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諸葛亮討伐孟獲時蜀漢國內空虛,魏吳兩國為何不趁機偷襲
諸葛一生唯謹慎,在諸葛亮南征蜀中時,蜀漢並不是國內空虛,早已做好各項安排。夷陵之戰後,諸葛亮緩和了與東吳的關系,在劉備死後,諸葛亮與東吳重新結盟,派出鄧芝與陳震出使東吳,孫權接見後亦派出張溫出訪蜀漢,兩國交好。兩國雖交好,但諸葛亮並未放鬆對東吳的警惕,諸葛亮在225年南征孟獲時,李嚴鎮守永安,永安是益州的東邊門戶,是進入益州的唯二通道之一,當時李嚴是與諸葛亮共同託孤的重臣,官至中都護,並且統領蜀中諸軍事,可見蜀漢對東吳的防範心很嚴。
225年,諸葛亮南征。同年,曹魏北部邊疆發生動亂,鮮卑首領軻比能叛亂,被並州刺史梁習擊敗。當年10月,曹丕巡視與江東接疆的前線揚州,臨江觀兵,隨後回師。曹丕在226年的正月回到洛陽後就病重,之後開始權力交接,無力對外征戰。諸葛亮南征期間,曹魏除了應付邊境上的叛亂,主要精力就是對付江東孫權,根本無力再對蜀漢發動襲擊。而江東孫權亦由於曹魏的軍事壓力,而全力應付,再加上與蜀漢議和同盟,也不會對蜀漢發動襲擊,要知道無論哪一方勢力也不願兩線作戰,尤其是面對強大的對於。
㈡ 秦密屈張溫是什麼意思
三國時,東吳派遣張溫訪問蜀國。訪問結束後,蜀國的文武百官都齊集一堂,為張溫餞行,只有別駕中朗秦宓一人後到。張溫側身向孔明詢明:「他是什麼人?」孔明回答說:「是學士秦宓。」 於是張溫就問秦宓:「你在學習嗎?」 秦宓說:「我們蜀國中,五尺童子都在學習,我怎麼能例外呢?」 張溫就問他:「天有頭嗎?」 秦宓答:「有頭啊。在西方。《詩經》中不是說『乃眷西顧』。」 張溫又問:「天有耳朵嗎?」 秦宓回答:「有啊,天居於高處而能聽到低處的聲音。《詩經》中說『鶴鳴九皋聲聞於天』。」 張溫再問:「天有腳嗎?」 秦宓說:「有,《詩經》中寫道:"天步艱難'。沒有腳哪來的步呢?」 張溫又問:「天有姓嗎?」 秦宓說:「有姓。姓劉。從天子姓劉而得知。」 當時秦應對答如流,在場的人都十分驚奇嘆服。
㈢ 張溫的人物生平
張溫,字惠恕,吳郡吳縣人。他的父親張允,因輕視錢財重視賢士,聲名顯揚州郡,任孫權的東曹掾,隨後去世。張溫從小就修養節操,容貌奇異偉岸。孫權聽說,就詢問朝中大臣說:「張溫能與當今何人相比?」大司農劉基說:「可與全琮同等。」太常顧雍說:「劉基未詳細了解到張溫為人。張溫當今無人可比。」孫權說:「如果是這樣,則張允就算沒有死!」於是徵召張溫請與之相見。
張溫談吐文雅對答如流,旁觀者傾慕,孫權為之改容加禮。召對完畢出宮,張昭握著張溫的手說:「老夫把心意託付你,你應該明白。」於是孫權任命張溫為議郎、選曹尚書,又遷為太子太傅,很受信任重視。 回國不久,被派進豫章郡的部隊出征作戰,但他對軍功沒有追求。孫權既暗恨張溫贊賞蜀漢政治,又嫌忌他的聲名過於顯赫,百姓都為他的德行才能所迷惑,擔心他最終不能為自己所用,就考慮用什麼方式來中傷他,正碰上暨艷事件發生,於是藉此機會找出張溫的岔子。
張溫向來與暨艷、徐彪意見相合,常有書信來往,互相來往問候,於是又判張溫有罪。孫權將他軟禁在有關官署。當時無人敢為其說話,只有駱統認為張溫獲罪,其因在於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完全是小人讒言毀譽、君王缺乏明察的結果。他認為暨艷被錄用,主要責任不在張溫。就算推薦有誤,張溫也不是第一個推薦暨的人。說張溫與暨艷朋黨作奸,無憑無據,僅以舉才不當推定,實在說不過去。關於貽誤軍令,駱統也進行客觀解釋。認為張溫一直奉公執行命令,軍馬沒有減少,戰場上沒有退卻,軍期也沒有延誤,完全盡心為國,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對孫權指責張溫出使蜀國有辱本國,駱統認為,為國出使,盛贊他國的美好,只要自己沒有屈節,就不能說是有辱本國,而是正常的使節之行。蜀派鄧芝回訪,這是國與國之間友好的往來。
