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勇敢的心>>中的主角威廉·華萊士在歷史上確實存在嗎
威廉·華萊士在歷史上是確實存在的。
生平概述:
威廉·華萊士(英語:William Wallace,蓋爾語:Uilleam Uallas)生於1257年,是一名蘇格蘭騎士,後來成為了蘇格蘭獨立戰爭的重要領袖之一。1297年,他在斯特靈橋戰役(Battle of Stirling Bridge)中擊敗英格蘭軍隊。之後,他被指定為蘇格蘭護國公,直到1298年7月在福爾柯克戰役(Battle of Falkirk)中失利。1305年8月,華萊士在格拉斯哥附近的Robroyston被英格蘭人擒獲。英格蘭國王長腿愛德華(Edward Longshanks)下令對他嚴刑拷打之後,將他以叛國的罪名斬首。
華萊士死後,他的聲名遠揚,超出了他的故鄉的范圍。他成了蘇格蘭獨立戰爭的一個標志性人物。蘇格蘭人視其為民族英雄,在不列顛有好幾座華萊士 的紀念碑和塑像。
如下圖為愛丁堡的華萊士像。
另外,歷史上」勇敢的心「其實並不是指威廉·華萊士,而是與他同時期的另一位蘇格蘭領袖——後來成為蘇格蘭國王的羅伯特一世(英語:Robert the Bruce,蓋爾語:Roibert a Briuis)。
『貳』 是不是有個生物學家叫華萊士
傳統的說法是,華萊士是達爾文的堅定支持者,在有些方面甚至超過了達爾文。後來有人說達爾文是抄襲華萊士的。
華萊士,A.R.
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
[]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者,與共同提出自然選擇學說,動物地理學的奠基人。1823年1月8日生於英國,1913年11月7日去世。因家境貧寒,14歲就輟學,當了他哥哥的測量助手,學會了繪圖,他對植物感興趣,採集過植物標本,有一些植物學知識。1844年,他在一所學校當教師,結識了英國昆蟲學家H.貝第斯並受其影響,從此對採集蝴蝶和甲蟲很感興趣。1848~1852年,他和貝第斯一同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採集熱帶標本。此後19年他成了職業的博物採集者並靠出售標本為生。從1854~1862年他獨自在馬來群島採集標本。他沒有受過大學教育,主要靠自學。
華萊士原是一個基督教徒,相信特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在廣泛地接觸了動物界和植物界以後,才認識到物種是可變的。1855年,當他在婆羅洲(現名為加里曼丹)的沙撈越時,發表了《論控制新物種發生的規律》的短文。在文章里他說:「每一物種的出現都與早已存在的密切相近的物種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一致的」,已表現出明確的進化觀點,但對進化機制尚一無所知。1858年2月,他在南洋的馬六甲島患瘧疾中,思考人類進化問題,想起所讀過的T.R.馬爾薩斯《人口論》,從而得到啟發想到「最適者生存」的道理。他隨即寫了《論變種極大地偏離原始類型的傾向》的論文。提出以自然選擇原理來說明物種的起源,並立即把文稿寄給達爾文。達爾文於1858年3月9日收到,即按照華萊士的要求,把文稿轉給地質學家C.萊爾,經過萊爾和植物學家J.D.胡克的安排,把達爾文和華萊士有關進化學說的論文共同於1858年 7月1日晚上在倫敦上宣讀,惜於當時沒有引起重視。引起激烈爭論的是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
華萊士很贊許《物種起源》,並認為只有達爾文才能提出如此豐富的論據和雄辯的邏輯來論證生物的和自然選擇學說,並使進化觀點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他的進化觀點與達爾文的並不完全一致,特別是在問題上更是如此。他與亞馬孫流域和馬來群島的未開化人有廣泛的接觸,有根據地認為全世界的人都是一家,未開化的人在智慧上不亞於文明的人,只是他們的文化落後罷了。
他認為人類和動物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對人類肉體,他與達爾文一樣,認為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但對智慧,他認為不可能由自然選擇來決定,而是由非生物學因子即超自然的力量上帝干預決定的。他也不同意達爾文的性選擇學說。他認為雌鳥不漂亮對生存有利,只是自然選擇而不是性選擇的結果。
達爾文逝世後,在英國大力宣傳達爾文主義的是他和J.赫胥黎。他於1886~1887年應邀到美國去巡迴講學,大力宣傳進化論。
對動物地理分布,華萊士有重要貢獻。他根據哺乳類的分布情況,把全世界的動物分布劃為若干區,各區有自己的特點。他提出位於龍目島和里巴島之間有一條深溝,溝以東是澳大利亞區的動物類型,溝以西是亞洲區的動物類型。他所發現的這條線(即華萊士線)以及動物地理的分布區域,到現在仍然大部分有效。
『叄』 急求阿爾弗雷德·R·華萊士的相關資料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生於英國一個醫生的世家,他的家人希望他秉承家族的傳統,從事醫學事業。18世紀20年代,達爾文在Edinburgh的醫學院學習,但由於他對自然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因此而退學。19歲,達爾文的家人把他送到Cambridge去學習神學,希望他成為一個鄉村牧師,這樣,他可以繼續他對博物學的愛好而又不至於使家族蒙羞,但是達爾文對自然歷史的興趣變得越加濃厚,完全放棄了對神學的學習。在Cambridge期間,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Henslow和著名地質學家Sedgwick,並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訓練。
1831年夏天,達爾文在Henslow的推薦下,一名不拿任何報酬的博物學家身份隨英國海軍探測船「貝格爾號」參加了歷時5年的環球考察,所見所聞對其生物進化思想、自然選擇學說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859年發表了《物種起源》一書,用大量的事實證明了生物變異的普遍性、變異與遺傳的關系,提出了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學說,系統地論述了物種形成的機制。該書的發表標志著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形成,引發了近代最重要的一次科學革命,因而達爾文被稱為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
艾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1823-1913)(下文為英文翻譯,只是大概)與達爾文齊名,進化論的第一位發現者.
進化論者的起源 (1823-1848)
艾佛烈 Russel 華萊士 、英國自然主義者、進化論者、地理學者,人類學家和社會的批評家和理論家, 在 Usk, Gwent 出生 1823 年一月 8 日。 (從前, 和在華萊士的出生,Monmouthshire 的時候) 他是九個湯姆斯 Vere 華萊士和瑪麗安妮 Greenell 的孩子的四個兒子的第三個和第八,一對謙遜方法的中產階級英國夫婦。 較年長的華萊士是蘇格蘭降落;(據說, 帶領回到中古的時代的出名威廉華萊士的線) Greenells 是住在區域長達數世代之久的一個相對不顯著又值得尊敬的英國家庭。湯姆斯華萊士為法律 (而且實際上宣誓就職當一位代理人在 1792 年) 訓練但是從不練習了, 來自固定他休閑的生活他的成人期的最初十五年的遺傳的財產的收入。藉由很快地被改變的 1807件事物的他的婚姻, 然而, 和他被迫會變成一次長連續的相對不成功的冒險事物的第一個, 包括文學雜志的出版。
年輕的艾佛烈的孩童時期是快樂的, 但是有時困難的為錢的缺乏。 他的五個較年長的姊妹中的四個沒有住超過二十歲-二,而且華萊士他自己不總是在健康之中最好的方面。 他發現在 Hertford 的他叄加的語文小學相當沈悶, 但是暫時是暗中叄與的至許多好閱讀材料, 他的父親身為數年的一個城鎮圖書館員。 大約 1835個年長的華萊士被詐取出他的剩餘財產,而且家庭落在真的苦頭; 年輕的華萊士被迫在聖誕節 1836 左右從學校撤回而且被送到倫敦了和他的較年長的兄弟住宿約翰。 那跟著發生好幾個月經驗是緊要關頭的對他的將來智力的發展,當做那裡,他首先接觸到烏托邦社會主義者羅勃特歐恩的支持者了。 在他的自傳中我的生活,他回憶他甚至曾經聽到歐恩他自己說; 以弟子來說從在他上的那點會描述他自己。
在 1885 後期內,華萊士被邀請了在麻薩諸塞州的羅威爾學會的達爾文學說上給一系列的演講。 一經這義務被履行他了會自由安排如他的其他演講可能願。 六個月在 1886 後期內和早的 1887 他主要地在鄰近他遇到了筆記的數不盡個體的波士頓、紐約和華盛頓特區停留, 向上到而且包括克里夫蘭總統。 在 1887 四月初,他在整個國家宣布, 到達加州在遲的梅那年。 他與他的較年長的兄弟一起重聚約翰的那裡, 他沒有見到長達將近四十年之久。 他假期了而且演講了好幾個星期; 他的發表之一是關於招靈論的談話有資格的 '如果男人一鋼模, 他不將嗎活的再?'(S398)--或許他曾經給予的獨身者大部分成功的演講。
。
『肆』 求科學家故事
