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Core i3/i5/i7在其晶元中有多少級cache有圖形處理器嗎是幾位
i系列的處理器有很多,大致就是i3 i5 i7這三大類
【Core i7】
Core i7(中文:酷睿 i7,內核代號:Bloomfield)處理器是英特爾於2008年推出的64位四內核CPU,沿用I7 920x86-64指令集,並以Intel Nehalem微架構為基礎,取I7 920代Intel Core 2系列處理器。Nehalem曾經是Pentium 4 10 GHz版本的代號。Core i7的名稱並沒有特別的含義,Intel表示取i7此名的原因只是聽起來悅耳,'i'和'7'都沒有特別的意思,更不是指第7代產品。而Core就是延續上一代Core處理器的成功,有些人會以「愛妻」昵稱之
【Core i5】
面對著價格昂貴的Core i7,新架構處理器很難走進廣大消費者的生活之中,不過近日曝光了又一款基於Nehalem架構的雙核處理器,其依舊採用整合內存控制器,三級緩存模式,L3達到8MB,支持Turbo Boost等技術的新處理器——Core i5酷睿I5。Core i5 採用的是成熟的DMI(Direct Media Interface),相當於內部集成所有北橋的功能,採用DMI用於准南橋通信,並且只支持雙通道的DDR3內存
【Core i3】
Core i3可看作是Core i5的進一步精簡版,將有32nm工藝版本(研發代號為Clarkdale,基於Westmere架構)這種版本。Core i3最大的特點是整合GPU(圖形處理器),也就是說Core i3將由CPU+GPU兩個核心封裝而成。由於整合的GPU性能有限,用戶想獲得更好的3D性能,可以外加顯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Clarkdale,顯示核心部分的製作工藝仍會是45nm。
您也可以試試搭載了第六代智能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的產品,創新性的使用模式,如實感技術,姿勢控制,語音識別,2D/3D影像,突破傳統PC使用體驗,無論辦公學習、暢玩游戲或者觀看超高清影像播放,均得心應手,引領產品創新。
❷ sass構建CSS時,如何給文件隨機加版本號,以防止老文件緩存
1、線上的時候:在模板文件里對css跟js的引入路徑後面追加一個類似於常量來做版本號
<link rel="stylesheet" href="style.css?version=20150828" />
2、線下測試的時候:對css跟js的引入路徑後面追加隨機數,時時刻刻更新,避免緩存影響了調試。
3、線下測試後:升級常量的版本號,把代碼更新上去,這樣用戶的瀏覽器刷新就用到了新的樣式,而又用到了緩存。
❸ 3600一二級緩存只有64,512k
大哥 是你看錯了 AMD 3600+的 2級 緩存是 256K *2
AMD 3800+的2級緩存 才是 512K*2
http://detail.zol.com.cn/cpu/index88958.shtml
http://detail.zol.com.cn/cpu/index99009.shtml
AMD 3600 有2個版本 一個是 65nm的 2級緩存是 512*2
一個是 90nm的 2級緩存是 256*2 估計你買到的是90nm的
❹ SpringCache優化、緩存一致性、多級緩存
先記錄一些綱要
1、SpringCache是寫庫之後更新的策略,對緩存一致性的不太友好
2、繼承RedisCacheManager重寫createRedisCache,繼承RedisCache重寫put
3、緩存一致性有兩個方案,一個是先寫庫再刪除緩存、第二個是先刪除緩存再寫庫。
先寫庫再刪除緩存配合超時時間一般沒啥問題,極端的情況遇到緩存失效,線程讀庫和加緩存之間,完成了一次寫庫和刪緩存的操作,導致加的緩存是舊的。總結就是讀中加入了一次寫。A讀庫 B寫庫 B刪緩存 A加緩存。
先刪緩存再寫庫的話,是寫中加入了一次讀。A刪緩存 B讀庫 B加緩存 A寫庫A。這個概率比上面的大。
這兩種方案的問題的解決方式是一樣的,就是延時雙刪策略。即:
刪緩存 寫庫 延時再次刪除緩存(需超過一次讀庫的時間,可以新啟線程完成)
或者 寫庫 刪緩存 延時再次刪除緩存(需超過一次讀庫的時間,可以新啟線程完成)
如果有主從讀寫分離,需要將延時再加上主從同步的時間。
還有個第二次刪除失敗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消息中間件,反復嘗試進行。或者通過訂閱binlog,反復進行。
多級緩存可以參考阿里開源的JetCache的實現
後面會給出demo和源碼解析。
❺ 一二 三 級緩存 分別都有多大啊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 二級緩存
分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歷年來Intel都是通過二級緩存的大小來劃分產品線,初期只有奔騰和賽揚兩種規格,到了酷睿2時代Intel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僅僅是雙核產品就擁有512K、1M、2M、3M、4M、6M多達六個版本,四核產品也有4M、6M、8M、12M四個版本,令人眼花繚亂!而三級緩存從2MB增加到6MB!
