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外長為什麼頻繁出訪中東
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8月27日至30日訪問了海灣三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達,成為近年來訪問這三個國家的俄羅斯政府最高級別官員。9月初,他還將訪問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兩國。
在敘利亞戰事漸趨平穩、卡達危機持續難解之際,拉夫羅夫頻繁出訪中東國家格外引人注目。分析人士認為,對俄羅斯來說,中東是其大國外交戰略的重要一環,俄羅斯對中東局勢的高度重視與積極介入直接劍指中東「大棋局」。
其次,俄羅斯在中東和國際舞台的地位有所加強。「與其說是地位,不如說是俄羅斯的形象改善了,因為俄羅斯證明它真正願意打擊恐怖主義,願意幫助其它國家。這提高了俄羅斯在中東和阿拉伯地區的聲望。」蘇爾科夫說。
他認為,盡管許多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也存在批評,但這些指責根本沒有證據,「沒人能否認俄羅斯為打擊敘境內的 伊斯蘭國 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三,出兵敘利亞有助於促進俄美對話。蘇爾科夫強調,拉夫羅夫曾和美國前國務卿約翰·克里就敘利亞問題保持密切外交聯系,俄美雙方在這一問題上存在協作。
「如果俄美能在敘利亞問題上有效協作,將有助於兩國改善關系、在其它問題上也建立互信。敘利亞問題可以為此發揮一個平台作用。」他說。
㈡ 俄羅斯軍艦逼近英國領海英軍是怎麼做的
俄羅斯軍艦逼近英國領海, 英軍連續跟蹤3天。
據26日報道,英國皇家海軍當日表示,聖誕節假期期間,該國「聖奧爾本斯」號護衛艦對在北海英國領海附近航行的俄羅斯「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護衛艦進行了跟蹤。據稱,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上周剛剛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舉行了會談,但這並沒有推動兩國關系的「解凍」。
對於英國的指責,全俄軍人工會主席什維德科夫反駁稱,俄羅斯軍艦出現在任何國際海域都會刺激到「我們的夥伴」。俄軍艦從來沒有駛入他國領海,也並沒有對英國做出任何侵略行為。目前,英國艦隊正在迅速衰落,因此,對俄軍艦的出現感到不安。據俄羅斯媒體報道,英國與俄羅斯近來關系不佳,拉夫羅夫不久前曾表示,兩國關系處於「低谷」並不是什麼秘密。
㈢ 求蘇聯米格-23戰斗機詳細資料
研製歷史
在越南戰爭中,蘇聯空軍與華約空軍意識到,自己裝備的米格-21殲擊機火力與航程並不十分理想,同時裝備的蘇-15截擊機也只能承擔單純的高空攔截作戰。他們要求裝備一種多功能的作戰平台,以在與北約空軍F-4、F-104戰機的對抗中取得優勢。
米高揚-古列維奇飛機設計局(今米格-莫斯科飛機科研生產聯合體)接到任務,要求設計一種新型多用途戰斗機。該項目的總設計師是阿爾喬姆·伊·米高揚與R·A·別利亞科夫。主任設計師是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羅夫與G·A·謝多夫。米格-23是阿爾喬姆·伊·米高揚生前的最後一件設計作品。
1967年6月10日,編號231的米格-23原型機(設計局編號23-11)首機開始試飛,在米高揚設計局首席試飛員A·V·費多托夫的駕駛下進行了16°後掠翼的實驗。同年7月9日的試飛中,米格-23成功實驗了後掠翼的三種傾斜角度。在後來的試飛中,米格-23成功在機翼後掠72°時達到1.2馬赫。在試飛過程中米高揚重新設計了米格-23的機翼,增大了翼面積。
1968年11月6日,在97次試飛後,米高揚簽發了試飛總結報告。至此米格-23的設計工作基本完成。
[編輯] 23-01方案
在競標該項目時,米高揚設計局還提出了另一種方案,即23-01方案。23-01方案是一種常規布局的戰斗機,採用類似米格-21的三角翼與全動水平尾翼,北約稱「不忠」(faithless),又稱米格-23PD。該機型以一具Р-27-300渦輪噴氣發動機(軍用推力52千牛,加力推力73千牛)提供動力,並在機身中部設置有兩具小型РД-36-35升力發動機,使該機型具有短距起降能力,可以在條件較差的前線機場使用。同時與其它兩側進氣的蘇聯戰斗機不同的是,該機在進氣口處並未使用調節板而是使用類似F-104的調節錐與半圓形進氣道。然而在隨後的試飛中23-01因為技術不夠成熟,出現了許多問題,最終該項目被取消。
[編輯] 生產
1968年,米格-23開始由莫斯科勞動旗幟工廠(今米格-莫斯科飛機科研生產聯合體)與伊爾庫茨克工廠(今伊爾庫茨克飛機科研聯合體)批量生產。1969年裝備蘇聯空軍殲擊-轟炸航空兵。米格-23於1984年停產。米格-23總共生產了6000多架,其中莫斯科勞動旗幟工廠生產了4278架,為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第三代戰斗機(按照俄羅斯標准)。
印度,購買了米格-23與米格-27的生產許可證,可在本國工廠自行組裝。
[編輯] 價格
在20世紀70-80年代,米格-23在價格上與其它同時代戰斗機相比更具有競爭力。一架米格-23的價格為3,600,000到6,600,000美元,而當時一架F-16造價為14,000,000美元。與米格-23價格最為接近的西方戰斗機是造價4,500,000美元的以色列幼獅戰斗機。
[編輯] 性能特點
米格-23是蘇聯第二種變後掠翼超音速戰斗機,氣動外形參照了美國F-111戰斗轟炸機。設計思想中強調較大的作戰半徑、在多種速度下飛行的能力、良好的起降性與優良的中低空作戰性能。米格-23採用變後掠上單翼布局,有三種推薦機翼後掠角,包括用於起降與巡邏的18°40′,用於空戰的47°40′和用於超音速與低空高速飛行的74°40′,在操作手柄上分別標為16°、45°、72°。藉助座艙里的操作手柄,飛行員可使機翼停在18°40′到74°40′之間的任意角度。
掛載R-23與R-60的米格-23M米格-23使用兩側進氣設計,參照F-4設置了兩側矩形進氣道。不同標準的米格-23使用不同的發動機,為莫斯科圖曼斯基設計局(今俄羅斯航空發動機科技聯合體)的R系列與留里卡設計局(今留里卡-土星聯合股份公司)的AL系列。米格-23的續航能力與起降性能與先前的米格機相比有較大改善。
米格-23的航電系統具有典型的蘇式風格,在製造中使用了大量的電子管和晶體管,導致雷達體積龐大重量超標耗電量大而功能與精度不足,但是有較好抗干擾能力。米格-23使用Saphir-23D-Sh「高空雲雀」雷達,部分低級型號使用「木鳥」雷達及「藍寶石」雷達。
米格-23的固定武器是一門GSh-23L雙管23毫米機炮,備彈200發,重52千克。可選用的空空導彈包括R-3(北約稱AA-2「環礁」)、R-23/24(北約稱AA-7「尖頂」)、R-60(北約稱AA-8「蚜蟲」)。米格-23MLD可以使用R-27(北約稱AA-10「白楊」)與R-73(北約稱AA-11「射手」)。米格-23有兩個各可掛一枚導彈的翼下掛架,兩側進氣道下也各有一具可掛2枚導彈的APU-60/2型掛架。MS型的每個進氣道掛架只能掛一枚導彈。
[編輯] 性能數據(米格-23MLD)
基本諸元
乘員: 一人
長度: 16.70米(56 英尺9.5英寸)
翼展: 13.97米(展開)(45英尺10英寸)
高度: 4.82米(15英尺9.75 英寸)
翼面積: 37.35平方米(展開), 34.16平方米(收折)(402.05平方英尺/ 367.71平方英尺)
空重: 9,595 千克(21,153磅)
載重: 15,700 千克(34,612磅)
最大起飛重量: 18,030 千克(39,749磅)
發動機: 1×R-35-300 帶加力渦輪噴氣式發動機, 靜推力,83.6千牛 加力推力127千牛(18,850磅 / 28,700磅)
性能
最高速度: Mach 2.4 2,445 千米/時 at altitude; 1.14馬赫, 海平面1,350 千米/時 (1,553 mph / 840 mph)
航程: 1,150 千米(6枚空空導彈), 2,820 km(空載)(570 英里 / 1,750 英里)
實用升限: 18,500 米(60,695 英尺)
爬升率: 240 米/秒(47,245 英里/分)
翼負荷: 420 千克/平方米(78.6磅/平方英尺)
推重比: 0.88
武器
1門GSh-23L23mm機炮,載彈200發
兩個腹部、兩個翼下、兩個翼尖掛點可攜帶3,000 千克 (6,610磅) 總外掛,包括:
R-3(北約稱AA-2「環礁」)
R-23/24(北約稱AA-7 「尖頂」)
R-60(北約稱AA-8 「蚜蟲」)
後期型號可掛載:
R-27「楊樹」(北約稱AA-10 「阿拉莫」)
R-73 (北約稱AA-11 「射手」)
R-77(北約稱AA-12 「蝰蛇」)
[編輯] 主要型號
米格-23S:最初生產型米格-23,內部編號23-11,北約稱「鞭撻者-A」。該機裝備兩具靜推力68.04千牛,加力推力97.84千牛的圖曼斯基R-27-F2M-300發動機。裝備由米格-21比斯式殲擊機的S-21「木鳥」雷達改進的RP-22「藍寶石」火控雷達,使用R-3R近程辦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與R-3S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機身後部裝有4塊減速板,在垂直尾翼根部裝有減速傘艙。與原型機相比,後移了垂直尾翼,裝備了折疊式腹鰭。米格-23S只在1969年-1970年少量生產了50架供測試使用。
米格-23SM:米格-23S的4掛架版本。
在基輔衛國戰爭博物館展出的米格-23M米格-23M:主要生產型,內部編號23-11M,北約稱「鞭撻者-B」。米格-23M是生產得最多的一種米格-23。採用兩具靜推力81.83千牛,加力推力113.84千牛的圖曼斯基R-29-300發動機。與先前型號相比,該型號重新設計了機首部分以便容納新研製的雷達,機翼前移0.61米,加大了可動機翼段的弦長,縮短後機身,採用較小的背鰭。部分具有核打擊能力。於1972年裝備蘇聯空軍,1974年裝備駐民主德國的蘇聯第16航空集團軍。
米格-23MF:米格-23M的出口型號,內部編號為23-11A/B,北約稱「鞭撻者-E」,採用老式電子設備與低級發動機。23-11A型只是更換了敵我識別器與電台,出口保加利亞、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與羅馬尼亞等華約國家。23-11B型取消了發射R-60導彈的能力,只能使用R-3M空空導彈,出口印度、古巴、敘利亞。
米格-23MS:為防止機密技術泄露而特別設計的出口型號,採用推力100千牛的圖曼斯基R-27F2M-300發動機。採用改進型「木鳥」雷達或「藍寶石」雷達,移除了紅外搜索跟蹤系統與多普勒導航系統。出口敘利亞、伊拉克、埃及。
米格-23ML:改進型米格-23,北約稱「鞭撻者-G」。設計上減小了垂尾面積,採用了圖曼斯基R-35F-300發動機與具備下視下射能力的Sphir-23ML雷達,機頭下加裝TP-32M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吊艙,於1976年-1981年生產。
米格-23UB:雙座教練型米格-23,也稱米格-23UM。內部編號23-51,1969年5月首飛。首機由一架米格-23S型改裝,後由米格-23M型改裝。1970年-1978年共生產了769架。
米格-23MLA:截擊型米格-23,又稱米格-23P,內部編號23-14。1977年在米格-23ML基礎上開始研製,1979年首飛,採用了較新的電子設備。
米格-23MLD米格-23MLD:截擊型米格-23,內部編號23-18。1984年後改進的最後一種米格-23。
米格-23A:艦載型米格-23,原為為蘇聯1972年設計的1160型航母設計的艦載機,1160計劃取消後改為艦載戰斗機試驗機,進行滑躍起飛的試驗,成果用於蘇-33與米格-29K。
米格-23B:對地攻擊型米格-23,北約稱「鞭撻者-F」,內部編號32-34。米格-23B在米格-23S的基礎上改裝。包括重新設計的機頭,更好的前向與下視視野,變短的後機身等。使用1台112千牛的留里卡AL-21F-300發動機。取消了雷達,加裝了防護裝甲、油箱惰性氣體防火系統。翼根整流罩內裝有導彈制導照射裝置與電視攝像機。1970年8月20日首飛,1971年開始生產。
米格-23BN:對地攻擊型米格-23,北約稱「鞭撻者-F」,內部編號32-23。在米格-23B基礎上更新了導航與攻擊系統。
米格-23BK:對地攻擊型米格-23,北約稱「鞭撻者-H」,內部編號32-36。
米格-23BM:對地攻擊型米格-23,北約稱「鞭撻者-H」,內部編號32-25。
米格-27:自米格-23BM與米格-23BK發展而來。
[編輯] 裝備情況
[編輯] 在蘇聯空軍的服役情況
米格-23首先裝備蘇聯空軍殲擊-轟炸航空兵團。在海外則優先裝備駐扎在民主德國的蘇聯第16航空集團軍。米格-23MLA與米格-23MLD還裝備了蘇聯國土防空軍,是蘇聯20世紀80年代主要截擊機種之一。
1989年7月4日,一架發生機械故障的駐波蘭蘇軍米格-23在飛行員彈射逃生後繼續飛行900公里,飛越波蘭、民主德國、聯邦德國、荷蘭、比利時5國領空,最後因燃料耗盡墜毀在比利時,造成一名18歲男子死亡。[1]
