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22-03-12 SpringBoot 使用redis做緩存,設置失效時間以及序列化
SpringBoot的cache緩存,是針對返回值的一種操作
springboot使用redis做緩存時,默認只需要導入redis依賴,即可實現使用redis做緩存
不需要導入cache依賴
在啟動類上加上 @EnableCaching 即可開啟緩存功能
關於各個註解的使用,這里不再細說,網上詳細的教程很多,這里主要講一下如何指定過期時間
默認是永不過期,如果需要指定過期時間,則需要增加配置類
Ⅱ redis緩存原理
1、Redis是一種內存高速cache,如果使用redis緩存,那經常被訪問的內容會被緩存在內存中,需要使用的時候直接從內存調取,不知道比硬碟調取快了多少倍,並且支持復雜的數據結構,應用於許多高並發的場景中。
2、Redis支持主從同步。數據可以從主伺服器向任意數量的從伺服器上同步,從伺服器可以是關聯其他從伺服器的主伺服器。這使得Redis可執行單層樹復制。存檔可以有意無意的對數據進行寫操作。由於完全實現了發布/訂閱機制,使得從資料庫在任何地方同步樹時,可訂閱一個頻道並接收主伺服器完整的消息發布記錄。同步對讀取操作的可擴展性和數據冗餘很有幫助。zset是set的一個升級版本,他在set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順序屬性,這一屬性在添加修改元素的時候可以指定,每次指定後,zset會自動重新按新的值調整順序。可以理解了有兩列的mysql表,一列存value,一列存順序。操作中key理解為zset的名字。
更多關於redis緩存原理,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6eab61616100681.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Ⅲ Redis緩存過期機制
一、針對與設置了過期時間的key值
1.(主動)定期刪除:定時隨機的檢查過期的key,如果過期則清理刪除
redis.conf(每秒檢查的次數1-500)配置: hz 10
2.(被動)惰性刪除:當客戶端請求到一個已經過期的key時,redis會檢查是否過期並刪除
所以,雖然key過期了,但是沒被清理的話,還是會占內存的。
二、內存淘汰管理機制Memory Management
當內存占滿之後,redis提供緩存淘汰機制。
redis.conf: maxmemory <bytes>
* noeviction:舊緩存永不過期,新緩存設置不了,返回錯誤
* allkeys-lru:清除最少用的舊緩存,然後保存新的緩存(推薦使用)
* allkeys-random:在所有的緩存中隨機刪除(不推薦)
* volatile-lru:在那些設置了expire過期時間的緩存中,清除最少用的舊緩存,然後保存新的緩存
* volatile-random:在那些設置了expire過期時間的緩存中,隨機刪除緩存
* volatile-ttl:在那些設置了expire過期時間的緩存中,刪除即將過期的
Ⅳ Redis的落地(本地存儲)是怎麼做的
把官方文檔好好看看吧,沒多少的。
1. save 60 1000 指的是,如果60s內有超過1000個寫請求,則redis會調用一次fsync保證數據寫回磁碟。
For example, this configuration will make Redis automatically mp the dataset to disk every 60 seconds if at least 1000 keys changed:
save 60 1000
2. 取決於你使用AOF還是RDB模式。AOF模式(實際上就是所有請求的log)會自動重建(但是很慢,因為要從頭開始),而RDB模式則可能會出現文件損壞(所以官方推薦定時備份)。
Ⅳ redis緩存怎麼弄
redis是類似Key_Value形式的快速緩存服務。類型較豐富,可以保存對象、列表等,支持的操作也很豐富,屬於內存資料庫,且可以把內存中的數據及時或定時的寫入到磁碟。可設置過期自動刪除,速度快,易於使用。
Ⅵ Redis緩存雪崩就這么簡單
在實際項目開發中,我們都知道Redis不可能把所有的數據都緩存起來( 內存昂貴且有限 ),所以Redis需要對數據設置過期時間,並採用的是惰性刪除+定期刪除兩種策略對過期鍵刪除。
如果緩存數據 設置的過期時間是相同 的,並且Redis恰好將這部分數據全部刪光了。這就會導致在這段時間內,這些緩存 同時失效 ,全部請求到資料庫中。