❻ CPU多級緩存架構
1、基本概念
1.1、匯流排
前端匯流排(FSB)就是負責將CPU連接到內存的一座橋,前端匯流排頻率則直接影響CPU與內存數據交換速度,如果FSB頻率越高,說明這座橋越寬,可以同時通過的車輛越多,這樣CPU處理的速度就更快。目前PC機上CPU前端匯流排頻率有533MHz、800MHz、1066MHz、1333MHz、1600MHz等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高,CPU與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量越大。
前端匯流排——Front Side Bus(FSB),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選購主板和CPU時,要注意兩者搭配問題,一般來說,前端匯流排是由CPU決定的,如果主板不支持CPU所需要的前端匯流排,系統就無法工作。
1.2、頻率與降頻
只支持1333內存頻率的cpu和主板配1600內存條就會降頻。核心數跟ddr2和ddr3沒關系,核心數是cpu本身的性質,cpu是四核的就是四核的,是雙核的就是雙核的。如果cpu只支持1333,而主板支持1600,那也會降頻;cpu支持1600而主板只支持1333那不僅內存會降頻,而且發揮不出cpu全部性能。
另外如果是較新的主板cpu,已經採用新的qpi匯流排,而不是以前的fsb匯流排。以前的fsb匯流排一般是匯流排為多少就支持多高的內存頻率。而qpi匯流排的cpu集成了內存控制器,5.0gt/s的cpu可能只支持1333內存頻率,但是匯流排帶寬相當於1333內存的內存帶寬的兩倍,這時候,組成1333雙通道,內存速度就會翻倍,相當於2666的內存頻率。
1.3、cache line
Cache Line可以簡單的理解為CPU Cache中的最小緩存單位。目前主流的CPU Cache的Cache Line大小都是64Bytes。假設我們有一個512位元組的一級緩存,那麼按照64B的緩存單位大小來算,這個一級緩存所能存放的緩存個數就是512/64 = 8個。
2、CPU多級緩存架構
級別越小的緩存,越接近CPU, 意味著速度越快且容量越少。
3、多核CPU多級緩存一致性協議MESI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晶元設計者制定了一個規則。當一個 CPU 修改高速緩存行中的位元組時,計算機中的其它 CPU 會被通知,它們的高速緩存將視為無效。於是,在上面的情況下, CPU2 發現自己的高速緩存中數據已無效, CPU1 將立即把自己的數據寫回 RAM ,然後 CPU2 重新讀取該數據。 可以看出,高速緩存行在多處理器上會導致一些不利。
多核CPU的情況下有多個一級緩存,如何保證緩存內部數據的一致,不讓系統數據混亂。這里就引出了一個一致性的協議MESI。
MESI 是指4中狀態的首字母。每個Cache line有4個狀態,可用2個bit表示,它們分別是:
注意: 對於M和E狀態而言總是精確的,他們在和該緩存行的真正狀態是一致的,而S狀態可能是非一致的。如果一個緩存將處於S狀態的緩存行作廢了,而另一個緩存實際上可能已經獨享了該緩存行,但是該緩存卻不會將該緩存行升遷為E狀態,這是因為其它緩存不會廣播他們作廢掉該緩存行的通知,同樣由於緩存並沒有保存該緩存行的的數量,因此(即使有這種通知)也沒有辦法確定自己是否已經獨享了該緩存行。
從上面的意義看來E狀態是一種投機性的優化:如果一個CPU想修改一個處於S狀態的緩存行,匯流排事務需要將所有該緩存行的變成invalid狀態,而修改E狀態的緩存不需要使用匯流排事務。
3.2、MESI狀態轉換
1.觸發事件
觸發事件描述本地讀取(Local read)本地cache讀取本地cache數據本地寫入(Local write)本地cache寫入本地cache數據遠端讀取(Remote read)其他cache讀取本地cache數據遠端寫入(Remote write)其他cache寫入本地cache數據
2.cache分類:
前提:所有的cache共同緩存了主內存中的某一條數據。
本地cache:指當前cpu的cache。
觸發cache:觸發讀寫事件的cache。
其他cache:指既除了以上兩種之外的cache。
注意:本地的事件觸發 本地cache和觸發cache為相同。
下圖示意了,當一個cache line的調整的狀態的時候,另外一個cache line 需要調整的狀態。
3.3、多核緩存協同操作
假設有三個CPU A、B、C,對應三個緩存分別是cache a、b、 c。在主內存中定義了x的引用值為0。
單核讀取
那麼執行流程是:
CPU A發出了一條指令,從主內存中讀取x。
從主內存通過bus讀取到緩存中(遠端讀取Remote read),這是該Cache line修改為E狀態(獨享).
雙核讀取
那麼執行流程是:
CPU A發出了一條指令,從主內存中讀取x。
CPU A從主內存通過bus讀取到 cache a中並將該cache line 設置為E狀態。
CPU B發出了一條指令,從主內存中讀取x。
CPU B試圖從主內存中讀取x時,CPU A檢測到了地址沖突。這時CPU A對相關數據做出響應。此時x 存儲於cache a和cache b中,x在chche a和cache b中都被設置為S狀態(共享)。
修改數據
那麼執行流程是:
CPU A 計算完成後發指令需要修改x.
