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普京任職以來所採取的全面外交戰略是什麼
普京外交戰略評析
冷戰後,俄羅斯處於內外交困時期,外交形勢極為被動。尤其到1999年底,俄美關系嚴重惡化,俄羅斯與北約關系凍結,俄羅斯與西方關系跌到俄羅斯立國八年來的最低點。普京就是在這個危難時期宣誓就任總統。兩年來,經過不斷的調整和實踐,普京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較明確有效的外交戰略方案。
一國外交戰略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外交思想、外交目標、外交政策。我們從這幾個方面去探究一下普京的外交戰略。
(一)普京的外交思想
外交思想亦稱外交戰略思想,指在對自身外交基本問題進行宏觀把握基礎上所形成的,在某個外交實體中居於主導或支配地位的,對其外交實踐發揮著普遍意義上的指導作用的一整套的理論和觀點。在外交戰略中,外交思想所發揮的主要是啟迪作用、掌舵作用和指導作用。外交戰略其他各項內容,都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外交思想。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俄羅斯外交戰略中貫穿著三大主張:歐洲-大西洋主義、現代斯拉夫主義和新歐亞主義。俄羅斯對外政策的變化與這些主張交替起作用有很大關系。
歐洲-大西洋主義是俄羅斯歷史上主張全盤西化的西方派的變種。它主張俄羅斯的對外政策應當是,在民主化、非意識形態化、非軍事化和非全球化的標志下,使俄羅斯同西方結成"夥伴"和"盟友",以"返回歐洲",重新成為西方"文明國家大家庭"的成員。與歐洲-大西洋主義相對立的是現代斯拉夫主義。在對外政策上,它更重視獨立性和以俄羅斯為中心,主張斯拉夫的團結和統一,主張俄羅斯同白俄羅斯、烏克蘭重新聯合起來構成一個強國的中心。而新歐亞主義認為"俄羅斯既不屬於歐洲,也不屬於亞洲,而是某種特殊的歐亞現象",因此自稱為"歐亞人"。在對外政策上,主張俄羅斯應為東西方之間之均衡因素。它不是西方的後院,而是東方的大門,應以東西方中介人的身份而復興,在歐亞主權國家的聯盟中佔中央地位。居於東西兩個派別之間的歐亞主義在俄羅斯更得人心,對俄羅斯對外政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以思想來源論,普京外交思想中折射著新歐亞主義的光芒。普京刻意追求其外部環境動態中的平衡,這種平衡至少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維持俄羅斯這個傳統歐亞大國的國際地位:一是以維持尚存的戰略核力量作為抵制美國壓力的主要手段;二是在有所重點突破的同時把民族利益與外交掛鉤,強調內部因素的至高無上性。顯然,當代俄羅斯的外交已經大大超越了新歐亞主義者的構想,但是,就普京所恪守的"均衡"而言,依然可歸於歐亞主義的頭緒。
普京外交思想既有繼承和延續,又有調整和發展。他繼承了普里馬科夫的外交思想(歐亞主義的外交理念)。概言之,普京的繼承主要表現在:維護國家利益、捍衛大國地位;反對一國或幾國主宰的單極世界格局,推進民主的多極國際關系體系的建立,爭取俄羅斯成為世界重要的一極;堅持推行平衡的全方位外交。
在這種外交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普京政府開始了外交目標的制定。
(二)普京的外交目標
在整個外交戰略中,外交目標是其核心內容。它主要是指國家進行外交活動時,預定所要爭取達到的,能促使外交格局、外交事態發生於己有利的變化的一系列外交努力的結果。
普京上台後的施政深刻地表現了對俄羅斯大國地位衰退的逆反和拯救,十分鮮明地提出強國意識和民族復興。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俄羅斯國有自古以來的傳統價值觀,不會成為美國或英國的翻版。"[1]這表明普京決意擺脫蘇聯解體後產生的失落感和茫然狀態,重新明確地樹立復興俄羅斯大國地位的戰略目標。
復興俄羅斯、重振俄羅斯大國地位對俄羅斯來說理所當然成為其外交戰略的最高目標。但這顯然並不意味著俄羅斯要重新回到前蘇聯時代,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
一個外交戰略最高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基本外交目標的制定和實施。而基本外交目標的制定很大程度取決於現階段國家的綜合實力、國際環境及民族動機,同時也與國家的總體戰略密切相關。外交戰略基本目標選定從屬於國內發展事業,其戰略底線首先要確保國家經濟發展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確保國家之核心利益如領土完整、民族統一和國家安全不受侵害。合理制定外交戰略基本目標關鍵在於,必須與戰略環境、戰略資源和綜合國力等客觀要素取得平衡。一個國家縱然強大,但若其基本目標超越了戰略環境及綜合國力所能承受范圍,戰略資源消耗太快,戰略成本支付太高,就會導致國家威望和國際地位的迅速衰竭。普京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鑒於俄羅斯目前的綜合實力,在2000年7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明確指出"俄羅斯外交方針至高無上的優先方向是保護個人、社會和國家的利益。"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說,新的對外政策構想的特點首先是它的現實主義。俄羅斯將接受其在世界范圍內政治地位下降這一事實,在未來對外方針上將以務實為准則,集中精力更好地解決國內問題。主要外交任務將包括維護社會安全,尋求良好的對外貿易關系和保護原蘇聯分解後其他各地區少數民族的利益。他說:"目前我們的對外政策覆蓋范圍已客觀的縮小,政府的主要精力將放在對俄羅斯至關重要的領域,如經濟和政府建設。現在是俄羅斯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種時候對外政策應以自身建設為中心,在解決國內問題方面要有積極性的幫助。"
⑵ 總統葉利欽是個怎樣的人,請求各位幫幫忙!!!
