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威爾遜對於國際聯盟建立起到了什麼作用
當歐洲還陷在血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的時候,1918年1月8日上午,威爾遜來到美國國會,他將發表一篇極其重要的講演,闡述美國關於結束戰爭和構建和平的基本綱領。
威爾遜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後來獲得博士學位,在當總統之前,他在大學講授歷史學、法學、經濟學,從而培養了出色的口才。他深知此次講演的重要性,在講演之前與助手豪斯上校逐字逐句反復研究講演稿的每一段內容與文字。
講演開始了,面對數百名議員和攝影記者與旁聽者,威爾遜顯得從容不迫,滔滔不絕地逐條陳述美國對於結束戰爭和重建和平的構想,共計14點。當講到第14點時,他有意加重了語氣:
「確定約章,組織國際聯合會,其宗旨為各國交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及土地統轄權,國無大小,一律享有同等互利權。」
當威爾遜結束講演,走下講台時,議員們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許多人走過來,與總統握手,祝賀他講演成功。美國的各大報刊都以顯著位置對這篇演說進行報道,稱之為拯救世界的惟一葯方。對於自己提出的14點綱領,威爾遜認為第14點最為重要,只有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才能防止侵略和戰爭的發生。他深信,美國歷史性地在這個國際組織中負有領導責任。
威爾遜建立國聯的設想,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創舉,在7000年人類文明史中,從來沒有出現一個包容世界各國,以維護國際秩序和國際正義,防範侵略與戰爭為己任的國際組織,歷經血腥戰爭和侵略之苦的世界人民,真誠地歡迎這一設想,並希望它能夠成為現實。
在威爾遜發表14點講演的10個月後,歐洲戰場的槍炮聲終於平息了。一個月後,威爾遜率領一個龐大的代表團,乘坐「喬治·華盛頓」號郵輪,在歡送的鼓號齊鳴中,離開美國紐約港,前往歐洲訪問,並出席巴黎和會。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開幕。在威爾遜看來,這次會議最為重要、最有建設性的議題就是促成國聯的建立。在威爾遜的堅持下,不以為然的克里孟梭和勞合·喬治勉強同意將國聯問題列入和會議程。1月25日,巴黎和會通過一項決議,決定成立一個由14國代表組成的專門委員會,負責起草國聯盟約,推舉威爾遜為這個委員會的主席。
事實上,早在赴歐之前,威爾遜總統就指示豪斯上校等一批顧問起草了國聯盟約。1918年7月16日,豪斯將起草的盟約文本交威爾遜審查,共計26條。威爾遜將它壓縮為13條。在抵達歐洲後,威爾遜與英、法等國領袖進一步討論了國聯問題,因此在巴黎和會上他十分清楚歐洲大國的態度。
威爾遜領導的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首先包括英、美、法、意、日這5個協約國大國,它們各派出2名代表,中國、比利時等其他9國各派1名代表,共計19名代表。中國的代表是北洋政府年輕的外交官顧維鈞。從2月3日起一直到2月13日,威爾遜將委員會的所有成員召集到他下榻的巴黎客利容飯店,連日開會,討論和起草國聯盟約。不僅美國,英、法、意也分別准備了自己版本的盟約草案。在威爾遜的主持下,委員會最後以美國文本為基礎,部分吸收了英國的意見,於2月13日最終完成盟約的起草工作。
2月14日,巴黎和會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威爾遜代表委員會向代表們介紹了國聯盟約草案,他無比興奮,得意洋洋地宣布:「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文件誕生了……這是一個凈化世界、糾正世界和改善世界的文件。」
盡管2月14日的大會通過了盟約文本,但列強在國聯問題上的斗爭並沒有停止,國聯的職能成為爭論的焦點。毫無疑問,國聯的主要職能是維護集體安全,但如何來維護集體安全呢?威爾遜強調主要以道義來維護,但克里孟梭則強調武力,他建議組成國聯總參謀部,指揮成員國軍隊,試圖將國聯變成擴大的協約國。對此,威爾遜表示堅決反對,英國人支持美國的立場,法國的建議被否決。
威爾遜認為,應由國聯負責處理戰敗國的殖民地,英、法、意卻要求根據戰時秘密協定來自行處理這些殖民地。雙方展開激烈斗爭,最後達成妥協,以國聯的名義來處理殖民地,但優先考慮相關國家的利益。
