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三十年前里根訪問蘇聯照片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三十年前里根訪問蘇聯照片

發布時間: 2023-07-10 13:18:10

① 里根,一個演員出身的總統,他最大的政績是什麼

有人說里根是一個成功的保守派總統。他使美國政黨重組,共和黨大力發展了南部白人的支持,而基督教右翼也是共和黨的最大支持。里根總統在位期間,實行的一切政策都是新保守主義為主的外交思想。加上他本人有著很強的人格魅力和樂觀心態,跟冷戰中的美國帶去了積極的精神。如果今天有人一天到晚擔心自己被核炸,那是什麼感覺?有人能體會到嗎?里根總統最大的成就不是解體了蘇聯,而是恢復了美國停滯不前的經濟。在他大力推廣減稅的政策之下,美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一個人有錢了就有底氣了,一個國家也是一樣的。

② 介紹一下關於普京的個人簡歷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蘇聯列寧格勒(現俄羅斯聖彼得堡)人,前任俄羅斯總統。普京2000年至2008年任總統期間,使俄羅斯在軍事與政治實力上均有相當的提升,但他在民主方面遭到很多爭議,可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鐵腕總統」。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普京在俄羅斯國內獲得了極高的支持率。2007年普京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當年的年度風雲人物。普京在當選總統前曾經短暫擔任過俄羅斯總理(1999年—2000年),2008年普京卸任總統後馬上被繼任總統梅德韋傑夫提名,第二度出任總理。
中文名: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
外文名: 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
別名: 瓦洛佳
國籍: 俄羅斯
民族: 俄羅斯族
出生地: 蘇聯列寧格勒市
出生日期: 1952年10月7日
職業: 前俄羅斯總統,現任俄羅斯總理
畢業院校: 列寧格勒大學
信仰: 東正教
代表作品: 《論國際法中的最惠國原則》(畢業論文)
政黨: 統一俄羅斯黨

早年生涯
1952年10月7日,普京出生於列寧格勒(現名聖彼得堡)。他的傳記《第一人稱》(俄文:От Первого Лица,英文版名為From the first person,在普京的競選團隊支持下於2000年出版)描述了他卑微的出身。根據這本傳記,普京早年生活在社團公寓中,不斷學習以期擁有像蘇聯電影中的官員們一樣的智慧。
普京的母親瑪麗亞·伊凡諾夫娜·普京娜是一名工廠女工,而他的父親弗拉基米爾·斯皮里多諾維奇·普京則在蘇聯海軍服役。20世紀30年代,普京的父親在一支潛艇部隊中服役,其後他在二戰中擔任蘇聯內務部的爆破手。普京的兩個哥哥均出生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其中一個早夭,另一個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死於白喉。他的祖父斯皮里東·普京曾為列寧和斯大林擔任私人廚師。
普京小時候很頑皮,六年級才當上少先隊員。1975年,普京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國際法學系,擁有經濟學副博士學位,隨後他加入了克格勃,並在列寧格勒區工作。這段時間他熟悉了其後擔任俄羅斯國防部長的謝爾蓋·伊萬諾夫。他在大學時期加入了蘇聯共產黨,且至今沒有正式宣布過退黨。1976年,普京完成了克格勃的訓練,兩年後他進入了列寧格勒情報機關機要部門。他在此部門工作到1983年,隨後在莫斯科的克格勃學校學習一年。1985-1990年,克格勃將普京派遣到東德,普京在當地得到一個次要工作。不過資料顯示,所謂的次要工作其實是間諜任務,普京於東德收集當時西德的經濟諜報。兩德統一後,普京被召回列寧格勒,此後,普京又在列寧格勒大學國際事務系得到一個職位。1991年8月20日,他在克格勃策劃推翻蘇聯主席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期間辭去他在情報機構的職位。
出任總理
1999年8月9日,普京被委任為三位俄羅斯總理候補之一。在此之後,前一屆總理領導的政府倒台,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指定普京出任總理。葉利欽同時宣布,他希望普京能夠繼承他的衣缽。普京也宣布,他接受葉利欽的委任。8月16日,國家杜馬以233票通過普京出任總理(84票反對,17票棄權)。由於他之前的四任總理在任時間均不長,公眾並不對當時默默無聞的普京有所期待。普京的主要對手尤里·米哈伊洛維奇·盧日科夫等人當時已經開始了競選活動,且致力打擊普京,避免他成為葉利欽的繼承人。然而,普京堅持法律與秩序的公眾形象以及他對車臣事件的堅決態度最終使他成為了很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一名普京的支持者
普京對車臣事件自始至終都持強硬態度。1999年,車臣分離主義分子入侵鄰近的達吉斯坦共和國,普京馬上下令還擊。1999年12月31日,普京訪問了車臣的俄羅斯官兵,這極大地提升了他的公眾的形象。近年來,普京已刻意淡化了車臣事件的重要性。2003年,車臣新憲法規定車臣是俄羅斯的一部分,此事方才緩和。後來,車臣建立了選舉制度與地方政府,車臣事件幾乎已經順利解決。
當時,普京並沒有與任何黨派建立正式關系,但他支持的統一俄羅斯黨在1999年國家杜馬大選中贏得了23.32%的票數,在所有黨派中位列第二名。至此,普京已成為2000年俄羅斯總統大選中勝算最高的候選人。
成為總統
1999年,普京被葉利欽總統委任為俄羅斯總理。同年12月31日晚,葉利欽突然宣布辭職,普京根據俄羅斯憲法規定出任代總統。因為此事,原定於2000年6月舉行的俄羅斯總統大選提前到3月26日。大選的提前使反對黨派無法充分做好准備,而普京實際掌權也削弱了反對黨派的力量,因此在隨後的大選上,普京獲勝並出任總統。不過根據葉利欽女兒塔季揚娜事後的說法,普京當時並不希望即時繼任總統,而是葉利欽能繼續總統一職直至任期完結。普京的形象遍及俄羅斯街巷
2000年10月,普京通過了俄羅斯國歌修改法案,將國歌曲調修改為1991年前蘇聯國歌的曲調,但配上了不同的歌詞。
2001年2月12日,普京簽署了一項法案,規定國家保護前總統與他們的家庭。這主要是因為1999年前總統葉利欽與家人被懷疑參與洗錢等貪污行為。
2004年3月14日,普京成功連任總統,並得到71%的絕對多數票。在他的第二屆總統任期中,西方人士廣泛抨擊他對新聞自由的打壓。與此同時,2005年一項調查顯示,82%的俄羅斯人同意新聞審查。對這一調查,社會學家們認為俄羅斯人所同意的是對倫理方面有爭議的內容進行限制,而非對政治內容的限制。
2004年9月13日,在別斯蘭人質事件後,普京建議成立一個公開立法機構,且用這一形式取代了原本俄羅斯直接指定地方官員的制度。普京亦加大了對恐怖主義的打擊力度,尤其是加重了對政府官員包庇恐怖分子的懲罰。普京說,俄羅斯有權力「從恐怖分子的藏身所中逮捕並消滅他們,且若有必要,可以在國外逮捕。」
主要由普京支持的統一俄羅斯黨在普京任期內亦多次表達對普京及其思想的認同。2006年12月,統一俄羅斯黨第七次代表大會通過綱領我們選擇的俄羅斯,歸納並聲明了普京思想為該黨的指導思想。這一聲明中的主要戰略均與普京的政策一致,且與普京的「國情咨文」內容基本思想相同。
由於目前俄羅斯憲法對總統任期的限制,普京無法繼續參與2008年的總統大選。2007年,普京在接受八國集團記者采訪時認為,「5到7年的總統任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暗示他可能通過修改憲法延長總統任期。前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一直反對普京修憲,在2007年國家杜馬選舉上大勝的統一俄羅斯黨主席也發表意見說,普京不會修改憲法。
然而,憲法並沒有限制一人當選總統的次數,因此普京可能會在2012年繼續角逐總統位置。普京亦可在大選前宣布辭職,然後參與競選。一些媒體還認為,普京可能選擇指定接班人後離開,並在幕後操縱俄羅斯政治局勢,然而,2007年2月1日,普京公開否認這一可能。他說:「我不會指定繼承人。俄羅斯聯邦的總統將會通過大選公正生成。」此外還有人認為,普京可能選擇加入統一俄羅斯黨並出任黨魁,這樣他就會在國家杜馬中占據高位,進而掌握實權。
2007年12月,統一俄羅斯黨等黨派推舉迪米特里·梅德韋傑夫為下任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同意。這樣,普京修憲並繼續出任總統的機率就變得很小了。
外交政策

