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訪問學者是什麼
問題一:訪問學者是什麼意思? 一般國外的研究機構里外來的工作者分三類:研究生弗在讀的碩士博士),博士後(已經畢業的博士),訪問學者(已經拿到職稱並有自己的工作的人)。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國內是個副教授,和國外某個教授有合作,但是以對方為主,他們提供經費和思路,你去打工,你就是訪問學者。一般來講訪問學者的地位和收入還不如博士後,尤其是收入,有些訪問學者怕是連博士後的一半都沒有。
問題二:美國某某大學的高級訪問學者 是什麼身份 是不如留學生,訪問學者相當於出國培訓的,通常是到兩年,雖然是在國外學習,拿的卻是中國的學位,留生生至少還有個美國學位。但是訪問學者如果能在訪問期間發表些什麼論文,那就不一樣了,美國的論文比美國的學位值錢,一篇好的論文可以讓歸國的訪問學者直接升為正教授。去好的大學好的實驗室訪問比去差的好,因為相對容易發論文
問題三:訪問學者的訪問目的是什麼? 訪問學者是高校或研究機構的老功或研究人員到其他研究機構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學習形式;
訪問學者的訪問目主要是與導師進行科研交流與學習。具體來純頃說可以參與導師的科研小組,也可以代替導師上課等。其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發表高質量科研論文。
問題四:訪問學者和留學的區別是什麼? 你好,厚 譜 教 育(訪問學者申請 領 跑 者)資 深 顧 問為你解答。
首先要求標准:留學要求GPA,IELTS或者TOFEL,GRE,GMAT,訪問學者沒有硬性條件的要求;學習時間不同:留學時間通常1-3年左右,訪問學者出國學習一般為3個月-1年;學習壓力不同:留學面對考試和畢業的雙重壓力,學習任務比較重,訪問學者以自我學習為主,學業壓力比較小;簽證辦理不同:留學生F-1簽證在有效期內,可以自由出入美國,訪問學者的J-1簽證有效期內,可自由出入美國;申請人群不同:留學主要針對的是學生群體,某一專業方向或工作領域有突出成果和能力的人;申請時間不同:留學有固定的開始申請時間和結束時間,訪問學者全年任何時間都可申請;畢業學歷不同:留學畢業以後獲得學位證書,訪學結束以後獲得訪學證明;學習費用不同:留學學費較高,訪問學者無學費,只需負擔自己生活費。
以上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
問題五:高級訪問學者與訪問學者有什麼區別 高級訪問學者和訪問學者是留學基金委出國訪學申請的分類。
獲得教授職稱的人申請時,可以申請高級訪問學者,其他人只能申請訪問學者。
對於外國學校來說,是不區分高級不高級的,反正外國學校只負責發邀請函,所有費用都是訪學自理。所以你是自己出錢的訪學,還是申請留學基金委出國留學基金的訪學,對外國學校來說無所謂的。
問題六:什麼是訪問教授 什麼叫做訪問學者 參加者包括各大、中、小學在校學生;參加公司、機構和辦事處在職衫敗培訓的人員;各小學、中學和專業技術學校的教師;赴高等教育機構任教或從事研究工作的教授,從事研究工作的學者;赴醫療機構進行專業培訓的人員;以及以研究培訓和示範專業知識或技能為目的的訪問學者。申請人必須出示已填妥的由美方贊助單位或邀請機構簽發的 DS-2019表。「J」交流訪問者必須有足夠的學術准備和英語語言知識以保證申請人在接收其的教育機構或其他研究機構進行整個過程的學習。申請人必須出示材料證明接收學校為了指導其英語語言的學習做了特殊安排。如果申請人的英文水平不足以讓其完成整個學業。學院須出具文件證明為其安排特殊培訓以提高其英語水平。
問題七:訪問學者有什麼優勢? 你好,厚譜 教 育(訪問學者申 請 領 跑 者)資 深 顧 問 為 你 解 答。
訪問學者做塌陸有如下優勢:
1.利用訪問學者身份出國從事專業的學術研究,到實驗室或醫院學習參觀,發表一些學術文章,回國後再事業上得以晉升。
2. 訪問學者的訪學時間一般為3月,6月,1年或最長5年的有效期,訪學之餘可以旅遊觀光,感受西方文化氛圍。
3. 既能完成自身的學習還可以滿足額外的需求,如赴美生子。
4. 訪問學者可以利用訪學期間去考察了解,以便後期運作。
5. 目前赴美的中國留學生逐漸增多,家長採用訪問學者的身份過去,在學習之餘,照顧孩子的起居。
以上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問題八:北大訪問學者有什麼用 就是在學校之間竄來竄去做演講的那種自以為有水平的一類人.
