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梁啟超訪問美國後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梁啟超訪問美國後

發布時間: 2022-04-19 02:35:38

㈠ 誰能告訴我梁啟超九個子女的成就!

1、梁啟超共有9個子女:詩詞研究專家梁思順、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圖書館學家梁思庄、著名經濟學家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

2、梁思順(1893—1966),字令嫻,詩詞研究專家,梁啟超長女。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館館員。生於廣東新會,畢業於日本女子師范學校,編有《藝蘅館詞選》。她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曾參加北京女青年防癆協,後曾任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委員。

3、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廣東新會,生於日本東京,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4、梁思永(1904.11.13~1954.04.02),廣東新會人,1904年生於上海 ,中國現代考古學家,梁啟超次子,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 古教育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 訓練的學者。

5、梁思忠(1907年—1932年),梁啟超三子,1907年出生於日本,早年在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和西點軍校學習,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駐防上海的十九路軍浴血奮戰,結果患上腹膜炎並貽誤治療時機而不幸去世,年僅25歲。

6、梁思庄(1908年-1986年5月20日),出生於日本神戶,祖籍廣東新會,著名圖書館學家、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門語言。

7、梁思達,出生於1912年,男,1935年從南開大學經濟系畢業,隨即考上該校的碩士研究生,並於1937年取得碩士學位,並於1965年主編了《舊中國機制麵粉工業統計資料》一書。他1972年退休,退休後一直住在北京。

8、梁思懿(1914-1988) ,女,廣東新會人,1914年出生於北京,為梁啟超的第三女,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任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大隊長,是「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骨幹,是燕大學生領袖,為「燕京三傑」之一。

9、梁思寧,(1916---2006)生於上海,是梁啟超的第四女。早年曾就讀於南開大學,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響下,梁思寧投奔了新四軍,2006年病故。

10、梁思禮(1924.8.24-2016.4.14),廣東新會縣人,梁啟超之子。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他對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闢論述,成為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導者和奠基人。

(1)梁啟超訪問美國後擴展閱讀:

1、光緒十五年(1889年),梁啟超17歲,主考官李端棻,愛其年少才高,將堂妹李惠仙許配與他。兩年後,二人完婚。次年夏天,梁啟超偕夫人李氏南歸故里,思順、思成、思庄為李夫人所生。

2、王桂荃,女,1886年出生,四川廣元人,梁啟超的第二夫人,1968年逝世,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

㈡ 你認為梁啟超的願望實現了嗎為什麼

我認為梁啟超老先生的願望實現了,因為梁啟超老先生的願望是:希望中華崛起,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了。

天的中國充滿了生機勃勃,我們偉大的祖國回在科研答、教育、國防取得了偉大的成績,不再是100年前那個任由他國宰割的弱國,國民的國家認同感得到充足的加強,雖如此,但仍需要我們新一代青年繼續努力,牢記少年強則中國強。

(2)梁啟超訪問美國後擴展閱讀: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網路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