在外交方面,普京試圖恢復俄羅斯在蘇聯時代的超級大國地位,並取得了一定成功。例如,2007年慕尼黑會議上,普京指責美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專橫,並聲稱美國在國際事務上「毫不遮掩地使用強權」。此外普京還說:「沒有人會感到安全。沒有人會認為國際法是一堵能保護他們的牆。美國的政策正在激發世界范圍內的軍備競賽。」普京與美國總統喬治·布希
普京指出,理想的世界秩序應是「一個公正、民主的世界秩序,它能保證所有人的安全與財富,而非獨少數人的。」他在鈾開發控制和防止太空軍備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1月,普京在采訪中說,俄羅斯主張民主與多極化的世界秩序,且支持鞏固國際法系統。
與此同時,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也和歐盟、美國等西方國家締結戰略關系。因此,俄羅斯已成為八國集團的成員,且於2006年出任主席國(2007年交由德國擔任)。普京也關注亞洲事務,尤其關注中國與印度的動向。
一些西方政治家長期指責普京的極權主義傾向。盡管普京與美國前總統布希、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等人保持友好關系,但新任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普京的關系並不理想。2005年,普京與德國總理格哈特·施羅德對俄羅斯與德國之間的一條天然氣管線的建築事宜進行了磋商,同年,施羅德參加了普京在聖彼得堡舉辦的53歲生日宴會。然而,俄羅斯與英國的關系卻不容樂觀:2006年底,逃亡英國的前俄羅斯特工利特維年科中毒身亡一事,極大地惡化了俄英關系。此外,普京也多次試圖與獨聯體國家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普京與歐盟、北約等西方組織都把拉近與中、東歐各國(尤其是波羅的海各國)的關系。
在2004年烏克蘭總統大選前,普京兩次訪問烏克蘭以表示他對烏克蘭總理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的支持。在選舉結果揭曉前,普京還特地為亞努科維奇「幾乎可以確信的勝利」致賀信。普京對於親俄羅斯的亞努科維奇的支持被廣泛批評為干涉烏克蘭內政。此外,同屬前蘇聯的喬治亞與摩爾多瓦還批評了俄羅斯政府對兩國分離主義分子的支持。俄羅斯與波羅的海諸國的外交關系亦處於緊張的狀態中,而愛沙尼亞對俄羅斯的批評也使兩國外交關系進一步僵化。值得注意的是,普京的父親曾在二戰一次爆破任務中險些於愛沙尼亞被殺害,有學者認為這是普京對愛沙尼亞態度冷淡的一個原因。
對外軍事政策

2001年,當九一一事件發生時,普京同意在中亞成立合作軍事基地。這一決定不僅使俄羅斯民族主義人士感到吃驚,亦使俄國國防部長感到驚訝。2003年,普京反對美國在未取得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入侵伊拉克。開戰後,美國總統布希要求取消對伊拉克的制裁,普京支持取消制裁,並認為聯合國應該先完成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調查。普京(中)在2006年APEC會議上
慕尼黑講話後,大西洋兩岸爆發了對普京的討論。在衛國戰爭勝利62周年紀念日上,普京說:「我們的威脅並未減退。相反,它們正在慢慢轉變,披上一層面紗——而新形成的威脅要在世界建立一個與納粹德國無異:草菅人命、剛愎自用、集權獨裁的政權。」有評論認為,這是將美國與納粹德國相比較。在第33屆八國峰會前夕,波蘭政治家的妻子、美國記者安妮·愛普巴姆寫道:「不管是威脅與愛沙尼亞打信息戰、威脅斷絕立陶宛的資源供給,還是禁運喬治亞酒和波蘭肉資源,這一切都有力地證明了,他(普京)近年來准備將俄羅斯的影響力擴大到前蘇聯諸加盟國——而完全不顧這些國家自己的感受。與此同時,一個事實也越來越清楚:與其將西方國家視作貿易與政治的夥伴,他更傾向於以冷戰的老思維將它們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
普京從始至終一直反對美國在歐洲建立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為警示美國總統小布希,普京於2007年6月7日與捷克簽署協議,允許捷克使用亞塞拜然的蘇聯雷達,以免去另行修繕的費用。普京亦聲稱已准備好重修1985年的前蘇聯導彈預警系統。盡管各國預計俄羅斯會在波蘭建立攔截系統,普京卻指出在必要情況下會尋求北約成員國土耳其與伊拉克的援助。此外,普京還聲稱,俄羅斯會接受其他歐洲國家的參與請求。
核問題政策

作為唯一一個曾與伊朗就核研究問題合作的國家,俄羅斯被認為是伊朗問題中的關鍵,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決定性地位。盡管俄羅斯曾與伊朗關系密切,並試圖利用伊朗牽制美國等西方國家,但普京並不支持伊朗核計劃。雖然俄羅斯幫助伊朗建設布希爾核電站,但伊朗在核研究方面卻主要依賴巴基斯坦。普京不僅多次表態不支持核擴散,且在八國集團會議上也簽字反對。
而至於朝鮮,俄羅斯在建國後便對其冷淡,轉而支持韓國。普京上任以來,不僅多次訪朝,且化解了朝韓之間潛在的戰爭危機。此外,普京曾對朝鮮表態,願意幫助朝鮮緩解經濟問題。2002年朝核問題再度浮現以來,俄羅斯多次尋求加入會談,並最終如願以償。2006年,朝鮮進行核試爆。普京在獲悉後,當即表示譴責朝鮮核試驗,並召集了六國會議中的五國,討論朝核問題。總的來講,可以說普京對核擴散問題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俄日領土問題

