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CPU的線程,核心,緩存,工藝納米,都有些什麼作用啊達人告知一下.買cpu最重要看那裡知道它的性能強弱之分
線程:CPU由控制單元、運算單元、存儲單元和時鍾等組成,但是在某一時刻,只能處理某一條指令。這樣其他的單元就被閑置了。超線程的作用就是在處理某一指令時,使用閑置的部分進行其他操作。 核心:不同核心之間,看得到的差別主要是 核心電壓,流水線長度,緩存大小,其他結構上的影響比較小 緩存:cpu緩存現在都分兩個級別,一及緩存稱L1 cache,二級緩存稱為L2 cache.當然對於不同cpu,兩及緩存的作用是不同的.但總體來說,緩存是儲存cpu急需處理的數據的地方,當cpu要處理東西的時候,緩存中就開始儲存這些數據,由於緩存速度非常之高,所以,cpu讀取這些數據的速度就相當快. 工藝納米:CPU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的縮寫,它可以被簡稱做微處理器,是計算機的核心,CPU主要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組和內部匯流排等構成,是PC的核心,再配上儲存器、輸入/輸出介面和系統匯流排組成為完整的PC,製造工藝的納米技術是指IC內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製造工藝的趨勢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發展。密度愈高的IC電路設計,意味著在同樣大小面積的IC中,可以擁有密度更高、功能更復雜的電路設計。現在主要的180nm、130nm、90nm、65nm、45nm。最近官方已經表示有32nm的製造工藝了。 如果看性能要從構架>核心數>線程數>主頻>緩存>工藝 總體很深奧,多看評測吧,主要學問在構架上,不同構架下後面所有數據均無可比性,比如i7秒殺全系AMD,i7隻有四核心,AMD八核心,比i7主頻高的性能均趕不上i7,這就是因為構架差距
『貳』 cpu的頻率,核心數,線程,緩存分別做什麼發揮作
cpu頻率決定了cpu相同架構下單核心的處理速度,緩存決定了在高壓下(高端cpu佔用率在85%以上時)的cpu速度,cpu緩存速度比內存快的多了。
核心數一般指物理核心數,4核cpu一般就是4顆同時工作的物理核心,intel出過膠水四核(就是一般只有兩個核心在工作)。
線程不等於核心,intel中高端cpu一顆物理核心通過超線程技術可以模擬出兩個線程,amd只能一顆核心對應一個線程,線程主要是軟體使用,多線程的好處是可以在同一時間干更多的事(需軟體支持)或者開更多的程序而感覺不卡。
『叄』 cpu的頻率,核心數,線程,緩存分別做什麼發揮作用。
頻率就是一個核心的工作的快慢,每秒每刻能夠完成的計算量,通常來說是越快越好的,當然了只有頻率快也是沒有用的此外頻率越高電壓也必須越高,當然CPU也就越費電。
核心數就是物理上的核心的數量(物理的意思就是實際存在的),因為IC廠商發現與其不斷地提升頻率,反而不如去擴大整個晶元的面積,也就是擴大晶體管數量,同時讓晶體管都工作得慢一些,但是這樣子卻能夠獲得更好的收益,從NV的費米到開普勒就是這個例子,降低頻率提升過規模。每個核心是相對獨立的,並行地來處理任務(當然軟體要支持)
線程則是在邏輯層面上的,通過各種方法來最終決定輸出的時候一個核心的工作能力如何分配,通常在一些I7和個別I3上可以看到超線程,就是把一個核心在輸出的時候劃分為兩個,可以最大化利用率,把一些不那麼復雜的但是同樣需要佔用的CPU資源的程序給用一個核心就解決掉,這就是超線程的作用。
緩存就是一個內置的速度極快的內存條,按照INTEL來說一般分為L1 L2 L3甚至是L4(ibm伺服器)
速度從大到小,L1一般幾十KB,L2則幾MB左右,L3一般就可以有5MB-30MB不等。但是不要以為小,內存的速度是很有限的,如果把一個很簡單的東西存過去再取回來明顯就很浪費,所以內置的告訴緩存就可以在其中起到快速轉存的作用,同時一些必須立即處理的數據也會被放進去來提高速度。
『肆』 CPU的各種知識
九個CPU小常識 cpu基本知識(一)
1.CPU的位和字長
位:在數字電路和電腦技術中採用二進制,代碼只有「0」和「1」,其中無論是 「0」或是「1」在CPU中都是 一「位」。
字長:電腦技術中對CPU在單位時間內(同一時間)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的位數叫字長。所以能處理字長為8位數據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單位時間內處理字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位元組和字長的區別:由於常用的英文字元用8位二進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將8位稱為一個位元組。字長的長度是不固定的,對於不同的CPU、字長的長度也不一樣。8位的CPU一次只能處理一個位元組,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處理4個位元組,同理字長為64位的CPU一次可以處理8個位元組。
2.CPU擴展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來計算和控制系統,每款CPU在設計時就規定了一系列與其硬體電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統。指令的強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標,指令集是提高微處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從現階段的主流體系結構講,指令集可分為復雜指令集和精簡指令集兩部分,而從具體運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 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SEE3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擴展指令集,分別增強了CPU的多媒體、圖形圖象和Internet等的處理能力。我們通常會把CPU的擴展指令集稱為"CPU的指令集"。SSE3指令集也是目前規模最小的指令集,此前MMX包含有57條命令,SSE包含有50條命令,SSE2包含有144條命令,SSE3包含有13條命令。目前SSE3也是最先進的指令集,英特爾Prescott處理器已經支持SSE3指令集,AMD會在未來雙核心處理器當中加入對SSE3指令集的支持,全美達的處理器也將支持這一指令集。
3.主頻
主頻也叫時鍾頻率,單位是M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系數。很多人認為主頻就決定著CPU的運行速度,這不僅是個片面的,而且對於伺服器來講,這個認識也出現了偏差。至今,沒有一條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兩者之間的數值關系,即使是兩大處理器廠家Intel和AMD,在這點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我們從Intel的產品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強自身主頻的發展。像其他的處理器廠家,有人曾經拿過一快1G的全美達來做比較,它的運行效率相當於2G的Intel處理器。
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系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 GHz Itanium晶元能夠表現得差不多跟2.66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
當然,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只能說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4.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也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說白了,在台式機中,我們所說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但對於伺服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面說到CPU決定著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伺服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非同步運行,(台式機很多主板都支持非同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服務
器系統的不穩定。
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下面的前端匯流排介紹我們談談兩者的區別。
5.倍頻系數
倍頻系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但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並不大。這是因為CPU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頻而得到高主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中得到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樣版的Intel的CPU都是鎖了倍頻的,而AMD之前都沒有鎖。
6.緩存
緩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緩存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CPU內緩存的運行頻率極高,一般是和處理器同頻運作,工作效率遠遠大於系統內存和硬碟。實際工作時,CPU往往需要重復讀取同樣的數據塊,而緩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讀取數據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內存或者硬碟上尋找,以此提高系統性能。但是由於CPU晶元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緩存都很小。