日本人節外生枝,要求在盟約上增補種族平等的條款,以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這遭到英、法、美的一致反對。日本的建議被否決,但它卻從強迫和會接受它對山東主權的要求而獲得補償。
4月28日,巴黎和會舉行第五次全體會議,正式通過國聯盟約,並將它列入對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條約》的第一部分。國聯盟約規定國聯的宗旨是增進國際間合作並保持和平與安全,維持各國間公開、公正、榮譽之邦交。國聯的主要組織機構為大會、理事會和秘書處。
國聯大會為國聯最高權力機構,由所有會員國的代表組成,可以處理國聯范圍內的或影響世界和平的任何事務,它以投票的方式表決決議,重大決議必須經全體一致同意。
國聯理事會共9個席位,由5個常任理事國和4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協約國五大國為常任理事國,非常任理事國通過選舉產生。理事會為國聯的實際權力機構,掌握調查國際爭端,建議制裁侵略國等重要權力。
秘書處負責處理國聯的日常事務管理,負責准備大會和理事會的文件和報告,安排議事日程。秘書處由秘書長領導,根據威爾遜的推薦,英國人詹姆士·埃里克·德拉蒙德爵士為國聯首任秘書長。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威爾遜耗盡心血,一手製造了國聯,但美國自己卻對國聯關閉了大門。許多美國人認為,加入國聯將損害美國的主權,並把美國拖入歐洲或亞非的沖突。1919年11月19日和1920年3月19日,美國參議院兩次表決,均未通過加入國聯的議案。
國聯建立後,它在國際社會中並沒有起到它所標榜的維護國際秩序、捍衛國際正義、保衛世界和平的作用,它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瓜分戰敗國的殖民地,以委任統治的名義堂而皇之地將它們交給協約國各大國。它成為英國和法國維護自身利益及其霸權地位的工具。
20世紀30年代,世界進入大危機時期,法西斯主義乘機四處點燃侵略戰火,中國、衣索比亞、西班牙等國先後遭到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與蹂躪。國聯對此並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行動,這就宣判了它自身的死刑。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聯盟也隨之從國際舞台上消失。
2. 哪位大神有安娜貝爾3:回家(2019)上映由維拉·法米加,帕特里克·威爾森主演的在線免費高清播放視頻
《 安娜貝爾3:回家》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bg_qM4jCd9cnfQfyFATwqA
該片講述了在某個不潔的夜裡,通往華倫夫婦靈異博物館的大門被開啟,華倫夫婦女兒茱蒂的朋友進入了靈異博物館內,不知事態嚴重性的她,不經意地將安娜貝爾釋放出來,帶領著館中所有被釋放出的惡靈,蘇醒過來的安娜貝爾與惡靈們有了全新的目標:華倫家的女兒茱蒂與她的好朋友…
3. 伍德羅·威爾遜的人物經歷
1856年12月28日,伍德羅·威爾遜生於弗吉尼亞州斯湯頓的一個牧師家庭,祖先大部分是蘇格蘭血統。
1870年-1874年間,因父親在哥倫比亞神學院擔任教授,伍德羅·威爾遜一直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哥倫比亞生活。
1873年伍德羅·威爾遜在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上了一年學。之後作為新生轉到普林斯頓就讀,成為Phi Kappa Psi兄弟會的成員,並於1879年畢業。自第二年起,伍德羅·威爾開始博覽政治哲學和歷史書籍。伍德羅·威爾稱他進入政界的靈感來自英國議會速報記者Henry Lucy。
1879年進入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但一年之後由於健康原因不得不退學。不過,盡管從未畢業,在弗大就學的時候,威爾遜曾熱情地參與兩個校內團體:弗吉尼亞合唱俱樂部(Virginia Glee Club),和傑斐遜文學與辯論社團(Jefferson Literary and Debating Society),並擔任社團主席。退學後,伍德羅·威爾遜搬往北卡羅來納州的威爾明頓居住,並繼續從事它的研究。
