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電腦用什麼固態硬碟
你的電腦用了多少年,還能再戰嗎?在這智能時代,電腦更新換代雖然沒有手機快,但變化也是很大的。相信很多夥伴們的電腦使用3-5年後,就有換掉的沖動了。
但換新的舊電腦不用又可惜,使用這么久也有感情了,但不換,運行速度有時讓人發狂。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挽救你的老電腦?
我的電腦是10年前花了5000多DIY組裝的電腦,單運行啟動幾乎要1分鍾,而且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電腦中安裝軟體的增多,電腦是越來越慢,讓人抓狂。最近用較經濟的方法對這電腦升了一次級,運行速度提升了n個檔次,貌似又可繼續用幾年了!其實這次升級主要是入手了一款雷克沙(Lexar)NS100系列 512GB SATA3 固態硬碟作系統盤,讓這老電腦開機只需10幾秒,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開箱外觀
Lexar NS 100包裝比較簡潔,採用掛式盒裝,正面印有SSD的渲染圖,最上面是Lexar Logo和產品型號、尺寸等。
包裝背面有相關說明、讀取速率及相關的安規認證等。
將包裝打開,裡面採用吸塑盒包裝固定,兩邊留有手指拿取的空缺位方便拿取,吸塑包裝可有效保證運輸中的品質。
Lexar NS 100比較輕巧,尺寸為:100.2 mm x 69.85 mm x 7mm,重量只有34g,因此可以裝入空間緊湊的筆記本中,還可與硬碟盒組合作為移動硬碟隨身攜帶。
此固態硬碟背面有4顆螺柱供安裝,另有Lexar NS 100的Logo、型號、輸入輸出參數及相關的FCC、CE等標識。
側邊採用SATA3介面及電源介面,可以向下兼容SATA2的老主板。
內附的說明書採用多國語言,從裡面可以看出,此固態硬碟3年質保,另還有相關的注意事項。
安裝
其實安裝也比較簡單,首先將Lexar NS 100 SSD固態硬碟裝入機箱的托盤,然後用螺絲固定。
然後將SATA的數據線插上主板的SATA介面(此主板為07年的主板,主板型號為P5KPL-E,SATA介面是SATA 2介面),連接Lexar NS 100 SSD固態硬碟的SATA介面,插上電源即可。
使用體驗
安裝好固態硬碟後,就直接安裝系統開機,由於512GB的存儲較大,故進行分區,將系統盤分成250GB,此容量作為系統完全夠用了,到底此固態硬碟的性能如何呢?下面我們用幾款常用的軟體實際來測試看看!
測試電腦為華碩P5KPL-E主板,介面是SATA2接品,系統為WIN XP系統,另用測試軟體為CrystalDiskMark 5.5/0,,實際測試讀取速度為243.5MB/s,寫入速度為244MB/s,電腦開機的速度提升到12秒左右,相比之前近1分鍾的開機時間提升明顯。實際多個網頁的打開運行也比較流暢,右鍵刷新也不會轉圈圈了。
我們再來看一下之前的機械硬碟的讀取速度,實際測試讀取速度為34 MB/s,寫入速度為33 MB/s,相差近10倍,終於知道電腦慢的原因了。
為了進一步驗證此固態硬碟的運行速度,故將其連接到SATA3介面的電腦中測試,從下面的測試數據可以看出,讀取速度高達562.7MB/s,寫入速度為530.1MB/s,完全將此固態硬碟的性能發揮出來。
另外,此固態硬碟配合硬碟盒作為移動硬碟,首先將移動硬碟拆開,將固態硬碟直接裝入插上插座,裝入外殼鎖上螺絲即可使用。
此硬碟盒採用USB3.0的介面,因此速度也會大大提升,下面我們來測試一下實際情況如何。
用測試軟體CrystalDiskMark 5.5 測試USB3.0的讀寫速度,實際測試讀取速度為186.8MB/s,寫入速度為170.8MB/s。後面換到USB2.0介面測試,讀取速度只能達到40MB/s。因此作為移動硬碟用USB3.0介面連接使用,完全可滿足大家的需求。
從以上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出,這個性能數據對於日常使用已經完全足夠。Lexar NS 100 512G固態硬碟可將你的電腦提升到一個新的等級,讓你的舊電腦容光煥發。現在固態硬碟的價格再也不像當初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據調查,玩游戲的80%的夥伴,均有在自己主機里安裝一個固態硬碟,來提升電腦的運行速度。因此從固態硬碟入手升級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而且相對機械硬碟,固態硬碟有讀寫速度快、質量輕、靜音、防震抗摔不易損壞等優勢。
