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用同鄉會造句(大約30個左右)
1、香港潮連同鄉會張祝珊紀念學校學生扮成天壇大佛.2、那裡有華僑學校、同鄉會、俱樂部、影劇院等.
3、澳洲坎培拉*彎同鄉會誠摯的邀請大家一同來欣賞*彎音樂劇」四月望雨」,活動細節如下。
4、那兩座自貢的商人同鄉會堂仍然在.
5、程福光在僑界中消聲匿跡
但他所創辦的XX同鄉會館
仍尊稱他為創會會長;他所創建的華僑學校由其他僑商融資組織校董會繼續興辦
同樣尊稱程福光為榮譽董事長。
6、秘辛!蔣緯國密托浙江同鄉會吳神農溪口掃墓。
7、其間擔任中國留蘇大學生同鄉會會長。
8、正是在參加湖南同鄉會的聚會時
她結識了華興會的骨幹劉道一、仇亮等人
同時也結識了我的外祖父。
9、西班牙伊比利亞中國文化基金會*席方新民
巴西山東同鄉會名譽會長王志山表示說
兩岸殲渣政治問題的進展
首先是兩岸推動大「三通」的順利實現。
10、另外
*彎湖北同鄉會、*彎豐群企業也派員參加。
11、訪問廣東同鄉會後
訪問團隨後走訪了居住日本橫檳、京都和大阪的旅日僑胞和留學日本學生
對茂名市旅日僑胞情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12、東安省台山同鄉會選舉程碩浩為*席
劉錫森為執行副*席
伍啟華、黃樹堯、李均堂和陳森為副*席。
13、海南同鄉會前會長黃周奇代表越棉寮社團向大會表示祝賀
希望僑界團結
國家統一。
14、佛山市外事僑務局副局長覃瑩向旅港高明同鄉會致辭送紀念品。
15、澳門霞澤同鄉會會長陳明君欣喜地表示
霞澤教育基金促進會的成立
是下宅村教育事業的一個新起點。
16、中新網三水5月23日電(許婉華)第77屆旅港三水同鄉會理監事一行44人近日回鄉拜訪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委區 ***
了解家鄉的發展和變化。
17、而當時的香港普羅大眾大都是中國南來的難民,死後往往以竹席包裹隨意埋在山邊,或由同鄉會設立義冢集中安葬。
18、山東籍僑胞黃文奎得知劉善國的死訊之後
唏噓不已
馬上找到西班牙山東同鄉會張建新會長商談處理死者後事事宜。
19、1931年
他在河南省通志館幫助工作期間
就參加了納改侍南陽愛國學生在開封組織的「旅汴同鄉會」
提出了打倒貪官污吏的口號。
19、祝您造句快樂
天天進步zaojv!
20、據南非《華僑新聞報》報道
南部非洲中華福建同鄉總會西開普同鄉會1日在開普敦舉行第二屆理監事會成員就職典禮。
21、本報香港訊(記者李冬明)5月29日
省長鹿心社在香港會見了江西旅港同鄉會和港區省政協委員聯誼會代表。
22、繼港胞陳華偉先生慷慨解囊捐款300萬元人民幣支援高州災區後
化州旅港同鄉會榮譽會長、深圳市綠景集團董事長黃康景先生慷慨解囊
捐資100。
23、中新網3月11日電據江西僑聯網消息
9日晚
香港江西旅港同鄉會成立60周年慶典暨第十二屆董事會就職典禮在香港舉行
省僑聯副*席王強應邀出席並致辭。
24、中新網12月20日電據浙江僑網消息
12月15日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旅港同鄉會第二次會員大會在香港舉行
在港餘杭籍同鄉160餘人參加會議。
25、9月23日
北京市台聯組織安排來京參訪的台北市台澎金馬各縣市同鄉會總幹事聯誼會一行34人
到房山區進行交流參訪。
26、1942年於上海大新公司四樓首次舉辦個人畫展
1947年於西藏路寧波同鄉會舉辦第二次畫展
出版。
27、外祖父嚴筱舫早年在李鴻章手下歷任駐滬籌餉襄辦、督辦和鹽務幫辦
上海寧波同鄉會會長
商界領袖。
28、中新網3月12日電據廣東僑網消息
3月8日晚
台山旅港同鄉會舉行第五屆會董就職典禮暨會員春節聯歡大會。
29、1992年
旅菲僑胞吳子文的聯系下
愛國華僑黃光坦家族和王愛友共同捐資1650萬元
興建石獅市醫院;1996年
以蔡友鐵為首的旅菲同鄉會捐資購買救護車。
30、中新網晉江3月4日電(晉僑)福建省晉江洞吵市僑聯4日透露
旅港南霞美同鄉會第十三屆理監事就職典禮日前成功在香港舉行。
❷ 開國大典上為什麼要54門禮炮齊鳴28響
54門禮炮的准確含義應該是指參加政協會議的54個單位,或曰45個單位加特邀人士的9個方面(或小單位),它象徵的是中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此外,當時的禮炮總共數量應該是有108門,兩邊各放54門,一邊填裝,一邊發射,以便連續鳴放。
有關54門禮炮代表54個民族的說法是錯誤的。下面所附的資料,一是來自《檔案大觀》,二是來自曾親自參與建國來民族識別的施聯朱教授,可以證明在1954年,我國識別出來的少數民族僅有38個,到1964年方才又識別出15個新的少數民族,之後由於文革的原因,民族識別的工作停滯,直到1979年基諾族被識別為第55個少數民族。由這一過程可以下一結論,在開國大典前後,中國並無54個民族之說,凡是與54個少數民族的說法皆是錯誤的。
附:
施聯朱,1920年生於福建省福清市。
1950年,考入首都燕京大學攻讀民族學碩士研究生、兼任助教,開始從事民族研究工作。先後參加政務院調查組,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調查「土默特旗縣並存」的問題;參加由北大、清華、燕京三所大學師生組成的調查組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調查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的歷史與現狀;兩次參加中央民族訪問團,到過海南島、粵北、內蒙古、東北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慰問,並對蒙古、達斡爾、朝鮮、赫哲、錫伯、黎、苗、瑤等民族進行調查。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調入中央民族學院,成為新中國專門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最高學府的最早教師之一。
40多年來,施聯朱共編寫和主編了20多部專著,其中《中國的民族識別》1996年獲國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舊中國究竟有多少個民族?誰也說不清楚。第一次人口普查,民族名稱多達400多個,僅雲南一省就有260多個。
今天,中國有56個民族,世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中國的56個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個民族名稱,經過長期、大量的科學調查和甄別而最終認定下來的。那麼,民族識別的緣由是什麼?其過程又如何?這是各國學者和廣大讀者所矚目的問題。為此,本刊記者特此專訪了我國著名民族學家、曾經專門從事過民族識別調查工作的施聯朱教授。
