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印度訪問越南完整視頻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印度訪問越南完整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4-18 21:51:46

㈠ 越南打得過印度嗎

比實力肯定不行,打起來就不一定了,比實力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次次處於劣勢,但是每次都是勝利者,聽參加過對印自衛反擊戰的老兵講過,印度兵太不經打了,他們連槍都沒有怎麼放,就看見印度兵成建制的逃跑,相對來說,越南上個世紀經歷的三次戰爭表現出來的意志都值得欽佩

㈡ 印度和越南關系怎麼樣

越南和印度的關系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在最近幾年的時間裡面有很多方面的合作,包括軍事上的很多的合作,印度向越南提供大量的軍事裝備,幫助培養越南的飛行員等等,越南給印度在南海的很多支持,幫助印度打擊中國。

對於印度和越南國防合作,我們應該重視起來。越南方面認為,印度的不結盟運動背景和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使越南可以在中國之外找到一個新的有價值的盟友。

㈢ 周恩來訪問過的國家有哪些

1963年12月14日—1964年2月29日,周恩來總理訪問亞非14國。陪同周恩來出訪的有陳毅、孔原、黃鎮 、童小鵬、喬冠華等。周恩來一行先後訪問了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迦納、 馬里、幾內亞、蘇丹、衣索比亞、索馬里等10個非洲國家和阿爾巴尼亞,以及緬甸、巴基斯坦、錫蘭(今斯里蘭卡)3個亞洲國家,共歷時72天,行程10.8萬里
【1950年】

·1月10日至3月4日 訪問蘇聯。

10日,乘火車離開北京前往蘇聯,參加中蘇會談,1月20日到達莫斯科。2月17日,與毛澤東主席等人乘火車離開莫斯科回國,3月4日抵京。

·10月8日至18日 訪問蘇聯

去蘇聯克里米亞會見斯大林,告之中國決定以志願軍形式出兵朝鮮。

【1952年】

·8月17日至9月24日 訪問蘇聯

就朝鮮停戰談判情況與我國「一五」計劃等問題與蘇方會商。回國途中,在烏蘭巴托短暫停留。

【1953年】

·3月7日至26日 訪問蘇聯

前往莫斯科弔唁斯大林逝世。3月17日抵布拉格,參加哥特瓦爾德的葬禮。3月24日由莫斯科乘專機回國,3月26日抵京。

【1954年】

·4月20日至8月1日 參加日內瓦會議,訪問蘇聯、印度、緬甸、德國、波蘭、蒙古

20日,率代表團離開北京出席日內瓦會議。4月21日抵莫斯科,4月24日經柏林抵日內瓦。6月24日離開日內瓦去印度、緬甸訪問,6月25日抵新德里,6月28日抵仰光。6月29日回國。7月9日離開北京前往日內瓦。7月23日離開日內瓦回國,途中訪問民主德國、波蘭和蒙古。8月1日返回北京。

【1955年】

·4月7日至29日 訪問緬甸、印度尼西亞,參加亞非會議

【1956年】

·11月17日至1957年1月1日 訪問越南、柬埔寨、印度、緬甸、巴基斯坦

【1957年】

·1月7日至2月6日 訪問蘇聯、波蘭、匈牙利、阿富汗、尼泊爾、錫蘭

【1958年】

·2月14日至21日,訪問朝鮮。

【1959年】

·1月24日至2月9日,訪問蘇聯

率中共代表團抵莫斯科,出席蘇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

【1960年】

·4月15日至29日 訪問緬甸、印度、尼泊爾

·5月5日至14日 訪問柬埔寨、越南

·5月27日至6月1日 訪問蒙古

【1961年】

·1月2日至9日,訪問緬甸。

·10月15日至24日 訪問蘇聯

參加蘇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

【1962年】

·10月11日至13日 訪問朝鮮

【1963年】

·12月13日至2月5日 訪問非洲十一國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摩洛哥王國、阿爾巴尼亞、突尼西亞、迦納、馬里、幾內亞、蘇丹、衣索比亞、索馬里。