7.製造工藝
製造工藝的微米是指IC內電路與電路之間的距離。製造工藝的趨勢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發展。密度愈高的IC電路設計,意味著在同樣大小面積的IC中,可以擁有密度更高、功能更復雜的電路設計。現在主要的180nm、130nm、90nm。最近官方已經表示有65nm的製造工藝了。
8.CPU內核和I/O工作電壓
從586CPU開始,CPU的工作電壓分為內核電壓和I/O電壓兩種,通常CPU的核心電壓小於等於I/O電壓。其中內核電壓的大小是根據CPU的生產工藝而定,一般製作工藝越小,內核工作電壓越低;I/O電壓一般都在1.6~5V。低電壓能解決耗電過大和發熱過高的問題。
9.前端匯流排(FSB)頻率
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即匯流排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有一條公式可以計算,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帶寬)/8,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比方,現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強Nocona,前端匯流排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數據傳輸最大帶寬是6.4GB/秒。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千萬次;而100MHz前端匯流排指的是每秒鍾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100MHz×64bit÷8Byte/bit=800MB/s。其實現在「HyperTransport」構架的出現,讓這種實際意義上的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發生了變化。之前我們知道IA-32架構必須有三大重要的構件:內存控制器Hub (MCH) ,I/O控制器Hub和PCI Hub,像Intel很典型的晶元組 Intel 7501、Intel7505晶元組,為雙至強處理器量身定做的,它們所包含的MCH為CPU提供了頻率為533MHz的前端匯流排,配合DDR內存,前端匯流排帶寬可達到4.3GB/秒。但隨著處理器性能不斷提高同時給系統架構帶來了很多問題。而「HyperTransport」構架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匯流排帶寬,比方AMD Opteron處理器,靈活的HyperTransport I/O匯流排體系結構讓它整合了內存控制器,使處理器不通過系統匯流排傳給晶元組而直接和內存交換數據。這樣的話,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在AMD Opteron處理器就不知道從何談起了。
認識電腦硬體知識:1、電腦CPU(一) 電腦硬體認識之什麼是電腦的CPU 中央處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CPU、內部存儲器和敲入/輸出設備是電子計算機三大核心部件。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還有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CPU由運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及做的更好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及狀態的匯流排構成。差不多所有的CPU的運作原理可分為四個階段:提取(Fetch)、解碼(Decode)、執行(Execute)和(Writeback)。 CPU根據存儲器或高速緩沖存儲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並對指令解碼,並執行指令。所謂的計算機的可編程性主要是指對CPU的編程。
一、CPU的工作原理
CPU根據存儲器或高速緩沖存儲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並對指令解碼。它把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我們接著看發出各種控制命令,執行微操作系列,根據而完成一條指令的執行。
指令是計算機規定執行操作的類型和操作數的基本命令。指令是由一個位元組或者多個位元組組成,其中包括操作碼欄位、一個或多個有關操作數地址的欄位還有多數表徵機器狀態的狀態字和特徵碼。有的指令中也直接包含操作數本身。
1.提取
第一階段,提取,根據存儲器或高速緩沖存儲器中檢索指令(為數值或一系列數值)。由程序計數器(Program Counter)指定存儲器的位置,程序計數器保存供識別目前程序位置的數值。換言之,程序計數器記錄了CPU在目前程序里的蹤跡。
提取指令之後,程序計數器根據指令長度增加存儲器單元。指令的提取必須常常根據比較較慢的存儲器尋找,所以導致CPU等候指令的送入。這種疑問主要被論及在現代處理器的快取和管線化架構。
2.解碼
CPU根據存儲器提取到的指令來決定其執行行為。在解碼階段,指令被拆解為有意義的片斷。根據CPU的指令集架構(ISA)定義用數值解譯為指令。
一部分的指令數值為運算碼(Opcode),其指示要進行哪些運算。別的的數值一般供給指令需要的信息,諸如一個加法(Addition)運算的運算目標。我們接著看的運算目標也許提供一個常數值(即立即值),或是一個空間的定址值:暫存器或存儲器位址,以定址模式決定。
在舊的設計中,CPU里的指令解碼部分是不能夠改變的硬體設備。但是在眾多抽象且復雜的CPU和指令集架構中,一個微程序時經常使用來幫助轉換指令為各種形態的訊號。這些微程序在已成品的CPU中往往能夠重寫,方便變更解碼指令。
3.執行
在提取和解碼階段之後,接著進入執行階段。該階段中,連接到各種能夠進行所需運算的CPU部件。
4.寫回
最後階段,寫回,以必須格式用執行階段的結果簡單的寫回。運算結果經常被寫進CPU內部的暫存器,以供隨後指令快速存取。在別的案例中,運算結果可能寫進速度較慢,但空間較大且較便宜的主記憶體中。某些類型的指令會操作程序計數器,而不直接產生結果。這些那麼稱作「跳轉」(Jumps),並在程式中帶著循環行為、條件性執行(透過條件跳轉)和函式。
很多指令也會改變標志暫存器的狀態位元。這些標志可用來影響程式行為,因為它們時常顯出各種運算結果。
二、CPU主頻
主頻也叫時鍾頻率,單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處理數據的速度。
CPU的主頻=外頻×倍頻系數。 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必須的關系,但並不可能一個簡單的線性關系. 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系的,主頻表示在C
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盪的速度。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也能夠觀察我們接著看的例子:1 GHz Itanium晶元能夠表現得差不多跟2.66 GHz至強(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匯流排等等各方面的能力指標。
三、CPU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板的運行速度。通俗地說,在台式計算機中,所說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那麼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非常非常好理解的。但對於伺服器CPU來講,超頻是非常不允許的。前面說到CPU決定著主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可能把伺服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非同步運行,(台式計算機好多主板都支持非同步運行)我們接著看會造成整個伺服器系統的不穩定。
目前的絕大面積計算機系統中外頻與主板前端匯流排不可能同步速度的,而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又很簡單被混為一談。
四、如何識別原裝的CPU
對盒裝產品而言,網民能夠參照如下做法鑒別:
1 . 根據CPU外包裝的開的小窗往裡看,原裝產品CPU表面會有編號,根據小窗往裡看是能夠觀察編號的,原裝CPU的編號清晰,而且與外包裝盒上貼的編號一致,好多翻包CPU會把CPU上的編號磨掉,這一點注意鑒別。
2. 跟隨科技發展,造假技術越來越高,可能不能夠夠肯定所買CPU是不可能原裝,能夠按照包裝上的說明用Intel或AMD廠商提供的方式查詢所買CPU的真偽。
3. 除了編號之外,偽劣CPU的能力與原裝CPU的能力有必須的差距,這一點也能夠用來鑒別真假(這是最直接的做法,但最保險的做法或者上述的第二條)。
cpu型號怎麼看,怎麼看電腦cpu型號?(一)
據調查,筆者發現有很多剛裝了電腦的新手朋友常會問這樣一個問題:cpu型號怎麼看?怎麼看電腦cpu型號?今天筆者將為電腦初學者上一課來解決這個問題。
CPU生產廠商會根據CPU產品的市場定位來給屬於同一系列的CPU產品確定一個系列型號,從而便於分類和管理,一般而言系列型號可以說是用於區分CPU性能的重要標識。
怎麼看電腦cpu型號?目前cup主要分AMD和inter兩個品牌:
看型號的數字,比如E3200、E5700、E6700,同一個字母的系列裡面,數字越高就越好的,如果你想知道詳細的參數的話,例如:一級緩存、二級緩存、三級緩存、CPU頻率、外頻、倍頻、製造工藝、指集令等等這些信息。
現在配的機器基本上主頻都會在1.73到2.0,2.2的就會貴很多了同一型號的就看主頻就好了。CPU主要看它的主頻來確定他的性能,大小要看CPU的製造工藝,現在最小的32納米,之前的45納米。
大部分字母來說的話i,p,t前面的比較好,字母越靠前就比較新。
現在一般看到的E開頭的是台式機的,T和P開頭的是筆記本的,其中P開頭的是節能系列。