㈢ 梁啟超一生的辦報活動

梁啟超在愛國救亡中的報刊活動及特色

作者:管艷霞
文章來源:傲視傳媒網
瀏覽:394 次

中文摘要:梁啟超作為維新派人士,在愛國救亡的過程中,進行輿論宣傳的重要手段是從事報刊活動。該文分析了梁啟超在戊戌運動時期、啟蒙運動時期、立憲運動時期、護國運動時期、五四運動時期的報刊活動,並總結了他在辦報活動中體現的六種特色:形成時務文體;報刊活動與當時社會民主化運動緊密結合;報刊活動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變與不變在梁啟超報刊活動中的辨證體現;梁啟超的報刊活動使中國近代形成第一次辦報高潮;過分強調報刊的政治功能。
從1898年的戊戌維新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期間,梁啟超作為維新派人士、近代宣傳啟蒙思想的先鋒主力,為了救亡圖存,發起參與了清末民初的一系列民主化現代化運動。在追求民主化道路中,梁啟超進行輿論宣傳的重要手段是從事報刊活動。他的報刊活動不僅推動了一系列的政治運動,而且對社會起到思想啟蒙和教育的作用,具有鮮明的特色。
一、 梁啟超在各個時期的報刊活動
(二)戊戌運動時期
梁啟超為推行變法,先行辦報製造輿論。他主筆的《萬國公報》、《強學報》、《中外紀聞》等,開風氣之先,成為宣傳維新的重要傳媒,也成為中國政黨報之先河。他主編的近代中國第一份報紙《萬國公報》在京城引起轟動,「朝士乃日聞所不聞,識議一變焉」①,後被查封。梁啟超看到了報刊的巨大作用,「自審舍言論外未由致力,辦報之心益切」②。梁啟超又《時務報》為中心,宣傳維新變法。數年之後,梁啟超不無得意地回憶道:「甲午挫後,《時務報》起,一時風靡海內,數月之間銷行至萬余份,為中國有報以來所未有,舉國趨之,如飲狂泉。」③自《時務報》創辦至1898年3月梁啟超在《時務報》論說中居於核心地位。他發表了大量政論文章,以《變法通議》一文最為著名,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綱領性文件。他在報章中呼籲變法維新,痛陳亡國的危險,喊出了「變亦變,不變亦變」的驅趕時代前進的號令,吹起了時代的最強音。此外,梁啟超還策劃和支持了澳門的《知新報》、上海的《農學會報》、《蒙學報》、《演義報》和《萃報》。《知新報》與《時務報》南北呼應,緊密配合,對維新思想的傳播,對士大夫知識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過很大的促進作用。
梁啟超通過輿論宣傳變法圖強的道理,使中國第一場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現代化運動——戊戌維新運動開辟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道路,維新思想文化運動給中國社會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二)啟蒙運動時期
在這一時期,梁啟超主辦的報紙是《清議報》、《新民從報》和《時報》,其中尤以《新民從報》影響最大。
1898年12月23日,他在日本橫濱創辦《清議報》,倡導民權,啟發民智。《清議報》言論思想內容中的進步與落後交織、積極與消極並存的狀況,伴隨著該報始終。它反映出流亡海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此時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矛盾性和復雜性。
1899年康有為赴加拿大後,梁啟超沖破了康有為的束縛,他在《清議報》上大力提倡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天賦人權,攻擊西太後及腐敗的封建專制制度。在保皇黨內部,也形成了一個以梁啟超為首的叛逆集團,他的周圍有了一批「排滿」、「革命」的維新派人士。但多數愛國華僑對革命尚缺乏明確認識,保皇維新的主張仍有很大市場,梁啟超對以往的主張產生了懷疑,康有為又以師生之情感化他,梁啟超那股革命熱情逐漸淡化,從革命又變為保皇。改良主義的基本立場及其師康有為的多方掣肘,使他無法邁出革命的一步,最終還是回復到保皇的軌道。
1902年梁啟超在日本辦起了《新民從報》。梁啟超在《新民從報》上大力宣揚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平等,大力鼓吹民權、共和、革命和破壞,並且大量介紹西方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涉及到西方人物孟德斯鳩、盧梭、達爾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兒等近百人。作為一名具有強烈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投身於救國救民的實踐中,進行國民啟蒙,提倡改造國民素質。梁啟超在這一時期的言論在當時和以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毛澤東、郭沫若、胡適等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頗有啟迪。美國之行後,思想言論大變的梁啟超不再談種族革命,宣布與共和長別。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迅猛向前發展時,《新民從報》的宣傳方針和內容不斷發生變化和倒退。1904年初,梁啟超在《新民從報》上發表了《新民說論私德》,公開反對革命。後來梁啟超又在《新民從報》上竭力鼓吹「開明專制」、「君主立憲」。《新民從報》走到了革命的對立面。
此外,梁啟超還主持創辦了其他一些報刊。1903年,他創刊了中國第一份專門刊登小說的雜志《新小說》,大部分用白話文寫成,發起「小說界革命」,成為中國近代新體小說的開創者。次年,他在上海創辦《時報》。《時報》版式新穎、格調高,內容豐富,注重新聞時效和時事評論。
(三)立憲運動時期
立憲運動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憲政啟蒙時期,是新民啟蒙運動的發展。作為立憲派首領的梁啟超在這次辦報熱潮中仍是獨領風騷,主持創辦的《政論》和《國風報》等是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立憲報刊。《政論》於1907年10月創刊於日本東京。該報以政論為主,大力呼籲速開國會,建議建立國會制度,實行地方自治。1910年,他又在上海創辦《國風報》。該報大力宣傳憲政理論知識,仍倡議速開國會,指導國會請願運動的開展。
這時期,梁啟超充分利用報紙,把握輿論導向,一方面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同時使中國的新聞事業邁向新階段。
(四)護國運動時期
1915年1月,中華書局創辦《大中華》雜志,聘請梁啟超當總撰述。梁啟超在《大中華》上發表揭露二十一條要求的文章,警告日本不得乘人之危,他的言論喚起了同胞正視日本的陰謀詭計。該刊發表了他那篇著名的討袁檄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這篇文章標志著梁啟超從「聯袁擁袁」最終走向了「反袁討袁」,吹響了護國運動的戰斗號角。在護國運動時期,《時事新報》與梁啟超關系密切,初創時主張保皇,後來又鼓吹立憲,民國成立後成為進步黨的喉舌。
從反袁世凱宣言書到各種護國的對外文件,梁啟超的筆時刻指揮運動的進程,推動運動不斷深入。在全國掀起反袁大浪。他最重要的功績在於廣泛地宣傳了資產階級新思想,猛烈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在歷史發展的鏈條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先聲。
(五)五四運動時期
梁啟超等進步黨人1916年在北京創辦《晨報》。該報以揭露軍閥專制、官僚賣國為宗旨,並時常抨擊執政的北洋政府。《晨報》最早披露了巴黎和會決定交付日本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震動。在五四運動中,《晨報》對學生的愛國活動作了大量的集中的報道,充分發揮了新聞在愛國運動中的作用。1922年梁啟超告別報壇後,企圖從舊學中尋求救世良方,然而剛好和勃勃興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背道而馳。
堅持改良,反對革命,是梁啟超一生基本的政治主張,晚年也不例外。時代在發展,而梁啟超的改良主義思想卻沒有根本性的變化,這就決定了他對新時期出現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工農運動、階級斗爭、暴力革命、共產黨以及第三國際等,都必然持對抗態度。
二、梁啟超報刊活動中的特色
梁啟超從《時務報》起,開創了新式報刊文體——時務文體。這種新式報刊論說文體是從文言文向白話文過度的形式,它生動活潑,夾雜著大量的俚語和外來語,雅俗共賞。梁啟超自己總結說:「啟超素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煉。至是自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致不檢束,學者竟效之,號為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
這種文體的特點是:一是「縱筆所致不檢束」。即要求擺脫各種古文義法的舒服,打破古文、時文、散文、駢文的界限,實行文體上的大解放。這是因為梁啟超等人的政論文章,宣傳的是救亡圖存、變法維新的政治主張和各種新穎思想,為實行政治改革搖旗吶喊。而且報紙這種大眾傳媒改變了文化傳播形式,擴大了受眾的空間分布和社會層面。因此,舊的表現形式不僅無法容納新的內容,而且也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這就要求徹底擺脫桐城派古文、八股文的僵死文體的束縛,應於時勢,用通俗的文字發揮新穎的思想。
