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麥加 麥地那 巴格達 在哪個地理位置
麥加在位於阿拉伯半島的沙烏地阿拉伯 是弊歷伊斯蘭含卜讓教的聖城 巴格達在伊拉克 位於兩談局河流域 就是古巴比倫的發源地 兩者都在西亞
『貳』 副朝覲的順序
赴朝覲的順序具體是。
1、第一站:到達麥加城外一個指定的受我地點格特,先受戒伊哈拉姆,沐浴、脫去常服、換上戒服,開始誦念應召詞。
2、第二站:入禁寺哈蘭,巡遊天房七圈,行走中高念費詞,稱為塔瓦夫。後飲滲泉水。
3、第三站:奔走阿伊,在天房之東的賽法與麥爾卧兩座小山之間往返奔走七次,在奔走中贊頌安拉。如此即完成了副朝的功課,專為副朝而來者,便可開戒。
4、第四站:做正朝的舉意,再次換上戒服,於伊歷12月8日赴麥加東郊7公里處的米那山住下,從晌禮開始,過夜到第二天晨禮。
5、第五站:伊歷12月9日晨,從米那山出發到阿拉法特山,贊頌安拉,誦讀《古蘭經》,為本人和親友做討白,記想死後復活日的情景,日落後方可離去。
6、第六站:入夜時到達穆茲代里法山,露宿山麓,採集小塊、射石以備驅邪(打鬼)。射石的石子是49顆或者70顆。
7、第七站:次日返回米那山,向三根象徵惡魔的大石柱射石子。投銷激納石之後是宰牲,稱為古爾邦尼,時間是伊歷12月10日,即全體穆斯林共慶的宰牲節。隨後開戒,理發、鉛者剃須或剪指甲。女子也象徵性地剪頭發,換上俗裝,以示開戒。
8、第八站:返回麥加城,回到禁寺繞行天房七圈,志願到兩山之間奔走。再回米那山住三、四天,每日射石一次。伊歷12月12日,到天房繞行,做杜阿,求主恕饒,完成朝覲功課。自此,朝覷者得哈吉尊虧沒稱。也有人去麥地那敬謁聖陵和去耶路撒冷訪問阿克薩清真寺。這些都是吉祥的副功。
『叄』 古今中外有名的旅行者都有誰(列舉3~5個)
一、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出生於克羅埃西亞考爾楚拉島,義大利旅行家、商人,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據稱17歲時,馬可·波羅跟隨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歷時約四年,於1275年到達元朝的首都,與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誼。
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
回到威尼斯之後,馬可·波羅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里口述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寫出《馬可·波羅游記》(Il Milione)。
但其到底有沒有來過中國卻引發了爭議。
二、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三、鄭和(1371年? - 1433年?), *** ,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
明朝太監逗培咐,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
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
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
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說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里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四、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五、馬歡,字宗道,號會稽山樵, *** ,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信奉 *** 。
明代通事(翻譯官)。
馬歡精通波斯語、 *** 語,在鄭和使團中,作為通事、教諭,一身兼兩職,既為外事翻譯,又負責傳播中華文化。
由於他「善通番語」被選入鄭和船隊,曾隨鄭和於1413年、1421年中消、1431年三次下西山純洋,親身訪問占城、爪哇、舊港、暹羅、古里、忽魯謨斯、滿剌加、亞魯國、蘇門答剌、錫蘭、小葛蘭、柯枝、古里、祖法兒等國, 並到麥加朝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可·波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玄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和
『肆』 麥地那麥加,沙特暫停前往聖地麥加和麥地那朝覲
沙烏地阿拉伯暫時禁止朝聖者前往聖地麥加和麥地那,試圖通過防止冠狀病毒傳播來確保公共安全。
大多數外國朝聖者經常在麥加完成宗教任務之前或之後參觀麥地那的先知清真寺,這也被叫停。
這是周四早些時候宣布的一些預防性限制措施之一,沙特衛生當局密切監測病毒的傳播。來逗如裂自被認為有傳播病毒特別高風險的國家的旅遊簽證持有者也將被拒絕入境。
此外,沙特國民和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公民暫時無法使用國民身份證出入沙特王國。如果沙特人和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的公民使用國民身份證離開或進入沙特王國,他們在沙特王國境內並希望返回本國,則可例外。
入境點的衛生當局將在旅客抵達沙烏地阿拉伯之前核實他們訪問了哪些國家,並採取一切必要的預防措施。
沙特山閉官員強調,這些限制是臨時性的,衛生當局將不斷審查。他們重申沙特王國支持並實施國際努力,限制病毒的傳播,外交部敦促公民不要前往受冠狀病毒影響最嚴重的國家。
每年有近700萬烏姆拉(副朝)朝聖者訪問沙特,其中大多數人抵達吉達和麥地那的機場。
早些時候,有消息稱,7名沙特人是巴林和科威特最新的冠狀病毒病例之一。巴林衛生部周三說,6名沙特婦女的病毒檢測呈陽性。
他們從伊朗乘飛機抵達巴林國際機場。全國確診病例總數為26例。為了限制病毒的傳播,學校和大學已經暫停了兩周的學習。
科威特宣布了第一例沙特公民感染該病毒的病例。這名男子從伊朗城市馬什哈德抵達伊朗,已被隔離14天。到目前為止,在科威特已確認了26例這種病毒病橡豎例。
沙特衛生部一直在為周邊阿拉伯國家提供控制冠狀病毒等傳染病和應對突發衛生事件的建議和指導方針。
公共衛生部副部長哈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約克達爾博士說,這些准則是根據沙烏地阿拉伯在朝覲季節保護朝聖者健康和福祉的經驗制定的。
他星期三率領沙特代表團出席了阿拉伯國家衛生部長理事會執行辦公室在開羅阿拉伯聯盟總部舉行的會議。
『伍』 鄭和介紹
