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康熙年間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原因是什麼
1793年6月馬戛爾尼率領的使團就已經到達天津港。由欽差大臣親自到天津接待。此時正是夏天,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內避暑,於是便讓欽差大臣護送馬戛爾尼等使者去避暑山莊覲見。但是外交活動還沒有開始,禮節的問題就已經發生。清朝政府強烈要求馬戛爾尼他們按照附屬國的禮儀行中國的三跪九叩大禮。但是馬戛爾尼認為這是一種侮辱歧視的行為。關於利益的紛爭從天津一直到承德都沒有妥協,乾隆皇帝聽到後十分生氣,對英國使者不予理睬。這便是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原因。
馬戛爾尼認為,英國與清朝是兩個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並且馬戛爾尼是英國的使臣,是來給乾隆皇帝祝壽的。但是在大清國方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認為天下萬國都是大清的附屬國,萬國仰視大清國。天下沒有人可以和大清皇帝平起平坐,就算是英國皇帝親自來也得下跪。乾隆皇帝直接避而不見,讓馬戛爾尼很苦惱,為了這次來到中國的協商成功,英國全國准備了很長時間。所以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原因一直是中英兩國之間的隔閡,觸怒了乾隆皇帝,這次訪華也就不歡而散。
2. 為什麼在1793、1816年兩次英國使團訪華都失敗了
就像二樓所說,英國使團的最初訪華是有誠意的,而且那時候是康熙,乾隆時期,屬於清朝的鼎盛時期,英國也是很尊重清政府的。但是因為鼎盛,滿清的人根本看不起老外,自以為中國是世界的核心,不跟他們合作也無大礙,吃虧的是老外。為什麼閉關自封也有這個原因。如果訪華成功了,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就會徹底的改變。也不會被外人欺負那麽久
3. 乾隆時期馬噶爾尼使團訪華,最終卻不歡而散的原因是什麼
馬噶爾尼來訪華其實是很大規模的一個活動,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外交活動,但是並沒有得到成效。看起來似乎是他們的價值觀和外交思路不一致,不契合導致的,其實是當時乾隆時期有一個很落後的政治觀念,認為自己是最至高無上的。
結果他們使團來了之後發現乾隆那個時期對他們外國的使者非常的嚴苛。他們來之後發現這種制度非常的奇怪,也不如他們想像的這種完美,所以這次肯定會失敗。假若乾隆接受馬噶爾尼的提議,我想當時清朝應該可能會學到一些英國的科學技術,至少也不會把這種封建的形式保留這么久,至少眼界會更寬闊,發展會更順利,不會被英美所侵略。
4. 喬治·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始末是怎樣的呢
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正式任命喬治·馬加爾尼為正使,喬治·司當東為副使,以祝賀乾隆帝80大壽為名出使中國,這是西歐國家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正式使節。攜隨員175人,其中包括天文數學家、藝術家、醫生,和95名衛兵,並由軍船護送。因為此訪由東印度公司力主,所以費用由東印度公司承擔。為展示大英帝國的文明,攜帶了價值約13124磅的禮品,包括天文地理儀器、圖書、毯氈、軍用品、車輛、船式,總計600箱,俱為用心選購,可謂費了一番心思。
1793年8月,馬戛爾尼一行抵達北京。8月5日,也就是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國使團乘坐一艘六十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奉命在此等候的天津道喬人傑和通州協副將王文雄上船迎接,並備菜蔬酒肉為使團接風洗塵。到達天津,受到直隸總督梁肯堂的歡迎。
8月9日,使團離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時,與中國禮部官員發生禮儀爭執。9月2日,又離北京赴承德避暑山莊晉見乾隆帝,途中參觀了長城。9月13日,使團抵達熱河,向中國政府代表和珅遞交了國書,並同其就禮儀問題再度發生爭執。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英國作為獨立國家,其使節行單膝下跪禮,不必叩頭。
9月21日,使團從熱河回到北京。10月7日,和珅向使團交呈了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禮。使團離開北京,經京杭大運河往杭州等地參觀。在游歷了中國東部之後,11月9日,使團抵達杭州,12月9日抵達廣州,兩廣總督在廣州送行。
之後,使團在澳門停留了一段時間,並於1794年3月17日離開中國,9月6日回到英國朴次茅斯軍港。馬戛爾尼的隨員安德遜說:「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
馬戛爾尼和他的隨員後來撰寫了大量的回憶錄,成為了歐洲研究清朝的珍貴資料。在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時,他認為是翻譯水平過低造成的。
乾隆對馬戛爾尼使團總體印象不好,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他們不是專門為祝壽而來,是另有所圖;其二,在馬戛爾尼到訪中國的同時,清朝逮捕了一個廓爾喀族間諜,得知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統治權,乾隆意識到英國對喜馬拉雅山外構成了威脅。所以,英使來訪乾隆的感受就是兩個字:威脅!