1962年歷史學家對31位總統的投票排名,威爾遜高居前4位,僅次於喬治·華盛頓、亞伯拉罕·林肯和富蘭克林·羅斯福。 1890年,伍德羅·威爾遜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任法學和政治經濟學教授。
1896年,普林斯頓大學一百五十周年校慶時,伍德羅·威爾遜發表了一篇題為《為國服務的普林斯頓》(Princeton in the Nation's Service)的演講。這個題目後來被擴展為「為國家服務,為所有民族服務」(Princeton 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成為暗示普林斯頓大學的常用格言。在這篇著名演講中,威爾遜概述了他對於民主國家大學的憧憬,呼籲高等教育機構把課程從歷史中分離,並利用每一堂這樣的課來為學生闡明他們的責任。
1902年,校董事會晉升伍德羅·威爾遜為校長,以代替被認為管理不力的佛朗西斯·蘭迪·巴頓(Francis Landey Patton)。他所開發的課程方針後被證明為高等教育領域中非常重要的發展性創新。
1906至1910年間,為消除精英層社交俱樂部的影響,伍德羅·威爾遜嘗試通過廢除面向上層階級的「吃喝俱樂部」(eating club)並把這些學生重新帶回校舍——俗稱「四邊形」。
1907年10月,由於校友們的激烈反抗和威爾遜對妥協的堅定反對
,董事會收回了它起初對「四邊形計劃」給予的支持,並指示威爾遜停止實施。
1908年董事會回絕了威爾遜關於研究生樓建在本科生校舍所在區域的提案,並於此年採納了韋斯特的計劃。當時,國內媒體將這次發生在普林斯頓校內的對立報道為精英(韋斯特)與民主(伍德羅·威爾遜)之戰。 當選州長
1910年伍德羅·威爾遜作為民主黨候選人參選新澤西州州長,對手是共和黨候選人、負責銀行與保險業的州吏維維安·M·劉易斯(Vivian M. Lewis)。威爾遜在競選中強調他與政治機器的分離,並誓言一旦當選他不會蒙恩於那些黨內大佬。盡管塔夫脫曾在1908年總統大選時以80000票的差距贏得新澤西州,伍德羅·威爾遜還是以49000之票差輕松擊敗了劉易斯。
盡管1910年大選時民主黨還取得了對州眾院的控制,但共和黨人仍然以微弱優勢據有州參院。上台之後,威爾遜無視黨內機構的要求,啟動了他的改革性日程。他在六個月的時間內建立了候選人選拔會,這幾乎將黨派頭目們從總統選舉過程中排除出去。他還重整了公共設施委員會,並引進了工傷補償機制。
當選總統
1912年6月25日,伍德羅·威爾遜贏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身份。
此後,由於共和黨候選人塔夫脫和進步黨候選人、前共和黨人和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競爭嚴重分散了本應投給共和黨唯一候選人的選票,他在40個州獲勝,得到總共531張選舉人票中的435張。伍德羅·威爾遜毫無困難地贏得競選勝利。
1913年3月15日他舉辦了美國現代史上首次總統新聞發布會,並在會上允許記者向他提問。
連任成功
1916年獲得重新提名後,伍德羅·威爾遜在競選中打出了「他讓我們遠離了戰爭」(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號,提示選民他任期內即維持了堅定的國策、又避免了與德國或墨西哥的公開沖突的業績。但他卻從未發誓即使受到挑釁也決不參戰。1916年9月2日,當他發表接受黨內提名的演講時,伍德羅·威爾遜針對性地警告德國他不會容忍給美國人造成生命損失的潛艇戰。
「 一個違反這些核心權利的國家必須明白它將被直接的挑戰和抵抗所制止並被要求承擔責任。很快,這將使這場爭斗多少變成我們自己的事情。」
最終,伍德羅·威爾遜勉強戰勝共和黨候選人查爾斯·埃文斯·休斯贏得了1916年大選。
選戰的最後結果出奇地接近,甚至在選後數天內都無定論。由於擔心輸掉選舉而在歐戰尚不確定的情況下成為跛腳鴨,威爾遜提出了一個假想方案:倘休斯取勝,他將先任命休斯為國務卿,然後和副總統一起辭職以使其接任總統。兩黨選情在數個州都十分接近。在加州大約一百萬選票中威爾遜贏了3773票,而在新罕布希爾只贏了區區54票。休斯在明尼蘇達的358000張選票中贏了393張。最後威爾遜得到了277張選舉人票,而休斯得到254張。威爾遜能贏得大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1912年大選時投給西奧多·羅斯福和工會領袖戴布茲(Eugene V. Debs)的票這次大多流向了他。
參加一戰
在1917年之前,美國一直恪守1914年的中立宣言。在這段期間,威爾遜為確保一個更寬泛的外交政策,警告美國公民不要在交戰陣營中選擇他們的所屬方。在他1914年的國會演講中,威爾遜說道:「這樣一個發生在我們當中的分裂對於我們的和平思維將是致命的,而且還會妨礙我們作為一個強大的和平國家正當地行使自己的責任,作為一個人時刻准備著在一場公正的調停中發揮作用,並以朋友而不是黨徒的身份談論關於和平與和解的建議。」