愛迪生 (1847-1931)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AlvaEdison )是位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迪生於1847年 2月11日誕生於美國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蘭小市鎮。父親是荷蘭人的後裔,母親曾當過小學教師,是蘇格蘭人的後裔。愛迪生7歲時,父親經營屋瓦生意虧本,將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倫北郊的格拉蒂奧特堡定居下來。搬到這里不久,愛迪生就患了猩紅熱,病了很長時間,人們認為這種疾病是造成他耳聾的原因。愛迪生8歲上學,但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就被老師斥為「低能兒」而攆出校門。從此以後,他的母親是他的「家庭教師」。由於母親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對讀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不僅博覽群書,而且一目十行,過目成誦」。8 歲時,他讀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狄更斯的著作和許多重要的歷史書籍,到9 歲時,他能迅速讀懂難度較大的書,如帕克的《自然與實驗哲學》。10歲時酷愛化學。11歲那年,他實驗了他的第一份電報。為了賺錢購買化學葯品和設備,他開始了工作。12歲的時候,他獲得列車上售報的工作,輾轉於休倫港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之間。他一邊賣報,一邊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圖書館看書。他買了一架舊印刷機,開始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驅報》,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車上印刷的。他用所掙得的錢在行李車上建立了一個化學實驗室。不幸有一次化學葯品著火,他連同他的設備全被扔出車外。另外有一次,當愛迪生正力圖登上一列貨運列車時,一個列車員抓住他的兩只耳朵助他上車。這一行動導致了愛迪生成為終身聾子。
1862年8月,愛迪生以大無畏的英雄氣魄救出了一個在火車軌道上即將遇難的男孩。孩子的父親對此感恩戴德,但由於無錢可以酬報,願意教他電報技術。從此,愛迪生便和這個神秘的電的新世界發生了關系,踏上了科學的征途。
1863年,愛迪生擔任大幹線鐵路斯特拉福特樞紐站電信報務員。從1864年至1867年,在中西部各地擔任報務員,過著類似流浪的生活。足跡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韋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辛辛那提、那什維爾、田納西、孟斐斯、路易斯維爾、休倫等地。
1868年,愛迪生以報務員的身份來到了波士頓。同年,他獲得了第一項發明專利權。這是一台自動記錄投票數的裝置。愛迪生認為這台裝置會加快國會的工作,它會受到歡迎的。然而,一位國會議員告訴他說,他們無意加快議程,有的時候慢慢地投票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從此以後,愛迪生決定,再也不搞人們不需要的任何發明。
1869年6月初,他來到紐約尋找工作。當他在一家經紀人辦公室等候召見時,一台電報機壞了。愛迪生是那裡唯一的一個能修好電報機的人,於是他謀得了一個比他預期的更好的工作。10月他與波普一起成立一個「波普——愛迪生公司」,專門經營電氣工程的科學儀器。在這里,他發明了「愛迪生普用印刷機」。他把這台印刷機獻給華爾街一家大公司的經理,本想索價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氣說出口來。於是他讓經理給個價錢,而經理給了4萬美元。
愛迪生用這筆錢在新澤西州紐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廠,專門製造各種電氣機械。他通宵達旦地工作。他培養出許多能乾的助手,同時,也巧遇了勤快的瑪麗,他未來的第一個新娘。在紐瓦克,他做出了諸如蠟紙、油印機等的發明,從1872至1875年,愛迪生先後發明了二重、四重電報機,還協助別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機。
1876年春天,愛迪生又一次遷居,這次他遷到了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他在這里建造了第一所「發明工廠」,它「標志著集體研究的開端」。1877年,愛迪生改進了早期由貝爾發明的電話,並使之投入了實際使用。他還發明了他心愛的一個項目——留聲機。電話和電報「是擴展人類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留聲機是改變人們生活的三大發明之一,「從發明的想像力來看,這是他極為重大的發明成就」。到這個時候,人們都稱他為「門羅公園的魔術師」。
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的同時,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對電燈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愛迪生點燃了第一盞真正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為了延長燈絲的壽命,他又重新試驗,大約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才找到了新的發光體——日本竹絲,可持續1000多小時,達到了耐用的目的。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一發明是愛迪生一生中達到的登峰造極的成就。接著,他又創造一種供電系統,使遠處的燈具能從中心發電站配電,這是一項重大的工藝成就。
他在純科學上第一個發現出現於1883年。試驗電燈時,他觀察到他稱之為愛迪生效應的現象:在點亮的燈泡內有電荷從熱燈絲經過空間到達冷板。愛迪生在1884年申請了這項發現的專利,但並未進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學家利用愛迪生效應發展了電子工業,尤其是無線電和電視。
愛迪生又企圖為眼睛做出留聲機為耳朵做出的事,電影攝影機即產生於此。使用一條喬治伊斯曼新發明的賽璐珞膠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將它們迅速地、連續地放映到幕布上,產生出運動的幻覺。他第一次在實驗室里試驗電影是在1889年,1891年申請了專利。1903年,他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車搶劫」。愛迪生為電影業的組建和標准化做了大量工作。
1887年愛迪生把他的實驗室遷往西奧蘭治以後,為了他的多種發明製成產品和推銷,他創辦了許多商業性公司;這些公司後來合並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後又稱為通用電氣公司。此後,他的興趣又轉到熒光學、礦石搗碎機、鐵的磁離法、蓄電池和鐵路信號裝置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研製出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
1929年10月21日,在電燈發明50周年的時候,人們為愛迪生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德國的愛因斯坦和法國的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學家紛紛向他祝賀。不幸的是,就在這次慶祝大會上,當愛迪生致答辭的時候,由於過分激動,他突然昏厥過去。從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931年10月18日,這位為人類作過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因病逝世,終年84歲。
愛迪生的文化程度極低,對人類的貢獻卻這么巨大,這里的「秘訣」是什麼呢?他除了有一顆好奇的心,一種親自試驗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艱苦工作的無窮精力和果敢精神。當有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時,他卻解釋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他在「發明工廠」,把許多不同專業的人組織起來,裡面有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共100多人,愛迪生的許多重大發明就是靠這個集體的力量才獲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歸功於他的勤奮和創造性才能以及集體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愛迪生發明創造年表:
