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羅貫訪問曹操完整版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羅貫訪問曹操完整版

發布時間: 2022-04-19 13:05:33

⑴ 羅貫中對曹操的評價客觀嗎

很不客觀,老羅是把曹操當奸臣描寫的,對比《三國志》,可以看出,老羅對曹操的描寫十分膚淺。

⑵ 羅貫中哪句霸氣十足的話,讓曹操被罵了近千年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仁政愛民的劉備、武藝超群的關羽、知人善任的孫權、野心勃勃的曹操等等。在民間,《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讓三國變得更加驚心動魄。這其中有有反派,有正派,而最大的反派莫過於曹操。

曹操可以說是歷史上形象最多變的人物,也是最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

新三國里曹操最後的獨白,頗為動情:

世人都說我是奸雄,可又拿我這個奸雄莫可奈何,你們這些自詡偽君子的人,也都敗在了我這個奸雄手裡。

如果當君子的代價就是被凌辱,被踐踏,被消滅,甚至被殺的話,我寧願當一個可以實現自己報復的奸雄。

自古以來,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忠義和姦惡都不是能夠從表面就能夠看的出來的。

也許你們從前錯看了我曹操,現在又錯看了,但我仍然是我,我從來都不怕別人看錯我。

⑶ 為什麼羅貫中要把曹操寫的是壞人

作為歷史人物,承擔後人的是是非非,好像是不可推託的責任,不管他對歷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後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就會有天壤之別。就曹操而言,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沒理由否認,但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確實是個被否定的典型。卻也有頌揚的地方,如曹操大破袁紹於官渡,以不足敵方十分之一的軍力而把敵方打得一敗塗地,使其一掘不振,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羅在《三國演義》中,對曹操有褒有貶,有揚有抑,這不能說不與羅氏的生活時代,價值取向無關。

關於羅貫中,我們知之甚少,據明人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載:「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競不知其所終」。由此可知,羅貫中大略生活於元末明初。5作為生活於兩朝之交的時代,目睹了元朝的滅亡和明朝的建立。歷經了元末農民大起義,有可能他還參加過農民起義,因明人說羅貫中「有志圖王」,6從這點看,他應是元明間人。魯迅也說羅貫中為「元明間人」。(見《中國小說史略》)。對於生活於這樣一個動盪年代的作家,他的創作肯定會受社會因素的影響。當時的起義以恢復漢族政權為號召的,把北方元朝政權比做三國時的曹魏政權,這在當時是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從宋起,漢族政權就屢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掠,退居偏安江南,就早也把北方政權比做曹魏了,羅貫中也是當時人民之一,對北方政權(元朝政權)當然有一定的否定因素。這根本不足為怪,完全可以理解,他的《三國演義》就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寫成的。元朝政權眼看就要崩潰,他不可能還要對元朝政權大加贊賞,而把曹操寫成一個有德之士吧!他反對元朝政權,也就是反對曹魏,即曹操,為了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把曹操塑造成一個否定性形象,也是無可厚非的。

在這里,還存在一個時代價值取向和正統思想的問題。所謂「正統」,不過是統治者為其統治的合法性而控制人民的思想武器。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統治,不得不找借口,以讓人民承認政治權力之合法性。7或說政權的來源承接堯、舜的禪讓,或說統治區域是中原——黃河流域,或說自己乃皇室後裔,最終卻是一個目的:鞏固統治,與人民的利益關系並不大。三國以後,各朝統治者有各自的正統觀念,晉朝是承魏而建,它就以魏為正統,以蜀漢為非正統。陳壽著《三國志》就以曹魏為正統,以蜀漢為偏霸的,到宋代,又出現了民族並存政權,金、遼、宋並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都把自己說為合法政治權力,金、遼在北方,自比曹魏,地統中原,是正統;宋地處南方,偏安江南,勢如蜀漢,以蜀為正統思想。而羅貫中的時代,起義以恢復漢族政權為號,也就是和宋的正統觀一致,因而,就得否定曹魏的正統,既否定曹魏,也就是否定曹操,在作品中,曹操就不能堂而皇之了。也就是說,羅貫中不可能在作品裡給曹操臉上添光,而是有些加黑。

⑷ 求《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對曹操的評價

曹操是我國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同時也是曹魏政權的重要奠基人。在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一個個復雜矛盾的人物,特殊的家庭背景,早年的經歷以及此後一生的追求。作者著力用筆將其描繪成一位詭譎多變、利慾熏心、殘忍多疑的篡國逆臣,這樣的目的一方面在於通過曹操的反面形象的樹立,來達到作者思想的表達;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襯托蜀國的劉關張三人情義以及諸葛孔明的忠君報國的思想,以至於影響到此後的戲曲都把曹操畫成一個白臉的奸臣之相。

