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件傳輸 » 盲人ftp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盲人ftp

發布時間: 2022-05-03 05:21:50

1. 一些簡單題

1.凡是要使用網際網路,無論是撥號上網,還是通過區域網,都應配置()協議。
A. TCP/IP (傳輸控制協議)

2.將學生成績表存放到資料庫中時,某位同學各門功課的成績構成一條()。
B.記錄 (資料庫最基本的單位)

3.盲人摸象體現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說明了信息具有()。
D.共享性 (最合適的)

4.虛擬現實技術融合了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等多個信息技術分支。
C.通信技術 (答到這里我發現你是信息資源管理方面的學生吧?)

5.()中的關鍵技術包括語音識別技術和語言合成技術。
B.語音技術 (這個不確定)

6.總體來說,一切與信息的獲取、加工、表達、()、管理、應用等有關的技術,都可以稱之為信息技術。
B. 識別 (其他先項都是應用方面的吧)

7.一同學要搜索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他訪問Google搜索引擎,鍵入關鍵詞(),搜索范圍更為有效。
B. "Yesterday" (作為一個字元串來檢索,而且要選擇關鍵詞而不是冠詞)

8.獲取信息的來源決定了信息的可靠程度,下列信息來源中哪一種獲得的信息最可靠?()
C. 親自進行科學實驗(這個就不用我解釋了吧)

9. 漢字輸入法有多種,如五筆字型、智能ABC、微軟拼音、全拼等。下列①kwwl;② zhhrmghg;③ zhonghuarenm; . zhonghuarenmingonghegu。四種都能在不同的輸入法中輸入多字詞「中華人民共和國」。那麼在「智能ABC"輸入法中用最少的擊鍵也能輸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是()。
A. (用五筆打字法試一下就可以了,五筆四鍵一個字一個片語都能搞定)

10.在日常生活中,信息無處不在,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資源,通常要對信息資源進行較好的管理,不屬於常見管理方法的是()。
D.自然管理 (前三種都是覺管理方法)

二、綜合分析題
1.從網上下載文件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從網頁直接下載速度較慢,只適合小文件的下載
(這就是目標另存為的方法)

2.在信息加工中,經常要對被處理的數據進行排序,數據的排序有多種方法,冒泡法是一種常用的排序方法,在排序時經常要進行數據的交換。下列四個選項中,()能正確地將x和y兩個變數中的數據進行交換。
B. x = x + y
y = x y = x - y
x = x - y (應該是這個,只是記得冒泡法一點點了)

3.在c盤「考核」文件夾下新建一個名為「考試文檔」的文件夾,並將「考核」文件夾中的「考試注意事項」文檔復制到新建的「考試文檔」文件夾中的操作步驟為:
①在桌面上打開「我的電腦」,進入c盤「考核」文件夾;
②在「考核」文件夾下選中「考試注意事項」文檔,並點擊「編輯」菜單中的「復制」菜單;
③右擊滑鼠,新建文件夾,給文件夾命名為「考試文檔」;
④打開「考試文檔」文件夾,點擊「編輯」萊單中的「粘貼」菜單項。
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B. ①、③、②、④ (操作一下就可以搞定了)
同學呀?你好像是我的學弟哦。。。。。。。哈哈。。。。。。。。