❷ 硬碟怎樣辨別是新的還是舊的。謝謝…
1、從SMART上的已使用時間看,但是有PC3000之類的專業工具可以清0包括這個值的整個SMART。
2、從硬碟標簽上的生產時間上看,一般生產到賣出不會超過三個月,如果是假標一般會比較模糊且錯字多。
3、從硬碟型號看,太老的型號一定不是新的。
❸ 希捷2010年固定機械硬碟型號
2TB型號。希捷(Seagate Technology Cor)成立於1979年,希捷2010年固定機械硬碟型號是2TB型號。希捷是全球最大的硬碟、磁碟和讀寫磁頭製造商,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司各特谷市。
❹ 電腦硬碟型號怎麼查看
設備管理器查看硬碟的型號:
此方法比較推薦,首先我們在桌面上找到「我的電腦」,在「我的電腦」圖標上滑鼠右擊--選擇「管理(G)」--繼續點擊「設備管理器」---點擊「磁碟驅動器」即可查看到硬碟型號。
通過360硬體大師查看硬碟型號:
360硬體大師檢測軟體,使用該軟體可以檢測電腦任何硬體型號以及電腦溫度等,(註:目前大家熟悉的「魯大師」已經和360硬體大師合並)
bois下查看硬碟型號:
使用bois下查看硬碟型號,對於這個方法,如果以前沒有接觸過BIOS,小編不太推薦,因為每一個品牌的主板bios都是不一樣的。
電腦開機前一直點鍵盤「Delete」鍵,然後系統會自動跳到bois界面。再bois界面某個sata中(老硬碟是並口為IDE里)就可以查到HDD的型號。
❺ 以前的老型號電腦可以裝固態硬碟嗎
可以的。
1、y470是有msata的。直接加裝一個msata的固態硬碟,不必動原來的機械硬碟。可以雙硬碟共用。
2、msata價格較貴,也可以選擇性價比更好的sata3介面的固態硬碟。那就必須替換原來的機械硬碟。介面是sata3。
3、msata選全高的即可。sata的硬碟,選擇2.5寸。
❻ 老硬碟與現在硬碟的差別
硬碟已經誕生了50年了總體來說:
介面的演變:從IDE UltraATA/33 到現在得SATA1.0 和2.0版本
還有是硬碟的軸承:從以前的含油軸承馬達到現在的滾珠、FDB液態軸承
轉速方面:從以前3,500每分鍾、5400 7200 1萬轉(企業級硬碟)一路過度來
硬碟的緩村:從512K 到現在的16M 32M或者更高
硬碟機歷史:從40 MB~750 GB,從3,500~10,000轉
讓我們回溯15年前,從早期的IDE硬碟機開起,容量只有40 MB,然後跳到90年代中期(容量為3.2 GB),接著到達兩位數字的GB容量硬碟機(10 GB),再升到比較現代化的60 GB硬碟機,最後我們來看看今日最大和最快的硬碟機,包括容量為750 GB 由Seagate出品的Barracuda 7200.10硬碟機,以及150 GB和10,000轉由Western Digital製造的RD1500 Raptor硬碟機。
FAT32和UltraATA/33時代的來臨:Quantum Fireball ST3.2A (1996)
Quantum(昆騰)的Fireball硬碟機在上述40 MB的Maxtor硬碟機出現後的五年問世,容量上從1.6 GB到6.4 GB,你可以想像得到,一堆推陳出新的功能在這些世代中浮現,其中Fireball ST 3.2A打出雙倍高速緩存容量(128 KB)和較高速的5,400 RPM的規格,這顆硬碟也是第一顆用上了33 MB/s的UltraATA介面,而且還首次應用磁阻讀寫頭的技術(magneto-resistive read/write head)。
我們量到介面頻寬達到了31.3 MB/s,已經非常接近理論值的上限,而硬碟內部的數據傳輸率設定也到達132 Mbit/s(大約16 MB/s),實際數據傳輸率平均到達10 MB/s,算起來,這顆硬碟比前述的Maxtor老古董的儲存容量成長了80倍,若以6.4 GB Fireball也比當年頂級130 MB的Maxtor 7130A硬碟多了50倍容量,而有效數據傳輸效能成長約13倍。
也是大約在這個時期,使用者被強迫放棄老舊的16位FAT格式的檔案系統,採行新的Windows 95時代的FAT32格式,以及Windows NT的NTFS格式,還有OS/2操作系統下的HPFS和Linux下的ext2檔案格式,FAT16架構是基於16位的檔案叢集(clusters)技術,也就是由控制器所分配的儲存區域是用叢集數目代表,單一的FAT16叢集只有32 KB大小,當你乘上65,536個可能的16位定址數目時,結果得到總數的儲存容量只不過2,097,152位或2 GB容量而已。