鄭和世稱三保太監,十五世紀初葉著名的航海家。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間,鄭和率眾七次遠航。第一次從永樂三年六月到永樂五年九月,自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歷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印度西海岸的柯欽以至古里(今科澤科德)。第二次從永樂五年十一月到永樂七年七月,沿同樣的路徑至古里。第三次從永樂七年九月到永樂九年六月,以東印度洋為中心,從爪哇、蘇門答臘往錫蘭,又北上印度東海岸,抵孟加拉灣,然後折回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修築城塞後返國。第四次從永樂十一年十月到永樂十三年七月,又經東印度海岸折往波斯灣,到達霍爾木茲。也有認為這次遠航到達東非沿海的。第五次從永樂十五年秋到永樂十七年七月,與前次航線相同,抵波斯灣,又另分一支船隊經由阿拉伯南岸遠航到東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臘瓦、馬林迪等地。第六次從永樂十九年春到永樂二十年八月,除駛入波斯灣外,另有分隊繞東非沿海諸港口航行。第七次從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進行了經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灣的最後一次航行。這次,鄭和的部下到達了阿拉伯的麥加。據《明史》記載,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所率部眾就有二萬七千多人,船舶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就有六十二艘,規模之大,史所未有。前後七次所經國家凡三十餘國。這樣的空前壯舉,較之葡萄牙的達·伽馬由伊斯蘭教徒導航橫渡阿拉伯到達科澤科德早八十多年,也加深了中國和所到各地貿易和文化交流。而鄭和遠航對東南亞地區的開發,貢獻尤大。
鄭和的航海筆錄
鄭和船隊到達舊港(今蘇門答臘島的巨港)的時候,突然遭到海盜的攔截襲擊。這群海盜的頭子叫陳祖義。陳祖義本是廣東人,洪武年間跑到現在的南洋,召集一夥人佔領了舊港,常常打劫路經此地的商船,許多國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這一次,陳祖義見鄭和船隊船多兵眾,不敢貿然下手,就假意向鄭和投降,暗地裡卻准備打劫船隊。鄭和及時發現了陳祖義的陰謀,立即部署對策。等陳祖義率眾人來搶劫時,他指揮將士們把海盜打敗,殺死了五千多搏梁人,燒毀了海盜船隻十艘,俘獲七艘,還活捉了陳祖義。 在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贈送了許多禮物給明朝,表示兩國修好。哪知貪心不足的亞烈苦奈兒見鄭和船隊裝載了大量金銀,就假意請鄭和到他的宮殿。盛宴招待之後,他再次岩碧向鄭和索取金幣,暗地裡卻發兵去劫奪鄭和的船隊。鄭和沉著冷靜,了解到錫蘭山的大部分兵力已派去攻打船隊,都城空虛,就火速傳令,調來了兩千多將士基棗運,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錫蘭山的都城,生擒了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領兵打劫船隊的將領聽說明軍回攻都城,趕忙下令撤兵回救。鄭和的軍隊乘勝殺了個回馬槍,又把敵兵打地潰不成軍。他們只得向明軍投降了。鄭和當場釋放了投降的將士兵卒,只把亞烈苦奈兒和幾個重要官屬扣留在船上,然後繼續訪問其他地區。 當鄭和的船隊到達木古都束時。國王親自去迎歡,並且設宴款待。鄭和向國王和王妃贈送了絲織品陶器和茶葉。國王送給明朝皇帝一隻珍貴動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長頸鹿。回來的時候,不僅帶回來了十七國的使節,和他們同來中國訪問的,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都同明朝建立了邦交。鄭和還帶回來了忽魯謨斯的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阿丹國的麒麟、長角馬哈獸;木古都束的花福祿和獅子;卜刺哇的千里駱駝和駝鳥。
鄭和在國內休整了一年多時間後,永樂十年十一日,成祖又令他第三次遠航西洋諸國。這次正好趕上了東北季風時節,鄭和的船隊順風而行,不久就到達蘇門答刺(今印尼蘇門答臘島)。
蘇門答刺剛剛經過一場大的事變,使鄭和的訪問遇上麻煩。原來,蘇門答刺的西面有個那孤兒國。1408年(明樂永六年),那孤兒國和蘇門答刺打了一仗,蘇門答刺國王中箭身亡。王子年齡尚小,不能替父王報仇。王後卻復仇心切,她曉諭全國:誰能領兵打敗那孤兒國,替先王報仇,我就嫁給他,並請他當國王。一個有本領的漁夫奮勇領兵打敗那孤兒國的軍隊,殺了他們的國王。漁夫娶了王後,當上了蘇門答刺國王。老國王的兒子長大以後很不甘心。他培植了一夥心腹勇士,乘機殺死了漁夫,自己登上王位。鄭和到達蘇門答刺後,向新國王贈送了許多禮品。 漁夫有個兒子蘇干刺,想替父親報仇,發兵攻打蘇門答刺,企圖爭奪王位。沒想到反被新國王打敗了。他只得逃到一個叫鄰山的地方,自立一寨。他聽說鄭和贈送給蘇門答刺新國王許多禮物,卻沒有送禮給自己,心中有忌又恨就帶領幾萬兵眾,襲擊鄭和的船隊。在蘇門答刺的配合下,鄭和指揮將士英勇還擊,把蘇干刺的兵眾打得大敗,乘勝追擊到一個叫南渤利的地方,活捉了蘇干刺和他的妻子、兒子。到永樂十三年回國後,永樂帝下令把蘇干刺殺了。 1430年(宣德五年六月),明代的第五個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又一次派遣鄭和、王景弘率領船隊,訪問了忽魯謨斯等二十來個國家。因為這次訪問的國家多,地域廣,路程遠,因而時間也就很長,到1433年才啟程回國。不料船隊返航至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澤科德)時,六十三歲的鄭因積勞成疾,不幸辭世。王景弘命人把鄭和的遺體妥為裝殮,准備回國安葬。當時已進入夏季,熱帶氣候酷熱,船隊航進爪哇(今印尼爪哇島)時,眼見鄭和的遺體難於保存,已不可能運回國內安葬,王景弘只好決定埋葬在當地。
七下西洋欲何求
朱棣奪得皇位時,明朝已經建立了二十多年,農業與人們的生活並沒有受到這場政變的影響。這時,中國廣州等沿海的大都市發展得十分繁榮。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貿易已經是十分逼切的事。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利用對外的活動,展示自己的勢力,並建立自己的聲望。因此,遠航的活動就勢在必行了。
明代初期,由於朱元璋三十一年得勵精圖治,農業經濟恢復了。在手工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礦治、紡織、陶瓷、造紙、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國的絲織品、瓷器以至一些歐洲國家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尤其是造船業的發達,航海技術的進步(包括羅盤針的使用,航海經驗的積累,航海知識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養成,以及明初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宋、元以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達,對外移民的增加,所有這一切,都為鄭和下「西洋」准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提供了較為雄厚的物質條件。明初這種強盛的國勢、發達的貿易,本身具有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擴大海外的貿易和來往的要求。於是,明成祖朱棣決定組織一支強大的船隊,前往「西洋」諸國。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動機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長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朱棣自認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國都來朝貢。和歷代功利主義的封建帝王一樣,朱棣也是一個功利主義者,他也要宣揚國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樂年間,由於國力強盛,朱棣要建立一個天朝大國的思想就更加強烈。明成祖的個性好大喜功,常常向異域顯示中國的富強,對明朝初期對海外的消極政策深表不滿,故朝廷對外政策為之一變,即位後便派宦官出國,召各國來朝,此舉無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鄭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國外顯耀兵力,向海外各國誇示中國的富強,宣揚明朝的威德。同時他還想用揚威海外來緩和國內國內一部分人對他武力奪取皇位的不滿。
