錯誤的認知。無論是「今日頭條」平台設立的演算法規則,還是其他爬蟲的抓取的關鍵詞,演算法系統的信息源很多是具有目的性的、有偏見和非客觀的信息,所以信息源不能直接作用於用戶。因此,篩選演算法系統的信息源與傳統的人工編輯相比較,范圍極廣且很難把關,若演算法被惡意利用,那麼使整個傳播系統將會被輕易控制。
4.1.4演算法推送里的「議程設置」
原議程設置功能揭示的重要內涵是:「受眾對新聞的看法雖然被大眾媒體議程設置功能所主導,但其更深刻的是議程設置給大眾媒體新聞帶來放大與延伸,從而使受眾對新聞選擇做出能動性修正,讓受眾在滿足需求和媒介依賴中逐漸培養出的潛在認同感」。
推送演算法技術在互聯網平台的運用,使原來傳統媒體主導的議程設置過程發生了變化,伴隨著傳播權的轉移、公眾參與度的提高和信息量劇增等原因導致議程設置功逐漸能減弱。過往傳統新聞的內容是由編輯有選擇地進行報道後再呈現在受眾面前的,而個性化新聞推送是用戶自己來選擇看哪一方面的內容,而這一環節中,天然的技術賦權將傳播權從傳統媒體下放至平台的用戶,使得受眾和社會的連接無需依賴傳統媒介,新聞媒體作為把關人的作用和議程設置功能都在減弱。
4.2演算法新聞治理缺陷下的演算法權利異化
演算法作為人工智慧的基石之一,是「一種有限、確定、有效並適合用計算機程序來實現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計算機科學的基礎」。近年來,伴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演算法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人工智慧時代正逐漸從想像成為現實。藉助於海量的大數據和具備強大計算能力的硬體設備,擁有深度學習演算法的人工智慧機器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和強化訓練來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解決很多人類難以有效應對的治理難題。伴隨人工能演算法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重要性的日漸凸顯,國家和社會對於演算法的依賴也逐漸加深,一種新型的權力形態——演算法權力也隨之出現。
可以把演算法權利分為四種:數據主權、演算法設計權、研發的資本權和演算法控制權。由於前三種權利都是單向的、演算法開發者賦予演算法的權利,是屬於演算法開發者的,與演算法分發平台呈現的效果沒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本文將著重論述演算法控制權。
演算法控制權是雙向的,用戶是演算法技術數據行為的提供者,同時又是被演算法技術控制的受害者。例如我們看到「今日頭條」會通過推送演算法來監管用戶的發布和瀏覽行為,同時平台會通過演算法決策系統來實現內容的發布去引導用戶。演算法控制權當然是一種天然技術賦予的權利,但演算法控制權是在用戶提供數據行為的情況下才得以實現的,因此演算法控制權既存在內容生產權,同時有要尊重和保護演算法相對人的義務。
正因為如此,演算法技術被認為是一種雙刃劍,一方面演算法能夠做出精準的行為預測,可以為管理者提供非常好的循環干預機制;對於公共行為主體來說,可以通過對大數據的應用來解決社會治理問題,對於私人主體來說可以藉助數據來提供個性化和定製化的服務;另一方面,演算法技術存在著諸如利益和風險不對稱等問題,而且由於演算法技術發展的超前性,新科技的創造者具備不對稱的信息和技術優勢,能夠按照自身利益的需求來塑造在平台上的演算法推送邏輯和社會系統,這帶來了監管的不確定性。人們要通過集體行為去承擔社會責任,通過這樣的方式規制演算法權利,可以讓我們能夠對演算法分發系統的意義和價值得到更深刻的思考。
❷ 機器倫理學是指造人工智慧的主體自身的道德
是
在發生碰撞的情況下,特斯拉汽車不會自動操作或關閉自動緊急制動(AEB)系統,前提是駕駛員是駕駛員。換句話說,司機的行為不會受到干擾——即使是他們自己造成了碰撞。相反,如果汽車檢測到潛在的碰撞,它會發送警報給司機採取行動。然而,在「自動駕駛」模式下,汽車應該為行人自動剎車。
一些人認為,如果汽車可以避免碰撞,那麼它就有道義上的義務在任何情況下都凌駕於駕駛員的行為之上。但我們會希望自動駕駛汽車做出這樣的決定嗎?生命的價值是什麼?如果汽車的計算機能夠評估車內乘客和行人的相對「價值」會怎樣?如果它的決定考慮到這個價值,從技術上講,它只是做了一個成本效益分析。這聽起來可能令人擔憂,但已經有技術正在開發中,可以實現這一點。例如,最近重新命名的Meta(前Facebook)擁有高度進化的面部識別功能,可以輕松識別場景中的個人。
如果這些數據被整合到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的人工智慧系統中,該演算法可以對每條生命進行價值評估。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及其同事在2018年進行的一項廣泛研究中描述了這種可能性。通過道德機器實驗,研究人員提出了各種自動駕駛汽車的場景,迫使參與者決定是殺死一個無家可歸的行人還是一個行政人員。
結果顯示,參與者的選擇取決於他們國家的經濟不平等程度,經濟不平等程度越高,他們就越有可能犧牲無家可歸的人。這種數據聚合雖然沒有進化到什麼程度,但已經在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中得到應用。社會信用體核此系決定著人們擁有哪些社會權利。
❸ 不粘鍋的塗層是否對人體有害
不粘鍋塗層沒有毒。
常見的不粘鍋塗層是特氟龍塗層。使用特氟龍不粘塗層的炊具在常溫至26℃溫度范圍內都不會發生任何漏頃纖變化,但當溫度超過26度時,塗層逐漸變得不穩定起來。
但日常烹飪乎敬時溫度很難達到26度返仿以上,因此正常烹調的情況下並不會產生有毒物質。
