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李芳遠訪問明朝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李芳遠訪問明朝

發布時間: 2022-05-01 02:47:16

1. 明朝對創立韓文什麼態度

頒布文字,1446,那就是朱祁鎮時期,明英宗,那時候英宗忙著韃靼和瓦剌,還有宦官剛好掌權,應該理不到朝鮮創造文字一事,加上朝鮮文也只是創造性,官方文字依然是漢文,所以影響未能引起明朝中央重視~
到明英宗時期,朝廷已經對藩屬國的自治文化不作干預,畢竟國家都有側重點,而那時候王振當權,國內又以北方局勢不穩,而重點放在那邊,所以基本上明朝中央不過問此事.文牒,官文,又都是漢文書寫.不會引起重視的~

2. 「咸興差使」是什麼意思

韓國語中有一個四字俗語「咸興差使」,形容難以完成的危險任務。實際上,這句俗語的語源即是李成桂、李芳遠父子的故事。寥寥四字,便將父子倆的恩怨情仇概括無遺。
李成桂是李朝的開國之君,而李芳遠在幕後的功績也不能不提。在威化島事件中,身在開城的李芳遠從容護送家族避難,之後又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刺殺高麗忠臣鄭夢周,最後積極參與到勸進活動中。建國之後,為了緩和與明朝的緊張關系,李芳遠接受了出使南京的艱巨任務。據載,李芳遠路過北平是偶遇燕王朱棣,朱棣見之,即下馬握手並親切交談。在南京,李芳遠對朱元璋的問答應對得體,深受朱元璋的嘉獎。由此可見,李芳遠的使行不辱使命,明朝士人對他評價甚高,稱之為「朝鮮國世子」。
李芳遠為締造新王朝付出的努力卻未得到普遍認可。李成桂即位的第一年,謀臣鄭道傳、裴克廉等人請議立世子,裴克廉表示:時平立嫡,世亂先功——太平盛世應當嚴格嫡庶長幼之序,以杜絕旁人的非分野心,非常時期應該權衡輕重緩急,選立雄才大略者為儲君。這本來是相當中肯而有見地的說法,然而話音剛落,殿外即傳來女人哀怨的哭泣,議論遂告中斷。
這個女人是李成桂的愛妃康氏。李成桂與康氏之間有著一段傳奇的愛情故事。李成桂仕宦於高麗王朝時,一次從老家前往開城,其間長途跋涉口渴難耐,於是在溪澗找水解渴。李成桂喚來正在溪邊洗衣的康氏,康氏以小片楊葉盛水進奉。李成桂接過水,好奇地問:為什麼以小葉盛水?康氏答道:將軍遠道而來,想必異常乾渴,飲水太急有害身體,於是以小葉奉上。李成桂對善解人意的康氏一見鍾情,雖然家鄉已有結發妻子韓氏,但還是將康氏納為妾侍、寵愛有加。
[u8]李成桂的原配韓氏育有李芳果、李芳乾、李芳遠等數子,而康氏則誕下李芳蕃、李芳碩,其中,在諸子中排行老幺的李芳碩最受李成桂寵愛。然而正如裴克廉所言,功勞卓著的李芳遠最應成為世子人選,在這個關鍵時刻,宮殿外探聽的康氏以哭鬧的方式打斷了議論,使李成桂也開始心猿意馬、不知所從。
這已是婦孺康氏智慧的極限,最終撼動李成桂內心的,是深受君主寵信的開國功臣鄭道傳。新朝既已定鼎,重新瓜分政治版圖的角逐隨即開始。作為開國的最大功臣,李芳遠卻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以外。把持朝政的,正是這位鄭道傳。
鄭道傳曾以鮑叔、子房自詡。與師承同門的鄭夢周不同,鄭道傳並非愚忠之人,他只忠誠於自身參與構築的新政權,將參與政治、出謀劃策視為人生的一大樂趣。雖然出身卑微,但是鄭道傳的政治眼光獨到。他許多獨具匠心的建言,均受到李成桂的重視。李朝沿用五百餘年的政治構想,多半出自鄭道傳的精心設計。他編撰的法典《經國大典》,則成為李朝的憲法,影響至為深遠。甚至連新王朝的新都漢城,也是由鄭道傳負責監工建造的。
李朝是依靠儒士力量建立的王朝。鄭道傳將中國的官僚制度移植到朝鮮,他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人物。鄭道傳認為,國政應該在開明君主的主導下,由儒家士大夫實施完成。他致力於建立儒學政治理念的集權政治,堅持以文官士大夫為核心統治力量,拒絕向王室宗親、開國勛臣打開分享權力的大門。同時,有必要對君權作出限制,而擴大士大夫議事會議的許可權。
鄭道傳的理念,在政治制度上表現為以宰相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
朝廷以都評議司,也就是議政府的前身為最高政務機關,其首長為三政丞,即領議政以及左右議政。議政府下屬部門為兵、戶、刑、禮、吏、工六曹,長官為判書。凡國政公務,均由議政府會議商討後上呈國王確認,再轉送相應的行政部門執行。議政府之外,還有專管軍政的最高軍事機構義興三軍府。這樣的設置分離了政權與軍權,避免權力的過分集中產生的弊端。同時,還設置了三司。三司,分別是弘文館、司憲府和司諫院。這些顧問、監察機構的作用是牽制議政府等機關,防止專權。
中央朝廷的模式也同樣適用於地方。在地方行政體制上,全國分為京畿、忠清、慶尚、全羅、黃海、江原、咸鏡、平安八道,各道設置觀察使,道下轄的府、牧、縣、郡則設置府使、牧使、縣監、郡守,各自有任職的期限。這些基層的衙門中,也仿照中央六曹設置了六房,以避免地方官的地緣之弊。
鄭道傳的思考更進一步,他主張君主應該中庸無為,以避免君臣政治沖突而造成的元氣耗損。為此,鄭道傳不斷慫恿李成桂冊立生性文弱的李芳碩為王儲,同時將強悍的李芳遠等王子從政壇上徹底隔離。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鄭道傳的提議最終獲得李成桂的認可。不滿十歲的小童李芳碩遂成為世子。然而,李芳碩不是嫡長,更非賢能,他的地位在講究綱常的李朝顯然毫無存在的正當理由。鄭道傳勢力賴以生存的靠山,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名分缺失。
冊立李芳碩為世子後,鄭道傳被倚為世子的輔佐人,以世子為後盾,鄭道傳的勢力更趨龐大。為穩定新朝廷的政局,鄭道傳重點打壓李芳遠這類野心勃勃的人物,這儼然已成鄭道傳施政的基點之一。鄭道傳與李芳遠之間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雙方的沖突由此而起。兩人的怨隙醞釀多年,終於在太祖七年(公元1398年)爆發,史稱「戊寅靖社」。
李芳遠以鄭道傳破壞長幼之序為由,率領私兵在漢城街頭與鄭道傳短兵相接。李芳遠的部隊首先闖入王宮景福宮殺害王世子李芳碩,之後蜂擁出宮大肆搜尋鄭道傳。此時,鄭道傳正與同僚推杯換盞,絲毫沒有覺悟到滅頂之災即將降臨。李芳遠一舉捕獲鄭道傳,並親手砍下他的首級——無論是高麗忠臣鄭夢周,還是朝鮮謀臣鄭道傳,這對曾經為各自理想而分道揚鑣的師兄弟,最後在李芳遠手下殊途同歸。
李芳遠暴動得手,得益他在軍人武將中建立的崇高威望。他一夜之間控制住朝廷局勢,迫使李成桂的朝廷承認既成的事實。鄭道傳與李芳碩被定性為謀反,李芳遠反而成為匡扶社稷的功臣。李成桂在李芳遠授意下禪讓王位予次子(長子已出走)定宗,實權落入李芳遠手中。
李成桂被迫退位,定宗的處境實為傀儡,李芳遠則繼續操控著政局,朝最終奪取王位不斷邁進。在此過程中,李芳遠的同母兄長李芳乾不甘落後、不惜鋌而走險在開城舉兵攻擊李芳遠。不過此人武運不濟,旋即兵敗被捕、判處流放。至此,大局已定,李芳遠才從定宗手中接受了夢寐以求的王位(太宗大王)。
[u9]李芳遠兩次舉兵(王子之亂) ,摧毀了李成桂和平建國的理想。作為父親的李成桂,面對骨肉相殘的局面心如刀割,事後即選擇逃避現實、出走王宮。太上王出走是轟動一時的消息,此後的李成桂行蹤縹緲,徘徊於寺院與故鄉咸興之間。李芳遠派出的問安使者絡繹於道,「咸興差使」的故事從此膾炙人口。
有一位使者是李成桂的舊部屬,他宣稱即將遠游他鄉,因而得以被破例面見太上王。使者眼看太上王近在眼前,又開始了老生常談的勸諫,請求李成桂回歸都城。李成桂聞言勃然大怒,准備殺害這位昔日的部下。使者申辯說:「鄙人所言全是出於對主上忠悃之心。否則,本人誓願子孫三代皆為盲人。」結果,使者得以全身而退,可是他的子孫三代均成盲人。
另一位使者接踵而至,他帶著子母兩匹馬隨行。使者來到李成桂門前一棵樹下,將子馬拴在樹下,自己領著母馬繼續前行。母馬與子馬依依不捨、嘶鳴不已的情景,恰好被李成桂目睹。即便如此,使者的苦心還是無法感動李成桂,他最後被李成桂的部下追殺而死。
李芳遠至此無計可施,只好求助於父親的摯友無學和尚。李成桂與無學的交情深厚,無學的努力終於使李成桂同意還駕京城。李芳遠聞訊喜不自勝,特意以盛典親迎。臨行之際,李芳遠身邊的謀士特意提醒道:「殿下不宜接近太上王。」結果,李芳遠前來朝拜之時,李成桂居然朝李芳遠放箭,箭射中木樑,箭簇入木三分。李芳遠為父親的險惡用心聲淚俱下,而李成桂則拋下裝有玉璽的匣子,大聲呵斥之後揚長而去。
自咸興還駕之後,李成桂終日想法設法加害李芳遠。他在一次酒宴中收藏鈍器於袖內,企圖襲擊上前敬酒的李芳遠。一計不成,李成桂又暗中准備弓矢,以便在李芳遠前來請安時將其射殺。最後,弓弦居然被老鼠咬斷。李芳遠目睹父子對立的情景,內心中心灰意冷的感覺油然而生。他特意在漢城修築了豪華的昌德宮,以此作為幽禁父親的監獄。李成桂從此如同囚徒,在李芳遠的無情威逼之下,渡過最後的悲慘晚年。[u10]
公元1408年,李成桂溘然長逝,父子的斗爭到此終於畫上句號。對於父親的辭世,李芳遠縱然悲痛,然而似乎不曾為他以往的作為感覺悔恨。