[編輯] 在其他國家空軍的服役情況
[編輯] 仍在使用米格-23的國家
米格-23服役國(鮮紅為正在服役,深紅為已退役) 亞美尼亞
5架米格-23
阿爾及利亞
29架米格-23BN/MS/UB
安哥拉
32架米格-23M/UB
白俄羅斯
34架米格-23M(有消息稱已全部退役)
古巴
69架米格-23MF/ML/UB(基本停飛)
衣索比亞
32架米格-23BN/UB(主要承擔對地攻擊任務,截擊型米格-23ML已全部退役)
哈薩克
100架米格-23M/UB
利比亞
130架米格-23MS/ML/BN/UB(因缺少零件基本停飛)
朝鮮
56架米格-23ML/UB
斯里蘭卡
1架米格MiG-23UB(用於米格-27的訓練),7架米格-27
敘利亞
146架米格-23MS/MF/ML/MLD/BN/UB
土庫曼
230架米格-23M/UB
葉門
44架米格-23BN/UB
越南
36架米格-23ML/UB[2]
辛巴威
3架米格-23M/UB[3]
印度
超過120架米格-27。原裝備4個中隊的米格-23已逐步退役。2009年3月6日對地攻擊型米格-23BN全部退役,2007年截擊型米格-23MF全部退役。[4]
[編輯] 曾經使用米格-23的國家
阿富汗
可能自1984年起使用米格-23BN/UB,也可能是阿富汗空軍塗裝的蘇聯戰機。
保加利亞
33架米格-23BN,12架米格-23MF,1架米格-23ML,8架米格-23MLA,21架米格-23MLD與15架米格23UB自1976年起在保加利亞空軍中服役,2002年全部退役。
捷克斯洛伐克
移交捷克共和國。
捷克
BN、MF型於1994年退役,ML、UB型1998年全部退役
東德
全部移交德意志聯邦共和國,2架移交美國空軍,部分送入博物館。
伊朗
1991年4架叛逃的伊拉克空軍米格-23,因零件短缺而退役。
埃及
6架米格-23BN/MF/U 被提供給中國以交換其他設備,這些飛機被用作研究目的,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強-6項目。[5]至少8架米格-23被提供給美國進行研究。
喬治亞
匈牙利
擁有16架米格-23並於1997年退役;具體包括12架米格-23MF與4架米格-23UB (其中一架1990年從蘇聯空軍購入)。
伊拉克
海灣戰爭開始後部分米格-23被送至南斯拉夫進行升級改裝。其中的一架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航空博物館展出。
波蘭空軍-23 波蘭
1979年至1982年間波蘭空軍共獲得36架米格-23MF單座型與6架米格-23UB教練機。1999年9月全部退役。
羅馬尼亞
36架米格-23MF與10架米格-23 UB1979年至2001年間在羅馬尼亞空軍中服役並於2003年退役。
蘇丹
烏克蘭
蘇聯解體後從原蘇聯空軍獲得。
[編輯] 擁有米格-23作評估用途的國家
中國
中國從埃及獲得了部分米格-23,即後來強-6方案的設計藍本。[6]
以色列
1架叛逃的敘利亞米格-23。
美國
從埃及獲得少量米格-23,並存放在內利斯空軍基地
冷戰博物館 (CWAM)將其館藏的一架米格-23UB修復至飛行狀態。[7]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空軍擁有米格-23,但從未使用。[8]
[編輯] 戰史
[編輯] 中東
在歷次中東戰爭中,以米格-21、米格-23、米格-25為主力的阿拉伯國家空軍與以F-4、F-16、F-15為主力的以色列空軍進行了空戰,以色列空軍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但敘利亞的米格-23也取得了一定戰果。
1974年4月18日,敘利亞飛行員阿爾梅斯利上尉駕駛一架米格-23MC戰斗機在大馬士革西北空域進行試飛時遭遇兩架以色列空軍F-4戰斗機,雙方立即進入空戰。以色列損失兩架F-4,敘利亞米格-23也被擊落(有消息稱米格-23是被友軍薩姆-6導彈擊落,以色列國防部只承認損失一架F-4)。阿爾梅斯利上尉事後獲得敘利亞「共和國英雄」勛章。[9]
1977年7月21日,一架敘利亞米格-23在空戰中被埃及米格-21擊落。[10]
1979年9月,一架敘利亞米格-23MS在空戰中被埃及米格-21使用AIM-9「響尾蛇」導彈擊落。[11]
1980年7月18日,一架墜毀的利比亞米格-23MS在義大利卡拉布里亞省中部的希拉山脈被發現,飛行員伊澤丁·格爾已死亡,據懷疑與1980年6月27日義大利烏斯蒂卡島附近一架DC-9的墜毀有關。[12]
1981年4月26日,敘利亞兩架米格-23在黎巴嫩擊落了兩架以色列A-4天鷹攻擊機。[13]
1982年6月6日到11日間,敘利亞空軍的米格-23參加了貝卡谷地空戰。以色列方面宣稱共擊落85架敘利亞戰機,其中大部分為米格-21與米格-23。敘利亞與蘇聯資料聲稱敘利亞的米格-23至少擊落了以色列空軍6架F-16與4架F-4。
[編輯] 敘利亞聲稱的米格-23擊落記錄[14]
時間 機型 駕駛員 使用武器 戰果
1974.4.19 米格-23MS E.al-Masry R-3S F-4E
1974.4.19 米格-23MS E.al-Masry R-3S F-4E
1981.4.261 米格-23MS ? R-13M A-4E
1982.6.6 米格-23MF Zachariah R-23R BQM-34
1982.6.7 米格-23MF Merza R-23R F-16A
1982.6.7 米格-23MF Merza R-23R F-16A
1982.6.8 米格-23MF Hau R-23R F-16A
1982.6.8 米格-23MF Hau R-23R F-16A
1982.6.9 米格-23MF Deeb R-23R F-16A
1982.6.9 米格-23MF Nahhas R-23R F-16A
1982.6.9 米格-23MF Ali ? F-4E*
1982.6.9 米格-23MF Toma ? F-4E*
1982.6.11 米格-23MF al-Kherat R-13M F-4E
1982.6.11 米格-23MF Zo'aby R-13M F-4E
1982.6.11 米格-23MF ? R-24R E-2C
1983.12.4 米格-23ML ? ? F-15[15]
1983.12.4 米格-23ML ? ? F-4E
2002.4.? 米格-23ML/S ? R-60 一架無人機
註:所有擊落記錄均未得到以色列國防部承認。地面火力打擊損失未計算在內。
[編輯] 敘利亞米格-23被擊落記錄[16][17]
時間 機型 駕駛員 使用武器 戰果
1977.7.21 米格-21MF S.Mohammed ? 米格-23MS
1979.11 米格-21MF S.Mohammed AIM-9P 米格-23MS
1982.4.20 F-15A ? ? 米格-23BN
1982.4.20 F-15A ? ? 米格-23BN
1982.6.6 F-15A ? AIM-7F 米格-23MS
1982.6.7 F-15A O.Lapidot 怪蛇-III 米格-23
1982.6.7 F-15A ? ? 米格-23
1982.6.7 F-16 ? ? 米格-23MF
1982.6.8 F-15 ? ? 米格-23
1982.6.8 F-16 ? ? 米格-23BN
1982.6.8 F-16 ? 怪蛇-III 米格-23BN
1982.6.8 F-16 ? 怪蛇-III 米格-23BN
1982.6.8 F-16 ? 怪蛇-III 米格-23BN
1982.6.8 F-15 ? AIM-9L 米格-23BN
1982.6.9 F-15A "R" AIM-9L 米格-23MF
1982.6.9 F-15 ? ? 米格-23
1982.6.9 F-15 ? ? 米格-23
1982.6.9 F-15 ? ? 米格-23
1982.6.10 F-15 Y.Peled AIM-7F 米格-23
1982.6.10 F-15 Y.Peled AIM-7F 米格-23
1982.6.10 F-16A Ethan AIM-9L 米格-23MF
1982.6.11 F-15 ? AIM-7F 米格-23
1982.6.11 F-15 ? AIM-7F 米格-23
1982.6.11 F-16A Rafi 20mm機炮 米格-23MS
1982.6.11 F-16A Rafi 20mm機炮 米格-23MS
1982.6.11 F-16A Ethan AIM-9L 米格-23BN
1982.6.11 F-16A ? AIM-9L 米格-23BN
1982.6.11 F-16A ? AIM-9L 米格-23BN
1982.6.11 F-16A Ethan AIM-9L 米格-23BN
1982.6.24 F-16A ? 怪蛇-III 米格-23BN
1982.6.24 F-16A ? 怪蛇-III 米格-23BN
1982.6.25 F-15A ? ? 米格-23MF
1982.6.25 F-15A ? ? 米格-23MF
1985.11.20 F-15D N.Ronen ? 米格-23ML
1985.11.20 F-15D N.Ronen ? 米格-23ML
註:除前兩項為埃及空軍擊落記錄外均為以色列空軍戰果。地面火力打擊損失未計算在內。
[編輯] 阿富汗戰爭
蘇聯空軍的米格-23參加了1979年至1989年的阿富汗戰爭,主要承擔對地攻擊任務,與巴基斯坦空軍的F-16在邊境上進行了一些空戰。具體的戰斗結果沒有公布,但據稱巴基斯坦的F-16占據了優勢。
[編輯] 安哥拉內戰
1975年至1988年間,50架米格-23ML參加了安哥拉內戰。這些米格-23從蘇聯直接運至安哥拉,由古巴革命空軍飛行員駕駛,但仍為安哥拉空軍塗裝,執行對地攻擊與攔截任務。它們與南非空軍的幻影F.1戰斗機進行了空戰並奪取了制空權,但在南非美製「毒刺」導彈的打擊下有較大損失。古巴人在戰場上發現了一堵牆,上面寫著「MIK23 sak van die kart.」,意為「米格-23 傷了我們的心。」[18]
[編輯] 古巴空軍米格-23在安哥拉戰場擊落記錄[19]
時間 機型 駕駛員 使用武器 戰果 所屬國家 備注
1987 米格-23ML ? R-60 黑斑羚Mk.II 南非
1987 米格-23ML ? R-60 幻影F.1 南非
1987.9.27 米格-23ML ? ? SA.330 南非
1987.9.27 米格-23ML A. Ley Rivas R-23R或R-60 幻影F.1 南非 擊傷
1987.9.27 米格-23ML J.C.C.Goden R-60 幻影F.1 南非
1988.8.8 米格-23ML ? R-60 BAe 125-800 ("OK-1") 波札那 擊傷
註:地面火力打擊損失未計算在內。
[編輯] 南非空軍擊落米格-23記錄[20]
時間 機型 駕駛員 使用武器 戰果
1987 幻影F.1AZ D.Prinsloo V-3B廓爾喀彎刀 米格-23ML
1987.9.10 幻影F.1CZ A.v/Rensburg 魔術R.550 米格-23ML
1987.9.27 幻影F.1CZ C.Gagiano 魔術R.550 米格-23ML
1987.9.27 幻影F.1AZ J.Rankin V-3B廓爾喀彎刀 米格-23ML
1987.9.27 幻影F.1AZ J.Rankin 30mm機炮 米格-23ML
1987.9.27 幻影F.1AZ T.Nel V-3B廓爾喀彎刀 米格-23ML
註:地面火力打擊損失未計算在內。
[編輯] 兩伊戰爭
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3參加了兩伊戰爭,承擔對地攻擊與空戰任務,與以F-14為主力的伊朗空軍進行了制空權爭奪。幾個中隊的米格-23還承擔了巴格達的防空任務。
[編輯] 兩伊戰爭中伊朗空軍擊落米格-23記錄[21][22]
時間 機型 駕駛員 使用武器 戰果
1980.9.22 F-4E ? ? 米格-23BN
1980.9.23 F-14A Azimi AIM-54A 米格-23MS
1980.9.23 F-14A ? AIM-7E-4 米格-23
1980.9.23 F-14A ? AIM-7E-4 米格-23MS
1980.9.25 F-4E ? AIM-9P 米格-23MS
1980.9.25 F-4E Rassi 20mm 米格-23MS
1980.9.25 F-14A ? AIM-7E-4 米格-23BN
1980.9.25 F-14A ? 空空導彈 米格-23BN
1980.9.25 F-14A Naghdi 空空導彈 米格-23BN
1980.9.25 F-4E ? 空空導彈 米格-23BN
1980.9.25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0.9.27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0.9.27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0.9.28 F-4E ? AIM-7E-2 米格-23BN
1980.9.28 F-4E ? AIM-7E-2 米格-23BN
1980.9.28 F-4E ? AIM-7E-2 米格-23BN
1980.9.28 F-4E ? AIM-7E-2 米格-23BN
1980.9.29 F-4E A. Dowran AIM-7E-2 米格-23MS
1980.9.29 F-4E A. Dowran AIM-7E-2 米格-23MS