Intel的CPU目前主流的有Pentium和Core兩大系列,其中Pentium和Core在筆記本CPU中有T、P和SU系列的CPU,例如 Pentiun T4200、Core 2 T6500、Core 2 P7350、Core 2 SU9600等等。由例子可見你所說的T和P系列都屬於筆記本CPU的產品。T系列是普通版,功耗有35W左右;P系列是低功耗版,功耗降至25W,SU 系列是超低電壓版,因為低電壓,所以主頻一般不超過2GHz。還有台式機CPU方面,Pentium和Core才有E系列的產品,例如Pentium E5200、Core 2 E7400等等。當然更高端的還有四核的Q系列,Core 2 Q8200等等。E是低端和中端產品,Q屬於高端產品。
早期的CPU系列型號並沒有明顯的高低端之分,例如Intel的面向主流桌面市場的Pentium和Pentium MMX以及面向高端伺服器生產的Pentium Pro;AMD的面向主流桌面市場的K5、K6、K6-2和K6-III以及面向移動市場的K6-2+和K6-III+等等。
CPU技術和IT市場在不斷的發展,Intel和AMD兩大CPU生產廠商出於細分市場的目的,都不約而同的將自己旗下的CPU產品細分為高低端,從而以性能高低來細分市場。而高低端CPU系列型號之間的區別無非就是二級緩存容量(一般都只具有高端產品的四分之一)、外頻、前端匯流排頻率、支持的指令集以及支持的特殊技術等幾個重要方面,基本上可以認為低端CPU產品就是高端CPU產品的縮水版。例如Intel方面的Celeron系列除了最初的產品沒有二級緩存之外,就始終只具有128KB的二級緩存和66MHz以及100MHz的外頻,比同時代的Pentium II/III/4系列都要差得多,而AMD方面的Duron也始終只具有64KB的二級緩存,外頻也始終要比同時代的Athlon和Athlon XP要低一個數量級。
CPU系列劃分為高低端之後,兩大CPU廠商分別都推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產品。在桌面平台方面,有Intel面向主流桌面市場的Pentium II、Pentium III和Pentium 4以及面向低端桌面市場的Celeron系列(包括俗稱的I/II/III/IV代);而AMD方面則有面向主流桌面市場Athlon、Athlon XP以及面向低端桌面市場的Duron和Sempron等等。在移動平台方面
,Intel則有面向高端移動市場的Mobile Pentium II、Mobile Pentium III、Mobile Pentium 4-M、Mobile Pentium 4和Pentium M以及面向低端移動市場的Mobile Celeron和Celeron M;AMD方面也有面向高端移動市場的Mobile Athlon 4、Mobile Athlon XP-M和Mobile Athlon 64以及面向低端移動市場的Mobile Duron和Mobile Sempron等等。
CPU的系列型號更是被進一步細分為高中低三種類型。就以台式機CPU 而言,Intel方面,高端的是雙核心的Pentium EE以及單核心的Pentium 4 EE,中端的是雙核心的Pentium D和單核心的Pentium 4,低端的則是Celeron D以及已經被淘汰掉的Celeron(即俗稱的Celeron IV);而AMD方面,高端的是Athlon 64 FX(包括單核心和雙核心),中端的則是雙核心的Athlon 64 X2和單核心的Athlon 64,低端就是Sempron。以筆記本CPU而言,Intel方面高端的是Core Duo,中端的是Core Solo和即將被淘汰的Pentium M,低端的則是Celeron M;而AMD方面,高端的則是Turion 64,中端的是Mobile Athlon 64,低端的則是Mobile Sempron。
我們在購買CPU產品時需要注意的是,以系列型號來區分CPU性能的高低也只對同時期的產品才有效,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今天的高端就是明天的中端、後天的低端,例如昔日的高端產品Pentium 4和Pentium M現在已經降為了中端產品,AMD的Turion 64在Turion 64 X2發布之後也將降為中端產品。
另外某些系列型號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例如Intel的.Pentium 4系列從2000年11月發布至今已經過了6個年頭,而當時屬於高端的早期的Pentium 4其性能還遠遠不及現在屬於低端的Celeron D。而且低端CPU產品中也出現過不少以超頻性能著稱或者能修改的精品,例如Intel方面早期的Celeron 300A,中期的圖拉丁核心的Celeron III系列,以及現在的Celeron D系列等等;AMD方面也有早期的Duron由於可以依靠連接金橋而修改為Athlon和Athlon XP而風靡一時,中期的Barton核心Athlon XP 2500+和現在的64位Sempron 2500+都以超頻性能著稱。這些低端產品其修改後和超頻後的性能也並不比同時期主流的高端型號差,性價比非常高。
電腦cpu有哪些品牌
問題提出:cpu有哪些品牌,筆記本的處理器和台式機的處理器一樣嗎,手機的CPU和電腦的CPU不一樣嗎,為什麼說手機和電腦的軟體不通用是處理器的原因。
答:現在台式電腦和筆記本用的處理器分兩家,即兩個品牌:Intel和AMD。
筆記本和台式電腦的處理器是一樣的,處於技術和法律原因,原電腦CPU製造商多未加入到手機等CPU製造商隊伍中,不過以後可能將會有。
CPU直接導致了程序的數據處理方式,因此不同架構的處理器只能運行不同的系統的,系統不一樣自然運行的程序也就不一樣了。所以導致手機和電腦的軟體不通用是處理器的原因。
CPU的介面類型介紹(一)
CPU的介面有好幾種,我們在購買時要認清楚,選擇自己需要的那款。下面是具體的介紹:
CPU介面:Socket 479
Socket 479的用途比較專業,是2003年3月發布的Intel移動平台處理器的專用介面,具有479根CPU針腳,採用此介面的有Celeron M系列(不包括Yonah核心)和Pentium M系列,而此兩大系列CPU已經面臨被淘汰的命運。Yonah核心的Core Duo、Core Solo和Celeron M已經改用了不兼容於舊版Socket 478的新版Socket 478介面。
CPU介面:Socket 478
最初的Socket 478介面是早期Pentium 4系列處理器所採用的介面類型,針腳數為478針。Socket 478的Pentium 4處理器面積很小,其針腳排列極為緊密。英特爾公司的Pentium 4系列和P4 賽揚系列都採用此介面,目前這種CPU已經逐步退出市場。
但是,Intel於2006年初推出了一種全新的Socket 478介面,這種介面是目前Intel公司採用Core架構的處理器Core Duo和Core Solo的專用介面,與早期桌面版Pentium 4系列的Socket 478介面相比,雖然針腳數同為478根,但是其針腳定義以及電壓等重要參數完全不相同,所以二者之間並不能互相兼容。隨著Intel公司的處理器全面向Core架構轉移,今後採用新Socket 478介面的處理器將會越來越多,例如即將推出的Core架構的Celeron M也會採用此介面。
CPU介面:Socket AM2
Socket AM2是2006年5月底發布的支持DDR2內存的AMD64位桌面CPU的介面標准,具有940根CPU針腳,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雖然同樣都具有940根CPU針腳,但Socket AM2與原有的Socket 940在針腳定義以及針腳排列方面都不相同,並不能互相兼容。目前採用Socket AM2介面的有低端的Sempron、中端的Athlon 64、高端的Athlon 64 X2以及頂級的Athlon 64 FX等全系列AMD桌面CPU,支持200MHz外頻和1000MHz的HyperTransport匯流排頻率,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其中Athlon 64 X2以及Athlon 64 FX最高支持DDR2 800,Sempron和Athlon 64最高支持DDR2 667。。按照AMD的規劃,Socket AM2介面將逐漸取代原有的Socket 754介面和Socket 939介面,從而實現桌面平台CPU介面的統一。
CPU介面:Socket S1
Socket S1是2006年5月底發布的支持DDR2內存的AMD64位移動CPU的介面標准,具有638根CPU針腳,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這是與只支持單通道DDR內存的移動平台原有的Socket 754介面的最大區別。目前採用Socket S1介面的有低端的Mobile Sempron和高端的Turion 64 X2。按照AMD的規劃,Socket S1介面將逐漸取代原有的Socket 754介面從而成為AMD移動平台的標准CPU介面。
CPU介面:Socket F
Socket F是AMD於2006年第三季度發布的支持DDR2內存的AMD伺服器/工作站CPU的介面標准,首先採用此介面的是Santa Rosa核心的LGA封裝的Opteron。與以前的Socket 940介面CPU明顯不同,Socket F與Intel的Socket 775和Socket 771倒是基本類似。Socket F介面CPU的底部沒有傳統的針腳,而代之以1207個觸點,即並非
針腳式而是觸點式,通過與對應的Socket F插槽內的1207根觸針接觸來傳輸信號。Socket F介面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處理器的信號強度、提升處理器頻率,同時也可以提高處理器生產的良品率、降低生產成本。Socket F介面的Opteron也是AMD首次採用LGA封裝,支持ECC DDR2內存。按照AMD的規劃,Socket F介面將逐漸取代Socket 940介面。
CPU介面:Socket 771
Socket 771是Intel2005年底發布的雙路伺服器/工作站CPU的介面標准,目前採用此介面的有採用LGA封裝的Dempsey核心的Xeon 5000系列和Woodcrest核心的Xeon 5100系列。與以前的Socket 603和Socket 604明顯不同,Socket 771與桌面平台的Socket 775倒還基本類似,Socket 771介面CPU的底部沒有傳統的針腳,而代之以771個觸點,即並非針腳式而是觸點式,通過與對應的Socket 771插槽內的771根觸針接觸來傳輸信號。Socket 771介面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處理器的信號強度、提升處理器頻率,同時也可以提高處理器生產的良品率、降低生產成本。Socket 771介面的CPU全部都採用LGA封裝。按照Intel的規劃,除了Xeon MP仍然採用Socket 604介面之外,Socket 771介面將取代雙路Xeon(即Xeon DP)目前所採用的Socket 603介面和Socket 604介面。
酷睿i3和i5的區別是什麼,哪個cpu好?