1868年10月11日發明「投票計數器」,獲得生平第一項專利權。
1869年10月與友人合設「波普——愛迪生公司」。
1870年發明普用印刷機,出讓專利權,獲4萬美元。在紐約克自設製造廠。
1872—1876年發明電動畫機電報,自動復記電報法,二重、四重電報法,製造蠟紙炭質電阻器等。
1875年發明聲波分析諧振器。
1876年在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建立了一個實驗室——第一個工業研究實驗室。它是現代的「研究小組」這一概念的創始。發明碳精棒送話器。申請電報自動記錄機專利。
1877年在門羅公園改進了早期由貝爾發明的電話,並使之投入了實際使用。獲得三項專利:穿孔筆、氣動鐵筆和普通鐵筆。 8月20日發明了被證實為愛迪生心愛的一個項目——留聲機。
1878年愛迪生宣稱要解決電照明的問題。英國皇家學會舉辦留聲機展覽。改良留聲機,設計微音器,擴音器,空中揚聲器,聲音發動機,調音發動機,微熱計,驗味計等。2月19日獲留聲機專利。7月與賓夕法尼亞大學派克教授赴懷俄明觀察日全蝕,並用他發明的氣溫計測量太陽周圍全體的溫度。8月返回門羅公園,重新投入科研實驗當中。英國批准愛迪生「錄放機」專利申請。9月訪問康涅狄克州的威廉·華萊士。開始進行發明電燈的研究。10月5日提出等一份關於鉑絲「電燈」的專利申請。
1879—1880年經數千次的挫折發明高阻力白熾燈。改良發電機。設計電流新分布法,電路的調准和計演算法。發明電燈座和開關。發明磁力析礦法。
1879年8月30日愛迪生和貝爾在薩拉托加溪市的市政廳各自演示了電話裝置,結果愛迪生的電話比貝爾的清晰。10月21日發明高阻力白熾燈,它連續點燃了40個小時。11月1日申請碳絲燈專利。12月21日《紐約快報》報道了愛迪生的白熾電燈。12月25日對來自紐約市的3000名參觀者在門羅公園作公開電燈表演。
1880年研究直升機。獲得電燈發明專利權。製成磁力篩礦器。1月28日提出「電力輸配系統」專利書。2月18日《斯克立柏月刊》發表了《愛迪生的電燈》一文,正式發表了電燈的發明。5月第一艘由電燈照明的「哥倫比亞號」輪船試航成功。
12月成立紐約愛迪生電力照明公司。
1881紐約第五大街總部設立。成立一個白熾燈廠於紐約克。設立發電機,地下電線,電燈零件的製造廠。在門羅公園試驗電車。
1882發明電流三線分布制。申請專利141項。9月4日成立第一所中央廠。 12月底美國各地建立了150多個小電站。
1885年5月23日提出無線電報專利。
1887—1890年改良圓筒式留聲機,取得關於留聲機的專利權80餘份。經營留聲機,唱片,授語機等製造和發售事業。
1888年發明唱筒型留聲機。
1889年參加巴黎百年博覽會。發明電氣鐵道多種。完成活動電影機。
1890—1899年設計大型碎石機,研磨機。在奧格登礦地親自指揮用新方法大規模開發鐵礦。
1891年發明「愛迪生選礦機」,開始自行經營采礦事業。獲得「活動電影放映機」專利。5月20日第一台成功的活動電影視鏡在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向公眾展示。
1893年愛迪生實驗室的庭院里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電影「攝影棚」。
1894年4月14日在紐約開辟第一家活動電影放映機影院。
1896年年4月23日第一次在紐約的科斯特—拜厄爾的音樂堂使用「維太放映機」放映影片,受到公眾熱烈歡迎。
1902年使用新型蓄電池作車輛動力的試驗,行程為5000英里,每充一次電,可走100英里,獲得成功。
1903年愛迪生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車搶劫》。
1909年費時十年,蓄電池的研究,終於成功。製成傳真電報。獲得原料機、加細碾機、長窯設計專利。
1910—1914年完成圓盤式留聲機,不損唱片和金鋼石唱片。完成有聲電影機。
1910年發明「圓盤唱片」。
1912年發明「有聲電影」。研製成傳語留聲機。
1914—1915年發明石碳酸綜合製造法,並合留聲機和授語機為遠寫機,一方電話機可自動紀錄對方說話。自行製造苯、靛油等。
1915—1918年完成發明39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等。
1927年完成長時間唱片。
1928年從野草中提煉橡膠成功。
愛因斯坦2006-12-10 17:38愛因斯坦(1879-1955),1895年脫離德國國籍,1901年加入瑞士國籍,1918年又加入德國國籍,同時保留瑞士國籍,此時他是雙重國籍.他那塊諾獎是歸在德國名上的.1940年在美國脫離德國國籍,加入美國國籍,同時仍然保留瑞士國籍,直至去世.所以有些人只說他是美籍德國人是錯誤的,他死時是瑞士和美國雙重國籍,應該是瑞士和美籍德國人
1895年他脫離德國國籍是為了逃避兵役,因為德國人都有服兵役的義務,他又是討厭戰爭的.1918年他已經回到德國,所以又加入德國籍,所以1921年那塊諾貝爾獎是屬於德國的,雖然他是雙重國籍,但顯然德國人在政治上更占優勢.
1940年他不脫離德國國籍也沒有辦法,因為納粹已經不把猶太人看成德國人了,當時他又在美國,所以又加入美國國籍.
綜觀愛的一生,他從沒有看重過國籍,沒有真心屬於哪個國家,所以說他哪個國家都是不妥當的,相對而言,德國作為他的祖國,說他是德國人相對更有底氣,但一般書都不提是哪果人,說他是世界公民.
『伍』 華萊士的故事
1922年1月下旬的一天早晨,紐約市格林威治村,在米奈塔路1號地下儲藏室的一個辦事處里,封面印著1922年2月的《讀者文摘》創刊號准備妥當,等待裝運。這工作是由該雜志的創辦者兼共同編輯德惠特·華萊士(Dewitt和莉拉·貝爾·艾奇遜(Lila最後,總數5000本中的最後一批包裝完畢,運到最近的郵局,寄給基本訂戶。然後他們焦急地等待反應。看這本小小的新雜志是否真的是世界正需要的刊物。
莉拉·貝爾·艾奇遜,32歲,棕色頭發,藍眼睛,身材嬌小(160厘米),骨骼均勻,氣質溫柔,非常漂亮。她是社會工作者,戰前曾任英語教師。三個月前,她剛和華萊士結婚。
德惠特·華萊士,大家都叫他華利,也是32歲,身材細挑輕靈,高逾185厘米,動作象運動員般優美輕捷,十幾歲時曾擔任半職業性棒球員。他父親是希臘語言學者,是學院院長。德惠特在大學中途退學,換了一個又一個工作。他不久前被一家公司解聘,到紐約來,依自己的想法出版一份自編的雜志。
這本雜志內容是濃縮的。它的內容——沒有虛構小說、沒有圖片、沒有彩色、沒有廣告,全是密密排印的有資料性和有助益的文章。
這份「小雜志」(它的副名)會受讀者歡迎嗎?已經一連兩年,這一行業的專門人士全都說估計不會。現在,華萊士得到新婚妻子的協助,又湊集了2000美元的資本(其中大部分是借來的),決計自己試辦,自己打天下了。
「極好的主意」他天生愛閱覽,對任何寫的或印的東西都愛看,有無法滿足的好奇心。不論是葯瓶背面的標簽,或酒吧放酒瓶銀托盤底上那一行「義大利製造」的小字,只要有字他都注意。
任何對他可能有用的話,他都用筆記下來。「記憶不能代替記錄」便是他錄下的一句話。這習慣是他19歲那年在轉換學院時開始的。他對他父親解釋道:我有些8厘米乘13厘米的紙,每讀一篇文章,便將我要保留或記住的資料寫下。晚上睡覺前,我在心中復習我白天所讀過的東西,又常讀那些筆記,以記住那些文章。我看不出為什麼這樣利用時間會不如讀書有益。
華萊士會用很小而清晰的字,將文章的精化部分整個抄下,用原著者的原來字句,加以濃縮。
生活的教訓他1889年11月12日出生於聖保羅市。起初,他在學校里總是第一名,並且跳了兩班。隨後他的興趣轉到了別的方面,多數是運動和惡作劇。朋友們和大學聯誼會的兄弟們都叫他「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
家中談論貧窮最能使人想到發財。如果華萊士家的子女經常聽說學業優良之可貴,他們也同樣經常聽見家中叫窮。
華萊士因家中窮困,要謀生路。1911年暑假,他在俄勒岡州鄉村挨戶兜售該州的地圖。他第一天在梅德福鎮一帶,走了40公里,賣出12張。在這段奔波日子,他常和經驗豐富的推銷員在旅館的大廳中聊天,學習他們的訣竅。
賣東西使他入迷。晚上,他看雜志,做筆記,將促進生意的有用資料保存起來。他認識的人漸多,發現不論和誰交談,都能獲益。普通人未必有學位。但不可因此便低估他們的智慧。大多數人都和他一樣好奇。渴望獲得知識。 華萊士恰在適當的時刻登場,目擊「資訊時代」的出現,古老的觀念逐漸失勢或消失時,變化就成了20世紀的中心新聞。通訊社和報紙為讀者報道詳情和推測,著重迅速。新聞太多,許多讀者只覺得眼花繚亂,辨不清哪些是無關緊要,哪些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華萊士覺得報紙的處理方式是暫時性的,太淺薄,太草率。而雜志則介乎報紙與書籍之間,雜志的報道不失新鮮快速,但卻容許讀者慢慢分辨其重要性,並推敲其含義。
華萊士有一次在送交地圖時,停了下來看法庭審案。律師的鬥智爭辯使他大感興趣。他沒有時間多去看幾場審訊,不過也許他能找到些有關案件審訊的印刷品。
一天晚上,他冒雨走了三公里到梅德福鎮卡內基圖書館,借了一本威爾曼著的《盤問的藝術》。
華萊士看出,他不但可將盤問證人的技術應用於商業顧客,而且可應用於生活的各方面。還有,這本書向他證明了到處都有極好的有深度和有見地的資料。這些資料只是被人疏忽了,未曾發現,但只要尋求,就可以得到。自從去過梅德福鎮的圖書館後,他便充分利用圖書館了。
那年秋季,華萊士又回柏克萊加州大學讀書,然後於春季退學,從此不再讀大學了。他在聖保羅的韋伯出版公司擔任內勤,處理有關旁人對韋伯出版社農業教科書的詢問。夜晚,他繼續閱讀雜志,記下有實用價值的資料。