其二、「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即要求文章的語言淺顯流暢,明白通曉,屏棄矯揉造作、艱澀古僻的文字,同時又允許根據內容的需要,使用俗語、韻語及外來的詞彙、句式和語法來論證問題、說明道理。這是因為梁啟超等報刊政論家,在自己的刊物上向讀者介紹了大量的有關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引用了大量的對於中國人來說十分陌生的名詞術語。對於這些外來的新鮮東西,不能削足適履,只能兼容並包,允許它存在。既然如此也就只能打破陳規,採用能夠和它的極其豐富、廣泛的內容相適應的表現手法了。
其三,「條理清晰,筆鋒常帶感情」。即要求文章層次清楚,邏輯行強,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說服,進而接受他們的主張。他寫出來的文章感情充沛,氣勢磅礴,自由放縱,不拘一格,對辛亥革命時期乃至五四運動以後的文風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報刊活動與當時社會民主化運動緊密結合
梁啟超是中國最早提倡和推行全面現代化的人,是最重視人的現代化和文化的現代化的知識分子。全面的現代化包括政治、經濟、學術、文化和思想道德等的各個方面,既有社會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而梁啟超是清末民初二十年間一系列政治、思想、文化現代化運動的主將和推動者。他掀起的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運動,開創了以報刊實行廣泛社會教育的先河。
在維新運動中,他不僅要變法,更重視宣傳變革思想,以啟迪民智、紳智;立憲運動中,他鑒於國民缺乏憲政知識,大力宣傳有關知識;護國運動中,他通過報章闡述法的重要性,明確應具有的權利和尊嚴。而梁啟超在宣傳新思想、建設新文化的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三)報刊活動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
梁啟超主張在發揚本國學術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中華民族的新文化。他的學術研究活動與報刊活動緊密結合,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1899年以前,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弘揚今文經學為主,在《時務報》時期開始編輯西方知識。第二階段為1899——1907年,《清議報》和《新民從報》期間,以介紹西方學說為主,包括亞里士多德、孟德斯鳩、盧梭、邊沁等人的政治學,達爾文、頡德的進化論,以及其他西方哲學、經濟學等,同時基本完成了中國史學、法學、小說、詩歌等方面的理論研究。第三階段為1908年——1919年間,以政治宣傳活動為主,結合政治需要進行學術研究,完成了憲政學、財政學、推行貨幣學、方誌學等方面的研究。第四階段為1920——1928年間,引進西方大量原著和聘請西方著名學者來華講學,同時集中精力整理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取得了他一生中最為輝煌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引進西方大量名著的同時,對中國古典經籍作了許多總結性開創性的研究,其成果之豐碩琳琅滿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中最有影響者為《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儒家哲學》、《佛家研究十八篇》、《中國歷史研究法》等等。
綜觀梁啟超學術研究,他是中國幾千年來舊學的總結者,中西結合新學時代的開創者,可稱為中國近代網路全書式的學者。他的許多學術觀點大多具有較高的價值。
(四)變與不變在梁啟超報刊活動中的辨證體現
梁啟超一生的政治生涯,經歷了兩次大的轉變:一是由改良派到保皇派的轉變;一是由擁袁到反袁的轉變。梁啟超的這些變化可以從一些報刊中反映出來。從創辦《清議報》到《新民從報》停刊的10年中,梁啟超的政治思想從維新到革命,從革命變到保皇,又從保皇變到立憲。這些轉變都清楚地反映在上述報刊的文字中。梁啟超由激進向溫和的轉變,實際上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急劇變化的反映。梁啟超一生善變,但追求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救亡圖存的理想始終沒有變,只是各個時期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五)梁啟超的報刊活動使中國近代形成第一次辦報高潮
梁啟超的報刊活動,尤其是《時務報》的成功,使全國各地維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種鼓吹變法的刊物,如《國聞報》、《湘報》等二三十家報刊先後面世。在維新報刊外,大量的時政刊物,重慶的《渝報》、成都的《蜀學報》、廣州的《嶺學報》、福州的《福報》、桂林的《廣仁報》、上海的《富強報》、《東亞報》、《求是報》等,此時也紛紛創刊。各類綜合性報刊、專業性報刊及文摘性報刊,這時也不斷出現,其中既有日報,也有旬報、月報,形成一股紅紅火火的辦報熱潮。如婦女報《女學報》,晚報《上海晚報》,譯報《譯書公會報》,文摘報《集成報》。《演義白話報》、《無錫白話報》等最早的白話報刊也在這一時期先後問世。以上海為中心,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批由著名文人李伯元、吳躍人等主編的小型文藝報刊,其中有《指南報》、《采風報》、《笑報》和《趣報》。
六、過分強調報刊的政治功能
梁啟超以報刊為陣地,推動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在反對封建專制,建立近代民主政治宣傳上,他既狂熱鼓吹革命共和,又一變而為君主立憲的旗手。從理論宣傳及社會實踐上,他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積極倡導者,是中國追求民主實現的先行者。
他認為辦報是強國的手段,把報館作為治之具,強調報刊的政治功能,而在近代社會為其他國家報人所普遍看重的經濟功能、娛樂功能則被明顯忽略。所以如此主要因為這一時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剛剛起步,對經濟信息和廣告推銷的需求還比較少,報業的經濟特性尚未充分顯露,而民族危亡的切膚之痛、維新變法的迫切需求,當然使報刊的政治功能得以強化。他主持的報刊多以政論為主,新聞報道未能成為報刊的主角;即使新聞報道,也成為發表政見的工具,或夾敘夾議,或使用編者按語,寓評論於報道之中。梁啟超還提出了利用報刊「製造輿論」的口號。在梁啟超看來,事實為傳達觀點服務,只要實現了自己的意旨,新聞真實與否無大局。在梁啟超之後,隨著階級、民族斗爭的深化,報刊經常作為黨派斗爭、階級斗爭的輿論工具,教化民眾、指導工作的職能不斷得到強化。
[注釋]:
①丁文江:《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頁。
②梁啟超:《在報界歡迎會演說詞》,載《戊戌變法》叢刊(四),神州國光社1953年版,第255頁。
③梁啟超:《清議報一百冊祝辭並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飲冰室文集》之六,第52頁。
④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頁。
參考文獻:
[1]孟祥才:《梁啟超傳》,北京出版社1980年11月。
[2]董方奎:《曠世奇才梁啟超》,武漢出版社1997年10月。
[3]黃敏蘭:《中國知識分子第一人:梁啟超》,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4]胡文龍等人著:《新聞評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5] 《從梁啟超的報刊實踐看其「善變」與「不變」》,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5期,2000年10月。
[6] 《梁啟超與〈時務報〉》,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1998年9月。
[7] 《對梁啟超新聞思想的歷史觀照與反思》,社會科學輯刊,2002年第6期(總第143期)。
[8] 《世俗化的理想與理想化的實效——淺析梁啟超前期報刊文章盛行的原因》,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9] 《略論梁啟超對〈時務報〉的貢獻》,《學術論壇》,1995.05。
[10] 《維新志士與近代報刊發展》,《史學月刊》,1998.04。
[11] 《20世紀初旅日華人所辦報刊對中國社會變革的作用》,《日本問題研究》,1995.03。
[12] 《論梁啟超由擁袁到反袁思想的演變》,文史哲,1994年第4期。
[13] 《論梁啟超的啟蒙思想》,《河北學刊》,1995.03。
[14] 《梁啟超:近代中國的精神之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1998.09。
參考資料: 摘自 中國學術論壇