(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
1931年2月1日出生在俄羅斯聯邦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達里茨基區布特卡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里。他是這個家庭的長子。為紀念兒子在出生後受洗時所經歷的生死考驗,父親給他取名鮑里斯(意為鬥志)。葉利欽貧寒的家境,艱苦的童年生活,培養了他倔強好鬥的性格。中學畢業後,他選擇了建築專業,考入了烏拉爾基洛夫工學院建築系。1955年畢業後,開始在建築行業工作。他從基層工作干起,一年內竟掌握了12門專業技術。他的實干精神和工作魄力使他步步榮升,從工長到工段長,又任總工程師,建築局局長。1961年,他加入了蘇聯共產黨。1968年任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建設部部長,後升為州委第一書記、蘇共中央建設部部長。1981年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入主克里姆林宮後,推行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為中心內容的改革,給具有激進思想的葉利欽以扶搖直上的機會,戈氏對葉利欽的青睞,使他很快擔任了蘇共中央書記,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1986年2月成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87年10月,葉利欽在蘇共中央全會上即席發言,向戈爾巴喬夫和蘇聯的改革政策公開的發難,對改革的進程、對黨的組織、尤其是黨的最高領導層的工作作風。其中包括對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批評。他說:"目前改革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我們當中的每-,個人都負有極大的責任,"他的發言破壞了幾十年來在權力堡壘中形成的行事規則,引起了軒然大波,27名與會者紛紛起來反駁。認為葉利欽的發言本身和發言中所作的種種評價。其動機並非是對現狀的擔憂,而是與他個人品格中的某些缺點有關,傲慢、自負、好鬥、左傾如此等等。他們還譴責葉利欽所批評的一切是在社會革新的重要時刻分擔黨,企圖破壞最高領導層的團結。1987年11月11日戈爾巴喬夫代表蘇共中央解除了葉利欽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職務,改任建委第一副主席。戈氏把這個決定通知葉利欽時,特意強調: "葉利欽你要記住:我決不會再讓你搞政治。"
就這樣,葉利欽政治上一度失寵,跌了下去,從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陣營中消失。然而,葉利欽所堅持的激進的改革思路和不同於戈爾巴喬夫的價值觀念,代表了相當一部分蘇聯人的政治要求。葉利欽敢於向蘇聯黨內的權勢人物發難,敢於用最激烈的言語在最高領導層的會議上及其他場合抨擊蘇聯的改革,直至丟官。這也引起了許許多多蘇聯人的同情。他被戈爾巴喬夫的黜貶,反而成為其難得的政治資本,他成為戈氏改革路線對立面的頭面人物。這些不僅為其以後的東山再起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為以後俄羅斯政壇的諸多事變埋下了種子。
葉利欽的性格決定了他決不甘心作一個政治棄兒,決不甘心在蘇一俄政壇上銷聲匿跡。他心裡清楚,戈氏製造和啟動的民主化進程的機制遲早會給他重返政壇的良機,他需要等待。
1988年12月,蘇聯人民代表的選舉給了葉利欽重返政壇的良機。他決定參加競選人民代表。可是,根據當時的選舉制度,部長沒有權利當選人民代表,為此,他毅然辭去了部長職務,全力以赴投入競選。在競選期間,他幾乎每天都要與選民見面,並多次參加大規模的群眾集會,出席電視辯論會,他要抓住一切機會來宣傳自己的施政綱領,抨擊時政,揭露政府官員們的官僚主義作風和腐敗行為,充分展示自己廉潔奉公、從政為民的形象和深入基層、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
1989年3月,他終於如願以償,當選為蘇聯人民代表。在談及這次勝利時,葉利欽說,"被選為人民代表。獲得勝利的這一天。是我第三個階段生活(我的第三次誕生)的開始"。
1990年1月,在他的積極活動下,蘇聯共產黨內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民主綱領派"、這年7月,在蘇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上"民主綱領派"公開提出蘇共放棄馬列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放棄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放棄民主集中制,要把蘇共建設成社會黨的思想主張。他們還極力主張,取消軍隊、政治部門和國家機關中的基層黨組織。葉利欽及其"民主綱領派"的這些主張沒有被大會全部接受,於是,葉利欽在大會結束時當眾宣布退出蘇聯共產黨。
與此同時,葉利欽決定競選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職務。在競選演說中。他提出必須真正放棄蘇共對權力的壟斷,將權力轉交給蘇維埃,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在農村實行多種形式的所有制。經過三輪角逐,1990年5月29日,葉利欽以微弱多數險勝俄共推薦的候選人,當選為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
這次競選的勝利,使戈爾巴喬夫改革道路上多了一個強有力的反對:他有著自身顯明的特點:與蘇聯共產黨格格不入,反對戈爾巴喬夫以"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 "拯治蘇聯的道路,他脫掉共產黨人的外衣,強烈地向蘇聯向世界表明自身"激進反對派"的形象,利用一切手段在群眾中尋求支持,集聚著另一股政治力量。
走出政治低谷的葉利欽,終於登上了推行其決意為蘇聯動大手術的政治舞台,他要在蘇聯政壇上充當舉足輕重的角色,他不再需要蘇聯、蘇共和蘇聯原有的國家機器、思想文化;,甚至原有的版圖。他要達到權力的頂峰,樹立起一面新的國旗。
