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可靠性」和「可用性」
可靠性是信任度,心理層面,可用性是實際使用,實用層面。e
2. 管理信息系統性能評價的指標包括哪幾個方面
1、一般系統的性能指標: 它主要指GIS穩定性和平均無故障時間; GIS聯機響應時間; 處理速度和吞吐量; GIS的利用率; 系統的操作靈活性、方便性、容錯性; 安全性和保密性; 加工數據的准確性; 系統的可擴充性; 系統的可維護性等。
2、 專業性能指標:主要指數據的包容性、空間分析的准確性及區域性、可視化的功能及性能等三個方面。
3、經濟效益指標:地理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成本費用,指系統在開發、運行和維護時產生的各項費用支出;第二部分是系統效益,指系統投入運行後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
(2)可訪問性可靠性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有以下幾項:
1、字長:字長是CPU能夠直接處理的二進制數據位數,它直接關繫到計算機的計算精度、功能和速度。字長越長處理能力就越強。常見的微機字長有8位、16位和32位。
2、運算速度: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每秒中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一般用MIPS為單位。
3、主頻:主頻是指計算機的時鍾頻率,單位用MHz表示。
4、內存儲器的容量:內存儲器是CPU可以直接訪問的存儲器,需要執行的程序與需要處理的數據就是存放在主存中的。內存的性能指標主要包括存儲容量和存取速度。
5、外設配置:外設是指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
3. 網路安全的五種屬性是什麼含義
(1)可用性
(2)機密性
(3)完整性
(4)可靠性
(5)不可抵賴性,也稱為不可否認性
4. 解釋什麼是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和可擴展性
「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通常來描述一個系統經過專門的設計,從而減少停工時間,而保持其服務的高度可用性。
在信息技術領域,高可靠性(high availability)指的是運行時間能夠滿足預計時間的一個系統或組件。
在信息技術領域,高可靠性(high availability)指的是運行時間能夠滿足預計時間的一個系統或組件。可靠性可以用「100%可操作性」或者「從未失敗」這兩種標准來表示。一個被廣泛應用但卻難以達到的標準是著名的「5個9標准」,就是說工作的可靠性要達到99.999%。
可擴展性是指音箱是否支持多聲道同時輸入,是否有接無源環繞音箱的輸出介面,是否有USB輸入功能等。
5. 可靠性是什麼意思呢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元件、產品、系統在一定時間內、在一定條件下無故障地執行指定功能的能力或可能性。可通過可靠度、失效率、平均無故障間隔等來評價產品的可靠性。
希望高頓網校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會計碩士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6. 信息的可用性保密行可靠性和什麼性
根據國際標准化組織的定義。信息安全性的含義主要是指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可靠性,所以答案應該是「完整性」。
7. 什麼是軟體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二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可靠性就是指運行的穩定性,可用性就是操作的便利性。
比如一輛汽車,可靠性好應該歸功於機械部分,可用性好則是內飾和中控系統的功勞。
8. 什麼是軟體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二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通俗來說,可靠性是軟體多長時間不出問題,可用性是出了問題BUG時能否繼續使用功能
9. 工業控制系統的幾個指標: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
1. 安全性(safety):免除不可接受的風險影響的特性。我認為安全性來自兩方面:系統在正常運行下的安全性(即邏輯上的錯誤,又叫功能安全)和故障(失效)下的安全性。安全控制系統中邏輯上的錯誤是要堅決杜絕的(百分之百沒有也是不現實的),在鐵路行業中有專門的檢測機構進行測試,其實質是遍歷測試,測試所有可能的情況;故障安全是指故障時設備應導向安全狀態。
安全性是以防止人生傷亡和財產損失為目的。