❹ 我的青島姑娘在哪個網站首發
您好,我的青島姑娘在網易雲音樂首發!網易雲音樂是一款音樂應用,聚合海量無損高品質音樂,擁有海量優秀MV和最新的音樂資訊,提供愛好者獨到的音樂生活體驗。在網易雲音樂上,只要搜索「我的青島姑娘」,就可以立即獲得該歌曲,享受最新、最精準正冊游的音樂推薦服務!其次,我的青島姑娘在網易雲音樂首發。這支歌曲有一個激舉銷動人心的節奏,伴隨著青島特有的海濱風情,慶祝著青島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功。它不僅受到青島本地觀眾的一致好評,也得到了全國各地樂迷的認可和擁護。它表達了一種深厚的感情——對城市的熱愛、對故鄉的思念和對家鄉的深情致謝。姿察
❺ web 2.0到底是什麼
是互聯網的讀者,你也應該是互聯網的作者;
你不該只是在互聯網上沖浪,你本身就是波浪製造者。Web 2.0 之於Web 1.0 ,如同分布式計算之於集中式計算,網格之於大型主機。
WEB2.0概念詮釋
Web2.0,是相對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聯網模式)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是一次從核心內容到外部應用的革命。由Web1.0單純通過網路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系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已經成為互聯網新的發展趨勢。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邁進!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信息」發展;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轉變;作者由程序員等專業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戶發展;應用上由初級的「滑稽」的應用向全面大量應用發展。
總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應用:
1、 Blog(from wiki)
歷史:
Blog一詞本起源於 weblog,意思是網上日誌。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編輯Jesse J. Garrett (http://www.jjg.net),將一些類似blog的網站收集起來,寄給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隨後將名單發布在CamWorld網站上,許多人亦陸續將blog的URL給Cameron,慢慢的,一個新的網路社區儼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 (http://www.eatonweb.com)成立一個weblog 目錄,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http://www.peterme.com)首次使用縮略詞「blog」,成為今天常用的術語。但是,blog 真正開始快速發展的轉折點,是在1999年6月,當時Pitas開始提供免費的weblog服務,緊接著8月,Pyra lab推出了現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簡單易學的說明,以及能通過FTP直接將blog發表在個人網站上的功能,這帶給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經有了很多Blog託管服務商(BSP),業內人士對其盈利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
Blog的特點
Blog是個人或群體以時間順序所作的一種記錄,並且不斷更新。blog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響/留言/評論(comment)的方式來進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語,也借鑒了大量檔案管理用語。一個blog亦可被視為一個檔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與傳統檔案不同的是,blog的寫作者(blogger),既是這份檔案的創作人(creator),也是其檔案管理人(archivist)。
Blog大量採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術,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須符合由W3C發布的XML 1.0規范。對讀者來說,可以通過RSS訂閱一個blog,確知該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對Blog作者來說,RSS可以使自己發布的文章易於被計算機程序理解並摘要。
對知識管理和創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態和途徑。對漢語為母語的人而言,blog寫作既接續了漢語筆記文學的優秀傳統,更充分鼓勵了個人表達。從交往形態考察,網志空間(blogosphere)設定了積極的讀者、作者、編者互動轉換關系,「言者互重,閱者相惜 」。
2、 Tag (from blogbus)
什麼是Tag?
