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巴基斯坦美國總統訪問印度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巴基斯坦美國總統訪問印度

發布時間: 2023-07-14 12:13:19

❶ 1994年,尼克松死前回顧當初訪華:我們可能創造了一個科學怪物

50 年前的 2 月 21 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開啟訪華之行,在中國7天的訪問之後,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中美兩國的關系開始恢復正常化。可就在1994年,彌留之際的尼克松,說出了一句話: 「我們可能創造了一個科學怪物」。

尼克松作為 第一個訪問新中國的美國總統 ,竭力推動中美關系正常化,卻又 是何原因讓他改變了想法 ?

上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一直處於十分「敵對」的狀態。

這種敵對主要是 意識形態上的對立 ,中國解放戰爭時期,美國長期支持國民黨,暗地裡向國民黨軍隊出售武器,希望蔣介石可以獲得勝利,這樣,美國在華就能取得長期的利益。

可國民黨的失敗,美國的願望落空了,新中國成立後,眼看著新中國即將步入 社會 主義陣營,時任美國總統的 杜魯門 ,開始在國際上牽制中國。

1949年,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就曾派司徒雷登向新中國領導人傳話:如果新中國不站在任何一邊,美國才可以承認中國。

可是 《論人民民主專政》 的發表,使美國明白,新中國將堅定地站在 社會 主義陣營一邊, 美國便撤走了所有的外交官員。

隨後上任的美國總統,都堅持著對華的敵對政策,雙方長達10幾年沒有任何交流,被稱為「中美關系的冷凍期」,直到 尼克松總統的上任 。

年輕時的尼克松,是一個堅定的「反對共產黨分子」。可多年的政治生涯,使他敏銳地感知到,中國的崛起,是必然的。

1969年,當選總統的尼克松,開始重 新審視中美關系 ,在美國深陷越戰泥潭,國際環境惡劣的情況下,調整中美關系勢在必行。

尼克松不同於前任總統,他是一位徹頭徹尾的 現實派 。

他認識到,蘇聯成為真正全球性超級大國是一個 事實 ,美國需要承認世界力量的多極化,需要調整目前其全球戰略。

一味地強調絕對軍事優勢,奉行美國「統治」,已經是 不現實的 ,因此,加入第三者,實現兩者之間的互相牽制,才能繼續穩固美國「領導」的局勢。

中國 ,就成為尼克松眼中可以牽制蘇聯,改變美蘇爭霸的不利處境的目標。

老練的政治眼光,全局性的政治考量,適時而變的對華態度,這位律師出身的總統,成為了 改善中美關系的先驅者 。

1969年爆發的中蘇邊境沖突,上任伊始的尼克松政府在對華戰略認知上發生了關鍵性的變化。促發了其 改變對華戰略 的政策能動性。

中蘇邊境沖突雖然開啟了尼克松政府重審對華認知及對華戰略的序幕,但是美國仍保持中立,對中國的外交趨於溫和。但已經認識到中國在美國 制約蘇聯戰略上的重要價值 。

隨後,尼克松開始通過國會,頒布一系列 對華的新政策 ,包括鬆弛對華的貿易管制,允許中國產品出口美國,允許美國企業同中國開展商業合作。

美國開始 在國際上頻頻釋放訊號 ,試圖就同中國重新打開關系的可能性作出試探,通過各種渠道,欲 謀求與中國關系的重新建立 。

1972年2月28日發表的 《中美聯合公報》 ,舉世嘩然。被稱為 「改變世界的一周」 。可《中美聯合公報》發表的背後,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國與中國方面的接觸,卻始終都是秘密進行的。在當時的美國政界、學術界、 社會 上普遍存在 強烈的反華情緒。

50年代麥卡錫主義的殘留,導致美國與曾經的朝鮮戰爭對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政府建立聯系是一件十分敏感且冒險的事情。

