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物價的上漲與回落對產業投資有什麼影響
價格上漲對經濟的影響
1、價格傳導機制發生了新的變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上游商品價格上漲能否傳導到下游,主要取決於商品的供求狀況、供求彈性和產業鏈條的長短。一般地說,供求彈性小和供求銜接較好的產業,其傳導效應應比較明顯。相反,在供過於求或供求彈性大的領域,上游對下游的價格傳導只有通過更為漫長的供求關系的變動來實現。而北京乃至全國目前大部分工業消費品供過於求,其傳導過程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北京乃至昌平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4.2%,一直在高位運行,致使前8個月主要耐用消費品價格降幅呈逐月縮小的趨勢,表現出了一定的傳導性特徵。但由於市場競爭加劇,進入三季度後,這種趨勢就停止了。
上游產品價格持續上漲,但居民消費價格並未出現明顯的上漲現象,很明顯,在新的經濟增長周期,價格傳導機制發生了新的變化。
2、企業經濟效益受到較大影響
農產品價格傳導既快又充分,其供給缺乏彈性。近年來全國農產品欠收,存在供給缺口,決定了以農產品為起點的價格傳導效應十分明顯。糧食價格上漲21.3%,引起食品價格上漲5.9%,進而拉動了整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了0.4個百分點。
由於工業品價格傳導既慢又不充分。企業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而工業出廠產品價格漲幅大大低於原材料價格漲幅,極大的縮小企業的利潤空間,無疑造成了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更加困難;對農民而言,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沖減了糧價上漲帶來的好處;對居民而言,價格上漲則增加了居民的消費支出,尤其是使低收入群體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希望能幫到你。
㈡ 什麼是CPI具體的應用如何
什麼是CPI指數 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貨品及服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他稱為SERIE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http://www.financeol.com/2005/10-7/19391485476.html (CPI)是一個滯後性的數據,但它往往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CPI穩定、就業充分及GDP增長往往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目標。不過,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CPI的穩定及其重要性並不像發達國家所認為的那樣「有一定的權威性,市場的經濟活動會根據CPI的變化來調整」。近幾年來歐美國家GDP增長一直在2%左右波動,CPI也同樣在0%~3%的范圍內變化,而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首先是國內經濟快速增長,近兩年來GDP增長都在9%以上,CPI卻沒有多少波動,表面看來這可以說得上是「政府對經濟運行調控自如,市場行為反映十分理性」。二是一年之內CPI大起大落,前後相差幾個百分點;一般情況下,除非經濟生活中有重大的突發事件(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CPI是不可能大起大落的,所以2004年中國的CPI大幅波動有些異常。三是隨著CPI大幅波動,國內經濟一時間通貨膨脹率過高,民眾儲蓄負利率嚴重,一時間居民儲蓄又告別負收益,通貨緊縮陰影重現。這樣一種經濟環境令人擔憂,因此,如何理解CPI指數便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2月22日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1月份CPI指數同比上漲了1.9%,環比回落了0.5%,比去年最高月份回落了3.4個百分點。這個數字使得國內不少媒體紛紛發出警言,如加息是錯誤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放緩了、要警惕國內通貨緊縮再現等。CPI應該是民眾能夠切身體會到的東西,如生活消費品的價格是漲了還是跌了。事實上,身邊的消費品如電、車票、蔬菜、汽油、住房等,價格不斷在上漲,為什麼統計部門的數據卻正好相反呢?其實,現實的經濟並非如統計數據所顯示的那樣變幻莫測與隨意,也不像媒體所報道的那樣瞬息萬變、忽然通脹、忽然通縮,它本身有其發展的內在規定性。問題可能出在對CPI統計的理解上。 現實經濟生活與所公布的CPI數據為何全然相悖?我認為,國際油價、國內的工業品價格、交通運輸費用、環保監管加強所造成的企業生產成本上漲的因素沒有傳導到消費品上來,造成了1月份CPI統計數據的回落。 中國的CPI包括食品、衣著、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及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雜項商品與服務等八類,但近幾年來民眾消費所佔比重最大、價格上漲最厲害的消費支出項目並沒有包括在CPI中,如民眾教育消費、醫療保險、住房消費等。舉個例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指數之中,我國居住類人均年支出僅700元左右,而這些費用僅夠支付每個家庭的水電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這個數字甚至還不夠,至於住房消費中的物業管理費、房租、購房消費等項目就更沒有包括在其中了。事實上,這幾年國內經濟持續發展最大的動力是個人住房消費,如果不把它包括到整個社會的總消費中,那麼這個數字能反映整個社會真實的消費水平嗎?