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89年2月,在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和夫人訪華期間,軍樂團讓他們一行很滿意的事情有哪些
1989年2月25日,在尼克松總統首次訪華整整17年之後,應楊尚昆的邀請,新上任的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和夫人也來到中國,第一次以總統身份訪問中國。
此前,他擔任過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從1975年起已經先後5次訪華。
為了擴大這次訪問的影響,布希隨機帶來了自己的總統樂隊。
當晚,楊尚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盛大宴會,熱烈歡迎布希。
應邀參加宴會的美方人員有:國務卿詹姆斯·貝克、駐華大使洛德、白宮辦公廳主任約翰、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倫特等。
中方出席宴會作陪的有:國務院總理李鵬、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榮毅仁、費孝通,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吳學謙,以及李鐵映、秦基偉、王丙乾、宋健及黃鎮、方毅等。
軍樂團三隊擔任禮儀音樂和席間樂曲的演奏任務。
20時10分,當布希和夫人在楊尚昆和李鵬的陪同下步入宴會廳時,馬文指揮從容地揮動了指揮棒。
熱烈歡快的歡迎曲頓時響徹整個宴會大廳,參加宴會的中外賓朋全體起立以熱烈的掌聲和著樂曲對遠道而來的國賓表示最誠摯的歡迎。
國宴在庄嚴的中美兩國國歌聲中開始。
在宴會進行過程中,樂隊演奏了《迎賓曲二》、《步步高》、《祝你幸福》、《美麗的阿美利堅》、《牧場上的家》等中美名曲,樂隊的演出贏得中外賓朋的陣陣掌聲。
外交部考慮到布希的家鄉美國得克薩斯州,在歡迎來訪的准備階段,就特意指示軍樂團挑選了一首《得克薩斯州的黃玫瑰》進行了排練。
這天,對這首樂曲的演奏收到了極好的效果,美國客人都表示出極大的歡迎,也為國宴增添了愉快友好的氣氛。
在歡迎儀式上,當布希聽到中國軍樂團演奏的美國國歌之後,發出了同尼克松總統幾乎相同的贊嘆: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是我聽到的演奏美國國歌最好的外國樂隊。
國宴即將結束時,樂隊高奏了一曲大家十分熟悉的由世界著名作曲家蘇薩創作的進行曲《越過海洋的握手》,更是博得滿堂喝彩,把國宴推向高潮。
宴會結束後,樂隊以一曲《歡送曲》,把國賓們送出宴會大廳。
美國駐華大使館的海軍武官毛里森上校、白宮先遣團林·肯內利小姐以及總統的一位安全官員返回宴會大廳轉達布希對軍樂團的贊譽和謝意。
美國官員說:
布希總統在聽完你們的演奏後,他說;「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是我聽到的把美國國歌演奏得最好的樂隊,我願意邀請這支樂隊在我明天舉行的答謝宴會上再次演奏美國國歌,如果他們能夠參加,我會非常高興。
美國官員繼續說:「為此,我們奉總統之命前來邀請你們,在布希總統為中國領導人舉行的答謝宴會上演奏迎賓曲和美中兩國國歌,我們隨代表團來華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只演奏席間音樂。」
布希請中國軍樂團再次演奏美國國歌。這件本該由美國總統帶來的美國樂隊做的事,布希總統卻讓中國軍樂隊做了,這在外交禮儀上是少有的。
軍樂團經常說:外事無小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軍樂團領導和老一輩的外事工作者也經常告誡大家:執行外事任務必須慎之又慎,才能做到萬無一失,關系十分重大,我們不能擅自答復。
為了慎重起見,呂華強請示帶隊執行任務的團長政委同意後,找到外交部禮賓司接待處負責安排布希歡迎宴會的人員,並向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匯報了美方的請求。
經過劉華秋同意後,軍樂團接受了邀請,當美國客人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他們非常高興。
領受任務以後,團長、政委親自向擔負演奏任務的三隊做了工作動員,重申了軍樂團的性質和任務,講述了軍樂團的光榮傳統,還談了當前中美關系的重要性。
動員會上還要求所有人員思想上高度重視、排練中精益求精,軍人儀表嚴整。以我們的實際行動,用我們的准確演奏,體現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精神風貌,為祖國爭光。
每位參加工作的隊員都深深感到了自己所擔負任務的份量,大家都表示要克服困難、認真排練、全力以赴圓滿完成任務。
2月26日是一個星期天,但是參加工作的領導、指揮和隊員們卻都沒有休息。樂隊為了更高質量地完成任務,他們在隊長齊景全的帶領下,加班加點認真反復進行排練,對中美兩國國歌進行了多次精心的研究。從樂隊整體音響效果到國歌風格的把握,從樂曲的整個結構如何布局,到樂曲中每一個小小的音節甚至每一個音符如何演奏得更好都仔細研究。
這樣,直到把美國國歌演奏得既庄嚴渾厚而又優美抒情。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出雄壯激昂、催人奮進、激勵全體中國人民不畏任何力量勇往直前的氣勢。
當晚20時,布希為答謝中國領導人而舉辦的盛大宴會如期在長城飯店進行。楊尚昆和李鵬、榮毅仁、費孝通、田紀雲、吳學謙也應邀出席了宴會。
軍樂團樂隊按時依照美方先遣團和中國外交部禮賓司商量決定的方案,在宴會主桌的右前方列隊完畢,等待宴會儀式的開始。
當楊尚昆、李鵬在布希的陪同下進入大宴會廳踏上紅地毯的時候,樂隊奏起了歡快的樂曲。
中美兩領導人在主桌站定之後,儀式正式開始了,樂隊高奏兩國國歌,圓滿地完成了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性任務。
布希和楊尚昆、李鵬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② (1)1992年1月初,美國前總統老布希應邀訪日,在歡迎宴會上,突然發病昏厥.日本政府將他急送回國,回國
(1)D(2)C
③ 美國總統小布希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的視頻:
呵呵,小泉是該挨打.......太猖狂咯....
小布希在給他一耳光就好咯.....出口餓氣
④ 布希上任美國總統時,誰是日本首相
1990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在這里設宴,款待到訪的日本首相海部俊樹
⑤ 普京 VS 布希,哪位更具個人魅力
普京 俄羅斯媒體稱他為「黑盒子」,因為清瘦、冷峻的他像謎一般,那麼高深莫測;與他私交甚深的俄羅斯著名歌手米蓋爾·博亞爾斯基這樣形容:「他好比一座冰山:你只看得見頂端,底下有多大誰都不知道。」他,就是50歲的俄羅斯現任總統——普京,一個平民的兒子,一個柔道高手,一個前蘇聯時代的情報人員。平民出身培養了他對祖國和人民的高度責任感,特工經歷練就了他的沉穩和深藏不露,柔道訓練造就了他的堅忍不拔。俄羅斯為他而自豪。 ◆作為總統有原則也有人情味 ◇鏡頭1 鐵腕 「哪裡有匪徒,就打到哪裡」 2000年5月,普京登上俄羅斯政治舞台的中心,成為俄聯邦第三屆總統,這一年被俄羅斯人稱為「普京年」。上任伊始,他就以重振大國形象為己任,大力推行帶有明顯實用主義色彩的大政方針,將國力衰退的俄羅斯逐步帶上了復興之路。 無疑,普京是俄羅斯人當前夢寐以求的鐵腕人物。他在走路時總是擺動手臂,給人以強健的軍人的印象。他開著戰斗機掠過戰亂的車臣上空,聲言:「哪裡有匪徒,我們就打到哪裡。如果在廁所里抓到土匪,就直接把他塞進便池裡。」訪問在車臣作戰的俄羅斯士兵時,普京沒有像往常一樣進行視察,而是選擇了一個更具象徵意義的做法——在獵刀上簽名。 ◇鏡頭2 果敢 四度握手修復俄美關系 在國際舞台上,普京頻繁出訪改善俄羅斯的外部環境,與美國總統布希半年之內「四度握手」,使俄美關系從相互驅逐外交官的惡化態勢急劇升溫。對於美國單方面退出美蘇1972年《反導條約》,普京只是輕描淡寫地說,美國的決定是「錯誤的」。這雖然讓人覺出一絲無奈,但普京言語之間包含的主要信號卻是:當前奉行靈活務實對外政策的普京政府,「改善對美關系並非戰術性外交策略,而是以維護俄羅斯利益為前提的戰略性外交政策調整」。牐 ◇鏡頭3 收斂 被日本小姑娘摔倒在地 咄咄逼人不是普京希望給人留下的印象,他是一個知道何時選擇退卻的聰明人。