3. 韓國李家王朝的歷史

朝鮮王朝歷代國王考

太祖至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年)

太祖至光海君

(1392——1622)

附先祖和四祖

一,全州李氏先世譜系

李朝王室出於全州。全州府本為百濟的完山,新羅真興王置完山州,景德王改為全州,以備「九州」之數。新羅孝恭王時,甄萱建都於此,稱後百濟。高麗太祖十九年改為安南都護府,二十三年復為全州。高麗成宗十二年稱承化節度安撫使,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順義軍,隸屬於江南道。高麗顯宗將全州升為安南大都護府,後改全州牧。高麗恭愍王四年。因為高麗曾經囚元使野思不花於此地,因此將全州牧降為部曲,次年復為完山府。李朝太祖元年以其為「御鄉」,所以升為完山留守府。李朝太宗三年改為全州府。李朝在這里建有慶基殿和豐沛樓(「豐沛」是取劉邦故事)。

[始祖] 李翰 新羅司空 號甄城 妻慶州金氏

[二世] 李自延 新羅侍中 妻尹氏

[三世] 李天祥 新羅僕射 妻迎日鄭氏

[四世] 李光禧 新羅阿於 妻黃氏

[五世] 李立全 新羅司徒 妻白氏

[六世] 李兢休 高麗司空 妻李氏

[七世] 李廉順 高麗生員戶長 妻鄭氏

[八世] 李承朔 高麗生員戶長 妻白氏

[九世] 李充慶 高麗生員 妻尹氏

[十世] 李景英 高麗生員戶長 妻尹氏

[十一世] 李忠敏 高麗長史 妻崔氏

[十二世] 李華 高麗樞密 妻黃氏

[十三世] 李珍有 高麗生員戶長 妻吳氏

[十四世] 李宮進 高麗翰林 妻李氏

[十五世] 李勇夫 高麗大將軍 妻李氏

[十六世] 李璘 高麗內侍執奏 妻南平文氏

[十七世] 李陽茂 高麗將軍 妻李氏

二、李朝追封四祖

1、穆祖 仁文聖穆大王 李安社

高麗宜州知事,後來曾經入仕元朝,為南京五千戶所達魯花赤。南宋咸淳十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三月十日去世。葬在咸興的德陵。李朝太祖即位後追尊為穆祖(布德執義曰穆),後為穆祖。太宗時加上謚號「仁文聖穆」。