⑸ 羅貫中為什麼貶低曹操

由《三國演義》改編的影視及戲曲作品中,曹操都是一個奸詐無比的壞蛋,戲曲作品更是畫著中國人心目中代表著奸佞的大白臉,讓人一看就不是個好東西! 其實,歷史上的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他的一生功過分明,功大於過。他一生南征北戰,討平了多少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大片領土,基本上消除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在漢末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情況下,他召募流民,提供工具,推行屯田制度,獎勵農耕,使黃河流域的生產得到恢復;他破除門第觀念,抑制豪強,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使大將許褚、典韋、曹洪這些出身貧寒之人脫穎而出,立下赫赫戰功;他開創「建安體」,作《龜雖壽》、《觀滄海》等作品,古樸蒼涼,雄渾壯闊,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佳句。在文學上也做出了卓越貢獻。難怪《三國志》作者陳壽這樣評價曹操:「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魯迅先生說:曹操至少是個英雄。就連毛澤東對曹操都很贊賞。 就是這樣一個歷史人物,為什麼做為明朝開明文人的羅貫中要如此痛恨曹操,以致在《三國演義》中極力把曹操描寫成反面形象,甚至於不惜借書中人物之口多次痛罵曹操呢?據分析,產生這種現象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羅貫中是受正統儒家學說教育出來的封建文人,而儒家學說的獨霸教育和思想領域是在漢武帝時期形成的。因此正統的儒家學說對漢朝的歌功頌德超過了歷代,到東漢末年,漢朝已經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以漢家、劉氏為正本源流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羅貫中受儒家思想影響,尊劉抑曹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是曹魏存在的時間較短,正如魯迅先生所分析,在人們的思想還沒有完全認可的時間里就改朝換代了,沒有來得及歌功頌德,這也是造成包括羅貫中在內的封建文人不能正確評價曹操的原因之一。 其三是曹操的一些做法不符合儒家學說的首先標准。儒家講究仁義道德,講究中庸之道,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講究溫、良、恭、儉、讓。而曹操藐視這些虛偽的道德規范,而將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現在看起來曹操的做法是正確的,如果完全按照儒家學說,以忠君為最高境界,對於功高震主的曹操來說,其下場必然和岳飛一樣。但這些在羅貫中等封建文人眼裡是大逆不道的,這是造成羅貫中痛恨曹操的又一大原因。

⑹ 如果羅貫中與曹操、周瑜、關羽等人在茶館碰面,他們會聊些什麼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我們一起來說想像一下,如果他們幾個人能相遇,我感覺聊得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人物設定之間的爭執。現在我們就來進入想像,老羅在茶館訂了一個位置,邀請他自己設計的那些人物前來會面,老羅正在悠閑喝著茶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個身高魁梧的紅面大漢掀開門簾走了進來。

曹操入座之後,又來一個年輕的帥氣小伙,坐下後一翹二郎腿,對羅貫中說:老羅啊,你給那麼多人那麼多技能,卻只給我一個制衡?羅貫中苦笑著說:權啊,這是無奈之舉。這時又從房頂傳來一聲大喝:既生瑜!何生亮?然後聽見撲通一聲,門外的呂蒙馬上沖進來對孫權說:周瑜大都督跳樓了。眾人馬上沖出去救周瑜,全劇終。

⑺ 查找羅貫中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的相關資料並寫下來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
1諸葛亮勤於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製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工具。並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鬥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後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力求速決;重視後勤,常年派官兵千餘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4.戰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後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更是廣布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曹操簡介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國譙縣(安徽毫縣)人,西漢相國曹參之後,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成為曹騰養子而改姓並繼承侯爵。在三國演義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盪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10萬軍隊,公元201年在倉亭(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公元208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成為東漢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於赤壁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以擊馬超,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葬於高陵。
曹操一生從陳留起兵到洛陽逝世,奮戰30餘年,參加大小戰役近50餘次,消滅了袁紹、袁術、劉表、張綉、呂布等割據勢力。曹操一生有諸多作品,為眾人稱道的《觀滄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敗袁紹後於河南延津縣附近所作,《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出他的高遠志向,公元208年冬於湖北漢口西南長江邊賦歌《短歌行》,抒發出他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心情。

魯肅(172-217),字子敬,東吳四英將第二位,文武全才。魯肅少年看出世道將亂,便苦練箭術。其後周瑜帶了幾百人從魯肅門前過,向魯肅借糧。魯肅當時前里有兩囤米,魯肅當時就借了一囤米給周瑜。周瑜十分感謝魯肅,後來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見了孫權,明確提出了與曹操、袁紹三分天下的想法,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日夜交談。208年,曹操南下,東吳分為主戰主和兩派。魯肅立主一戰,並主動前往江夏請諸葛亮過江,使孫權看到了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赤壁之戰中,魯肅以武將身份出戰,總領三軍,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赤壁之戰後,魯肅立主將荊州借給劉備,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寫字的筆嚇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臨死前向孫權推薦魯肅繼任都督。魯肅任都督後不久,劉備取西川成功,於是魯肅開始和關羽就荊州問題展開了斗爭。劉備大軍殺至公安,孫權也主張讓呂蒙迎敵。魯肅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與關羽談判,要求以湘水為界,歸還三郡。這就是著名的單刀會。這件事的真正英雄並非關羽,而是魯肅。在單刀會上,魯肅義正言辭,蜀方無言以對,只得割讓三郡。217年,魯肅病逝,年僅46歲,諸葛亮在成都為魯肅掛孝。孫權稱帝時感慨的說道:「昔日魯子敬就說過會有這一天,看來子敬真是有遠見呀!」
歷史上的魯肅,作戰時手不釋卷,是一代儒將。

答案補充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明於治而為相,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魯肅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閑。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⑻ 羅貫中和曹操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

後世學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