1980.10.2 F-14A ? AIM-9P 米格-23MS
1980.10.13 F-14A Afshar 空空導彈 米格-23BN
1980.10.13 F-4E Hasibi AIM-9P 米格-23BN
1980.10.18 F-14A Malej AIM-9P 米格-23BN
1980.10.18 F-14A Malej AIM-9P 米格-23BN
1980.10.29 F-14A Sedghi AIM-54A 米格-23MLA
1980.10.29 F-14A Sedghi AIM-54A 米格-23MLA
1980.10.29 F-14A Sedghi AIM-9P 米格-23MLA
1980.10.29 F-14A Sedghi AIM-9P 米格-23MLA
1980.11.10 F-14A ? AIM-7E-4 米格-23BN
1980.12.7 F-4E ? AIM-7E-2 米格-23BN
1981.1.7 F-14A Farahavar AIM-54A 米格-23BN
1981.1.7 F-14A Farahavar AIM-54A 米格-23BN
1981.1.7 F-14A Farahavar AIM-54A 米格-23BN
1981.1.7 F-14A Farahavar AIM-54A 米格-23BN
1981.1.21 F-4E A.Hoda AIM-9P 米格-23BN
1981.1.21 F-4E A.Hoda AIM-9P 米格-23BN
1981.4.26 F-14A Amir AIM-9P 米格-23BN
1981.4.23 F-4E Abassi AIM-9P 米格-23BN
1981.9.1 F-4D ? AIM-7E-2 米格-23MF
1982.7.21 F-14A ? AIM-54A 米格-23MF
1982.7.21 F-14A ? AIM-54A 米格-23MF
1982.7.21 F-14A ? AIM-54A 米格-23MF
1982.10.10 F-14A J.Zandi AIM-54A 米格-23BN
1982.10.10 F-14A J.Zandi AIM-54A 米格-23BN
1982.10 F-4E ? 20mm機炮 米格-23BN
1982.11.20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2.11.21 F-14A Khosrodad AIM-54A 米格-23MF
1982.11.21 F-14A Khosrodad AIM-54A 米格-23MF
1982.12.3 F-4E ? 迫降 米格-23MS
1984.3.1 F-14A ? 空空導彈 米格-23BN
1984.3.3 AH-1J+RH-53 ? 20mm機炮+12.7mm機槍 米格-23MF
1985.1.14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5.3.11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5.3.15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6.7.12 F-14A Reza AIM-7E-4 米格-23ML
1986.10.14 F-14A ? AIM-54A 米格-23ML
1986.11.15 F-4E A.Hoda AIM-9P 米格-23BN
1987.2.24 F-14A ? 空空導彈 米格-23BN
1987.11.22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8.6.14 F-4E Solarie AIM-9P 米格-23MF
註:地面火力打擊損失未計算在內。
[編輯] 海灣戰爭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空軍與裝備米格-23的伊拉克空軍進行了空戰並取得了壓倒性優勢。部分米格-23飛往伊朗。
[編輯] 美國空軍在「沙漠風暴」行動中擊落米格-23記錄[23]
時間 駕駛員 機型 使用武器 戰果
1991.1.18 B.Powell F-15C AIM-7M 米格-23
1991.1.18 B.Powell F-15C AIM-7M 米格-23
1991.1.26 R.Draeger F-15C AIM-7M 米格-23MF
1991.1.26 A.Schiavi F-15C AIM-7M 米格-23MF
1991.1.26 C.Rodriguez F-15C AIM-7M 米格-23MF
1991.1.27 Denney F-15C AIM-9M 米格-23MF
1991.1.27 Denney F-15C AIM-9M 米格-23MF
1991.1.27 B.Powell F-15C AIM-7M 米格-23MF
1991.1.29 D.Watrous F-15C AIM-7M 米格-23
1991.1.29 D.Rose F-15C AIM-7M 米格-23
註:地面火力打擊損失未計算在內
㈣ 東方時事解讀2011年7月22日
東方時事評論2011年7月22日《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2011年07月22日——星期五
卡扎菲表示不會與班加西的反對派進行對話
【的黎波里消息】據媒體報道,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21日發表講話,表示不會與班加西的反對派進行任何對話,並再次強調決不會投降。
卡扎菲說:「我不會和他們(叛亂分子)對話……他們的戰斗必將失敗,他們沒有任何希望。」
卡扎菲還表示絕不會投降。他說,利比亞人民不會懼怕北約的空襲,不會向敵人投降,戰斗將絕對有利於利比亞人民。
北約21日對卡扎菲軍隊控制的茲利坦市發動了更密集的空襲行動。空襲造成數十名平民受傷,還炸毀了一些儲藏食品的倉庫。
近期,非盟、聯合國等一致尋求通過政治手段促使利比亞沖突各方展開有效對話,解決利比亞危機。但由於利比亞政府和反對派在卡扎菲是否下台等問題上分歧嚴重,政治解決利比亞危機並非易事。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原文是:
卡扎菲說:「我不會和他們(叛亂分子)對話……他們的戰斗必將失敗,他們沒有任何希望。」
●卡扎菲口中所言的「......決不會投降」,指的應該是一個前提條件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卡扎菲口中所言的「......決不會投降」,指的應該是一個前提條件,即:「大國們(中國除外)」要求「他本人必須下台」、才能「進一步」去達成「「利比亞問題解決方案」的」前提條件「。
●在一大堆的討價還價之後,又出現幾個重大變化
在此之前,自法國國防部長於7月10日接受電視媒體采訪,公開「敦促利比亞反對派與卡扎菲領導的利比亞政府談判」,並承認「武力解決不了問題」,從而正式接納「中俄利比亞政策」的「核心觀點」之後,我們知道,在利比亞問題上,在一大堆的討價還價之後,又出現幾個重大變化:
●美國態度的變化
其一,是美國政府態度的變化。據媒體報道,美國代表團7月16日在與卡扎菲特使談判時,曾經表示:如果卡扎菲自動交出權力,可以為他尋找避難地,並提供安全保護,可不受國際司法追捕,並「提醒」卡扎菲--交出權力的時間越早越好,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口中的「越早越好」有這樣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美國負責與卡扎菲勢力進行談判」的代表團說了,卡扎菲越早交權、獲得的保護就越大!
第二層意思,而根據「卡扎菲方面」的說法,美國人還說了:卡扎菲應迅速作出最後決定,不要再浪費時間,否則,卡扎菲不會再有安全避難地或避難國家;
●美國人的態度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卡扎菲之「口」說出來的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通過上述情況不難明白兩點:
第一點:美國人的態度轉變(或者更准確地講,美國態度的「願意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卡扎菲之「口」說出來的。
第二點:表面是在「逼」卡扎菲「盡早交權」,實則是在「強調」卡扎菲「擁有」選擇權,也就是在「滿足上述前提條件(他本人必須下台)」的基礎上,他可以選擇「有安全避難地(利比亞境內)」與「避難國家」。
●法國政府(歐盟)態度的變化、這次是在俄羅斯與德國之間的「會晤」之後才「出台」的
其二,是法國政府(歐盟)態度的變化。非常有意思的是,法國(歐盟)態度變化,這次是在俄羅斯與德國之間的「會晤」之後才「出台」的。
據報道,7月18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俄羅斯承認作為談判方之一的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但不認為該委員會是利比亞人民的唯一代表。拉夫羅夫重申,俄羅斯在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下台後不會接納他。
而就在7月19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談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應當繼續尋找和平調解利比亞局勢的可能性,軍事途徑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將繼續尋找妥協的辦法。我認為,班加西(註:指反對派)與的黎波里(註:指卡扎菲)能夠達成妥協。」
●最新的「俄羅斯利比亞政策」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個於「歐(德)俄」領導人會談之後突然「出現」的「認為(俄羅斯總統說兩派能夠達成妥協)」,與俄羅斯外長所強調的「俄羅斯在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下台後不會接納他」,形成了最新的「俄羅斯利比亞政策」。
在「幾經反復」之後,或者更准確地講,是「方方面面」在「其它戰略方向(中東、東北亞、東南亞、中亞、南亞、南美、非洲、東歐、特別是南歐等)」經過一番「排列與組合」之後,針對利比亞這個「觀察點」,「俄羅斯利比亞政策」由如下幾點構成,即:
其一,俄羅斯承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作為談判方之一,但不認為該委員會是利比亞人民的唯一代表;
其二,軍事途徑無法解決利比亞問題,應當繼續尋找和平調解利比亞局勢的可能性;
其三,俄羅斯認為班加西(註:指反對派勢力)與的黎波里(註:指卡扎菲勢力)之間能夠達成妥協,即:利比亞政治解決方案是可行的;
其四,俄羅斯在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下台後不會接納他,也就是說,俄羅斯無意成為卡扎菲下台後的避難國。
●「卡扎菲是否下台」對俄羅斯而言「一點兒也不重要」
事實上,在「上述四點」之中,我們沒有將「卡扎菲必須下台」歸納進去,因為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原因如下:
第一,「卡扎菲是否下台」對俄羅斯而言「一點兒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後形成的「利比亞解決方案」是否可以令「俄羅斯利比亞政策」、特別是「俄羅斯科索沃政策」、特別「俄羅斯全球戰略」保持足夠的靈活性與主動性。
●再談「美國利比亞政策」的企圖之所在
而早在「利比亞之亂」的第一時間,我們就曾經指出:在策動「埃及之亂」後,「美國利比亞政策」之所以願意與「急於拿到利比亞」的歐盟聯手策動利比亞之亂,其「利益核心」在於:
第一,「借機」分裂利比亞、並用「必然倒向美國的卡扎菲勢力」去制衡「暫時親歐的反對派勢力」,從而將利比亞中央集權解構,並由此為支點,挑起並利用利比亞與其它國家的、或歷史的、或現實的矛盾,或以主權爭端、或以宗教爭端,挑起各個國家、諸多部落間的爭斗,慢慢「模糊」靠近歐亞海上運輸線一側的非洲國家的邊境,從而將北非、甚至整個非洲「索馬里化」,繼而即可破壞對「中歐」都非常重要的「歐亞海上運輸線」的穩定,也可破壞「中國經濟」之 「非洲能源、礦產供應基地」的穩定,還可威脅「歐洲經濟」之「非洲能源、礦產供應基地」的穩定,並伺機挑起、特別是激化「中歐」基於「維護各自非洲利益」 而必將產生的戰略矛盾。
第二,由於利比亞與科索沃「跨海(地中海)」相望,因此,一個混亂的利比亞、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成為美國對「歐盟穩定」進行「跨海一擊」、從而將「科索沃戰爭」對歐盟(歐元)沉重打擊的「舊電影」重新「翻拍」的支點。
在這個問題,受美國「暗中保護」才得以生存至今的卡扎菲(或卡扎菲勢力)已經「非常不智地」地、替美國人喊出了「如果北約(歐盟)繼續轟炸,就准備攻擊歐盟民用目標」的「口號」。
毫無疑問,一旦歐盟境內有什麼「風吹草動」,如果歐盟「膽子夠大」、特別是如果「實力夠強」、那麼,這筆賬是很容易就算在卡扎菲身上的。有關這一點,我們稍後再做展開!