1991年的蘇聯政壇波濤翻滾、風雲變幻。經濟危機、政治危機、蘇共危機、民族危機、大國地位危機混雜交織在一起,這一切為葉利欽在政壇上大顯:身手、攀上頂峰創造了極好的機會。
當葉利欽在政壇上剛站住腳,便向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聯盟中央發起了咄咄逼人的攻勢。1991年1月,葉利欽搞了個另立中央的計劃。1月14日。葉利欽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四個共和國的總統或主席,決定簽訂一個涉及政冶、經濟、民族、文化各個領域的"四方條約"。這一計劃如果得以實現,蘇聯總統將被架空,中央政府形同虛設,戈爾巴夫加緊擬定中的聯盟條約也將失去意義。可是。這個"四方條約"還未出籠便遭到了哈薩克總統和哈薩克蘇維埃的嚴正譴責。俄羅斯議會的共產黨議員堅決抵制這個條約。白俄羅斯議會的多數議員不僅反對對搞"四方條約",而且反對其他加盟共和國簽訂"雙邊條約 "。結果,葉利欽等人另立中央的計劃便胎死腹中.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1991年2月19日,葉利欽發表電視講話,指責戈爾巴喬夫" 使這個國家成為獨裁國家",號召不要同中央合作,並要戈氏立即辭職,公開宣布與戈氏決裂。此舉遭到"傳統派"和"主流派"的反擊。2月13日,莫斯科數十萬人舉行群眾性集會,表示支持改革,支持國家統一和軍隊統一,支持戈爾巴喬夫,反對葉利欽。與此同時,在"民主俄羅斯"的號召下,數萬莫斯科人參加了"保衛葉利欽"的群眾集會。葉利欽還在隨後的莫斯科民主力量代表會議上公開號召人們支持礦工罷工,向國家領導人宣戰。
就在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在維護聯盟還是分裂聯盟較量中,3月17日,蘇聯就是否贊成保留聯盟問題舉行歷史上首次全民公決。在全蘇登記的1,85億選民中,80%的人參加了投票,其中76.4%的公民贊成保留聯盟。這無疑;已對葉利欽為首的勢力的一個沉重打擊。然而,葉利欽也另有所得,他在俄羅斯聯邦的全民投票中附帶著該共和國是否設立總統職位進行了投票:在參加投票的75。31%的選民中,69。85%的人贊成設總統職位。這一結果為葉利欽登上總統寶座鋪平了道路。
在隨後召開的俄羅斯聯邦人民代表大會非常會議上,兩派力量進行了更加激烈的較量。俄共議員們向葉利欽發起攻勢,意在逼迫葉利欽下台。同時,"激進派"則在會內外加緊活動,轉守為攻。會內,他們要求戈氏下台,要聯盟政府辭職,要解散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和最高蘇維埃;會外,他們不顧政府的禁令,組織了10萬人的遊行示威,支持葉利欽。最後,魯茨科伊發起成立"民主共產黨人"議員團,宣布與俄共議員團決裂,支持葉利欽。此舉使會議發生有利於葉利欽急劇變化,
最終,俄羅斯人代會授予葉利欽類似總統的權力,並決定於1991年6月12日舉行俄羅斯總統選舉。葉利欽獲得了重大勝利。
藉此東風,葉利欽組織"激進派"向戈爾巴喬夫為首的"主流派"發起強大的攻勢,迫使戈氏妥協,接受了葉利欽一直主張召開的"圓桌會議"一"9+1會議 "。這個會議,撇開了合法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發表了"9十1的聲明,決定通過新憲法,重新選舉蘇聯人民代表、最高蘇維埃和總統,建立新的中央政府,並將國名改為"主權共和國聯盟"。
6月12日,葉利欽以57。3%的得票率榮登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寶座。這時的總統盡管還不是真正國家的意義上的總統,但是這件事本身表明了維系著蘇聯和俄羅斯的國家紐帶,已經變得越來越脆弱。乘此勝機,葉利欽對蘇共和俄共進行了堅決的打擊,簽署了"非黨化 "總統令,禁止共產黨在俄羅斯聯邦的政府機關和企業中進行活動。他要清除權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正當葉利欽准備大刀闊斧地施展總統威力時,1991年8月19日,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突然宣布成立緊急狀態委員會,對蘇聯部分地區實施為期6個月的緊急狀態,在此期間,國家全部權力交給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行使。緊急狀態委員會發表的《告蘇聯人民書》中指出戈爾巴喬夫領導的改革已經走入"死胡同","蘇聯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處在極其危險的嚴重時刻"。這就是"傳統派"為挽救國家命運,維護國家統一、維護共產黨地位、維護社會主義制度而採取的轟動一時的行動,即"8。19事件"。
事發之時,剛從哈薩克回到莫斯科的葉利欽毫無思想准備。聞訊後,一時不知所措。但他很快便明白過來,這次事變,在很大意義上是針對他而來的,他的政治生涯已經到了最關鍵最險峻的時刻,他要面對挑戰。他先是和前去他別墅的哈斯布托夫等准備了致俄羅斯公民的呼籲書。隨後,驅車前往議會大廈一白宮,開始組織反擊。據葉利欽事後回憶說,當時,他深知在白宮堅持得越久,取勝的可能性越大。他還意識到必須到民眾中去,得到群眾的支持。於是,他走出白宮。冒著危險爬上了—輛包圍白宮的坦克,挺直身子,掏出事先已准備好的呼籲書,大聲宣讀起來。隨後,他還發表了演講。此時,葉利欽看到了人們期待的目光,聽到了群眾支持的呼聲,他感到自己正走向勝利。當他完成這一壯舉跳下坦克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時,覺得精力充沛,格外輕松。緊接著,他舉行;廠記者招待會小乎吁舉行總罷工;派代表前往克里米亞半島,與被困在那翠的戈氏棄嫌聯手;用電話與西方大國領導人聯系,尋求他們的支持;組織支持者去勸說包圍白宮的軍人倒戈;……如此等等,從而使"8·l 9事件"以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失敗而告終。葉利欽也因此成為平息"8·19事件"的英雄。
葉利欽在"8·19事件"中的勝利成為蘇聯丙史的一個轉折點,它,Y;僅使葉利欽為首的"民主派"徹底戰勝了以亞納耶夫為首的"傳統派",而且也根本上削弱了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主流派",為其搞垮聯盟。將前蘇聯的一切實:嘆轉移到俄羅斯聯邦手中奠定了基礎。