·2月14日至3月1日 訪問緬甸、巴基斯坦、錫蘭

【1964年】

·7月5日至12日,在越南出席中國、越南、寮國三黨會議。並訪問緬甸。

·7月21日至22日,訪問朝鮮

·11月5日至14日,訪問蘇聯

率黨政代表團抵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47周年慶典。

【1965年】

·3月22日至4月6日,訪問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巴基斯坦、緬甸。

·4月16日至28日,赴印度尼西亞參加第一次亞非會議10周年慶祝活動,並訪問緬甸。

·6月1日至10日,訪問巴基斯坦、坦尚尼亞

·6月19日至7月3日,訪問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1965年】

·6月16日至30日,訪問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

【1969年】

·9月4日至5日,前往越南,弔唁胡志明逝世。

【1970年】

·4月5日至7日,訪問朝鮮

【1971年】

·3月5日至8日,訪問越南

·7月13日至14日,赴越南、朝鮮

【1972年】

·3月4日,赴越南

·3月7日至9日,赴朝鮮

㈣ 好看的東南亞(最好是泰國,印度,越南)電影推薦

泰國的鬼宿舍,很好看,不嚇人,很溫馨,還有印度的阿育王,經典片子,越南的,母親的白絲綢,很好看,劇情類的
泰國的那個,暹羅之戀,我看了七遍,推薦170分的完整版,很好看

㈤ 為什麼1987年印度訪問越南後改變了態度

請參考以下資料:
1962年人民解放軍單方面撤軍時提出的條件規定:在地圖上標明的麥克馬洪線、不丹邊界和塔格拉山脊之間三角地帶的領土要成為非軍事區,並且保留「反擊」的權利,如果印度進入該地區。
然而,中國人對新哨所的建立沒有立即作出反應,直到冬天降臨時特別服務局分遣隊撤離前它未受到挑戰。在察看撤走的地點時,中國人注意到已經開始工作要把這個地變成一個長年性的哨所;他們摧毀了那些結構,並建立了自己的哨所,還開辟出一個直升機場。在1986年7月特別服務局的人員返回要重占陣地時,他們發現中國人已牢牢地把守在那裡。中國人預料到的那些言詞很快地披露給新聞界,官方發言人同往常一樣將它說成是未經挑釁的對印度領土的入侵;8月8日印度政府正式譴責中國故意派出軍隊越過麥克馬洪線。中國人在桑德洛河地點先發制人和不讓印度佔有它一事被森達爾吉將軍利用來作為陸軍必須採取行動的一次挑戰。接著一次新的演習,獵隼行動,在一次例行的地圖演習棋盤行動的基礎上被很快組織起來。後者原來曾計劃大約在那個時候實施。獵隼行動是要同中國對抗以在其邊界顯示巨大的進攻力量,如黃銅平頭釘之對巴基斯坦一樣。
1987年初印度陸軍逐漸收縮黃銅平頭釘,開始從西向東和從南向北部署重兵。作為開端,三個步兵師,盡管由於它們在黃銅平頭釘中擔任的角色弄得緊張而疲勞,還是穿越印度被調往麥克馬洪線地段。到1987年4月,印度軍隊已以巨大的兵力據守在塔格拉山脊下的陣地,在那裡其幾個營在邊界戰爭開始時曾被打垮過。印度人在桑德洛河建立了兩個很強的威脅中國哨所的尖兵哨,中國人立即在距其7至10米處部署與其對峙。印度人在七個分得很開的尖兵哨所,都跨過麥克馬洪線向前作了少許移動,這立即引起中國人的反應,形成對立的兩軍之間的緊貼接觸對抗。於是,森達爾吉放棄了交火。
到此時為止,印度陸軍經過幾十年的重新武裝和擴軍,與1962年勉強集中起來要將人民解放軍從其在塔格拉山脊居高臨下的陣地上趕走時的裝備不良、衣著單薄的軍隊大不相同,後來盡管有牢固的防禦陣地,但是由於將領無能,沒有進行戰斗即告崩潰。現在印軍不僅對在這種地形中作戰很有準備,裝備精良,而且有多條公路通達靠近關鍵的邊境地區,並有大量的運輸機和作戰直升機提供給養和支持地面攻擊。在演習的高峰時,印度部署了12個師和好幾個附加的獨立旅來反對東北方面的中國人。印度空軍的地面支持和戰斗轟炸機都被調到阿薩姆和北孟加拉的機場:據來自可靠的消息來源說,有5個空軍中隊。

㈥ 荔枝軍事:印度和越南本月底將舉行首次海上聯合軍演

【印度和越南本月底將舉行首次海上聯合軍演】、【菲律賓軍政高級代表團訪問美軍太平洋司令部,但會談內容卻沒有對外公布】。今天我們邀請到的兩位軍事評論員分別是——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成漢平教授和特約評論員袁周副教授。他們將為您就以下問題進行詳細解讀。

【問】這次菲律賓國防部長、外交部長以及內務和地方政務部長,還有總統府文官長這些菲律賓軍政方面的高官去美軍太平洋司令部訪問,不論是美軍還是菲律賓方面都沒有透露訪問交流的內容,甚至菲律賓國防部發言人還說大家可以對所有可能的議題做個猜測。那麼您的猜測是什麼呢?對於這次菲律賓高級訪問團的人員構成您又怎麼看?