酷睿i3和i5的區別是什麼,哪個較好?
i3都是2核四線程的,也就是2個核心模擬出4個核心。
i5有雙核的也有四核的。
比如:
i5 7X0是四核,沒有超線程,45nm工藝。目前有i5 750和i5 760。三級緩存8M。
主頻分別為2.66和2.8G,turbo boost分別為3.2G和3.33G。指令集和i3一樣,支持到SSE4.2。
i5 6X0是雙核,雙核四線程,32nm工藝,比i3多了Turbo boost和AES指令(主要是AES加密解密,普通人用不太到)。和i3一樣集成了GMA顯示核心。除了661的顯示核心為900MHz外,其餘為 733MHz,實際游戲性能普遍要差於HD3200(但跑測試軟體強)。目前有i5 650,i5 660,i5 661,i5 670。4M三級緩存,主頻為3.2,3.33,3.33和3.46G,Turbo boost分別為3.46,3.6,3.6,3.73G。661和660隻有顯示核心頻率有差別。
小提示:具體是選擇酷睿i3的機型還是酷睿i5的機型,不能只比較處理器,還要比較一下其他主要配置的情況。
相關閱讀:
酷睿 i3可看作是酷睿i5的進一步精簡版,將有32nm工藝版本(研發代號為Clarkdale,基於Westmere架構)這種版本。Core i3最大的特點是整合GPU(圖形處理器),也就是說Core i3將由CPU+GPU兩個核心封裝而成。由於整合的GPU性能有限,用戶想獲得更好的3D性能,可以外加顯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 Clarkdale,顯示核心部分的製作工藝仍會是45nm
酷睿i3是一款基於Nehalem架構的雙核處理器,其依舊採用整合內存控制器,三級緩存模式,L3達到8MB,支持Turbo Boost等技術的新處理器。
最後,最重要的
Intel 酷睿i5核心線程數 4核心4線程數 二級緩存4*256KB 三級緩存8M TDP 95W
Intel 酷睿i3核心線程數 2核心4線程數 二級緩存2*256KB 三級緩存4M TDP 65W
它們最大的區別是I5支持睿頻,I3不支持,I3隻有雙核,而I5有雙核和4核兩種。至於 酷睿i3和i5哪個好,你掂量掂量了。
『伍』 cpu的線程是什麼意思
線程(英語:thread)是操作系統能夠進行運算調度的最小單位。它被包含在進程之中,是進程中的實際運作單位。一條線程指的是進程中一個單一順序的控制流,一個進程中可以並發多個線程,每條線程並行執行不同的任務。
在Unix System V及SunOS中也被稱為輕量進程(lightweight processes),但輕量進程更多指內核線程(kernel thread),而把用戶線程(user thread)稱為線程。
一個進程可以有很多線程,每條線程並行執行不同的任務。
在多核或多CPU,或支持Hyper-threading的CPU上使用多線程程序設計的好處是顯而易見,即提高了程序的執行吞吐率。
在單CPU單核的計算機上,使用多線程技術,也可以把進程中負責I/O處理、人機交互而常被阻塞的部分與密集計算的部分分開來執行,編寫專門的workhorse線程執行密集計算,從而提高了程序的執行效率。
(5)cpu裡面的線程和緩存擴展閱讀:
線程與進程的區別可以歸納為以下4點:
1)地址空間和其它資源(如打開文件):進程間相互獨立,同一進程的各線程間共享。某進程內的線程在其它進程不可見。
2)通信:進程間通信IPC,線程間可以直接讀寫進程數據段(如全局變數)來進行通信——需要進程同步和互斥手段的輔助,以保證數據的一致性。
3)調度和切換:線程上下文切換比進程上下文切換要快得多。
4)在多線程OS中,進程不是一個可執行的實體。
『陸』 CPU的緩存 線程 外頻 倍頻是什麼意思啊
1.主頻,倍頻,外頻:主頻是CPU的時鍾頻率(CPU Clock Speed)即系統匯流排的工作頻率。一般說來,主頻越高,CPU的速度越快。由於內部結構不同,並非所有的時鍾頻率相同的CPU的性能都一樣。外頻即系統匯流排的工作頻率;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三者關系是:主頻=外頻x倍頻。
2.內存匯流排速度(Memory-Bus Speed): 指CPU與二級(L2)高速緩存和內存之間的通信速度。
3.擴展匯流排速度(Expansion-Bus Speed): 指安裝在微機系統上的局部匯流排如VESA或PCI匯流排介面卡的工作速度。
4.工作電壓(Supply Voltage): 指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早期CPU的工作電壓一般為5V,隨著CPU主頻的提高,CPU工作電壓有逐步下降的趨勢,以解決發熱過高的問題。
5.地址匯流排寬度:地址匯流排寬度決定了CPU可以訪問的物理地址空間,對於486以上的微機系統,地址線的寬度為32位,最多可以直接訪問4096 MB的物理空間。
6.數據匯流排寬度:數據匯流排寬度決定了CPU與二級高速緩存、內存以及輸入/輸出設備之間一次數據傳輸的信息量。
7.內置協處理器:含有內置協處理器的CPU,可以加快特定類型的數值計算,某些需要進行復雜計算的軟體系統,如高版本的AUTO CAD就需要協處理器支持。
8.超標量:是指在一個時鍾周期內CPU可以執行一條以上的指令。Pentium級以上CPU均具有超標量結構;而486以下的CPU屬於低標量結構,即在這類CPU內執行一條指令至少需要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時鍾周期。
9.L1高速緩存即一級高速緩存:內置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行效率,這也正是486DLC比386DX-40快的原因。內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這也正是一些公司力爭加大L1級高速緩沖存儲器容量的原因。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
10.採用回寫(Write Back)結構的高速緩存:它對讀和寫操作均有效,速度較快。而採用寫通(Write-through)結構的高速緩存,僅對讀操作有效。
CPU依靠指令來計算和控制系統,每款CPU在設計時就規定了一系列與其硬體電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統。指令的強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標,指令集是提高微處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
從現階段的主流體系結構講,指令集可分為復雜指令集和精簡指令集兩部分,而從具體運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 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SEE3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擴展指令集,分別增強了CPU的多媒體、圖形圖象和Internet等的處理能力。我們通常會把CPU的擴展指令集稱為"CPU的指令集"。SSE3指令集也是目前規模最小的指令集,此前MMX包含有57條命令,SSE包含有50條命令,SSE2包含有144條命令,SSE3包含有13條命令。目前SSE3也是最先進的指令集。
