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蘇聯小提琴演奏家訪問中國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蘇聯小提琴演奏家訪問中國

發布時間: 2023-05-28 23:05:38

㈠ 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發展

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共和國成立後,敖得薩音樂學院的П.С.斯托利亞爾斯基、莫斯科音樂學院的А.И.揚波利斯基和К.Г.莫斯特拉斯等繼承和發展了奧爾的事業,形成了蘇聯小提琴學派。斯托利亞爾斯基在1933年創建了蘇聯的第一所天才兒童音樂學校,成為蘇聯學派的創建人之一。他主張從童年起就對孩子進行全面的技術與藝術圓則歲訓練。他的學生Д.□.奧伊斯特拉赫,是當代最傑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對音樂深刻的理解十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還積極演奏現代音樂。莫斯特拉斯所著的《小提琴的音準問題》、《小提琴演奏者的節奏訓練》、《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問題》都很有價值。他的學生I.加拉米安在美國成為著名教師。波利斯基繼承和發展了奧爾的教學原則,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感覺和全面發展。極為純凈的聲音、精確的音準、高超的技巧、高尚的風格、對樂曲處理的細致而深刻,是這個教學體系的特點。他的侄子И.□.揚波利斯基是《小提琴指法概論》的作者。
揚波利斯基的另一名學生□.И.揚凱列維奇,繼承和發展了老師的教學原則,善於對學生的才能作透徹的分析,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演奏技巧和個性。中國著名小提琴教師、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林躍基,曾是揚凱烈維奇的學生;林躍基的學生胡坤曾在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獎。需要提及的還有美國著名的盯陸小提琴家I.斯特恩。他與俄國學派有很深的淵源,又曾受橘睜法比學派的影響,他善於采擷眾,獨創一格,成為當代第一流的演奏家。他曾兩次來中國訪問,進行演奏和講學活動,給中國年輕的小提琴家很多教益。

㈡ 有關與小提琴的歷史資料.組合材料

小提琴

violin

擦奏弦鳴樂器。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的、用於現代管弦樂隊的弓弦樂器。它在器樂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也是具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現代小提琴的出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製作本身是一門極為精緻的工藝技術。它的發音近似人聲,適於表現溫柔、熱烈、敬櫻輕快、輝煌以至最富於戲劇性的強烈感情。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著名作曲家寫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經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這種樂器上發展了精湛的演奏藝術。

形制與構造 小提琴由70個零件組成。其主要構件有琴頭、琴身、琴頸、弦軸、琴弦、琴馬、腮托、琴弓等。其剖視圖及名稱見圖。

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雲杉製作,質地較軟;背板和側板用楓盯稿薯木,質地較硬。琴頭、琴頸用整條楓木,指板用烏木。小提琴的音質基本上取決於它的木質和相應的結構,取決於木材的振動頻率和它對弦振動的反應。優質琴能把發出的每個聲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樣靈敏地傳播出去。

琴弦4根。原均為羊腸制的裸弦,約從18世紀起,低音G弦常包以銀絲,使其反應靈敏。現代則將G、D、A3根弦用纏金屬絲的羊腸弦或鋼絲纏弦,晚近也用尼龍弦。E弦改用鋼絲弦,使其在高音區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製作成現代這種樣式,並非完全從形態美觀出發,而是有其音響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鳴良好,發音洪亮;琴的腰身狹窄,便於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條,除防止木板開裂外,對琴的音質也起一定作用。面板與背板中間有音柱支撐,其位置變化對小提琴音色影響明顯。面板左下面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響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軟,或漆得不勻,都會有損於音質。當琴弓與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動時,通過琴馬引起面板振動,又通過音柱使背板振動。由於音柱是支在琴馬E弦一側,E弦振動較少,而G弦振動較大,從而使低音梁有更大振動,並造成共鳴箱的振動。能否使琴聲得以充分發揮,取決於琴弦及其張力、琴馬質量、運弓的壓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種音質都表達出來,還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等演奏技巧。