成教授:
這一次他去的有內政,有外交,有國防,還有地方事務,通過他去的人員的這個構成來分析, 他不是為了單純的外交事務, 也不是一個軍事話題,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盡管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不斷的發表這個反美的言論,並且積極跟各個大國保持一種平衡,但其實菲律賓軍方是一直在努力維系和美軍的同盟關系的。這次去我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時間很敏感,正好呢是我們加大在南海地區的這個巡航的力度。比如說我們的轟6K,我們昨天做的節目轟6K在南海的島礁進行正常的起降,這個首次起降效果非常明顯,這時候菲律賓的這個軍方外交,還有國防這些內政事務的官員去到訪美國的太平洋司令部,讓外界聯想到這兩件事情之間可能有一定的關系。
第二,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最近有一個人事的變動,隨著前任司令哈里斯被提名為駐韓國大使,新的人選接班了, 那麼菲律賓作為和美國的軍事盟國需要和新的司令人選進行接觸。
第三,就是菲律賓上個月和美國已經啟動了叫增強防務合作協議。 這個增強防務合作協議,要在菲律賓設立軍事設施軍事設施,那就涉及到地方事務,所以這次去的內政、外交、國防,還有地方事務的官員,應該是和這個有關。美國方面已經宣稱,這些軍事設施在東南亞地區,如果面臨海上沖突的背景之下,能夠及時的向菲律賓提供全方位的安全協助,所以這讓菲律賓軍方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認為這次去重點是這個事情,也就是說叫增強防務合作協議所規定的軍事設施的建設,我覺得應該是跟這個密切相關的,當然其他的兩件事情也有這方面的含義,但也有可能恰好是一個順帶的事情。

㈦ 印度和越南無論是師徒還是盟友或者夥伴都很難修成正果

今年來印度和越南這兩個老死不相往來的國家走的越來越近,出口共同對抗崛起中的中國的以外,還因為兩國有很多共性,兩國有很多利益共同點,合作並不意外,但是兩國的國情又決定他們的合作註定是沒有未來的。

越南作為一個長期被西方制裁的國家不管是軍隊裝備還是軍工產業都嚴重脫節這個時代,因此越南需要的是工業實力和科研技術雄厚的國家幫助自己改變工業和軍工落後的局面,同時越南自作自受幾乎和周邊所有國家關系緊張,因此它還需要強大的國家取代已經死去的蘇聯充當自己的保護傘,而印度無論是工業實力還是科研技術都不足以給越南提供什麼幫助,其實他們幾乎是一個水平的;至於讓印度給越南當對抗中國的保護傘那就更不靠譜了,因為印度自身也處於我國強大的武力威懾之下,上世紀的中印戰爭充分說明印度國家實力遠不是那麼強大,打腫臉充胖子的印度決不肯滿足越南的需求,兩國的合作僅僅是關於印度引進俄羅斯的戰機訓練平台,

眾所周知印度擁有超過200架俄制蘇30MKI戰斗機,隨之引進還有整套的飛行員訓練中心,而越南引進俄國的蘇30MK2V和越南的蘇系戰機設備十分相似,完全可以公用一個訓練中心,因此兩國一拍即合,越南拜師印度看似前景光明(畢竟印度使用蘇30已經小半個世紀)但其實很難讓人看好,因為戰機訓練是代價昂貴的活動,經濟實力緊張的印度不會在金錢上給越南太過讓步,還可能想狠狠的賺一筆,緩解自身的軍費壓力,而越南依靠偷取我國南海石油積攢的財富也不足以讓其政府揮霍,必定在合作項目中斤斤計較,兩國的齷齪不會少有可能讓項目擱淺,