㈣ 梁啟超的政治思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1.維新變法時期的思想狀況
2.流亡日本 走向激進
3.美國之行 重回保守
4.民國政壇 在激進與保守之間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動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的啟蒙學者,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變法救亡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權思想,雖然他的思想受到時代的局限,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依然閃爍智慧之光。 梁啟超的學問是無時不為他的政治目的的實現服務的。就像他自己所說:「吾二十年來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然與國中政治關系,殆未嘗一日斷。」又誠如任公自道:「惟好攘臂扼腕以談政治,政治談以外,並非無言論,然匣劍帷燈,意有所在,凡歸政治而已。」從1898年的戊戌維新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到民國初年,梁啟超任公終其一生總是為國家富強而努力奮斗,用自己的筆針砭時弊,討伐民賊,以一介書生在清末民初的中國政壇上奮力拚搏,結果戊戌變法只進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鎮壓了;辛亥革命後,他寄希望於袁世凱來建立政黨政治,結果卻迎來了一個大獨裁者;他聯合蔡鍔等將袁世凱推翻後,又夢想段祺瑞來再造共和,並自願出任段內閣的財政總長,結果段和袁幾乎如出一轍,不但共和變成了泡影,而且軍閥混戰,政治失序,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嚴酷的現實使梁啟超深切地感到,所謂民國,只是一個假招牌,「至於政治社會的內容,連骨帶肉都是前清那個舊軀殼」。縱觀梁啟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悲劇人物,從維新變法時期走在時代前列的先進人物,到20世紀初期的保守派,甚至成為阻礙歷史前進的反動政客。
時代特點決定了梁啟超政治思想中帶有強烈的救國色彩,由於中國長期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階段,在梁啟超以後逐漸發展的政治思想里,始終保留了救國強國的感情色彩,在這種感情色彩的驅使下,梁啟超對政治的概念及范疇進行下意識地探索,這造成了梁啟超的政治思想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帶有目的性和偶然性。作為自由派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梁啟超有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與此相應的政治品格:其終極政治目標是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實現這一理想的途徑和手段是漸進的、有秩序的改良,而不是激烈的、暴力的革命;實現這一理想所要依託和利用的對象,不是力量弱小的資產階級和其它力量,而是強有力的統治階級當權派。 綜觀梁啟超政治思想的演變過程,學界多用「善變」、「多變」、「流質多變」來形容概括。誠然,善變是梁啟超憲政思想的一大特色,但,這種「變」並不是變化無常,而是因勢而變,「他的多變主張正是他探索解決社會危機的一種嘗試」。梁啟超的「變」,也勾勒出了近代中國移植西方憲政之艱難歷程。我們還應該看到,梁啟超的憲政思想盡管多變,但變的只是方法,其救中國、尋出路的基本宗旨是始終未變的,其反對君主專制、堅持民主憲政、堅持漸進改良道路和國民性改造等基本主張是始終未變的。正如台灣學者黃克武所指出的,梁啟超一生中吸收了東西方的各種知識,因而表現出復雜多變的面貌,但在多變的表層下仍展現出一定的不變之處。 梁啟超過早的離開了人世,但他還是後孫中山、康有為而逝。孫中山逝世於1925年3月12日,梁啟超於次日前往孫中山家中弔唁,對他的死表示痛惜。在兩年後康有為去世時,梁發表了葬禮演說,他把他的老師兼同事描寫成改良運動的偉大領袖,說康有為比別的任何人都最早、最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兩條出路:要麼沿著現代化的道路走向進步,要麼絕望的墮落和毀滅。然而梁對康在1917年恢復君主政體的行動表示了遺憾。梁啟超逝世於1929年1月29日,在他的五十六年生涯中,他目睹了巨大的政治變革——中華帝國的覆滅,國家主義的復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她領導的如火如荼的運動的開始。他還親見了另外一些深刻無形的、歷史不可記載的事件,即社會精神氣質的變化。在他成年生活的將近一半時間中,他的作品對這種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到現在這種影響一直沒有停止過。梁在共和國中所起的作用雖然從未曾像他在死亡的帝國中那樣重要,但他對共和國的影響像他以往一樣是意味深長的。