2000年9月,在日本訪問的普京來到東京江道柔道館參觀,接過歡迎的鮮花之後,這位柔道高手和10歲的日本女孩一同走進柔道場地練練身手。結果,普京被小對手摔翻在地。 敗給年幼的女對手顯然是普京的選擇。至少,在日本的柔道場上,俄羅斯總統要顯示的不是力量的絕對優勢,而是對某種文化的共同認知。當人們從電視和報紙照片上看到普京被摔翻在地的情景時,沒有人認為這是失態,而更多地認識了一個堅定中有溫和、強勢中有靈活的俄羅斯人。 ◇鏡頭4 幽默 為博英首相一笑惡補英語 英國首相布萊爾首次訪問俄羅斯時,普京在小酒館里招待他,倆人像老朋友一樣邊吃邊談,一起去歌劇院看演出,在酒吧里推杯換盞,還直呼對方的昵稱托尼和瓦洛加。 普京還很幽默。一次,普京用俄羅斯語開玩笑地說:「在俄羅斯有這樣一個笑話,俄羅斯男人在辦公室聚在一起時,他們談論的都是女人;當他們出了辦公室與女人在一起時,他們談論的都是工作。」遺憾的是,布萊爾聽不懂這個笑話。 此後幾乎每天,普京都要向一位專職教師苦學一個小時的英語語法。當然,普京知道學習英語還有更多的好處:他希望布萊爾成為美國與俄羅斯之間重要的調解人。 ◇鏡頭5 感性 保護葉利欽不忘知遇之恩 20世紀90年代,普京先後在葉利欽總統辦公室和情報部門任職。1999年8月,普京出任俄羅斯總理。4個月後,時世、機遇和天賦讓這個普通工人的兒子成為了俄羅斯聯邦國家的元首。 1999年最後一天的午夜12點,普京帶著前總統葉利欽「珍惜俄羅斯」的囑托,接過了憲法文本和總統權利的象徵——祖國一級勛章和核按鈕。他感激葉利欽的知遇之恩,他總是在公共場合不失時機的保護葉利欽及其一家,對葉利欽倍加尊敬並給予隆重贊揚;但同時,他也在努力擺脫束縛,開創自行決策的普京新時代。既有人情味又講原則的普京,贏得了更多俄羅斯民眾的心。 ◆作為男人 ◇俄羅斯女人的偶像 論長相,普京絕不是那種讓人一見鍾情的美男子,但他卻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在俄羅斯婦女的心目中,普京是全俄最性感、最有魅力的男人。 只要普京總統在電視上一露面,俄羅斯一些婦女就肯定要和丈夫爭奪電視頻道的控制權,丈夫即便是在看精彩的足球賽轉播,也只得忍痛割愛。許多俄羅斯人用普京的名字給孩子取名,普京到過的地方也都成了旅遊熱點項目。在普京的家鄉,人人都記得當年那個無不良嗜好、不喝酒、有禮貌的年輕人,還記得他放鬆時愛唱俄羅斯民歌。2001年,俄羅斯最搶手的聖誕節禮物是一套2002年掛歷,掛歷的主題既不是風景名畫,也不是妙齡女子,而是普京總統12張不同表情的面孔。 很多俄羅斯人總結說,普京之所以很有女人緣,主要是因為他無論何時出現在公眾面前,總是那麼精力充沛,陽剛之氣十足,而其中秘訣就是他堅持體育鍛煉。普京11歲學習桑勃式摔跤,後又愛上柔道,當了柔道教練,甚至兩度獲得世界冠軍的俄桑勃式摔跤運動員阿布杜拉耶夫還是他的得意弟子。 對他的個人崇拜現象,普京盡管有點不好意思,但還是接受了。 不久前,當俄羅斯人從國家血腥的恐怖記憶中蘇醒的時候,總統普京這位標准男子的民意認可率飆升。如果你打開收音機的調頻立體聲台,就可聽到莫斯科上空迴旋著一首歌:《嫁人就嫁普京這樣的人》。 電台播放這首由三名女歌手合唱的歌曲,旨在讓全國人民相信普京是領導國家走出那場人質危機的真正的男子漢。 ◇女友說他很體貼 時隔多年,與普京依然保持著友誼和好感的初戀女友加林娜這樣形容:普京知識面很廣,讀書很多,盡管貌不驚人,但他的內心世界、情感世界異常豐富,是一個既體貼入微、充滿愛心,又不乏幽默感的男人。「我就這樣迷上了瓦洛加(普京的愛稱)。」 中學時代,加林娜通過妹妹認識了普京。兩人經常逛街、幽會,在大街上遇到酒鬼挑釁的時候,會柔道的普京總是挺身而出,保護自己的女伴,從沒有讓她有過不安全的感覺。在那個年代,普京的穿戴總是十分簡單,似乎沒有什麼像樣的衣服,但普京十分大方,從不看重錢財。 如今,加林娜已有自己的家庭,過著相夫教子的平常生活,但當年與普京共同度過的青春美好時光,至今仍深藏在她的記憶中。「即便是現在,我有任何困難,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幫助我。他就是這樣的人,從來不會忘記老朋友,不會忘記過去經歷過的人和事,從來不記仇,不會報復人。」 ◇作為丈夫 2001年6月12日是俄羅斯的獨立日。當晚,俄羅斯國家電視台首次在黃金時段播放了一部名為《普京,閏年》的個人生活紀錄片,領銜「主演」正是俄羅斯總統普京本人:下班前,普京像大多數人一樣將自己的辦公桌收拾利索,然後和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一一告別。回到官邸後,他先來到游泳池,盡情暢游。運動之後,此時的他顯得很放鬆,站到電子秤上稱體重——75公斤。 總統的生活是忙碌的,他與妻子和兩個女兒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通常是,每天當他上班的時候,她們還在睡夢中,而當他下班的時候,她們又進入了夢鄉。 約會遲到還很大男人主義牐 在很多俄羅斯女性眼裡,普京是好丈夫的最佳人選。然而普京的妻子、俄羅斯第一夫人柳德米拉在一本名叫《權力之路》的傳記中卻道出了丈夫的諸多小缺點,不僅約會愛遲到,還是個大男子主義者,他對女人有兩條黃金格言,「一個女人必須把家中收拾得乾乾凈凈」;「你不能隨便贊揚一個女人,否則你就會寵壞她」。 不苟言笑的普京求起婚來也格外有特色:他神色嚴肅地對柳德米拉講:「我說,朋友,你知道我的性格很難相處。現在,你必須對生活做出抉擇了。」柳德米拉的心一下子涼到了極點,以為普京是要跟她分手,於是她回答說:「你知道我的選擇。我需要你。」結果普京馬上說道:「既然這樣的話,我正式向你求婚。我愛你。你同意嫁給我嗎?」「是的,我同意。」「如果你不反對的話,咱們3個月後舉行婚禮,也就是7月 28日這一天。」兩人就這樣定下了終身大事。 嫁給一個間諜老公,日子並不輕松。「也許是他以前當間諜的職業習慣吧,我們在一起的所有日子,我總感到他在拿我做他觀察和分析的試驗品。要是你在一個間諜的目光下生活一個禮拜,你就明白那是什麼滋味了。」 柳德米拉最終選擇了普京作為自己的終身伴侶,因為在她眼中,丈夫雖然不是個完人,但的確是個真正的男子漢
⑥ 大時代的見證者離去,美國前總統老布希今日去世,他從哪一年開始當美國總統的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1924年6.月12日至2018年11月30日),美國第51屆第41任總統。由於美國歷.史上存在過兩位布希總統,因此又常被稱為老布希,以便與其同樣擔任過美國總統的長子喬治·沃克·布希作區別。老布希最為人知的政績是1991年海灣戰爭。他在任內成功打敗伊拉克,並對其實施經濟制裁。 2018年11月30日,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去世,享年94歲。 早年經歷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中學剛剛畢業的布希應征入伍,在太平洋艦隊擔任魚雷轟炸機駕駛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表現英勇,戰功卓著,被授予飛行十字勛章。 1942年,菲利普斯學院畢業。 1944年,與巴巴拉·皮爾斯結婚,生有四子一女。退伍後入耶魯大學攻讀經濟學,是著名的耶魯大學「骷髏會」成員。 1948年,獲耶魯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同年,移居德克薩斯州,成為油田物資供應的推銷員。 1951年,創辦布希-奧弗比石油開發公.司。 1953年,與人合股籌建扎帕塔石油公.司,1954年又創辦扎帕塔近海石油公.司,因此成為百萬富翁。 1953年至1959年,是扎帕塔石油公.司的創辦人和董事。 1956年至19⑥4年,是休斯敦扎帕塔近海石油公.司總經理。 從政經歷19⑥4年,布希決定步其父後塵,棄商從政,角逐得克薩斯州參議員競選失敗。兩年後,當選為國.會眾議員,4年後又參加競選國.會參議員落選。 1966年,競選國.會眾議員成功。 1970年,競選參議員失敗,被尼克松總統任命為駐聯合國代.表。 1971年,被尼克松任命為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 1972年,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 1973年,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 1974 年,被福特總統任命為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任職期間為發展中美關系作出努力。 