這就看得出尼克松是十分謹慎而理智的一個人。他願意為了美國的未來作出改變,當然這一切要 秘密進行 。

而且秘密接觸的好處就是,一方面,可以避免蘇聯和美國盟友知曉,蘇聯是美國當時最大的對手,美國和中國接觸, 必然會引起蘇聯的不安 。

而日本、韓國等美國盟友們也會覺得美國出賣他們,從 而使同盟關系出現裂痕 。

另一方面,如果美國同中國的接觸失敗,也不會留下把柄,讓世界知道美國正在同中國建立關系。

尼克松執意要秘密進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 五角大樓文件泄密事件 ,7000多頁關於越南戰爭的秘密文件在媒體上被曝光。

尼克松在回憶錄里也寫到前總統約翰遜對他說的一番話:

可見尼克松對於保密工作十分重視。他決定放棄美國和中國的公開渠道,構建秘密接觸渠道。

1969年,尼克鬆通過 巴基斯坦總統 向中國領導人帶話,中國也接受了尼克松關於秘密接觸的建議。

中國領導人起初是十分反對秘密接觸的。因為對於中國來說,國際局勢上的不友好,中美公開接觸,有利於緩解中國周邊環境的壓力。

但是對於和美國建立聯系,周恩來總理是十分贊成的。他表示: 「他們想解決,有渠道嘛!渠道就是華沙談判。」

可是華沙在尼克松眼裡,並不是最佳選擇,於是雙方又通過巴基斯坦渠道進行了數輪的秘密溝通。周恩來形容道 「從一個首腦通過一個首腦給另一個首腦提出建議」。

據巴基斯坦學者艾賈祖丁的《從首腦經首腦到首腦》一書中記載,光是巴基斯坦總統本人所保存的有關「巴基斯坦渠道」的秘密文件就有49件。

這樣的秘密溝通持續了將近半年,直到1971年4月,中美雙方決定,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恢復中美之間的關系, 只有通過高級領導人直接商談才能找到辦法。

著名的 「乒乓外交」 事件,正在建立在這時期中美各自的意向之上。

接著1971年7月,基辛格 秘密訪問中國 。

這場秘密行動受到中國,美國,巴基斯坦三方的高度安排。基辛格先是通過印度來到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

在同巴基斯坦總統的晚宴上,基辛格 假裝肚子痛, 巴基斯坦總統隨即安排基辛格到自己的別墅去靜養,第二天,基辛格便秘密登上了飛往中國的專機。

美國方面完全實行完全保密,連當時的國務卿羅傑斯都完全不知情,基辛格的隨行特工也是在登機後才知道要飛往北京。

基辛格在 北京停留了48小時 ,同周恩來總理作了長時間的交談,對於雙方的態度,作了一個明確的肯定,一些重大問題也作出了基本的敲定。

7月16日,一份美國總統尼克松受周恩來總理邀請訪問中國的公告 公布於世 。

《中美聯合公告》發表帶來的影響,可能尼克松當時也預見不到。

1971年10月,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 1972年尼克松訪華 ,隨著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中國崛起的速度,正超出尼克松的想像。

作為當時世界霸權 「領頭羊」 的美國,不少國家選擇追隨其腳步,尼克松訪華當年,中國同日本建交,隨後德國等 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與中國建立起聯系 。

中國在打破了幾十年的外交困局的同時,經濟上也迎來了新的發展, 西方國家向中國打開了大門 。

1978年,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使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浪潮,經濟開始騰飛,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與西方國家外交正常化,也為 我國 科技 發展 帶來了生機。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的 科技 人員不足5萬人,科研機構不到50個,科學技術十分落後,高精尖人才急缺。

鄧小平同志說 「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中國能否長久發展,能否同其他國家競爭的關鍵就在於科學技術。

隨著中國同西方國家外交關系的正常化,正是大力學習國外科學技術的好機會。

中國能研製 「兩彈一星」 ,能 人工合成胰島素 ,能培育出 雜交水稻 ,證明中國是不缺高質量人才的。缺的是數量,是大量的人才。

隨著西方國家向中國打開國門,中國派出了大量留學生到美國,英國,德國學習先進科學技術。

再加上新中國 科技 體制改革與 科技 創新體系建設,重大舉措和法律法規的出台,中國的 科技 事業突飛猛進。

銀河系列超級計算機、神舟系列飛船、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青藏鐵路,一項又一項的成績,震撼著世界,彰顯著 中國的 科技 力量。