2000年1月,普京方才上任俄羅斯總統,便致電日本首相森喜朗,希望雙方進行會談。陷入政治危機的森喜朗當場同意,希望依靠會談解決兩國領土問題,獲得政治資本。然而,普京態度堅決,在同年9月訪問日本時拒絕了森喜朗執行川奈提案的要求。而普京提出先行締結中間性條約,亦被森喜朗拒絕。雙方經過談判後,於2001年3月共同宣布通過1956年日蘇聯合聲明。然而,森喜朗內閣當時的支持率已下降到9%,且已有要求其下台的呼聲。同年4月,由於依靠俄羅斯反戈一擊的希望已破滅,森喜朗下台,小泉純一郎接任首相。北方四島是日俄談判中的關鍵點
2003年,日本因為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與中國、北朝鮮、韓國外交均不順利,小泉純一郎決定訪問俄羅斯尋求支持。在這次訪問中,普京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在領土問題上,兩國仍未達成一致共識。2004年,在日本自民黨情況不利的背景下,小泉決定再提領土問題作為主要問題討論。同年9月2日,小泉訪問北方四島,遭俄羅斯強烈抗議,兩國外交陷入僵局。11月,為打破外交僵局,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稱願遵守日蘇聯合聲明,歸還四島中的齒舞群島及色丹島。普京表示贊許,以為訪日造勢。然而,俄羅斯右翼人士表示反對。薩哈林島民眾甚至組織民兵,阻止日本得到四島。極端者聲稱,若俄羅斯要歸還領土,將集會要求普京下台。日本對於俄羅斯僅還兩島亦極為不滿,指稱普京的話全是「蘇聯時期的陳詞濫調」。普京回應說,在日蘇聯合聲明中僅有歸還二島的條款,直到現在俄日領土問題仍未解決。
利特維年科事件

2007年7月20日,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宣布將四名俄羅斯外交官驅逐出境,理由是俄羅斯拒絕交出被控謀殺另一名前特工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的前克格勃特工安德烈·盧戈沃伊。盡管俄羅斯憲法規定禁止將俄羅斯公民遣送至其他國家,但英國外相大衛·米利班德說:「為全歐洲通緝令修改憲法並非史無前例,有一些國家已經做過。」這一言論後被俄羅斯媒體指為「英國試圖要求俄國修憲」。根據一項民調,62%的俄羅斯人反對修憲。對此,英國駐俄羅斯大使托尼·布蘭頓回應說,英國並未強迫俄羅斯修改憲法,而只是為了描述遣送盧格沃伊的可能性。普京隨後要求英國官員「修理一下自己的腦子」,又說英國的要求是「殖民時期舊思想的遺毒」。利特維年科的一個朋友曾稱,利特維年科死前指責普京操縱謀殺案。俄媒體後指責這一言論不實,而普京則說:「死人說的話不配被評論。」這一事件被視作俄英關系自1996年間諜事件後最大的沖突。普京後又說:「我們會度過這個小危機。俄英關系仍將平穩前進,無論是俄國人還是英國人都希望兩國關系盡早正常化。」盡管如此,托尼·布蘭頓仍被俄羅斯外交部限期10天做出回應,俄羅斯政府還停止為英國官員頒發簽證。俄羅斯也停止了與英國在反恐上的合作。俄羅斯工會主席亞利山大·索金亦稱,在俄投資的英商將會面臨「稅務和條例上的限制,而且他們還會失去政府采購的機會。」有人認為,謀殺案的根源是2003年英國宣布對曾試圖推翻普京政權的俄羅斯富豪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提供的政治庇護,而別列佐夫斯基是利特維年科的贊助商。
支持

一項民調顯示,截止到2007年11月,普京的支持率高達84%,位列世界第一。他的支持率在1999年8月只有31%,但11月時已達80%,從那以後再沒有跌過65%。分析人士認為,普京的高支持率主要來源於他任期內民生的顯著提高和俄羅斯重獲世界發言權的事實。普京獲高支持2000年,獨聯體國家領導人聚集於克里姆林宮率的另一原因是大多數俄羅斯人經歷了蘇聯解體後,對西方國家感到極大的失望,因此他們不再相信親西方的民主派政治家,而這些人在普京任內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壓。在俄國主要電視台內很少能看到普京反對者。然而,在獨立媒體中還是會有反對意見和西方媒體的評論,大多數俄羅斯獨立媒體在大城市內都有廣泛讀者。但是在偏僻地區,很多人無法收看獨立媒體,因此他們只能看到官方口調。俄羅斯著名評論家格雷布·帕維洛夫斯基說,他的電台不會有批評普京的言論,因為他喜歡普京。
2005年初,一個名為「納什」(Наши,意為「我們的國家」)的青年組織在普京政府一些官員的促進下於俄羅斯成立,它的自我定位是一個民主反法西斯組織。該組織的一個主要目的是避免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於俄羅斯重演。該組織領袖瓦西里·雅克門科表示,「(普京政府的)敵人不能發動違憲政變。」克里姆林宮發言人賽吉·馬爾科夫說:「我們的目的是建立一種一切為總統和他的目標獻身的意識形態。」對於「納什」組織,他評論說:「他們希望俄羅斯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大而自由的國家……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在讓國家現代化的同時保存它的政治制度。」
批評

盡管俄羅斯人大多支持普京,但反對的聲音仍然愈響愈厲。親美派的媒體經常指責普京的政策有反民主的嫌疑,另外,普京的個人崇拜政策也遭到廣泛的批評。亦有報道指出普京操縱媒體鎮壓支持者,如棋王卡斯帕羅夫多次因抗議政府被捕。對此,普京回應說:「在這個國家,有些像走狗一樣向外國使館乞食,指望得到外國基金會和政府的支持,而不是依靠自己的人。」
普京與統一俄羅斯黨在民調與選舉中均遙遙領先於反對黨派,然而這些黨派經常指出普京進行暗箱操作、修改民意。2007年國家杜馬大選時,盡管普京聲稱選舉是「廣泛透明和誠實」的,但俄羅斯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仍然對結果評論說:「這是一出可恥的鬧劇,它不符合國家利益和民主體制。」「你們今天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民主危機。一個沒有主張的政黨,沒有參加辯論的多名候選人和30天前就計算出的舞弊結果,現在躍入你面前的電視屏幕上。」普京通過修改憲法,將除俄羅斯共產黨外所有反對黨派排除出國家杜馬的行為亦廣受爭論。
普京試圖在兩屆總統任期滿後,繼續保持其權力,這一舉動亦招致不滿。曾有消息指出,普京可能修改憲法,延長總統任期。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對此表示堅決反對。
在西方人士看來,普京的政策嚴重阻礙了俄羅斯民主的發展。有學者指出,普京的政策「使得俄羅斯的民主前景變得更加不確定」。此外,還有學者批評俄羅斯對車臣政策,認為普京借口戰爭侵犯車臣人民人權,且在國內給反對派施加壓力。俄羅斯在普京上台後顯現出的政府幹預市場傾向,亦屢次被自由經濟主義者指責。在西方人士看來,就算普京沒有授意阻止俄民主進步,他也沒有積極打擊這些阻礙。
對於西方人士來說,俄羅斯的民主問題最突出的體現即是國家杜馬大選。2003年大選中,統一俄羅斯黨控制了半數議席,而俄共則遭受大敗。到了2007年,俄共更是成為國家杜馬中唯一的反對黨。許多西方人士指稱普京利用媒體宣傳統一俄羅斯黨思想,且授意成立俄羅斯祖國黨,搶走俄共的選票。此外,俄羅斯總統大選也被作為俄羅斯民主現狀的縮影。在俄總統大選前,往往出現無人准備選舉的怪現象,甚至有反對黨呼籲拒絕投票。
2004年1月,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訪俄時指出,普京壓制反對黨派媒體,逮捕支持反對黨派的財閥,這是「民主倒退」的體現。美國大多數高官亦持此態度。因此,盡管俄美關系表面上蓬勃發展,但很多學者認為若普京進一步推行權威主義政策,俄美關系最終會破裂。
異見者遊行