他還想用揚威海外來緩和國內一部分的人對他武力奪取地位的不滿。有些書上說的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是找尋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據說,「靖難之役」以後,朱允文出走,不知所終。祖的皇位是發動靖難之變後,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的。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來,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懷疑他逃到海外避難,恐怕他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以杜絕後患。
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的性質來說,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隊,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團,而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
他出使的任務之一,就是招徠各國稱臣納貢,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系。為了完成這一任務,鄭和所到各國以後,第一件事便是宣傳朱棣的皇帝詔書。向各國宣諭: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國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來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說的去做,各國之間不可以眾欺寡,以強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來朝貢,則禮尚往來,一律從優賞賜。
第二件事便是贈送禮物。賜各國國王誥命銀印,賜國王及各級官員冠服和其他禮物,表示願意和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的關系。
第三件事是進行貿易活動。以中國的手工業品換取各國的土特產品,使各國為中國的精美、完好的手工業品所吸引,從而願意來中國稱臣納貢,進行貿易活動。中國出口的絲織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亞非各國享有盛譽。亞非的很多國家早就想同中國發展貿易關系。只是由於朱元璋「海進政策」,才限制了這種貿易的發展。朱棣取消「海進政策」派遣鄭和出使,表明中國恢復了同海外各國的正常貿易。海外各國同時也認為,跟中國納貢稱臣,進行貿易,建立友好關系,是有利可圖的事。
『陸』 鄭和下西洋訪問了多少個國家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刺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衡鄭刺哇(今索馬里境內)。
、西域
在古代,狹義的西域指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地區;廣義的西域指越過狹義的西域向西所能到達的地主,包括中亞、西亞、印度半島,直至歐洲東部、非洲東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狹義西域,若與下文「迄北」對應,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魯謨斯國」中的「西域」指廣義西域。在今印度洋。
2、西洋
元、明時的西洋,指南海以西(約東經110以西),相當於今汶萊達魯薩蘭國以西的海洋和沿海各地,遠至印度半島、波斯灣及紅海沿岸、非洲東北部一帶。
3、占城國
亦稱占婆,古國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國史籍上曾稱之為林邑、環王。當地盛產稻穀,稱「占城稻」,為稻穀良種之一,宋時傳入我國;鄭和下西洋後,占城稻在我國長江、珠江、閩江流域大面積引種、推廣。福建銀攔察省福州長樂一帶稱此稻為「占谷」或「黃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當地高桿晚稻的一個優良品種。
4、爪哇國
亦即麻口若巴歇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Java Island)。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訶陵」「婆」。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面積12.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隆、三寶壟、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5、三佛齊國
亦即室利佛逝國,梵文Srivijaya的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古國,當時都約在今日的巨港(巴鄰旁,Balenbang),位於蘇門答臘東南部慕西河畔。
6、暹羅國
泰國(Thailand)的舊稱,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十四世紀中葉,由暹國與邏國合並而成,南臨暹羅灣。現首都為曼谷,泰國的華僑 與華裔人數居世南亞首位。
7、南天竺
天竺為古印度別稱,古籍又稱天竺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區。
8、錫蘭山國
亦即錫蘭(Ceyla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里蘭卡(Srilangka)為亞洲南部島國,隔保克海峽與印度東南部相望,面積6.5萬平方公里,為佛教古國之一,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首都科傖坡(Colombo),位於該島鋒茄西南。
9、古里國
又稱「古里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一帶,為海上交通要沖。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並立碑紀念。