他去見韋伯公司一位老闆,將他的上司去年所犯的錯誤列出一表呈上。「這是一份有趣的文件,德惠特,」這位公司主管說,「對不起,你被解僱了。」年輕的華萊士仍未學到在辦公室待人接物的道理。不過,這位主管卻看得出華萊士有編輯才幹,於臨別時給了他一筆印刷貸款。作為他開辦自己事業的經費。
華萊士即刻開始工作,幾個月後,出版了一本128頁的冊子,題名為《取得耕種之最高利益》。然後他駕著一輛二手福特車,在五個州推銷旅行。他在幾個月內售出10萬冊,償還了韋伯公司的貸款,並付清了一切開支。他沒有賺到錢,卻學會了如何出版書籍。
他終於靈機一動,想到可以出版一本定期刊物,給那些有興趣獲得資訊、自求改進、並要在世界上力爭上游的讀者閱讀。
不過在辦這本雜志前,華萊士必須解決生活問題。他在一家日歷廠那裡找到了一份職業,那時是1916年下半年,在美國參加歐戰之前幾個月。不過辦雜志的偉大構思始終在他心中盤桓。
在他所留下的大堆筆記中,有一條是:印刷品:不用害怕,社會上有強烈的求知慾暗流。供應知識,你花於印刷的每一元都必有報答。
他的這一觀點,於《讀者文摘》第一期出版後得到了證實。
編輯寄出的信第一期出版後沒有人取消訂閱,也沒有人要求退錢。於是兩位編輯忙著准備第二期。莉拉仍保留社會工作的職務,以所得報酬付房租。華萊士每天去上城區紐約公立圖書館搜集雜志中的資料,以免花錢去買那些雜志。如果最近一期的雜志中沒有可以引起他興趣的文章,他會到圖書館樓上書庫里去找前幾期的。見到合意的文章,就用筆在黃色稿紙上抄錄,一邊抄一邊刪去題外的或不相乾的話,修剪繁冗,務使文章扼要而中肯。
1922年9月,華萊士夫婦遷至他們舉行婚禮的小鎮歡樂村,住在一間車房公寓里,月租25美元。他們帶去大捆雜志和大疊訂單。他們不斷寄出推銷信,訂單不斷增加,出版一周年時,銷路已增至7000份。必須有較大的工作地點才行,於是他們另以10美元租得了與車房貼鄰的小馬棚,添置了打字機用以打油印蠟紙,又請鄰居來相助。
華萊士仍自己寫推銷信和信件,他的直接通信辦法使他得以在編者與讀者間建立私人聯系與友誼。在大約同一時期內創辦的其他雜志銷量也不少。但異軍突起的《讀者文摘》,更了解讀者的需要,結果比其他同業者更為成功。 兩位合作編輯覺得生活已相當富裕了,於是常離家他往,以逃避瑣事的打擾,然後工作七至十天,將下一期雜志編好。他們在旅館中租了相鄰的兩間客房。華萊士在一間房內工作,莉拉在另一間處理一批出版刊物。為了避免打擾分心,他們在門縫下面塞遞便條保持聯絡。他將她的便條全都保存了起來。以下是一張潦草寫在紐約市聖禮吉斯旅館的拍紙簿上的字條:這幾種雜志,我每種都看完了12期。親愛的,我疲倦極了!希望能找出有用的資料。過來吻我,晚安。
華萊士原來的目標是希望能有付款讀者5000名。這樣,每年可收入1.5萬美元,在1922年,這已足夠支付一切開銷,並過舒適的生活。可是四年之後,《讀者文摘》的銷售量增加到了2萬冊。以後三年中,更直線上升,增加了10倍,達到21.6萬冊。
《讀者文摘》的銷量繼續增長,華萊士夫婦便在歡樂村一座辦公大樓租憑一整層作為辦公地點。
一切編輯工作都在他們客廳里做。華萊士自己有一張辦公桌,他經常在那裡閱讀40~50份雜志,挑選30多篇文章,並細心地將之濃縮。編輯的過程是:從用鉛筆標出的雜志文章起,至付印的黃色草稿止,每一份都是他用手提打字機打出來的。
幸運在微笑1934年整個編輯部共有12人,都擠在一座銀行大廈的頂樓辦公。下面是鐵路:每隔一小時左右,平靜的氣氛便被穿鎮而過的火車破壞一次。
1935年一個星期六下午,華萊士駕車外出,汽車沖出路面撞損。拖車司機講了許多車禍故事給他聽:汽車撞毀,屍體從破車殘骸中拖出。華萊士回味這個司機所說的故事,決定根據可怕的詳情,寫一篇文章。
他派年輕的作家福納斯到三個州去訪問州警察與公路巡警,聽取「最嚴重」車禍的目擊者對現場的生動描述。可是幾星期後,福納斯交來的稿子令人失望。他寫的是一篇論文;而華萊士所要的卻是能嚇壞讀者的報道。經過五次改寫,這篇登載於1935年8月號的文章非常出色。盡管它內容血污,卻莊重不俗。美國各大城市的報紙以及許多其他刊物都刊出了這篇駭人的文章。許多無線電廣播節目、學校、教堂和午餐會都讀這篇文章並討論這問題。以後20年還不斷有人來索取此文的單行本。這是篇經典之作,無疑是歷來讀者最多的文章之一。
出版界大多數人認為華萊士不過是個剪貼編輯,出版一本轉載別人文章的小雜志,銷量無人知曉。可是這位沉靜而默默無聞的人,卻發起寫了篇獨家報道,而且震動了全國。大家羨慕之餘,猜想他也許是個編輯天才。其後幾年,專稿成了《讀者文摘》的主要欄目之一。
華萊士夫婦從不透露經營的數字,以致謠言四起。為平息這些流言,華萊士終於同意由《財富》雜志在1936年11月號將有關的數字刊出。那時《讀者文摘》的銷量為180萬冊。除了赫斯特的《家政》外,是售價二角五分一冊的雜志中銷路最大的。這本「衣袋犬學」沒有廣告收入,但卻為其東主華萊士夫婦於上一年賺得凈利41.8萬美元,這證明了華萊士不但是有創造力的編輯,而且是理財奇才。
莉拉的世界談到自己的專業,華萊士結婚兩個月後,寫信給家中談到莉拉道:我沒見過別的女子有她那麼完美的品德,能夠做我幸福的妻子。我認為她永遠不會煩躁不安。她對白天一人獨處毫無怨言,愛讀書,愛求心智的進步,喜愛音樂,喜愛遠足,又真正愛料理家務。她品德高尚,用錢節儉,從來不生病,非常漂亮好看,富有思想,體貼周到,又柔情萬千……雖然華萊士在排列編輯名次時把莉拉的名字排在他自己的前面,但她對編輯工作卻沒有多大的興趣。不過她對於藝術與裝飾方面的才華,卻不亞於他在文字和思想上的能力。
1937年,他們的第二個住宅落成:是幢諾曼第式有22個房間的大廈,以本地的石頭為建材,有一個圓形尖頂的塔樓。它坐落於歡樂村以北約20公里的一座小山頂上。
《讀者文摘》在歡樂村一帶租了14處地點辦公,混亂到了近乎危機的程度,這必須有所行動才行。如果華萊士要的是一所新辦公大樓,莉拉就必會設法讓他得到。建築師根據她的提示,設計了一些殖民地時代威廉斯堡風格的房屋圖樣。工程1937年開始,地點在歡樂村與高風園之間的郊野,地大32公頃半。身材嬌小的莉拉每日監工。1939年建築完成:是一座三層樓的紅磚建築物,有一個白的圓頂閣,實用面積8454平方米,庭園美化與室內裝飾,完全由莉拉負責。傢具陳設有真的古董和藝術品,大樓四周環繞著許多花園和樹木。
財富的分享1938年《讀者文摘》開始發行英國版,其後又增添許多別的版本(中文版於1965開始發行)。今天,《讀者文摘》共有15種文字39種版本。1950年,《讀者文摘》節本書籍社成立。公司又發行一般書籍、唱片和卡式錄音帶。
1955年,《讀者文摘》雜志開始刊廣告,以壓低訂閱費的增加,利潤於是上升。1968年,德惠特·華萊士的名字列入「美國富中之富」名單。1980年,華萊士夫婦共有的財富,據估計有5億美元。
他在有生之年,對屬下始終慷慨與豪爽。例如1976年,在老資格職員一年一次的聚餐會結束時,他宣布給全體3300名員工以意外的加薪:年薪在4萬美元以下加11%,年薪更高的人加8%。
華萊士夫婦無兒女,他們沒有興趣建立任何形式的王朝,只想做個傳奇式的施贈者。麥凱萊斯特學院在華萊士有生之年得到他5000餘萬美元的捐贈。他未畢業就離開的赫門寄宿學校和它的姊妹學校北田女子專科學校,獲得500萬美元。 他為新聞系學生設立旅行研究基金;並贈送將近180萬美元給紐約市公立圖書館,整修期刊室,修補舊刊物,那是他當年初做編輯手抄文章的地方。圖書館為酬謝他的美意,將期刊室用他的名字命名。
不打攪了1973年,華萊士和莉拉都已83歲,他們正式宣布退休,逐漸交卸編輯職責,但華萊士仍與公司保持全面接觸。他很少到總公司的大辦公室來了,可是他仍在高風園的塔樓中工作。
1978年的聖誕節,大家收到了一張普通聖誕卡,上面印著莉拉和德惠特·華萊士的簽名。裡面附有用大字排印的德惠特·華萊士的聲明:「最近幾個月,我看近物的視力衰退了(幸好我遠瞻的視力仍然好)。我看自己寫的字頗感困難。因此,我只好抑制自己,不再做我過去喜歡做的事——用私人的信打攪你們。」
這位認為一切問題皆可解決的編輯終於碰到了一件他無能為力的事。
1981年3月30日,華萊士逝世,享年91歲。莉拉在三年後逝世,享年94歲。
『陸』 戴維.科寧斯的生平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夫人:安娜.埃莉諾·羅斯福。以下是這位「羅斯福夫人」的相關資料:
埃莉諾·羅斯福(1884—1962)聯合國外交家,人道主義者,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夫人,當時世界上最受人敬佩的婦女之一。她是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曾在英格蘭求學。1905年與其遠房堂兄富蘭克林結婚。1945年羅斯福總統去世後,杜魯門總統任命她為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曾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主席。她對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和通過起了重要作用。
1905年,富蘭克林·羅斯福與安娜結婚。結婚當時的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還在任職期間,總統親自參加了他們的婚禮。(因為安娜是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他們婚後共有五子一女。
戴維·科寧斯:20世紀初的美國作家,曾經采訪過哈伍德教授,因表現出色,被派去采訪著名的美國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並得到了「走向生活」的啟示,寫了一篇名字為《走向生活》的文章。