1975年,任中.央情報局局.長,1977年辭職。 1977年,民.主黨總統卡特上.任後,暫時離開政.府,重返商界。 2005年12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任命布希出任南亞地.震救災特使,負責協調聯合國各人道機.構以及國際社.會救援組.織的賑災以及中長期的重建援助工作。 總統資歷1979年,被共.和黨提名副總統候選人並在競選中獲勝。 1⑨80年,總統大.選時,被裡根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在里根執.政8年期間,布希在內政外交上鼎力相助,受到里根總統的信賴和器重,被稱為「最好的副總統」。 1⑨84年,連任副總統。 1⑨88年,總統大.選時,在里根的積極支持下參加總統競選,經過艱苦拚搏,擊敗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杜卡基斯,當選為美國第51屆41任總統。 1991年,發起「沙漠風暴」的軍事進攻得勝。布希以此為契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張。 1992年,布希謀求連任失敗。 晚年生活病危消息 2012年11月,老布希因支氣管炎入院,並在醫院渡過聖誕節。 吉姆·麥格拉思說老布希因為咳嗽被送到醫院,出現發燒的症狀並且逐步惡化,23日被送到重診監護室。 26日吉姆·麥格拉思說,老布希目前正在休斯頓的一家醫院的重診監護室接受搶救,情況十分危險。 美.聯.社消息、英國《每日電訊報》均報道,由於發燒加重,老布希吃點流食。「老布希現在在休斯敦衛理公會教.派醫院,處於監護條件下。」 病情好轉 2012年12月,發.言.人稱「目前老布希仍是清.醒的,能和醫護人員進行交流,家人都在身邊。」 家庭發.言.人吉姆·麥格拉思28日在一份聲明中說:「總統意識清.醒,像往常一樣,他精神不錯,與醫生和護.士的交流包括歌唱」,「布希一家感謝大家的良好祝願,與醫生一樣,他們對現在的治療進程取得效果持謹慎樂觀態度。」 觀察治療 2014年12月23日晚,據當地電視台ABC13報道,現年90歲的美國前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老布希)因出現呼吸困難被送往休斯敦的一家醫院進行觀察治療。老布希辦公室在一份聲明中說,老布希當晚一度出現呼吸急促症狀。作為安全預防,老布希被救護車緊急送到醫院進行觀察治療。 跳傘慶生 2014年6.月12日,老布希迎來自己的90歲大壽,為了慶祝他的90歲生日,老布希決定以從直升機跳傘方式,而且並沒有人試著阻止他。他在跳傘前幾個小時在網上說:「今天是個好日子,事實上,對跳傘來說已經夠好了。」 隨後,他真的從直升機上跳了下來,使用的是紅、白、藍三色相間的降落傘。不過這次是與一名從陸軍跳傘隊退休的教練一起完成。 這是老布希第8次跳傘,第1次是在二戰時期的1944年。當時他是轟炸機飛行員,飛機受到攻擊起火,無法支撐的情況下只能跳傘求生。另外,這也是老布希第4次以跳傘方式為自己慶生。他在75歲、80歲與85歲生日時,都曾跳傘慶生。 其實老布希的身.體情況並不太好,平常走動都必須依靠輪椅,此外還有一點類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狀。2012年更是傳出過其病危的消息。 健康狀況 2015年7月15日,老布希的發.言.人稱,91歲的布希在家中摔跤,導致頸部骨折,但狀態穩定。據稱,老布希 將戴起頸箍。作為在世的美國最年長前總統,老布希頻繁進出醫院。 老布希於19⑧9年就任美國第41任總統,是美國在世的最年長前總統。一方面身.體狀況欠佳,另一方面又十分活躍,熱愛運.動,老布希近年來可以算是醫院「常客」。 最長壽美國總統2017年1月25日,老布希以93歲又166天之齡,打破該國前總統福特93歲又165天的紀錄,成為目前最長壽的美國總統。 2018年11月30日晚,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辦公室發表聲明證實他於美國中部時間當晚10時許去世,享年94歲。
⑦ 美國前總統布希治療甲亢的故事
對喬治·沃克·布希來說,2000年12月12日和13日是他今生今世最難忘的「從泥潭到雲端」的充滿轉折的兩天。12日整天,布希默守在得州州長官邸,避開外界視線,等待美國最高法院的最後裁決,終結這次曠日持久的總統大選的法律爭端。
13日晚上得州時間7時45分,在得州官邸的布希接到了競選對手、民主黨副總統戈爾助手打來的電話。接到電話的布希馬上開始安排他當天晚上的活動。首先,布希來到一樓的小書房裡同他的妻子及競選助手用了「當選總統」前最後的晚餐,很簡單:肉餅、土豆泥和青豆。布希助手已經告訴戈爾助手待會兒電話直接打官邸總機,不要打樓上的私人電話,因為那裡的電話將占線不止。布希助手喜滋滋地說:「我恐怕他總是聽到忙音的信號。」
在約定的時間里,電話一個接一個地來了。第一個是布希競選委員會的主席,接著是白宮辦公廳主任。最後,就在7時53分,戈爾的電話來了。戈爾在電話中說:「我祝賀你當選第43任總統。我保證這次不會再打第二個電話。」電話那頭的布希彬彬有禮地笑了起來,答道:「向閣下和閣下全家表示最誠摯的祝願。」7分鍾後,戈爾在電視上亮相,宣布退出競選。與此同時,美國歷史上的又一個「子承父業」的「王朝」———布希王朝———拉開了帷幕。
美國一向是個號稱民主憲政的國家,然而,在立國以來短短的200多年歷史上,卻也出現了不少由「家族成員」所構建的朝代:
美國第二任總統系約翰·亞當斯;他的兒子約翰·昆西·亞當斯則當選了美國第六任總統。
第九任總統是威廉·哈里森;他的孫子本傑明·哈里森則榮幸當選為美國第23任總統。
第三個朝代則是赫赫有名的羅斯福王朝。老羅斯福是美國第26任總統,他的遠房堂弟法蘭克林·羅斯福(人稱小羅斯福)就是美國第32任總統,而且還是美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統———連任4期。
在美國的政治歷史上,俄亥俄州的塔夫脫家族也是著名的政治世家,這個家族首先「推出」的就是第27任總統威廉·霍華德·塔夫脫,此人體重300多公斤,也是美國歷代總統之最。他的兒子勞伯特·塔夫脫為30—50年代的聯邦參議員,頑固的「孤立主義者」,人稱「密斯特保守派」,曾多次角逐共和黨總統提名,可惜均告敗北,他的兒子現為俄亥俄州州長。該家族可以說是美國第四個朝代。
第五個朝代就是當今世界幾乎婦孺皆知的肯尼迪家族了。20世紀初,愛爾蘭移民的後代約瑟夫·肯尼迪開創了至今仍「響當當」的肯尼迪朝代,老肯尼迪的二兒子約翰·肯尼迪就是「屈死槍下的」第35任總統;三兒子羅伯特·肯尼迪當過司法部長、參議員;小兒子愛德華·肯尼迪擔任參議員數十年,日前又獲連任。
第六個朝代就是明天即將上任的布希王朝。布希王朝的開創者是沃克·布希的祖父普雷斯科特,他當過兩任參議員,1962年退休,曾經是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密友、高爾夫球的球友,政治思想上屬於開明保守派,信奉干涉主義,贊成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老布希的政治生涯引發其兒子喬治·布希對政治的狂熱興趣。老布希原系俄亥俄州人,後遷居新英格蘭的康涅狄格州,他的兒子喬治·布希則又把家遷往得克薩斯州,從事石油開采事業,並開始投身政治,歷任眾議員、常駐聯合國代表、駐北京聯絡處主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中央情報局局長和副總統,1988年擊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杜卡基斯,入主白宮。可是,因為對突如其來的經濟衰退束手無策,在競選連任時被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柯林頓擊敗。如今,他的兒子喬治·沃克·布希又繼承了父親的政治衣缽,時隔10年,經過美國歷史上最持久、最復雜、同時也是最疲勞的競選後,最後靠點票數和最高法院的裁決,終於如願以償進入白宮,再鑄布希家族的輝煌。
布希成長史
小布希1946年7月6日出生於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在得克薩斯州的米德蘭和休斯敦長大。喬治·布希從一開始就非常喜歡這個兒子。在布希夫婦眼裡,他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對於兒子的頑皮,布希夫婦是這樣認為的:「不是小布希有反叛的精神,他只是比父母所預想的要野一些而已。」