2. 信息的知識

可以直接網路嘛~好多的

Information
信息是資訊理論中的一個術語.常常把消息中有意義的內容稱為信息.
1.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
2.信息是事物現象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
緒論
對於讀者來說,如何通俗的了解和接受所謂信息的概念,來得更加重要。
信息,假如使用數學表達的話,很難理解。
舉個例子,有十個人,兩兩傳遞一句話,「我告訴你一句話!」到第十個人那裡的時候,可能聽到的是這樣的,「火車什麼時候出發?」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耳提面命,兩兩傳遞,語言失真!一句同樣的話,經過十個人,九次傳遞,面目全非。
再舉個例子,
別人告訴你個事,說
1、「前面有個人!」——非常含糊!
2、「前面有個男人!」——更具體!
3、「前面有個老人,是個男的!」——更具體!
4、「前面有個老頭,是個盲人!」——更具體!
5、「前面有個老頭,是個盲人!迷路了!」——更具體!
6、「前面有個老頭,是個盲人!迷路了!需要幫助!」——更具體!
7、「前面有個老頭,是個盲人!迷路了!有個警察把他送回家了!」——更具體!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聽到的和事情的本質,是存在非常大的差異的!我們聽到的是消息!而不是信息!
舉個例子,單位通知作息時間,
「下周開始,
長白班,
上午上班時間 8:00——12:00,
下午上班時間14:00——18:00,
即日生效。」
這就是信息應用的一個具體事例。
提供一個精準數據,供傳播執行。
[編輯本段]一、信息的基本定義
「信息」一詞有著很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即有"信"字的出現"「信」常可做消息來理解.
作為日常用語,「信息」經常指「音訊,消息"的意思. 但至今信息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2006年,醫學信息(雜志)].
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
信息是事物現象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
信息以物質介質為載體,傳遞和反映世界各種事物存在方式運動作態的表徵。
信息(Information)是物質運動規律總和,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客觀事物狀態和運動特徵的一種普遍形式,客觀世界中大量地存在、產生和傳遞著以這些方式表示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
資訊理論的創始人香農認:「信息是能夠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
信息相關資料: 圖片 信息(又稱作訊息),又稱資訊,是一種消息,通常以文字或聲音、圖象的形式來表現,是數據按有意義的關聯排列的結果。信息由意義和符號組成。 文獻是信息的一種,即通常講到的文獻信息。 信息就是指以聲音、語言、文字、圖像、動畫、氣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實際內容。
信息是抽象於物質的映射集合。
信息是有價值的,就像不能沒有空氣和水一樣,人類也離不開信息。因此人們常說,物質、能量和信息是構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編輯本段]1.信息的經典定義:
1948年,美國數學家、資訊理論的創始人仙農在題為「通訊的數學理論」的論文中指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
1948年,美國著名數學家、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在《控制論》一書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質,也非能量。」
1)本體論層次的信息:
在最一般的意義上,亦即沒有任何約束條件,我們可以將信息定義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狀態的表現形式。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於人類社會、思維活動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對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系。「運動狀態」則是指事物在時間和空間商變化所展示的特徵、態勢和規律。
2)認識論層次的信息
主體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狀態。主體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體輸入的信息,主體所表述的則是主體向外部世界輸出的信息。
在本體論層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體的存在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體,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認識論層次上則不同,沒有主體,就不能認識信息,也就沒有認識論層次上的信息。
[編輯本段]2.1香農信息定義逆
逆仙農(Shannon)信息定義: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
信息是確認肯定性(確定性)的東西。 或 信息是肯定性的確認。 對應公式
Ir=-logPi+1
或 Ir『=log((N-ni)/N)=log(nq/N)=logPq
即仙農信息,由形式上的負熵——不確定度,變換成形式上的正熵補——確定度。見原否定式的Shannon信息定義:信息是消除隨機不定性的東西。公式
I=-logPi=-log((ni)/N) =-(logni-logN)=logN-log ni
=-log((N-nq)/N)=1-1- logPi=1-(1+ logPi)=(1- logPi) –1
[編輯本段]2.2逆維納信息定義
Wiener信息定義的逆:信息就是信息,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
[編輯本段]2.3鄧宇等普適的信息定義
鄧宇們2002年,提出的」信息」概念與定義:「信息是事物現象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4]
[編輯本段]2.4模仿跟隨的定義
信息是事物屬性的表徵(≈<標志,標識,表示,反映,表現...)。表徵=表象。表徵<<標識、標志、標記
[編輯本段]表徵與標識的區別
內涵
外延
表徵=信息在頭腦中的呈現方式,表徵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體。有強烈的主觀,主體性。那些具有形象性特徵的表徵,也稱表象,它只是表徵的一種形式。表徵,需要至少二要素,一是對象,如事物或屬性,文字,圖形等--客觀,客體;二是腦,加工機器,品質不同、層次不同,加工製造(模仿還是創造)出產品不同--真品和仿製品的差異。合計就是信源+信宿。表徵的同一性差,不同的主體,對相同的客體會有差異極大的分歧,異議。
標識:標記、標志+辨識(區別、差別、變化、差異的表示),客觀性強,主觀性弱。內涵更深,外延更廣。標識所包括的領域更廣泛一些,而標志應該是標識的一部分。
標志:是表明事物特徵的記號。它以單純、顯著、易識別的物象、圖形或文字元號為直觀語言,除表示什麼、代替什麼之外,還具有表達意義、情感和指令行動等作用。
標志,作為人類及自然直觀聯系的特殊方式。統計學里的「標志」
統計標志又稱標識,總體各單位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稱為標志。
標識(biāozhì)
標志」與「標識」,在現代漢語中是等價的。他們具有相同的讀音,即biāozhì。「標志」與「標識」是同音、同義、異形詞。
《現代漢語詞典》中,【標識】biāozhì 同「標志」。
識(zhì)<書>①記:博聞強識。②記號:款識│標識。
另:
識(shí)①認識。②見識;知識。
「建標,立物以為之表識也。」標識與標志在中國古代是完全等同的,標識即標志。
從客觀的現實來看,我國古代雖很早就有城市,但城市的結構是簡單的,標識的主要功能在商業上。從字面上看,「標識」與「標志」兩個詞都有「標」字,「標」是表識,是一種最古老的記憶方法,是記憶的一種符號或記號。但中國古代的造詞也不是可以隨意的,「標識」與「標志」兩個詞的後綴不同,在使用上有區別。「志」在古代通「幟」,是一種讓人識別的標記,不但可以用一種形式來幫助記憶,也可以張揚自身的形象;而「識」字雖有時同「志」,但首要的意義在於「知道」「認識」,是要讓人熟悉,記住。「識」字則除了「記住」的意義外,有「認得」「識別」的進一步要求,更多的是一種溝通。可能在古代「志」與「識」字同音,故有借用之嫌,所以,標識和標志既可以混用,也可以分別其特殊使用場合。標識與標志從本質的意思上差別不大,但在表達的方向上還是存在著不同的意義范圍,前者所包括的領域更廣泛一些,而標志應該是標識的一部分。
在現代城市中,標識與標志二者能否完全等同起來?雖然很多場合里已經混用了,但是在使用時出現明顯不同的意義范圍,「標志」這一名詞較多地指向一類圖形或圖形與文字相結合的記號,作為某一類事物的表徵;而「標識」既能代表圖形類的符號,也用語表述文字,數字,方向標等記號,有著更廣泛的使用領域,應該說,標志是標識的一個部分。
在英文里,能體現標識意義的詞有很多,但用法不盡相同。如「landmark」一詞,指的是城市中的點狀要素,是人們體驗外部空間的參照物,通常是指陸地上明確肯定的具體對象,與「標識」在意義上很接近。「landmark」屬於「mark」類符號,是一種標志,或者說是一種歷史的記號,是一種與標志性建築,標志性景觀有關的標識。「mark」也用於商業標識,起源很早,至盡仍在沿用,商標就是「trademark」。
英文中也有「sign」一詞,有「signboard」「signpst」 「signage」等詞,指的也是標識。「sign」有符號,記號,標記,招牌,指示牌等意義,與今天的指示系統在意義上很接近。「signal」指的是信號,也用於標志。「signpost」多用於道路標識,「signboard」指的是招牌,廣告牌,站牌就是「signboard」。另外,英文中還有「nameplate」「nameboard」等詞,它們像日本人住宅門口的寫著家族名稱的牌子,就稱「nameboard」,也有指商標。在國外的各類標識的表述中, 也沒有很明確的規定。
「信息是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形態或運動形態,也是事物的一種普遍屬性,一般指數據、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中的不定性減少」
……《科學技術信息系統標准與使用指南----術語標准》
「信息是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形態或運動形態,也是事物的一種普遍屬性,一般指數據、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中的不定性減少」
……《科學技術信息系統標准與使用指南----術語標准》
[編輯本段]2.5被動式的被反映類的信息定義
按照「定義」的規則,屬+種差的標准化定義,應該是主動式,肯定式的。而否定式,被動式的定義相比「主動式」更繞口,彎子又多了圈。故有名的被動式的信息定義: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質屬性,修改成主動式,會更合科學定義的界定。
主動式的:信息是事物屬性的反映,稍好於原創的「被反映的物質屬性」,這是其一。
其二,反映與標志、標識比較,定義域,內涵外延小一些。
反映:是一事物和他事物發生相互作用時,以自身的變化再現他物某些特點。通常指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而使人以觀念的形式對客體及其規律和特性模寫、復制和再現。故將「反映」替換成「標志、或標識」使信息定義更普適。即
信息是事物屬性的標識。更好!(不用表徵,和反映)
[編輯本段]2.6三個類似定義的簡單比較
1.信息是對物質屬性的反映(是「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質屬性」的肯定式的變換)
2.信息是事物屬性的標識
3.信息是客觀事物普遍屬性的表徵
三定義的區別關鍵就是最後的三個「動名詞」:「反映-標識-表徵」。而前面「是」系詞後的區別相對這三個詞就小些了。從這三個詞的基本辭義看,「標識」的內涵、外延最寬廣,最深厚,是「反映、表徵」之母。因此,這三個定義(解釋)中「信息是事物屬性的標識」是最上位的定義,而1『信息是對物質屬性的反映=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質屬性』;3『信息是客觀事物普遍屬性的表徵』是2定義「信息是事物屬性的標識」子定義,子集合。換句話說,定義2是比定義1和定義3更大的集合。
2定義≥≥1定義≥3定義
信息是事物屬性的標識∈信息是對物質屬性的反映(信息是客觀事物普遍屬性的表徵)
2定義是1定義的衍生,3定義是2和1定義的抄寫、跟隨。1是源,2,3是產品,2是正品(超出前產品『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質屬性』的原始創新品)。3是付品,贗品。
另一方面,源定義「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質屬性」中的主體對象「物質」的范圍、定義域,內涵,外延又小過「事物」的詞義,並且是多繞了彎的「被動式」。所以,2定義「信息是事物屬性的標識」相比較是三者中最廣義的!
[編輯本段]信息定義簡史
信息定義的歷史簡程:信息定義的與時俱進
轉 等的貼
信息定義的出現快有100年歷史,《資訊理論》60年華誕後,更應與時俱進,尋找新的支點,不要總停留和沉浸在遠古舊的懷念,應面向未來,是多核電腦的時代,就該跳出286,單核電腦,跟上時代。歷史總有收藏日,舊發明總要成為收藏古董。該遺忘時就遺忘,有利生理功能,應該保存。
其實,信息定義,真正經典的也就10來個,其餘剩下的多是,信息噪音。都是這幾個經典定義的模仿,「替換詞」的練習。所以應該去粗取精,恢復信息定義的本來面目。有10個,3、5個才是該行業的正常狀況。百多個類似的抄寫解釋,添亂。
信息定義比較經典的,粗看,有三個關鍵的重要時段,
第一就是仙農和維納,1948年,資訊理論、控制論創始時的,雖然,不完全,但有很大進展的,革命化的原始定義。
第二是鍾義信的定義,階段性的突破。期間「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質屬性」算是經典。
第三是逆香農、逆維納信息定義:即現代、時代的新定義
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即肯定性的確認。
信息就是信息,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
信息是事物屬性標識
借用一下維納當初原創定義的變形、變換敘述,做個小結
「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它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不承認這一點的唯物主義就不能夠存在於現時代。」
1.結繩記事期的信息定義:1948年仙農
1948年香農始創了資訊理論,給出了信息量計量角度的所謂信息定義「信息不確定性的消除」信息概念出世。
另一個著名的維納信息定義「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回答問題的同時又製造了一個更大的難題。這些都算是,信息定義的經典。
信息是選擇的自由度 (Hartley,1928)
2.珠算時期的信息定義
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質屬性
信息是通信傳輸的內容 (Wiener,1950) 。
信息是人與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所交換的內容的名稱
信息是使概率分布發生變動的東西 (Tribes etal, 1971) 。
信息是事物之間的差異 (Longo,1975) 。
信息是集合的變異度 (Ashby,1956) 。
信息是一種場 (Eepr,1971) 。
信息是負熵 (Brillouin,1956) 。
信息是有序性的度量 (Wiener,1948) 。
信息是系統組織程度的度量 (Wiener,1948) 。
信息是被反映的差異 ( У∧ cy ∧,1968) 。
信息是被反映的變異度
3.286的定義
信息,就是主體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運動狀態和方式的形式化關系。(鍾義信)
是指該事物實際的運動狀態和方式
信息是結構的表達;(陳雨思)
信息「量」是結構的差異;(陳雨思)
信息「能」是改變結構的能力。
信息是被反映的特殊性 ( 魯晨光 )
信息是事物屬性標識的集合(鄧宇 等,2002)
4.多核時代的信息定義,21世紀逆仙農定義、逆維納定義
2006年,逆維納定義
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 [2006年,醫學信息(雜志)].
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逆仙農定義
信息是事物屬性標識的集合
清華大學 卜煒瑋, 成昀, 信息的定義及哲學本質對信息定義的討論,獨到 。2005,思想戰線。經典香農信息定義
[編輯本段]3.信息的特徵
(1)可識別性
信息是可以識別的,識別又可分為直接認別和間接識別,直接認別是指通過感官的識別,間接識別是指通過各種測試手段的識別。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識別方法。
(2)可存儲
信息是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存儲的。
(3)可擴充性
信息隨著時間的變化,將不斷擴充。
(4)可壓縮性
人們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概括、歸納就可使之精練,從而濃縮。
(5)可傳遞性
信息的可傳遞性是信息的本質等征。
(6)可轉換性
信息是可以由一種形態轉換成另一種形態。
(7)特定范圍有效性
信息在特定的范圍內是有效的,否則是無效的。
[編輯本段]二, 信息的特性
真偽性:信息有真偽之分,客觀反映現實世界事物的程度是信息的准確性。
層次性:信息是分等級的。
• 可傳輸性:信息需要依附於某種載體進行傳輸。
可變換性:可變換性是指信息可以轉換成不同的形態,也可以由不同的載體來存儲。
• 可識別性:信息能夠以一定的方式予以識別。
• 可處理性:信息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處理。
• 可還原再現性:信息能夠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傳遞、還原再現。
• 擴散性和可共享性:同一信源可以供給多個信宿,因此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 時效性和時滯性:信息在一定的時間內是有效的信息,在此時間之外就是無效信息。而且任何信息從信源傳播到信宿都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都有其時滯性。
• 可重復利用性:信源發送的信息不論傳送給多少個信宿,都不會因信宿的多少而減少,並且一種信息是可以多次被反復利用的。
• 存儲性: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存儲在不同的介質上。
• 信息是可以轉換的:信息可以從一種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
• 信息是有價值的:信息是一種資源,因而是有價值的。
三 信息的形態
信息一般有4種形態:數據、文本、聲音、圖像。這4種形態可以相互轉化,例如,照片被傳送到計算機,就把圖像轉化成了數字。
(四 信息類型
信息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分類。
① 按照其重要性程度可分為:戰略信息、戰術信息和作業信息。
② 按照其應用領域可分為:管理信息、社會信息、科技信息和軍事信息。
③ 按照信息的加工順序可分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等。
④ 按照信息的反映形式可分為:數字信息、圖像信息和聲音信息等。
四、信息構成
信息構成是由:
(1)信息源;
(2)內容;
(3)載體;
(4)傳輸;
(5)接受者。
[編輯本段]二、信息的通俗哲學表達
通俗哲學表達就是信息是物質世界的運動狀態與轉換方式,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在這里,物質泛指一切人類和動物可以識別的可能的研究對象,包括人類不斷的增進認識的外部宇宙世界的物質客體,也包括主觀世界的精神現象;「運動」泛指一切意義上的變化,包括機械運動、化學運動、思維運動和社會運動;「運動方式」是指事物運動在時間上所呈現的多種復合復雜過程;「運動狀態」則是事物運動在空間上所展示的形態。
舉例說明:人們有時間就是生命,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信息就是指令,信息就是商機,這在某種層面上,充分地揭示了信息是物質世界的內在規律。而人們掌握的某種信息只不過是無視表現規律的一部分內容!
中國的古代成語:樂極生悲、否極泰來,等等無不表現日常生活的通俗哲學,都是規律性的解釋和表達!
[編輯本段]三、信息的具體表現
1、定義來源
們都知道,任何信息必須經過信息標准專家,按照"定義"界定的通行標准,合理科學地解釋和揭示物質世界的多種復雜表現,內部的某些可識別規律;並且經過階段性的科學技術定義。
2、信息表現
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進化,不斷的積累的科學技術實踐過程中,信息一開始都是表現為真偽難辨的消息群,由於物質世界的內部規律對於人類來說,需要藉助五官和思維以及識別監測技術手段,並且這些技術不斷的與時俱進,動態發展;而消息只是信息的外殼,信息則是消息的內核;信息不同於信號,信號是信息的載體,信息則是信號所載荷的內容;信息不同於數據,數據是記錄信息的一種形式,同樣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圖像來表述。信息還不同於情報和知識。總之,「信息即事物運動的狀態與方式」這個定義具有最大的普遍性(該定義可能只是取了局部來說明整體),不僅能涵蓋所有其它的信息定義,還可以通過引入約束條件轉換為所有其它的信息定義。吳渝認為信息是抽象於物質的映射集合,既然信息是映射,則物質和信息不存在轉換之說,而這樣的映射和世界、模型有關,信息的轉換,無非就是這個映射世界之間的轉換,鍾教授的定義可能只是取了局部來說明整體。例如,引入認識主體這一約束條件,可以轉化為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定義,即信息是認識主體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運動的狀態與方式。換一個約束條件,以主體的認識能力和觀察過程為依據,則可將認識論意義上的信息進一步分為先驗信息(認識主體具有的記憶能力)、實得信息(認識主體具有的學習能力)和實在信息(在理想觀察條件下認識主體所獲得的關於事物的全部信息)。 層層引入的約束條件越多,信息的內涵就越豐富,適用范圍也越小,由此構成相互間有一定聯系的信息概念體系。
比如:人類的最初的語言交流,咿呀學語,都是交互交流的信息動態表達。分別表示食物尋找、安全警告、求偶繁衍、睡眠疲勞等。還有互聯網上提供的很多的圖片,網頁,音樂,flash,FTP資源(包括論文,軟體,課件等),都是用來表現信息的方式
[編輯本段]四、信息高度發展——信息技術
信息與人類認識物質世界和自身成長的歷史息息相關。
人類社會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都是因為信息和信息技術一直持續進步的必然結果!
信息技術是研究信息的獲取、傳輸和處理的技術,由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結合而成,有時也叫做「現代信息技術」。也就是說,信息技術是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利用現代電子通信技術從事信息採集、存儲、加工、利用以及相關產品製造、技術開發、信息服務的新學科
五:人類信息活動經歷1。語言的獲得2。文字的創造3。印刷術的發明4。摩爾斯電報技術的應用5。計算機網路的應用