王妃 孝恭王後李氏,葬在咸興安陵

子女
長子 安川大君 李於仙
次子 安原大君 李珍
三子 安豐大君 李精
四子 翼祖大王 李行里
五子 安昌大君 李梅拂
六子 安興大君 李球壽

2、翼祖 康惠聖翼大王 李行里

生於咸興的德源。襲封元朝千戶職位,咸淳十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九月十日去世。葬在咸鏡道安邊,陵號智陵。太祖即位後上廟號為翼祖(思慮深遠曰翼)。

王妃 貞淑王後崔氏,葬在咸鏡道文川,陵號淑陵

子女
長子 咸寧大君 李安
二子 咸昌大君 李長
三子 咸原大君 李松
四子 度祖大王 李椿
五子 咸川大君 李源
六子 咸陵大君 李古泰
七子 咸陽大君 李腆
八子 咸城大君 李應巨

3、度祖恭毅聖度大王 李椿

生於咸興府松頭里。至正二年(高麗忠惠王後三年,1342)七月二十四日去世。高麗贈官銜為贊成事。太祖即位後追尊為度祖(心能制義曰度)。陵號義陵,在咸興。

王妃 敬順王後朴氏 (籍文州)陵號純陵,在咸興

子女
長子 宗昌大君 李子興
次子 桓祖大王 李子春
三子 宗原大君 李子宣
四子 完川大君 李平
長女 文惠公主
次女 文淑公主
三女 文懿公主

4、桓祖淵武聖桓大王 李子春

元延佑二年乙卯(高麗忠肅王二年,1315)年生。仕高麗,官至榮祿大夫、判將作監事、高麗朔方道(後為咸鏡道)萬戶,兼兵馬使。元至正二十年(高麗恭愍王九年,1360)四月甲戌在朔方道去世。李朝太祖追上廟號為桓祖(闢土服遠曰桓)。葬咸興定陵。

王妃 懿惠王後崔氏 (籍永興)葬咸興和陵

子女

嫡子
長子 永城大君 李天桂
次子 太祖大王 李成桂
長女 貞和公主

庶子
長子 完豐君 李元桂(李氏所出)
次子 義安大君 李和(定嬪金氏所出)

太祖 康獻至仁啟運應天肇統廣勛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 李旦

李旦(1335——1408),字君晉。初名成桂,字仲潔,號松軒。

至元元年(高麗忠肅王後四年,1335)十月十一日出生於高麗朔方道永興郡黑石里的桓祖私邸(永興本宮)。父親李子春仕蒙古雙城總管府,並為高麗朔方萬戶。李成桂少年仕高麗,官至東北面元帥知門下省事、守門下侍中。

李成桂出生和成長的時期,正是大蒙古帝國走向衰弱、東北亞大地風雲跌宕的時期。元至正二十八年(高麗恭愍王十七年,1368年)正月初四,出身紅巾軍的朱元璋在應天即位,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是為洪武元年。同年明軍北伐,攻佔元大都,元惠宗(烏哈圖可汗)北奔,作為中國歷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終結。但是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里,蒙古殘余勢力仍然控制著漠北,並且影響著高麗對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麗,宣告即位。高麗立即停用至元年號,遣使至應天恭賀朱元璋登極,朱元璋頒詔冊封恭愍王為高麗國王,並賜金印。明麗兩國宗藩關系正式建立。但是,高麗王室世代迎娶蒙古公主,而且高麗一向擅長在大國之間採取靈活的外交政策——這也是它免於被金、元這樣的虎狼之國吞並的原因——而獲得好處。所以高麗朝廷一直與北元朝廷也私有往來。1372年,明軍在遼東敗於盤踞在遼陽行省的北元將領納哈出,高麗親元勢力也大為活躍。1373年,恭愍王被弒,北元想送高麗宗室、沈王脫脫不花回國即位,但是高麗擁立恭愍王養子辛褕。1377年,北元冊封辛褕為征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國王。1378年北元昭宗去世,國力式微,善變的高麗又再次向明朝示好。

其時高麗國內分為以崔瑩為首的親元派和以李成桂為首的親明派。兩派相爭,親明派最後得勝。李成桂等新官僚廢除了高麗的私田制,改行「科田法」,一掃高麗王朝的舊勢力。此法不僅把土地交給李成桂去分配,還賦予了他統治國家的權力。以李成桂為首的集團完全了解,能不能帶來秩序和結束衰微的高麗王國,取決於土地佔有制度。高麗末年,土地兼並嚴重。「宗廟、學校、倉庫、寺社、祿轉、軍須田及國人世業田民,豪強之家奪占幾盡,」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為標」的大農庄。而兼並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橫行,縱暴侵掠,倍於盜賊,」,許多良人農民又淪為大農莊主的奴婢。李成桂兵變上台以後,積極著手田制改革。政變當年,李成桂立即宣布將佛寺的三百多處土地收歸國有,沒收國家東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1390年,焚公私田籍於市街,大火數日不滅。1391年,重新丈量全國土地,共79萬多結(包括耕地和荒地),並宣布實行科田法。國家規定,京畿一帶土地按科(等級)授給在京任職的官員,故稱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結,依次遞減,至第十八科得田10結。京畿以外的地方置軍田,以養軍士。地方官吏和「閑良」,不論資品高下,隨其本田多少,各給軍田10結或5結。從「凡受田者身死後,其妻有子媳守信者,全科傳受,無子媳守信者,減半傳受」看,科田和軍田都允許程度不同的世襲。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孫相傳。公私奴婢、工商、賣卜、娼妓、僧尼等,不許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結糙米30斗,旱田1結雜谷30斗。除陵寢、倉庫、宮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納土地稅,水田1結白米2斗,旱田1結黃豆2斗。科田、軍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餘土地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無資料可查,無疑公田占絕大多數。軍田和科田,須向國家納土地稅,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國家規定公私田租的數額,「此外有橫斂者,以臟論。」科田法的實施有積極意義,它限制了大農莊主的橫征暴斂,有利於中央權力的加強,也多少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根據科田法的條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級)來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獲得租權,而農民則得到耕種權。按慣例田租為莊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為租稅繳納給國家。由於就耕作權而言,農民作為佃農對土地的佔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沒收,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兩班(即擁有官職的貴族)的土地積累受到這樣一條規定的嚴格控制:科田將只在首都周圍的京畿地區授予,在這個地區,政府很容易加以監督和監視。李成桂及其追隨者通過堅決地實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經濟大權。