這就是緩存雪崩 :
緩存雪崩如果發生了,很可能就把我們的資料庫 搞垮 ,導致整個服務癱瘓,造成的後果很嚴重。
對緩存數據設置相同的過期時間,導致某段時間內緩存失效。」
對於「Redis掛掉了」,我們可以有以下的思路:
Ⅶ sql server 怎麼使用redis做緩存
應用Redis實現數據的讀寫,同時利用隊列處理器定時將數據寫入mysql。
同時要注意避免沖突,在redis啟動時去mysql讀取所有表鍵值存入redis中,往redis寫數據時,對redis主鍵自增並進行讀取,若mysql更新失敗,則需要及時清除緩存及同步redis主鍵。
這樣處理,主要是實時讀寫redis,而mysql數據則通過隊列非同步處理,緩解mysql壓力,不過這種方法應用場景主要基於高並發,而且redis的高可用集群架構相對更復雜,一般不是很推薦。
Ⅷ c#連接Redis緩存資料庫與Redis的安裝與配置
Redis是一個不錯的緩存資料庫,讀取數據速度效率都很不錯。今天大家共同研究下redis的用法。結合網上的資料和自己的摸索,先來看下安裝與配置把。
咱們主要看在WINDOWS上怎樣使用REDIS資料庫。
下載地址:https://github.com/dmajkic/redis/downloads
1.
選擇一個版本進行下載,壓縮包中包括32位和64位的安裝工具。我們這里使用32位的。
下載解壓後的文件如下圖:
3.打開伺服器端
通過CMD命令行打開伺服器端,首先通過命令行轉到d:redis文件夾,
然後輸入如下命令
redis-server.exe
redis.conf
然後輸入
set
pwd
123456
get
pwd
獲取返回值成功,說明伺服器端配置成功,
以上是redis的安裝與配置,歡迎大家交流
註:更多精彩教程請關注三聯網頁設計教程
欄目,
Ⅸ 怎麼實現redis的資料庫的緩存
大致為兩種措施:
一、腳本同步:
1、自己寫腳本將資料庫數據寫入到redis/memcached。
2、這就涉及到實時數據變更的問題(mysql row binlog的實時分析),binlog增量訂閱Alibaba 的canal ,以及緩存層數據 丟失/失效 後的數據同步恢復問題。
二、業務層實現:
1、先讀取nosql緩存層,沒有數據再讀取mysql層,並寫入數據到nosql。
2、nosql層做好多節點分布式(一致性hash),以及節點失效後替代方案(多層hash尋找相鄰替代節點),和數據震盪恢復了。
Ⅹ 緩存-redis 三種模式搭建和運行原理
標簽: redis 緩存 主從 哨兵 集群
本文簡單的介紹redis三種模式在linux的安裝部署和數據存儲的總結,希望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升。
對於Centos7在安裝redis之前需要進行一些常用工具的安裝:
關閉防火牆
正式安裝redis
在redis進行maketest時候會出現一系列的異常,有如下解決方案:
用redis-server啟動一下redis,做一些實驗沒什麼意義。
要把redis作為一個系統的daemon進程去運行的,每次系統啟動,redis進程一起啟動,操作不走如下:
RDB和AOF是redis的一種數據持久化的機制。 持久化 是為了避免系統在發生災難性的系統故障時導致的系統數據丟失。我們一般會將數據存放在本地磁碟,還會定期的將數據上傳到雲伺服器。
RDB 是redis的snapshotting,通過redis.conf中的save配置進行設置,如 save 60 1000:
AOF 是以appendonly方式進行數據的儲存的,開啟AOF模式後,所有存進redis內存的數據都會進入os cache中,然後默認1秒執行一次fsync寫入追加到appendonly.aof文件中。一般我們配置redis.conf中的一下指令:
AOF和RDB模式我們一般在生產環境都會打開,一般而言,redis服務掛掉後進行重啟會優先家在aof中的文件。
當啟動一個slave node的時候,它會發送一個PSYNC命令給master node,如果這是slave node重新連接master node,那麼master node僅僅會復制給slave部分缺少的數據;否則如果是slave node第一次連接master node,那麼會觸發一次full resynchronization;
開始full resynchronization的時候,master會啟動一個後台線程,開始生成一份RDB快照文件,同時還會將從客戶端收到的所有寫命令緩存在內存中。RDB文件生成完畢之後,master會將這個RDB發送給slave,slave會先寫入本地磁碟,然後再從本地磁碟載入到內存中。然後master會將內存中緩存的寫命令發送給slave,slave也會同步這些數據。