10、柯枝國
亦譯作「國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Cochin)一帶,是航道要沖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紀初與我國有友好往來。
11、忽魯謨斯國
即霍樂木茲(Hormuz),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沖,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2、木骨都束國
今譯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里共和國首都,位於索馬里東南,臨印度洋。13世紀以前建有古城。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13、南京龍江
明初設「龍江船廠」於此。故址在今南京下關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帶;水道舊稱龍江,出龍江關通長江,龍江船廠曾為鄭和下西洋造「寶船」,故又稱「寶船廠」,造船的船塢叫「船作」,遺址猶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桿,長1107米,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舵桿之長,足證鄭和寶船規模之大。據《龍江船廠志》載,1411年(永樂九年)該船廠「改、造海船247隻,備使西洋諸國」。龍江之濱原有天妃宮,已圮。
14、長樂南山
因位於福建省長樂縣縣治之南而得名,今長樂縣城區街道環繞此山。海拔僅約四十餘米,又稱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有塔,稱三峰塔(聖壽寶塔);有寺稱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宮」,祀媽祖,《天妃靈應之記》碑即立此宮內;宮旁有鄭和所建「三清寶殿」,殿內「鍾鼓供儀,靡不俱備」,鍾即「鄭和銅鍾」,原件抗戰期間移南平市。以上寺、宮 、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整修,更為壯觀。1935年,在原寺、宮、殿廢址上建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天妃靈應之記》碑系該主館主要陳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為「鄭和公園」。
15、茲港
指長樂太平港通閩江。位於長樂縣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狹義指靠近長樂縣城吳航頭一帶的下洞江水域;廣義泛指整個下洞江水域,該港原來江面寬闊,水深可泊巨舟,有「無風萬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說;港東北、東南屏峙首石、六平諸山,可蔽阻台風襲擊,為避風良港。《長樂縣志》《長樂六里志》均載有;三寶太監鄭和通西洋,駐舟師造巨舶於此,奏改名為太平港等句。由於淪桑變化,今僅餘一狹長水道,通小汽輪,原水道大部分成為沃野良田,部分辟為新居民區,該居民區主幹道路稱「太平港」路,與鄭和路垂接。
16、蘇門答臘國
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馬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面積43.4萬平方公里,首府棉蘭。
17、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馬六甲(Malacca)14-16世紀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於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洲一帶,居馬六甲海峽要沖,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里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其處,現馬六甲州居民半數為華裔,其首府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為華裔;市內有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跡。
18、阿丹國
Aden,古國名,今譯作亞丁,故地在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為海陸交通要沖。古時為寶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紀前期便與中國互通使節、貿易。今之亞丁市位於亞丁灣一個突出的小半島上。為葉門民主隊民共和國(南葉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葉門合並為葉門共和國,亞丁成為該國的「經濟首都」。
19、卜剌哇國
故地在今索馬里共和國布拉瓦(Brava)一帶;十五世紀前期與中國友好往來,互通使節,鄭和船隊曾到此訪問,布拉瓦東臨印度洋。
『柒』 公元1430年,歷史上發生了哪些大事
1)5月23日,百年戰爭:聖女貞德被俘。 2)12月,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繪制於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的《鄭和航海圖》稱新加坡為「淡馬錫」。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圖
3)鄂圖曼帝國攻佔塞薩洛尼基。 4)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5)撲克生產於1430年,牌張大小為190×120mm,手工繪制,全牌共52張,是最早的一副德國早期花色撲克,現收藏於斯圖加特博物館。 6)1430年,拔都之弟禿花·帖木兒的後裔哈吉·格來建立了克里米亞汗國,最後一個成吉思汗汗國克里米亞汗國受到土耳其的保護,在俄國眼皮底下生存了兩百多年。最後1774年,俄國人強使土耳其承認了克里米亞汗國的所謂"獨立",1783年才吞並該國。
編輯本段出生
詹姆斯二世(1430年10月16日-1460年8月3日)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國王。他於1452年創立蘇格蘭騎士團。 尚宣威(1430年-1477年)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的第2代國王,1477年在位(在位僅六個月)。神號西之世主。他是尚稷的次子,尚圓的胞弟。 據《中山世譜》記載,尚宣威5歲時父母雙亡,由其兄尚圓養育;9歲時隨兄至首里。1453年(明景泰四年)升家來赤頭。1463年(天順七年)升黃冠。1470年(成化六年),因其兄尚圓成為琉球王,尚宣威以王弟的身份得到越來間切的領地,稱越來王子。 細川勝元(永享2年-文明5年5月11日、1430年-1473年6月6日)是日本室町時代未期的人物,室町幕府的管領。父親為細川持之。正室為山名熙貴的女兒。兒子有細川政元。幼名為聰明丸。官位為從四位下武藏守,右京大夫。 耿裕(1430年-1496年),字好問,山西省平定縣人。父耿九疇。景泰五年(1454年)中進士。改庶吉士,授戶科給事中,改工科。天順元年(1457年),改裕檢討。後因父親耿九疇被石亨陷害,耿裕也被貶為泗州判官。父親死後,又補為定州知州。 成化元年(1465年),召復檢討,歷任國子司業、祭酒。後又任吏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後又調至南京禮部,再轉南京兵部參贊機務。