㈤ 告我關於梁啟超的詳細資料,緊急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學者,戊戌變法領袖之一。

早年事跡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一個半耕半讀的家庭。幼年時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他聰穎過人,「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1890年入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購得《瀛環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國。同年8月,拜南海康有為先生為師。1891年入讀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自稱「生平知有學自茲始」。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起「公車上書」。後主筆於《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維新,協助康有為創辦「強學會」。1896年離京抵滬,與黃遵憲等籌辦《時務報》,撰寫《變法通義》等書並在《時務報》上連續發表,影響巨大。1897年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邀,赴長沙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開民智、伸民權。1898年「百日維新」開始後,光緒皇帝於7月3日召見梁啟超,命呈《變法通議》,授六品卿銜,令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變發生,梁啟超出亡日本。

海外流亡

梁啟超 (東華新聞?Tung Wah News, 1901年4月17日)1898年10月16日梁啟超抵達日本東京;康、梁抵日後不久,孫中山等即想與之建立聯系,但遭康有為拒絕;12月23日,梁啟超在橫濱創辦的《清議報》出版;該年冬,梁啟超撰寫《戊戌政變記》,陸續刊登在《清議報》上。

1899年3月,康有為離開日本前往加拿大;其後,孫中山等多次與梁啟超接觸,商談兩黨合作;12月31日,梁啟超離開日本抵達檀香山。1900年初,清政府再命各省嚴拿康、梁;梁啟超忙於保皇會與勤王起義事宜;其間,與他的英文翻譯何蕙珍女士產生了一段「夏威夷之戀」;4、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迅速發展,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決定聯合出兵,6月清政府與各國宣戰;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建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簡稱「保皇會」);7、8月間唐才常策劃、發動自立軍起義,梁啟超由檀香山急速返回中國;自立軍起義事敗,梁啟超經香港前往新加坡與康有為會面,後應澳洲保皇會邀請前往澳洲;1901年春,梁啟超返回日本;著《南海康先生傳》;開辦廣智書局;12月21日《清議報》停刊。1901年6月,發表《立憲法議》一文,主張君主立憲。1902年初(正月初一),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在橫濱出版;2月至7月,梁在《新民叢報》上發表《新民說》;創辦的《新小說》,發表《新中國未來》。

1903年梁啟超應美洲保皇會邀請赴美洲游歷,先後抵達溫哥華、紐約、波士頓、華盛頓、費城、匹茲堡、聖路易、芝加哥、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後經溫哥華返回日本橫濱,此次游歷長達八個月,在華盛頓期間還拜會了美國外交部長約翰海和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返日後撰《新大陸游記》刊登於《新民叢報》;是年,《飲冰室文集》第一次結集出版。1904年清政府特赦戊戌黨籍,但康有為、梁啟超二人仍未寬免。

1905年11月26日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與梁啟超的《新民叢報》論戰,此後革命黨和保皇黨的論戰日益激烈。1906年,梁啟超代為清政府出洋考察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國憲政報告》,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梁啟超表示支持。1907年10月,梁啟超在東京建立「政聞社」,期望推動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但後因遭清政府查禁而告解散。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逝世,梁啟超生活困難,以讀書、著述為業。1911年清政府責成袁世凱組閣,任梁啟超為司法副大臣,梁辭而未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梁啟超結束流亡生活,9月28日離開日本返回中國。

辛亥革命後回到中國
回國後,梁啟超曾任民主黨首領,後民主黨、共和黨與統一黨合並為進步黨,他被選為理事。1913年進步黨熊希齡組成「人才內閣」,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1914年「人才內閣」僅存在五個月便宣告解散,梁啟超辭去司法總長職務,任幣制局總裁。1915年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進行猛烈抨擊。其後梁啟超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經越南赴兩廣參加反袁斗爭,梁啟超的反袁舉動使得他同老師康有為徹底決裂。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中國人民的反對中羞憤而死。1917年7月段祺瑞內閣成立,梁啟超任財政總長;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下台,梁啟超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社會,思想有所轉變。1920年梁啟超回到中國後,以開始集中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該年《清代學術概論》脫稿。1921年梁啟超在天津南開大學主講中國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學校先後七次講演。1922年梁啟超赴各地講學;10月起,在南京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講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學期;同年《中國歷史研究法》出版。1923年梁啟超在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清華大學)講學。1924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出版。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並擔任京師圖書館館長。1926年梁啟超因病入院治療,發現腎有問題。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終年五十七歲。

家庭
梁啟超祖籍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梁氏的先祖為中原南逃的難民。在梁啟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啟超祖父名鏡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啟超的父親名蓮澗,也是一位秀才,在鄉里教書;梁啟超的母親為趙氏。

梁啟超一生有過兩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89年(光緒十五年)年僅十七歲的梁啟超考中了舉人,與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訂婚,1891年(光緒十七年)梁啟超十九歲時入京與與長他四歲的李蕙仙成婚。婚後夫妻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李惠仙與梁啟超結婚時,帶了兩位丫環,其中一位即王桂荃,王桂荃聰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婦喜歡,1903年她成為梁啟超的側室。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病而逝,梁啟超為此寫下了一篇情文並茂的《祭梁夫人文》。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王桂荃與孩子們四散分離,最後死在在一間陰暗的小屋裡。

梁啟超共有有9個子女: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達、思懿、思寧、思禮,其中思順、思成、思庄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達、思懿、思寧、思禮為王夫人所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為傑出的人才。

梁思順(令嫻)(1893年-1966年),長女。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其妻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人文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因病早殤。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圖書館學家。
梁思達(1912年-),四子,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從事社會活動。
梁思寧(1916年-),四女,投奔新四軍參加中國革命。現已離休,住在山東濟南。
梁思禮(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出版
《飲冰室文集點校》梁啟超著,吳松等點校, 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2001. 6冊 ISBN 7541519480 。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全十二冊) ISBN 7-101-00475-X/K.