●「俄羅斯利比亞政策」反而是「中歐俄美」中「變化最為無常」的原因之所在
因此,就目前而言,對同樣作為「能源與礦產供應中心」的俄羅斯而言,未來出現一個「蘇丹化的利比亞(分裂)」、特別是「索馬里化的非洲(沒有中央政府)」是符合俄羅斯利益的,但是,俄羅斯也明白,「這些利益」完全從屬於「東歐利益(以烏克蘭利益為代表)」,而「烏克蘭利益」的「維系」,從喬治亞戰爭的「後續發展」中就可以看出,又主要利益於一個雖無互信、但互動頻繁、且日益靠攏的「俄歐關系」、以及雖有分岐但基本穩定的「俄中關系」,或者更准確地說,是得益於伊核之「中歐俄戰略協調」。
由於必須著眼於全球利益的最大化,也就「無法」專注於一處(利比亞、非洲)的利益最大化,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也正是「利比亞政策」其實可以「較」中國「還要超然」的俄羅斯、「其利比亞政策」反而是「中歐俄美」中「變化最為無常」的原因之所在。
●在兩個層面上,「中歐」倒是有一定的「利益交集」
同樣,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也不難看出,在防止利比亞「蘇丹化」、或者非洲「索馬里化」的問題上,「中歐」倒是有一定的「利益交集」。
但能否維持這個「利益交集」,也是有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中歐」是否決心共同維護「歐亞海上運輸線」的穩定,否則,目前不足以獨自維護 「歐亞海上運輸線」安全的「中國經濟」,必然「側重於」所謂的「最低內循環」,從而「專心准備」以中國為中心、以中國南海(東南亞)、西亞(伊朗)、南亞(巴基斯坦)、中亞(上合組織)、俄羅斯、東北亞(朝鮮半島、日本)、外加中國台灣的「經濟循環模式」。
●在滿足一個「前提條件」的情況下,「中俄美」也是能找到一定「利益交集」的
另外,如果「國際社會」最終能阻止「美國利比亞政策」的企圖心,從而阻止利比亞「蘇丹化」、或者非洲「索馬里化」,那麼,在防止歐盟「有效控制」利比亞、繼而全面排擠「非歐勢力」的層面上,「中俄美」也是能找到一定的「利益交集」的。
而這種「利益交集」恰恰就是我們之前討論的,在「以利比亞最終解決方案」的「構建進程」為基礎,「大國們」去「構建」一個「有效制衡」歐盟的「制衡框架」之「構建基礎」。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也就不難看出,利比亞之所以是個「觀察點」,在於通過這個觀察點,即可以觀察「方方面面」的利比亞政策、非洲政策、也可以觀察到「各自」在「歐亞海上運輸線」穩定問題上的態度,各自的中東利益取向,甚至可以觀察到各自在南亞問題、東北亞問題、中國南海問題、中亞問題、南美問題等、幾乎所有重大問題上的「戰略取向」。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上述這些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本質」上又都從屬於「伊核問題」,因此,如果我們對上述內容加以簡化,那麼,就可以這樣說,通過利比亞這個觀察點,從「方方面面」之「利比亞政策」的「變與不變」中,我們其實可以非常清楚地觀察到「各自的伊核政策」。當然了,對「中歐俄美」這「四個大國」而言,「伊核政策」就是「自己的全球戰略」。
●我們不難看到「中國利比亞政策」的「主要元素」
對比「俄羅斯最新利比亞政策」的「四點」,其實我們不難看到「中國利比亞政策」的「主要元素」,從中國政策在利比亞問題上的「言」、特別是 「行」來看,「中俄」的利比亞政策具有「高度的一致」,也就是說,在「方方面面」於「其它戰略方向」經過一番「排列與組合」之後,針對利比亞這個「觀察點」,「中與俄的利比亞政策」仍然保持著「足夠的一致」,這也就意味著在敘利亞這個「止損點」上,「中俄」也在「保持著高度一致」,這還意味著在伊核問題上,「中俄」仍然保持著高度的戰略協調。
●法國(歐盟)基本上已經接納了「中、俄利比亞政策」的「所有核心觀點」
另外,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在德國(歐盟)基於全球最新形勢「主動」與俄羅斯方面「進行溝通」、而俄羅斯也於7月19日間接給出自己的「利比亞最新政策」之後,也是繼法國國防部長聲稱「軍事解決不了利比亞問題,應該政治解決」之後,7月20日法國政府的態度再次出現了重大變化:法國外長朱佩7 月20日表示,可以考慮讓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下台留在國內。
顯然,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法國(歐盟)表示「可以考慮讓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下台留在國內」的背後,結合其之前的即有立場、即:公開「敦促利比亞反對派與卡扎菲領導的利比亞政府談判」,並承認「武力解決不了問題」,我們也就不難明白,法國(歐盟)基本上已經接納了「中、俄利比亞政策」的「所有核心觀點」。
由於中國對「卡扎菲是否下台」是「沒有立場」,而「卡扎菲是否下台」對俄羅斯並不重要,但「卡扎菲下台」對歐盟很重要,不過「下台後的卡扎菲是留在國內、還是避難國外」對歐盟並不重要,特別是,「卡扎菲勢力不要與反對派進行和談」對「美國利比亞政策」的「企圖心」很重要,因為,「兩派勢力進行的談判」一旦最終達成「妥協」、並實現利比亞的「由亂至穩」,也就意味著利比亞仍然會是一個「主權完整、統一」的西非國家,從而就此打斷「埃及之亂」的策動者,企圖將「埃及之亂」沿地中海海岸方向、以「蘇丹模式」,經利比亞、突尼西亞、向阿爾及利亞方向延伸;再以「索馬里模式」,向整個非洲大陸蔓延、將非洲「索馬里化」的勢頭。
●「隱約成形」的「利比亞問題解決方案」幾乎在所有層面都在「遠離」美國的期望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中歐俄美」之間在經過「其它戰略方向」的一番「核心利益的排列與組合」之後,盡管「美國利比亞政策」已經對歐盟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讓步,但是,讓步的結果卻是,「隱約成形」的「利比亞問題解決方案」幾乎在所有層面都在「遠離」美國的期望,同時在許多層面上,卻又在盡可能地靠近「中歐俄」中的「大多數」的「要求」。
●這一情況非常類似「中歐俄」在伊核問題上的戰略取態
不難看出,這一情況非常類似「中歐俄」在伊核問題上的戰略取態,即:盡管因「執著於西方必須主導國際秩序、特別是金融秩序」而令「歐盟與美國」之間在「某些重大問題」上走得很近,比如,在聯合國框架外「更加嚴厲制裁伊朗(實際上是制裁中國經濟)」的問題,但是,在關鍵問題上,歐盟仍然更多地是在與「中俄」保持著戰略協調,與俄羅斯、特別是中國走得更近。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想舉的例子,仍然是:在聯合國框架外「更加嚴厲制裁伊朗(實際上是制裁中國經濟)」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看似非常矛盾,實際一點兒也不。
至於怎麼理解?這要看清楚這樣一個事實,即:一方面,歐盟的確在應美國要求,在聯合國相關決議案之外,對伊朗實施著更加嚴厲的制裁,但是,另一方面,歐盟的制裁、又遠較美國「要求它做的」要寬松得多!不僅沒有傷及伊朗經濟的根本,還在與伊朗保持著「充分的」經濟往來,而這,恰恰是俄羅斯、特別是中國所樂意看到的!或者說,「歐盟伊朗政策」仍然是符合「伊核之中歐俄戰略協調」的。
如果在這個層面去觀察問題,那麼,我們對下面這幾則新聞也就不那麼意外了。
胡錦濤應約同同南非總統通電話呼籲政治解決利比亞問題
【北京消息】據媒體報道,國家主席胡錦濤21日應約同南非總統祖馬通電話,兩國元首就雙邊關系及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兩國元首對雙邊關系發展感到滿意,表示願意共同努力,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中南全面戰略夥伴關系。
祖馬通報了非盟就和平解決利比亞問題所作努力,表示非盟提出了關於政治解決利比亞問題的方案和路線圖,同利比亞沖突雙方及有關各方保持接觸。非盟將繼續同中方及有關各方保持溝通和協調,力爭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利比亞問題。
胡錦濤指出,當前,利比亞局勢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引發的人道主義危機令人憂慮。中方呼籲有關各方立即停火,盡快就和平解決利比亞危機進行談判,以政治手段和和平方式解決紛爭,通過對話協商恢復正常秩序。中方認為,利比亞的主權、獨立、領土完整應該得到尊重,利比亞未來應該由利比亞人民決定,國際社會應該尊重利比亞人民的自主選擇。中方希望利比亞有關方面以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為重,從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大局出發,認真考慮非盟及有關方面調解方案,採取更為靈活、務實的態度,國際社會也應該為此發揮更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胡錦濤指出,南非和非盟為推動利比亞問題政治解決發揮了重要作用,顯示了非洲各國堅持「以非洲方式解決非洲問題」的決心。中方對此表示高度贊賞,願同南非和非盟就利比亞問題繼續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
朝鮮決定向東盟派遣大使擴大發展同東盟關系
【平壤7月22日消息】據媒體報道,朝鮮外務省發言人22日表示,朝鮮決定向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派遣大使,以進一步擴大發展同東盟的友好合作關系。
發言人在回答朝中社記者提問時說,朝鮮一直非常關心同擁有悠久歷史和傳統的東盟發展關系。東盟目前已成為基於尊重主權、不幹涉內政和平等的原則,實現地區和平、穩定和繁榮的有力的政治經濟組織。
發言人說,朝鮮認為同東盟發展關系將對亞洲和世界和平與穩定做出貢獻,並先後加入了東盟地區論壇和《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朝鮮政府按照現實發展的需要,為進一步擴大發展同東盟的友好合作關系,決定向東盟派遣大使,這「將有助於進一步深化朝鮮同東盟的相互信賴和互惠合作」。
美軍稱:正在重新考慮駐阿富汗部隊的補給路線
【華盛頓消息】據媒體報道,受到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出任美軍運輸司令部司令的空軍將軍威廉•弗雷澤21日說,美軍正在重新考慮駐阿富汗部隊的補給路線,以防通過巴基斯坦的補給路線出現問題。
弗雷澤當天在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說,駐阿美軍大約35%的給養通過巴基斯坦運輸,其他則通過阿富汗北方的國家和空運運輸,如果巴基斯坦關閉運輸路線,駐阿美軍的補給必然面臨問題。
弗雷澤說,據他所知,運輸司令部正與主管阿富汗戰區的中央司令部合作,一旦巴基斯坦關閉運輸路線,將採取措施降低其對部隊產生的影響。他說,相關計劃已經展開,運輸司令部正與海灣地區國家協商,以獲取港口使用權,這樣就可以利用船隻將駐阿美軍給養送至港口,隨後空運進入阿富汗。
巴基斯坦是美國向阿富汗運送軍需的重要中轉站,但近期兩國關系降溫,美國決定暫停對巴約8億美元的軍事援助。美國每年向巴基斯坦提供約2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時事點評】就「胡錦濤主席應約同同南非總統通電話呼籲政治解決利比亞問題」,請大家注意這兩段文字,原文分別是:
第一,祖馬通報了非盟就和平解決利比亞問題所作努力,表示非盟提出了關於政治解決利比亞問題的方案和路線圖,同利比亞沖突雙方及有關各方保持接觸。非盟將繼續同中方及有關各方保持溝通和協調,力爭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利比亞問題。
第二,胡錦濤指出,當前,利比亞局勢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引發的人道主義危機令人憂慮。中方呼籲有關各方立即停火,盡快就和平解決利比亞危機進行談判,以政治手段和和平方式解決紛爭,通過對話協商恢復正常秩序。中方認為,利比亞的主權、獨立、領土完整應該得到尊重,利比亞未來應該由利比亞人民決定,國際社會應該尊重利比亞人民的自主選擇。中方希望利比亞有關方面以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為重,從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大局出發,認真考慮非盟及有關方面調解方案,採取更為靈活、務實的態度,國際社會也應該為此發揮更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胡錦濤指出,南非和非盟為推動利比亞問題政治解決發揮了重要作用,顯示了非洲各國堅持「以非洲方式解決非洲問題」的決心。中方對此表示高度贊賞,願同南非和非盟就利比亞問題繼續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
●在利比亞問題上,中國將「非盟」看得非常之重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第一段文字的關鍵就是「非盟提出了關於政治解決利比亞問題的方案和路線圖」、以及非盟「同利比亞沖突雙方及有關各方保持接觸」;
而第二段文字的關鍵就是:「中方呼籲有關各方立即停火.......通過對話協商恢復正常秩序」,「利比亞的主權、獨立、領土完整應該得到尊重」,以及「中方希望利比亞有關方面以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為重,從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大局出發,認真考慮非盟及有關方面調解方案」。
非常清楚,在利比亞問題上,中國將「非盟」看得非常之重。
而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大國彼此之間」的「有效制衡」問題,我們曾經給出這樣一組觀點,因其對通過上面這組新聞、去理解「中非之間的戰略互動」、「中朝之間的戰略互動」、東盟通過落實《南海行動准則》的「指針案」,「美軍重新考慮駐阿富汗部隊的補給路線」,以及今天的討論內容,等等,都至關重要,因此,特意援引如下:
.............................................................
基於「歐盟日前決定向朝鮮提供緊急糧食協助」、及朝鮮官方首次確認披露「歐盟決定向朝鮮提供緊急糧食協助」等變化,我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這樣幾點:
第一點,這是朝鮮官方首次確認披露「歐盟決定向朝鮮提供緊急糧食協助」的「主要情況」;第二點,針對歐盟的小九九,在朝鮮根本不理睬歐盟在利比亞玩的「小插曲」、且「明確警示」此路(從美韓同盟一側登陸)不通之後,在「利比亞問題上(其實是歐元穩定問題上)」急於獲得中國「實質性支持」、也就是「強扶」的歐盟,終於等不下去了。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就是歐盟委員會終於「7月4日」,也就是在「歐盟專家組於今年6月訪問朝鮮」之後近一個月之後,「才」決定向朝鮮提供價值1000萬歐元(約合1452萬美元)的緊急糧食援助,以幫助65萬人擺脫嚴重營養匱乏的問題的「真正原因」。
●對歐盟的「主動上門」,朝鮮(其實是中國)的態度顯然是:開門迎客!