CPU重要參數介紹:
1)前端匯流排:英文名稱叫Front Side Bus,一般簡寫為FSB。前端匯流排是CPU跟外界溝通的唯一通道,處理器必須通過它才能獲得數據,也只能通過它來將運算結果傳送出其他對應設備。前端匯流排的速度越快,CPU的數據傳輸就越迅速。前端匯流排的速度主要是用前端匯流排的頻率來衡量,前端匯流排的頻率有兩個概念:一就是匯流排的物理工作頻率(即我們所說的外頻),二就是有效工作頻率(即我們所說的FSB頻率),它直接決定了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速度。由於INTEL跟AMD採用了不同的技術,所以他們之間FSB頻率跟外頻的關系式也就不同了:現時的INTEL處理器的兩者的關系是:FSB頻率=外頻X4;而AMD的就是:FSB頻率=外頻X2。舉個例子:P4 2.8C的FSB頻率是800MHZ,由那公式可以知道該型號的外頻是200MHZ了;又如BARTON核心的Athlon XP2500+ ,它的外頻是166MHZ,根據公式,我們知道它的FSB頻率就是333MHZ了!目前的Pentium 4處理器已經有了800MHZ的前端匯流排頻率,而AMD處理器的最高FSB頻率為400MHZ,這一點Intel處理器還是比較有優勢的。
2)二級緩存:也就是L2 Cache,我們平時簡稱L2。主要功能是作為後備數據和指令的存儲。L2的容量的大小對處理器的性能影響很大,尤其是商業性能方面。L2因為需要佔用大量的晶體管,是CPU晶體管總數中佔得最多的一個部分,高容量的L2成本相當高!所以INTEL和AMD都是以L2容量的差異來作為高端和低端產品的分界標准!現在市面上的CPU的L2有低至64K,也有高達1024K的,當然它們之間的價格也有十分大的差異。
3)製造工藝:我們經常說的0.18微米、0.13微米製程,就是指製造工藝。製造工藝直接關繫到CPU的電氣性能。而0.18微米、0.13微米這個尺度就是指的是CPU核心中線路的寬度。線寬越小,CPU的功耗和發熱量就越低,並可以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上了。所以0.18微米的CPU能夠達到的最高頻率比0.13微米CPU能夠達到的最高頻率低,同時發熱量更大都是這個道理。現在主流的CPU基本都是採用0.13微米這種成熟的製造工藝,最新推出的CPU已經已經發展到0.09微米了,隨著技術的成熟,不久的將來肯定是0.09微米製造工藝的天下了。
4)流水線:流水線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CPU的流水線指的就是處理器內核中運算器的設計。這好比我們現實生活中工廠的生產流水線。處理器的流水線的結構就是把一個復雜的運算分解成很多個簡單的基本運算,然後由專門設計好的單元完成運算。CPU流水線長度越長,運算工作就越簡單,處理器的工作頻率就越高,不過CPU的效能就越差,所以說流水線長度並不是越長越好的。由於CPU的流水線長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CPU所能達到的最高頻率,所以現在INTEL為了提高CPU的頻率,而設計了超長的流水線設計。Willamette和Northwood核心的流水線長度是20工位,而如今上市不久的Prescott核心的P4則達到了讓人咋舌的30(如果算上前端處理,那就是31)工位。而現在AMD的Clawhammer K8,流水線長度僅為11工位,當然處理器能上到的最高頻率也會比P4相對低一點,所以現在市面上高端的AMD系列處理器的頻率一般在2G左右,跟P4的3G左右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但是處理效率並不低。
5)超線程技術(Hyper-Threading,簡寫為HT):這是Intel針對Pentium4指令效能比較低這個問題而開發的。超線程是一種同步多線程執行技術,採用此技術的CPU內部集成了兩個邏輯處理器單元,相當於兩個處理器實體,可以同時處理兩個獨立的線程。通俗一點說就是能把一個CPU虛擬成兩個,相當於兩個CPU同時運作,超線程實際上就是讓單個CPU能作為兩個CPU使用,從而達到了加快運算速度的目的。
主流CPU基本參數
了解完上面幾個基本的概念後,我們接著介紹一下CPU的基本參數。
而目前PC台式機市場上主要有INTEL跟AMD兩大CPU製造廠商,兩家廠商各有特色,中、低、端的產品線都很齊全,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目前主流的CPU。
『柒』 英特爾酷睿 i7-12700K CPU 樣本,12 核和 20 線程,25 MB 緩存
由於英特爾酷睿 i7-12700K Alder Lake-S 台式機 CPU - 12 核、20 線程和 25 MB 三級緩存 CPU 沒有名稱,但鑒於其規格,根據較舊的泄漏情況查看英特爾的 Core i7-12700K (12700) SKU,其具有 12 個核心,其中 8 個基於 Golden Cove,4 個應基於 Goldmont 架構。這應該給我們總共 24 個線程(16 個線程來自性能核心,8 個線程來自效率核心)。至於其頻率,由於這是一個工程樣本,我們正在考慮 1.20 GHz 基本頻率和 3.40 GHz 升壓頻率,但預計它們在零售和最終認證變體中會高得多。
至於緩存,首先,現有的軟體套件沒有完全更新以完全識別 Alder Lake-S 混合 CPU,因此,實際的內核和線程數可能不準確。因為該晶元實際上被識別為 12 核 24 線程 CPU,而實際上應該是 12 核 20 線程。 9 個內核的緩存計數正確顯示,這意味著軟體正確讀取了 8 個性能內核,但由 4 個內核組成的效率內核集群被識別為 1 個完整內核。
如果不是這種情況,也會以每個內核 1.25 MB 的速度顯示所有 9 個內核的緩存。性能核心承載 1.25 MB 緩存,而效率核心每 4 核集群承載 2 MB 緩存。 L3 緩存數量與之前將 Core i7-12700K 置於 25 MB 緩存的傳言一致。看起來緩存將在某些 Alder Lake-S 配置上被削減,特別是在性能上搖擺 2.75 MB(3 MB 滿)L3 緩存和每個效率核心集群 3 MB 緩存。
以下是傳聞中所有 Alder Lake CPU 的核心配置:
Alder Lake-S Core i7-12700K CPU 在包含 16 GB DDR5-4800 (PC76800) 內存的桌面平台上進行了測試。從測試設置來看,這絕對是一個初步的測試板,而不是預計在 2021 年第四季度推出的合適的 Z690 主板。
『捌』 cpu里的核心數量和線程數什麼關系
一個核心最少對應一個線程,通過超線程技術,一個核心可以對應兩個線程。超線程技術是很好的提升核心利用率,將閑置處理資源充分調動起來,在操作系統中一顆物理CPU能當做多顆CPU來使用。當然要發揮出多核多線程的作用,還需要軟體和操作系統的支持優化。
CPU核心
隨著工藝的局限和頻率的難以提升,CPU的性能不能再是無限制的往高頻率的方向發展了,開始轉向多核心的方向,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個物理內核里並列幾個功能相同的核心,它們可以並行執行不同的任務進程,打個比方說,以前是一個人上夜班,現在是四個人上夜班,這就是所謂的CPU核心。
各個CPU核心都具有固定的邏輯結構,如一級緩存、二級緩存、執行單元、指令級單元和匯流排介面等邏輯單元等,CPU核心的進步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就是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性能較強的CPU。
