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漆黑強襲高達的機師資料
史威恩·卡爾·巴亞
自然人。從小就把星星作為自己的目標,長大後希望成為一名天文學家。但是在父母因為某次調整者事件去世後,成為孤兒的史威恩被福利機構收容。實際上該收容所由「藍波斯菊」 設立,專門用於培養精英戰士的機構,目的是為了應對新人類戰爭。此收容所里徹底灌注反新人類的思想和訓練作為戰斗員應有的技術。結果使在冷酷無情的戰斗兵器中成長的史威恩,變為了對外界冷淡的無感情戰爭機器。與在同樣環境下成長的沙姆斯·科薩中尉和穆狄·霍爾克羅夫特少尉組成了三人小隊。接在聯合對PLANT宣戰之前,受上級命令,駕駛StrikeNoir向歐亞聯邦俄羅斯領地、新西伯利亞市街東南方約400公里遠的山嶽地帶ZAFT建設的設施進行攻擊。這是明顯地違反戰爭法的行為,不過那ZAFT的設施是進行可以轉用為軌道下降強襲登陸部隊支援設備的量子通訊的研究設施,估計那作戰是為了在開戰前止住ZAFT的先機而毅然實行的秘密攻擊。可謂展示作為非正羨唯規部隊的PhantomPain的性質的典型作戰。
C.E.73年「尤里烏斯7號墜落事件」後,參與了對調整者難民營的屠殺。
在聯合軍與前來地球圈進行談判的火星移民代表團發生沖突後,帶領小隊參與了與火星代表團的交戰。在與火星調整者亞格尼斯·布拉赫戰斗中,輕松將對方駕駛的GSF-YAM01 Δ Astray Delta異端擊落。在接到「消滅火星移民訪問團」後,以指揮官身份帶領奧布的5名機師,參與對亞格尼斯等人的圍剿。實際戰斗過程中,史威恩駕駛的強襲·黑並沒有發動攻擊,只是在一旁看著奧布的5名機師對火星代表團的進攻。在奧布方面5台105短劍全部被擊破後,從一名奧布機師那裡奪走IWSP的控制權,以強襲高達E型裝備IWSP後,將Delta異端徹底擊毀。
重返小隊後,接受了護衛GFAS-X1Destroy 毀滅高達 的運輸部隊的任務。這個運輸部隊的動向被ZAFT得知的時候,他們派出了以TMF/A-802W2KerberusBaCUEHound 地獄改侍犬型巴庫 為主力的MS隊進行攻擊。盡管在戰力方面處於劣勢,強襲·黑仍展開了巧妙驅使火箭錨的戰斗,擊破了相當數目的敵機。這可謂如實述說近接戰斗中火箭錨的有效性的事例吧。事實上,PhantomPain似乎成功擊退敵人,把Destroy平安送到了德國。另外,這場戰斗,史威恩他們失去了穆迪.霍爾克羅夫特少尉和蔚藍決斗。
在得知火星訪問團的動向後,主動要求出擊。被「另有任務」回絕。
之後,前往D.S.S.D.(深宇宙探索開發機構)的地球軌道特洛伊點周圍太空站。為搶奪該組織研發的AI系統,發動了突然襲擊。襲擊過程中,遭遇塞蕾娜·馬克古里夫、索爾·魯尼·蘭基駕駛的GSX-401 觀星者高達兄殲培,激戰後,先是被塞蕾娜駕駛的觀星者牽制,之後被阿波羅A的衛星雷射擊中,被觀星者高達開啟的光輪推進翼所產生的巨大G力重傷,身體多處骨折,黑強襲也嚴重破損。之後,被塞蕾娜救回,為了提供再次開啟光輪推進翼的能量,決定將強襲·黑舍棄。在宇宙中飛行將近669小時後被D.S.S.D的探測船救回。返回地球後,被塞蕾娜等人說服,以MS機師的身份,加入處於毀滅狀態的D.S.S.D.。
2. 貝加爾湖是哪些民族的發源地
貝加爾湖上的奧利洪島是布里亞特人的發源地。還有巴爾虎人。望採納!
3. 《巨富》讀書筆記
一、成為一個富豪的三大基本條件:良好的早期教育+辛勤+運氣
願力:美國1226名富豪,其中的840屬於「白手起家」類。的確,如今的頂級富豪幾乎不會生來就窮困潦倒,以至於與機遇完全不沾邊——良好的早期教育是一大先決條件,有一個富裕的任專職的父親也幫了大忙——但他們的巨大財富通常來自辛勤工作、聰明才智和很大的運氣成分。總體來說,他們不是貴族,而是經濟精英;他們不僅專注於消費財富,而且一心創造財富
教育背景:昆士蘭大學經濟學家約翰·奎金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談到,根據他的統計,常春藤盟校一年級新生總數(約27000人)僅佔美國大學適齡人口(約300萬人)的近1%。在由教育驅動、贏家通吃的經濟體中,這群1%的18歲青年在躋身未來1%的成年富豪群體方面具有極大優勢。
奎金寫道,「精英學校的入學競爭如此激烈也就見怪不怪了。盡管學費一直穩定上漲,比一代人以前貴得多,家長和學生還是認為進入一所『正確的』的大學是勝負攸關的人生大事。」
超級精英的全球化早在學校里就開始了。要通往頂級富豪圈並不需要專屬護照,但確實有個途徑,那就是母校——美國的常春藤盟校,再加上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以及世界頂尖商學院。
在這個世界,你在哪兒獲得MBA比你是哪國人更重要。許多頂級富豪都在他們的祖國接受教育——記住,這是一個基本靠白手起家的群體——但是他們的子女幾乎全在這些全球頂尖學校上學。
當今,每5個中國企業家中有4個會考慮送小孩到國外念書。」中國億萬富豪更喜歡送孩子去國外讀中學,英國的私立寄宿中學是熱門之選。中國的百萬富豪則把孩子送到國外的大學,以便孩子融入頂級富豪經濟(plutonomy),美國常春藤盟校則匯聚了最多的精英。
和優秀的人為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在1968年的一項關於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中發現,諾貝爾獎得主的一個顯著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在年輕時就天賦異稟,並且專注於一個領域,而後能夠進入他們研究領域中聲名顯赫的科學家的實驗室——「55位美國獲獎者中,有34位年輕時曾有資格在46位諾貝爾獎得主手下工作。」
二、頂級富豪的圈子,趨於全球化、同質化
頂級富豪正形成一個跨國社團,他們互相之間的共同點比他們和家鄉同胞的共同點還要多。無論他們定居在紐約還是香港,莫斯科還是孟買,當代的這些頂級富豪正在抱團形成一個新的世界。
超高凈值人士(具有至少5000萬美元的可投資收入)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國家和地區,他們的生活方式更趨相似。即便是零散分布在其他地區的高凈值人士也會參與同樣的世界市場、購買高收益的消費產品。他們的財富組合也極為相似,主要為金融資產,尤其是在國際市場交易的上市公司的持有股權。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創始人王輝耀主任對我說,「我們經歷了貿易全球化,我們經歷了資本全球化,現在,我們正經歷人才全球化。」
「土地的所有者一定是這塊地產所在的某個國辯租衫家的公民。但股東實際上是世界的公民,不一定屬於某個國家。」
三、當代慈善資本家的訴求:改變世界
馬克思有句名言:之前幾代的哲學家試圖描述世界,而他意圖改變世界。蓋茨和其他頂級富豪正在對慈善世界產生著類似的巨大影響。他們不想資助社會部門,而是想改變它們。他們對美國教育產生的影響即是一例。