科技 興國, 科技 強國,科教興國,中國邁向現代化國家的第一步,就要大力發展 科技 。

2021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全球 各國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名是中國 ,申請了69540件專利,而美國僅以專利申請總量59570件排第二。

中國的快速發展,引發了美國的不安,有美國媒體斷言 「21世紀,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強國」。

這才是尼克松害怕的地方。

1974年,尼克松辭去美國總統職務,他的辭職,導致了中美關系進展再度緩慢,直到1978年,中美才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退休後的尼克松, 仍十分關心中美關系 ,1993年,他再次訪問中國之後,越來越相信自己當初的與中國改善關系的判斷是正確的, 中國正在崛起,並且不容小覷,只能交往,不能敵對 。

1994年,彌留之際的尼克松,對中國再次作出了判斷,他說到 「我們當年可能創造了一個科學怪物啊」,言外之意中國出乎了他的意料。

時間回到2022年,今年是尼克松訪華的50周年,中國和美國正處在世界各國的焦點之中,作為當今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兩個國家, 如何處理好互相之間的關系是關鍵 。

面對美國國內謠言四起的「美國受騙論」《環球時報》這樣評論到:

尼克松訪華50周年之際,美國正在將中國作為其21世紀的 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和「假想敵」 ,雙方摩擦不斷, 中美關系處在低谷 。

許多人正在擔心, 「美國正在干著與50年前截然相反的事情」,「這可能會推動中國和俄羅斯走得更近,為美國同時樹立了兩個強大的對手。」

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前兩位,美國和中國的關系,不僅關乎美中兩國自身的利益,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全球局勢。

美國和中國該如何處理好互相之間的關系呢?

回看50年前,尼克松訪華所能留下的最大啟示就是,在 分歧中找到中美可以合作的底線 ,而國家利益的交匯與沖突,是推動大國關系調整的驅動力量。

中美關系要取得突破,需要雙方 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 這樣才能實現共同利益,實現不同 社會 制度和發展道路國家和平共處。

世界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已然成為一個具有全球權威性的大國,美國在失去過去國際權威和地位的同時,也失去了對世界的影響力,失去對人類命運的責任感。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 「」到 2030 年左右,中國極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事實上,在尼克松訪華時,中國的雄心壯志與現在並無不同。」

對於美國而言,如何 認清現實, 尋找到雙方可以共同合作的底線,停止摩擦,求同存異,才是當務之急。

對於我國而言,想盡一切辦法, 讓美國意識到 ,不與中國合作是不理智的,與中國沖突對抗的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中國並不想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中國也承諾「 永遠不稱霸」 。

也許美國領導人應該學習一下尼克松,當年尼克松來中國,根本原因是美國自顧不暇,他意識到中國的幫助才是求生之道。

❷ 2007 印巴 大事記

1991年
4月6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新德里簽署了有關互不侵犯領空和預先通報軍事行動兩項協議。簽署這兩項協議的目的在於緩和雙方邊界緊張局勢和解決雙方的分歧。

5月11日:印巴達成一項協議,雙方在克什米爾的克蘭地區互不跨越實際控制區分界線進行攻擊。這一協議是印巴軍事指揮官進行電話會談後達成的。

1992年

9月4日:參加第10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的印度總理拉奧和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在雅加達會晤後表示,決心改善兩國的緊張關系,並決定就包括克什米爾問題在內的問題在不同級別繼續對話,以求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