Tag(標簽)是一種更為靈活、有趣的日誌分類方式,您可以為每篇日誌添加一個或多個Tag(標簽),然後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誌,並且由此和其他用戶產生更多的聯系和溝通。不僅如此,我們還通過與Technorati的合作,把您的Tag發送到全球Blog空間,和全世界的人們共同分享。
Tag體現了群體的力量,使得日誌之間的相關性和用戶之間的交互性大大增強,可以讓您看到一個更加多樣化的世界,一個關聯度更大的Blog空間,一個熱點實時播報的新聞台。Tag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網路新體驗……
當然,您也可以簡單地把一個Tag(標簽)理解為一個日誌分類,但是Tag和分類的不同之處也很明顯:
首先,分類是您在寫日誌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寫完日誌之後再添加的;
其次,您可以同時為一篇日誌貼上好幾個Tag(標簽),方便自己隨時查找,而原先一篇日誌只能有一個分類;
再次,當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Tag之後,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經常寫的是哪些話題;
最後,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樣的Tag(標簽),進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Blogger。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您寫了一篇到西湖旅遊的日誌,原來您都是把這一類的日誌放到自己的「驢行天下」分類下,但是有了Tag之後,您可以給這篇日誌同時加上「旅遊」、「杭州」、「西湖」、「驢行天下」等幾個Tag,當瀏覽者點擊其中任何一個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這篇日誌。同時您自己也可以通過點擊這幾個Tag,看看究竟有誰最近也去了杭州旅遊,或許你們還可以交流一下旅遊心得,成為下一次出遊的夥伴呢!
3、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會性網路軟體,依據六度理論,以認識朋友的朋友為基礎,擴展自己的人脈。並且無限擴張自己的人脈,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獲取一點,得到該人脈的幫助。
SNS網站,就是依據六度理論建立的網站,幫你運營朋友圈的朋友。
4、 RSS(from wiki)
RSS是一種用於共享新聞和其他Web內容的數據交換規范,起源於網景通訊公司的推"Push"技術,將訂戶訂閱的內容傳送給他們的通訊協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個解釋的其中一個: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簡單的整合)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豐富站點摘要)
但其實這三個解釋都是指同一種Syndication的技術。
目前RSS規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同,風格不同,制定標準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脈相承。1.0版更靠攏XML標准。
RSS目前廣泛用於blog、wiki和網上新聞頻道,世界多數知名新聞社網站都提供RSS訂閱支持。
5、 Wiki(from wiki)
Wiki一詞源自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點快點」之意。在這里Wiki指的是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系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有人認為,Wiki系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的網路系統,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而且這種創建、更改、及發布的代價遠比HTML文本小;與此同時Wiki系統還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為協作式寫作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最後,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了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它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優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用某個領域的知識。
Wiki起源
1995年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創建了全世界第一個wiki系統-WikiWikiWeb,並用它建立了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沃德?坎寧安創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稱,並且實現了支持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這個系統是最早的Wiki系統。從1996年至2000年間,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圍繞著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不斷發展出一些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從而使Wiki的概念不斷得到豐富。同時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傳播,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體系統。