5. 清朝康熙年間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原因是什麼
根據記載,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原因有許多,但是最終導致馬戛爾尼訪華失敗,是因為中英禮節問題,往大里說就是中國和英國的主權問題。
根據歷史記載,1793年6月馬戛爾尼率領的使團就已經到達天津港。由欽差大臣親自到天津接待。此時正是夏天,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內避暑,於是便讓欽差大臣護送馬戛爾尼等使者去避暑山莊覲見。但是外交活動還沒有開始,禮節的問題就已經發生。清朝政府強烈要求馬戛爾尼他們按照附屬國的禮儀行中國的三跪九叩大禮。但是馬戛爾尼認為這是一種侮辱歧視的行為。關於利益的紛爭從天津一直到承德都沒有妥協,乾隆皇帝聽到後十分生氣,對英國使者不予理睬。這便是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原因。
馬戛爾尼認為,英國與清朝是兩個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並且馬戛爾尼是英國的使臣,是來給乾隆皇帝祝壽的。但是在大清國方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認為天下萬國都是大清的附屬國,萬國仰視大清國。天下沒有人可以和大清皇帝平起平坐,就算是英國皇帝親自來也得下跪。乾隆皇帝直接避而不見,讓馬戛爾尼很苦惱,為了這次來到中國的協商成功,英國全國准備了很長時間。所以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原因一直是中英兩國之間的隔閡,觸怒了乾隆皇帝,這次訪華也就不歡而散。
18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因為工業革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然而中英兩國的貿易卻是完全閉塞的,中國唯一的通商口岸廣州,已經不能滿足英國的需求。到了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政府派遣馬戛爾尼擔任使者率領英國使團訪問中國,馬戛爾尼打著慶祝乾隆皇帝83歲生辰的旗號,為打開中國國門鋪墊道路,這也是馬戛爾尼訪華的目的。
馬戛爾尼使團的訪華的種種行為,都是為了達到馬戛爾尼訪華的目的。馬戛爾尼訪華期間,英國與清王朝高層談判,爭取英國在與清王朝的貿易中獲取更多的利益,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並且積極拓寬中國市場,打開中國國門。其實馬戛爾尼訪華的目的還包括馬戛爾尼是一名間諜,刺探中國的相關情報,提前預估一下中國的綜合國力,研究中國是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強盛,為英國的下一步動作提供情報。