3. 請問哪裡有免費網站空間申請呢,要支持ftp上傳的,

你去求佛祖把,先讓你不盲了,再說上網的事把

4. 灰鴿子和花生殼怎麼配合使用!盲人上路!跪求好心人詳細指點!!!

1 很簡單
花生殼申請一個免費域名 xxx.vicp.net
下載一個http傻瓜伺服器和一個20cn迷你FTP
打開灰鴿子
在配置里填入你的域名http://xxx.vicp.net/ip.jpg
然後打開HTTP和FTP軟體
FTP軟體里的用戶密碼可以隨便設。比如111 111
記住 兩個軟體目錄要設為同一個目錄

然後在灰鴿子里。點更新IP
FTP名稱里打入你的域名
FTP 用戶和密碼 填剛才自己設置的。剛才設的111 這里也填111
然後IP文件用ip.jpg
更新一遍。

提示成功的話就OK

2
知道對方IP是不能直接就這樣搞的。
如果真這樣能搞?網上不就亂套了。
從基礎學起
入侵指定IP
好好學溢出吧。
等到手裡掌握了ODAY
那就可以隨便搞誰就搞誰了。呵呵。

5. 人物動作的細節描寫

「鈴鈴」,下班了。我哥哥馬上關上了機床,大步流星地奔到了水在頭旁,霎時間,那雙沾滿油污的「黑手」變白了。他三步並作兩步地來到車棚,推出了「飛鴿」,左腳剛一蹬自行車的踏腳板,右大腿就跨過了座墊兒,屁股還沒坐穩當,就「呼」地蹬起了車,「飛鴿」沖出廠門揚長而去。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麼,老師便是海上的水手。鈴聲響起那刻,你用教職工鞭作漿,劃動那船隻般泊在港口的課本 。課桌上,那難題堆放,猶如暗礁一樣布列,你手勢生動如一隻飛翔的鳥,在講台上揮一條優美弧線——船隻穿過……天空飄不來一片雲,猶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遠。
爺爺長著一副古銅色的臉孔,一雙銅鈴般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飄著一縷山羊鬍須。他高高的個兒,寬寬的肩,別看他已年過古稀,可說起話來,聲音像洪鍾一樣雄渾有力;走起路來「蹬、蹬、蹬」他,連小夥子也追不上呢。
爸爸長著濃濃的眉毛,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總是閃著嚴厲的目光。可能是因為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原因,額頭上那深深的皺紋和他不到四十歲的年齡很 相稱。
哥哥的眼睛高度近視,處處離不開眼鏡,就像個「睜眼瞎子」一樣,只要把他的眼鏡摘下來,在我面前他就像綿羊一樣服服帖帖。一天下午,哥哥要洗頭了。他吩咐我給他拿肥皂換水。我得意地想:哼!我先給你跑跑腿,然後再治你。一會兒,哥哥伸長了脖子,把肥皂沫打得滿頭滿臉都是。我一看時機到了,就悄悄地把哥哥的盆拿走了。哥哥搓完後去洗頭,一捧水,捧了個空。他忙去找,可剛一睜眼,肥皂沫就殺得他直流眼淚。他像盲人摸路一樣,東摸摸,西摸摸,好容易才摸起了毛巾,把眼一擦,可眼睛還是模糊的,就去找他的眼鏡。
小毛頭長得很小,頭只有我的大洋娃娃那麼大;臉圓圓的,紅紅的,像只大蘋果。她睡得很甜,兩隻眼閉得緊緊的,像兩條線;兩根眉毛像兩只彎彎的新月;小嘴巴經常一動一動,好像在吃奶。她渾身被小被子包住,還用繩子扎緊,一動也不動。
妹妹今年十歲,讀小學三年級。她那紅撲撲的臉蛋上,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適著聰明伶俐的神色。烏黑的頭發下,兩條彎彎的眉毛,像那月牙兒。她那一排雪白的牙齒當中,缺了顆門牙,一笑起來,就成了個豁牙巴,十分逗人喜歡。
小菊到今年已經十四歲了,但是她的身體長得不高,手臂依然那麼細小,顴骨照舊凸出,十個指頭像一束枯竹枝,彷彿一折就會折斷似的;因為她十分消瘦,所以看起來她的身體輕飄飄的。