1948年,布希夫婦帶著兩歲的小布希遷居得克薩斯州闖天下———由布希的父親普雷斯科特一手提攜的「尼爾叔叔」主政的德雷塞石油企業集團招聘一名常駐得州的設備管理員,月薪375美元,這在當時絕對是高收入。布希夫婦的第一站就是荒涼的奧迪沙城。3年後全家又搬到米特蘭城,因為這里是一個屬於中產階級的城市,居民大都是公司總裁、地質學家、工程師和律師等「白領成功人士」。
布希夫婦的用意是十分明顯的,他們希望小布希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理想地成長起來」。可是,小布希的性格決定了他拒絕為未來做任何打算,當然也包括競選總統。他說:「我生活在現在。」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混一天算一天」。小布希承認,他年輕的時候十分調皮搗蛋,12歲開始學抽煙,說話帶臟字,欺負自己的弟弟。去教堂碰見修女不是說:「小姐,您早!」而是說:「嗨,小妞兒,真性感。」氣得老布希夫婦只能面面相覷。
但小布希從小就喜歡體育運動和廣交朋友,從小學到中學,他一直是學校糾察隊、籃球隊和棒球隊成員,人稱「得州王子」。小布希打棒球顯然是受到他父親的影響,老布希飛身接球的形象是小布希那伙「童子軍」絕對崇拜的「球星動作」。因為好運動、好玩、喜惡作劇、見到書本就頭痛,所以小布希上中學時成績奇差。後憑借父親的關系進入耶魯大學,主修歷史,成績一般,大多數課程僅得C。他還修過政治學和經濟學,但成績十分糟糕,唯有哲學和人類學成績好一些,獲B+。他在耶魯選修《美國政治制度導論》,73分,《國際關系導論》,71分。這就決定了幾十年後當他參加競選總統巡迴遊說時註定要出洋相,一次,一個孩子大聲問他:「年輕時最喜歡讀什麼書?」小布希眼睛眨巴半天,結果還是想不起一本完整的書名。也難怪他在這次同戈爾的競選中連一些國家元首的姓名都叫不上口。可是,他對體育運動,特別是對棒球運動的愛好卻也給他帶來了意外的榮耀。80年代後期,他作為得州球隊的老闆之一出現在電視台的談話節目中,主持人毫不客氣向他「下了戰書」,讓他說出1954年「紐約巨人」隊的出場球員名單。人們只見鏡頭前的小布希略加思考就一個不拉地說出了全部球員姓名,電視觀眾為之欽佩不已。
1961年,小布希來到馬薩諸塞州的安多華學院上學。對布希家族來說,這所學校充滿了傳奇色彩。1940年,小布希的父親就是這所學校的球隊隊長。小布希父親認為正是這所學校培養了他的責任感。如今輪到了他的兒子小布希。安多華的生活和學習是很艱苦的,學校是按照清教徒的要求建立的。在這種艱苦的環境里,小布希只有靠自己的智慧去生存。很快地,小布希從他母親那裡繼承來的口才使他贏得了「大嘴」的綽號。像所有的高中生一樣,學生也分成小幫派,小布希自然和其他愛好體育運動的人組成了一個小圈子。小布希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並不只同圈子裡的人打交道,他和圈子外的朋友也常來往。小布希在安多華的3年時間里還認識了一位名叫泰勒的女學生,他們經常在一起,但好像又沒有被對方所打動。對小布希來說,安多華的3年是很重要的,在畢業時,他雖然沒有被評為「最有可能成功的人」,也沒有被評為「政治家」,但是獲得了「學校里的大人物」的榮譽稱號。
中學畢業時,小布希的父親已經成了赫赫有名的石油大亨,因此,小布希上耶魯大學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但小布希在大學里的強項依然是廣交朋友,4年結識了4000多耶魯在校生中的四分之一,這為他日後從政打下了人際關系的基礎。小布希在耶魯的另一「收獲」就是認識了他的第一個女朋友凱西,他們訂婚的消息曾登在休斯頓的一家報紙上,還配登了一張他們倆的合影。可是,由於後來小布希在大學畢業後進入了得克薩斯空中國民警衛隊服役,婚期只能無限期地推遲,因為按照規定,飛行員培訓班候選學員不準結婚。凱西在此期間遇到了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羅德里科·楊,1969年5月,凱西同楊結婚。盡管小布希當時自詡為花花公子,但實際上他似乎並沒有什麼機會。一次,時任總統的尼克松曾來基地,帶小布希去和他的女兒約會,這似乎是一次機會,但後來也沒有任何浪漫的結果。
1968年,小布希獲得耶魯大學學士學位,1975年拿到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後回到家鄉得州米德蘭,創建了一家油氣勘探公司,一干就是十多年。1977年11月5日,小布希娶當地小戶人家出生的淑女勞拉為妻。婚後第二年,他競選西得克薩斯州眾議員,但後來由於他的民主黨對手過於強勁,小布希未能如願。這次打擊使首次涉入政壇的小布希多年異常地消沉,並染上了酗酒的惡習。在小布希最關鍵的時刻,是他平民出身的妻子勞拉,一個普普通通但十分熱愛生活而遠離政治的女人拯救了他。奇跡終於發生了!1986年,對於小布希來說,不惑之年、戒酒、雙胞胎女兒出世……使他重新審視人生,使他改變了對父親、對家族的看法,扭轉了人們對他的印象。
1988年,小布希遷往華盛頓,幫助其父競選美國總統,此時的小布希尚不清楚白宮的酸甜苦辣。一天,他正坐在房間里,與他的顧問韋德一起回味父親競選過程中的各種快樂。突然間,小布希向韋德詢問總統之子會有何種好處,韋德和他的班子立即開始研究工作,幾個星期以後,韋德帶回了一份44頁頂級絕密的研究報告,但是它沒有對總統之子在政治上的前途提供任何保證,相反,報告歷數的是總統的孩子非常容易變成酒鬼、瘋子、被汽車撞死或者早夭。歷史上,許多人為了維護他們父親的權威而獻出生命,許多人沒有工作。美國總統亞當斯之子喬治·亞當斯就在28歲自殺。他們中有16人進入議會,但無人能夠當選州長。小布希看到這些不幸的數字時,不禁心驚肉跳,這份報告立即被永遠地打入「冷宮」。第二年,小布希同合夥人購買了得克薩斯流浪者棒球隊,並擔任球隊總經理,期間還為球隊在阿靈頓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棒球場。
棒球隊老闆、州長
1988年,小布希的父親當選為美國總統,布希家族的勢力也因此達到了頂峰,但是小布希並無意留在華盛頓,他仍然回到得州接受新的工作挑戰,這一次擔任的是大聯盟棒球隊的老闆。1992年,他的父親競選連任失敗,小布希意識到他需要從事一項巨大的工程來治癒這樣的傷痛,而這個「巨大的工程」就是參加競選,這是布希家族治癒不幸、治癒傷痛和慘敗的唯一的辦法。
1994年,小布希決定競選得克薩斯州的州長,不過他父母認為他獲得勝利的希望相當渺茫。那時候,在老布希及前第一夫人的眼裡,能參政並在美國政壇為布希家族爭得一席之地的不是此布希,而是另外一位布希,即他的弟弟、現任佛羅里達州州長的傑布·布希。在母親芭芭拉看來,小布希的「雄心壯志」實在是欠考慮,是不切實際的堂吉訶德式的幻想。而父親老布希擔心的則是兒子經不起失敗和挫折,萬一與失敗迎面相擁的話,他能否挺得過去。然而,歷史卻常常同個人的願望「背道而馳」。1994年11月8日,小布希旗開得勝,當選得克薩斯州州長,4年以後競選連任成功。從此,小布希走上了一條日後或許會被美國歷史家稱之為最神奇的通往白宮的道路。
2000年,小布希決定競選總統。他說:「我如果贏了,我知道該怎麼做;如果輸了,那是命中註定。」他又說,如果不幸落選,他就有更多的時間陪父親釣魚。小布希在多次的挫折中學會了冷靜和忍耐,雖然人們對他的批評還是不少,但又不得不承認,小布希內心堅強,人緣極好,又有領袖相。由於小布希本人的經歷以及他的家庭和他個人的魅力,使他角逐美國總統終於成為現實。小布希一舉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據厚達900頁的《得州州長布希工作日記》記載,這位共和黨總統在擔任州長期間,每天早上不到9點鍾不上班,然後在11時30分開始長達2個小時的午休時間,並在下午5時結束工作。多年來養成的生活習慣在他擔任州長後並沒有多少改變,小布希不喜歡開馬拉松會議,會議時間超過10分鍾對他來說就顯得「冗長」了。年輕時不喜歡讀書,當了州長仍然是甚少讀書,更不願意被煩瑣的政策問題困擾自己,但對於工作時間內的各種儀式和宴會卻「樂此不疲」,因此有人認為小布希的這一性格同前總統里根的特點極為相似。里根的最大特點就是隨意,不刻意雕琢自己,毫不掩飾自己的性情。曾經擔任過柯林頓競選參謀的莫里斯說,小布希可能不會知道前任的國務卿是何許人,也可能不能確切答出經濟增長率,他就像里根一樣,沒有滿腹經綸,不會引經據典,但是他卻有一種特有的「領袖魅力」。
小布希的幕僚指出,他是一個大而化之的人,注重大目標,細節和過程則是部下的工作,並且將自己定位成一個「講究效率的人」。小布希堅信法律和秩序,在得州當州長時,他是堅決主張恢復死刑的州長之一,他也因此成為廢除死刑支持者攻擊的目標。他宣揚傳統道德,並希望以此幫助年輕人抗拒毒品。但就是這個布希,大學時代曾兩次因惡作劇而被拘留,同柯林頓一樣逃避越戰,而酒後駕車被吊銷執照差點成為這次競選中的「熱門話題」。