製作歷史 小提琴最早由何人發明,已無從查考。近代小提琴約在1550年已為人們所熟悉,系由當時流行的樂器雷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變而來。通常所說小提琴前身維奧爾,在構造、調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對現代小提琴的形成都無決定性影響。人們曾普遍認為義大利北部的米蘭、威尼斯、布雷西亞和克雷莫納一帶是小提琴的誕生地。16世紀後期,義大利的小提琴製作業出現了兩個著名的小提琴製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馬蒂父子為代表的克雷莫納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薩洛的加斯帕羅(1540~1609)和他的學生 G.P.馬吉尼為代表的布雷西亞制琴派。這兩派製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長,經歷了幾百年,至今仍屬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製作的黃金時代,出現了許多著名小提琴製作家,如N.阿馬蒂、J.斯坦納,以及被人們認為最傑出的製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爾內里等人。阿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較大,音質好,用來演奏室內樂,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紀後期,G.B.維奧蒂贊揚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維奧蒂的老師G.普尼亞尼與N.帕格尼尼喜愛瓜爾內里琴之後,這兩位制琴大師的作品才被人們所欣賞,並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爾內里琴具有在大廳中演奏協奏曲時所需要的音響傳送力。

18世紀後,小提琴製作業的領先地位從義大利轉至法國。這個時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斷改進,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質。法國制琴家N.呂波(1758~1824)以斯特凱者拉迪瓦里為典範,把法國的制琴技術和義大利的制琴技術結合在一起。與此同時,法國的F.圖爾特(1747~1835)約在1785年對琴弓的長度、重量、形狀、裝置等方面又進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反映了J.海頓、W.A.莫扎特和 L.van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運弓方面的更大變化等對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隨著貴族與皇室的衰落,音樂也從宮廷走向民間,出現了為公眾服務的交響樂隊和音樂廳。為適應環境的變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紀末~19世紀初,小提琴琴頸加長變細,並向後傾斜:指板變長;琴馬變高,並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銀絲。這些變革的目的是為適應更大的張力。琴弦的增長使琴面上的壓力增大,於是低音梁變長變厚,音柱也加粗,以此獲得更大更有力的聲音。1820年前後L.施波爾發明了腮托,使左手從完全承擔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來。腮托的設置,使左手在換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紀末,音樂學院在歐洲相繼出現,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從而促進了機器制琴業的發展。法國的米爾庫、德國的米滕瓦爾德都是大量生產小提琴的地方。法國的J.-B.維約姆是 19世紀制琴業的著名人物。

維約姆僱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導下製造小提琴,並以其名為牌號出售。他從世界各地搜集到許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優質琴,把它們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館。

中國在小提琴製造上,近年享有國際聲譽。廣州樂器廠陳錦農所制紅棉牌小提琴,1980年獲美國第4屆國際提琴製作比賽「音質金獎」;北京提琴廠戴宏祥所制小提琴,獲1983年於聯邦德國卡塞爾市舉行的斯波爾國際提琴製作比賽的「音質金獎」。

演奏要點 小提琴屬於歌唱性的旋律樂器。因此,如何在小提琴上發出歌唱般的豐滿、動聽的聲音,是小提琴演奏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就小提琴的演奏技術來說,有以下各種主要基本功。

運弓 優秀的演奏家能在小提琴上發出千變萬化的聲音,就運弓而言,取決於運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壓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觸點這 3種因素的不同結合。小提琴的弓法繁多,就其主要的有以下幾種:①分弓:一弓演奏一個音;②連弓:一弓演奏許多音;③頓弓:音與音之間斷開;④跳弓:弓毛離開琴弦。這4類弓法是最基本的,在20世紀中期,連頓弓,即在一弓中連續快速演奏許多音與音之間是斷開的音,被人視為絕技,所以人們把小提琴演奏藝術稱之為「運弓的藝術」。

音準 小提琴演奏者是靠左手手指按弦,縮短弦的振動長度的方法,來改變它的音高的。演奏者能在各種條件下,把手指精確地按到弦的准確位置上,以取得良好的音準,這是通過長年練習的結果,也是合格的演奏者所必備的能力。小提琴家是在人們聽覺允許的范圍內來確定音準的。因此他們都具有敏銳的調整音準的聽覺能力。有時演奏家們有意把某些音拉得稍高或稍低一點,是為了以此達到個人表現的需要。

揉弦 通過左手手指在弦上的顫動,使聲音的音高產生有規律的波動,稱之為揉弦。揉弦是小提琴演奏中極為重要的表現手段。揉弦分為手指的、手腕的和手臂的。優秀的演奏者不僅要掌握這3種揉弦方法,而且要學會使用不同速度和不同幅度的揉弦,在演奏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不同樂句時,富於變化地運用揉弦。從揉弦的運用,可以使聽眾明顯地辨認出不同演奏家的音樂個性。

把位 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稱之為把位。靠近琴頭的把位為低把,靠近琴馬的為高把。從一個把位換到另一個把位,稱為換把。換把位的方法有多種,例如空弦換把,同指換把,不同指以及泛音換把等。換把時產生非音樂需要的滑音,是技巧訓練不足的標志。滑音可以使音與音之間的連接富於變化,特別是結合換把使用滑音,是一種富於表現力的演奏手段。