此外深受經濟封鎖之苦的越南肯定不會滿足一直使用印度的訓練設備,自己引進俄羅斯訓練設備是最好的選擇,此外印度自身糟糕的蘇30使用能力也讓越南不可能長期對其信賴,印度自從裝備蘇30至今已經自己摔了五架,加上其他機型幾乎損失了一個航空營的戰機,這些越南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越南主動要求和印度合作多半是想拉攏印度介入南海,增加對抗中國的籌碼而已,因此兩國的軍事合作不會有很好的前景。

此外印度的科技經濟實力也不足以讓越南熟悉,眾所周知越南佔領的南海地區有很多開采難度極高的油田,此前越南曾和法國的石油公司合作希望加大石油產量,但是法國石油公司幾個月的努力也無法在南海打出石油,最後兩國的合作不了了之,就連中國的石油鑽井技術也無法解決南海的油田問題,扎樂灘的中國鑽井平台已經多次嘗試探油都是無功而返。那麼印度能在石油開采上給予越南什麼幫助呢,從沒有海上石油開采經驗的印度不可能讓越南滿意;另外兩國都是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都依賴資源輸出和農產品輸出維持國家經濟運轉,他們不僅不能相互幫助,還會存在激烈的生意競爭,也就是說在經濟上印度不但幫不了越南還有可能存在你死我活的對立。

最後入住金蘭灣的印度海軍很難給越南提供實際的保護,因為印度洋後院並不太平,我國已經在不遺餘力的幫助印度的敵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提高海上和陸上實力,再加上我國青藏高原鐵路開通,對藏南的威脅越來越大,印度本土已經開始面臨巨大的軍事壓力,實力有限的印度不可能分兵去保護越南的。

綜上所述,印度自身的軍事和經濟科技實力不可能讓越南獲得滿意的幫助,兩國的合作註定是沒有前景的。

㈧ 印度越南將首次海上聯合軍演 演習地被稱中國後院

印越關系在過去十年間深入發展。印媒提到,2009年11月,印越雙邊關系從「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2014年,在執政的第一年,印度總理莫迪就曾說:「我們與越南的防務合作是我們最重要的合作之一。」

中國南海新聞網注意到,2018年1月10日,越南駐印度大使表示,越方歡迎印度在南海越專屬經濟區進行油氣田投資,並隨時歡迎印度海軍軍艦訪問越港口。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當時回應稱,中方對周邊有關國家發展相互關系不持異議,但堅決反對有關方面借機侵害中方在南海的正當權益,損害地區的和平穩定

㈨ 印度與越南兩國關系不斷升溫,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抱團

其實印度和越南一直都是保持著友好關系,兩國經常進行貿易往來,甚至在2007年直接確定了戰略夥伴關系。而這一次越南和印度的抱團取暖,主要原因是為了抑制中國。

印度希望在亞太地區發揮積極作用

印度一直都覺得自己國家很厲害,不管是在軍事還是在經濟都屬於世界前列印度,甚至覺得在亞太地區,印度才是那顆矚目的明星,而不是中國。但是印度在大國情懷上確實差一點,手段,因為印度自身的政策都不穩定,自己現有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都還不足以讓印度在亞太地區具有絕對的說話權,也沒有那個能力可以把亞太地區整合成一個整體。可印度向來自信,他為了完成他的目標,一直通過中東政策,還有一些貿易往來去擴大自己的外交和周邊國家建立良好關系。而越南對於印度來說就很重要了,越南的外交地位對於印度來說就很重要,正好又由於兩國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系,所以印度自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


印度認為美國的存在對中國是一種遏制
現在中國的勢頭很猛,而美國又是現在的全球霸主,印度自然知道以美國的脾氣自然不允許中國如此飛快的成長,果不其然,近年來各種事件都是為了從內部攻破中國,而這幕後主使者全部都指向美國。印度自然知道美國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威脅到他地位的人,即使是不能完全壓倒中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中國的發展。

㈩ 關於印度.