第三點,合乎邏輯的是,對歐盟的「主動上門」,隨著這份正式披露,朝鮮(其實是中國)的態度顯然是:開門迎客!。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歐盟的這點作糧食援助,對朝鮮而言起不了多大作用,因此,朝鮮在「披露」暫未說明提供的具體數額和時間。這就是說「總的數額待定」、完成的時間也待定。
顯然,在「兩個待定」中,朝鮮(中國)也很容易與歐盟達成「慢慢游戲」的默契。
●中國眼下最需要的是歐盟解除對朝鮮的經濟、特別是金融封鎖
第五點,.事實上,一如我們之前多次強調,朝鮮(准確地講,是中國、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最需要的是歐盟解除對朝鮮(准確地講,則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經濟、特別是金融封鎖,對中國而言,除此之外,還需要歐盟實質性提升「中歐間經濟、特別是金融與技術層面的戰略合作」,從而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國「南下與北上戰略」。
只有這樣,中國(人民幣)才會將目前正在執行的,歐盟(歐元)急需的「扶弱(歐元)鋤強(美元)」策略,從「弱扶」提升至「強扶」的狀態。
●在支持中國「南下戰略」的問題上......
值得強調的是兩點是:
第一,在歐盟是否支持、至少是「不反對」中國「南下戰略」的層面上,「利比亞」也是一個最直接的「觀察點」,顯然,如果歐盟為拿到一個「統一的利比亞」而承諾以「切實的措施(其實就是一個可行的戰略框架)」,承認、並保障中國在利比亞(其實是整個非洲大陸)的戰略利益,那麼,在支持中國「南下戰略」的問題上,就算「初步達標」。另外兩塊是中東、與南美。
●中國的非洲戰略構想
第二,通過我們的觀察,中國決策層顯然將歐盟「承認、並保障」中國在利比亞(其實是整個非洲大陸)戰略利益的「可行性戰略框架」,建立在「以非盟為核心、以「中歐俄」、必要時,甚至可以包括美國的共同戰略利益為平台」的「戰略構想」上了。
毫無疑問,只有這樣,配合中國隨之出現的「遠洋作戰能力」,中國才能在「切實可行」的層面上「有可操作性」!
●在「埃及之亂」中「繼續拿住、並更加拿穩」龐大的資源與廣闊的市場,是中國全球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顯然,在「埃及之亂」中「繼續拿住、並更加拿穩」非洲這塊龐大的資源與廣闊的市場,是中國全球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同樣,在這個問題上,另外兩塊還是中東與南美。
基於我們之前的觀點,中國的這一戰略目標,並沒有被「埃及之亂」所打斷,仍然呈現出連續性。
●在支持中國「北上戰略」的層面上
而在支持中國「北上戰略」的層面上,中歐間的「經濟、特別是金融合作」則是一個最直接的觀察點。
最新消息是,7月8日,歐洲央行跟隨中國央行上調利率0.25個百分點,從而令其基準利率上升至1.50%。
●再談中國「率先加息」是一種「政治加息」
我們再次強調,針對中國去年的「率先加息」,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定位為「政治加息」,之所以如此,在我們看來,根據如下:
第一,在經濟層面上,在「歐美」基本上執行零利率的情況下,中國「率先加息」將令人民幣與歐元、美元之間的利差不斷擴大,從而先是極大地強化「熱錢」流入的壓力,同時也極大強化人民幣升值壓力、同時大大增加中國中小企業的資金成本、阻斷其資金的「正常來源」,最後則是嚴重壓縮中國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甚至慢慢窒息中國經濟的活力。
這一點,已經在中央近日開始強調「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困難」的「事實」中得到證明。
●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所謂「政治熱錢」,尋求的是搞跨中國經濟的「戰略目的」
不僅如此,在中國「率先加息」且「持續加息」的背景下,境外「零成本」的「熱錢」中,相當部分是「政治熱錢」,也就是說,這部分「政治熱錢」甚至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而只以繼續推升中國房地產泡沫、推升中國通貨膨脹,從而推升中國「繼續加息」、直到率先進入「不可逆加息周期」,並將利率調升至不能再高的水平,從而為歐洲、特別是「美國資本」屆時突然啟動加息周期、迅速將利率高企、通貨膨脹高企、承擔中國大部分就業人口的中小企業大批倒閉,而能活下來的中、小企業也將始終在利潤極其微薄的困境中掙扎的中國經濟,立刻送進「通貨緊縮」,從而完成對中國進行經濟、特別是金融攻擊的「關鍵一環」、繼而搞跨中國經濟為「主要目的」。
㈤ 俄羅斯外長訪問沙特所為何事
十天前剛剛訪問過卡達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9號和10號也對沙特進行了訪問。
10號,拉夫羅夫在與沙特外交大臣朱拜爾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希望沙特等國與卡達開展直接對話溝通。不過,沙特方面則繼續堅持此前的一貫立場,希望卡達在解決危機時拿出誠意,否則將繼續制裁。
外交大臣朱拜爾也在記者會上表示,只有卡達接受此前提出的13點要求,沙特等國才會與其展開對話。
他還暗示,在卡達接受13點要求之前,海灣地區之外的國家介入並不能使危機有實質性的改變。
沙特外交大臣 朱拜爾:現在討論任何外部的監督機制、如何確保卡達遵守這些要求都為時尚早。卡達必須明白它的那些政策已遭到地區內其他國家的反對。
㈥ 關於印度.
【國名】 印度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ia)。
【面積】 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印度政府自稱328.78萬平方公里。面積居世界第七位。
【人口】 11.12億(2006年),居世界第二位。有十個大民族和幾十個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印地語。約有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宗教有伊斯蘭教(13.4%)、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 新德里(New Delhi),人口1385.1萬(2001年)。
【國家元首】 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25日就任。
【重要節日】 共和國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成為共和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灑紅節(Holi):每年公歷3月、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春季收獲季節的作物即將開鐮收割,冬去春來之際,因此也被稱為春節。燈節(Divali):在公歷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簡 況 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與中國時差-2.5小時。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2世紀滅亡,小國分立。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後形成中央集權大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政 治 印度獨立後長期由國大黨統治,反對黨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兩次短暫執政。1996年後印度政局不穩,到1999年先後舉行3次大選,產生了5屆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為首的24黨全國民主聯盟上台執政,瓦傑帕伊任總理。
2004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印舉行第14屆人民院選舉。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獲得的議席居首位,國大黨獲得組閣的優先權。5月15日,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被選為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19日,曼莫漢•辛格被推選為總理。22日,新政府正式成立,團結進步聯盟政府根據《最低共同綱領》,對內強調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推行人性化的經濟改革;強調社會和諧與地區平衡發展;提高對教育和衛生的投入。對外強調外交獨立性;突出周邊外交,優先發展與鄰國關系;重視大國外交,注意發展同大國關系。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經 濟 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到基本自給,工業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發展迅速,佔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
印於1991年7月開始實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1992年至1996年實現經濟年均增長6.2%。「九五」計劃(1997年至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5.5%。1999年起實行第二階段經濟改革。2001年,出台「十五」計劃(2002年至2007年),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
「十五」計劃期間,GDP分別增長3.8%、8.5%、7.5%、9.4%、9.6%,年均增長7.8%,高於「九五」計劃的5.5%,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07/2008財年預計增長9.0%。國民收入、財政收支狀況和基礎設施建設均有改善。但農業增長緩慢,通膨壓力加大。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46.93602萬億盧比(2007/2008財年),約合1.16萬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21美元(2007/2008財年)。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9.0%(2007/2008財年)。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
匯率(2008年11月):1美元=49.01盧比。
通貨膨脹率:8%(2008年11月)。
失業率:8.3%(2004/2005財年)。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經濟報告)
【資源】 資源豐富,有礦藏近100種。雲母產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產量居世界第三。截至2000年,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2533.01億噸,鐵礦石134.6億噸,鋁土24.62億噸,鉻鐵礦9700萬噸,錳礦石1.67億噸,鋅970萬噸,銅529.7萬噸,鉛238.1萬噸,石灰石756.79億噸,磷酸鹽1.42億噸,黃金68噸,石油7.56億噸,天然氣1075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森林67.83萬平方公里,覆蓋率為20.64%。
【工業】 主要工業包括紡織、食品加工、化工、制葯、鋼鐵、水泥、采礦、石油和機械等。汽車、電子產品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十五」計劃期間,工業分別增長5.7%、7.0%、8.4%、8.2%、11.6%。2008年4月至11月,工業同比增長4.1%。近年來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經濟報告)
【農業】 擁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人均0.17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2%。由於投資乏力、化肥使用不合理等因素,近年來農業發展緩慢。「十五」期間,農業增長率分別為-7.2%、10.0%、0.0%、5.9%、3.8%,年均增長率2.5%。2008/2009財年第二季度增長率為2.7%。近年來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百萬噸):
【服務業】 1993年至2006年,印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增幅在5.7%至10.5%之間,2005年成為世界第六大服務業出口國。2007/2008財年,服務業增長10.8%,佔GDP比重升至55.6%。其中,交通通訊業和建築業發展尤其迅速,「十五」期間年均增長分別達15.3%和12.9%,2006/2007財年增幅為16.6%和12%。金融服務業「十五」期間分別增長8.0%、5.6%、8.7%、11.4%和13.9%,年均增長9.5%。
【旅遊業】 旅遊業是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也是重要就業部門,提供兩千多萬個崗位。入境旅遊人數近年來逐年遞增,旅遊收入不斷增加。2005/2006財年,外國遊客405.3萬人次,增長12.5%,創匯59.31億美元。2006/2007財年,外國遊客463萬人次,增長13%,創匯96.96億美元。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那爛陀、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運輸】 鐵路為最大國營部門,擁有世界最大鐵路網之一。公路運輸發展較快,承擔全國70%貨運量和85%客運量,是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鐵路:總長6.33萬公里(2006/2007財年),其中電氣化鐵路1.78萬公里,占鐵路總長的28%。年度客運量62.19億人次,貨運量為4834億噸公里。