雙音與和弦 小提琴可以同時演奏兩個音甚至是 3個音,也可以分奏4個音的和弦,這不僅豐富了它的表現力,並可不依賴其他樂器的伴奏進行單獨演奏。小提琴的三度、六度、八度以及十度雙音音階,是演奏雙音的基礎,也是小提琴家必須終身練習的一項基本功。小提琴演奏中的左手顫音、泛音、撥弦等,都是一些高深的技巧。

演奏藝術的發展 16世紀,小提琴開始在義大利出現時,一般用來伴舞、伴唱,或直接演奏歌曲。17世紀初,隨著小提琴奏鳴曲的出現,演奏技術也相應發展。C.法里納(約1600~約1640)在1627年的創作中,就采了用雙音、震音、顫音及高把位,並模擬貓叫、狗吠、笛、鼓、吉他等聲音。一些演奏家與作曲家也競相仿效;於是模擬杜鵑、夜鶯、公雞等聲音的作品,充斥於當時的樂壇。直到17世紀後半葉,義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家A.科雷利才把小提琴藝術引上了正途。

義大利小提琴學派 科雷利是義大利小提琴學派的奠基人。他確認小提琴本質是一種歌唱性樂器。他所寫的奏鳴曲,在快板樂章中摒棄了那些非音樂性的效果,而著力於輝煌、有活力的旋律塑造。他的慢板樂章,富於歌唱性,從而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的富於歌唱性的演奏特點,為義大利學派奠定了基礎。A.維瓦爾迪是義大利學派創作小提琴協奏曲的代表人物。他是採用樂隊為小提琴伴奏的首創者。他的這一創舉,使協奏曲具有交響性,並增添了戲劇性。G.塔爾蒂尼是18世紀歐洲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是義大利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根據科雷利作品的主題寫了50首變奏曲,使小提琴弓法藝術得到巨大發展。他奠定了由 3個樂章組成的早期小提琴奏鳴曲的曲式。他的代表作《魔鬼的顫音》是18世紀小提琴演奏藝術的高峰。

18世紀中期,小提琴弓還不是現在這種弧度,而是向外拱起,適於演奏巴羅克時期作曲家的作品,更適合演奏J.S.巴赫的復調小提琴作品。到J.海頓、W.A.莫扎特時,音樂作品的旋律線條具有更大的起伏,音量上要求具有更有力的重音,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隨之而改變,從而產生了1785年法國人圖爾特的現代小提琴弓的創制,在運弓上有了發展與提高。被稱為現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的G.B.維奧蒂是巴羅克時期過渡到古典主義時期體現小提琴藝術發展水平的代表人物。他把小提琴的歌唱性樂句和技巧性樂句結合在一起,並充分使用了E弦的音域。維奧蒂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1797)至今仍受到許多作曲家們的贊賞。帕格尼尼是義大利學派處於衰落時期出現的新的浪漫主義先驅。他的《24首隨想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範本。他所使用的新的旋律技法,大膽的轉調,豐富的半音進行,尖銳的和聲組合,有特點的節奏音型,多種速度變化,對以後的浪漫主義作曲家有很大影響。他的隨想曲,被人們譽為「小提琴技巧的網路全書」。帕格尼尼演奏時所使用的許多技巧,如雙泛音、連頓弓、拋弓、特殊調弦法、左手撥弦技巧、雙音以及復雜的和弦、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遠距離大跳等,都是與他同時代的小提琴家們盡力探索的秘訣。

德國小提琴學派 1650年以前,德國小提琴演奏藝術基本上是走義大利人的路。1700年左右,德國作曲家寫的小提琴作品使用了比義大利人還要難的技巧,特別是在使用和弦、特殊調弦法,以及某些描寫性的演奏效果方面。小提琴已經發展為一種技巧性很高的樂器。J.S.巴赫的6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對演奏者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1756年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寫的《小提琴教程》是德國小提琴發展的總結。1831年,德國著名的小提琴家施波爾完成了他的《小提琴教程》。F.達維德(1810~1873)在1843年萊比錫音樂學院開辦時是小提琴系的負責人,他是一位善於啟發、激勵學生上進的教師,在他的努力下,使萊比錫音樂學院成為19世紀中葉的小提琴學習中心。達維德編訂過許多古典作品,對豐富曲目作出了貢獻。著名的演奏家J.約阿希姆的歷史功績,在於把非凡的演奏技巧用來忠實地再現作品的音樂內涵。巴赫的6首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就是由於他的演奏,被現代小提琴家們公認是小提琴復調音樂作品的高峰。他的另一歷史功績是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學生,20世紀初優秀的小提琴教育家L.奧爾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約阿希姆的最後一名學生A.魏登堡,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時,他逃亡中國,旅居上海,並在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教授小提琴與室內樂。