【國名】 印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ia)。

【面積】 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印度政府自稱328.78萬平方公里。面積居世界第七位。

【人口】 11.12億(2006年),居世界第二位。有十個大民族和幾十個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印地語。約有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宗教有伊斯蘭教(13.4%)、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 新德里(New Delhi),人口1385.1萬(2001年)。

【國家元首】 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25日就任。

【重要節日】 共和國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成為共和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灑紅節(Holi):每年公歷3月、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春季收獲季節的作物即將開鐮收割,冬去春來之際,因此也被稱為春節。燈節(Divali):在公歷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簡 況 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與中國時差-2.5小時。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2世紀滅亡,小國分立。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後形成中央集權大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政 治 印度獨立後長期由國大黨統治,反對黨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兩次短暫執政。1996年後印度政局不穩,到1999年先後舉行3次大選,產生了5屆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為首的24黨全國民主聯盟上台執政,瓦傑帕伊任總理。

2004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印舉行第14屆人民院選舉。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獲得的議席居首位,國大黨獲得組閣的優先權。5月15日,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被選為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19日,曼莫漢•辛格被推選為總理。22日,新政府正式成立,團結進步聯盟政府根據《最低共同綱領》,對內強調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推行人性化的經濟改革;強調社會和諧與地區平衡發展;提高對教育和衛生的投入。對外強調外交獨立性;突出周邊外交,優先發展與鄰國關系;重視大國外交,注意發展同大國關系。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經 濟 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到基本自給,工業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發展迅速,佔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

印於1991年7月開始實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1992年至1996年實現經濟年均增長6.2%。「九五」計劃(1997年至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5.5%。1999年起實行第二階段經濟改革。2001年,出台「十五」計劃(2002年至2007年),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

「十五」計劃期間,GDP分別增長3.8%、8.5%、7.5%、9.4%、9.6%,年均增長7.8%,高於「九五」計劃的5.5%,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07/2008財年預計增長9.0%。國民收入、財政收支狀況和基礎設施建設均有改善。但農業增長緩慢,通膨壓力加大。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46.93602萬億盧比(2007/2008財年),約合1.16萬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21美元(2007/2008財年)。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9.0%(2007/2008財年)。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

匯率(2008年11月):1美元=49.01盧比。

通貨膨脹率:8%(2008年11月)。

失業率:8.3%(2004/2005財年)。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經濟報告)

【資源】 資源豐富,有礦藏近100種。雲母產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產量居世界第三。截至2000年,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2533.01億噸,鐵礦石134.6億噸,鋁土24.62億噸,鉻鐵礦9700萬噸,錳礦石1.67億噸,鋅970萬噸,銅529.7萬噸,鉛238.1萬噸,石灰石756.79億噸,磷酸鹽1.42億噸,黃金68噸,石油7.56億噸,天然氣1075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森林67.83萬平方公里,覆蓋率為20.64%。

【工業】 主要工業包括紡織、食品加工、化工、制葯、鋼鐵、水泥、采礦、石油和機械等。汽車、電子產品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十五」計劃期間,工業分別增長5.7%、7.0%、8.4%、8.2%、11.6%。2008年4月至11月,工業同比增長4.1%。近年來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經濟報告)

【農業】 擁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人均0.17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2%。由於投資乏力、化肥使用不合理等因素,近年來農業發展緩慢。「十五」期間,農業增長率分別為-7.2%、10.0%、0.0%、5.9%、3.8%,年均增長率2.5%。2008/2009財年第二季度增長率為2.7%。近年來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百萬噸):

【服務業】 1993年至2006年,印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增幅在5.7%至10.5%之間,2005年成為世界第六大服務業出口國。2007/2008財年,服務業增長10.8%,佔GDP比重升至55.6%。其中,交通通訊業和建築業發展尤其迅速,「十五」期間年均增長分別達15.3%和12.9%,2006/2007財年增幅為16.6%和12%。金融服務業「十五」期間分別增長8.0%、5.6%、8.7%、11.4%和13.9%,年均增長9.5%。

【旅遊業】 旅遊業是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也是重要就業部門,提供兩千多萬個崗位。入境旅遊人數近年來逐年遞增,旅遊收入不斷增加。2005/2006財年,外國遊客405.3萬人次,增長12.5%,創匯59.31億美元。2006/2007財年,外國遊客463萬人次,增長13%,創匯96.96億美元。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那爛陀、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運輸】 鐵路為最大國營部門,擁有世界最大鐵路網之一。公路運輸發展較快,承擔全國70%貨運量和85%客運量,是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鐵路:總長6.33萬公里(2006/2007財年),其中電氣化鐵路1.78萬公里,占鐵路總長的28%。年度客運量62.19億人次,貨運量為4834億噸公里。