鄧芝的回拜,實際上是諸葛亮派鄧芝送張溫回國,是對吳國的尊重,不是張溫的私交行為。此外,對於其它的罪名,駱統也一一抗辯。為使孫權納諫,表明自己的無私和剛正,駱統最後表態:「我和張溫已多年沒有聯系。張溫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對張溫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只不過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如果君王能細加辨析、核實,什麼嫌疑都能解開。今天我為張溫陳情抗辯,我也並不對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張溫已受坐獲罪,獨行在前;我也願受恥,罷官革職在後。」孫權最終還是沒有採納駱統的意見。
六年後,張溫因病去世。
㈣ 諸葛亮為什麼不先收回荊州,再北伐中原
因為吳主(孫權)是「委質」於魏。「委質」即臣下向君主獻禮之意,是下對上的效忠獻身。這種不平等的聯合必定會使曹丕不斷向孫權提出難以接受的要求,從而導致曹魏伐吳。到那時,動物將會陷入以一敵二、兩面受敵的困境。
史載,孫權聽後「默然良久」,不禁想起去年夷陵之戰剛結束曹丕就大舉興兵攻擊淮南,還威脅他立刻將太子孫登送到洛陽做人質,否則將踏平江左,若不是江東將士奮起抵抗,擊退曹軍,後果不堪設想。
孫權派輔義中郎將張溫赴蜀國「報聘」,「報聘」即回訪之意。張溫到蜀國的使命實際上就是幫孫權落實一下,蜀漢的決策者是否真的認可了東吳對長江中下游的控制權,真正放棄了與東吳爭奪荊州的打算。
㈤ 急需三國演義78~90回的每回梗概
1、第78回: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劉備得知關公被害,急於復仇,想要提兵征伐東吳,諸葛亮好不容易才勸住他。曹操埋葬了關公之後,總是睡覺不安穩,感覺宮殿里好像有關公的靈魂騷擾他,於是就決定派人修建新的宮殿。
正好傳說有一棵神樹可以做宮殿大梁,於是曹操決定砍伐神樹,誰知樹神顯靈,傷害了曹操的腦部,曹操頭風復發,疼痛難忍。
華歆推薦華佗醫治,華佗提出要用斧頭打開頭顱,取出病根,曹操以為華佗要加害自己,於是殺害了華佗。
曹操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最後在病榻前交代後事,臨終之時把大位傳給曹丕。曹彰不服,想要爭奪王位,曹丕只能思考對策。
2、第79回: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曹丕繼承王位,因為弟弟曹植不來奔喪,下令拿下問罪,曹植在極端悲憤的情況下作七步詩痛斥曹丕的不仁。
廖化勸劉備處斬劉封、孟達,不料走漏了消息,孟達降魏,劉封率部與戰不利,逃回成都,卻被劉備拿下問斬。
3、第80回: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曹丕清完家門之後,驕矜傲然,不可一世。華歆、李伏等借祥瑞之說慫恿曹丕篡漢,曹丕早有此心,遂使華歆逼獻帝禪位。曹皇後得知,怒斥其兄大逆不道。
華歆等上殿逼宮,獻帝先是不從,卻見曹洪殺死祖弼,無奈,只好從命。並在曹丕的屢次逼迫下,答應親奉玉璽,禪位與魏王,以釋群疑而絕眾議。
4、第81回: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劉備欲興兵伐吳,張飛在閬中預備白旗白甲,因為部將范疆、張達沒有按期完備而被張飛毒打,二人心懷怨恨,入帳刺殺張飛,逃往東吳。劉備憤恨,當即率領七十萬大軍,討伐東吳。
5、第82回: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
孫權派趙咨向曹丕求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孫權欲罷兵不戰,劉備不允,派關羽、張飛之子關興、張苞為前部先鋒,殺向東吳。