8。19事件"後,葉利欽利用自己作為前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總統的地位,發布了一系列命令將前蘇聯的權力、財產和機構劃歸俄羅期聯邦所有,使俄羅斯聯邦的權力迅速膨脹。1991年11月16日。葉利欽發布了10項總統令,接管了聯盟中央一系列財政金融部門,剝奪了中央的重要財源。控制了能源的生產和出口,限令約80個聯盟中央的部委解散,並停止向它們提供資金。一周後,池又宣布由俄羅斯中央銀行接管蘇聯的國家銀行對外經濟事務銀行。同日,/。他下令停止蘇共的活動,撤消在俄羅斯境內的克格勃、內務部以及軍事機構中的政治機構。他還下令暫停《真理報》、《蘇維埃俄羅斯報》等共產黨報刊的出版,將蘇聯中央電視台收歸俄羅斯所有,並解除了全蘇國家廣播電視公司、塔斯社和蘇聯新聞社領導人的職務。爾後查封了蘇共中央辦公大樓,扯下了掛在大樓頂上的蘇共黨旗,拆除了十月革命50周年紀念碑。這樣,葉利欽的地位又有了進一步鞏固。
憑借著這種地位和節節勝利,葉利欽進一步加緊了搞垮聯盟的活動。 12月7日,葉利欽與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白俄羅斯領導人舒什克維奇在布列斯特城秘密會談後,宣布建立由斯拉夫三國組成的"獨立國家聯合體"。三國發表的協議聲稱:"制定新聯盟條約的談判陷入死胡同,共和國脫離蘇聯和建立獨立國家的進程已成為現實","蘇聯作為國際法的一個主體和一種地緣政治現實已不復存在",蘇聯的法律和其它一切准則在這三個共和國境內已不再適用。並表示,新的大家庭對蘇聯其他共和國及一切贊成它的國家開放。這個被西方稱為"三人幫政變"的協議宣告了蘇聯的實際解體。在隨後的幾天里,葉利欽利用掌握右:手中的財政金融大權,以滿足蘇聯軍隊提出的一些要求和保證向軍隊提供物資,財政方面的支持的許諾,取得了軍隊的支持。至此,戈爾巴喬夫已喪失了黨政軍大權,不得不在與葉利欽舉行會談後宣布蘇聯將於1991年年底停止存在,蘇聯全聯盟機構在這年年底前停止一切活動,12月21日,前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首腦發表了《阿拉木圖宣言入。宣告-廠蘇聯的徹底瓦解。聖誕節之夜,葉利欽從戈爾巴喬夫手中接過了前蘇聯的最後一項權力一-核按鈕控制權,葉利欽終於登上俄羅斯政壇之巔。
1992年新年伊始,蝕立後的俄羅斯將"休克療法"付諸實施。放開物價後。俄羅斯市場並沒有出現總統向人們的許諾的貨架充實、物價穩定的結果。俄羅斯人看到的仍然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失業增加、犯罪上升、社會動亂的局畫,人們不僅未能從民主中得到幸福,也未能從市場經濟中獲得實惠。於是,他們走上街頭,向葉利欽及其他們支持的蓋達爾政府表示抗議。這些人中有前共產黨人,前蘇聯軍人,還有新興的民族主義分子,甚至還有昔日葉利欽的忠實擁護者。此時,在最高權力機關內,圍繞著經濟改革的方針和誰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兩大問題的爭論、使葉利欽與昔日的盟友開始出現分化。這種分化,導致了以總統和政府為一方,以議會為另一方,即權力機關與立法權力機關的兩權之爭。
人993年3月20日晚,葉利欽向議會投擲了第一把利器。他通過電視台向全國宣布實行總統特別治理。誰知,憲法法院裁決他此舉是違反憲法,最高蘇維埃則決定舉行第九次非常人代會來對付總統實行彈劾。雖然葉利欽在人代會上最
終免遭彈劾,但他的總統特別治理卻被否決了。經過雙方妥協。大會決定在4月25日舉行全民公決。
全民公決的結果,盡管否決了提前選舉議會的可能性,使總統的第二件利器難以使用.但是,總統本人及其總統推行的經濟政策卻得到了參加投票的多數公民的認可?使俄羅斯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利於葉利欽總統的變化。
全民公決之後,圍繞制憲問題,總統與議會展開了第四個回合的斗爭。葉利欽乘全民公決略勝一籌的優勢,准備投擲第三把利器一·通過新憲法,結束"雙重政權 "並存的局面。為此,總統步步緊逼,使議會只有招架之勢,無回手之力。他撇開議會,另開制憲會議。試圖在制憲會議上,一舉取得通過總統制憲法勝利。
但在6月5日開始的制憲會議卻不盡人意,斷斷續續進行了37天,才在7月13日通過了一部兼顧各方意見的新憲法草案。該草案雖在原則上肯定了兩院制議會,但畢竟只是"半成品",總統制憲法依舊是遙遙無期。總統的第三件利器仍然不靈。
7月底,總統決定三件利器並用,與議會進行決戰。他准備好了解散議會的命令後,便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7月27日,葉利欽解除了得到議會支持:的巴蘭尼科夫的聯邦安全委員會部長職務發出了決戰的信號。隨後,他發表了要:向議會開刀的的激烈言辭。緊接著他又舉行了大型記者招待會,歷數議會罪狀,宣布將在兩個半月內結束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為決戰作了輿論准備。其後,葉利欽以魯茨科伊有營私舞弊之嫌為由命令暫停其副總統職務,還頒布了屯關於俄聯邦副總統代理俄聯邦總統某些職權的命令》,規定沒有總統的命令,副總統無權得到總統的權力。同時,任命被議會否定的蓋達爾為第一副總理。任命戈盧什科上將為俄安全部長,任命洛博夫為安全委員會秘書,從而為決戰作好了組織准備。最後,葉利欽還視察了捷爾任斯基師等兩支部隊,取得了軍隊指揮官對其效忠的保證。9月20日晚,葉利欽以"協助警方搜查毒品和非法武器"為掩護。調動內務部隊到莫斯科市,進行了臨戰前的預演?從而為決戰作好了軍事上的准備。
"白宮"曾經是葉利欽擊敗"8·19"事件的地方,他正是從這里走出,接管了戈爾巴喬夫的一切權力。然而在以後的權力斗爭旋渦中,"白宮"已變得越來越難以駕馭,白宮巴的議會官員已由昔日的盟友變成今日的對手。他決心再-次除自己政治道路上的障礙,甚至不惜流血、動武,盡管這樣冒極大的風險包括他的政治聲譽。
當這一切准備就緒之後。9月21日,葉利欽在簽署了《關於俄聯邦憲法改革命令》之後,於當晚8時發表了電視講話,宣布解散議會,開始了鏟除議會的最後決戰。針對總統的行動。議會立即給予了反擊。對此,總統採取一系列措施;剝奪議會財產;封鎖通往議會大廈一一白宮的道路。向白宮周圍增派軍警;切斷"白宮"的供電、供水、供暖以及電話;並發出最後通牒。但議會並沒有因此而屈服,雙方處於尖銳的對峙狀態:在此期間,葉利欽拒絕丁憲法法院院長佐爾金和全俄大牧首阿列克西二者的調停方案。兩個星期後,10月2日,議會的支持者與包圍"白宮"的軍警發生武裝沖突。10月3日,上萬名議會支持者沖破防線,聚集在斯摩棱斯克廣場。哈斯布拉托夫和魯茨科伊在白宮露台上發表了《告全國人民書》。隨後,支持議會的群眾和軍人沖擊了"奧斯坦基諾"電視台和莫斯科市府大樓,兩名警察死於開道的汽車輪下。一時間,局勢陡然又趨緊張,難以控制。