英國對馬戛爾尼訪華十分重視,進行了十分完善的准備。首先馬戛爾尼就是一個經驗十足的外交官,也是一位徹底的殖民主義者。馬戛爾尼擔任過英國在俄國的外交官,並且與俄國簽訂了對英國十分有利的條約。而且使團乘坐的軍艦也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都是當時英國的頂尖船艦。總的來說馬戛爾尼訪華的目的有著軍事、政治和經濟多種目的,也是英國殖民和經濟擴張活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馬戛爾尼訪華影響十分深遠,史料記載馬戛爾尼訪華是一次失敗的經歷。馬戛爾尼訪華影響最直接的就是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和對中國的態度。當時清朝軍事十分落後,馬戛爾尼都看在眼裡,並且看透清政府的軍事實力。並且清朝落後的封建體制和官僚制度危機重重,馬戛爾尼看破清政府的問題所在。當時清政府正處在所謂的康乾盛世,從上到下都十分自負,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這群歐洲使者卻看出中國早已外強中干。
馬戛爾尼訪華影響,第二點就是為1840年的鴉片戰爭埋下伏筆。馬戛爾尼訪華之後,歐洲人徹底改變對中國的看法,認為中國早已不堪一擊。並認為中國統治者頑固不化,只有動武才能打開中國的大門,派遣使團禮貌謙虛的對待中國已經沒有任何作用。而且當時英國正在實行對印度的全面殖民,財政正在虧損,為了盈利必須和中國開展貿易,面對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只能侵略。
馬戛爾尼訪華影響的第三方面就是因為乾隆王朝的愚昧無知與自負,徹底讓中國失去全面融入世界的機會。馬戛爾尼訪華的實質就是當時兩個世界超級大國的第一次近距離的交流。史學家稱如果清政府能夠很好的把握住這次機會,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到了清朝晚期中國人民也不會承受那麼多的災難。
6. 乾隆皇帝接見英國使團,結果卻鬧出不少笑話嗎
在古代,神秘而又強大的東方,一直都是西方國家所痴迷嚮往的地方,但是由於東方和西方中間隔了一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以雙方一直都沒有真正的接觸過,都是通過奧斯曼土耳其進行中轉。後來,好不容易有個叫馬可·波羅的義大利人終於來到了正處於元朝時期的東方,並寫下了《馬可·波羅游記》這本書。
更令人可笑的是,馬戛爾尼這次出使,是打著給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所以乾隆皇帝還以為英國與其他番邦小國一樣,都是爭著來給自己「上貢」的;事後,還讓宮廷畫家畫了一幅《萬國來朝圖》,其中荷蘭、英吉利、法蘭西等歐洲國家使節都位列其中,當真是「夜郎自大」。
而且在此次事件中,乾隆皇帝還說了一句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日用有資,並沾余潤。」簡單來說,就是我大清朝物產豐富,根本不需要你們的東西,如今是可憐你們,才和你們通商的。當真是「霸氣」啊!
7. 1793年英使訪華,乾隆用了什麼辦法,造成40年後,清王朝雪崩
1793年英國訪華,但是乾隆用了三招把人家趕走了,40年後英國用鴉片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中國一步步沒落起來,最後中國被人家殖民化,用武力強制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是中國悲慘近代史的開端。
這三招實屬下策,不僅使中國將自己的沒落完全暴露了出來,還得罪了人家,為日後侵略埋下了伏筆。
8. 哪位英國使節曾於1816年率團訪華,但因為禮節紛爭而未能謁見嘉慶帝
英國使節曾於1816年率團訪華,但因為禮節紛爭而未能謁見嘉慶帝?