法比小提琴學派 1782年維奧蒂第1次來到法國,在他的訓練和影響下,法國的P.巴約、P.羅德和R.克魯采共同創立了法國小提琴學派。1795年巴黎音樂學院成立,它成為年輕的小提琴家們嚮往的學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學,幾乎都採用J.-F.馬扎斯(1782~1849)、克魯采、羅德、P.加維涅等小提琴家的練習曲來訓練學生,其中尤以克魯採的《四十二首練習曲》為公認的優秀之作。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的小提琴演奏學派對世界小提琴演奏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H.維尼亞夫斯基、P.de薩拉薩特、F.克賴斯勒是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波蘭小提琴家維尼亞夫斯基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他在繼承法國學派的演奏風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國小提琴學派強調聲音的華麗,有許多手腕的運弓動作,這給他演奏連頓弓帶來了困難,後來他終於發現通過使用整個手臂的動作順利地掌握這種連頓弓法。1862年維尼亞夫斯基把他的演奏技巧帶到了俄國,為以後出現的俄羅斯演奏學派的寬廣發展,打下了基礎。出生於西班牙的薩拉薩特,是法國音樂學院培養出來的優秀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以音色甜美、純凈而著稱。他使用的揉音幅度更寬,他的音準,特別在高音區非常出色,技巧輝煌而流暢。他寫的《吉卜賽之歌》、《卡門幻想曲》很有創造性,技術上難度很大。奧地利人克賴斯勒1887年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他有著瀟灑自如的演奏風格,從不炫耀技巧,運弓優雅,樂句處理得十分巧妙,富於節奏的活力。克賴斯勒繼承和發展了維尼亞夫斯基的揉音技巧,使他獲得了無與倫比的音色變化。他的弓法和指法都很有個性。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學派這一名稱,是因為這兩個學派不僅在形成時間上相距不遠,而且又都受維奧蒂的影響。比利時小提琴學派的奠基人C.-A.de貝里奧的老師是維奧蒂的學生,貝里奧也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過。他把帕格尼尼的輝煌技巧和法國的優雅風格結合在一起,從而把古典的法國演奏學派現代化了。貝里奧不是法國學派的直系門徒,他能突破傳統,創造一個新的浪漫主義的法比學派。貝里奧的學生H.維厄唐對比利時學派有很大影響。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貢獻是發揮了小提琴在交響樂中的獨奏地位。他的《第四小提琴協奏曲》(d小調,約1850)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品,H.柏遼茲稱它是一首有著獨奏小提琴聲部的壯麗的交響曲。E.伊薩伊是維厄唐的學生,他演奏熱情而充滿活力,威嚴而又優美,富於詩意,他使用更為強烈的揉音。法比學派人才輩出,影響深遠,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之外,還有J.蒂博以及現在仍活躍在世界樂壇上的Y.梅紐因。

俄羅斯、蘇聯小提琴學派 L.奧爾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近50年的教學,使他成為20世紀初著名的小提琴教授。J.海費茨、M.埃爾曼、N.米爾斯坦、E.津巴利斯特等世界第一流小提琴家都出自他的門下。奧爾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充分發揮其潛在能力。他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學法》一書,闡述了他的教學思想和美學觀點,例如音樂第一,技術第二;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音樂等等。奧爾對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不過,早在奧爾之前維厄唐和維尼亞夫斯基等曾長期在俄國教學和演奏,可以說俄羅斯學派是在法比學派的基礎上自然地、歷史地形成,而不是某個人的創造和建樹。海費茨是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學生,他有著火熱的感情,鋼鐵般的控制力,驚人的技巧和強烈個性。他所使用的快速揉音、表情性的換把滑音、強烈的運弓起奏、比較快速的樂曲處理等,這一切都是他那強烈的音樂個性的自然表露。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共和國成立後,敖得薩音