Wiki的歷史不長,無論是Wiki概念本身,還是相關軟體系統的特性,都還在熱烈的討論中;所以怎樣的一個站點才能稱得上是一個Wiki系統還是有爭議的。與Wiki相關新近出現的技術還有blog,它們都降低了超文本寫作和發布的難度。這兩者都是同內容管理系統密切相關的。
Wiki的特點
使用方便
維護快捷:快速創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頁面(這也是為什麼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格式簡單:用簡單的格式標記來取代 HTML 的復雜格式標記。(類似所見即所得的風格)
鏈接方便:通過簡單標記,直接以關鍵字名來建立鏈接(頁面、外部連接、圖像等)。
命名平易:關鍵字名就是頁面名稱,並且被置於一個單層、平直的名空間中。
可增長
可增長:頁面的鏈接目標可以尚未存在,通過點擊鏈接,我們可以創建這些頁面,從而使系統得以增長。
修訂歷史:記錄頁面的修訂歷史,頁面的各個版本都可以被獲取。
開放性
開放的:社群內的成員可以任意創建、修改、或刪除頁面。
可觀察:系統內頁面的變動可以被來訪者清楚觀察得到。
由於Wiki的自組織,可增長以及可觀察的特點,使Wiki本身也成為一個網路研究的對象。對Wiki的研究也許能夠讓人們對網路的認識更加深入
理論和技術:
1、 六度關系理論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的心理學家米格蘭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這個理論可以通俗地闡述為: 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六度分隔」成為人際關繫世界中無可否認而又令人震驚的特徵,許多社會學上的深入研究也給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說明這一特徵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 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的瓦茨教授領導的EMAIL試驗也再次證明了這一人際關繫世界中驚人的規律。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六十億人怎麼可能真的構成如此緊密的相互關聯呢?是互聯網使一切成為現實。
2、 Xml
XML即可擴展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標記是指計算機所能理解的信息符號,通過此種標記,計算機之間可以處理包含各種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義這些標記,既可以選擇國際通用的標記語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象XML這樣由相關人士自由決定的標記語言,這就是語言的可擴展性。XML是從SGML中簡化修改出來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3、 AJAX
Ajax並不是一種技術。它實際上是幾種已經在各自領域大行其道技術的強強結合。Ajax混合了:
* 基於XHTML/CSS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實現動態顯示與交互
* 通過XML和XSLT進行數據交換及處理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術
直觀一點的說Ajax能夠實現不刷新瀏覽器窗口(當然更不用安裝額外的插件)而滿足用戶的操作,現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網站,很多是用這項技術實現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2SIMPLE的Co-mment系統雖然沒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經暗合容Ajax,實現了不刷新網頁提供動態內給用戶。
現有的產品:
Wiki網路、Wallop 、yahoo360 、openbc 、 cyworld 、43things 、 flickr、 del.icio.us、 cragslist 、glob 、客齊集、 friendster 、 linkin 、UU通 、 優友 、 天際網 、愛米網 、linkist 、新浪點點通、skype、億友、cyworld
現在說說web2.0的具體應用。
歷史很重要。對一個技術的學習也應當從歷史出發,通過其在時間形成歷史的流變,得以知曉現狀,甚至能夠預知未來。
那Web 1.0是什麼呢?
他們說,記得靜態HTML的WWW時代么?
(那個時代的WWW應用、人們的Web體驗、對社會的影響如何?)
那麼動態HTML和靜態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對了,他們是真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響上,與1.0相比,擴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現的數據存儲在資料庫中,通過Web服務端的程序,應用戶的請求,取出數據,加上事先設計的模板,動態的生成Html代碼,發送到用戶的瀏覽器那裡。
他是1.0系列,應為用戶在瀏覽器中所見和Web 1.0一樣,它有0.5的升級,因為數據不是事先製作並發布,而是動態生成,和用戶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在加0.5,到Web 2.0,變化是在哪裡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變的,會繼續朝著什麼方向改變互聯網和社會呢?)