問題九:什麼是公派訪問學者? 回答:你好,厚 譜 教 育(訪問學者申請領跑者)資深顧問為你解答。
交流訪問學者是指具有一定學術背景,科研能力或者工作經歷的人前往國外大學進行專業領域的短期進修和學習。旨在幫助交流訪問學者本人獲取新知識、拓展新視野,從而在相關領域(學術領域或者職業發展領域)取得新突破。參加者包括高校老師、科研機構工作人員、醫生、律師、媒體工作者、企業高管、 *** 官員等人士,訪問學者是職場人士最具性價比的出國進修方式。
以上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
問題十:申請美國訪問學者最主要的兩點要求是什麼? 美國訪問學者申請的一般條件: 1)從國內來到美國做訪問學者,除了個別特例,一般都必須有足夠資金。美國校方資助可能性不大。
2)申請人必須有足夠的學術准備和英語語言知識以保證申請人在接收其的教育機構或其他研究機構進行整個過程的學習。
3)申請人必須出示材料證明接收學校為了指導其英語語言的學習做了特殊安排。( if not satisfied from Advisor )
如果申請人的英文水平不足以讓其完成整個學業,學院須出具文件證明為其安排特殊培訓以提高其英語水平。(ex: can not make speech, Presentation in groups discussions)
如果是參加醫學專業本科學習和培訓的人員,必須符合以下幾項特殊的規定。其中包括:必須已經通過外國醫學專業生考試(Foreign Medical Graate Examination);證明有足夠的英語知識.(for any Majors or areas: SUCH AS Cardiology, Cancer research MIPS etc)
必須在完成交流項目後回國居住兩年,(J Visa)
必須計劃在美國停留的期限到達後離開。
作為訪問學者赴美進行考察咨詢,
教學或研究而不行醫的醫生不受上述條件的限制。
(But it needs to get Immunization from State of Department) and Chinese Consulting and with Units and pany』s or colleges applicants Proof 。
4)申請者的學歷和職位越高越好。
??(ex: you are a 學校的知名教授
??研究員 is also very good without PhD is Ok if (ex: Social and Scientific/institutions in regional and Center levels) 。
??It is the best to have 博士 or most cases must
?? No age LIMITITATIONS
??Also Master is Ok if the Boss wants/needs your specialties
??Otherwise 碩士學位比較費勁 ( to be PostDoc and Visiting scholar)
訪問學者選擇教授和研究組要明確
就是雙方合程度要高( Mutual Benefit Must) 。
訪問的時間不是特別長,thus 雙方研究方向接近,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盡早出一些成果,對雙方都有利。
(Many Visiting Scholars left premature/before research program are plete)
??但是雙方努力可以, it all depends on your research areas or who you knows etc (ex for Susan at STD, and Finance Professor from BJ know Dr. Jean Oi )
美國訪問學者申請的一般步驟:
1)准備申請資料,包括研究計劃等
2)聯系國外接收單位 (see LINKS D......>>
『貳』 美國公派訪問學者有沒有可能不回國,而留在美國
訪問學者當然是不可以留在國外的,作為公派訪問學者,在你出去前肯定你所公派的機關對公派會有相應的要求的,具體你向他們咨詢更專業一些,可能各地的政策或是每次的政策不一樣,正常是完成後必須要回來的,特別是你是哪個單位派出去的,當然學完後需要你回到原單位發揮所長,不然派你出去沒有意義了。
『叄』 國外訪問學者的經歷回國後有用嗎
一是豐富了你的學識,能在一定的專業或領域類得到提升。
二是可以提高了你的語言能力。也就是相當於背景提升。在以後的工作中都是有用的