據施聯朱教授介紹,早在1950年——1952年,中央先後派出西南、西北、中南、東北和內蒙古等民族訪問團,分赴各民族地區進行慰問,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時,那時就已初步涉及到民族識別問題,因為一些長期深受民族壓迫、不被承認或被迫隱瞞自己民族成份的少數民族,在這時紛紛要求承認他們的民族成份。
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匯總登記的民族名稱多達400多個,僅雲南一省就260多個。要落實黨的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諸如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里,落實少數民族代表名額、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幫助發展民族經濟、開辦民族學校、發展民族文化等,就需要把民族識別作為首要解決的民族工作任務之一盡快提上了議程。對於這些眾多的待識別族體,首先要弄清哪些是漢族的一部分,哪些是少數民族;對於少數民族,還要進一步弄清他們是單一的民族,還是某一民族的一部分。
自50年代初開始,黨和國家組織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對待識別族體的族稱、族源、分布地域、語言文字、經濟生活、心理素質、社會歷史等進行了綜合調查和分析研究,並在充分尊重該族體人民意願的基礎上,科學地甄別其民族成份和族稱。大體上,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經過了四個階段。
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族稱要由各民族人民自己確定,這是他們的權利。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建立到1954年,是民族識別的發端階段。1953年中央民委派出畲民識別調查小組,分赴浙江、福建等省調查研究畲民族別問題,認定畲民既不是漢族,也不是「瑤族的一支」,而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同年,在中央民委領導下,由中央民族學院派出了達斡爾族別調查組,分赴黑龍江、內蒙古達斡爾地區進行民族識別調查研究,確認達斡爾人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而非蒙古族。在新疆的民族識別工作中,對新中國建立前強加於俄羅斯人帶有侮蔑性的稱呼「歸化族」,正名為俄羅斯族;把國民黨統治新疆時期認定的、從南疆遷至伊犁的「塔蘭其」族,定名為維吾爾族;1954年把「索倫族」改為達斡爾族。
在這一階段,經過識別和歸並,從400多個民族名稱中,初步確認了38個少數民族的族稱。其中除已公認的蒙古、回、藏、維吾爾、苗、瑤、彝、朝鮮、滿等民族外,新確認的族稱有:壯、布依、侗、白、哈薩克、哈尼、傣、黎、傈僳、佤、高山、東鄉、納西、拉祜、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
第二階段,從1954年到1964年,是民族識別的高潮階段。
1954年,中央民委派出雲南民族識別調查小組。在雲南260多個民族名稱中,只有少數屬於識別其為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的問題,而大量的則是屬於民族支系的歸並,確定其是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其他民族的一部分的問題。其中工作量較大的是對彝族和壯族支系的歸並。1954年在雲南操彝語、並擁有各自不同的他稱或自稱的族體約300萬人,分為數十種支系。從語言的音位系統和語法結構以及經濟生活、社會文化諸如火把節、族長制、同姓不婚、火葬遺址、祖先靈台、巫術、多神崇拜等方面看,他稱或自稱的「土家」、「倮」、「水田」、「支里」、「子彝」、「黎明」、「莨莪」、「他谷」、「納查」、「大得」、「他魯」、「水彝」、「咪哩」、「密岔」、「羅武」、「阿車」、「山蘇」、「車蘇」等數十種族體,都基本相同或相近於彝族所具有的普遍特點,因而被確定為彝族的支系,而不是單一的少數民族。把文山地區的「儂人」、「沙人」、「天保」、「黑衣」、「隆安」、「土佬」等不同稱呼的族體,則歸屬於壯族支系;把「糯比」、「梭比」、「卡都」、「碧約」、「拉烏」等歸屬於哈尼族支系;把居住在洱源的自稱「白夥」的「土家」人歸屬於白族支系;把「黑浦」(「擺彝」)歸並入傣族支系。總之,把雲南260多個不同族稱的族體,歸並為22個。
新中國建立前,貴州就有100多個民族名稱。1950年中央派遣民族訪問團到貴州工作時,省內各地報來的民族名稱共有80多個。民族識別調查組對這80多個族體進行了調查研究,並對其中大部分初步劃分了歸屬,但有20多個尚未最後認定,如「穿青」、「南京」、「喇叭」(湖廣)、「黎族」(里民)、「六甲」、「(兜)」、「東家」、「西家」、「繞家」、「蔡家、「龍家、「莫家」、「木佬」、「睤睟」等。民族識別調查組還到安順、畢節等地區進行「穿青」人的民族成份識別調查研究。
1956年經過調查研究,國家又正式公布了仡佬族的名稱。同年,中央民委派出湖南土家族識別調查小組,確認土家為單一的少數民族。
1964年,對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登記的183個民族名稱,又經過識別調查研究,新確認了15個少數民族,將74種不同名稱歸並到53個少數民族之中,還有幾十種在識別過程中自動撤銷原登記的民族名稱。至此,已填報的族體的識別工作得到了基本解決,還存在的有待於識別的族體已為數不多了。
第三階段,從1965年到1978年,是民族識別受到干擾的階段。
1965年確認了珞巴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珞巴族居住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洛瑜地區。「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其內部有「博嘎爾」、「崩尼」、「崩如」、「寧波」、「邦波」、「德根」等不同自稱或他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一種獨立語言,無文字;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具有與周圍的藏族不相同的民族特點,因而珞巴確認為單一的少數民族。