公路:總長334萬公里(2006年初),其中國家級公路6.6萬公里,占總長2%,承擔運輸總量的40%,邦級公路13萬公里。機動車輛8589.6萬輛(2006/2007財年),其中客車93.4萬輛,貨車478.2萬輛。公路運輸收入中央為4999.1億盧比,各邦為2168.91盧比。

水運:主要港口12個,包括孟買、加爾各答、欽奈(原名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承擔3/4貨運量。孟買為最大港口,1/5海運和1/2集裝箱運輸經此港。中小港口200個。內陸可航行河道總長1.4萬公里,但實際使用不足30%。有83家海運公司,其中19家承擔遠洋運輸業務,49家承擔近海運輸業務,其餘兩兼。2006/2007財年,港口貨運總量6.5億噸。

空運:經營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包括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等,有飛機334架。專營非定期航班的空運企業65家,飛機201架。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國際機場5個,分別位於德里、孟買、加爾各答、欽奈和特里凡特琅。國內機場92個。「十五」期間,航運業發展迅速。2004年至2007年,旅客數量翻一番。2003/2004財年至2006/2007財年,貨運量增加45%。

【財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聯邦和邦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邦級債務累積佔GDP的80%。「十五」期間,中央財政收入年均增加16.2%,其中稅收收入年均增加20.7%。2006/2007財年,中央財政赤字14257.3億盧比(約合340億美元),佔GDP的3.4%。2007/2008財年,中央財政赤字預計為15094.8億盧比(約合360億美元),約佔GDP的3.2%。通貨膨脹率控制在5%以下。

截至2007年3月底,外債為1696.29億美元,其中長期外債1433.90億美元,短期外債262.39億美元。截至2008年2月8日,外匯儲備約2908億美元。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對外貿易】 近年來,進口激增,出口增長緩慢,貿易赤字擴大,成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

(單位:億美元)

主要出口商品為:製成品68.6%,主要包括紡織品、珠寶、機械產品、化工產品、皮革、手工藝品等;初級產品15.1%,主要包括農產品和礦產品;石油類產品15%,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產品等。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產品30.8%,電子產品8.6%,金銀7.9%,機械7.5%,化工產品5.2%。美國是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包括德國、阿聯酋、沙特、新加坡、英國、瑞士、法國、伊朗、日本、香港等。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經濟報告)

【外國資本】 1991年起積極引進外資。1991年8月至2007年3月,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累計23204.1億盧比(約合546.28億美元)。2007年4月至11月,外資4509.8億盧比(約合111.4億美元),同比增加36%。模里西斯是第一大投資來源國。2000年4月至2007年11月,對印累計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44.24%)、美國(9.37%)、英國(7.98%)、荷蘭(5.84%),吸引外資較多的行業包括金融服務、計算機軟硬體、通訊、建築、汽車、房地產、能源和化工等。2008/2009財年頭7個月,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187億美元,對印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44%)、新加坡(8%)、美國(8%)、英國(7%)、荷蘭(5%)和日本(3%)。

【外國援助】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國之一。2006/2007財年,外援總額1941.90億盧比(45.045億美元),其中貸款1689.06億盧比(39.18億美元),贈款252.84億盧比(5.865億美元)。

人民生活 據印度國家計劃委員會2007年3月公布的統計結果,全國有2.4億貧困人口(城市居民月收入低於6.78美元,農村居民低於6.32美元)。人口出生率23.5‰(2006年),死亡率7.5‰。新生嬰兒死亡率57‰。人均壽命為63.2歲(2001年至2005年)。醫院和診所共3.2156萬家(2006年1月),各類郊區、基礎和社區衛生中心17.1567萬家(2006年3月),醫生66.0801萬人(2005年),護士148. 127萬人(2005年)。截至2007年底,有電話(包括行動電話)2.7288億部,普及率23.9%,其中城鎮60.04%,農村7.9%。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軍 事 印軍前身為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僱傭軍。1947年印巴分治後始建分立的三軍。1978年創建獨立的海岸警衛隊。總統是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統帥,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現陸軍參謀長迪帕克•卡普爾上將(Deepak Kapoor),空軍參謀長法里•霍米•梅傑上將(Fali Homi Major),海軍參謀長阿瓊•普拉卡什上將(Arun Prakash)。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5萬,海軍7萬,空軍17萬。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准軍事部隊。