但是,在多核CPU中,並不是所有的核心都是在全速滿負載工作,可能有時內核會有所閑置,這樣就有了Intel的超線程和AMD的多線程技術,把這些閑置資源利用起來。
線程
嚴格來說,線程(Thread)是操作系統能夠進行運算調動的最小單位,作為進程中的實際運作單位,一個進程中可以並發多個線程,每條線程並行執行不同的任務。
多線程指的是在一個CPU核心上執行多個線程,或者多個任務,雖然在同一核心但是它們之間完全分離。
『玖』 CPU的基礎知識
我們通常會將CPU比喻為人類的大腦,是計算機的核心硬體,決定了一台電腦的運算性能好壞。我們在選購CPU的時候,通常都會在網上查詢處理器型號參數,主要是看主頻、核心、線程、緩存、架構等參數,下面就讓我帶你去看看CPU的基礎知識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CPU的一些基本知識 總結
關於CPU和程序的執行
CPU是計算機的大腦。
1、程序的運行過程,實際上是程序涉及到的、未涉及到的一大堆的指令的執行過程。
當程序要執行的部分被裝載到內存後,CPU要從內存中取出指令,然後指令解碼(以便知道類型和操作數,簡單的理解為CPU要知道這是什麼指令),然後執行該指令。再然後取下一個指令、解碼、執行,以此類推直到程序退出。
2、這個取指、解碼、執行三個過程構成一個CPU的基本周期。
3、每個CPU都有一套自己可以執行的專門的指令集(注意,這部分指令是CPU提供的,CPU-Z軟體可查看)。
正是因為不同CPU架構的指令集不同,使得__86處理器不能執行ARM程序,ARM程序也不能執行__86程序。(Intel和AMD都使用__86指令集,手機絕大多數使用ARM指令集)。
註:指令集的軟硬體層次之分:硬體指令集是硬體層次上由CPU自身提供的可執行的指令集合。軟體指令集是指語言程序庫所提供的指令,只要安裝了該語言的程序庫,指令就可以執行。
4、由於CPU訪問內存以得到指令或數據的時間要比執行指令花費的時間長很多,因此在CPU內部提供了一些用來保存關鍵變數、臨時數據等信息的通用寄存器。
所以,CPU需要提供 一些特定的指令,使得可以從內存中讀取數據存入寄存器以及可以將寄存器數據存入內存。
此外還需要提供加法、減、not/and/or等基本運算指令,而乘除法運算都是推算出來的(支持的基本運算指令參見ALU Functions),所以乘除法的速度要慢的多。這也是演算法里在考慮時間復雜度時常常忽略加減法次數帶來的影響,而考慮乘除法的次數的原因。
5、除了通用寄存器,還有一些特殊的寄存器。典型的如:
PC:program counter,表示程序計數器,它保存了將要取出的下一條指令的內存地址,指令取出後,就會更新該寄存器指向下一條指令。
堆棧指針:指向內存當前棧的頂端,包含了每個函數執行過程的棧幀,該棧幀中保存了該函數相關的輸入參數、局部變數、以及一些沒有保存在寄存器中的臨時變數。
PSW:program status word,表示程序狀態字,這個寄存器內保存了一些控制位,比如CPU的優先順序、CPU的工作模式(用戶態還是內核態模式)等。
6、在CPU進行進程切換的時候,需要將寄存器中和當前進程有關的狀態數據寫入內存對應的位置(內核中該進程的棧空間)保存起來,當切換回該進程時,需要從內存中拷貝回寄存器中。即上下文切換時,需要保護現場和恢復現場。
7、為了改善性能,CPU已經不是單條取指-->解碼-->執行的路線,而是分別為這3個過程分別提供獨立的取值單元,解碼單元以及執行單元。這樣就形成了流水線模式。
例如,流水線的最後一個單元——執行單元正在執行第n條指令,而前一個單元可以對第n+1條指令進行解碼,再前一個單元即取指單元可以去讀取第n+2條指令。這是三階段的流水線,還可能會有更長的流水線模式。
8、更優化的CPU架構是superscalar架構(超標量架構)。這種架構將取指、解碼、執行單元分開,有大量的執行單元,然後每個取指+解碼的部分都以並行的方式運行。比如有2個取指+解碼的並行工作線路,每個工作線路都將解碼後的指令放入一個緩存緩沖區等待執行單元去取出執行。
9、除了嵌入式系統,多數CPU都有兩種工作模式:內核態和用戶態。這兩種工作模式是由PSW寄存器上的一個二進制位來控制的。
10、內核態的CPU,可以執行指令集中的所有指令,並使用硬體的所有功能。
11、用戶態的CPU,只允許執行指令集中的部分指令。一般而言,IO相關和把內存保護相關的所有執行在用戶態下都是被禁止的,此外 其它 一些特權指令也是被禁止的,比如用戶態下不能將PSW的模式設置控制位設置成內核態。
12、用戶態CPU想要執行特權操作,需要發起系統調用來請求內核幫忙完成對應的操作。其實是在發起系統調用後,CPU會執行trap指令陷入(trap)到內核。當特權操作完成後,需要執行一個指令讓CPU返回到用戶態。
13、除了系統調用會陷入內核,更多的是硬體會引起trap行為陷入內核,使得CPU控制權可以回到 操作系統 ,以便操作系統去決定如何處理硬體異常。
關於CPU的基本組成
1、CPU是用來運算的(加法運算+、乘法運算__、邏輯運算and not or等),例如c=a+b。
2、運算操作涉及到數據輸入(input)、處理、數據輸出(output),a和b是輸入數據,加法運算是處理,c是輸出數據。
3、CPU需要使用一個叫做存儲器(也就是各種寄存器)的東西保存輸入和輸出數據。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寄存器(前文也介紹了一些)
MAR: memory address register,保存將要被訪問數據在內存中哪個地址處,保存的是地址值
MDR: memory data register,保存從內存讀取進來的數據或將要寫入內存的數據,保存的是數據值
AC: Accumulator,保存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的中間結果,保存的是數據值
PC: Program Counter,保存下一個將要被執行指令的地址,保存的是地址值
CIR: current instruction register,保存當前正在執行的指令
4、CPU還要將一些常用的基本運算工具(如加法器)放進CPU,這部分負責運算,稱為算術邏輯單元(ALU, Arithmetic Logic Unit)。
5、CPU中還有一個控制器(CU, Control Unit),負責將存儲器中的數據送到ALU中去做運算,並將運算後的結果存回到存儲器中。
控制器還包含了一些控制信號。
5、控制器之所以知道數據放哪裡、做什麼運算(比如是做加法還是邏輯運算?)都是由指令告訴控制器的,每個指令對應一個基本操作,比如加法運算對應一個指令。
6、例如,將兩個MDR寄存器(保存了來自內存的兩個數據)中的值拷貝到ALU中,然後根據指定的操作指令執行加法運算,將運算結果拷貝會一個MDR寄存器中,最後寫入到內存。
7、這就是馮諾依曼結構圖,也就是現在計算機的結構圖。
關於CPU的多核和多線程
1、CPU的物理個數由主板上的插槽數量決定,每個CPU可以有多核心,每核心可能會有多線程。
2、多核CPU的每核(每核都是一個小晶元),在OS看來都是一個獨立的CPU。
3、對於超線程CPU來說,每核CPU可以有多個線程(數量是兩個,比如1核雙線程,2核4線程,4核8線程),每個線程都是一個虛擬的邏輯CPU(比如windows下是以邏輯處理器的名稱稱呼的),而每個線程在OS看來也是獨立的CPU。