盡管載有大量美國公民的英國客輪盧西塔尼亞號被德國潛艇擊沉的事件給威爾遜增加了參戰壓力,中立原則還是得到了維持。但後來由於德國發起無限制潛艇戰,威脅到美國的商業海運,這種中立性開始傾斜。在德國於1917年早些時候發動無限制潛艇戰(盡管也發表了若干聲明來限制這種戰術),並秘邀墨西哥與德國結盟反美之後,威爾遜為「使世界安全以確保民主」,將美國帶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過,他沒有和英法簽署一個正式的同盟,而只是作為合作(associated)力量加入。他通過徵兵大幅擴軍,並將高度自由的指揮權,包括戰術戰略以至外交行動,授予了約翰·潘興將軍。
到這個時候,威爾遜認定這場戰爭已變成了一個對人類的真正威脅。1917年4月2日,他在宣戰演講中說道,美國如不參戰,整個西方文明都將被摧毀。威爾遜在講話中宣告將進行一場「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說明他希望建立一個和平的基礎以防將來戰禍再臨而招致不必要的死亡與摧毀。這也為他未來將發表的十四點原則——一個關於解決領土爭端、確保自由貿易和建立維和組織的一攬子建議——鋪墊了一個基礎。
為打擊國內的反戰勢力,威爾遜相繼於1917年和1918年推動國會通過了反間諜法(Espionage Act)和反煽動法(Sedition Act),以壓制反英、親德和反戰聲音。他歡迎諸如沃爾特·李普曼這樣支持戰爭的社會主義者,卻無法容忍那些企圖阻礙戰爭甚至刺殺政府官員的反戰者。他還堅持將出生在外國的激進分子趕出美國。援引反間諜法相關條例,美國郵政系統拒絕投遞任何被視作可能是批評美國戰爭行為的書面材料。約60多家報紙因此被剝奪了二級郵遞權。
威爾遜的戰時政策高度地向勞工傾斜。他與龔帕斯和美國勞工聯合會密切合作,同時鎮壓任何企圖阻礙戰爭工作的反戰團體。在威爾遜的任期內,美國勞工聯盟、鐵路工人協會和其他「溫和」工會的會員和這些行業工人的工資都得到了顯著增長。由於沒有實施配給制,消費品價格飛漲。而因為收入稅的增加,白領階層備受打擊。不過,鼓勵購買戰爭債券的工作還是大獲成功。這些債券使得戰爭開銷轉化為20年代的繁榮。
威爾遜建立了西方國家中第一個政治宣傳機構,即美國公共情報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由喬治·克里爾(George Creel,故俗稱「魚簍」委員會)領導。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鼓動愛國性反德情緒,並實施各種信息審查。除了公共宣傳外,政府還將戰爭工作引入多個其它領域。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領導的戰爭工業委員會為美國的工廠制定戰時目標和政策;赫伯特·胡佛被任命為食品管理局局長,該局鼓勵美國民眾參與到「無肉星期一」和「無麥星期三」活動中,以為海外部隊節省食物;亨利·加菲爾德(Henry Garfield)領導的聯邦燃料管理局引入了夏時制,並對煤炭和石油實施配給供應來確保軍事需求。許多這樣的委員會和管理機構的領導者都是由威爾遜徵召的商界人士。他們只拿一美元的日薪,以提高政府在戰爭期間的功效。
國會還於1917年授權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組織四個志願者師團到法國參戰,但威爾遜拒絕了給他的政敵這樣一個機會。
巴黎和會
一戰結束後,威爾遜開始參與談判。他的目標是明確的,即幫助受壓迫國家獲得主權和確保一個公正的和平。1918年1月8日,威爾遜發表了十四點和平原則,首次論述了關於成立國際聯盟的想法。這個聯盟的指定目標應該是保證各大小國家的領土完整以及他們的政治獨立。
威爾遜打算憑十四點原則結束這場戰爭和實現一個所有國家共享的、公正的和平。為了開巴黎和會,他在巴黎待了6個月,這也使得他成為首位在任內出訪歐洲的美國總統。和會期間,他不倦地推銷他的計劃,最終實現了在凡爾賽條約中加入了關於創建國際聯盟的章節。