這些慈善資本家創立企業的方式是通過最小的努力產生最大的影響力(資本家運用杠桿,技術專家運用規模),他們認為慈善也應該用同樣的方式。
改變教育:蓋茨和其他關注教育的億萬富豪將焦點放在可以衡量的結果上,引領了一場數據驅動的改革。第一步,將考試放在教育的中心,學生學攜腔習的產出就可以得到衡量;下一步,使教學工作更多地由數據或獎勵驅動。
改變國家的資助方向。基金會往往更多地資助前沿研究工作,我們在物資分發方面充當合作夥伴,但是政府的資助還是佔了最大部分,這是對世界經濟中型橋頂級富豪的金融和才智力量的衡量,他們的目標是引導整個國家
改變意識形態:一些有遠見的頂級富豪不僅試圖利用財富當上政府官員,而且要用財富轉變地區、國家乃至世界現有的意識形態。索羅斯的「開放社會基金會」對於民主的出現以及東歐和蘇聯多元化的出現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四、巨富圈的不平等現象
納稅低:2009年,在前1%富豪群體中,你越是富有,實際稅率就越低。前1%富豪群體的收入稅率為23%,前0.1%富豪的收入稅率僅為21%,納稅最多的前400名納稅人的繳稅額占不到總稅收的17%。資本收益對於頂級富豪而言是重要的收入來源,而你在收入分布圖上的位置越低,資本收益就越不重要——2012年的資本收益稅率僅為15%。 溫特斯認為,美國的寡頭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低的實際稅率,是因為一群職業的律師、會計師和說客正為他們提供服務。他將這一「侍臣」群體稱為「收入保衛從業者」。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他們待在一些由頂級富豪資助的智庫中,絞盡腦汁地精心策劃反對稅收的方案,他們肯定從中撈到了不少好處。
女性佔比低:2012年《福布斯》億萬富豪榜。1226名億萬富豪中僅有104名女性,再剔除億萬富豪的妻子、女兒和遺孀,人數就更少了。最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富豪的空缺同社會其他階層的趨勢極不吻合。在前1%之外的99%群體中,女性掙的錢越來越多,接受的教育越來越高,獲得的權力越來越大。
雖然99%群體中的女性人數穩定增長,前1%富豪群體仍舊是男人的俱樂部。可以這樣來理解其他人同前1%富豪群體的差距:世界分為由女性主宰的中產階層和由男性精英統治的富豪階層。
哈佛女生一旦畢業後,進入頂級富豪圈的概率就變小了,原因在於她們所選擇的工作。金融和管理是最有利可圖的行業,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金融家賺取了上文提到的195%的超高工資溢價。2007年,一畢業就從事金融或管理工作的女性比例升至43%,而令人吃驚的是做出同樣選擇的男性比例高達58%。你可以看看他們的收入差距:2005年,哈佛畢業的8%的男性收入超過100萬美元,而僅有2%的女性越過這一門坎。
越富有的家庭就越可能由男性當家。2005年,前0.1%富豪群體中納稅人的配偶僅1/4有工作,頂級富豪的家庭主婦大多是耶魯法學院等頂級學校的畢業生。超級精英階層中雄心勃勃的極客迎娶的是同班同學而不是秘書,而他們同樣受過高等教育的妻子很可能會放棄工作。
問題不在於女性沒有男性聰明,或數學能力沒有男性強:她們沒有殺手的本能,她們不想斗爭,她們不想攻擊對方的要害。」
四、新技術下超級明星效應
經濟學家所謂的「超級明星」效應——技術革命和全球化往往在許多領域和公司里產生了一個成王敗寇的經濟競賽,你若在自己所處的領域內成為最拔尖的人會帶來豐厚的回報,但要是得到第二名,經濟價值就會大幅縮水,
1、科技領域的超級極客:技術人才為主的超級極客不僅統治了華爾街、矽谷、班加羅爾和北京,他們也在華盛頓掌權——不論哪一黨派贏得選舉。
2、新技術淘汰了舊技術,也擴大了市場的整體規模。
現場表演——比林頓夫人的終身職業卓別麟的最初職業——只佔到娛樂大蛋糕的很小一塊。由於電影和無線電的誕生,人們花更多的時間參加商業娛樂活動,這為頂尖的演員創造了更大的市場。
一旦互聯網成為大眾傳播媒介,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一新技術將為「超級明星經濟現象」畫上句號。
網路時代的超級明星同其他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我們發現,在全美總收入分布圖中,前1%高收入者擁有總收入的17%左右;
為什麼Lady Gaga的身價相當於4個比林頓夫人?其實答案並沒那麼神秘。她們都是各自時代的頂尖歌後,享譽全球。但是能聽到比林頓夫人歌聲的唯一方式就是親自去看她的現場演出,而如今只需通過互聯網就能聽到並看到Lady Gaga的表演。全球化和技術革命使得Lady Gaga的音樂傳播給了更廣泛的觀眾,因而她成了更耀眼的明星。
雖然電影製片廠也元氣大傷,但電影明星還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雖然球隊變得一文不值,但體育明星還是能賺得幾百萬美元。
我們也發現在特定行業中——銀行業、法律行業、體育界、娛樂界,甚至在例如牙醫之類的普通行業中,那些頂端的富豪在不斷拉大與其他人的差距。這種「超級明星經濟現象」是全球超級精英出現的原因之一。
3、頂級富豪經濟體的內部形成了一個舒適的全球村莊。
頂級富豪經濟體是如何在馬歇爾效應的影響下成為自我維系的全球經濟,從而將其他人全都隔絕在外。
對奢侈服務的需求超過了對低收益服務的需求。應當記得,這也是花旗集團「頂級富豪經濟」的提出者精心刻畫的理論:古馳比沃爾瑪的業績好,卓越的油畫比那些畫得還算可以的油畫升值得更快,對戴維·博伊斯的需求超過了對助理律師的需求。
俄羅斯寡頭成就了法國超級明星牙醫,華爾街銀行家和阿拉伯酋長成就了超級明星室內設計師。不論你善於補牙還是織布,一旦你融入了超級明星聯盟,就能從少數全球商業精英積攢的大量財富中獲利。反之,不論你在西西伯利亞地區還是美國中西部開始你的事業,只要你是超級精英的一員,你將和其他超級精英成為同一名牙醫、室內設計師和藝術館館長的老主顧。這就是為什麼頂級富豪經濟體的內部形成了一個舒適的全球村莊。
馬歇爾效應、羅森效應和馬丁效應都涉及超級明星因他們所創造的價值獲得更高回報的方式——更富裕的客戶(馬歇爾效應)、更多的客戶(羅森效應),以及同資金支持者之間更好的交易條件(馬丁效應)。而聖人馬太觀察到的積聚效應使以上促成超級明星誕生的因素變得如此強大:超級明星現象能夠自我強化。
最能體現「名氣」這種自我強化力量的科學家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是位真正具有開創精神的物理學家,他的相對論引領了核時代,轉變了我們對物質世界的思考方式。然而,為什麼對量子力學做出重要貢獻並提出至今有效的原子結構模型的尼爾斯·博爾和脫氧核糖酸(C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詹姆斯·沃森沒有像愛因斯坦那樣家喻戶曉呢?