樂學院的П.С.斯托利亞爾斯基、莫斯科音樂學院的А.И.揚波利斯基和К.Г.莫斯特拉斯等繼承和發展了奧爾的事業,形成了蘇聯小提琴學派。斯托利亞爾斯基在1933年創建了蘇聯的第一所天才兒童音樂學校,成為蘇聯學派的創建人之一。他主張從童年起就對孩子進行全面的技術與藝術訓練。他的學生Д.□.奧伊斯特拉赫,是當代最傑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對音樂深刻的理解十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還積極演奏現代音樂。莫斯特拉斯所著的《小提琴的音準問題》、《小提琴演奏者的節奏訓練》、《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問題》都很有價值。他的學生I.加拉米安在美國成為著名教師。波利斯基繼承和發展了奧爾的教學原則,重視培養學生的音樂感覺和全面發展。極為純凈的聲音、精確的音準、高超的技巧、高尚的風格、對樂曲處理的細致而深刻,是這個教學體系的特點。他的侄子И.□.揚波利斯基是《小提琴指法概論》的作者。揚波利斯基的另一名學

生□.И.揚凱列維奇,繼承和發展了老師的教學原則,善於對學生的才能作透徹的分析,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演奏技巧和個性。中國著名小提琴教師、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林躍基,曾是揚凱烈維奇的學生;林躍基的學生胡坤曾在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獎。需要提及的還有美國著名的小提琴家I.斯特恩。他與俄國學派有很深的淵源,又曾受法比學派的影響,他善於采擷眾,獨創一格,成為當代第一流的演奏家。他曾兩次來中國訪問,進行演奏和講學活動,給中國年輕的小提琴家很多教益。

㈢ 民歌(作文)

我國第一首真正走上國際舞台,及我國第一首被外國小提琴大師演奏的小提琴獨奏曲,分別是馬思聰作曲的《思鄉曲》和《第一迴旋曲》。馬思聰的《思鄉曲》是中國小提琴第一首堪稱世界精品的傑作,能與或旁老其媲美的是爾後大家熟知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馬思聰是在法國接受的音樂教育,從事小提琴音樂創作,則始於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初期。在這段時間里除了一些「現代派」已經開始他們的探索外,後浪漫主義風格的創作手法仍然非常盛行。所以採用民間流傳的音樂素材和民歌來寫作,是很常用的方法。馬思聰的大量小提琴曲,包括這個時期和以後的創作,都帶有這樣的色彩。

《思鄉曲》和《第一迴旋曲》都創作於1937年,它們也都是採用民歌的曲調素材寫成的。 我們中國民族眾多,是個民歌大國。無論漢、滿、蒙、回、藏,和其他民族,都有著數量多和音樂素材豐富的民歌。寫作這兩首樂曲,就是用內蒙古民歌的素材。 《思鄉曲》原先是馬思聰寫的大型管弦樂曲《綏遠組曲》衫升中的第二樂章。《綏遠組曲》又稱《內蒙組曲》,這是因為「綏遠」是舊地名,後來它被劃入內蒙古的緣故。但現在的音樂出版物上又把此曲稱作《綏遠組曲》,所以我也跟從此說。馬思聰有多量作品採用內蒙古民歌作為創作素材,我想這不但是內蒙古民歌大多具有豪放、朴實、深沉兼具的特徵,同時還和它們的曲調舒緩可歌,又能適應各種心情的可塑性有關。《綏遠組曲》中的三個樂章分別叫做《史詩》、《思鄉曲》、《塞外舞曲》。由於馬思聰的管弦樂作品非常小提琴化,它們都可以用小提琴獨奏鋼琴伴奏這樣的形式來演奏。這三個樂章中,尤其以第二樂章最為優美感人。當年前蘇聯的交響樂隊在介紹中國的作品時,就專門演奏它。所以,把它稱為「第一首真正走上國際舞台」的中國管弦樂和小提琴曲(另外我國的第一支走上國際舞台的鋼琴曲,那就是賀綠汀的《牧童短笛》了)。由於用小提琴來獨奏的《思鄉曲》特別受歡迎,所以時至今日,這個曲子(還包括後邊那個《塞外舞曲》)也就變成幾乎只用小提琴獨奏了。

人所共知,《思鄉曲》的主題,用的是一支只有短短八小節的民歌:《城牆上跑馬》。北方內地原先比較貧窮的地方,其土城牆都是窄而不寬。在上面跑馬,只能往前,不能掉轉馬頭而回來,這是曲意,它的確道出了深藏在去國懷鄉而無法歸來的遊子心中的凄楚感受。質朴的民歌,其曲調本質上就是非常優美的。作者對它毫不作修飾,只是讓小提琴把它在中低音區演奏出來,然而就在後面,作者順著這個朴實的主題,寫出了好幾個風格上非常統一的發展主題,使得這種思鄉情緒不斷提升和發展,終於在小提琴奏出激動的雙音樂句時,到達高峰。這樣,最後由小提琴在高音區再次奏出這個民歌主題,用寧靜、延綿的音樂聲,演述出遊子的鄉愁,隨著從低往高的一連串上行平行四度,作者把這種解不了的鄉愁凝結在逐漸逝去的極高音的泛音上了。遊子回來了沒有?- 沒有。他再也回不來了。