盡管由於他為創建國聯所作的努力使威爾遜獲得了1919年諾貝爾和平獎,但他沒能在入盟一事上贏得參議院的支持。美國此後從未加入國聯。1918年中期選舉後,以亨利·加博·洛吉(Henry Cabot Lodge)為首的共和黨控制了參議院。但威爾遜拒絕共和黨的代表出席巴黎和會,對洛吉提議的修改也一並否決。雙方最為主要的分歧點在於國聯是否將削弱國會的宣戰權。在這段期間,威爾遜越來越不相信媒體。他停止召開新聞發布會,而更傾向於自己的宣傳機構,即公共情報委員會。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威爾遜未能使美國加入國聯是他任內所犯的最大錯誤,甚至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所有總統任期內的最大失敗之一。凡爾賽條約中的種種苛刻條款招致了德國民眾對條約的極大怨恨,最終導致了希特勒的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歐洲期間,威爾遜還前往羅馬拜會了教皇本篤十五世。這次訪問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任內會見教皇的總統。
戰後時期
威爾遜對戰後復員的問題未給予足夠重視,導致復員過程進行得異常混亂。四百萬士兵在身無分文、沒有任何安頓計劃和救濟的情況下就被送回了美國。農田價格的戰時泡沫破滅導致許多農民破產或身陷因新購土地所欠下的債務中。1919年,鋼鐵業和肉類加工業工人舉行大罷工。種族騷亂在芝加哥、奧馬哈和其他城市蔓延。
在紐約和其他地方發生一系列由激進無政府主義分子實施的爆炸活動後,威爾遜命令總檢察長亞歷山大·米切爾·帕爾默(A. Mitchell Palmer)抑止暴力活動。司法部隨後展開了被稱作「帕爾默搜捕」(Palmer Raid)的大規模行動,旨在收集與暴力激進團伙有關的證據,以及關押或驅逐國內外煽動分子。司法部以妨礙徵兵為由審判了工會領袖戴布茲,並把他送到亞特蘭大的監獄服刑。戴布茲後來被哈定總統釋放並赦免。
在任內的最後三年,威爾遜與包括豪斯中校在內的許多親密政治夥伴或盟友分道揚鑣。歷史學家推斷可能是一系列的中風影響了他的人格。威爾遜想再次連任,但他的民主黨已然分崩離析:德裔選民因戰爭期間所受的待遇而憤慨,愛爾蘭裔選民則因他未支持愛爾蘭的獨立而不滿。
患病
1919年9月25日,威爾遜為獲得美國人民對加入國聯的支持,連續地走訪全國各地發表演講,當他在科羅拉多州的普韋布洛發表完推廣國聯的演講後,威爾遜終於昏倒在地。
1919年10月2日,又一次嚴重的中風發作,他的左半邊身子完全癱瘓,左眼也失明。
威爾遜的身體狀況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總統喪失工作能力的情形,這在之後被認為是通過憲法第二十五修正案的重要原因。
4. 巴黎和會對威爾遜的政治生涯有什麼樣的影響
威爾遜一生政治生涯的輝煌頂點是1919年的巴黎和會,他的政治生命的悲劇式的終結也始於巴黎和會。1914年歐戰爆發後,威爾遜提出「讓美國置身戰爭之外」的口號來迎合美國社會的孤立主義情緒。在交戰雙方互相廝殺兩年九個月之後,威爾遜經過精心策劃、動員輿論,於1917年4月把美國帶進了這場帝國主義大戰。威爾遜使美國參戰從而加強了在爭奪世界霸權中的地位。1918年1月8日,威爾遜在美國國會發表了被稱為「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這個以冠冕堂皇的詞句寫成的十四條政治原則,是概括威爾遜個人的理想主義與美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相結合的「傑作」。協約國經過激烈爭論勉強接受以「十四點」作為向德國提出的停戰條件的基礎。1918年11月11日,戰敗國德國在停戰條件上簽字。1919年1月18日舉行巴黎和會。威爾遜堅持親自到巴黎去參加會議而不是派與其他與會者地位對等的國務卿去。威爾遜在和會開會前三個星期就遠涉重洋抵達法國,並到歐洲各國首都和著名城市作了長達20天的訪問,宣揚他的和平福音,受到像歡迎「救世主」一般的歡迎,歡迎者絕大多數是普通老百姓。他們飽受戰爭之苦,聽著威爾遜口中娓娓動聽的和平經,得到很大安慰並寄以莫大期望。
但是在巴黎和會上,威爾遜受到老牌帝國主義分子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蒙梭等的抵制和戲弄,使他頭上的「救世主」光環很快就黯然無光。他的「十四點」,一點一點被變成帝國主義列強討價還價的對象,巴黎和會變成了分贓會議,弱小民族被肢解,中國也算是「戰勝國」,可是成了另一戰勝國日本刀俎上的魚肉,威爾遜竟成了幫凶。威爾遜看作是和約靈魂的「十四點」中的最後一點「組織國際聯合組織」,雖然在和會上得到確認,但是在美國國內遭到共和黨控制的國會以及有孤立主義情緒的廣大公眾的反對,國會拒絕按照威爾遜的要求接受國際聯盟盟約。威爾遜的身體和精神崩潰了。緊接著在1920年舉行的總統選舉中,選民們拋棄了民主黨。1921年3月4日,威爾遜黯然離開白宮,1924年2月3日病逝於華盛頓,終年68歲。