『肆』 國內訪問學者對訪問者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訪問學者一般是做研究的,首先會對學術水平的提升有幫助;
到處走訪學習,增長見聞與閱歷;
結交更多相同知識領域內的學術同仁,積累人脈資源;
有走訪調研產生的消費,才能佐證科研經費的使用,獲得報銷。
常聽到有的人閉門造車地搞研究,後來又抱怨很難拿到經費,究其原因,是這種「足不出戶」的研究,在實用性和社會受益面上很難證明,而且足若不出戶,很多資料只能是通過查閱和引用,特別容易造成剽竊嫌疑,如今大多垃圾論文就是這么東拼西湊而來的。讀了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只有閱人無數,方能寫萬卷書。
『伍』 訪問學者怎麼申請
訪問學者申請方法介紹如下:
申請人基本條件
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無違法違紀記錄,學成後回國為祖國建設服務。
(5)即將歸國的訪問學者生活感言擴展閱讀
自費訪學適合人群
1、在職場工作多年的中高層職務中年人;
2、工作前畢業於不是特別知名的高校或者沒有高學位,工作後繁忙,沒時間深造;
3、職業發展、職稱評定攔螞遇到明顯壓力,但因為家庭、生活成本、工作的連貫性,無法騰出幾年戚仿的時間去留學;
4、希望子女在海外系統低成本地學習一段時間,而且是子女真正融入當地公立教育體系內的學習生活;
5、希望真正看到外面的世界,了解海外的尖端科研學術成果,接觸國際一流的專家學者;
6、獲得留學歸國人員的身份證明(1年以上的訪學);
7、外語可以基本正常交流,但沒有時間通過特別專業的考試(托福、雅思)。
『陸』 美國那些對中國訪問學者友好
在那些沒有到過中國的外國人眼裡,遙遠的中國和生活在其中的中國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模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真實現狀,能否及時准確地傳達給他們?本國的媒體報道,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腦海里的「中國印象」?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陰衛芝,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啟程前往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做訪問學者。近兩個月來,身為傳播學者的她,一直在觀察著身邊的人和事,也在思考著東西方在傳播方式上的差異、誤解和提升空間。
北京奧運會激發了普通人對中國的好奇心
到過中國的美國人態度更友好
我是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後的第八天啟程,來到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atChapelHill)做訪問學者的。出發之前,最令我關注和興奮的事,當然就是守在電視機前觀看奧運會開幕式和那些激動人心的比賽場面。
來到這個森林公園一樣的城市,周圍一下子就靜下來了,頭幾天忙於安頓生活,沒辦法看電視聽廣播,直到開學後,與這里的教授們聊天,一種別樣的奧運感受才重新回來。見到我的每一位教授,知道我來自北京後,幾乎都會問:你是什麼時候離開北京的?你以什麼方式參與了奧運會?接著,他們就會對開幕式的壯觀和創意贊不絕口,有一個教授還特別提到了「擊缶倒計時」等表演環節,覺得特別有中國味。他們熱烈的表達雖略帶誇張,但眼神里流露出的確實是好奇、友好和認可。
呆了幾天,我慢慢發現,到沒到過中國,對美國人的「中國印象」影響很大,那些到過中國的美國人,對中國的態度更友好。UNC新聞學院依地而建,彎彎曲曲的建築如同迷宮一般。開學頭一天,我找教室很費勁,就隨便攔了個學生問路,他自己也不太清楚,卻跑到別處幫我問,又帶著我去找那間教室。我表示感謝時,他揪起胸前的襯衫,讓我看清那裡綉著的「復旦」兩個字,並用中英文混雜著告訴我,他今年夏天剛剛去過上海和杭州,兩年前還去過廈門和香港。他喜歡中國,因為旅行中感受到了中國人的友善和熱情。他沒想到的是,中國人對NBA球星那麼熟悉。他還提到,他有一個女性朋友看了奧運會開幕式後,突然對中國很好奇,就到處找朋友和同事打聽誰去過中國,中國人到底怎麼樣。最後告別時,他笑著告訴我,中國和中國人「確實很好」。