編輯本段逝世
安德烈·魯布烈夫,也叫安德烈·勃廖夫(1360年 – 1430年) ,被認為是其俄國最偉大的畫家。有關於他的生 安德烈魯布烈夫的三位一體畫
平,最不為人所知是他出生的地方,他大概住在Troitse-Sergiyeva Lavra的Radonezh。在聖人Sergii Radonezhsky死後,他成為一所東正教修道院的院長。 1408年,他與Daniil Cherni一起在弗拉基米爾的東正教大教堂繪畫。1425年到1427年,在Troitse-Sergiyeva Lavra的聖三一大教堂繪畫。Daniil死後,安德烈來到莫斯科的Andronikov修道院繪畫他最後的作品—救主大教堂的壁畫。 仿衫夏原吉(1366年-1430年),字維哲,祖籍江西德興,居於湘陰縣城夏家橋。明朝初年人,曾長時間在中央擔任戶部尚書。 父為夏時敏。幼年從鄭菊隱、遲大好史九韶學習,二十三歲縣考邑庠生,由省選考推薦到京師,入太學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重愛之,未經科考,提拔他當了戶部主事;建文帝提拔他當了戶部右侍郎;朱棣當皇帝以後,永樂四年提拔他當戶部尚書,他上疏:「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蘇民,且便商賈」。永樂元年(1403年),奉令攜太常少卿袁復開浚吳淞江,又疏拓千燈浦。 俞士吉,1354年-1430年,生於元朝末年碼鉛,身歷明朝五朝(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是明朝傑出外交家,浙江象山人。字用貞,號櫟庵,晚號大瀛海客。
編輯本段故事
林震(1388年-1448年),字敦聲,又字起龍。福建長泰縣善化里林墩社(今枋洋鄉林墩村)人。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林震參加鄉試,考中第六名舉人。對此,胸懷大志的林震並不滿足,再歷十年刻苦學習。明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進京會考,獲第15名進士。據傳林震參加殿試時,宣德皇帝出《月中丹桂第一枝》題。林震才思敏捷,即賦:「騎鯨直上九天台,親見嫦娥將桂栽;幸得廣寒宮未閉,待臣連月抱歸來。」皇帝聞之大喜,御筆圈定林震為新科狀元,大魁天下。此科第二名榜眼為建安(今建甌市)龔錡,第三名探花為莆田林文。福建省囊括榜首前3名,閩中一科三鼎甲,至今傳為佳話。
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 由於安南事件結束,又由於宣宗認為自己「踐阼歲久,而諸番國遠者猶未朝貢」,於是,宣德五年(1430)六月初九日,宣宗命鄭和重下西洋。閏十二月初六,鄭和率大型寶船六十一艘、二萬七千五百五十人作第七次遠航。船隊從南京龍灣(今南京下關)起航,兩天後到劉家港。宣德六年元旦,鄭和等人在此刻石立碑,記述了以前歷次出使的情況,即《通番事跡記》。二月二十六日,船隊到達福建長樂,進行遠航前的准備。冬季,又在長樂南山寺立一碑,即《天妃靈應之記》,也記述了前六次遠航的情況。十二月九日,航隊起錨出海。在訪問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之後,到達蘇門答剌。鄭和派一支船隊經溜山直航非洲東岸,訪問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又派太監洪保率一支船隊直航古里,然後訪問祖法兒、剌撤、阿丹。鄭和本人則率大(舟宗)寶船經錫蘭、古里,直航忽魯謨斯。當洪保到達古里時,古里正派船去麥加,洪保派通事等七人帶著麝香、磁器等物隨古里船隻到麥加訪問,買回各種珍貴異獸,並畫了天堂圖。鄭和所率大(舟宗)寶船於宣德八年二月十八日由忽魯謨斯返航。同年六月二十一日駛返劉家港。而鄭和則於二月在歸國途中病逝於古里國(今印度西南海岸科澤科德一帶)。 巡撫的設立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標以巡撫之名視察陝西。永樂十九年(1421)朱棣派遣大臣分巡天下,了解民間疾苦。後又有大臣奉命赴各地,或稱采訪,或稱巡視,事畢還朝。宣德五年(1430)九月初八日,宣宗始於各省專設巡撫。擢吏部郎中趙新為吏部右侍郎巡撫江西,兵部郎中趙倫為戶部右侍郎巡撫浙江,禮部員外郎吳政為禮部右侍郎巡撫湖廣,監察御史於謙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刑部員外郎曹弘為刑部右侍郎巡撫北畿、山東,越府長史周忱為工部侍郎巡撫南畿,總督稅糧,安撫地方。然此時巡撫之設仍有臨時派遣性質,事畢復命,未劃固定地區,不攜帶眷屬。景泰四年(1453),因巡撫與巡按御史不相統屬,時有沖突。朝廷遂加巡撫以都御史職銜,設有衙門屬員。世宗時又令巡撫兼提督軍務,任期三五年以至一二十年,轄地一省至數省。儼然成為總攬一省至數省行政、監察、軍事大權之地方長官,原地方三司長官職權日小,變成巡撫屬員。 討曲先衛 曲先(今青海柴達木盆地之西北)東接安定(今青海柴達木盆地之北),洪武年間設置衛。後遭多爾濟巴之亂,部眾四散逃亡,被並入安定衛。永樂四年(1406),仍恢復先朝舊制,分為二衛,以安定指揮三即及散即思為先曲衛正、副指揮使。雖連年入貢,但散即思卻經常率部眾邀劫往來貢使,梗塞道路。宣德五年(1430)六月十五日,命都督史昭為大將,都督僉事趙安、王彧為左、右參將,與太監王安、王瑾一道,督率西寧諸衛軍,以及安定、罕東(今甘肅敦煌等地)之眾前去討伐。十二月二十七日,史昭等率兵到達曲先。散即思先逃,其黨羽脫脫不花等迎戰。明將縱兵攻擊,殺傷敵人甚眾,並生擒脫脫不花及男、婦三百四十餘人,繳獲駝馬牛羊無數。散即思素來狡詐驃悍,宣宗雖然寬恕過其罪,但他仍繼續做惡,不肯悔改。見人畜損失慘重,後悔恐懼。次年,派其弟向朝廷貢馬並請罪,朝廷令其回原地居住,並歸還了他的俘虜。從此,西域部落平靜。 敕免災區田賦,寬民間追賠畜馬,免積欠薪芻,酌減官田租額,停采辦,汰工役,理冤滯。選郎中九人為知府,況鍾得首薦,任蘇州知府。以於謙、周忱等為侍郎,巡撫南京、山東、山西、河南、江西、浙江、湖廣等處。各省專設巡撫始此。於謙曾以御史巡按江西,雪冤獄數百件。開平衛內遷至獨石(在今河北赤城北獨石口),棄地三百里。山雲鎮壓廣西慶遠各族起義軍,殺七千餘人。從巡撫侍郎成均之請,命修浙江海堤。 夏原吉(1366-1430)字惟喆,其先為江西德興人,後遷至湘陰。洪武二十三年(1390)舉鄉薦,入太學,授戶部主事,處事皆有條理,甚得尚書郁新器重。建文初,起為右侍郎。次年,充采訪使巡福建。永樂初,拜左侍郎。月余進尚書。永樂元年(1403)奉命治浙西大水,永樂三年始還,蘇州、松江一帶農田大利。永樂七年,成祖北巡,命兼攝行在禮部、兵部、都察院事。永樂八年,成祖北征,輔太孫留守北京,總行在九卿事。山東唐賽兒起義被鎮壓後,曾將隨從者三千餘人押至北京,夏原吉請於成祖,皆放還原籍。永樂十九年冬,成祖將大舉征沙漠,原吉諫阻,成祖大怒,將原吉下獄,並籍其家,自錫鈔外,惟布衣瓦器。仁宗即位,復其官,不久,加太子少傅,進少保。宣宗時入閣預機務。夏原吉歷事三朝,掌財政二十七年,善持大體。性寬和,有雅量,為諸臣第一。宣德五年(1430)正月二十七日卒,年六十五。贈太師,賜謚忠靖。有《夏忠靖公集》。 宣宗作《紀農》 宣德五年(1430)二月二十四日,宣宗朱瞻基侍皇太後謁長陵還。三月初十日,以道中所見作《紀農》一篇示群臣說:吾昨謁陵還,道昌平東郊,見耕夫在田,召而問之,知事之艱難,吏治之得失,因錄其語成篇,今以示卿,卿亦當體念不忘。《紀農》載:庚戌春暮,謁二陵歸,道昌平之東郊,見道旁耕者俯而耕,不仰以視,不輟於休,召而問道:怎麼如此勤勞?