如果這個比重無法反映在CPI中,那麼CPI又如何反映真實的消費價格水平呢? 有研究者認為,房地產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其價格上漲是不可逆轉的,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可能呈現剛性上升趨勢的房地產價格並不足以作為貨幣政策的決策依據,在供求對價格信號的變化並不十分敏感的經濟結構中就更是如此。也就是說,CPI變化根本就不需考慮住房消費價格變化的因素。現在我要問的是,住房是消費品還是投資品?如果住房是消費品,住房消費的價格指數不反映到CPI中,那麼這種CPI肯定是失真的,不足以成為政府貨幣政策的依據;如果住房是投資品,假定房地產投資收益率很高,那麼房地產業必然會吸引許多人及資金的進入,這會推高房地產投資資金的價格(但如果利率管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容易產生泡沫。目前,不少人認為國內房地產沒有泡沫,市場火爆的原因在於個人房地產需求過大而非投資過高。按照這個推論,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基本上是以住房消費為主導的,這樣一來,住房消費價格不計算在CPI之內也就沒有道理了。 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漲必然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產品價格快速上漲、投資過熱,如鋼鐵價格盡管在2004年宏觀調控時有所回落,但很快就回升了,近幾個月來上漲勢頭更是迅猛。還有電力、煤炭、運輸、能源等行業,價格上漲的勢頭也不減。這么多行業產品的價格上漲,為什麼沒有傳導到最終消費品上去?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統計剔除了住房價格上漲的因素,從而掩蓋了價格傳導機制的正常性。因此,用失真的CPI來判斷國內通脹率的高低,並以之為利率變化的依據,在根本上是不可取的。目前國內的利率為什麼這么低、房地產投資為什麼如此火熱、民眾的購房需求為什麼如此旺盛,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失真的CPI指數來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阻礙了國內銀行利率調整。 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即使CPI能夠很好地反映居民消費價格,它也只是央行貨幣利率調整中考慮的一個因素而已,從更多的角度來看,國內利率提高的條件早已水到渠成了,如美元加息、民眾儲蓄的變化、民間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等。從央行最近發布的數據來看,1月份國內儲蓄存款同比少近3000億元,銀行存款的減少不僅表明了銀行資金的流動性減少,銀行「短存長貸」的結構性問題進一步惡化,而且說明了對利率的管制使得大量資金進入了體制外循環,市場利率大大高於政府管制利率。可以說,目前經濟生活中許多扭曲的現象都與國內CPI失真有關聯。 更為重要的是,在國際上,那種「逆風向而動」(即利率變化看CPI等經濟數據的變化)的貨幣政策早已過時了,如今的美國貨幣政策操作早就脫離了這種過時政策而轉向追求一種「中性」的貨幣環境。這里的中性貨幣政策指的是使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貨幣政策,換句話說,就是一種保證貨幣因素不對經濟運行產生影響,從而保證市場機制可以不受干擾地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貨幣政策。正是出於這樣一種貨幣政策理念,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才連續多次加息,對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擔心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變化實現一種市場均衡的復歸才是最重要的考慮。 2005年中國將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從已有的信息來說,這種貨幣政策已開始向中性貨幣政策靠近,開始考慮如何為微觀經濟主體創造好的市場環境。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以過時的CPI權重作為市場活動及政府政策的參考,自然無法真正地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因此對CPI權重的修正是題中之義。目前通行的CPI所包含的信息含量是十分有限的,我們不僅需要對它進行更詳細的分類與權重修正,而且還應該向社會開放統計指標的編製程序,提高統計流程透明度,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市場的經濟活動及政府的政策分析提供更有效的參考數據與服務。
㈢ 請問PMI(或ppi)與cpi之間相互的傳導機制是什麼樣的謝謝…
你好,我們一般說的傳導機制是指消費品的價格傳導機制,從PPI(生產者價格指數)到CPI(消費者價格指數)有兩中途徑:
其一、企業生產者的原材料、工資價格上漲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提高,那麼企業盈利空間減小,為了保住既有的利潤,企業不得不在銷售的消費品上面進行加價(所謂的價格加成),進而導致一般消費品價格上升(CPI)上升;
其二、初級農產品的投入(肥料、農業工具等)價格上漲,導致初級農產品(比如做薯片的薯)價格上漲,和以上相似,又將導致食品類消費品價格上漲;
另外,PMI是某個領域的經濟或者整個經濟榮衰的衡量指數,一般以50為界,低則衰,高則榮。一般而言,當經濟趨向繁榮即超越50時,表明經濟走勢良好,如果大幅度超過50表明經濟過熱,供不應求,CPI則很可能隨之升高;相反,如果大幅低於50則表明有通貨緊縮的危險,CPI自然降低甚至為負數。
㈣ 近年中國通貨膨脹的原因
通貨膨脹(Inflation)一般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