2007/2008財年,國防預算為9600億盧比(約合240億美元),約佔GDP的2%,同比增長10%。

文化教育 【教育】 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還包括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2004/2005財年,有小學767520所,初中274731所,高中152049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19403所(2005/2006財年),其中綜合性大學350所,著名的包括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教育監督報告》,1990年至2004年,印人口識字率從49.4%提高至61%,但15歲以上文盲人口仍有2.7億,居世界之首。2004/2005財年,印6歲至14歲兒童入學率為93.54%,其中男童96.91%,女童89.87%。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新聞出版】 印報刊大多屬私人和財團所有。截至1993年底,共有96種文字的報刊33612種,總發行量6761.1萬份。印地文和英文報刊分別占總數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為《印度時報》、《馬拉雅拉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旁遮普之獅報》、《今天日報》、《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斯坦時報》、《政治家報》、《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等。

主要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1)新聞發布署:相當於政府中央通訊社,擁有1100多名國內和180多名國外特派記者,電傳網覆蓋全國各地,向8000餘家新聞單位供稿。設有8個地區總分社和27個分社。(2)印度報業托拉斯:印最大通訊社,半官方性質。成立於1947年8月,後兼並印聯合通訊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於1949年元旦開業。現設136個國內分社和11個海外分社,員工1000多名,海外記者30多名。英文日發稿量超過10萬字。在北京派駐記者。(3)印度聯合新聞社:印第二大通訊社,系報業同仁的合股企業。1959年登記成立。現有分社100多個。目前向四個海灣國家及新加坡、模里西斯提供新聞服務,在迪拜、華盛頓和新加坡設有分社,向22個國家派駐記者。(4)印度斯坦新聞社:私營,主要編發印地文、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爾文的新聞。

全印廣播電台隸屬政府新聞廣播部,廣播網覆蓋全國人口99.1%。對內使用24種語言和146種方言播音。對外使用27種語言廣播。

全印電視台於1959年9月試播,1976年脫離全印廣播電台成為獨立機構,隸屬新聞廣播部,是世界最大的電視網路之一。截至2005年3月,全國共有56家電視台,23個衛星頻道。電視網覆蓋全國陸地面積的77.5%和人口的89.6%。

對外關系 印為不結盟運動創始國之一,歷屆政府均強調不結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礎。印努力與所有國家發展關系,力爭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冷戰結束後,印政府調整了過去長期奉行的傾向蘇聯的大國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營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持久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

印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聯合國宗旨和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考慮到所有國家利益並能為所有人接受的國際政治新秩序,要求進一步加強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呼籲各國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第三世界發展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建議擴大安理會,實現決策民主化,提高工作效率。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1992年聯大期間正式向大會提出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要求。2005年,印度與日本、巴西和德國組成「四國集團」,提出安理會改革框架決議草案,要求擴大安理會,同時增加常任理事國與非常任理事國,並堅決要求擁有安理會否決權。

在人權問題上,主張推進人權應考慮各國的具體情況,認為最根本的人權是生存的權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問題優於民主和人權,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反對利用人權干涉他國內政,從而損害別國的主權和統一。

重視全球環境保護問題,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應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要求相聯系,環保的主要責任應由發達國家承擔,建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從事研究和開發來解決環境問題。

2008年以來,印政府繼續推行全方位大國外交戰略,高度重視印中關系,優先發展與美關系,鞏固印俄傳統關系,推進與歐、日等主要發達國家的關系。與巴基斯坦關系因孟買恐怖襲擊事件而趨於緊張。繼續推行東向政策,推進與東盟及亞太地區國家的關系。重視能源安全,逐步拓展同海灣、中亞等能源供應國的交往與合作。強調外交為經貿服務,注重發展經貿科技合作,吸收外國資金和技術。

【同中國的關系】 見「中國印度雙邊關系」。

【同美國的關系】 2005年7月,印美宣布建立全球夥伴關系。2006年3月,美總統布希訪印。雙方就印度核設施分離計劃達成協議,制定兩國貿易三年內翻番的目標,宣布成立科技委員會,探討民用航天合作。12月,美國會通過印美民用核能合作法案。

2008年2月,美防長蓋茨訪印。3月,美助理國務卿鮑徹訪印,印外長慕克吉訪美。9月,印總理辛格訪美,與布希總統舉行會談。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開展民用核能合作。美在印增設駐海德拉巴總領館,印在美新增駐亞特蘭大和西雅圖兩個總領館。核供應國集團取消對印度的核出口限制後,美眾議院批准《印美核協議》。11月,印總理辛格赴華盛頓出席20國集團金融峰會。12月,美國國務卿賴斯訪印,就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了解情況。