slave node如果跟master node有網路故障,斷開了連接,會自動重連。master如果發現有多個slave node都來重新連接,僅僅會啟動一個rdb save操作,用一份數據服務所有slave node。
從redis 2.8開始,就支持主從復制的斷點續傳,如果主從復制過程中,網路連接斷掉了,那麼可以接著上次復制的地方,繼續復制下去,而不是從頭開始復制一份。
master node會在內存中常見一個backlog,master和slave都會保存一個replica offset還有一個master id,offset就是保存在backlog中的。如果master和slave網路連接斷掉了,slave會讓master從上次的replica offset開始繼續復制,但是如果沒有找到對應的offset,那麼就會執行一次resynchronization。
master在內存中直接創建rdb,然後發送給slave,不會在自己本地落地磁碟了,可以有如下配置:
slave不會過期key,只會等待master過期key。如果master過期了一個key,或者通過LRU淘汰了一個key,那麼會模擬一條del命令發送給slave。
在redis.conf配置文件中,上面的參數代表至少需要3個slaves節點與master節點進行連接,並且master和每個slave的數據同步延遲不能超過10秒。一旦上面的設定沒有匹配上,則master不在提供相應的服務。
sdown達成的條件很簡單,如果一個哨兵ping一個master,超過了 is-master-down-after-milliseconds 指定的毫秒數之後,就主觀認為master宕機
sdown到odown轉換的條件很簡單,如果一個哨兵在指定時間內,收到了 quorum 指定數量的其他哨兵也認為那個master是sdown了,那麼就認為是odown了,客觀認為master宕機
如果一個slave跟master斷開連接已經超過了down-after-milliseconds的10倍,外加master宕機的時長,那麼slave就被認為不適合選舉為master
(down-after-milliseconds * 10) + milliseconds_since_master_is_in_SDOWN_state
每次一個哨兵要做主備切換,首先需要quorum數量的哨兵認為odown,然後選舉出一個slave來做切換,這個slave還得得到majority哨兵的授權,才能正式執行切換;
(2)SENTINEL RESET *,在所有sentinal上執行,清理所有的master狀態
(3)SENTINEL MASTER mastername,在所有sentinal上執行,查看所有sentinal對數量是否達成了一致
4.3.2 slave的永久下線
讓master摘除某個已經下線的slave:SENTINEL RESET mastername,在所有的哨兵上面執行.
redis的集群模式為了解決系統的橫向擴展以及海量數據的存儲問題,如果你的數據量很大,那麼就可以用redis cluster。
redis cluster可以支撐N個redis master,一個master上面可以掛載多個slave,一般情況我門掛載一個到兩個slave,master在掛掉以後會主動切換到slave上面,或者當一個master上面的slave都掛掉後,集群會從其他master上面找到冗餘的slave掛載到這個master上面,達到了系統的高可用性。
2.1 redis cluster的重要配置
2.2 在三台機器上啟動6個redis實例
將上面的配置文件,在/etc/redis下放6個,分別為: 7001.conf,7002.conf,7003.conf,7004.conf,7005.conf,7006.conf
每個啟動腳本內,都修改對應的埠號
2.3 創建集群
解決辦法是 先安裝rvm,再把ruby版本提升至2.3.3
使用redis-trib.rb命令創建集群
--replicas: 表示每個master有幾個slave
redis-trib.rb check 192.168.31.187:7001 查看狀體
3.1 加入新master
以上相同配置完成後,設置啟動腳本進行啟動;然後用如下命令進行node節點添加:
3.2 reshard一些數據過去
3.3 添加node作為slave
3.4 刪除n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