6. p2p的原理

P2P軟體是基於P2P技術工作的

1、什麼是p2p

P2P是一種技術,但更多的是一種思想,有著改變整個互聯網基礎的潛能的思想。

(1)p2p的概念

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夥伴」等意義。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為「夥伴對夥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目前人們認為其在加強網路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換、分布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簡單的說,P2P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互。P2P使得網路上的溝通變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間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連接到其他用戶的計算機、交換文件,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連接到伺服器去瀏覽與下載。P2P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互聯網現在的以大網站為中心的狀態、重返「非中心化」,並把權力交還給用戶。 P2P看起來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將現實世界中很平常的東西移植到互聯網上一樣,P2P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對面地或者通過電話交流和溝通。

即使從網路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聯網整體架構的基礎。互聯網最基本的協議TCP/IP並沒有客戶機和伺服器的概念,所有的設備都是通訊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聯網上的系統都同時具有伺服器和客戶機的功能。當然,後來發展的那些架構在TCP/IP之上的軟體的確採用了客戶機/伺服器的結構:瀏覽器和Web伺服器,郵件客戶端和郵件伺服器。但是,對於伺服器來說,它們之間仍然是對等聯網的。以email為例,互聯網上並沒有一個巨大的、唯一的郵件伺服器來處理所有的email,而是對等聯網的郵件伺服器相互協作把email傳送到相應的伺服器上去。另外用戶之間email則一直對等的聯絡渠道。 當然但是過去的5年裡,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從表面上遠離了P2P,互聯網上絕大部分的節點也不能和其他節點直接地交流。Napster正是喚醒了深藏在互聯網背後的對等聯網。Napster的文件共享功能在區域網中共享目錄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Napster的成功促使人們認識到把這種「對等聯網」拓展到整個互聯網范圍的可能性。當然,在許多人的眼中,Napster並不是純粹的P2P,它仍然需要一個處於中心協調機制。

事實上,網路上現有的許多服務可以歸入P2P的行列。即時訊息系統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軟的MSN Messenger以及國內的OICQ是最流行的P2P應用。它們允許用戶互相溝通和交換信息、交換文件。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於中心的伺服器來協調。但這些系統並沒有諸如搜索這種對於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這個特徵的缺乏可能正 是為什麼即時訊息出現很久但是並沒有能夠產生如Napster這樣的影響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可以歸入P2P是拍賣網站譬如eBay,人們在總結eBay的模式的時候用了C2C,是不是和P2P有一點類似?eBay就是一個將人們聯系的和交易物品的社區,用戶可以方便的搜索其他用戶叫賣的商品。eBay提供了一些使得交易得以順利進行的服務,但是交易是直接在用戶之間進行的。如果將「交易」的概念推廣,C2C就是P2P的一個特例,這里人們互相交換的是商品。

但如果仔細深究的話,Napster和即時訊息在賦予用戶之間直接交流的能力、eBay使用戶可以直接交易的同時,卻破壞了伺服器端的那種自互聯網出現之初就存在的對等聯網思想,因為它們都需要有一個位於中心的伺服器來協調,而不是分布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對等聯網的許多伺服器。這也正是諸如Gnutella和Freenet不斷的宣稱它們創造了「純粹」的P2P,完全沒有中心伺服器的P2P服務。

(2)p2p的思想溯源:回到互聯網的本質

如果回顧一下,我們會發現在WWW出現伊始P2P就是互聯網的本質特徵之一。人們各自建立網頁、互相做鏈接,人們上網是沿著鏈接沖浪。那時的web是真正的「網」(web)。但是當Yahoo!和Lycos建立了搜索引擎和門戶站點後,人們上網的方式被改變了,人們從此到一個地方去獲取所有的信息。記得_blank">新浪曾經有一段時間說它們是「目標站點」模式,但是如果多問一句,現在人們一條一條地閱讀_blank">新浪的新聞,在頭腦中還有一個「網」的概念嗎?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站點控制了信息的流動、充斥了過時的信息、阻礙了真正的交流,或者對於很多人來說,另外還有太多的廣告。 P2P就是把控制權重新還到用戶手中去。人們通過P2P可以共享硬碟上的文件、目錄甚至整個硬碟。這種能量是非常令人激動的,那些費心存儲在自己的硬碟上的東西肯定是我們認為最有價值,所有人都共享了他們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這將使互聯網上信息的價值得到極大的提升。是不是有一種和WWW剛剛出現的時候同樣的激動呢?有一點。

因為每個Peer都代表了其後的人,基於自組織的網上社區也正在顯現。與門戶站點從上而下建立社區的方式不同,人們將以自發的方式形成社區。

當人們加入P2P網路的時候,所有人都擁有了平等的機會,所有人都擁有了極容易地在網路上創造「內容」的機會。當然,真正在網路上創造或提供內容的人還是少數的,據統計Gnutella的用戶中僅僅有2%向其他用戶提供了內容,即使在比較活躍的Usenet張貼文章的用戶也僅占所有用戶的7%。但是,P2P第一次使得所有上網的人都擁有了平等的機會。

下面試圖用三句話來揭示P2P的影響:

對等聯網:是只讀的網路的終結(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對等聯網:使你重新參與互聯網(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對等聯網:使網路遠離電視(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個新思想,從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個最初創建互聯網的最基本的思想。我們不妨花時間作一點回顧。

互聯網的發展於近現代的許多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模式並無不同,即都是先在軍事工業形成,再轉到民用領域。互聯網發源於至今看來也十分新穎的戰略思想:為了避免敵人的毀滅性武器命中全國的軍事指揮控制中心,應該怎麼辦?傳統的方法是一方面想方設法盡可能地不讓敵人知道中心的確切位置,另一方面提高中心的抵禦打擊的能力。

但在當今的核武器年代,對方有著連一個星球都可以炸毀的核彈,再固若金湯的防禦措施一旦受到攻擊肯定馬上化為烏有。而只要有機密存在,總有打探出機密的方法,所以靠保密中心所在位置的方法也不是長遠之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軍事人員充分發揮逆向思維,想到既然不可能長期、有效地保護中心免受攻擊,那麼還不如根本不設中心!

讓每一個基地乃至每一台電腦都能獨立運作,這么一來等於有了無數中心,敵人除非真的將這個星球炸了,否則其中一個基地或電腦受損,也不影響其他基地或電腦繼續發揮作用。正是這種「非中心化」的思想成為形成互聯網最基本的概念。

但是許多技術出現之後往往並不會完全按照原先的設計發展,伺服器/客戶機的架構逐漸變成了互聯網的主流,瀏覽變成了人們在互聯網上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互聯網的普通用戶似乎在慢慢的退化、和電視觀眾一樣被動地瀏覽著大網站們創造的內容。

人們在網路上的主要活動訪問了在這么門戶站點上,讀新聞、參與討論組、聊天。但是這使得設計的互聯網的一個特性消失了——如果Yahoo因故中斷服務如出現什麼情況?這種假設不太容易看到,但是年初的黑客攻擊各大網站造成的混亂似乎可以給我們一點聯想的線索。

上面提到像Napster和即時訊息還是需要位於中心的伺服器,那麼Gnutella網站上的一句話可能表達了它們所推廣的「純粹」的P2P所包含的「非中心化」的理念:設計Gnutella是為了在核戰中生存(Gnutella Is Designed to Survive Nuclear War)。

它的網站上這樣描述,紐約的用戶受到攻擊至多隻會影響那個地區的部分用戶,而其他地方的Gnutella用戶還能正常的使用,這不正是互聯網最初的理想嗎?

(3)Napster帶來的革命

Napster是去年當時由只有18歲的肖恩·范寧(Shawn Fanning)開發的,它提供服務允許音樂迷們交流MP3文件。它與先前也被推上被告席的提供免費音樂下載MP3.com的不同就是在Napster伺服器沒有一首歌曲,Napster提供了一個新的軟體供音樂迷在自己的硬碟上共享歌曲文件,搜索其他用戶共享的歌曲文件,並到其他也使用Napster服務的用戶硬碟上去下載歌曲。Napster在短時間里吸引了5000萬用戶,最終,它被五大唱片商以侵犯版權推上被告席而成為世界的焦點。

可能從來沒有一個行業象唱片業這樣,生存會因為一個小小的軟體而受到如此深重的威脅。對於Napster引起的版權問題有過很多的討論,但是多花一些時間討論還是值得的,因為這個案件決定了也決定了P2P文件共享這一分支的前途,也決定了未來如何處理互聯網上的版權問題。

10月31日原告之一BMG公司和Napster達成和解協議。輿論認為這表明唱片業意識到通過數字方式發布音樂將是不可阻擋的潮流,消滅Napster也無法阻止其他模仿Napster的服務商出現。因此還不如與之合作改變Napster,將之變成在線音樂銷售的渠道。現在的唱片工業面臨的可能不是如何「像壓碎一個雞蛋」那樣壓碎,而是與之合作,將Napster的5000萬用戶變成自己的客戶。也就是將Napster的模式變成「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唱片工業的困境是如何防止那些Napster的模仿者繼續免費提供歌曲。

2000年2月12日,美國舊金山第九巡迴上訴法院的三名法官就音樂網站Napster版權糾紛案作出裁決,認為它侵害了各大唱片公司的版權。但是三名法官並沒有應唱片公司的要求,決定立即關閉網站,而是把最初的判決送回給低一級的地方法院。法官們說,這項裁決內容過於復雜,需作進一步澄清。但錯綜復雜的法律過程和長達58頁的判決書反映了現在既缺乏與互聯網相關的版權法,也缺乏相應的司法實踐。