這時,在1388年,明朝在咸鏡南道的南端元朝雙城總管府(1355年被高麗吞並)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朝廷大嘩。崔瑩慫恿辛褕鋌而走險,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極力反對。是年四月,辛褕派兵入侵明朝。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士氣低落,於是回師松京,廢黜辛褕,流放崔瑩。之後李成桂立辛褕之子辛昌為王,又廢,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恭讓王)。此時,李成桂已經有心對高麗取而代之。李成桂和諸子在松京展開了緊鑼密鼓的布置工作。為了剪除忠於王氏高麗的勢力,類似當年太原謀反時李世民角色的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還派刺客,在京城善竹橋刺殺了有極高聲望、不肯歸依李家勢力的高麗大學者鄭夢周,並借機刺殺了許多其他反對派。高麗京城內一片腥風血雨的恐怖景象。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麗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明朝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則口氣冷漠,說「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號)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朝鮮國事」。

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為王,並改名字為李旦(為統一起見,下文仍稱李成桂)。同年十一月,李成桂頒詔定都漢陽,建宗廟社稷、宮室城池。同時由鄭道傳等人制訂了《朝鮮經國典》。鑒於高麗諸王崇拜佛教而影響國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國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沒收,貴族庄園里的奴婢都被釋放,並且實行開墾農地與改良農具谷種等勸農政策。

李成桂有兩個王妃。原配是承仁順聖神懿王後韓氏(籍安邊),恭讓王二年去世。繼妃是順元顯敬神德王後康氏(籍谷山)。李成桂把神德王後所生的最小的兒子——八子李芳碩立為世子,把輔佐大任交給鄭道傳。鄭道傳當時掌握著軍權和政權。對此,創業中立下功勞的五子李芳遠心懷不滿,終於在太祖七年(1398年)八月發動政變。當時太祖正在病中。李芳遠的府邸在漢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宮西門迎秋門附近。李芳遠因勢力弱小而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衛景福宮的禁軍,殺入宮中,沖入世子東宮——資善堂,亂刀砍死了李芳碩,然後從景福宮南門殺出,襲擊大臣鄭道傳。鄭道傳的家宅號為叫百子千孫堂,在漢城壽進坊。那時鄭道傳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碩的丈人沈孝生進行歡談,亂兵殺進門來,遭受意外襲擊一同身亡。掌握政權的芳遠對鄭道傳非常仇恨,將他的住所沒收改成宮中飼養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後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李芳蕃也同在此變中被殺。是為李朝的第一次王子之亂(史稱「戊寅靖社」)。

王子之亂發生後,漢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圍中。李芳遠沖進宮中,宣布「李芳碩、鄭道傳謀反,圖謀殺害王子」(與玄武門之變何其相似,呵呵)。在李芳遠操縱下,李成桂被迫讓位給二子李芳果(定宗)。神德王後康氏被李芳遠從宮中趕出,搬到了判內侍府事李得芬家(移御所),不久就神秘地「因病」死去。

失去了王後康氏和兒子芳藩、芳碩之後,李成桂患了一種象火一樣堵塞喉嚨說不出話的疾病。定宗不喜歡散發著血腥味的漢城,定宗元年,李芳果以參拜神懿王後韓氏的陵墓為由,前往開京,就在開城壽昌宮定居。當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宮。當他以太上王身份離開漢城時流下了悔恨的老淚。走過神德王後的貞陵前時怎麼也邁不開腳步,慨嘆:「初次遷出漢陽不是我個人的意願,是和國人們商議的。」回到開京後,又說:「我遷都漢陽後失去王妃和兒子,現在重新遷都,對都邑人們實在慚愧。」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李朝再次發生變亂。為了爭奪王位,精明強悍的李芳遠和四兄李芳干兩人各自動員私兵,在開京街頭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這次戰斗中取勝的芳遠已經不在甘心於幕後操縱,於是從名義上的國王李芳果手裡接過了王位,就是李朝太宗。這一次,李成桂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咸興,居住在幼年的潛邸(咸興本宮)中。李芳遠為了探問老父,多次派出所謂「問安使」,朝鮮史書中對此有生動的記載:「芳碩變後,太祖棄位,奔於咸興。太宗屢遣中使問安,太祖輒彎弓而待之,前後相望之使未敢道達其情。時問安使無一得還者。太宗問君臣『誰可遣?』莫有應之者」。後來朝鮮形容一個人被支使干一項棘手的任務(尤其是有去無回的,呵呵)的著名諺語「咸興差使」就是這么來的。

但是面對李芳遠這種六親不認的悍主,這樣的父子對立終究有結束的時候。1402年十二月,李成桂被挾持回京,幽居在離宮昌德宮內。永樂六年(太宗八年,1408)五月二十四日,老邁多病的李成桂於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去世。共計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歲。明朝賜謚為」康獻「(溫良好樂曰康,聰明睿智曰獻;《春官通考》則為」撫民安樂曰康,行善可紀曰獻「)。這位李朝的開國君主被孤零零地一個人安葬在漢城近郊楊州儉岩山下的健元陵。

王妃
承仁順聖神懿王後韓氏(籍安邊) 高麗恭讓王三年去世 葬開城豐德齊陵
繼妃
順元顯敬神德王後康氏(籍谷山) 李朝定宗元年死 初草殮於漢城皇華坊,太宗二年改葬貞陵(在今漢城市內貞洞)

子女

長子 鎮安大君 李芳雨
次子 定宗大王 李芳果
三子 益安大君 李芳毅
四子 懷安大君 李芳干
五子 太宗大王 李芳遠
六子 德安大君 李芳衍 以上神懿王後所生
七子 撫安大君 李芳蕃
八子 宜安大君 李芳碩 以上神德王後所生

長女 慶慎公主
二女 慶善公主 以上神懿王後所生
三女 慶順公主 神德王後所生
庶長女 宜寧翁主
庶二女 淑慎翁主

定宗 恭靖懿文庄武溫仁順孝大王 李曔

李曔(1357——1419)字光遠,初名李芳果

元至正十七年(高麗恭愍王六年,1357)七月,出生於咸興歸州洞的李成桂私邸 (太祖潛邸咸興本宮)。仕高麗,官至將相。

1392年,李成桂即位取代高麗,李芳果受封為永安君、官拜義興親軍衛節度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靖安君李芳遠在都城舉兵發難,朝鮮發生第一次王子之亂,世子李芳碩被殺。其時李芳果居長(長子李芳雨已死),於是冊封為王世子,九月五日受李成桂禪讓於景福宮勤政殿。是為李朝定宗。