6、第83回: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黃忠戰死,劉備愈加憤恨,加緊攻打東吳。孫權不得已將劉備仇人送往蜀軍營寨,但劉備仍然不肯罷休,定要掃平東吳。闞澤向孫權推薦陸遜為大都督,但陸遜年少,諸將大都不服。
7、第84回: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周泰等請戰,陸遜以前面山路有伏兵不讓出擊,三日後,伏兵不得其便果出。陸遜等其兵疲意困,後發制人;吳主領兵應,曹丕派兵襲東吳。孔明命馬良速叫劉備改屯諸營,但已為時晚矣。
陸遜先使淳於丹探險明蜀兵虛實,夜裡借東南風放火,劉備敗走,被趙雲救入白帝城。陸遜追備,誤入八陣圖之死門,諸葛亮岳父黃承彥引其出生門。陸遜懼魏裘吳,不敢深入西川。
8、第85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劉備夷陵慘敗後逃入白帝城,心情憂悶,再加上年事已高,思念關羽張飛,最後一病不起。臨終之前,他將諸葛亮和劉禪從成都召來,將劉禪託孤於諸葛亮。
劉備告誡劉禪,不要因為小善事就不做,不要因為小惡事就犯;而後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是個人才,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塊兒料,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自己做成都之主。
諸葛亮聞言,非常惶恐,賭咒發誓說自己並沒有異心,一定衷心輔佐劉禪。聽說劉備死了,曹丕(魏皇帝)與司馬懿商量,連接了五路大軍准備攻擊蜀國。
蜀國君臣聽到消息後,都非常恐慌,尤其是新皇劉禪,已經主意全無。在這最關鍵的時候,丞相諸葛亮又一直在家不出府議事,劉禪實在等不下去了,於是決定到丞相府去探探情況。
在丞相府中,劉禪才發現,諸葛亮早已經對各路大軍的動向和破敵良策成竹在胸,輕描淡寫間就將五路大軍的威脅化去了。
9、第86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蜀吳大戰之後,魏主欲聯合吳國兵分四路攻打蜀國。吳王孫權聽從陸遜的計策按兵不動,果然其他三路皆告失利。此時蜀國派遣鄧芝來吳國議和。
吳王本欲刁難鄧芝以顯示自己的威儀,卻折服與鄧芝的風采。於是派張溫出訪蜀國答禮。張溫以為自己身份特殊,有些傲慢,被蜀國秦宓以天辯之才駁斥。最終蜀吳兩國重新結盟。
10、第87回: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託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馬謖建議孔明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孔明先使反間計,破三路蠻兵。馬謖建議孔明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孔明使魏延、趙雲深入蠻地,戰敗孟獲三洞元帥,孟獲親自出戰。被魏延活捉,孔明盡釋其將士,待來日再決雌雄。
11、第88回: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孔明命前來送解署葯並糧草的馬岱引三千軍去瀘河下游 渡河截糧,軍士因中毒半渡而死,後知半夜水冷毒散方渡無事。馬岱於夾山峪奪了蠻糧。 二洞主擒孟獲見孔明,獲不服,孔明再釋。
孟獲教弟孟優以詐降進寶於孔明以里應外合,孔明用葯麻翻孟優,孟獲被扮做蠻兵的馬岱所捉。 孟獲不服,孔明放回,謂眾將三擒三縱,「誠欲服其心,不欲滅其類也」。