二戰後,美國人對外國人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反猶情緒不斷高漲。 在這種政治氣候下,美國的輿論控制者斷定,愛因斯坦博士和他的相對論不僅邪惡而且具有破壞性。舉世公認的一個事實是,全世界只有「12個人」能理解相對論。專家們擔心這個外國秘密小集團能運用知識使時空彎曲,從而進入「第四維度」達到「統治全球」的目的。《紐約時報》甚至警告說,愛因斯坦的發現具有「反民主的意味」:「地球上或星際空間中的某種斷言只能被選中的少數人所理解,這樣的斷言踐踏了《獨立宣言》。」
魏茨曼的代表團到達了美國。當時猶太復國主義逐漸受到紐約猶太人的歡迎,數千人來到碼頭迎接訪問團。但是媒體認為,這群人是愛因斯坦的狂熱追隨者。《華盛頓郵報》報道,「數千人等在碼頭迎接愛因斯坦。」《紐約時報》寫道,「數千人為迎接愛因斯坦和他率領的團隊,等候了4個小時。」愛因斯坦激起了新聞記者的興趣,他們把目光全都聚焦在他的身上。記者們先前預想愛因斯坦是位桀驁不馴、高高在上的歐洲人,會看不起有點兒粗野的美國人,但恰恰相反,他竟然是位謙遜的、討人喜愛的傢伙。「給他照相時他笑容盈盈,對於記者提出的無理問題,他的回答也充滿幽默,妙語連珠。」愛因斯坦不再對《獨立宣言》構成威脅,《紐約時報》宣稱,「越熟悉愛因斯坦,對他的印象就越好。」隨筆作家也喜愛愛因斯坦,他們喜歡顛覆讀者的期待,體驗激動的戰栗。一位科學界傳奇人物由此誕生。
四、巨富如何誕生。
1、經濟轉型,舊體制變革
蘇聯推翻舊體制的變革,或從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在那些地區,對變革的響應帶來了尤為可觀的利潤。最驚人的變革——以及獲得意外之財的最大機會——發生在俄羅斯,那裡20年的資本主義造就了約100位億萬富豪,佔全球億萬富豪總數的8%。這群俄羅斯富翁的個人財富相當於俄羅斯全年經濟產出的20%。
索羅斯之所以能取得顯赫戰績,是因為他用於探測變革的「雷達」是思考世界的方式,而不是傻瓜演算法。這是新興市場真正的秘密。如果你不懼怕世事無常或者背井離鄉,那麼在這些未開拓的經濟領域賺錢比在發達國家拚命多爭取1%的市場份額要容易得多。
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公司——如通用電氣、谷歌、高盛——正在尋找從當代巨大的經濟轉型中獲利的方式。然而,最大的贏家是個人,而不是機構:全球化和技術革命正大幅降低進入的門坎,受益者是那些足夠聰明、足夠幸運並且能獨立實現目標的人。
「貸款換股份」私有化改革的最大贏家、2003年俄羅斯首富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10年來一直被關在監獄(因欺詐、逃稅等多項罪名),其中大部分時間被關在西伯利亞的勞動營里。 頂級富豪階層的這種動盪不安是新生頂級富豪圈的重要特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頂級富豪雖然有大量的銀行存款,但他們的現狀其實沒有那麼安定,互相之間的差異也很大。當前經濟的最大贏家是擅長響應變革的那些人,但這也意味著他們生活在——恰如一位匈牙利人(安迪·格魯夫)說過的至理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倖存的世界中」。
2012年《福布斯》富豪榜上的1226名億萬富豪中,111名是來自蘇聯的寡頭,90名是技術專家,77名是金融家。相對於經濟規模而言的億萬富豪數量,以及億萬富豪與其他人的差距更為驚人:俄羅斯億萬富豪的總財富相當於俄羅斯年經濟產出的1/5。而在美國,424名億萬富豪的財富僅相當於美國年經濟產出的10%,
莫斯科是全球億萬富豪最多的城市,以78位傲居榜首,紐約僅有58位,而倫敦只有莫斯科的一半,俄羅斯寡頭的成績斐然,如今的收入不平等現象比沙皇時期更為嚴重。 這場蘇聯解體後的資產甩賣之所以奪人眼球不僅因為它標志著從國有權向私有權的突然轉變,還因為私有化後的戰利品價值如此之高,以及該轉變如此之迅捷
幾乎在每一個角落,最終目的都是讓政府出局。但自由經濟思想的勝利具有諷刺意味的一點是,對自由經濟思想的落實帶來了經濟史上靠尋租發財的最大機會——歸根結底,政府主宰著私有化。在機不可失的戰利品瓜分中佔得一席之地是現今加入全球超級精英行列最保險的途徑之一。
2、利用時代發展趨勢的風口
大數據將造就一群新的報酬極高的超級明星。麥肯錫估計,截至2018年,僅美國一國就將在大數據應用領域出現14萬~19萬個具備「深度分析才能」的人才空缺。大數據可能將造就一小撮率先懂得大數據的革命性潛力並從中獲利的億萬富豪——臉譜網的市值高達1000億美元,其實可以理解為是市場對大數據的一種看好。
前1%富豪群體的崛起,尤其是前0.01%頂級富豪群體的崛起大可歸結於金融的崛起。更松的金融監管、更多的串通行徑、更高的風險追求,這些都是金融之所以成為許多西方經濟體——尤其是英美兩國——更主要領域的重要原因,這也是造就超級精英崛起的關鍵原因。也是金融家的收入之所以超過其他幾乎所有人的重要原因。
3、懂得及時轉身
「轉身」意味著你認識到自己走錯了路,必須換條路線了,要成為變革時刻的贏家,一部分靠的是各種因素的幸運組合,即合適的技能、合適的性格以及在合適的時間處於社會上合適的位置。
曾經是大的吃掉小的,現在是反應快的吃掉反應慢的。」倫敦商學院教授薩爾認為,成熟公司——大型公司——難以成為反應快的公司,至少在效率方面。這些公司沒有改變自身的行為,它們最典型的反應是「積極惰性」——公司仍然因循守舊,只不過比以往更加積極而已
費爾斯通(Firestone)公司。公司創始人哈維·費爾斯通十分擅長響應變革。1900年,費爾斯通公司開始在俄亥俄州阿克倫生產輪胎。亨利·福特率先開創了汽車大規模生產,費爾斯通看到了其中的潛力。1906年,福特選中費爾斯通公司為T型汽車供應輪胎。1988年,日本競爭者普利司通公司低價收購了費爾斯通公司。同許多強勁的百年老店一樣,隨著子午線輪胎進入美國市場,費爾斯通公司被這一新出現的顛覆性技術擊垮了。該公司試圖迎頭趕上,開始加緊生產子午線輪胎,而這些生產廠房原本是為生產傳統斜交輪胎而設計的,結果導致了災難的發生。最終,費爾斯通公司不得不召回數百萬只輪胎。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國會認為,輪胎問題導致了34人死亡,費爾斯通公司應為此負責。
導致費爾斯通公司失敗的直接原因正是它以往的成功。」 費爾斯通公司在安穩的美國「二戰」後時代一直表現優良。如薩爾所言:「只要環境一成不變,依照成功公式按部就班保准沒錯。」但是,如今許多行業、許多國家,以及整個世界經濟都正處於變革時期,「按部就班」遠遠不夠,這時擅長響應變革的局外人就能脫穎而出,戰勝固有的體系。
Groupon團購網站起初是集體政治行動的平台;Paypal(貝寶)網站最初是手機相互轉賬的工具,後來才「轉身」成為eBay(易趣)的網路支付平台;推特最初是播客網站,失敗後才改頭換面成為微博
LinkedIn,它於2011年上市,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會主席霍夫曼由此成為億萬富豪。霍夫曼明白,雖然他在變革浪潮中游刃有餘,但這一浪潮造成了一個贏家和敗者兩極分化更為嚴重的社會。「懂得職場新規則並掌握全球經濟新技能的那些人,同固守陳舊思維方式並依賴商品化技能的那些人拉開了越來越大的差距。
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所說:「你接受的知識和技能不像資產組合那樣易於替換。」索羅斯可以通過減損,或嘗試不同的對賭手段來響應變革。對於大眾而言,由於之前的職業已淪為累贅,要在45歲時找到新的職業,可沒有那麼容易。
四、超級富豪的致命缺點——短視。
當你加入超級精英的行列,向上爬到一定高度時,你的生活將發生改變,周圍的人會迎合你的一切需求。「當你習慣了7天24小時被伺候著,你便開始覺得整個世界圍著你和你的需求轉。你失去了對於事情對錯的判斷力,擁有更多的資源、獨立於他人而存在,會促使人們將自我利益置於別人的福利之上,並視貪婪為積極有益的事物,這些又反過來造成了越來越多的不道德行為。
威尼斯於1315年達到經濟實力之巔時,他們開始採取行動「鎖定」自己的特權利益。逐漸加緊對政府控制的特權統治集團發布了《金典》(Libro D』oro),此舉正式為社會流動畫上了句號,因為這是一本登記威尼斯貴族的官方名錄,如果你的名字不在這本冊子上,你就無法躋身寡頭統治集團。
不久,「政治閉門」轉變為「經濟閉門」。在寡頭的操縱下,威尼斯的統治集團逐漸切斷了新入行者的商業機會。使威尼斯和其他義大利城邦變得富有的法律創新產物——康曼達契約被禁止了。威尼斯共和國的精英統治集團為眼下的私利而行動,將創業暴富者拒之門外則意味著既得利益集團能夠獨享對這座城市利潤巨大的貿易航線的控制。然而,從長期來看,「閉門」意味著威尼斯寡頭開始走向滅亡之路,也意味著整個威尼斯開始從繁榮走向衰敗。到1500年,威尼斯的人口比1330年時還少。威尼斯曾一度是歐洲最富有的城市,而在17~18世紀,當歐洲其他國家的經濟持續增長時,這座城市的財富持續萎縮。
被公眾視為品德高尚的沃倫·巴菲特是美國億萬富翁神壇上最神聖的人物。2008年,他在寫給股東的一封信中描述了他的投資哲學:「一家真正偉大的企業必須擁有一條穩定的『護城河』來保護投資資本的超高回報。」巴菲特明白,開放經濟的「創造性破壞」對於整個國家是有利的,但像他那樣的聰明的資本家更喜歡用不可逾越的「護城河」來保衛自己,如同威尼斯人將名字放進《金典》中。
現代版的《金典》會員資格比列入貴族名單更加隱晦。在我們越來越復雜的經濟中,真正的《金典》是精英大學的學位,而且越來越多的全球超級精英佔據了這些大學的地盤。事實上,統計顯示,與獲得大學文憑關系更為密切的是父母的富有程度而非高中的考試分數:更高的階層比認真上課更重要。
與威尼斯精英階層不同,西方資本家投身於「創造性破壞」和與新入行者之間的競爭,從而創造了越來越包容的經濟和政治秩序。結果,人類歷史上最具活力的經濟發展時代誕生了。馬克思主義促使精英階層更願意分享成果。對共產主義革命的擔憂是改革的強大動機。與其冒著被布爾什維克的先驅徹底奪取政權的危險,不如賦予工人階級有效的政治發言權和社會安全網。
隨著頂級富豪與其他人的經濟差距變成鴻溝,他們開始居住在自己「大門緊閉」的全球小區里。前1%富豪群體和其餘的99%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中,「文化閉門」十分可怕,因為它加重了頂級富豪在政治上的短視。