【同俄羅斯的關系】 印俄雙邊關系密切。2000年,兩國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系,並建立年度峰會機制。

2008年2月,俄總理祖布科夫訪印,出席在印舉辦俄羅斯年開幕式。雙方簽署關於執法和檔案合作的2份諒解備忘錄。9月,印外長慕克吉在出席第63屆聯大期間會見俄外長拉夫羅夫。12月,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訪印,分別會見印總統、副總統、外長及議會反對派領導人,與印總理辛格舉行會談,並出席印「俄羅斯年」閉幕式。雙方發表聯合聲明,並簽署了能源、經貿、金融、海關、旅遊、航天等領域的10個合作協議。

【同日本的關系】 印日關系發展勢頭良好。2000年,印日建立全球夥伴關系。2004年起,印成為日最大海外開發援助對象。2006年12月,印總理辛格訪日,雙方宣布建立戰略性全球夥伴關系,並將2007年定為「印日友好年」和「印日旅遊交流年」。

2008年7月,印總理辛格赴北海道出席G8會議。8月,日本外相高村正彥訪印。10月辛格總理訪日,與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聯合國改革等問題上加強合作,發表了《印日安全合作聯合宣言》和《印日全球戰略夥伴關系進展聯合宣言》。

【同歐盟及歐盟國家關系】 2000年,印度與歐盟建立首腦會晤機制。2005年雙方正式確立印歐戰略夥伴關系。歐盟作為整體是印最大貿易夥伴和重要投資來源地。

2008年1月,希臘總理卡拉曼利斯和匈牙利總理久爾恰尼先後訪印。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印,出席第四屆印英峰會。法國總統薩科齊訪印,作為主賓出席印共和國日慶典。2月,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英國首相布朗訪印。3月,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訪印。9月,印總理辛格訪法,與法國總統、歐盟輪值主席薩科齊舉行會談,出席印歐商業峰會並發表演講。雙方簽署了《印法聯合聲明》、《印歐聯合行動計劃》等文件。12月,英國首相布朗訪印。

【同東盟及東盟國家的關系】 印度同東南亞國家地理位置相近,有悠久的歷史關系。印積極推行「東向政策」,加強同東盟的政治經濟關系,積極參與東亞合作。

2008年1月,緬甸外長吳年溫訪印。印防長安東尼訪問馬來西亞。8月,寮國總統朱馬利•賽雅貢訪印。11月,印度總統帕蒂爾訪問越南、印度尼西亞。

【同南盟及南盟國家的關系】 印度是南盟創始國之一,現為輪值主席國。印於1986年、1995年和2007年三次主辦南盟首腦會議。作為南盟最大國家,印強調加強南亞各國聯系,積極推動在南盟范圍內實現物流、人員、技術、知識、資金和文化的自由流動,最終建立南亞經濟共同體。2008年8月,辛格總理出席在科倫坡舉行的第15屆南盟峰會。

2004年以來,印巴保持和平對話進程,雙邊關系繼續緩和。2008年5月,印外長慕克吉訪巴,雙方決定繼續推進印巴和平進程。6月,巴外長庫雷希訪印,商討兩國第五輪全面對話進程安排。7月,印巴啟動第五輪全面對話進程。9月,印總理辛格在第63屆聯大期間會見巴總統扎爾達里。10月,印總理辛格在北京出席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期間會見巴總理吉拉尼。11月,巴外長庫雷希再次訪印。11月26日,孟買發生連環恐怖襲擊事件後,印指責巴境內的恐怖組織「虔誠軍」製造了此次事件。印巴關系緊張,和平進程中斷。經國際社會斡旋,兩國緊張局勢有所降溫,但尚未根本緩解。

2008年2月,馬爾地夫總統加堯姆訪印。3月,孟加拉國陸軍參謀長莫因訪印。5月,辛格總理訪問不丹。6月,印度外長慕克吉訪問斯里蘭卡。8月,印總理辛格赴科倫坡出席第15屆南盟峰會期間會見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9月,尼泊爾總理普拉昌達訪印。10月,印度外長慕克吉在第63屆聯大期間會見斯里蘭卡外長波格拉加馬。11月,印外長慕克吉訪問尼泊爾,辛格總理在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第二屆峰會期間會見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12月,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訪印。2009年1月,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