埃莉諾·羅斯福(Roosevelt, Eleanor)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妻子——安娜·埃莉諾·羅斯福是一位不同尋常的第一夫人,她不是以傳統的白宮女主人的形象,而是作為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被載入歷史史冊的。埃莉諾·羅斯福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其關鍵因素之一是她與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婚姻關系。
她作了12年的第一夫人,創了美國歷史之最。埃莉諾·羅斯福是一位不平凡的第一夫人,她的政治和社會活動、獨立意識、公開講話及作家生涯都是其他第一夫人無法相比的(甚至在美國20世紀的婦女中都找不到與她相比的人)。在此期間,埃莉諾從本質上改變了白宮女主人的傳統形象,成為各種社會活動的積極倡導者、政治活動的熱情參與者、丈夫事業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夥伴,這種現象是前所未有的,並為後來的第一夫人們所效仿。
20世紀初的美國作家,曾經采訪過哈伍德教授,因表現出色,被派去采訪著名的美國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並得到了「走向生活」的啟示,寫了一篇名字為《走向生活》的文章。
2、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933—1945),一直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是20世紀美國最孚眾望和受愛戴的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惟一連任4屆總統的人,從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時為止,任職長達12年。曾贏得美國民眾長達7周的高支持率,創下歷史記錄。
3、埃莉諾·羅斯福 埃莉諾·羅斯福(1884—1962)聯合國外交家,人道主義者,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夫人,當時世界上最受人敬佩的婦女之一。她是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曾在英格蘭求學。1905年與其遠房堂兄富蘭克林結婚。1945年羅斯福總統去世後,杜魯門總統任命她為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曾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主席。她對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和通過起了重要作用。
埃莉諾·羅斯福(1884—1962)聯合國外交家,人道主義者,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夫人,當時世界上最受人敬佩的婦女之一。她是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曾在英格蘭求學。1905年與其遠房堂兄富蘭克林結婚。1945年羅斯福總統去世後,杜魯門總統任命她為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曾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主席。她對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和通過起了重要作用。
1905年,富蘭克林·羅斯福與安娜結婚。結婚當時的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還在任職期間,總統親自參加了他們的婚禮。(因為安娜是西奧多·羅斯福的侄女)他們婚後共有五子一女。
戴維·科寧斯:20世紀初的美國作家,曾經采訪過哈伍德教授,因表現出色,被派去采訪著名的美國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並得到了「走向生活」的啟示,寫了一篇名字為《走向生活》的文章。
埃莉諾·羅斯福(Roosevelt, Eleanor)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妻子——安娜·埃莉諾·羅斯福是一位不同尋常的第一夫人,她不是以傳統的白宮女主人的形象,而是作為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被載入歷史史冊的。埃莉諾·羅斯福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其關鍵因素之一是她與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婚姻關系。
她作了12年的第一夫人,創了美國歷史之最。埃莉諾·羅斯福是一位不平凡的第一夫人,她的政治和社會活動、獨立意識、公開講話及作家生涯都是其他第一夫人無法相比的(甚至在美國20世紀的婦女中都找不到與她相比的人)。在此期間,埃莉諾從本質上改變了白宮女主人的傳統形象,成為各種社會活動的積極倡導者、政治活動的熱情參與者、丈夫事業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夥伴,這種現象是前所未有的,並為後來的第一夫人們所效仿。
自從1905年與富蘭克林結為夫妻後,埃莉諾就與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富蘭克林逐漸向政治權力巔峰努力期間,她對政治也產生了興趣,並開始參與政治活動。對此,她說:「我總是從我應該做些什麼這個角度來考慮一切事情,而很少根據我的個人願望。因此,我對政治產生了興趣。妻子的義務就是要與她丈夫的興趣愛好保持一致,不管丈夫喜歡的是政治、書籍或某一種菜餚。」 因此,作為一名政治家的妻子,埃莉諾全力支持丈夫的一切活動。1910年,她支持丈夫競選成功,當選為紐約州達奇斯縣的參議員,丈夫的勝利促使埃莉諾與政治的關系日益加深。通過參加更多的政治活動,埃莉諾逐漸學會了正確評價各種各樣的人和復雜的社會關系,漸漸懂得政治是如何真正起作用的。同時,這些活動豐富了埃莉諾的頭腦,使她感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促使她更加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1912年,埃莉諾第一次參加了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使她對政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年,富蘭克林由於幫助威爾遜競選成功而被任命為海軍助理部長,政治前途一片光明。此時,埃莉諾認為自己更應該助丈夫一臂之力,當好他政治上的助手。
一、1905年—1918年:初涉政壇時期
在表面看來,他們的婚姻是很完美的,一個主外——從事政治;一個主內——協助丈夫,夫唱婦隨,可謂珠聯璧合。盡管這樣,他們的婚姻還是出了問題。1918年,埃莉諾發現丈夫愛上了一個名叫露茜·佩吉·梅瑟的女人,當時她極為震驚,感到心灰意冷。婚姻出現危機主要由於他們的性格不同。富蘭克林自信、有魅力和社交能力;而埃莉諾則真誠、正直,講原則、講理想。這些品格當初使他們相親相愛,結合在一起,而如今,這些品格已經蛻變成他們沖突的根源。但他們都不會為對方改變自己,所以經過十幾年的共同生活之後,他們的婚姻出現了裂痕。露茜事件極大地打擊了埃莉諾做妻子的自尊心,她突然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茫然,她說:「此時此刻,我的整個世界翻了個底朝天,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地面對自己,面對我周圍的一切,面對我的世界。」這個事件使得羅斯福夫婦的親密夫妻關系從此結束,而被政治上和事業上的合作關系所取代。對此,他們的兒子吉米·羅斯福評價道:「為了社會地位、孩子和未來,他們同意繼續他們的婚姻,但是作為事業合作夥伴,而不是丈夫和妻子。」[他們的婚姻繼續著,但對埃莉諾來說,這是一條嶄新的路,這意味著她得到了某種解脫,再也不用一味地迎合富蘭克林的需要了,她可以將寶貴的精力投入自己所感興趣的事業之中,而不是局限於丈夫的政治活動范圍之內。
這是埃莉諾初涉政壇的時期。在婚姻危機之前,雖然她已開始參與政治,但她從來沒有從中獲得滿足,而且那時她無法突破一個年輕妻子的傳統角色,無法擺脫習慣勢力和丈夫對她的約束。自從發現丈夫的婚外情後,她就可以同他建立一種新的不同於以往的夥伴關系,自由地追求新的成功之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逐漸放棄過去並獲得自信的過程,一個逐漸與丈夫建立起平等的政治夥伴關系,同時擁有自己政治事業的過程。
二、1919年—1932年:奮勇登攀時期