故居、紀念館與墓地
在廣東江門和天津都保存有梁啟超的故居並建有梁啟超紀念館。

廣東江門的梁啟超故居位於江門新會會城鎮茶坑管理區,這里是梁啟超的誕生地。該故居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為一座青磚平房,佔地面積155平方米。故居於1989年被定為廣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故居擴建為「梁啟超紀念館」。紀念館由莫伯治設計,主體為一座兩層中西合璧風格建築,前部分為具有歐陸風格的白色拱型設計,後部分是嶺南風格的仿古建築,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故居大院中央還豎有梁啟超銅像,由林敦厚父子設計。紀念館內有梁啟超生平事跡展。

天津的梁啟超故居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4號,毗鄰的還有位於河北路46號的梁啟超書齋——「飲冰室」。這兩所住宅是民國初年梁啟超購買空地所建。故居建於1914年,為意式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建築面積1121平方米;飲冰室建於1924年,為淺灰色兩層洋樓,由義大利建築師白羅尼歐設計,建築面積949.50平方米。天津市政府於2003年將故居和飲冰室擴建為梁啟超紀念館。紀念館以故居作為展室,展示梁啟超生平事跡。書齋「飲冰室」做為復原陳列,再現了梁啟超生前的工作、生活環境。

梁啟超墓今位於北京市植物園東環路東北的銀杏松柏區內。墓地總面積1.8公頃,東西分為墓園和附屬林地兩部分。墓園由梁啟超之子建築學家梁思成設計。1978年2月24日梁啟超子女梁思庄、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梁思禮將墓地全部無償轉交給北京市植物園。

㈥ 梁啟超生平大事簡介

梁啟超生平大事簡介:

1.斥責志摩

民國十四年(1925年)陰歷七月初七,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請梁啟超出席證婚。梁啟超反對他們「使君有婦」、「羅敷有夫」之間的戀情,也規勸過徐志摩;礙於徐志摩之父和胡適的情面,梁啟超答應出席證婚。

但在婚禮上樑啟超卻對徐志摩、陸小曼用情不專厲聲訓斥,滔滔不絕,使滿堂賓客瞠目結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給學生留點臉面吧。」

2.天涯知己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底,梁啟超應康有為之請,赴美國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僑商設家宴招待梁啟超,引來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糾葛。

梁啟超進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還有一年輕女子。她是僑商的女兒,叫何蕙珍,芳齡二十,從小接受西方教育,16歲便任學校教師,於今已有4年,英文極好,因有西洋人參加宴會,由她做梁啟超的翻譯。

多年來,除了妻子李氏外,他還沒有與一個女子這樣接近過。席將罷,何小姐又將她在報上替梁啟超辯護的文章原稿拿來給他看,並說:「這是我代先生筆戰起草的英文中譯稿,請先生惠存並予指教。」

接過何小姐的手稿,梁啟超吃了一驚,他多日的疑惑頓時冰釋。這期間,他陸續寫了24首情詩,以記述對何蕙珍的贊美、思念和無奈之情,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頗愧年來負盛名,天涯到處有逢迎;識荊說項尋常事,第一知己總讓卿。」

梁啟超不願把這件事繞開自己的結發妻子。他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書中,把檀島奇遇說與李惠仙知。

李惠仙讀了梁啟超的信,給梁啟超寫了一封回信。梁啟超最終以理智鎖住情感,結束了這場苦戀。後來,在梁啟超任民國司法總長時,何蕙珍又從檀島來北京,欲與之結秦晉之好。

但梁啟超只在總長的客廳裏招待何蕙珍,她只好怏怏而返。李惠仙病逝後,何蕙珍也從檀島趕來,但梁啟超仍然婉辭。梁啟超的這一做法,對何蕙珍來說似乎有點薄情,以至何蕙珍的表姐夫、《京報》編輯梁秋水也責備梁啟超「連一頓飯也不留她吃」。

3.慷慨應問

梁啟超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有一年他到廣州拜見兩廣總督張之洞。梁啟超銳意改良,對張之洞寄予極大的期望。張之洞拿著投刺(拜貼),見落款為「愚弟梁啟超頓首」,大不高興,於是出聯刁難:「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

這上聯高傲無禮,且拒人於千里之外。梁啟超則氣度不凡,坦然對出下聯,請來人回送張之洞。聯文是:「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對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據,文字高雅硬朗,氣勢懾人。張之洞一看,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後來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一次梁啟超到江夏拜訪他。張之洞再次出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上聯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濟四水),長江排首位,又總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

接著提出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這樣難以回答的問題。梁啟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對出下聯:「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後。」張之洞吟讀再三,不禁嘆息說:「此書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6)梁啟超訪問美國後擴展閱讀:

學術貢獻

1.新史學

梁啟超是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奠基人,是20世紀前期創建我國近代史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發表的《中國史敘論》,《新史學》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史學進行了較為系統和猛烈的批判,並且大呼「史學革命」。

繼此,他又撰寫了一系列論著,構建其資產階級的新史學理論體系,如《中國歷史研究法》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等,集中反映了梁啟超的史學觀及其突出貢獻,並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接連發表震動一時的《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猛烈抨擊封建史學,倡導「史學革命」,較系統地闡述了有關史學功用、歷史哲學、治史態度和方法等一系列資產階級史學主張。

2.目錄學

梁啟超一生於目錄學貢獻

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學書目表》在分類、著錄上有創新,類分學、政、教,實有「西學」、「政學」兩類,這個分類體系,突破了被訂為「永制」的四部分類體系,為近代西方圖書分類法的輸入和我國新分類法的產生開辟了道路。

該目著錄西學書籍400種,西政書籍168種,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成書。其他目錄學著作有《西書提要》、《東籍月旦》、《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讀書分月課程》、《東原著書纂校書目考》、《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佛經目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漢書·藝文志渚子略考釋》等10餘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啟超

㈦ 梁啟超和兒女們

飲冰室,梁啟超的書齋

20世紀20年代初,梁啟超落戶天津,梁啟勛居住北京,但是,他在北京南長街54號的梁宅,常常又是梁啟超來京的落腳之地。從他寫給孩子們的家書中,不難看到他與家人在這里居住的情景。