公路:總長334萬公里(2006年初),其中國家級公路6.6萬公里,占總長2%,承擔運輸總量的40%,邦級公路13萬公里。機動車輛8589.6萬輛(2006/2007財年),其中客車93.4萬輛,貨車478.2萬輛。公路運輸收入中央為4999.1億盧比,各邦為2168.91盧比。
水運:主要港口12個,包括孟買、加爾各答、欽奈(原名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承擔3/4貨運量。孟買為最大港口,1/5海運和1/2集裝箱運輸經此港。中小港口200個。內陸可航行河道總長1.4萬公里,但實際使用不足30%。有83家海運公司,其中19家承擔遠洋運輸業務,49家承擔近海運輸業務,其餘兩兼。2006/2007財年,港口貨運總量6.5億噸。
空運:經營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包括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等,有飛機334架。專營非定期航班的空運企業65家,飛機201架。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國際機場5個,分別位於德里、孟買、加爾各答、欽奈和特里凡特琅。國內機場92個。「十五」期間,航運業發展迅速。2004年至2007年,旅客數量翻一番。2003/2004財年至2006/2007財年,貨運量增加45%。
【財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聯邦和邦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邦級債務累積佔GDP的80%。「十五」期間,中央財政收入年均增加16.2%,其中稅收收入年均增加20.7%。2006/2007財年,中央財政赤字14257.3億盧比(約合340億美元),佔GDP的3.4%。2007/2008財年,中央財政赤字預計為15094.8億盧比(約合360億美元),約佔GDP的3.2%。通貨膨脹率控制在5%以下。
截至2007年3月底,外債為1696.29億美元,其中長期外債1433.90億美元,短期外債262.39億美元。截至2008年2月8日,外匯儲備約2908億美元。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對外貿易】 近年來,進口激增,出口增長緩慢,貿易赤字擴大,成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
(單位:億美元)
主要出口商品為:製成品68.6%,主要包括紡織品、珠寶、機械產品、化工產品、皮革、手工藝品等;初級產品15.1%,主要包括農產品和礦產品;石油類產品15%,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產品等。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產品30.8%,電子產品8.6%,金銀7.9%,機械7.5%,化工產品5.2%。美國是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包括德國、阿聯酋、沙特、新加坡、英國、瑞士、法國、伊朗、日本、香港等。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經濟報告)
【外國資本】 1991年起積極引進外資。1991年8月至2007年3月,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累計23204.1億盧比(約合546.28億美元)。2007年4月至11月,外資4509.8億盧比(約合111.4億美元),同比增加36%。模里西斯是第一大投資來源國。2000年4月至2007年11月,對印累計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44.24%)、美國(9.37%)、英國(7.98%)、荷蘭(5.84%),吸引外資較多的行業包括金融服務、計算機軟硬體、通訊、建築、汽車、房地產、能源和化工等。2008/2009財年頭7個月,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187億美元,對印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44%)、新加坡(8%)、美國(8%)、英國(7%)、荷蘭(5%)和日本(3%)。
【外國援助】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國之一。2006/2007財年,外援總額1941.90億盧比(45.045億美元),其中貸款1689.06億盧比(39.18億美元),贈款252.84億盧比(5.865億美元)。
人民生活 據印度國家計劃委員會2007年3月公布的統計結果,全國有2.4億貧困人口(城市居民月收入低於6.78美元,農村居民低於6.32美元)。人口出生率23.5‰(2006年),死亡率7.5‰。新生嬰兒死亡率57‰。人均壽命為63.2歲(2001年至2005年)。醫院和診所共3.2156萬家(2006年1月),各類郊區、基礎和社區衛生中心17.1567萬家(2006年3月),醫生66.0801萬人(2005年),護士148. 127萬人(2005年)。截至2007年底,有電話(包括行動電話)2.7288億部,普及率23.9%,其中城鎮60.04%,農村7.9%。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軍 事 印軍前身為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僱傭軍。1947年印巴分治後始建分立的三軍。1978年創建獨立的海岸警衛隊。總統是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統帥,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現陸軍參謀長迪帕克•卡普爾上將(Deepak Kapoor),空軍參謀長法里•霍米•梅傑上將(Fali Homi Major),海軍參謀長阿瓊•普拉卡什上將(Arun Prakash)。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5萬,海軍7萬,空軍17萬。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准軍事部隊。
2007/2008財年,國防預算為9600億盧比(約合240億美元),約佔GDP的2%,同比增長10%。
文化教育 【教育】 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還包括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2004/2005財年,有小學767520所,初中274731所,高中152049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19403所(2005/2006財年),其中綜合性大學350所,著名的包括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教育監督報告》,1990年至2004年,印人口識字率從49.4%提高至61%,但15歲以上文盲人口仍有2.7億,居世界之首。2004/2005財年,印6歲至14歲兒童入學率為93.54%,其中男童96.91%,女童89.87%。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新聞出版】 印報刊大多屬私人和財團所有。截至1993年底,共有96種文字的報刊33612種,總發行量6761.1萬份。印地文和英文報刊分別占總數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為《印度時報》、《馬拉雅拉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旁遮普之獅報》、《今天日報》、《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斯坦時報》、《政治家報》、《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等。
主要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1)新聞發布署:相當於政府中央通訊社,擁有1100多名國內和180多名國外特派記者,電傳網覆蓋全國各地,向8000餘家新聞單位供稿。設有8個地區總分社和27個分社。(2)印度報業托拉斯:印最大通訊社,半官方性質。成立於1947年8月,後兼並印聯合通訊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於1949年元旦開業。現設136個國內分社和11個海外分社,員工1000多名,海外記者30多名。英文日發稿量超過10萬字。在北京派駐記者。(3)印度聯合新聞社:印第二大通訊社,系報業同仁的合股企業。1959年登記成立。現有分社100多個。目前向四個海灣國家及新加坡、模里西斯提供新聞服務,在迪拜、華盛頓和新加坡設有分社,向22個國家派駐記者。(4)印度斯坦新聞社:私營,主要編發印地文、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爾文的新聞。
全印廣播電台隸屬政府新聞廣播部,廣播網覆蓋全國人口99.1%。對內使用24種語言和146種方言播音。對外使用27種語言廣播。
全印電視台於1959年9月試播,1976年脫離全印廣播電台成為獨立機構,隸屬新聞廣播部,是世界最大的電視網路之一。截至2005年3月,全國共有56家電視台,23個衛星頻道。電視網覆蓋全國陸地面積的77.5%和人口的89.6%。
對外關系 印為不結盟運動創始國之一,歷屆政府均強調不結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礎。印努力與所有國家發展關系,力爭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冷戰結束後,印政府調整了過去長期奉行的傾向蘇聯的大國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營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持久和平穩定的地區環境。
印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聯合國宗旨和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考慮到所有國家利益並能為所有人接受的國際政治新秩序,要求進一步加強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呼籲各國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第三世界發展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建議擴大安理會,實現決策民主化,提高工作效率。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1992年聯大期間正式向大會提出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要求。2005年,印度與日本、巴西和德國組成「四國集團」,提出安理會改革框架決議草案,要求擴大安理會,同時增加常任理事國與非常任理事國,並堅決要求擁有安理會否決權。
在人權問題上,主張推進人權應考慮各國的具體情況,認為最根本的人權是生存的權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問題優於民主和人權,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反對利用人權干涉他國內政,從而損害別國的主權和統一。
重視全球環境保護問題,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應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要求相聯系,環保的主要責任應由發達國家承擔,建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從事研究和開發來解決環境問題。
2008年以來,印政府繼續推行全方位大國外交戰略,高度重視印中關系,優先發展與美關系,鞏固印俄傳統關系,推進與歐、日等主要發達國家的關系。與巴基斯坦關系因孟買恐怖襲擊事件而趨於緊張。繼續推行東向政策,推進與東盟及亞太地區國家的關系。重視能源安全,逐步拓展同海灣、中亞等能源供應國的交往與合作。強調外交為經貿服務,注重發展經貿科技合作,吸收外國資金和技術。
【同中國的關系】 見「中國印度雙邊關系」。
【同美國的關系】 2005年7月,印美宣布建立全球夥伴關系。2006年3月,美總統布希訪印。雙方就印度核設施分離計劃達成協議,制定兩國貿易三年內翻番的目標,宣布成立科技委員會,探討民用航天合作。12月,美國會通過印美民用核能合作法案。
2008年2月,美防長蓋茨訪印。3月,美助理國務卿鮑徹訪印,印外長慕克吉訪美。9月,印總理辛格訪美,與布希總統舉行會談。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開展民用核能合作。美在印增設駐海德拉巴總領館,印在美新增駐亞特蘭大和西雅圖兩個總領館。核供應國集團取消對印度的核出口限制後,美眾議院批准《印美核協議》。11月,印總理辛格赴華盛頓出席20國集團金融峰會。12月,美國國務卿賴斯訪印,就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了解情況。
【同俄羅斯的關系】 印俄雙邊關系密切。2000年,兩國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系,並建立年度峰會機制。
2008年2月,俄總理祖布科夫訪印,出席在印舉辦俄羅斯年開幕式。雙方簽署關於執法和檔案合作的2份諒解備忘錄。9月,印外長慕克吉在出席第63屆聯大期間會見俄外長拉夫羅夫。12月,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訪印,分別會見印總統、副總統、外長及議會反對派領導人,與印總理辛格舉行會談,並出席印「俄羅斯年」閉幕式。雙方發表聯合聲明,並簽署了能源、經貿、金融、海關、旅遊、航天等領域的10個合作協議。
【同日本的關系】 印日關系發展勢頭良好。2000年,印日建立全球夥伴關系。2004年起,印成為日最大海外開發援助對象。2006年12月,印總理辛格訪日,雙方宣布建立戰略性全球夥伴關系,並將2007年定為「印日友好年」和「印日旅遊交流年」。
2008年7月,印總理辛格赴北海道出席G8會議。8月,日本外相高村正彥訪印。10月辛格總理訪日,與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聯合國改革等問題上加強合作,發表了《印日安全合作聯合宣言》和《印日全球戰略夥伴關系進展聯合宣言》。