貴州省從1965年起,先後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安順地區進行了一年多的民族成份調查研究工作,主要對「革兜」、「東家」、「木佬」、「三鍬」等人們共同體進行初步的了解。
「文化大革命」期間,民族識別工作和其他民族工作一樣,被迫停止了十多年。
許多少數民族「返本歸原」,成為統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員。
第四階段,從1978年到1990年,是民族識別的恢復階段。
1979年確認基諾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1萬餘人的基諾族居住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攸樂山,自稱「基諾」,古稱「攸樂」。此地家喻戶曉地流傳著基諾、漢、傣、哈尼(另說還有布朗)同出於一個大葫蘆的神話傳說,反映了基諾同漢、傣、哈尼等民族在遠古時代的密切關系。語言屬藏緬語族,語法結構接近彝語支、緬語支,都有明顯的對應關系,但在語音、詞彙、語法上有自己的特點。如:村寨中有寨老(「卓巴"、老火頭)、寨母(「卓色」、「老菩薩、大齋)等古老氏族長老,保留了對偶婚和群婚殘余的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有共耕習慣等,因而認定基諾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
貴州自1981年起,再次展開了大規模的民族識別調查研究工作。將7千餘人的「繞家」、4·1萬人的「東家」和3·7萬人的「南龍」(其中包括1萬多人的「龍家」,他們自認為白族)歸並於苗族;將3萬餘人的「睤睟」歸並於毛南族;有60多萬人的「穿青」,仍維持原來族屬識別的意見,劃歸漢族。在湖南省西南部,有一部分漢人,因長期與少數民族共同居住在一起,受少數民族的影響,有一些特徵發生了變化,如「哇鄉人」、「本地人」和「梧州瑤人」,他們要求承認為單一的少數民族。經過識別調查研究,確認他們不是少數民族,而是漢族的一部分。
1985年,有人認為新疆阿勒泰的一部分蒙古人是「圖瓦人」,經過調查研究,他們不具備單一民族的條件,而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在此期間,廣西壯族自治區還識別了涉及20個縣市、50多個鄉鎮的10個少數民族,共10萬人。
有些族體在劃歸某一少數民族之後,也出現過重新提出要求作為單一少數民族的情況,如雲南的「苦聰人」和「摩梭人」。經過重新識別調查,仍維持原來的意見,「苦聰人」為拉祜族的支系,「摩梭人」為納西族的支系。
有些少數民族的族稱,是漢族或其他民族對該民族的他稱,有的甚至帶有侮辱性質。新中國建立後,為了尊重少數民族人民的意願,對廣大群眾提出更改族稱或更改族稱譯寫所用漢字的,都本著「名從主人」的原則作了更改。如1963年4月改「佧佤族」為佤族,1965年10月改「癎亻童族」為壯族,1985年9月改「崩龍族」為德昂族,1986年6月改「毛難族」為毛南族。
自1982年以來,全國提出要求恢復和更改民族成份的有500萬人,已恢復和更改的有260萬人。其中主要是居住在遼寧省和河北省承德地區的滿族;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四省邊界地區的土家族;湖南、貴州兩省的苗族和侗族;貴州、雲南兩省的其他一些少數民族。
截至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止,正式確認中國有56個民族。
附2:
開國大典54門禮炮代表什麼?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隨著毛澤東主席的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天安門廣場上,軍樂隊高奏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54門禮炮齊鳴28響,如報春的驚雷,將開國大典偉大、庄嚴、團結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人們不禁要問:按照國際慣例,重大典禮上最高的禮儀是鳴禮炮21響。為什麼新中國開國大典要鳴28響?!54門禮炮又代表什麼?!有的外國記者猜測28響代表的是28位開國元勛,有人認為是毛澤東(繁體字)名字的筆畫,有人聯想到易經、愛情……。但中國人卻比較一致地認為代表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28年。有人寫文章說,毛澤東在政協會上說要放28響,未做任何解釋,就讓在大典籌委會工作的華北軍區司令部作訓處長唐永健起草個說明,唐也不問,就寫了代表中國共產黨誕生28年,毛澤東看後立即簽上了名字。人們也基本認同了這一說法。
至於為什麼用54門禮炮?!由於當時並沒有對外解釋其代表意義,引起各方面的種種猜測,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54門禮炮代表當時已知的中國54個民族,果真如此,當時確定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名單時為什麼只選了13個少數民族的23位代表呢?實際情況是,建國初期人們包括籌備會的領導們並不太清楚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直到1953年7月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後,能列出名稱的少數民族也只有51個,加上漢族是52個。可見開國時用「54」代表已知的中國54個民族之說不能成立。
也有人認為「54」代表當時參加人民政協會議的各個單位,但數來數去,只數出45個單位和特邀民主人土,似乎無法自圓其說。
帶著疑問,我們查閱了有關資料,原來,禮炮儀式起源於中世紀的法國,一次在奧格斯堡歡迎凱旋歸來的皇帝時,決定鳴放禮炮100響,但在鳴放時數錯了,鳴了10l響,以後101響就成了盛大慶典的傳統。在外交禮儀中鳴放禮炮源自英國。17~18世紀,英國是「日不落」的頭號殖民帝國,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每當英國軍艦駛過別國炮台或港口時,都要求對方鳴炮向它致敬,以示對它尊重和屈服,英艦只鳴炮7響,卻要求對方鳴炮21響。隨著殖民地一個個走向獨立解放,英艦也改鳴21響,以示平等。現在一般歡迎外國元首鳴放禮炮21響,歡迎外國首腦鳴放禮炮19響,歡迎外國副首腦放禮炮17響。