更新:關於各個版本的差別,看看亞馬遜的例子。
事情沒有那麼幸運,Web 2.0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階段,是促成這個階段的各種技術和相關的產品服務的一個稱呼。所以,我們無法說,Web 2.0是什麼,但是可以說,那些是Web 2.0。
WikiPedia的Web 2.0條目下列出了這些條件:
* CSS 和語義相關的 XHTML 標記
* AJAX 技術
*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 簡潔而有意義的 URLs
* 支持發布為 weblog
*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 一些社會性網路元素
必須具備的要素有:
* 網站應該能夠讓用戶把數據在網站系統內外倒騰。
* 用戶在網站系統內擁有自己的數據
* 完全基於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過瀏覽器完成。
(以上內容引用自英文版維基網路)
雖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不過,對於其中談到的幾個要素,大家還是公認的。
- 基於RSS/ATOM/RDF/FOAF等XML數據的同步、聚合和遷移。
數據不再和頁面和網站混粘在一起,它獨立了,它跟著用戶走。這是Web 2.0的很重要特徵。這也是為什麼Blog是Web 2.0的代表的原因。在網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獨立的一則則的網志。
獨立,然後有物理表現。現在,就能讓他們活躍起來。透過對XML數據的處理,這些內容能被自由的組合,被各種應用程序,不論是Web程序還是桌面程序等呈現和處理。
(更新:參看商業周刊的All Your Info in One Place)
當然,最重要的是背後的人。
- 社會性因素。
內容跟著人走,內容又能夠被用戶自由的組合,也就是說,用戶能夠自由的藉助內容媒介,創建起一個個的社群,發生各種社會性的(網路)行為。
此外還有標簽以及建立在開放標簽系統之上的Folksonomy。
- 第三個公認的因素是開放API,這個技術性稍強些,得另花時間研習,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 map等。
(Web 2.0是個大筐,裝了好多東西)
從Web應用的產品/服務生產者角度來說,該如何創建Web 2.0的產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這么幾點,一個是微內容(這里有定義),一個是用戶個體。除了這兩個最基本的之外,還可以考慮社群內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微內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戶所生產的任何數據都算是微內容,比如一則網志,評論,圖片,收藏的書簽,喜好的音樂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它的數量、重要性,還有我們對它的依賴,並不亞於那些道貌岸然、西裝革履的正統文章、論文、書籍。
對微內容的重新發現和利用,是互聯網所開創的平等、***、自由風氣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聯網相關技術消減信息管理成本之後的一個成果。
我們每天都生產眾多的微內容,也消費著同樣多的微內容。對於Web 2.0來說,如何幫助用戶管理、維護、存儲、分享、轉移微內容,就成了關鍵。
用戶個體。對於Web 1.0的典型產品/服務來說,用戶沒有具體的面貌、個性,它只是一個模糊的群體的代名詞而已。但是對於Web2.0的產品和服務來說,用戶是個實實在在的人。Web 2.0所服務的,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如同幽靈般的概念。並且,這個人的具體性,會因為服務本身而不斷地充實起來。
如何為這個具體的個體服務,是Web 2.0設計的起點。
因此,一類可以被稱作Web 2.0的產品/服務將是這樣:
服務於用戶個體的微內容的收集、創建、發布、管理、分享、合作、維護等的平台。
這是表。
里呢,恐怕就設計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內容的XML表現;微內容的聚合;微內容的遷移;社會性關系的維護;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其質,是否就是開源、參與、個人價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許多方面起頭並進又相互牽連的一個新的階段的到來。因此,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那麼,對於Web開發人員來說,Web2.0意味著什麼呢?
他們說Web2.0階段,Web是一個平台,或者說,Web正在變得可編程,可以執行的Web應用。野心家們設想這個它的終極目標是Web OS。
Web 1.0時候,Web只是一個針對人的閱讀的發布平台,Web由一個個的超文本鏈接而成。現在的趨勢發生了變化,Web不僅僅是Html文檔的天下,它成了交互的場所。
Web 2.0 Conference網站的橫幅引用Jeff Bezos的話說「Web 1.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for people,web 2.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better for computers」。
具體來講,他們說Web成為一個開發環境,藉助Web服務提供的編程介面,網站成了軟體構件。
這些,就是Web Service的目標吧,信息孤島通過這些Web Service的對話,能夠被自由構建成適合不同應用的建築來。
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編程介面衍生出的各種應用。
為什麼要開放APIs,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業方面的技術策略。當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是什麼呢?