雖然埃莉諾與富蘭克林在性格上差別很大,但他們卻是一對配合默契的政治夥伴。婚姻危機過後,他們依然在為政治事業奔波。1920年,埃莉諾參加了富蘭克林競選副總統的活動。在競選中,她在許多問題上顯示出了自己獨特的敏銳性和縝密的分析能力,她在此期間表現出來的政治才幹使輿論界和政界開始對她刮目相看。天有不測風雲,富蘭克林在1921年患上了脊髓炎,並一度陷入了絕望。對埃莉諾來說,這無疑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她知道,惟一能讓丈夫振作起來的辦法就是讓他繼續留在政壇,因為他是決不會甘心在有生之年過默默無聞的生活的。而且她認為,政治需要的是一個人的頭腦、智慧、口才、應變之術、治國之道,身體則在其次。由於丈夫的疾病,埃莉諾的生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她與他的關系更密切了,先是作為他的護理人,後來又作為他政治上的代言人,代替他到各地參加各種會議和活動。作為民主黨的一員,埃莉諾參加了民主黨州委員會婦女部的工作,於1922年春天發表了她的第一個政治性演講。1924年,埃莉諾作為民主黨婦女部的負責人參加了艾爾弗雷德·史密斯競選紐約州州長的活動。她在競選中表現出來的組織和管理才能給職業政治家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史密斯想藉助她的力量為1928年總統競選助選。這一系列活動的結果,使埃莉諾在丈夫接受民主黨紐約州州長提名時,比她丈夫在民主黨內更有影響力。對這一段經歷,埃莉諾後來回憶說:「我丈夫的疾病迫使我最終要自力更生,這個病使我對於他的、我的和孩子們的生活態度發生了變化。」 埃莉諾把1921年到1922年間的那個冬季描繪為對她生命的最嚴重的考驗,她經受住了考驗,並逐漸成為政壇上的一顆新星。1928年,富蘭克林在埃莉諾的幫助下當選為紐約州州長。從富蘭克林癱瘓到當選為紐約州州長的7年裡,埃莉諾的政治貢獻和出色的組織才能使她成了紐約有重大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她的務實精神在民主黨內及婦女政治組織中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紐約時報》對她的影響大肆宣揚,稱她是「具有政治頭腦和號召力的女人」。
作為州長夫人,一方面,埃莉諾擁有自己的事業;另一方面,她在政治上支持和幫助丈夫。在富蘭克林任紐約州州長的四年中,埃莉諾和富蘭克林學會了在政治上互相幫助,而接近於一種兩個政治家間的專業合作。1930年,埃莉諾在記者面前公開評論了自己的婚姻,她認為一個妻子要起三種主要作用,即伴侶、母親和管家人,其中第一種作用最為重要。她說:「今天,我們知道,一切都取決於妻子與丈夫之間的私人伴侶關系是否融洽。」她強調相互尊敬是一樁美滿婚姻的基本要素,同時一個婦女應該發展她自己的興趣愛好。根據這一點,自露茜事件之後,埃莉諾與富蘭克林之間的政治夥伴關系已成為美國人印象最深的事件之一。到1932年時,埃莉諾已經在她與丈夫的關系方面經歷了好幾場危機,每一場危機都威脅到她的尊嚴,但她經受住了這些考驗,變得更加堅強、更加自信,促使她在政治上取得更大的成功。這是埃莉諾奮勇登攀的時期。由於富蘭克林的婚外情,埃莉諾與他的關系一度緊張。但1921年富蘭克林的疾病卻拉近了兩人的距離。為了保住丈夫的政治生命,埃莉諾開始公開參加各種政治活動,成了他政治上的代言人。這一系列活動使埃莉諾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並得到了政界人士的一致承認和贊賞。在為共同事業進行的奮斗中,他們的夫妻間關系變得日益融洽和諧起來。在四年的州長夫人生涯中,埃莉諾成為富蘭克林的「耳目」,向他匯報各地的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使埃莉諾在政治上日漸成熟起來,為她12年的第一夫人生涯做了充分的准備。
三、1933年—1945年:人生巔峰時期
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埃莉諾由此成為美國第一夫人。總統夫人的權利給她展示了一個新的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她要利用第一夫人的特殊地位從事她所信奉的事業,迎接時代的挑戰。她說:「人們感到在毫無目的地前進,我們都置身於洪流之中,誰也不知道將在何處上岸。在我看來,重要的是我們對於可能發生的事情所持的態度。我們必須以樂觀的精神心甘情願地承擔和大家分擔可能出現的不測,勇敢地去迎接未來。」1933年—1945年是美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埃莉諾順應時代的要求,一改傳統第一夫人的形象,積極地參與各種政治和社會活動,代替總統履行了許多重要的政治職能,在戰勝經濟危機和德國法西斯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把埃莉諾這個時期的政治活動分兩個階段,即「新政」時期(1933—1941年)和美國參加二戰時期(1941—1945年)。
(一)「新政」時期。1929年—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使美國經濟嚴重衰退,失業人數劇增,社會動盪不安。為了克服危機,富蘭克林上任伊始就宣布實行「新政」。埃莉諾也在尋找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目標,希望作為第一夫人為美國人民戰勝危機貢獻力量。從州長官邸搬進白宮,埃莉諾逐漸表現出更多的獨立性。她說:「在結婚初期,我的生活模式大部分是我婆婆的模式。後來是由孩子們和富蘭克林製成的模式。當最後一個孩子進入寄宿學校以後,我開始想做一些我想做的事,用我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去實現我的目標。」 她的目標是什麼?首要的目標當然是支持丈夫當好總統。此外,她也有個人的側重面,即婦女平等權利、黑人民權、青年問題,在這些方面她走在丈夫的前面,也走在全國的前面。埃莉諾是她那個時代美國婦女的象徵。作為第一夫人,她一直在為美國婦女獲得平等的權利而奮斗。在成為第一夫人的第二天,她就先於丈夫召開了自己的記者招待會,而且只允許女記者參加。由此,她也成了第一個利用媒體的總統夫人。埃莉諾要通過這種方式向她那個時代的美國證明,婦女不僅僅只關心家庭問題,她們對一切問題都有自己的觀點。在「新政」期間,對於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如青年人失業問題、幫助千百萬貧困家庭、緩和種族矛盾等,她的意見和提供的信息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這期間,埃莉諾和富蘭克林的政治夥伴關系不斷加強,他們討論共同關心的政治問題,探討國家局勢,交換對於立法和行政問題的意見,談論政治和道德價值等,這既是他們共同的事業,同時也成了他們夫妻恩愛的源泉。由於埃莉諾出外旅行比丈夫方便,因此她經常代替他出行,向他提供有關世界各地情況的私人報告。埃莉諾僅在1933年就外出旅行4萬英里,第二年是6.8萬公里,人們稱她是「飛行的第一夫人」。埃莉諾為30年代的「新政」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果說富蘭克林是「新政」的「頭腦」的話,那麼埃莉諾則是「新政」的「心臟」,他們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對此,邁拉·G·古廷寫道:「埃莉諾·羅斯福對總統決策的影響比她前面的任何一位第一夫人都要大。她屬於她丈夫的政府,並經常作為他的良心在發揮作用,特別是涉及『新政』的時候。」到1940年時,埃莉諾已當了八年的第一夫人。在這八年中,她每天早上從6點鍾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為社會事業盡職盡責地操勞,成為丈夫最重要的助手和合作夥伴。她知道她的工作受到了成千上萬人的尊重,而最關鍵的是受到了富蘭克林的尊重。
在1940年的總統競選中,埃莉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地捲入政治中。由於國際局勢的影響,富蘭克林史無前例地參加了第三屆總統競選。迫於當時的國際形勢,富蘭克林很容易獲得了提名,但是許多代表反對他挑選的競選夥伴亨利·華萊士。由於種種原因,富蘭克林未能親自去會場向代表們做說服工作,埃莉諾就被請去代表他講話,總統候選人的妻子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埃莉諾督促代表們將所有的個人利益融化於國家利益之中,她在會上說:「你們不能把這次提名看做平常時期的平常提名。今天,美國人民必須意識到我們正在面臨著一個極其嚴峻的局勢。」「未來的四年對總統來說將是困難的,因此他需要一個他所信賴的,能協助他工作的人。這個人就是華萊士。」 她的講話扭轉了大會的局勢,最後華萊士獲得了提名。埃莉諾在富蘭克林的第三次競選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甚至有人認為,如果沒有埃莉諾的幫助,富蘭克林能否打破美國175年的歷史傳統還得另當別論。
(二)二戰時期。在二戰期間,作為一個母親和第一夫人,埃莉諾一方面把四個兒子全部送到海外作戰,另一方面鼎立協助總統,帶領全國各階層人民投入反法西斯戰爭。在戰爭期間,埃莉諾繼續堅持「新政」,認為美國不能因為戰爭而放棄「新政」,因為「新政」也是一場戰爭,一場針對經濟蕭條的戰爭。她依舊在為婦女的利益四處奔波,提倡婦女走出家門,走進工廠,支援戰爭,號召婦女參政,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為此,埃莉諾督促建立特別的社會服務機構,來減輕在職母親們的負擔,同時,要求公司堅決執行戰爭勞工委員會及「同工同酬」的新政策。