再看當時的有關報道和檔案資料。首先發現在新中國開國大典前,鳴放禮炮時曾出現過49響和54響。1949年7月7日在北平舉行的紀念「七七』』抗戰大會上鳴放禮炮49響。7乘7等於49,在這個特定場合,49響明顯代表的就是「七七」抗戰。同年9月21日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時鳴放禮炮54響,象徵意義與這次會議的組成形式有關,下文將作詳解。如追溯得遠一點,1929年6月在南京舉行孫中山奉安大典時,曾鳴放禮炮101響。說明歷史上鳴放禮炮也是不拘一格。
1988年中國革命博物館(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在收藏開國大典禮炮時,曾專門訪問過原開國大典受閱炮兵總指揮兼禮炮隊總指揮、華北特種兵副總參謀長趙大滿(後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和負責禮炮隊組建訓練的華北特種兵作戰科副科長韓懷志(後任兵器工業部副部長)等同志,了解當時的情況。趙大滿同志回憶說:「為何放28響?毛主席告訴唐永健同志,28響代表了革命28年」。韓懷志同志告訴我們,開國大典當天上午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同志來檢查禮炮隊的准備工作時,曾這樣激勵他們說:「54門炮代表政協各大小民主黨派,28響是代表中國共產黨28年,意義非常重大……」
由此可知,開國大典時鳴禮炮28響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28年,這是毛主席定下來,並向唐永健作了明確解釋的;54門禮炮代表參加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54個單位。這些情況,當時的有關領導應該都知道,只是未公開解釋過,以致後來有所誤傳。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時,人們尚不大清楚中國究竟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如果清楚,不可能只推選出13個少數民族的代表。直到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1956年正式公布)時,能列出名稱的少數民族只有51個;1960年後經過民族識別,又確認了普米族和門巴族;1965年識別確認了珞巴族,這是中國人口最少的單一民族,只有2000餘人;1979年6月又正式確認基諾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至此,基本確定了中國56個民族大家庭的框架。有人說開國大典時已知中國有54個民族,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還有人提出,參加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只有45個單位加特別邀請人士,何來54個單位?提出問題的人恰恰不明白參加人民政協的代表首先劃分為五大類,大類下有若干單位,即(甲)黨派代表共十四單位、(乙)區域代表共九單位、(丙)軍隊代表共六單位、(丁)團體代表共十六單位、(戊)特別邀請人士。可見特別邀請人士是作為第五大類代表,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單位出席會議的。從當時公布的75名特邀代表的名單和照片的排列看,明顯分成了9個單位但難以冠以單位名稱(有的特邀代表發言中稱為9個小單位或方面)。即:1、首席代表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和兩位老資格中共人士共3人;2、教育界科學界知名人士15人;3、以前各歷史時期知名人士13人;4、老解放區民主人士6人;5、國內和平努力人士,包括原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及已解散黨派中的民主人士13人;6、起義的國民黨軍政人員10人;7、戲劇藝術家4人;8、新疆代表團3人;9、戰斗英雄勞動模範代表8人。特別邀請人士在會上的各項活動也是按9個單位安排的。45加9恰好等於54。會議選舉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時,更是明確宣布「全體代表一致通過了如下的按單位次序排列的名單」,數下來正好54個單位,包括特邀人士的9個單位。
綜上所述,充分說明人民政協會議開幕式鳴放禮炮54響和開國大典的54門禮炮齊鳴代表的都是參加人民政協會議的54個單位,或曰45個單位加特邀人士的9個方面(或小單位)。它象徵的是中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
❸ 福州晉安 弘揚壽山石文化 構建海峽西岸特色產業基地
福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中共福州市晉安區委書記陳吉
福州市晉安區位於福建省省會福州東北部,面積552平方千米,人口51萬,是福州市面積最大的城區。壽山石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彩石,獨產於福州市晉安區北峰山區,其質地精緻細膩,瑩徹通靈,色彩絢麗,形、色、質、紋俱佳,無愧為「八閩名石」、福建「省石」和中國「國石」候選石的稱譽。近幾年來,壽山石工藝品被指定為2008年奧運會特許產品,壽山石產地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礦山公園」,壽納局山石雕刻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晉安區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壽山石)之鄉」稱號,顯示出壽山石文化的神奇魅力,也預示著壽山石產業的美好前景。
1995年胡錦濤同志在福州欣賞壽山石雕並與藝人親切交談
一、獨一無二的特色資源,源遠流長的民間文化
壽山石是1.35億~1.5億年前晚侏羅紀火山運動的產物,得天然造化,素有「天遣瑰寶」之美譽,又因其柔而易攻的特性,成為上乘的雕刻材料。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演化,壽山石與中華文化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歷史久遠、博大精深的壽山石文化,堪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在海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一)特性突出