這時,在莫斯科鄉村別墅渡周末的葉利欽聞訊後立即返回市內,宣布莫斯科市實行緊急狀態,解除魯茨科伊副總統職務,並開除其軍籍。隨即調政府軍於4日晨7時包圍議會大廈。8時葉利欽終於下令:政府軍發起炮火進攻。重型炮彈在議會大樓里頻頻爆炸。這座白色的大樓四處起火,黑煙沖天。700名特種兵在T一80重型坦克和3架武裝直升機的火力攻擊下,攻下了 "白宮",迫使哈斯布拉托夫、魯茨科伊等人向政府軍投降。持續了一年多的兩權之爭,終於在葉利欽的重炮之下以議會的失敗而告終。
在葉利欽簽署廠停止俄羅斯立法和司法機構工作的命令之後,俄:選舉委員會宣布將於12月12日舉行新議會選舉和對新憲法進行全民公決。11月9日,葉利欽頒布了新憲法草案。這是一部總統制共和國的憲法草案,它賦予了總統至高無土:的權力。12月l之日,新憲法草案獲得通過,總統制國家政治體制為葉利欽控制局勢提供了憲法保證。盡管葉利欽仍然面臨著諸多的難題,但根據這一憲法,葉利欽至少將在總統位置任期至1996年。
蘇聯解體使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葉利欽一直以親西方的面孔出現。他宣傳西方的民主價值觀念,主張實行西方式的政治經濟制度,推行以西方模式為樣板的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在許多重大的歷史關頭,如在前蘇聯時期的"8。19事件"和1993年的俄羅斯"十月事件"中,葉利欽都得到了西方的支持和幫助。
在獨立後的一年多時間里,葉利欽採取了一邊倒的親西方政策。他先後出訪了美、英、德、法、意、加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美國的關繫上,他與布希簽署了《戴維營宣言》,發表了《華盛頓憲章》,制定了《美俄第二階段削減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條約》,確定了兩國和平夥伴關系雙方保證今後不再把對方作為潛在敵人。在俄英關繫上,葉利欽在1992年一年內二訪不列顛。年初,與梅傑簽署了15點聯合聲明,宣布雙方關系開始了"一個新時代";年末,又同梅傑制定了英俄兩國自1966年以來第一個友好條約—《英俄關系原則條約》。在德國,發布了《俄羅斯德國政治關系基本原則的共同聲明》。在法國用《法蘭西與俄羅斯條約》取代了《法蘇諒解與合作條約》。在義大利,發表了《俄羅斯義大利關系原則聲明l在加拿大,公布了《加拿大和俄羅斯聯邦友好與合作宣言》。
葉利欽採取一邊倒的親西方外交,是由俄羅斯的安全和經濟利益決定的。葉利欽希望與美國順利裁軍,發展與西歐國家在安全領域的合作,盡快卸下沉重的軍事包袱,集中精力復興俄國經濟。葉利欽更指望西方提供經濟援助,盡快取消對俄的一切貿易和技術交流障礙,使俄羅斯迅速擺脫嚴重經濟困境。葉利欽還期望在西方的幫助下,早日加入歐洲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葉利欽甚至盼望"回到天然夥伴和盟友的行列中"去,把俄羅斯的國家體制和經濟與西方溶為一體。
葉利欽的外交政策受到西方國家的熱烈歡迎。然而,這種親西方的外交並未達到他預想的結果。西方國家援俄多口惠而實不至,離葉利欽的期望較遠,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上升,不滿增加。葉利欽開始向獨立自主的全方位外交轉變。
1993年4月,葉利欽批准了《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基本條例》。這年11月,他又主持通過了《俄羅斯軍事學說基本原則》,對俄羅斯的外交戰略和政策進行
了調整。調整的核心是維護俄羅斯的民族利益,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恢復和鞏固俄羅斯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
以上述思想為指導,葉利欽把發展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放在首位。他採取加強與獨聯體各國經濟與軍事聯系的方法,來實現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王導地位和最大的國家利益。在經濟上,俄羅斯已轉向向獨聯體各國提供優惠條件,並撥款4000億盧布,供各國向俄羅斯購買能源,並同白俄羅斯簽訂了給予種種優惠的經濟聯盟協議。在軍事上。俄羅斯決定了在各國長期保存一定的軍事存在,將在這一地區建立30個軍事基地,並與6個獨聯體國家簽署了集體安全條約,開始了以6國為主組建聯合部隊的行動。
在繼續加強與西方大國的夥伴關系的同時,他開始強調西方國家應重視俄羅斯的利益。在許多重大的國際問題上,他開始表現出自己的自主性。甚至是強硬性。如在波黑問題上,俄羅斯反對美國動武和取消對穆斯林的制裁;在安理會表決對前南斯拉夫聯盟的進一步制裁問題上投;了否決票;提出解決波黑問題的四點和平計劃,促使聯合國通過在波黑建立安全區計劃的836號決議。
葉利欽還堅決地反對中歐東歐國家加入北約,以防止北約的防線移至俄邊界。葉利欽在1994年2月的國情咨文中說"北約排除俄羅斯要擴大成員,就意味著走上對歐洲和世界新威脅的道路。"
葉利欽在把外交重點從西方轉向全方位之後,更加重視與亞太國家特別是亞太鄰國的關系,俄羅斯與韓國、中國、日本、印度等國保持友好合作關系。
為顯示其大國地位。葉利欽及其政府還積極參預國際事務。除上述波黑問題外,俄羅斯還積極參預朝鮮半島核問題的解決。在中東希布倫慘案發生後。俄羅斯迅速作出反應,派出第一副外長、總統特使、外長接連前往中東進行穿梭訪問。分別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以色列領導人會談,希望在中東和解問題上留下俄羅斯的印跡。
1999年12月31日宣布辭去總統職務,任命普京為代總統。
2007年4月23日20點45分,葉利欽因心臟衰竭逝世,享年76歲。
普京宣布25日為全國哀悼日。2007年4月24日,葉利欽遺體告別儀式舉行,參加弔唁的重要人士有:俄羅斯總統普京,美國前總統老布希,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英國前首相梅傑等各國領導人和前政要。
4月25日19點,葉利欽在新處女公墓下葬,參加下葬的主要是葉利欽的家屬和普京總統.