耕者跪答:勤勞,是我的職業。問:亦有休息之時嗎?答:農之於畝,春則耕,夏則耘,秋而熟則收獲,三者皆得勤,有一不勤,勞而無獲,就會寒餒,怎敢怠慢!問:冬日可休息嗎?答:冬日農暇,得應役於縣衙,亦是我職,不敢怠慢。曰:何不改換職業,或士或工或商,可以得以休息。答:我祖父皆務農,以至於我,都沒有改換過職業。何況我周圍沒有從士從工的,我不知他們是否能有時日休息。而有從商的,亦十分辛勞,常走負販,不出二三百里,遠則一月,近則十日才能返回;其獲利多的二至十分之三,少的僅有十分之一,還有賠本的,全家失意,戚戚而憂,計其終歲家居之日,十不一二。我家務農,若無水旱災害,辛勤耕作,其收獲多者糧食可得兩年溫飽,少者可一年無憂,且旦暮不失父母妻子團聚,因此我不能改換職業。問:若平時所見所聞,還知道些什麼?答:不能遠知。我曾赴縣應役,見到兩位縣官,一人寅出酉歸,盡心民事,勤慎不懈,惟恐民失其所,所升遷而去,至今百姓懷念不忘。另一人晝出坐廳事,日昃而入,不問民之休戚,坐謫而去。後曾來本縣,百姓視之若路人。這是我所目睹,其他不知。吾聞其言嘆息,思此小人,其言質而有理。此為周公所陳無逸之意。厚遣之,而遂記其語。 蔣驥(1378-1430),字良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建文二年(1400)進士,授行人,出使以清謹稱。永樂初參預修纂《太祖實錄》,升翰林院檢討。修《永樂大典》時,為副總裁。仁宗即位,升左春坊左司直郎。宣德五年(1430)升翰林院侍講,參與修兩朝《實錄》,不久拜禮部右侍郎,視事未滿二旬,於同年七月二十七日以疾卒,年五十三。 俞士吉(?-1430),字用貞,象山人。洪武末舉人,授兗州訓導。建文時上疏論時政,擢御史,出按鳳陽、徽州、湖廣,能辨釋冤獄。成祖即位,進都察院右僉事都御史。使朝鮮、日本。出督浙西農政,奏除湖州欠賦六十萬石。不久,遷山東左參政。洪熙初,入為詹事府詹事。宣德初仕至南京刑部侍郎,宣德五年(1430)十一月十六日致仕。十年五月二十九日卒。有《櫟庵稿》。 罷工部采木之役 宣德五年(1430)二月二十七日,宣宗朱瞻基諭工部:國家之道,農事為急。今國家無大營繕,當耒作時而采運木植不已,豈不妨農事?凡已采之木,隨處堆積。軍夫全部罷歸於農。 寬恤令的頒行 宣德五年(1430)二月二十日,宣宗朱瞻基敕行在部院臣:吾孜孜圖治。食念人飢,衣念人寒。今春氣已和,民瘼未舒,懼非所以膺天籙、承祖宗,特頒寬恤之令:凡郡縣水旱蝗地,速視其災,以豁賦聞,蠲免三年以前芻薪之稅,招飢徙民復業,免役一年;勿責償倒死官馬驢騾及虧欠孽生馬匹者;停止采辦顏料、生漆諸物,召還為營造監采監買吏;供物非土產勿征,征所產土,除他役;起科官田一斗以上者減十分之二,四斗至一石以上者減十分之三;戶有工人役工匠者,一人歸,四人者二人歸,一人者聽合於他戶,一歲二歲相度更役,年老殘疾,全部放免;贓污士之極丑,理官上罪必核,勿辱人終身。 築赤城五堡 宣德五年(1430)四月初八,宣宗命陽武候薛祿築赤城、團山、雕鶚、雲州、獨石五座城堡,以便於守衛。詔發軍民三萬六千人赴工,精騎一千五百名負責保護,全部聽從薛祿節制。 宣宗重知府之任 宣宗以知府按其資歷任用,多數不稱職。適逢蘇州等九府缺守,於是命大臣舉薦其屬下廉潔有才乾的人補缺。宣德五年(1430)五月二十五日,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等首薦禮部儀制司郎中況鍾,詔以為蘇州知府。與況鍾同時被舉薦者:戶部郎中羅以禮知西安,兵部郎中趙豫知松江,工部郎中莫愚知常州,戶部員外郎邵旻知武昌,刑部員外郎馬儀知杭州,刑部員外郎陳本深知蟛安,監察御史陳鼎知建昌,監察御史何文淵知溫州。九人皆著聲績,有居官達一、二十年,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呈現一派極盛景象。其中尤以況鍾最著,被蘇州百姓稱為「況青天」。 開平衛的內遷 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攻克元上都,設置開平衛(今內蒙古正藍旗多倫西北)以守備,又建八驛,東邊四驛為涼亭、泥河、賽峰、黃崖,接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轄境相當於今大凌河以西、河北長城線以北、遼寧西拉木倫河南地區);西邊四驛為桓州、威虜、明安、濕寧,按獨石(今河北赤城北之獨石口,為外長城南北交通要道)。永樂帝四次出塞,都經過開平、興和(今河北張北)、萬全(今河北宣化),曾說:消滅此地殘寇,只要守衛開平,則興和、大寧、遼東、甘肅、寧夏的邊防,永遠無憂了。永樂元年(1403)放棄大寧,為報答兀良哈靖難出兵入關,以三衛相贈。興和也於永樂二十年(1422)被阿魯台攻陷,開平失去了後援。宣德五年(1430)六月,由於韃靼屢犯開平,於是建獨石堡,遷開平衛於此,且屯且守。從此,棄地三百里,盡失龍岡(即古卧龍山,在內蒙古多倫縣古開平城北,元築上都城於此)、灤河(在河北)之險,使邊防更加空虛。 黃福總理屯田 工部尚書黃福上書陳述強兵足食、節省工役,他說:永樂年間,南討交趾,北征沙漠,加上營建北京,費用不曾缺乏。近來國家沒有大的花費,而每年支出僅能維持,如發生旱澇災害或出兵征調,將無以接濟。請征調十萬名操備營繕軍士,於濟寧(今山東濟寧)以北,衛輝(今河南汲縣)、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以東,沿河屯種,當年可以自給,次年人收五石,第三年則加倍收租。既可節省京師糧倉口糧六十萬石,又節省本衛月糧一百二十萬石,每年可得二百八十萬石。宣宗以為此議很好,下戶、兵二部議論。尚書郭資、張本等言:沿黃河屯田確實便利,請先以五萬頃為准,征發附近居民五萬人開墾。當先派官視察,以待開墾。據此,宣宗於宣德五年(1430)八月十一日,改工部尚書黃福為戶部尚書,總理淮北、河南、山東田事,吏部郎中趙新等協理。不久,有人言「軍民各有常業,如果分力營田,更加疲勞困擾」。張本等復奏宣宗,屯田事終未實行。 阿魯台犯遼東 宣德五年(1430)十月初八,阿魯台進犯遼東(今遼寧遼陽縣),遼海縣(今遼寧開原縣治)指揮同知皇甫斌聞訊,趕赴密城東峪御敵,身先士卒,從清晨激戰到黃昏,箭盡援絕,最終戰死。其子皇甫弼以身衛父亦戰死。三萬衛(今遼寧開原縣)千戶吳貴,百戶吳襄、毛觀驍勇異常,沖鋒在前,皆力戰而死。最後迫使阿魯台引退。 築浙江海堤 宣德五年(1430)閏十二月,巡撫侍郎成均奏言:海鹽離海僅兩里,有石、土相嵌的堤岸二千四百餘丈,海水侵蝕其石,皆已殘破,議築新石於岸內,而存舊堤作為屏障,請按照洪武年間舊例,令嘉興、嚴州、紹興三府協同實施此工程。宣宗納其議。 薛祿逝世 薛祿(1358-1430),初名貴,行六,軍中稱薛六,更名祿,山東膠州人。初以行伍從朱棣靖難,首建奇功遷後軍府都督僉事。永樂六年(1408)升都督同知。八年從北征,進榮祿大夫、右都督兼理左軍府事。永樂十五年囚營北京宮殿,奉命董理,封陽武祿。後多次從北征,皆有戰功。洪熙元年(1425)佩陔朔大將軍印,率師巡北。宣德五年(1430)再巡邊,加少保。智勇兼資,紀律嚴明,人樂為用,巋然為一時宿將。同年七月二十三日卒,年七十三。封鄞國公,謚忠武。
『捌』 鄭和遠航的資料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的一位傑出人物,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他也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鄭和下西洋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常輝煌、了不起的事件,凝聚並體現了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這種精神和品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動力.