其實,UNC新聞學院與中國的交往還比較多,奧運期間,他們共派出了32名實習生到北京,幫助一個中國網站寫文章,還去場館采訪運動員,等等。我到了後的幾天,他們陸續回到美國,不過聽說有兩個學生打算長期留在北京了。那些天,我偶爾還會看到,有些女孩子穿著印有「我登上了長城」之類漢字的大T恤坐在教室里。這一切都讓我感到很親切。
一些當地媒體的報道以偏概全
只有1/3受訪者能說出3個中國名人
北京奧運會結束時,我注意到,美國的不少報刊在報道時,都使用了這樣的「語序」:「雖然……但是……」接在「雖然」後邊的,是對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的認可和肯定;接在「但是」後邊的,往往是一些中國仍然存在的環境、能源、食品安全等問題。這種「語序」使我想起了自己在這里選修的一門課《新聞職業問題與倫理》,授課的美國教授曾對我說,在美國的媒體上,你可能經常會看到關於中國的負面新聞,這是因為在一些西方人、尤其是從沒到過中國的西方人頭腦里,對中國抱有固有的觀念,北京奧運會部分改變了這種看法,但要想徹底改變一些成見,恐怕不是短期內的事。
我來的時間不長,對這些負面新聞感受還不是太深。相比之下,那些在這里學習、生活了好幾年的中國留學生,感觸要深得多。平常聊天時,知道我是新聞傳播專業的訪問學者,一對中國留學生夫婦有些「激動」地告訴我,他們有兩年都不怎麼看電視和報刊的新聞欄目了,尤其是不願意看到有關中國的報道,「很多報道太不公平!偏見很深!」他們說,自己也知道中國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一些美國記者在報道時,往往以偏概全,或者摻雜了主觀判斷,「讓人很不舒服」,但華人辦的媒體影響力太小,更多的美國人還是在這樣的輿論大環境下構建他們的「中國印象」。
這樣的「中國印象」有多麼模糊?與事實又有多大的背離或偏差?我很快在一次無意中看到的電視錄像帶里找到了「答案」。在那檔電視節目里,一個美國記者想看看普通美國人對中國到底了解多少,於是他站在紐約華爾街上做了一個測驗。他隨機采訪了一些路人,請他們說出3個著名的中國人的名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受訪者中,有近1/3的人支吾半天,一個也說不出來;另有1/3的人勉強答出了「毛澤東」;只有1/3的人能說出3個人名;只有兩個被訪者能說出3個以上的中國人名字。然後,記者又拿出一張空白的世界地圖,請他們畫出中國的大概位置,這次,也是只有1/3的人勉強畫對。其他的人,有的把中國畫在了西伯利亞的位置,有的畫在了日本,有的畫在了中東,有的畫在了澳大利亞,最離譜的是畫在了非洲!
這是在華爾街上做的測驗,被訪者看上去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很難想像,如果測驗是在美國的偏遠鄉村,結果又會是什麼樣。不過,看完這檔節目後,我想到一個問題,這些看似對中國「很無知」的被訪者,其實往往是沒有更多機會認識到一個真實的中國。在這方面,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國家層面,我們能做些什麼?
普通人對「真實的中國」持開放心態
與西方溝通可嘗試多種表達方式
從點滴做起,也許是最緩慢但最有效的辦法。我平時經常接觸到新聞學院的圖書管理員芭芭拉,她在學院工作了30多年,人很熱情,愛好收集與新聞記者相關的剪報、錄像帶或視頻。有一次,我請她幫忙翻譯一個有關「網路記者」的句子,她狐疑地看了我一眼,問「中國是不是沒有網路記者?」我回答說不僅有,可能比美國還多呢,她非常驚訝。我向她講述的中國和中國媒體的現狀經常讓她吃驚,看著她先驚訝然後略有所思的樣子,我總在想,一個人不知道某些事實時,她的看法也許談不上「偏見」與否,她只是沒有機會知道事實。實際上,對於我的介紹,她始終能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我想,真應當請她到中國看看。
在國內有過新聞專業學習背景、目前在UNC攻讀教育學博士的劉彥軍已經在美國呆了6年。她說自己都開始用英語做夢了,並慢慢理解了使用另一種語言進行交流的真諦,那就是:如果交流的對象完全處於另一種文化背景,你必得以他們熟悉和習慣的方式來表達想法,才會有效果。也就是說,嘗試用他們的思維方式想問題,而不單純用我們自己的。她對我說起一件事:因為某個新聞事件,國內一個機構的新聞發言人對西方記者講了一些話,但是這些話完全是中國式的思維和表達,並使用了一些在英文中很難找到對應詞彙的字眼,以至於西方記者在理解上就有障礙,最終寫出的報道也就可想而知。這種信息傳播上的不暢和無效,確實值得我們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