小布希常誇口說他的得州經驗可以在全美國推而廣之,但是在黨派旗幟更加鮮明和政策異見迭出的華盛頓,得州的經驗能否成功推廣,有待實際的驗證,而且問題一大堆。在小布希看來,治國方式和途徑似乎並不那麼復雜,只要找到問題,找到能人,建立團隊精神,全力以赴,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話雖這么說,但小布希平時卻未必能做到這一點,除了這次挑選切尼作為競選搭檔被人稱之為「可圈可點」之外,小布希在戰略上的漏洞還是不少的,因此在上台後如何應對常規和突發性事件對小布希來說不蒂是嚴峻的考驗。
戀愛、婚姻和家庭
想當年,31歲的勞拉在嫁給小布希前就有話在先:不在公開場合代表他作政治性發言。而今天,她卻鼎力協助夫君,在美國第43任總統競選中獲得成功,自己也成為全美矚目的第一夫人。
勞拉·韋爾奇40年代出生在得克薩斯州米德蘭一個小戶人家,是一邊吃著漢堡、一邊坐在車上看露天電影長大的一代,年輕時也是個人見人愛的淑女。她的父親哈羅德·韋爾奇是一名成功的建築師兼承包商,她的母親詹納·韋爾奇是熱心的野外鳥類觀察家,還是當地博物家學會的成員,勞拉是他們唯一的女兒。勞拉曾說:「從很多方面來說,我的童年十分幸福。我們可以自由地做我們想做的事。我們可以在市區騎自行車,午飯就用一個大漢堡填飽肚子。」因為是獨生子女,勞拉從小就習慣獨處,她的朋友曾這樣評介勞拉:「她總是隨遇而安,自得其樂,從來不追求什麼榮耀。」勞拉年輕時就不重衣衫打扮,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多年來她一直留著一頭短發,是同伴中最後一個結婚成家的人。她的朋友們一直在為她的個人問題著急,不斷為她介紹朋友,但是統統被她婉拒。可後來她遇到小布希後卻幾乎以閃電般的速度走進了婚禮的殿堂———這令她的朋友們驚嘆不已。
勞拉的理想是當一名教師,她曾說:「我特別崇拜我在上二年級時的一位老師,我想成為她那樣的人。」這位名叫沙琳的老師在描述勞拉時說:「她是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學習很拔尖,喜歡讀書,人人都願意與她交往。」勞拉曾就讀於得州達拉斯的南衛理公會派大學,並在得克薩斯大學讀研究生,取得了圖書管理學的碩士學位,直到結婚前,她一直做圖書管理工作。畢業後,曾在幾所公立學校教閱讀課。之後,她在休斯敦的一所學校當了一名圖書管理員,與小布希住在學校的同一幢宿舍樓里。
1975年,當小布希從哈佛商學院畢業後回到米德蘭從事石油工作後,雙方的朋友曾試著為他們穿針引線,但勞拉當時對小布希的興趣不大。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只要一聽到「小布希」這個姓名,她就忍不住會聯想到她最頭痛的政治。因為勞拉可以說早就知道小布希及其家庭,他們兩家住的只距離幾個街區,上的是同一所小學和中學,又同時在學生會工作過。他們真正的相遇並相知是在1977年7月的一個露天燒烤晚會上,在他們相遇後,雙雙墜入愛河,小布希後來稱,這是因為他從勞拉身上找到了一種「堅定的影響力」。
1977年11月6日,這是勞拉31歲生日的第二天,上午11時,在米德蘭衛理公會教徒聯合教堂,小布希和勞拉舉行了簡朴而嚴肅的婚禮。勞拉身著白色的結婚禮服,禮賓官是勞拉的表兄和小布希的弟弟。他們的朋友說:「他們倆都不想舉行盛大的婚禮。」共和黨民意測驗專家曾說:「小布希的妻子勞拉讓小布希變得穩重。她在人們眼中是一個具有寧靜的說服力的人。」1981年11月,他們的雙胞胎女兒降臨人世。小布希毫不掩飾內心的喜悅,他一直認為雙胞胎女兒的出生是他有生以來最重要的事情。
從許多方面來說,勞拉同小布希是屬於互補型夫婦:小布希是出了名的懶漢,勞拉則是那種每次沐浴後都會把浴室清掃得乾乾凈凈的人;小布希「好讀書,不求甚解」,且看完後到處亂丟,而勞拉博覽群書,自己的書櫃總是擺放得井井有條;小布希在外喜歡出風頭,愛耍嘴皮子,遇事不冷靜,妻子則不事張揚,遇事沉著冷靜,話不多卻總能切中要害。小布希曾說,是勞拉讓他集中精力幹事情,而且提醒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例如,去年7月底,小布希在得州奧斯汀的一次選民集會上正式推薦前國防部長切尼作為自己的競選夥伴,這位得州州長在他新的競選夥伴開始發言時,往後退了一步,站在妻子身邊。切尼每講一句話,人群中都爆發出一陣鼓掌聲,勞拉·布希也擊掌歡呼。可是她旁邊的丈夫卻無動於衷。於是,勞拉向小布希挪了不易為人察覺的一步,靠近後,她以敏感、幾乎看不出的細微動作,稍稍向小布希的肘部溫柔地靠了一下。她拍手微笑時,將手臂再次稍稍伸向丈夫身邊,直到手肘觸著他的手臂。小布希立刻心領神會,沒有說一個字,也沒有目光接觸。在切尼又講完一句精彩的妙語時,小布希也加入了振臂歡呼的人群。勞拉認為自己給小布希的生活帶來了平和,小布希則給她帶來興奮與激情,正是這兩種迥然不同的性格,使兩人保持著長久的吸引力。今天,53歲的勞拉處於聚光燈下卻不想搶鏡頭,作為政治家的妻子,她寧願讀書或幹些園藝活,勞拉在接受采訪時稱,她不會學婆婆芭芭拉,也不會學希拉里。她說:「我認為,我就是我———勞拉。」
美國第四十三任總統布希不幸在老年的時候患了老年痴呆症.一天,布希六歲的小孫女琳妲正在做作業,卻不知道一加三的答案,於是她跑向了爺爺:」爺爺,爺爺,你告訴我這個題目的答案好不好?」只見布希看了看她,又低下了頭,看到爺爺的樣子他很不解,於是去問媽媽,媽媽告訴她:」哦,別去打擾爺爺,他在思考!」後來小女孩在看一個歷史記錄片,當看到爺爺布希--當年的總統在聽到9.11事件時低頭不語的時候,小女孩興奮地對大家宣布:我知道,我知道了,爺爺那也是在思考
⑧ 怎樣看待布希訪華
一系列的部長級會晤之後,布希來了。
11月8日,布希接受采訪時盛贊中國及中國領導人:「我想告訴中國人民,你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國度,你們的國家正在良好地發展,我們想和你們建立良好的關系。」他希望進
一步認識中國領導人,稱「胡錦濤主席是一個我喜歡拜訪的人,他是個聰明的人,越熟悉他這個人,越能夠更好地也更容易地制定出好的政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10日在記者會上說,中方期待這次訪問能夠對推動中美關系繼續向前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在暫時擺脫伊拉克問題以及其他困擾布希的國內問題的糾纏下,布希總統現在力圖從亞洲拿點分。此前數周,他的系列外交行動效果不甚理想。在對拉美訪問時,美國所提議的西半球自由貿易協定被否決,同時,他的政治盟友英國首相布萊爾也處在困境中。在國內,布希面臨一個支持率下跌的困難時期。如何從此次東亞行中汲取力量,對美國民眾顯示他對美國在中東以外地區的利益關注,是布希此次出訪的一大看點。
日本第一,但中國極其重要
與前一位美國總統柯林頓不同的是,小布希並不贊同強調總統的「個性」,在出訪日程上,他進行了謹密地安排。此次布希東亞四國行的行程先後分別是日本、韓國、中國、蒙古。日本是布希的第一站,日本傳媒對此極為高興,《讀賣新聞》在談到布希總統與小泉首相的會面時,用了一個雅緻的說法「秋日漫步」,並認為此舉「向亞洲其他國家顯示日本如今已成為美國在反恐戰爭等領域不可或缺的同盟國這樣一種美日『樣板』關系」。
「這樣的行程安排,具有一種象徵性,布希藉此表明,美國東亞各國的外交關系中,美日關系仍是第一位的,但美中關系極其重要。」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國問題專家沈丁立說。
在布希出訪前,他曾表示會在此次東亞行中「敦促中日韓領導人展開對話」,以解決因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原因造成的中韓等國與日本之間的緊張關系。
而對日程表上的最後一個國家蒙古來說,此次來訪意義更為重大,因為這是美國總統首次訪問蒙古。「訪問蒙古是布希外交政策一個新的側重點的反映,他藉此向美國國內傳達一個重要信息,即他並不僅沉迷於中東,同時也很重視加強美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北大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朱峰分析說。
議題眾多,但沒有決定性議題
2005年是布希的第二個任期的第一年,中美兩國國家領導人和部長間的會晤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密集時期,隨著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於上月訪華,兩國政府到了全方位的交流。同時,布希總統與胡錦濤主席於9月剛剛會面,此次來訪會有什麼新的議題呢?