《第一迴旋曲》寫作上是標準的迴旋曲式。是我國小提琴曲中寫得最工整的一首,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認真的創作風格。主題是來自一首粗放而富有豪情的內啟賣蒙古民歌《情別》,有著很有特徵的切分節奏。經過作者的仔細處理,再度創作,加上多個副主題和歌唱性的慢速對比主題,使它最終成為一首快速的充滿激情的優秀作品。我個人認為,它雖是一首非標題音樂,但是其音樂形象是明確的,它很好地體現出了我們民族的力量和自信。同時,在當時那個演奏環境下,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一首炫技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依斯特拉赫來華訪問演出時,就特意選擇了演奏此曲!所以,它是第一首被外國小提琴大師演奏的我國小提琴獨奏曲。

㈣ 小提琴的歷史

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Jambe de Fer於1556年出版於里昂的《音樂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

但關於小提琴的起源,史學家有許多不同說法,有一說是起源於「烏龜殼琴」,有個年輕人在沙灘上散步,忽然聽到一種悅耳的聲音,他仔細一找,原來是踢到空龜殼,龜殼震動發出的聲音。

他回家一琢磨,發明了一種類似空龜殼的樂器。小提琴的琴孔還是龜背胡搏滾殼演變的樣子。有說是起源於北非,有說是起源於印度,也有說是起源於西歐等等。

(4)蘇聯小提琴演奏家訪問中國擴展閱讀

小提琴傳說:5千年前斯里蘭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圓柱形的木頭掏空制銀笑成了與中國二胡極為相似的樂器稱瑞凡那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隨著貿易往來而流傳四方,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

不過從有史料記載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褲余但在同一個時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 阿瑪蒂(Andrea 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