在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如果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是穩定的,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麼通貨膨脹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很小。因為在這種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各種名義變數(如名義工資、名義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從而使實際變數(如實際工資、實際利息率等)不變。這時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的唯一影響,是人們將減少他們所持有的現金量。但是,在通貨膨脹率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會影響社會收入分配及經濟活動。因為這時人們無法准確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名義變數,以及他們應採取的經濟行為。
(一)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
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後,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願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後使投資減少。
(二)在僱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僱主而不利於工人
這是因為,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增長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即使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利潤的增加有利於刺激投資,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政府而不利於公眾
由於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名義工資總會有所增加(盡管並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實際工資水平),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達到納稅起征點的人增加了,有許多人進入了更高的納稅等級,這樣就使得政府的稅收增加。但公眾納稅數額增加,實際收入卻減少了。政府由這種通貨膨脹中所得到的稅收稱為「通貨膨脹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政府對公眾的掠奪。這種通貨膨脹稅的存在,既不利於儲蓄的增加,也影響了私人與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㈤ 原糖到原油的價格傳導機制
摘要 短期內國內外糖市均缺乏明顯的內生驅動,國際糖市困於依舊偏弱的需求,國內糖市困於居高不下的進口量和高企的庫存;但是內外的困局均為階段性的「至暗時刻」,後市有諸多值得期待的利多因素:1)巴西減產導致全球供需缺口帶來的價格支撐; 2)進口成本倒掛等待兌現; 3)高進口量的施壓在高昂成本下逐步放緩; 4)庫存壓力在減產的甜菜糖中釋放。
㈥ 簡述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內容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中介指標,進而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與作用機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從運用貨幣政策到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過程,貨幣傳導機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響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以及對經濟的貢獻。
一、1998年以來,針對國內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國內消費需求疲軟以及出現了通貨緊縮等突出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持續適當地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擴張性貨幣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從總體來講,沒有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fx678財經頻道。
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中介指標,進而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與作用機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從運用貨幣政策到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過程,貨幣傳導機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響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以及對經濟的貢獻。
三、貨幣政策從政策手段到操作目標,再到效果目標,最後到最終目標發揮作用的途徑和傳導過程的機能。貨幣政策分為制定和執行兩個過程,制定過程從確定最終目標開始,依次確定效果目標、操作目標、政策手段。