2006至2007年,另一種俄羅斯組織發起了由卡斯帕羅夫和利蒙諾夫領導的遊行。遊行遭到多方面阻礙:在一些城市,遊行者遭到警方干預,至少150人被捕;而且據公眾投票,大多俄羅斯民眾並不支持遊行。同時,真正參加遊行的人也不多,2007年5月歐盟峰會時的遊行中,前來采訪的記者甚至比遊行人群還要多。後來,有記者問普京他對遊行有什麼看法。普京回答說,這些遊行舉動「不應干擾俄羅斯人的正常生活」。2007年3月3日,在聖彼得堡舉行的遊行堵住了街道,令當地司機大為頭痛。聖彼得堡市長評論說:「人人有權批評當局,但批評也要注意文明。」在問到卡斯帕羅夫被捕事件時,普京稱卡斯帕羅夫當天的發言大多是英語,並認為他的話是說給西方人聽的。藉此,普京指一些當地支持者受外國操縱,他說:「反對我們的人其實並不希望我們制定改革計劃……他們希望俄羅斯越弱小越好,他們想讓俄羅斯無組織無目標,這樣他們才能在幕後動手腳,坐享其成。」
接班人

2007年12月,德米特里·阿納托里耶維奇·梅德韋傑夫被統一俄羅斯黨等政黨推舉為普京的接班人,普京對此表示同意。普京說:「我完全支持這一提名。」大多數普京的支持者隨後表達將接受普京的選擇。在被普京指定為接班人後,梅德韋傑夫任董事會主席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股價當天上漲2.7%。普京的接班人梅德韋傑夫
在得到總統提名後,梅德韋傑夫表示要提名普京為總理。梅德韋傑夫說:「保持現任總統組建班子的工作能力同樣重要。我認為,普京繼續留在執政權力機關最重要的總理位置上,對我們的國家非常重要。」公正俄羅斯黨中央理事會主席團秘書亞歷山大·巴巴科夫則說:「當然,首先應該等待總統對梅德韋傑夫的建議做出回應。但是我認為,普京當總理對國家有利。」普京對於擔任總理一事亦曾說,如果政黨能夠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自己也找到了名副其實的接班人,就同意未來出任政府總理。
一位俄羅斯政治家認為,普京試圖以梅德韋傑夫作出妥協與讓步,在這之後,他便可以空出一段時間休整。不用說,假使普京願意出任下屆總統,梅德韋傑夫將會二話不說將機會給他。俄共領袖久加諾夫則認為,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之間關系日益密切,假若某天兩國合並,普京有可能繼續出任總統,使憲法成為一紙空文。久加諾夫說:「梅德韋傑夫,這位普京自己選定的接班人出任總統一年後,俄羅斯便有可能與白俄羅斯合並,屆時普京仍有可能出任總統,那將是俄羅斯的大不幸。」
[編輯本段]個人生活
1983年7月28日,普京與柳德米拉·普京娜結婚。普京娜1958年1月6日生於加里寧格勒,曾任空姐,當時是列寧格勒大學語言系西班牙語的本科生。普京夫婦的大女兒瑪麗亞·普京娜生於1985年,小女兒葉卡捷琳娜·普京娜生於1986年。在普京出任總理前,他的兩個女兒均在莫斯科德文大學學習。金發黃衣者為柳德米拉·普京娜,普京夫人
普京的父親是一名「模範共產黨員,他堅信共產主義並試圖將它應用於日常生活。」由於他的貢獻,他成為了核心黨員的秘書,並在學習了共產主義課程後加入了工廠的黨支部。盡管普京的父親是一名無神論者,但是他的母親是一名堅定的東正教信徒(東正教當時正在被蘇聯政府打壓)。普京的母親並不在家中進行宗教活動,但她經常參與教堂活動。她在普京小時便教導他東正教思想,普京的父親盡管對此事心知肚明,卻沒有進行干涉。1993年,普京的妻子遭遇了一次車禍,且一場大火燒毀了他們的房屋。這一事件使得普京成為了一名東正教徒。在他一次訪問以色列前,他的母親給了他一個十字架並囑咐他戴上。後來普京回憶說:「我遵照她說的做了,將十字架戴在了脖子上。從那以後,我再沒摘掉過它。」
普京最喜愛的運動是柔道。他在14歲時開始練習桑搏,爾後轉為柔道,並一直練習至今。普京在列寧格勒的柔道競賽中曾獲得過冠軍。普京曾與他人合著一本名為《與弗拉基米爾·普京練習柔道》的書,英譯版名為《柔道:歷史、理論與練習》(Judo: History, Theory, Practice.)。普京並非第一個練習柔道的國家領導人,但他在柔道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其他國際領導人難以相比的。他目前是黑帶六段,且很擅長掃腰摔。普京也是柔道與桑搏的「體育大師」(Master of Sports,蘇聯體育頭銜之一)。
根據報道,普京很喜愛食魚。此外,他對煎烤類食品亦有特別愛好。
[編輯本段]軼事
1988年5月,美國總統里根訪問蘇聯,在莫斯科紅場被拍下一張照片。在照片中有里根一行與一大一少兩名男遊客,里根正與少年遊客握手。拍照的美國總統專職攝影師皮特聲稱,脖子上掛著相機,站在少年背後的男子正是當時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的要員、俄羅斯現任總理普京。
在美國副總統切尼指責普京後,普京回答說:「你們副總統的言論似乎可以和失敗的游獵相比。」(切尼曾在打獵時誤傷他人,此處被普京拿來取笑。)
對於小布希在第32屆八國峰會後記者招待會上批評俄羅斯民主問題,普京說:「讓我跟你老實說吧,俄羅斯人壓根就不想要伊拉克那種民主。」
普京在批評美國進攻伊拉克後,又說:「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美國就此拍屁股走人,而不在伊拉克建立一個有秩序的政府機關,那它就又犯下一個錯誤了。」
普京曾乘坐或駕駛過戰斗機。2000年曾乘坐蘇-27戰斗機訪問車臣,2005年還坐上了圖-160戰略轟炸機的機長位置去北方視察軍事演習。