㈤ 耶胡迪·梅紐因的人物軼事

美國小提琴家,生於紐約。4歲開始學琴,7歲便在舊金山個人首演音樂會上演奏門德爾松協奏曲。1926年赴歐洲,師從布希和埃乃斯庫。1932年16歲的梅紐因在倫敦首演埃爾加協奏曲,由75歲高齡的埃爾加本人指揮樂隊協奏,並且錄下一張歷史性的唱片,至今仍是樂壇佳話。巴托克1944年為他寫了獨奏小提琴奏鳴曲。不幸的是,大約自60年代中斯起,梅紐因的右臂拉下半弓時開始出現搖晃,嚴重影響了技術上的控制,運弓不穩,致使他的音樂會演出屢屢出錯。但我們也不必散纖誇大梅紐因這種衰退,尤其
在錄音室製作的唱片中,他的魅力依舊不減。作為一個音樂天才,梅紐因一生中不僅多貴人相助,也得到了真誠的友誼與愛情。在梅紐因1929年的跨美國東西海岸巡迴演出時,紐約著名慈善家和藝術資助人亨利·戈德曼在卡內基音樂廳聽了他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後,為其才華所傾倒,買下當時國際市場上唯一能買到的一把「斯特拉蒂瓦麗」牌小提琴送給他。梅紐因還曾求教於優秀的小提琴教師阿道夫·布希,即弗里茨·布希的哥哥。
11歲時,梅紐因結識了羅馬尼亞著名音樂家埃乃斯庫,他倆的忘年交在音樂界傳為佳話。梅紐因曾說:「如果是布希教會了我嚴謹、精確和權威,那麼是埃乃斯庫點燃了我的想像力。」1932年,16歲的梅紐因同75歲的英國著名作曲家埃爾加同台演出後者的小提琴協奏曲,被認為是迄今為止這部作品最優秀的錄音。在以後的歲月中,他還成為蘇聯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赫的好友;在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的90歲生日慶祝晚會上演奏他的小提琴協奏曲;而當他1962年再次訪問蘇聯時,不僅將肖斯塔科維奇引為新朋,作曲家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也加入了他日益擴展的演出曲目。有人說,梅紐因在音樂界的廣泛友誼就是20世紀音樂史的寫照。
梅紐因的個人生活雖有波折,但最終卻是幸運的。1938年,他娶了一個澳大利亞百萬富翁的千金諾拉·尼古拉斯為妻。但確如評論家所分析的,新娘雖然是他母親選擇的,這次不幸的婚姻卻成為梅紐因掙脫母親「圍裙的繩索」的手段。
1943年梅紐因與英國皇家舞蹈團的黛安娜·古爾德一見鍾情。不久,這位容貌秀麗、身材頎長的芭蕾舞演員便成為梅紐因的終生伴侶。盡管傳記作家托尼·帕爾默在其拍攝的紀錄片《梅紐因:一個家庭畫像》中,稱黛安娜是控制梅紐因的第二個「專制女人」,但毫無疑問,梅紐因生命的後50年是在美滿的婚姻中度過的。更有一些評論家認為,本來自己也有著遠大藝術前程的黛安娜,從一開始就將支持丈夫作為己任。否則,習慣於被人照料的梅紐因雖然仍是偉大的小提琴家,但恐怕難以獲得超越音樂世界的更偉大的榮譽。不知是愛情與婚姻還是埃爾加的浪漫主義音樂使他加深了對英國的感情,沖大仿梅紐因最終於1985年加入英國籍。雖然他早在1965年就被授予榮譽爵士稱號,但直到1987年才真正成為勛爵,並於
1933年成為英國上院終身議員。在他心目中,中國是一個令他神往的國家,一本德文版的《老子》已經伴隨他50多年之久。他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書籍之一。
梅紐因曾3次來華演出和講學,他的藝術和道德風范給中國音樂家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一次是在改革開放後不久的1979年,梅紐因與中央樂團在民族宮劇場演出。作為那次演出的指揮,李德倫先生與梅紐仿穗因有過一段親切的交往。「那次他演奏的曲目有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由我指揮,他自己還邊獨奏邊指揮了莫扎特A大調第5小提琴協奏曲,他還與盛中國共同演奏了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他在排練和演出時都十分認真,他尊重中國藝術家,和我們共同討論如何達到最好的藝術表現。」李德倫記得,梅紐因對中國文化十分感興趣並有相當研究,他的琴盒裡總是放著一本德文版的《老子》。
在游覽故宮時,他不斷地向李德倫提出各種問題。那次訪華之後,他們成了好朋友。80年代初,梅紐因邀請李德倫擔任巴黎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的評委。1997年,梅紐因作為指揮家再次訪華,帶著他的得意弟子、中國小提琴家胡坤,與中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這一次,他又到李德倫家重敘舊情,共進晚餐。李德倫以一對夜光杯相送。1997年來華時,他已經81歲,但精神矍鑠,思維敏捷。他給「國交」排練時,在指揮台上從不落座,每次自始至終都站著指揮。連很短的休息時間,他也和周圍的人講述著
音樂和演奏上的方方面面。60歲時,在為他舉行的賀壽音樂會上,他一登場竟對著台下的聽眾來了個倒立,引來全場觀眾熱烈掌聲。人們問他:「練瑜珈對拉琴有什麼好處?」他說:「瑜珈功可以讓人的精神得以高度集中,但又處於非常自然而放鬆的狀態。這樣,你就不再緊張,不再刻意思考,那種自然的感覺會隨著你內心的某個點而不斷地增進和擴大。身體的機能和自信心也就會隨之加強。這對身體,對拉琴,對一切都有幫助。其實,人們經常缺少的就是那種自然的狀態。」

㈥ 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的簡歷

盛中國
(1941- )
小提琴家。出生在音樂家庭中,自幼受中外音樂的熏陶和嚴格的藝術訓練。五歲開始學琴,七歲第一次公開演奏,九歲時武漢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了他的獨奏節目,向全國廣播。1954年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60年赴蘇聯留學。1962年參加國際小提琴比賽獲獎。回國後,曾同中央樂團交響樂隊等合作,成功地演奏了中外著名小提琴協奏曲並去澳大利亞等國演出。演奏曲目較廣泛,對作品的理解和處理有獨到之處;演奏風格熱情而奔放,既粗獷又細膩,充滿了藝術的感染力。

