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爬蟲框架都有什麼
主流爬蟲框架通常由以下部分組成:
1.種子URL庫:URL用於定位互聯網中的各類資源,如最常見的網頁鏈接,還有常見的文件資源、流媒體資源等。種子URL庫作為網路爬蟲的入口,標識出爬蟲應該從何處開始運行,指明了數據來源。
2.數據下載器:針對不同的數據種類,需要不同的下載方式。主流爬蟲框架通暢提供多種數據下載器,用來下載不同的資源,如靜態網頁下載器、動態網頁下載器、FTP下載器等。
3.過濾器:對於已經爬取的URL,智能的爬蟲需要對其進行過濾,以提高爬蟲的整體效率。常用的過濾器有基於集合的過濾器、基於布隆過濾的過濾器等。
4.流程調度器:合理的調度爬取流程,也可以提高爬蟲的整體效率。在流程調度器中,通常提供深度優先爬取、廣度優先爬取、訂制爬取等爬取策略。同時提供單線程、多線程等多種爬取方式。
❷ 如何用注冊表修改默認瀏覽器主頁
以IE瀏覽器為例說明,步驟如下;
首先要啟動Windows的注冊表編輯器,具體方法是點擊Windows界面左下角的「開正信始」按鈕,再選擇「運行」,在彈出的對話框中輸入「regedit」就可以進入注冊表編輯器了;
IE首頁的注冊表文件是放在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Internet ExplorerMainStart Page下的,而這個子鍵的鍵值就是IE默認首頁的網址,例,鍵值是」http://www.jb51.net「,它是可以修改的,可以改為自己常用的網址,或是改為「about:blank」,即空白頁,這樣,重啟IE就可以看到效果了;
如果這種方法也不能奏效,那就是因為一些病毒或是流氓軟體在電腦裡面安裝了一個自運行程序,就算通過修改注冊表恢復了IE首頁,但是一重新啟動電腦,這個程序就會自動運行再次篡改;
這時候,需要對注冊表文件進行更多的修改,運行「regedit」,然後依次展開HKEY_LOCAL_ VersionRun主鍵,然後將其下孝雀的registry.exe子鍵刪除,然後刪除自運行程序c:Program Files egistry.exe,最後從IE選項中重新設置起始頁就好了;
除了上面的情況外,有些IE被改了起始頁後,即使設置了「使用默巧清早認頁」仍然無效,這是因為IE起始頁的默認頁也被篡改啦,對於這種情況,同樣可以通過修改注冊表來解決,運行「regedit」展開HKEY_LOCAL_ ExplorerMainDefault_Page_URL子鍵,然後將「Default_Page_UR」子鍵的鍵值中的那些篡改網站的網址改掉就好了,或者設置為IE的默認值即可。
❸ 重生之我是隔壁老王怎麼下載
1、首先打開冊絕瀏覽器。
2、其次在瀏覽器搜索欄輸入重團姿沒生之我是隔壁塌納老王,進行搜索。
3、最後選擇最新版直接下載即可。
❹ 電腦瀏覽器哪個好 速度快
以前經常用opera 卻是占內存小 快速 但是插件問題不兼容 尤其是原來時候迅雷無法高虧右鍵下載 後來就沒用 現在用360 主要是用習慣了 你想速度快 就搜狗 opera 不過說實在的大都戚帶神差不多 一些極速版本就是把插件什行森么的去除了 都說自己快 但基本都是老王
❺ 一篇文章讓你通俗理解OSI七層模型(TCP/IP模型)
OSI有7層,從下到上分別是:
1、物理層 ( Physical layer ): 硬體,有線及無線。例如網線,中間的物理鏈接可以是光纜、電纜、雙絞線、無線電波。中間傳的是電信號,即010101...這些二進制位。
2、數據鏈路層( Data Link layer ) :數據鏈路層就是來對電信號來做分組的
3、網路層 (Network layer ):網路層定義了一個IP協議
4、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建立埠到埠的通信
5、會話層 (Session layer):
6、表示層 (Presentation layer):
7、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 : 應用層功能:規定應用程序的數據格式。例:TCP協議可以為各種各樣的程序傳遞數據,比如Email、WWW、FTP等等
在通信主機上完成的功能: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
在網路設備上實現的功能: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現在,你們想像一個這樣的場景:你坐在電腦錢,在瀏覽器里打開網路這個網站。
雖然你並不知情,但其實你就在使用OSI模型。
大體來說,位於OSI第7層的應用程序(這里是瀏覽器),與第1-4層(合稱「網路層」)對話,以便這4層把機器上的應用程序所要的信息從遠端的機器上(此處是網路伺服器)傳輸過來。
解釋:物理傳輸、硬體、有線及無線。在杭州的你與溫州的朋友聊天,你的電腦要上網,物理層體現是什麼?是不是一個網線、有個路由器,溫州那邊的朋友是不是也要網線和路由器。也就是說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必須要有底層物理層方面的連通,就類似於你打電話,中間是不是必須得連電話線。