李芳果即位後,實際操縱政權的是擁有兵權的五弟李芳遠。即位當年,李芳果便離開了充滿血腥戾氣的漢城,回到高麗故都開京,先後居住在高麗故宮壽康宮、昌樂宮中。李芳果為人寬厚中庸,喜好在開城宮中玩擊毬之戲。吸取高麗朝臣專擅的教訓,在定宗年間的1399年三月,李朝頒布了《奔競禁止法》,抑制官人權貴勢力。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在開城發生了第二次王子之亂。這一次,李芳遠已經不甘心當幕後國王了。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癸酉,在百官擁戴下,李芳果在開城壽昌宮內傳位於 太宗,十二月上尊號為「仁文恭睿上王」。永樂十七年(世宗元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李芳果於開城仁德宮去世,在位二年,在上王位十九年,春秋六十三。明朝賜謚為「恭靖」 (敬事供上曰恭;寬樂令終曰靖)。 葬興教洞厚陵。

王妃 順德溫明庄懿定安王後 金氏 (籍慶州)至正十五年生,永樂十年(太宗十二)年去世,終年五十八 ,同葬厚陵

長子 義平君 李元生 (淑儀池氏出)
次子 順平君 李群生 (淑儀奇氏出)
三子 錦平君 李義生 (淑儀奇氏出)
四子 宣城君 李茂生 (淑儀池氏出)
五子 從義君 李貴生 (淑儀文氏出)
六子 鎮南君 李終生 (淑儀李氏出)
七子 守道君 李德生 (淑儀尹氏出)
八子 林堰君 李祿生 (淑儀尹氏出)
九子 石保君 李福生 (淑儀尹氏出)
十子 德泉君 李厚生 (誠嬪池氏出)
十一子 任城君 李好生 (淑儀池氏出)
十二子 桃平君 李末生 (誠嬪池氏出)
十三子 長川君 李普生 (淑儀尹氏出)
十四子 貞石君 李隆生 (淑儀奇氏出)
十五子 茂林君 李善生 (淑儀奇氏出)

長女 咸陽翁主 (淑儀池氏出)
二女 淑慎翁主 (淑儀奇氏出)
三女 德川翁主
四女 高城翁主
五女 祥原翁主
六女 全山翁主
七女 仁川翁主 (淑儀尹氏出)

太宗 恭定聖德神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 李芳遠

李芳遠(1367——1422)字遺德

元至正二十七年(恭愍王十六年,1367)五月十六日出生於咸興歸州洞私邸 (咸興本宮),母親是神懿王後韓氏。李芳遠從少年時代起便英果聰毅,洪武十五年(1383年)擢高麗進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在李成桂謀代高麗的過程中,李芳遠出力最大。為了給父親篡位掃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趙英珪一起在開城選地橋(善竹橋)刺殺了高麗大賢鄭夢周。

開城善竹橋

李成桂即位後,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洪武年間,他多次前往明朝。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朝鮮貢馬,他隨貢使前往南京,路過北平時與燕王私相會見,兩人性格相近,相談甚歡。由於李成桂晚年喪妻,續娶神德王後康氏,前妻韓氏所出諸子一直與其不睦,李芳遠尤過之,康氏因此對其侮慢無禮。而出於對繼室幼子的溺愛,李成桂立最幼之子李芳碩為世子。這就為後來朝鮮宮中巨變埋下了伏筆。而李芳遠既然有輔佐父親篡位的本事,自然也有招募私兵暗做籌備的本事。

經過前文所說的兩次王子之亂,在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被冊封為王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禪讓於松京壽昌宮。

此時,明朝發生了一場極大的變局。太孫朱允炆即位,燕王起兵靖難,惠帝用人不當,漸處下風,被迫對朝鮮更多地採取懷柔政策。為了在內戰中拉攏朝鮮站在朝廷一方,當他得知李朝定宗傳位於弟,便敕諭禮部,「朝鮮本禮文之國,辭位傳襲之事,……若果無虧天理,悖人倫的事(呵呵,諷刺得妙極),任他國中自主張」。於是方賜朝鮮太宗國王誥命,及親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鮮本郡王爵,應賜五章或七章服)。這樣,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冊封,終於被李芳遠得到了。他的頭銜也從其父兄的「權知朝鮮國事」變成了朝鮮國王。而與其相厚,又均為奪位而成的明成祖「靖難」成功,登極之後,李芳遠又再次上賀表,請冠冕服飾,於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賜的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經籍彩幣表裡……。

李芳遠在位期間,完善了其父的「科田制」,沒收大量「私田」、「別賜田」、「寺院田」,頒布《功臣田傳給法》。創立了官員向國王個人負責的「六曹直啟制」。1403年改革行政區劃,撤去高麗時代沿襲下來的一留都府、五都護府、六府、二十牧,並改高麗的五道兩邊為八道。1417年設立都巡問使、都觀察黜陟使、都安撫使三言官。有感於兩次王子之亂的教訓,在1400年,太宗廢除高麗的私兵制,實行統一的府兵制,集兵權於中央。還召集都內衣冠子弟,設立「鷹揚衛」和「別侍衛」。1415年改革軍制,設立守城軍、營鎮軍、雜色軍三種級別。李芳遠在位期間,還修訂了《經濟六典元集詳節》, 《續集詳節》、《璿源錄》等書籍。

1413年9月,李朝宣布實行號牌法。國家規定10歲以上70歲以下的男子均按身分佩帶一種號牌,上書姓名、住址、面色、身長、有無胡須等,在發牌時進行戶口登記。如有不戴或偽造、遺失、借用者,要受處罰。兩班貴族的號牌用象牙或鹿角製成,平民的則用雜木。1407年起實行鄰保制,以連環保的方式加強統治和保證對國家的負擔得以實現。李朝實行奴婢辯正,把高麗末期淪為奴婢的人改為良民,把寺院的私奴婢改為國家控制的公奴婢,使國家能夠掌握更多的勞動力和兵源。

永樂十六年八月八日,五十二歲的李芳遠位於世宗。十一月,上尊號「聖德神功大王」。永樂二十年(世宗四年,1422)五月十日,他在漢城泉達坊新宮去世。共計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歲。他死後,明朝賜謚號為「恭定」 (敬事供上曰恭;純行不爽曰定)。肅宗九年加上謚號「睿哲成烈」,高宗九年追上尊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葬於獻陵 (在京畿道廣州大母山)

王妃 彰德昭烈元敬王後 閔氏 (籍驪興) (驪興閔氏自此為朝鮮望族,五百年間出了多位王後)
至正二十五年(高麗恭愍王十四年)生,永樂十八年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合葬獻陵