壽山石雕將傳統的詩、書、畫藝融入其中,透射出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精髓,蘊含著博大的歷史文化內涵。從1500年前的南朝至今,壽山石雕刻已形成了圓雕、薄雕、浮雕、高浮雕、鏤空雕等工藝,創作出許多傳世佳品,歷來是人們收藏和鑒賞的珍品。自宋以來,有關壽山石文化的各類專著、畫冊多達300餘種,詩詞、游記、文論更是不計其數。
(二)地位獨特
在古代,以壽山石製作的印璽是權力的象徵,明清帝、後均對壽山石情有獨鍾,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咸豐等皇帝都收藏有許多用壽山石刻成的印璽,乾隆皇帝的田黃石「三鏈章」更是無價之寶。新中國成立之後,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壽山石及其石雕藝術都很喜愛並賦予了極高的評價。
(三)影響廣泛
壽山石以其特有的優異品質,通過石雕工藝品這個載體「,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深受中外人士的青睞。著名書畫家劉海粟、趙朴初、華君武、關山月等都為壽山石所感染,留下了諸多贊美壽山石的題詞和詩篇,著名的金石篆刻家潘主蘭枯游稱贊壽山石斑斕秀色和優異品質時發出「迥非筆墨能盡其名狀」的感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香港《文匯報》、台灣《工商時報》、澳門《澳門日報》、新加坡《星報》等海內外新聞媒體經常專題介紹壽山石及其雕刻藝術。尤其台灣同胞特別偏愛壽山石,據了解島內民間收藏的壽山石價值達數十億元之巨,如今壽山石文化已成為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往的重要橋梁。
壽山石礦區全景圖
二、方興未艾的寶石經濟,前景廣闊的特色產業
1996年,福州市晉安區成立後,在「建設新城區,開發大山區」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充分發揮壽山石產地和壽山石雕洞敗讓發源地的雙重優勢,把「弘揚壽山石文化,發展壽山石經濟」列入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切實抓緊抓好,形成獨樹一幟的壽山石產業開發、建設、保護和文化研究體系,從而成為全國最大的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
(一)逐步完善以壽山石文化為龍頭的旅遊體系
壽山石的故鄉——北峰,一塊山清水秀、文物薈萃的土地,由於交通閉塞,長年「養在深閨人未識」。為弘揚石文化、發展石經濟,晉安區著力打造壽山石文化品牌,以壽山石文化旅遊為切入點,在壽山石產地建設融自然、人文、鄉土風情和石文化藝術為一體的壽山石大觀園,相繼建成中國壽山石館、壽山古街、壽山石觀光洞、田黃探寶溪、善伯洞風景區、壽山瀑谷、壽山溪漂流及壽山石原石交易市場等景區景點,營造了「出門旅遊看特色,福建特色壽山石」的良好氛圍。2003年,壽山石文化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福建省六大文化品牌之一,壽山石文化旅遊躋身福州四大旅遊品牌行列。憑借壽山石文化品牌的獨特魅力,帶動了北峰旅遊業的發展,古老的壽山石產地北峰成為廣大遊客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超過30萬人,旅遊總收入逾3000萬元,在增加山區農民收入的同時,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建設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美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南非、阿根廷、東南亞、港澳台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商務考察團以及遊客在這里都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大開眼界、不虛此行」、「壽山歸來不看石」,成為眾多遊客的切身體會。晉安區還通過承辦中國(福州)首屆壽山石文化旅遊節,舉辦兩屆中國壽山石文化博覽會和壽山石雕刻藝術「十大新秀」評選及「相約在石都」文藝晚會等壽山石文化藝術展示活動,全面推動壽山石文化藝術發展,為壽山石文化旅遊推波助瀾。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二排左五)與壽山石雕工藝美術大師們合影
(二)推動形成壽山石產業體系
壽山石素有「一兩田黃三兩金」的說法,所蘊含的巨大經濟潛力在近年競評「國石」中日益凸顯出來。隨著壽山石的大量開采和雕刻工藝的日臻成熟,一個集開采、加工、銷售、收藏、文化研究於一體的壽山石產業體系逐漸在海內外形成。就晉安區本身而言,鼓山鎮樟林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一直是全國彩石的重要集散地,2005年全村從事石雕業的達3000多人,其中近一半來自全國各地,該村新建成首期5000多平方米的「樟林石雕城」,目前170多間店面已全部開業。鼓山鎮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的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經營面積17500平方米,入住商家達125戶,成為福州市最大的集壽山石學術研究、雕技培訓、精品展覽、雕刻創作、經營銷售、原石交易等功能於一體的壽山石文化藝術活動中心。此外,壽山石產地也有不少農民從事壽山石雕刻業和銷售業,壽山村商貿街開張的壽山石原石和工藝品商店有近百家,芙蓉石產地宦溪鎮也形成了芙蓉石銷售市場,壽山石產、購、銷的興旺情景和繁榮景象在中國傳統工藝百花園中實為少有。據統計,僅晉安區目前從事壽山石雕產業的人員增至5萬人,石雕業年產值可達數十億元,福州市晉安區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已經全面形成,並成為晉安區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新增長點。
福州市人大副主任、晉安區委書記陳吉(左一),區長王明光(右一)等研究壽山石特色基地工作
(三)健全壽山石資源開發保護體系