《德國之聲》將布希訪華的重點歸結為五點:貿易問題、保護知識產權、貨幣問題、台灣問題以及人權與宗教問題。
就在布希啟程到亞洲訪問前夕,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於11月9日向國會提交了厚達222頁的2005年度報告,報告估計美國2005年的貿易赤字可能達到2060億美元,並要求美國財政部保持對中國進行人民幣的升值施加壓力。
11月初,中美兩國就紡織品事宜達成一項為期3年的妥協協定,美國重新對中國紡織品引入配額制,兩國間的貿易戰暫時告一段落。此外,今年中國已經兩次上調人民幣匯率,而匯率的調整對整個國民經濟都有觸動,因此,應美國總統之當面要求而倉促地再次調整利率的可能性並不大。在其他幾個問題上也大概如此。
「議題眾多,但不會有一個議題是決定性的。」沈丁立教授說,他將此次布希總統對華訪問的核心歸結為兩個方面:發展兩國健康的經貿關系、共同磋商中國和平發展帶來的新問題,前者如貿易匯率等問題,後者如石油與禽流感等問題。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哈德利也認為,布希將設法推動中美在重要的優先議題上的合作,但預料不會帶回具體的協議。
中美關系成熟,遏制或接觸都顯簡單
在20世紀70年代,布希曾隨時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的父親到北京生活過一段時間,但他承認,那段時間他並沒有對中國進行深刻的了解。在第一任期上台伊始,布希就開始積極籌劃訪華。但受「9·11」事件的影響,2002年2月那次訪華,布希的議題主要針對反恐。而三年以後的這次訪問主題轉變到圍繞美國在東亞的直接利益上來。
布希在2002年訪華時,將兩國關系推進到「建設性合作關系」的層面。而此次出訪前,他再次談到美中關系時,稱之為「良好而復雜的關系」。
沈丁立教授解讀這個定義為:「中美關系已經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時期,雙方都不指望靠一次會晤來解決問題。至於美國政府如何看待中國的和平發展,採取什麼樣的對華策略,雙方早已取得共識。」
《紐約時報》14日發表的社論說,布希總統的亞洲之行的任務之一是設法使至關重要的對華關系回到正軌。
在布希訪華前幾天,他的父親,前美國總統老布希也來到北京,並在演講里說:「中國的崛起不可阻擋。」從布希前次訪華至今的三年裡,中美雙方已經甚少使用遣辭激烈的語言,解決貿易糾紛時更加註重協商而不是針鋒相對的制裁。「無論用遏制還是接觸來形容現在的美國政府對華政策,都顯得絕對和簡單化。」沈丁立補充說。
布希此次要與日本政府協商的主題為美軍在沖繩的駐軍以及聯合國改革等,而在韓國的主要議題仍然將是朝核問題。在日本古都京都,他和小泉一起參觀了佛教名勝金閣寺,而在中國的日程安排中,他決定要在北京的一家教堂做禮拜。
由於此次議題趨於日常化,因此布希此次訪問東亞四國與東亞的發展穩定關聯性更大,但因為議題的常態而會給人一種感覺——此次訪問不如2002年那一次意義重大。
⑨ 美國上世紀90年代怎麼對待日本的經濟
一、日美貿易摩擦戰的回顧 事物發展和變化的規律表明內部因素是推動變化的決定性力量,外因只能通過內因發揮作用。日本在這場貿易摩擦博弈中鎩羽而歸,內因是缺少大局觀,沒有從戰略角度處理當時的問題,堅持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和封閉的市場模式,「擠占」他國發展空間,嚴重違背了國際社會和諧共生的基本原則。外因是美國利用其在國際舞台上的主導地位,對日採取了強硬措施,有人說這是「陰謀」,卻沒有依據,算是一種推測,但是確實是導致日本經濟持續10年衰退與低迷的極其重要因素。美國似乎扮演了一個不負責任的角色,美國卻是在維護本國利益。
1.美國難容日本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20世紀80年代,日本長期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不僅規模大,而且增長快,一片繁榮景象。由於這種繁榮是以對美歐乃至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貿易順差為代價,這雖不能說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客觀上卻也抑制他國經濟發展,「擠壓」了他國發展空間,嚴重違背了和諧共生的國際社會准則。相比之下當時美國經濟長期受到貿易、財政和消費三大赤字困擾,經濟滯脹近10年而難以擺脫。1987年,美國經濟經歷「黑色星期一」,股市暴跌,經濟衰退,危機四伏。隨著洛克菲勒總部大樓落入日本人手中,多數媒體評論認為美利堅合眾國正面臨著與大不列顛相同的命運。日本方面也有評論家稱「21世紀將是日本的世紀」。美國政治家布熱津斯基也嘆息「冷戰結束了,輸的是蘇聯,贏得卻不是美國,而是日本」。20世紀80年代末在美掀起的日本「威脅論」得到了各界廣泛認同。
2.美國反復、強烈地要求日本開放封閉市場都無效,最後才採取外部封堵措施,痛下殺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日貿易發生摩擦,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雙方開展紡織品貿易談判開始,直至90年代前半期兩國政府之間商談結構性協議,就兩國之間經濟關系幾乎所有領域的議題進行全面磋商。美方前後提出:要求日本調控進出口增長速度,減少順差;要求日本廢除《大店法》,允許美國商業企業進入日本市場;要求日本改革固定的、具有排他性的企業合作關系等等。由於日本對美國式西方經濟理念非常熟悉,辯稱按照市場經濟理念和關貿總協定等國際規則衡量,日本市場非常開放,無可指責。然而事實是當外國產品和投資進入日本市場時會遇到各種障礙。這些障礙有些是隱藏在政策實施細則里,直至遇到實際問題,精明的企業才可能意識到「這里存在障礙」,多數外資企業難以覺察;有些障礙是日本行會、商會的一些不成文規定在起作用;更加令人難以應對的障礙是在島國意識主導下,日本國民價值觀非常講究團結。民族團結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就是排斥外來競爭,就是不喜歡購買外國產品。面對這些五花八門富有東方文化色彩的障礙美國非常惱火,既不能在關貿總協定訴訟日本,又不可能讓日本國民洗腦,感到束手無策。有時美國甚至對日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強迫日本政府讓步。如要求日本汽車出口實行自主限制;要求日本半導體出口設定目標等。1992年美國時任總統老布希甚至親自出馬,訪問日本,坐鎮指揮對日磋商。每逢這種情況,日本總能巧妙地想出對策,以一些表面讓步與美國達成協議。事後美國政府很快就會發現日本的讓步不過是一種象徵性意義,對扭轉全局不過是「杯水車薪」。總之,美國對日磋商,盡管軟硬兼施,反復施壓,可結果收效甚微。美國在一場曠日持久的貿易戰中已經無法收手,恰巧正值冷戰結束,美國有能力、也具備條件,可以對日採取強硬政策。
二、日美貿易摩擦戰日本失利的外部因素
1.廣場協議限制了日本政府調控經濟能力。針對日本貿易從20世紀70年代起持續擴大的順差和美國貿易嚴重失衡,逆差佔到GDP的6%以上。1985年美國主導西方五國簽字「廣場協議」。五國同意聯手干預外匯市場,讓高估的美元實現軟著陸,以及各國利用財政、金融政策維護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此後我們看到日元對美元連續10年升值,從1:240升至l:79,升值幅度67%。期間日本政府一直堅守廣場協議,維護美元地位,明知美元資產在貶值,「黑色星期一」時也不得不指導日本企業大量購買美元資產;1988年明知經濟有些過熱,卻不能收緊銀根,結果刺激日本經濟過度擴張。同時由於日元升值、外匯儲備增加及升值預期,使得國際資本大量流入日本,內外資金大舉進攻日本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價格開始瘋漲,產生了大量泡沫。顯然遵守廣場協議,捆住了日本政府手腳,導致經濟有所失控。