「要有長遠的貪婪眼光」。如果頂級富豪足夠聰明,他們現在會採納這一哲學。但是,利維的繼任者在掌舵高盛這艘大船時漸漸明白,這句話聽上去容易,做起來難。
4. 彼得大帝改革的內容
彼得大帝改革意味著俄羅斯帝國邁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階段,而這一階段正值彼得一世在位期間,也因此使彼得一世成為俄國歷史上少數被稱做大帝的君王。彼得在1682年加冕為帝,和異母兄伊凡五世一起共掌國政,1696年伊凡過世,彼得開始在俄國一系列的改革,以西歐國家為標竿進行改革,最初改革主要是為了支持在大北方戰爭的戰事,但在戰勝之後多數具有象徵意義的改革改變整個國家國內建設以及行政體系。
背景
在大北方戰爭期間(1700年-1721年),也就是彼得在位數年後,俄羅斯帝國開始尋求同盟以對抗瑞典,來爭奪波羅的海的控制權,這場戰爭的意義在於如果控制該地區,中歐以及東歐也就是囊中之物,這場戰爭也是損失最慘重的戰爭之一,消耗了具有象徵性的財經資源,也是彼得繼承父祖輩行政系統後必須開始集中控制資源 ,在彼得大帝率領國情訪問團(Великое посольство)考察諸國政情時,他也順便和歐洲強權進行外交談判,以結合反瑞典以及鄂圖曼帝國的勢力,他周遊西歐各國以求未來一步步的帶領俄羅斯進入工業經濟的體系,盡管俄羅斯擁有相當龐大的國土以及資源,但是大部分的工廠都有效率低落的弊病,以致於經濟發展嚴重受阻,彼得堅信他這些宏觀的改革不只是在增加本身的權力,而是會增進政府的效能並加惠於民。
彼得改革其他的目標包含了減弱貴族(Boyars)的影響力,也就是削弱本土貴族的影響力,他們講究大斯拉夫主義,和彼得推行的西化運動大相逕庭,早在雷帝伊凡在位的時候他們就被削減很多權力,也就是他們力量的核心貴族杜馬(Boyar Duma),貴族杜馬轉為沙皇的咨詢機構,仍然保有相當的政治實力,然而彼得認為這樣還是不夠,貴族依舊是西化以及改革的障礙,於是下令貴族必須納稅以及勞役,而這些稅款包含了鬍子稅。
就像現代俄羅斯大部分的立法系統,彼得改革時編輯一系列的皇家命令以解釋法令(俄語:указ,字面上的意思是"強制"),這套制度總共存在於1700年到1721年。
行政改革
主條目:俄羅斯帝國行政區劃
在彼得統治期間俄羅斯的行政體系相較於西歐國家顯得落後許多,俄羅斯長期以來採行小組行政(uyezd),大都由城市或居住的周遭地區組成,這套系統顯的資源無法均勻分配,而且笨拙的難以管理,1708年彼得取消這個陳舊的制度,轉而建立轄省制度(guberniyas),而省分如下:禪燃莫斯科轄省、聖彼得堡轄省、基輔轄省、斯摩棱斯克轄省、伊爾庫茨克轄省、喀山轄省、亞述轄省、西伯利亞轄省,1713年諭令成立米斯巴赫(Landrats),該詞從德語演變而來意卜洞指國會,而每個轄省都有設立,各省總督一共有八到十二名不等的專業工務員協助施政。
1719年執行管理委員會(Collegia)成立,彼得大帝再一次的重新劃分行政區劃,新的俄羅斯轄省制度仿效瑞典,其中較大或著是政治地位較為重要的地區得到較多的自治權,而他廣闊的農村地區由國家直轄。
職級表
忠誠被受質疑的精英以及反對改革的貴族在1722年的聲浪達到顛峰,也就是職級表(俄語:Табель о рангах; Tabel' o rangakh)實行的該年,一份正式的階級清單被用到俄羅斯的軍事、政型襲枯府以及皇家法院,職級表混合許多頭銜與尊稱的系統而建立,每個階級都下分很多等級(I到XIV),以表示對沙皇的忠誠度的特殊等級,職級表主要用在軍隊組織,這也象徵了彼得統治時期的現代化與革新。
職級表的建立可以說是彼得改革相當大膽的措施,這直接打擊了貴族的權力,並且象徵了俄羅斯社會的改變,從前比較高的等級是世襲傳承,但職級表建立之後哪怕是個平常老百姓,也會因為辛勤的工作或高超的技藝而進入技術官僚的體系,新一代的技術官僚迅速的取代舊貴族的階級,並再俄羅斯取得人民的支持,這一套制度一路沿用到1917年俄國革命的時候。
金融與貿易
彼得大帝改革後使用的金幣
為了應付大北方戰爭而需要前所未見的經濟資源,如此巨大的財政赤字以及老舊的基礎建設,意味著國家無法在戰時緊迫的情況下籌出那麼多軍費,彼得的政府被經費的問題喘不過氣,只好由國家壟斷部分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例如:鹽、酒、橡木以及焦油,彼得也開始從俄羅斯的文化習俗來征稅,例如:沐浴、垂釣、養蜂以及蓄鬍,並向紙製品課征印花稅,然而在課征每個新稅的時候都會出現漏洞可以鑽營,可見這些方式是不夠的。
解決的方法是新增一個廣義的人頭稅,這個稅目被用來取代向有耕地的家庭徵收家庭稅,從前幾個農戶被並成一個家庭徵收家庭稅,然而現在每個農民被徵收70戈比(kopeks,貨幣單位)的稅金,而且必須以現金給付,但這比取代前的稅制更顯得沉重,使得1680年到1724年之間國庫的款項是以往的六倍之一,彼得在貿易方面採行保護主義,設置沉重的進口貿易關稅,讓俄羅斯的產品在有利的狀況下銷售。
階級結構
彼得的統治也使農奴喪失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意志,他堅定的推行階級分化的措施且堅信:「把農奴綁在這塊(土地)單位上,就好比市民從事貿易或手工業一般,農民是必須束縛於這塊土地之上。」彼得賦予地主相當廣泛的新權利,包含農奴未經主允許不得擅自離開農地,另外彼得向工人階級徵收相當多的稅目,使如此沉重的經濟負擔反而轉移到工人階級之上。
彼得也有少數的改革措施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例如他建立了農奴階級(serfs),也就是國家農民(state peasants),比起其他國家的農奴,他們可以向國家納稅以擁有較多的權利,並且在大城市設立國家批準的手工業商店,這個靈感來自於當時的海權強國-荷蘭,這些商店替軍隊提供工業製品,甚至在後世考據到當時的文獻,彼得的顧問團曾建議他廢除農奴,賦予農民有限自由(limited freedom)的權利,惟真正解放農奴的時候是在兩個世紀後的俄國革命,然而從後人的眼光看來彼得把農奴和奴隸之間的差別拉開,效果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畢竟農奴在沒地主的同意下是沒有自由的。
元老院
1711年2月22日頒布政令成立國家新的單位-元老院(俄語:Правительствующий сенат),所有的成員都是沙皇彼得一世所任命,這十位成員大都是一開始就與他一起結盟的同路人,元老的進退都必須要皇帝的命令才能生效,元老院無法以任何方式中止運作,是個和帝祚相陪而不間斷運作的國家單位,當然在俄國革命後也隨著帝國一同赴滅。
以下是首任元老院的成員:
伊萬木辛普希金(法官)
吉洪史卓辛夫(貴族)
普洛高理辛(王子)
米哈伊爾多爾戈魯科夫(王子)
格里戈里普寧葉尼金夫
格里戈里葉理斯金(王子)
米哈伊爾薩米洛
葉斯理阿普金廷
涅茲理米勒廷斯金
大元老(Ober-secretary):阿尼希休金執行管理委員會
1717年12月12日俄羅斯彼得一世建立了九個執行管理委員會(collegia),也就是俄羅斯的部會,用以取代過去行政處(Prikaz)的制度,每個委員會都設有政府首長一位,但是有時候副首長會有空缺的狀況。
總共有以下的委員會:
外交事務執行管理委員會。
國家收入執行管理委員會(Kamer-kollegiia),或稱作稅捐執行管理委員會或歲入執行管理委員會。
司法執行管理委員會,或稱作審判執行管理委員會。
預算執行管理委員會(Revizion-kollegiia),或稱作調整執行管理委員會、審計執行管理委員會。
戰爭執行管理委員會
海軍執行管理委員會
商務執行管理委員會
國家發展執行管理委員會
工業執行管理委員會
改革成功
彼得改革是在他繼任沙皇的前幾年,在莫斯科大公國時期的國家功能被局限在軍事防禦、征稅以及執法,相較於彼得在位的時候立法的項目幾乎無所不管了,他的影響層面幾乎包含了生活的各個層面,改革的成功使俄羅斯取得大北方戰爭的勝利,收入以及生產力的提升提升了俄羅斯整個國家的戰爭機器,然而彼得更重要的影響是建立了一個「秩序良好的警察國家」,進一步的合法化和加強俄羅斯的專制統治,這一次的嘗試是影響了之後蘇聯以及俄羅斯聯邦的公共制度,例如莫斯科國立大學,他們統治的啟發乃是源自於彼得的統治。
5. 胡適的兒子是誰
胡適有兩個兒子
他的兩個兒子的唯純茄名字就表明了他的內心願望:一個叫思褲中杜,一指察個叫祖望。
後來的情況就不大清楚了,估計在台灣營生吧
6. 香港科技大學在哪個區
院校專業:
香港科技大學(英語: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縮寫:HKUST),簡稱科大,是香港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之一。該校連續多年獲評為香港三所最佳高等學府之一。 香港科技大學
詳情
歷史小知識 在1985年10月,香港總督尤德在施政報告中宣布香港將興建第三間大學。1986年7月,香港政府設立籌備委員會籌設香港第三間大學,由於當時新大學尚未命名,故暫名為「第三間大學籌備委員會」。在1987年1月,第三間大學正式名為「香港科技大學」,以特顯新大學是配合香港工商業發展的需要。香港科技大學首兩期分別於1992年1月和1994年落成。在1991年10月該大學正式開學。在2007年,李兆基捐款港幣四億元予香港科技大學作發展新校園,以配合大學轉為四年學制。 該大學另設跨學科課程事務處,提供課程范疇涵蓋不同學院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 本科生課程范圍:科技及管理、環境管理與科技、風險管理及商業智能學、跨學科自選主修 研究生課程范圍:環境科學與管理、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公共政策 「本科生研究計劃」(Undergraate Rea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me,UROP)是該大學的一個特別計劃旨在培養本科生對研究的興趣。參與該計劃的本科生會在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研究活動。在這計劃下,本科生須與教授訂立研究范圍,並在計劃完結時提交學術報告。這計劃一般為期三至四個月。在2009年共有250多名本科生完成該計劃,參加該計劃的教授約有九十名。參加該計劃的學生近年迅速上升,由最初2005年的70多位增加至現在的250多位,造就了很多本科生與教授共同研究的機會。 該大學於2010年已有30多位學生獲得全獎學金往世界頂級大學,如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卡內基梅隆大學、杜克大學等等,攻讀博士課程。