12、第89回: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孟獲新得蠻兵相助,前來挑戰蜀軍。諸葛亮先是堅壁不出,待蠻兵懈怠之後,以誘敵深入之計,將其引入伏擊圈,蜀軍乘夜裡狂風起時,大破蠻兵,諸葛亮四擒孟獲。孟獲不服,要求再戰,諸葛亮於是又放了他。
孟獲、孟優投奔禿龍洞朵思大王,三人合兵一處。朵思獻計:利用險惡山勢,堵塞洞口並配重兵把守,蜀軍必進據瘴氣、毒泉之處,蜀軍斷無生路。
多虧孟獲之兄孟節指點迷津,蜀軍方度過鬼門關。銀冶洞主楊鋒反水,擒孟獲、孟優、朵思獻於諸葛亮。孟獲還是不服,諸葛亮五縱孟獲。
13、第90回: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諸葛亮五擒五縱孟獲之後,攻下三江城,直逼梁都洞銀坑山。孟獲之妻祝融夫人見情況危急,親自在銀坑山與蜀軍交鋒,擒了張嶷和馬忠兩員蜀將。
諸葛亮派趙雲、魏延將祝融夫人擒獲,換回張、馬二將。次日,孟獲請八納洞主木鹿大王前來助陣,放出猛獸,趙雲、魏延無法抵擋,只得撤兵。
二將向諸葛亮請罪,諸葛亮微笑道:「不怪你等,我在隆中之時,就知南兵有驅獸之法,此次南征已備下破此陣之物,明日待我親去迎戰。」
諸葛亮乘車督戰,待南兵驅趕野獸撲來,一揮羽扇,掌車軍士打開紅油櫃車,露出十個木製假獸。軍士用火將假獸腹下火線點燃,假獸口吐火焰,鼻冒黑煙,直向南兵沖去,真獸卻不敢前進,驚而轉向南兵陣中沖去。南兵大亂,木鹿大王死於亂軍之中,蜀軍乘勝奪佔了銀坑山。
孟獲無奈,令內弟帶來洞主詐降,又被諸葛亮識破,孟獲第六次被擒,因其心仍不服,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
孟獲又請來烏戈國王兀突骨,率三萬藤甲軍在桃花渡口下寨,以待蜀軍。此藤甲渡江不沉、經水不濕,刀箭皆不能入。
諸葛亮決定用火攻,他派趙雲去盤蛇谷准備柴草,令魏延在半月內連輸十五陣、棄七個營寨,以此誘敵深入,終於火燒了藤甲軍。趙雲又將祝融夫人和帶來洞主等一並擒住,孟獲單騎突圍,被馬岱生擒。
孟獲以為此次被擒必死無疑,未料諸葛亮又令馬謖前來放他們回去,並備美酒送行。
七擒七縱自古未聞,孟獲深感羞愧,至此心服口服,又見蜀軍送來稻種、干糧、馬匹,深為感動,他率眾人向諸葛亮請罪,表示:「丞相天威,南人永不復反矣!」
諸葛亮平定南方後,路經瀘水,風濤大作,軍不能渡。亮詢問當地百姓後,製作饅頭,以代人首,臨江祭奠。
孟獲回寨後,獻上南中兵民、牲畜、土地表冊。諸葛亮撫慰孟獲,將表冊交還與他,令他永為南王。下令退軍。
㈥ 讓文臣們沖鋒陷陣的三國嘴炮戰爭,到底有多慘烈
夷陵之戰蜀國戰敗,劉備死後。蜀漢和東吳建交,雖然是二帝並尊,但誰也不想稱呼對方為帝,於是在文書里經常以東西來區分兩國,蜀漢稱孫權為東主,自稱則是西朝。搞得兩國在外交中對東西兩個字很是敏感。
孫權
劉備和曹丕一起吼他:「滾,這種謠言我們都有一大車……」
劉備先說:「要說徵兆,大舅哥啊,我小時候,我們家院子里有一棵桑樹,亭亭如蓋,彷彿是帝王的儀仗,不信,你可以去涿郡看看?」他摸摸自己的耳朵:「你們見過這么大的耳朵嗎?這是帝王之相啊。」
他拿筆寫下四個字:劉封劉禪。又說道:「劉封是我長子,收養的,劉禪是次子,親生的,他們倆這名字合起來就是封禪,你說巧不巧,我不稱帝誰稱帝?」
孫權和曹丕下巴差點沒有驚掉:「這名字不是你自己取的嗎?」
劉備有點尷尬,趕忙說:「給你說,在四川,我還沒有稱帝的時候,就有一條黃龍出現在了赤水,在襄陽漢水之中還發現了玉璽,你們都知道的,高祖劉備發跡於漢中,襄陽在漢水之末,這就表示我繼承大漢正統,帶領大漢走向繁榮富強……」
㈦ 諸葛亮第一繼承人張裔,淪落東吳為何又被秘密接回
04
張裔回到蜀國,受到諸葛亮的器重,被委任為丞相府參軍,代行相府政務,又兼任益州治中從事。
後來諸葛亮經常駐守漢中,張裔被委任為丞相府長史,主持丞相府的工作。
諸葛亮對張裔的工作非常滿意,張裔也對諸葛亮非常佩服,經常稱贊道:“丞相賞賜不遺漏疏遠的人,懲罰不寬容親近的人,官爵沒有功勞得不到,刑法不能因為財富而避免,有才之人和平庸之人都盡心竭力。”