一、鄭和下西洋的時代(1405—1433年)
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從1405—1433年,是處在15世紀.15世紀最初的30年裡,在亞歐大陸兩端的東方和西方,幾乎同時向海洋進軍.東方以中國鄭和下西洋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亨利王子沿非洲西岸探索為代表,東西方的航海在很大意義標志著人類的活動舞台開始由大陸轉向海洋.
我以為,人類經過千百年的航海實踐的積累,到15世紀初發生明顯的變化,進一步認識到海洋的價值和作用,而大航海活動就是這種認識的一種實踐.但是應該指出,孕育和創造東方航海和西方航海活動的社會基礎是有區別的,這就是我們要進一步分析鄭和下西洋當時的社會背景.
1、西方航海的時代
推動西方大航海的動力是經濟因素,當然有部分宗教因素,主要是經濟因素.這種經濟動因來源於歐洲當時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大家知道,14-15世紀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擴展到大西洋沿岸,當時西歐各國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對商品貨幣的需求激增,尤其是對黃金、白銀的追求.各國都鼓勵和支持航海探險,尋找黃金,開拓海外殖民地.
因此,15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西方是處於進入「資本主義曙光」的前夜,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資本主義積累資本的迫切要求,是西方航海的主要動力.他們的航海是血腥的,推進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2、中國鄭和下西洋的時代
中國當時已進入封建社會後期,由唐中葉的發展高峰向下坡緩慢的發展,但明初仍是世界上一個強大的國家,在許多方面仍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鄭和下西洋的15世紀初,中國正處於明初「永樂盛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時期.
朱棣是謹山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作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除了鄭和下西洋,還有浚通大運河,編撰《永樂大典》,建立奴兒干都司,遷都北京等.朱棣在朱元璋恢復經濟和生產的基礎上,使明朝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松江成為全國的紡織中心,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是中國「瓷器的黃金時代」.礦業、冶煉業、造船業興旺發達,出現了繁榮.
永樂皇帝根據形勢的變化,調整了國家對外政策,採取對外開放,穩定周邊,把中國的穩定和發展與世界、尤其是周邊的環境結合起來,想爭取祥告中一個長治久安的和平局面.鄭和下西洋就是其對外政策的一個重大舉措.所以,鄭和下西洋是符合明初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朱棣也是很有政治遠見的.就鄭和下西洋的動因而言,主要是出於政治上考慮,經濟活動也有,我個人理解,經濟活動是作為實現朱棣天下一家的「大一統」的一個內容.
從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可以看出,是人類活動由陸地向海洋進軍的時代,在沒有機械動力、世界的海洋絕大部分還是未知海域、阻隔著世界的時候,鄭和七下西洋是一個偉大的壯舉.
二、鄭和下西洋的船隊
(一)鄭和其人
鄭和(1371-1433年)原姓馬,名和,字三寶,出生在雲南省昆陽州人(今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鄭和的父親和他的爺爺曾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覲.鄭和母親姓溫,非友悔常賢良.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哥哥叫馬文銘.鄭家在當地很受人們的尊敬.
1381年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雲南的元朝殘余勢力,派手下大將傅友德、藍玉等率30萬大軍,發起統一雲南的戰爭.在戰亂中,年僅11歲的鄭和被明軍俘虜,被閹割,在軍中做秀童.雲南平定之後,1385年,又隨軍調往北方,先後轉戰於蒙古沙漠和遼東等地.19歲時,被挑選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從此追隨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邊,逐漸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進行了「靖難之役」,鄭和立下功勞,幫助朱棣登上皇位.鄭和被提升為內官監太監.1404年,永樂二年正月初一,朱棣為表彰鄭和的功績,親筆賜姓「鄭」,從此更名鄭和,史稱「三寶太監」.
鄭和是太監,自己沒有子女,他做官後,從他哥哥過繼一個兒子,他兒子結婚繁衍後代,主要有兩支:一支在南京,有幾百人,蘇州有個分支;一支在雲南,主要在玉溪,並有一分支到泰國清邁市.
(一)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1、人數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首先,人數多
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現在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0人之間;170多;265人.我這里不是單純地談數量,而是說明一個科學道理,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我們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庄嚴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 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2、船舶種類齊全
航海活動離不開船.從中國造船歷史看,由木筏—獨木舟—船,由木船—金屬船—合成材料的船,船的大小、形狀、種類、材料都不斷變化.鄭和下西洋的船,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這是我們許多船史專家長期研究的結論.
(1)數量
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寶船」數量都在40以上——60多之間,而西方航海時哥倫布3—17艘;達加馬4艘;麥哲倫5艘.