5.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 1-2季全集高清完整版視頻免費在線觀看,求百度網盤資源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 1-2季全集高清完整版視頻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ThPKbC78dVipI5x0KsKKkw
簡介:《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第一季》約翰·威爾森執導的紀錄片。一個焦慮的紐約客,在處理個人問題的同時,試圖提出日常生活的建議。
6. 百天生存新手教學視頻 飢荒威爾遜怎麼玩
去優酷看深沉的視頻吧,飢荒的各種視頻都有很詳細
7. 請問大佬有瑪蒂爾達1996年上映的由 瑪拉·威爾遜主演的高清視頻在線觀看資源嗎
《瑪蒂爾達》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90dLzy-Op_8GXimdc1C44g
導演:丹尼·德維托
編劇:尼古拉斯·卡贊、羅賓·史威考德、羅爾德·達爾
主演:瑪拉·威爾遜、丹尼·德維托DannyDeVito、雷亞·普爾曼
類型:喜劇、家庭、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1996-08-02
片長:98分鍾、USA:102分鍾
又名:小魔女
哈里(丹尼·德維托DannyDeVito飾)和澤尼亞(雷亞·普爾曼RheaPerlman飾)兩夫妻,一個是商人,一個是賭棍,兩人再也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小小的瑪蒂爾達(瑪拉·威爾遜MaraWilson飾)竟然是個世間罕有的天才。應瑪蒂爾達的要求,完全忽視她的教育的父母將她送進了康琴小學,一段新的旅程在瑪蒂爾達面前就此展開。
身為康琴小學的校長,特拉齊布爾小姐(帕姆·費里斯PamFerris飾)喜歡聽話而溫順的孩子,身為鉛球高手,她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武力。和暴力的特拉齊布爾小姐完全相反的是一年級老師漢尼小姐(艾伯絲·戴維茲EmbethDavidtz飾),她的溫柔和耐心讓瑪蒂爾達如沐春風。聰明的瑪蒂爾達發現漢尼小姐似乎有著一些無法結局但又說不出口的難處,她決定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漢尼小姐。
8.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1-2季全集高清完整版視頻免費在線觀看,求百度網盤資源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 1-2季全集高清完整版視頻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ThPKbC78dVipI5x0KsKKkw
簡介:《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第一季》約翰·威爾森執導的紀錄片。一個焦慮的紐約客,在處理個人問題的同時,試圖提出日常生活的建議。
9.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 1-2季全集高清完整版視頻免費在線觀看,求百度網盤資源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 1-2季全集高清完整版視頻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krZxiRYgUgkXn8h767O3Vg
簡介:一個焦慮的紐約客,在處理個人問題的同時,試圖提出日常生活的建 議。
10. 一位齎志而沒的「救世主」是誰
伍德羅·威爾遜(1856—1924),是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從1913年到1921年任職。他任職的8年是美國和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屠殺——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在這一時期發生的;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國際強權分贓會議——巴黎和會也是在這一時期舉行的。威爾遜是這兩次事件的主角之一。