子女

嫡子
長子 讓寧大君 李褆
次子 孝寧大君 李補
三子 世宗大王 李祹
四子 誠寧大君 李褈

長女 貞順公主
二女 慶貞公主
三女 慶安公主
四女 貞善公主

庶子
二子 諴寧君 李裀 (信嬪辛氏出)
三子 溫寧君 李裎 (信嬪辛氏出)
四子 謹寧君 李裎 (信嬪辛氏出)
五子 惠寧君 李祉 (安氏出)
六子 熙寧君 李袉 (淑儀崔氏出)
七子 厚寧君 李衦 (崔氏出)
八子 益寧君 李■ (善嬪安氏出)

長女 貞惠翁主 (懿嬪權氏出)
二女 貞信翁主 (信嬪辛氏出)
三女 貞靜翁主 (信嬪辛氏出)
四女 淑貞翁主 (信嬪辛氏出)
五女 昭善翁主
六女 淑惠翁主 (昭嬪盧氏出)
七女 淑寧翁主 (信嬪辛氏出)
八女 昭淑翁主 (安氏出)
九女 淑慶翁主 (信嬪辛氏出)
十女 敬慎翁主 (安氏出)
十一女 淑安翁主 (金氏出)
十二女 淑謹翁主 (信嬪辛氏出)
十三女 淑順翁主 (李氏出)

世宗 庄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 李祹

李祹(1397——1450)字元正

洪武三十年(太祖六年,1397) 四月十日出生於漢城的太宗潛邸。永樂六年(太宗八年)封忠寧君,四年後進封大君。其時朝鮮的世子是太宗的嫡長子李禔,永樂二年冊封,王位似乎與李祹無關。永樂十六年(1418年),朝鮮宮中發生變動。根據明史記載,「……十六年奏世子禔不肖,第三子祹孝弟力學,國人所屬,請立為嗣,詔聽王所擇。因上表謝,並陳己年老,請以祹理國事。命光祿少卿韓確、鴻臚丞劉泉封祹為朝鮮國王……」。世子被廢為讓寧大君,而忠寧大君李祹則被太宗冊封為王世子,是年八月八日,李祹受其父禪讓,於景福宮勤政殿登基。是為朝鮮乃至東亞歷史上最為賢明的國王之一——李朝世宗大王。

世宗以精通儒學而著稱。除了將儒學價值觀念作為治國之策的根本以外,還能夠自如地對付兩班學者。在十五世紀中葉他統治期間,在國家管理、語音學、民族文字、經濟學、科學、音樂、醫學和人文學研究方面都表現出進步思想。在政治方面,世宗建立了集賢殿,以促進體制傳統和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還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六曹直啟制」和「議政府署事制」,並且讓世子協助處理庶務。朝鮮王朝初期政治制度不完善的現象在世宗年間得到了改善。世宗時期還制訂了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和士庶四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他還對當時朝鮮的農民生活表現出巨大關注,為了減輕農民貢稅負擔,設置貢法詳定所,由其制定了田分六等法、年分九等法、結負法,按照田地等級和年份豐瘠徵收不同水平的賦稅,並且在發生水旱災害時提供救濟。世宗還命鄭招編纂《農事直說》,內容為從全國經驗豐富的老農那裡收集來的材料。這是朝鮮第一部農書,成了朝鮮農業的經典著作。此外還修訂了《農桑輯要》、《四時纂要》 、《本國經驗方》等農事書籍。世宗還下令編纂醫書,表明他對人民健康的關注。公元1433年,完成了一部共有365章的《醫方類聚》和共有85章的《鄉葯集成方》。後一部書包括959條疾病診斷,10706個處方和1477個針炙療法。還用本國語文出版了一部關於如何採集本地葯材的書藉《鄉葯採集月令》。

世宗大王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召集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朴彭年、崔恆、李善老、李塏等著名學者,創立了韓文字母(Hangul)。韓文字母由11個母音和28個輔音組成,具有簡單和精確的特點,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能在幾小時內學會。儒家學者大為反對,說使用韓文字母會妨礙儒學研究。世宗則堅持推行韓文。並於公元1446年頒布了《訓民正音》。官方書面語言仍然是中文,就象拉丁文在歐洲那樣,但是朝鮮的下層人民卻有了一種書寫自己語言的手段,創作了謳歌王朝建立的韓中兩種語言寫成的頌詩《龍飛御天歌》,並把《釋譜詳節》(佛祖生平片斷)一書譯成韓文。這兩本著作為韓文的實際使用奠定了基礎。

在科學文化方面,世宗於公元1442年下令試制雨量計,並把復製品分發給漢城的欽天監和地方行政長官,以紀錄降水量。世宗對天文學的興趣非常廣泛,在他的鼓勵推動下,漢城簡儀台製造了渾天儀、渾象儀、正方案、圭表等天文儀器,以及仰釜日晷、懸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擊漏、玉漏等計時儀器,繪制了天文圖和七個星球的圖集。還在漢城惠政橋安裝了供公眾核對時間的計時儀器。歷法方面,制定了《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諸家歷象集》等歷法書籍。世宗還命人修訂韓國音樂的記譜法十二律,創作了朝會雅樂、會禮雅樂、祭禮雅樂,以及《定大業》、《保太平》、《發祥》、《鳳來儀》等朝樂大麴,以及《鳳凰吟》、《滿殿春》、《與民樂》等曲目。

軍事方面,當時的朝鮮發明了小火炮和火炮箭,設立了火炮鑄造所。在對外關繫上,世宗對當時朝鮮東北的女真部落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東北邊疆地區的大片土地被

4. 朱元璋、朱棣曾經主動提出和親,為何卻被對方拒絕

朱元璋提出和親之所以會被拒絕,是因為他和親的對象高麗王朝被推翻了,因此朱元璋也就沒有了和親的必要;而朱棣想和親之所以會被拒絕還是因為朝鮮王朝擔心明朝的公主嫁過來後會干預朝政,最後對朝鮮王朝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影響。

因此,朱元璋之所以會被拒絕和親是因為高麗王朝已經被李氏王朝推翻更替,但而朱棣會被拒絕和親是因為朝鮮皇帝李芳遠擔心明朝公主來了朝鮮之後重蹈覆轍,搞得朝鮮一團混亂。但是朱棣後來還是叫李芳遠向明朝提供「貢女」以示兩國交好了,而且後來朱棣最喜愛的那個權賢妃就是從這些「貢女」裡面來的。