⑶ 想要了解朝鮮核問題 哪些方面必須知道
播出時間:2003年1月26日
【新聞背景】
本周,朝美就朝鮮核問題國際化的分歧日趨加劇。1月22號,美國副國務卿博爾頓稱,朝鮮核問題是「對和平的威脅」。美國已經尋求到足夠的支持,讓國際原子能機構把朝鮮核
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1月24號,國際原子能機構表示,將會在2月初就這一問題舉行會議。
對此,朝鮮回應說,美國的做法是企圖在國際上孤立和扼殺朝鮮,是幼稚卑劣的。朝鮮同時強調,核問題若國際化,朝鮮可能完全取消中止導彈試射的行動;若對朝鮮進行制裁,將等同宣戰。
在另一面,朝鮮周邊國家從上周開始,馬不停蹄地展開穿梭外交,期望用和平方式化解這場危機。俄羅斯總統特使訪問平壤,並提出了解決朝鮮核問題的一攬子方案。朝韓第九次部長級會議也在漢城召開。此前,韓國方面還提出了解決朝鮮核問題的三項原則。多邊斡旋努力,使朝鮮核問題有望得以和平解決。
【演播室】
康輝:午夜國際觀察,透視變化中的世界。大家好,這個星期我們繼續請國際問題專家北京大學的朱鋒教授一起來聊一聊國際時事。朱教授,我們首先來談一談朝鮮核問題在這個星期最新的進展。這個星期應該說表現得最突出的就是朝美雙方圍著到底要不要把朝鮮核問題國際化進行斗爭。我們看到,美國極力要把這個問題拿到聯合國安理會進行討論。但朝鮮方面馬上表示,要看清楚美國這樣做背後真實的意圖,我們談一談美國背後真實的意圖到底是什麼?
朱鋒:美國真實的意圖主要有兩方面:首先,美國現在整個外交和戰略重心都在伊拉克問題上,朝鮮問題現在猶如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很可能幹擾或者妨礙美國解決伊拉克問題。所以,美國為了保證伊拉克問題能夠首先得到解決,寧可在朝鮮問題上先緩一緩。這個緩就是說,他寧可不是自己挺身而出,而是交給聯合國安理會,進一步向朝鮮施加壓力。
第二個原因源於朝鮮問題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就在於,美國在短期內難以找到一個非常恰當的以美國為主的一種解決方案。如果美國硬的話,對朝鮮進行軍事威脅,毫無疑問會遭到朝鮮周邊,像中國、俄羅斯、韓國和日本的反對。如果美國軟的話,現在白宮又不甘心,認為會上了平壤的圈套,會被所謂的欺詐行動牽著鼻子走。所以,既然美國現在軟硬都不是,短期又找不出一個非常恰當的解決方案,他寧可通過這樣一個國際多邊場合,也就是聯合國安理會來對朝鮮採取直接的行動。
康輝:另外,也有報道說,實際上美國要解決的不僅僅是眼前的朝鮮核問題,它也在考慮如何長期解決朝鮮半島的安全問題。是不是因為美國現在並沒有這樣一個明確的,關於長期解決這一問題的計劃,所以他現在選擇了要把這個問題拿到聯合國安理會,使這個問題國際化。
朱鋒:我覺得您剛才談到的這一點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比較,柯林頓時期的朝鮮問題是和平對話,在94年簽署了《核框架協議》。但是,布希政府是一個共和黨政府,極力希望在朝鮮的問題上,採取新的政策。那麼,這個政策的一個核心就是朝鮮問題不僅是核不擴散問題,或者是反擴散問題,而是關繫到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問題。包括美國早就提出說在三八線負責的非軍事區一系列有關新的規定,包括還有朝鮮需要在朝鮮一側進行裁軍等等。
康輝:美國希望對94年《朝美核框架協議》做出修訂,是不是認為那個協議當中還存在著缺點?
朱鋒:對,所謂的缺點就是共和黨政府中的強硬派認為《框架協議》只是一種給予,只是體現的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是「交換」。也就是說,美國通過給予朝鮮糧食、重油以及輕水反應堆換取朝鮮的讓步。這種給予和交換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果是:美國的強硬派認為,朝鮮並不值得信任,他們可能經常搖擺,這時美國的政策前提就會崩潰,這樣的政策就不可行。所以,從去年10月份朝鮮半島核計劃風波發生之後,美國一個最基本的政策就是,它不會再去嘗試所謂的柯林頓方式,就是通過這種交換和給予來換取朝鮮的讓步。布希政府的政策是,首先必須朝鮮讓步,放棄它的核計劃,然後美國再來同朝鮮談,所以布希政府這種政策的實質是非常強硬的。
康輝:我們再來看朝鮮方面,朝鮮方面的態度依然非常強硬,尤其是在對關於朝鮮核問題國際化這個問題上。朝鮮方面表示,如果這個問題要拿到安理會去討論的話,那麼朝鮮下一步就是重新恢復導彈試射。這表明,朝鮮認為,這就是朝鮮和美國兩家的事。
朱鋒:對,這也是為什麼也有一部分國家,包括中國、韓國,一開始都反對朝鮮核計劃風波問題國際化。因為,國際化以後,還不知道朝鮮會做出什麼樣進一步強烈的反映。假設朝鮮就像它自己說的進行導彈實驗,發射一枚導彈掠過日本的上空。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日本右翼強烈反彈,會促發日本的防務政策進一步向右翼的方向發展。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如果朝鮮再採取進一步的極端行動,很可能使得整個事態進一步升級,在這種情況下,毫無疑問無益於朝鮮核問題的解決。
康輝:朝鮮方面一定要朝鮮和美國兩家坐下來「促膝而談」,朝鮮又有哪些意圖呢?恐怕朝鮮希望從核問題的解決當中得到的東西也不僅僅是所謂的經濟援助?