民國十五年(1926年)春節過後,他寫信向孩子們匯報病情,還提到他在北京城裡過年,很熱鬧,「把南長街滿屋子都貼起春聯來了」。梁啟勛後來寫文章,也曾提到「今年任兄忽發奇興,自書春聯,遍榜楹柱,庭院為之一新」。

民國十三年(1924年),梁夫人李蕙仙病逝,梁啟超痛苦萬分,其間他又一再因病住院,只好由二弟為嫂子操辦喪事並安葬。

民國十四年(1925年)的整個夏天,梁啟勛都在西山為建墓地而奔忙。梁啟超寫信告訴他的孩子:「你二叔的勤勞,真是再沒有別人能學到了。他在山上住了將近兩個月,中間僅入城三次,都是或一宿而返,或當日即返,內中還開過六日夜工,他便半夜才回寓。他連椅子也不帶一張去,終日就在墓次東走走西走走。因為有多方面工程他一處都不能放鬆,他最注意的是壙內工程,真是一磚一石,都經過目,用過心了。」

因此,他告誡幾個孩子:「這等事本來是(思)成、(思)永們該做的,現在都在遠(方),忠忠又為校課所迫,不能效一點勞,倘若沒有這位慈愛的叔叔,真不知如何辦得下去。我打算到下葬後,叫忠忠們向二叔磕幾(個)頭叩謝。你們雖在遠,也要各各寫一封信,懇切陳謝(庄庄也該寫),諒來成、永寫信給二叔更少。這種子弟之禮,是要常常在意的,才算我們家的乖孩子。」

他還在另一信中特別提醒思成,在給二叔寫信時,要特別提一下二叔在建築方面的新發明,「令他高興」,他說:「二叔當你媽媽病時,對於你很有點嘔氣,現不知氣消完了沒有。你要趁這機會,大大的親熱一下,令他知道你天性未漓,心裡也痛快。你無論功課如何忙,總要寫封較長而極懇切的信給二叔才好。」

從這里所透露的信息中,不僅可以看到梁家兄弟的手足深情,而且可以深切感受到梁啟超隨時隨地給予孩子們的人格教育。


文/解璽璋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㈧ 梁啟超的故事。

1,梁啟超一生致力於中國社會的改造,為了民族強盛和國家繁榮,竭力吶喊,四處奔走,付出了幾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張卻又因時而異,不斷變化,前後矛盾,以致難以令人信服。

2,在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隨康有為亦步亦趨,無論辦報或教學,都注意並且用力闡述康有為的改良思想和變法理論。他以公羊三世說和西方進化論為依據,鼓吹變法,講求維新,宣傳西方科學文化,充分顯露了年輕愛國志士的朝氣和銳氣。

3,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梁啟超一度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進行一次「破壞」:「歷觀近世各國之興,未有不先以破壞時代者。有所顧戀,有所愛惜,終不能成。」 但是這種居於改良和革命之間的搖擺,在梁啟超的身上並沒有持續多久,他仍然和康有為一道,鼓吹改良,主張「斥後保皇」。

4,當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論戰展開之後,梁啟超又改變舊說,轉而提倡實行「開明專制」,試圖與「革命」理論相對抗。 使梁啟超難堪的是,正當他還在口乾舌焦地鼓吹開明專制,反對實行憲制的時候,清廷卻正式宣布要「預備仿行憲政」了。

5,以後,梁啟超又高唱憲政,在立憲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經行將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權,共和之制勢在必行,梁啟超再一次改變了以前的政治主張,提出了「虛君共和」的口號。

6,直到民國之後,這種多變的特徵,在梁啟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時有反映,從擁袁到反袁,從護國到擁段。一變再變,終於技窮。

(8)梁啟超訪問美國後擴展閱讀:

1,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

2,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3,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

4,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

5,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4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㈨ 梁啟超的故事