近年來,壽山石產地堅持開發與保護並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搶救、修復礦業遺跡,加強壽山石資源的監管保護,讓這個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得到永續利用,給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遺產。作為「十個一」工程之一,壽山石觀光洞建成並對外開放,為參觀者開啟了一扇全方位「透視」一億多年來壽山地區地質變化、壽山石形成過程以及人類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特殊「窗口」;2002年5月首屆中國(福州)壽山石文化旅遊節期間,建築面積3032平方米的中國壽山石館和佔地40多畝的壽山石文化中心廣場順利落成,壽山真正成了海內外壽山石收藏愛好者的「朝聖聖地」;2003年3月1日,由福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並經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的《福州市壽山石資源保護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壽山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根據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帶動一支產業,繁榮一方經濟,營造一種環境」的要求,晉安區制定出台了《壽山石文化博覽館建設規劃》和《福建壽山國家礦山公園總體規劃》,擬建的壽山石文化博覽館規劃用地26畝,建築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擬建的壽山國家礦山公園則由三個園區和十四個景區組成,總面積將達202平方千米。據勘探結果表明,在壽山村周圍方圓200平方千米內所儲藏的壽山石及其母礦葉蠟石的儲量達2500多萬噸。由此可見,壽山石產地的資源潛力巨大,發展壽山石產業的前景十分廣闊。
2003年晉安區壽山石文化經濟研討會暨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壽山印社授牌儀式
(四)建立壽山石文化研究體系
2001年,經福建省文化廳批准,晉安區成立了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聘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郭功森、馮久和、林亨雲等20多名雕刻藝術家和理論家擔任研究員。2005年10月,台灣印石藝術收藏協會暨兩岸交流訪問團一行20多人來晉安區,與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壽山印社等壽山石文化機構進行有關壽山石文化藝術的學術交流,氣氛濃烈,成果甚豐。幾年來,《中國壽山石文化大觀》、《壽山石學術論文集》、《中國壽山石論文集》、《中華瑰寶壽山石》、《壽山石典藏》等專著和畫冊先後面世;第一首壽山石主題歌《人見人愛壽山石》廣為傳唱;第一部全面介紹壽山石文化的六集紀錄片《中國壽山石》在中央電視台連續播放。所有這些讓壽山石立足國內、走出國門的有益探索,成就了今天令我們頗感自豪的事實: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壽山石,有壽山石的地方就有壽山石文化。
三、謀劃科學的發展思路,落實可行的規劃措施
福州市晉安區建設壽山石特色基地具有良好的社會條件和雄厚的物質基礎,獨特的資源優勢、悠久的歷史文化、適合的社會環境、豐富的人才資源等,都是其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十年來,福州市晉安區一直致力於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不斷推動壽山石產業基地的可持續發展。現今晉安區不僅成為全國最大的壽山石產業基地,而且在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海峽西岸一條獨特的「風景線」。
(一)壽山石產業基地發展的總體思路
圍繞「弘揚壽山石文化,構建海峽西岸特色產業基地」的戰略目標,用科學發展觀統攬基地全面建設,促進壽山石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主動作為,用政策保證和必要的引導性資金扶持壽山石產業;堅持保護性開發,用獨特的資源優勢發展壽山石產業;立足長遠發展,用規模經濟效應模式引領壽山石產業;打造產業鏈條,用產、供、銷一體經營形式推進壽山石產業;文化涵養經濟,用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壽山石文化產業,從而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市場與產品的互動,資源與效益的整合,不斷完善壽山石開采、加工、銷售三大示範園區建設,實現產業基地的跨越式發展。
2005年海峽兩岸壽山石文化交流座談會
(二)壽山石產業基地發展規劃和今後工作措施
1.制定壽山石產業近、中、遠期發展規劃。要從把壽山石產業建設成為福州市晉安區第一特色產業的高度,來謀劃基地不同時期的建設工作;要汲取外地同類產業基地建設的發展經驗,結合晉安區的實際情況,認真研究、科學制定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劃,減少壽山石產業發展的人為主觀性、隨意性、盲目性,實現「有計劃的市場」和「有市場的計劃」。
2.拓寬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的資金渠道。爭取省、市政府的重視,使壽山石產業基地發展規劃列入省、市兩級政府經濟發展大規劃中,從而獲得省、市政府的財政支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優質的服務、優良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吸引有一定經濟實力和較高藝術眼光的客商來晉安共謀壽山石產業的發展大計。
壽山石作品——鳥語花香
3 .挖掘整合壽山石的歷史文化內涵。壽山石文化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應利用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的科研平台,邀請經濟界、文化界、藝術界等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研討,為壽山石文化做出一個明確的定位,形成一條清晰的文化主線。在這一基礎上,通過舉辦研討會、展拍會、藝術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對壽山石文化進行挖掘、整合和提升。利用多種宣傳媒體展示福州名片——壽山石的迷人魅力,提高壽山石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愛石、賞石、玩石的群體,讓壽山石成為地方旅遊、特色文化的核心標志。