個人理解:乾隆時候的馬戛爾尼 與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國再次派出的阿美士德為團長,兩次失敗,根本原因不是理解問題,而是英國要在中國打開市場,要一個香港之類的貿易基地,這是侵犯中國主權行為,乾隆和嘉慶當然不會同意,這才是失敗的真正原因。鴉片戰爭,英國才得到了「香港」。但是,國內外的歷史學家基本都在歪曲這段歷史,似乎清朝僅僅因為禮儀而讓中西交流失敗,這完全是謊言,目的無非是醜化清朝,抬高西方人的優雅和開放,以及為儒教導致中國落後找借口。
關於乾隆時候的馬戛爾尼,參見「和珅傳」
----------------
白蓮教的戰事尚未結束,東南沿海的蔡遷又掀起滔天巨浪,大清王朝已經到了國無寧日的地步。蔡遷系何人?竟能在東南沿海一帶掀起滔天之浪?據史書記載,蔡遷是福建同安人。在海邊長大的蔡遷,對在海上謀生自然非常熟悉。兼之此人很有組織能力,很快就拉起一夥人,到福建一帶的洋面上去闖盪、去劫掠。
而乾隆以來人口的激增(到乾隆六十年全國人口已接近3億),則把越來越多的難以謀
生的人擠到海盜的隊伍中。
因而自乾隆末葉,一支支海盜出沒在閩、浙、粵洋面。
由於清政府正忙於同白蓮教的戰爭,根本就無暇顧及東南沿海地區,數千里的洋面竟然有海無防!蔡遷掌握幾十艘配有大炮的戰船,控制著福建海域,所有進出口的商船都必須向蔡遷一夥交納通行稅,出海船每隻400元,進口船每隻800元,儼然成為海上一霸。
而在廣東海域為患的則是林阿保、總兵保、郭學顯、鳥石、鄭乙等團伙。
面對海盜的猖獗,清王朝只能「專力防守海口」,對於官府運鹽船及商船派軍隊護送,至於粵、閩、浙洋面則聽任海盜橫行。
清王朝遲遲不能平定海盜的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官軍缺乏同海盜匹配的戰船—— 「兵船不得力」;其二是海盜能從沿海地區得到物資上的接應——海賊無兩載不修之船,亦無一年不壞之杠料,桅柁折則船為虛器,風篷爛則寸步難行……一回閩地,裝篷�(xun,烤)洗,煥然一新,糧葯充足」;其三則是海上作戰受風勢的影響—— 「海中剿敵,全憑風力,風勢不順,雖隔數十里,猶隔數千里,旬日尚不能到也。
是故海上之兵,無風不戰,大風不戰,大雨不戰,逆風逆潮不戰,陰雲蒙霧不戰,日晚夜黑不戰。
颶期將至、沙路不熟、賊眾我寡、前無泊地皆不戰也。
及其戰也,勇力無所施,全以大炮相轟擊,船身顛盪,中者幾何?我順風而逐,賊亦順風而逃,無伏可設,無險可扼,必以鉤鐮去其皮網,以大炮壞其柁牙篷胎,使船傷行遲,攻之,賊窮投海,然後獲其一二船,而余船飄然遠矣。」皇後不禁一聲長嘆,她似乎都聽到把澎澎的濤聲與隆隆的炮聲……內憂外患一起襲來,萬里洋面再也不能成為大清王朝的天然屏障了。
滔滔海水不僅成為海盜的棲身地,也成為西方炮艦乘風破浪的載體,英國的艦隊已經頻頻出沒在清帝國的水域。
嘉慶七年(1802年)二月,英國以防止法國佔領澳門為借口,派六艘軍艦抵達澳門,經過清政府的交涉,英軍艦才於六月開走。
嘉慶十三年(1808年)七月,九艘英國軍艦在澳門再次登陸,接著又闖入黃埔、廣州。
兩廣總督吳雄光以斷絕貿易、封鎖進澳水路、切斷糧食、蔬菜的供給作為同入侵者斗爭的手段,由於當時的英國正同法國交戰,不可能抽出更多的兵力用於遠東,遂在佔領澳門四個月後撤離。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閏六月,由阿美士德(原英國駐印度總督)率領的英國使團再次訪華,同乾隆年間訪華的馬戛爾尼一樣試圖打開清帝國的大門,把清帝國變成英國的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
阿美士德一行閏六月十九日抵達天津。
皇後的兄弟和世泰公爵是接待英國使團的負責人,從這一任命也可以看出嘉慶皇帝對此次中英外交接觸的重視。
然而對雙方來說覲見禮節再次成為爭論的焦點,阿美士德拒絕向嘉慶行雙膝跪地的磕頭禮。