磨難為琴聲插上翅膀
作為中國最負盛名的小提琴藝術家之一,盛中國的輝煌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坎坷遭遇。
1941年,盛中國出生於小提琴世家,5歲起跟隨身為小提琴教授的父親學琴,9歲便在電台錄制了一個小時的獨奏節目,後跟隨德國及前蘇聯的小提琴專家學琴。「文革」開始後,年輕的盛中國被貶到了生活最底層,當農民,種大田,管果園,蓋房子,掏大糞……
盛中國說:「在那樣一個年代,漂到最上面的往往是垃圾,而沉到最下面的往往是金子。然而,恰恰是經過『文革』的磨難以後,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時,我的音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他解釋道,以前人們總誇他拉提琴技巧非常好,音樂表現得非常華麗,但是不深刻。經過磨練,大家不再評說他的技巧了,而是覺得他的音樂變得非常深刻,真情隨音樂流露,充滿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他說:「那是因為現在我演奏小提琴,是用心在演奏,而不是用手拉。我是普通的,但我的小提琴是不普通的,我時刻和小提琴對話,通過它將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向人間播撒對美的追求的種子。」
讓更多的人欣賞《梁祝》
作為當今中國最活躍的小提琴家,盛中國每年在國內外舉辦小提琴獨奏音樂會達百場之多,其中每場的保留曲目就是《梁祝》。
盛中孝毀蔽國說:「如果不演奏《梁祝》,主辦方不能放過我,聽眾也放不過我。半個世紀過去了,《梁祝》如今仍顯現著巨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不愧為千古絕唱。」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目前國內共有10個版本,其中盛中國演奏的有5個版本,他還將《梁祝》改編成了鋼琴伴奏。盛中國拉《梁祝》的初衷,巧州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欣賞它。
盛中國說,《梁祝》這部作品確實不簡單,是真正的經典。第一,它的旋律不是生編的,像擠牙膏擠出來的,它有根基,是根據粵劇戲曲移植過來的,也就是根據唱腔過來的。第二,它實現了交響音樂民族化,不僅在國內膾炙人口,而且也是為數不多的有國際影響的中國交響樂作品之一,國外聽眾稱它為「蝴蝶之戀」協奏曲。盛中國深有體會地說:「《梁祝》和我有一種潛在的,拉不開、扯不斷的關系,可謂『余戚不離不棄』。現在我已拉了近萬場次。」
投身公益 收獲快樂
盛中國積極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建立了「盛中國資助貧困大學生基金」,幫助貧困大學生圓大學夢。他還經常為賑災義演,救助弱勢群體。據統計,他捐款捐物累計已達百萬元。鑒於他所作出的重大貢獻,人們在公共場合為他樹起了2.5米高的石像,中國集郵公司還發行了他的個性化郵票。
20世紀50年代,10多歲的盛中國在天津音樂學院附中上學。盛中國說:「我母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慈愛之心。看到我的同學貧困,穿不起棉衣,母親就把我們的舊棉襖改改洗洗縫縫,送給他們穿。由於在這方面受母親影響非常大,所以當我走向社會以後,也就很自然地熱心參加各種公益活動,並把它當作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來對待。投身公益,帶來的是內心的快樂,帶來的是人生的閃光,帶來的是藝術的和諧。」
他說,作為從事藝術工作的人,音樂要表達的是什麼?不就是表達的人嗎?!如果對人缺乏最起碼的同情心和愛心的話,藝術哪來的生命力呢?
夫妻+戰友+情人
盛中國的夫人瀨田裕子是日本著名的青年鋼琴家。夫婦倆同台演出,琴瑟和鳴,不僅是樂壇備受矚目的「黃金搭檔」,而且還是讓人羨慕的一對異國伉儷。
盛中國講:「什麼是好的婚姻呢?我理解就是婚前婚後一個樣。成功的夫妻關系,一個好的夫妻關系,應該賦予另外兩個關系,一個是戰友關系,另一個是情人關系。」
他解釋:「戰友關系就是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標,都熱愛古典音樂,用古典音樂去播撒美的種子。什麼叫情人關系呢?人們常講婚姻就是一個浪漫的童話結束了,一個恐怖的故事將要開始了。如果拿夫妻兩人比作兩本書的話,要讓童話繼續下去,就要不斷地為對方寫出新的篇章,就要保持一個情人的關系。」
他說:「我夫人說,她嫁給我了,她不僅愛我,也愛我的國家——中國。」
盛中國還特意提到,在外國鋼琴家中,瀨田裕子是第一位在中國彈奏鋼琴協奏曲《黃河》的人。協奏曲是根據歌曲《黃河大合唱》改編的。
「《黃河大合唱》是歌頌抗日戰爭的。一個日本鋼琴家來彈這部曲子,意味著什麼?她用自己的雙手錶達了對中國的這份情感,用雙手彈奏這部曲子來聲討日本帝國主義,來表達日本人民和中國人民都希望和平的心聲。」盛中國強調說:「這是個『大政策』,如果兩人不一致的話,怎麼可能一起生活?反過來,我對日本的傳統文化也很尊重。我也喜歡吃生魚片,喜歡冬天洗日本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