2.廣場協議堵住了日本經濟復甦出路。廣場協議賦予美國政府主導各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走勢的權力,而美元相對日元的貶值不僅一直在削弱日本出口產品競爭力,而且還可以隱含有為某種特殊目的服務,達到特殊目的的作用。前面所述,美國對日談判解決貿易摩擦問題持續多年沒有結果已經無法收手,最終以逼日元升值為手段,在外部堵住日本出口。人們仔細分析日元匯率走勢會發現,1993和1995年分別是日元急劇升值的兩個高峰期,而此時日本經濟正值戰後第12次循環上升周期(1993年10月—1997年5月),經歷從谷底爬出、逐步上升、進入繁榮的階段。1993年日本出口正在帶動經濟從谷底爬升,已經出現明顯拐點,但是爬升速度僅持續半年就因日元急劇升值,外需轉為負值,拉低了經濟增長水平而放慢了步伐,所以1993年、1994年日本經濟僅增長0.5%和0.7%,在超低空飛行,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沒有復甦感覺的復甦。1995年、1996年日本經濟增長水平分別達到2.5%和3.4%,從數字上似乎反映出復甦步伐有所加快。然而這是日本政府於1994年、1995年實施大型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滯後半年發揮出的效果而已。1994年、1995年日本政府公布分別追加投入了15.3萬億日元和14.2萬億日元財政資金,用於建設公共事業,並測算出將對經濟增長拉高3.0%和4.4%。換句話說當時日本經濟如果沒有政策支持,民間部門經濟增長實際不過是在零上下而已,顯然這兩年經濟復甦並不是民間部門經濟自發性復甦,而是政府人為拉高的結果。而導致1995年、1996年日本經濟民間部門增長停滯的原因就是日元急劇升值,外需負增長擴大,抵消了民間部門增長效果。在這連續多年出口環境惡劣影響下,日本企業不得不減少投資和壓縮開支,所以1997年5月日本經濟第12次循環出現下行拐點,進入衰退階段,1997年、1998年經濟再次出現負增長,直至1999年1月。顯然20世紀90年代日元急劇升值的兩個高峰期打擊了日本出口與日本經濟兩次復甦勢頭放慢、停滯和夭折,兩者之間高度相關,如此結局令人不得不懷疑其中的陰謀。
3.廣場協議讓日本忍受損失卻不能自主避免。美國金融機構掌握有大量國際流動資本,響應美國政府政策干預信息,美各大金融機構帶頭大量賣出美元,買入日元或其他貨幣實現美元貶值。這意味著美國機構在不斷地賣出貶值資產,買入升值資產,實現新增資產和既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為了維護美元國際地位,日本政府必須按照協議指導日本金融機構適當進行反向操作,即放棄購買升值的日元資產,去購買正在貶值的美國國債、股票、房地產等等,眼睜睜地看著新增和既有海外資產不斷貶值。
三、日美貿易摩擦戰日本失利的內部因素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起飛,發展獲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其創造了外向型經濟模式。但這種模式也是導致日本失利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對日本經濟模式進行深入分析。
(一)日本經濟模式產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復興時期國際競爭力十分弱小,由於資源極度貧乏,發展經濟所需資源幾乎百分之百依靠進口,對進口資源的大量需求客觀上要求日本必須有大量出口才能實現外匯收支平衡,可以說發展出口,實現外匯收支平衡成為日本經濟能否實現發展的最大障礙。為此,日本政府從國家角度研究和逐步摸索,總結、制定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和一系列配套措施,最終演變成為一種制度化、長效化機制,這就是戰後著名的「日本經濟發展模式」。
(二)日本經濟模式的機制特徵
1.建立有強大的組織機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復甦時期,日本政府為了擴大出口,在國家經濟政策決策的最高級別——內閣設置了「出口會議制度」。由首相親自主持會議,定期召集有關省廳大臣出席會議,商討解決擴大出口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以擴大出口為核心配置資源,從各方面給以政策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最早出台的《外匯外貿管理法》中就有對發展出口所需外匯給予優先支持的規定,金融部門對出口企業所需信貸給予優惠的政策,對出口企業海外出差、海外設置分支機構用匯給予優先照顧的政策,甚至還有對出口業績好的企業給予特別嘉獎,對出口企業給予進口緊俏商品配額的政策等。
3.以發展出口產業為核心,高度重視發展製造業。如對出口企業引進技術所需外匯給予優先安排,對出口企業所需資源進口給予優先分配,對出口企業設備折舊可以採用加速方法等等。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政府對出口產業提高技術水平的政策支持最為重要。具體有:一是對引進技術的控制只允許全國引進一次;二是國家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提高的研發給予費用支持;三是在產權制度上主張適度推廣的政策等,這對日本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競爭能力發揮了巨大作用。
4.建立強大的出口促進體制。對出口企業需要了解國際市場信息,國家財政出資,成立專門機構在世界范圍廣泛收集、整理、分析國際市場信息,為廣大的中小企業無償提供信息服務,以及對出口企業出國參展實行鼓勵政策等。
5.形成出口帶動經濟周期性復甦的機制。在日本經濟周期性循環的原理告訴我們,當庫存增加超過一定限度經濟就會陷入衰退。而日本經濟周期性復甦往往從出口開始,當出口增加時企業庫存就會減少,出口產業就會逐漸復甦。於是出口產業會增加設備投資,對日本裝備製造業提出訂貨,於是復甦層面進一步擴大至全體製造業。當全體製造業復甦之後,相應地對服務業也會提出「增加訂貨」的需求,進而復甦擴展至第三產業,最終實現經濟全面復甦。所以,出口經常是日本經濟保持增長和實現周期性復甦的第一動力,投資往往扮演第二和從屬性動力,消費者需求則成為經濟復甦的最末角色。
(三)日本經濟模式存在的缺陷
世界上任何事物發展如果走向極端,就會發生物極必反的變化。日本發展成功是仰仗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可對美貿易摩擦戰失利歸根結底就是日本對外出口擴張過度,造成國際關系嚴重失調,遭到美國、歐盟等世界上多數國家強行「調整」。日本經濟失利自身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如下方面。
1.過多地依賴國際市場。在日本舉國上下共同努力下,20世紀50年代日本出口以輕紡品為主,為經濟復興立下功勞;60年代日本出口產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出口大量增加,貿易收支由逆差轉為順差,帶動經濟實現持續高速增長;70年代藉助兩次石油危機,日本出口產品節能特點突出,深受國際市場歡迎,貿易收支順差持續擴大,日本經濟甚至比擁有資源的美國還率先走出危機,實現復甦;80年代,日本出口呈現咄咄逼人之勢,一批具有代表性產品出口達到世界第一或位居前列,如鋼鐵、造船、機械、化工、電器、汽車等等。出口不僅成為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追趕美歐的「功臣」,更是日本國家的「光榮與驕傲」。然而,事物發展存在物極必反的規律,任何一套發展戰略不管如何正確都是依據當時的環境、背景制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時空約束。日本政府不管環境如何改變,也不考慮本國早已克服了「進口剛性擴張」等問題,繼續追求出口利益,在世界上「一花獨放」,將自己置於孤立的地位,違背了世界和諧發展第一要義:和諧共生原則,以至於出口從日本經濟發展成功的最大功臣變成貿易摩擦戰失利的「罪魁禍首」。