覲見禮節,在馬戛爾尼訪華時就成為一個爭論的焦點,實際上一直到乾隆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接見馬戛爾尼,英方也沒能按照乾隆的要求行「雙腿跪」的禮節,乾隆為此相當不快。
嘉慶比他的父親還要固執,甚至派和世泰到通州去教阿美士德等人「習禮」,說白了就是學磕頭。
從閏六月二十七到七月初六整整習了八天的禮,依然沒有解決磕頭的問題,到不是磕頭難學,而是英國使團不能接受,彼此一直僵持不下。
和世泰不願讓皇帝失望,他想像當年和�那樣,安排皇帝同阿美士德等人見面,即使英國使團來個單腿跪,皇帝也不能當場發作。
於是在初六晚上他陪同阿美士德等從通州趕往圓明園,並安排在初七早晨謁見嘉慶。
皇帝已經端坐在殿中等待接見,可連夜的趕路已經搞得阿美士德疲憊不堪,更何況公使的禮服、英國使團的禮物都還在路上……一方面是皇帝在等候,另一方面是阿美士德拒絕謁見……做了蠟的和世泰只得編了個善意的謊言——阿美士德病了,而當嘉慶表示可以接見副使時,和世泰則說副使也病了,謊話說到這份還能騙得了誰!盛怒中的嘉慶令英國使團返回廣州,鴉片戰爭之前清、英之間最後一次外交接觸尚未開始就已經結束。
和世泰的確有負聖望,把事情辦砸了,可英國使團為什麼在從通州出發時不把正使、副使的禮服以及禮物一同帶上?對英國使團的做法,皇後實在感到不能理解;對英國政府派出使團的目的,她更感到困惑……
9.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以失敗告終,為何說卻為鴉片戰爭的爆發埋下禍根呢
大約在馬戛爾尼訪華前幾年時間,法國傳教士錢德明曾給自己的妹妹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一句話:“乾隆皇帝有遣使臣至法見路易十六世之計劃, 德明將隨使行。法國王室似甚期待使臣之來。”
然而又因為什麼原因擱淺了呢?其實也很好理解,那就是1789年開始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嚴重影響了兩個帝國之間的交往,要知道新生的法蘭西共和國是很難接受另外一個帝制國家的使節的,況且這個國家又是在當時被一黑再黑的“東方專制王朝”。
無論乾隆皇帝知不知道法國大革命,清廷沒落和屈辱的近代史卻無法改變。歷史的慣性使得整個帝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著對外來事物的抗拒和盲目,即便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朝野上下也沒有對西方國家進行清晰有效的認識,這樣的歷史慣性讓中國在列強侵略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錯失發展的機會,最終淪為世界恥笑的“東亞病夫”。
乾隆皇帝給他兒孫留下的,也並非一個鐵打的江山,罪魁禍首也有他自己的責任。他把西方的新知當做娛樂的把戲,帝國一貫的愚民政策讓他覺得將這般新知傳播給老百姓簡直是一個禍害。
10. 馬格爾尼訪華:只因英國不願三拜九叩,釀成清朝與世界脫軌的悲劇嗎
一切進程就像想像中的進行,但是在接觸的過程中,英國的使團同中國方面發生了一些沖突,那就是禮儀上的爭執。當時中方希望外賓按照中國三拜九叩的方式,來與中國君主交流,但是英國方面對此表示拒絕。
當時清朝內部的形勢也是不容樂觀,朝中的黨派爭端相對也是非常嚴重,而乾隆的個人性格也是導致這次訪華失敗的主要原因。當時的清朝雖然暗藏危機,但是從表面上看,人口過億,經濟強大,並沒有將目光放到海外。
而馬嘎爾尼回到英國之後,認為因為翻譯做的不夠好,才導致了這次訪華的失敗。乾隆皇帝或許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怎麼也看不上的英吉利,最終是通過罪惡的鴉片貿易,還有堅船利炮,實現了當初向他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