【同歐盟及歐盟國家關系】 2000年,印度與歐盟建立首腦會晤機制。2005年雙方正式確立印歐戰略夥伴關系。歐盟作為整體是印最大貿易夥伴和重要投資來源地。
2008年1月,希臘總理卡拉曼利斯和匈牙利總理久爾恰尼先後訪印。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印,出席第四屆印英峰會。法國總統薩科齊訪印,作為主賓出席印共和國日慶典。2月,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英國首相布朗訪印。3月,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訪印。9月,印總理辛格訪法,與法國總統、歐盟輪值主席薩科齊舉行會談,出席印歐商業峰會並發表演講。雙方簽署了《印法聯合聲明》、《印歐聯合行動計劃》等文件。12月,英國首相布朗訪印。
【同東盟及東盟國家的關系】 印度同東南亞國家地理位置相近,有悠久的歷史關系。印積極推行「東向政策」,加強同東盟的政治經濟關系,積極參與東亞合作。
2008年1月,緬甸外長吳年溫訪印。印防長安東尼訪問馬來西亞。8月,寮國總統朱馬利•賽雅貢訪印。11月,印度總統帕蒂爾訪問越南、印度尼西亞。
【同南盟及南盟國家的關系】 印度是南盟創始國之一,現為輪值主席國。印於1986年、1995年和2007年三次主辦南盟首腦會議。作為南盟最大國家,印強調加強南亞各國聯系,積極推動在南盟范圍內實現物流、人員、技術、知識、資金和文化的自由流動,最終建立南亞經濟共同體。2008年8月,辛格總理出席在科倫坡舉行的第15屆南盟峰會。
2004年以來,印巴保持和平對話進程,雙邊關系繼續緩和。2008年5月,印外長慕克吉訪巴,雙方決定繼續推進印巴和平進程。6月,巴外長庫雷希訪印,商討兩國第五輪全面對話進程安排。7月,印巴啟動第五輪全面對話進程。9月,印總理辛格在第63屆聯大期間會見巴總統扎爾達里。10月,印總理辛格在北京出席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期間會見巴總理吉拉尼。11月,巴外長庫雷希再次訪印。11月26日,孟買發生連環恐怖襲擊事件後,印指責巴境內的恐怖組織「虔誠軍」製造了此次事件。印巴關系緊張,和平進程中斷。經國際社會斡旋,兩國緊張局勢有所降溫,但尚未根本緩解。
2008年2月,馬爾地夫總統加堯姆訪印。3月,孟加拉國陸軍參謀長莫因訪印。5月,辛格總理訪問不丹。6月,印度外長慕克吉訪問斯里蘭卡。8月,印總理辛格赴科倫坡出席第15屆南盟峰會期間會見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9月,尼泊爾總理普拉昌達訪印。10月,印度外長慕克吉在第63屆聯大期間會見斯里蘭卡外長波格拉加馬。11月,印外長慕克吉訪問尼泊爾,辛格總理在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第二屆峰會期間會見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12月,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訪印。2009年1月,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訪印。
㈦ 為何說敘利亞正處在「征服陣線」,敘利亞國內局勢如何
本來是支援陣線,後來一直打架,就叫征服陣線了,敘利亞內局勢很不好。
盡管敘利亞從俄羅斯,伊朗那裡獲得了強有力的援助,但黎巴嫩的極端武裝分子得到了更大的支持。五年多來,海灣國家,土耳其,特別是美國領導的西方集團為他們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除了直接參與戰爭。 2015年之前,這項援助的目的是推翻敘利亞。在去年俄羅斯軍事干預之後,援助的目的發生了變化,以抵消俄羅斯的軍事優勢。在可預見的將來,這種漸進式戰爭模式將繼續。
㈧ 米格-23「裝配匠」戰斗機有什麼特性
米格-23是由莫斯科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研製的米格-21後繼機種,總設計師是A·I·米高揚和R·A·別里亞科夫,主管設計師為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羅夫和G·A·謝多夫。機號為231的首架變後掠翼原型機在1967年6月10日由A·V·費多托夫首飛,並於同年7月9日的蘇聯航空節期間在莫斯科圖西諾空軍機場首次公開展示,並被北約命名為「鞭撻者」。1969年年中投入試生產,次年裝備蘇聯空軍殲擊—轟炸航空兵,1973年開始在莫斯科「勞動旗幟」工廠和伊爾庫茨克工廠大量生產,到1984年停產時該家族累計生產數量超過6000架,超過美國F-4「鬼怪」II系列,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第3代戰斗機。
米格-23系列是米格-23家族中主要用於制空的多用途戰斗機,包括以下型別:
米格-23S系列:包括S/SM兩種型別。S是最初試生產型,首架原型機在1969年5月28日首飛,SM是其使用APU-13新型掛架的改型。S系列在1970年即停產,總共生產了50架;
米格-23UB:是米格-23家族中的唯一雙座型,用於教練但保留格鬥能力。第1架以S型為基礎改裝,後續機則在M型基礎上發展,因此也稱米格-23UM。該型別生產從1970年持續到1978年,總共生產了769架;
米格-23「裝配匠」戰斗機米格-23A:是米格-23家族中唯一的艦載型。原為蘇聯1972年完成預先設計的1160型航母發展,後由於1160項目取消而改為艦載戰斗機試驗機,在1980年開始進行斜板滑躍起飛技術的試驗;
米格-23M系列:包括M/MS/ML/MF/P/MLD6種型別,是米格-23系列的主力。M是S的改型,1972年6月首飛,1973年服役;MS是M的簡化出口型,1973年首飛;ML是M的改型,1974年首飛,1976年投產,1981年停產,也有大量出口;MF是與M基本相當的出口型,1977年首飛;P是1977年開始在ML型基礎上為國土防空軍研製的截擊型,1979年首飛;MLD是米格-23最後一種改型,在1984年後改進。
為使仍然在各國服役的米格-23系列能繼續使用,俄羅斯飛機生產股份公司在1998年還提出了米格-23-98系列改進方案。
氣動與推進系統設計
米格-23是蘇聯繼蘇-17後的第2種變後掠翼超音速戰斗轟炸機,它在氣動上參照了美國F-111變後掠翼戰斗轟炸機,繼承了F-111最初的多用途設計思想並要求具有寬闊的飛行速度范圍、較大的航程和作戰半徑、良好的起降性能和突出中低空機動性能。這在它氣動布局上的主要反映便是以變後掠上單翼布局取代了米格戰斗機傳統的中單翼結構形式。
米格-23的機翼前方有較大的固定邊條,機翼轉軸沿展向位於距機身軸線約21.4%半翼展處,沿橫向位於機翼最大厚度處,機翼具有18°40′、47°40′和74°40′3個可用前緣後掠角,其中18°40′的後掠角用於起降、轉場巡航和巡邏待機;74°40′的後掠角用於超音速和低空大錶速飛行;47°40′的後掠角則用於空中格鬥。其他有利於提高亞音速性能的設計有:活動翼前後緣均布置有多段式襟翼,其中後緣的單縫襟翼基本佔有整個後緣長度,大大提高了飛機的起降性能;每個活動翼在後緣襟翼前方布置兩片單偏擾流片,可結合差動平尾進行滾轉控制,不僅滿足了滾轉操縱力矩的需要,還使在飛機活動翼後緣布置全展向襟翼成為可能;活動翼上加裝了一個2.4°的鋸齒形前緣並在機翼沿展向做中等程度的錐形扭轉,提高了高亞音速巡航狀態下的升阻比,可降低油耗、提高續航時間和航程等。機翼具有4°的下反角,後機身布置的4塊減速板。
米格-23採用略低於機翼平面全動式斜軸平尾,前後緣後掠角度分別為55°40′和15°,面積6.93平方米,展弦比1.84。當作升降舵使用時平尾偏轉范圍為-24°~+8.5°,差動滾轉時最大差角大小為10°和6.5°,機翼上的擾流片則與平尾差動機構和機翼轉動機構聯動,機翼後掠18°40′時進行滾轉控制其偏角為45°,後掠角為74°40′時偏角為0°。它與差動平尾的結合可為米格-23提供足夠的滾轉力矩。
米格-23的垂直安定面設計對其達到M2.35的最大設計速度至關重要,其垂尾前緣後掠角62°21′,不計背鰭的面積為6.01平方米,展弦比0.77,其中方向舵面積為0.93平方米,最大偏轉角±25°;腹鰭為單塊折疊式,總面積1.46平方米,展弦比0.45,腹鰭鰭臂長4.5米。該腹鰭採用液壓控制並與起落架交聯,當起落架放下時腹鰭折起,起落架收起時腹鰭放下。
米格-23的主要尺寸數據是:機長15.88米,翼展7.78米和14.0米,機高4.82米;最大和最小後掠時機翼面積分別為34.16和37.35平方米。
米格-23系列採用矩形外部壓縮兩側進氣道,其設計直接參照了美國的F-4。進氣口前有平行於機身側面安裝的3級垂直斜板,它們與機身側表面有55毫米的距離,形成了可避免貼著機身流動的低能量附面層進入進氣道中的附面層槽道;最靠近進氣口的第3級斜板上還開有吸除貼著斜板形成的附面層氣流的小孔,可將附面層氣流排入與機身側表面之間的附面層槽道中,提高進氣道的進氣效率。每側進氣道外側表面安裝有兩個上下布置的矩形輔助進氣門,其開關由進氣道內與外部空氣壓力差控制,可保證發動機工作需要的進氣量。3級斜板中最前方的第1級固定,第2、3級則可調,由此構成了4波系進氣道。
米格-23使用了幾種不同型別的渦噴發動機,均為莫斯科的圖曼斯基設計局或莫斯科留里卡設計局的產品。最主要3種是R-27F2M-300、R-29-300、和R-35-300,它們的總設計師均為K·哈察圖諾夫,主要性能數據如下:
R-27F2M-300:尺寸約4850×1060毫米,重1725千克;空氣流量95千克/秒,總增壓比10.9,渦輪前溫度1370K;最大和加力推力分別約6900和10000千克,推重比5.8;最大和加力推力下耗油率分別約0.98和2.09千克/千克推力·小時。
R-29-300:尺寸約4992×1,088毫米,重1992千克;空氣流量110千克/秒,總增壓比12.88,渦輪前溫度1410K;巡航、額定、最大、小加力和全加力推力分別約5300、6100、8300、9800和12500千克,對應的渦輪後溫度分別為913、913、1113、1068和1113K,推重比6.5;巡航、額定、最大、小加力和全加力推力下的耗油率分別約0.83、0.84、0.96、1.5和2.03千克/千克推力·小時。
R-35-300:長約4975毫米,重約1800千克;總增壓比13.0,渦輪前溫度1520K;最大推力約8550千克,加力推力約13000千克,推重比7.2;最大推力和加力推力下耗油率分別約為0.96和1.95千克/千克推力·小時;其餘數據與R-29-300基本相同。
米格-23-11原型機使用AL-7F-1,其尺寸約6810×1250毫米,重2010千克;空氣流量114千克/秒,總增壓比約8,渦輪前溫度1200K;最大和加力推力分別約6800和9200千克,推重比4.6;最大和加力推力下耗油率分別約0.90和1.99千克/千克推力·小時。
主要特點
米格-23採用半硬殼式機身,主要製造材料是鋼和鋁合金。飛機的液壓系統沿用了米格機傳統的雙余度設計,即包括完全獨立的主液壓系統和助力液壓系統。主液壓系統向機上所有需要液壓能源的系統和附件供應能量,助力液壓系統僅對飛行操縱提供液壓能源,可保證前者發生故障時飛機的安全返航。兩套液壓系統壓強均為210千克/平方厘米。
由於採用了上單翼布局,所以主起落架只能安置在機身,這樣便形成了米格-23相對於以往米格機獨特的八字形主起落架。且其前起落架為雙輪,主起落架為單輪。
米格-23的座艙具有空調系統,可將座艙溫度保持在10~20℃,當飛行高度大於2000米時座艙內開始逐漸增壓,到9000~12000米高度將比大氣壓力高出0.3千克/平方厘米。
米格-23使用的KM-1M彈射座椅:全重達135千克,可在0~20千米高度、錶速130千米/小時、所有飛行高度上的最大速度條件下提供安全救生。該彈射座椅還配備有「蚊-2M」型無線電通訊電台,彈射座椅降落傘系統動作後可自動啟動。
飛控系統及飛行性能
米格-23沿用了米格機傳統的硬式操縱,在三軸操縱中引入了SAU-23自動飛行控制系統,該操縱系統的主要功用有:按照飛行員給定的數據自動保持飛機姿態;結合攻角感測器自動配平飛機;自動恢復到平飛狀態和從低空危險高度自動拉起;限制飛機傾斜角在±32°以內並限制攻角;與遠距導航台結合引導飛機到目標上空;與近距導航台結合自動引導飛機下滑到50~60米高度以下,然後由人工操縱著陸等。
由於採用多用途設計思想和變後掠翼設計,米格-23的起降性能和續航新型比米格-21有了明顯進步。
米格-23系列在正常起飛重量下的起飛滑跑距離為500~650米,著陸速度240~260千米/小時,著陸滑跑距離為700~810米或1200米。
米格-23系列內部最大燃油攜帶量為4415千克,機腹下可掛1個490升或800升容量的副油箱,每側活動翼下的掛架可掛1個800升副油箱,這樣最大載油量達到6470千克。不過由於活動翼下的掛架不能自行旋轉以保持順氣流方向,因此只能在最小後掠角時掛副油箱,而在最大後掠角狀態下機腹的所掛超音速油箱通常也要拋棄。該機機內油航程約1950千米,轉場航程約2820千米;攜帶3個副油箱和2枚空空導彈時作戰半徑約1160千米,攜帶2000千克炸彈時約700千米。
高度、速度、機動性能
米格-23的機翼轉動可由主液壓系統或助力液壓系統單獨操縱,在滿足一定操縱條件的前提下,若使用兩套液壓系統同時供壓,機翼從最小後掠角轉到最大後掠角需17秒;若僅採用一套液壓系統則需32秒,機翼動作滯後於操縱手柄動作0.3~0.4秒,所需要的操縱力約為6.5~7.5千克和7.5~8.2千克,在飛行中改變後掠角時要求過載不大於2g。
米格-23的高度-速度包線區均隨著後掠角的增大而增大。米格-23系列最大飛行馬赫數為2.35,低空最大飛行速度135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8300米。最小平飛速度約260千米/小時,後掠角由小至大對應的最小機動錶速約為400千米/小時、450千米/小時和500千米/小時。
米格-23系列空重10200~109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4800~158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7800~18400千克,空戰推重比約0.93,空戰翼載荷359.9~393.5千克/平方米,最大起飛重量時翼載荷492.6~538.6千克/平方米,後掠角由小到大對應的最大使用過載為4.5g、6.5g和7g。
米格-23系列在空戰格鬥時使用中等後掠角,因為此時其盤旋性能最好。該機在高度5000米、馬赫數0.9時最小盤旋半徑約2200米,在同一高度馬赫數0.5時最小盤旋半徑約1160米;在5000米高度從馬赫數0.5加速到1.2需61秒;海平面和2000米高度最大瞬時爬升率分別約230米/秒和160米/秒,從起飛爬升到10000米高度需80秒。
米格-23系列均不具備大迎角飛行能力,其SAU-23自動駕駛儀對攻角的具體限制是:機翼後掠小於30°時攻角小於12°;大於30°時攻角小於18°。
米格-23系列中機動性最好的是翼根增加可產生渦流的第2個鋸齒、機翼前緣襟翼可由計算機自動控制偏轉到最佳位置的米格-23MLD,飛過美國F-15D和法國「幻影」-2000的俄羅斯試飛員認為該機的飛行性能已與這兩種4代機相差不大。
航空電子設備