5. 李芳遠的人物生平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五月十六日,李芳遠出生於咸興歸州洞私邸 (咸興本宮),母親是神懿王後韓氏。李芳遠從少年時代起便培養起了英果聰毅的性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李芳遠高中當時高麗的進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原雙城總管府之地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國王王禑、門下侍中崔瑩密議進攻中國遼東。是年四月,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李成桂果斷在威化島回軍,李芳遠當時為典禮正郎,保護其母韓氏、庶母康氏、七弟李芳蕃、八弟李芳碩以及三個妹妹逃亡。在李成桂謀代高麗的過程中,李芳遠也是出力最大。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恭讓王自感李成桂實力日大,為求自保,與鄭夢周商議密謀反對李成桂。為了給父親篡位掃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趙英珪一起在開城選地橋(善竹橋)刺殺了高麗大賢鄭夢周,梟首於市,抄沒其家。李芳遠繼位後,又因鄭夢周忠義,重新追封其為「大匡輔國崇祿大夫領議政府事、修文殿大提學兼藝文春秋館事、益陽府院君」,入祀孔廟。李成桂即位建國後,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鮮向明朝進貢馬匹,李芳遠隨貢使前往當時明朝的首都南京,路過北平時與明燕王朱棣私相會見,兩人性格相近,相談甚歡。 由於李成桂晚年喪妻,續娶神德王後康氏,前妻韓氏所出諸子一直與其不睦,李芳遠尤過之,康氏因此對其侮慢無禮。而出於對繼室幼子的溺愛,李成桂立最幼之子李芳碩為世子。這就為後來朝鮮宮中巨變埋下了伏筆。而李芳遠既然有輔佐父親篡位的本事,自然也有招募私兵暗做籌備的本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二十六日,李芳遠發動政變時,李成桂正在病中。李芳遠的府邸在漢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宮西門迎秋門附近。李芳遠因勢力弱小而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衛景福宮的禁軍,殺入宮中,沖入世子東宮——資善堂,亂刀砍死了李芳碩,然後從景福宮南門殺出,襲擊大臣鄭道傳。鄭道傳的家宅號為叫百子千孫堂,在漢城壽進坊。那時鄭道傳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碩的丈人沈孝生進行歡談,亂兵殺進門來,遭受意外襲擊一同身亡。掌握政權的李芳遠對鄭道傳非常仇恨,將他的住所沒收改成宮中飼養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後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撫安大君李芳蕃也同在此變中被殺。 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又稱「戊寅靖社」。太祖李成桂被迫承認既成事實,冊立三軍府中軍節制使、永安君李芳果為世子,次月傳位於李芳果。
失去了王後康氏和兒子李芳藩、李芳碩之後,李成桂患了一種象火一樣堵塞喉嚨說不出話的疾病。定宗李芳果不喜歡散發著血腥味的漢城,建文元年(1399年),李芳果以參拜神懿王後韓氏的陵墓為由,前往開京,就在開城壽昌宮定居。當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宮。 建文二年(1400年),李芳遠又與四兄李芳干,為了爭奪繼承權而爭斗,李芳遠再度獲勝,流放了四兄,被稱為「第二次王子之亂」。 經過兩次王子之亂,李芳遠被冊封為王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禪讓於松京壽昌宮。經過兩次變亂,痛失愛子和寵臣的李成桂對李芳遠極其反感,「常鬱郁不樂,游幸稍數」。
建文三年(1401年),李芳遠繼承朝鮮國王。六月,明惠帝朱允炆遣通政寺丞章謹、文淵閣待詔端木禮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六月十二日,李芳遠率百官至漢城宣義門外迎接明朝廷使臣。
李芳遠即位之後,繼續完善了其父朝鮮太祖時期的的科田制,沒收了大量私田、別賜田、寺院田等私人土地,並且頒布《功臣田傳給法》,改善土地制度。在行政上,李芳遠創立了官員向國王個人負責的「六曹直啟制」以加強中央王權。有感於兩次王子之亂的教訓,在建文二年(1400年),為了集兵權於中央,李芳遠廢除高麗時期的私兵制,實行統一的府兵制。還召集京城內部大臣貴族的子弟,設立了「鷹揚衛」和「別侍衛」。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李芳遠又得到了明成祖的承認。並進一步確立了朝鮮做為明朝屬國的地位。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太宗李芳遠遣使前來明朝朝貢。同年四月,再次派遣臣子李貴齡入貢,李芳遠上父親李成桂有疾,需要龍腦、沈香、蘇合、香油等物,並請求與明朝互市。明成祖嘉獎李芳遠熟悉中國的禮節,賜給他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等物。 李芳遠改革地方上的行政區劃制度,撤去高麗時期沿襲下來的一留都府、五都護府、六府、二十牧等級別,改高麗的五道兩邊為八道。
永樂十三年(1415年)李芳遠改革朝鮮軍制,將軍隊分為守城軍、營鎮軍、雜色軍三種級別。永樂十五年(1417年),設立都巡問使、都觀察黜陟使、都安撫使三言官。李芳遠還主持修訂了《經濟六典元集詳節》、《續集詳節》、《璇源錄》等大型的書籍。 太宗李芳遠有嫡子四人,分別是長子世子李褆、次子孝寧大君李補、三子忠寧大君即世宗李裪、四子誠寧大君李褈。世宗李裪並不是繼承王位的第一繼承人,而應該是當時的世子李褆,並且世子李褆還曾前往明朝覲見過成祖朱棣,對明朝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訪問 。但後來在永樂十六年(1418年),李芳遠卻廢掉了世子李褆,改立了世宗李裪 。
永樂十六年(1418年)八月八日,五十二歲的李芳遠禪位於世宗。十一月,上尊號「聖德神功大王」。禪位之後的李芳遠仍然在朝政上佔有一席之地,永樂十七年(1419年)五月,世宗李裪在其父李芳遠的建議與指導下,對日本發動清除對馬島倭寇的戰爭。同年九月,對馬島大名被活捉帶回朝鮮宮中。
永樂二十年(1422年)五月十日,他在漢城泉達坊新宮薨。共計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歲。他死後,明朝賜謚號為「恭定」 。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朝鮮肅宗為李芳遠加上謚號「睿哲成烈」。清同治十年(1871年),朝鮮高宗追上尊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葬於獻陵 (在京畿道廣州大母山)。

6. 太宗李芳遠韓劇

公年1393年,李芳遠帶領中國朝鮮訪問團前去大明北京首都南京市進貢,方式北平市的情況下和燕王朱棣筆談甚歡,這兩個人之後全是「反骨仔」,果真是志同道合。明朝開國皇上和中國朝鮮開國功臣君王都趨向於禪位給幼小的繼承者,結果被別的年老的孩子給奪了。

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我們都很了解,這兒關鍵說的便是李芳遠的上台史。這人盡管比世子年老,但上邊也有好多個嫡親的親哥哥,因此立嫡立長也拼不過他,因此他的上台分成兩步走。李芳遠運用中國朝鮮的私兵規章制度,徵募了大批量的私兵,因此當李成桂削掉各位白馬王子兵權以後,只有李芳遠也有能量抵抗。