朱鋒:對,從朝鮮的基本目的來說,它就是要把整個朝鮮的核計劃問題,直接變成朝美對話問題,變成朝美關系取得突破的一個重要的著力點。使得美朝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這樣一個進程能夠持續,能夠有突破。當然最後一點就是,朝鮮也希望能夠通過美朝關系正常化,來打破它現在所面臨的外交上比較孤立的狀況,進一步來促進比如它和日本外交關系正常化的談判等等。
康輝:朝鮮是不是也希望能由此獲得一個安全保障,因為我們看到朝鮮一直在強調要求美國和朝鮮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朱鋒:對,這一點也是朝鮮核計劃政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現在朝鮮認為,由於美國把朝鮮說成是邪惡軸心之一的國家,美國現在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戰略,是否有這樣的可能性,當美國比如說打完伊拉克之後,或者伊拉克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就移師東進,把朝鮮當作自己軍事攻擊的對象。朝鮮這種強烈的安全危機的意識,確實在布希政府上台之後有了很大的發展。
康輝:我們看到這個星期周邊的一些國家,像您剛才提到的中國、韓國、俄羅斯都進行了一些關於朝鮮核問題的多邊外交斡旋,其中俄羅斯的活動可能比較引人注目,我們先來看一下新華社駐平壤記者對俄羅斯副外長洛修科夫訪問平壤的相關報道。
(新華社駐平壤首席記者姬新龍)
姬新龍:朝鮮方面對洛修科夫來朝斡旋表示贊賞,認為這源於俄羅斯「不惜任何代價解決半島目前局勢的友善立場」。洛修科夫在離開平壤時說,金正日與他討論了朝鮮半島局勢發展的前景和核問題的解決方案。他與朝方在一系列會談中就今後加強接觸以便了解彼此立場達成了共識。在朝鮮政府1月10日發表聲明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後,國際社會加大了旨在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斡旋活動。但是,朝鮮方面歷來表示,核問題是美國對朝敵視政策的產物,是朝美兩家之間的事情。如果將核問題國際化,只會增加問題的復雜性,並使其解決更加遙遠。記者認為,由於朝鮮堅持將朝美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作為解決核問題的唯一出路,而美國對此反應冷淡。國際社會的努力有助於朝美雙方早日通過對話與協商和平解決核問題,實現朝鮮半島局勢的安全與穩定。
康輝:所以我們看到朝鮮的態度,一方面是非常激烈地反對朝鮮核問題國際化,不願意把它拿到安理會討論;另外一方面,朝鮮是非常願意和周邊的國家來進行這種外交斡旋活動的。
朱鋒:平壤從這樣的外交斡旋活動中,也會得到許多外交的便利。因為一方面可以使得它在強硬的政策背後,保留一些基本政策的底線,有一個妥協的可能性。如果朝鮮希望,把這種妥協的可能和它強硬的聲音一起傳遞給美國,傳遞給國際社會,就需要這些外交特使。這就是剛才我們所說的,可以起一個橋梁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這樣的斡旋多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美國說,你不要對朝鮮太強硬,或者太過分。因為這樣的話,不僅朝鮮可能有強烈的反彈,也會使得與朝鮮半島的安全和和平有關的周邊國家的利益受到相當的挑戰和沖擊。
康輝:安理會並沒有像美國所希望的那樣,在這個星期工作結束之前,討論朝鮮核問題。但是下一個星期或者再下一個星期,這個問題到底會不會真的國際化,成為安理會討論的一個議題?
朱鋒:我覺得這樣的可能性從目前來看是比較大的。因為有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將朝鮮問題國際化現在美國是一個既定政策。第二個因素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在1月7號已經通過了有關的決議,要求朝鮮放棄核計劃。如果不放棄的話,國際原子能機構將訴之於聯合國安理會,這已經是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基本立場,但是後來在有關國家的共同斡旋之下,國際原子能機構放慢了這樣的進程,原來在1月14號要開的會,現在已經放在了2月4號。2月4號,如果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會議最後決定還是要把朝鮮的核計劃訴之於聯合國安理會,我相信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會加速。
午夜國際觀察——對伊核查問題
【新聞背景】
1月27號,聯合國監測、核查和視察委員會(監核會)將向安理會遞交有關對伊拉克武器核查情況的報告,由於報告可能成為美國對伊動武的借口,因此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盡管目前這份報告的內容還沒有向外界透露,但多數分析認為報告不太會改變核查小組以前表述過的「核查迄今尚未發現伊拉克發展和擁有違禁武器的確鑿證據」的基本觀點。
隨著報告出台日期的臨近,國際社會又展開了新的一場伊拉克問題的外交爭論。美英急不可耐地希望發動對伊軍事行動攻擊的立場持續遭到國際社會的炮轟。法國和德國明確表示反對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法國甚至暗示將不惜動用否決權,否決安理會可能通過的任何對伊動武決議。中國外長唐加璇則表示,1月27日不應該是一個終結,而應該是一個新的開始。
美國目前在外交方面正陷入越來越孤立的境地。但是,人們不禁要問:在外交上受挫能阻止美國兵發巴格達嗎?