但是,不管Napster案的結果如何都不能改變Napster後面的技術和思想給互聯網帶來的影響。「魔鬼」已經鑽出了魔瓶,而魔瓶也已經被打破了。對於唱片界來說,至少它們銷售唱片的方式被徹底改變了。下一個可能是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壓縮技術和寬頻網路將使得人們會在網路上輕易地傳輸整部電影。

事實上合法化的網路上已經出現了許多試圖推出「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的公司,譬如由Napster的創辦人之一創辦的lightshare.com和Flycode.com。P2P對於唱片商來說的確有吸引力,如果它們能夠從用戶身上收費的話。對於利用諸如一個集中的站點提供收費的mp3音樂下載,用戶每次從網站下載的時候,網站都必須向電信交流量費,而使用P2P則使得這部分費用不再存在了。因此唱片商獲得更多的利潤,用戶也應該可以得到更便宜的音樂。

從某種意義上軟體也好像預測到了大規模盜版和文件共享可能帶來的影響,這主要歸功於開放源碼軟體給軟體業帶來的「頭腦風暴」。在亞洲和東歐,軟體業已經在反對盜版上打了敗仗。這也正是微軟極力推廣一種「軟體注冊模式」,把軟體作為按月付費的服務出售,而不再是向過去那樣出售容易復制和盜版的硬拷貝。

當然,對所謂「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還是有很多質疑。P2P的這種文件共享功能似乎沒有帶來什麼附加值,盡管這個過程可能是非常有趣的。從另一方面來說,這項技術可能被用來推動人們重新參與互聯網、創造他們自己的內容,這也許是價值所在。所有的社區網站都有一個「夢想」,讓用戶互動來產生內容,但是由於由上而下創建的社區的最根本上的問題,這種夢想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P2P或許可以改變這一點。

Napster創造的奇跡同時也是揭示了在互聯網時代普通人也具有改變整個世界的能力。當肖恩·范寧在波士頓的東北大學校園開發Napster的時候,他只不過是想和他在維吉尼亞的朋友共享mp3歌曲文件。現在這個小軟體改變了整個世界。

(4)p2p改變了什麼?內容轉移到「邊緣」

在回顧了Napster了問題和困境之後,下面將看看P2P的更多激動人心的東西和消除圍繞這個新詞的種種誤解,以及看看P2P的機會主要在哪兒。

P2P帶來的一個變化就是改變了「內容」所在的位置,內容正在從「中心」走向「邊緣」,也就是說內容將主要不是存在幾個主要的伺服器上,而是存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

Napster的成功使我們不得不去質疑流傳已久的兩個斷言,「應用服務提供商(ASP)是未來趨勢」和「個人電腦死了」。ASP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對於大多數客戶來說購買和維護高性能的伺服器的成本太高了,但是P2P使得每個人辦公桌上的電腦都可以成為「伺服器」。用戶原來是用台式電腦准備好數據之後再把數據上載到伺服器上去,而使用P2P將不再需要這個過程。「個人電腦死了」這個斷言就是個人電腦將主要用來瀏覽互聯網、字處理等,因此最簡單的瘦客戶機就可以滿足需求。P2P使得個人電腦再一次成為「中心」。P2P使得個人電腦重新煥發活力、不再是被動的客戶端,而成為具有伺服器和客戶端的特徵的設備,個人電腦將重新成為互聯網的中心。

互聯網的存儲模式將由現在的「內容位於中心」模式轉變為「內容位於邊緣」模式。從這個角度看P2P帶來了幾個改變:

首先,客戶不再需要將文件上載到伺服器,而只需要使用P2P將共享信息提供出去;

其次運行P2P的個人電腦不需要固定IP地址和永久的互聯網連接,這使得那些撥號上網的用戶也可以享受P2P帶來的變革,這部分用戶在所有用戶中佔有極大的比重;

最後,P2P完全改變過去控制互聯網的客戶機/伺服器模式,消除客戶機和伺服器二者之間的差別。

上文對Napster所遭遇的法律問題有很多討論,但是換個角度來闡述,盜版問題往往也正顯示存在大量未能滿足的需求。Napster的驚人成功(這里指吸引大量用戶而不是獲得利潤)是一種難得的對P2P的概念上可行性的證明,揭示了P2P改變互聯網的潛力。直通桌面的寬頻網路逐漸成為現實、個人電腦越來越強大足以勝任「伺服器」功能也從另外的方面確保P2P發揮其能量。

個人電腦取代位於中心的伺服器成為內容的主要存儲地將對互聯網的幾個主要發展方向有著意義深遠的影響:這可能改變Windows和Linux幾年的「戰爭」的局面,當「桌面」和伺服器逐漸融合,微軟可能會極力推廣其基於Windows2000的Web服務和「內容處於邊緣」(內容處於桌面)模式,從而可能破壞Linux在伺服器市場上存在的基礎。

提供免費個人主頁服務的公司存在的一個理由就是目前互聯網使得普通用戶很難擁有自己的伺服器放置自己的內容。可以預言類似Napster的服務將會出現供人們在自己的個人電腦上發布主頁和內容。

WAP等移動服務協議目前還主要關注讓人們去使用處於中心的商業服務如新聞、股票信息等。但更多的時候人們最需要的信息是那些在他們的個人電腦上的信息,P2P使這成為可能。人們可以通過無線聯網P2P訪問他們的個人電腦,這也就是一些公司所宣傳的個人化P2P(Personal P2P)的「無線版本」。

當然,這也不是說使用P2P的個人電腦可以取代伺服器,那些安全的備份和需要專家來不斷更新的數據還將存在於位於中心的伺服器上。 可以這樣看待P2P帶來的轉變,「內容位於中心」模式較好的適應了互聯網初期的情況,個人電腦性能太差因而需要有專門的伺服器、帶寬太窄使得個人電腦不得不退化到被動瀏覽。寬頻互聯網、更穩定的更高性能的個人電腦使得我們有理由預言下一個5年將是由「內容位於邊緣」模式主導。

(5)重新解讀P2P

每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出現的時候它往往可能被人們誤讀。P2P這次也不例外,Napster讓人們開始關注P2P,但也使得許多人認為P2P就是歌曲交換、文件交換,甚至認為P2P和盜版有著必然的聯系。可以說人們對P2P的理解是被誤導的和不完全的。

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出現之初也面臨著誤讀的困境,人們開始的時候將Free理解為免費的,從而認為自由軟體是不可靠的、認為自由軟體運動是激進的「反文化的」。事實上Free更多的應該指自由地探索想法、在軟體中表達出來和共享軟體。這一點對自由軟體的鼓吹者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需要有人去告訴商界、媒體和公眾自由軟體在經濟上和邏輯上是可行的。當時著名出版人O』reilly組織了一次自由軟體峰會重新定義自由軟體,將自由軟體改名為開放源碼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這一重新定義使得人們開始撥開誤解的烏雲,了解Free的本質。開放源碼將人們從有缺陷的軟體、鎖定效應和傳統的軟體分發渠道中解脫出來。自由表示合作將可以跨越公司的邊界、共享基礎性的開發,使人們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高附加值的服務上去。 今年8月,O』Reilly又組織另一次峰會來幫助人們認識P2P的潛力和消除Napster、Gnutella造成的P2P是盜版技術的負面影響。另外,他認為目前P2P的狀態類似於「盲人摸象」,P2P技術的領導者們每個人都看到了P2P這頭「巨象」的一些特徵。,如果他們能夠有機會交流思想,P2P將會更快地發展。這次P2P峰會主要有三個目的:定義P2P,我們要從中的到什麼以及為什麼;描述P2P的機會,P2P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形成一個提供給大眾的關於P2P的信息,消除那些負面影響。

參與P2P峰會的有媒體不斷報道的那些提供文件交換服務如Napster、Gnutella、Freenet的開發者,也有那些試圖挖掘P2P分布計算能力的公司和組織如Popular Power、SETI@home、distributed.net等的開發者。後面的三家公司希望使用P2P技術集中那些聯接在網路上的電腦的空閑的CPU時間片斷、內存空間、硬碟空間來替代「超級計算機」。其它正在進行的P2P應用還有,IBM、微軟、Ariba也在合作開展一個名為UDDI的項目以將B2B電子商務標准化;Eazel正在建立下一代的Linux桌面;Jabber已經開發了一種基於XML、開放的即時訊息標准,Jabber被認為是建立了未來使用P2P數據交換的標准;由Lotus Notes的開發者創建的Groove試圖「幫助人們以全新的方式溝通」;英特爾也在推廣它的P2P技術以幫助更有效地使用晶元的計算能力。

列這樣一個名單有一點枯燥,尤其是對於那些對於具體細節沒有太多興趣的讀者,但這又是必要的。因為這些描述可以讓我們更全面的了解。

(6)尚未被了解的P2P

Napster是與設備相關的,用戶連接到到由它創建的P2P網路上是為了獲取Mp3歌曲文件。但是對於即時訊息這一類P2P應用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別人連接的目的是和另一個Peer交流,而不必管他使用的是電腦、手持電腦或者手機。P2P提供了在網路上與設備無關的實時交流的能力。