③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的總統時期

總統任期(1981-1989)
國內政策
當里根就任後,他首先必須解決國內嚴重的經濟問題。當時美國經濟面臨兩位數的通貨膨脹(將使得經濟計劃相當難以預料)以及20%的銀行利率(使得大多數人難以抵押貸款),將近800萬人處於失業狀態。勞工的平均時薪比起1976年前下降了5%,而聯邦政府徵收的個人稅率平均則高達67%。國債則將近1萬億元。里根在經濟上被視為是自由意志主義者,他主張減稅、縮小政府規模、減少對商業的管制,但當時沒有人清楚他要如何進行,也不確定由民主黨佔多數的眾議院會不會支持他。
1981年的夏季,聯邦政府機場的大量航管人員由於薪資問題和工作環境的爭議,由飛航管制員工會(PATCO)領導發起了違法的罷工。里根依照事先聲明的警告,開除了所有參與罷工的航管人員。由於這個工會是80年大選中少數支持里根的兩個工會當中的一個,里根這項動作在政治上引起軒然大波。
里根第一屆任期的主要目標便是復甦美國的經濟,當時美國經濟處於所謂的滯脹(停滯的經濟發展和高通貨膨脹)。里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政府對石油價格的控制,以恢復國內在石油生產和探測上的市場動力。[5] 為了解決兩位數的通貨膨脹,里根支持了聯邦儲備系統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以戲劇性提升銀行利率來達成減縮貨幣供應量目標的計劃。經濟學家米爾頓·佛利民描述當時里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貨膨脹,金融的管制和短暫的經濟衰退是不可避免的」。里根利用緊縮貨幣供應配合全面減稅的方法來刺激商業的投資(依據里根的說法:「芝加哥經濟學派、供應面經濟學,隨便你怎麼稱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稱它為里根經濟學,直到它開始生效為止...」)。里根的對手嘲笑這是「巫毒經濟」、「涓滴效應」、和「里根經濟學」,但里根成功的展開全面的減稅。
為了終結通貨膨脹而緊縮貨幣的供應,使美國經濟在1981年7月開始急劇的衰退,並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8]。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衰退後,於1983年開始戲劇性的經濟復甦,里根政府主張減稅幫助了經濟的復甦、製造了更多工作機會,最終將使聯邦政府獲得更多稅收,從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億美元大幅提升至超過1萬億美元。而里根政府新的軍事戰略增加了大量軍事預算,則導致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達到前所未見的地步。一些批評家則認為,這種將預算大幅投注軍事產業的政策事實上屬於古典的凱因斯經濟學,並認為接踵而來的經濟成長並非減稅造成的,而是政府大幅度支出的結果。
當時由民主黨佔多數的眾議院,則反對里根如此減縮社會福利和其他國內的支出。
由於警覺到社會福利開支的增長,里根指派了阿倫·格林斯潘領導社會福利改革,擬出了減緩社會福利支出的計劃。隨著年齡的增長,從社會福利取得的津貼也會隨之緩慢增長(也配合著逐漸增長的國民平均壽命),使這套制度在接下來50-70年內不會超出政府的負擔能力。這套計劃也借著提升社會福利的工資稅比率來增加政府的稅收。
為了解決預算赤字,里根政府大量由國內和國外貸款國債,到里根第二屆任期時民間所持有的國債已經從1980年佔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從1963年以來最高的紀錄。在1988年國債總計2.6萬億美元,向國外的借債總額超過了國內,美國也從原本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借債國。
里根的經濟政策拉大了貧富間的差距;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內,所有經濟階層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層的貧窮人口也提升了6%(美國普查局,1996年)。而同時最富有的1%美國人則提升了1萬億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政府被同性戀權利運動及其他人批評沒有迅速處理當時崛起的HIV-艾滋病。白宮在1982年10月第一次討論起這種疾病;里根則在1985年的記者會上第一次公開討論政府處理這個疾病的措施。
盡管遭受批評,里根在任內支出了570億美元以對抗HIV和艾滋病,大多數資金都投注至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HIV和艾滋病研究上的資源於1983年增加了450%、1984年增加了134%、85年增加了99%、和86年增加了148%。在1985年9月里根說道:「包括我們在86年的預算,我們已經投注超過5億元在艾滋病的研究上,我確定其他醫學團體也在同步進行這些研究。我們今年有1億元預算,明年將會有1.26億元,所以這是我們放在第一優先的問題。這場疾病的嚴重性是毫無疑問的,我們必須找出疾病的原因。」到1986年裡根已經投注大筆經費在艾滋病的預防和研究上,並宣稱艾滋病「是我們在健康與人類服務部的公共衛生上排在第一優先的疾病。」
里根也在另一場有關艾滋病的少見爭論里扮演重要角色。美國研究員羅伯特·加羅(Robert Gallo)與法國科學家路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都宣稱是自己發現了人類免疫不全的病毒(HIV),並各自為其命名,這場爭論最後終於由里根和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談判達成共識,讓兩人和其團隊在名稱上都佔有同樣的功勞。這次事件相當的罕見,忽視了在科學上命名的根據,也是第一次在生物學上的爭論竟上升到政治的層次。顯然的,蒙塔尼埃和里根了解到兩個大國不該為了這個議題而產生爭執。
里根強烈反對墮胎,他出版了Abortion and the Conscience of a Nation一書,書中他指責墮胎是對生命的不敬。許多保守主義的激進份子認為里根是歷史上最擁護生命權(Pro-life)的總統。不過,兩個由他指派的最高法院法官—桑德拉·戴·奧康納(Sandra Day O'Connor)和安東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在羅對偉德案(Roe v. Wade)中投票判定反墮胎的法令違反了憲法。在里根身為州長時,也將自由墮胎的權利寫入加州法令中。
雖然里根的第二屆任期最顯著的是外交上的政策,但他也主導了許多重要的國內法案。在1982年,里根簽署法案使1965年的選舉權法(Voting Rights Act)得以延長25年期限—盡管在1980年的選戰中他曾經反對延期。這項法案保護了盲人、殘障者、和文盲的投票權。
其他重要的法案還包括1986年的稅賦改革法令,和1988年的公民自由法案—包含了對二戰中被拘留的日裔美國人的賠償。里根也立法授權對牽扯至販毒的謀殺行為判處死刑。
米爾頓·佛利民提出了里根任內每年聯邦公文(Federal Register,紀錄了聯邦政府每年發布的法規與管制公文)的數量來說明裡根反對政府管制的政策走向。自從1960年代以來,每位總統每年的聯邦公文數都持續增加,但在里根上任後發出的聯邦公文急遽減少,證明了里根對政府管制的反對態度。聯邦公文的數量在里根任內都只維持小幅度增長,直到里根離任為止才又開始大量增加。
外交政策和介入
里根與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爾巴喬夫進行一對一會談。里根是第一位主張共產主義將會垮台的世界領導人。在1983年3月3日他說道:「我相信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可悲而怪異的一頁—仍在進行中的最後一頁。」當時西方對蘇聯的主流看法是,蘇聯新的一批世代即將來臨,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們合作。但里根則主張蘇聯正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他打算藉由切斷蘇聯與西方的科技交流來使這種危機加大。認為蘇聯最惡劣的是「與人類歷史的潮流相背,抹滅其人民的自由和尊嚴。」