威爾遜於南北戰爭前的5年生於美國南部的弗吉尼亞州。祖父是北愛爾蘭的移民,外祖父是蘇格蘭移民。英國的家庭淵源使他對英國有深厚感情。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威爾遜出生時,父親是一位長老會教堂牧師。這種宗教背景使威爾遜的童年在嚴肅的宗教氣氛中度過,並為威爾遜日後的「救世主」思想和理想主義政治哲學起了啟蒙作用。16歲時,威爾遜進入長老會嚴格控制的北卡羅來納州戴維森學院,在這個學院里,英國歷史和當代的著名政治家成了師生們的楷模,威爾遜尊崇的是英國自由黨領袖、三度出任英國首相的格萊斯頓,他是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人物,主張自由貿易和對外擴張政策,與地主貴族集團有矛盾,他的辯才在當時享有盛譽,更為威爾遜所折服。
1875年,威爾遜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對英國政治家的研究更為深入,表現出對政治和政治家的強烈興趣。作為當時美國大學學生,能夠引起人們注意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在辯論中出人頭地。威爾遜積極利用普林斯頓的各種辯論會來創造自己的辯論風格,詞藻華麗,不時引用《聖經》來支持自己的論點,力圖給人以格萊斯頓式的「政治家風度」。當他的演說才能在大學師生中引起注意後,他認為自己具有當政治家的條件,他寫信給父親,說明自己無意遵照父命當一名神職人員,而決心當一名政治家。多少年以後,父親還為威爾遜感到遺憾,因為他的兒子竟熱衷於政治,而對為上帝服務感到冷淡。
1879年,威爾遜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又到弗吉尼亞大學學習法律;1883年從弗吉尼亞大學畢業後,又進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攻政治學和歷史學,這已是他8年中進的第三所大學,到29歲時,威爾遜獲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一共受了13年的高等教育,並撰寫了一些不錯的學術論文。這樣的學歷使他日後成為美國學歷最高的一位總統。
但是,威爾遜並不以他的學術成就為滿足,因為他自承他的「內心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雄心和目的——一個政治家的事業」。
當一名政治家,絕不是較高學歷和幾篇學術論文就能辦到的,要靠機遇,要積累從政資本,他告訴他妻子愛倫·阿克森(這是他第一個妻子,1885年結婚)說:「政界的道路要從教育界進入。」頗有「學而優則仕」的味道。這條路子在現代美國是一條通道,可是在當時美國尚乏先例。
1886年威爾遜博士開始從事教學工作,先是在賓夕法尼亞州布林·瑪爾學院擔任歷史學和政治學副教授;1888年轉到康涅狄格州韋斯萊揚大學任教。威爾遜熱切希望能到母校普林斯頓這所名牌大學從事教學,這一願望在1890年9月得到實現,被聘為法律學和政治經濟學教授,1896年普林斯頓大學建校150周年慶祝大會上,威爾遜得到了發表演說的機會,演說的主旨是:普林斯頓大學必須為國服務,為國服務要有宗教熱情。這次演說,大受普林斯頓董事會和有保守觀點的校友們的贊揚。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12年中,他完成了許多項研究,出版了幾本受到學術界重視的著作,1902年出版的五卷本《美國人民史》被認為是威爾遜在學術上的頂點。也就在這一年,在普林斯頓大學董事、美國大資本家克利夫蘭·道奇的大力推薦下,董事會任命威爾遜出任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威爾遜的就職典禮(1902年10月25日)被稱為「美國大學歷史上群賢畢至、冠蓋雲集的一次空前盛會」。特別引人注意的貴賓是約翰·皮爾龐特·摩根(老摩根),他從紐約專程前來參加盛典。這位華爾街的巨擘前來捧場,被當時輿論著實渲染了一陣,因為,這可以被看作是威爾遜10年後進入白宮道路上的一個起點。
威爾遜在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任期內,對這所以保守思想聞名的大學進行了一些重大改革,比如嚴格考試制度,整頓學校紀律,實行導師制和使學生中貧富子弟能共同生活的「生活區」計劃等。可是他的改革中的某些方面觸怒了一些有權勢的學生家長,在捐款上壓威爾遜,威爾遜在1910年辭去校長職務。辭去校長,看似失敗,實為勝利,因為威爾遜在全國范圍內贏得了不屈的改革家的名聲,而這是民主黨在與共和黨競爭中所迫切需要的。1910年,威爾遜被民主黨提名競選新澤西州州長並獲得成功;1912年,又被民主黨提名參加總統競選。在共和黨內部鬧分裂的情況下,威爾遜當選為寶座旁落16年後的第一個民主黨總統。