他們來自不同背景,但都參加了科大的本科生研究計劃,並從中得到啟發和動力。 該大學的研究水平能力在亞洲區表現出眾,該大學雖然於1991年成立,建校歷史遠不及香港多間已有半世紀的大學,但該大學因為路向清晰,以成為全球頂尖研究型大學為目標,積極招聘優秀國際研究人員,添置先進研究設備,同時通過來自世界迅簡握不同國家的高等科技教育機構或者公司有合作關系並建立研究基地,所以該大學雖然年輕,但具備高水平的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科大在廣東省南沙的霍英東研究院則旨在擴大校方於學術研究方面的影響力。 學校設施 李兆基校園 李兆基商學大樓 賽馬會大堂 會議大樓(大型演講廳、課室、多用途會議室和研討室等) 李兆基圖書館(藏書約77萬冊) 體育館(室外體育館和室內何善衡體育館,有多所球場、健身房、游泳館等等) 宿舍 飯堂 學生會合作社 超級市場 銀行(中國銀行、恆生銀行及東亞銀行) 發型屋等 學生會(學院學生會咐鏈、系會、宿舍學生會、體育聯會屬會、學社聯會屬會、文化聯會屬會) 院系介紹 理學院 工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霍英東研究院 公共政策研究院 城市簡介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英語:Hong Kong,縮寫作HK、HKG、HKSAR)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 地理位置 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 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城市氣候 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北回歸線的南部,背靠歐亞大陸及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偏溫暖。每年年底,西伯利亞聚積的高氣壓將乾燥而寒冷的空氣吹向低氣壓的畝慶太平洋,成了香港冬季的季候風,使得緯度低的香港也感受得到低溫。年中時間,太平洋形成高氣壓,這股夏季季候風則會吹向歐亞大陸,夏季多雨潮濕。每年約3月至5月為春季,氣候溫和潮濕,多雲有霧,能見度低。6月至8月為夏季,氣溫炎熱,潮濕,常有暴雨,降雨量高。9月至11月為秋季,大致溫暖涼爽,陽光充沛。夏秋兩季亦是台風季節,有時會引發水浸及山泥傾瀉;經常受到熱帶氣旋吹襲。12月至翌年2月則是冬季,清涼乾燥,高地偶有霜降,降雪機會極微。 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且密布,香港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新界一些地區例如打鼓嶺、石崗及北潭涌等地比較接近內陸,早晚溫差亦普遍地比較市區大,一般平均日溫差約8度。其他信息:
香港科技大學 地址:香港九龍清水灣。
香港科技大學是香港政府為配合1980年代經濟結構轉型需要而創辦的香港第三間大學。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確認英國將於1997年將香港主權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當時的英軍便分批撤走,部份軍營也因此而空置。1986年,香港政府選址新界清水灣半島北部大埔仔的前高希馬軍營興建香港科技大學。
1986年3月,香港政府首次公布香港將興建第三所大學;9月,香港科技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多種大學排名中均被評為世界前50,科大商學院MBA課程曾位於世界第九名,EMBA課程世界排名較高。
排名:2019 QS世界大學排名榜單中第37名
優勢專業:生物/應用生物學、電腦學、數學。
語言申請要求:雅思不得低於6.0,部分專業要求達到7.0,其中寫作不得低於7.0。
7. 哪位能給一下新政五臣考察政治的史料支持~謝~
1905年7月16日,光緒皇帝給內閣發了一道聖旨:
方今時局艱難,百端待理。朝廷屢下明詔,力圖變法,銳意振興。數年以來,規模雖具,而實效未彰。總因承辦人員,向無講求,未能洞悉原委。似此因循敷衍,何由起衰弱而救顛危。茲特簡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等隨帶人答純嫌員,分赴東西洋各國,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從……
第二天,中國的主要報紙都在第一版全文刊登了光緒皇帝發布的簡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上諭。從第三天起,一些大報圍繞考察政治的上諭,陸續發表社論、評論、專論。《時報》還將此次派員考察與過去出國訪問進行了比較,認為這一次不同以往,過去派員出洋,或只專注於解決外交實務,或出使者人微言輕,其影響於我國政界者,區區至不足道。
此時,國外輿論的反應也十分熱烈。1905年8月31日,《司閣司門報》發表文章《論中國派遣大臣考察外國政治》,9月3日和9月4日,英國《新達泰晤士報》連續發表評論《論中國之前途》,《摩寧普司清手報》、《紐加司絡報》等也先後發表了文章評論中國派大臣出洋考察和中國的改革。1906年2月25日,德國著名的漢學鼻祖福郎克在《科隆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格外醒目:《中國訪問團學習外國的國家管理》。他不僅介紹了考察大臣的情況,也全文翻譯了光緒皇帝派大臣赴東西洋考察政治的上諭,還特別強調:
他們此次出洋是為了學習日本、美國和重要的歐洲國家的憲法、政治制度和經濟體系,特別是有著極大的可能,將西方的憲法、政治制度和經濟體系結合中國的情況移植到中國去。
出洋考察政治上諭發布的當天,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和湖南巡撫端方都陸續接到聖旨。接著朝廷又補派商部左丞紹英為出使大臣。當時兩宮擔心載澤年少,所以加派紹英同行。開始計劃由載澤、戴鴻慈和紹英率領一路,考察俄、美、意、奧,徐世昌和端方為一路,考察英、德、法、比。徐、端一路則多帶懂西文的隨員,意在面上的考察;載澤一路則重點考察憲政。
當時輿論評價幾位考察大臣,載澤是「宗室貴胄,留心時事,素號開通」;戴鴻慈「久歷部寺,頗講新政」,「深知立憲可以救國,在京竭力運動」;至於端方,則說他「奮發有為,於內政外交尤有心得」。
端方在甲午戰後,曾積極參與維新變法,受到光緒的賞識。戊戌變法時,奉旨督理農工商局。變法失敗之後,險些被治罪,據說是賄賂了榮祿和李蓮英,還作了一篇頌揚慈禧太後的文章登在《國聞報》上,才免去了一場滅頂之災。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慈禧西逃時,任陝西巡撫護理的端方因護衛有功,頗受兩宮的重視。 1901年升任湖北巡撫,廣興教育,在省城內外辦起了六十餘所學堂,各道府設立師范學堂,並派出大批留學生,他的兒子也赴美國留學,算是中國較早的「幹部子弟」出洋留學。1903年,他還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幼兒園,創立了中國第一個省立圖書館——湖北圖書館。1904年,端方調任江蘇巡撫,到任後,各州縣照例奉送紅包給新任巡撫大人。端方見此情形,決心革除陋習,下令紅包全數退回,各州縣用送紅包的錢選派兩名學生出國留學。此舉一時傳為美談。他在江蘇任內 (含上海),同樣積極推動各項改革,特別是教育和文化事業的建設褲消。在蘇州設立了江蘇師范學堂、江蘇高等學堂、實業學堂等學校,還派出了大批留學生。江浙一帶立憲呼聲較高,與他不無關系。後來端方又調任湖南巡撫,繼續積極推動湖南新式教育,半年內建小學八十多所,還派出了二十多名女生赴日本學習師范教育。中國另一所最早建立的省立圖書館——湖南圖書館也是在他的積極支持和領導下建成的。
車站遇刺好事多磨
考察大臣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從中央各部、全國各地調集隨行人馬,組建考察團。當時頭一件難辦的事是出洋經費的籌措。庚子賠款使清廷的財政幾近枯竭。另外,清廷並無財政預算一說,有事也是由地方政府籌措。可中國何曾派出過如此龐大的考察團,考察如此多的國家?於是,戶部與外務部給南、北洋大臣和湖廣總督發去急電求助。各省紛紛響應,直隸、湖北、江蘇各認十萬兩作為今後幾年的出使經費。就連新疆這樣的邊遠省份也認籌了一萬兩庫銀。兩個月後,各省已認籌了銀子八十餘萬兩。
然而,好事多磨,考察團剛出京城,在天津站就被積極排滿的吳樾扔了炸彈,當時吳樾身懷一設有引爆裝置的炸彈,化裝成一名皂隸,登上了考察大臣乘坐的火車。然而他尚未來得及投擲炸彈,行李車與車廂掛接,車廂猛然震動,炸彈即被引爆。此次爆炸,當場炸死三人。載澤、徐世昌略受輕傷,紹英傷勢較重。吳樾也當場身亡。
當時報刊輿論紛紛譴責這種暗殺恐怖活動,認為五大臣出洋考察是為立憲作預備,關繫到中國的前途,凡稍具愛國心者應鄭重其事祝其行。希望政府不畏艱難,奮勇前行。不少官員也紛紛致電政府,強調「當此更宜考求各國政治,實行變法立憲,不可為之阻止」。各地也紛紛發來慰問電。上海復旦、南洋等三十二所學校聯合發了慰問電。
五大臣遇炸後,一時又謠言紛起,說京師將有大亂。地處萬壽山附近的王公官邸都加強了戒備。
此時,端方急欲立刻啟程,因為各國均有來電,對中國考察團表示歡迎,而且已做了妥善安排,如果因為一顆炸彈而遲遲不動身,恐為外人笑話。但清廷主張緩行。載澤又接到日本來電,說日本國內將有暴動,也請他緩行。考察大臣中,紹英受傷較重,仍在養傷。有人譏諷紹英,說他借口養傷,其實是不準備去了。紹英聽到
這些話,憤然道:如果我死了,而憲法確立,則死而榮生;死我何惜,各國立憲,莫不流血,然後才有和平。
以後,朝廷又改派新任駐比利時大臣、較早呼籲立憲的李盛鐸和山東布政使尚其亨為考察大臣。
俄國風來急起直追
1905年10月,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頒布《十月宣言》,承認人民有言論、出版、結社、集會、信仰、人身自由和參政的權利。沙皇政府也著手實行政治體制改革,包括召開國家杜馬(議會),這標志西方列強中最後一個專制政權結束,駐俄大臣胡惟德特將此一情況通報清廷:「俄國現已公布立憲……亟宜立定憲法,上下一心,講求自立之策,以防各國侵害。」