在捍衛並支持婦女進入工廠勞動的運動中埃莉諾遠遠地走在時代的前面。在戰爭期間,埃莉諾擔任了公民權益保護辦公室副主任這一官方職務,這是有史以來美國第一夫人第一次擔任官方職務。埃莉諾認為公民權益保護不僅意味著要管理防護掩體和醫院,還要照料私人房屋、幼兒園和休假設施以及強化社會道德。但她的這種觀點遭到保守人士的批評,迫於各方的壓力她提出了辭職。對此,她說:「我認識到,像我這樣的人在政府中工作是很不明智的。」在這之後,埃莉諾參加了推動美國向歐洲難民兒童開放門戶的運動,同時又致力於接收逃往美國的難民,尤其是猶太難民。1941年,由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的西海岸掀起了反美籍日僑的浪潮。為了遏制這種浪潮,埃莉諾勸告人們不要對無辜的市民進行無端的懷疑,而應該保護公民自由。埃莉諾還一直致力於消除軍隊中的種族歧視。
在戰爭期間,為民主與和平而戰的美國黑人士兵,在軍隊中卻因為種族原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埃莉諾認為民權尤其是美國黑人的權力是美國民主的試金石,如果沒有美國黑人的民主,那美國就不存在真正的民主,所以她不斷地對美國陸海軍的官員們施加壓力,促使在軍隊中廢除種族歧視。在戰爭期間,陸海軍的種族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戰爭結束時,只需邁出重要的一步,就可以確保黑人士兵的真正平等。這重要的一步終於在1948年實現了,杜魯門總統頒布了9981號行政命令,結束了軍隊中的種族隔離。對此,埃莉諾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戰爭期間,埃莉諾在外交領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富蘭克林雖然身為三軍統帥,但由於身體的殘疾,不能經常外出,所以,埃莉諾常常代替他行使這一職能,曾多次出訪。例如,1942年,她訪問了英國,看望在那裡作戰的美國盟軍。這次訪問非常成功,記者查莫斯·羅伯茲撰文說:「與其他曾經訪問英國的美國人相比,羅斯福夫人給英國人民帶來了更多真正的理解精神。」1943年,埃莉諾看望了在南太平洋作戰的美國士兵,並且訪問了美國的盟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她的個性在這次旅行中得到了最為感人的反映。作為一位老練的政治家,她的魅力征服了記者、士兵、議員、主婦、農民和工廠的工人們,她對美好世界的描繪喚起了人們的憧憬。1944年,她又視察了位於加勒比海和中美洲的美國基地。埃莉諾的出訪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士氣,她也贏得了官兵們的尊重和愛戴。《阿克蘭明星報》稱她是:「為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而獻身。全世界沒有比她更知名的女性,包括所有的最富魅力的電影女明星。」這是埃莉諾政治生涯的巔峰期。總統夫人這一職位為她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她也充分行使了這一職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成就。埃莉諾是一個敢於標新立異的人,在所有的第一夫人中,她是第一個定期舉行記者招待會、每日為報刊專欄寫文章、出版了數部專著、在全國進行巡迴演講、主持在白宮召開的全國性會議、向各社會改革組織全國大會演講、在民主黨的總統會議上作中心發言、在國外代表她的國家穿越戰場的第一夫人。總之,這一時期由於國內外的因素,埃莉諾深深地捲入政治和社會活動中,再加上自身的政治才能,她的政治生涯達到了巔峰期。
四、1945年—1962年:再創輝煌時期
1945年4月12日,富蘭克林去世了,埃莉諾結束了第一夫人的生涯。失去丈夫的埃莉諾感到孤獨無助,盡管他們表面上不像其他夫妻那樣恩愛,但他的生命是她在過去40年中的主要力量源泉,是她精神上的支柱。他們組成了奇特的一對,她是鼓動家,他是政治家,他們被不可分割的紐帶聯系在一起,而且互相汲取力量。他們的兒子吉米·羅斯福對此評價道:「真實的情況是他們之間存在著深沉而又不可動搖的感情和柔情蜜意。」埃莉諾經受住了失去丈夫的打擊,此時她已原諒了他,她說:「所有的人都有缺點,所有的人都有需要、愛好和難處。多年來生活在一起的男女們開始了解到對方的缺點,但是他們也開始知道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和他們自己身上哪些是值得尊敬和敬佩的。」
離開白宮並不意味著政治活動的結束,埃莉諾要繼續為富蘭克林和自己的共同理想而奮斗。她說:「人類靈魂的搏擊極富意義,其目的是在精神上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並為了個人的利益和所有世界上那些共同苦乾的人們的利益奉獻無私的愛。」1945年的春天對埃莉諾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她開始更加廣泛地參加各種政治活動,並重新開始她的工作——寫每日專欄、旅行以及回復她丈夫去世後各地寄來的信件。在以後將近20年的時間里,她依然是美國公眾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埃莉諾比丈夫多活了17年,在這期間,她的政治活動非常頻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再創政治輝煌。她發表了許多文章,關注年輕人和亟待解決的少數民族問題。1945年12月,杜魯門總統任命她擔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和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主席。此外,她還進行了大量的旅行,去印度、日本、摩洛哥等許多國家進行友好訪問。她是有色人種國際聯盟組織的成員,這個組織反對歧視黑人,支持有色人種。她還幫助成立了有自由民主人士參加的「美國民主行動」組織。1952年和1956年,她積極支持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阿德萊·史蒂文森競選。1957年,她去蘇聯與赫魯曉夫會談,在雅爾塔赫魯曉夫的別墅里,他們探討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1960年9月,她去華沙參加了在那裡舉行的第15屆聯合國下屬機構世界大會。在大會期間,她訪問了克拉科夫,在賽伊姆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在波蘭國際事務大學參加了討論,並會見了波蘭外交部長亞當·拉帕奇。1961年肯尼迪總統又任命她擔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她還被任命為和平團體的負責人和婦女權利委員會主席。
這是埃莉諾在政治上再創輝煌的時期。她已經不是美國第一夫人了,而是一個獨立的政治活動家,這使她白宮後的生涯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她在任第一夫人時的重要貢獻使很多的政界人士都想藉助她的政治力量進行政治活動,肯尼迪就曾藉助埃莉諾在美國政界的影響力進行總統競選,並在他當選後任命她擔任政府官員。埃莉諾作為美國駐聯合國使團的成員,主持起草了《世界人權宣言》,這個歷史文件獲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好評。在埃莉諾生命的最後兩年裡,她的身體飽受痛苦的折磨,但她的工作熱情幾乎沒有消減,她一面與白血病做斗爭,一面為種族平等、世界和平與婦女權益大聲疾呼。
埃莉諾一直為民眾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於1962年11月7日因白血病逝世,時年78歲。對埃莉諾逝世的消息,《紐約時報》加了這樣一個標題:「她是世界婦女新角色的象徵。」作家阿德萊·史蒂文森寫道:「她面對黑暗總是點起明燈,而不是加以詛咒,她的熱情溫暖了全世界。」埃莉諾雖然逝世了,但她作為20世紀全美甚至全世界著名的女政治家之一,作為《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者,將永遠被世人所敬仰和懷念。 埃莉諾·羅斯福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她一生都在追求獨立和美好的理想,與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20世紀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傑出的女性之一。
埃莉諾之所以走上政治道路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她的婚姻狀況密切相關。與富蘭克林·羅斯福的聯姻,預示著埃莉諾的一生都與政治連接在了一起。作為政治家的妻子,她漸漸地參與到丈夫的政治活動中。但1918年的露茜事件導致了他們親密夫妻關系的結束,但卻促使埃莉諾真正走上了從政之路。1921年,富蘭克林身體的殘疾雖然給整個家庭帶來了陰影,但卻彌補了他們感情上的隔閡。同時,富蘭克林的癱瘓為埃莉諾從政提供了機會,她成了他政治上的代言人,代替他參加各種政治和社會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埃莉諾的政治才能和專業知識受到政界人士的認可,以至於她的名聲一度比富蘭克林還要大。1928年,埃莉諾幫助丈夫成功當選為紐約州州長。對此,莫利·杜遜說:「羅斯福夫人在富蘭克林的當選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1932年,富蘭克林在經濟大危機前當選為美國總統,這為埃莉諾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