(2)種類
一些學者根據文獻如《龍江船廠志》、《武備志》、《西洋記》、碑刻等記載結合鄭和航海的需要進行研究,認為鄭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種,包括:寶船、馬船、戰船、座船(戰座船)、糧船、水船等.寶船——帥船,取寶之船.馬船——快速的綜合補給船,搭載中層官員、軍需品、各國朝貢的動物,並能作戰.戰船——護航用,噸位小,機動靈活,配有火器和戰斗員,保障整個船隊航行安全.座船——用於船隊防海盜襲擊和執行兩棲作戰.糧船——裝載糧食和副食品.水船——儲存運載淡水.在當時世界的航海,都沒有此船,配置專用的水船,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說明造船技術的先進和航海能力.
關於鄭和寶船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目前爭論的主要焦點是船型、船的尺度。
3、裝備先進
鄭和下西洋船隊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中國古代兵器發展,在宋代之前是冷兵器時代,從北宋到清代中葉是冷兵器和火器並存時代。明初,火器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不僅種類多,而且質量也有很大提高。熱兵器所佔比例增多。鄭和船隊中裝備了先進的兵器;如碗口銑,一種可靈活操作的火炮;噴筒,用於水戰、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館可以看到一些,水陸通用的。出現了新兵器「賽星飛」是世界上最早關於水雷雛形的記載。
鄭和下西洋是一個龐大的船隊,船與船、分船隊與分船隊之間需要聯絡、指揮、調度,當時還沒有近代通訊方式,以及現在的電訊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麼聯系?刮風下雨霧天怎麼辦?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臨解決的問題。這么大、這么多、這么長時間、這么遠,如何來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說明中國古代人在指揮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那麼鄭和船隊用什麼方式聯系呢?船隊配有交通艇、音響信號、旗幟等裝備。史書記載,船隊「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務在前後相繼,左右相挽,不致疏 虞。」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系。 鄭和船隊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戰需要來進行編組的,在統一指揮下形成一支嚴密的船隊,這是創造鄭和成功遠航的重要基礎.
(三)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技術
大家知道,在人類步入航空和航天時代之前,航海是人類科技成就的集納點,航海科技的水平反映出一個時代科技發展水平高低.今天,海洋技術仍然是高技術領域.鄭和下西洋的輝煌,就反映了我們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的科技成就.最能代表和體現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天文航海技術
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 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2、地文航海技術
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
3、《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得以傳世,多虧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志、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1947年民國政府內政部以鄭和等命名南海諸島礁,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該圖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制圖的范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
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三、鄭和下西洋的航程
鄭和下西洋具有歷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到達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說抵達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為此前的中國航海史上所沒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於領先地位.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當時靠木船、僅憑借自然的風力航行,克服海上種種困難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僅要有航海技術、造船技術、航海經驗,掌握海洋知識,而且也需要勇氣和探險精神.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在中國歷史上,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時期就開辟了西航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兩廣地區,最遠到達今天的斯里蘭卡.唐宋時期,中國的遠洋船舶抵達波斯灣,到了紅海和東非海岸.這在中國文獻和阿拉伯文獻中都有記載.元代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淵在1330年和1339年兩次乘商船到達桑給巴爾.《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忽必烈皇帝曾經派遣使者訪問馬達加斯加.這些為以後中國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礎.元代以前中國西航的遠洋航線,船舶基本上是進行沿岸航行,船的規模、數量和人數、航行的次數,持續的時間都遠不及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使中國的遠洋航行出現了實質性的突破,開辟了一些新航線,形成了多點交叉的海上交通網路.
鄭和下西洋,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沿海南下,在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風,11—12月,季風來了,便穿過台灣海峽和南海,第一站到達占城,再到東南亞各國,進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東,最遠到達古里.它是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開始到達西亞、東非地區.有學者對航線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認為鄭和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15000英里.
如開辟了古里到溜山到東非索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亞的麻林地.並向南航行到比剌(莫三比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隊進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風暴區,遠遠超過了季風航行的要求.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比較成熟,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後的航海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鄭和下西洋的使命與功績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剌、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系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么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里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辟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劃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葯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還有許多貢獻.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時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
『玖』 為什麼北京被稱為"外交的麥加"
二戰後由美國領頭建立的國際體系,現在需要亞洲國家挺身參與維護。而隨著中國與東亞經濟崛起,亞洲必須讓世界了解它將如何參與主導國際秩序。
紀梭首先注意到各國首腦與外交人員在北京往來的頻繁程度。
「我聽說,現在每個國家首領都來北京。北京正成為外交界的『麥加』。」察隱借用回教聖城麥加做比喻——所有回教徒一生都要到麥加朝聖一次,紀梭嘗試說明中國地位的提升。
他說:「假如你是國家元首,正在進行重要的國際巡訪。第一你還得去華盛頓。第二個地方,過去你會去歐洲、日本,今天是北京。這是一個大轉變。」
首都在國際外交界的重要性排序,直接反映該國的國際地位。紀梭說,和北京相比,全球其他首都的重要性在此消彼長作用下降低。與此同時,中國也巧妙利用其經濟發展的優勢,擴大外交活動空間。
中國的外交努力,為國際世界提供美國以外的敗咐廳另一個強權選擇,而許多國家也歡迎這一選擇的出現。即使傳統上是美國後院的拉丁美洲,也怨恨(resents)美國視其支持為理所當然,而張開雙臂迎接中國。
一年主辦三大峰會 中國成「外交麥加」
一年內在國內主辦三大峰會,雲集的各國元首超過50名,中國成為世界領導人朝聖的「外交麥加」,已經不再是危言聳聽之說。
這三大峰會的共同特點都是以中國作東,集體邀請某特定區域的領導人來訪。這種一個對一群的外交運作方式,不但代表了中國實力被認可,以及其國際影響簡陵力的提升,也為中國日後以對話夥伴身份介入該地區的事務奠定了基礎。
通過你 我也懂了不少```````
『拾』 鄭和下西洋到過麥加沒
鄭和自己沒去,只是派了租滾下屬去的
公元1433年,鄭和第7次下西洋時,到印度的古里爛型漏時又派遣使節,由鄭和的飢爛副帥洪保帶隊前往麥加(默伽)。
通事費信,就在這隊中。後來,他在《星槎勝覽》一書里詳實地記錄在麥加的所見所聞。
據他所述,使節贈送了明朝政府的禮品,朝拜了克爾白天房,後來他們又西行百里到麥地那訪問。
鄭和本人在此期間去世,沒能去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