威爾遜擔任總統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是打著反對壟斷的「新自由」旗號進行的,包括改革稅率,建立聯邦儲備銀行體系,制定反托拉斯立法,制定限制使用童工等勞工法律。這些改革有積極的一面,但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是適應和促進美國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的。
威爾遜的對外政策體現為一種威爾遜式的理想主義和現實條件下的追逐霸權的矛盾結合。在西半球政策上,威爾遜就職後的第一個外交政策聲明就是對拉丁美洲政策的聲明,他發誓「美國今後決不再以征服的方法來增加尺寸領土」,以「培植友誼和博得我們中南美洲姊妹國家的信任」。但實際上,在他任期中(1913—1917)美國對西半球國家的干涉也創造了空前紀錄。他的西半球政策的根本考慮,就是要建立美國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以及巴拿馬運河的絕對控制權。
再拿對華政策來說,從華盛頓到胡佛的140多年間。美國經歷了30位總統,其中與中國關系最密切的就是威爾遜。威爾遜對華政策的根本原則還是「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競爭的主要對手是日本。威爾遜與日本之間,時而斗爭,時而妥協,但是在更多情況下是以犧牲中國利益而求得與日本妥協,以緩和日美矛盾。在對待「二十一條」問題上是如此;1917年的《蘭辛—石井協定》也是如此;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威爾遜把中國作為強權政治祭壇上的犧牲品,當做他在巴黎的一場巨大的國際政治賭博中的一個籌碼,更是充分暴露了威爾遜對華政策的實質——口頭上的友誼、正義,行動上的極端利己主義。
威爾遜一生政治生涯的輝煌頂點是1919年的巴黎和會,他的政治生命的悲劇式的終結也始於巴黎和會。1914年歐戰爆發後,威爾遜提出「讓美國置身戰爭之外」的口號來迎合美國社會的孤立主義情緒。在交戰雙方互相廝殺兩年九個月之後,威爾遜經過精心策劃、動員輿論,於1917年4月把美國帶進了這場帝國主義大戰。威爾遜使美國參戰從而加強了在爭奪世界霸權中的地位。1918年1月8日,威爾遜在美國國會發表了被稱為「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這個以冠冕堂皇的詞句寫成的十四條政治原則,是概括威爾遜個人的理想主義與美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相結合的「傑作」。協約國經過激烈爭論勉強接受以「十四點」作為向德國提出的停戰條件的基礎。1918年11月11日,戰敗國德國在停戰條約上簽字。1919年1月18日舉行巴黎和會。威爾遜堅持親自到巴黎去參加會議而不是派與其他與會者地位對等的國務卿去。威爾遜在和會開會前三個星期就遠涉重洋抵達法國,並到歐洲各國首都和著名城市作了長達20天的訪問,宣揚他的和平福音,受到像歡迎「救世主」一般的歡迎,歡迎者絕大多數是普通老百姓。他們飽受戰爭之苦,聽著威爾遜口中娓娓動聽的和平經,得到很大安慰並寄以莫大期望。
但是在巴黎和會上,威爾遜受到老牌帝國主義分子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蒙梭等的抵制和戲弄,使他頭上的「救世主」光環很快就黯然無光。他的「十四點」,一點一點被變成帝國主義列強討價還價的對象,巴黎和會變成了分贓會議,弱小民族被肢解,中國也算是「戰勝國」,可是成了另一戰勝國日本刀俎上的魚肉,威爾遜竟成了幫凶。威爾遜看作是和約靈魂的「十四點」中的最後一點「組織國際聯合組織」,雖然在和會上得到確認,但是在美國國內遭到共和黨控制的國會以及有孤立主義情緒的廣大公眾的反對,國會拒絕按照威爾遜的要求接受國際聯盟盟約。威爾遜的身體和精神崩潰了。緊接著在1920年舉行的總統選舉中,選民們拋棄了民主黨。1921年3月4日,威爾遜黯然離開白宮,1924年2月3日病逝於華盛頓,終年68歲。
威爾遜是屬於為數並不多的對歷史產生影響的美國總統之一,盡管他的政治生命是在失敗的氣氛中結束的,但是他在國內實行的改革以及他在外交政策上所宣揚的理想主義,仍得到後世美國人民的敬仰。1962年美國《紐約時報雜志》舉辦的歷史學家評選美國總統的投票活動中,威爾遜的得票在林肯、華盛頓和富蘭克林·羅斯福之後居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