光緒和太後得此消息後,立刻召見載澤,詢問出洋日期。載澤表示,將與端方迅速商定日期。幾天之後,報載,載澤傷愈,向光緒銷假請安。10月27日,兩宮再次召見軍機大臣,面諭說,考察政治是今天當務之急,務必飭令各考察大臣速即前往,不可任意延誤。
11月2日,俄皇宣布立憲。11月4日,端方等出洋大臣電商袁世凱、張之洞、周馥,擬聯銜奏請兩宮,明降諭旨,宣布實行立憲。袁世凱當即電復,表示同意。11月6日,俄國沙皇又下詔,釋放所有政治犯。
11月18日,光緒諭令政務處先籌定憲法大綱,頗有急起直追的決心,也反映了清廷生怕當此關鍵時刻落後於人,最後變成孤家寡人的心態。
11月25日,清廷又設立了考察政治館,作為領導立憲改革的中央機構,專事研究各國憲政,向朝廷提供憲政改革的咨詢。當天,端方、戴鴻慈、袁世凱、趙爾巽聯銜奏請五年後實行立憲。
在當時這大變革時代,中國政界還有一個特別現象:駐外大臣直抒己見,敢發議論,而且敢於通電聯銜向國內奏請大政方針。這對政局的改革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重組人馬遍訪十國
為防再生不測,考察團重組人馬,暗中部署,兵分兩路,分期啟程。沿途由袁世凱周密布置。1905年12月7日,中國考察團的第一路成員一大早起身,在各自家中的祖宗牌位前祭拜。中午時分,則陸陸續續來到北京正陽門車站。這一天稽查格外嚴密,閑人一律不得入內。
第一路考察團由戶部侍郎戴鴻慈、湖南巡撫端方率領正式團員33人,各省選派考察人員4人,赴美留學生11人,聽差2人,雜役4人,還有剃頭匠1人。他們從秦皇島乘小火輪上「海圻」號兵艦。船行數日,到了上海海面,停吳淞口。
12月19日下午2時,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的巨型郵輪「西伯利亞」號收錨啟航,向著日本駛去。中國政府派遣的赴西方考察政治的考察團算是正式出發了。
緊接著,由載澤、尚其亨、李盛鐸率領的考察團也於1906年1月14日乘法國輪船公司的「克利刀連」號揚帆啟程。這路考察團中,同行的有各省選派隨團人員6人、留學生1人。另有先期赴日本者7人,先期赴英國者8人、學生2人,先期在比利時者1人。留守上海者3人。
考察團的行程遍布日、美、英、法、比、德、奧、丹麥、瑞典、挪威十國。現將在美國的考察路線紀錄如下,其風塵僕僕可見一斑:檀香山——舊金山——芝加哥 ——華盛頓——紐約——費城——愛米亞——波士頓——樓蘭——西雅圖——落基山——新坡(聖保羅)——安亞巴——奈亞葛拉(尼亞加拉)。
筆者在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見過一部戴、端編著的《列國政要》133卷,內中對他們考察過的國家政府組織、憲法、法律、經濟、教育等情況作了詳細的介紹和比較。
據有關記載,考察大臣戴鴻慈、端方將編輯考察政治的書籍和起草條陳奏摺的任務交給了熊希齡。熊希齡則請在日本的楊度幫助撰寫憲政文章,楊度又請逃亡在日的梁啟超撰寫其中一部分。熊希齡隨考察團考察德國之後便回到上海,又從上海去了日本,完成了編書的任務。也有著作稱,考察團的一些奏摺出自梁啟超的手筆。事實究竟如何,仍須深入查考。
端方的後人曾將他的文書檔案獻給故宮博物院。其中有幾冊戴端團從國外帶回書籍、報告、圖表的目錄,其中有「學堂教育書目」、「實業書目表」、「美國政治書目表」、「政治書目表」、「教育書目錄」等。
至於一路所見所聞,至少戴鴻慈為後人留下了一部《出使九國日記》,於1906年秋發表。另有載澤的一部《考察政治日記》,於1908年夏面世。
8. 巴金的資料
巴金簡歷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求學期間參加了反封建的進步刊物《半月社》活動。1927年旅法在巴黎讀書並開始了文學創作。次年回國從事文學活動,「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救亡工作,和魯迅有了交往。抗日戰爭爆發後,和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唯昌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現任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文學桂冠:1982年 獲義大利國際但丁獎
1983年 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1984年 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85年 獲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外國院士稱號
1990年 獲蘇聯人民友誼勛章
2001年 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主要著作:
長篇小說《滅亡》、《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戰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說《春天裡的秋天》、《憩園》、《寒夜》,散文集《新聲集》、《贊歌集》、《隨想錄》(5集)。譯作有長篇小說《父與子》、《處女地》,回憶錄《往事與隨想》。
自然情況: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中,創作了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夢》、《春天裡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宴悶。《短簡》等散文集。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碩的創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其間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主編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學叢刊》等從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巴金在各地致力於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吶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後,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對行將崩潰的舊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訴和抨擊,藝術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便是這方面的力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金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並主編《收獲》雜志。他熱情關注和支持旨在繁榮文學創作的各項活動,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首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說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選》。《創作回憶錄》等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內,新編的《巴金全集》於1986年起陸續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多年來他還出版了大量譯作。巴金小說創作最為著稱的是取材於舊家庭的崩潰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這方面寫得最成功、影響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動過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指祥扒。他善於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朴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自有一種打動人的藝術力量。
————巴金百歲簡譜
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成都北門正通順街一個官僚地主大家族。
1909年:因父親出任四川廣元知縣遷往廣元�在縣衙內家塾就讀。
1911年:父親辭官,隨父母返成都,繼續在家塾就讀。全家的男人都剪掉了辮子。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新思潮湧入四川。
1920年:祖父病故。參加成都學界反對軍閥劉存厚的請願及集體罷課活動,這是巴金第一次參與社會斗爭。
1921年:參與編輯成都無政府主義刊物《半月》,以「芾甘」為名發表第一篇文章《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
1922年:七月新詩《被虐者底哭聲》發表於《時事新報》副刊《文學旬刊》第44期,這是目前所見到的巴金發表的最早的文學作品。
1927年:一月乘法國郵船「昂熱號」離滬赴法,二月抵巴黎,沿途寫有《海行雜記》三十八則。譯著《麵包略取》�克魯泡特金著由上海自由書店出版,這是他單行出版的第一本譯著。
1928年:八月,完成中篇小說《滅亡》,署名「巴金」。九月,譯著《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由上海自由書店出版。譯著托洛斯基《托爾斯泰論》,亦署名巴金,載於十月十八日《東方雜志》第十五卷。此文是「巴金」署名最早見於報刊的文章。