中間的物理鏈接可以是光纜、電纜、雙絞線、無線電波。中間傳的是電信號,即010101...這些二進制位。
人為的分組再適合不過了,8位一組,發送及接收都按照8位一組來劃分。接收到8位為一組的話,那麼就可以按照這8位數來做運算。如果沒有分組,對方接收的計算機根本就不知道從哪一位開始來做計算,也解析不了收到的數據。寫過Socket的同學一定知道,就像Socket發送和接收消息一樣,要規定一個傳輸協議,比如規定前面8位數表示要發送數據的長度,後面代表要發送的實際數據,這樣接收方就可以先解析收到的前面的8位、在根據長度解析實際的數據。因此要想讓底層的電信號有意義,必須要把底層的電信號做分組。而這分組的工作,就是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數據鏈路層的工作。
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數據鏈路層就是來對電信號來做分組的。
一組電信號稱之為一個數據包,或者叫做一個「幀」。
head包含:(固定18個位元組)
data包含:(最短46位元組,最長1500位元組)
這就像寫信,發送者碰裂的地址(源地址)就是你家的地址,接收者地址(目標地址)就是對方的收信地址,你家的路由器就相當於郵局。其實在計算機通信中的源地址和目標地址指的是 mac地址 。
head中包含的源和目標地址由來:Ethernet規定接入Internet的設備都必須具備網卡,發送端的和接收端的地址便是指網卡的地址,即Mac地址。
每塊網卡出廠時都被燒錄上一個實際上唯一的Mac地址,長度為48位2進制,通常由12位16進制數表示,(前六位是廠商編碼,後六位是流水線號)
有了mac地址以後,計算機就可以通信了。
網路層定義了一個IP協議,
你想,我是這個教純吵液室的一個學生,我想找隔壁教室一個叫老王的學生,我也不認識老王,那怎麼辦,我吼?老王在另外一個教室肯定是聽不到的。找教室的負責人,這個教室的負責人就負責和隔壁教室的負責人說話,說我們教室的有個學生要找你們教室的老王。往外傳的東西交給負責人就可以了,內部的話上面已經提到,通過廣播的方式,對外的東西廣播失效。 教室的負責人就是網關做物,網關即網路關口的意思。
數據鏈路層中會把網路層的數據包封裝到數數據鏈路層的數據位置,然後再添加上自己的包頭,再發給物理層,物理層發給網關,網關再發給對方教室的網關,對方教室的網關收到後在那個教室做廣播。
ARP協議的由來:在你找飛哥要片之前,你的先干一件事,想辦法知道飛哥的Mac地址。即你的機器必須先發一個ARP包出去,ARP也是靠廣播的方式發,ARP發送廣播包的方式如下:
區域網中怎麼獲取對方的Mac地址:
肯定要知道對方的IP地址,這是最基本的,就像你要訪問網路,肯定得知道網路的域名,域名就是網路的IP地址。自己的IP可以輕松獲得,自己的Mac也輕松獲取,目標Mac為12個F,我們叫廣播地址,表達的意思是我想要獲取這個目標IP地址172.16.10.11的機器的Mac地址。Mac為12個F代表的是一種功能,這個功能就是獲取對方的MAC地址,計算機的Mac永遠不可能是12個F。假設是在本教室廣播,一嗓子吼出去了,所有人開始解包,只有IP地址是172.16.10.11的這個人才會返回他的Mac地址,其他人全部丟棄。發回來源Mac改成飛哥自己的Mac地址,同時把飛哥的Mac地址放在數據部分。
跨網路怎麼獲取對方的Mac地址:
通過IP地址區分,計算機運算判斷出飛哥不在同一個教室,目標IP就變成了網關的IP了。網關的IP在計算機上配死了,可以輕松獲取。
這樣網關就會把它的Mac地址返回給你,然後正常發包
網關幫你去找飛哥,但對用戶來說,我們根本就感覺不到網關的存在。
傳輸層的由來:網路層的ip幫我們區分子網,乙太網層的mac幫我們找到主機,然後大家使用的都是應用程序,你的電腦上可能同時開啟qq,暴風影音,等多個應用程序,
那麼我們通過ip和mac找到了一台特定的主機,如何標識這台主機上的應用程序,答案就是埠,埠即應用程序與網卡關聯的編號。
傳輸層功能:建立埠到埠的通信
應用層由來:用戶使用的都是應用程序,均工作於應用層,互聯網是開發的,大家都可以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序,數據多種多樣,必須規定好數據的組織形式 。
應用層功能:規定應用程序的數據格式。
例:TCP協議可以為各種各樣的程序傳遞數據,比如Email、WWW、FTP等等。那麼,必須有不同協議規定電子郵件、網頁、FTP數據的格式,這些應用程序協議就構成了」應用層」。
參考文章:
https://blog.csdn.net/taotongning/article/details/81352985
https://blog.csdn.net/taotongning/article/details/81450159
https://blog.csdn.net/taotongning/article/details/81390979
https://www.imooc.com/read/54#new_header
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