米格-23的航電設備比以往的蘇制飛機有了較大的進步,蘇軍自用和出口到華約國家的米格-23M系列的航電設備通常主要包括:RP-23火控雷達、TP-23紅外搜索跟蹤系統、激光測距儀、ASP-23瞄準具、全自動導引系統、「警笛」3雷達報警系統以及通信電台、無線電高度表、無線電羅盤、近距導航和著陸系統等,不同型別使用的同型設備往往小有差別。
RP-23也稱「藍寶石」-23,由俄羅斯頭號機載雷達廠商費佐頓科研生產聯合體研製生產,天線直徑為750毫米,工作頻率15G赫茲,單脈沖體制,峰值功率100千瓦,對雷達散射截面積為16平方米的目標搜索/跟蹤距離分別為85千米和54千米,制導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最大距離為30千米。美國認為該雷達與其AN/APG-59基本相當,而我國殲8B早期型上的雷達某些方面則優於RP-23。
向非華約國家出口的米格-23多數要經過簡化,下面以米格-23MS為例進行簡要說明。
米格-23MS的火控系統被稱為「金剛石」-23,主要包括RP-22火控雷達、ASP-PFD-21瞄準具、SPO-10雷達報警接收機和ARL-SM半自動引導系統等,無紅外搜索跟蹤裝置、激光測距儀和全自動導引能力,且大多數設備沿用或改進自米格-21的後期型。
RP-22也稱「藍寶石」-21,也是費佐頓產品,還用於米格-21比斯、米格-23UB和前14架米格-23S。該雷達天線直徑380毫米,重約220千克,工作頻率一般認為是12.88~13.2G赫茲,單脈沖體制,低脈沖重復頻率,峰值功率100~120千瓦,方位掃描角度60°、俯仰掃描角度±20°,掃描速度2.9°~3.6°/秒,波束寬度3.5°×3.5°,對雷達散射截面積為16平方米的目標搜索/跟蹤距離分別為20~25千米和14~17千米。該雷達基本性能大致與我國的殲8A上的204雷達相當。
ASP-PFD-21瞄準具可連續計算機炮對空/對地攻擊提前角和瞄準角、發射火箭彈時的修正角並以固定環方式發射R-3S/R導彈。在空對空狀態使用機炮或S-5火箭彈時射擊距離為550~2000米,空對地時為1150~2000米;使用S-24火箭彈對地攻擊時設計距離為1550~2000米,作戰使用高度200~17000米,目標速度500~2000千米/小時,系統重量約25千克。
SPO-10雷達報警接收機天線安裝在固定翼段前緣和垂尾後上方,可在全方位和俯仰±45°范圍內接收工作頻率7.5~16.67G赫茲、脈沖重復頻率400~8000赫茲、脈沖寬度0.2~5微秒的雷達信號,並以燈光和音響信號報警,且對對方雷達的「搜索」和「截獲」信號分別有不同的報警方式,不包括電纜重量不超過3千克。
ARL-SM半自動引導系統也稱「蘭天-M」,用於飛機起飛達到一定位置後接受地面指揮所的指揮,該系統可使地面控制員控制飛機的飛行狀態和航向、進行導彈預熱和打開飛機發動機的加力、提供敵機和載機距離等。載機先根據引導指令進入敵機後半球並到達雷達可以捕獲敵機的陣位,一般在載機距敵機36千米時引導工作結束,由飛行員打開雷達進行瞄準和攻擊。在整個引導過程中載機雷達僅處於預備接通狀態,因此提高了抗干擾能力和攻擊的隱蔽性。
不論是米格-23MS還是其他型別,其航電設備大多都採用電子管和晶體管混合元件,導致設備體積、重量大和耗電量大,這也是蘇制飛機一直落後於美國的地方;但是這些設備畢竟裝到了飛機上並實現了其應用的功能,這說明蘇聯設計師很善於進行系統綜合。
機載武器系統
米格-23的固定武器是一門GSh-23L雙管23毫米加斯特航炮,安裝在前機身正下方、進氣道唇口後約250毫米。炮重52千克,備彈200發,射速每分鍾3200~3400發,彈丸初速715米/秒。具有不限時射擊和0.3秒限時射擊兩種射擊方式。
米格-23最大外掛載荷為3000千克,其中最大載彈量為1600千克。除機身中央掛架外,每邊進氣道和機翼固定段下各有1個武器掛架,每邊活動翼下還可增加1個帶800升副油箱的掛架以增大航程。各武器掛架可掛航炮吊艙、空空導彈、火箭巢、自由落體炸彈等。
米格-23可使用的空空導彈包括:R-3、R-23/24和R-60,米格-23MLD和米格-23-98還可使用R-27和R-73,後者還可使用R-77。大多數型別可同時攜帶6枚空空導彈,配置通常為2+4;而SM/MS型只能掛4枚,配置通常為2+2。
R-3是由圖西諾的試驗設計局在AIM-9B基礎上發展,主要有紅外型的R-3S和半主動雷達型R-3R。前者尺寸2,837×127×528毫米,發射重量75.3千克,硫化鉛導引頭,射程1.2~7.6千米;後者尺寸3417×127×528毫米,發射重量82千克,射程1~8千米。兩者戰斗部均為11.3千克高爆破片,最大速度M2.5,最大過載10~11g,最大使用高度21000米。
R-23/24是由「三角旗」機械製造設計局研製的中距攔射彈,俄羅斯公布的米格-23戰果主要是使用它們獲得的。R-23在1969年開始服役,中段指令+末段被動紅外型R-23T尺寸4180×200×1000毫米,發射重量217千克,戰斗部為35千克高爆破片,射程4~25千米;中段指令+末段半主動雷達型R-23R尺寸4460×200×1000毫米,發射重量223千克,射程4~35千米,其餘數據與紅外型相同。R-24作為R-23的改進型在1981年開始服役,中段指令+末段被動紅外型R-24T尺寸4800×230×1000毫米,發射重量248千克,戰斗部為35千克高爆破片,射程4~25千米;中段指令+末段半主動雷達型R-24R尺寸4800×230×972毫米,發射重量250千克,射程4~35千米,其餘數據與紅外型相同。4種型別的最大速度均為M2。米格-23M系列除MS型外均可使用R-23/24系列。
R-60也是三角旗的產品,1975年開始服役。紅外格鬥型R-60T尺寸2080×130×430毫米,發射重量63千克,戰斗部為3千克高爆破片,最大射程3千米;改型R-60TM尺寸2090×120×430毫米,發射重量43千克,戰斗部為3.5千克連續桿型,最大射程0.3~12千米。雖然也發展過半主動雷達型,但未見有服役報道。米格-23M系列除MS型外均可使用該導彈。
米格-23的主要對地武器及其配置方式有:
火箭發射巢或火箭彈:前者主要是UB-16-57、UB-32-57,後者主要是S-24。火箭發射巢的兩個數字分別表示發射管數和火箭彈口徑,所使用地火箭彈型號為S-5系列,它是蘇軍使用最多的標准空空/空地兩用火箭彈,全長910毫米,全重3.7千克,最大射程5~7千米,最大速度M1.5~1.8,具有6片折疊式尾翼。S-24則是蘇軍大口徑對地攻擊火箭彈,採用APU-68掛架發射,全長2220毫米,全重232千克,最大射程2~3千米,最大速度410米/秒,具有4片固定式尾翼。
米格-23攜帶火箭發射巢或火箭彈的最大掛載方式是:4個UB-16-57;2個UB-16-57+2個UB-32-57;4枚S-24。
自由落體炸彈:主要包括OFAB-100、FAB-250/500和ZB-500,數字均代表炸彈口徑。OFAB-100是低阻爆破炸彈,尺寸1690×216毫米,實重99.8千克;FAB-250/500均為降落傘減速的殺傷爆破炸彈,尺寸分別為1990×325和2220×450毫米,實重分別為275和525千克;ZB-500是燃燒炸彈,包括凝固汽油彈ZB-500GD和ZB-500ShM型,尺寸分別為2530×500和2503×500毫米,實重分別為322和318千克,裝填物重量分別為255和260千克。
米格-23攜帶自由落體炸彈的最大掛載方式是:16枚OFAB-100;4枚FAB-250;2枚ZB-500。
米格-23的空/地武器混合配置方式通常是機身掛架2個UB-16-57火箭發射巢加上進氣道和固定翼段下4或6枚空空導彈組合,此外國土防空軍使用的米格-23P和米格-23MLD規定只使用航炮和空空導彈。
裝備與戰史
米格-23首先裝備蘇軍的殲擊-轟炸航空兵團,在國外則首先裝備駐扎在民主德國的蘇第16航空集團軍。該機的大航程使西方一直視為最大威脅的蘇軍前線航空兵在進攻時不再需要以前線機場作為中途站,大大降低了敵方可能的預警時間,成為蘇軍殲擊—轟炸航空兵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米格-23P和米格-23MLD還裝備了蘇國土防空軍,並成為該軍種在上個世紀80年代裝備的最重要截擊機之一。
截至到1998年年初,仍有約1500架的米格-23在26個國家服役,它們是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白俄羅斯、吉爾吉斯、土庫曼、烏茲別克;波蘭、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埃及、葉門、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阿爾及利亞、蘇丹、衣索比亞、安哥拉;阿富汗、印度、越南、朝鮮和古巴。此外有報道稱納米比亞從安哥拉、辛巴威從利比亞分別獲得了2架和3架米格-23;而亞美尼亞有7架米格-23,但都已經無法執行任務。
自從1973年參加第4次中東戰爭以來,米格-23系列已多次參與實戰,包括第5次中東戰爭、安哥拉戰爭、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等,主要參與的實戰及各方統計如下:
1982年6月6日~11日以色列與敘利亞的貝卡谷地大空戰:俄羅斯在90年代初公開報道的結果是23:47,其中在6月10日一天中雙方損失比為10:22,敘利亞損失的飛機包括8架米格-23MS和4架米格-23MF。俄羅斯資料稱貝卡谷地大空戰中敘利亞的米格-23總共擊落12架以軍飛機,包括:6架F-16A、4架F-4E、1架BQM-34無人機和1架E-2C,米格-21擊落5架以軍飛機。但是以色列空軍宣稱貝卡谷地空戰結果為0:84,且在1979~1985年間沒有任何以色列空軍戰斗機被敵機擊落過。
1985年安哥拉戰爭中的空戰:蘇聯在1985年為安哥拉提供了50架米格-23MF,它們由古巴派出的飛行員駕駛與南非空軍的「幻影」F1和「幻影」III作戰並取得了優勢;
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中的空戰:伊拉克統計其米格-23系列至少擊落伊朗的7架F-4,此外還有1架AH-1J和1架F-27;而伊朗空軍統計其F-14A和F-4等共擊落11架伊拉克米格-23,米格-23戰損比為9:11。
1991年海灣戰爭中的空戰:伊拉克的米格-23系列至少被美國F-15C擊落6架,但是米格-23MF至少也用R-23擊落一架F-16。
㈨ 千島群島的島民狀況
他們穿的衣服很象居住在極北地區的部族的服裝,他們的傳說故事和流傳的眾多敘事詩歌,與大洋州和澳大利亞各土著居民的民間(口頭)創作有許多共同的地方。總之,這種混合文化令人不可思議,至今對這一現象也未作出解釋。
有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新石器時期早期(約六七千年以前)就從東南亞遷居到日本。某些學者認為,阿伊努族人是阿拉伯移民,他們在某個時期控制了遠東廣大地區後分布在本州諸島。從公元7世紀後半期起阿伊努人被稱為「蝦夷」,系夷狄之意,大約從公元14世紀中葉起逐漸地改稱為阿伊努人。「阿伊努」一詞,在該族語言中是「人」的意思。從公元16世紀起有一部分阿伊努族人遷移到庫頁島一帶。在17-18世紀,阿伊努族大部被消滅,今天僅剩下不足兩萬人,大部分移住在北海道中部和北部的日高、旭川、釧路等地,少數遠移庫頁島和千島群島一帶,也有一部分散居在本州的一些地方。 擇捉島在西北太平洋日本北海道東北,隔國後海峽與國後島相鄰。擇捉島的坐標為北緯45°33′28″、東經148°45′15″。呈東北-西南向。地勢高,有散布山(1587米)、西單冠山(1566米)等火山。冬季風強,夏季較弱,有濃霧。富森林,有熊和赤狐等動物。人口10900人(1992年)。主要城市為紗那。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魚類養殖場為世界最大養魚場之一。沿岸可停泊大型船舶的海灣約有十幾處,並有捕鯨根據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南雲忠一率領的部隊,就是在此島嶼集結,發動了珍珠港之役,因而引爆美國參戰。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和總統普京曾先後宣布,俄方可以根據蘇日1956年簽署的《聯合宣言》,將南千島群島(日本稱為北方四島)中的齒舞群島、色丹島歸還給日本,以解決兩國間的領土爭端。 雖然俄國內對此爭議很大,並不同意歸還兩島;但日本還是表示,「政府在領土問題上的立場沒有變化,不明確北方四島的歸屬,日本不會同俄羅斯簽署和約」。 根據1956年同日本簽署的《聯合宣言》,蘇聯只承認齒舞與色丹兩個島嶼的歸屬有爭議,國後和擇捉島則絕對屬於蘇方。其實,有爭議、可以就前兩個島進行談判,並不一定意味著讓給日本。 法國探險家在擇捉島附近翻了船,狼狽不堪地游到了這個小島。飢餓難耐的他只想找點東西吃,結果在一個水窪里發現了幾條僵硬的小魚。他趕快支起鍋灶,煮起魚來。可令他驚訝的是,在水溫50-60℃時,小魚居然活了過來,在熱騰騰的水裡游來游去。他往島深處走去,看見了一個死火山,火山底盛著湛藍的湖水,湖水從一個小河流出,一摸,發現水竟是熱的。在火山口及附近,他發現了好多奇怪的石頭,不僅個頭巨大,而且雕刻上了各種線條、花紋、符號及飛鳥,像是蘊涵著某種神秘的意義。那些凍僵的小魚能在50-60℃的水溫中存活,真是件奇怪的事情。而那些被雕刻上神秘符號的怪石究竟是何人所為,就更是一個不解之謎了。
㈩ 論述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
自從俄羅斯以大國身份介入歐洲事務以來,一個反復出現的現象是:每一次俄羅斯與歐洲國家關系的重大調整,幾乎都導致了國際體系的重新構建。
19世紀初,俄與法、英、奧、普等國敵友關系的變換,導致拿破崙帝國垮台和維也納體系的確立;19世紀晚期,俄德關系蛻變、俄轉而接近英、法,在列強關系變幻的背景下,釀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二戰中蘇聯參加反法西斯聯盟更是成為二戰勝利和雅爾塔體系確立的關鍵因素;而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主動放棄與西方對抗,乃是國際社會進入後冷戰歷史階段的決定性前提。
事過境遷,歷史上由於俄歐關系變化所導致的國際格局更替不會再簡單地重演。但是,俄歐關系中合作與抗拒兩重性的交互作用,使得這對雙邊關系依然深刻作用於後冷戰時期世界秩序的重塑。
西方文明處於總體衰落但遠非終結的歷史階段,對民族國家和後民族國家的不同認同,地緣政治因素重上前台——這是影響當下俄歐關系的重要背景特徵。
(10)拉夫羅夫訪問海灣視頻擴展閱讀:
從俄羅斯的視角來看,普京在總統大選中的高票當選,聚斂了人氣,可以預料俄羅斯在未來內政外交中必有一番新的構想和作為。雖然俄國內經濟狀況還遠待改進,但這恰恰是俄歐合作的理由而不是阻力。
最近俄羅斯高官蘇爾科夫有關「百年孤獨」的文章,透露出俄羅斯精英的深層心態,表達出多年與東西方交往而無法得到應有承認的悲涼之感。但是,這篇文章更多地還是展現出俄羅斯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同時爭取與各方合作的態度走一條自己道路的信念。
由卡拉加諾夫提出,被普京所接受的「大歐亞夥伴關系」理念雖然主要側重於面向周邊和亞洲,但也對發展與歐洲關系寄予厚望。
在這樣的總體背景下,有理由期待俄歐關系能夠在未來的某一時刻逐漸走出困境,或許三四年之後才能達到合作強於紛爭的狀態,但這毫無疑問將是一個相當艱難而充滿變數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