這種交互不僅體現在不同的網站服務之間,同時還體現在用戶和Web之間在瀏覽器上的交互。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味書簽的收藏中Web2.0和AJAX如此相關的一個原因。
在Web頁面上使用桌面程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這恐怕也是Web可編程的一個方面,Web頁面不再是標記和內容混合那樣的簡單,它就是一個可以編程的地方(是這樣理解吧?)
有人反對說,AJAX的使用對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 1.0的站長才關心這個事情吧,在Web 2.0時候,站長應該關心的是用戶參與的便利、用戶的自由度,至於搜索,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不著操心,Google不是已經順應這個趨勢,讓大家主動提交了么?
可編程的第三個方面,是否在於Web應用和桌面應用之間的無縫連接趨勢的出現?類似這里說的「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
......
自己不是專業開發人員,對Web OS的學習就點到為止,下次換個方向,否則我非頭大不可。
---------------------
cathayan和Live21說Web 2.0其實思路很古老,就是internet 1.0的回歸。
Live21那裡提到「關於概念的炒做應該不是一次兩次的問題了」。
提到概念炒作,我還真見到過,今天在一篇報道中看到作為WEB 2.0的BSP的字眼,好笑得很。
不過,我真想說明,在目前中文Blog空間內能查閱到的學習、探討Web 2.0的資料都不是炒作,因為包括我在內,大家都沒有任何商業背景(注意,新聞報道中的那些Web 2.0除外)。
[Web 2.0是個歷史學的概念,而非是個技術性的概念,它是對Web發展歷史斷代的成果。對這個概念的梳理,能幫助我更好的把握互聯網正在發生的技術與文化。]
中文網志圈談論的Web 2.0內容摘要:
- 「我覺得最有價值的一個是, web應用的數據格式開始逐漸出現了交換「標准」...這些標准...更加容易被機器自動化處理...能幫助人更好地過濾和定製化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務將以web service的形式來提供,...這使得web 服務可以被互相集成, 從而誕生更多新的服務...人的重要性被提高了。過去web更多注重在信息提供, 而現在的越來越多的應用更加關注人,也就是所謂「社會性」。此外web的可用性改進正在被越來越重視...」[老冒:朝web 2.0潑點冷水]
- 「RSS逐漸成為在線內容提供服務的標准發行平台。Blog以及user-generated內容的興起。My Yahoo提供的RSS整合型服務。同時提出了值得密切關注的一些發展中領域,其中包括搜索技術,個性化,User-Generated內容(包括 blog,評論,圖像和聲音),音樂,短視頻和Accessibility(易訪問性)」[Owen:Mary Meeker新作 - 關於Digital World的發展報告的摘取]
- 「我們談論的Web2.0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可讀寫的網路,這種可讀寫的網路表現於用戶是一種雙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說網頁與用戶之間的互動關系由傳統的「Push」模式演變成雙向交流的「Two- Way 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對於Web服務的開發者來說,Web2.0帶來的理念是服務的親和力,可操作性,用戶體驗以及可用性。」[Owen:BaCKpACK-體驗可讀寫的Web服務]
- 「web 2.0是一種可以被分發的信息概述,web文檔被格式化成了web數據。我們不會再看到不同舊地信息,現在我們所注意到是一種聚合、再混合內容的工具。」[songzhen:也說Web 2.0的翻譯]
- 「從這些應用中可以看到:如果基於傳統的HTML,同樣的功能實現將變得非常復雜和不穩定,數據的再生產和交換成本是很高的。所以:RSS這個標准最終要的貢獻就是使得互聯網的大部分網站變得可編程:類似的例子還有Blog中的:TrackBack Ping等機制,這些機制都是依賴XML/RPC實現的。當初為Lucene設計一個RSS/XML的介面也是為了這個初衷,它使得全文檢索服務可以輕松的嵌入到各種應用中,通過關鍵詞將各種內容之間實現更豐富的關聯(Well Referenced)。」[車東:RSS,簡單協議使得互聯網可編程]
-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聚合(通常來說,更好的聚合應該基於個人知識管理和人際關系管理)很顯然應該成為新一代或者說web2.0架構的核心之一。還有,你會重新發現,恰好是分散帶動了聚合,聚合促進了分散,通過聚合的思維,互聯網的網路狀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密集,web2.0就變得越來越有趣味,它將web1.0時代的碩大節點即門戶網站不斷消解,去努力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的自然網路圖譜。」[Horse:rss,聚合的無數可能]