張裔有一次要去漢中向諸葛亮述職,前來送行的車輛多達數百輛,以至於門口都被車子堵死了。
但是張裔非常有自知之明,認為大家都是敬佩諸葛亮而已,自己是沾諸葛亮的光。
張裔幽默地對家人說道:“我出發到漢中,給我送行的人太多,以至於忙於接待無法休息,不曾想沾光丞相,卻把兒子累得夠嗆。”
後來,張裔升任輔漢將軍,仍舊兼任丞相府長史,成為朝廷僅次於諸葛亮的人物。
可惜建興八年,張裔先諸葛亮去世了,諸葛亮非常傷心,最後無奈之下才火速提拔蔣琬上位。
㈧ 孫吳的末路是怎樣的
經過孫權的治理,東吳在江東已然站穩了腳跟,並向四周擴展。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孫權稱吳王。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孫權稱帝,定都建業,與魏、蜀成鼎足之勢。但到孫權統治後期,東吳內部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孫權的進取之心漸漸消退,大臣間的爭權斗爭也頻繁發生,東吳的統治進入了衰落期。
張溫是孫權非常信任的重臣,曾任選曹尚書,後又拜為太子太傅。由於張溫在出使蜀國時,受到諸葛亮的器重,引起了孫權的猜忌。恰巧張溫推薦暨艷為選曹郎,官至尚書,為東吳選拔人才。暨艷試圖改革當時的弊政,卻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孫權聽信讒言,將暨艷等人殺死。由於暨艷是由張溫推薦,孫權便以此為由,將張溫下獄。孫權不忍殺他,將他罷職為民,遣返原郡去了。孫權又借立太子事件,逼死了曾為東吳立下汗馬功勞的陸遜。孫權還任用呂壹等人為校事,監督大臣,凡事無論巨細,吹毛求疵,羅織罪名,誣陷忠良,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後孫權迫於壓力,殺掉了呂壹,但在東吳內部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孫權在確定繼承人方面也經過了一番周折。孫權首先是按照慣例,立長子孫登為太子。當時,孫權非常寵幸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二子,孫和與孫霸。太子孫登的母親出身低賤,孫登自覺羞愧,便有意將太子之位讓給孫和。孫登當了20年的太子後死了,孫權便立孫和為太子。但是孫權更喜愛孫霸,對他的待遇與對太子一般無二。這樣,孫和與孫霸,一方為了維護太子地位,一方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各自形成了一個小集團,相互展開了斗爭。最後的結果是,孫權既廢掉了太子孫和,又將孫霸賜死,另立潘夫人之子孫亮為太子,以此息事寧人。
吳太元元年(公元251),孫權已到古稀之年,病重垂死。當時太子孫亮剛剛十歲,無法親政,侍中孫峻便向孫權推薦了時為大將軍的諸葛恪入朝輔政。諸葛恪是諸葛瑾的長子,諸葛亮的侄子,在軍事上為東吳屢建功勛。孫權自知以諸葛恪的才能和聲望足以擔當輔政的大任,但又擔心諸葛恪剛愎自用,恐誤大事。在孫峻的再三建議下,諸葛恪得以入朝輔政,同時,孫弘、孫峻等人協助輔政。神鳳元年(公元252)四月,孫權病逝,終年71歲。太子孫亮即位,諸葛恪與孫弘受遺詔處理後事。諸葛恪與孫弘本來就不和,孫弘是第一個知道孫權病逝消息的人,他想趁此機會,封鎖消息,偽造詔書,除掉諸葛恪。不料此事卻被孫峻得知,孫峻連忙向諸葛恪匯報,諸葛恪設計將孫弘殺死,獨攬大權。
此時,曹魏在得知孫權去世的消息後,出兵七萬,兵分三路大舉伐吳。諸葛恪率軍四萬抵擋,大勝曹兵。此後,諸葛恪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產生輕敵思想。建興二年(公元253),諸葛恪不顧眾人的反對,率領二十萬大軍再次向曹魏發起了攻擊。四月,諸葛恪的軍隊進入淮南,包圍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魏軍頑強抵抗,新城久攻不下,吳軍傷亡慘重,勞而無功,被迫撤軍。