斥責志摩

民國十四年(1925年)陰歷七月初七,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請梁啟超出席證婚。梁啟超反對他們「使君有婦」、「羅敷有夫」之間的戀情,也規勸過徐志摩;礙於徐志摩之父和胡適的情面,梁啟超答應出席證婚。但在婚禮上樑啟超卻對徐志摩、陸小曼用情不專厲聲訓斥,滔滔不絕,使滿堂賓客瞠目結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給學生留點臉面吧。」梁啟超錯割右腰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8日,梁啟超因尿血症入住協和醫院。經透視發現其右腎有一點黑,診斷為瘤。手術後,經解剖右腎雖有一個櫻桃大小的腫塊,但不是惡性腫瘤,梁啟超卻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復診為「無理由之出血症」。一時輿論嘩然,矛頭直指協和醫院,嘲諷西醫「拿病人當實驗品,或當標本看」。這便是轟動一時的「梁啟超被西醫割錯腰子」案。梁啟超毅然在《晨報》上發表《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公開為協和醫院辯護,並申明:「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梁啟超兩遭掌摑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梁啟超南下上海,與黃遵憲、汪康年等籌辦《時務報》(旬刊)。次年,激進的章太炎就從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錢要求加入康有為在上海創辦的強學會,在上海期間,他認識了很多維新界的人,如譚嗣同,唐才常,並有幸結識了康門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後來跟他鬧得不可開交的梁啟超。[49] 擅長筆墨的章太炎曾在梁啟超主持的維新派報紙《時務報》中擔任編輯。但是不久因章太炎發表了多篇反清朝的文章,梁啟超秉承師意拒不發表,章對此不悅,後因對孔教存有不同看法而發沖突,因康有為自視甚高,將孔子比做素王,而自名長素,也就是長於孔子,他門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賜、勝參等,自稱水平超過顏回、曾參,章太炎看不過去,一日飲酒數杯對眾人稱,「所謂長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虜」,此言一出梁啟超率數人至章處問罪,梁啟超學生先動手欲打章太炎的朋友,並非梁啟超被章太炎掌摑。維新變法失敗之後,梁啟超追隨康有為逃日本避難,恰孫中山也在日,中山以康梁亦為清朝壓迫,經此慘禍當能自省,乃請人約見。但康有為等人卻堅持以「大清子民」為念,要死保光緒帝,將孫中山看作是亂黨,拒絕合作,但隨著孫中山的反滿主張在日本華人中影響日益壯大,康為拉攏孫中山的部下派梁啟超等人前去協商合作,但梁等人竟要求孫中山放棄原來主張加入他們所謂的勤王運動,梁將孫中山、陳少白等人誆騙到他們的活動之處,忽然擺出香案祭出所謂光緒的衣帶詔要孫中山等人叩拜,孫當然拒絕,梁卻指使眾人不讓他們走,陳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啟超的衣領輪起左臂就是一記耳光,打得梁踉蹌幾步幾乎摔倒,接著一腳踢翻香案扯碎衣帶,曰「我乃堂堂炎黃子孫,豈做奴才拜此小丑,爾輩甘為滿洲奴者,可鄙!」嚇得康黨眾人皆退。梁啟超天涯知己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底,梁啟超應康有為之請,赴美國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僑商設家宴招待梁啟超,引來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糾葛。梁啟超進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還有一年輕女子。她是僑商的女兒,叫何蕙珍,芳齡二十,從小接受西方教育,16歲便任學校教師,於今已有4年,英文極好,因有西洋人參加宴會,由她做梁啟超的翻譯。多年來,除了妻子李氏外,他還沒有與一個女子這樣接近過。席將罷,何小姐又將她在報上替梁啟超辯護的文章原稿拿來給他看,並說:「這是我代先生筆戰起草的英文中譯稿,請先生惠存並予指教。」接過何小姐的手稿,梁啟超吃了一驚,他多日的疑惑頓時冰釋。這期間,他陸續寫了24首情詩,以記述對何蕙珍的贊美、思念和無奈之情,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頗愧年來負盛名,天涯到處有逢迎;識荊說項尋常事,第一知己總讓卿。」 梁啟超不願把這件事繞開自己的結發妻子。他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書中,把檀島奇遇說與李惠仙知。李惠仙讀了梁啟超的信,給梁啟超寫了一封回信。梁啟超最終以理智鎖住情感,結束了這場苦戀。後來,在梁啟超任民國司法總長時,何蕙珍又從檀島來北京,欲與之結秦晉之好。但梁啟超只在總長的客廳裏招待何蕙珍,她只好怏怏而返。李惠仙病逝後,何蕙珍也從檀島趕來,但梁啟超仍然婉辭。梁啟超的這一做法,對何蕙珍來說似乎有點薄情,以至何蕙珍的表姐夫、《京報》編輯梁秋水也責備梁啟超「連一頓飯也不留她吃」。 梁啟超神奇小妾據《革命逸史》所記,李惠仙與梁啟超結婚時,還帶來了兩名丫環,一個叫阿好,一個叫王來喜,王來喜即王桂荃。阿好脾性不好,又不聽使喚,不久便被梁家趕出了家門。而王桂荃則聰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婦的喜歡,家中事務甚至財政都由她掌管。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她成為梁啟超的側室。他在信中提到王桂荃時,多稱「王姑娘」、「三姨」或「來喜」。只是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李惠仙病重,王桂荃又懷上小兒子思禮,適值臨產時,梁啟超在寫給好友蹇季常的信中,首用「小妾」之稱。但是,梁啟超所有的孩子對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們管李蕙仙叫媽,管王桂荃叫娘。梁思成後來回憶他小時候的一件事時說,有一次他考試成績不好,李蕙仙氣急了,用綁了鐵絲的雞毛撣子抽他。王桂荃嚇壞了,她一把把梁思成摟到懷裏,用身子護著他。當時李惠仙還在火頭上,收不住手,雞毛撣子一下下地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事情過後,王桂荃拉住梁思成,用很溫和、很樸素的話教育他,讓他好好讀書。在復雜的政治激流中,梁啟超的思想經歷了巨大的轉變,他頭腦中描繪的政治藍圖也由君主立憲制完全轉變為民主共和制。1968年,85歲的王桂荃,在「文化大革命」中與孩子們四散分離,最後在一間陰暗的小屋中與世長辭。「文革」後,梁家的子女們,在梁啟超與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種下了一棵母親樹,立碑紀念這位培育了數名棟梁之材的平凡母親。梁啟超慷慨應問梁啟超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有一年他到廣州拜見兩廣總督張之洞。梁啟超銳意改良,對張之洞寄予極大的期望。張之洞拿著投刺(拜貼),見落款為「愚弟梁啟超頓首」,大不高興,於是出聯刁難:「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這上聯高傲無禮,且拒人於千里之外。梁啟超則氣度不凡,坦然對出下聯,請來人回送張之洞。聯文是:「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對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據,文字高雅硬朗,氣勢懾人。張之洞一看,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後來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一次梁啟超到江夏拜訪他。張之洞再次出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上聯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濟四水),長江排首位,又總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著提出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這樣難以回答的問題。梁啟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對出下聯:「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後。」張之洞吟讀再三,不禁嘆息說:「此書生真乃天下奇才也!」梁啟超推託演講梁啟超提倡趣味主義的人生觀,他認為「凡屬趣味,我一概都承認它是好的」,但趣味的標准不在道德觀念,而必須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終」,「勞作、游戲、藝術、學問」都符合趣味主義的條件,賭錢、吃酒、做官之類則非。1919年,梁啟超從歐洲回國,有一次幾個知識界的朋友約他某天去講演,他說:「你們約定的時間我恰好有四人功課。」有來客不解,聽他解釋後方知,原來就是約了麻局。梁實秋在清華念書時,就曾聽說過梁啟超的一句名言:「只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此指麻將),只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麻將對梁啟超的誘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見。而坊間也有梁啟超曾發明3人與5人麻將的玩法,以及他能快速解牌的傳說。他的很多社論文章都是在麻將桌上口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