CPU A 將x設置為M狀態(修改)並通知緩存了x的CPU B, CPU B將本地cache b中的x設置為I狀態(無效)
CPU A 對x進行賦值。
同步數據
那麼執行流程是:
CPU B 發出了要讀取x的指令。
CPU B 通知CPU A,CPU A將修改後的數據同步到主內存時cache a 修改為E(獨享)
CPU A同步CPU B的x,將cache a和同步後cache b中的x設置為S狀態(共享)。
MESI優化和他們引入的問題
緩存的一致性消息傳遞是要時間的,這就使其切換時會產生延遲。當一個緩存被切換狀態時其他緩存收到消息完成各自的切換並且發出回應消息這么一長串的時間中CPU都會等待所有緩存響應完成。可能出現的阻塞都會導致各種各樣的性能問題和穩定性問題。
CPU切換狀態阻塞解決-存儲緩存(Store Bufferes)
比如你需要修改本地緩存中的一條信息,那麼你必須將I(無效)狀態通知到其他擁有該緩存數據的CPU緩存中,並且等待確認。等待確認的過程會阻塞處理器,這會降低處理器的性能。應為這個等待遠遠比一個指令的執行時間長的多。
Store Bufferes
為了避免這種CPU運算能力的浪費,Store Bufferes被引入使用。處理器把它想要寫入到主存的值寫到緩存,然後繼續去處理其他事情。當所有失效確認(Invalidate Acknowledge)都接收到時,數據才會最終被提交。 這么做有兩個風險
Store Bufferes的風險 第一、就是處理器會嘗試從存儲緩存(Store buffer)中讀取值,但它還沒有進行提交。這個的解決方案稱為Store Forwarding,它使得載入的時候,如果存儲緩存中存在,則進行返回。 第二、保存什麼時候會完成,這個並沒有任何保證。
試想一下開始執行時,CPU A保存著finished在E(獨享)狀態,而value並沒有保存在它的緩存中。(例如,Invalid)。在這種情況下,value會比finished更遲地拋棄存儲緩存。完全有可能CPU B讀取finished的值為true,而value的值不等於10。
即isFinsh的賦值在value賦值之前。
這種在可識別的行為中發生的變化稱為重排序(reordings)。注意,這不意味著你的指令的位置被惡意(或者好意)地更改。
它只是意味著其他的CPU會讀到跟程序中寫入的順序不一樣的結果。
3.4、硬體內存模型
執行失效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操作,它需要處理器去處理。另外,存儲緩存(Store Buffers)並不是無窮大的,所以處理器有時需要等待失效確認的返回。這兩個操作都會使得性能大幅降低。為了應付這種情況,引入了失效隊列。它們的約定如下:
原文連接
❼ 簡述回源原理和CDN常見多級緩存
回源比分為回源請求數比例及回源流量比例兩種
瀏覽器本地緩存失效後,瀏覽器會向CDN邊緣節點發起請求。類似瀏覽器緩存,CDN邊緣節點也存在著一套緩存機制。
CDN的分流作用不僅減少了用戶的訪問延時,也減少的源站的負載。但其缺點也很明顯:當網站更新時,如果CDN節點上數據沒有及時更新,即便用戶再瀏覽器使用Ctrl +F5的方式使瀏覽器端的緩存失效,也會因為CDN邊緣節點沒有同步最新數據而導致用戶訪問異常。
CDN邊緣節點對開發者是透明的,相比於瀏覽器Ctrl+F5的強制刷新來使瀏覽器本地緩存失效,開發者可以通過CDN服務商提供的「刷新緩存」介面來達到清理CDN邊緣節點緩存的目的。這樣開發者在更新數據後,可以使用「刷新緩存」功能來強制CDN節點上的數據緩存過期,保證客戶端在訪問時,拉取到最新的數據。
參考文獻: https://blog.csdn.net/mountains2001/article/details/52766431
https://blog.csdn.net/wangxin1982314/article/details/51050206/
https://blog.csdn.net/songchunmin_/article/details/69942991
❽ 現在英特爾cpu內緩存最大多少
intel cpu內置緩存仍是M級別,而且分為多級緩存、不同用途的緩存,與內存比較來看緩存的訪問速度快,緩存的管型與結構也與現在的動態內存結構不一樣,製造的成本比較動態內存貴,因此緩存仍是M級別緩存容量。
❾ 多級緩存的讀取順序
讀取數據順序:L1、L2、L3、內存、外部存儲器。
傳統的cpu通過fsb直連內存的方式顯然就會因為內存訪問的等待,導致cpu吞吐量下降,內存成為性能瓶頸。同時又由於內存訪問的熱點數據集中性,所以需要在cpu與內存之間做一層臨時的存儲器作為高速緩存。
應用於SOA甚至微服務的場景,內存相當於存儲業務數據的持久化資料庫,其吞吐量肯定是遠遠小於緩存的,而對於java程序來講,本地的jvm緩存優於集中式的redis緩存。關系型資料庫操作方便、易於維護且訪問數據靈活,但是隨著數據量的增加,其檢索、更新的效率會越來越低。所以在高並發低延遲要求復雜的場景,要給資料庫減負,減少其壓力。