諸葛恪回到建業後,更加肆無忌憚,獨斷專行,逐漸失去了人心。孫峻當年曾保舉諸葛恪入朝輔政,又與諸葛恪同受遺詔輔政,但諸葛恪看不起孫峻,經常侮辱他。孫峻懷恨在心,便與吳主孫亮合謀設計殺害了諸葛恪,東吳大權落入孫峻之手。
孫峻死後,從弟孫綝代替輔政,氣焰熏天。孫亮親政之後,十分厭惡孫綝的專權。為了增強自己的力量,他調集了三千多軍士的子弟,從中選擇年輕力量大的組成團隊,每天在宮中操練,以防不測。孫綝對此已有察覺,便暗中防備,讓他的四個弟弟分別控制了禁衛軍。後孫亮想先發制人,計劃殺死孫綝,不料事情敗露,孫綝發動政變,反將孫亮廢掉。孫亮被廢為會稽王,那時他還不到二十歲。
永安元年(公元258),孫綝迎立孫權第六子孫休為帝。孫綝自己擔任丞相,孫綝一門,職掌禁兵,權傾朝野。孫休不滿於孫綝的權重,經過一系列的籌劃,在臘月孫綝入朝時,將其殺死。
蔡文姬孫休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生產生活的措施,使東吳進入了短暫的發展時期。但孫休只信用舊臣濮陽興、張布,令時人大失所望。元興元年(公元264)七月,孫休病重,口不能言,但可以寫字。他用手書將濮陽興等人召入,用手臂指著自己的兒子孫霸,意思是這是未來的皇帝,希望他們衷心輔佐他。過了幾天,孫休就死了,年僅30歲。
孫休死後,濮陽興、張布認為太子年幼,不足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便迎立了孫權的第三子孫和的長子孫皓為帝。孫皓在即位之初,曾下令撫恤人民,開倉賑濟貧民、減省宮女、放生宮內的珍禽異獸,口碑還算不錯。但沒過多久,孫皓殘暴淫奢的本性便暴露無疑。孫皓經常大興土木,百姓徭役負擔沉重。他聽信迷信之說,遷都武昌,後又迂迴建業,耗費資源。他還動用大批人力物力,興建昭明宮,以供享樂。孫皓驕奢淫逸,他派遣黃門在全境將吏之家挑選美女,充實後宮。凡是有女兒的大臣必須每年向他匯報一次,如果到了十五六歲的,必須先讓他過目,看不中的才允許出嫁。後宮的美女已有數千,孫皓卻仍嫌少。孫皓還排斥賢臣,以殺人為樂。他即位後,首先殺了濮陽興和張布,還將朱太後逼死。還將孫休的四個兒子外放,並殺死了其中兩人。湘東太守張詠有一次沒有按時上繳賦稅,孫皓立刻派人將張詠就地正法,並將他的頭顱在全境示眾。會稽太守車浚為人清忠,政績卓越。有一年全郡遇到飢荒,他上表請求朝廷賑災。孫皓卻說車浚是為了私心,便派人殺了他。尚書熊睦曾經勸諫孫皓,孫皓便派人用刀環撞殺了他,死後體無完膚。他的一個寵妾指使人到集市上搶奪老百姓的財物,司市中郎將陳聲憑借與孫皓的親近關系,處置了搶奪財物的人。孫皓知道後大怒,為了取悅一個女人,將陳聲逮捕,用燒紅的大鋸鋸斷了陳聲的頭,並將屍體投到四望台下。他還將宮外的水源引入宮中,如果後妃、宮女、內侍稍有不稱心,便將他們殺死,剝去麵皮,把眼睛挖掉,投進水裡,屍體隨波逐流,孫皓卻看得心花怒放。
東吳在孫皓的殘暴統治下,忠臣經常被殺,小人常常得志,大臣大將,人人自危,東吳由此走向了末路。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面對西晉強大的攻勢,孫皓降晉,東吳滅亡。
㈨ 三國演義中誰來蜀國問蜀軍問題,什麼天子有姓否···等等的問題是第幾集謝謝
94央視版《三國演義》第六十四集-安居平五路;
毛版《三國演義》第八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三國志通俗演義》第十八卷-難張溫秦宓論天。
劉備死後,蜀遣鄧芝出使東吳,兩家約定共為唇齒。孫權派遣張溫隨鄧芝入川答禮,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