這種將把用戶實時的連接起來的能力是P2P最令人感到激動的特性。事實上我們可以從AOL的AIM、國內Oicq受歡迎的程度認識到這個事實。

能夠實時地尋找和聯絡需要的人是商業應用的基本要求,電話可以做到這一點,而在網路上最常用的E-mail並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即時訊息將不僅僅是一個有趣的服務,更多的它將是下一個最基本的互聯網商業工具。即時訊息現在看起來可能成為諸如客戶服務、供應鏈管理等商業應用的平台。開發了一個開放源碼的基於XML和Java即時訊息服務的Jabber似乎正是創建了一個這樣的平台。Jabber的開發者似乎刻意集中了互聯網現有的所有激動人心的東西:P2P、Java、XML和開放源碼。它是不是有這種潛力呢?我們最好拭目以待,但Jabber的模式至少要比Napster要清晰得多。

Negroponte在其《數字化生存》中曾經有一個著名的論述,「網路上的東西將比人要多」。P2P將使得這些「東西」之間的直接交流成為可能,網路上每個設備都是「活躍」的,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有部分是非常活躍,而有的則被動的,有時候直接交流的那些設備可能都是某一個用戶自己的,譬如說掌上電腦和台式電腦的數據同步是最好的例子。如果用戶的掌上電腦上有些數據和內容是台式電腦上沒有的,台式電腦也應該能夠向掌上電腦要求獲取那些信息,這應該跟我們通過Napster到其他用戶那兒去搜索和下載mp3歌曲一樣。

最重要的一點是,不是網路上的節點數目而是這些節點如何參與網路決定網路是否強大、是否有價值。怎樣使得網路上幾億的人和更多的設備都活躍地參與呢?P2P正是一系列架構、技術、策略的開端,它使得互聯網的這一理想開始變為現實。現在人們看到的和預言的都只是冰山露出的一個小角,更多的還在水下。

(7)P2P中的P是人(People)!

Dave Winner的論斷P2P中的P是人(people)!這可能是我讀到的關於P2P最深刻的解讀之一。

事實上,我們所處的真實生活是P2P的環境,人們可以和其他人直接地的交流。信息技術將我們帶到了網路空間,在網路空間我們仍然希望還能夠按照原來的P2P方式交流溝通。盡管互聯網本質上是支持對等交流模式,但是網路的發展給對等交流增加了許多障礙。

正如許多技術專家所指出的,動態IP地址、_blank">防火牆、代理伺服器從技術上使得對等連接變得很困難。更不用說目前的網路主導模式已經發展成為伺服器/客戶端模式,人們在網路上只能被動的接受那些大公司諸如Yahoo!、ABCnews.com等提供的信息,交流是非常困難的。(當然,在現實生活中諸如空間、社會等級等也束縛了人們的對等交流。但是如果網路能夠使我們看到對等交流的可能性,為什麼不去追求?)

可以這樣類比,互聯網的出現和電話的發明是具有同樣的意義的,但是互聯網最開始的主要特徵是非實時的,更類似於傳真,而沒有提供像電話那樣實時交流,現在P2P的即時訊息可能使得互聯網上的實時交流變得和Web頁面、E-mail那樣普遍和不可或缺。

對於所有的P2P應用來說,最先要做的就是恢復互聯網曾經失去的對等聯網能力。這也正是Napster從概念上最大的缺陷。(email是具有P2P交流的特徵的,但email缺乏實時交流的能力,它類似與傳真,但我們還需要「電話」的。)

從「人」的角度上將,P2P發展的要點並不是P2P網路架構是如何,而是P2P將人們在網路上連接起來了,人們可以在網路這個更迅疾的媒介上處理那些需要溝通的問題。這是最重要的。盡管到今天還有人在懷疑互聯網作為零售商業和B2B媒介的有效性,但是互聯網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交流方式是不需要任何討論的。過分的談了「純粹的」的、完全消除控制的P2P是毫無意義的。中心化或者非中心化都只是工具,都是為了創造出使人們可以更有效地溝通的工具。

人類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至今仍只有極少的部分被應用到網路上,如新聞、B2C、B2B。現在,人們最常使用的P2P被移植到了網路空間。P2P可能改變一些我們已經熟知的、習慣了的產品和服務,也會創造更多。

究竟會出現些什麼?預言未來的最好辦法是去創造。

7. 什麼是P2P軟體

1、什麼是p2p

P2P是一種技術,但更多的是一種思想,有著改變整個互聯網基礎的潛能的思想。

(1)p2p的概念

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夥伴」等意義。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為「夥伴對夥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目前人們認為其在加強網路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換、分布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簡單的說,P2P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互。P2P使得網路上的溝通變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間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連接到其他用戶的計算機、交換文件,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連接到伺服器去瀏覽與下載。P2P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互聯網現在的以大網站為中心的狀態、重返「非中心化」,並把權力交還給用戶。 P2P看起來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將現實世界中很平常的東西移植到互聯網上一樣,P2P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對面地或者通過電話交流和溝通。

即使從網路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聯網整體架構的基礎。互聯網最基本的協議TCP/IP並沒有客戶機和伺服器的概念,所有的設備都是通訊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聯網上的系統都同時具有伺服器和客戶機的功能。當然,後來發展的那些架構在TCP/IP之上的軟體的確採用了客戶機/伺服器的結構:瀏覽器和Web伺服器,郵件客戶端和郵件伺服器。但是,對於伺服器來說,它們之間仍然是對等聯網的。以email為例,互聯網上並沒有一個巨大的、唯一的郵件伺服器來處理所有的email,而是對等聯網的郵件伺服器相互協作把email傳送到相應的伺服器上去。另外用戶之間email則一直對等的聯絡渠道。 當然但是過去的5年裡,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從表面上遠離了P2P,互聯網上絕大部分的節點也不能和其他節點直接地交流。Napster正是喚醒了深藏在互聯網背後的對等聯網。Napster的文件共享功能在區域網中共享目錄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Napster的成功促使人們認識到把這種「對等聯網」拓展到整個互聯網范圍的可能性。當然,在許多人的眼中,Napster並不是純粹的P2P,它仍然需要一個處於中心協調機制。

事實上,網路上現有的許多服務可以歸入P2P的行列。即時訊息系統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軟的MSN Messenger以及國內的OICQ是最流行的P2P應用。它們允許用戶互相溝通和交換信息、交換文件。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於中心的伺服器來協調。但這些系統並沒有諸如搜索這種對於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這個特徵的缺乏可能正 是為什麼即時訊息出現很久但是並沒有能夠產生如Napster這樣的影響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可以歸入P2P是拍賣網站譬如eBay,人們在總結eBay的模式的時候用了C2C,是不是和P2P有一點類似?eBay就是一個將人們聯系的和交易物品的社區,用戶可以方便的搜索其他用戶叫賣的商品。eBay提供了一些使得交易得以順利進行的服務,但是交易是直接在用戶之間進行的。如果將「交易」的概念推廣,C2C就是P2P的一個特例,這里人們互相交換的是商品。

但如果仔細深究的話,Napster和即時訊息在賦予用戶之間直接交流的能力、eBay使用戶可以直接交易的同時,卻破壞了伺服器端的那種自互聯網出現之初就存在的對等聯網思想,因為它們都需要有一個位於中心的伺服器來協調,而不是分布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對等聯網的許多伺服器。這也正是諸如Gnutella和Freenet不斷的宣稱它們創造了「純粹」的P2P,完全沒有中心伺服器的P2P服務。

(2)p2p的思想溯源:回到互聯網的本質

如果回顧一下,我們會發現在WWW出現伊始P2P就是互聯網的本質特徵之一。人們各自建立網頁、互相做鏈接,人們上網是沿著鏈接沖浪。那時的web是真正的「網」(web)。但是當Yahoo!和Lycos建立了搜索引擎和門戶站點後,人們上網的方式被改變了,人們從此到一個地方去獲取所有的信息。記得_blank">新浪曾經有一段時間說它們是「目標站點」模式,但是如果多問一句,現在人們一條一條地閱讀_blank">新浪的新聞,在頭腦中還有一個「網」的概念嗎?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站點控制了信息的流動、充斥了過時的信息、阻礙了真正的交流,或者對於很多人來說,另外還有太多的廣告。 P2P就是把控制權重新還到用戶手中去。人們通過P2P可以共享硬碟上的文件、目錄甚至整個硬碟。這種能量是非常令人激動的,那些費心存儲在自己的硬碟上的東西肯定是我們認為最有價值,所有人都共享了他們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這將使互聯網上信息的價值得到極大的提升。是不是有一種和WWW剛剛出現的時候同樣的激動呢?有一點。

因為每個Peer都代表了其後的人,基於自組織的網上社區也正在顯現。與門戶站點從上而下建立社區的方式不同,人們將以自發的方式形成社區。

當人們加入P2P網路的時候,所有人都擁有了平等的機會,所有人都擁有了極容易地在網路上創造「內容」的機會。當然,真正在網路上創造或提供內容的人還是少數的,據統計Gnutella的用戶中僅僅有2%向其他用戶提供了內容,即使在比較活躍的Usenet張貼文章的用戶也僅占所有用戶的7%。但是,P2P第一次使得所有上網的人都擁有了平等的機會。

下面試圖用三句話來揭示P2P的影響:

對等聯網:是只讀的網路的終結(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對等聯網:使你重新參與互聯網(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對等聯網:使網路遠離電視(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個新思想,從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個最初創建互聯網的最基本的思想。我們不妨花時間作一點回顧。

互聯網的發展於近現代的許多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模式並無不同,即都是先在軍事工業形成,再轉到民用領域。互聯網發源於至今看來也十分新穎的戰略思想:為了避免敵人的毀滅性武器命中全國的軍事指揮控制中心,應該怎麼辦?傳統的方法是一方面想方設法盡可能地不讓敵人知道中心的確切位置,另一方面提高中心的抵禦打擊的能力。

但在當今的核武器年代,對方有著連一個星球都可以炸毀的核彈,再固若金湯的防禦措施一旦受到攻擊肯定馬上化為烏有。而只要有機密存在,總有打探出機密的方法,所以靠保密中心所在位置的方法也不是長遠之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軍事人員充分發揮逆向思維,想到既然不可能長期、有效地保護中心免受攻擊,那麼還不如根本不設中心!