這是欺騙操作系統的行為,在物理上仍然只有1核,只不過在超線程CPU的角度上看,它認為它的超線程會加速程序的運行。
4、要發揮超線程優勢,需要操作系統對超線程有專門的優化。
5、多線程的CPU在能力上,比非多線程的CPU核心要更強,但每個線程不足以與獨立的CPU核心能力相比較。
6、每核上的多線程CPU都共享該核的CPU資源。
例如,假設每核CPU都只有一個"發動機"資源,那麼線程1這個虛擬CPU使用了這個"發動機"後,線程2就沒法使用,只能等待。
所以,超線程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流水線(參見前文對流水線的解釋)上更多個獨立的指令,這樣線程1和線程2在流水線上就盡量不會爭搶該核CPU資源。所以,超線程技術利用了superscalar(超標量)架構的優點。
7、多線程意味著每核可以有多個線程的狀態。比如某核的線程1空閑,線程2運行。
8、多線程沒有提供真正意義上的並行處理,每核CPU在某一時刻仍然只能運行一個進程,因為線程1和線程2是共享某核CPU資源的。可以簡單的認為每核CPU在獨立執行進程的能力上,有一個資源是唯一的,線程1獲取了該資源,線程2就沒法獲取。
但是,線程1和線程2在很多方面上是可以並行執行的。比如可以並行取指、並行解碼、並行執行指令等。所以雖然單核在同一時間只能執行一個進程,但線程1和線程2可以互相幫助,加速進程的執行。
並且,如果線程1在某一時刻獲取了該核執行進程的能力,假設此刻該進程發出了IO請求,於是線程1掌握的執行進程的能力,就可以被線程2獲取,即切換到線程2。這是在執行線程間的切換,是非常輕量級的。(WIKI: if resources for one process are not available, then another process can continue if its resources are available)
9、多線程可能會出現一種現象:假如2核4線程CPU,有兩個進程要被調度,那麼只有兩個線程會處於運行狀態,如果這兩個線程是在同一核上,則另一核完全空轉,處於浪費狀態。更期望的結果是每核上都有一個CPU分別調度這兩個進程。
關於CPU上的高速緩存
1、最高速的緩存是CPU的寄存器,它們和CPU的材料相同,最靠近CPU或最接近CPU,訪問它們沒有時延(<1ns)。但容量很小,小於1kb。
32bit:32__32比特=128位元組
64bit:64__64比特=512位元組
2、寄存器之下,是CPU的高速緩存。分為L1緩存、L2緩存、L3緩存,每層速度按數量級遞減、容量也越來越大。
3、每核心都有一個自己的L1緩存。L1緩存分兩種:L1指令緩存(L1-icache)和L1數據緩存(L1-dcache)。L1指令緩存用來存放已解碼指令,L1數據緩存用來放訪問非常頻繁的數據。
4、L2緩存用來存放近期使用過的內存數據。更嚴格地說,存放的是很可能將來會被CPU使用的數據。
5、多數多核CPU的各核都各自擁有一個L2緩存,但也有多核共享L2緩存的設計。無論如何,L1是各核私有的(但對某核內的多線程是共享的)。
電腦 硬體知識 大全(CPU篇)
一, CPU(中央處理器)全球目前分兩家來做,一家叫英特爾(牙膏大廠)一家叫AMD(農企),這兩家CPU還是很好分辨的,電子硬體鐵律就是買新不買舊!所以咱們只需要分辨出什麼是新產品就可以!
1、 先說一個誤區,以前所有人都覺的CPU要高,我多少多少預算,我就要買i7,i9。 其實這個是不對的,i3 i5 i7 i9 這只是英特爾對自家消費級產品的一個等級劃分而已,而且,CPU(中央處理器)這個東西僅僅是像人類大腦一樣,分辨數據,計算數據而已,跟整體電腦性能幾乎沒太大關系,也可以換個思路想,你覺得健全的身體更有作用呢還是有一個天才般的頭腦更強呢?這個問題看似很蠢,但是現實一點就是,可能你的工作需求根本不需要一個天才般得頭腦,更需要靈活的四肢,口語表達能力。你的感官等等。人類站在生物鏈的頂端不僅僅只靠大腦而已。
↑ 上面說的有點多,不過只是讓你們對電腦從新認知一下,顛覆你們被奸商洗腦的思想
2、說英特爾之前大家可以先網路一個協議,叫《瓦森納協定》,全稱為《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協定》目前共有美國、日本(無關緊要)、俄羅斯(無關緊要)、等40個成員國(不含中國),對某些國家禁止出售高技術產品等等。為什麼在咱們家很少有公司能研發高技術產物,原因就在這個瓦森納協定裡面,任何高科技產物,軍事方面醫療方面,生物方面美國都禁止其他國家出口給咱們,之前說的天河二號表示抱歉,天河二號前段處理器為4096顆FT-1500 16核心SPARC V9架構處理器,40nm製程,FT-1500處理器是由國防科技大學為天河1研發(天朝),主板是由浪潮集團研發(天朝)。並不全部自主研發,中央處理器為英特爾提供,型號為E5 2692v2 12核處理器,16000個運算節點,每個節點配備兩顆E5 12核處理器,三個Phi 57核心的協處理器。
話說回來華為是真的強,作為電子硬體 愛好 的我是真的感受到華為的能力。自主研發能與美國高通抗衡。部分人說華為東拼西湊代工什麼的,嗯?請現實點,沒有一家公司能全部自主研發!你這是雞蛋裡面挑骨頭
那麼大家現在只能見到英特爾的 i 系列,也就是消費級處理器。 那麼這么多 i 系列,怎麼區分呢?
3、說到i 系列,就要 說說 英特爾這個公司,前兩年是剛過40周年,發布了一個u,叫 i7 8086,這個u其實是致敬第一代__86架構 IMB PC處理器,所有PC端__86架構處理器的祖宗 Intel 8086,那麼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當時提出來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延續至今,被大家稱為摩爾定律!摩爾定律大概意思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那麼英特爾也勉為其難的按照這個定律對自家處理器進行更新。
4、i7 6700(四核八線程 CPU主頻3.4Ghz 最大睿頻4.0Ghz 14nm工藝 )
i7 7700 (四核八線程 CPU主頻3.6Ghz 最大睿頻4.2Ghz 14nm工藝 )
i7 8700 (六核十二線程 CPU主頻3.2Ghz 最大睿頻4.6Ghz 14nm工藝 )
i7 9700K(八核八線程 CPU主頻3.6Ghz 最大睿頻4.9Ghz 14nm工藝 )
誒!有沒有發現,同樣是i7 但是具體參數不一樣,核心也不一樣,頻率也不一樣。那麼i3 也好i5也好 i7也好,後面第一個數字就代表年份。按照摩爾定律,他們價格其實是一樣的,老產品還會更便宜。也就是說你六年前能買到i7 6700,那麼同樣的價格能買到現在的i7 8700,這也是諸多奸商行騙的一個手段,也是線下賣電腦為什麼要說,i3不好i5好,頂配買i7。一方面是可以用老產品來混淆新產品,二是給你灌輸一個思想,買電腦處理器好就行。
那麼區分就很簡單了,以i3 8100為例子,8就是第八代酷睿處理器,100說的是規格也可以叫核心完整性,你可以比喻一下,第八代處理器完整度是1000 你100 300 400就可以劃分出來,(當然性能不是按照這么劃分,規格按照這個參數比喻一下)那麼i3 8350K 中的350就是i3 這個等級中最高的(范圍100-350)超過350,那就是400,這個規格就被劃分到 i5 8400,那麼i5 劃分區域為(400-650)上至700 那就是i7 8700,是不是懂了!誒我去,原來就這么簡單?還以為能有多難!同代產品,等級越高性能越好。但是不同代產品差距就很大!!!!