12年的第一夫人生涯是埃莉諾政治輝煌的時期,她一改傳統第一夫人的形象,作為政治和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以及總統的合作夥伴出現在美國人民面前。在富蘭克林去世後,埃莉諾依然為實現他們共同的理想而活躍於政壇,並成為公認的「世界第一夫人」。盡管埃莉諾與富蘭克林的性格差別很大,但他們都熱衷政治,政治維持了他們整整40年的感情。為了共同的事業,他們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共同進入了世界名人的殿堂。美國史學家羅伊斯·沙夫對此評價道:「她確實對他很有幫助,但是他對她也有幫助。他為她提供了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她展示了她舉世無雙的才華和人格品質,贏得了最為廣泛的認可和尊敬。很少有總統而且沒有其他的第一夫人曾在這個舞台上發揮得像他們這樣淋漓盡致。在鮮為人知的一些方面正如她是他的動力一樣,他也是她的動力。」埃莉諾與富蘭克林一
『柒』 英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把創造思維分為哪幾個階段
華萊士認為任何創造過程都包括准備階段、醞釀階段、明朗階段和驗證階段四個階段。
1、准備階段
這個階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資料,作前期准備的階段。由於對要解決的問題,存在許多未知數,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識經驗,來對問題形成新的認識。從而為創造活動的下一個階段做准備。
2、醞釀階段
醞釀階段主要對前一階段所搜集的信息、資料進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礎上,找出問題的關鍵點,以便考慮解決這個問題的各種策略。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問題由於一時難以找到有效的答案,通常會把它們暫時擱置。
3、豁朗階段
豁朗階段,也即頓悟階段。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准備和醞釀,思維已達到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常常會進入一種豁然開朗的狀態,這就是前面所講的靈感。
4、驗證階段
驗證階段又叫實施階段, 主要是把通過前面三個階段形成的方法、策略,進行檢驗,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這是一個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環過程。通過不斷的實踐檢驗,從而得出最恰當的創造性思維過程。
創造思維的作用:
提高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提高人的創造力和創造力水平的基礎,或是一個主要因素。具備很好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實質上,它使人具備了擁有創造力的基本素質,它使人處於一種開放的心態,使人的大腦處於了一種積極探索研究的狀態。
使人養成了勤於思考、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的習慣,也使人能夠主動掌握和積極運用各種創造性思維的基本方法,有效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捌』 華萊士的背景是什麼
如果問的是《勇敢的心》里的華萊士,請看如下:
威廉·華萊士
1272生於艾爾德斯萊,父親是蘇格蘭貴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農,叔父是教區的神父。他的叔叔教給他很多知識,包括拉丁文,法語等。
當時的蘇格蘭王約翰·巴里奧爾橫征暴斂,很失民心,全國各地都有暴動事件發生。巴里奧爾眼看大勢已去,於是向英王愛德華一世求助, 將君權雙手奉送。愛德華一世接管蘇格蘭後,以殘暴高壓的手段控治局勢,製造了數起大屠殺,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貴族、農民都拿起武器,與英國人作戰。
在這種局勢下,華萊士長大成人,並在拉納克附近領導了一支隊伍發動起義。1297年,他與美倫·布萊德福特結婚。同年五月,在英軍的一次報復行動中,美倫被當地執政官威廉姆·哈澤里克殺害。不久,華萊士設計攻佔拉納克,俘虜了哈澤里克並親手將其處決。華萊士屢戰屢勝,威名日盛,引來眾多同志加入義軍,其中有一位安德魯·穆里英勇善戰, 足智多謀,成為他的左膀右臂。另外,貴族們也紛紛對其表示支持,包括羅勃特·布魯斯,詹姆斯·斯特沃特,詹姆斯·道格拉斯等。
這時,華萊士和他的起義軍已逐漸引起愛德華一世的注意,遂派遣了一支大軍前來剿滅。七月,部分貴族投降英國人,華萊士和穆里則加緊訓練和整編隊伍,准備迎戰。九月,雙方在斯忒林相遇,英軍在渡過一座大橋時中伏,被人數少他們數倍但英勇無比的蘇格蘭起義軍圍攻並全殲。但穆里在此戰役中傷重不治而死,從此華萊士只得獨自擔任起領導義軍的重任。十月,華萊士乘勝攻克了英國北部重鎮德漢姆,但由於兵力和補給不足,無力防守,因此十一月退回蘇格蘭。 1298年五月,華萊士在斯科克森林被受勛為騎士,並被任命為蘇格蘭護國大將軍,領導整個蘇格蘭爭取自由的大業。遭到失敗的愛德華一世暴怒,動用全國兵力,親率大軍前來討伐。
威廉·華萊士定下兩個策略:
1.堅壁清野--將英軍可能路過之處的居民,牲畜、糧食全部轉移,不給英國人留下任何可以補給之物。
2.訓練士兵使用「槍陣」,即以若干長槍兵為一組,背靠背站立,槍尖朝外,形成一個攻擊和防禦力都倍增的作戰單位。
1298年七月,英軍與義軍在法爾科克展開激戰,由於雙方兵力相差過於懸殊,奮勇作戰的義軍全軍覆沒,華萊士隻身單騎逃出戰場。從這之後到被俘前的數年時間,華萊士的行蹤在史料上很少被提及,據說他在英格蘭建立了游擊隊,專門襲擊騷擾英軍部隊,尤其是派往蘇格蘭的補給部隊;另外,他還到過挪威、 法國甚至羅馬教皇處尋求國際上的支援。華萊士的行動更深地激怒了英王愛德華一世,他頒下嚴令,許以重賞,定要捉拿威廉姆·華萊士歸案,死活不限。然而,在眾多愛國的蘇格蘭人民的幫助和保護下,華萊士數次化險為夷,英王始終未能得逞。
1304年八月,由於蘇格蘭人,華萊士信任的夥伴,叛徒約翰·曼提斯的出賣,華萊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隨即押往倫敦。作為獎賞,曼提斯被任命為德姆巴敦的行政長官。而在倫敦,經過一場形式上的審判後,華萊士被指控叛國及謀殺拉納克執政官哈澤里克,判處死刑,而且沒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
在押赴刑場的路上,華萊士遭到圍觀人群的辱罵嘲笑,人們還紛紛向他投擲腐爛的蔬菜,麵包等,因為他們被告之這個犯人是個罪大惡極的匪徒,叛國者,而且殺害了許多無辜的英國人。在遭受了繩勒、刀割、火燒等酷刑後,威廉姆·華萊士被斬首,身子被肢解為四塊,分別送往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四方, 頭顱則被懸掛在倫敦橋上,以警告人民休要反抗。
然而英王愛德華一世的目的並沒有達到,蘇格蘭人民在威廉·華萊士無畏精神的激勵下,浴血奮戰,誓把英國人趕出自己的國土。最終,他們贏得了自由。似乎沒有資料記載華萊士在臨死前高呼「自由」,但有一首華萊士最喜歡的詩卻流傳至今。
『玖』 wallace line是什麼
瓦勒斯線
在南島語族的這個廣大區域,根據若干動、植物的地理分布,普遍被學界區分為東西兩半部,這條分界線是介於巴里島(Bali)和倫波島(Lombok)之間,在西里伯斯島(Celebes)以西,婆羅洲(Borneo)以東。為了紀念發現這條分界線的英國博物學家兼探險家華理士(Alfred Russel Wallace),這條線就叫做「華理士分界線」(Wallace Line)。
http://www.sinica.e.tw/~pingpu/museum/linguistics/htm1/AN_1_1_1.htm
另:
在相距不到50或100英里的兩個地方,往往在一個地
方有著另一個地方見不到的昆蟲種類。一定有決定每一
物種生存范圍的某種界限,有某種外在的特殊性以標明
每一物種都無法逾越的界限。
地理學上的種種問題總是強烈地吸引著華萊士。後來,當他在馬來群島(Malay)工作時,他揭示出西部島嶼上的動物與亞洲的種類相近,而東部島嶼上的動物則與澳洲的相似:人們至今還把那使它們劃分開來的分界線稱為「華萊士線」(Wallace line)。
http://www.phil.pku.e.cn/personal/wugsh/sources/ascent/ascent09.html
其它:
南沙及其鄰近海域是瓦勒斯線
(Wallace Line)西側的最大邊緣海海域,是大陸岩石圈向大洋岩石圈過渡的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