四、執行過程則正好相反,首先從操作政策手段開始,通過政策手段直接作用於操作目標,進而影響效果目標,從而達到最後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目的。在西方經濟學中,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大致可分為四種途徑,即:利率傳導機制、信貸傳導機制、資產價格傳導機制和匯率傳導機制
五、這種機制與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相適應。國家在確定宏觀經濟目標時,如經濟增長速度、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已經通過國民經濟綜合計劃將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總規模乃至該項指標的產業分布和地區分布包括在內。因此,中央銀行的綜合信貸計劃只是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六、中央銀行的政策工具惟有信貸計劃以及派生的現金收支計劃,在執行計劃時直接為實現宏觀經濟目標服務,這種機制完全採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通過指令性指標運作。其特點是:第一、方式簡單,時滯短,作用效應快;第二、信貸、現金計劃從屬於實物分配計劃,中央銀行無法主動對經濟進行調控;第三、由於缺乏中間變數,政策缺乏靈活性,政策變動往往會給經濟帶來較大的波動;第四、企業對銀行依賴性強,實際上是資金供應的大鍋飯。
㈦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M(貨幣供應量)E(產出)I(投資)Y(國民收入)的英文分別是什麼
貨幣供應量(money supply;supply of money)、產出(equilibrium)、投資(investment)、國民收入(Yield)
1、貨幣供應量(money supply;supply of money)
亦稱貨幣存量、貨幣供應,指某一時點流通中的貨幣量。貨幣供應量是各國中央銀行編制和公布的主要經濟統計指標之一。現在中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是以天為基本單位,所謂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貨幣量實際上是吞吐貨幣的銀行每日營業結束之際那個時點上的數量。
2、產出(outputs、equilibrium)
產出是指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各種有用的物品或勞務,它們可以用於消費或用於進一步生產。產出主要用於消費或進一步加工生產的各種有用的物品和服務。我們來看看一塊比薩餅的「生產」。可口的比薩餅就是其產出。在教育中,有教養、有知識的公民則是產出。
3、投資(investment)
投資,指國家或企業以及個人,為了特定目的,與對方簽訂協議,促進社會發展,實現互惠互利,輸送資金的過程。又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
4、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Yield)
是指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在一定時期所創造的價值,是一國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生產要素所得的報酬,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等的總和。
(7)價格傳導機制FTP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從政策手段到操作目標,再到效果目標,最後到最終目標發揮作用的途徑和傳導過程的機能。貨幣政策分為制定和執行兩個過程,制定過程從確定最終目標開始,依次確定效果目標、操作目標、政策手段。
執行過程則正好相反,首先從操作政策手段開始,通過政策手段直接作用於操作目標,進而影響效果目標,從而達到最後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目的。 在西方經濟學中,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大致可分為四種途徑,即:利率傳導機制、信貸傳導機制、資產價格傳導機制和匯率傳導機制。
㈧ 一般認為貨幣政策傳導的基本環節包括
貨幣政策傳導一般有三個基本環節,其順序是: ① 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操作, ② 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到企業、居民等非金融部門的各類經濟行為主體。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中央銀行的政策操作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對各類經濟行為主體的消費、儲蓄、投資等經濟活動產生影響; ③ 從非金融部門經濟行為主體到社會各經濟變數,包括總支出量、總產出量、物價、就業等。
貨幣政策從政策手段到操作目標,再到效果目標,最後到最終目標發揮作用的途徑和傳導過程的機能。貨幣政策分為制定和執行兩個過程,制定過程從確定最終目標開始,依次確定效果目標、操作目標、政策手段。執行過程則正好相反,首先從操作政策手段開始,通過政策手段直接作用於操作目標,進而影響效果目標,從而達到最後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目的。在西方經濟學中,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大致可分為四種途徑,即:利率傳導機制、信貸傳導機制、資產價格傳導機制和匯率傳導機制。
㈨ 價格是怎麼樣傳導的
由於價格傳導機制,價格的變動主要有供給與需求來影響,供給需求存在於消費品上面,最先影響的就是人們直接消費的產品,由消費者→企業生產部門→原料供應商→農產品市場→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