5、例子:i5 7400(四核四線程 CPU主頻3.0Ghz 最大睿頻3.5Ghz 14nm工藝 )
對標:i3 8100 (四核四線程 CPU主頻3.6Ghz 無睿頻加速 14nm工藝 )
對標:i3 7100 (二核四線程 CPU主頻3.9Ghz 無睿頻加速 14nm工藝 )
誒,i3 8100這個第八代處理器居然要比第七代i5 7400還要強?價格呢?i3 8100全新盒裝1049元,(散片 845)。i5 7400性能低 全新盒裝1299元(散片1030)。
是不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更別提i3 7100這個渣渣了,所以並不是i5牛皮i7頂級,是根據工藝來判斷,判斷標准上面都寫了。還有一點就是按照你的需求,盡管你是i7 9700K這樣的CPU,你其他硬體跟不上,跟斷手斷腳沒區別,還不如不買。那麼如何來正確的搭配其他配件呢,啊哈哈哈哈哈,就看你們的留言了。支持過50人就繼續更新。畢竟你們不支持我也沒動力繼續寫下去呀。哈哈哈哈。
看不懂CPU?學會看CPU只需明白這5點,如此簡單!
第一點:CPU型號的含義
現在呢,根據英特爾和AMD的方式,可以將處理器分為4個級別:
1、 入門:Core i3/Ryzen 3
2、 普通:Core i5/Ryzen 5
3、 高級:Core i7/Ryzen 7
4、 發燒:Core i9/Ryzen 9
在入門級下面,還有常見的英特爾的賽揚、AMD速龍處理器等等,而在發燒級上面,則有英特爾的__晶元組處理器以及AMD的線程撕裂者等等。
下面列舉一個例子,詳細解說其他部分,比如Intel Core i9-9900K!
其中,後面的第一個數字通常是表示第幾代產品,而這里的「9900K」的第1個9則表示是第9代產品。後面的其他數字,則表示同一代產品中的各種型號。
一般情況下,數值越高越好,因為這通常表示更多的核心線程或更高的頻率。
另外,英特爾CPU產品末尾帶字母「K」,則表示可以超頻。而且,英特爾CPU通常帶有核顯,如果帶有」F」代表沒有核顯。
AMD的Ryzen處理器都可以超頻,尾部的」__」通常表示意味著更高的處理器頻率。但是AMD的處理器很少帶核顯,如果末尾有字母」G」,則表示帶有核顯。
第二點:CPU的規格參數
CPU的組成其實是很復雜的,有許多的不同的規格和參數,下面就簡單講其中幾個相對更重要的規格參數!
1、核心數量:是指CPU的物理核心數量,一般情況下核心數量越多越好,建議4核起步
2、線程數量:是指CPU可以處理的獨立進程數,通常線程數越多越好,而理論上線程數等於內核數。不過,隨著多線程能力的加入(英特爾的超線程、AMD的SMT),一個物理核心是可以創建兩個線程的。
3、CPU頻率:是指晶元運行的速度,單位為GHz,數字越高越快。
4、CPU緩存:目前只有3個級別的緩存,分別為:L1的容量最小但速度最快,L2容量和速度居中,L3容量最大但速度低。
5、TDP:是指處理器在不進行AV__任務,保持基本頻率時,全速運行所能產生的最大熱量值,一般來說TDP越高性能越強。而我們了解這一點,是為了更好的選擇合適的散熱器!
6、IPC:是指同頻性能,主要是用於不同架構的CPU之間的性能對比。但是,這個參數一般會不標注,需要各位朋友自己去看相關評測數據。
第三點:CPU對應主板的挑選
關於CPU對應主板的挑選,因為裡面涉及比較多的點,比如插槽、 BIOS 以及晶元組等等,實際情況比較復雜,所以最好的 方法 就是,直接去官方網站查看CPU支持列表,同時咨詢官方客服了解情況。
第四點:CPU型號的挑選
其實,我們想要了解CPU的知識,無非是想選擇合適的CPU,使得電腦性價比更高,所以下面就來說一下如何根據實際情況選擇CPU。
1、日常使用款
如果你只是簡單的上網看視頻、聽音樂或者日常辦公,那麼雙核心或者4核心的入門CPU都是可以的了。但是,考慮到4核心普及度,還是建議購買4核心的CPU。
2、游戲款
如果是想玩游戲,那麼Intel i5或者Ryzen 5系列處理器基本就可以了,因為游戲性能更多是看顯卡,所以綜合一下,顯卡花多點錢,整體性價比更高。
3、專業高性能款
如果你使用電腦時,偶爾需要會運行性能要求高的任務,比如視頻編輯等等,但是不會作為專職使用。那麼,英特爾的i7、i9或者AMD Ryzen7、Ryzen9處理器都是可以的。
4、 專業工作站款
如果你是專職於視頻編輯,或者海量數據處理,那麼建議使用HEDT平台的產品,主要是AMD的線程撕裂者處理器以及英特爾的__晶元組產品,因為它們具有大量的核心線程數量,適用於多線程任務處理。
5、 超頻款
這個就簡單了,現在AMD的處理器基本都開放了超頻功能,而英特爾的CPU只有名稱後綴帶」K」字母,才開放了超頻。另外,還有注意配套的主板晶元組等等。
第五點:電腦整體配置
CPU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電腦是一個整體,我們還需要考慮顯卡性能,存儲性能等等。
如果電腦配置不平衡,那麼整體性能會大幅度下降,正如上面所說,玩游戲的電腦需要側重於顯卡,打個比方在同等的條件下,i7處理器+GT__1050顯卡的游戲性能,是比不上i5處理器+GT__1660顯卡的。
而電腦存儲性能,重點是容量,建議內存8GB起步,最好16GB。而電腦硬碟,大家都清楚SSD硬碟的性能是高於機械硬碟的。當然,還有其他需要考慮的問題,但是一定不要忘記整體配置的均衡是很重要的!
CPU的基礎知識相關 文章 :
★ 電腦硬體的基礎知識學習
★ 【電腦硬體知識】:電腦硬體基礎知識你知多少?
★ cpu基礎知識詳解
★ 計算機硬體基本知識你知多少?
★ 【電腦硬體知識】:新手必備的四大電腦硬體基礎常識
★ 電腦內存基礎知識大全有哪些
★ 內存條的基礎知識大全
★ 電腦入門,基礎的硬體知識
★ 基礎的硬體知識
★ 電腦主板的基礎知識大全有哪些
『拾』 處理器的緩存與線程各有什麼作用
樓上回答很對 這都是核心的兩個重要參數 緩存越大 越好 線程數越多越好 處理器的能力就越強 緩存是相當於內存的 功能 線程 就是能夠處理軟體的 每個通道 相當於馬路越寬就越能跑很多車 相當於車道 越多就能能同時執行多種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