讓每一個基地乃至每一台電腦都能獨立運作,這么一來等於有了無數中心,敵人除非真的將這個星球炸了,否則其中一個基地或電腦受損,也不影響其他基地或電腦繼續發揮作用。正是這種「非中心化」的思想成為形成互聯網最基本的概念。

但是許多技術出現之後往往並不會完全按照原先的設計發展,伺服器/客戶機的架構逐漸變成了互聯網的主流,瀏覽變成了人們在互聯網上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互聯網的普通用戶似乎在慢慢的退化、和電視觀眾一樣被動地瀏覽著大網站們創造的內容。

人們在網路上的主要活動訪問了在這么門戶站點上,讀新聞、參與討論組、聊天。但是這使得設計的互聯網的一個特性消失了——如果Yahoo因故中斷服務如出現什麼情況?這種假設不太容易看到,但是年初的黑客攻擊各大網站造成的混亂似乎可以給我們一點聯想的線索。

上面提到像Napster和即時訊息還是需要位於中心的伺服器,那麼Gnutella網站上的一句話可能表達了它們所推廣的「純粹」的P2P所包含的「非中心化」的理念:設計Gnutella是為了在核戰中生存(Gnutella Is Designed to Survive Nuclear War)。

它的網站上這樣描述,紐約的用戶受到攻擊至多隻會影響那個地區的部分用戶,而其他地方的Gnutella用戶還能正常的使用,這不正是互聯網最初的理想嗎?

(3)Napster帶來的革命

Napster是去年當時由只有18歲的肖恩·范寧(Shawn Fanning)開發的,它提供服務允許音樂迷們交流MP3文件。它與先前也被推上被告席的提供免費音樂下載MP3.com的不同就是在Napster伺服器沒有一首歌曲,Napster提供了一個新的軟體供音樂迷在自己的硬碟上共享歌曲文件,搜索其他用戶共享的歌曲文件,並到其他也使用Napster服務的用戶硬碟上去下載歌曲。Napster在短時間里吸引了5000萬用戶,最終,它被五大唱片商以侵犯版權推上被告席而成為世界的焦點。

可能從來沒有一個行業象唱片業這樣,生存會因為一個小小的軟體而受到如此深重的威脅。對於Napster引起的版權問題有過很多的討論,但是多花一些時間討論還是值得的,因為這個案件決定了也決定了P2P文件共享這一分支的前途,也決定了未來如何處理互聯網上的版權問題。

10月31日原告之一BMG公司和Napster達成和解協議。輿論認為這表明唱片業意識到通過數字方式發布音樂將是不可阻擋的潮流,消滅Napster也無法阻止其他模仿Napster的服務商出現。因此還不如與之合作改變Napster,將之變成在線音樂銷售的渠道。現在的唱片工業面臨的可能不是如何「像壓碎一個雞蛋」那樣壓碎,而是與之合作,將Napster的5000萬用戶變成自己的客戶。也就是將Napster的模式變成「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唱片工業的困境是如何防止那些Napster的模仿者繼續免費提供歌曲。

2000年2月12日,美國舊金山第九巡迴上訴法院的三名法官就音樂網站Napster版權糾紛案作出裁決,認為它侵害了各大唱片公司的版權。但是三名法官並沒有應唱片公司的要求,決定立即關閉網站,而是把最初的判決送回給低一級的地方法院。法官們說,這項裁決內容過於復雜,需作進一步澄清。但錯綜復雜的法律過程和長達58頁的判決書反映了現在既缺乏與互聯網相關的版權法,也缺乏相應的司法實踐。

但是,不管Napster案的結果如何都不能改變Napster後面的技術和思想給互聯網帶來的影響。「魔鬼」已經鑽出了魔瓶,而魔瓶也已經被打破了。對於唱片界來說,至少它們銷售唱片的方式被徹底改變了。下一個可能是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壓縮技術和寬頻網路將使得人們會在網路上輕易地傳輸整部電影。

事實上合法化的網路上已經出現了許多試圖推出「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的公司,譬如由Napster的創辦人之一創辦的lightshare.com和Flycode.com。P2P對於唱片商來說的確有吸引力,如果它們能夠從用戶身上收費的話。對於利用諸如一個集中的站點提供收費的mp3音樂下載,用戶每次從網站下載的時候,網站都必須向電信交流量費,而使用P2P則使得這部分費用不再存在了。因此唱片商獲得更多的利潤,用戶也應該可以得到更便宜的音樂。

從某種意義上軟體也好像預測到了大規模盜版和文件共享可能帶來的影響,這主要歸功於開放源碼軟體給軟體業帶來的「頭腦風暴」。在亞洲和東歐,軟體業已經在反對盜版上打了敗仗。這也正是微軟極力推廣一種「軟體注冊模式」,把軟體作為按月付費的服務出售,而不再是向過去那樣出售容易復制和盜版的硬拷貝。

當然,對所謂「合法化的Napster」模式還是有很多質疑。P2P的這種文件共享功能似乎沒有帶來什麼附加值,盡管這個過程可能是非常有趣的。從另一方面來說,這項技術可能被用來推動人們重新參與互聯網、創造他們自己的內容,這也許是價值所在。所有的社區網站都有一個「夢想」,讓用戶互動來產生內容,但是由於由上而下創建的社區的最根本上的問題,這種夢想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P2P或許可以改變這一點。

Napster創造的奇跡同時也是揭示了在互聯網時代普通人也具有改變整個世界的能力。當肖恩·范寧在波士頓的東北大學校園開發Napster的時候,他只不過是想和他在維吉尼亞的朋友共享mp3歌曲文件。現在這個小軟體改變了整個世界。

(4)p2p改變了什麼?內容轉移到「邊緣」

在回顧了Napster了問題和困境之後,下面將看看P2P的更多激動人心的東西和消除圍繞這個新詞的種種誤解,以及看看P2P的機會主要在哪兒。

P2P帶來的一個變化就是改變了「內容」所在的位置,內容正在從「中心」走向「邊緣」,也就是說內容將主要不是存在幾個主要的伺服器上,而是存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

Napster的成功使我們不得不去質疑流傳已久的兩個斷言,「應用服務提供商(ASP)是未來趨勢」和「個人電腦死了」。ASP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對於大多數客戶來說購買和維護高性能的伺服器的成本太高了,但是P2P使得每個人辦公桌上的電腦都可以成為「伺服器」。用戶原來是用台式電腦准備好數據之後再把數據上載到伺服器上去,而使用P2P將不再需要這個過程。「個人電腦死了」這個斷言就是個人電腦將主要用來瀏覽互聯網、字處理等,因此最簡單的瘦客戶機就可以滿足需求。P2P使得個人電腦再一次成為「中心」。P2P使得個人電腦重新煥發活力、不再是被動的客戶端,而成為具有伺服器和客戶端的特徵的設備,個人電腦將重新成為互聯網的中心。

互聯網的存儲模式將由現在的「內容位於中心」模式轉變為「內容位於邊緣」模式。從這個角度看P2P帶來了幾個改變:

首先,客戶不再需要將文件上載到伺服器,而只需要使用P2P將共享信息提供出去;

其次運行P2P的個人電腦不需要固定IP地址和永久的互聯網連接,這使得那些撥號上網的用戶也可以享受P2P帶來的變革,這部分用戶在所有用戶中佔有極大的比重;

最後,P2P完全改變過去控制互聯網的客戶機/伺服器模式,消除客戶機和伺服器二者之間的差別。

上文對Napster所遭遇的法律問題有很多討論,但是換個角度來闡述,盜版問題往往也正顯示存在大量未能滿足的需求。Napster的驚人成功(這里指吸引大量用戶而不是獲得利潤)是一種難得的對P2P的概念上可行性的證明,揭示了P2P改變互聯網的潛力。直通桌面的寬頻網路逐漸成為現實、個人電腦越來越強大足以勝任「伺服器」功能也從另外的方面確保P2P發揮其能量。