當然你可以借著切割多重扇區(partitions)的方式迴避這個限制,但是好一點的做法還是轉成FAT32,可以讓叢集數目由16位增加到28位,一舉增加數百萬個叢集數目,而每一個叢集可在4 KB~32 KB之間調配,端賴每一個扇區大小而定,FAT32理論上可以處理高達每扇區2 TB(terabyte)的容量,但是大容量也膨脹了儲存空間所需的參照表,以2,048 GB容量的扇區而言,會需要多達256 MB的空間來做為參照表,所以大的扇區最好還是用較為先進的檔案系統,舉凡Windows XP的NTFS或Linux的ext3格式
512 KB快取容量的來臨:IBM DTTA-351010 (1998)
在DeskStar 16GP系列機種誕生時,IBM推出巨磁阻(GMR:Giant Magneto-Resistive)磁頭的技術,一個單顆硬碟超越10 GB容量的重要里程,事實上,這個更加靈敏的磁頭為IBM產品線帶進了單顆硬碟從9 GB~16.8 GB容量的機種。
這個系列家族的硬碟種類繁多,一路從3.2、4.3、6.4、8.4、10.1、12.9到16.8 GB容量都有,內含最多三片儲存磁碟的設計,這些硬碟機配置512 KB高速緩存,以及UltraATA/33介面,其中的DTTA-351010機種達到最大數據傳輸率為12.4 MB/s,是有能力完全使用31.4 MB/s的介面頻寬。
安靜又快速的時代:Seagate Barracuda ATA IV (2003)
Seagate的Barracuda機種涵蓋從6.8 GB~26 GB容量的ATA硬碟機,是第一顆轉速到達7,200 RPM的桌上型硬碟,其第一代產品剛問世時,在運轉中又吵又燙,一直到第二和第三代出現時,才有大幅度的改善,而且一舉將容量推向40 GB的關卡,到了第四代之後,7,200 RPM的桌上型硬碟變得快又容易操作。
Barracuda ATA第四代硬碟有較佳的資料密度,讓Seagate的硬碟最大容量進步到80 GB,而且只使用了兩片磁碟的設計,尤其是在底部採用金屬薄層保護的特殊功能,讓硬碟機的電子線路有了更好的保護,Seagate於是改稱此為「Seashield」技術,一改過去用塑料保護層封裝的「Seashell」技術,但是,好景不常,為了保持產品的價格競爭性,「Seashield」不久就遭到淘汰。
型號為「Cuda ATA IV」的硬碟是最後一代只有ATA並行介面機種之一,2003年年底,因為Serial ATA介面在Barracuda ATA 第五世代產品中嶄露頭角,容量也晉升到120 GB,所有Barracuda硬碟從第五世代以降,不是Serial ATA就是UltraATA/100介面
❼ 如何看硬碟型號
為了讓用戶在裝機選購硬碟時更清楚、更有目的性,我特別為大家整理了這篇文章。希望能解決您的疑問。
一、邁拓硬碟
邁拓硬碟自推出金鑽七代開始,其產品系列的命名就比較混亂,像金鑽系列七代名為DiamondMax Plus D740X、而金鑽六代的命名是DiamondMax Plus 60,到了金鑽八代,系列命名又改為DiamondMax Plus 8,如此同理命名,金鑽九代的命名是DiamondMax Plus 9。對於金鑽六代到九代,大家有沒有發現,金鑽家族有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呢?就是所有金鑽系列硬碟的前面都是「DiamondMax Plus」。
與此相對的是,所有邁拓的星鑽和美鑽系列硬碟前面的標識都是「DiamondMax」,只比金鑽系列少了「Plus」。大家了解這些系列名稱對於了解一款產品的新舊有非常大的好處,想必誰都知道金鑽九代肯定比七代新,那麼它的單碟容量也會比較高,在同等條件下,它所帶來的磁碟性能肯定相對高些。
與希捷硬碟系列型號一樣,邁拓的這些系列名稱並不能代表具體產品型號的含義,所以下面也舉個例子來具體說明如何辨別邁拓硬碟型號編號方式:
Maxtor.tif
1. 由一位或兩位字母或數字組成,它代表邁拓硬碟產品型號的標識符。6Y代表金鑽九代;6E代表金鑽八代;6L代表金鑽七代;5T代表金鑽六代;2R代表美鑽一代;2B代表美鑽二代;3(40GB或以下)或9(40GB以上)表星鑽一代;4W代表星鑽二代;4D(4K)代表新火球一代。
2.由三位或四位數字組成,它代表硬碟的容量。如上例中的040代表40GB。