2.日本堅持發展製造業、完整的產業鏈和過分擴張產能,形成過剩產能和扭曲的結構。從20世紀80年代起,日本產品出口開始呈現咄咄逼人之勢,日本鋼鐵、造船、機械、化工、電器、精密儀器、汽車等產品出口,在世界上幾乎沒有對手。日元急劇升值以後,日本出口產業主動調整,將「重、厚、長、大」產品進行改造、升級,大力發展「輕、薄、短、小」產品。於是日本電器、自動化辦公設備、精密儀器、機器人、半導體晶元、汽車、高端鋼鐵等產品迅速成為新一代出口主力,向世界市場發起新一輪進攻。產品競爭力之高令美歐國家企業幾乎無法抵禦,市場分額大量淪喪。強大的競爭力進一步刺激日本製造業加大投資,擴張產能,反過來過剩生產能有必須依賴出口,形成了扭曲的經濟結構,失調的部門比例。當日本出口擴張的出路被堵,日本經濟就找不到增長點,經濟停滯的問題立刻成為各方矛盾突出的焦點,以至於從90年中期,日本企業不得不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處理產能過剩、過剩就業、開工率不足等問題,被迫進行長期艱苦的結構改革。
3.日本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與發達的製造業比,日本金融、信息、創新和知識產業發展嚴重滯後。特別是金融業競爭力弱,理財產品少,直接金融更加不成比例,而且在這個領域缺少國際知名的一流企業。例如20世紀80年代美國華爾街經紀人開發出了復雜的電腦交易系統和數學工具,以便操作各種復雜、新穎的金融產品,但以野村證券為首的日本證券公司卻沒有進取,交易技術停滯不前。實踐證明當日本「弱勢兵力」對陣美國強大的金融機構時,日本的弱點暴露無遺。1990年美國摩根斯坦利已經警覺到日本股市存在的問題,指出已經達到危險的程度,應該賣出。於是國際流動資本率先離去,引起日本股市最初的暴跌,但日本著名的四大證券公司幾乎沒有反應。日本政府甚至以道義的概念指責外國投資者離場有悖信義。等到日本股市一路下跌直至1995年日本金融機構才認識到問題嚴重性,再想採取措施已事過境遷,接著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日本經濟雪上加霜,已經無力回天。
4.日本高儲蓄,重投資、重生產、輕消費的政策,導致內需不足。作為日本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配套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一直鼓勵國民節儉消費,增加儲蓄,為企業提供充足的資本,用以發展經濟。日本政府還鼓勵企業以投資帶動投資、以生產帶動生產,在金融領域鼓勵以信用創造信用的方式發展製造業。這也是日本經濟在20世紀50年代實現起飛,短時間內發展出完整的製造業產業鏈條、產業配套及產業內循環體系的重要經驗。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視消費為經濟消耗,置於次要位置,制定政策總是優先考慮企業利益。長期以往造成消費規模過小,形成內需不足,生產過強、過剩,經濟增長不得不依賴外部需求生存和發展。比較發達國家經濟結構,不難發現日本製造業比重偏高和個人消費比重過低的事實。所以,鼓勵儲蓄,節儉消費已經成為日本發展內需主導型經濟最大的障礙之一。這個問題仍然困擾著日本經濟未來的發展前途。
5.日本市場封閉的類型。日本市場屬於表面開放、潛規則封閉的類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競爭力十分弱小,外匯極度貧乏。政府在設置經濟體制時,還曾考慮到本土文化特色,與市場經濟自由的競爭保持較大的距離,反而非常強調合作和避開鋒芒等。其封閉型具體表現:一是為了實現各行各業實行適度競爭,以減少自由競爭過度發展造成經濟損失,政府有意在各個領域扶植少數大企業,占據絕對優勢,實行「寡頭壟斷」,由寡頭企業建立和維護市場適度競爭的市場秩序。二是鼓勵在日本大企業周圍聚集大批中小企業為之配套,形成產業群或日產業鏈,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在日本稱其為「系列關系」。其系列關系之牢固不僅排斥外來競爭,而且對不同派系企業同樣有強烈排斥作用。三是日本大企業在占據的銷售或服務市場的大部分份額的前提下,可以實現價格「默切」和市場地域劃分。四是政府扶植中小企業的政策,落實為讓大企業留下零散市場空間給中小企業生存,「實行人人都有飯吃」的市場規則。五是日本島國意識以團結為第一價值觀,愛國影響了消費行為,在市場上表現為偏愛國貨。在日本從企業到行業協會、經濟團體再到政府、政黨幾乎無一例外地承認這種規則。這種規則實行的結果造成外國企業和產品進入日本市場重重困難,我們常常說世界500強企業競爭力如何強大,但在日本市場鎩羽而歸不在少數。美國就是對這種市場規則束手無策,最後只有壓日元升值,從外部「封堵」日本出口,痛下殺手。
四、日美貿易摩擦戰
(一)內外不一
日本政府在廣場協議簽字,擺出對美協調政策的姿態,卻沒有從根本上處理好對外經濟失衡問題,向內需主導型模式轉變。中曾根內閣時代,曾以大規模擴大公共事業投資刺激經濟復甦,誤認為擴大公共投資就是擴大內需,等同於內需主導型經濟。可結果在經濟陷入衰退時日本還是依賴外需帶動復甦。當出口帶動經濟復甦失敗後,政府屢屢動用財政手段,持續擴大公共投資。但是日本國土狹小,該修的公共設施都已齊備,在不需要的地方建設公共設施,投資乘數效果已經江河日下,經濟不僅沒有復甦,還無謂地增加財政負擔,造成日本財政危機。
(二)國際利益高於經濟規則
在處理國際關繫上,日本沒有認識到冷戰結束,東西方格局打破後,原來的東西方陣營、敵友關系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美國正在尋找新的潛在敵手。而日本出口過度擴張早已超出了自由貿易范圍,威脅到美國在國際社會的主導地位。從國際政治學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社會體系包括國際秩序、國際結構和國際價值觀三大部分。世界上各國綜合實力對比決定了各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份額」,建立在空間份額基礎上形成各國實力對比的結構關系和一種平衡、穩定的格局稱之為國際結構。在共同價值觀主導下制定的游戲規則稱之為國際秩序。日本出口過度擴張一是擠壓他國生存和發展空間,特別是擠壓了美、歐等發達國家的發展空間;二是在經濟全球化、自由化環境里形成一國獨贏、一花獨放的局面,違反了國際社會和諧共生的准則;三是在經濟上沖擊美國,動搖美國主導地位等於沖擊了現行的國際體系;四是日本為國際社會做出的貢獻不足以彌補大家遭受到的「損失」,因而日本的發展對國際結構和國際秩序提出的「調整」沒有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和認可」。基於以上,當時的日本已經由冷戰時期美國的盟友變為美國的威脅,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世界上的強大地位,有理由對具備挑戰者資格的國家採取措施,包括採取強硬的打壓措施。
(三)對流動性管理失當
日本政府忽略了流動性過剩,造成經濟泡沫化可能引起的嚴重後果,任由國內國際流動資本大量流入股市和房地產。日本央行官員曾對筆者透露當時日本甚至沒有對大量國際資本的流入進行監控。進而當經濟泡沫破滅時,日本政府又沒能及時指導銀行等金融機構,指出問題的嚴重性,提出妥善處理不良資產的對策,一再錯過時機,以至於問題越來越嚴重,發展到局面不可收拾的地步。
(四)結構扭曲、「單兵冒進」
日本政府過度重視發展出口和出口產業,認為出口大量增加是經濟競爭力高的表現,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增加是國民財富的增加,對日本經濟有利無害。這種分析問題的觀點顯然是站在國內立場,失之偏頗。日本製造業出口產品競爭力強,成為日本的驕傲,卻刺激日本製造業過度發展,資源過於向製造業傾斜,結構發生扭曲。當出口出路被堵,製造業生產能力就會立刻發生過剩,經濟增長就會陷入停頓,出口產業反成為日本經濟衰退的始作俑者。
(五)政局動盪,政策過於搖擺,迷失了方向
20世紀90年代,面對泡沫經濟破滅這樣史無前例的艱難問題,客觀上要求日本政府應該制定出一套成熟的政策,並且始終貫徹如一。但是在此期間日本政府前後更迭9次總理,改組內閣十幾次,頻繁的政策搖擺早已經令日本政治家和經濟智囊迷失了方向。最具典型事例就是針對日本大型都市銀行普遍擁有大量不良債權,瀕臨倒閉,政府是按市場經濟規則聽任其倒閉,還是採取實行保護政策。對此執政黨、政府官員、經濟學家、經濟界著名人士廣泛參與了討論,各執一詞,莫衷一是,這對日本政府的決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