【演播室】
康輝:午夜國際觀察,透視變化中的世界。接下來的時間,我們會和朱鋒教授一起來關注伊拉克局勢。朱教授,現在已經是進入1月27號的凌晨了。1月27號就是監核會向安理會遞交對伊拉克武器核查報告的日子。
上個星期談到伊拉克問題的時候,我記得您提到說1月27號成為一個最後期限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我們就來談一談這個星期過去了,這種可能性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
朱鋒:我覺得應該說是在減小,至少1月27號不會成為開戰的一個明確的日子,或者是在1月27號左右的其它日子也不會。因為我們看到兩個原因,一方面美國現在倒薩的軍事部署,確實是在有條不紊地展開。美國的各路大軍都在殺奔海灣而去,但是美國的倒薩外交在這個星期卻陷入困境。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聯合國,包括武器核查的主要代表像布利克斯,聯合國安理會在辯論伊拉克問題時所傳遞出來的聲音,以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他們在伊拉克問題上基本的立場,和美國的立場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所以如果美國要迫不急待採取戰爭行為的話,它所承受的外交和戰略風險都會隨之有巨大的提高。
康輝:剛才您提到美國在這一周遭遇到了伊拉克問題上外交的尷尬的境地。在20號安理會外長會議上,安理會的成員可能除了英國和西班牙之外,沒有一個是支持美國對伊拉克動武的。美國的《華盛頓郵報》甚至用了這樣一個標題,說美國在安理會遭到了伏擊。
朱鋒:現在圍繞美國軍事倒薩問題,已經開始了新一輪激烈的外交爭論,或者是新的倒薩風波。而且我們可以戲劇性地看到,現在這個星期倒薩的外交角逐,可以說是在朝著向薩達姆有利的方向轉化,而美國現在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境地。比如這些國家中法國是最有代表性的,法國表示,看不到任何現在對伊拉克動武的理由。德國總理施羅德也說,現在最重要是保證伊拉克問題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現在只有美國在吵吵嚷嚷,說伊拉克在欺騙,不應該在給伊拉克時間。只有美國說要動武動武,而國際社會的其它多數成員都在強調說,還可以繼續進行有效的政治和外交的努力。以我相信這樣一個鮮明的對比,現在來看對美國來說是一種尷尬。
康輝:這個星期關於伊拉克問題這種外交對峙上,我們看是以法德為一方的歐洲國家和美國爭執是非常激烈的。
朱鋒:對,而且這種爭執無論是在言辭上或者是在對伊拉克基本局勢的看法上,都有進一步明顯擴大的趨勢。
康輝:另外對於1月27號監核會提交的武器核查報告,目前看來,各方的預測都認為報告指出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伊拉克擁有或者是在發展違禁武器,而且布里克斯很可能在這個報告提交後,在3月份再遞交一份關於武器核查的報告。
朱鋒:對,美國一直反對,就是在這個星期也沒有鬆口,是否同意聯合國核查人員在伊拉克繼續工作,或者是在1月27號報告提交之後繼續進行核查。美國強調說不必跟薩達姆浪費時間,美國認定薩達姆就是在欺騙,有實質性違背聯合國決議的行動。美國的邏輯很簡單,查不出大規模核武器,就證明伊拉克有大規模核武器,查不出來的原因是因為薩達姆在欺騙,因為薩達姆藏得好,所以沒有查出來。但是對於國際社會,包括法、德、中、俄等國都認為,在伊拉克的問題上應該相信聯合國的權威性,既然聯合國的核查人員查不出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伊拉克確實已經凍結了它的核計劃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發展。這樣一種基本的觀點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大多數國家,包括中俄法德的強烈支持。
康輝:上個星期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曾經提到了說這個星期的星期一,布里克斯和巴拉迪到伊拉克去,這是伊拉克在1月27號報告提交之前的最後一次機會,現在來看伊拉克應該說是非常好地抓住了這次機會。
朱鋒:對,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在過去一個星期當中,倒薩外交確實戲劇性地向巴格達轉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1月19號,巴拉迪和布里克斯都訪問了巴格達,巴格達在進一步加強與武器核查人員的合作問題上的態度空前積極,而且同核查的兩個主席達成了包括「十點內容」在內的一個共同聲明。所以,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1月27號的報告,至少從目前的跡象來看,可以變成說,給伊拉克態度打分的一個報告。
康輝:可以看得出來,盡管面對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但是美國要攻打伊拉克的決心似乎並沒有動搖,包括像溫和派的鮑威爾在這個星期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強硬了。所以1月27號這個報告出來以後,我們看到剩下的一個懸念就是,美英究竟會不會給伊拉克,給整個國際社會一次和平的機會。
朱鋒:我覺得從現在來看,您剛才說的非常准確。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決心確實沒有動搖,但是在時間的選擇上,我相信至少會拖後,因為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現在倒薩外交的這種孤立狀況,就是剛才我們探討的,布希政府面對內外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可能不顧所有擺在面前的這些困難,然後就一意孤行。
另外一點,對美國來說它要拖後的原因是,美國現在對伊拉克問題的解決,也在把它國際化。我們看到「1441號決議」辯論的時候,美國就強調,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不但是針對美國,而且是針對世界的,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美國現在如何在這一點上做文章,至少也是美國發動這場戰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
康輝:在27號,這個報告提交的第二天,1月28號布希就要發表國情咨文,另外英國首相布萊爾會到戴維營和布希會晤,這兩件事情到時候會傳遞什麼信息?
朱鋒:布希在國情咨文中至少會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國內經濟問題,這是美國民眾非常關心的問題,對布希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緊迫性。如果在他的政治議程上,完全把倒薩蓋住對美國經濟問題的關注,這是政治上失分的時候,所以他會進行平衡。
當然他的國情咨文會再度在伊拉克問題上提出他的立場,所以,國際社會翹首以待。你美國老是說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你有你的情報證據,現在把你的情報證據攤開來給國際社會看,到底誰更有說服力。是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的調查更有說服力,還是美國的情報計劃更有說服力。所以,這也是我們說到了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包括1月27號之後,布希發表國情咨文,布希現在必須下決心,如果口袋裡真的有東西,現在是把它掏出來的時候啦。
當然英國也會對美國的伊拉克政策施加影響。布萊爾對私下兩國關系的問題,也在不斷提醒布希,你不要著急,慢慢來。所以我們說英國的這個態度,我相信會對美國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為布萊爾也不得不面臨自己國內的選民,他國內的社會。在這種情況下,相信兩人在戴維營會談不會成為扣動伊拉克戰爭直接的扳機。
【發表評論】【軍事論壇】【簡訊推薦】【關閉窗口】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綜合 網站 網頁 新聞標題 新聞全文 漢英辭典 滬深行情 軟體 游戲
相關鏈接
CCTV午夜國際觀察:伊拉克局勢·委局勢與世界油市 /font> (2003/01/20 00:00)
CCTV午夜國際觀察:朝鮮核危機·克隆人進攻? /font> (2003/01/13 16:34)
午夜國際觀察:美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 /font> (2002/12/23 00:00)
CCTV午夜國際觀察:伊拉克武器報告遞交之後…… /font> (2002/12/16 12:32)
CCTV午夜國際觀察:伊武器清單·美「零關稅」方案 /font> (2002/12/09 00:05)
CCTV午夜國際觀察:以色列局勢·美沙關系 /font> (2002/12/02 11:05)
⑷ 第四任駐華大使,普京新任命的「中國通」什麼來頭
第四任駐華大使,普京新任命的“中國通”的來頭如下。
一、第四任駐華大使
近年來,莫爾古洛夫參與了中俄雙邊關系的一系列大事件,並多次就涉華問題發聲,莫爾古洛夫在俄新社的一次訪問中表示,在過去30年裡,俄羅斯一直堅持同中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他表示,俄中兩國的友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兩國有著幾百年的友好傳統,雙方的合作建立在彼此基本利益上,彼此信任程度很高,所以不會因為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這樣的關系,將會是21世紀國家間關系的一個典型。俄中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是推動區域和國際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於維護地區和平,乃至世界和平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