美國學者對冷戰結束的正統觀點是這樣的「由於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國家持續的在軍事地位上、意識形態的動力上和經濟系統上保持優勢,最終導致蘇聯的投降和冷戰的結束。這些因素顯露了共產主義在道德上的非法性並突出了其經濟上的停滯。」(Salla and Summy,p 3)這種觀點都能被共和黨(強調里根扮演的角色)和民主黨(強調杜魯門、肯尼迪、約翰遜、卡特長期以來的圍堵政策)所接受。這種看法也被東歐國家所廣泛接受。舉例而言波蘭團結工會的領導人列赫·瓦文薩(Lech Walesa)在2004年時便說:「當談到羅納里根時,我必須以我個人的角度來談他、我們在波蘭的人都會以我們的角度來談論他。為什麼?因為我們所得到的自由是他給予的。」西德的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則說:「他的出現是這個世界的幸運。在里根呼籲戈爾巴喬夫推倒柏林牆後的2年,柏林牆就真的倒了,而11個月後德國便統一了。」愛爾蘭首相伯蒂·埃亨(Bertie Ahern)說:「里根總統是共產主義的堅定抵抗者,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終結了共產主義以及二戰後歐洲的分裂」後來於1989年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總統的瓦茨拉夫·哈維爾說道:「他是個抱持著堅定原則的人,毫無疑問是他促使了共產主義的垮台。」
里根選擇強硬地與蘇聯直接對抗,而不像前幾位總統如理查德·尼克松、傑拉爾德·福特、吉米·卡特採取緩和政策。在假設蘇聯已經沒有能力投注比美國更多軍事預算的情況下,展開了新一波的軍備競賽,他努力使冷戰在經濟上和表面上激烈化。
里根政府以「唯有實力才能獲致和平」為名的政策進行大規模擴軍,這個名稱是為了對照西奧多·羅斯福的強硬外交政策和他的名言「說話溫和,手持大棒(意味軍事實力)」。里根政府新設立的對蘇政策以贏得冷戰為最終目標,這個戰略被命名為NSDD-32(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s Directive),這個戰略概述了里根計劃在三個戰在線對抗蘇聯:經濟上—減少蘇聯獲取高科技技術的機會並減少其資源,包括壓低蘇聯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價值;軍事上—增加美國的軍事支出以鞏固美國在談判上的立場並迫使蘇聯轉移更多經濟資源至軍事用途上;處理,從阿富汗的反蘇聯游擊隊,到波蘭的團結工會運動(這同時也被索羅斯和教廷所支持)。里根並提出了主動戰略防禦計劃,稱之為「星球大戰」,以外太空為基礎建立的導彈防禦網。這通常被美國以外的國家視為是一種威脅,因為它將可能抵銷蘇聯對美國「保證互相毀滅」的能力—理論上將能使美國發起核戰的第一擊而躲過接下來的蘇聯反擊;由於感受到可能因此失去軍備競賽中的平衡地位以及世界的戰略根基,蘇聯的領導人和人民對於情勢越來越沮喪。在1986年10月里根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冰島會面,會中戈爾巴喬夫急切的希望美國取消這種防禦的、同時也是攻擊性的導彈防禦網。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在新當選的維陶塔斯·蘭茨貝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總統領導下宣布脫離蘇聯獨立,其餘的蘇聯加盟國也在1991年陸續宣布獨立,蘇聯於是正式瓦解。瑪格利特·撒切爾對此描述道:「里根不開一槍便贏得了冷戰。」
里根主張美國經濟開始復甦了;快速電腦化的經濟、高科技的技術是主要力量,但蘇聯在這方面遠遠落後,甚至連韓國的高科技也超越了它,而且一年比一年的落後。里根進一步禁止美國和盟國對蘇聯輸出高科技技術,使蘇聯處境更為惡劣。有一段時間當石油價位極高時,這種落後由於蘇聯輸出了大量石油而得以掩蓋,但這個優點在1980年代初期也喪失了。要和西方國家進行經濟競賽顯然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戈爾巴喬夫開始了這次改革,他期望新政策中的開放性(glasnost)和新思維(perestroika)能夠重新復興蘇聯經濟,但這些改革卻得不到解決的方法、反而產生更多對蘇聯體制的不滿。里根的大規模擴軍行動和他強硬的反蘇言論,造成蘇聯在1983年北約的例行演習(Able Archer 83)中產生近乎恐慌的反應,雖然這次核戰的危機隨著演習結束而迅速平息,但這次演習也顯示了里根的強硬態度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後果。一些歷史學家如Beth B. Fischer在他所著的The Reagan Reversal里主張這次危機對里根的政策有著深遠影響,使得他的對蘇態度從直接對抗轉變為和睦友好的政策。
在歐洲國家領導人當中,他最主要的同盟國、同時也是他要好的朋友是英國首相瑪格利特·撒切爾,撒切爾也支持里根對蘇聯的威懾態度。盡管里根與蘇聯簽訂了限武條約如中程核子武器條約(INF)和裁減戰略武器談判(START I),里根依然進行著星際大戰計劃,部署外太空為基礎建立的導彈防禦網,以環繞地球的軍事衛星來攔截導彈,使美國能在核子大戰中不受損傷。批評家認為這項計劃是不切實際的、而且也違背了反彈道導彈的條約,支持者則認為這項計劃能迫使蘇聯投入更多無法負擔的軍事支出。事實上,蘇聯也曾嘗試著自行建立起一套類似的系統,或至少同時經由限武條約來減緩與美國間的軍事差距。最後蘇聯在後者上表現的較為成功,由於試著追上美國的軍事和研究開發經費(不只是星際大戰系統)而嚴重損害了原本已經不穩固的蘇聯經濟,這也被認為是導致蘇聯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里根政府強硬對抗黎巴嫩的真主黨(Hezbollah)恐怖團體,真主黨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後開始綁架美國公民並攻擊平民目標。里根政府也強硬對抗在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較具爭議性的是里根將薩爾瓦多的FMLN和宏都拉斯的游擊隊戰士也視為恐怖份子。他也將南非反種族隔離制度的武裝派系非洲之矛(Umkhonto we Sizwe)視為是恐怖份子組織。
里根在任期中對於薩爾瓦多右翼政府的支援相當具爭議性,因為他擔心FMLN可能會在薩爾瓦多內戰中獲勝。這場戰爭導致75,000人死亡、8,000人失蹤和一百萬人無家可歸。不過里根原先所保證的民主選舉進程也獲得一部分成功。
在聯合國下令於黎巴嫩進行限期的多國部隊託管後,800名美軍陸戰隊被派遣至貝魯特以撤離巴解部隊。在1982年9月16日於貝魯特發生了薩布拉-夏蒂拉大***(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造成數百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後,里根組織一支新的多國部隊。在積極的外交行動後終於達成了黎巴嫩與以色列間的和平協議。不久後美軍部隊開始撤離,但卻在1983年11月23日發生了汽車炸彈對美軍軍營的攻擊,造成高達241名陸戰隊員陣亡。里根稱那天是他的總統任期和生涯里最悲傷的一天。
小島國家格瑞那達於1983年發生了共產政變,里根迅速命令美軍入侵格瑞那達,推翻了新成立的共產政權。
在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美國最初保持中立,後來逐漸牽涉其中。有時候美國同時支持兩方,但主要是支持伊拉克,因為美國認為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比起伊朗領導人霍梅尼對於區域安全的威脅性較小。亨利·基辛格指當時美國的政策是「不能讓任何一方輸」。美國擔心若是伊朗勝利會鼓舞阿拉伯國家中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派,將可能導致非宗教的政府被推翻、進而危及西方國家在當地的公司,如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和科威特等地。最初伊拉克的軍事勝利後戰局開始倒轉,1982年伊朗可能獲得勝利,美國政府這時試圖切斷伊朗政權取得武器的門路(但稍後又開始船運武器給伊朗而導致了伊朗門事件)。美國也提供伊拉克的軍事政權許多情報資訊和金融上的支援。美國政府也允許了一些能夠被用作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的「軍商兩用貨品」船運至伊拉克,伊拉克以農業用品、醫療研究和平民用途等名義進口這些貨品,卻被海珊用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計劃。