12月8日:印度駐巴基斯坦卡拉奇總領事官邸遭到暴力襲擊後,印度決定召回卡拉奇總領館的外交官和其他人員。

1993年

10月17日:巴基斯坦以從事不正當活動為由驅逐了4名印度駐巴外交官。18日,印度政府以同樣理由驅逐了4名巴基斯坦駐印外交官。

1994年

7月:印度和巴基斯坦互相指責對方外交官和其他工作人員在駐在國從事間諜活動,並予以驅逐。1992年以來,印巴兩國以同樣的理由相互驅逐外交官和工作人員各9名。

12月26日:巴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說,由於印度捲入了卡拉奇的恐怖和暴力活動,並從事威脅巴團結、領土完整和主權的宣傳,巴政府要求印度10天之內撤走其駐卡拉奇總領館的所有外交官和工作人員。

1995年

1月4日:印度關閉其駐卡拉奇的總領事館。

1996年

1月1日:根據1988年印巴兩國簽訂的有關互不攻擊對方核設施的協定(協定於1992年正式生效),兩國交換了國內的核設施清單。根據上述協定,兩國應在每年的第一個工作日交換核設施清單,作為雙方建立信任措施的一部分。

1997年

5月12日:印度總理古傑拉爾和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在馬爾地夫的旅遊勝地庫倫巴島舉行會談。兩位領導人同意建立個人熱線聯系,以便加強兩國的對話和合作。會談中,兩國總理同意釋放關押在各自國家內的對方平民,就不同問題設立聯合工作小組磋商解決雙邊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6月23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外交秘書在伊斯蘭堡結束了新一輪會談。雙方同意將影響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最大障礙——克什米爾問題列入今後雙邊會談的議事日程,並決定建立處理兩國現存問題的機制。

1998年

5月11日和13日,印度進行了5次地下核試驗。

28日和30日,巴基斯坦在俾路支省的查蓋地區進行了6次核試驗。

5月30日:巴基斯坦外交秘書謝姆沙德·艾哈邁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願意與印度恢復對話,討論和平與安全問題。

7月29日:正在科倫坡出席第十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首腦會議的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和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舉行會晤。這是兩國首腦自1998年5月進行核試驗,並導致地區和雙邊關系緊張以來舉行的首次會晤。

1999年

2月21日: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和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在巴基斯坦簽署《拉合爾宣言》,雙方表示將繼續共同努力,解決兩國間存在的包括查謨和克什米爾問題在內的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

5月初以來,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激烈的武裝沖突。

6月12日:印度外交部長賈·辛格在新德里與到訪的巴基斯坦外長薩爾塔傑·阿齊茲就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武裝沖突問題舉行了會談,但由於雙方分歧較大,未取得任何進展。

11月21日:巴基斯坦和印度邊防軍官員在巴旁遮普省首府拉合爾舉行了4天會談後達成協議,同意立即停止在查謨和錫亞爾科特之間的暫定邊界線交火。

2000年

1月22日至10月間:巴基斯坦和印度軍隊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實際控制線附近發生多次武裝沖突。

8月26日: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表聲明,要求印度政府在9月2日前召回印駐巴高級專員署工作人員戴伊,理由是他從事了「與其官方身份不符的活動」。24日,印度政府曾以相同的理由,宣布驅逐巴駐印度高級專員署一名工作人員。

2001年

1月5日:巴基斯坦軍方宣布已經完成從巴印邊境和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部分的撤軍工作,同時再次否認了巴印軍隊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交火的消息。

2月2日:印度外交部宣布,巴基斯坦首席執行官穆沙拉夫2日晚上打電話給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對1月26日發生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強烈地震給當地造成的巨大損失表示同情。瓦傑帕伊感謝巴基斯坦向印度地震災區提供援助。這是穆沙拉夫自1999年10月執政以來,印巴兩國領導人首次通電話。

6月19日:巴基斯坦外交部和印度外交部宣布,應印度總理瓦傑帕伊的邀請,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將於7月14日至16日訪問印度。

7月4日: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宣布了一系列促進印巴兩國民間交往的措施。印度政府將為巴基斯坦學生在印度理工院校學習提供20個獎學金名額;邀請巴詩人、學者、作家和藝術家作為印度政府的客人來印度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訪問;邀請巴大、中學生到印度學術機構參觀訪問。