1933年:出席傅東華舉辦的《文學》創刊宴會,席間第一次與魯迅、茅盾見面。
1934年:一月回上海。《巴金自傳》出版。
1935年:四月五日晚,日方警察突然搜查巴金住房,巴金被帶進警察所關押了十四小時,事後寫散文《東京獄中的一日記》。
1936年:與上海愛國女子學校學生陳蘊珍�蕭珊結識。
1937年:編輯《文叢》月刊,共出兩卷十二期。參加上海文藝界歡迎回國的郭沫若等人大會,發表《只有抗戰這一條路》。
1938年:到廣州,全力籌措《烽火》,改為旬刊在廣州復刊。蕭珊高中畢業來到廣州。
1944年:與蕭珊結婚;夏,何其芳自延安來渝,領巴金到曾家岩拜訪周恩來。
1945年:與郭沫若、茅盾、老舍等三百多人在重慶《新華日報》上聯名發表《文化界時局進言》;巴金初次見到毛澤東。十一月,由重慶到上海,開始籌備恢復文化生活出版社。十二月,長女李小林�小名國煩生於重慶。
1946年:與茅盾等21人聯名發表「陪都文藝界致政治協商會議各委員書」;與張瀾、沈鈞儒、郭沫若等聯名發表《致美國國會爭取和平委員會書》。與馬敘倫等上海各界人士上書蔣介石、馬歇爾及各黨派,呼籲永久和平。與茅盾、葉聖陶等二百六十人聯名發表《中國文化界反內戰、爭自由宣言》。
1949年:參加在北平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0年:七月,兒子李小棠出生。參加第二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代表團,前往波蘭、蘇聯訪問。
1952年:以全國文聯組織「朝鮮戰地訪問團」團長的身份率團訪問朝鮮前線,會見彭德懷司令員,寫完《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
1955年:參加中國文聯主席團、作協主席團召開的聯席擴大會議,討論反胡風問題。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參加全國文聯、作協主席團舉行的聯席會議,在會上介紹上海文藝界反胡風情況。
1956年:赴柏林參加第四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作家大會。全國整風開始。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到成都視察,這是其解放後第一次回故鄉。赴印度新德里參加亞洲作家會議。
1961年:率中國作家代表團參加在東京召開的亞非作家會議常設委員會緊急會議。
1962年:率中國代表團赴東京出席第八屆禁止氫彈、原子彈世界大會。巴金建國前文學創作的十四卷文集出齊。
1965年:被迫發表批判電影《不夜城》的文章,與蕭珊一起去看望該電影的編劇柯靈;第二次訪越。
1966年:以中國作家代表團副團長身份在北京參加亞非作家緊急會議。受到上海市文聯「造反派」批判,被關入上海文聯資料室「牛棚」,從此開始了靠邊、檢查、被批鬥和強迫勞動的生活。上海作協「造反派」抄家。
1967年:與魏金枝、王西彥等六人被遷出資料室,關到樓下一處不滿五平方米的煤氣灶間。《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點名批判巴金。上海市文藝界批判文藝黑線聯絡站等單位先後編印多種巴金批判專輯。
1968年:頻繁遭到批鬥。
1969年:開始抄錄、背誦但丁《神曲·地獄篇》。
1970年:被編入上海文化系統某團第四連到奉賢縣「五七」幹校從事搬運稻草、抬糞水、種菜、喂豬、搓繩等勞動。
1972年:蕭珊病故。巴金返回上海。
1973年:宣布對巴金的處理意見:「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不戴反革命帽子,發給生活費,可以搞點翻譯。」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去淮海路襄陽公園附近看大字報。
1977年:恢復寫作權利,出席上海文藝界的座談會。出席上海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政協上海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
1978年:開始寫創作回憶錄。
1980年:率領中國作家代表團到日本東京訪問。率領中國世界語代表團去瑞典參加第六十五屆世界語大會。參加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
1981年:關於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倡議得到茅盾、葉聖陶、夏衍、冰心、丁玲、臧克家、曹禺等作家的贊成和支持,成立該館籌備委員會,巴金、謝冰心、曹禺等九人為委員。
1982年:義大利駐華大使塔馬尼到巴金寓所宣布一九八二年「但丁國際獎」授予巴金。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獲由法國總統密特朗授予的「法國榮譽勛章」。
1984年:患「帕金森氏綜合征」,寫出隨想錄第四集《病中集》。
1987年:「巴金文學創作生涯六十年展覽」活動在北京圖書館隆重舉行。
1988年:老友沈從文去世,抱病寫作《懷念從文》。
1990年:獲前蘇聯政府授予的「人民友誼勛章」和日本福岡市頒發的「亞洲文化獎特別獎」。
1993年: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頒發的「資深作家敬慰獎」及義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獎評委會特別獎。
1994年:著手進行《巴金譯文集》的整理和校閱工作,因脊椎壓縮性骨折,住進華東醫院。
1999年:因呼吸道感染突發高熱並出現急性呼吸衰竭,送華東醫院搶救成功,但因年高體弱病情反復,從此未能出院。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巴金星」。
2003年:巴金百年壽誕,全國各地舉行紀念活動。巴老身體狀況穩定。
2004年:上海和四川舉行小規模的巴老一百零一歲壽誕慶祝活動。
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成都北門正通順街一個官僚地主大家族。
1909年:因父親出任四川廣元知縣遷往廣元�在縣衙內家塾就讀。
1911年:父親辭官,隨父母返成都,繼續在家塾就讀。全家的男人都剪掉了辮子。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新思潮湧入四川。
1920年:祖父病故。參加成都學界反對軍閥劉存厚的請願及集體罷課活動,這是巴金第一次參與社會斗爭。
1921年:參與編輯成都無政府主義刊物《半月》,以「芾甘」為名發表第一篇文章《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
中國一代文學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時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順街,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無黨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3年到上海,後到南京,在東南大學附中學習 ,1925年畢業。1927年旅居法國。1928年回國,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學季刊》編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時期,與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50年後,歷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茅盾文學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3年、1988年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主席。2003年3月,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書目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克剛等合著,1927,上海民鍾社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
《霧》(「愛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說)1931,新中國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
《春天裡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
《雨》(「愛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長篇小說,又名《激流》)1933,開明
《萌芽》(中篇小說,又名《雪》)1933,現代
《新生》(中篇小說)1933,開明
《旅途隨筆》(散文集)1934,生活
《將軍》(短篇小說集)1934,生活
《巴金自傳》(傳記)1934,中華
《電》(「愛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說)1935,良友
(《霧》、《雨》、《電》合訂為《愛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點滴》(散文集)1935,開明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1936-1942,開明
《生之懺悔》(散文集)1936,商務
《沉落》(短篇小說集,又名《淪落》)1936,商務
《憶》(回憶錄)1936,文生
《發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6,文生
《長生塔》(童話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說集)1937,文生