4.保護開發壽山石資源。根據國家地質勘查部門探明的壽山石資源儲量,制定壽山石資源保護性開發措施。實行壽山石礦山企業開采許可證制度,通過資源合理配置和企業有效整合,收購周邊的小礦並歸於國有壽山石企業,從根本上控制濫采亂挖、掠奪性開采現象的發生。綜合資源現狀與市場發展等因素,制定資源開發的科學預算規劃,實行每年限量開采。同時提高雕刻設計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針對不同石種特點和表現題材,因料施藝,因題施藝,多種經營,最大限度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2006年晉安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陳吉書記、王明光區長與第二屆壽山石雕刻藝術「十大新秀」座談
5.打造壽山石文化旅遊產業鏈。「出門旅遊看特色,福建特色壽山石」,要充分利用福州市晉安區先後被授予「壽山石民間藝術之鄉」、「國家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首批國家珠寶玉石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礦山公園」等稱號的有利時機,加大旅遊文化建設力度。以壽山「國石館」為中心,修建壽山石主題公園;在壽山溪邊和觀光洞旁進行摩崖石刻建設,修建兩畝半「田黃石」景區,建設壽山石礦山公園旅客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觀光洞旅遊設施。把壽山石產業與旅遊業開發結合起來,使之與觀光、購物、休閑融為一體,拓寬旅遊附加功能,形成壽山石旅遊產業鏈。
6.拓展壽山石節慶文化功能。讓中國壽山石節成為壽山石文化與旅遊、招商、購物等活動有效結合的載體,以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根據形勢發展,不斷豐富壽山石節的形式和內容,把壽山石節辦成一個經典的品牌盛會,打造成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賞石展會。通過舉辦壽山石節,進一步搭建與海內外經貿溝通的平台,揚壽山石之名,推進壽山石名牌戰略進程。
7.籌建中國南方寶玉石大市場。積極引進巴林、青田、昌化等名印石與和田玉、岫岩玉等名玉石,以及大漠戈壁石、靈壁石等奇石產石地來晉安區建立交易場所,促進各種石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通過市場培育和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建成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型寶玉奇石市場,使福州市晉安區成為海峽西岸的石文化中心和產業基地,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8.推動特色產業基地間的交流合作。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經過十年的建設,呈現出蓬勃的發展生機,得到了政府、協會和企業的認同。為使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緊跟國內外寶玉石產業的發展潮流,必須加強國內外特色產業基地間交流與合作。晉安區委、區政府將定期組織人員到先進地區學習取經,藉助他們管理理念和成功經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解決本區在基地建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關鍵問題、重點問題、瓶頸問題。同時加強海峽壽山石研究院與藝術大專院校的合作,培養壽山石雕刻和鑒定的後備人才隊伍。
四、十年建設的實踐探索,值得借鑒的有益啟示
我們在十年的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也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和認識。
(一)在科學發展中激發活力
建設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是一項十分具體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工作。在過去的建設進程中,晉安區發揮了應有的主導作用,將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之中。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切實做到基地建設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使源遠流長的壽山石傳統民間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
(二)在政府引導中搭建平台
發展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建設工程。除了有壽山石行業內人士的積極推動外,還需要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牽頭,組織動員社會各界,包括香港、台灣、東南亞等海內外壽山石愛好者共同參與這項工作。在過去十年中,晉安區黨委、政府不遺餘力地在整合政府、行業和社會資源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宣傳平台、貿易平台、交流平台和信息平台,為基地建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在行業聯合中營造氛圍
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把握改革開放機遇,不斷把地方特色資源融入到全國乃至世界性市場之中,才能發展建設好特色產業基地。晉安區始終全力支持和參與「中國國石」評比活動,大力推進和發揮行業優勢,做好對中國壽山石等各類玉石的整體包裝、推介和宣傳工作,進而為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發展氛圍和工作基礎。