大明明洪武31年8月,李成桂病重,全部的白馬王子、官吏都是在景福宮值宿,這時李芳遠的妻子閔氏派人帶話:「自身胸口痛、腹疼,很有可能大限將至。」因此李芳遠得到離去景福宮回家了,和老婆及其內弟閔無疾合謀要事。偶然的是唐太宗有一位大舅哥謀士,長孫無忌,「無疾」和「致柔」的名稱都這般類似。

7. 朝鮮太祖逃亡咸興後,其子李芳遠派出的問安使不能靠近,最後李成桂又是怎麼被挾持至漢城的

1398年朝鮮第一次王子之亂,李成桂對李芳蕃、李芳碩被殺一直耿耿於懷。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變後,李成桂一直試圖逃往自己的勢力范圍——東北面(咸鏡道)地區。但由於李芳遠看得緊,多次出逃失敗。比如1401年閏三月的出逃,就被李芳遠派兵追回來了。

1402年十月,李成桂借口「陪明朝使臣游覽冬天的金剛山」離開開城,陪明朝使臣游覽完畢後,從金剛山跑到安邊大都護府,讓安邊大都護使趙思義起兵,召集附近各州郡兵馬,並封鎖鐵嶺關。趙思義是李芳蕃、李芳碩的生母神德王後康氏的親戚。

之後李芳遠一方面任命將領准備出征,一方面派人勸父親回京。勸說無果,於是在1402年十一月派四萬大軍親征。李成桂、趙思義手中只有六七千人(當時還在與女真人聯絡,希望其派出三四千的元軍),十一月二十七日嘩變,大多數士兵逃散,第二天李成桂向兒子投降。

十二月八日李成桂一行抵達開城北邊的金郊驛,李芳遠准備親自迎接,但其身邊的謀士特意提醒「殿下不宜接近太上王」。結果李芳遠前來朝拜之時,李成桂居然朝李芳遠放箭,箭射中帳殿的木樑,箭簇入木三分,震動有聲。李芳遠面對父親的險惡用心,聲淚俱下,而李成桂則拋下裝有傳國璽的匣子,大聲呵斥之後揚長而去。

那段話是我十多年前寫《李朝諸王》時寫的,原文是「芳碩變後에 太祖가 棄位하고 奔於咸興하니, 太宗이 屢遣中使하여 問安이나, 太祖가 輒彎弓而待之하니 前後相望使가 未敢道達其情이러라. 時에 問安使가 無一得還者러니 太宗이 問群臣하되 「誰可遣고?」하니 莫有應之者러니 判承樞府事朴淳이 挺身請行하더라.」

朴淳是李成桂年輕時候的布衣之交,帶了子母兩匹馬前往咸興,試圖用母子之情打動李成桂,但也無濟於事。李成桂讓他回去,朴淳走到龍興江,被追兵腰斬而死。李芳遠聽聞這一消息後失聲慟哭,命令追贈官職,厚賜田地,世世封蔭其子孫,又命畫工為朴淳畫像,而且特別囑咐說只畫半身,以悼念被腰斬之事。

8. 明朝和親秘聞:朱元璋、朱棣主動提出和親,卻被對方拒絕嗎

很多人喜歡明朝,是因為看中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國君死社稷」,這一句也成為明粉們的口頭禪。但是不和親並不代表,明朝就沒有提出過和親,只能說最終沒成罷了。

其實誰說明朝從不和親,當初朱元璋和朱棣,就都曾提出過。具體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朱棣即位後,想牢牢鞏固雙方的關系,便再次提出和親的想法。但是李芳遠並不願意,他召集自己的大臣,對他們說:但朱棣與他關系很好,如果直接拒絕,恐怕會傷害雙方情誼,於是李芳遠就選擇欺騙明朝使者。

就是說李芳遠的兒子明明沒有結婚,可是他卻騙明朝使者說,他們全部已婚了,藉此來拒絕朱棣的和親提議。之後,李芳遠對自己的大臣,說出不想與明朝聯姻的真正原因。

9. 明朝為何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

元末明初時朝鮮半島還在王健建立的高麗王朝統治之下,高麗大將李成桂在1392年發動政變推翻高麗王朝,朱元璋賜國號為朝鮮。朝鮮王朝(公元1392年一1910)存在了519年被日本吞並。李氏朝鮮建立者李成桂的父親原是元朝雙城總管府下的一個千戶。

高麗末代國王趁元內亂攻佔雙城總管府,李氏父孑歸了高麗王朝。元末紅巾起義席捲了全國,也波及到朝鮮半島。高麗王國應元朝之約派一萬八千多人的軍隊參加了元朝平定張士誠的戰役。高麗軍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激起了中原百姓的無比憤怒。

因歷史上朝鮮二字己出現過(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歷史上把李成桂建立的王朝稱李氏朝鮮。朱元璋認為李成桂「玩囂狡詐"只封其國號沒有封其國王,必竟竄位得到的天下不受人待見。只封李成桂一個「權知朝鮮國事」的頭銜。到了朱允炆當皇帝時,為取得朝鮮半島對明朝中央政府的支持,朱允炆認為"若果無虧天理,悖人倫的事,任他國內自主張」於是賜李成桂的兒子李芳遠國王,給親王爵位服九章的待遇。明成祖朱棣取得天下後仍賜給李芳遠金印誥命冕服九章玉圭玉佩等。這樣李成桂和李芳果父子多次求之不得的朝鮮國王稱號被李芳遠幸運的摘取。

10. 搶地、奪馬、要女人,強人朱棣讓朝鮮皇帝連輸三局呢

常言說:在利益面前,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這句話用在朱棣和李芳遠身上就再合適不過了。在兩個人都沒有當皇帝之前,兩人就有交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鮮向明朝進貢馬匹,李芳遠就是帶隊的,當時他的身份還是靖安大君,在去南京的路上,路過燕王朱棣居住的北平(本來叫大都,朱元璋給改為北平,現在叫北京)時,與朱棣見了一面,史書上記載,兩人一見面,非常投緣,有點相見恨晚的意思,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因為女真首領阿哈出的女兒嫁給了朱棣,所以,朱棣當了皇帝後,便派使臣出使女真部落,對老丈人阿哈出進行籠絡封賞。阿哈出有個朱棣這個後台,也就不再害怕李芳遠,公開和李芳遠叫板。此後,朱棣陸續在東北設置了179個衛和20個所。這讓李芳遠極為不滿,他找了一些熟知遼、金歷史的人,帶著遼、金的《地理志》,前往明朝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