個人電腦取代位於中心的伺服器成為內容的主要存儲地將對互聯網的幾個主要發展方向有著意義深遠的影響:這可能改變Windows和Linux幾年的「戰爭」的局面,當「桌面」和伺服器逐漸融合,微軟可能會極力推廣其基於Windows2000的Web服務和「內容處於邊緣」(內容處於桌面)模式,從而可能破壞Linux在伺服器市場上存在的基礎。

提供免費個人主頁服務的公司存在的一個理由就是目前互聯網使得普通用戶很難擁有自己的伺服器放置自己的內容。可以預言類似Napster的服務將會出現供人們在自己的個人電腦上發布主頁和內容。

WAP等移動服務協議目前還主要關注讓人們去使用處於中心的商業服務如新聞、股票信息等。但更多的時候人們最需要的信息是那些在他們的個人電腦上的信息,P2P使這成為可能。人們可以通過無線聯網P2P訪問他們的個人電腦,這也就是一些公司所宣傳的個人化P2P(Personal P2P)的「無線版本」。

當然,這也不是說使用P2P的個人電腦可以取代伺服器,那些安全的備份和需要專家來不斷更新的數據還將存在於位於中心的伺服器上。 可以這樣看待P2P帶來的轉變,「內容位於中心」模式較好的適應了互聯網初期的情況,個人電腦性能太差因而需要有專門的伺服器、帶寬太窄使得個人電腦不得不退化到被動瀏覽。寬頻互聯網、更穩定的更高性能的個人電腦使得我們有理由預言下一個5年將是由「內容位於邊緣」模式主導。

(5)重新解讀P2P

每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出現的時候它往往可能被人們誤讀。P2P這次也不例外,Napster讓人們開始關注P2P,但也使得許多人認為P2P就是歌曲交換、文件交換,甚至認為P2P和盜版有著必然的聯系。可以說人們對P2P的理解是被誤導的和不完全的。

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出現之初也面臨著誤讀的困境,人們開始的時候將Free理解為免費的,從而認為自由軟體是不可靠的、認為自由軟體運動是激進的「反文化的」。事實上Free更多的應該指自由地探索想法、在軟體中表達出來和共享軟體。這一點對自由軟體的鼓吹者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但是需要有人去告訴商界、媒體和公眾自由軟體在經濟上和邏輯上是可行的。當時著名出版人O』reilly組織了一次自由軟體峰會重新定義自由軟體,將自由軟體改名為開放源碼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這一重新定義使得人們開始撥開誤解的烏雲,了解Free的本質。開放源碼將人們從有缺陷的軟體、鎖定效應和傳統的軟體分發渠道中解脫出來。自由表示合作將可以跨越公司的邊界、共享基礎性的開發,使人們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高附加值的服務上去。 今年8月,O』Reilly又組織另一次峰會來幫助人們認識P2P的潛力和消除Napster、Gnutella造成的P2P是盜版技術的負面影響。另外,他認為目前P2P的狀態類似於「盲人摸象」,P2P技術的領導者們每個人都看到了P2P這頭「巨象」的一些特徵。,如果他們能夠有機會交流思想,P2P將會更快地發展。這次P2P峰會主要有三個目的:定義P2P,我們要從中的到什麼以及為什麼;描述P2P的機會,P2P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形成一個提供給大眾的關於P2P的信息,消除那些負面影響。

參與P2P峰會的有媒體不斷報道的那些提供文件交換服務如Napster、Gnutella、Freenet的開發者,也有那些試圖挖掘P2P分布計算能力的公司和組織如Popular Power、SETI@home、distributed.net等的開發者。後面的三家公司希望使用P2P技術集中那些聯接在網路上的電腦的空閑的CPU時間片斷、內存空間、硬碟空間來替代「超級計算機」。其它正在進行的P2P應用還有,IBM、微軟、Ariba也在合作開展一個名為UDDI的項目以將B2B電子商務標准化;Eazel正在建立下一代的Linux桌面;Jabber已經開發了一種基於XML、開放的即時訊息標准,Jabber被認為是建立了未來使用P2P數據交換的標准;由Lotus Notes的開發者創建的Groove試圖「幫助人們以全新的方式溝通」;英特爾也在推廣它的P2P技術以幫助更有效地使用晶元的計算能力。

列這樣一個名單有一點枯燥,尤其是對於那些對於具體細節沒有太多興趣的讀者,但這又是必要的。因為這些描述可以讓我們更全面的了解。

(6)尚未被了解的P2P

Napster是與設備相關的,用戶連接到到由它創建的P2P網路上是為了獲取Mp3歌曲文件。但是對於即時訊息這一類P2P應用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別人連接的目的是和另一個Peer交流,而不必管他使用的是電腦、手持電腦或者手機。P2P提供了在網路上與設備無關的實時交流的能力。

這種將把用戶實時的連接起來的能力是P2P最令人感到激動的特性。事實上我們可以從AOL的AIM、國內Oicq受歡迎的程度認識到這個事實。

能夠實時地尋找和聯絡需要的人是商業應用的基本要求,電話可以做到這一點,而在網路上最常用的E-mail並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即時訊息將不僅僅是一個有趣的服務,更多的它將是下一個最基本的互聯網商業工具。即時訊息現在看起來可能成為諸如客戶服務、供應鏈管理等商業應用的平台。開發了一個開放源碼的基於XML和Java即時訊息服務的Jabber似乎正是創建了一個這樣的平台。Jabber的開發者似乎刻意集中了互聯網現有的所有激動人心的東西:P2P、Java、XML和開放源碼。它是不是有這種潛力呢?我們最好拭目以待,但Jabber的模式至少要比Napster要清晰得多。

Negroponte在其《數字化生存》中曾經有一個著名的論述,「網路上的東西將比人要多」。P2P將使得這些「東西」之間的直接交流成為可能,網路上每個設備都是「活躍」的,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有部分是非常活躍,而有的則被動的,有時候直接交流的那些設備可能都是某一個用戶自己的,譬如說掌上電腦和台式電腦的數據同步是最好的例子。如果用戶的掌上電腦上有些數據和內容是台式電腦上沒有的,台式電腦也應該能夠向掌上電腦要求獲取那些信息,這應該跟我們通過Napster到其他用戶那兒去搜索和下載mp3歌曲一樣。

最重要的一點是,不是網路上的節點數目而是這些節點如何參與網路決定網路是否強大、是否有價值。怎樣使得網路上幾億的人和更多的設備都活躍地參與呢?P2P正是一系列架構、技術、策略的開端,它使得互聯網的這一理想開始變為現實。現在人們看到的和預言的都只是冰山露出的一個小角,更多的還在水下。

(7)P2P中的P是人(People)!

Dave Winner的論斷P2P中的P是人(people)!這可能是我讀到的關於P2P最深刻的解讀之一。

事實上,我們所處的真實生活是P2P的環境,人們可以和其他人直接地的交流。信息技術將我們帶到了網路空間,在網路空間我們仍然希望還能夠按照原來的P2P方式交流溝通。盡管互聯網本質上是支持對等交流模式,但是網路的發展給對等交流增加了許多障礙。

正如許多技術專家所指出的,動態IP地址、_blank">防火牆、代理伺服器從技術上使得對等連接變得很困難。更不用說目前的網路主導模式已經發展成為伺服器/客戶端模式,人們在網路上只能被動的接受那些大公司諸如Yahoo!、ABCnews.com等提供的信息,交流是非常困難的。(當然,在現實生活中諸如空間、社會等級等也束縛了人們的對等交流。但是如果網路能夠使我們看到對等交流的可能性,為什麼不去追求?)

可以這樣類比,互聯網的出現和電話的發明是具有同樣的意義的,但是互聯網最開始的主要特徵是非實時的,更類似於傳真,而沒有提供像電話那樣實時交流,現在P2P的即時訊息可能使得互聯網上的實時交流變得和Web頁面、E-mail那樣普遍和不可或缺。

對於所有的P2P應用來說,最先要做的就是恢復互聯網曾經失去的對等聯網能力。這也正是Napster從概念上最大的缺陷。(email是具有P2P交流的特徵的,但email缺乏實時交流的能力,它類似與傳真,但我們還需要「電話」的。)

從「人」的角度上將,P2P發展的要點並不是P2P網路架構是如何,而是P2P將人們在網路上連接起來了,人們可以在網路這個更迅疾的媒介上處理那些需要溝通的問題。這是最重要的。盡管到今天還有人在懷疑互聯網作為零售商業和B2B媒介的有效性,但是互聯網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交流方式是不需要任何討論的。過分的談了「純粹的」的、完全消除控制的P2P是毫無意義的。中心化或者非中心化都只是工具,都是為了創造出使人們可以更有效地溝通的工具。

人類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至今仍只有極少的部分被應用到網路上,如新聞、B2C、B2B。現在,人們最常使用的P2P被移植到了網路空間。P2P可能改變一些我們已經熟知的、習慣了的產品和服務,也會創造更多。

究竟會出現些什麼?預言未來的最好辦法是去創造。

8. 速速速 求高一會考計算機{好像是信息技術與與應用}知識點 求解決

你是不是四川的啊 我們都考了。知道知識點也沒有用,必須實際操作。我們考試時,老師叫我們背的根本沒有用。據說考試時老師會指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