安全性評價比較常用的是安全完整性等級(SIL),根據安全要求的不用共分為四個等級。國內石化行業用的是SIL3,鐵路和軌道交通用的是SIL4。
在硬體上例如會採用動態電源、硬體表決、診斷、回採等技術來提高安全性;軟體上例如軟體表決(避錯技術,例如三取二,二取二等)、通信數據的嚴格檢驗、命令間的相關性小、模擬量的裁決:平均值,平滑濾波等。
2. 可靠性(reliability):指系統或元件在規定條件下,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以維護系統的功能正常執行為目的。
對可靠性的評價一般用平均無故障時間(MBTF)。
質量是可靠性的基礎,規范的質量檢查及軟體工程都是可靠性的重要保障。此外,
在硬體上應注意元器件的選擇和使用、機械環境設計考慮、電磁兼容設計考慮等。
在軟體上有N版本程序設計、恢復塊等技術。
在系統級別有失效模式分析(FMEA),故障樹(FTA)等技術。
3. 可用性(availability):在要求的外部資源得到保證的前提下,產品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刻或時間區間內處於可執行規定或恢復功能的能力。
可用性以系統故障後(或局部故障)對業務的影響最小為目的。
對可用性的評價可用平均修復時間(MTRF)衡量。
最常用的提高可用性的方法為冗餘(容錯技術),例如三重表決系統(三取二)、二乘二取二等,這些系統兼顧了安全性和可用性。
這三個指標的關系:
下面通過幾個假設再闡述一下這幾個指標的關系:
上面已經提到安全性包括正常工作時的安全性和故障時的安全性,這裡面只討論故障安全,
1. 假設系統的可靠性為百分之百。這時即使系統故障不會導向安全,那也是安全的,所以說系統的可靠性越高,系統越安全(這只是一個相對概率);即使可用性差,即MTRF很大,那也沒有問題,因為可靠性百分之百。
可靠性關注的是少出故障。
2. 假設系統的可用性是百分之百。那即使系統的可靠性不高對用戶造成的影響也較小,例如通過冗餘來提高系統可用性,即冗餘的實現是百分之百OK的(因為可用性為百分之百),當系統出現可靠性問題(故障)時自動切換到冗餘系統,不會影響用戶的可用性,也相當於提高了整個系統的可靠性,當然,如果切換到冗餘系統後原系統不修復的情況下發生故障則會導致系統癱瘓(即共模故障),所以說低可靠性會導致低可用性;同樣,較好的可用性會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可用性關注的是故障後對業務的影響程度。
3. 假設系統的安全性是百分之百。這時對可靠性的要求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畢竟安全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對可用性會提高,因為系統故障時帶來的後悔嚴重程序較小。
安全性關注的是故障後的後果。
4. 其實這三個指標並不是所有時候都成正比關系的,有時會犧牲一個指標來滿足另一個指標。例如在三取二系統中,降級模式有兩種3-2-1-0和3-2-0,在第二種降級模式中,如果只有一個模塊則系統是不能工作,因為已經無法表決了,即為了保證安全性降低了可用性;而第一種降級模式中則可工作,即犧牲了安全性降低了可用性。
5. 絕對(百分之百)可靠、可用和安全的系統是不存在的,所以在系統設計時要權衡這幾著之間的關系。
10. 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區別
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區別如下:
一、本質的不同
可用性是在某個考察時間,系統能夠正常運行的概率或時間佔有率期望值。考察時間為指定瞬間,則稱瞬時可用性;考察時間為指定時段,則稱時段可用性;考察時間為連續使用期間的任一時刻,則稱固有可用性。而可靠性通常是指元件、產品、系統在一定時間內、在一定條件下無故障地執行指定功能的能力或可能性。
二、含義的不同
可用性不僅是涉及到界面的設計,也涉及到整個系統的技術水平。可用性是通過人因素反映的,通過用戶操作各種任務去評價的。環境期間因素必須被考慮在內,在各個不同領域,評價的參數和指標是不同的,不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評價標准。另外,有關可靠性高可靠性產品才能滿足現代技術和生產的需要、高可靠性產品可獲得高的經濟效益、高可靠性產品,才有高的競爭能力。
(10)可訪問性可靠性擴展閱讀:
產品可靠性又分為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
其中,固有可靠性通過設計、製造的過程來保證,很大程度上受設計者和製造者的影響。而使用可靠性依賴於產品的使用環境,操作的正確性,保養與維修的合理性,所以它很大程度上受使用者的影響。
可靠性的評價可以使用概率指標或時間指標,這些指標有:可靠度、失效率、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平均失效前時間、有效度等。典型的失效率曲線是浴盆曲線,其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失效期、偶然失效期、耗損失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