(四)在載體建設中打造品牌
發揮壽山石文化千年積淀的優勢,擴大壽山石文化品牌的影響力,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一直是晉安區實施「建設新城區,發展大山區」的工作的重中之重。過去十年中,晉安區在弘揚壽山石文化、打響壽山石品牌方面注入了大量的資金,還積極爭取省、市支持,廣泛發動社會力量,腳踏實地建成了中國壽山石館、壽山商貿古街、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樟林石雕村等一大批基地設施,為特色基地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和資源保證。
(五)在強化保護中增強後勁
「中華瑰寶」壽山石是十分珍稀的自然礦石資源,由它引發生成的壽山石文化也是一種資源。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對發展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十年來,晉安區社會各界十分注重壽山石資源的有效保護,通過政協提案、社會宣傳和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促成省、市人大和政府出台壽山石資源保護政策,加強了對壽山石礦區的監管保護。目前,全區開采壽山石的礦洞已縮減至10個,不及1998年總量的十分之一,既有效地保護了資源,又確保了資源的永續利用。
目前,建設壽山石特色產業基地工作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要把和諧文化建設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在國土資源部、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及福建省和福州市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努力抓住當前「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做大做強省會中心城市」的機遇,全力推動壽山石產業基地持續、協調、有序、有效發展,努力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和諧文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壽山石館依山就勢,背山面溪,建築外觀採用福州民居特色。展廳分三層,一層為壽山石文化歷史展館;二層為壽山石原石展館,薈萃壽山石原石100多個品種,體現壽山石1千多年開采歷史;三層為壽山石名家名雕精品展館,展館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歷代名人名家代表作等
❹ 開國大典上為什麼要用54門禮炮齊鳴28響
54門禮炮代表當時參加新政協的54個單位和方面的人士,28響是代表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到建國用了28年。
1949年10月1日下午2點,此時,參加開國大典的北京30萬軍民早已齊聚天安門廣場,翹首期待著偉大歷史時刻的到來。
當鮮艷的五星紅旗羨升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時,廣場上30萬人一齊脫帽肅立,抬頭瞻仰五星紅旗。
下午三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員就位。在群眾的歡呼聲中,毛澤東主席用他那帶著湖南口音的洪亮聲音,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頓時,廣場上歡聲雷動,群情激昂。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毛澤東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全場肅立,向國旗行注目禮。廣場上,五十四門禮炮齊鳴二十八響。
五十四門禮炮代表當時參加新政協的54個單位和方面兄棚老的人士,28響禮炮表示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起,領導全國人民,經歷了28年的奮斗,才使國家獨立,人民翻身當家做主,才迎來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的開國大典。從此咱們的祖國不斷繁榮興旺,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4)福建省政協會訪問團擴展閱讀:
「鳴放禮炮」一開始就列為慶祝大典的程序之一。閱兵指揮部決定由華北軍區特種兵部隊組建一支禮炮隊。
禮炮選定的是繳獲日軍的山炮,共108門,分為兩組,每組54門。炮彈全部卸掉了彈頭。這種炮和野炮、榴彈炮相比,炮身短,口徑小,重量輕,使用方便,是從華北六個縱隊的山炮營和軍區直屬炮兵部隊選調來的。禮炮隊訓練就在先農壇公園進行。
每門禮炮有3個炮手,主要訓練裝填、發射、退彈殼三個動作,必須在和歷3秒鍾內完成。54門禮炮齊射一次限定在4秒半完成,這是因為毛主席按電鈕升國旗、軍樂隊奏國歌,時間是兩分零5秒。在這個時間內要鳴放28響禮炮,同步進行。
10月1日。當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天安門上空升起,樂隊高奏國歌時,開國大典的禮炮聲響了。這隆隆的28響,每一響都像一門炮那樣整齊,但又凝聚著54門禮炮齊射的力量和磅礴雲天的聲音。
54門禮炮一齊鳴放,代表當時參加新政協的54個單位和方面的人士;禮炮鳴放28響,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而英勇奮斗的28年。
當天,無數群眾舉著紅燈在城裡遊行,直到深夜,首都還沉浸在狂歡的氣氛中。狂歡的浪潮擴展到全國各地,從城市到鄉村,解放了的人們歡呼著、跳躍著,每個人都從心中發出同一個聲音——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
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偉大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中國的歷史開辟了新的紀元。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開國大典那些事,你都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