在支援伊拉克的同時,里根政府也秘密的進行軍武販賣以資助在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游擊隊,這導致了伊朗門事件丑聞。里根公開承認他對這項秘密計劃並不知情,並迅速召集美國獨立檢察官辦公室(Office of the Independent Counsel)進行調查。最後10名里根的政府幕僚被判罪而被迫辭職。里根的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Caspar Weinberger)被控告作出偽證,最後在審判開始前一天取得了喬治·H·W·布希的特赦。歷史學家在2006年提出的一份報告將伊朗門事件列為美國總統犯過的最嚴重錯誤中排名第9的事件。
「偉大的溝通者」
1987年6月12日,羅納德·里根訪問西柏林時在柏林牆的勃蘭登堡門前發表演說:「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倒這堵牆!」里根由於他在表達概念時的口才和帶有的獨特情感而被譽為「偉大的溝通者」。這些口才技巧來自於他擔任演員、電視和廣播節目主持人、和政治家時逐漸培養的經驗,同時身為總統也僱用了技巧高明的演講稿撰稿者以進一步發揮他的魅力。里根的修辭技巧是相當多變的,他運用強烈、甚至是意識形態的言詞來指責蘇聯和共產主義—尤其是在第一屆任期時。
但他也能喚起人們將美國視為自由捍衛者的印象和觀念。在他於1964年11月27日的演講中他將演講題目取名為「一個選擇的時代」(A Time for Choosing),重新引入了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廣為人知的著名用詞「命運的結合」(rendezvous with destiny)。其他演講中他稱美國為「山巔上的光輝城市」(shining city on a hill)、稱美國人為「慷慨大方、具有理想的、大膽勇敢的、正派的和誠實」的市民並且擁有「夢想英雄目標的權利」。
1986年1月28日,在得悉挑戰者號意外墜毀後,他延遲了他的新年國情咨文演說並改向全國發表關於意外的演說,在演說中他形容那些罹難的太空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這也不會是我們最後一次看到他們。因為就在今天早上,他們准備出發並且向我們揮手道別,接著『脫離了陰沉的大地束縛』而『觸摸了上帝的臉龐』」(在這演說中里根引用了美國詩人John Gillespie Magee的著名詩句)
或許是里根的幽默,尤其是他的俏皮話,消除了他的對手的力量並使他廣受大眾喜愛。在1984年總統選戰語華特·蒙岱爾(Walter Mondale)的電視辯論中,在討論到他的年紀時他如此妙語道:「我不會以我的年紀來作為選戰的議題。我不會以此作為政治目的,來彰顯我的對手的年幼和缺乏經驗。」談到他的職業時他開玩笑道:「政治不是什麼糟糕的職業。如果你成功了將會獲得許多獎勵,如果你可恥的失敗了那你也可以出版一本書。」
里根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注意到他「開朗的樂觀態度」,使他比前幾任總統更受歡迎。如吉米·卡特時常保持微笑,但卻是嚴肅的笑容。里根有一次如此說道:「領導者的教訓是相同的;要辛勤的工作、了解事情的真相、樂於傾聽並了解他人、堅強的責任感和指揮感,並替你所代表的人民作出做好的決定。」
暗殺未遂
1981年3月30日,才剛就任總統69天的里根,前往華盛頓特區的希爾頓飯店與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AFL-CIO)的代表們共進午餐並發表演說。當里根和幕僚們走出飯店大門時,埋伏在飯店門口媒體人潮里的精神病患者欣克利,以一把點22口徑的左輪手槍射擊了6槍。中彈的有3人,其中秘書挨了一槍,身為保鏢的麥凱錫擋住了一槍,最後一顆子彈擦著車門縫射進里根的肺部,距離心臟只有1英寸。中槍後的里根迅速被送至附近的華盛頓大學醫院進行緊急手術。
手術進行時里根還向醫生開玩笑道:「我希望你們都是共和黨人。」(雖然醫生並不是,但他仍回復道「我們今天都會支持共和黨的。」)當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到達醫院時,里根則以重量級拳擊冠軍傑克·登普西(Jack Dempsey)被擊倒時的名言向她開玩笑道:「親愛的,我忘記低頭了。」
被批評的政策
里根的個人魅力使他幾乎發表任何言論都能讓大眾接受,因此而獲得了「鐵弗龍總統」(意味著不沾鍋,沒有任何東西能黏住他)的綽號。他於伊朗門事件中否認他知情這項交易,但存於檔案庫的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的引證則顯示出里根知情,這可能是違反了美國憲法的,但他帶給公眾的形象卻是「偉大、堅強的里根冒險試著以武器來交換人質的自由」。在1985年12月里根寫了一份秘密的總統「調查」來記載這次「以武器換人質」的計劃。里根時代的秘密文件本來可以從2001年開始被公開,但喬治·沃克·布希總統簽署了一項法案使這些文件將繼續無限期保密,使得人們無法得知更多這方面的資訊。由於美國在里根任內對尼加拉瓜恐怖份子的支持而被國際法院判決有罪(尼加拉瓜對美國案),盡管聯合國大會的決議要求美國服從判決,但美國從來沒有付出賠款。
里根的金融和減稅政策被批評拉大了貧富間的差距,他縮減社會福利和所得稅率則被一些批評家批評為是加惠富裕人口的政策。在他任內空前的國債成長也被批評將會危及國家經濟的健全。在1980年代解除了對銀行產業的管制後,信用合作社得以自由的將存款人的存款投資至商業不動產上(之前他們被限制只能投資住宅不動產),許多信用合作社開始進行風險性的投資。主掌聯邦對產業管制的聯邦房屋貸款銀行(Federal Home Loan Banks)試圖限制這種風險行為,於是開始和里根政府的政策產生沖突,里根希望對大多數產業撤銷管制—包括銀行產業在內。里根也因此拒絕向國會遞交聯邦房屋貸款銀行的預算審核,這項沖突使美國損失了,500億元而且幾乎導致了信用合作社產業的崩潰。
自由派也批評里根強硬外交政策可能導致核子大戰的危機。批評家指出里根忽略了在中南美洲和南非的人權問題,里根對於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支持也被非裔美國人強烈批評。雖然里根也試著結束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並實行自由化,但他反對向南非實行經濟上的制裁,認為那是「表面上看似有益的制裁計劃,事實上將會縮減南非政府的影響力,並讓許多南非的好人承受經濟的困境。」
西歐國家的人民則視里根為相當特殊的美國總統。里根雖然得到英國首相瑪格利特·撒切爾的大力支持,但他在英國也被許多媒體諷刺為腦筋遲鈍、要不就是老態龍鍾的,這種諷刺也是被許多實際發生的意外所促成的。包括1985年11月9日他在演講時忘記了黛安娜王妃的名字,在猶豫一會兒後他稱之為「大衛王妃」,造成廣泛的嘲笑。
丑聞和爭議
里根任內發生的幾次丑聞造成他的數名政府官員被定罪。最知名的便是伊朗門事件,秘密販賣武器給霍梅尼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政權,並將販賣所得利潤支援尼加拉瓜的反共游擊隊。10名政府官員被判決有罪,包括對國會撒謊、對稅務局撒謊等。不過,里根在為此進行道歉後安然度過丑聞。
里根任內也發生其他幾件丑聞;有一件牽扯到了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幕僚。一名里根競選總統時的贊助者後來獲得里根政府補助他對低收入住宅的建設,卻沒有詳細檢查其背景資格。而另一位競選時的贊助者,則獲得前環境保護局局長詹姆斯·瓦特協助他向政府進行借款和抵押,還獲得了游說的報酬,六名政府官員因此被定罪。
許多其他的丑聞在里根的八年任期中也不斷發生。里根的助手Michael Deaver和Lyn Nofziger也因為進行游說被判罪。