3. 由一位字母組成,它代表硬碟的介面類型。J或L代表Utral ATA/133介面;H代表Utral ATA/100介面;U代表Utral ATA/66介面;D代表Utral ATA/33介面。若是P代表該硬碟是8MB緩存且為ATA/133介面;最後,若這位字母是M則代表該款硬碟支持Serial ATA介面類型。
4.由一位數字組成,它代表硬碟盤體中的物理磁頭數,這里特別說明一下,自金鑽八代開始,最後一位數字通通是「0」,不代表任何含義。
對於其它邁拓硬碟的產品型號,相信讀者也可以舉一反三。例如6Y080P0,就代表這款硬碟是屬於金鑽九代,容量為80GB,支持ATA/133,而且它的數據緩存為8MB。
二、希捷硬碟
希捷硬碟型號標識相對比較簡單,目前希捷面向桌面級市場出的硬碟主要有Barracuda ATA (新酷魚)系列(包括Barracuda ATA Ⅰ/Ⅱ/Ⅲ/Ⅳ和Ⅴ)和U系列。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希捷啟用了全新的產品系列命名規則,新酷魚硬碟系列名為Barracuda 7200.7 plus(8MB緩存)、Barracuda 7200.7(2MB緩存)和Barracuda 5400.1,這種產品系列命名規則與希捷高端SCSI硬碟相一致。它們將取代Barracuda ATA和U系列。
在具體硬碟的型號命名上,希捷在1999年1月1日以後生產的硬碟,編號方式都是由四部分組成,即:「產品品牌+外形尺寸+容量+介面類型」。
Seagate.tif
1.ST代表廠商簡稱,即Seagate的縮寫。
2.由一個數字組成,它代表硬碟的外形尺寸,例如中的3代表它是3.5英寸的硬碟。
3.由四位或五位數字組成,它代表硬碟的標准容量,例如30620,代表硬碟容量為30620MB。
4.由一至三位字母組成,它代表硬碟支持的介面類型。A代表IDE介面;AG代表筆記本電腦專用ATA介面;W和N代表SCSI介面;W/FC代表光纖通道;AS代表Serial ATA。
三、日立硬碟
日立合並了IBM硬碟事業部後的新日立硬碟更像原來的IBM硬碟。IDE的硬碟依然是桌面之星和移動之星系列,而市面上常見的日立IDE硬碟包括7200rpm 的騰龍五代(Hitachi Deskstar 180GXP)和騰龍四代(Hitachi Deskstar 120GXP)。
光看上面這兩種系列名稱,你是不是已經猜出日立系列名編號的命名規則了呢?對,日立的系列名十分易懂,最前面的Deskstar 代表硬碟系列「桌面之星」,除了桌面之星外,日立還有面向高端存儲市場的SCSI硬碟Ultrastar系列和面向移動存儲市場的`「移動之星 」TravelStar系列產品。
緊接系列名之後的是該系列硬碟的最高容量,例如騰龍四代名稱是120GXP,那就代表該系列中最高容量為120GB,同理,40GV即代表該系列中最高容量為40GB。最後的兩個或三個字母代表硬碟的轉速,GXP表示是7200rpm的,而GV表示是5400rpm的。
對日立系列名清楚了嗎?不過上面介紹的只是一個大范圍的命名規則,對於具體的產品命名規則又是什麼呢?我們來看兩個例子:DLTA-307075和 IC35L080AVVA07。其中第一個範例是針對老式IBM硬碟,自騰龍四代開始,原IBM(現在的日立)硬碟啟用了第二個範例所示的命名方式。
DLTA-307075
1.「D」表示該設備為磁碟。
2. 由兩位字母組成,它代表硬碟的系列代號。例如LT代表Deskstar 75GXP或Deskstar 40GV;PT代表Deskstar 37GP或Deskstar 34GXP;更老的型號代碼還有:JN則代表Deskstar 25GP 和 Deskstar 22GXP;TT代表16GP和14GXP。
3.由一位字母組成,它代表硬碟的介面類型。介面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A、S、U、C。A=ATA;S或U=Ultra SCSI、Ultra SCSI Wide或Ultra SCSI SCA;C=SSA(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
4.由一位數字組成,它代表硬碟的外形尺寸。2代表2.5英寸盤(筆記本電腦硬碟,Travelstar);3代表3.5英寸盤(桌面級或伺服器級硬碟,Deskstar 或 Ultrastar)。
5.由一或二位數字組成,它代表硬碟的主軸轉速。05(5)代表5400rpm;07(7)代表7200rpm。
6.由三或四位數字組成,它代表硬碟的容量,其中的075代表75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