7月9日:印度政府宣布單方面放寬對巴公民赴印旅行的簽證限制。目前巴基斯坦公民赴印須到印度駐伊斯蘭堡高級專員公署申請簽證。根據印度總理瓦傑帕伊9日作出的決定,今後巴公民赴印可以取道陸路,印度方面將增設一批邊境檢查站,即時向他們發放簽證。

❸ 求印巴沖突的歷史原因和現狀

印度是個宗教盛行的國家,教派門類繁多,民族矛盾由來已久。17世紀初英國人開始涉足南亞次大陸,英國殖民統治加深了印穆民族矛盾。印巴分治之前,國內黨派之間爭斗使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政府在決定印度民族獨立時繼續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不顧民族感情,隨心所欲地劃定印巴兩國疆界,導致克什米爾問題懸而未決。半個世紀以來,克什米爾成了印巴兩國爭奪的焦點。印巴長期對峙局面難以改觀。
印巴克什米爾爭端可說是英國倉促撤離印度次大陸的一個悲劇性結果。印巴正式分立時,克什米爾邦的歸屬仍未確定,這就使得爭端有了產生的可能。克什米爾王公宣布加入印度後,由於土邦歸屬原則的不明確性,加之印度在土邦歸並問題上執行雙重標准,巴基斯坦因而拒絕承認加入有效。從根本上說,導致克什米爾爭端產生的原因是克什米爾在政治、安全方面對印巴兩國的極端重要性,雙方都不願放棄,或說是不能失去。
縱觀印巴兩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矛盾紛爭,概括起來可分為三個主要方面:即克什米爾問題、恆河河水問題和東巴(今孟加拉國)問題。
第一、克什米爾問題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領宣布成立,領土包括西巴(今巴基斯坦國)和東巴(今孟加拉國)。位於巴基斯坦北部,印度、中國和阿富汗之間、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克什米爾地區,有500萬人,其中77%是穆斯林,20%人口信奉印度教。據「蒙巴頓方案」規定: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劃歸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規定可由當地人民自由選擇。雙方爭執不下,於1947年10月發生武裝沖突。在聯合國的干預下,1949年元旦印巴停火,7月劃定停火線,印度占據了該地2/3地區和3/4的人口。1965年9月,印度利用該地緊張局勢,向巴基斯坦發動武裝進攻,遭到巴基斯坦的反擊,後通過聯合國調解,印巴又宣布停火。
第二、恆河河水爭端
印巴分治後,恆河上游歸印度,下游歸東巴,印方不顧巴方反對,在離恆河流入東巴邊界20千米處修築了一座大水壩,使恆河河水的的65%不能流入東巴,嚴重地影響了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印巴雙方為此舉行過多次會談,均無結果。
第三、東巴問題
巴基斯坦自治領宣布成立時,東巴便是巴基斯坦領土的一部分。長期以來由於東巴是一塊和西巴相距幾千里之遙而且被印度三面環繞的「飛地」,其內政時常受到印度政府的干涉。1971年3月,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總理提出的關於「聲援東孟加拉人民」的提案,公開表示支持東巴基斯坦的分裂活動,公開干涉巴基斯坦的內政。11月出兵進犯東巴,12月又出兵侵略西巴,印巴戰爭全面爆發。印軍很快佔領東巴首府達卡,在聯合國的斡旋和干預下,印巴雙方簽定停火協議。後來前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提出使印度對東巴軍事佔領及其傀儡政權合法化的提案,不久東巴宣布與巴基斯坦脫離關系,成立了獨立的孟加拉國。
印巴分治及三次大規模的武裝沖突使印巴兩國成了敵對國。長期以來,令人遺憾的是兩國都沒有採取溫和、剋制的和平方式來化解積怨甚深的矛盾。相反,時至今日,兩國仍將國民收入一大部分用於國防和核武器軍備競賽,這不但沒有緩和兩國之間的矛盾,反而使之愈演愈烈。國際社會對核武器試驗的經濟制裁,也將會影響到兩國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