《短簡》(散文集)1937,良友
《控訴》(散文集)1937,重慶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1938,開明
《夢與醉》(散文集)1938,開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慶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194O,開明
《利娜》(中篇小說)1940,文生
《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馮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長篇小說)1940—1945,開明
《星》(英漢對照,中篇小說)1941,香港齒輪編輯社
《無題》(散文集)1941,文生
《龍·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還魂草》(短篇小說集)1942,文生
《廢園外》(散文集)1942,重慶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說集)1943,文生
《憩園》(中篇小說)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1946,良友
《旅途雜記》(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寒夜》(長篇小說)1947,晨光
《懷念》(散文集)1947,開明
《靜夜的悲劇》(散文集)1948,文生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1,開明
《慰問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通訊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衛和平的人們》(散文、通訊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說選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談契河夫》(理論)1955,平明
《大歡樂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堅強的戰士》(散文集)1957,少兒
《明珠和玉姬》(兒童短篇小說集)1957,少兒
《—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報告文學)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聲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59,人文
《友誼集》(散文集)1959,作家
《豬與雞》(短篇小說)1959,作家
《贊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藝
《李大海》(短篇小說集)1961,作家
《傾吐不盡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
《賢良橋畔》(散文集)1964,作家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
《海的夢》(中短篇小說合集)1979,人文
《煙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
《隨想錄》(散文集)1979,香港三聯
《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1980,四川人民
《巴金選集》(上下卷)1980,人文
《探索集》(《隨想錄》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
《巴金選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創作回憶錄》1981,香港三聯
《探索與回憶》(《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
《巴金選集》(1-10卷,小說、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創作回憶錄》(散文集)1982,人文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
《巴金散文選》(上下冊)1982,浙江人民
《憶念集》(散文集)1982,寧夏人民
《真話集》(《隨想錄》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聯
《巴金論創作》(理論)1983,上海文藝
《巴金散文選》1983,文聯
《文學回憶錄》與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
《病中集》(《隨想錄》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聯
《童年的回憶。(回憶錄)1984,四川少兒
《願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
《控訴集》(散文集)1985,海峽文藝
《心裡話》(《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藝
《十年一夢》(散文集)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選》(散文集)1986,上海文藝
《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齊)
《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聯
《巴金》(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聯
《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藝
《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書信集)1987,少兒
《雪泥集》(書信集)1987,三聯
《巴金書簡.新編》1987,四川文藝
翻譯著作:
《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阿里斯著,1927,民鍾社
《麵包略取》(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書店;又名《麵包與自由》,1940,平明
《獄中與逃獄》(回憶錄)俄國克魯泡特金著,與李石曾合譯,1927,廣州革新書局
《薇娜》(短篇小說、劇本合集)波蘭廖.抗夫著,與李石曾合譯,1928,開明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下編,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書店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短篇小說集)俄國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個賣魚者的生涯》(傳記)義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蒲魯東的人生哲學》(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前夜》(劇本)彼蘭廖.抗夫著,1930,上海啟智書局
《丹東之死》(劇本)蘇聯A·托爾斯泰著,1930,開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31,上海馬來亞書店
《秋天裡的春天》(長篇小說)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開明
《過客之花》(劇本)義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開明
《自傳》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書店
《獄中記》(傳記)美國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國虛無運動史話》(史話)俄國斯特普尼亞克著,1936,文生
《門檻》(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7,美國舊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個家庭的戲劇》(傳記,又名《家庭的戲劇》)俄國赫爾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詩集)俄國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與子》(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遲開的薔薇》(短篇小說集)德國斯托姆著,1943,文生
《處女地》(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詩》(散文詩集)俄國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樂王子集》(童話、散文詩合集)英國王爾德著,1948,文生
《回憶托爾斯泰》(回憶錄)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
《回憶屠格涅夫》(回憶錄)俄國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著,與肖珊合譯,1959,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