- 「新的web2.0網站都依賴於用戶參與、用戶主導、用戶建設」。[Horse:Web 2.0這個詞]
- Keso:Web 1.0與Web 2.0的區別
-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門戶,成為一個新的中心,但這里有一個重大的區別。門戶是只讀的,它帶有某種鎖定的性質。你可以離開門戶,但你無法帶走門戶的內容。Bloglines則完全不同,你覺得它好用,就會繼續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歡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導出你的OPML,到另一個 RSS訂閱網站,或者乾脆用客戶端軟體瀏覽同樣的內容。所以,像Bloglines這樣的網站,是可寫的,你可以導入,也可以導出。就像你對信息擁有選擇權,對服務提供商也同樣擁有選擇權,沒有人可以鎖定你,主動權在你自己手上。」[Keso:再說信息選擇權]
-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 2.0服務,通過開放API獲得了很多有趣、有用的想法,並藉助外部的力量,讓用戶獲得了更好的體驗。更多大公司也加入到開放API的潮流中,Google、Yahoo!、Amazon、Skype。Google桌面搜索今年3月才開放API,很快就產生了大量的創造,大大擴充了可搜索的文件格式。」[Keso:開放API]
- 「歸納:web1.0天天談門戶,web2.0談個人化;web1.0談內容,web2.0談應用;web1.0商業模式,web2.0談服務;web1.0談密閉、大而全,web2.0大家談開放、談聯合;web1.0網站中心化,web2.0談個人中心化;web1.0一對一,web2.0談社會性網路;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幹了什麼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麼呢。。。」[van_wuchanghua:發現了N.HOOLYWOOD,我還知道你今年夏天要干什麼]
- 「我認為Web2.0有下面幾個方面的特性: 個性化的傳播方式. 讀與寫並存的表達方式. 社會化的聯合方式.標准化的創作方式. 便捷化的體驗方式. 高密度的媒體方式.」[飛戈:Web2.0與未來的網路]
- 「用RAILS寫的網站帶有典型的讀寫網路的特徵:RAILS創建的三個架構中的ACTIVE RECORD這個模塊中,如果你讀讀它最重要的基類 ActiveRecord::Base,你會發現有CREAT,EDIT,SAVE,DESTROY這些方法已經天然包含在內了,這讓實現一個資料庫的CRUDS行為變得如此簡單。由於這些類的方法直接和網頁的名稱映射到一起,這使得網頁本身就像一個可以編緝的資料庫的數據項。」[Blogdriver:RUBY ON RAILS,wEB2.0世界新生的創造力]
- 「Greasemonkey一定名列前茅。這個通過User Script就能修改任何網頁輸出效果的插件極大的提高了用戶閱讀的自主性,一推出就引起了轟動,同時也引來了不少爭議。」[Webleon:platypus,完全可寫的互聯網]
-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信息」發展;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轉變;作者由程序員等專業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戶發展;應用上由初級的「滑稽」的應用向全面大量應用發展。 」
Blog:個人媒體崛起
在Web 2.0 的世界中,Blog(中文翻譯作「網志」、「博客」)絕對是個「招牌菜」,它已獲得了廣泛的知名度。
「911 事件」是Blog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階段。人們發現,恐怖事件現場當事人建立的Blog才是最可能給出第一手和最真實信息的人。一個重要的博客類戰爭Blog(WarBlog )因此繁榮起來。「對911 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描述不在《紐約時報》,而在那些倖存者的Blog中」一位Blog作者寫道。
在中文世界,讓「博客」一舉成名的人當屬「木子美」,她對個人隱私毫不避諱的曝光,完全顛覆了中國人的倫理傳統。網民們蜂擁而至「木子美」的Blog,「木子美」私生活曝光的同時,Blog也走進大眾傳播領域。
Blog並不是一個充滿技術含量的概念,為了便於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