④ 羅斯福後美國最好的總統里根是如何用一場騙局拖垮蘇聯的

美國近一百年來最出色的總統,應該是小羅斯福無疑,他的履歷實在太精彩了,比如經濟大蕭條的臨危受命,二戰勝利的領導者,以及因為二戰而創下四屆總統連任記錄等等。

而蘇聯方面,並沒有被天價預算給嚇倒,本著迎難而上的精神,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搞軍備競賽,最終玩兒砸了。

當然,里根的成就不光是拖垮蘇聯,在他執政的八十年代,美國享受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繁榮所以,他所到之處皆有狂熱的支持者,美國人再次自信起來。1984年,里根以前所未有的高支持率連任總統,他的支持率仍然居高不下。雖說英雄不問出處,但里根作為一名演員出身的總統,能有如此成就,實屬難得。

⑤ 美國總統里根

「這是一個轉折點」

兩大陣營的首腦在鐵幕背景下的首次示好,意味著世界冷戰格局開始出現變化,並對之後的全球政治產生了深刻影響

1986年1月1日,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在廣播中向蘇聯表示新年問候;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也對美國聽眾表達問候。自1973年以降,美蘇最高領導人互致問候,這是第一次。

「我們不能繼續這樣生活下去了」,就在這一年初,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下定決心,「確保安全日益成為一項政治任務,而這一任務只有通過政治手段才能解決。」

1985年雙方首次在瑞士日內瓦的「爐邊對話」,已經打破了冷戰的堅冰。1986年新年過後9個月,戈爾巴喬夫和里根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舉行第二次會晤。

戈爾巴喬夫在回憶錄中回顧那次會晤,是「一次真正的突破」;里根則在回憶錄中說,這是「一個轉折點」。事實確實如此,盡管當時的會晤是不歡而散的。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宋以敏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會晤出於戈爾巴喬夫的主動。他擔任蘇共總書記後不久,就下決心結束和美國的軍備競賽,以便集中精力進行國內改革,改善經濟。他在上台後提出外交新思維,主張緩和國際形勢和大規模裁減軍備。1986年8月他建議在冰島同里根會晤,就是為了啟動大規模裁軍進程。」

宋以敏說,里根上台後,一方面加強建立美國的軍事優勢,1983年提出「戰略防禦計劃」(星球大戰),另一方面搞和平演變,即用和平的手段使他認為專制的國家「民主化」。

當時,里根認為蘇聯的軍事力量越來越不構成對美國的軍事威脅,一時存在的「蘇攻美守」態勢,已經完全翻轉過來,所以他也想在軍控問題上達成協議,並推動蘇聯的社會改革。他在9月份即有條件地同意了會晤。

在會晤中,戈爾巴喬夫建議大幅度核裁軍,並盡量向美國的主張靠攏。他提出,在5年內把雙方進攻性武器減少一半,下個5年完全減除;在歐洲全部銷毀、在亞洲銷毀80%的中程導彈;不再要求停止全面核試驗;同意核查措施,並且建議加強這一措施,把不行使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的權力的期限減為10年。

戈爾巴喬夫還表達了大幅度削減蘇聯占優勢的常規武器的意願,對於里根在會晤中提出的「地區性問題」,也就是阿富汗問題和蘇聯在第三世界其他地方進行活動的問題,以及蘇聯的人權問題,他基本上採取「只聽不爭論」的態度。

對於戈爾巴喬夫的誠意,里根甚至感到意外。雙方取得了重要共識:在5年內把雙方的核武器各減一半,把部署在歐洲的戰術導彈削減為零,雙方在10年內不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在兩國軍控談判史上,出現這些共同點是沒有前例的。

但在會晤的最後一刻,戈爾巴喬夫表示,一切都要和對美國「戰略防禦計劃」的設限掛鉤。里根表示非常氣惱,後來他在回憶錄中說,他「這才明白,他們讓我到冰島來的原因,只是為了一個目的——扼殺『戰略防禦計劃』。」

「事實上,冰島會晤成為東西方軍備競賽和國際緊張局勢趨於緩和的重大轉折。此後兩國即放棄軍備競賽,開始轉到在綜合國力上的競爭,彼此間的信任感得到增進,進一步建立起對話機制。也就是說,在蘇聯解體而冷戰正式結束的4年前,美蘇就從雷克雅未克踏上了結束冷戰之路。」宋以敏說。

隨著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昔日強大的世界超級大國之一,一夜之間消失。

「但會晤同蘇聯解體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系。蘇聯解體是內部各種矛盾和困難的爆發,不能認為會晤後果是造成蘇聯解體的原因。」宋以敏說。

戈爾巴喬夫主張結束同美國的軍備競賽,以集中精力加速蘇聯經濟建設,這從根本上是符合蘇聯國家利益的。而且會晤結束了美蘇軍事對抗,為戈氏在國內改革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也不能說不好。但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戰略有問題,人民沒有從中直接受惠,大量猛烈裁軍又引起蘇聯軍方不滿,再加上解散蘇共,這使他失去了一切重要基礎和支柱,變成孤家寡人,從而註定了他的下台。

除了戈爾巴喬夫外,當年參加會晤的蘇聯代表團正式成員有當時的外長謝瓦爾德納澤。他後來擔任喬治亞首任總統,2003年被反對者趕下台。還有駐美大使多勃雷寧,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中央書記亞·雅科夫列夫,和自1986年2月起擔任戈氏國際問題助理的阿·切爾尼亞耶夫等人。後兩人是戈氏在對外關系中起作用最大、時間最長的智囊,對戈氏「新思維」的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雅科夫列夫當過政治局委員,1991年宣布退出蘇共,任俄社民黨主席,已於不久前去世。而切爾尼亞耶夫則在為戈爾巴喬夫擬定雷克雅未克會晤方針上起過重要作用,他寫的《在戈爾巴喬夫身邊六年》一書,4年前在中國出版,裡面詳述了會晤內幕。

值得一提的是,代表團隨行者中間,包括時任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所長的普里馬科夫,他出席蘇聯外交官同美國國務院官員舉行的工作小組會議,曾引起美方的驚訝,因為他當時並非政府官員。後來普里馬科夫在葉利欽時代和普京時代都曾是政壇風雲人物。★

盡管里根首次以較大優勢擊敗卡特當選總統時已經69歲,並成為美國現代歷史上年齡最大的國家元首,但他仍然於1981年到1989年間,成功重新塑造了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形象。在1984年爭取連任過程中,里根憑借其「美國重新復興」的有力口號和樂觀親民作風,成功在美國50個州贏得了49個州的勝利,從而創造了一個奇跡。1981年3月30日,里根遇刺並身中數彈,其中一顆子彈險些命中其心臟,不過這位老人竟然奇跡般脫離了危險並迅速康復。在里根第二任期內,曾經遭受「伊朗門丑聞」困擾。有人指控他領導的美國政府授權通過向伊朗出售武器來換取被扣押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釋。盡管如此,里根在離開白宮的時候依然是現代歷史上最受歡迎的總統,並被共和黨人樹為保守派政治力量的榜樣和楷模。

為了建立美國的超級霸主地位,里根不斷增加各種預算,最終讓美國的債務水平連漲三倍,但最終仍實現了其通過軍備競賽拖垮前蘇聯之目的。當年裡根比較著名的策略就是一方面積極擴充美國軍備,另外則積極同前蘇聯商討「裁軍事宜」。此外,里根還提出精簡政府的設想。入主白宮前,里根擔任過體育解說員、演員、電視藝人、通用電器的發言人和兩任加州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